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的德育表现范文

学生的德育表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的德育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的德育表现

第1篇:学生的德育表现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激发 表现欲

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是人对自我抱有期望与信心的显示,特别是中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尤其高中学生,最缺少的就是信心、表现欲、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我以为,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设计值得表现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有意思的问题,使他们感到值得一做,弄清它就能显示自己的水平,但如果不认真思考就很难圆满答出。于是学生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对数的引入,是高一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历史性难点。每当教师按课本的程序安排,讲完这段教材之后,客观地说,相当一部分学生虽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性,但尚难深刻领会,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突破认知障碍,笔者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布置了课外作业:查阅资料,找出对数是如何产生的?第二天在上新课的时候,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言,讲述自己查到的对数是如何产生的。早在公元200多年,阿基米德就注意到1,10,102,103,104……与0,1,2,3,4……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关于对数的原始思想。到了十七世纪初,商业,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天文学,力学等科学的发展,在航海,天文观测,抛物体运动等实际工作出现了大量极繁杂的计算,耗去了工作人员大量时间,提高计算效率成了当务之急,格兰的纳内尔,瑞士的彪奇,英国的布里格斯等都对对数的产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师马上给以肯定与赞扬,同时又加以补充和引导。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在发言中也掌握了对数,从而不再对对数陌生了。也可使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此举使学生体会到对数的产生是实际需求,这就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对数的距离。

又如,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经常选一些相关的,以往的高职考试的题目,同学们因为这些题目是高考题目,会产生一种挑战它的欲望,会在课外认真思考,相互讨论,找到正确答案,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诸多例子中,确有许多精彩者。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还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

在学习“简单空间几何”课时,为了使初中学生较快地建立起“立体意识”,笔者给每位学生发了六根火柴,让他们搭出尽可能多的三角形来。学生兴趣很浓,但由于开始时思维囿于“平面”,一时难以奏效。教师本想给学生暗示,但话尚未出口,已有多位学生举手告捷:他们搭成了一个四面体,成功地搭出了四个三角形来。对学生卓有成效的表现,教者立即给以热情的鼓励。学生们都以羡慕的眼光投向他们,这几名学生一时成了“英雄”。通过这个开放型命题的解答,不仅使每个学生检验了自己的表现力,而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一位财会班的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多发言,明显地缺乏参与意识,成绩中等水平。后经教师多次找她个别谈心启导,使她逐步端正了自己的表现欲。而后她在课堂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在一次习题课上,她把三次多项式: 分解因式,竟用拆项、 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使大家大开眼界。

毋庸讳言,在数学课堂上,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加以批评,时刻勿忘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渐渐树立起正确的表现欲。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如果说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才能使学生投入表现,那么,扎实的基本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高的分析、归纳水平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等,都是表现成功必备的内功。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内功,使其掌握良好的表现手段,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增强表现的信心。

我们知道,高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六到二十之间,这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因而往往导致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此种困惑,笔者时常采用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分步推进。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表现作为一种欲望支配的自觉行为,排除心理障碍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将严重地阻碍和抑制表现行为和表现效果。

第2篇:学生的德育表现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表现 对策

古人云:“养其习于童蒙。”儿童时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最终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下面就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形成原因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可分为两个方面——课内不良行为习惯和课外不良行为习惯。课内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听讲,随意窃窃私语或品,课堂注意力分散,漫不经心,有的同学甚至故意节外生枝,故意引起哄堂大笑;书写姿势不端正,作业书写潦草;不懂得合作交流等。课外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时间观念不强,经常早退、迟到;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敬长辈、不懂节约、不讲卫生等。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造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社会不良影响和不良教育方法等造成的。

(一)家庭的不良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条件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表现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的家长经常对孩子训斥、打骂,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有问题不愿对父母说。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便产生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而离异,这也对孩子行为习惯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更甚者,有些家长行为习惯本身就不良,对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某些教育工作者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使用不当的教育方法,不懂得以人为本,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疏远了师生关系甚至激化了师生矛盾。

(三)社会上某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常会受到社会某些不良行为的影响,如有的孩子由于受周围一些行为不良人的影响,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到了家长管不了的地步。由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身体发育。有孩子由于受社会或影视的不良影响,为讲“哥们义气”而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要预防和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必须从优化环境,完善制度和提高素质上入手,使孩子尽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从而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一)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形象地说明了客观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的重要性。因此应携同社会各方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包括校园周边治安、网吧、KTV厅等的管理。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携同展开监督与教育。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联手展开活动,取得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抵御各种不良因素对小学生的侵害。如:可以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网络监督,在网吧、家庭、社区大力推广绿色软件。家庭、学校、社会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对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应明确指出,并引导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

(二)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法制等知识的教育,重视加强生活指导。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的绿化、美化与教育相结合;校园的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则更应该成为我们宣传教育的载体。开设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法制等的教育,重视加强生活指导。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邀请名人作典型报告,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加强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转化工作。

对已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要重视其转化工作。转化过程中要针对具体情况,对学生施以不同教育方式。这样才会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转化的过程中应注意不片面说教,要着重引导孩子实践,锻炼他们的意志,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然后给予帮助,只有他们对良好的行为习惯感受到好处的时候,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才会从不良习惯中转移开来,良好的行为习惯才得以全面建立。

(四)要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第3篇:学生的德育表现范文

一、语境涵咏,让情趣生辉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场景。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将词语教得“冷冰冰”。而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咏,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意义,进而感受词语的浓浓趣味。

【教学片断:《我盼春天的荠菜》】

师: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一些我们不常听到,或者曾经听过但没有见过,或者见过但从没吃过的东西。

(屏幕出示词语)

马齿苋 灰灰菜 野葱 荠菜

嫩蔷薇枝 才开放的映山红

青豌豆 青枣 青玉米棒子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随机正音)大家是否发现,这些东西都是——

生:植物。

师:是呀,它们都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它们——(生齐读)

师:当她饥饿的时候,她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生开火车读)

师:这些植物,对饱尝饥饿的张洁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张洁对它们充满了深深的情感。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些植物的名字——(生齐读这组词语)

以上教学片断,词语通过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饿”的大语境下,通过三次小语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反复涵咏,整组词语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二、咬文嚼字,让体验丰富

咬文嚼字,就是对课文中重要词语、句子进行咀嚼、品味和感悟,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深入到语境中去,感受语言的韵味,把握语脉,积累言语经验。

【教学片段:《早》】

师:“韵致” 这个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也来学贾岛推敲推敲。

出示:韵,古代是指声音的和谐,后来,指由和谐产生的各种内在美。致,在古代是指到达目的地,后来引申为极致,就是到达极点。

师:那精美到了极点就是——

生:精致。

师:优雅到了极点就是——

生:雅致。

师:韵致呢?

生:蜡梅的内在美,美到了极点。

师:有人说,画的韵致就是画外有音,音乐的韵致是乐外有画。那你们觉得文中腊梅的韵致又是什么?请同学们先轻声读读这个自然段想想,再和前后桌讨论讨论。

生:蜡梅的韵致,在于它旺盛的生命力,蜡梅不怕寒冷,凌寒独自开。

生:还表现在它冰清玉洁,香气袭人。

生:我觉得最独特的韵致是蜡梅花具有“早”的精神。

师:是啊,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师:那么在你看来,还有哪些花也是充满韵致的?

生: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是充满韵致的。

生:秋菊能傲霜,也是充满韵致的。

师:这韵致不仅表现在外在的颜色美、形态美更表现在内在的品格美。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上述片段通过师生灵动的对话,词语丰富的内涵生动地投射在学生的心湖上。在这里,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还有心灵的感应、体验的丰富,在这样的教学情境里,词语的亮度被充分点燃了。

三、参与活动,让外延拓宽

词语教学不能狭隘地停留在就字解词上,而要将它的外延拓宽。因此,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文字深入理解文本,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理解文本意义。

【教学片断:“究竟”一词的教学】

师:(屏幕出示:究竟)齐读

师:请大家找出课文中带“究竟”的句子。

(生读找出的句子)

师:“究竟”在这儿可以换成什么意思?

生:就是“想问个明白”。

师:(板书:问个结果)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想问个明白的事情?

生:这个山洞里到底住着谁?我想探个究竟。

师:(课件出示:每年春天,究竟有多少人来上海旅游,我也说不清)这句话中“究竟”的意思和刚才有所不同,这里表示疑问。谁能用这个意思造个句子?

生:宇宙中究竟有多少颗星星,谁也说不清。

师:增加点难度,谁能用上两个“究竟”说一句话?

生:我很想知道,恐龙“究竟”是怎么消失的。

生:恐龙究竟是怎么消失的,长大后我一定要探个究竟。

师:到目前为止,他说得最好。前一个“究竟”,表示到底,后一个“究竟”表示疑问。课后试着用上两个意思的“究竟”写话。

上述案例,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都紧扣“究竟”一词展开,这一触类旁通的词语教学设计,体现了意义的联结和情感的延续,使词语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接轨,引领学生激活已有的表象,同时使“究竟”一词的外延得到很好的拓宽。

四、适度讲解,让含义确切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的限制,有时难于理解词语确切的含义,这时老师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讲解往往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绎得十分精彩。

我在执教《火烧云》“云霞”这个词时是这样引导的:

日出或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天空的云层上,天空中的云就变得绚丽多彩,我们称为“霞”。通常情况下的“霞”是红彤彤的,就叫它“红霞”;有时却是五彩缤纷的,就叫它“彩霞”;早晨的云霞称为“朝霞”;傍晚的云霞称为“晚霞”。我按不同要求给“霞”分类,把“霞——红(彩)霞——朝(晚)霞”的概念用一分钟讲解完成,既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云霞”概念,又层层透析了词语间的微小差别,为学习“火烧云”夯实了基础。

第4篇:学生的德育表现范文

1.1 学习环境亚健康。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求胜心切、精神压力过大、注意力难以集中、神经衰弱、抑郁、烦躁,焦虑、失眠等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最重要的因素,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较重,长期睡眠不足,大脑过度疲劳,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安,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则精神压力更重。

1.2 生活方式亚健康。现代人饮食往往热量过高,营养素不全,加之食品中人工添加剂过多,营养成分偏缺,造成很多人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等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原因;引食不节和嗜好烟酒等,已成为许多学生的通病。

1.3 人际关系亚健康。由于年龄、阅历及个性因素的差别,同学之间常为一些小事发生冲突,人际关系不够和谐。心理素质差者感到压抑、烦躁、焦虑不安;有些学生不能把握自己,采用自私、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和集体,导致同学和周围人的人际关系紧张。

1.4 社会因素亚健康。社会的激烈竞争,生活频率的加快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引起多虑、失眠、多梦、头痛,所有这一切均是导致学生亚健康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

1.5 家庭环境亚健康。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父母离异或家庭出现突发事故,学生精神受到严重刺激,产生心理问题。

1.6 个人因素亚健康。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运动规律――即“生物钟”,维持着生命运动过程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的规律。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热衷于“上网”、经常不顾正常的学习和休息,影响学业完成和身体健康。也有不少同学学习“开夜车”,违背了正常作息时间和个人的生物规律。

2、造成“亚健康”的因素

导致学生亚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也有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压力大,引起睡眠不足,影响人体的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不良卫生习惯,一些学生不吃早餐和不按时吃早餐,有些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随便吃一点,从而影响上午的学习,造成营养摄取不足,久而久之,养成饮食无规律,对身体的伤害较大。

作者从2007年调查的一组数据得知:许多学生由于课程多,学习任务繁重,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少,并显示,每天女生参加活动只有37.6%的人在15min以下,男生只有68.3%的人在30min以下,男女生达到1h或超过1h的人数很少,而且没有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自觉锻炼的意识不强,所以,平时自觉锻炼就很少。每天参加lh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教育与对策

3.1 增设健康教育的专业指导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亚健康”状态的各种表现形式,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放松的方法,以加强自我监护,预防或及早发现亚健康状态,并将之消灭于萌芽之中。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构建与落实新型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增强学生的健康与保健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建立新的健康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之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态。

第5篇:学生的德育表现范文

一、师生实践活动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所说:“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由于他们的社会生活体验和艺术表现能力有限。因此,在采取律动、表演来创设和体会情境时,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日常生活实际,选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熟知的动物等作为转换的角色,通过各种形式道具的运用和动作的表演,引导学生们自我进行角色转换,如小鸭走路、小猫洗脸、小鸟飞翔等形体姿态,或是一段小小的故事情节,如在学习《动物唱歌》一课时,我将全班的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他们即兴创作表演小金鱼在水中游耍的情景,同学们有的扮演漫游的小金鱼、有的装扮啄食的小鸡、也有的装扮成贪吃贪睡的小猪等等。这样,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参与和表演,更以激起其学习的兴趣和表现的欲望,使之在童话角色的扮演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情境的演绎和游戏过程中完成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的视听预设情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音乐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运用多媒体把抽象音乐理论形象化,把虚幻音乐变得直观化。如在向学生讲述调式音级与键盘各音的关系时,可制作一张标有音名的键盘图。点击鼠标,出现C大调的唱名;又点击,C大调消失,出现G大调在键盘上的位置;之后又出现F大调、D大调、A大调等调的音级在键盘中相应的位置。这样,使得学生对这较为难懂的调式一目了然,从而使教学难点由深化浅,变得通俗易懂。

在教学《郊游》这首歌曲时,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光、色、形合一的优势,创设情景:葱苍的树林、灿烂的阳光、远处的牌坊、依稀的茅舍、原野、河川、清新的花香,再配上背景音乐,学生的思维、视觉、听觉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学生为画面编歌词,再念一念,接着给画面配上原歌词,制成简单的MTV让学生欣赏。看着优美的画面,倾听着悦耳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体会到歌曲的情绪,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学唱中将歌曲的情绪较好地表现了出来。

三、利用运用语言艺术的描绘、在故事中提问预设情景

第6篇:学生的德育表现范文

1.课堂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喜欢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2.不尊敬英语老师。上课时,我行我素,没把老师放在眼里,对老师的教育无动于衷,跟老师赌气,甚至怨恨老师,与老师对着干。

3.怕苦、怕难,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作业不认真,相互抄袭,不及时完成作业甚至不交作业。

4.学习动机的缺失。学习没目标,行为无准绳,心理不健康,品行不端正,学习无毅力,行为惰性强,在校混日子,回家熬日落,更有甚者逛逛网吧等。由于学生的厌学导致他们无心学英语,及格率低下,学生英语成绩普遍很差。

以上这些也成了教学一线英语老师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教师不是没有把握教材,也不是不愿意花力气想办法去教学,而是一种无奈,是对学生对厌学英语感到的一种无奈。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走上厌学英语的不归之路呢?我认为这种结果的造成可归纳为主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上即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从造成信息时代中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主观因素方面来分析,主要是学生个人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学习英语的习惯差,英语基础不好,心理负担过重等。

1.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

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但有些中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迷惘不清,没有远大的理想,目标不明确。他们到学校或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或只是寻找玩伴,把学校当作避难所、游乐场,而非求学的地方。这类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对任何一个科目都毫无兴趣。

2.学习英语的习惯差

英语教师上课讲授知识时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英语的方法和知识的运用技能。学生却忽视了这一点,由于部分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仍像小学生那样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学习无计划,不会把握时间的分配,他们会花许多时间看电视、闲聊和玩耍,却不会用适当的时间进行英语的学习,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成绩必然下降,导致厌学。

3.学生英语基础不好

不少学生,往往是朗读张不了口,写作动不了手,听力课皱眉头,学习语言“听、说、读、写”一样也没掌握。有些学生甚至于26个英文字母也写不全,读不准。对一些基础知识也不知道,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学习成绩不理想,就认为学习英语不能给自己带来喜悦,反而使自己“丢人现眼”,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4.心理负担过重,造成厌学心理

有些学生担心上课的表现不佳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否定评价,有些懂事的学生则因为父母对他们过分的关心和照顾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无形压力,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厌学。

二、客观上的影响主要有

(一)学校的影响

1.现行教育制度的影响。在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的压力下,社会和家长将压力是给学校,学校施压给老师,而教师将负荷压给学生,为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老师不得不想尽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分数,他们倾向于多讲练习、语法,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反复不断的练习考试,致使学生压力过大,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结果产生厌学心理。

2.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方法,教学评价制度的影响。在教育方式和管理方面,一般都是严多宽少,缺乏情感教育与心理沟通,缺少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长期紧张的学习生活,加上一次考试定乾坤,许多学生就会为此产生厌倦心理。

3.教师方面的原因。目前,许多英语教师超工作量,一星期上十几节课,还有早晚自习,教师忙于应付上课、备课、辅导和批改作业,很少能挤出时间用于钻研教材教法,教学方法呆板,单调,大多采用满堂灌,题海战术,严厉惩罚等落后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时间长了,学生就产生了厌学心理。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自身思想观念落后。有些中学生的家长对孩子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认识有较多不足,他们总认为学英语无用,也不想出国。学生之间就流传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为何学外文,不会ABC,照样挣大钱。由于家长目光短浅、思想落后,导致学生更厌学英语。

2.对子女的期望不当。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当也会导致学生厌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指对子女学业成绩、就职前途的主观期待。大多数厌学学生的家长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子女学业抱着低期望的,他们起初对子女也抱有较高期望,但缺乏积极有效的教养行为,以后随着子女经常性的考试失败,他们逐渐降低了期望水平,教养行为也进一步消极,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与学生现实的学习水平相矛盾。家长一方面抱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进而厌学。

3.部分家庭造就的“留守儿童”群体。相当一部分 “留守儿童”,在家里无人管,缺乏关爱,处事以自我为中心,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来校不听讲,导致英语学习成绩差。

4.父母不良的行为习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些家长生活作风上的不检点或家庭的破裂,也会使孩子在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从而导致厌学。有的父母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也影响子女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进而导致厌学。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时代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他们分辨是非能力水平还不够高,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维方式极容易受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如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会使学生无心学习,而一心想弃学赚钱。又如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涉世不深、好奇心重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一些学生因此无心学习或染上不良习气,若交上不三不四有流氓习气的朋友,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

第7篇:学生的德育表现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03-02

语言表达能力是检测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方式,但是,就我国目前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来看,仍旧存在不少问题,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学生的就业能力亟待提高。

一、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内涵

现代社会中语言表达是最方便、最便捷的交流交际方式,人们通过语言表达可以获得有用的信息,并感受自己对社会的价值。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大学生语言表达内涵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养。首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普通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要求大学生一方面具备一定的演讲能力,在有准备的讲话和即兴演讲中都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另一方面还要求其有一定的辩论能力;其次,还要求大学生能够通过书写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要求其不仅可以写作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一般性文章,还会写实用性的报告、总结等应用文;最后,要求学生能够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能够通过电脑写作,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和传递[1]。

二、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在部分高校中展开的高校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况调查来看,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有近39%的学生认为在撰写一些课程的论文时候会出现无从下笔的现象,有31%的学生不习惯和陌生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只有不到2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只有5%的学生有经常向报纸、杂志社撰写稿件的经验[2]。从以上的数据就能说明大学生目前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一)语言表达不准确

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准确主要表现为普通话较差、语言表述不清楚、用词用句不准确、逻辑混乱等不同方面。尤其是在近几年,一些地方的示范院校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普通话测试,但是学生测试达标情况和要求的达标率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地方的示范院校中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中仍旧受到方言的影响,习惯在语言表达中使用一些方言中的表达方式,因此很难通过语言准确的表达自己的主题和思想内容,还很容易在沟通的时候与他人产生误解。

(二)临场心理紧张

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表示,在开口讲话的时候会有畏惧的心理。由于在课堂回答问题或是发表个人见解的时候会担心其他的同学讥笑,害怕自己表达有误,所以有很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在课堂、讨论会等一些公众性的场合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将近80%的大学生表示,是在被点名的时候才进行发言的,发言的过程中较为紧张;甚至有20%的学生表示自己十分害怕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多数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比起和他人交流他们更喜欢独自行动,也就是说,学生从主观上阻断了语言交流表达的渠道和可能,处在相对封闭的个人世界里[3]。

(三)缺乏强烈的表达欲望

在很多的高校课堂中往往存在“沉默课堂”的现象。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无形中树立的权威形象,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崇敬和畏惧心理,师生之间筑起无形的心理屏障。因此,在课堂上很少有大学生会针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提出问题和疑问。还有部分学生仍旧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注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不能试图通过参加辩论会或演讲等公众性的活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是通过高考选的一部分优秀的人才,但是由于应试模式中更加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忽略了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母语的重视不够,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有所欠缺,甚至严重不足。

其次,在一些地方性师范院校中,有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地区,语言表达的基础较差,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容易受到方言使用习惯的影响。学生因为紧张和畏惧等心理,就会渐渐自我封闭,不愿意表达,久而久之,语言表达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下滑的迹象。

最后,大学生的课程安排中对于语言表达类课程的安排不够,学生没有充分的训练时间[4]。一些学校仅开设了大学语文、普通话训练等课程,且课程数量较少,一些对实际应用比较实用的课程,如“普通话口语”、“口才训练”、“演讲与口才”、“交际口语”等课程只是学校的选修课程,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

四、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为了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使大学生能够更加顺利的就业,针对大学生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不断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一)加强大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认识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普通话。尤其是针对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比其他的同学差,还受到一些方言使用习惯中错误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语言表达能力对就业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事业、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加强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能够从本质上认清语言表达能力对未来就业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学习,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转变教学模式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将课堂教学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中,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能够进行语言交流与表达。教师还可以改进教学考核模式,不将课程考核局限在卷面考试这一单一形式,可以在课堂中增加一些学生可以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的主观性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5]。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多种先进的教学工具,为学生竖起立榜样,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超级演说家》等与语言表达能力有关的节目,学习在该演讲中,演讲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表达方法。教师还可将合作法、互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能够主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广泛阅读中外文化经典。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不足是因为在其大脑中没有丰富的储备知识。因此,通过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学习一些优美的文辞和修辞,并能领会到文字背后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在同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明显的提升。

(三)把就业作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导向

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把就业作为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如普通话训练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教授语言表达的基本方法、表达策略等语言表达的基本知识。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如辩论赛、演讲赛以及模拟教师说课等多种形式,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不断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一些语言培训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在就业中可能遇到的语境,还可以模拟学生的求职面试情境,让大学生能够在模拟情境中通过回答教师所扮演的面试官的问题,加强其在即兴场合下的表达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起在公众场合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信心。

(四)完善学校课程设置

地方师范院校,要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满足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学校要不断探索,开发出一套完善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训课程,这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培训条件,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将该培训课程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语音练习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那些语言表达中存在基础性错误的学生;第二部分为语言艺术培训,该类课程可以进行演讲、朗诵等方面的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语言表达的信心;第三部分为使用口语培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面试、竞选以及教师口语艺术等方面的培训,可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层次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与练习,使大学生能够不断加强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束语: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针对目前大学生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积极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金声,王丽坤.加强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刻不容缓――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3).

[2]苏佳.大学生教学语言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

[3]蒋华.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掘与培养的方法与途径[J].社科纵横,2010,(01).

第8篇:学生的德育表现范文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居高临下的看待学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便是教师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个不休。传统教学不鼓励学生创新,独到见解视为异端,只要求符合“标准答案”,学生往往被当作等待“填食”的鸭子,而不是跃跃欲试,充满求知渴望的雏鹰。结果,教师的教学计划虽完成了,但学生的原有的积极性却消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自然也就得不到培养。由此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重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一、消除心理障碍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表现观,激活表现欲望

部分学生受错误表现观的牵引,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欲受到抑制,表现变得格外慎重起来成为一种潜意识。因此,要让学生参与教学,首先必须唤醒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表现观。使学生明确,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切莫错失课堂参与的良好机会。

(二)形成宽容的评价机制,保护表现欲望

有些学生的内心脆弱而敏感,为了激活并保护他们的这种表现欲望,需要在课堂中形成宽 容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教师不要苛求学生,学生之间也不能互相嘲笑,形成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在上课时,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放弃绝对权威,而以诱导、协商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思考,推论结果,并表扬学生发言中的某些亮点,或对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表示赞佩,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从而使学生树立自觉的参与意识和角色意识,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教学的表现活动中去。

二、设置有利于学生表现的情境,提供表现机会

学生的表现心理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其中介是表现机会。这种表现机会首先 要在时间上给学生提供保证,并在情景上创造条件。如果教师一味大讲特讲,那么学生就没有机会表现;有时班上极少数爱举手的同学老是强着发言,把机会都占了,那么他人就没有机会了,因而机会还包括份额的合理分配。教师要保护欲望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较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低或表现力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提高热情。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表现的契机。无论提问、朗读、复述、背诵、讨论、表演,都要恰到好处地适应学生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最大或较大限度的显示自己的价值。

三、突破教学陈规,让学生的表现欲在充分参与中实现

如果说,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是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艺术的设计教学方案,突破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的关键。

(一)立足学生的“学”,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过多的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设计,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参与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好学生的各种参与活动,包括听、读、说、问、思、写等活动。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自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并把学生的其它练习活动有层次的融入到学生读的过程之中。可以这样安排:

初读知大意― 表层理解,抓住课文大意,在此安排理解练习,简单回答和信息转换。

细读要体会―中层理解,抓住较为具体的信息资料,体会重点意义的词句。

精读找疑问―答案里面学问深,深层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其内在联。

(二)注重提问价值,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形成结论,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常用方法。这里关键是问题的设计。一是要有启发性。人的积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而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条件。二是要有深入性。对于深入性的阐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参与,更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学生不仅能够解决一般的问题,而且能够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促使学生多种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境界。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励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一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浮华,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的参与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无需动脑的“问题”,这种提问时肤浅的,这种参与也就停于表面。可见,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参与,教师提问就必须剥去华丽的外衣,去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和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第9篇:学生的德育表现范文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与社会功能决定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然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大多数仍处于自发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只是将原有的专业教学、生活辅导及职业指导融合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存在形式化、课程不系统等诸多问题,影响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本文主要针λ毡钡厍的中等职业学校,对这几所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做调研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现状调查

一、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

笔者于2015年3月对苏北地区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共12个专业合计524名学生开展了有关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状况的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524份,回收508份,回收率为96.9%,其中有效问卷为486份。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24份。调查的学生涵盖12个专业,主要有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客户信息服务、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动漫游戏、美术设计与制作等,均为中专三年级准实习生。在做本调查时,学生临近毕业,有些学校专门对学生进行了就业的宣传与指导,属于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时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全面理性的思考①。

二、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部分中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了解,其职业生涯规划仍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缺乏有意识的规划。在482名受访学生中仅有19.8%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非常清楚或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但还是有33.6%的受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完全不知。因此,当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概念与意识非常薄弱,很难自主地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这是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缺失的,需要及时加强尽快推进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2.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模糊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自我规划意识极度缺乏,仅有2.47%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非常详细的规划,还有23.87%的受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简单的规划,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的受访学生占73.66%。同时我们在对其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原因调查时,发现受访学生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因在于他们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在学校学习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太早,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等进入社会工作后再做。

3.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严重不足

表4数据表明,某些中职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了解,也不懂得发展一些职业方面的兴趣爱好,对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明确,同时对社会经济向社会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不了解,对于自己与将要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之间存在的差距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调查表明,75%的受访学生的爱好主要集中在聊天、上网、游戏这类纯娱乐性活动上(见表4,表中人数略),而其他项目选择的比例极低,这反映了当代中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强,易受互联网影响甚至有沉迷网络的倾向。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日后职业发展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都不清楚,自然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

4.学生择业行为功利化倾向突出

表5(表中人数略)的数据表明,中职学校学生择业时的行为倾向特点主要有两点:

(1)职业期望值过高。在择业的行为倾向中,55%的受访学生希望将来从事的职业既比较稳定又有较高的收入,还要与自己性格与能力相适应。这明显不切实际的倾向表明中职学生在追求职业生涯目标时存在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2)功利价值观念过强。有40%的受访学生认为收入、职位等才是职业生涯成功的体现,只有6.42%的学生注重日后职业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表明中职学校学生在择业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倾向。在就业的选择上,部分学生对职业的社会名声和经济收入更注重,忽视职业的专业价值和理想价值;忽视自己工作以后事业发展中应付出的努力和应经历的征程。

这都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而这样不理想的教育自然难以给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予以有效指导,这既浪费教育资源,又事倍功半。同时,调查发现,有88.48%的受访学生认同职业学校有必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与活动。这说明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引入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与创新实践操作模式势在必行。

(二)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阶段已经开始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起步较晚,没有相应的法律和条例加以规定,在实施过程中不是很理想。多数中职学校没有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起足够重视,只是硬性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实际操作没有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设比较笼统,请些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不完善,课程的普及率、课程的形式内容不合理,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某些学校的师资配备缺乏专业性,担任指导任务的往往是学生的班主任,他们本身并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的资格,不能科学地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教育的展开往往随意性较大、规范性较差,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根据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研情况,并紧密结合笔者多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认为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原因有:

第一,中职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作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是相当陌生的事务。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直没有受到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及教师的重视,仅有部分职业学校为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在当前,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只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与就业前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作为补充,渗透在专业教学、生活辅导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一般由招生就业处或者德育教研组主要负责学校招生和就业安置两大职能,但某些学校对于两部门间的工作等都没有统一的计划安排与领导管理,无法科学高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第二,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科学性。大多数中职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一方面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求职就业信息及开展相关培训,另一方面是专业教师按照规定教材进行教学,有时会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但由于各自为政,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宽泛而零碎,缺乏条理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由于无人进行统筹规划,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就无法进行科学规划与整理,无法构建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另外,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时主要集中在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即在学生实习之前,不能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贯穿三年的整个学制中。还有部分中职学校在一、二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仅限于每学期一次或几次的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因此效果十分有限。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且由于都是借鉴外国经验,在构建本土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方面做得不够,没有针对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体现在教学主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实训课程或就业前面试指导等课程为主,而职业咨询、专题讲座或者工厂企业参观等手段却用得较少。这种单一的指导方式必然导致学生的职业经验与职业体验缺乏,难以帮助学生在日后真正适应复杂的工作世界。

第三,中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开展不深入。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和态度表示不太满意,部分学生反映就业指导部门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就业指导老师水平有限。部分学生表示根本不了解就业指导部门的情况和提供的服务。通过跟所调查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了解情况,得知目前中职就业指导部门的大部门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政策咨询和推荐就业等工作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是由就业指导部门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和辅导等服务开展得比较缓慢。另外,各学校都针对自身情况展开了一些探索工作,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误的地方。这样就造成许多中职学生对就业指导部门工作的否定,甚至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看待。

第四,中职学校缺乏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对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难以满足。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某些教师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之甚少,甚至不能将职业测验与职业咨询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除此以外,某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缺乏对社会经济及各行各业的调查经验,自然会导致脱离实际,照本宣科,难以成为学生在学习世界和工作世界之间的桥梁。

第五,中职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到位。中职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意识普遍比较模糊,不主动考虑自己的未来,未来的发展规划都很被动,希望由父母或其他人来替自己拿主意。有些中职生认为读完书,才找工作,现在尚处于学习阶段,不用考虑那么多。没有将学习和自身未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学习阶段往往是比较盲目和迷茫的。大部分中职生都是初中毕业后进入中职学校就读,所以他们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足,文化水平或者专业技能方面不如大学生,因此他们一般都要从基层做起。然而某些中职学生不愿从基层干起,挑三拣四,包括某些家长都对中职生毕业时的职业期望过高。当前,学生过于依赖父母或他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某些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其他一些途径,深刻体会到就业的压力,往往对未来的前途很悲观。只看到自己的劣势,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过分地否定自己,容易让自己失去信心,悲观情绪带来的一定是不利影响。中职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作用的认同度不高使职业生涯规划的展开普及和深入不够流畅。所以要尽快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脚踏实地地为之努力奋斗,避免学生就业时眼高手低。

由于本次调查在抽样方式、访谈人数和分析手段等方面尚有欠缺,可能揭示问题的深度和方向存在不足,但调查结果依然存在一定的震撼力。中职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注释:

①杨秋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4(20):20-23.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中职学生生涯划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2.

[2]杨秋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