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

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

第1篇: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

    活动探究课将学生查找历史资料,参观历史文物古迹、阅读分析史料、辩论、表演小话剧等整合在一起,构成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核心的新课型,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处于探索阶段,教师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笔者曾听过一些历史活动探究课,感觉是在演戏,其他听课老师也有同感。而且,由于要突出学生的活动,体现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短短45分钟内安排了太多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每一项活动都是匆匆忙忙,草草了事。谈不上有什么吸引力,更不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另外,活动安排比较多也使得教学内容分散,不知道通过这节课要给学生什么东西。总之,历史活动探究课虽然在形式上已经体现了《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念,但是活动之后能留给学生些什么?是否达到了历史教育的目标?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要使历史活动探究课做到既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历史教育的目的,就必须首先澄清一些历史活动教学的理论问题。只有理清了思路,才能使历史活动探究课设计得比较合理。

    一、历史活动探究课的定位

    目前我国中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三部分组成,他们都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在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相互替代、相辅相成的作用。“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推动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必须正确地把握三者的性质和相互关系,注意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实现功能互补”[2]。

    历史活动探究课属于学科课程还是属于活动课程?澄清这一问题非常关键,它决定了历史活动探究课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课程定位不同,其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都会有所不同。对于活动课程来说成功的课,对于学科课程来说不一定就是成功的。反之亦然。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按照一定的学习顺序、学习周期和学习课时,分科进行教学安排的课程。这种课程能够系统高效地向学生传授人类通过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各种经验,但是由于这些经验主要是以记录在书本上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文字来学习,获得的只是间接经验。如果长期使用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就会使学生失去对现实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应变能力,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活动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讲正是针对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弊端而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它是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形态[2]。与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活动课程是以探究体验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它把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做中学”,重视直接体验和经验学习;其次,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内容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常以涉及多学科的综合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第三,活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强调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探索和创造精神。

    从活动课程的上述特征来看,历史活动探究课似乎更接近于活动课程。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倾向于将它定位为学科课程。理由如下:

    第一,目前的课程设置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并行,历史活动探究课是历史学科课程中的一种活动教学形式,它由历史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我们不能把学科中的活动教学和活动课程相混淆,它们有着各自的目标指向和功能,不能简单地替代。否则我们就可以干脆把历史活动探究课并入活动课程中去,历史课本身无需再开展活动课教学了。

    第二,尽管历史学科课程中的活动教学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与活动课程有共同之处,但它毕竟是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其活动局限于历史领域,其综合性也主要是历史学科范围内的综合。而活动课程则具有更强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而且在目标和内容方面比历史学科的活动教学更广泛。

    第三,历史学科课程中的活动学习虽然是学生的主动学习,但是其获得的仍然是间接经验和对间接经验的认识,因为历史上的事情一去不复返,人们不可能让时光倒转,亲身去经历过去的事件,从而获得直接经验。而活动课程中的活动内容则是直接来源于现实,通过让学生研究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来获得直接经验。

    总之,历史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可以积极吸取活动课程的思想和教学组织策略,以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不能将这种活动教学方式混同于活动课程,否则会造成历史教育目标的混乱。

    二、历史活动探究课的目标

    明确了历史活动探究课的历史学科课程定位,我们就可以专心解决其课程目标了。《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虽然这种分类方法和每部分的具体表述尚有值得推敲之处,但其表达的基本思想还是比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前进了一大步,它对历史能力的表述更具体明确:“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在课程目标别重视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这些历史课程目标已经涉及了历史学的本质问题。

    历史学研究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其基本依据是史料。搜集史料并进行考证、辨别真伪,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和进一步研究的前提。通过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史料进行梳理,得出自己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认识则是史学家的主要工作。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把这些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表述出来,就成为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历史。可以说,我们今天在历史课上学习的历史,并非客观存在的历史,那种历史我们已经看不到了,我们看到的只是历史学家对历史认识的成果。传统的灌输式历史教学方式最大的缺陷在于,它使学生误以为书本上的东西就是真实的历史,就是真理。而事实上,由于历史学家的个体差异,对同一史料会得出不同或相反的结论,形成不同的史学观点,书本上仅仅选择了某一种观点。另外,即便是一些已经成为定论的东西,随着历史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方法的进步和新史料的发现,书本上原有的结论也可能会改变。这是历史学科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学习历史最科学的方法是掌握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至少应该知道历史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历史识别能力,从历史学习中受益。但是,用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较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历史知识本身的特点,较少关注学生判断历史知识的能力,难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利用活动教学方式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历史活动探究课在历史学科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拾遗补阙的作用,它弥补了以历史知识传授为主的各种传统历史教学法的不足,能够实现传统历史教学法所不能实现或较难实现的历史教育目标。

    有鉴于此,历史活动探究课的目标,应该定位为教会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来看待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初中学生不可能掌握高深的历史理论,但是最起码应该知道,回答历史问题应该有史料做依据,不能信口开河,完全凭自己的想像来解答。如果不明确历史活动探究课的这一目标,就会使这种课偏离主题,成了与历史无关的活动课。学生在活动中满足了自己的娱乐需求,教师却没有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学生们与历史无关的需求可以通过历史课以外的其他途径来满足,没有必要占用本来就不多的历史课的时间。

    笔者曾经利用指导大学本科生教育实习的机会到实习中学作过调查,许多初中学生在实习教师的历史课上积极性很高,但是并不是因为对历史课本身有兴趣,而是因为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多,给了初中学生们表现自己的机会。一遇到教师提问,全班学生们争先恐后,抢着回答,但是答非所问,目的是为了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是实习教师上历史课时的亲身体验。如果是原来的任课教师上课,则会出现另一种现象:只有坐在前排的少数几个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其他学生都趴在课桌上睡觉。这说明仅仅靠改变教学方式、增加提问次数,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确实为学生提供了乐趣,但是并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这是常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是活动教学,类似的问题可能会更多,学生参与活动的目的可能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而是出于好奇、好玩,组织得不好,就会偏离教育者的本意。因此,依据历史活动探究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周密的活动计划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的活动指向特定的历史教育目标,是保障历史活动探究课成功的关键。

第2篇: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因材施教;评价反馈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意义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引入历史视频、图片、文字、让学生从视觉等多重角度获取生动形象的历史体验,首先会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新颖有趣,创设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其次更能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走进历史,感同深受地理解历史,理性深刻地思考历史,深入浅出地表达历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升华。其实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是指把以多媒体或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机地与中学历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师生的交流工具及评价工具。从而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知过去的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认清历史发展规律、提升人文素养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那么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呢?现就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有利于历史教学的自主探究

1.历史课外的自主探究活动。①把历史教学中的一些疑点、焦点、热点问题,分成众多小主题,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②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每组三到五人。③每周根据成员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探究主题。④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各小组将研究成果制成专题网页或者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教师通过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的任务。⑤当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到某小组研究的相关主题的时候,就让选择这个主题的小组的学生代表来当主持人,用自己做的课件给同学们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2.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包括: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反馈练习等六个环节。教师在课前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创设学习情境,用问题的形式推动教学过程,情境和问题要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3.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要充分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中的互动技术、网络技术,学会自主学习,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和探究的手段。

二、有利于历史教学的因材施教

历史教学在现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需要和兴趣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由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在讲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精心制作“以学生为主”的“学件”或构建“资源库”,合理设计供学生学习用的教学资源和思考题,设置热键,把自、选择权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学生点击热键,通过超级链接进入基础网页,这些网页上面的知识都是课本上的内容;在这些知识的关键词上面都设置了热链接,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点开学习。学生对本知识点学习完毕之后,如果要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则要先接受知识检测的挑战,检查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否则就要重新学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按钮或者进入网上聊天室与老师、同学通过聊天的形式解决。进入练习巩固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练习,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在电脑里完成,电脑自动评分;还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不同,在练习中设计坡度,让学生通过这一关后自然进入下一关,也可供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选用。

三、有利于历史教学的互动切磋

教师首先要筛选有效资料设计和设计成网页,合理归类,科学利用。授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先浏览与课本相关的网上资源,从而为学生的讨论提供充足的资料,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然后通过bbs论坛进行网上讨论,可以使全体同学在同一时间段发表总计的观点,并与之交流;教师则可以通过留言板随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对学生给予及时合理的评价;特别是论坛可以增强历史课的延续性,学生和教师可以在课后继续讨论研究。例如,在讲授完《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后,围绕“林肯的生平”这一主题,我要求学生上网收集相关资料,结合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谈谈对林肯的看法,并思考为什么战后林肯要遭刺杀呢?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了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班级QQ的形式让全班同学参加讨论或是请求教师的指导。这一过程使学生了解了历史上真实的林肯,全方位的了解林肯。这样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更加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有利于历史教学的评价反馈

第3篇: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初中生;教学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3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16

初中历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可以优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及时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初中历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涵盖内容较广,不仅包括国内国外历史,还涉及近代史以及古代史的知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以初中生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并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但是,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限制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学生对历史重视程度不够,历史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学科设置不科学等。因此,每一个初中历史教师都必须秉承生本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不断探究和创新,增强师生互动,让初中生真正喜欢上历史课。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初中生对历史重视程度不够,无法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初中生不重视历史课的现象,即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上,认为历史课并不重要,而且也没有什么可学的,只要期末考试的时候背一背就可以了。甚至还有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无法配合历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低。而且,有一些学生家长也对历史学科漠不关心,通常以主科成绩作为评价孩子进步与否的标准。其实,初中生并没有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忽视了历史学科的教学价值,没有感受到学习历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感悟,所以才会在心中形成不重视,不关注,不主动的想法。

(二)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给初中生的自主空间较少

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偏低的原因与历史教师有直接的关系。一些历史教师观念守旧,教学缺乏创新,沿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不注重初中生的个人感受和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在课堂上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得不到发散,自然而然就对历史不感兴趣了。还有些历史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历史成绩,忽视对学生历史素养和应用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历史教师把初中生当成学习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没有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也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发挥;历史教学脱离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记忆代替深入的思考,让学生真正遇到问题时便无从下手。

(三)历史学科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科设置存在不科学因素

很多初中的学科设置不合理,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因素。比如,给历史课安排的课时量较少,无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对历史课的重视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还有一些初中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把主要师资投入到放到了主科上,导致历史教学困难重重。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不是师范专业或者历史专业毕业,还有的学校历史教师是由其他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授课时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教学方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初中历史课被占用的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临近期末的时候,很多其他学科的教师会占用历史课带领学生复习或者给学生做模拟考试。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改变学生对历史的错误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陶冶初中生的情操,净化初中生的心灵,启迪初中生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对历史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从而更好地融入历史课堂。比如当讲课时发现有学生在座位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这时我不会直接批评他,而是会耐心地给他分析历史学科的重要性,给他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的哲理,并还会在课下找他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就要在教学时渗透情感教育,让初中生切实体会到历史学科的价值。

(二)巧妙设计历史教学策略,为初中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一堂高效率的初中历史课应该是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形成的,教师具有亲和力,学生主动参与。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习前沿的教学理论和知识,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实现从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发展的大跨越。比如讲冀教版《的胜利》时,我让学生先进行讨论,说说自己身边有没有参加过抗日的老八路,或者听没听过一些老八路的故事。学生这时非常踊跃,课堂一下就活跃了起来。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初中生播放的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到八路军的坚定信念和抗日胜利的意义等,之后再进行教材讲解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还提高了探究意识。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以“纪念”为题的演讲活动,给初中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三)不断整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增强历史教学质量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日益密切,历史课堂教学需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确保教学顺利进行。有效整合历史教学资源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基础,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将各学科的知识引入到历史教学中,以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将初中政治引入历史课堂。政治是现实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政治。比如在讲冀教版《》时,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去分析的真正作用以及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等。这样,初中生就会逐渐学会用政治知识去解释历史事件,从而认识到历史的内在发展规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在新时期需要勇于面对挑战,让初中生在课堂上拥有发言权,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初中历史课堂焕发活力。此外,历史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入研究历史教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将最全面、最权威的历史知识教授给初中生。

参考文献:

第4篇: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

1.统一性和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每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力不同,对于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对知识的理解都会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强调在统一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具备个性化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各类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

2.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原则。集体备课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个体备课的消失。相反,个体备课是集体备课开展的前提,不仅主备人需提前个体备课,其余教师也需做好个人辅备工作。

3.制度与人性关怀相结合原则。集体备课需多人配合方可实施。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是必需的,但如果完全依靠刚性制度而缺乏人性关怀,教师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学校的发展也将失去前进动力。

二、高中历史课程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

1.个体初备。对于教师而言,备课的第一步就是如何研究、整合、理解教材内容。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所说:“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要想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有的放矢地教,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摸清学生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别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集体研讨。教学研讨是集体备课活动的核心环节。集体研讨一般的程序主要有三项:第一项由主备教师介绍对教材的解读、备课的思路、教学的设计、采用的方法、重难点的解决及自己在备课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第二项内容是由备课组长组织大家对主备人综合大家意见所形成的教学案进行最后的讨论和商议。第三项内容由备课组长主持就备课中每位教师所碰到的教学困惑、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运用等问题组织大家讨论。

3.二次备课。集体研讨的完成所形成的教学案作为集体智慧的成果和结晶,每一位组内成员自然有分享的权利,备课组长在集体探讨结束后应督促主备教师尽快整理出初步的教学案提前发放到组内老师处。

三、高中历史课程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1.备教材。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备课时一定要认真仔细研究教材,读透教材的内容,对于教材的顺序可以适当调整,重新编排和整合教材,大胆增加和删除部分内容,只要在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指导下教师就要发挥主导性和能动性,敢于突破,敢于尝试。在集体备课中,要发挥全组教师齐心协力,携手奋进的团结精神,备好每一课、每一知识点,设计好重难点的突破,衔接好每一自然段的过度。

2.备教情。集体备课中必然会大量引入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资源的有效利用必然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但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也是一件工程量比较大的任务,需要整合集体的智慧,选择行之有效的内容。另外,教学设施水平也是在备课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

3.备学情。备学情是集体备课的出发点,离开了学情的集体备课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距很大。有些班级学生相对活跃,而有些班级学生相对沉闷,所以在集体备课中老教师可以多传授经验给年轻教师,针对不同班级提出不同的授课策略。

4.备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势,方法得当,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应结合所教班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和讲解问题,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学法指导。同时,我们要改变单一传授知识型、填鸭应试型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

5.备反思。每节课结束后是教师思路最开阔、感悟最丰富的时候,静下心来仔细回顾,虚心聆听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自己的触动还是非常大的。备课组应该在集体备课中突出教学反思的地位,可以在每一次集体备课的开始就前一次的教学实践要求大家积极踊跃提出想法和认识,实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四、高中历史课程集体备课倡导的意识

1.合作意识。集体备课是一项需全组人员共同参与的活动,是教师自身水平、能力、经验相互交流分享的过程。合作为教师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借鉴创造了条件,也为最终实现教学的双赢奠定了良好基石。高中历史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深度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备好一节课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大量课外史料的选取,没有分工合作单靠个人完成几乎不现实,即使勉强完成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超前意识。提前备课有助于主备人拥有充足的时间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备课,对自己在备课中遇到的疑惑能更明确地提出。教师应该超前备课,要尽力提出有独创性的设计方案,以便资源共享;在教学环节上要有创新,要写出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方法[1]。

3.互惠意识。集体备课的成员一定要有大局意识特别是互惠意识。作为一个备课组的成员首先要明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离开了整体团队的个体不可能获得成功,尤其是当今信息交流如此畅通的年代,没有相互之间的配合,靠单兵作战很难取得辉煌战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整体团队强大的基础上,教师个人的能力才有可能展露,教师个人的才华才能展现。

五、高中历史课程集体备课的评价方式

1.教学品牌团队的塑造。科学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不是体现在培养出了个别优秀的教师,同样拥有众多优秀教师的备课组也未必会形成品牌团队效应。只有在团队中每一位教师懂得协同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量,融合集体的结晶,才能塑造强大的团体。

第5篇: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为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⑴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⑵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其改善之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如前所述,即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2、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举行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3、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第6篇: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20世纪末,我国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中把握好教学方向,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实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改的冲突,明确作为历史教师应该建立起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与探索。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历史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历史教学,理解新的历史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历史教学观。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声地听。历史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过于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反映在考查方式上,则是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时间加地点加人物,以为学历史就是背这些琐碎、枯燥、死板、乏味的文字。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环节。其实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积物,学生不用记住所有的细节、时间、地点,就像一个聪明的木匠并不常常随身带着斧据,修水管的人也不常常扛着铅管。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总结历史学习方法。我国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知识性、能力性、情感性;在历史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历史学习的方式上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强调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策略

(一)树立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多元化的三维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表现是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学生的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站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立场上进行阐述的。一个教师只有胸怀育人的大目标,把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影响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历史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说:“如果你是教历史的,你的教学任务首先要注意,在你的课堂上,听讲的不是什么抽象的学生,你应该看到,你面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独特的人们…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抱负和干劲。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人们有了活生生的个性时,思想的热血才能沸腾起来。”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努力当学生的顾问;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的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

(三)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件进行穿插。例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讲授《两极格局的形成》时,给学生穿插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您好!爸爸》: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住在东柏林的母亲西尔维娅带着4岁的女儿来到西柏林看望父母。她做梦都没想到,第二天醒来后,一道墙从此分开了他们的家庭。她的丈夫,孩子的父亲还在那边,孩子想念爸爸,妻子思念丈夫,没有别的办法,西尔维娅只能每天下午抱着孩子来到墙边,来到能看到丈夫下班时经过的地方,向墙的那边张望,孩子只能远远的向路边的男人大声喊“您好!爸爸”。听完这个故事,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美苏冷战对第三国造成的影响。引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第7篇: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

(岑溪市第三中学广西岑溪543200)

【摘要】当前我市新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到教学模式、教学习惯以及对教学质量过分担忧的影响,我们的历史课堂还难以真正迈出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几乎仍是如出一辙的环节:复习新课训练小结作业,灌输知识仍是课堂所要达到的目标,还难以体会到课改的新气息。所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打造魅力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 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The exaltation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art, create magic power classroom

Qin Hong yan

【Abstract】Current my city new course reform just just in imposing arraily carry on, but be subjected to teaching mode, teaching habi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our histories and to teaching quality excessively misgiving of influence, our histories classroom return hard and real exceed tradition teaching structure of tie, almost is still exactly the same link:Review new lesson train sub-footing homework, infusion the knowledge is still classroom the target for attain want, return hard realize lesson to change of new breathing.So, liberation thought, brave innovation, exaltation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art, create magic power classroom, put forth effort 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novation the ability be the key of history teaching.

【Key words】History teaching;Innovation ability;Development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行,一方面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历史素质。处在一线的历史老师都知道:这是一个老大难题。因为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练习由于需要时间向学生详尽的介绍历史事实而经常被忽视;课后由于历史课经常被学生忽略,使得课堂上学到得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巩固,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在新课改的号角推动下,这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挑战。穿新鞋走老路肯定是不行的,是穿旧鞋走新路更是不行。怎么办呢?唯有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因为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提倡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式的学习。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初中历史呢?

一、创设民主气氛,构建师生和谐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但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这种“以师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是成为在有限的时间记住有限的历史知识点的工具,至于主动探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条提的就是“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而不是颐指气使,“横桃鼻子,竖挑眼”的。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满腔热情的肯定和评价,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在学习历史中的创新热情呢?

1、放下架子,多沟通。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主动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历史课的兴趣,这就为培养他们对学习历史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2、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法宝。历史教师要懂得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优势,多去了解学生,做一名学生的知心老师。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一点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课堂的参与率高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也会水涨船高,那么,在历史课中学习的创新热情就会日益高涨。

二、课堂把握时机,营造氛围,精心导入

在我们梧州市,由于各中学都在注重学生的思维教育,现在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儿童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在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多采用画面、史料、图片等直观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此外,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对历史的亲切感。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人物、探索因果关系的能力。设置生动的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能够起到比较明显的效果。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情景,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激发其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课堂质量的教学模式。一堂优秀的历史课,应从一开头就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抓住学生思想。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准了就为演奏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想的火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这段话发人深省,深刻的说明了导入环节对一堂课的重要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教师既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适合的情境,也要善于运用形象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思考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课的创新能力就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

三、巧设疑问,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历史问题应能与我们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如:在历史课里提问学生如何看隋炀帝的形象时,有一位学生说:隋炀帝是位花花公子,很会哄女孩子。班上同学都轰然大笑。对此,作为历史老师,我就及时展示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把隋炀帝描写为浪子形象:“一方面是因为他长的帅、英俊漂亮,很聪明、自负。另一方面,又会花钱,又会挥霍浪费、穷奢极欲,还有些花花心肠”。从而使学生对隋炀帝形成了生动的形象。同样,也保护了学生创新的个性。

四、以论导之,以动引之,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历史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请你多留点时间给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对于苏联的解体,可以由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苏联会解体吗?学生通过分组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小组间也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自然也很浓厚。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懂得“以动引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是大学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一般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毕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是他们展示学习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创造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加强学生能力训练

历史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培养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在大力推行课堂目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参与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能力的训练。提问时多采用“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而尽量不要问“是什么”。例如:学习《动荡的中东》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引入四次中东战争。理解了历史的因素。除了精心设疑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突破定向思维。由此可见,加强能力训练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市的绝大部分中学普及了多媒体教室,彻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历史学科中的许多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它们具有一定的情节。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大胆借鉴音乐电视等多媒体工具。在介绍历史人物、讲述故事情节时要借鉴历史剧制作的方法但又要讲究精练,注意必须和史实相吻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主体应适当采用该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只有这样,才能打造魅力课堂,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设计》,毕田增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导学 历史课堂教学 策略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案与教材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导学案的编写是课堂学案导学的首要环节,教师首先要研究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在充分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二是要突出层次性特点,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下面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课为例,说明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

编写要素

学习目标:

1.掌握,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2.了解前夕中外状况,分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学习重点:战争原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

学习难点:联系条约内容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

教学用具:使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直观情景的视频。

教学环节:

一、提前一天发放给学生印制好的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问题1: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外交四个方面比较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国情。你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目的是什么?

问题3:中国为什么要禁烟?你认为当代青少年对应持什么态度?

问题4:《》的内容是什么?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问题5:第二次是如何发生的?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精讲释疑: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2.联系条约内容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当堂达标: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材料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材料三:“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

(1)材料一中的人物是谁?此人向道光帝上书的目的是什么?道光帝接受他的建议了吗?为什么?

(2)请看材料二,他为“国家生死”进行了哪些斗争?

(3)根据上述材料,你怎样评价林则徐?

(4)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二、课堂自主学习

同学们对照学案设计的问题,认真研读教材,思考并完成问答,对有疑问和没把握的问题,鼓励他们相互合作,讨论解决,同时老师要巡视同学们自主学习情况,做一些点拨。

三、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学案上设计的合作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教师通过巡视,有选择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并给与必要的指导。

四、精讲释疑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及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精讲。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遇到的第一个难懂概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功能,提供视频,板书参考答案,进行精讲。另外,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教师应联系条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分析梳理,得出结论:使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五、当堂达标

第9篇:对历史课的评价及建议范文

【关键词】兴趣;主体;反思

Students play the main role in My Opinion

Yuan Huan-ling

【Abstract】Teaching activit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expanded bilateral activities, face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s a history teacher how to do it in order to change their ideas in the classroom and give full play the main role of the students, so that each stude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teaching , but also in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sk questions critical thinking habits, feelings of relaxation and students to learn, teach and promote reflection after the upgrade four aspects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Key words】Interest; Body; Reflection

叶圣陶曾说“老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教师面面俱到讲得口干舌燥,生怕漏掉一点知识,讲的越多,学生的负担就越来越重,教学硬灌蛮填,收效甚微,学生厌学烦学,结果适得其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竞争,社会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教育,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人才?如何改变常规教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老师真正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呢?

一、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乐于接受,带着热情去学,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恰当用语。知识交流是课堂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然后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产生厌倦情绪。所以作为授课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语言,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练、有说服力,或者适当地幽默一下,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后就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是赏识教育。人都是希望被人肯定的,何况是青春期的学生们。老师应学会发现和欣赏学生的缺点,你越多地夸奖哪个学生,他(她)就会越发努力去继续赢得教师更多的表扬。所以,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吝啬自己鼓励的话语,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受到了肯定,肯定会自觉地努力学习。

再次要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黑板、粉笔、课本是传统的教学工具,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可以把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更直观形象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出问题,培养思考习惯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安排质疑的环节,不要只图形式走过场,我发现听有的老师讲课的时候设无效提问,问“是不是”、“对不对”,学生不听前面讲的知识都会随口应答“是”、“对”。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提出问题,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师生感情,放松去学习

我们都曾经历过,因为很喜欢某位老师,就对他教的学科的学习兴趣也特别浓厚;因对哪位老师有不满,也就不太喜那科内容,上课精力也不集中,课下作业也不愿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气氛。既要严格要求,又不可高高在上,使学生敬而远之。在教学时,要自然而亲切,对学生要流露出真诚的喜爱和尊重,即使学生课堂上回答错误也不能粗暴地否定学生,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始终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有很多以前被定型为“差生”的、在别的课堂上要么不被搭理要么动辄批评的孩子,在历史课上却有出色的表现,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保护,逐渐地与别的老师同学关系都趋于好转。

四、教后反思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