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普通高等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普通高等教育;政府投资;投入产出效率
一、引言
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效率反映的是普通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投入是指普通高等教育投资的社会总成本,包括各种资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产出则是指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所带来的社会总福利增量,包括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等,所以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效率包含了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两方面。
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效率量的指标是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有三类指标: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财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效率质的指标是多方面的,普通高等教育质量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目的性、内适性、外适性、人文性、先进性,质量的五个特性是相辅相承的,共同发展能够使普通高等教育达到理想状态。在大众化教育之后,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的外适性成为主要的质量指标。国外文献(Sebastien Dessus,1999)将普通高等教育体制的质量定义为:边际投入的GDP产出弹性,可见也是强调了教育投资的外适性。
我们一般认为普通高等教育产品包括两种,科学研究提供的知识产品和教学活动提供的人力资本。这两种产品从属性上来看,既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也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决定了普通高等教育既具有事业性也具有产业性。其中事业性决定了政府应该拨款,而产业性则要求教育机构通过产业运作从市场获得资金,自我生存与发展。两者兼具的普通高等教育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
但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市场失灵问题,所以普通高等教育投资仍需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以体现普通高等教育的事业性;普通高等教育的产业性则决定了教育机构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解决教育机构的经费问题,同时借助市场机制使高等教育在投入产出上主动适应和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普通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投资体制充分反映教育的内在特征,变革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使之既体现事业性,也体现产业性。重新确立市场与政府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使市场成为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中资源配置的基础力量;政府则在其中发挥宏观调控和投资导向职能,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失灵采取积极措施,以弥补市场的不足。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普通高等教育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普通高等教育体制,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政府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可以获得多种利益: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所以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非常重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普通高等教育的混合产品属性决定了普通高等教育存在“市场失灵”,导致投资不足,而纠正市场失灵是政府的职责,因此政府需要参与普通高等教育投资。另外,普通高等教育对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存在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是政府的一种基本职能,这也决定政府需要参与教育投资。
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科研成果的开发及应用,直接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是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动机。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推动经济增长通过两种机制:一种是人力资本投资机制,一种是物质消费拉动机制。Jim Saxton(2000)总结了教育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对新知识的创造而推动经济增长,即熊彼特式经济增长;第二种方式是人力资本通过技术的扩散和转移影响经济的增长。教育能够提高理解消化新知识的能力,并且教育是传授新知识的一条途径。普通高等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第二种作用是需求拉动作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循环过程本身也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普通高等教育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部门,普通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产业,通过与其他部门或产业进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增加社会总投资和消费,因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即实现普通高等教育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所以,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不仅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引导社会消费,刺激高层次的教育消费,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的重要方面。本文正是从这样的理论角度出发,实证研究我国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问题。
二、实证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其中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教育附加拨款、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和基建拨款四大项内容)表征我国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投资,对于我国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则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
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统计出,我国1991―2004年的GDP与我国财政性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数据单位统一为亿元),分别记为RGDPt与REDUt,为了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对RGDPt和REDUt作如下变换:GDPt=RGDPt/Pt,EDUt=REDUt/Pt,其中Pt为同期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1990年为基数100),得到1991―2004年表示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的GDP与国家财政性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两者不变价的数据序列。因为序列取自然对数后可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且这种变换不会影响变量间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调整效应,同时还可以检验多数经济变量时间序列服从或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而非正态分布。所以,为了消除原始数据序列的异方差,使数据更为平稳,本文采用对变量取自然对数形式。应用单位根检验(ADF)方法对lnGDPt和lnEDUt这两个时间序列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lnGDPt和lnEDUt的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二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即lnGDPt和lnEDUt是二阶单整序列I(2)。时间序列的单整阶数相同,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但还需进一步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二者进行检验,滞后阶数取序列的单整阶数2,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就本文所研究问题而言,我国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投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因之一;反过来,国家经济的增长必定会带来普通高等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从而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普通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
在上述检验结果下,笔者尝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考察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效率具体如何。遵循动态计量经济模型从“一般到简单”的建模过程,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的一般模型。
由表3可知,引入lnGDPt和lnEDUt二期滞后的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很好,调整后的R2达0.9959,F检验通过。故该模型可以作为“一般模型”,再根据“一般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系数T检验结果,剔除不显著变量,便得到“简单模型”的估计结果。经过简化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比“一般模型”更好,调整后的R2达到了0.9962。最后,由分布滞后模型的“一般模型”推导出误差修正模型,整理得ECM模型表达式为:
ΔlnGDPt=0.746838ΔlnGDPt-1+0.179845 ΔlnEDUt-0.459597 ΔlnEDUt-1-0.013529 ecmt-2+ut
其中误差修正项ecmt-2=lnGDPt-2-0.1329lnEDUt-2-12.289083,0.746838、 0.179845和-0.459597为两变量的短期关系参数,-0.1329为两变量的长期关系参数。误差修正系数为-0.013529,符合反向修正原理,且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不但描述了lnGDPt和lnEDUt的长期均衡关系,还描述了两变量之间短期波动的相互影响。其中长期均衡关系失衡程度的调节机制为:当lnGDPt-2>0.1329lnEDUt-2+12.289083时,ecmt-2对ΔlnGDPt的净影响为负;当lnGDPt-2
三、结论
由以上的实证分析和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大约为0.1329,即政府财政性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每增加一个单位投资,我国GDP相应增加0.1329个单位。这表明,从长期看来,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是有着促进作用的,这点也正符合我们文章前面的理论预期,即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科研成果的开发及应用将直接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大约为0.1329,从另一个角度又说明了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是比较低水平的。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体制的不健全和管理的不合理是最主要的原因,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总量不足,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相对偏小,普通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不完善的普通高等教育投资管理体制、高级人才的外流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总体效率水平。我们应当对症下药,尤其要从制度性因素入手,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例如: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增加国家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投资资金;完善普通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体制,实现普通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及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等,从而不断地提高政府投资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金芳.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研究[J].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4、覃思乾.中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J].统计与决策,2006.
5、李玲.中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低贡献水平的成因分析[J].财经研究,2004.
关于做好2013年全区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升本科
招生报名与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宁教考院成招[2013]02号
区内高职(专科)院校、有关本科院校:
根据《2012年宁夏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升本科招生考试工作实施办法》(宁教考院成招[2011]128号)精神,现就做好2013年全区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升本科(以下简称“专升本”)招生报名与考试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报名组织
(一)网上报名前准备工作
各高职(专科)院校须在2013年3月10日前,按照《2012年宁夏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升本科招生考试工作实施办法》(宁教考院成招[2011]128号)和各本科招生院校的《招生章程》的要求,对申请报考专升本的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完成专业基础课选拔考试(专业基础课仍然依据宁夏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的通知》宁教考院成招[2011]140号文件执行),确定符合条件的推荐考生名单并进行公示。推荐考生比例可按本校当年专科毕业生的30%划定推荐资格线。推荐考生报考资格要严格审查,防止跨专业报考、冒名顶替、重复报考和弄虚作假。其中,3月5日至10日,各高职(专科)院校登陆宁夏教育考试院信息网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管理系统的学校管理系统生成考生报名账号,下载打印《考生报名通知单》,按报考科类、专业分发给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
(二)考生网上填报报考信息
凡符合专升本报考条件并被审查、推荐的考生,凭《考生报名通知单》于3月11日8时至13日18时登陆宁夏教育考试院信息网(http;//nxks.nx.edu.cn)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报名系统,按照网上提示和要求,准确填写报考信息(须二代身份证信息)、并按要求上传考生本人电子照片,确认信息无误后上报。
(三)网上报名现场确认信息
3月14日至15日,考生持身份证、学生证等到考生所在各高职(专科)院校专升本招生管理部门进行现场信息确认、签字,并交纳报名考试费(按照宁价费发〔2011〕59号规定,报名考试费每人145元 ),否则报名无效。
现场确认考生报名信息时,各高职(专科)院校统一打印出
《宁夏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升本科招生报名审查登记表》(简称:报名审查登记表),指派专人认真核对考生身份信息(二代身份证信息)、在学信息、专业课考试成绩、报考院校及科类、报考专业志愿等信息是否准确无误。经进一步审查,确认考生符合报考条件与规定的,在网上点击“确认通过”,考生在《报名审查登记表》签字确认。各高职(专科)院校由专人填写资格审查意见,签字盖章。《报名审查登记表》一式两份,各高职(专科)院校保留一份,另一份在录取结束后和原专科档案一起转入招生院校。
(四)院校报名缴费
现场报名确认结束后,3月20日前各高职(专科)院校向宁夏教育考试院上缴专升本考生报名考试费(每生145元);同时宁夏教育考试院向各高职(专科)院校返还专升本报名费每生20元。
二、考试实施
(一)统考科目
文史、外语、医学、艺术类:大学英语、大学语文。
理工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
各科满分均为150分。采取分卷考试形式。宁夏教育考试院将公布各科《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说明》(简称:考试说明),并按照《考试说明》统一命题、制卷,统一组织考试。
(二)考试时间
2013年宁夏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时间为4月中旬。具体时间与地点另行通知 (或见准考证中确定的时间与地点)
(三)考试组织
1.考生必须到宁夏教育考试院统一设置的考点参加考试。考点按照《2010年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规范(试行)》的要求设置。宁夏教育考试院根据准考证号采用计算机随机编排考场,标准考场按30人编排。
2.考试前一周,各生源学校组织合格考生网上下载打印准考证。
3.宁夏教育考试院负责安排考试实施工作,考点学校负责做好监考及工作人员的选聘和培训 。
4.各生源学校要在考前组织考生熟悉考点、考场分布情况,做好交通安全及应急处置工作,确保考生按时参加考试。学校要加强考生考前培训和诚信考试教育,要求考生严格遵守考场纪律、了解和掌握《考生须知》,并告知考生若违反考试纪律,将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三、成绩公布
4月下旬,宁夏教育考试院信息网将公布2013年全区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成绩,考生也可在宁夏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管理系统上查询成绩。
四.录取安排
5月上旬宁夏教育考试院通过网上录取的形式组织招生院
校进行录取。录取工作将按照《2012年宁夏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升本科招生考试工作实施办法》(宁教考成招[2011]128号文件)执行。
各本科招生院校须按普通高等学校录取费标准向宁夏教育考试院缴纳专升本招生录取费。
第一条为了加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保证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指以通过国家规定的专门入学考试的高级中学毕业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设置,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
第三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应当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和办学条件的实际可能,编制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调整普通高等教育的结构,妥善地处理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系,合理地确定科类和层次。
第四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应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招生及分配面向地区以及现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分布状况等,统筹规划普通高等学校的布局,并注意在高等教育事业需要加强的省、自治区有计划地设置普通高等学校。
第五条凡通过现有普通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增设专业、接受委托培养、联合办学及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等途径,能够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另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
第二章设置标准
第六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配备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高等教育工作的能力、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文化水平的专职校(院)长和副校(院)长。同时,还应当配备专职思想政治工作和系科、专业的负责人。
第七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须按下列规定配备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生人数相适应的合格教师。
(一)大学及学院在建校招生时,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二人;各门专业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一人。具有副教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应当不低于本校(院)专任教师总数的10%。
(二)高等专科学校及高等职业学校在建校招生时,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二人;各门主要专业课程至少应当分别配备具有讲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一人。具有副教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应当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
(三)大学及学院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院)专任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一;高等专科学校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高等职业学校的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的二分之一。少数地区或特殊科类的普通高等学校建校招生,具有副教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达不到(一)、(二)项要求的,需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
第八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和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舍,保证教学、生活、体育锻炼及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普通高等学校的占地面积及校舍建筑面积,参照国家规定的一般高等学校校舍规划面积的定额核算。普通高等学校的校舍可分期建设,但其可供使用的校舍面积,应当保证各年度招生的需要。
第九条普通高等学校在建校招生时,大学及学院的适用图书,文科、政法、财经院校应当不少于八万册;理、工、农、医院校应当不少于六万册。高等专科学校及高等职业学校的适用图书,文科、政法、财经学校应当不少于五万册;理、工、农、医学校应当不少于四万册。并应当按照专业性质、学生人数分别配置必需的仪器、设备、标本、模型。理、工、农院校应当有必需的教学实习工厂或农(林)场和固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师范院校应当有附属的实验学校或固定的实习学校;医学院校至少应当有一所附属医院和适应需要的教学医院。
第十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须有稳定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
第三章学校名称
第十一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门类、规模、领导体制、所在地等,确定名实相符的学校名称。
第十二条称为大学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二)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八个学科门类中,以三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
(四)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三条称为学院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
(二)以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三千人以上。但艺术、体育及其他特殊科类或有特殊需要的学院,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四条称为高等专科学校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高等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以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项所列学科门类中的一个学科为主要学科;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一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十五条称为高等职业学校的,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培养高等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
(三)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一千人以上。但边远地区或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可以不受此限。
第四章审批验收
第十六条国家教育委员会每年第三季度办理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批手续。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第三季度以前提出申请,逾期则延至下一年度审批时间办理。
第十七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批程序,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招生两个阶段。完全具备建校招生条件的,也可以直接申请正式建校招生。
第十八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应当由学校的主管部门邀请教育、计划、人才需求预测、劳动人事、财政、基本建设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共同进行论证,并提出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拟建学校的名称、校址、学科门类、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规模、领导体制、招生及分配面向地区;
(二)人才需求预测、办学效益、高等教育的布局;
(三)拟建学校的师资来源、经费来源、基建计划。
第十九条凡经过论证,确需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按学校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筹建普通高等学校申请书,并附交论证报告。国务院有关部门申请筹建普通高等学校,还应当附交学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意见书。
第二十条普通高等学校的筹建期限,从批准之日起,应当不少于一年,但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第二十一条经批准筹建的普通高等学校,凡符合本条例第二章规定的,按学校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正式建校招生申请书,并附交筹建情况报告。
第二十二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接到筹建普通高等学校申请书,或正式建校招生申请书后,应当进行审查,并做出是否准予筹建或正式建校招生的决定。
第二十三条为保证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或它委托的机构,对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第一届毕业生进行考核验收。
第二十四条经批准建立的普通高等学校,从批准正式建校招生之日起十年内,应当达到审定的计划规模及正常的教师配备标准和办学条件。国家教育委员会或它委托的机构负责对此进行审核验收。
第五章检查处理
第二十五条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区别情况,责令其调整、整顿、停止招生或停办:
(一)虚报条件,筹建或建立普通高等学校的;
(二)擅自筹建或建校招生的;
(三)超过筹建期限,未具备招生条件的;
俄罗斯人秉持“大职业教育”的理念,将整个高等教育视为职业教育。事实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目前俄罗斯人心目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②就是俄罗斯普通高等教育。而狭义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俄罗斯却被划人中等职业教育的范畴。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分为基础型和提高型两种。其中,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仅达到专科层次。因此,俄罗斯不同层级高等教育(即5级和6级教育)的衔接,实际上只是普通高等教育内部层级间的衔接,因为狭义的高等职业教育只达到专科层次。那么,5级和6级教育如何衔接呢?从制度建设来看,普通综合大学(和专业大学)、专业学院、研究型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都提供5级教育。其中,普通综合大学(和专业大学)(此类大学重点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和少量的大学后职业教育)、专业学院重点提供5A教育,即以提供本科教育④为主、副博士教育为辅;研究型大学也提供5A教育,但重点实施6级教育(副博士教育);高等专科学校则提供基础型和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其中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相当于5B教育。5A和6级教育同属于普通高等教育,5B则是类型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普通综合大学(和专业大学)、专业学院等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士学习期限为4年,硕士和文凭专家在学士基础上再学习1~2年。在制度建设上,这些院校形成阶梯式交叠,即普通综合大学(和专业大学)、专业学院与研究型大学前4年或前6年的教育相通,达到学士或硕士(和文凭专家)教育层次;研究型大学与普通综合大学(和专业大学)、专业学院相交叠,并向上延伸几年,达到副博士或科学博士教育层次。就课程设置而言,为了保证教育体系的统一性,俄罗斯政府通过法律、决议等各种政策法规从培养目标到具体的教育标准(包括基本教学大纲、必修课程、学习期限等)对各级高等教育均做了详细的规定,使得5级和6级教育问以及这两大层级内部各小层级教育间的课程衔接都极为紧密。
在培养目标方面,《俄嘶联邦教育法》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为“培养和再培养相应水平的专门人才,满足个人在中等(完全)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的加深和提高教育程度的需求”;大学后职业教育能“为公民提供在高等教育基础上提高教育程度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的可能”J。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又是由三级不同但又相互连续的教育组成。根据《俄罗斯联邦关于建立高等教育多级结构的暂行规定》,第一级教育包含在第二级教育之中,是第二级教育的前两年阶段;第二级教育是“为个人提供掌握关于人、社会、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体系的可能性。同时提供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素养和相关职业基础知识的可能性”4;第三级教育是在第二级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能独立从事创造性职业活动的专家为目的”。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教育的培养目标紧密衔接,并随着教育层级的提高而逐步深化,大学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相互衔接,并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上有所提升。总体而言,层级越高,培养目标逐渐从基础型、专业型向研究型方向发展,一层扣一层,层层递进。在教育标准方面,为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及大学后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教育系统的前后连贯和有效衔接,俄罗斯联邦政府分别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及大学后职业教育标准。此标准包括联邦标准和民族地区标准两部分。其中,联邦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标准均包含了基本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基本教学大纲必修课的最低要求、学习期限、毕业生培养内容与水平的最低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以1994年8月俄罗斯联邦政府批准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例,该《标准》规定:在基本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上,高等职业教育第一级“是不完全高等教育,由高等学校根据不低于高等教育前两年教学量的部分基础职业教育大纲进行”l5J,高等职业教育第二级是高等学校按照基础职业教育大纲实施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三级分硕士和专家培养两种。硕士培养是高等学校按照基础职业教育大纲实施的,即大纲由相应方向的学士教学大纲和第三级硕士教学大纲构成,专家则按另一种基础职业教育大纲,即按现行的分专业培养“文凭专门人才”的教学大纲实施培养。根据《标准》的规定,“基础职业教育大纲应包括人文、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一般科学性质的学科,也应包括具有职业用途的一般职业学科、专业学科和实习。教学标准期限不应少于四年”;第三级硕士的基础职业教育课程除基础职业教育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外,还包括不少于两年的专业培养,即“实习、毕业生的科研和科学一教育学活动,教学一般标准时间不少于六年”;第三级专家的基础职业教育课程包括“一般人文、社会一经济的、自然科学的学科、一般职业学科,还有毕业生各种职业活动所规定的专业及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培养”。
在基本教学大纲必修课的最低要求上,《标准》规定,“高等职业教育每一级的基础职业教育课程必修内容由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的联邦因素确定”,具体为:“高等职业教育基础职业教育课程应规定学生学习如下必修学科:(1)一般人文和社会~经济学科;(2)数学和一般自然科学学科;(3)一般职业学科(供该专业方向或专业培养用的);(4)专业学科”。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级结构,以及各层级、各方向和专业毕业生培养内容与水平的最低要求。大学后职业教育标准也以法令的形式做了类似的规定。而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另有专门的文件规定。例如,《俄罗斯联邦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1993年8月10日第42号决议的附件》指出:“高等学校有权把硕士毕业考试结果作为研究生考试的成绩。学习硕士课程的学生可以被允许进行副博士最低限度的考试。”4由此可见,除了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各自课程都有统一的国家教育标准外,两者间又通过畅通升学途径、互认考试成绩实现自然过渡。
下面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自然资源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士、硕士、文凭专家和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为实例来详细说明。从该专业“学士”和“文凭专家”的教学计划中不难发现,在基础课程中,人文学与社会经济学8门必修课程、普通数学与自然科学9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以及每门课程所需修习的学时数完全相同,“学士”教学计划中的5门选修课,在“文凭专家”教学计划中除了1门选修课外,其余的均为必修课。在专业基础课中,“学士”教学计划有l9门主修科目,“文凭专家”教学计划有21门主修科目,其中有15门相同,占专业基础课主修科目的3/4,只是有些科目的学时数有所区别而已,如大气层理论、水圈理论、生命安全、生态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在专业课中,“文凭专家”教学计划中所有专业方向共同的专业主修科目在“学士”教学计划中均有,不过某些科目的学时要求略有不同。此外,“学士”教学计划中还有2门可供选择的选修科目,“文凭专家”教学计划没有选修课。但是,“文凭专家”教学计划比“学士”教学计划多出了具体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如环境资源管理方向专业课程6门,限制选修课1门,选修课3门。
总之,两种教学计划需共同修习的课程有44门,完成相同课程所需的学时,学士为6680学时,占总数7776学时(不计培训实践6周,国家考试1周,论文撰写4周)的85.91%;文凭专家为6944学时,占总数8694学时(不计培训实践30周,国家考试2周和论文撰写12周)的79.87%J。就“硕士”和“文凭专家”的教学计划而言,由于硕士是在学士基础上再学习两年方可获得的,将“硕士”和“文凭专家”相当年级的课程进行比较,不难发现,硕士阶段仍开设哲学自然科学、外(俄)语等基础课程,“文凭专家”教学计划中的相当年级不再开设此类课程。此外,硕士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比“文凭专家”相当年级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更偏向基础和理论性,如方法论研究、地球生态学、生物恶化生态学、工程及生态学等课程。同为“自然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教学计划仅有一套,而在“文凭专家”教学计划中却细分出“环境资源管理”、“生态监控”、“生态中的管理和营销”以及“自然资源利用”四个不同方向。但各个专业方向课程的修习时间不多,总共仅为1060学时,占所需修习课程总学时的12.18%。硕士教学计划中课程学习和科研时间大致各半,而“文凭专家”教学计划中实践培训时间多达30周(相当于1620学时),占教学计划学时总数11080学时的14.62%]。副博士教育阶段(相当于欧美的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习计划规定了要修习历史和哲学、外语等基础课程,但分别仅为100学时,其职业性科目(含专业性科目)、教学法等分别为480学时、100学时,并从选修科目(共500学时)中选修300学时,约占个人学习计划总时间7560学时的14.29%;科研总时间为6480学时(120周),占个人学习计划总时间7560学时的85.71%66]。
由此可见,在硕士和文凭专家两种专门人才的培养中,前4年属于基础高等教育(相当于学士教育)阶段,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大部分相同,只是其中有些课程的学时要求不同,但差别不大。到了完全高等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分化为两种:一种是按研究方向培养的硕士,其课程设置偏向基础性和理论性,并要求进行科研训练,课程学习与科研时间大致相当;另一种是按专业培养的文凭专家,其课程设置偏向应用性,并强调实践训练。进入副博士教育阶段,仍要求学生学习历史、哲学和外语等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职业性、专业性科目,当然,课程的学习时间明显减少,而科研训练时间大大增加。由于副博士教育阶段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与硕士、文凭专家课程设置存在不少相同之处,从硕士和文凭专家教育层次向副博士和科学博士教育层次流动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至于完全高等教育以下各级高等教育,包括不完全高等教育、基础高等教育,由于实施相同的教学大纲,层级间的衔接就更为紧凑。由此推断,在高中基础上的6年制硕士教育和5—6年文凭专家教育可以顺利沟通。总之,由于俄罗斯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各级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标准,保证了各级教育课程内容的共通性及前后连贯性。虽然此处仅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自然资源管理专业各层级的课程设置为例,但可窥一斑而见全豹。正是这种统一规定的最低教育标准,使得重点实施基础高等教育的专业学院、重点实施完全高等教育和基础高等教育的普通大学和专业大学以及重点实施大学后职业教育的研究型大学等分工不同的各级高校之间紧密衔接,顺利过渡。
二、两大类型高等教育(5A和5B)相互沟通
在俄罗斯,除了普通高等教育之外,还有被划人中等职业教育范畴的狭义的高等职业教育,即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在技术专科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college)等教学机构中进行。技术专科学校是以苏联时期水平较高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为基础建立的,与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属于同一层次¨J。而高等专科学校则是介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有研究表明,俄罗斯高等专科学校提供基础型和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但与技术专科学校不同,其所提供的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在高教分类上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分类标准中的5BJ。因此,两大类型高等教育的沟通实际上就是高等专科学校提供的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提供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以下分别从制度建设和课程设置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制度建设来看,属于5B的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的承担主体是高等专科学校,其与实施普通高等教育(5A)的大学(或学院)的“基本年级结构的头两年是相连的”。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可以不经考试直接进入大学或学院第三年级相应专业继续深造。就课程设置而言,提供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与提供普通高等教育的研究型大学、普通综合大学(和专业大学)及专业学院的课程沟通极为顺畅。高等专科学校分为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除了招收第二阶段的优秀毕业生外,还招收各类日课、夜课、函授、走读等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开设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包括本专业的课程以及信息工艺学、商业活动知识和技能等,属于不完全高等教育层次J。事实上,高等专科学校和大学(或学院)都按基础职业教育大纲实施教育,只不过高等专科学校是根据不低于高等教育前二年教学量的部分基础职业教育大纲进行的。而基础职业教育大纲规定了必修课的内容,即包括人文、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一般学科,以及职业学科、专业学科和实习等。正是由于两类高等教育按照同一大纲实施教育,明确规定了课程内容的最低要求,使得高等专科学校和学院(或大学)的可渗透性极强。总之,俄罗斯两大类型高等教育的沟通与美国相类似,但仍有区别。俄罗斯高等专科学校的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可以不经考试直接进入普通高校对口专业的三、四年级学习,但选择余地比美国小,必须实行对口专业转学。而且,美国两类教育可以双向沟通,俄罗斯却只能单向进行。
三、结论
1.高等教育体系貌为分支型,实质上接近单轨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俄罗斯普通高等教育在高级中学的基础上向上延伸,到了大学阶段,经过本科教育,一直延伸至副博士或科学博士(分别相当于欧美的博士和博士后)层次,一贯到底,体系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当于高中层次的基础型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向上延伸,达到相当于大学二年级就终结了,好像仅为从高中阶段延伸上来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细小分支。因而,在形式上,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貌为分支型。然而,俄罗斯的本科教育只有理论型本科和应用型本科之分,不存在职业型本科课程,高等专科学校提供的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在相当于大学二年级时就终结了。而且,实施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除了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外,还同普通高校一样按照基础职业教育大纲实施教育,开设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毕业生若想进一步深造,可以不经考试直接转入普通高校对口专业的三年级继续学习,两类教育在此阶段课程基本相通,可以融合。因此,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貌为分支型,实质上接近单轨型。
专升本考试科目有哪些
考试科目一般为三科:政治、英语、专业课、个别艺术专业可加考。专业考试科目根据报考专业类别而定。理工科专业考试科目:英语,政治,高等数学。
(一)、文科考试科目:英语、政治学、高等数学;
(二)、历史专业的考试科目:英语,政治,大学语文。
专升本考试是指专科层次学生进入本科层次阶段学习的选拔考试,采用3+2模式,是中国大陆应试教育体制,跟普通高考直接进入本科大学的相比,专升本是由普通高考进入专科学习,并继续升学进行本科选拔考试,进入本科院校深造的渠道,是大专毕业生的第二条路。
专升本的第一学历是什么
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获得的本科学历是第一学历,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为国家统招计划普通全日制学历,因此毕业后获得学历就是第一学历。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也就是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列入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一年一次,学费按升入学校同届学生收费标准执行。学生享受与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高中起点考生同等待遇。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并达到合格,毕业时将被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符合条件颁发学位证书,第一学历即为本科。
一、相关概念说明
(一)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本文研究范围是普通高等教育,包括本科和专科,不包括成人高等教育。
(二)相对规模与绝对规模
招生规模趋势可从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来分析。绝对规模是指招生人数增加的数量,是绝对数量;相对规模是通过招生人数和其他人口指标的比值。本论文采用相对规模-招生率,即每年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人数与高中毕业人数之比这一指标,来反映招生规模的趋势变化。
二、指标选取和模型建立
本研究主要从经济、科技、社会、财政、教育和政策六大宏观方面对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招生率的因素进行选取。各方面的指标按照客观重要、数据完整、利于解释、易于获取的原则,选择如下:(凡是涉及反映现价的指标我们均采取1978为基底的商品价格指数进行标准化)
经济方面:第二三产业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78年为准)(元)、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以1978年为准)(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以1978年为准)(元);
科技方面: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项)、万劳动力R&D工程师科学家人数(人);
社会方面:城镇人口比重(%)、城市登记失业率(%);
财政方面:国家财政决算支出(亿元);
教育方面: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本专科在校生比(%), 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支出(元);
政策方面: 各年教育部等部门对扩招和收缩扩招的政策(虚拟变量);
被解释变量:招生率(%)。
考虑到每个变量间出现多重共线性,我们先从每个方面选取对解释变量解释最拟合的因素变量,方便准确建模,精确修正。通过eviews软件分析结果,最终选取指标如下:
X1:第二三产业比重、X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3: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X4:城镇人口比重、X5: 国家财政决算支出、X6: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本专科在校生比(简称师生比)、D: 虚拟变量(政策因素)、Y:招生率。
所有数据为1978年-2010年的数据,X3的数据仅从1987年开始,并且代替该方面的指标数据很难收集齐全,EVIEWS分析得知,X3与X2存在高度共线性,且数据较少,保护自由度,将X3变量剔掉。
得到模型如下:
=-169.5114+0.065573X1-0.025398X2+70.56907LNX4
+0.002417X5-2.3908X6
t=(-1.355136)(0.583792)(-1.431682) (2.191586)
(1.07557)(-2.969732)
R2 = 0.955866F = 116.9549
经过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数据平稳性检验和修正并考虑虚拟变量的影响我们得到最终模型为:
=98.85329-0.209136X1-1.983887X6+14.68732D
t=(10.88655) (-2.914664) (-4.093198)(3.102956)
R2=0.8090038F=75.54428df=28
三、结果说明
从本文的整个研究过程,可以看出最终我们选取的是反映经济因素的第二三产业比重、反映教育因素的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与在校本专科生比和政策因素来反映对招生率的影响。说明教育、经济、政策因素对高校招生率的影响是最大的。
从最终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三产业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来说招生率就会减少0.209136个百分点,原因是第二三产业比重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一种结构,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率反映的是教育的一种发展状况,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一种需求状况。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得越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教育的是一种促进作用。第二三产业比越低,说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育的发展就越好,那么对应的招生率就会越大。
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与在校本专科学生比对招生率,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一种结构。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师生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来说招生率就会减少1.983887个百分点。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与在校本专科学生(简称师生比)比反映了对教师资源的利用情况说明的是教育因素对招生率的一个影响,师生比越高说明对教师资源的利用率越低,对教育的发展越不利从而对招生率产生一个负面的影响。
我们从模型可以看师生比对招生率的影响远远大于第二三产业比重的影响,说明教育本身的影响因素大于经济的一个结构因素。
扩招政策也对招生率产生一个很显著性的影响。从模型可以看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1999以前和1999年以后相比,平均来说招生率相差14.68732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招生政策的对招生率的影响颇大。政策的制定是与政府对整个社会的判断紧密联系的。
四、总结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正处于增长期,以后并且还会持续这种增长趋势。在扩大招生规模中我们要注意每个因素对招生率的影响,而不能盲目追求招生率,出现一种高校人数和整个社会资源的不匹配,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在进行因素分析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从理论分析,还要进行实证分析,挖掘对招生率影响的潜在因素。
政府可通过第二三产业比重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与本专科在校生比来调控招生规模,同时,也要考虑到对其的间接因素。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成人教育;就业;教学质量
当前,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题,从政府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都在不遗余力地努力着。然而,在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很少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使成教大学生就业较之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讲,陷入了一个更加困窘无助的境地。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担负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终身教育理念更加强调的是社会个体在传统学校之外毕其一生地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只有给予成教大学生就业问题以足够的重视和政策,疏通成人教育人才培养到知识应用的渠道,才能够真正发挥成人教育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我国成教大学生就业的现实状况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在10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根据教育部2008年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成人高等学校413所。当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数为565.92万人,在校生为1884.90万人,毕业生为447.7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数为191.11万人,在校生为524.16万人,毕业生为176.44万人。伴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年的高校大学毕业生总数中,占据着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再加上前几年就业中沉淀下来的需要就业人数,预计2009年总的就业大学生人数将达到近710多万人。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处于调整时期,又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生产行业受到冲击,生产规模和效益受限,用工需求下滑比较多,使得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较紧,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比以前大为减少。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12月1日召开的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表示,“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此外,由于解决国企下岗工人遗留问题依然严重,新成长的劳动力进入高峰期,加之相关就业政策措施和服务保证体系不完善,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等一系列因素的不良影响。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尚且困难,身处夹缝备受冷落的成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更加严峻和突出了。
二、成教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1.对新时期成人教育主体对象变革的认识存在误区
广义的成人教育是指所有学历后的教育,也称继续教育,包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方面。狭义的成人教育是指被排除在普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的以成人为对象的学校教育。在我国,主要指对已经走上生产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育。目前,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四大组成部分。国民教育系列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有四种形式,分别是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大学。除成人高等教育有入学考试之外,其他的没有。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是经教育部审查批准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农民高等学校和管理干部学院等。办学的主要类型有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和高中起点升专科。
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传统成人教育对象结构的影响,总是认为成人教育就是对已经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员进行的结合职业和学历教育的一种继续教育。既然是针对在职人员,就谈不上有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认为成人院校不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近年来,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开始由在职人员转向以普通高校落榜生和尚未就业的高中(中职)毕业生为主。主要对他们开展专升本、高升本和高升专形式的学历教育。因为在他们入学时,本身就没有就业,在脱产学习期间,也不可能去参加工作,属于非在职人员。因此,在毕业时就必然涉及一个就业问题,应该把他们纳入到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统筹规划体系中来。但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认为成教大学生不存在就业问题,毕业后只是回去继续工作就可以了,使得成人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保障上几乎空白。
2.传统就业体制对成人教育大学生就业的排他性
由于对成人教育就业问题存在以点带面的错误认识和偏差,没有专门为成教大学生就业准备的预案,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普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为此大力投资,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搭建了众多的就业平台,但主要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开放。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本就稀少的就业机遇面前,就更不愿意成教大学生去分一杯羹。从政府到学校,都把成教大学生就业放在末位,不予重视,没有给成教毕业生就业留下足够的“市场份额”,成教大学生就业率也不纳入到学校整体的筹划和考核范围内。用人单位也只是对应届普通高校大学生予以青睐,对成教毕业生则非常歧视和挑剔,认为他们出身不正,技能低下,不给成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和平台,甚至人为地设置许多障碍。比如,许多地区在招考教师的时候就明确规定,不允许成人师范院校毕业生报考;在招收地方大学生应征入伍、义务教育特设岗位教师招考中,成人教育学生根本无缘参加。
3.成人教育低劣的教学质量、不良的社会声誉,降低了成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尽管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成人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举办成人教育的主体则更多地是把成人教育视作为自己挣钱的摇篮,为自己补充办学经费的金娃娃,过多地看中的是经济价值,而不是像重视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去重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成人教育的开放性、生源结构的复杂性,难免会受到学员自身工作与上学之间矛盾的影响,各院校在成人教育管理上往往非常松弛,不能很严格地执行教学计划,在师资的选派、课程的设置、教学科研、校园文化活动、教学评估、毕业证书的发放和管理等方面,都没有给予成教学生以平等的关注和严格的教化,相反却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无序性。其结果必然导致成教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低下,陷入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低劣――较低的社会声誉――较弱的市场竞争力――就业难的困局中。毕业时,把成教大学生和普教大学生全部推向就业市场进行“双向选择”,成教大学生必然处于弱势、劣势甚至无势,最终伤害的是教育事业发展本身和学生一生的前途。
三、突破成教大学生就业困局的对策
1.匡正和转变对成教大学生轻视忽视的错误观念
由于成人教育对象的成人性、招生方式的社会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组织形式的开放性,使我们往往忽视了成人教育还有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的大众性。仅仅把它视作是对正规教育的补充,使成人教育往往扮演着为正规教育拾遗补漏的角色,使许多人对成人教育持不屑一顾的态度,用人单位对成教大学生求职产生一种人为的轻视和否定。事实上,在成人教育发展较成熟的西方国家,成人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接受成人教育不仅是个人的一种自觉行为,还是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制度要求,成人教育有着良好的受业群体以及非常高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人教育必将逐渐淡化其作为普通教育替补者的角色,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进行终身教育的必需。现阶段,成人教育对象从以在职人员为主体转向以在职和非在职人员两者兼顾到逐渐以非在职人员为主体的变革,不仅是成人教育社会功能的拓展,也反映了社会对成人教育的需求和期望。接受成人教育一样有为,成教大学生也存在就业问题,这些观念的匡正和树立是破解我国当前成人教育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前提。
2.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成人教育的良好声誉
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成人教育主要承担着扫盲教育、补习性教育和低层次的学历教育,在加之管理上的缺位和开展教学科研的低水平,由此产生的教育质量低下的不利影响,是社会和用人单位低看成人教育的主要原因,也成为了成教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屏障。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实现学生就业的基础和根本。只有深化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用质量意识来统摄成人教育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和提升,严格学生管理,拓展成教大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成教大学生的竞争力,树立成人教育良好的社会声誉,才能够为改善成教大学生就业难状况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加强对成教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
入学时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毕业时的就业指导是衔接大学生活源本相连的两个支点。因为成人教育学员对未来职业定位的特点,其专业选择往往更多地表现出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的密切性、针对性、实践性,然而由于对成教大学生就业的忽视,各普通高校在举办成人教育时,没有建立专门针对成教学生开展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很少开展针对成教大学生性格、爱好、兴趣、潜能、专业、求职特点的择业观、职业观、诚信观和创业观教育,而更多的则是毕业之前的道德奉献教育。只有加强对成教大学生的全程规划和指导,把他们的潜能、就业愿景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成教大学生的就业。
4.畅通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渠道
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使成教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渠道比较狭窄,导致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信息阻塞和识别障碍,并最终影响成教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悦纳和信任。因此,必须加强对成教大学生的宣传,畅通渠道,积极引导用人单位对成教大学生的正确认识,把成教学生和普教学生置于同一个信息平台上,各显所能,择优录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
5.加强成教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提升和就业心理调适
由于成人教育在就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使得成教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面对挑剔和挑战,往往比较自卑,无法正确定位自己的就业目标,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缺少艰苦奋斗精神和责任感,造成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两难境遇。成教大学生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观和就业观,转变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转变一次性就业和职业终身制观念,正确认识待业、失业、再就业和择业这一客观现实,在内心中做好积极的准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娄宏毅,宋尚桂.成人教育学[M].济南:齐鲁书社,2002.
[2] 崔清.试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J].法制与社会,2008,
(29).
关键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融合模式;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09-02
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模式创新与路径分析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设置依据不同,普通专科教育专业设置原则上仍以学科为依据,而高等职业教育则依某类或某种职业岗位为依据;人才规格不同,即高职教育是一种接近“专才”的教育方式,而普通教育是一种接近“通才”的教育方式;培养模式不同,普通教育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职业教育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培养模式。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和当前我们不仅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决策人才,而且需要培养大量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相矛盾。因此,只有改造现有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保障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减轻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给经济体系和整个社会所带来的阵痛。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可以实现在校学生和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融合和贯通,也是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的创新及对其路径进行分析,不仅对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对指导工业化中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学习价值。
二、国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模式
1.德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
德国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及相互衔接的立交桥德国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备。第一阶段为小学教育4年,中等教育的学校类型主要有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三种。主体中学是初等小学课程的继续,教授一些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和职业知识的预备教育。实科中学主要学习一些实用学科,以便直接参加工作,也可升人中等专科学校继续学习。完全中学是传统的文科中学,入学时要经严格选拔,还要交纳高额学费,毕业生一般升入大学。
德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个并行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享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70%的年轻人选择进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这些年轻人中80%是传统的“双元制”形式半工半读的学徒工人,其余20%接受全日制以学校教育为依托的培训。学徒年龄大约16-25岁,期限通常为3到3.5年。职业教育同样可以培养硕士、博士等。
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的每一个阶段,学生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近几年,许多已获大学资格的普通学校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进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2.美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
美国中学后的高等职业教育则以预备教育的形式的形式出现,这就是社区学院,其衔接主要通过衔接协议(包括州范围的衔接协议和大学与社区学院之间的衔接协议)和“技术准备”计划来实现。社区学院一般为两年制高等教育机构,为所在地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主要任务是转学性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社区学院是连接美国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桥梁,社区学院学生毕业后、既可就业,又可升入对口大学继续深造成为职教和普教并重双重目的的教育模式。这样,有利于消除职业教育不正规,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有利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完善,有利于调节学生毕业后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选择,更使职教适应于社会需要。
3.新加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
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与新加坡政府确立和推行“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的教育方针相配合,成为拉动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两驾马车。新加坡中学后教育分大学预科和工艺学院及工艺教育学院,大学预科是为升入大学作准备,工艺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学制两年,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为理工学院与技术学院,学制三年,直接从高中招生或选拔工艺教育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为专科层次;第三层次是本科大学教育,学制四年。在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内,可以由第一层次上升到第二层次,再提升到第三层次,即工艺教育学院的优秀者可申请转理工学院,而理工学院的优秀毕业生,也可往高层上升,凭学业和课程等成绩转入相应专业的第二或第三年级就读学位课程或者文凭课程。这种上下衔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学生创造了一条深造的道路。
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的创新及路径分析
1.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模式的创新
职业教育体系应具有多层次、包容性和开放性。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仅定位于中专和大专,层次比较单一,和信息化时代及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相排斥。另外,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被划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但在课程体系方面没有体现出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掌握两个层次。众所周知,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层次,但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职高(技校、中专)—高等职业(大专)构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个流程。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高素质的“蓝领”人才需求理应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职业教育也应该构建其完整的教育体系,即职业教育体系也应该具备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这样一个体系,如清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开办的“第二学位”试点则是对开放性、多层次、包容性职业教育体系的最好实践,其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的路径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被提上日程,其根源在于:普通教育侧重关注理想层面的人的发展的全方面性,职业教育侧重于关注人的现实层面的发展的全过程性。因此可以说普通教育追求的是一种理想,职业教育追求的是一种个性。因此,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来说,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者来说,学校大门到企业大门,需要补缺国内高等教育所缺乏的职业能力教育这部分课程。同样对于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来说,功利性又制约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应该成为后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选择的途径可以是,高等教育中普通教育的学生可以到职业院校或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能力资格证书,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学生可直接推荐进入当地高校学习并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详见下图)。
参考文献:
[1]吴智泉,江小明.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问题刍议[J].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129-134
[2]章剑青.成人高教: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互通的桥梁[J].中国成人教育,2007,(8):21-22.
[3]焦金雷.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21):6-7.
[4]李居参,李晓东.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渗透问题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3,(1):17-20.
[5]谭谊.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J].职业圈,2007,(16).
一、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办学思想存在偏差
(1)重规模,轻管理。一些学校只强调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无视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设备状况,盲目扩大招生,学校内部管理跟不上,有意无意中放松了对质量的把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学校甚至同一些不具备办学条件、没有办学能力、没有质量保证的单位“联合办学”。
(2)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一些学校不顾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只站在本单位立场上,受经济利益驱使,不关心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一些学校过分强调成人教育的“成人”、“业余”的学习特点,不仅在教学和考试上对学生要求不严,而且在教与学的时间、课程数量和教学内容上都存在较大的“折扣”,培养规格明显偏低。
(3)重过关,轻学习。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身上。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的局限,部分成教学生指导思想不正确,急功近利,各种考试作弊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极少数学生干脆抱着“两瓶酒,两条烟,不用学习也过关”的态度来对待专业学习。加之部分学校管理措施不力,管理不严,使学生有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信誉。
2.教学内容不适应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
中国现代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脱胎于中国普通高等教育,也就是说,普通高等学校奠定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打上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印记,使其带有普通高等教育的色彩。这种印记表现在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没有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
(1)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取舍缺乏独立有效的科学论证。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一些专业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课程新内容的充实和旧内容的淘汰滞后,课程缺乏时代性、实用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落实和体现。有的专业的课程设置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课程随意拼凑的现象比较突出。
(2)教学内容没有摆脱学历补偿教育的模式,职业技能教育严重匮乏。无论从教学计划还是教材中都可以发现,重理论、轻应用,重理论传授、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实践训练的现象仍然存在,把成人高等教育变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有的学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明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开展,也没有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中列出的许多能力并没有在开设的课程中得到落实。这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乏针对性。多年来,成人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素质,重知识、轻思维,重陈旧知识的传授、忽视教学内容的更新,重知识的灌输,轻获得知识的方法、能力培养的现象;重学生适应课程、轻课程适应学生,重以教为主的课堂面授,轻以学为主、学生自主学习等不适应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实际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成为中心。我讲你听,我说你记,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抑,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这种单一的传统讲授法往往导致教师只关注“我”怎样把教材“讲完”,至于学生学得如何,学生用什么方法来学则容易被忽视。不少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不熟悉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没有掌握成人高等教育的规律,甚至不了解成人高教学生与普通高教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往往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直接移用到成人教育课堂,完全将两种学生“一视同仁”。这种状况使教学缺乏针对性,违背了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二、解决的办法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成人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无论从教育、文化还是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去审视、衡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教育发展问题上,我国历来存在一条腿走路还是多条腿走路的问题。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我国教育事业要坚持走多样化的道路,要通过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事实上,全国教育“十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1600万,其中普通高等教育900万,成人高等教育700万。可见,国家委以成人高等教育历史重任,赋予厚望,已将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要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的作用,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必须提高办学质量。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不只是数量的增加,重要的是提高办学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真正把教学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2.深化教学改革。新的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它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强调人的知识迁移、适应变化、善于终身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强调人际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强调人在市场经济竞争大潮中善于自主创业,勇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品质。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从事职业岗位的素质,就是要培养地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鲜明的针对性、定向性和职业性。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的现象仍很普遍,因此,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本着“基础为专业服务,专业为技能服务”的精神,“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建立课程体系。从人才所需岗位的知识和能力入手设置课程。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组织教学。首先确定专业课程和实践性环节,然后据此选择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授在职业岗位中需求较大、应用较多的专业知识,特别讲透这些知识的应用实例,切实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克服“一手软,一手硬”的不足,在提高学生文化技术素质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敬业爱岗和奉献精神。改革教学模式。为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必须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即由课堂教学为主向现场教学为主的转变;由理论教学为主向技能训练为主的转变;由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为主转变。同时辅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完善考试、考核办法。强调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考试考核的内容也应分为两方面,既要考理论,更要考实践。理论考试中不应突出对知识的记忆状况,而应突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环节的考核中,应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考查。结业考试可采用开卷、闭卷、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成绩评定方法。
3.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熟悉成人高等教育特点,掌握成人高等教育规律,热爱成人高等教育事业,业务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教书育人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用现代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那种“我传授,你接收”,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教师只管把书本知识往学生头脑里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注入式教育状况。要摆正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位置。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它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近年,随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学生的来源看,职高、技校、中专学生占了相当比重,他们的文化基础较之普通高中生相对薄弱;从学生年龄看,相当多的学生都是中等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其他在职的学生多数参加工作的时间也不长他们的年龄与普通高校学生差别不大。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这种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学生的文化基础看,一是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二是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从学生的心理品质看,他们的社会化似乎尚未完成。他们既不同于早先学历补偿时期学生的成熟,也与普通高教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差异。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社会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还未真正“成人”。此外,在职学习干扰多、压力大,学习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证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而对教师来讲教学的难度要大得多。为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复杂性、多样性,必须熟悉学生多方面的情况,掌握成人教育的规律,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手段具有明确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