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第1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范文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基于研究性学习,在教学领域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研究性教学是指通过科学研究途径与情境在课堂中的创设,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提供可能。研究性教学开展的目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更具主动性。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单纯强调探究,而是在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简单的中医知识,也可以是一个独特的假设,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满足与快乐。

(二)研究性教学的优势

研究性教学的优势在于立足于科学精神,通过明确的研究目标的设计,实现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知识的创新改革。研究性教学不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而是将研究的理念与课堂教学融会贯通,并在核心的中医学科思想与科学方法的指引下,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意志的树立,为综合型全面发展医学人才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性教学的缺陷

不能否认的是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研究性教学与学科教学之间的隔阂、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等,这些都需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深入探究才能进一步解决。从根本上而言,研究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所以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中还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性教学应用的设计与分析

(一)基本教学资料

为了探究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实际教学效果,笔者特在2014年9月到12月这四个月期间选取了我校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共30名,其中男同学20名,女同学10名,将这30名同学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同学的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因素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保障了此次教学试验的科学性。

(二)方法设计

实验组与对照组需要保障教学进度的统一,以“五行学说”相关教学内容为示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教材内容为核心进行讲解。实验组则采用研究式教学,采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讨论、问题的研究以及答案的总结。学生在研究式教学中能够领略到不一样的活跃而灵动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看法主动地表达出来。教师在研究式教学中处于引导性的辅助地位,对学生看法与认识中的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让学生能够随时进步。

(三)结果分析

经过为期四个月的教学试验,现将结果分析总结如下:研究式教学中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更加牢固,教学质量与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而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对照组教学成效与之前并无太大差异。

三、推进研究性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措施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呈现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的方法涉及到以下几方面:首先确立好教学目标,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其次是注重教学中记忆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涉及到庞杂的专业知识,只有做好记忆工作才能应用自如。最后则是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进行有机结合,在完成课堂研究式学习之后,能够对相关中医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合作研究式教学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涉及到中医学视角下的疾病认识及防治方法、中医中蕴含的哲学原理以及人体生理等内容,合作研究式学习首先需要划分好课堂讨论小组,同一小组的同学制定出共同的学习目标,探讨最佳的学习方法并就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

(三)完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

第2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案例式教学 改革方案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技巧进行教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而《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中较为基础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临床研究发现《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具有较大的成效。本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的改革方法,以丰富教学经验。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缺点,本课题提出将《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通过设计方案、课堂实践、问卷调查、完善方案等措施,探讨出如何通过改进,设计出更加适合《中医基础理论》的案例式教学方法,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的生动易懂。

2.方法

(1)案例选择法。在医案书籍中进行选择,包括《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等,或者选择教师在临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录像等形式。

(2)案例整理汇编法。将理论条目作为大纲,首先理论知识的解释分析至关重要,随后附上典型案例分析,案例需要具有典型性以及适当的优化处理。案例分析的过程,不是强调如何治疗,而是通过案例来更好的解释理论。

(3)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教师自测、学生测评以及教学督导测评,其中学生测评分值最大。随后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中客观测评进行分值统计,主管测评则将意见进行汇总分析。

(4)教学实施法。在教学初期,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同时进行有关案例分析;在教学中期,将问题作为重点代入案例进行分析;在教学后期,以案例本身为主进行小组讨论。

二、结果

案例式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的主干课程,是学习中医的入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数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传统教学方法的沿用必定存在其合理性,当学生出现学时不足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理论讲授保证了其完整以及连贯。但是,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由于平铺式的讲课使学生的上课热情减退,枯燥感十足,并且使学生处于被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案例式教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点。临床研究发现,《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具有较大的成效。案例式教学也称为个案教学法或实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根据学时以及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学习、研究以及有关能力的锻炼。目前,案例式教学盛行于国外,且逐渐成为无法替代的实效价值。案例式教学首先由20世纪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运用于医学教学,现已成为较为常见以及广泛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完全颠覆了“灌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主体,对真实的场景进行典型化处理,慢慢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使课程更加丰富和灵活,也更加的有血有肉,提高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表明了案例式教学适用于实践教学,具有实用性以及探究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课程是新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之前学生并没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在案例运用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而是选择适合于本课程的案例,根据其特殊性进行循序渐进的导入,在不同的教学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对于理论条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另外,在不失案例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对对应的所需讲解的理论知识的案例进行典型化处理,同时加以文字修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这样既保留了案例的真实性,又起到了风趣幽默的作用,紧紧扣住教学主题,使案例式教学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革,更为创新型优秀中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医需要人才来发展以及继承,而人才的培养倚靠的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作为较为重要的中医教学基础课程,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基础,融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了中医的思维模式,增强了中医学的生命力。这样《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价值得到了有效的体现,达成了教学改革的目标,从而使《中医基础理论》得到持续的创新与发扬。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日后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值得重视并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朝军,宋岚,杨进.心胸科临床实习案例式立体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07):102-103.

[2]蓝常贡,唐毓金,谢克恭.基于器官系统模式下案例教学法在骨科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右江医学,2015,43(02):254-255.

第3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范文

【关键词】 PBL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次提出的,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不同,它是一种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这种教学模式与医学的学科特点非常符合,即强调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并且还要同现实问题密切相关。

1 PBL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必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院校中医药各专业均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可以为学习中医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是从《黄帝内经》发展而来的,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身,其理论深奥,范围广阔。而中医基础理论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的新生,他们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现代思维模式,而中医具有其独特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学生在学习之初,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中医的概念过于抽象,难于理解;还有的学生质疑经络理论的真实性;还有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难以参与进去,加上学习内容的深奥难懂,慢慢会失去学习兴趣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组尝试将PBL教学法引入到教学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PBL教学法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具体情况

从2008年起,我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组开始尝试将PBL教学法引入中医基础理论的课堂教学之中,并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教学效果。我们将传统教学组与PBL教学组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发现PBL教学组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组。现将具体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2.1 研究对象 我校2009级针灸推拿专业(康复治疗方向)1班和2班。前者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授课。后者作为试验班,采用PBL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两班学生的年龄及入学成绩没有明显差异。

2.2 选用教材及学时 均选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授课。试验班与对照班的学时数相同,均为72学时。试验班安排20学时的PBL教学,52学时的传统教学;对照班72学时均为传统教学。

2.3 研究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授课。试验班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PBL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2.3.1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问题。所提出的问题要兼顾综合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同时考虑到授课对象是一年级的新生,所以还不宜过于复杂。既可以选择名家或医学杂志上的典型病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设计病案,同时要贯穿综合性论述题。如讲授藏象时,为了让学生明确中医脏腑的名称虽然与西医解剖学中脏器的名称相同,但是含义不同,设计具体问题“中医称脾为后天之本,缺之不可;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进行脾的摘除术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每个问题后要给学生留下可以查阅资料的参考书目,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2.3.2 具体步骤 ①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10~15人;②引导各小组同学对老师所给出的病案进行讨论,找出要解决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和需要了解的知识范畴;③各小组进行分别讨论,每次讨论前要选出主持人和记录员,由主持人最后汇总归纳讨论意见;④在各小组充分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课堂讨论,由各小组选出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提出讨论和研究过程中所遇见的疑难问题。本组同学可以随时补充,其他同学可以自由提问、回答问题或者发表意见,但要注意秩序;⑤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⑥在讨论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总结的重点要放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同时要指出不足和下一步的修改意见。

2.3.3 教学效果与评估方法 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际技能的应用情况以及学习兴趣的增长情况三个方面,评价试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效果。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通过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实际技能的应用情况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情况进行衡量;学习兴趣的增长情况则需要对学生下发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2.4 研究结果 试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平均分为78.4,而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平均分为71.2;从课堂表现来看,试验组学生较对照组学习更加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调查问卷的结果也显示,学生更喜欢PBL教学法,而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明显提高。以上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讨论

第4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改革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自1969年在医学教育中应用以来,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一经应用便展现出与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PBL模式理论强调把学习设置到真实的、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围绕着问题结合成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从而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1]。PBL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和学习方法的适当指导,让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PBL教学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的教学模式[2,3]。我国近几年来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十分提倡“PBL”这一教学理念。

1.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教学对象选择与分组:选择中我校2010级中医七年制专业不同方向(传统中医方向、中医方向)的教学班级,对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30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采用PBL教学方法,每5人一组,共6个小组;中医方向110人采用传统授课方法。两个班级所用教材均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课程教学章节的选择:中医七年制传统中医方向在课堂讲授完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后选择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在讲授完藏象的概论及五脏中的“心”的前提下,进行其它四脏脏及其六腑;病因学说中讲授完风邪之后的其它邪气及其七情、痰饮、瘀血等内容,进行PBL教学法试用。于学期末进行理论考核和PBL教学法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评价分析。

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于学生的PBL教学的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要求,列出难点、重点及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拟定部分思考题与教学案例,并在应用前期提供少量辅导材料。

编写教学案例:为了使PBL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教研室的有关教师多次研讨,制定PBL教学的具体案例,病例中的问题具有劣构性。每个病例都有学习重点,且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结果,涵盖相应的课程内容。每个病例后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引导性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自我学习、资料查阅和准备讨论提纲。

编写教师指南:因教师水平的差异可能会对案例的理解不同,为避免对问题理解的差异及其对讨论内容引导的不同,针对引导性问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编写教师参考指南,对每个问题提供了参考解决方案。

制定具体实施步骤:PBL实施过程要求各个学习小组针对相关问题自学教材,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做读书笔记。讨论课前将教学案例及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相关的知识点,自学总结,准备小组讨论提纲。小组成员之间可相互讨论;小组讨论后,推荐1名代表参加大班讨论。大班讨论时,由每组推选的代表讲解,本组其他成员可及时补充,其他组成员在该组讲解之后,可以进行提问。最后,教师搜集一些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总结讲解、概括归纳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此外,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随机地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中的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地做出评定。上述PBL教学法实施的步骤概括为: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大班讨论—教师总结。

2.PBL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价

理论考核评价分析:PBL教学方法组平均成绩78.4士9.8,传统授课法组平均分73.8士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4,p=0.0289

PBL教学法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调查主要包括课堂气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理解接受、主动学习、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方面。结果显示,课堂气氛方面,PBL教学法组90.0%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较系统讲授法组(67.3%)明显改善;学习态度考评如听课状态、课堂纪律方面,PBL教学法组(83.3%)较传统教学方法(76.4%)有改善;学习兴趣方面,PBL教学法组(83.3%)较传统讲授法组(77.3%)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知识的理解接受方面,PBL教学法组76.7%学生能较好地分析案例,较传统讲授法组(71.8%)有所增强。另外,PBL教学法组在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分别为80.0%、87.0%和73.3%,较传统教学法组60.9%、72.7%和58.2%高。可见,PBL教学法较之传统授课法展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3.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由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相关问题的理解,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容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则普遍感到该课程概念多而陌生,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针对以上特点,采用PBL教学方法,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师生的互动合作、探究学习及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实施PBL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总计经验,如要更加深刻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特点,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鼓励学生提问,及时指导学生在认识上出现的偏差;注重教学形式的合理运用,实现在参与中发展。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我们已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且适合于传统型中医方向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步建立了PBL教学方法中“教”与“学”的效果评价机制,这必将对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Chan LC.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hybrid medical curriculum[J].Kaohsiung J Med Sci,2009,25(5):254-257.

第5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学;藏医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01-02

1.中医学和藏医学病因病机理论的比较

病因的概念,主要是指发病的原因,即足以破坏人体内部,以及人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统称之为邪气。中医、藏医对病因的认识基本相同,认为它不是单纯孤立地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而是重视这些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状况,即是除了研究病人发病时可能存在的外界条件因素外,主要则是以正气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病理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来推究原因,这种辨别病证、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并强调正气的重要作用和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关于病因的分类,根据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主要分为外感病因(外因)和内伤病因(内因),此外还有劳倦、饮食不节等不内外因。外感病因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象变化,中医学称之为“六气”,这本是自然界中阴阳消长变化在气候中的客观表现。但是,当气候发生急剧异常变化或节令与气候脱节(即所谓“至而未至”、“未至而至”),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由于某种原因而使人体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改变的气候时,则“六气”便成为致病因素,称之为“六”。疫疠,是自然界中一类具有较强致病作用,并且有一定传染性的病邪,多从口鼻而侵犯人体,其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易于传染流行,症状相似,病情严重。内伤病因是七情及饮食、劳倦等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内伤是致病因素。七情太过,可伤及五脏,即过喜伤心、大怒伤肝、过思伤脾、过悲伤肺、过恐伤肾,而主要是导致脏腑气机的功能紊乱,即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与饮食偏嗜等,以及长时问的过度劳累,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也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藏医学认为引起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称病因。人体在健康状态下,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一~ 三因素(龙、赤巴、培根)、七精华(饮微、血、肉、脂肪、骨、骨髓和)、三秽物(大便、小便和汗液)及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外界之间维持着一定的常量,其性能和作用不发生变化,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失衡),便导致疾病发生。病因分类可归结于内因和外缘(外因)两大方面。内部病因分为龙病、赤巴病、培根病三种。龙、赤巴和培根这三种人体固有的基本物质在外因的影响下发生偏盛偏衰,失去原来的平衡,则变成致病的因素被称为三邪(三大内因),三邪在反常时令、饮食、行为起居及鬼崇(不明原因,四大外因)等干扰下产生龙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故中医学和藏医学在发病学及病因学上具有显著的不同。

2.中医学和藏医学辨证论治原则的比较

辨证论治是中医、藏医学分析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对疾病的一种独特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其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应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去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中医和传统藏医思想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是指导中、藏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中、藏医学都以辨证论治作为其确定基本诊疗的原则。

3.中医学和藏医学诊断方法的比较

望、闻、问、切是中医、藏医学重要的诊察方法和手段,望、闻、问诊可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求全面地了解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切诊亦名脉诊,是医师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通过四诊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性质(寒热)、部位(脏腑)、深浅(表里)、正邪的关系及病情的吉凶。切诊的部位相同,以高骨为标志(桡骨茎突),其稍微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共六部脉,分候脏腑之气。藏医脉诊称冲、甘、恰,分别和寸、关、尺相对应,而藏脉又分上角和下角,上角为阳,下角为阴,故分十二部脉分别候诊脏腑之气。所以,中、藏医学诊断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其各自名称术语有所不同。

4.中医学和藏医学治疗手段的比较

饮食和起居的要求基本相同。提倡饮食清淡,进食易消化的食物;还注意忌口,如寒证不易吃冷凉的食物,热证不吃性温的食物。对起居环境的要求也是如此,寒证易保持温暖勿受凉等。

药物种类基本相同。中药、藏药都是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质等,产地不同,药性各异。药物性味如寒热温凉等相同;炮制目的和方法基本相同,目的是降低和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转变药物的性能,增加药物的疗效;炮制方法也基本相同,包括筛、簸、刮、去核、洗、漂、熬、膏、劈、碾、飞、炒、炒烫、煅及制等;剂型相同,一般丸剂较多,还有汤剂、散剂、膏剂、丹剂、片剂与药酒等。

配方原则基本相同。根据辨证选择药物,可以是单方,但多数都是复方,少则数味多则十几味或几十味药物配在一起使用。此外,中医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结合在一起,并且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问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与相反;藏医药学认为,在进行制剂的组方配伍时,疾病属性和药物属性是首先要考虑的两个核心,在正确判断疾病之寒热、部位、与其他关联器官的关系和系统状态等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相对应的药物之寒热学说以及个药的性味、功能及消化后性味三种因素。

外治法基本相同。有放血疗法、按摩、擦身、火灸与艾灸、拔罐、敷(热敷与冷敷)烫、药熏、穿刺及药水浴等多种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我国提出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 “要关注学生在情感和态度上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情感”成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由于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改变,那么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必然会发生改变。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应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迅速走出理论家的象牙之塔,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批判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锐利武器。

建构主义理论还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的建构四个部分。意义的建构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一切教学过程都要围绕这一最终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辅助者、引导者,他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要为学习活动的开展尽可能多的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二、人本主义理论

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教授主张把学生放在学校教学的中心位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要为学生提供舒适的良好的愉快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感体验。他认为促进者应该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用心对待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感和认识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互相沟通及理解过程,教师要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通过情感因素来促进学生勤学、乐学,以提高教学效果。罗杰斯认为学习应对学生整个人产生影响,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视学生价值、态度、情感等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7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范文

摘 要 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低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饮食种类造成了青少年的身体负担,而国内普遍对锻炼不重视的观念则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难以提高。我国相关部门应借鉴国外相关成功例子,积极推行“一天锻炼一小时”的方针,为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做出实质性的成就。

关键词 身体素质 体育锻炼 一天锻炼一小时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具体表现为:肺活量、速度、力量及耐力等指标持续走低;视力低下及过度肥胖的现象普遍发生。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因素有许多,除了天生的身体疾病之外,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锻炼资源的缺少、学校教育方式的偏重、所处社会环境对体育锻炼的不重视等等都对青少年“孱弱”的身体状况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青少年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为了确保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国家提出了“青少年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政策。从20世纪中期提出直到现在,尽管国家教育部门一直坚持强化和完善这项法规,但实行现状却不是很理想,从青少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这个结果来看,这项为了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才被提出的政策并没有起到它原本应有的作用,而其原因却在多个方面。

一、导致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低下现状的原因

(一)学业压力导致普遍对体育锻炼不引起重视

目前,我国人才选拔方式单一,高考成为了许多生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出人头地”的唯一方式。家长想要子女考入高等学府获得更好的资源、学生期望通过进入理想大学来获得更高的文化及社会资本、学校则是希望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如此万众一心,高考成为了众人的目标,而与高考并不相关的体育锻炼,则被抛到了不被重视甚至常被忽略的位置上。身为初中生,在高中教W资源倾斜并不平衡的教学现状下,考入一个当地或者全国的重点高等教育学府更是重中之重,即使是初中学业并不繁重的情况下,如果在掌握了初中知识后尚学有余力,那多出的精力也会被用在预习高中的学科知识,为将来的高考“做好准备”。学生与家长当然想要青少年拥有优良的身体素质,但在与敲开重点学府的大门相比之下,并不能给学生考入高等学府带来帮助的、包括体育教育在内的其他教育,就被“理所应当”地摒弃了。

(二)生活方式及饮食导致青少年身体状况不佳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业余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选择空余时间参见体育活动的人群大幅度减少,人们更原意将时间花费在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等精神娱乐上。而青少年因为较多的空余时间、对新事物强大的接受能力、以及尚不完全的自我控制能力,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更为大量。一有时间就捧起移动电子设备,甚至在交谈、走路、进食的时候也“手不释机”,更遑论常常有青少年为了游戏、聊天等原因而时常熬夜的情况发生,这在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学习成长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另外,全球化的经济交流带来的物流便捷,使得人们在饮食方面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林良满目的零食也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诱惑力。获取美味零食的经济成本极低,而相比味道多种多样的零食,三餐中绿油油的青菜、肥腻腻的肉食显得极为寡淡无味,导致青少年更倾向与满足自己的味蕾而不是补充身体所需营养。但零食不仅不能补充人体所需营养,还会导致人体在消化、代谢等等方面出现问题。美味的零食中包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氢化植物油、大量的防腐剂等化学元素对人体有着极大的危害。

二、一天锻炼一小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一天锻炼一小时”概述

《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是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等部门于1978年4月共同的政策,其中要求“中小学每天平均保证有一小时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体育锻炼。”,同年9月,教育部补充《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中说明:“学生每天要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体育锻炼)。”。此后国家相关部门多次的教学条例都有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相关补充要求于规定。关于这项决策,主要有如下三项要求:1.“一小时”是指学生在校园中的一小时,校外时间不计在内;2.体育活动要求每天都达到一小时,而不是平均下来每天一小时;3.体育运动时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集体体育活动。

(二)国外体育锻炼现状对一天锻炼一小时的借鉴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普遍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十分重视,而那些成功实例对推行“一天锻炼一小时”极为不顺的我国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日本中小学生每天的校内规定活动时间高达100分钟,且形式多样,各种体育社团的繁荣在提高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得学生花费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往往超过了2个小时;瑞典政府对青少年多人参加长时间体育活动有经济奖励;美国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平均每周为12.6小时;法国中小学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达到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一。由上,推行体育锻炼根本上需要提高学生对于运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必要时也可以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一定精神或物质奖励。

三、结语

青少年是国家正在成长中的栋梁,是推行国家未来发展的主体,维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是国家教育部门甚至全社会都需要重点关注的大事。落实“一天锻炼一小时”对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行动起来,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身体。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范文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通过相应的情境或者探究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前概念,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在充分地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基础上,才能协助学生建构新知识体系。而将建构主义理论切实地应用到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去,不仅是时代赋予一线教师的使命,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值得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建构主义;初中生物;概念教学;应用分析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只有掌握了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才能知道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来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是否合适、有效,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及《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W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文件的颁布和落实,在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也成为现阶段一线教师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以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为例,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仍旧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则负责听和记,即便是有一些自主探究的活动也是受到了教师的约束和控制,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教师自己讲得累,学生听得也很累,教师和学生都容易产生倦怠心理,长此以往,很难确保学生成绩和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改变初中生物的教学现状,研究出一套更适合当代学生需求和新课改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案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在此基础上,柯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之后,斯腾伯格和卡茨、维果斯基等人都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说,这些专家和学者对其的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建构主义理论。现阶段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倡导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以自己的意志和需要为出发点,自主探究和学习,进而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养都有所提高,促进其更快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新青年。由此可见,以建构主义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对初中生物概念性教学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建构主义确实能够为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贡献力量,也是当代比较重视和推崇的一种理论,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而如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根基,切实地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有效转变

建构主义认为,新概念的获得离不开前概念的铺垫,所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来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性首先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将前概念向科学概念实现有效的转变。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据所见所闻或者自身实践得到的概念,这些概念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有些是完整的,有些是不完整的。例如,植物地下的部分叫做“根”,认为无花果不开花就能结果,鸟都是会飞的等等。这些概念的存在会对一系列生物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鲜活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观察材料等方法来纠正学生这些错误的前概念,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发展,进而为学生掌握更多科学、正确的概念,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奠定有效的基础。

2.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构建生物知识概念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的开展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展开的。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以学生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构建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专业的生物概念,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帮助其能够更好地学习接下来的生物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就能够呈现一个螺旋上升的趋势,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来说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3.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知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背景之上的,所以,只能对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理解得比较清晰,并不能全面地理解。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经验背景,因此,在学习一些重难点生物概念时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让不同的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发挥自己的长处,共同研究,不仅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对既定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能够使得自己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素质有所提高,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总之,基于建构主义来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可行的,但是要想确保其实现价值最大化就需要一线教师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出更好的方法和建议,不断地研究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范文

当代,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对职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职业学校学生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又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必需对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树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激发职校生的学生热情

技工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我校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一方面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让学生了解今后职业生涯中能够用到的计算机知识,一方面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述他们自身在工作中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的经历。其次,我校对本文由收集整理不同的专业,实行职业计算机操作证书制度,职业计算机操作证书是学生毕业、就业的必要条件。

我校综合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从专业角度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职业活动的实用性来重新改革课程设置,体现技能培训目标的特点,将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以课题的形式结合成一门专业综合课程,以达到把该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在综合课程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获得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解决课题的方式以达到学生既学知识,又学技能的目的。

二、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提高职校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

教学内容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最核心的环节,所以我校每年都请签约企业的高管到学校来参加教学内容的研讨工作,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实用为基础,以工业技术发展方向为标准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我校计算机教学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在使用上同步,教学内容增加了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的介绍和应用。实施中我们把相关联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整合起来,删减掉不实用的理论和繁琐公式推导,通过课程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叠,增加一些生产实际的范例以及实践教学与实训内容,从而成为适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综合型教学内容。

譬如说,把《电子计算机基础》与《上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合成一门由多个课题构成的技能操作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合成一门网络管理与操作能力课程等等。从而使得专业技能的培训以课题的形式实现理实一体化,并参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计算机专业的标准要求来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三、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培训职校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在施教的过程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所谓一体化教学方法就把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极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的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应用。例如,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时,基本理论与技能操作的课时按照2:1划分,其中每上一节理论课接着就是二节课实践,同一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首先在一体化教室(或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述其理论基础知识,其次是讲完后让学生亲自去认识和操作,使理论知识更好的向实践应用转化,并结合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再进行讨论,最后结合学生的作品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着力构建以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重点、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线、以课程应用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四、应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工具,造就职校生的扎实工作基础

一体化教学工具是指把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合二为一的教学或工作场所、设备等。如学校建设的一体化教室、校内实训设备、企业工作场地和企业新技术平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