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始于信息革命和大数据时代,自2013年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凭借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联网金融显示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它的特殊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创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和直接。互联网金融甚至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市场格局和发展模式。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营销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实践的主要内容。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营销成为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指导商业银行提高市场效率。有了金融科技的帮助,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商业银行可以分析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精确地定位客户的需求,并实现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的目的。所以说,精准营销为商业银行在市场环境下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分析和精确营销
(一)互联网金融
强调数据驱动的操作的互联网金融通常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融资的行为。它主要依靠数据挖掘,云计算,移动支付和其他互联网工具来实现融资,支付和信息中介。它的核心价值观是“开放,平等,合作和共享”;它还强调了“以客户为中心”和“客户体验”的经营理念。通过逐步重建市场,客户,产品和价值链,互联网金融正在全面改变传统银行业产业链的面貌。
(二)大数据分析
银行业务特征注定拥有大量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进步,数据收集和使用已被上升到战略高度。如何收集、保存、维护、管理、分析和共享数据,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大数据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大量增加对数据的分析和使用,通过交换,集成和分析这些数据,进而发现新知识并创造新价值。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增长,人们正在尝试使用数据进行决策,使用数据进行管理以及使用数据进行创新。通过数据挖掘实现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是大数据的意义之一。通过特定的算法自动分析大量数据,该算法可以揭示数据的隐藏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并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参考。
(三)精准营销
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精确的营销概念。精准营销是建立在个性化客户定位基础上,依托数据分析信息系统的个性化客户沟通服务系统。精确营销的核心思想在于精确,即针对目标客户,采用更精确的营销方法以获得可衡量的营销结果。精准营销建立个性化营销通过精确评估营销链上的一系列因素以及精确定位和数据分析来制定计划。通过可以操纵和评估的精确度量,它努力准确反映营销过程并实现精确的客户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精确营销更加关注业务活动的有效成功率。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营销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受到了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影响,其盈利能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商业银行不仅需要面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而且还需要分析自身情况,同时抓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契机。商业银行应该引导客户更多地关注效率和成本,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应该更加重视客户体验,并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营销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客户为中心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以客户为中心,其产品设计和业务实践均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处理。在同一时间,它可以关注单个消费者群体。互联网金融使市场结构升级到买方市场。商业银行作为卖方,需要在日常业务活动中进一步关注个人消费者。
(二)金融服务中介化
“脱中介”通常是指直接在供需双方之间发生的交易并跳过所有中介。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支付和结算必须通过商业银行来实现。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服务中介化,这使得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业务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最低的成本争取最大的价值。
(三)业务环境虚拟化
商业银行的传统营销主要是通过客户经理的线下宣传和促销以及媒体广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打破了商业银行进入的壁垒,无需任何物理网络就可以完成网络营销。客户可以选择互联网金融企业平台提供的银行产品,并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快速支付等便捷方式在家中完成支付,这有助于客户在体验过程中逐渐养成新的金融消费习惯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关注传统营销渠道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虚拟营销渠道的建设。
(四)基于数据的营销决策
科学决策需要一定数量的信息来支持,并且大多数信息来自数据或隐藏在数据中。整个营销过程无法与数据分开,正确使用数据通常会决定营销的实际效果。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银行资金中的中介功能将大大削弱,信息中介功能将继续增强,数据已成为银行的核心资产,数据利用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应具有依靠数据决策的意识,通过直观的感受,经验判断来改变传统的实施管理方式,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辅助管理决策。
四、 商业银行的精确营销策略
营销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不断变化的营销环境中,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行为并制定精确的营销策略已成为商业银行在营销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对于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其次,应该对用户的需求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最后,通过实施精确的营销策略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营销效率和竞争能力。
(一)精确的客户需求分析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有可能收集和存储大量数据。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建设能够满足数据存储,分析和检索要求的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可以从数据中恢复所有客户的信息,借助大数据,商业银行甚至可以比自己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产品的研究应从构思之初就考虑到客户的需求。只有金融产品有效地满足个性化客户的需求并迅速创新并推出产品服务,商业银行才能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商业银行应建立大客户数据信息平台中心,以供各分支机构共享,每个分支机构还应从基层收集客户信息,并将其收集到大数据平台中心。大数据信息平台应该对客户数据信息和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主数据库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统计分析。商业银行应探索在互联网上捕获和过滤信息的有效方法,通过第三方数据服务提供商获得有效信息,并提高处理损坏数据的技术水平。基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资源的集成,商业银行可以完整地描绘出客户的肖像,计算出客户的风险偏好,消费习惯,嗜好和其他个人信息,找到营销点,发现客户需求。如此,商业银行就有可能根据分析结果将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向客户,从而实现差异化营销。
(二)精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
精确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是要使商业银行的产品或服务形象在客户心中占据重要位置。当客户有相关需求时,他们可以立即考虑产品和服务,并做出购买决定。在金融科技的背景下,精确营销要求商业银行使用大数据来完善市场细分。商业银行应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对应关系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决策树和协作过滤进行市场细分。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的使用是为了实现客户细分,从而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使用这些技术,商业银行可以了解目标客户的特征,将目标客户群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判断消费者行为模型和目标群体的价值并进一步细分,并区分忠实客户和普通客户。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分析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并指导其随后的市场定位活动。商业银行应为客户建立服务档案,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客户提供适当的服务和产品组合方案。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服务满意度来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还应收集消费习惯,投资理念和偏好行为,挖掘消费者需求。通过准确定位用户,商业银行业务将变得更有针对性,这有助于大大降低商业银行成本。
(三)精细的营销组合
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群的特点和喜好,建立精确的营销组合,综合运用个性化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组合策略,促销策略,实现精确的营销。
1、产品策略
基于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以及与客户相关的数据分析,商业银行可以找出规律和潜在模型,结合客户的特征,专注于提高客户价值。客户细分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客户标签设计属于客户群的不同产品。在对目标客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后,使产品的属性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组成最佳的产品搭配,并有效地刺激客户的购买欲望。一方面,客户可以体验个性化产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可以有效地组合各种金融产品。
2、价格策略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不是盲目定价,它们需要充分收集消费者需求数据,衡量竞争对手的定价因素,然后根据对商业银行目标利润和成本的分析来进行差异定价。
3、渠道策略
科技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满足他们的需求,人们倾向于在互联网上购买需要的产品,而只把商店当作展览平台。银行的主要竞争策略是创造和转移客户价值。商业银行只有接近客户的价值需求时,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建立实体渠道,成为客户咨询的平台,沟通与客户体验互动站点,加强自助智能渠道建设,促进业务联动处理,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深度整合,形成良性互动。在大数据时代,客户越来越多地参与创造价值的过程,他们已成为核心价值创造。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偏好与客户进行沟通,通过客户的行为打动那些具有明显消费特征的客户。收集数据,分析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商业银行借助电子邮件,SNS,网络帐户和DSP的帮助,采用个性化推送技术,该技术基于方法、平台、内容以个性化推荐产品或服务,帮助客户避免浏览大量无用的信息,商业银行允许客户亲自参与产品的生产和指定,从而实现客户的全面定制需求。用户体验是客户购买或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构建的主观感觉,它决定了客户是否将继续购买产品并成为商业银行的忠实客户。商业银行应找出客户最关注和关心的因素,为这些因素提供相应的改善和服务,并改善用户体验和客户满意度。
(四)准确的控制和评估
商业银行应建立精确的业务营销控制和评估系统,采用有效的监控手段和客户信息反馈机制,并及时调整策略。在客户购买产品或服务之前,商业银行应举行各种用户体验活动。在体验过程中,他们为选定的精确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体验服务,并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和依赖路径。当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产品时,商业银行应帮助客户感受增值过程,从而使他们能够找到服务水平和所付价格之间的平衡点;商业银行为客户完成服务后,应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完善的售后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商业银行应及时回应客户的评价,通过实时互动对话,引导客户发送有关产品或服务的正面信息,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应利用声誉影响客户来引导公众舆论,不仅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同时也增强了客户的存在感以及对品牌和服务的感知,从而成为了忠实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客户生命周期评估系统,分析相关客户信息,测试信息质量,整合系统数据,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并预测客户行为。
五,总结
本文以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营销发展策略,主要结果如下:
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的各家城市商业银行,应当主动把自身的发展定位与东北振兴的总体战略充分融合,在支持东北经济发展中尽力做出最大贡献。
城市商业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已初步显现
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为地方政府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以大连银行为例,一是牵头开展银团贷款,于2007年4月联合14家商业银行共同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提供300亿元的授信贷款,并已根据项目进度逐步发放;二是在贷款投放上优先满足“五点一线”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的需要,两年多来已累计发放贷款43.8亿元用于支持长兴岛和花园口两个经济区的建设;三是为大连市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战略授信累计达500亿元,为大连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其中仅为大连市体育中心建设及胜利路改造项目就提供授信100亿元。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支机构,拓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区域范围。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政策有所调整,鼓励有条件的城商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东北地区的各家城商行也纷纷作出了积极响应。以大连银行为例,一是在环渤海经济区域迅速设立异地分行,其已先后在北京、天津、沈阳、成都、营口成功开设五家异地分行,其中四家分行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二是发起设立大连市庄河汇通村镇银行,自2008年9月成立以来,该村镇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20亿元,其中90%以上为涉农贷款,有效地推动了当地“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
准确进行客户定位,探索建立小企业信贷业务专营机构,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大连银行于2007年下半年专门成立了小企业经营部,不断优化小企业融资审批流程、及时推出适应小企业发展需求的融资产品,与特定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平台拓展客户资源,认真贯彻银监会“六项机制”的要求,有效开展小企业融资服务。2009年末,小企业授信余额为25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
重视金融研究和信息交流,积极为区域金融发展献计献策。城市商业银行扎根于地方经济,对当地产业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应当努力发挥智囊和参谋作用。以大连银行为例,我行于2008年6月19日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全国第二家由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同时,我行还参与发起成立东北亚金融研究院。大连银行身处东北亚金融合作的重要阵地,也期望在促进东北亚区域金融合作方面尽一份力。因此,我行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发起成立东北亚金融研究院。该院由中国社科院、大连市政府、东北财经大学及大连银行共同发起创办。我行将积极参与东北亚金融研究院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并以该研究院为平台,加强与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东北亚金融合作与交流献计献策。
城市商业银行应当积极进取,争取为建设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在沿海经济带设立营业网点的进程。虽然几大国有控股银行在沿海经济带的三线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但在乡镇一线却呈现收缩网点的趋势;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沿海经济带各城市中设立的分支机构更少,甚至没有形成基层网点。城市商业银行要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做出更大的实质性贡献,就必须尽快争取在这些地区增设网点布局。大连银行在本地网点布局上,已经在长兴岛经济开发区新设了支行,填补了网点空白。近期,我行已经成立了大连银行“五点一线”分行筹建工作组,专门负责沿海经济带营业网点建设的推进工作,已经完成了沿海经济带拟设分行的前期调研和建设规划工作。
积极创造条件做精做强,着力打造品牌形象和业务特色,争取尽快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金融机构。金融中心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要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功能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地处东北地区的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通过发行上市、资本重组、增资扩股或战略联盟等方式尽快做大做强,寻求超常规发展之路。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应志向高远,争取在东北地区尽快发展几个能够跟招商、平安、浦发相提并论的本土商业银行。
积极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了切实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动员各家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牵头在沿海经济带建立一到两家村镇银行。这样,就可以在短期内建立10〜20家村镇银行。如果此举成功,将会对沿海经济带农村地区的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积累经验、储备资源。
努力探索参股保险公司、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综合化经营道路。目前国内城商行群体中,探索综合化经营步伐比较快的有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相比较而言,东北地区城商行这方面的工作却比较保守。建议东北地区具备一定实力的城商行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之路,争取尽快出现几个市场竞争力强的金融控股集团。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
东北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本规模较小、贷款集中度和关联度较高、不良资产包袱较重等共性问题,需要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各级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并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对于符合条件的东北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在发行上市、跨区域经营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在信贷业务指标方面给予适当放宽;在新业务申请方面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对于支持东北产业转型的相关项目贷款给予一定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贴息;对于致力于壮大总部金融力量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在办公用地土地租金、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金融人才个人所得税及专项奖励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待遇,切实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尽快实现做精做强的目标,增强支持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
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任何企业经营
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试对什么是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的关系,现代商业银行智能开发的过程、方法与技术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商业银行 智能开发
一、 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1.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含义
所谓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就是商业银行等组织通过培训或开发项目
增进或提高银行职员能力水平和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工作。习惯上,智能开发被称为培训。
2.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智能开发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兴衰密切相关。因为信息和知识是现代企业前进的推动力,而培训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最有效途径。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特殊的角色。它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命脉,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2.1智能开发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主要是指负债性经营、风险性经营和盈利性经营。因此,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及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金融产业是一种竞争激烈的高风险产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安全性的核心就在于正确处理风险。金融风险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发生,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常常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着。信用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因此产生的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贷款此还彼借,导致了损失或不利因素被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同时商业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得本来属于即期的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于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掩盖事实上的金融损失。另外,商业银行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一头连接着成千上万的储蓄者,另一头聚集着众多的投资者。因此只有在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同时,通过贷款才能创造派生存款。因此金融风险不仅具有对原生存款者和初始投资者广泛的影响,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因此,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出现存款不能兑付时,极易产生社会波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努力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要能够依据一定的方法、制度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流动性问题是任何财务活动和金融活动中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但作为商业银行,研究和掌握流动性要比一般企业显得更为重要。银行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对银行生存发展所带来的威胁要比出现经营亏损更为可怕。流动性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如何安排三者之间的比例,灵活调度,是银行家最重要的经营诀窍和经营艺术。
所以,商业银行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面临着包括信用风险、支付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犯罪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而又要完成作为企业必须完成的盈利目标,所以就必须通过培训使管理者了解金融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识别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掌握概率统计知识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各项金融风险的技术性参数;学习现代金融制度。懂得如何衡量风险,如何分析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如何控制和减少风险,如何转移风险,如何预防风险都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必备的素质。
要真正实现商业银行的这种"三性"方针,要始终保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的作用的发挥,人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显而易见的。难怪西方商业银行无不把人力资源视为资产负债表上看不到的最重要的资产和最珍贵的资源,把人力资源看作保障正常运营的最有效保证。商业银行要安全运行并获得盈利,需要一个敏锐的、平稳发挥功能的员工队伍,需要这一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有智慧、知识与诚信,而这些恰恰都需要经过对员工进行智能开发,或者说培训。
2.2智能开发商业银行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由于科技知识的突飞猛进,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停变化。在整个社会和经济演进的过程中,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不停的"推陈出新"以满足整个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否则终必遭市场所淘汰。银行因为外界的刺激则必须力争上游,在服务的性能、品质上不断创新。因此,如果组织外界的大环境在变化、在进步,而维系整个组织成败?quot;人"品质方面却没有进步,势必使组织在可见的未来,丧失了在市场上与同业竞争的能力,除非是垄断,而垄断毕竟是少有的、暂时的。
当代金融新浪潮虽然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努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使自身的传统业务和优势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就应审时度势,在指导方针、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业务活动、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利用其传统优势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去适应新的环境与要求。而这一切的背后首先需要的就是银行员工及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就必然要求银行根据客观变化的要求,适时不断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保持一支生气勃勃、技能超群的员工队伍。离开了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将逐渐放宽,这一方面加剧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一些非金融机构也进入金融领域与金融机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过去的垄断地位和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并且,随着加入WTO日程的日益临近,我们的国有银行也将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竞争是将全方位的,包括管理竞争、业务竞争、资本竞争、服务竞争、技术竞争,但人才竞争是最关键的内容,因为一切竞争都是以人为载体的。国际银行业服务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的速度因高科技、高技术的引入而逐步加快,我国的商业银行对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感也随之增加。
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旧观念"进了银行门,就是国家人",因此导致银行的有关部门忽视培训工作,一部分银行职员放松自身的学习。这势必影响银行银行职员的整体的素质,导致竞争的劣势。面对变化无常的经营前景,商业银行必须强化培训的意识,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值得借鉴的是,由于意识到培训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香港汇丰银行仅香港地区每年花在员工培训开支就达9000亿港币 ,其培训体系也是相当完善的,对培训的巨大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已使该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处于令人瞩目的地位,他们在市场份额占用率上均已超过对手而名列前茅。在强手如林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培训这一环节。
2.3智能开发是促进商业银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作为商业银行的员工,每个人都希望在组织中有成长晋升的机会,这就需要他们
不断的学习。不但要熟练自己的工作,还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掌握有关的新技
术和新方法,使自己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道路
有长远计划的人,一般都渴望能有学习的机会,以利于下一步的发展。
员工的这些愿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降低工作热情,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更加强烈。
因此,智能开发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组织的重用,从而对工作满腔热情,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看,智能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现代商业银行安排职员参加培训,通过去国外分行任职,去先进银行学习,或者去先进国家进修等形式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经过培训的银行职员,不仅提高了素质和能力,也改善了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和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
现代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功能的金融企业。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它是历史最为悠久、业务范围最为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它拥有业务经营的自有资金,以利润为最终目标,按商品经济的经营原则从事经营活动,这些与其他工商企业并无二致。但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与一般工商企业截然不同。工商企业的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从事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相关的金融服务。
与一般性企业相比,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其多元化的业务经营对象和多功能的服务品种也远远高于一般企业。
关键词:商业银行;营销审计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随着国内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外资银行的不断涌入,各家商业银行逐步认识到市场营销对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性,均加大了对市场营销的资源配置,增设专门的职能小组、引进专业的营销人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从目前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来看,各家银行大都将重点放在了市场营销本身,对市场营销效果、效率等的评价基本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市场营销投入产出不配比,资源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营销审计的应用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商业银行营销审计及其特点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随之建立。由于市场营销被认为是提高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企业效益的有效法宝,经营者即受托经营人出于扩大份额,增加收入,提高业绩,以获得委托人认可等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授权其下属机构或职能部门进行市场营销。但由于各委托方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市场营销活动的透明度不高,只有当营销活动的各项投入过大或其效果、效率等不尽如人意时才会引起委托方的关注。基于以上原因,委托方迫切需要对方的营销活动进行评价,商业银行营销审计便应运而生。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审计定义为:营销审计是对公司业务单位的营销环境、目标、战略和活动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独立的、周期性的检测,旨在确定公司的问题和机遇所在,并据此推行一系列行动方案来提高公司的营销绩效[1]。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营销审计必须全面,需要涉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活动的所有主要方面以实现审计范围的全覆盖;必须系统、独立、定期。
此外,商业银行归类于金融服务行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有别于一般实物产品,无法感知、无法存储、易于复制、银行生产过程就是客户消费过程。基于以上服务的众多特性,与一般生产制造企业的营销审计不同,商业银行营销审计还应包括对服务人员、过程和有形展示的检查评价,这也是商业银行营销审计的又一特点。
二、商业银行营销审计流程和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营销审计是对商业银行的各项市场营销活动进行的审计,归根结底仍是审计,所以其工作流程与一般审计大致相同。首先要确定审计目标、范围、时限等,并据此制定工作计划;其次要根据工作计划定时、定量、有序开展工作,收集信息、数据并进行分析;最后是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发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审计内容上,虽然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与生产制造企业相比具有特殊性,但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相通的,只是具体内容有所区别。
(一)营销环境审计
商业银行的营销活动必须与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审计的首要内容就是要研究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营销环境审计主要分析环境因素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以及银行采取的对策等;国家产业政策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目标市场的选择;客户评价会影响银行营销策略的使用,那么客户评价如何,被审计人针对不满意的事项如何反应等。
(二)营销战略审计
营销战略主要包括市场细分、市场选择、产品定位等,它会直接影响银行营销策略的选择、新产品功能、特性等的设计。营销战略审计主要分析商业银行的营销战略是否符合银行的整体战略,市场细分标准是否合理,细分的市场是否明确,市场定位是否合适,营销战略选用是否恰当等内容。
(三)营销组织审计
架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营销组织是商业银行营销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营销组织审计要着重研究银行的营销组织架构、职能和岗位的分工情况、考核激励措施等是否合理、明确,行内工作流程是否顺畅,部门间协作有无障碍,团队协作能力如何等内容。
(四)营销系统审计
营销系统包括信息、计划、控制、新产品开发系统,它们是营销活动高效开展的保障。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银行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是否及时、全面、准确,银行营销计划及其制定是否合理,监督评价体系是否建立、功能发挥如何,行内新产品开发是否进行足够调研、可行性分析如何、风险评估是否完善等。
(五)营销策略审计
营销策略包括产品、定价、促销、分销策略,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行业,其营销策略还应包括人员、过程、有形展示策略。营销策略审计内容包括商业银行现有产品是否能满足客户需求,与竞争对手相比优劣势如何;定价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相关的政策,与竞争对手相比优劣势如何,各级机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符合规定;银行的广告、促销等目标是什么、是否合理、成本是否合适,银行客户评价如何,预算是否合理、审批流程是否合规;网点、自助机具等分销渠道布局是否合理,网点柜员等是否定期接受培训、是否合规等。
(六)营销绩效审计
营销绩效包括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市场份额、投入产出率等绩效指标,其审计内容包括商业银行各产品的盈利能力、市场份额如何,客户质量如客户忠诚度、渗透率、动户率等如何,营销费用占比是否合理,投入产出如何等。
三、商业银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按照以上营销审计内容,结合笔者多年的银行从业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营销活动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商业银行营销活动存在诸多问题。
(一)组织架构不合理
从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来看,没有统一的营销管理部门,各机构、部门单独作战,各自为政,联动协作能力差,甚至出现同一银行的不同网点抢夺同一客户的现象,造成重复营销和资源的大量浪费。为改善这一情况,应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重新构架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将散落的营销职能集中到统一的营销管理部门,由其统辖管理包括营销战略、计划、策略等在内的营销活动,其他专业部门则为其提供支持,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营销效率不高
目前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大都按行政区域进行设置,一般有总行、省行、市行、支行、网点五级机构,营销计划从制定到实施环节过多,越到直接接触客户的基层支行、网点,其权限越小,对客户提出的需求需层层报批,等批复下达,客户已转投他行,营销效率低下。为此,商业银行对客户特别是对公类客户应实行分层对等营销,如对财政、电力、通讯、教育、保险等系统性大客户由总、省行直接切入营销,制定统一、全面的营销方案,提高营销效率。同时,强化组织内部的沟通协调,加快从需求到产品的转化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三)营销计划系统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销售任务的制定是单纯按照市场份额提高率、收入增长率等进行简单计算,未考虑内外部环境影响、往年实际情况、银行实际能力等,造成各级机构“就任务论成绩”,过度追求数量和规模,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弄虚作假、短期行为的发生,导致客户动户率、回报率等营销绩效指标不理想,给银行业务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对此,商业银行应树立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识,将眼光放长远,结合市场营销理论,加快营销信息系统的构建,全面分析评价营销环境,合理确定销售指标及任务,使营销计划系统更具科学性。
(四)产品同质化严重
由于商业银行产品易于复制,所以各家银行的产品趋于同质化,缺乏差异性,与客户保持长期合作的基础不牢,客户流失率高。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实行差异化营销,塑造自身特色,要加强一线员工的业务、销售技巧等培训,从客户角度加强网点环境、设施方面的建设,完善售后服务,持续提高服务水平,以优质服务赢得客户。
四、结论
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市场营销,而市场营销效果、效率的检查评价更需要营销审计的介入,因此,对商业银行的营销审计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它通过对市场营销的检查评价,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找到问题,发现机会,改进工作,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著.营销管理[M].王永贵,于洪彦,何佳讯,陈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富闽鲁.制造业企业营销审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监督风险
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意义重大,本文初步介绍了这种意义的存在点,两者合作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合作却是受人们关心的。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存在风险,如何规避风险,降低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值得不断考虑并研究的。本文因此介绍了四个可能产生风险的根源,并相应的提出了符合逻辑关系的解决办法,从贷款机制、贷款前期准备、贷款退出计划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以降低风险、降低商业银行损失为核心,但也提供帮助企业获得贷款的方法上的阐释。
1.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作用
当前经济迅速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提高社会经济增长点,提高社会产业整体布局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中小企业有的是发展的晚的,也有的是发展得慢的,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较少,对于未来发展没有迅速提高的可能。虽然很多中小企业都具有潜力,只要有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就可以发展起来,并迅速成为大企业。商业银行就是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的平台,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一些中小企业在借贷之后,管理层并没有一个优质的管理方式,或者管理层并没有想用贷款发展企业。这样的情况就很难成功的完成贷款模式,也很难收回贷款金额。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给中小企业贷款帮助与危险共存。
2.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根源
2.1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产生问题风险
商业银行贷款,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对于中小企业扶持的帮助,从这两个层面来看,既有社会价值又需要有相应的回报。对于贷款的中小企业的选择,需要极高的准确度,但往往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现在企业申请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各色的中小企业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企业是否有发展,商业银行有时很难做出判断。
2.2抵押担保难以有效落实
在贷款方面,需要贷款企业提供相应的抵押做担保以平衡商业银行给予的贷款总量,这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督促机制。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却存在一定问题,中小企业所占有的资源少,可抵押资产少,可贷款资金不能充分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量,在我国投资发展不发达的今天,也缺少具有足够诚信的担保人第三方来进行证明担保,专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并不是很发达,商业银行在投资上极具风险,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并不能收到足够的回报,不仅抵押资产少,同时抵押拍卖市场并不发达,使得抵押担保方式适用性降低。
2.3贷款缺少相应的机制
从企业贷款的总体上看,存在不守信用的企业,这些企业一旦得到贷款,就是对商业银行的直接伤害,在我国征信体系以及失信惩罚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从信用度借贷的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能通过制度给予商业银行保障,并给不守信用的企业以威慑的话,对于社会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帮助。在贷款公司失信方面,我国司法部门应当主动进入,并且提高打击力度,对失信者进行极大的威胁,一旦失信将会面对极强的惩罚力度,让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应人员承担难以承受的惩罚,对于这些不守信用的企业绝不纵容,对于商业银行进行强有力的保护。但现在机制仍存在缺失,这种力度尚不能提供。
2.4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
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素质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商业银行贷款的直接经手人就是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贷款给谁,贷款多少都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工作人员自身是否具有专业的素质可以对贷款企业进行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估,工作人员是否能公正合理的对贷款企业保持公正的态度,都对最后的结果影响深远。当前出现一些问题,工作人员与贷款人员的关系密切,这样就无法保证工作人员不带有私情的将商业银行的贷款借给他人。这样的权利也提升了商业银行负责贷款方面的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那些想贷款的人会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拉拢,这种情况的产生就会迷失商业银行的客观性以及准确性,提高了损失资产的风险。
3.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应对方法
3.1寻找合理资产做贷款抵押品
商业银行发展比较早也比较好的是国外的一些银行,在贷款这一行为中,是以提供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以及商业银行本身赢利的两方面考虑问题的,因此贷款出去对于贷款双方都是具有充足的诱惑力的。但这种投资也是具有风险的,需要一定的抵押才可以适当保证减少风险。在国外,将存货和应收账款作为可以接受的抵押品的做法较为科学合理,是一个评判贷款企业自身实力与能力的比较优秀的指标。以此逐渐开展抵押品的保理业务,开辟了新的道路,但如何去辨别有价值的抵押品也对于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及时跟踪、检查、监督,以此来降低风险。
3.2建立企业信用机制
信用是一种无形资产,一旦具有将会有很大依赖性。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机制,依靠对于个人和中小企业评价的信用机制来判断企业法人的信用品质,并决定是否与之合作或者是长期合作。同时,在贷款过程中,分析好该行业是否具有一定发展价值,企业负责人的整体构思是否健全合理,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是否切实可行,这些都是对于商业银行贷款的有效规避方式。
3.3对于贷款企业实力的深入调查
作为合作的针对主体,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实力的强弱也是合理的筛选借贷客户的有效手段。在评判过程当中,应当准确地认识到借贷企业当前的发展阶段如何,在心中进行一定评判。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来说,是顺流而上还是逆流而上的问题,因为在国家经济的大环境下,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企业,发展前景较优,成功的概率更大,这也是企业自身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成为是否借贷的一个指标。贷款后,我们也不能就简单地轻信贷款企业给我们的承诺,应当进行合理的长期的监督,监督企业是否真的按照之前的发展规划进行工作,如果本身发展转移,那么商业银行就应当迅速制止。
3.4完善针对于中小企业的信贷监测手段
建立一套合理的信用风险评估机制,对于企业的实力、发展阶段、政策支持、行业发展来进行评估。商业银行以专业性的角度来扮演这一角色,对企业进行分类筛选,在贷款起初就选择有发展的企业。在贷款之后,还应建立预警指标,企业的发展动态不断发生着变化,具有预警指标就可以监督企业是否按计划发展,也可以持续关注行业以及政策是否具有长线的落实。一旦产生问题,商业银行还应当及时地推出中小企业信贷关系,进入该行业之后,提早发现存在的隐患,并在贷款前制定预案,分阶段的退出最初计划,将商业银行的损失降到最小。
【关键词】中小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发展展望
一、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演变
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理念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78年。在该阶段,计划经济下的银行基本上是财政的出纳,资本和资本管理的观念基本没有。在这一体制中,中国人民银行集中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垄断了几乎所有金融业务。它既是一个国家管理机关,又承办对工商企业和居民的各种金融业务。同时,在银行的内部实行“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即基层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上缴总行,贷款则由总行统一核定计划指标,逐级下达,基层银行几乎没有任何自。第二阶段,1978年到1999年。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后,金融体制也开始松动,我国逐渐建立了竞争性的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逐渐由被动的贷款规模控制向建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概念演进,风险管理开始提上日程。1979~1992年,主要针对“大一统”体制统得过死的弊病,初步构建起新的金融体系。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首次打破了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制格局。在此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转变为专门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建立或恢复。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了综合性、股份制的交通银行,以后相继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一批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商业银行,此时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而又颇具中国特色的金融机构体系。这一时期尽管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有所提高,银行同业之间、上下级之间、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可以进行借贷,但由于统一计划的存在,商业银行经营的自主性仍然有限,仍然基本不具备资本管理的意识。1993年12月国务院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帷幕,以现代商业银行作为国有独资银行的改革方向,是新一轮银行改革的主要内容。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先后建立,他们既是国家政策合理配置资金和资源的强有力的工具,更为国有独资银行剥离政策性业务、专门从事商业性经营以有效配置资金和资源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国有银行改革加速和中小商业银行快速发展,资本约束强化,资本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商业银行上市、引进外资战略参股、次级债发行等作为重要的资本补充方式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意识不断增强,资本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这一阶段监管方面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3月银监会成立。2004年2月,银监会推出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体现了对银行经营要素的综合评价,包括对资本充足状况、资产安全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和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的评级,以及在此基础上加权汇总后的总体评价。
二、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定位展望
(1)顾客定位―中小企业、工薪阶层消费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目前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相对突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瓶颈”问题也是中小型商业银行生成和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2)产品、服务组合定位。中小商业银行应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围绕现有产品功能的扩展、延伸和不同产品间的交叉补充,重点开发金融产品的附加价值,大力发展非信用、非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在简化手续、产品创新、风险控制、定价政策和业绩考核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3)企业文化定位、品牌定位。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解决如何在外部生存以及内部如何生存发展,是以企业家群体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企业共同价值观,企业文化的灵魂,也是与其他企业的本质区别。由于银行服务具有无形性和可模仿性,银行服务差异化的创新,竞争对手可以模仿,而银行以高质量服务是建立员工素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的,是其他银行短时间里无法模仿的。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型商业银行核心如何在竞争力占得一席之地,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中小银行的内部控制。是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洋.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回顾与展望[J].人口与经济.2010
[2]王伟亮.我国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研究[J].对外贸易.2012(9)
日前,政府决定通过外汇储备形式向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各注资225亿美元,以充 实这两个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此事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笔者思考,这是不是最后一次 ?比银行注资更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1998年国家用发行30年长期国债的方式为四大国有银行补充了2700亿元资本 金,但是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连年扩大,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资本金问题日益 突出。例如中国建设银行2002年年末资本净额1283亿元,其中核心资本1072亿元,核心资本 充足率5.78%,附属资本454亿元,总的资本充足率6.91%,不足8%;按照中国银行 的2002年年报,其年末资本净额1882亿元,其中核心资本1814亿元,风险资产加权是23099 亿元,核心资本率7.85%,总的资本充足率为8.15%。面对高速增长的资产规模,以及20 06年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充实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 一项迫在眉睫的事情。这就是中央政府以外汇储备方式对两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的背景。
充实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尽管可以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实力,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 能力,但是1998年的实践证明仅有一次性的注资是不够的,还有比银行注资更重要的因素。 理论和经验证明,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盈利能力、增强价值创造能力(EVA)对于国有商业 银行的发展是很关键的,至于资本充足率问题则是内生于这些因素的。那么到底如何改善国 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根本在于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 绩效。因此可以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能否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 。
那么如何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绩效?股份制改造无疑对于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 治理结构是很重要的,通过股份制可以明晰产权,可以明确出资人的法律地位,形成有效的 激励与约束机制。但是在实践中,许多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仅仅是通过设立股东大会、董 事会、监事会等“三会”组织,往往国有股一股独大,企业股份制改造以后仍然穿新鞋走老 路,与股份制企业形似而神不似,时间证明这种股份制改造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股份 制应有的制度优势。中国证券市场上近90%的上市公司是通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而来的, 这些公司的改制、发行上市实践证明了我们在股份制改造、法人治理方面的实践缺陷。国有 商业银行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如何避免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方面的不足,是一个重大的实 践问题。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关键是通过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委托代 理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这种角度来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础是 要从动力结构、人员的来源与知识技能结构等方面建立起有效运转的“三会”。为了做到这 一点,就有必要明确委托人与人之间的职责,委托人有动力、有能力去激励和监督 人的行为。实践证明政府不是一个最佳的委托人,在政府作委托人的情况下往往导致委托动 力不足与委托能力低下,特别是在国家股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国家股的绝对控股地位往往导 致其他股东无所作为,使股份制改造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股东层面来看,合理的股东结 构是形成有效的委托动力和委托能力的关键,也是委托链条的起点,由此才有可能谈及 委托人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进行有效的委托等问题。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建立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通过一系列制度体系建设,把激励 与约束机制能够从决策层面贯彻到客户服务层面,使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建立在先进完善的制 度体系基础上,并且能够与时俱变。只有把银行的竞争力建立在先进的制度体系上,发展才 具有长期可持续性,而不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企业的兴衰集于一人之手。为了达到这 一点,需要从银行战略决策、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市场开发、组织结构等方面建立一系列 的制度安排,先进、有效、完善的制度是银行经营发展的基点。与此相应的是需要有一大批 职业经理人去执行、完善、创新银行的制度,只有这样,制度才能够变成银行的一种市场行 为。然而纵观国有企业内部,广泛存在的行政级别导致行政文化弥漫在企业的方方面面,最 缺乏的是职业经理人的经营文化。这一点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尤为突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客观存在着从副部级到科级的行政序列,官本位的文化抑制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绩效。培 育引进大批职业经理人对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绩效很关键,为了达到实效,在国有商 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就有必要把职业经理人充实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监事会、行 长、经理等层面去。
最后,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有赖于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这里的外部市场环境包含两 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另一个方面是有效的市场价值评价机制。 在市场竞争秩序方面,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过度竞争具有危险性,而竞争不足也存在效率损 失,因此适度合理的竞争秩序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适度合理的竞争秩序 对于银行业的发展具有良性促进作用,市场竞争会从外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产生压力, 促使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有利于改进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绩效。 然而建立适度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关键是强化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只有公平的竞争才能够把 竞争的压力传递到商业银行内部去,才能够为所有的商业银行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这方面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 着全社会80%的支付结算服务,其提供的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56%,可以说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构筑了中国银行业总体上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而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 银行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例如在吸收居民储蓄存款、发放贷款、开拓市场等方面。这种 市场结构还存在一种加强机制,不断恶化市场竞争秩序。另外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过 分注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因素,导致在政策方面过多地考虑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因素, 也导致市场竞争方面的公平损失。因此在银行业竞争方面亟须增强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通过 公平的市场竞争为国有商业银行改善法人治理绩效提供外部压力,为国有商业银行增强市场 竞争力提供积极因素。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的发展现状
(一)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但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17%。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造成盈利能力差,“没卖点”
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左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6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6%。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
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科技投入,不短提高中间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但是却相反专业人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五)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并且错误理解“关系营销学“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多,营销已经成为只有战略者才能生存的阵地。西方商业银行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这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二)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三)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线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二)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三)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五)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连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辽宁经济,2007.3
【关键词】商业银行;社会责任风险
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商业银行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责任对象主要是与之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一、商业银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对股东的责任
商业银行第一角色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其首先应该完成的责任是经济方面的责任,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满足股东的利益,让股东获得丰厚的回报是其关键责任。同时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股东的声音得到倾听,让银行的经营状况得到披露是银行能够切实维护股东利益的重要方式。
(二)对员工的责任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源,员工是保证企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自已。商业银行应该在遵循我国劳动法律的基础上做到尊总员工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从而发挥出员工的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三)对社会的责任
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商业银行也应该遵守市场的行为准则,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方面严格的约束员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银行客户,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市场准则与之合作和开展业务,时刻保证客户的合法权益。同时银行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但是其更重要的身份也是一个社会主体,是社区的一份子,因此需要对社区居民和社区和谐环境的维护做出贡献。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极端重视经营业务,忽视客户权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对于银行业而言进入银行业的门槛在不断的降低,而互联网等新兴的市场经济形式让这种竞争显得更加的激烈。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使得对于业绩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导致在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了宣传与实际不符,盲目扩大业务等情况,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破坏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和谐稳定是银行发展的重要前提,金融市场的和谐稳定也需要各种金融参与主体来共同维护,但是目前在激烈市场竞争的诱导下,有部分银行出现了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和破坏市场规则的行为。这严重危害到了市场的和谐与稳定,尤其是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背景下,这种危害更加的明显。
(三)银行员工压力过大
银行职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是高收入的代名词,但是这种高收入的代价是长时间的工作付出,银行职员有着名目繁多的任务需要完成,而且这些任务会随着银行发展重点的变化不断的调整,使得银行员工不得不不断的调整自己的业务方向。银行业务的完成需要强大的社会资源,在银行这种机制下,各种利益群体的博弈使得银行中晋升的机会很不稳定,使得职员晋升难,而这种晋升不易的情绪挤压,又会最终转化到对于消费者的服务态度上来,最终不利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四)在社会公益方面付出不明显
银行虽然是趋利的社会组织,但是当前银行的宣传中仍然十分的重视其对于社会公益的重视,尤其是对于民生等方面的重视和资金投入。而目前的实际状况是银行对于社会民生的投入非常有限,同时由于银行业政府的不明确关系使得银行成为污染企业,亏损企业的保护者,导致社会对于银行产生众多的误解。
三、商业银行如何加强社会责任风险管理
社会责任风险的未实现在经济利益上并没有给银行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从社会舆论角度和社会矛盾消除角度而言产生的影响很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明确社会责任风险的目标
对于企业风险的规定,相关的规范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指引,企业的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主要在于五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是在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行的;二是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保证企业财产的完全和完整;三是企业必须保证其进行的信息披露是真实的有效的;四是企业的经营必须是有效率的有创新性的;五是企业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首先就是必须维护企业所有者也就是企业股东的利益;其次是维护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包括客户、员工等等;再次是要实现其社会责任目标,包括对于社区的社会责任,对于环境的社会责任。
(二)识别社会责任风险的关键点
社会责任风险的发生有着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从而使用各种发放来进行风险的应对,在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过程中,应该重点进行风险点的观测,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点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风险的防控,这样的风险防控方式能过更加高效的防止风险的危害扩大,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相比于已经发生的风险再去事后弥补,这种风险防控的模式能够更加有有效率的进行风险防控。
(三)强化对于信息的披露
商业银行信息的披露是商业银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这个环节被人为的忽略或者不被重视,导致其信息传递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得到实现,使得社会和公民对于银行产生了很多的误解,造成了很多业务上的或者非业务相关的矛盾。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从自身的信息收集着手,更好的做好信息披露工作,这种有效的信息披露工作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社会理解,还能在业务上推进开展。
(四)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
金融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对于银行而言,硬性的标准和规范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很多的判断还是需要人为的进行,在这个人为判断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比如在银行贷款审查、申请人资格审查等方面,出现错误的几率很大,因此银行就应该从银行本身的企业文化建设着手,在制度和规范保障的前提下,银行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风险监督。商业银行应制定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并执行合规政策、设置合规部门并配置相应资源、制定并实施合规风险管理计划、合规风险识别和管理流程、合规培训与教育制度、举报监督和举报人保护机制等。
参考文献:
[1] 高汉祥.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被动回应还是主动嵌入.会计研究2012(4)58-64
[2]徐光华,陈良华,王兰芳.战略绩效评价模式企业社会责任嵌入性研究.管理世界2007(1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