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环境监理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监理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监理的意义

第1篇: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环境监测是一项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技术服务行为,其实质在“评价”,宗旨在“服务”。环境监测指的是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有影响和生存的环境进行质量的监视和测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某些主要代表因素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这些数据对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和监控,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对其他的环境规划等决策部门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对于环境的科学管理和执法监督来说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主要是对环境质量的现状以及环境变化趋势进行数据的检测和判断,从而了解当前环境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进行解决,环境监测能够做到的是通过对环境的实时监控能够充分了解环境污染问题中主要的污染物分类和具体分布区域,根据详细科学的数据分析明确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并且能够对有可能发生的污染进行科学的预测,环境的监测能够为环境的管理提供数据,为环境的执法监督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仲裁,不仅能够解决已经存在的环境问题还能够提前解决潜在的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从而防治结合改善环境条件,保证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科学管理环境的基础就是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也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要求,环境监测是为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门工程,对环境保护部门来说能够及时提供环境质量信息和变化趋势,环境监测在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中的主要数据依据,在污染的防治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也需要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通过环境监测可以确定环境是否受污染、污染危害程度、受何种污染物污染等,这就为正确处理环境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三、环境监测的内容

在环境监测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首先是对环境总体各项要素的实时监控,根据要素变化对环境质量做到了解和预测;第二是政府部门在执行各项法律法规或者有关环境的政策时,环境监测能够及时提供详细数据和资料;第三是有关单位的排放污染物具体数据和情况能够通过环境的监测进行有效监督;最后环境监测的技术研究对于促进环境监测的有效发展和环境质量的保障尤为重要,《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进行环境质量方面的监测,系统掌握和提供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环境监测的具体实施需要首先对监测站点和网络进行设立,监测站点和网络的设立不是随机的,而是根据规定和规范的要求进行科学的选择,设立检测站点之后要对地区的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常见的包括连续的监测和定期的监测,具体的采用要根据具体地区进行不同的实施方式,各地根据污染源的具体监测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综合得出全国性、地区性的环境质量变化和变化趋势的预测,为环境的质量改善和防治提供数据基础和资料基础。在环境监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环境监测的调查数据要进行合理的保存,以便后续工作的及时查找,建立详细的污染档案,尤其是污染源的监测要进行现场监测的形式,对于重点排污单位进行进行检查和验收,定期监测污染指数,并且在环境的监测和保护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对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进行监测,为追究污染者的法律责任以及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进行环境科研和服务方面的监测,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为社会多做贡献。开展以科研为主要目的的监测,为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开展研究工作;为社会服务而进行的监测工作等。

1、物理指标的测定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2、化学指标的测定

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

3、生态系统的监测

主要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研究污染物从污染源具体排出之后的变化趋势和未来发展,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对环境污染的情况充分了解,通过治理结果的评价对环境质量进行科学的判断。环境监测还可按照污染物存在的空间分为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和土壤监测等。对环境中的各项要素要通过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实时监测,对环境质量情况具体掌握,提高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的有关数据报告,从而对污染源进行管理上的控制和监督。

4、氮氧化物

以氮氧化物为例:氮氧化物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监视和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过程。是气态污染物监测的主要项目之—。存在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有多种如—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氧化二氮(N2O)、三氧化二氮(N2O3)、五氧化二氮(N2O5)等。污染大气环境的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2。NOx主要来源于燃料中含氮有机物的燃烧和高温燃烧过程中空气中的氮和氧化合而成,燃烧过程所产生的NO。主要以NO形式排入大气中,进入大气后,部分被氧或臭氧氧化成NO2。目前实验室较理想的检测空气中氮氧化物含量的方法是: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它操作简便,干扰少,灵敏度较高,精度和准确度较高。该方法适用于空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测定。空气中二氧化氮,与串联的第一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空气中的一氧化氮与吸收液不能发生反应,而是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管氧化为二氧化氮后,与串联的第二支吸收瓶中的吸收液反应生成粉红色偶氮染料。这种反应原理就能够于波长540nm处分别测定第一支和第二支吸收管中样品的吸光度。

四、结语

第2篇: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摘 要 本文叙述了监控系统的发展情况、构成情况、监控系统软件特点及监控系统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维护模式。本论文共分为三节,第一节概述,简要介绍了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定义。第二节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的应用的目的、优点

关键词 动力及环境监控 通信电源 智能化 标准化

一、概述

随着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通信设备的大量增加,需要使用大量的动力设备。动力设备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位置分散,无疑增加了维护的难度。维护人员不但要巡视重要局房,经常对重要的设备数据或信号进行抄表和测试,更要求能对系统出现的故障做出快速响应。

随着通信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维护效率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局站可能无人值守或少人值守,需要通过一定的远程监控手段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正是适应这一要求,实现远程监控和集中管理,不但能有力的保障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和设备安全,同时可提高通信企业维护效率。

二、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的定义

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实现对分布的动力系统、空调系统、机房环境和安全保卫系统进行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的四遥功能,把现场、分散、人工的巡视和操作变成远程、集中的维护和管理。通过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控、报表自动化、故障告警与处理、智能分析、数据视频联动等监测手段来提高维护管理水平,保证动力、空调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机房安全。

三、动力及环境 监控系统的目的

通信电源集中监控技术在通信电源的应用,标志着通信电源的维护和管理从人工看守式的维护管理模式向计算机集中监控和管理模式转换,其目的:

1.实现少人或无人值守,实现集中维护、集中管理

电源集中监控的基本目的,是对网上运行的电源设备进行实时自动监控,实现少人或无人值守,改变过去由人员看守的落后维护方式。用准确、快速、真实的数据全面表现设备及系统的运行状况,是实现集中维护、集中管理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发达地区,通信能力迅猛发展,电源空调设备、维护工作量成倍增加,由于选用先进设备,采用电源空调集中监控技术,做到了维护人员基本不增加。实践已证实电源空调集中监控能够达到减少值守人员、提高维护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2.为维护提供真实技术数据,推进科学维护管理方式

监控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在少人或无人值守的条件下实现新的具有科学性的维护管理方式的运作。大量的实时数据,直观的反映设备、系统的真实状态。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科学处理、分析,可定性或定量地对设备、系统工作品质给予准确的评价。可以以大量的技术数据为依据,指导设备的检修维护,采用专家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维护计划。充分利用设备的自动化功能,使用科学的操作程序,把过去落后、复杂的监测方式、方法进行改进提炼,并通过先进的自动监测手段,把设备维护工作变的简单、轻松、准确、高效。如把发电机组的自启动带载试验和直流系统、大型UPS供电系统的电池组容量核对性检查工作巧妙结合,统一安排,集中监测,可同时获取多种设备的监测数据。在专家系统的支持下,得出准确的分析结果,由此指导设备的故障预防检修及更换。在这里,需要重申一点的是:实现集中监控后的设备维护,仍然需要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电源专家,进行必要的设备检修与集中监控管理。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将为无人值守、集中维护管理做出巨大贡献。

3.推动电源设计及产品自动化功能的合理性、实用性

延续至今的电源设计,是依据传统的经验、模式而进行。有些设计参量的确定,如,设备及系统的容量冗余、备件数量等,缺乏大量的数据验证其合理性。使用电源监控后,可获得电源品质、真实用电量、系统供电能力等参数,将准确指导设备系统的更新设计及选型。根据市电品质和发电机组响应时间,提出更合理的直流系统、大型UPS供电系统的放电时间。能有效的节约投资和能源。集中监控的应用,对电源产品自动化功能的合理性、实用性及设计也将产生极大的促进。

4.推动通信机房的环境集中监控的建设与完善

电源空调集中监控系统中明确了环境监控的相关内容,首先使电源、空调机房的环境有了统一的集中监控管理要求。这一确定,将推动通信机房监控的完善性。如在综合通信机房中主要通信设备及系统的监控,大多数为国外设备厂家所创,对环境及安全内容,不能全面包括,按那样创建的监控系统有很大缺陷,是不完善的。而电源、空调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是基于我国电信行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对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的要求及发展趋势,从而补充、完善了综合通信机房的集中监控内容,使其更具全面性。

5.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维护、管理人才

电源监控的推广应用,迫使从事电源、空调维护管理人员必需对电源监控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认真学习。通过技术讲座、技术谈判、实际工程应用,培养了一大批电源、空调维护管理全能人才。一大批懂监控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新生力量也加盟到电源、空调维护管理行列,一大批复合型维护、管理人才将在电源监控的推广应用中产生。

四、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必将呈现一个崭新的面貌。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作为电信网运行维护的重要支撑手段,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问题, 将水利灾害治理和资源环境保护两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保障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1 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1.1 发电效益

水利发电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其运行期比其他能源(火电、油电、核电等)在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葛洲坝水利枢纽就大大缓解了该地区用电紧张的需求,并促进了华中电网的形成,以及华中电网与华东电网的联网。

1.2 航运效益

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上游的水位被抬高,形成良好的深水航道;而枢纽下游,由于水库调节,枯水期流量加大,航深增加,洪水期的洪峰削平,流速减小,对航运有力的中水期持续时间增长。具体来讲,可以增加通航船舶的吨位和载重率;淹没滩险,消除了单行控制航道,扩大航道的通过能力;使得原本不通航的河流成为通航河流; 使得季节性的通航河流成为全年通航河流;降低水位的变幅,有利于港口、码头的建设;减少了航运成本,节省能源等。

1.3 减少洪涝损失

不论是专门的防洪水库或非防洪水库都能够起到削洪减灾的作用,同时也避免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大大减轻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大损失,使人民安居乐业,生产稳定。例如:三峡水利工程的防洪库容就达到222 亿时,它能控制荆江地区洪水来源的95%以上,把荆州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1.4 灌溉效益

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有着灌溉的功能,其有利于改善灌区的生态条件,供水直接为人的生存服务,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2 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

2.1 水利工程对生态的正面影响

(1)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有利于解决调水地区的洪水灾害,挽救地区性的生态危机。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对缓解南涝北旱所导致的生态恶化问题具有显著的这作用。

(2)大型的蓄水库有利于防沙除涝,增加库区的空气湿度,从而进一步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例如:前苏联的中亚与哈萨克的沙漠,因为调入了大量的水,如今部分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了繁茂的绿洲。

(3)水利工程还有利于优化水质,减少污染。通过长距离的输送或是中、长、短期的储蓄,都能够使得水体复氧过程充分,从而使得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得到丰富。例如:在我国黄河上游所修建的龙羊峡、李家峡等特大型蓄水发电水利枢纽,其对于黄河水的净化起到显著的效果。

2.2 水利工程对生态的负面影响

2.2.1 阻隔江河

大坝或电站等人为工程将水域截然分割(未修鱼道),阻断了水生动物(主要是鱼类)的自由活动。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环境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阻隔作用。它具有非连续性、一处阻断、完全隔绝的特征。

2.2.2 改变水体中的生物群落

由于水利工程具有人工径流调节的作用, 因此使得自然河流丰枯的水文周期规律被改变,导致河流的流量、流速趋向均一化,主流、急流、浅滩相间的格局被打破。2.2.3 减少入海径流

兴修蓄水、调水工程,使得河流入海径流量减小。一方面,随着入海径流的减少,入海的营养物质也相应减少,影响河口鱼类的繁殖;另一方面,由于河流沿途带来污水,藻类在海口暴生形成赤潮,鱼类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同时,由于河口是河流向海洋的过渡段, 当径流量较小时, 潮流作用相对较强,海水将沿河上溯,盐淡水发生强烈混合,大大影响河口水生生物和浮游生物的生存,它们不能适应盐分多变的环境;易造成滨海地区土壤的盐碱化,影响植物的生存;影响滨海地区的河水与地下水,淡水资源的危机逐渐显现。

2.2.4 容易诱发地震

国外有不少水库蓄水后引起诱发地震, 记录到的己有数十次之多。如:美国的米特水库,非洲的卡里巴水库,亚洲的曼格拉水库、柯因纳水库、库洛别水库,欧洲的马拉丰水库、克列马斯塔水库等。

2.2.5 对气候的影响

水库蓄水以后,库区水体增加,水面扩大,以及下垫面改变,必然会影响到库区及邻近地区的小气候。这个问题涉及学

科多,难度大,世界各国长期争论,迄今没有完全解决。

2.2.6 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修建水利工程可以给人们生活健康带来有利影响, 但同时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许多调查证明,人工湖泊(水库)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疫源地之一。例如:埃及的阿斯旺高坝蓄水以前,尼罗河三角洲的血吸虫病很少。蓄水后,发病率由6%上升到60%。40 多年前,美国在田纳西河建造第一座人工湖,引起疟疾大流行,使沿岸1/3 的居民发病。

3 发挥水利综合效益的途径

水利工程关乎社会经济命脉, 水利工程效益又具有随机性、综合性、发展性、复杂性等特点。可以说,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万分重要,但形势又错综复杂。在追寻更好的水利工程效益的道路上,有两个基本点要把握住:①现代化;②可持续。

3.1 走现代化水利的道路

纵观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开始的防洪防汛、农田灌溉到近代的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圈的保护与恢复。鉴证了人

们在水资源利用的观念上从传统慢慢向现代转变得进程。走现代化水利道路,发挥水利综合效益,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3.1.1 树立现代化水利观念

传统水利工程注重的是改造自然,为我所用;而现代水利更为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工程建设的目标即为

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树立现代化的水利观念,明确真正的水利效益。

3.1.2 采用自动化管理方式

现代水利工程应采取自动化的管理方式; 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系统科学理论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去研究并解决水利工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由于自动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机制也应更加精干高效, 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3.2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1 可持续水利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工作思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集中体现了我国新时期治水文化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其遵循的原则和工作思路主要有: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我国水利工作的核心思路,统筹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以及水环境的承载力。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加强对河流健康的维护,进一步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3.2.2 可持续水利发展必须引入市场机制

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应是除害兴利、造福人民。因此,必须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 加强水库水源地和水质保护,加强区域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和需水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水权制度和水价制度, 实现工程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4 结语

综上所述, 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应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在重视水利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水利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重视水资源治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 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在重视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工程的管理,更加重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等。

参考文献

[1]周震,孙建峰.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水利,2010(06):23~24.

第4篇: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环境监测 仪器设备 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环境监测越来越重视,各级环境监测站在标准化达标建设中仪器设备的投入比重也越来越大,加强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有效、准确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级环境监测站在仪器设备管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没有制定设备管理程序,或者程序不规范。二是仪器计量检定管理不到位。由于仪器计量没有计划,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维护,未能及时送检,影响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三是购置仪器设备时,因对计划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与其所需匹配资金调研不足,导致未能及时采购到仪器,造成监测工作的滞后。四是仪器设备档案建立和管理不到位,如一些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证书缺失,使得仪器使用人员不能正确修正监测数据。

针对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的问题,如何使仪器设备的管理更加合理、规范,本文根据笔者从事仪器设备的管理经验,谈谈对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的看法。

1 建立规范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1 建立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编写一个完整的仪器设备管理程序,包括仪器管理人员的职责,仪器设备的购置、安装、调试、验收,仪器设备的保管与使用,仪器设备计量检定与校准,期间核查,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设备停用与报废等内容。建立标准的作业程序,如设备购置申请表、设备维修申请表、设备停用申请表等,具体标明申请的原由,明确申请人、审核人、批准人,责任到人。规范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从而降低人员变动对仪器设备管理的影响。

1.2 仪器设备管理程序的跟踪和落实

配备专门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明确其在仪器设备管理中的职责。在仪器设备的具体管理中,由于环境监测仪器种类繁多,涉及的监测任务与使用人员复杂,仪器设备从申购、调研、采购、安装调试、验收、使用、计量检定、维护、停用、报废等过程需要有责任心的专门人员统一调度、跟踪与落实。避免仪器设备采购不到位、计量不及时,造成监测工作的滞后。

2 仪器设备计量管理

2.1 建立台账,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管理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按计量管理进行分类管理,可分为周期计量(A类)、一次性计量(B类)和非计量(C类)三类。直接出具数据的仪器设备(包括对环境条件有非常精密要求的实验室环境条件测量设备)一般归为A类;对于测量准确度一般不随时间、环境条件和使用状态等因素改变的仪器设备可归为B类,如玻璃器皿,对于只用于指示而不录取数据、只作为提供或创造测量条件或环境条件用的仪器设备(如磁力搅拌器、电热板、抽湿机等辅助设备)可归为C类设备,不必进行计量确认。根据分类,运用Excel建立电子台账,如仪器设备一览表(表1),包括管理编号、仪器名称、型号、出厂编号、技术指标 [量程 、准确度(精度等级)、扩展不确定度]、制造厂商、购置价格、购置日期、放置地点、使用状态、类型,仪器设备检定周期表(表2),包括序号、管理编号、器具名称、型号、出厂编号、器具制造商、检定周期、检定单位、下次检定日期、保管人。

2.2 计量检定部门资料收集

根据《认可准则》,须对影响检测和校准质量的重要消耗品、供应品和服务的供应商评价。作为向环境监测站提供检定/校准服务的计量检定部门最重要的服务供应商之一,须搜集其相关的资质证书或证明复印件,核实其出具的资质和能力范围,以及核实其出具的检定证书、校准证书、测试报告是否在授权范围内,做出评价。为其建立档案,根据其检定资质能力范围,结合在用计量仪器设备,明确合格检定机构名称、联系电话、联系人。

2.3 计量仪器检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仪器设备周期检定计划的制定关系到仪器设备是否能按时完成量值溯源工作。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根据仪器设备检定周期表(表2)里的信息,确定仪器设备的检定周期、检定单位、下次检定日期,制定计量仪器检定计划,分批次合理安排时间检定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能够及时检定。若工作中有仪器因故不能检定的,及时对该仪器做出停用的标识,以防误用。

仪器检定一般需提前半个月与有资质检定单位联系。在检定过程中,为了提高仪器设备检定效率与精度,部分仪器在检定前应做好前期准备,如有些实验室的大型仪器须在检定前预热半小时以上,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应调度仪器使用人员配合检定人员做好仪器检定。检定结束后,尽早获得检定结果,以便后续监测或检定工作的管理。

2.4 计量仪器检定后确认与标识

每台计量仪器检定或校准完成获取证书后,仪器设备管理员应及时复印一份交由仪器使用人员对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技术参数)进行确认,看是否满足检测相应标准或规范,是否满足环境监测工作使用要求;根据检定结果和校准数据判别仪器是否合格能用、降级使用或不能用。检定证书原件应及时归仪器档案中。

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应张贴表明其检定状态的标识[1],仪器设备经确认后,根据判别结果,按状态贴上三色标识。分三类:1)绿色标识,经校准或验证判别合格,即满足使用要求的,贴绿色合格标签;2)黄色标识(准用证),指的是仪器设备部分功能失效但其被使用的功能使用且经检定合格或设备部分量程精度不合格,但其被使用的量程使用且经检定合格者,贴黄标;3)红色标识(停用证):给出可疑结果或显示出缺陷、超出计量周期的设备,都应贴上红色停用证,直至修复通过校准或检定后验证表明可以正常使用。

3 仪器设备档案的规范化、合理化管理

3.1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内容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管理在实验室计量认证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认可准则》5.5.5的要求,应保存对检测具有重要影响的设备的记录,即应建立仪器设备管理档案,内容包括:档案目录、仪器设备采购合同等购置材料、安装调试报告(一般包括:线性测定、精密度测定、准确度测定等)、验收单、说明书、随机附件材料、仪器设备操作维护规程(必要时)、以及日常管理记录(包括:检定/校准证书、自校准报告、期间核查记录、日常使用记录、维护维修记录、停用记录、报废记录)。其内容包括仪器设备从购置、验收、使用、报废这一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档案是否齐全,对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人员和仪器有效的管理、正确使用、使用及维护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仪器设备日常管理记录是动态变化的。记录材料不断增加,需要使用人员积极配合管理做好档案及时归档。另外,对于老旧资料,如久远的检定证书、使用记录等日常管理记录可以统一收集,另行处置,既不占现有档案空间,新的信息又可以得到及时保存。

3.2 仪器设备档案合理化管理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中存在一器一档、类器同档的现象。所谓“一器一档”,就是一台仪器设备有一个档案。按照仪器规范化管理,必须为一台仪器设备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但实际工作中,存在着同类仪器单独一台的材料量少,“一器一档”就浪费档案空间,给管理带来不便。把同类仪器设备档案放在同一档案盒,就是所谓“类器同档”。 “类器同档”时把不同仪器设备档案用材料袋分装、编号,如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经常使用的噪声监测仪、声级校准仪、大气采样器等仪器可以进行类器同档管理。

4 结语

环境监测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为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加强仪器设备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科学有效,才能真正展现为政府、社会提供监测服务的技术实力。

参考文献:

第5篇: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环境 行政公益诉讼 可行性

对于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传统法律制度采取的是单轨制保护模式,即由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来维护环境公益。然而,对于没有监督与制约机制的公共权力,其权力本身的扩张性和腐蚀性,是每一个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仅仅依靠道德力量所无法改变的。环境利益是一种公共利益,其利益的保护同样受到制约。尽快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充分发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的巨大潜力,是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趋势。

一、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概念的界定

环境公益诉讼指致使环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时,法律允许公民、环保组织或特定国家机关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并不是独立于民事、行政、刑事诉讼之外的一种独立的诉讼类型,它只是一种与诉讼目的及原告资格有关的诉讼方式和手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

1.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一方为特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此处所指的特定国家机关为人民检察院,它最有权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社会组织及个人可作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提起诉讼。

2.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被告为管理环境的政府部门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也包括按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

3.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对象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或抽象行政行为。

4.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而非提起诉讼当事人自己的私利。

二、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将成为鼓励公民参与环境管理,加强对破坏环境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减少因环境纠纷导致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建立,主要理论依据体现在以下两点:

1.环境法中的环境权理论认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拥有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具体而言,就是有在良好,健康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有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有在环境保护方面监督、检举、控告和诉讼的权利等。因此,公民的环境权利遭到行政行为侵犯的时候,不管是否为直接利害关系人,均有权提起诉讼,要求相关部门追究法律责任。环境权理论的兴起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环境资源就其自然属性和作为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要素来说,乃全体公民的共享资源和公共财产,任何人不能对其任意支配、占有和损害;国家是基于全体共有人的委托而行使管理权的,因而政府作为委托人有责任管理好这些财产。

当行政机关只注重本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现象漠然视之,行政机关在防治污染方面不依法履行职责时,任何公民、组织或国家特定机关均可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监督政府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法履行其职责或管理环境的义务。

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公共利益,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环境法是一种社会法,从社会法理的观点而言,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社会法思想为底蕴,具有社会法理基础。

三、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我国,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且可行的。

(一)必要性

在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环境问题的危机不仅使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生活遭受到严重侵害,而且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环境公益问题,我国实行的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单轨制保护体制。这种体制下,不可避免的存在行政体制紊乱和软弱、行政监督缺位与低效、环境行政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另外,政府环境管理行政部门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政策的片面性,甚至行政权利本身对环境公益构成侵害,不能实施保护环境的行政行为。可见,这种单轨制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寻求解决这种弊端的方法就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积极吸纳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以期改变环境保护不力的状况。

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预防为主,在立法上,法律有必要在环境侵害尚未发生或尚未完全时就容许公民采用诉讼等司法手段加以解决,阻止环境公益遭受无法弥补的侵害。由于政府的力量不足以保护环境,民众必须参与环境行政行为和环境司法过程。建立环境公益诉讼是公众参与保护公民环境权和环境公共利益的需求。

因此,基于我国单轨保护体制下,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不力以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需求,我国有必要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政府行政行为上,进行监督制约,在立法上,肯定公民参与保护和监督环境公益的程序,在渠道上,畅通环境公益诉讼,以便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环境。

(二)可行性

我国已经存在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是可行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基础

《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同时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这些在法律上给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就体现了公民有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这些规定体现了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公益诉讼的精神,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精神依据。由此可见,人民可以通过诉讼等法律程序对政府机构行为和权力形成强制性约束,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

2.民众法律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随着我国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空前提高。另外,社会的各种民间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环保组织将一定范围内个人的的力量聚合在一起,对政府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政府环境行政权力具有一定的监督性。民众法律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一定民众基础。

第6篇: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一、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个范例

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环境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各有特点,发展地方循环经济应当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在此借助我国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贵阳的有关立法背景和实践为例来说明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一些注意要点。贵有丰富的磷、煤、铝等矿产资源,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该市的资源优势不但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经济优势,相反却带来资源耗竭速度快、资源循环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的三重压力。贵阳市的决策者认识到,作为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以循环经济的模式建设生态城市是一种新理念,建设周期长、难度大,涉及面广,有必要制定符合我国立法要求和贵阳实际需要的地方性法规,以此规范政府、企业、公众等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行为、途径和方向,为贵阳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保障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纳入法制轨道。这样,贵阳于2004年正式实施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该条例分“总则”、“规划”、“实施”和“法律责任”四个部分,规定了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实施主体及其责任,编制规划遵循的原则及规划的要点和目标,严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项目及企业应采取的措施等内容,并明确了相关的法律责任。这部具有首创性质的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以法律的手段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引导清洁生产、污染预防及可持续消费。它不但为贵阳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国家以及地方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注意要点

鉴于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于2009年生效实施,加上贵阳的立法时间较早,有些规定难免变得陈旧,因此简单复制贵阳立法模式可能并不可行。不过,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内容也较多属于引导、促进的规定,总体上主要为宏观规范,比较抽象和泛化,亟待地方立法的补充和具体化。这样,当下的地方循环经济立法大有可为之处,当然在这个立法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立法观念上既要高度认识到循环经济立法的重要性,又要具有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应当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建立是一个巨大的、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和导向作用,应当加快制定地方循环经济法规及其具体实施规定,以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4年贵阳市出台《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地方立法勇于创新的一个比较好的范例。它说明,地方循环经济立法要勇于创新,敢于涉足具有前瞻性的领域,实现法律应有的预见性和指引性的价值和作用。

另一方面,在立法内容上既要避免与上位法相冲突,又要突出特色性和实用性。地方循环经济立法应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本依据,并有效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资源特色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地方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宏观的法律指导,其具体的贯彻实施需要相关配套法规的支持。地方上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指导下,制定促进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是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具体化,以使该法在当地的执行更具有可操作性,也可以在该法基础上,提出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的更高目标或标准。此外,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区特色和资源特色加强地方循环经济立法。这就要:其一,坚持解决实际问题的立场,突出立法的地方特色,提高立法质量,不追求体系上的完整,减少对上位法的不必要重复。其二,突出规制重点,着力解决能耗高、污染重、影响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其三,强化执行力度,对高消耗、高排放的行为有硬性约束。

三、对柴达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思考

作为中国的“聚宝盆”,又是国内面积最大(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具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等诸多便利条件。就本文论及的地方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构建情况而言,迄今已出台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意见》、《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经济项目认定管理办法》、《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和《海西州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规章和政策性、规划性文件。毫无疑问,这些规章和文件对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为今后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也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不过,从长远的持续发展看,有必要结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进一步开展地方循环经济立法的调研工作,及时制定出《柴达木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以此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法律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统计、监管、考核评价办法,促进地方循环经济发展。在此结合前述的分析结论,对该条例在内容上的规定要点谈谈看法。

其一,要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区域性循环经济规划是地方政府对当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进行的安排和部署,是政府进行评价考核和实施鼓励、限制或禁止措施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把规划形成制度化,明确政府和有关主体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为了避免朝令夕改,还应当在条例中规定经过法定程序通过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改。

其二,要明确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发展经济决不能突破本地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应把本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作为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条例中要明确规定当地政府必须依据上级政府制定的本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建设用地、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规划和调整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和产业结构。

其三,要加强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强化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监督管理。产业政策不仅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更是政府规范和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要规定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定期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名录。同时,为保证节能减排任务的落实,要对超过规定总量的重点行业的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其四,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激励制度。要拓宽循环经济融资渠道,建立完善循环经济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财政支持;对有关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收费制度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鼓励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鼓励产业界的创新和开发。

其五,要建立法律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强对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对有关主体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规定相应的处罚细则,以对违反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有力的制裁,保障该条例的有效实施。

此外,还可以结合当地人文背景,规定绿色消费倡导制度,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要采用法规形式倡导和促进公众通过树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注释:

第7篇: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污水处理措施技术分析

1城市生活污水的构成及其危害

城市生活污水当中主要包含了含氮化合物、有机物、大量固体悬浮物、菌类生物体以及一些重金属离子,如果无法合理的对城市生活用水进行环保化处理,直接将其向天然水体当中排放,可能会造成天然水体出现毒性化和富营养化,长期累积可能会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尽管当前某些城市在生活污水方面进行了一级物理处理和二级生化处理,然而因为城市生活污水在组成成分方面相对较为复杂,导致经过技术处理的生活污水依然出现总磷和总氮偏高等问题,这些总磷总氮偏高的生活污水向天然水体当中排放,逐步深入到地下水当中,如果人一旦饮用,可能会出现中毒的问题。

2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特点

2.1难以控制时刻变化的污染负荷

从当前的角度分析,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在水方面的需求也逐步开始增加,于是在生活污水的组成成分方面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复杂,另外在四季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某些污染物会出现超标等情况,在控制污染负荷的工作方面带来了非常严峻的考验,在这样条件下,不管是选择处理方法还是设定处理计划都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难度。

2.2处理技术受外界影响很大

分析当前很多城市的污水处理技术,都源于对前人经验的总结以及一些实验分析,但环境的不同会影响处理的结果,导致不同处理结果的出现,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外界因素的干扰,另外,文化经济的不同、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处理的技术结果。

3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分析

3.1传统活性泥技术

传统活性泥技术主要是通过活性泥物质来清除城市生活污水当中的有机物,活性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回流活性泥和污水放入曝气池当中,通过灌入空气等方式进行操作,让污水和活性泥在空气的条件下融合出现一定的生物化学反应,在此过程中需要把曝气池当中的混合液进行二次分离沉淀操作,这样就可以完全分离操作,将其转变为可以向外排放的净水,活性泥在进行二次分离操作之后,还可以通过回流装置向曝气池当中回流,以达到重复利用的效果。

3.2序批式活性泥法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也被叫做SBR法,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是非常常用的一种处理工艺,SBR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污染物,SBR法在反应池当中进行反应,不单单具有曝气池的基本功能,还可以具有沉淀池的沉淀功能,其优势在于处理成本低,而且占地面积小,能够让城市污水得到有效的处理,SBR法在城市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将生活污水排入到反应池当中利用反应池进行反应和沉淀,排出污水当中的上层清液,让污水在SBR的操作下符合污水排放的具体要求。

3.3生物曝气过滤技术

生物曝气过滤法在操作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生物过滤的方式来进行污水的处理,在池中往往会添加一些微生物,以及可以刺激微生物快速生长的颗粒性滤料,利用这些微生物以及这些颗粒性滤料的共同作用,进一步让城市生活污水得到净化,在使用生物曝气过滤的技术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处理生活污水,并且进行硝化反应,有效地将氨氮等化合物去除,确保在生活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其水平能够符合要求。

3.4一体化氧化沟技术

一体化氧化沟技术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曝气池和沉淀池共同处理,通过一体化氧化沟技术来处理污水的过程中,注意需要把船性沉淀池设置在氧化沟中,这样能够促进两者之间相互配合完成污水的处理工作。一体化氧化沟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利用的主要是力学原理,当船性沉淀池内部压力超过船外压力的过程中,水流会逐步从上到下进行流动,最终的结果是船性沉淀池出现一定的活性沉淀污泥,可以在水流的条件下,顺着船底向沟中流入,进行清除工作。

3.5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可以有效清理污水当中的磷氮物质,清除作用非常明显,在处理含有磷氮的污水的过程中此法使用非常广泛,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如果想要使用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需要进一步划分厌氧区、缺氧区与好氧区,在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条件下,进行污水的硝化、反硝化与生物除磷的操作。

3.6生物膜法处理技术

生物膜法处理技术主要是进行城市污水的深水处理,利用好氧处理情况下的转盘技术,可以进一步清除城市污水中含有的有机物。如果在反应的过程中氧气充足,生物膜法处理技术可以及时清除一些有机物,所以广泛应用于反硝化脱氮磷、污水有机物中。

4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4.1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工作进行重视,在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重视财政投入,建立起符合要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由专门的经营管理单位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让政府对城市污水处理方面的积极性提高,通过一些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制度以及项目代建制度,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依照产业化的方式进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符合城市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的需要,让政府的负担减轻,加快污水处理的发展速度。

4.2发展污水处理新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

积极通过一些城市污水处理的方法,在设计和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进一步累积经验,对可再生技术、污水处理新技术以及一些污泥处理新技术等进行强化,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自动化,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让污水处理的效率提高。

4.3建设环保型污水处理厂,促进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

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污水处理厂的自身环境危害程度进行考虑,建设环保型污水处理厂,只有如此才能符合污水处理的具体要求,变害为利,对污水处理后的水资源可再生利用进行重点考虑,确保污水处理厂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4积极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

污水处理工作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无法符合城市污水处理的具体要求可能会导致异常严重的污染事件,从而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将这些问题解决,还会导致地方稳定受到影响。如在污水处理系统出现问题的过程中,城市居民往往会出现无水可用或者用水短缺等情况,除了需要对我国居民的节约用水意识进行强化之外,应进一步让城市环境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质量符合要求,确保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依照城市居民的看法观点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通过明察暗访等方式,对环境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进行强化,从多个角度保证城市居民的日常用水。

第8篇: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地理环境;六枝彝族建筑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3日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简陋的建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一个民族的精神、观念以及审美等。六枝彝族的建筑文化主要表现在村落的居民中。六枝的建筑文化受当地地理环境和物质建筑材料的影响,也受到当地其他民族建筑文化的影响。

每一种文化的产生与消亡都离不开特定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活动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各种自然资源,也是供人类使用和利用的对象。由于处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不同地区,在地形地貌、气候等方面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形成的文化特点也各不相同。这样,民族文化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就有了各自的特点。要想全面了解六枝特区彝族人民的生活特色以及对其进一步调查研究,就必须探索六枝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六枝特区本地区彝族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六枝特区地理概况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一个空间概念。而居住环境既包括内部环境也包括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即是居住场所,而外部环境则是居住环境周围的外界地理事物,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湖泊河流、植被等。

六枝特区彝族居住区域位于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过度的斜坡地带,北与毕节市纳雍县相连,南与黔南州晴隆县及安顺市关岭县毗邻,东与安顺市普定县、镇宁县接壤,西为水城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于河流对其地势的强烈切割形成重峦叠嶂、峡谷纵横的喀斯特地貌结构,土壤多为黄壤、黄棕壤、石灰石、紫色土、水稻土等。著名的北盘江对该地区独特民族文化也有较高的影响。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在12℃~15℃之间,年降水在1,200~1,500mm之间,无霜期250天左右具有雨热同期、光热充足,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有利的条件。

六盘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是由于处于高原上,因而带有一些独特的气候特征,地形复杂,农业方式也多种多样。气候方面的资源的光、热、水为农业提供的最为基础的能量,既不能被代替,也不能缺少。

六盘水地区境内气候的大体特点为:夏季平均气温在全国范围内来说相对较低,冬季无严寒。四季也相对分明。独特的高原气候也仅仅存在于区内海拔较高的地区,如钟山区境内的韭菜坪,盘县的坡上草原。年均温度在14℃~16℃。年降水也较为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在1,100~1,300mm,极大值年份约为1,600mm,极小值年份约为850mm。光照条件较差,该区年日照时数在1,200~1,600小时之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这句话在该区也说得通。

二、六枝彝族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选择

彝族人喜欢选择有山有水的半凉山地,一般为坐北朝南。青山绿水,所谓风水龙脉两者兼得,他们大体聚族而居,小至五六户人家,大至五六百户。六盘水地区彝族历史悠久,彝族曾在此建立过的国家及地方政嘣诮裉炜蠢匆簿佑诎肓股角,这是为何?据相关文献记载,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彝族祖先系游牧民族,为方便对牲畜的管理,故居于半凉山区;二是彝族先祖历史上为生计经常同外族发生战争,居于半山有利于防守,假使居于山脚的话,就不利于防守,如居于山顶的话,虽然有益于防守,但交通不便且不便于用水,唯有居于半凉山区,军事、交通、用水三者兼可以兼顾;三是彝族祖先也曾经居于河谷地带过,但由于雨季洪水摧毁了他们的家园,所以在以后的居所选址时就避开了河谷地带。

由于彝族人崇拜龙虎图腾的原因,他们在房屋构造上都喜欢左青龙,右白虎,其取材也因地而异。

居于山林者,由于山林资源丰富,因而都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该地区海拔1,900米以下的地区广泛分布有黄壤,土质主要为沙页岩风化而成,泥页岩风化物。这些类型的土壤都适宜于松、杉、桦等植物的生长。木料主要用于柱、粱、橼、门窗、楼梯、楼墙板等部位的材料。在过去,木料都是就地取材,但现在国家禁止乱砍乱伐,所以现在的彝族居民建房大多都是到木料市场购买。

居于石山地者,则多采用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由于一些彝族聚居区广泛分布有石灰岩、玄武岩等石材,故当地彝民的居所都是石质的,石料主要用于基石、墙体、房顶,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直接采石场的天然石块或石片;另一种则为经过加工过的石块。在六枝特区的牛场大箐村约有三成以上的房子为石板房,以石板为盖,石条或石块砌墙。除屋内一些用木质制成的材料外,其余全为石料。

三、地理环境对六枝彝族地区建筑文化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六枝彝族建筑材料的影响。该地区主要属于云贵高原,以高原为主,丘陵、坝子、小型山原及高原次级分布在山地中,地形崎岖、山地广布,很少有相对平坦的地区,该地区是我们国家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的地区,岩溶地貌发育齐全,碳酸盐类物质在此地区广泛分布,面积大、沉积厚度高,岩溶地貌约占该地区总面积的60%,在盘县境内,破碎岩石类面积为916平方公里,玄武岩类面积约为718平方公里,第四类沉积物发育不全,仅仅零星的分布于小型洼地、谷地和山麓边缘。

流水对该地区的地貌也有一定影响,虽然水体地貌发育不全。但由于该地区位于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故流水对地面的侵蚀作用成为一种必然之势。雨岩性山地河流源短,但流水急,无较大河曲、河漫滩以及天然湖泊,水域面积也较小。地貌侵蚀和剥蚀地貌为山原,脊椎类山,脊椎高中山。在这些地形地貌上,再加之气候的影响下,衍生出了独特的土壤类型。在这种独特的土壤环境下,选择建筑材料也有一定的限制,土壤方面:土壤枝植被发育的必要物质基础,建筑方面用到的草料、木料、竹料。

(二)地理环境对六枝彝族居民村落的影响。当地彝族人主要居住在接近水源的半凉山地,平坦的地区较少,故村落比较分散,无法聚集,所以当地村落的户数较少。

六枝彝族人口2006年人口普查时约6万人,这6万人口的族群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乡镇,即箐口彝族么佬族布依族乡、中寨苗族彝族布依族乡、牛场苗族彝族乡、洒志彝族布依族苗族乡、梭嘎苗族彝族乡、折溪彝族乡。这4个乡镇彝族人口最多、民族文化浓郁、影响力较大,所以笔者对这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4个调查点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表1)

(三)地理环境对六枝彝族民族宗教建筑文化的影响。六枝彝族当地的祠堂一般由一个家族或家族支系修建,是专供族人放置祖筒和祭祀祖先的处所。祠堂一般都修建在寨子后面的山上,面积有几平方米。六枝彝族祠堂有几种不同类型。比如,六枝箐口乡社勒村的祠堂既有草顶石墙结构的房屋,又有草顶栅栏的屋棚。六枝中寨乡小补王村的祠堂为瓦顶石墙结构的房屋。

供奉在祠堂内的灵位叫灵筒,一个灵位有两个灵筒,表示一对夫妇,灵筒按男左女右并列排放。同辈的灵筒并列成一排,灵筒排放的顺序是从老到小一代一代地放。灵筒是指指头大小的竹筒,长五六寸,里面装入米、草(分公草和母草)、纸(纸上写有死者的姓名和身份)等。已婚者的灵筒用编织的蔑兜包着,未婚者的灵筒只是一个光的竹筒。

灵筒进祠堂前必须有4个步骤:首先,毕摩在村寨附近山上的坝上设堂,主人家要准备12只草鸡、1头猪、12个鸡蛋、12对泡木树枝,泡木树枝围绕设堂地点插在地上;其次,杀鸡和杀猪;再次,设堂完毕后,毕摩装灵筒;最后,把泡木树枝捆在祠堂侧边。

第9篇:环境监理的意义范文

一、从环境偏好理论看幼儿园空间环境

有关环境偏好的研究中较为著名的有普拉和卡普兰环境偏好模型。人类对环境的偏好是符合功能进化的需求的,我们偏好那些在进化的过程中给了我们更多机会,使我们的功能得以发挥的环境。因此可理解性和有意义性是影响环境偏好的主要因素,即“人们一般会被那种他们的功能能最有效地在其中实现的环境所吸引……能刺激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并能使人的加工过程成功的环境”。[2] 卡普兰把信息维度组织成一个由4个部分组成的偏好矩阵,详见表1。根据人们不同的处理信息的特点分类,一是需要人们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得出的是一致性和易识记性。一致性(Coherence),景色组织的程度越一致,人们的喜爱程度越高。易识记性(Legibility),景色越容易辨认和理解,内容越容易分类,识记难度越小人们越喜欢。二是需要通过探索得出的是复杂性和神秘性。复杂性(Complexity),景色中各种要素的数量的复杂程度越高,人们越喜欢。神秘性(Mystery),景色中有隐藏的信息,吸引着人们去寻找它,越神秘人们越喜欢。当人们面临一个环境时,它是一致的或是复杂的,这是可以直接感知的,而它是否易识记和神秘则需要人们加以推断和预测。

由以上能使儿童产生环境偏好的应该处在与儿童现实生活的某个联系节点上,也就是说它应当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从而满足环境偏好中的一致性和易识记性,使儿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应该具有相当的部分是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场域,从而满足环境偏好中的复杂性和神秘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外它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空间。有丰富的内容、种类和层次,有灵活多变的组合形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唤起儿童已有的经验,能够最大程度地引导儿童做学习的主人。环境中承载的信息量和环境的新异性都处于儿童“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高度”,儿童可以实现与空间的对话,达成儿童和空间双向的建构与螺旋式上升的交互式发展。

二、儿童行为发展需求与幼儿园空间环境类型

我国学者周南将学校教育空间划分为以下三种空间:功能性空间、领域性空间、场所性空间。[3] 从横向上看,儿童的发展包括认知发展、语言发展、道德发展、游戏发展、情绪发展、人格发展、群性发展等,概括起来就是身体性发展、创造性发展、社会性发展、自我性发展和感性发展五大类,详见表2。从纵向上看,儿童对空间的需求经历了机能性发展、技术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三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空间环境的需求也不同。如一个对于儿童很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综合大型玩具,机能性发展阶段的儿童反复玩滑梯,享受由高处快速滑下带来的机能;技术性发展阶段的儿童开始用攀、爬、抓、滑等多种技巧探究,享受新的玩法和新的技巧带来的满足感;社会性发展阶段的儿童不再满足于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仅仅和玩具交互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和同伴一起三五成群地玩耍。

由表2可见,人们对环境的偏好和儿童发展的复杂性都对幼儿园空间环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多种多样、可变程度高的空间不再是封闭的场域,每一种空间只是满足儿童某一种发展需求的主要而非唯一环境载体,它们彼此相通,共同构成儿童在园一日生活的大环境。

三、幼儿园空间环境中的教育意义

勒温认为“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复合函数”,即B(Behavior)=P(People)·E(Environment)。通常我们把这句话理解为,儿童行为对环境的依赖。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看,儿童行为也积极地构建了文化环境。“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的这首小诗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以文化为中介物“把自然世界转化为文化的而调节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心理距离”。[4] 因此,儿童对于环境的建构,致使环境产生了相对的新异性,这种和原环境同质异构的“新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儿童,使其也产生新异性。可以说,人在与空间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人和空间本身都得到了发展。

正如富兰所言:“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实施单项的革新,它是在变革学校的文化和结构。”[5] 因而,重建幼儿园文化、幼儿园精神是幼儿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而幼儿园教育空间作为幼儿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其本身糅合着设计者、建筑者和使用者对幼儿园文化的理解,幼儿园空间环境的变革不仅体现着教育观念的变革,更是儿童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由开放空间、冒险空间、交往空间、秘密空间、自然空间共同组成的幼儿园教育空间里,儿童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自我挑战式的发展。各种空间之间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关系。比如,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它主要是一个开放空间,但其他空间也存在于其中。它应该是复杂却易于识记的,复杂是指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刺激物,易于识记是指它符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又有一些能吸引儿童的新异性。这就意味着它既要有平台、运动场等激发儿童运动欲的广场,又可以设置激发儿童挑战欲的斜坡,采用不同材质制作,可攀爬可滑行,使儿童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并掌握多种运动技巧,还可以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几处瞭望台、小丘陵等可登高眺望远处的“展望处”,还有洞窟、土坡一类能使儿童体验到“无权威感”和儿童群体精神的藏身之处,各种对象物的共同唤起、还原了儿童对真实世界的整体体验。一次简单的户外活动,儿童的身体性、创造性、社会性、自我性和感性都能有所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参考文献:

[1] [德]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美]保罗·贝尔.环境心理学[M].朱建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周南.小学校园规划与儿童行为发展之研究[J].建筑学报,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