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外银行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所有银行业务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发展的时间也比较晚,相比西方国家不是很成熟,实际上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商业银行才开始真正发展银行的中间业务。国内商业银行收到了分页经营相知和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依然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要业务,中间业务发展非常的缓慢和停滞。把银行的中间业务仅仅看成是附加的业务,没有站在银行整体经营的角度去发展中间业务,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思想认识不足,一直把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方法而不是利润增加点看看待。总体而言,国内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比较缓慢,与外资银行和国外的银行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2.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欧美国家二战以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所得的收入一般占整个比重的30%-65%之间。在欧美国家一些特别重视个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整个比重会更大一些。特别是在实行混业经营之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长足有效的发展,规模也逐渐扩大,他们在保险、证券、个人理财等方面的业务已经成为了整个银行十分重要的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中,正常的收付业务却成了次要的工作,这个现状和我国目前的情况正好相反。而且在西方的很多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更好,软硬件设备等管理信息系统更为先进,可以再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向客户提供景荣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降低了经营的成本。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统计与核算
1.统计中的数据的采集。统计核算是指对事物的数量进行计量,通过计量来研究和监督大量的或者个别典型经济现象的一种方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数据采集应该是包括国内所有的具有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数据的采集工作,其选用的采集方式可以采取外部社差、抽样调查、报表及直接管理人员对话等方式,在这些方式中,要以报表的方式为主要的采集方式,定期报表能够更准确的展现出所采集的数据的特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以借鉴目前我国信贷业务所采用的定期报表的制度,在各级商业银行指定好报表之后,将报表报与同级别的人民银行,下级的人民银行上报至上级的人民银行,最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各个地区的分行汇报上报总行即可。
2.统计指标的设定。统计指标是综合数量,反映的是总体现象数量的特征,是用来描述总体基本状况和各个变量分布特征的综合数量,不同的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不同。统计指标包含三个构成的要素,一个是指标名称,一个是计量单位,另外一个是计算的方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统计绝对指标大体上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中间业务的数量,中间业务的金额,单项中间业务笔数,单项中间业务发生额度,单项中间业务收入,中间业务的收入,单项中间业务净收益,中间业务净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统计的相对指标包含结构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下面列举几个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例如,比较相对指标=A单位某指标数/B单位某指标数,通过这种指标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目前不同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数量和收入水平,例如可以比较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国际结算的水平。统计指标是从整体上研究,几乎无法或者很难得到基本的特性,所以在进行总体的研究之外,还需要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研究,这就需要进行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是指根据事物内在的性质和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将总体各个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进行研究的一方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统计分组不但可以反映和研究中间业务的内部结构,而且可以划分中间业务的类型,反映各个中间业务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明确出一共包含多少个类别,每个类别下面有多少小类别和品种,做完划分之后,就可以整理出“关于建立中间业务统计制度的征求意见稿”,并将意见稿发送到有关部分,请求他们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确定的中间业务的统计分组会更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
3.统计信息的披露问题。目前各个商业银行在统计信息的披露上存在着共同的一致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指标统计的口径不一致,各个商业银行所采用的统计指标口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第二个问题是披露的信息内容有限。因此,我们的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的做法,完善信息披露相关规范。银行作为特殊的行业,其信息披露可以促进银行自身与社会的协调发张,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价值。
三、结语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产品;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1.网络金融的内涵
网络金融是传统金融服务与现代互联网技术服务相融合的一种技术模式,或者被称为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在支付体系、海量数据分析处理、金融资源二次分配优化等方面与传统金融行业有着极大的区别,主要特点是交易流程方便快捷且不受地域限制。网络金融在国外一些地区又被称为“电子金融”,由金融电子化的研究建设成果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而产生的一系列电子交易、账务往来、资金流动操作,从而形成了网络金融初步的生态体系。比如,国内当前十分火爆的P2P网络贷款、大数据金融、余额宝、众筹等概念,都属于网络金融生态中的一部分。如果对网络金融进行狭义以及广义上的区分,可以分为狭义上金融服务从线下转为线上的交易过程以及服务模式,广义上则可以认为所有实现数字化、虚拟化的金融交易过程都可以归属于网络金融概念内,同时,广义上的网络金融不仅仅是单一的网络金融服务,还包含周边的网络金融安全管理、金融风险监督管理等,将几大种类融合在一起,统称为网络金融生态体系。
而对于网络金融业的安全及监督管理问题,特别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于重视。国家层面对于网络金融行业的发展虽然持支持态度,这也就促使了我国网络金融的快速增长,但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对于安全性的管理十分重视。在传统金融行业内,安全和稳定高于一切。而这句话也应该在高速发展的网络金融方面引起从业者的思考与反思。
2.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现状可以简单用两句话来概括:“高速增长,持续创新”。大量的互联网公司结合原有的互联网思维来改造甚至是革新传统的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产品,如果从主体政策、发展形势方面来去分析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很难完整地对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从现如今各主要网络产品的角度入手分析,将能够清晰地完成对发展现状的梳理,具体如下:
2.1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迅猛――支付宝
第三方支付作为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启蒙”产品,在国内的存在时间已经长达十余年,第三方支付在互联网进入我国、发展普及的过程中就已经产生了。国内拥有大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公司,例如:财付通、京东支付、支付宝等。阿里巴巴集团依托子公司“淘宝”搭建了全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并通过多年的发展树立了其在国内电商领域的NO.1地位。消费者如果通过淘宝平台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就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进行快速的金额支付,这样的交易方式之所以能够被广泛采纳,是因为第三方支付产品,通过简化交易流程,快速完成电子商务支付过程。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而早期的网络金融支付过程往往被各大国有控股银行的网上银行交易平台所把持。但最终不能够及时满足客户需要,优化交易流程而逐渐被第三方支付平台所打败。传统的国有控股银行虽然也开辟了网络金融支付方面的渠道,但在与民营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因此,使得网络技术公司成为了现如今网络金融发展的排头兵。
2.2 P2P网络贷款成为小微企业以及个人贷款的主要融资渠道――玖富网
P2P概念起源于网络点对点下载服务,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金融服务行业的进步。P2P又被人们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即person to person。是利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网络两端的放贷人与借款人之间搭建一个平等沟通的桥梁,而这样的贷款方式正可以利用网络高效的信息传播性,剔除传统金融服务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性。P2P网贷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2008年传入我国,2010年以后逐渐成形,并有部分企业开始开拓P2P网贷市场,而P2P网贷真正火爆的时间节点正是2014年。大量的网络用户开始认可P2P网贷这种方便、投资收益高的产品,甚至部分净资产超过千万的高端客户将P2P网贷作为一种资产增值保值的渠道,P2P网贷公司也开始遍地开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有玖富网,玖富网创始人在公司建立之初就注重P2P网络贷款安全性的问题,通过技术手段来筛选贷款用户,建立完善的信用审核机制,最大程度降低坏账率。这使得其他公司还在疯狂扩张的阶段,玖富网就默默的完善自身产品,终于随着市场的发展,用户认知的提高,越来越重视P2P网贷产品的安全性,这也使得该公司一跃成为P2P行业首屈一指的公司。
2.3网络金融产品的全民化――京东众筹
5年前,众筹概念在国外开始流行。众筹的本质,就是通过大量的人出资很少量的钱,然后大量的小额资金汇聚在一起而形成数量可观的资金,利用资金去完成某件事。众筹由发起人、平台、用户三部分构成。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予了众筹模式高速发展的空间,发起人或者团队,利用网络平台创意以及产品设计方案,然后由用户决定是否要支持该项目,支持者需要支付一定的资金,而支付过程全部利用网络金融模式完成,其中最著名的即为京东众筹,京东是国内最大的数码3C类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仅次于阿里巴巴集团的第二大电商。京东结合技术产业前沿模式,优化原有众筹方式,在京东网上推出了自有的众筹平台,且对众筹产品进行严格的筛选,同时,初期发展以最擅长的数码产品众筹做起,凭借京东的品牌影响力以及专业的众筹服务模式,很快赢得了大量的用户。且众筹这种零散化的网络金融交易方式,让用户能够花费最少的钱得到最大的收益,因此,可以说众筹模式的火爆使得网络金融的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3.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
我国网络金融发展迅猛,但各领域公司将注意力放在了开拓市场阶段,忽视了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且金融交易的虚拟化、数字化也可能给网络黑客、病毒等入侵带来可乘之机。
3.1网络金融交易安全性的完善
网络金融交易过程的方便快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进行使用,但使用量急剧扩张的同时,监督管理制度却没有相应的完善到位。现有的监管体系多用于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与服务对于快速发展的网络金融并不适用。因此,需要由政府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以及技术公司来制定符合网络金融交易方式的监管措施,让行政部门在监督执法的过程中有法可依,而不是盲目的借鉴案例经验。同时,在未来网络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交易的虚拟化、数字化势必进一步深入,因此,制度保障的同时,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也十分必要,例如:各网络金融服务公司,组建专业的金融技术服务团队,构建完备的金融数据加密技术、购买企业级的防火墙软件,同时,注重硬件服务器管理的稳定性。促进行业快速稳定向前发展,未来网络金融交易过程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将更加安全稳定。
3.2法制建设护航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
确保网络金融安全性的同时,仍然不能够忽视网络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网络金融的概念最先有西方发达国家提起,并建设开展的。我国通常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而在国内形成一套符合国情的网络金融服务标准。虽然网络金融的用户量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不断增大。但我国的发展现状仍然以模仿为主,这样永远的模仿、复制难以走在世界技术的前列。因此,我国在模仿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也要大胆地进行自主创新,利用我国原创的技术来推动下一阶段的网络金融行业发展。而国家行政部门应该加快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为网络金融技术以及模式的创新提供保障,严厉打击网络金融公司难以触及的层面,例如:线下用户信息失真、个人征信信息造假等。不要让线下的金融服务陋习阻碍网络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3.3传统商业银行信用体系与网络金融产品的逐步融合
传统商业银行对于网络金融的发展仍然持有很大的敌视态度,认为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侵占了线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因此,虽然网络金融行业的企业拿出了极大的诚意想要与传统商业银行进行合作。但传统商业银行的反应依然十分冷淡,这就给线上网络金融服务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瓶颈,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协调好传统金融服务机构与新兴的网络金融服务企业,为两方找到一个合作共赢的切合点,既让传统商业银行在网络时挥重要的金融服务作用,又使网络金融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完成线上金融服务与线下传统商业银行的有机融合,为我国金融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网络金融发展形势整体良好,但在线上、线下信息交流以及服务融合方面仍然存在部分问题,需要各传统金融行业企业与新型互联网公司开诚布公地进行行业发展交流,寻求合作共赢的发展基础。促进金融行业进一步快速发展,跟随发展趋势,完成线下金融机构向线上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的过渡与转变。
参考文献:
银行监管,是经济金融监管的一个分支,是由中央银行、银行监督委员会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有关机构,代表社会公众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监督管理的行为。
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其能否稳健运行关系该国的经济、政治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银行监管受到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普遍重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纷纷根据本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对本国范围内的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这里当然也包括该国境内的外资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界限越见模糊,外资银行大量存在于各国金融领域,它的高速发展给该国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各国不得不加强对它的监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论界尚未形成完备的外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各国的外资银行监管实践仍依靠原有监管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作者认为,外资银行本是银行,对其监管的区别主要来自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监管理论对它是完全适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对发展迅速、影响日益扩大的外资银行实行审慎的监管,能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有外资独资银行20家;中外合资银行3家;另有72家外国银行设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国银行设立了241家代表处。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批准汇丰、渣打、花旗等21家外资银行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注:法人银行在业务范围、税收等方面享有优惠。外资银行随时可转为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现已具有相当规模。
(二)外资银行的发展特点
1.外资银行经营范围、业务范围不断扩大。2006年12月11日,我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全面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不再受到行业和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依托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2.外资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随着外资银行逐步熟悉我国市场规则,其经营状况日趋稳定,市场份额逐步恢复,盈利能力稳步提高,资产总额持续增加,仅2002年至2004年就从3330.5亿元增至5159.95亿元,占我国银行业资产的1.8%。
3.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不断加快。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一是出于对长期经营战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资银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网点设置完善之利,绕开各类限制,快速进入零售市场。如花旗银行和浦发行联手推出的花旗参与管理和技术合作的双币种信用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三、我国外资银行监管中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不健全
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严重滞后。引进外资银行已近20年,却无一部约束外资银行的专门法律。这使外资银行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规避监管,严重影响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效力。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这些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远未完成。
(二)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监管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外资银行的开放性比较强,对其的监管需要高质量的资源。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认证制度和后续教育系统。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
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再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四、对改进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监管法制
要加强外资银行监管,我国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参照国际公认的准则(如巴塞尔协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监管法律,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资银行法。从法制角度,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授予监管机构足够的权利,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条件。
(二)多元化监管方法和手段
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手段单一,落后,主要是现场与非现场监管,而且两者缺乏衔接。因此,必须使监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监管手段向经济性、法律性监管手段转变,充分实施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外部审计、审慎监管会议、三方会议等多样化监管手段。
(三)健全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多停留在合规性监管层面,而忽视了风险性监管。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标准,制定严格、周密的风险监管体系,将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纳入监管,保证全面、客观、合理的实施监管。
(四)建立监管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加强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要依赖大量专门人才,监管当局应主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认证体系。可邀请高校等研究机构参与其中,确保培养认证机制的专业性。
(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各国监管机构坚强合作
为了应对各国金融体系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现状,我国监管当局应主动同各国监管机构建立长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以协调各国监管手段,降低共同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程芳,李仲明.银行业全面开放下外资银行的监管问题[J].甘肃金融,2007,(6).
[2]耿明英.对在华外资银行不同商业存在形式下的监管探讨[J].武汉金融,2008,(4).
[3]邓静.如何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10).
[4]杰姆斯·巴茨,丹尼尔·诺勒,张坤.外资银行的准入与监管:承诺与实践[J].银行家,2008,(5).
[5]郑泽华.加强和完善在华外资银行监管[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的发展现状
(一)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但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17%。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造成盈利能力差,“没卖点”
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左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6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6%。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
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科技投入,不短提高中间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但是却相反专业人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五)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并且错误理解“关系营销学“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多,营销已经成为只有战略者才能生存的阵地。西方商业银行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这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二)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三)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线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二)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三)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五)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连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辽宁经济,2007.3
关键词:结构化金融产品;发展现状;解决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金融产品的变化。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市场参与者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专业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广大居民也成为了市场参与者,他们的投资意识与规避风险的意识较之前要强很多,而应时展要求而生的现代结构化金融产品必将成为我国投资者广为喜欢的一个投资产品。
一、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现状
结构化金融产品是将若干种基本的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相结合而出的新型金融产品。现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出现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的种类主要有:利率联动型结构化产品,如可提前赎回债券、与浮动利率票据相关的利率联动型结构化债券;股权联动型结构化产品,如可转换证券、新型的股权联动型结构化产品;外汇联动型结构化产品,如双货币债券及相关的拓展产品;信用联动型结构化产品和商品联动型结构化产品五类金融产品。
目前,在市场上最为流行的结构化金融产品主要是由商业银行开发和推出的各类结构化金融理财产品,以及可以在交易市场上交易的各种类型的结构化票据,它们的投资收益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是收益和风险并存的金融产品。
中国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化,从最开始的本金保护结构产品发展到了更多的非本金保护结构产品;市场参与者日益多样化,早期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参与者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现在普通个人投资者也参加进来了;挂钩资产日益多样化,早期的结构化金融产品主要与利率挂钩,这些产品受利率变化影响明显,现在发展到同外汇、股票、商品价格等等挂钩。
二、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自主创新的产品还很少。很多产品都是学习国外的现有金融产品,把它们稍微改变而投向中国市场,所以有些并不适合中国的市场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目前,我国结构性金融产品,在理财产品市场的主要业务为外资券,外资券商(往往以银行的名义)通过与中方的银行做背对背交易来实施,中方银行只是作为其产品销售的渠道,而经营和管理是由外资券商进行的。这种业务形式虽然对中方而言风险比较小,可是利润也很低,对中方银行的管理水平、风险承受能力、盈利水平都没有帮助和益处。
2 国内资金外流。对于现在的投资者而言,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目标,所以要追逐收益最高的投资品种,而这种投资产品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不是投资者考虑的主要内容了。但是国内投资渠道的不畅通和投资品种种类的不足,导致国内投资者陆陆续续将资金投向于海外的金融市场,开始购买国外的结构化金融产品。这样做会使得大量资金外流,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内银行和国内券商的经营,不利于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建议
1 培养人才,主动研发新产品
针对当前市场上流行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绝大部分都是由境外的金融机构发行的,国内的各大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和证券行业要积极主动的开发新产品,来迎合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可以向国外的先进金融机构学习,采用它们的科学技术力量,利用我们自己的优势开发创造新产品。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此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多跟高校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2 金融产品交易所要进一步发展
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要扩大证券市场的参与程度,满足投资者多方面的需要。而对我国金融产品交易所而言,就是需要加速发展,一方面要有定价参数参考,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定价需要场内金融衍生品交易提供定价参数。另一方面金融产品交易所的发展,也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定价和套期保值的需要。
3 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发行结构化金融产品必须有完善的风险监督和控制体系作为保障,要对自己推出的所有产品进行有效地预测和评估,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设置规避风险的方法。监管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机制,积极监督结构化金融产品可能给各个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要为结构化金融产品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比如说要协调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之间的关系,保证金融产品能够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市场之间自由流动。
四、结束语
结构化金融产品是基于各种基础性金融产品的组合而产生的,它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比较于以前的金融衍生产品,它更具丰富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也更能满足市场和投资者的个性化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我国的各大金融机构应该加快结构化金融产品的研发速度,增加投资品种、拓宽投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进一步开发利用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扩展它们的业务范围,让广大投资者熟悉各种新的结构性金融产品,为广泛开展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广工作做好准备。
当然,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出现对市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市场增强监管力度,提高对风险的预警和加强对市场的组织管理。根据我国结构性金融产品的特点和发展历程,相关机构和组织部门应该根据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随时做好准备,向国际已经成熟的结构性金融产品市场学习,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结构性金融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振龙
张雯:各国衍生金融市场监管比较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黄晋渊:带你走入结构性产品.[J].中国外汇管理,2004(10).
【关键词】中间业务;定价;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显现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银行资金成本逐步上升,利率管制对商业银行的利差保护逐步被打破,单纯依靠存贷利差获取收益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开始向中间业务领域迈进,开展多元化经营,向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能否通过加快发展中间业务,进而加快转变以利差收入为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成功实现转型,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战略选择。正视中间业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已刻不容缓。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只重视发展资产、负债业务,而忽视中间业务的发展,虽然开办了少数中间业务,但大部分是提供无偿服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各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一些中间业务,如银行卡、信用证、收付、承诺、承兑等业务。21世纪初以来,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使得存贷利差急剧缩小,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快速上涨,银行的盈利空间变小,加上历史上形成的大量呆、坏账无法收回,造成银行难以医治的“内伤”。种种迹象表明,银行业微利时代已经到来,通过传统的存贷利差给银行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少,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空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如品种单一,滞后于需求;服务成本高,收益占比小;业务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等发展上的不足。
(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外商业银行仅开办一些支付结算、、外汇买卖等服务类中间业务,各商业银行并没有对表外业务的发展加以战略考虑。80年代末,在金融外部环境趋向于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新世纪以来,在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信息科技浪潮推动下,新的融资工具和业务方式层出不穷,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渐向表外业务方面拓展。银行利用其拥有的广泛的客户群体、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所掌握的社会经济信息、可调用的高级人力资源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等,发挥其强大的金融信息服务功能,大力开发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中间业务服务项目,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业务。从目前来看,国外商业银行不仅服务类中间业务品种多、规模大,而且表外业务发展迅速,完全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量体裁衣”,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型的表外业务。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比
从盈利结构和产品构成上来看,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差异:
1.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国外先进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多高于40%,有的甚至达到80%,截止2010年,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该比例也仅为20%,形成较大反差。
2.经营品种比国内银行业更多样化。与美国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同业经营的中间业务品种还不及美国现有业务品种的一半。
3.国外银行高附加值、风险型中间业务发展较好。由于经营环境的较大差异,美国等发达国家托管、保险产品和信用卡等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高,且明显高于国内商业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分业经营体制制约发展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本质上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优化和配置资源,涉及金融不同行业之间的协作与联系。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虽然对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国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我国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基本框在传统存贷业务范围内,商业银行不能从事相当一部分资本市场上的中间业务,如股票承销、经纪与基金管理业务,难以开发高层次、综合化的业务,很难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分业经营保护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影响了商业银行提供综合性、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市场恶性竞争,产品服务收费无序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总体水平较低,有些甚至不能覆盖成本,成本倒挂现象严重。制约中间业务收费的因素是银行间的恶性竞争,某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你高我低,你低我免”的策略,在中间业务项目争夺中开展不正当竞争,造成银行业的混乱,导致中间业务在恶劣的环境中挣扎生存。尽管人民银行已颁布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范围、准入制度、收费标准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通过高成本提供中间业务以争夺客户资源,维持传统存贷业务经营的稳定。个别银行对工资、汇兑等不予收费,甚至出现为取得中间业务权而代客户支付费用的现象。
(三)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
国内商业银行在服务定价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定价机制不完善。银行间定价政策不统一,分支机构拥有较大的定价权,致使同一类服务在同一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收费标准的差异;某些银行定价决策机制极不规范,银行内部多个部门同时拥有一定的定价决策权,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银行服务定价缺乏有力的信息系统支撑。第二,定价能力亟需提高。目前大多数银行都是采用市场跟进型定价,瞄准大银行,但是这些占据市场优势的大银行的服务定价也普遍缺乏科学的定价理念,定价方法较为粗糙:采取市场跟进定价法不能与国外业务价格水平接轨,采取成本加权定价法无法准确计算作业成本,采用客户导向定价法又不能有效地观察客户行为以及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
(四)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需要调整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功能单一,技术层次低,盈利能力弱,创新步伐跟不上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部分业务无偿服务,大多中间业务仍是空白。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品种多达数十种,如证券投资、信托租赁、黄金买卖、对外开放贷款、保险、信息服务以及电子结算服务等,都是朝着多元化、多功能方向发展的,中间业务在其业务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大型商业银行拥有“金融超市”的美誉。相比之下,我国的中间业务不仅品种少、层次低、手段单一,而且业务范围和发展空间限制多,报批手续繁琐。在“银证”、“银保”合作方面,开发创新的品种少,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电子银行服务方面创新品种缺乏,银行的科技资源未充分挖掘使用,没有体现出商业银行科技资源的优势;高附加值、高收费的品种开发少,导致中间业务收入总量小、占比低、盈利差。商业银行在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一定要重视调整中间业务结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迅速找出相应策略,突破约束,使中间业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逐渐松动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
从长期来看,全能银行是混业经营的最高层次。我国应未雨绸缪,把建立全能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要有步骤、有层次、有选择地推进。首先,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在坚持分业经营的前提下,适度地开展混业经营业务,同时由于我国还不具备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为此不能走得过快过急,否则可能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混乱。其次,充分利用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源整合优势。虽然我国还不具备全能银行存在的金融环境,但是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显示巨大活力和影响力,如中信集团、平安集团、招商集团等。在过渡阶段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整合金融资源,实现规模经济,达到中间业务利益最大化是可行的。
(二)规范同业竞争
建立公平竞争环境,需要做到:1.规范对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规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严控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改变各商业银行自成一体,费率千差万别的情况。2.制止不正当竞争。相关监管部门应引入反不正当竞争机制,加大管理力度,避免恶性无序竞争。3.建立中间业务服务收费观念。各商业银行自身要积极引导广大客户对合法收费的认识,通过积极宣传和营销,让顾客认同中间业务服务收费的目的,使顾客明白对中间业务收费的依据及其合理性。
(三)提高银行自身的综合定价能力
商业银行要采取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实行有偿服务,以中间业务作为银行新的盈利渠道。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管理应重视对中间业务的统计分析,积累经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程,并综合考虑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竞争程度和客户认同度,合理引入数学模型,区分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相机抉择,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当的定价策略。在对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时,一定要树立效益第一的原则,使服务与价格相匹配。
(四)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力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藻生机的源泉。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制度创新。国家要尽可能实现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这是依靠外部环境的制度创新;2.技术创新。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要发展,必须依托技术创新,要引入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客户管理三个平台,以客户为中心,实行科学、有效、统一的管理;3.产品创新。商业银行要做到:积极发展各种结算、业务,开展有偿国家政策性银行业务,清理债权、债务业务,不断拓宽结算领域,大力发展国际结算,科学推出新的结算承兑工具;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稳妥地拓展网上银行、企业银行等新兴业务,还要开展专用卡、智能卡的研究开发,向更高层次迈进;集中人才、信息、技术、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融资策划、资产管理、工程预算等服务,同时开展一些带有潜在风险的具有信用性和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及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如提供远期、期货、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业务。
四、结束语
在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商业银行共同的目标。中间业务作为无资本要求、盈利性强、成本较低的一种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形势使然,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推进中间业务已毋庸置疑。开展中间业务,既可使商业银行摆脱传统存贷业务利差逐渐缩小的困境,又可壮大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以提高其信誉。更重要的是,中间业务风险相对较小、收益比较稳定,不至于使商业银行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惊慌失措;但是,商业银行也要慎重发展风险较大的表外业务,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允许程度的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加大创新力度,不可一蹴而就,盲目只追求中间业务的“量”而忽视其“质”。
参考文献
[1]王兆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姚先霞.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J].华东经济管理,2005(10).
[3]黄军勇,陆秋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J].MARKET FORUM,2009(08).
【关键词】商业银行;现状;中间业务;措施
加入WTO,银行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银行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不断拓展金融领域,开发金融新产品,真正把银行办成金融服务多样化、业务综合全能化的现代银行,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的基础上也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本文主要论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发展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发展起步晚,重视程度差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把存贷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把存贷差看作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足,仅仅把中间业务作为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附属,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加业务,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方向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中间业务以其“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出现了信用卡、收付、票据承兑等业务。中间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开办面有所拓宽,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与外资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中间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创新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中间业务发展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有结算业务、信用证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业务、信用卡业务等。而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已经达到2万多种,主要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综合理财、投资咨询、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还比较欠缺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层次服务的金融产品。
(三)中间业务收费低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没有按照收入、成本、费用、风险的标准合理地对商业银行收费,而是对部分产品收费,例如支付结算、担保和承诺类中间业务,对部分产品不收费如代收水电、工资等业务。这种收费标准不但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收入,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四)中间业务发展缺乏现代化手段和复合型人才
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商业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和复合型人才等软件因素才能为客户提供多种业务品种,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时信息化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同时我国银行业人员结构比较单一,国外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就缺乏这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发展力度
目前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单纯地发展存贷款业务已近远远不够了,必需要认识到中间的重要性,商业银行要改变原来的认识,要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竞争段,要提高发展商业银行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加大发展中间业务的力度,要加大发展中间业务的技术改进,人才培养。
(二)大力创新中间业务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比较单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中间业务产品时因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全面发挥自身的设备、网络、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清算和资金转移的有偿服务。其次开创具有特色的业务品种如集、理财、投资、保险、结算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
(三)合理确定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在快速发展,但中间业务所的收入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加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调动起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就必需确定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商业银行可以在行业内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确定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可以参考国际标准,这样可以为银行业的竞争营造一个公平环境。同时,商业银行可以改变原来的经营模式,对一些代收、代付业务收取适当的费用,这样既可以提高行业的服务积极性,也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
(四)改进中间业务的发展手段,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手段和复合型人才,因此商业银行要想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在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需改进原有的手段,同时要引进发展中间业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需要加快金融电子化的进程,要大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同时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可以吸纳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在原有人才储备基础上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银行业的竞争加剧,中间业务的发展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时不可待。
【参考文献】
[1]邹玉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思考.《时代金融》,2007
[2]齐杨,汪慧芳,罗文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7
关键词:碳基金;cdm:低碳经济。
碳基金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臭氧层耗竭,各种极端气候现象的反复出现以及灾害频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地关注全球变暖问题。研究发现,大气层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国际社会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为附件ⅰ国家(即发达国家)确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规定可以通过联合履约(ji)、排放贸易(et)和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三种灵活机制实施项目,以完成各自温室气体排放任务。
前两种机制适用于发达国家之间,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的基本思想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并转让先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或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碳汇)项目,所获得的碳信用指标,可以用于抵减发达国家的减排任务,这是一个双赢机制。碳基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碳基金是一种通过前期支付、股权投资或者提前购买协议,专门为减排项目融资的投资工具。碳基金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碳基金通过对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投资与合作,取得项目所产生的交易品----“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或者成为碳信用指标,并在国际碳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取得投资收益。
国内外碳基金发展现状。
(一)国外碳基金发展现状。
碳基金在国外已经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世界银行管理着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10个碳基金。16个国家的政府和覆盖部门的65家公司已经为这些基金做出了贡献。欧盟及日本等国也相继设立专门机构和气候变化专项基金。来自financial solutions的2009年度的报告中显示,全球碳基金总数为89只,资金规模107.55亿欧元,并且还有6只基金在酝酿中,新生资金规模为32.3亿美元。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快速成长的碳基金已经成为碳指标的购买主力军据统计,碳基金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为24%的cdm提供了融资。
(二)国内碳基金发展现状。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碳基金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引进探索阶段。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制定的《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促进节能减排公关政策的落实,2007年7月20日,在国家林业局的提倡和组织下,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相关部门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专业造林减排基金。
我国碳基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碳基金筹资规模小。
国外一般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碳基金规模都在千万美元以上。最多的为世行创立的pcf,总金额达到1.8亿美元。奥地利政府为7200万欧元,加拿大政府设立的生物碳基金为3000-5000万美元,丹麦碳基金为1.2亿欧元,日本碳基金为5480万欧元。英国则每年拨付约6600万英镑的气候变化税拨付给碳基金管理使用。
我国碳基金由于处于刚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宣传、推广力度以及参与程度还不够,筹资规模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规模比较小。中国绿色碳基金前期投入资金只有3亿元人民币,和国外碳基金规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碳基金设立形式和管理模式单一。
国外碳基金管理模式有以下方式:
1.全部由政府设立和政府管理。
如芬兰政府外交部于2000年设立联合履约(ji)/cdm试验计划,在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泰国和越南确定了潜在项目。2003年1月开始向上述各国发出邀请,购买小型cdm项目产生的cers。
2.由国际组织和政府合作创立,由国际组织管理。这部分cdm项目主要由世界银行与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促成。世界银行的原型碳基金(pcf)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碳基金,政府方面有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荷兰和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参与,pcf的日常工作主要由世界银行管理。
3.由政府设立采用企业模式运作。这种类型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碳基金。英国碳基金是一个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的经费开支、投资、碳基金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由董事会决定,政府并不干预碳基金公司的经营管理业务。
4.由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采用商业化管理。这种类型的代表为德国和日本的碳基金。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碳基金由德国政府、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共同设立,由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负责日常管理。
5.由企业出资并采取企业方式管理。这些碳基金规模不大,主要从事cers的中间交易。
而中国绿色碳基金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该基金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绿化基金会及有关出资企业和单位共同组成执行理事会,按照《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和《中国绿化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规则》以及共同制定的《中国绿色碳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进行管理,同时接受相关监督和审计。和国外相比,无论从设立形式和管理模式上还都比较单一。
(三)设立目标单一。
国外碳基金设立目标广泛。除了用于积累碳汇为目的的基本项目以外,还用于许多其他主动性项目。如德国碳基金主要为德国和欧洲有意购买交易证书的企业提供服务。丹麦碳基金主要用于支持风能以及热力和电力、水电、生物质能源以及垃圾掩埋等项目。
反观我国的碳基金设立目标则较为狭窄,主要用于以积累碳汇为主要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它相关性项目;林业碳汇的计量与监测、碳汇技术标准的制定、碳汇管理政策的研究及碳汇相关信息等;开展森林与气候变化、林业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科学知识普及、宣传、论坛和培训等社会公益活动。
发展我国碳基金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比国内外碳基金发展的现状,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在碳基金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汇国,我国有必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借鉴国外在碳基金发展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来发展自身的碳基金。具体措施如下:
(一)扩大筹资渠道,争取财政支持。
为了扩大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影响力并加快碳汇造林,应争取国家财政的配套支持。既可新增碳汇造林专项经费注入中国绿色碳基金,也可以结合国家造林专项,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开展中国绿色碳基金的造林活动。如果造林所产生的碳汇有收入,应使其回到基金会中用于再次造林。
(二)完善相关法律与制度,加大政府支持力量。
捐资造林吸储二氧化碳,推动企业志愿减排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立法前的“演练”。真正的减少排放,还要在国家的法律规定之下,调整某些宏观政策和环境政策,限制企业的排放行为。即确定一个全国的总排碳量和各个部门的排碳总量,使排碳权成为“稀缺”品。再允许利用植树造林吸收的碳汇抵减一部分排放量。将自愿行为和强制行为有机结合,体现道德约束和法制约束双重力量。
(三)提高国内企业与银行对cdm项目和碳金融的认识。
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对cdm项目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是成立碳基金的一个主要障碍。由于其融资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企业和银行不能看到它的营利性和重要性,不愿出资参与碳交易,使得碳基金较难形成规模效益。为此,应不断加强对碳金融的宣传,提高国内企业与机构的认识,为碳基金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我国应积极参与世界银行合作成立的碳基金。世界银行作为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具有良好的资信声誉与较高的管理水平,因此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发展与管理碳基金的平台。这是一种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的途径。通过国际碳基金的运作,世界银行既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达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赢。
根据cdm交易规则估算,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碳交易潜力将达数10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是全球最大的cdm项目提供方。因此,建立中国碳基金和碳交易市场并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上的碳基金发展经验,积极引进国际碳基金,参与到我国cdm项目的开发,形成和国际碳市场联动的碳交易机制,将大力促进我国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加速节能减排技术的商业化,缓解节能减排项目的前期资金压力,且可分散其风险,同时又能促进节能产业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环境交易所,2010中国碳信用市场投资报告,
[2]世界银行网站,
[3]吴俊。林冬冬。2010.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新趋向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8)
[4]韩野炬。2007.国际碳基金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j].2007中国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会刊
[5]黄孝华。2010.国际碳基金运行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4)
[6]钟国华。2007.清洁发展机制碳基金造林综述[j].广西林业(6)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 发展现状 风险应对途径
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的一个过程,同时这也和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在不断的开发有着很大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我国必须对于当前的金融市场作出必要的调整,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而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也正是提高金融市场多样性和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一种表现。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我们还需要加强研究和分析,正确的看待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问题。本文也将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出发,然后对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一些促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新路径,希望给读者一定的启示。
1、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
由于受到长时期的分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是完全不适用的,在法律、法规、规范、制度上都还没有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地位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因此很多的金融控股公司的认可度比较低,当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还处于一个探索发展的阶段,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我国,首先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并不是我国的银行,其最早的金融控股公司是2002 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它是一家集银行、证券等金融服务于一身的控股公司,它也为其他的控股公司的产生开创了先例;二是我国的一些国有银行也正在不断的积极拓展和实践金融控股公司,比如很多的国有银行也都在进行和其他的金融结构或是外国的投资集团进行联合建立金融控股公司;三是近年来很多的金融产业的巨头都在筹划建立金融控股公司,进而扩大投资范围,促进企业集团的更好发展。尽管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但是就其总体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积极向上的。
2、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
尽管当前金融控股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 一种总体发展的态势,但是仍然是处于一个探索中求发展的阶段,在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风险:
2.1、金融控股公司在交易方面存在风险。和金融相关的企业集团难免要进行资金的交易。这也是实现公司利益的基础。但只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交易的哪一方都需要承担着一定的风险,比如在利润的划拨以及证券的发行方面。
2.2、公司的财务安全由于资金的计算量较大而带来了风险。一般情况下,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财务计算都是需要总公司与子公司的资产账目进行统一同时反映,那么就会造成很多的重复计算,增加了财务的安全风险。
2.3、风险传导的风险。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其每个控股的成员的利益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就会导致一方利益受损,那么其他的控股集团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使得内部出现混乱,不利于协调统一发展。
2.4、内部管理以及风险规避难度大是当前金融控股公司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其主要风险问题之一。这主要是由于集团的规模较大,各种机构设置比较混乱以及经营范围大但是又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导致的。
2.5、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监管方面存在漏洞,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监管是一个公司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但是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涉及很多监管部门的公司,这就使得监督难度较大,再加上监管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机制,使得监管的盲区有很多,不利于监管措施的落实。
3、促进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路径分析
3.1、规范已存在的金融控股公司
对已经具有混业经营特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特批的形式正式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使其成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先导和典型,在集团层面设置金融控股公司,各金融子公司以独立法人形式相对独立运作,应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1)理顺管理关系构筑有效的监管组织结构;
(2)利用综合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金融创新。
3.2、加快以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建设
将每个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重组为一个金融控股公司和若干个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公司旗下的股份公司可通过以下途径分别构建:
(1)按区域构建;
(2)按业务构建;
(3)按兼并收购构建;
(4)合资联办。
3.3、引导产业资本对金融领域渗透而逐步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助于提高资本效率和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但产业与金融毕竟行业跨度过大,个别产业资本相对金融资本其额度也相当有限,当前宜着力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规则,待市场环境、监管环境等条件成熟时,支持其创建金融控股公司,对其控股的银行、保险、证券公司进行集团化经营。
参考文献:
[1]易行健,杨碧云.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比较优势及在我国发展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3):6-9.
[2]张岩森.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隐患与监管对策[N].金融时报,2006-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