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范文

工程管理专业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管理专业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管理专业背景

第1篇: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范文

特此通知。

关于印发《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考核标准》的通知

((93)建房住字第30号)

全文

各省、自治区建委(建设厅);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委、房地产管理局:

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简称《拆迁条例》)已二年多了。为了切实贯彻执行《拆迁条例》,进一步加强拆迁行政主管部门自身建设和拆迁行业的管理,促进拆迁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现印发给你们,作为城市房屋拆迁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评比的依据。希望你们能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大力组织开展拆迁管理争先创优活动,把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考核标准。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试行)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促进拆迁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全面提高拆迁管理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1.管理机构健全,配备了适应工作需要的、经过统一培训、具有相应专业水平的专职管理人员。

2.依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国家拆迁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规定,代政府及时地拟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地方法规或规章及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标准。

3.制定了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拆迁管理工作程序和表式,能及时掌握情况和有序地处理问题,实行规范化管理。

4.坚持依法行政,能做到本城市统一拆迁政策、标准,统一拆迁行业管理。

5.建立健全了强化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推行了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

6.能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拆迁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协调解决问题。

7.严格“房屋拆迁许可证”和“房屋拆迁资格证书”的审批制度,坚持按程序办事,差错率不超过1%。

8.加强被拆迁居民过渡和安置的管理,当年按协议规定期限进户率要达到95%以上。

9.公开办事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对群众的宣传解释工作。认真、及时、妥善处理来信来访,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和呈报上级部门的批转件。越级上访率不超过2%,申请行政或司法强制执行的户数不超过3‰。

10.加强拆迁管理人员和从事拆迁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培训面和持证上岗率均达到95%以上。

第2篇: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 核心竞争力 财经院校学科

核心竞争力一般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对于高校专业发展来说,目前很少有人将其上升至战略高度,原因在于目前的高校管理还有很强的计划管理成分,专业发展的竞争意识不强。然而,人才需求的市场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未来招生的市场化是必然的趋势。谁能在未来人才市场的选择当中拥有专业核心竞争力,谁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财经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一方面会受到来自理工院校尤其是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另一方面财经院校之间工程管理专业也会存在竞争,因此,有必要研究并且提升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同济大学创立的“建筑工程经济与组织”专业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立的“建筑工程经济组织与计划”专业,其后国家分别于1981年、1993年和1998年对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对其进行了修正, 1998年,教育部第四次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将先前的“房地产经营管理、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基本建设管理工程方向)、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专业名称进行了合并,确立了工程管理的专业名称,指出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财经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状况

1998年以前,开设类似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集中在一些理工类综合高校。随着我国财经类高校的不断增加,1998年以后,很多财经院校也开办了工程管理专业(如表1所示)。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

表1中资料显示,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都开办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有些甚至有硕士点。

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大的。据2005《北京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自2003年,计算机、建筑、机械、汽车、临床医学、护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8个专业连续3年登上了紧缺专业排行榜。这8个专业在北京呈现用人单位多,需求旺盛之势。对于工程管理这个专业,用人单位比较倾向于招聘理工院校背景的毕业生,而财经院校的毕业生相对受到了冷落。据用人单位讲,他们倾向于这些院校的原因是:理工院校背景的学生工程技术知识相对扎实,而财经院校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不如他们。那么,是财经院校的毕业生不具备专业竞争优势,还是其他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下文将分析财经院校工程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一)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优势(Strength)

财经院校从其院系设置来看,一般都会有经、管、法、文、史等学科,也有部分学校有理、工、农、医学科,其学科优势自然是经管学科,而对于理工院校的学科设置,则偏向于理、工学科,经、管、文等学科多是其增强人文精神的补充而已。工程管理专业虽以技术学科为基础,但还应突出其管理、经济学科。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偏技术、轻管理的现状导致了对理工科尤其是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纵观国外工程领域的情况,国外实行注册咨询工程师进行工程管理,如: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该协会实行的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建设领域的管理水平还处在一个低水平层次上。

(二)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劣势(Weakness)

财经院校的学科重点在于经济、管理学科,理工类学科多是这些院校的弱项学科。对于工程管理中的土建类技术课,财经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当然不如理工类院校。因而,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劣势自然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这种劣势很难改变,首先,财经院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工类院校的办学思路不一致;其次,财经学科办学需要的硬件投入少于理工学科,导致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技术类课程涉及到的硬件投入不足;再次,在财经院校背景下对相应硬件使用效率不高,比如: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等除了本专业学生使用以外,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是用不着的。

(三)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机会(Opportunity)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对外开放,一批国外的工程管理公司开始进入我国的建设市场,带来一种全新的工程管理方式,如英国的克瓦纳(KVAERNER)、新西兰的贝卡 (BECA)、澳大利亚的胡克一克莱蒙(HOOK-CRAME)和澳中(AUSINO)、美国的MEC,及新加坡的胜科(SEMCORP)等。国外的工程管理公司对业主提供的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服务。他们的工程管理人员并不强求专业资历,但管理专业知识都很过硬,同时运用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的水平都很高,他们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国外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于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是一个启发,也就是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应向工程项目管理靠拢。这样,在我国对外工程服务中,我们的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工程管理模式才能与国外接轨,这是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机会。

(四)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威胁(Threaten)

对于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威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办学思路,如果财经院校按照理工类院校的思路发展该专业,则永远无法去和理工院校抗衡;二是社会轻视项目管理,进行低水平管理的观念盛行。当前,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形成不同的投资目标侧重,如商业项目重工期,公共项目重质量,内部项目重投资的单目标倾向,都威胁着工程项目管理三目标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

通过对财经院校的专业SWOT分析,我们可对其专业发展核心竞争战略作出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来看:财经院校应优选SO战略,加强SW战略,推行TO战略,以克服TW战略。

通过以上对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比较优势分析,本文认为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其财经院校的学科背景下的工程项目管理。在此条件下,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师资优势,突出工程造价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等某一方向,走差异化专业发展之路,同时,借助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来降低硬件投入成本,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和理工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竞争,占有工程管理人才市场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第3篇: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学科现状 发展方向涉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改进空间很大。笔者研究了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的方向,指出工程管理的方向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工程管理培养层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都要进行改革。在教学中推动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提升工程管理学科的教学水平。

1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受到相关部门的委托,西安交大对工程专业专业的办学模式、学习年限、学习内容、学习实践等环节进行研究,总结了工程管理本科办学规模,以及教学任务。对工程管理学科进行分类。一类是把工程管理归纳到管理类或经济类学院的教学科目。另一类是把工程管理做为建筑类和土木工程类的教学科目。目前清华的工程管理专业由土木水利学院来承担教学任务。另外有个别学校的把工程管理做为院系。从办学层次这方面出发,工程管理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以及在职培训等方面教学内容。注意,各个学校的办学体系都不一样,但是总结办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

2工程管理的学科定位

工程管理学科能够培养出较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在国际上这种专业的培养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定位。学科定位的不同是培养体系不同的根本原因,同时也造成学科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原因。其中一方面的学科是面向特定行业的一种管理方式。美国建设教育委员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进行指导和评估,要求这类专业的学生能够获得在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获得全面而均衡的教育以使学生得到终身学习的机会、获得专业意识和领导能力以便服务于建筑业和社会。国外很多著名的大学都采用这种办学定位进行办学。

另一种定位方式不是面向特定行业的工程管理,这种专业的培养和办学宗旨在于具有很强的综合组织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是一种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形式。美国工程管理学会将工程管理定义为对有工程技术成分的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资源配置的艺术与科学。这些内容同时也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案,同样也有很多学校采用这种办学理念进行教学。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研究学科项目的技术和活动方面的经济分析,例如进行项目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工程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习的人员要具有现代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的管理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工程技术、了解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法规。除了这些内容还需要具有管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计算机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

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能力,也能够掌握文件的查询方式,掌握工程资料管理。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工程技术活动的根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程活动遵循的规律等。工程技术活动涉及管理规律,主要因为行业的活动内容涵盖的太多是一种和工商管理有一定区别的学科。

(2)工程管理的研究方式是一种集成性的研究方式,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不同,是一种集成性的管理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专业性,同时也能够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工程施工规律和其他规律不一样。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强调技术课程的学习。随着时间的变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产生变化,其中这方面的研究领域因其应用的背景不同而在不断

的变化,工程管理所具有的共性知识与所在的行业技术特征的结合是当前工程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

(3)工程管理学科是理论研究学科,需要解决工程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限制在工程项目建设这方面,还涉及到时间、成本、质量等方面的内容。理论和方式也是优化项目的一种方式,能够优化项目的建设,降低建设成本,优化质量。对工程项目需要从研究报告以及工程造价这方面分析,增强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同时工程管理学习也强调了工程技术活动中管理学科出现的问题。

3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

工程管理专业做为一种实践性和指导性都很强的专业,每个学校的教学方式不同,但是从整体出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包括指导委员会和各院校的工程管理教育者都已经明确了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和技能,也就是管理知识都达到了很高的要求,能够培养出从事工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从调研这方面出发,管理方式仍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工程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与社会需求,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国外工程管理教育和工业发展的经验,现有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本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很弱,毕业生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研究才能了全面了解学科的重点内容。所以提高工程管理教学的有效方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3.1充分发挥各院校优势准确合理定位各办学理念

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种是针对建筑管理行业,另一种是针对工程技术管理专业。这两种观点的也存在一致性的方面,涉及的技术与行业背景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建筑行业,由于不管何种行业的项目投资或多或少均需要涉及到建筑工程或土木工程活动,所以强调这方面的内容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研究我国工程管理的办学和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合理定位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从学校的优势出发,使工程管理专业更加适合社会需求,更加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从研究结果这方面分析,工程管理办学具有明显的社会背景,学生学习这个专业就业比例都很高。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都到铁道部下属的单位工作,几乎能够达到百分之五十,所以增强特定行业的技能培养对促进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3.2调整与优化工程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关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必须遵守教育部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要求。对这个专业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学科的知识进展都会借鉴一些国外的办学经验,是教学能加完善,工程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更加充实。对于本科阶段的知识体系需要强调工程就似乎活动和理论管理方式,但是研究生阶段在强化本科阶段知识的同时加强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阶段性的培养能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科的应用能力。

结束语:

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内容,还需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提升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完善工程管理学科的办学层次明确各层次的培养目标,能够有效的提升工程专利学科的教学质量。另外还可,适当加长工程管理本科生学习年限,大力推广项目管理的工程硕士培养,还可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改革工程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工程管理的现场教学,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使工程管理学科更加具有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6,8(3):11-17

第4篇: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范文

1.1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机械记忆、被动模仿,这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上课方式,多采用灵活的、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如研讨课、讲座课、案例分析课等,并多采取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网络多媒体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双语教学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改革传统的教学实践内容,增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经验与直观判断来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大学生自己有机会去深入学习与思考。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玛·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可见,工程师的重要品质在于其创造和创新能力。在大工程的背景下,创造和创新能力更是成为工程管理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发展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1.2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管理学科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融合多学科的成果。因为面对复杂的现代工程系统,工程师不可避免地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不是仅有狭窄的技术知识背景就能胜任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要求工程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就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要为学生提供综合知识背景,以有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将工程伦理学,工程社会学,工程哲学等课程整合到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地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才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因此,在工程管理教育的课程改革中要实现人文类课程,经济类课程,法律类课程在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比例,而且应该将工程伦理、工程史学、经济管理、生物学、哲学、法律等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程体系中,在授课过程中要能够与工程课程相整合,与工程技术相联系。同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因为复合型人才是以专业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复合,不能过分强调通才的培养而忽略专业知识的传授。工程管理教育的目标仍应是培养专业人才,但要扩大适应面,以适应社会需要及应付各种变化的需要,实现从单一型专业人才到复合型通才的转变。

1.3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工程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本身就意味着实践,工程管理教育所培养的人都是要去解决实践问题的。但长期以来,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工程管理教育也走上了学科化、学术化的道路。不能否认,工程管理教育的科学化使过去以经验为基础的工程管理教育向前管理迈进了一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工程管理教育可以忽视工程管理实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工程管理教育需要回归工程的本来涵义。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要面向工程更加重视学生工程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过于注重课程自成体系,求全,求深,忽视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等倾向要加以认真改革,防止工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倾向,面向工程,回归工程,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重塑教育观念,要面向工程对各类学科进行有机的重组,进行跨学科教育。只有这样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才能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也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工程界乃至社会的需求。

1.4“习而学”教学模式

理论知识是实践活动的准备和基础,学习遵循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和规律。但是,从工程学科的特点来说,人的认知规律却并不绝对服从于这个次序,因为工程实践活动本身具有不依附于科学知识的独立性。对于工程学科的学习来说“,情境化”的认知方式更符合学习者的特点。对这个问题,我国著名工程学家茅以升先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著名的“习而学”模式。所谓“习”,是指在现场作业,其主要任务为修习技能及培养工程意识,但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理论;所谓“学”,是指在课堂作业,其主要任务是修学理论,但同时也要修习相关技能。他认为“:学的对象是理论,习的对象是实践。因此在学习里应求其统一。“习而学”是对“学而习”传统模式的彻底改革。工程管理教育的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如何进行?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顺序如何安排?这都是工程管理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也非常实际的问题。茅以升先生的“习而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异于人们惯常思维的课程设计思想,即主张:为了遵从工程教学的特性,实践教学可以放在理论教学的前面,专业课程也可以在基础课程前面设置。它的精髓在于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其本质特征是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先习后学,再习再学,实习与理论相结合。“习而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强调习学交替,“习而学”模式给我们打破传统的课程论思想、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改革和设置课程提供了方法论上的依据,提供了新的对策与思路,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工程管理教育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科学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路径。

2结束语

第5篇: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融合;“三维体系”;平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16-05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下国内外工程产业界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工程管理教育目的是为工程产业界培养合格的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综合能力培养是毕业生向合格工程管理人才转变的重要保障[1]。工程管理人才的适用性成为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着眼于当代工程管理专业较强的行业背景,将全生命周期执业能力、能力教育导向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三个思想理念融入课程体系,以便使平台课程更好地融合。

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市场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这就使平台之间的课程融合成为重点,现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万勇[2](2014)以培养具有工科特色的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为目的,阐述了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深度融合的具体内容,构建以解决工业领域内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黄丽艳、吴玲[3](2013)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通过对安徽省四所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四维平台”课程体系。胡宁[4](2013)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两方面提出课程整合的一些建议。张晓萍[5](2012)针对某一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梳理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课程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张朝勇[6](2011)从知识融合的角度,针对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知识融合的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虽然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融合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大多是从技术、经济、管理某一平台或者技术与经济、技术与法律等两个平台进行分析并提出整合的教学模式,鲜有文献将四个平台整体联系到一起做分析,提出实际性的整合模式。鉴于此,文章以“知识融合”的教学思维为核心,力图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能力导向融合,以及全生命周期融合三个维度,构建工程管理平台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从而为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融合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由于传统课程体系中四个平台课程之间存在独立性较强、重复内容较多、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明确等问题,使本已紧张的课程资源存在若干浪费,导致学生学的知识杂而乱,并且不能将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应用于实践,学生就业后执业能力差,工作适应期长。为达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以市场人才需求的适用性为原则,建立课程融合体系。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融合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融合体系是改善传统教学弊端的突破点

专业性质、行业背景等决定了大多数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上有所差异,特别是在平台课程的设置上相差甚多,导致的弊端也很多,主要有三点:其一,各高校想通过“广撒网”的形式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进而增加过多课程,扩大课程知识范围,造成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效率较低。其二,工程管理专业综合性较强,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在不同的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四个平台课程的教师可能来自不同学院,彼此缺乏沟通与交流,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四个平台课程紧密联系导致学生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其三,部分高校在教学环节中仍然“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类课程偏少,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因此,课程融合成为改善这些弊端的突破点,平台课程融合和开设学科融合性课程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二) 课程融合体系能满足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大型工程项目需要工程管理者能从事技术类、管理类、造价咨询类等多方面的工作,并参与到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整个项目过程进行组织管理与控制。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四个平台课程分隔开教学,即使融合也仅仅局限于一两个平台之间。当然,要培养对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个方面都精通的全能人才较为困难,并且由于学生的自身条件、学习基础及接受能力等有所不同,这个目标不具普遍性。因此,根据高校所办专业的特点,制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类培养,在同一专业培养不同规格和特长的专业人才,是应对社会专业人才需求多元化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专业办学实力的体现[7]。由此可见,通过课程融合改革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对人才的培养,为社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提供资源。

(三) 课程融合体系是未来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自工程管理专业设立以来,已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工程管理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管理人才已经达到社会需求的饱和度,现已出现部分毕业生未能就业的现状,给人们带来工程管理人才供大于求的假像,然而事实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大型项目的不断涌现,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在综合素质上的要求有所提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出的人才不能胜任该工作岗位,导致出现工程管理人才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局面。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平台课程进行融合,构建课程融合体系,从本质上改革教学方法、理念。

二、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的“三维体系”构建

“教学相长”理念中的“教”强调“自强”,通过自我加压,自强不息,提高教学水平。“学”强调“自反”,认识到自我不足,自我反省,提高学习技能[8]。特别是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这种学科交叉复合而成的学科,既要抓教学自身的方法创新,又要抓受教育者实践与知识运用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两者同时兼顾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培养目标。

(一)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三维体系”构建的思路

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三维体系”构建的思路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通过调研国内典型高校(重庆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4所“985”高校和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程学院等10所行业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成果,并予以总结归纳,提炼出普适性的平台课程融合思维和操作模式。例如,重庆大学与天津大学强调构建面向全生命周期执业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同济大学注重以核心知识与能力为基础,提出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以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建筑经济与管理为扩展线的课程体系,并围绕主线与扩展线对其核心课程进行梳理[9-10]。东南大学围绕“一体两翼”的专业核心能力,强调以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工程法律为依据,以工程经济为关键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11]。其二,对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研究,获取一些重要的融合理念:大工程观念下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12],借鉴钢筋混凝土形成机理――“渐进式一体化”教学模式[13],将BIM引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拟现实世界[14],以及采用组织集成将知识管理与网络学习相整合[15]。其三,运用专家咨询法,咨询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典型高等学校的院长、系主任,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有关专家、委员,以确保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引入最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

通过上述三方面研究成果整合,以知识融合为核心,以“全生命周期执业能力”和“能力教育”为导向,总结出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的三个关键点,即能力融合、实践融合和全生命周期融合,借鉴“三明治”教学[16]与系统层次结构的思维理念,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融合、能力导向融合及全生命周期融合三个维度,将这三个维度穿插在一起和课程知识相融合,构成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三维体系”。

(二)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三维体系”的具体构建过程

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三维体系”以知识融合为核心思维,坚持技术为先导,管理为主体,技术与管理并重,统筹经济与法律的理念,将实践教学体系融合维、能力导向融合维及全生命周期融合维三个维度放置在一个空间维里,更形象地体现出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最终实现平台课程深度融合的目标。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三维体系”如图1所示。

1. 实践教学体系融合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的务实性和实践性特征,为此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融合就是将工程实业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紧密结合,互相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先进实践教学体系。考虑到课时安排与课程学习先后顺序,实践教学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让学生真正从零实践经验到具备从业的相关能力。实践教学体系融合不仅要求学校延续以往的实践方式,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知实习等,更要求学校积极与企业、研究机构沟通协作,共建实验室、研发机构及大学生实习基地,形成长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完成学校的认知实习与实验课程后到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地实习,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2. 能力导向融合

能力导向融合侧重建构工程管理专业应具有的职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造价编制与成本控制能力、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工程信息化能力)。在能力导向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例如,可构建基于BIM等信息化技术所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将BIM技术引入多门课程的教学,对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进行实景仿真和重现,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工程项目全过程应该做什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做得更好,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使不同知识体系之间分离割裂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要想将该项技术运用于实际建设工程项目中,需要学生拥有全面的建筑知识运用能力、施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造价管理能力、合同管理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这些能力构成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的深化,让学生将零散的能力汇聚以达到质的飞跃。

3. 全生命周期融合

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包括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全生命周期融合强调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知识的有效融合,侧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项目全过程管理能力层面上的系统培养。然而,大多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实施与设计阶段的教学,学生就业限于建筑企业、施工单位、设计院、造价咨询公司等。全生命周期融合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各个阶段,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再到能力培养都融入工程实际,是参与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理念,以便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扩大择业和就业面,促进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适应多阶段、多参与主体和多岗位角色的现实要求。

三、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三维体系”的实施性建议

为确保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三维体系”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实现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知识板块、能力板块、执业周期板块的深度融合,确保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相应执业能力,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合格工程管理人才,基于文献研究法、高校专业调研、典型高校院系主任咨询等方法,研究认为应从以下三个层面推进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三维体系”的具体实施。

(一)坚持以知识融合为核心思维,以学科交叉为重要载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知识融合的理念就是基于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四个阶段所应具备的执业能力,将工程管理专业四个平台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注重各个学科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抓住学科之间的联系,做到全面覆盖,重点突出。坚持以知识融合为核心,系统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全生命周期执业能力”知识体系,增加学科交叉类课程,全面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全生命周期执业能力的培养效果。在教学中将融合理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提升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最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提升学生的执业能力。

(二) 重点打造“国际化、博士化、双师型”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科研团队

优秀的教学体系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科研团队作为支撑,否则学校和专业很难发展,也不能高效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各高校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确保教师团队不落伍,教师团队综合素质提高,才能积极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研究,保证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学。首先,应大力聘请在国际工程管理领域上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担任专职或兼职教授,以有效推动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其次,通过实施博士化工程,着力引进理论水平扎实,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年轻博士,为学科专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最后,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重,鼓励双师型教师参与国内外大中型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促进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的知识板块融合和实践能力融合。

(三)注重校企合作,强化社会网络,促进“政产学研”融合

“国际化、博士化、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不仅是为传授给学生更前沿、更全面的理论知识,也能通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探索,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一条流水线。要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来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首先,依旧延续传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模式。其次,积极与相关单位展开交流合作,让学生到公司或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实习,增强实践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确保工程管理专业达到“政产学研”一体化的集成发展目标。最后,学校应该安排一定的学时,聘请工程界、实业界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来校举行专题讲座或兼任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行业和学科发展前沿的了解和认知,强化工程管理多周期、多主体、多角色知识板块的深度融合[1]。

四、结语

文章结合新形势下工程管理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特点,立足未来工程管理行业和市场的演变趋势,积极引入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的最新研究成果,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视角提炼总结出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融合的新思维(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知识融合”、“全生命周期执业能力”和“能力教育导向”的思维理念)和新体系(“三维体系”)。现已有部分行业高校(重庆大学、天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和重庆科技学院)正着手以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为纽带,以工程管理专业平台特色打造为基础,推进“三维体系”,并取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平台体系融合问题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新问题和新热点,在未来工程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改革创新中仍需不断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任宏,晏永刚. 建筑工程管理概论[M]. 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2] 万勇. 工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类专业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基于地方应用型工科高校背景的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8(4):60-65.

[3] 黄丽艳,吴玲. 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四维平台”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 2013, 28(7): 114-118.

[4] 胡宁. 浅谈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J]. 现代企业教育, 2013 (6): 56.

[5] 张晓萍. 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整合[J]. 中国电力教育, 2012(19): 74-75.

[6] 张朝勇. 基于知识融合的工程管理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3): 98-102.

[7] 韩美贵,金德智,赵吉坤.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分类培养与课程体系设计初探[J]. 中国农业教育, 2011(2):46-51.

[8] 何长全,段宗志,李国昌. 基于“教学相长”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1(2):101-102.

[9] 陈建国,刘德银,李秀明,等. 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1): 41-45.

[10]陈建国,李秀明,刘德银,等. 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及其优化[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5):135-139.

[11] 袁竞峰,李启明,杜静. 高校工程管理“一体两翼”专业核心能力结构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4):116-120.

[12] 陈江红. 大工程观理念下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5):100-104.

[13] 任宏,晏永刚. 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集成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 (2): 80-83.

[14]Peterson F, Hartmann T, Fruchter R, et al. Teach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with BIM support: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1, 20(2):115-125.

第6篇: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范文

在国内,有51.3%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本科毕业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其余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且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时间较长,且工科实力较强的9所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统计,其中相关专业课程学时的平均比重为51.54%;同时,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的平均学时比例为:6.6∶6.1∶3.1∶1。通过对国内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以下特点:

(1)与国外相比,国内相关专业课程的比重较低,也就是通识性课程(比如:外语、数学、体育等)的比重较高,体现出“厚基础、窄口径”的特点。

(2)与国外相比,平台课程中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低,注重工程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之间的平衡。

(3)核心课程不明确,相关专业课程比较分散,缺乏具体的特色。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的教学和培养。国内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重一般在20%以内,而国外超过了35%。上述四种现象,在工科实力比较薄弱的财经、师范类院校内的情况更加突出,有的院校专业课程比重不足20%。当前,由于工程管理是就业热门专业,很多院校盲目跟进,然而其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具备,在课程设置时往往很被动。根据2014年对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研,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读研率、工资水平和工作胜任能力五个指标均低于土木工程专业。因此,优化现有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与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根据哈佛管理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L.Katz)对有效管理者的能力判断,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性技能、人际性技能和概念性技能。且三种技能存在递进关系,与管理层级的高低正相关。同时,研究表明,作为职业工作人员,随着工龄的增长以及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其学习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术性技能更加重要。工程管理的技术性技能则指在工程管理中如何“处事”。也就是对工程管理中的某项活动、任务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专业工具和条例、规章、政策的熟练应用;尤其是在具体的、特定的活动和任务下对工程管理方法、流程、程序或者技巧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职业工作人员具有三种职业发展通道,即“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综合发展”。随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导致个人在职场中纵向发展空间受限。同时,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个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比较弱,横向发展的通道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因此,走综合发展的通道,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职场发展中更为理想的选择。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类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工程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后续职业的综合发展打好基础。

3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设置的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应回归大众教育的特性。学校和学生都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要与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岗位素质、能力和知识需求,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高质量”的思路,以应用型、实战型教育为主,围绕工程管理对象本身,突出解决工程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学习工程技术、施工原理,熟悉施工现场环境与管理范围、内容与目标,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在一线岗位上的生存技能。其次,学习工程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注重培训学习的分析、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所学知识在工程技术工作中能融合运用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形成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具备从管理岗位向领导岗位转变的能力。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建筑领域需要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4课程设置优化措施及建议

(1)在设置和调整课程时,应重点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业方向和岗位工作进行重新梳理,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的工程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员,重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发现、解决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安全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所学的有限知识的实用性。

(2)在学分、学时分配上应突出工程技术课程,兼顾管理、经济课程,适当加入工程法规课程,尤其是财经类、师范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适当控制工程力学、工程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突出工程地质、工程材料、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工程造价等运用性、实战性课程分量。工程管理面向的专业领域要从房屋建筑专业向市政工程、道路工程、隧道工程等方向多元扩散。

(3)要针对国内建筑领域内,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招标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造价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能力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调整具体知识输出结构和内容,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实操锻炼,具备工程项目所需“五大员”的上岗能力,为个人职业转向专业注册类人才发展打好基础。

(4)要在工程技术课程的授课中,融入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在管理、经济和法律平台课程中结合工程技术的专业背景。平时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复合性、交叉性思维模式和能力。

(5)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应更多地思考在工程管理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精心选择优秀案例,将工程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教室内、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以工程项目管理者角色的身份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情景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发挥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5结语

第7篇: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范文

【关键词】 石油高校 工程管理 专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11BZ52)、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培育研究”(项目编号SGH10146)前期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改革的研究必须密切结合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培育学校专业品牌与办学特色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要求,遵循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勇于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践价值。新形势下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改革及实践问题将是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长期研究的课题。[1]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整个经济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许多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凸现工程活动的重要地位和工程管理的巨大作用,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工程时代。[2]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迫切需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而我国目前这一学科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科本身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3]。然而,我国的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却不相适应,与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进程不相适应。

首先,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应当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培养的毕业生数量上讲,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同步,适度超前;从质量上讲,不但知识结构,而且能力素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结构上讲,切实解决近年来石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中反映出来的人才层次结构不均衡(现场工程管理型人才供不应求,研究型人才供过于求),学科专业间不均衡(石油主干专业与其他专业),学校(石油高校与其他院校)间差距等结构性矛盾。

其次,应当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还普遍存在专业口径过窄,毕业生适应性较差。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能优化配置,办学水平较低,办学效益不高。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

工程管理是一个横跨技术与管理的学科,相比于工程技术类专业与管理类专业,其最大的特征是复合型,其研究对象是探究专门技术(如土木、水利等)的管理规律。广义的工程管理(Engineering Management)是指对有工程技术成分的活动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的艺术与科学,并不面向特定行业;狭义的工程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则主要面向建设行业。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定义的工程管理包括四个方面: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管理等);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大的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中的管理;涉及产业、工程、科技的重大布局、战略发展的研究管理。但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情况而言,主要是建设工程管理,是一种狭义的工程管理。[4]

国外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翻译成英文Engineering management、Project management、Construction management。工程管理专业所在院系主要是工程学院(Engineering)、设计与环境学院(Design and Environment)以及商学院(College of Business)等,其中大部分在工程学院。[5]

第8篇: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范文

关键词:审计;工程审计;工程管理;本科教学

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是基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学科知识平台,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所谓工程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审计标准,运用审计技术,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活动和建设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签证的活动。近几年,随着我国工程审计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工程审计在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和突出,工程审计内容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和丰富,尤其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实施,对工程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懂工程又懂审计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设置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完善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工程审计的人才需求。

1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审计体系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我国国务院审计署及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政府审计机构所组织的审计,均属于国家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必须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界定了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涵义,即全部使用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财政资金的项目,未全部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50%以下,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项目,并要求审计机关对此类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是本单位的专职审计机构针对单位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为主要目标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建设项目实现质量、速度、效益三项目标。社会审计是社会审计组织接受委托从事审计业务,为委托单位提供专业服务的审计活动。国家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尤其是需要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时,通常会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者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协助其完成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来从事建设工程审计活动,而由于建设工程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很强,没有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而仅仅具有审计知识的人员将无法胜任这一岗位,尤其是需要对建设投资项目开展投资管理活动全过程的连续、全面、系统的审计、监督、分析和评价等跟踪审计时,缺乏工程背景的审计人员就显得尤为吃力。当前我国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多为工程造价等咨询类人员,也充分反映了工程管理知识在工程审计中的重要性。因此,工程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如果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展开,在现行工程管理本科教学计划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让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接受审计方面的知识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国家审计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单项工程结算、项目竣工决算等。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融合,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投资立项、设计(勘察)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过程的审查和评价。从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来看,课程设置既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等土木工程技术课程,包括管理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等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包括会计学、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等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还包括经济法、建设法规等法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很好的契合了工程审计业务的专业要求。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工程造价课程为例,目前我国高校通常开设72学时的课堂教学(含必修和选修)和两周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将为学生做好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等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由于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的契合度较高,因此,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再增设一门工程审计类课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审计的知识框架,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工程管理知识,起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此外,我国一些学者对工程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展开研究,并出版了一些工程审计方面的著作,如赵庆华主编的《工程审计》、朱红章主编的《工程项目审计》等,这将为工程审计课程的开设做了教材方面的准备。因此,在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是培养工程审计人才的一条可行且有效的捷径。

3工程审计课程的设置方式

鉴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合性,建议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此课程,即在学生在具备了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建设法规等专业知识之后,再开设本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对本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真正领悟工程审计的真谛,从而为未来从事工程审计业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由于工程审计内容点多面广,建议将本课程的教学课时设置为32学时(课时过少将无法有效的保证教学内容完备和教学质量),并注意将课时在各知识点上合理分配。由于工程审计是审计知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这就决定了工程审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设置上,要注重审计知识和审计技术的讲授,并按照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来开展知识单元的教学工作,设置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审计、勘察设计阶段的审计、招标投标阶段的审计、合同审计、造价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等知识单元。在教学时要注意突出本课程的“审计”特征,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审计知识、审计技术规范有效的开展审计工作,明晰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审计依据、审计程序、主要审计内容、主要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文件的编写和审计人员的职责等。

此外,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工程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将审计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组织起来编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设置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按照提供资料、设计问题、启发思路、得出结论的路径展开讨论式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力图使课堂成为尊重、平等、信任和民主的课堂。教师在讲授审计的一般理论和审计方法之后,把学生们分成几个讨论小组(一般3至5人为宜),将教学材料发放给学生,让每组学生首先利用课外时间,根据已经掌握的工程管理知识和审计知识对工程审计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将精心设计的工程审计问题,逐一提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他们各组的研讨成果,重新研讨、梳理、剖析问题,形成一份新的成果。接着,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让学生在共享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来揭示工程审计的内涵和实质,教师可以适时的加以提纲挈领式的启发,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最后,教师对每次的案例教学进行总结,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通过案例式教学方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密切结合,在工程审计教学中将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的密切结合,还可以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

4结论

随着我国工程审计在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和突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均需要大量的工程审计人才,加上工程审计更为强调工程背景,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契合度较高,因此,在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是一条培养工程审计人才的可行且有效的捷径。对于工程审计课程设置,最好在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即在大学四年级开设32学时的选修课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设置上,要注意突出本课程的“审计”和“实践”特征,按照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来开展知识单元的教学工作,并设置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利用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

[2]赵庆华等.工程审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11-12.

[3]杨翠萍,代伟.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审计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煤炭工程,2010,(2):124-125.

[4]赵素琴.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理论架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83-85.

第9篇: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范文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b)-0162-02

作者简介:杨素妨(1979—),女,河南临颍人,百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测量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该专业具有强烈的学科交叉性,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具有一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从师范类、财经类院校转型而来的新升本科院校,缺乏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办学历史,因此该类院校如何科学合理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属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横跨工程与管理两大学科。工程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十分强的工作,既要求从业人员懂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又要求其熟悉工程专业技术知识,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室主要包含两大类实验室:一是工程技术平台实验室主要包括土力学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和建筑材料实验室;二是管理类平台实验室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造价软件、工程招投标软件。

2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

(1)工程技术平台实验室建设方案。工程管理是基于工程技术之上的管理,因此工程技术类课程是工程管理的根。工程技术平台的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这里面的工程结构、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土力学、测量学均包含了大量的实验。目前国内具有工程背景的高校已经普遍具备土力学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和建筑材料实验室等,因此可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但是对于从师范类、财经类院校转型而来的新升本科院校,缺乏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办学历史,下面以测量实验室为例,说明实验室如何合理规划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是非测绘类专业,主要了解地形图的测绘方法,正确使用地形图,重点掌握工程放样和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即可,所以测量实验室针对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出的实验有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全站仪放样、GPS认识等实习项目。根据这些项目需要购买的设备主要有自动安水准仪、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RTK(GPS),对于新升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建议选用国产品牌,RTK建议选用可接收北斗系统频率的设备。一般测量实验3~4个人一组,以一个标准班级50人为例,每种设备可购买13~17台左右可以满足一个标准班级的测量实验需求。建设一个普通测量实验室基本实验设备投入约180万元左右,再加上仪器柜等设备需10万左右,实验室建筑面积需要80平方左右。至于测量机器人等设备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适当购买,以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另外力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有电子万能试验机、电子扭转试验机、多功能组合实验台、电阻应变仪等,建筑材料实验的基本设备有水泥测试设备、混凝土实验设备、砂石料实验设备、沥青实验其他设备等。对于经费短缺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需要建设投资高达上亿元的结构试验大厅。

(2)管理类平台实验室建设方案。管理类平台实验室建设方案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硬件系统;另一部分是软件系统。硬件系统主要是台式电脑包含服务器、教师用机、学生用机。电脑采用工作站,比平时办公用的电脑配置略高,除服务器外,每台工作站单价为8000元左右,可以满足运行CAD等绘图软件。软件系统主要包含操作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造价软件和工程招投标软件、AutoCAD绘图软件等。其中工程造价软件有广联达、鲁班、清华斯维尔、PKPM等。该实验室学生用机60台,比一个标准班50人多出10台,建筑面积需要120m2左右。通过以上建设方案可以看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建设经费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购买仪器设备时首先应保证本科生需要的基础实验设备充足,其次才考虑昂贵的科研实验设备,最后选择比进口设备便宜并且质量有保证的国产品牌。

3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建筑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能够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方案,望能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静,袁永博.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10,1(1-2):30-32.

[3]郭志涛.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体系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6(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