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艺术审美修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艺术审美修养

第1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艺术修养;提高

对江西省各大高校的理工科大学生艺术修养的现状的调研,共发放200份问卷,涉及江西的4所学校,它们是南昌航空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和江西理工大学,通过分析问卷了解到,学生对艺术感兴趣的占60%,家长鼓励或曾经让其上过艺术类辅导班的占30%,上大学前熟练掌握某项艺术技能的只有20%,平时参加过艺术类活动的占51%,认为艺术对他们的能力培养有影响的占86%,所在学校设置了艺术类课程的占74%,认为艺术素养课程会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力的占48%,认为能够较好的用文字或其他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只占25%。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理工科大部分同学相对于文科的学生更专注学术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艺术修养。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农村差别很大)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各种原因,导致家长对子女的艺术修养缺乏认识,中学教育对这方面的投入较少,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普遍偏低,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尤其薄弱。大部分的学生对艺术感兴趣,但是,理工科大学生对文学艺术知识知之甚少,这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为:一、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是新时期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尤其是艺术修养比较缺乏的理工科院校,需要更好的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新时代人才。二、加强艺术修养有利于专业学习的提高。理工科的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一些,形象思维相对弱一些,那么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学习、熏陶有利于调节呆板的科学演算、公式、符号,通过生动的形象语言来表达逻辑思维,更加有利于去理解和记忆知识。三、加强艺术修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普遍对潮流、名牌的追求具有盲目性、盲从性,缺乏与身份相符合的审美观念,认为贵的、奢侈的东西就是好的。殊不知,品牌的简单堆砌不等于品味。而品味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主体的艺术修养、审美水平、审美情趣的高低而非其它。

既然艺术修养那么重要,那么怎样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呢?

1.发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功能

家长的提议建议很重要,大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的多重环境下,其成长必然还会受到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却容易忽视对其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应在整体提高的水平上加强,对于子女的艺术修养方面应引起重视,对此类活动多鼓励子女参加,并适当加大资金投入。

2.开设一些文学艺术的选修课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具有喜欢形象,情感敏感,崇尚个性的特点,所以学校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关注一下他们的艺术修养素质教育,提高理工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的艺术教育正在逐步完善,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爱,有选择的学习一些课程,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舞蹈艺术、书法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摄影艺术。

3.利用校园的环境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校园文化环境往往可以对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其艺术修养潜在的研究课题,应当合理利用大学生的空余时间,组织一些丰富多彩、富有知识性以及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同学科以及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一起相互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其交往能力,在沟通的同时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使其具有集体荣辱感与团队合作意识,使整个校园都弥漫着一种积极、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和谐氛围。

4.学校领导要重视,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物质上的赞助

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经济拮据,而大部分艺术设备器材比较贵重,让学生自己购买很困难,有兴趣的同学对艺术的热情也可能慢慢冷却。

5.努力加强文科建设,在其他学科中渗透艺术教育

如学校可开展艺术方面相关的讲座。当前,大学生中某些状况让人担忧。价值观念空虚、信仰危机、物质至上、享乐主义思想等比较严重,大学生所具有的人文精神正在一点点滑坡,而文艺讲座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对学生渗透精神、思想上的教育,使其在感受艺术的同时,找回自己,找回曾经的信仰,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因此,专题讲座应当有针对性,灵活设置,主体鲜明,集教育功能、学术功能于一体,促进学生对文艺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提升艺术修养。

6.置身校园之中,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将文学艺术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向人们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使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了学生之间、艺术之间的交流,使大学生增强了对自我的认可感,也提升了其艺术素养。参与校园组织的文化活动的实践中,能够让学生人格、角色、目标社会化,从而使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得以完善,对未来步入社会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与深入了解。

7.学校进行艺术水平达标考试

学生读书越来越功利,不考试、不能带来直接利益的事不会主动去接触,由于缺乏相应的艺术素养,对古代和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思辨能力受到影响,对于事件的处理有时过于呆板,缺乏灵活性,学校设置较基本的艺术水平达标考试很有必要。

8.结论

通过对江西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的现状的分析,结合教育改革的方法与目标得出:理工科大学生艺术修养正在弱化,而其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与现实背景,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除了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外,学生自己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自身艺术修养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真正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有明.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2]袁野.高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天府新论,2005,2.

[3]张再兴.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一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4]刘玉立.加强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第2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当前,综合大学面临的首要教育任务就是强化教育的本体,不断完善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所以,高校教育不仅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品质、人格和修养,还要使学生成为专业人才,以适应当前时代的需要。其中,艺术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自身还具有一定的社会综合功能,这一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综合大学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从当前的社会环境来看,国际上,伴随着近年来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高追求,在调动了人们潜力的同时,也导致精神文明环节的薄弱现象;在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文明日益发达,我们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当前,精神文明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提高全体公民的艺术修养。如今,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缺失重要的诗意精神,忽视了艺术教育。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化的烙印在其身上暴露无遗,大本文由收集整理多数的高校学生艺术教育和艺术修养极为缺失。艺术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与情感,同时还能够抚慰他们的心灵,提升素质。因此,在综合大学的教育课程中,将艺术教育引入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项重要的决定,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艺术教育的功能

(一)认识功能

艺术教育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自然科学;另一个是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艺术与自然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自然科学得到发展的同时,艺术也得到了丰富。学生可以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当中领略和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其次,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明确,左脑负责机械性功能的工作,如读写、语言、记忆和计算等;右脑执行的是非机械性的功能,如意志、情感和想象等。艺术教育借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投入的情感体验来达到开发和改造人脑的目的。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右脑功能包含的非智力因素正好相同。因此,艺术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德育功能

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艺术作品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艺术作品多是描写祖国山河秀丽风光,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艺术教育以自身的独特方式,教育和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二是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学校的思想工作起到配合的作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分组成了科学。求真的自然科学,是集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于一体的,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人文科学则大不相同,其不仅仅是一种伦理体系和价值体系,同时还具备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和认识体系,要求真、善、美。艺术教育避免了刻板的说教,通过在审美中所发生的情感体验,弥补了学校开展政治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三)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不仅仅提升了人格品质,同时还原艺术主体以超脱、自由。自远古时期开始,游牧民族用原始的歌舞祭祀祖先、猎手留在石窟中的壁画以及当下的新型艺术,都是艺术对人类经验的描述、深化和界定。艺术是承载人性渊源的一条长河。在人生的追求中,新生代们总是在前辈流传下来的艺术中找寻答案,换句话说,艺术深深地根植在人们的生活中,激发其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给记忆留下希望,接受生活中暂时的悲伤和困苦,让人们获得愉快的源泉。

三、艺术教育在综合大学素质教育中的实践

(一)深入挖掘艺术内涵

当前,在综合大学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授课重点往往是关注作品的艺术性,重点讲解的是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上的技巧,对于作品的思想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没有做到艺术性和表现性并重发展,使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全面目标不能发挥出来。

(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一般来讲,艺术概念包含音乐、美术、建筑、舞蹈、戏剧、文学、电影等。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不会顾及每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在重点的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专项的基础之上,开展戏剧、视觉艺术等一系列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锻炼学生把握作品的内在能力。同时,促进了多种艺术学科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有利于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点上来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艺术作品本身包含的内在精神。

(三)教师的再教育

从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我国艺术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来自于西方的教育思想占据高校的领地,而对于不同艺术在教育思想上的综合改造和采纳认同,还需要一个严格的分析和甄别的过程。在属于自己的专业学科中,教师要具备广阔的视野,要熟悉自己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及其发展和演变的进程,对于艺术的发展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盲目。作为综合大学艺术专业的教师,要养成一种自我 教育和激励的行为模式,不断将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站在方法论的高度上来运用自身的主动性,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不是一个概念,优秀的教学需要的是教师的思想文化修养、个人专业的水平以及完整体现的人格素质。

第3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关键词:教学艺术 审美性 审美素养

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艺术则具有不可忽视的通过教学过程体现的教育价值。教学活动和艺术活动同属人类的创造性劳动形式,教学的创造性决定了它的艺术性。

教学艺术的正式提出,首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其《大教学论》一书中说:《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全人类的全部艺术。”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的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孙美兰,《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所以教学艺术的本质特性也必然是审美的,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教学艺术活动必然要按照美的规律去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学艺术活动必然是能够真正体现美的活动,必然是师生高度追求美的活动。所以,审美性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没有教学美的存在,没有使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真正的美的享受,就谈不上教学艺术的体现。

一、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都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一)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使教学具备了神奇的综合魅力

教学艺术具有激情夺魄的魅力,这是教师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的结果。这就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本身成了审美的对象。教学艺术美的最大特点是对人心灵的影响。面对充满浓郁的美的气氛的教学活动,学生会沉浸在具有艺术魅力的教学活动之中,在体味教学的艺术影响的同时,默默地接受着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情趣。由此,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人生的台基加高了。他们在欢愉的心境中开发了认知、记忆和思维、想象的心理机制。虽然他们对教学艺术美的心理反映各异,但从教师的富于哲理的又饱含艺术趣味的教学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明确了人身的价值和自身的责任。他们与学习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学习的目的明确了,愿望和信心都增加了。正如有人所说:听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语文课,知识会像涓涓的流水,伴随着美妙的音律,流进你的心田,潜入你的记忆。她的学生也说,听于老师的文学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一堂课往往几年、十几年不忘,它不光影响着自己的审美观念的形成,而且对自己的品德的培养,未来工作的选择,都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正形象地说明了,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使教学具备了神奇的综合魅力,给学生带来了审美感受,并引发了学生心底的审美效应,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教学艺术的内在美主要是教学本身的各要素具有科学美。科学美来源于自然美,但它不是指大自然的美的景色,而是指潜藏在感性美之后的理性美,并为理智所能领悟的自然界内在结构所显示的和谐、秩序、简单、统一的美,是审美者通过理解、想象、逻辑思维所体验到的美。教学各要素的科学美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清晰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清晰性。我国学者提出的审美化教学论认为,要使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化,必须首先使教学内容知识点清晰化。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就是该学科知识体系中的理论逻辑基础,即概念或原理。教学活动中的不成功的例子,多数是由于呈现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而造成的。教学活动中概念的教学不到位或者概念之间的关系阐述不清晰,学生就难以在头脑中形成完美的逻辑图式,因而就难以顺利地完成信息的逻辑加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就无法调动起来。教学内容的逻辑清晰化除了一门学科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外,教师还要注意不同学科知识之间联系的清晰化。另外教学艺术的内在美还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清晰化。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孤立地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法或形成教学评价。

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诸如诙谐幽默,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书板图美;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衔接自然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等等。

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说:“充实之谓美”。可见,教学艺术对美的追求不应流于形式,只有以内在精神美为根本追求,将内在美与外在美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艺术才会焕发出整体美的风采。

(三)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与教育性是紧密结合的

审美观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美的认识不同,因而其审美情趣也就大不相同。所以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审美观。有的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只看到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而忽视其审美意义。在他们看来,除文学、美术、音乐等传统的美育学科外,其它学科的教学基本上与美无关,无美可言,这是一种狭隘的教学审美观。有的教师则正好相反,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美的成分,为美而美,不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是一种唯美主义的教学审美观。教学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应当是有机统一的。离开了教学艺术的教育价值,其审美性就没有生命力了。因为教学艺术的审美价值仅仅是充分地发挥其教育价值的有效手段。所以,审美价值不过是教学艺术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它就难称其为教学艺术,而有了它,也未必就是教学艺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指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不是为了引起笑声,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教学中的趣味性应该引导学生去研究问题,而不是诱使他们把问题撇在一边。

二、教师的审美素养

教师的审美素养由教师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两方面构成。

(一)教师的教学审美观与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教师的审美观在教学领域内具体表现为教学审美观。所谓教学审美观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学美的理性认识,是对教学审美现象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审美趣味、教学审美理想和教学审美标准。教学审美趣味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各种具有审美性质的事物和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偏好和兴趣,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教师审美能力的发展水平,反映了教师的审美修养和审美经验所达到的程度。教师审美理想指的是教师对美的教学境界的一种观念和蓝图,它体现着教师进行教学艺术创造的目标,激励着人们追求和创造教学艺术的热情,吸引着人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教学而努力。教学审美标准是衡量和评价教学现象的美丑及其审美价值高低的尺度。教学审美标准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学审美过程中的理想因素,它是教学审美主体对教学审美客体的能动反映,是由教学审美经验上升到教学审美理想的结果。教学审美标准为人们的教学审美实践所规定,又不断受到人们的教学审美实践的检验和修正。一般说来,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教学审美观。作为教学艺术创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审美观直接影响教学艺术创造的性质和价值。正确而高尚的教学审美观对于教学艺术美的创造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促进意义;反之,错误而庸俗的教学审美观则会阻碍教学艺术美的创造和发展。

(二)教师的审美能力与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审美能力即人们感受、鉴赏乃至创造各种美好事物并将之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作为人类独创的教学活动,其各个要素以及各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所以,教学领域理应成为充分展示美的重要场所。作为审美主体的教师能否发掘、展示这多姿多彩的美,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如果缺乏起码的审美能力,就会对教学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无动于衷,或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而如果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则会经常以艺术的态度对待教学,以审美的眼光观照教学,从而易于发现教学中的丰富多样的美。教师的审美能力还直接影响到教学艺术的创造。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重要差别,可能不是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或道德水平,而在于他们的审美能力。在优秀教师的教学中,往往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资源,他们都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陶冶品格的同时,还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教学艺术美的创造与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而教师审美素养的提高与完善则有赖于后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对于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直接感知美的事物,接受美的陶冶,进而积累有关美学知识,使自己对美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达到不仅能够欣赏美、领悟美,而且能够创造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

[3]李宇升,张谦.教育艺术比较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8.

[4]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9.

第4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艺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因为教学追求的是唤起学生自己求知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从而达到不需教。教学艺术审美价值学习兴趣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图像(包括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实物、标本)等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教学艺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艺术,因为教学追求的是唤起学生自己求知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达到不需教。一、教学艺术的意义在教学中,每个老师的激情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激情会传染给学生,会使学生兴奋起来。很难设想,一个萎靡不振的老师能够使学生激情高昂对学习充满热情。一般教学主要运用严密的逻辑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艺术则主要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一般教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而教学艺术则是运用情感,以情感人。审美性是教学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苦练课堂基本技能,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二、教学艺术的内容及措施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表现在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提问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教态艺术和教学课件制作艺术等方面。1.教学组织艺术有的老师一堂课下来都是一个教学模式,为避免课堂的枯燥乏味,应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做到“体系清楚,主次分明,衔接恰当,收散自如”。这要求教师吃透教学内容、教材、大纲内容多的,把内容有效地组织起来,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什么是引导学生自行解决,能对有些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散发思维,灵活地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用角色扮演法、辩论法、实物演示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过程中把握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就是一门教学艺术。2.教学语言艺术在备课时,除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性,还得考虑自己的语言。教师语言艺术的要求是“语言是悦耳的,词汇是丰富的,语调是清晰而富有表达力的”教学语言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传媒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效果好的一堂课,必定会有令人拍案叫好的教学语言,因此语言要做到“三力”“三感”。“三力”是指“说服力”“感染力”“动员力”让学生能信服,让学生加深刻印象,学生学习情绪通常在开学初比较高,中途比较低,就需要老师的动员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感”是指“节奏感”“亲近感”“幽默感”,如果声调太高了,太尖了,会刺耳,太低了,又听不清;语速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学生来不及听,太慢了,没精神,会抑制学生头脑里的兴奋点。可以这么说,教学语言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智力开发的效果,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3.教学提问艺术实践证明提问、疑难时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的发剂。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提得好,甚至能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作用。课堂提问应做到“设题巧妙灵活,诱发深入思考,顾及课程进取,选择时机恰当,照顾全体听众,积极鼓励先进”。也就是考虑问哪些人、怎么问、问什么、什么时候问……都能体现教学提问艺术,老师尽量顾及集体,不要问无意义的问题,与学生有眼神的交流,是否有疑问?是否有恍惚?当每个问题答对时,老师适时给予鼓励也是必要的,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过程。4.教学板书艺术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使得板书受到冷落,很多老师只是写很少内容甚至不写。板书是老师的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好的板书,既是智慧的凝聚,也是艺术的结晶,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堂课,无论是哪种课型,板书的课题是整堂课的“眼睛”是闪光点。虽然在课件上也有课题的展示,但它会随着教学的推进一闪而过,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有所思考,就需要板书的课题来引导,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智慧,5.教学教态艺术教学是老师“言传身教”的活动,因此教学体态和教学语言同等重要。教学体态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知识讲解的效果,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的修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注意避免常见的不良教态。例如,站桩式(死板,缺乏激情);自话式:(自说自话,目中无人);盯人式(目光集中某人);骚动式(神情紧张,肌体骚动);陋习式(习惯性陋习)。教师好的教学体态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老师往往运用有声语言,辅以表情、手势、眼神、服饰等教学手段,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乐于学习,达到思想的交流,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语言,在教学中起到“无声胜有声”。6.教学课件制作艺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现代教育水平的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进课堂,老师通过精心制作课件使课件演示图文、动画以及录像资料等,产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知识与内容是讲解所不能完成的,例如在讲解比较抽象的知识、以及人类肉眼不能接触的微观世界等,为此讲解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多媒体课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课件不是产品展示,不要为了刻意的包装而忽视了老师和学生的语言互动,重视学生的观察、认识、思考的过程,应始终遵循和坚持“辅助”性原则,为教学服务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结语某种意义上讲广大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努力发掘、潜心研究教学艺术中,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本身就寻美之旅,寻美的心态。教学艺术上的审美不仅仅是手段,更应从属教学效益,并以教学效益为取舍标准的,只有当即美且能发挥更大的教学效益时,才能称上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胡劲松等.思想政治教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德恩等.职业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完美。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艺术蕴含着视觉之美、听觉之美、秩序之美、礼仪之美、和谐之美,艺术的美无处不在。即使如此,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第6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艺术 策略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育人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严谨郑重的科学,而且是一门历久弥新的艺术。而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基础学科,研究其课堂艺术更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对于教学艺术的研究可谓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在中外教育史上很早就有了相关的论述。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利用“产婆式”的授课手段,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艺术”这个词语多次被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前言的“致意读者”中提到。法国教育家卢梭强调,教学艺术的真谛在于探索培养学生对学问的兴趣和研究学问的方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C.斯特恩(H.H.Stern)模式提到了外语学习的过程需要融合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特点,并结合课堂教学的条件,运用一定的策略、技巧和大脑活动,而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了外语课堂上教学艺术运用的重要性和原理。

我国的教学艺术研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启迪式教学。目前有关教学艺术方面的文献也不少,如陈捷创作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许迎军创作的《外语课堂教学艺术》等,对于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准备艺术、实施艺术以及创新发展艺术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讨。邓卉在其论文《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中指出:英语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关于教学艺术的研究偏重于理论,相关应用性研究也大多以中小学生为对象,关于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还少有涉及。因此,研究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运用的现状

(一)高职教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运用不充分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大部分教师上课时还是教的多,害怕放手给学生自学,也不太想实施新的教学艺术手段。有的教师观点较为传统,觉得教师在教课时重点是“展露和灌输”,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由教师支配,教师与学生间彼此的配合仅仅保持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表面水平,很少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实践、讨论、合作与探究”的学习实践活动。有的教师很少用英语和学生沟通,学生参加活动的可能性较小,大部分是独自回应教师的提问,碰到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一般直接公布答案,没有清晰地对答案做出解释。总之,大部分高职大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中还是扮演着比较单一的角色,不擅长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不是很注重重要理论的了解和使用,教的方法理念单调,教法的相关知识不足。由此,大学英语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教得十分吃力,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

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应将自身视为学生学习中的领路人,用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清楚教学实践不可局限在课本,需按照学习者与学习的氛围选择和处理教材;授课时不拘泥某些单调的教学方法,可按照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习得英语的兴趣。

(二)高职教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运用效果较低下

高职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功利性较强,缺乏兴趣,基础较为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中的主动性不强,意志薄弱,迫切需要教师引起重视。在中学阶段,学生一贯依赖课本,依仗教师,总是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答疑,等待教师的指令。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厌恶“教师教、学生听;教师划重点、学生背”的“单调式”“满堂灌”的教学手段,也厌恶教师整堂的语法讲解课和语言结构处理课,高职大学生期冀获取不断提高的学习空间,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高职英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关注学生的兴趣、 关注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上课时讲究方法,注重教学艺术。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师的授课任务普遍繁重 (以我院的英语教师为例,平均每人每周的课时量为 12~18节课) ,因此大多数教师更多的是忙于考虑如何讲解英语知识, 而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往往缺乏认真考虑和对待,课堂教学艺术运用效果较低下。

三、提升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运用效果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水平

高职大学英语老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有所创新,就必须拥有该学科的渊博知识,必须具有“一桶水对付一碗水”的本领,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作为教师,不但要熟悉自己所教的课程,还要了解所教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把握好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这样就能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新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讲解,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用渊博的知识教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给学生提供获取多方面知识的机会。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这样才能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就富有艺术的特征。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设计知识的呈现途径。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而不是教教材。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师就必须潜心于教材内容的深钻细研,既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上做深入的挖掘,又要从德育目标上进行细致的探索,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了解教材的潜在功能;全面考虑问题,深入理解问题,从教材的结构体系和整体功能上把握所教学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展示人人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教学气氛的把握,用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的语言感染学生,与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仪容仪表、举止合体。

(三)合理安排课堂节奏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切艺术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教学也不例外。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应根据教学的本质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教学的快慢张弛,使教学活动具有一种内在的高低起伏变化。轻松、舒缓的节奏能够营造出活泼的气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高职英语教师应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把握教学节奏。

(四)刻苦修炼教学语言

教师语言科学规范,思路清晰,恰当准确,情感丰富,生动形象,才能唤醒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语言艺术十分重要。只有基本功扎实了,语言表达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实质上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在爱学、乐学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获取更多知识。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有着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英语教师应熟悉英语母语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了解每个词语运用的具体环境和特定的词语或句子的搭配,将英语和汉语对应融合,做到教学言语的规范化和准确化。英语老师应该意识到英语是一种广泛性、通用性的国际交流语言,需要练就准确、纯正的英语口语和标准化的发音,这样才能将英语作为交际语言的内涵演绎得丰满,诠释得丰富,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的英语,在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

高职英语教师如能自觉地从艺术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解决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就定会有益于愉快地胜任职务,事半功倍地提高效益,就定能教学双方在教学相长中都获得舒心的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位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因此,讲究发展课堂教学艺术,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既是在新的形势下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改革深化的重大标识。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关键词:舞蹈艺术修养;素质教育;高校学生;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84-1

高校教育重视人才的全面性发展,艺术教育就是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中,舞蹈艺术教育是重要的培养方式。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舞蹈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乐观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勤奋刻苦的品质,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挖掘学生的爱好特长,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素质教育与舞蹈艺术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能力的个性化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而言的,表现在:(1)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不同教育空间和教学手段进行;(2)素质教育重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教育。

(二)舞蹈艺术教育的内涵

舞蹈艺术有着其特殊性,主要通过舞蹈动作、肢体语言表达人们的性格、个性、思想及情感等内心世界,进而激发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间的感情,以此创造出打动人心、内涵深刻的舞蹈形象,进而把舞者的审美理想、情感及精神境界表现出来[1]。

(三)舞蹈艺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

舞蹈艺术是一种优美、高雅的形体艺术。舞蹈主要通过人体姿态的连续性变化与动作造型表现舞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通过舞蹈动作把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让人们获得美的享受。舞蹈艺术不同于文学艺术,它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情感变化。而人的素质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各个要素之间既独立又统一联系、相互作用,而舞蹈的情感、审美、动作协调等就是人的素质具体体现。

二、我国高校的舞蹈艺术教育现状

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有计划、合适的舞蹈艺术教育,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情趣,可以增加他们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其人格的发展。当前,各大院校都有舞蹈社团,开展舞蹈艺术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当前,在各大高校都积极开展了舞蹈艺术修养教育,以自选或者全日制教学方式进行舞蹈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和能力的考量标准之一。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舞蹈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广泛有效的开展。

三、舞蹈艺术修养教学的实施与作用

(一)实施舞蹈艺术教学,促进思想道德教育

对于高校大学生开展舞蹈艺术教育,利用舞蹈艺术的精神和内涵感染学生,因舞蹈有着很强的愉悦性、空间想象性及感染性,比传统的教育更能让学生接受。通过舞蹈艺术修养的教学,可使理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施舞蹈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自由、轻松的教学形式[2]。比如:通过优秀作品的展示欣赏、自由创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探索精神。

(二)多形式实施,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当前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较为缺乏,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团队精神的意义和作用。舞蹈训练多是团队和谐、相互协作的集体舞,在实际的训练和彩排中要注意队伍的整齐、动作的一致,而舞蹈教学就是通过自觉性、熏陶的方式慢慢地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奉献精神,无形中培养了大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及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同时,让学生开展自我组织或者分组的舞蹈创作、设计及训练彩排,以此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舞蹈艺术教育与智力素质教育的并进

舞蹈教学可有效地激发人的大脑潜能,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力和创作设计能力。在高等院校的舞蹈艺术教育中,不仅可以改变不同学科间的分工智力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智力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爱好特长开展针对性的培养教学。通过舞蹈艺术教学,引导大学生从事欣赏和创造舞蹈的活动,促进其想象和探索能力,进而运用其以往的感知信息进行创新改造,实现质的飞跃。

(四)舞蹈艺术教育有利于身心素质的提高

适当的运动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发展,舞蹈就是一种形态活动的艺术运动。优美的音乐可以活跃、兴奋人的脑细胞和精神面貌,通过神经的调节促使分泌出有益健康的激素。大学生通过舞蹈的前进、后退、旋转等动作,活动骨骼、增强机体协调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功能,使得人的各个身体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进而促进人的身体健康[3]。

四、结语

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舞蹈艺术修养的教育,舞蹈艺术可以通过其动作、内涵等直接的影响人的身体和内心。因此,切实地落实好高校的舞蹈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环.高校舞蹈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2,(11).

[2]戴丽娟.舞蹈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J].南方论刊,2018,(03),.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第8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师;审美

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的目的是为了创新,物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想象、鉴赏和理解能力,就是落实创新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追求美,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教材

中学物理教材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从认识的角度考虑编定。教材逻辑严谨、结构完整、内容简洁,充满灰色的理性。这当然与正处于青春激情阶段的中学生有距离。消除或缩短这个距离,需教师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意识地创造培养情感素养的环境,这是最细腻的教学艺术的领域,是教育素养的本质。”而优秀教师也总能借助审美情趣,将教材与课堂的灰色气氛转化为亮丽可爱的色彩。

中学教材是由很多细节组织起来的,学科知识的细节和物理材料的细节。所谓的物理科学美,就是体现在每个细节之上。古今中外的著名物理学家艰苦卓绝的探索过程展现了一种人格美。当然,我们从星移斗转、日夜交替、春秋轮回、物态互变这些自然现象到磁技术、激光技术、能源开发技术等充分展示了物理前景无限美好。

只有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才能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要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不只是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了解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不仅要读一些教育经典作品,也要阅读一些报刊、图书,等等。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

二、追求学科的创造美

学科的创造美,就是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使物理教学实现真和美的统一。教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讲就是:“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关键是教师依据科学的知识、传统的道德观、科学的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去塑造、改造或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进而使之形成健全的符合时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格精神、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和有与世界对话的能力的有用人才。

创造美,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教师的教学目的必须从传授知识转变到教会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学习上来。教师要注重教法研究、学法探究,师生同步学习。物理教材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讲解某个概念,可以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三、实践物理课堂的教学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讲授表现出来的审美因素就是教学美。教学是一门艺术,物理教学的艺术性,更能给予学生美感。教师语言要清晰、流畅、规范、幽默浅显、声情并茂,给学生语言美、情境美之感;板书要科学、完整、美观,给学生和谐美、结构美之感;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优化教法,精心设问,启迪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智慧美之感。

语言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课堂教学语言不是生活语言,而应是在逻辑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而且,物理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枯燥的概念和理论设计成直观生动的课件进行教学,将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实验进行教学,从视觉、听觉、感觉上引导学生进入审美角色,因势利导,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教师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从而达到审美境界的过程,也是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学教师要拓展审美修养的途径,把审美素养的培育变成自己永恒的自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李芳.新课程教学方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

[2]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大学艺术审美修养范文

一、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意义

1.培养爱好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不但可以陶冶高职生的情感及培养高职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放松,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效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文学教育的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1]275“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1]253至于如何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朱光潜先生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玩味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当然第一流的文学作品需要学生有相应的欣赏能力。

2.提高审美能力,满足需求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加深其对文学的认识,准确把握欣赏文学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文学欣赏》着眼点是人的塑造,但是进入人心的途径则是作品。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既能够引导高职生感受和发现作品具有的真、善、美,又能够给与高职生以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满足审美的需求,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3.升华思想境界,抵制丑恶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抵制丑恶、向往美好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名篇都蕴涵着一种时代的声音,或者是超越了时代的伟大的灵魂的呐喊。学习它,领悟它,不但可以使高职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而且还可以打开高职生的人生视界,领略更为丰富的人生内涵。

二、高职生在文学欣赏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经典作品少,审美能力较低欣赏文学作品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很好地去欣赏作品。包括欣赏者的社会阅历、政治思想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艺术修养等,这些将直接影响到他是否能很好地欣赏文学作品。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2]文学欣赏也是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多读这样的作品,能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并进而提高欣赏能力。然而,当代高职教育存在“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3]的弊端。尤其是在理工科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就万事大吉了,很少去阅读文学名著,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不知道巴尔扎克是谁,不了解托尔斯泰是哪个国家的,再加上他们对文学知识和艺术知识非常欠缺,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2.欣赏方法把握不准确,欣赏态度存在庸俗化经典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能够陶冶情操,升华思想。余秋雨说过,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4]爱因斯坦也曾表示:“艺术作品给我最高的幸福感受。我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是任何其他领域所不能及的。”[5]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大多高职生也只是看一些网络作品。即使阅读到比较优秀的作品,欣赏时对其评价与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并不能从审美知识角度去对作品进行一个科学的评判,往往以一种单纯的取代美感,忽略了文学作品美的本质。

三、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途径

1.鼓励高职生多读优秀文学作品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给人们无穷的教益。所以,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有多读,才能很好地做比较,才能品评出作品的高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提倡多读书、多思考,注重于文学作品的数量;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文学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强调起点要高,侧重于审美对象的质量。[6]在文学作品的具体、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孕育着崇高的人文精神和真挚博大的情感。所以,多读、多思,并且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够扩大人们的认知领域,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欣赏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