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学与科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科研;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8日
教学和科研是所有高校都存在的两大职能,科研和教学的和谐发展是高水平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近年来,教学和考研的关系往往被割裂开来,认为两者是相互矛盾的。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重要的日常工作,其中科研是实现学校价值的主要方面,教学是实现学校目标的重要手段,两者同等重要。因此,应该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赢。
一、在教学和科研关系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目前,部分高校和教师片面的认为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
(一)科研第一,重科研轻教学。这种观点认为,高校的发展在于科研,没有科研的大学,就不能称为大学。由于科研工作对高校的社会地位、荣誉和教师个人经济利益有着更直接的影响,部分教师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为了提高工作业绩,过分地重视科研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只考虑争取多少科研经费,轻视教学工作,忽视教学工作的价值,教学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这对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影响着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发展。
(二)以教学为中心,重教学轻科研。这种观点认为,科研是少数具有科研能力和需要晋升职称的教师的个人行为。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主体,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重教学轻科研。把教学单纯的理解为教学行为,割裂了教学和科研内在联系。这种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教学工作上,教学时间严重占用科研时间,自身的科研水平得不到提高,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二、教学和科研关系认识上存在误区的原因分析
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活动,科研是重要的工作,科研和教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高水平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然而,在对教学和科研关系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
1、领导认识偏颇。高校领导对教学科研工作的认识和支持程度对教学和科研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些高校领导只重视教学工作,认为学校就是教与学的阵地,一切活动都应为教学服务,科研更应该为教学服务。还有一些领导认识到科研工作对学校地位的重要影响,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忽略了教学工作。
2、教师个人自身原因。教师立足于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会决定自己在科研和教学上的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社会活动和行政工作,这就导致用于教学科研的时间较少。此外,由于科研工作对教师个人利益、声誉有着更为明显的影响,一些人认为高校的教学是软任务,科研才是真水平,科研更能让教师产生成就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科研上,从而忽视了教学工作。
(二)客观原因
1、宏观政策的导向。受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影响,科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鼓励和引导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水平提高了,学校就会获得充足的项目经费,社会影响也就随之提高。因此,在宏观政策的导向影响下,科研和教学的平衡发展受到影响,二者在高校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2、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上,教学工作的评价较难操作。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努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的投入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看出成果。相反,对科研工作的评价容易量化。科研的投入在短时间内能看到效果,没成果和有成果、一般成果和重要成果差异明显。而教师职称评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水平,对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两者相结合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工作只作为参考。在这种评价体系下,产生了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中的教学和科研关系
实际的工作中,由于不能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发展。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赢。
(一)正确定位教学和科研的功能。高校是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身的现代人才培养的场所。教学和科研既不相矛盾,也不能相互替代,没有科研的教学不是高校中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也不是完整的科研。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是发展知识,教学和科研都是学习的过程。构建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让教师通过自身的参与,树立对教学和科研统一性的认识,改变二者相脱节的局面。
(二)教学与科研互动,实现教学和科研相长。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让教师对知识、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为科研工作奠定基础,科研离不开教学,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和前提。其次,科研反哺教学。高校的教学是融入了科研的教学。一所大学如果仅仅是教学的大学,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大学。科研不仅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也有助于提高学校声誉、生源质量和教师业务水平。构建教学和科研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赋教学于科研当中,在科研中开展教学工作,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真正实现教学科研相长。这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旋律。
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中的教学和科研关系,激发教学和科研的内在动力,用教学促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将“研”与“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赢,才能给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方黑虎,丁信毅等.论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利与弊[J].教育与现代化,2005.2.
应该承认,对任何一名教师而言,受个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确有存在冲突的现实性。毕竟,时间与精力总是一定的,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教学上,科研势必受到影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教学也势必受到影响。那么,教师眼中的教学与科研的这种现实冲突性,在大学校长那里能否得到化解呢?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警惕高校变研究性大学后重科研轻教学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柯杨
现在确实有一种倾向,很多高校变成研究性大学之后,重科研、轻教学。特别当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指标应用了之后,促进了科研的发展,教学却有所滑坡。以至于近些年,当中国的大学在量、科研设施等方面紧追国际一流大学的同时,社会上却对高校提出了“教授一大拨,名师有几许”的揶揄和质问。
当下,教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十分普遍,这无疑偏离了大学的使命。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研究成果的指标更容易量化、容易计算,而对教育质量的评估指标则是比较软性、不太好掌握的,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在激励教学方面是需要改革的。目前的问题是,如果再像过去那样用计算“课时量”来激励教师关注教育,已经不够了。
因此,高校的教改过程中就面临一个难题,怎么样量化、鼓励教师进行积极的教改,而不像过去那样按照课时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北大正在不断地摸索中,希望在教改的过程当中鼓励教师更多地投入到教育里面。这些鼓励措施包括在职称晋升体系里,关注教师投入教学的情况,对教师的要求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考察教师是不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怎样等。
另外,我们也特别鼓励做科研做得好的教师去教学。实际上,这种带着问题的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理解知识和在前沿领域的发展,其实更有效,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
高校承担科研与培养人才不对立
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 李光宪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但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科研活动是人才培养,培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科研活动跟人才培养、课堂教育可以结合得很好,并不对立。
进一步说,怎么样保障好担任科研任务的教授、老师的教学,这需要从管理上进一步跟上。允许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吸收优秀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做科研项目助理,这有助于改进现在大学人事管理制度,也有助于缓解教学和科研的一个矛盾。因为有这样一支专职科研队伍,并且源源不断地进行,可以保证教授能尽好职责、上好课,同时不耽误国家重大的科研研究。
在国外,研究性大学通过科研项目聘任专职的科研队伍人数可以超过学校在职教职人员的数字,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应寓教于研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宁滨
大学是高水平人才集中的地方,是科技创新的高地,在国家科技竞争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大学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寓教于研,在大气稳重的氛围中凝神聚力,多产生基础性、原创性和战略性成果,更多地培养高水平人才和转化研究成果。
具体而言,大学要结合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核心与关键技术的攻关,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技术转化,在对国家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中体现自身价值。这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在这种参与和合作中,大学需要厘清和树立一些契合自身定位和价值的理念,以体现大学的大气和凝重。
首先,大学的科研一定要寓教于研。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是出思想和出人才的地方,最大的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学校依托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过程,形成发现科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在解决具体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包括核心技术的攻关、一些重大项目参与、同企业的合作等,都要有学生的参与。大学只有寓教于研,才能通过人才培养,为需要长期积累的科学研究不断补充富有创造性的新生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产生高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
其次,大学的科研需要凝神静气。科教结合要求教授和研究者有较高的素质,只有满怀热情、责任心和对事业的执着,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教研之中,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育人的规律。同样,在重大问题研究方面,有些专家学者付出毕生的努力,“十年磨一剑”,甚至“终生磨一剑”,才取得突破性成果。我们应该培养和赞赏这种精神。现在我国大学的一些考核和评价过于急功近利和量化,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必须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克服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科教体制评价的管理需要细化和分类,甚至实现完全个性化的管理。只有细化分类、遵循规律、营造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才能让科教人员远离浮躁,心无旁骛地潜心育人和研究。
再次,大学不宜在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中争当牵头者。依据学科特点和优势,在参与和合作中做好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这些更符合大学的特点。事实上,这些项目的时间要求和规模特征都使得大学不适合去做牵头者,因为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使命、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更符合这些项目的要求。大学一定要大气,不能有包打天下的想法,而是在参与及合作中,了解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以便更好地对接和服务这种需求,避免迷失方向。
最后,大学要善于与企业协同创新。大学在协同创新中要做好顶层设计,站得高,看得远,不与企业争利益,企业能做的事大学不要去做,大学只做企业不能做的事,从而实现可持续合作和共赢发展。国家明确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新型产学联盟。这就明确了在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中,企业必然是投入的主体、风险的主体、收益的主体。大学在这个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需求,做好技术、平台和人才的支持,并且把转化科研成果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方式。
链接
哈佛女校长呼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风气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科研学府,哈佛大学数十年来一直注重学术成就,教授们努力在学术领域创新,强调做前沿性研究,并以此来获得续聘、薪酬、声望等。但是,偏重科研忽视教学的现象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与州立机构都在敦促学校改变忽视教学的传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师资。在新任女校长和临时校长德里克・伯克的支持下,9名教授组成的小组发表报告,呼吁校方重新定位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该小组的牵头人、社会学家斯科波尔说,有些学生读完4年大学后,竟然不认识任何一名优秀的教授,以至于推荐信都无法拿到;哈佛大学有相当数量的杰出教师,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教学才能而受到奖励。为了获得续聘,一些年轻的教员不得不努力从事科研,结果降低了教学质量。报告援引一名助教的话说:“我的每篇论文和学术成就都为我赢得了高额奖励,而我的每个教学成就带给我的则是警告,那就是我不应该偏离科研领域。”
不过,9人教授小组指出,他们发表报告的目的并不是要降低科研的重要性,而是要求学校更加关注教学。“我们不会聘用非学者型的教师,我们需要的是这两方面都擅长的人才。”
各大高校都在调整。事实上,除了哈佛外,目前美国各个领先的研究性大学都在寻找方法,来更好地平衡教学与科研,以做到教研结合、相互促进。
关键词:科研;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74-02
一、引言
前上海大学校长、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曾指出,办学理念的核心是“拆四堵墙”,即拆掉学校与社会的“墙”、教学与科研的“墙”、各专业之间的“墙”以及教与学的“墙”。其中,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他认为应当做到“一支队伍(教师队伍),两个中心任务(教学与科研)”,并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也就是说,大学教师应该兼顾教学与科研,并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这些理念无疑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教学与科研是现代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若处理得好,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现实中教学与科研常常出现矛盾,甚至带来严重的问题。二者孰轻孰重,如何处理他们的关系,这是高校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中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现状
二十多年前,我国的高校教师主要关注教学工作,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现象并不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对大学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他们所担任的角色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还是要承担一定科学研究任务的科研工作者。近年来,随着各项政策的下达和实施,人们对科研方面越来越重视,甚至在如今很多大学教师的心目中,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教学工作热情不高:与科研相比,一部分高校教师不愿意或尽量避免承担教学任务。究其原因,可能是在现行的高校薪酬和奖励体制下,在科研上得到的回报远比花同等的时间在教学上得到的回报高得多。简言之,从“性价比”的角度看,从事科研和从事教学的投入-产出比差距较大。
2.参与教学工作责任心不够:一部分高校教师即使承担了教学任务,对某些教学环节,如备课、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仍然不够重视。任课老师不愿意下大力备课,课堂教学成为简单的课件朗诵,课程考核的敷衍了事在现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比比皆是。正是由于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不完善,有些教师在主观上认为,备课时间长短和教学质量评估没有十分直接的关系,从而导致他们简单地借用他人的多媒体课件,上课无非是朗诵课件,很少和学生有课堂上的互动。
3.参与教学研究投入度不够:一部分高校教师缺乏钻研教学的激情,对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难得见到教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论文,甚至很少有老师之间做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之类的探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客观上参与教学研究的时间极少,高校教师们经常在科研与教学之间疲于奔命,用来从事教学研究的时间极少;另一方面,主观上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不高。
三、如何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权衡科研与教学
高校教学和科研的矛盾,是长年累月、日益演变的结果。作为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关系以及把自己的科研和基本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学校而言,如何从管理的角度,从宏观层面来把控教学与科研这个天平,给高校教师引导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可能对于我国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
1.提高高校教学工作者的待遇,培养教学名师。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学活动的激励措施除了给予一定的课时费外,大多是设置教学成果奖、评选优秀教师,对表现突出者给予一定奖励,但对奖励性质和设置方式的限制较多。学校对科研活动的奖励形式则丰富得多,学校通常将科研项目、学术杂志等进行分类,按照承担项目和的等级和数量进行奖励。因此,大部分教师都想利用更多的科研成果来获取更多的奖励。在这种现实下,高校能做的是,根据教学的工作量核定一个较高额的课时费,鼓励更多高校教师投身教学,让对教学工作有热情、愿意从事教学的教师得到和从事科研同样的待遇,在高度重视教学的大环境下,培养教学型名师。
2.树立高校排名的正确导向,实行综合评价。目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多种多样,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评价机制也越来越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评价标准仍具有很大的趋同性,科研成果仍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标准的单一性使高校更加重视科研活动,从而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大学进行排名不可避免,问题的关键是,在没有一个科学评价体系和完善评价机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排名的结果。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举措都可能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完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方位考核。目前,教学质量评价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教师来说,教一节课可以准备两三天,也可以准备几十分钟,两者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如果我们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而只是将重点放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上,那么就有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导致教师都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上。因此,我们必须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由学生的课程成绩、学生评估、同行听课评估、主讲教师和助教之前的相互评估等构成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体系,对任课教师的表现做出综合判断。
4.明确高校教师分工,完善个人考核和晋升制度。如何鼓励高校老师利用有限的精力,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长,获得高效的产出,是值得高校管理部门深入考虑的问题。高校教师的职责可以各不相同,其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比重也应各有侧重。按照这种分类标准,高校教师大致可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型三类。目前,大多数高校重科研轻教学,考核制度和晋升制度也大多侧重科研成果,这也是导致逆向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可以根据教师的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考核制度,根据每位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工作比重,利用加权法进行考核。在晋升制度上,职称评定可以分教学、科研两步走。具体来说,可以针对科研和教学活动设定两种不同的职称评定方案。对于以科研见长的人,要充分发挥其科研优势,根据其科研工作量来评定职称;对于以知识传授见长的人,可以根据其教学成果来评定职称。
目前,我们需要做的是从长计议,参照世界知名大学的做法,结合我国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高校管理部门在现行制度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确立一个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科学合理的、公正公平的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对科研和教学活动的激励进行充分权衡,一方面做好大学教书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多高端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学胜.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激励机制的权衡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1),82-84.
关键词:教学;科研;现状;原因
一、我国高教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
1.重教学, 轻科研
一方面,我国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教育思想往往侧重于对学生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课堂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判断教学水平的高低依靠考试的成绩,有些学校的领导也没有科研的观念,所以,导致部分老师科研观念淡薄,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按教材上教好书本上的知识,科研是“额外”工作。另一方面,连续几年的扩招,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短缺的现象,为了保证每个班每门课都有老师,增加老师的工作量,老师基本上成了上课的机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只有抓教学而舍弃科研。
2.重科研,轻教学
在高校教学与科研失衡的表现中,虽然有“重教学,轻科研”现象,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表现是“重科研,轻教学”。许多大学认为,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学校的综合实力主要是取决于科学研究水平,只有重视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才能更快、更好地为学校带来声誉,而学术声誉在一定条件下会带来更多的资源,如更易获得科研课题、经费资助等。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对教师职称的评定和奖励时,采用硬性的考核的办法,主要看科研成果的多少,发表了多少论文出版了多少专著等,而忽略了教学业绩的考核,由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性质是不同的,教学效果是不容易量化,研究结果相对比较容易量化。这种导向使得有些教师不愿在教学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学术“泡沫化”
高等教育法第52条规定, 高等学校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 说明了教学和培养人才在高校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但是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学校政策的失衡,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社会上普遍存在道德败坏的现象,在高校最为集中的表现为教师在对待科研的态度上有分化,历来被称为象牙塔的理论不再是一片净土,论文抄袭等高学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屡次被媒体曝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破坏高校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形象。如: “长江学者”李连生等人被认定剽窃;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涉嫌剽窃他人专著等。学术不端行为,造成了“学术泡沫”的泛滥。
二、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原因分析
1.来自国家、社会 宏观方面的原因
科研与教学是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也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式,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国家和社会的宏观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投入
我国已经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大大增加科研经费,改革科研投入机制,指导和激励高等学校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展开科学研究。由于政府对高校采用非均衡投入原则,重点学科、重点研究项目等对高校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高校接一个项目就意味着获得经费,能吸引优秀的生源和师资,进入良性的循环,很多学校为了激励教师进行科研,把科研经费中的一部分作为奖金分给项目承担着。因此,在宏观政策的影响下,科学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教学却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从而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2)社会评价
科学研究是一所高校赢得声誉和资源的首要手段,较高的声望能给学校带来发展机遇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尽管教学活动也可以提高学校的声望, 但其影响是极其有限的。而科研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超越国界。近年来,社会上出现各种版本大学排行榜,越来越多的人把科研水平看成是大学地位和实力的标志,造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相对教学来说,科学研究是显性的,容易测量所以大学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政策倾向于科学研究,从而削弱了教学的投入与管理。
2.来自高校自身的中观原因
(1)高等学校校定位不准确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部分学校的定位不准确,没有正确的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几乎所有的高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 求大求全, 办学层次上层层攀高、规模定位上盲目求大、学科定位上综合求全、办学类型上重学轻术, 结果使高校办学模式趋同, 缺乏个性。这就会使一些教学型大学侧重于科研,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但在重科研的同时, 对科研的定位不够准确, 致使科研水平不高。
(2)评价与考核制度的影响
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与科研, 大学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有着双重角色,那么其声望和价值就应从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来体现。虽然高校对教学与科研分别采取相应的评价机制,但是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大多数的考核制度都注重科研而轻教学,如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主要看是否有科研项目、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很少或者是没有把教学能力作为职称评定的主要标准。大学关于科研的奖励政策和评价机制相对比较完善,只要有研究就会有奖励,并且奖励强度大也易于量化,对科研有巨大的的促进作用,这样就会导致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3)高校自身的急功近利
对科研成果评价,具有比较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科研的相关投入在短时间内能见到一定的效果;相比之下,教学效果评价较为困难,教学效果要在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才能看到,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因此,学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比较容易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学领导在任期内要有成绩,学校排名要有提高,重科研成为唯一的选择。
3.来自教师自身的微观因素
(1)科研能够更好的改善教师的福利
首先,教师职称的评定和晋级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科研成果,教师搞科研更容易评上职称,职称也就与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其他物质利益紧密相连。另外,与教学工作相比,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度,一旦科研,就成为大家看得见的成果,很快就能够得到广大同行和社会的认可,是教师证明自己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科研能够使教师得到更多的东西,教师也愿意重科研而轻教学。
(2)科研能满足教师的兴趣和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在教学大纲的规定中进行, 有固定的教学时间和固定的教学内容, 是教学的集中表现。相反, 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更好地把工作与个人兴趣结合起来,而且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成果,更容易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2013年河南省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许海清.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2
[2]关辉. 论大学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辽宁教育研究,2007,12
[3]许迈进. 教学与科研并重:研究型大学和谐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J]. 中国高教研究2007,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科技工作者在劳动人口中的比重日益提高,从事教学与科研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如何让教学人员了解所从事专业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从而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讲授教学;避免科学研究人员重复研究、低水平研究,造成人力、财力浪费;让科技人员了解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科研发展的阶段与现状,接触到更多、更前沿的知识;让科研机构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有一个科学的评估,科技查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的“地标”,在科技查新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的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的内涵、特点
1.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的内涵
科技查新是一项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咨询工作,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或专题、专利的新颖性做出基于文献对比性结论的过程。开展科技查新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创新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一步,也是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最佳切入点。
2.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具有广泛性、权威性、规范性、专业性的特点。
2.1查新内容广泛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科研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科技查新在科研中的作用。在当下,高校科技查新站不仅要面临本校师生科技查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社会科研机构也向他们提出了科技查新要求。所以,高校科技查新站不但要面临数量庞大的查新要求,查新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随着科技的发展科研的进步,更多新领域、更多交叉学科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科技查新人员不但要有自己的专业领域,也要不断补充新知识,认识新领域,在文献检索分析时对查新内容给予准确的判断,客观公正的做出查新结论。
2.2查新手段权威性
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是以查新报告的形式对查新内容做出客观结论的,通过对查新内容文献检索,判断其创新点是否已具有文献报告,从而对其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做出客观判断。由于科技查新具有评价性,所以科技查新单位必须获得国家批准资质的基础上才能从事这份工作。查新单位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科技查新业务规范,对查新内容做出科学的判断,完成科技查新报告,并由查新人员、审核人员签字,加盖查新机构公章。所以,一份完整的查新报告,无论在课题的申报,还是在成果的鉴定等科研过程中,都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2.3查新流程规范性
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具有规范的流程,查新报告具有特定的、固定的撰写格式。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必须严格教育部、科技部的规定实施。教育部、科技部在《科技查新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查新工作的流程:查新委托和受理、检索准备、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检索方法和途径、查找、完成查新报告、提交查新报告、文件归档。科技查新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本规范实施查新工作。
2.4查新人员专业性
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人员的选用必须按照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要求,不但具有基本的道德素质,如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等,还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人员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具备较宽的知识覆盖面,熟悉查新判断、分析的原则与要点,能对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与综合提炼,具备查新能力。必须接受国家有关查新的正规培训,具备查新资格,具有一定的学历水平。
二、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与高校科研教学工作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一方面科技查新服务工作的开展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1.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促进高校教学的发展
当今时代知识的发展越来越快,高校教材的编撰更新速度远远滞后于知识发展速度。为了向学生提供新颖的、较为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高校教师应关注科所属学科知识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汲取最新的知识。特别是在硕博研究生教学培养中,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站依据学科领域的特点,不断地向培养导师、任课教师提供最新的知识动态与科研动态,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更能接触学术前沿。
2.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科研创新
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在高校科研管理与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学院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科研教学工作的发展提供保证。
2.1通过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高校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
当前,科技查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题申报查新、课题成果鉴定查新、成果报奖查新以及专利申请查新。
课题申报查新是课题申报者在准备一项课题研究之前对本课题做的研究,它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历史、阶段性成果、研究现状、研究趋势等。研究者要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深入的探求,这样新课题才有生命力。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有助于科研人员掌握全面的学术信息,避免重复学术研究,节约科研成本。
课题成果鉴定查新是指课题完成后对课题结项成果的查新,它是课题评审专家对课题评审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课题验收专家对课题成果做出科学的鉴定,从而保证了科研的严肃性、权威性。引导科研工作者认真对待科研工作,杜绝了学术的造假腐败。
作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对课题立项查新与成果查新的统计分析,可以有效掌握高校科研动态与方向,了解学校科研优势与不足,对于引导学校科研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2通过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的开展,科研人员能掌握最新的科研信息,并能培养科研人员的信息意识
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立项查新中,其重要作用还体现在科研过程中。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站不但有数量巨大的纸质资源,而且具有丰富的电子资源。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很多高校无论是纸质馆藏量还是数字资源量都空前提高,部分高校的数据库达几百个。高校图书馆不仅在资源建设上有所提高,在观念上也不断提升服务理念,由过去被动咨询式服务向主动推送式服务转变。在过去经常有这样一些难题困扰科研人员,一个新课题,自己立项的时候还是一个新课题,等到课题结项查新的时候发现类似的课题已经结项了很多,并且内容大同小异,白白浪费了科研人员的精力,浪费了科研资源。图书馆科技查新人员推出主动服务之后,对科研课题会采取“跟踪服务,推送服务”,查新人员会主动关注本课题的最新进展,及时的向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科研动态,使科研人员及时调整课题重点与方向,把课题重点转向课题的真空领域。
在科技查新人员“跟踪服务,推送服务”的全新理念影响下,科研人员更能注重信息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在科研过程中,科技查新人员不断向科研人员提供最新的科研动态,科研人员根据最新科研动态开阔了眼界,并根据最新科研动态调整科研方向,随着查新人员与科研人员的深入交流与了解,科研人员也由被动的接受查新向主动查新转变,主动参与查新过程,科研人员的信息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2.3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要求科技查新的水平要不断地提高
关键词:高校;教学;科研;教师专业;协同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大招生,原有的师资力量明显满足不了教学与科研的需求量,为确保师资力量雄厚招收大量的青年才俊教师到教学与科研的岗位中来。年轻教师的加入为教师专业注入了鲜活血液,但因许多年轻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刚刚毕业或者从其他的事业单位引进过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即便参加过短期的教师岗前培训但还是缺乏一些教学经验和科研的能力无法短期内投入教师这个角色。如何使青年教师短期内适应教师这个角色是教师专业发展急切解决的问题。
1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含义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个性方面的成长,使教师能够胜任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管理等各项工作。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与信誉。当今社会许多家长注重孩子知识、成绩,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学习优越,成绩喜人,做国家之栋梁所以要求老师必须达到博士硕士的学位且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子及更新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有灵活的思维,接收新知识新理念的同时能快速转变为学生能理解的模式传授学生,方便学生快速的接收到教师传递的信息,并快速的运用学习。不仅如此青年教师还需要具备专业的素养,德智协调发展,面对恶劣的环境或者高强压下都能镇定对待,这些都是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学会的东西。这些都是通过外部环境及内部自身的努力来完成,而内部自身的努力是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
2 教师专业的教学与科研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是对专业发展的一个意识理念、对自我的认识、对职业的共鸣、对自我的效能感、对自我的成就感的一个发展历程,是对自我、专业的认知、专业的感想的结合[1]。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其实就是对自我在教师行业的一个认识,认识自身的价值及自身为教师行业付出的坚定理念的一个过程。对于刚从事教学行业的青年教师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将本专业有关的知识理论及资料传授给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清晰地表达,了解自身的不足进而改正完善,在潜意识里形成一个规划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来达到对职业的成就。高校青年教师不仅需要对教学做出探究还需要对教育及专业方面的科研做出研究。教育科研有助于帮助高校青年教师正确的认识自身,合理的制订自身在教学行业的成长目标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增进自身对专业的深入研究,深入专业的研究也能对自身在教学行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关系
协同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资源或者个体,一同合作完成某一个目标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就是指两者之间的合作来完成对知识及技能的一个充分利用,通过对教学与科研的协同的成果来提高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教师专业的质量以及效率,同时对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及质量达到一个提升。协同就是质量上的一个提高。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内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互补关系,教学对科研有促进的作用,而科研对教学起到支撑的作用,两者互惠互利。
3.1 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
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内容,其研究对象及方式成果均不相同[2]。教师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主要是将知识组织好运用到教学方法上,通过知识的理论来对学生产生影响兴趣,感染学生学习氛围。而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进行探究进行创新,这个除了需要教师有一定扎实的理念及实践能力外还需要有对待问题认真、多角度看问题,敢于有解决问题的精神[3]。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学研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孕育人才而定,高校为教师创造了环境,如失去了教学这个理念,高校也将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有了高校这个平台,青年教师就能在这个平台上认真教学,通过以教学为中心,带动科研发展,将创新通过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不断通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来丰富教学课堂,充实教学环境。所以说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更能有效快速的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工作的效率。
3.2 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还需要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是教育科研的一种也是属于科研的范围,它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创新、思考领悟。教学的研究可以帮忙教师转变传统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接受创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好学、好问、好思考的理念观。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培养教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对非师范专业的高校青年教师有显著的成效。高校青年教师通过教学的研究能够更加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关系,自身自觉的投入科学研究,自觉将研究陈果投入到教学中来,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4 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与科研协同关系中的问题
4.1 依据自身情况,稳步发展
市场的经济拉动高校的影响力,使高校的教学与科研色彩变得越加浓厚。高校青年教师刚步入教学这行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面对社会外力、科研、教学等多方的压力,高校青年教师更应结合市场需要及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在达到一定物质的条件下踏实研究,如果初步没有经验没有把握独立完成的话可以先参与到别的研究上,通过有经验的领导带领下,慢慢逐步熟悉了解科研流程,掌握科研技巧。经验丰富之后再独立出来自己研究课题。所以在教学与科研中要勤奋勤钻研,对工作保持探索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一步步稳步发展。
4.2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
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的思维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协同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是知识的创新和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年教师在科研领域的重要部分,教师要在自己领域创新必须抓住创新的脚步[6],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用自身的教学质量结合创新的科研内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学生的竞争力增强就能整体拉高本班级的学习成绩,加大本班级的学习氛围,更有效的促进了育人这一目标。
5 总结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注入的新生力量,是活跃的主体,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和进步。青年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来结合社会对教师这行业的要求发展,在教育期间下意识的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关系来促进学习的发展,使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在整个的教师职业生涯中贯穿,让每个高校青年教师的个体发展和高校的发展同步进行,共同达到目标。高校青年教师做到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将知识和教学方案创新,开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增加教学质量的同时培育更多国家栋梁,为国家的未来注入高质量人才,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5-30.
[2] 龙献忠.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迪〔J].江苏高教,2003,4:78-81.
[3] 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70-100.
关键词:学科建设 课程 教研室 教书育人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30971171)
今年是国家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值此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两项重要任务。因此,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定位、找准方向、趋利避害,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筹划好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高校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辩证关系探讨如下。
1 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
高校的学科建设既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龙头,又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既是高校彰显国家形象的窗口,又是高校教学科研实力的体现。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既要承担培养合格人才的艰巨任务,又要重视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对于促进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业已证明,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主要区别在于:学科建设要求必要、必新、必尖;而课程建设则要求必要、必新、必精。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①在多个科研项目的基础上,至少有三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②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获奖及论文);③与研究方向相适应的三支人才队伍。而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①在具有课程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具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②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成果(获奖及论文);③与教改方向相适应的一支师资队伍。关于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性质:学科建设以刚性指标为主(硬实力);课程建设以柔性指标为主(软实力)。二者的目标:学科建设旨在培养有国际视野、有战略思维、有问题意识、有全局观念的“四有”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旨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当代大学生。学科建设的效果或水平对提升高校整体实力具有重要影响;课程建设则在提升高校教学水平中起着关键作用。
2 教学工作与科研任务的关系
“以教学为中心”是当前许多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但由于高校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又是高校与中等专科学校的主要区别。大学教师不仅要认真地“教”,而且要努力地“研”;后者既包括教学研究,又包括科学研究。为此,高校领导应当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平台现身说法,大讲“教”“研”活动有机结合的好处,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字上锻炼自己,在“研”字上提高自己,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起来,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青年教师的成长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各教研室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只有将质量意识提到新的高度来认识,才能逐步扭转长期以来盲目追求论文数量而忽略论文质量的不正常状态。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鼓励教师将自己成熟的研究成果有机地融入教材建设,对于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教研室主任与支部书记的关系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为此,加强对新任教研室主任和支部书记的培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培训,支部书记明确了自己肩负的政治责任,增强了在基层开展党务工作重要性的理解,认识到支部建在教研室的重要性及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的时代意义,对提高支部书记的综合素质及加强教研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基层干部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的本本主义;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横、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等方面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使得具体实践环节能做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任务上分、目标上合;职权上分、力量上合,使教研室及支部工作能与本单位或本部门的中心任务紧密联系、有效互动、提高效率、发挥作用。并从培养跨世纪人才这一需要出发,围绕院校的发展目标,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把老教师多年积累的宝贵教学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通过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带领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科研项目或重要学术活动以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推动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提高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教研室在教师培养、课题申报、科学研究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如何把课题研究与培养教师结合起来,把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依然是当前教研室工作中值得探索的新课题。
4 行政事务与专业提高的关系
专业教师,尤其是热衷于搞教学、做科研的教师,一旦承担行政管理工作后,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耗费,使一些本来的“内行”逐步变成了外行,既荒废了自己,弄不好还可能荒废他人。这是新形势下高校人才资源十分匮乏情况下的一种浪费,势必给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造成巨大损失。事实上,作为从事行政管理的业内人员,并非无所作为,只要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与专业发展的关系,把握二者间的相互关系,非但不影响专业发展,还有利于在实践中深化对管理内涵的认识。在当前大力倡导学习之风、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之际,正确处理好政治学习与业务提高的关系非常重要。当前,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以及社会变革不断加速,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知识水平在教学转型期已经面临新的挑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只有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不仅要学业务、也要学政治,尤其应学会运用、思想的方法论解决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应当避免脱离本单位实际的空说空讲形式主义现象。通过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关系的调整和互动,以学习促发展、以科研促教学、以点带面和分层推进,使部分教师在有关课题申报、研究方法的掌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增强了学习意识,提高了学习效果。积极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加强教学研讨和交流,针对各学科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5 教书育人与学生管理的关系
教师肩负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人才的光荣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把培养一流人才放在心上,要自觉提升教书育人的素质、能力和水平,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因此,教书育人为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线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做法,也是高校多年来常抓不懈的任务之一。为强化各级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视,可结合自身实际,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有利于“管理一体化、组织立体化、内容具体化、方法多样化、活动系列化”的活动方案,对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①要求见习助教要担任兼职班主任,会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②要求助教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③要求讲师要结合专业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④要求副教授要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⑤教授则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结合教学做好学生、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刻苦努力,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认真探索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有效方式,把研究生培养与师资培养结合起来,把正确处理研究生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与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在确保完成本科教学及研究生教学的前提下,在促进科研、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学生管理模式更科学、更有效,成为高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为边疆的稳定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泽,赵凤娟.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基本轨迹及未来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0,3:37-44.
摘要:教学与科研相互结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学与科研之间是相互促进,又存在矛盾的相辅相成关系。妥善解决矛盾,使大学科研和教学顺利发展。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存在偏教学或者偏科研的现象,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放在了完全的对立面考虑,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呼吁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利益机制,以达到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职能和科学研究职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学;科研;对立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单从表象看,教学和科研是对立的;因为时间分配有限如果教师光花精力去完成科研任务那势必会占用教学的时间。但是,如果深入到本质深处,教学和科研其实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的。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培养思考的过程,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样科研工作的展开也能促进优秀人才的诞生和成长。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中,科研和教学结合更加紧密了,随时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高校之前所承担的单一的教学只能在逐渐的社会化,高校施展的职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培养人才,而是更多的扩展到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方面。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育人的观念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从以前的教书育人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教学。
一、教学行为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科研活动是人们经历无数次的实践实验检验,得出的一些结论、定理、规律等,为了更好的将这些科研知识推广,人们将其编入教科书之中,变成了课堂内老师的讲授内容,在课本中这些科研得出来的知识经过深层次的加工,使得理论变得更加丰硕。但是,课本毕竟是一个静止的死的东西,相对于科研,科研则是一个动态的活的东西。如何将二者紧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科研活动的知识主体支撑。要评判一个科研队伍的学术科研水平高低,关键点就是看组成这个科研队伍的各个成员的学术理论水平、科研实战水平、组成的知识结构是否强大。教学不光为学生们传课授业,更重要的是教学可以为科研开展提出问题,也为科研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思维和逻辑路线。
二、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首先,的认识论中说:“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教学首先应该被看成一种实践活动,科研则是一种由实践上升到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学实践能够检验教师对课本基础理论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贯通讲解,虽然自身对传授的知识点很熟悉很了解,但是如何将这些自己再熟悉不过的知识点一点一点灌输给自己班级的每一位同学,确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初步掌握了解这些知识点,以及深层次的要由此引发学生进入进一步的思考,老师首先自己的理论知识要扎实且需要掌握一定的授课方法和技巧,调动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讨论和思考,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和看法,老师也要不断思考,以便更好的解答学生的问题。其次,在教学中,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校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更重要一点是要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去,针对实践反馈学生也能更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三、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一方面可以把科研工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科研工作中的问题进行细分,然后划分成多个小点,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交流,启发学生的同时也帮助教师走出思维定式,从而对科研问题产生新的思考和启示;另一方面,科研成果可以作为教学案例,用形象具体的案例为契机为学生讲解有关的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该知识点还能加深印象,老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亦可以把科研工作中所涉及和创新知识和方法介绍给学生,拓展教学内容纬度和深度,同时也使教学的方法和思路不断的多元化。
四、科研提升教学质量
科研水平的高低是教学能否更进一步获得发展活力和不断提高的关键,科研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渗入,成为了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关键途径。高校的老师可以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了解到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从而可以据此理清教学的重点,也能不断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视野和认知。另外一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研活动不断的发现和探索培养人才的新方法,发掘新知识的途径。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一定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如果教师有科研任务,为了更好的锻炼学生和培养学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共同的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可以不断增进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老师也可以在项目过程中为学生灌输其它有关方面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团结互助的思维意识和合作精神,这样子有助于学生毕业走出学校大门后,更好的让学生融入到社会工作当中去,尽快的学会和社会人士的交流沟通技巧。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一)正确定位教学和科研的功能
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更要担负起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职责,同时也要做好科研工作,将科研成果运用在更好的服务社会活动中去。教学和科研二者是相辅相成,不能互相替代的,没有科研成果的高校是一滩死水,注定会被社会和历史发展轨迹湮没,所传授的知识点是不能经受住时展变化的考验的;相反科研活动如果没有教学实践的检验和运用也不能形成一套完善科学的理论体系。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则是将知识更加深化和拓宽;教学和科研都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在高校的教学中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的机制,让教师和学生都加入其中,树立教学理论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思维,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局面。
(二)教学与科研互动,实现教学和科研相长
科研和教学二者是紧密结合不能分割的两个部分,教学要老师对知识、理论进一步掌握和融汇运用,以便更好的为科研活动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又能获取更多的理论和知识,也能不断的丰富我们的思维和知识面。构建教学和科研相互结合的良性机制可以更好的发挥教师教学和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检验科研成果,又在科研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点,将“教”和“研”有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二者相结合的优势,可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双赢和共同进步。(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倪师军,王冶明.高校科技工作的战略地位及高校科教辩证关系探讨[J].地质科技管理,1997,(01):30-37.
[2]李嘉瑶.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1,(02):23-25.
[3]张亚丽.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体系的科学构建[D];兰州大学;2007年
关键词:基础化学课 实效性 思辨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60-01
高校基础化学课是高等农林院校必修基础课之一,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地位较低,但其基础性的特点,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托。所以,大学基础化学课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了解高校化学基础课教学的现状,找出不足,并制定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对策。下面笔者就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谈一谈高校化学基础课目前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一些教学改进措施,期望通过教学改进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 化学基础课教学现状
1.1 授课方式以传统方式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化学基础课是为我校食品、农学、生命、动科院学生开设的公共课,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长期以来,学生以获得学分为主,学生需要化学课内容少些,考试好过,所以,化学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被压缩,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内容不得不减少或删除,这样就使得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片面强调灌输,而不是探究,片面强调教材的重要性,而不是用教材教。有时一节课能讲半本书,没有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探究过程,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呢?
1.2 学术前沿渗透不够
大学是培养科研人才的地方,但是化学基础课只是讲述简单的基础知识,几乎不涉及学术前言,因为它不是专业,学生需要的只是分数。但是,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社会本位论强调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规定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应当把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作为自己的目的。”[1]也就是说,社会本位论认为人不具有社会价值,强调人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强调人的现实需要,那么,学生得到合格分数,顺利毕业,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吗?
1.3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缺乏
大学化学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可以说专业知识丰富,但不等于说教学很出色。虽然有的教师在科研方面有建树,但教师的角色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具有过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大学化学基础常态化教学依然是传授式方式,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基本不涉猎,如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方式,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本不知道,怎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 化学实验课创新实践能力不够
化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自然科学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能够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一定要进行上百、上千次的实验。但是,作为一所普通农业院校,由于化学实验课开设不足,资金有限,化学实验药品、试剂缺乏,从怎能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的。
2 教学对策
2.1 注重课堂探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化学基础课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应该设计一些能够和现实生活相近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参与进来主动探究。常听学生抱怨: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这节课对我有什么好处。“当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经验,远离学生生活的时候就会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2]因此,大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将一些生产生活经验带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理念,让每个学生愉快的讨论、发言,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要懂得设置情景,注意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杜威的“在做中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2 搭建脚手架,提高课堂的思辨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不要总是让学生被动的接收,要通过图片、视频、化学实验演示,分子结构模型等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勾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课程才有思辨性。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学术前沿,针对同一问题,演示不同的方法,制造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将以往的知识和新学知识进行联系,这样也会巩固学生所学,学生再也不认为这样的课没有意思。所以,教师积极搭建脚手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化学基础课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也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如可以给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关于化学方面的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填写开题报告,阶段总结和结题报告,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把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准备了条件。当然也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其他创新类活动,解决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化学基础课虽然只是公共课程之一,但其基础地位不容忽视,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3-224.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30.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农业院校提升基础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模式的构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JG2012010459。
作者简介:郑文凤(1978―),女,黑龙江大庆人,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论研究。
梁英(1964―),女,黑龙江宾县人,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基础化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基础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