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增收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实施柑橘产业转型提升作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保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导、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原则,按照“提品质、调结构、控面积、建组织、树品牌”的思路,发动广大柑农抓提升,走特色化、精品化、产业化的柑橘产业转型提升之路,切实提高柑橘市场竞争力,实现柑橘产业以品质增收,以品牌增收,从根本上解决“卖橘难”问题。
二、主要目标: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从年开始,在全街道柑橘种植区实施柑橘产业转型提升工程,争取到年,全街道柑橘面积调减到亩左右,采取以“三疏一改”为主的品质提升技术措施,建成优质基地面积亩,其优质果率提高到以上,柑橘亩收入已常年增收元。
三、工作重点:
(一)三疏一改:以疏树、疏枝为重点,深入推进柑橘“三疏一改”技术的应用,——年每年实施亩,将密度疏减到每亩株以内,树体高度控制在米以下,其中年建立村级示范点亩。同时,对疏改橘园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使橘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到以上,对有条件的园地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现涝能排,旱能灌的目标。
(二)缩减规模:对不适宜种植区的橘园逐步予以淘汰,采取退橘还林,退橘还粮,退橘还菜等措施加以改进,控制柑橘栽培面积,因地制宜的发展多种经营,确保农民增收,3年内计划调减柑橘面积亩,其中海拔米以上或坡度度以上的橘园亩,易受冻害的低洼地橘园亩,管理不善的杂树园地亩。
(三)改良品种: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典型示范举动,推广名优柑橘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组织:积极引导橘农建立经济合作组织,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销售,鼓励橘农流转园地,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培育品牌:抓住衢州市实施市、县柑橘品牌一体化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地域品牌的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构造“ ”,“”柑橘等地方品牌,以品牌建设拓展销售市场。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街道成立柑橘产业转型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负责部署、协调全街道柑橘转型提升工作;等柑橘产区村,要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本村相关工作,柑橘重点村要实施领导小组和专业队,做好本村的组织和服务工作。街道已经明确了各村的柑橘产业转型提升计划任务(见附一)。各村要层层分解落实,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确保取得良好成效,街道将在年终组织考核评比。
(二)加大宣传,以点带面
各村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广大橘农充分认识到柑橘转型提升工作的重要意义,重点要以近年来通过“三疏一改”提质增效的实例来说服、教育和激励橘农,通过各柑橘生产村柑橘相对集中村分别建立一点面积的疏改示范园,进一步带动这项工作的全面展开。
(三)政策扶持,科学推进
柑橘转型提升工作的实施以柑橘经营户为主体,村要给予适当支持,对以行政村、合作社为单位整体开展疏树工作经验收合格的,给予每亩400斤的有机肥无偿补助;实行统一疏树的由所在村、组共同承担疏树人员工资和机械费用。各村要根据各自的目标任务,制定本村的柑橘产业转型提升作业设计,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队、到户、到园(见附二),并科学指导作业施工,确保每年3月底前完成年度疏树、疏枝和改种任务。
各行政村:
为尽快提升街道的柑橘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根据政办发()号柑橘产品转型提升精神,结合本街道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实施柑橘产业转型提升作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保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导、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原则,按照“提品质、调结构、控面积、建组织、树品牌”的思路,发动广大柑农抓提升,走特色化、精品化、产业化的柑橘产业转型提升之路,切实提高柑橘市场竞争力,实现柑橘产业以品质增收,以品牌增收,从根本上解决“卖橘难”问题。
二、主要目标: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要求,从年开始,在全街道柑橘种植区实施柑橘产业转型提升工程,争取到年,全街道柑橘面积调减到500亩左右,采取以“三疏一改”为主的品质提升技术措施,建成优质基地面积亩,其优质果率提高到以上,柑橘亩收入已常年增收元。
三、工作重点:
(一)三疏一改:以疏树、疏枝为重点,深入推进柑橘“三疏一改”技术的应用,——年每年实施亩,将密度疏减到每亩株以内,树体高度控制在米以下,其中年建立村级示范点亩。同时,对疏改橘园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使橘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到以上,对有条件的园地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现涝能排,旱能灌的目标。
(二)缩减规模:对不适宜种植区的橘园逐步予以淘汰,采取退橘还林,退橘还粮,退橘还菜等措施加以改进,控制柑橘栽培面积,因地制宜的发展多种经营,确保农民增收,3年内计划调减柑橘面积亩,其中海拔米以上或坡度25度以上的橘园 亩,易受冻害的低洼地橘园亩,管理不善的杂树园地亩。
(三)改良品种: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典型示范举动,推广名优柑橘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组织:积极引导橘农建立经济合作组织,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销售,鼓励橘农流转园地,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培育品牌:抓住衢州市实施市、县柑橘品牌一体化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地域品牌的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构造“ ”华塔早,“”柑橘等地方品牌,以品牌建设拓展销售市场。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街道成立柑橘产业转型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负责部署、协调全街道柑橘转型提升工作:等柑橘产区村,要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本村相关工作,柑橘重点村要实施领导小组和专业队,做好本村的组织和服务工作。街道已经明确了各村的柑橘产业转型提升计划任务(见附一)。各村要层层分解落实,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确保取得良好成效,街道将在年终组织考核评比。
(二)加大宣传,以点带面
各村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广大橘农充分认识到柑橘转型提升工作的重要意义,重点要以近年来通过“三疏一改”提质增效的实例来说服、教育和激励橘农,通过各柑橘生产村柑橘相对集中村分别建立一点面积的疏改示范园,进一步带动这项工作的全面展开。
关键词:农场经济 职工增收 特色产业
引言:
社会经济、实践科学的不断发展,为农场经济开辟了新的生活环境。农场经济在经过调研和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发展计划,和经济运营模式,为职工制定了工资收入的蓝图。按照市场经济、农场经济、产业支撑、科技兴农等重要经济发展原则。大力推广现在农场经济,不断壮大农场产业,拓宽职工增收的渠道。
一、促进农场经济建增收 需要有特色产业
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状况,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现状,总结如何能够让职工在农场经济中获利增收,是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经过总结和分析,认为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特色产业才能带动农场经济的发展,特色的产业的发展壮大是解决农场经济问题的关键所在。
职工的增收需要把发展注意力放在农场经济的增收上,农场经济的增收是职工工作的重点。根据农场制定职工增收的详细规划,明确具体发展项目、工作任务、完成指标和保障措施。按照适合自己农场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产业布局进行工作,才能使农场经济不断的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要加强农场经济的管理工作,提高职工的个人素质和技能,提高农场产品的质量,更需要特色产业的支撑。以特色农场的果园产业、畜牧业发展为例,来说明农场经济的增收。
农场的果园产业需要有特色的产业项目相结合,根据果园的实际情况,可以在果园的种植上不局限于果树,水果上的收益,也可以搭配一些不影响果树生长的农产品进行种植,根据市场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合的农产品进行栽培。引进嫁接的新兴产品,启动特色项目研究,都是农场果园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方便加快现代化农业产业建设,还需要有特色的产业链,种植,生产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创收。
畜牧产业也是农场经济增收的重要产业,果园产业和畜牧产业相结合的特色产业更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牲畜的粪便提取的肥料,应用于果园产业,果园生产的特色产品可以作为畜牧业的重要饲料。单一的产业链需要不断的改变和创新,特色的产业链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职工增收的重要手段。
二、提高个人素质 提高农场经济
农场经济已经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化的道路。对于全体职工而言,合理的管理整个农场经济,推进农场的经营和生产,对于每个职工都是密切相关的。
首选,要加强领导的责任心,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完整制度的工作机制。只有加强领导责任心,才能进一步增强农场经济的大局意识,才能肩负起对整个农场职工的增收的责任,才能具有对市场经济的忧患意识,体察民情的同时,了解职工情况,更好地完成农场领导工作。
其次,要加强职工个人素质,这就需要职工自己有明确的工作思路,针对工作问题进行有解决措施。农场还要为职工提供培训环境,对农场的相关工作进行技术培训,让职工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根据党的政策方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个人的素质提高了,就会带动农场经济的发展,提高职工增收。
三、通过农场经济的改革 为职工增收
农场经济的坚持走结构化,产业化的道路,推行土地租品政策,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放开经营,对农场经济进行改革,让职工成为农场经营的主体,达到农场经济增收是很有必要的,也是职工增收的重要目的。
农场经济的改革方案,一是,加快农场经济的体制创新,要打破旧的生产观念,减少和消除重生产,打开产品的流通渠道,建立一条以营销来促进生产的产业链。突破农场经济的观念,树立市场新结构,改变职工发展壮观,依靠新的经营理念、科技力量,才能真正的突破农场经济的限制,突破职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彻底地对农场经济进行改革,加快农场经济的体制创新,增加职工的收入。二是,强化农场经济管理。农场经济需要具备完善的体制结构,需要推行规范的会计预算,健全农场的财务管理体制。农场经济体制的经营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招待费、车费、学习费用。这些费用需要受到农场的监督,需要让农场职工了解到经费的支出,经费的支出透明化,减少经费浪费现象,降低农场经费的损失。资金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农场经济的运作,也是职工关心的问题,搞形象工程,只能是危险农场经济,损害农场形象,减少职工的收入。三是,市场经济的对外开发政策的实施,将特色产品对外销售,进行招商引资,对整个农场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构建了农场经济发展的蓝图。要根据自己的地域、产品优势,调整农场经济结构,不断地提升产品质量,了解对外贸易形势,加大对外贸易投入。这样可以扩大产品的收益,直接提高职工的收益,改善职工的生活水平。但在对外贸易时,要考察好项目,了解产业投入和产业环节的各项费用支出,解决对外贸易可能出现的问题,切实保障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
总结:
农场经济与职工增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农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工,职工是农场经济的重要实施者,同时,职工的增收也离不开农场经济,农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利润扩大了,职工的收益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增加。职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农场经济建设,全面建设农场经济,促进农场经济增收,增强职工个人素质,对农场经济建设进行改革,全面实现农场经济的全面发展、职工收益的增加。也是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新磊. 八五五农场职工增收的有效途径[J]. 吉林农业. 2012(07)
[2] 焦心舒. 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是兵团团场职工多元增收的有效途径[J]. 新疆农垦经济. 2013(03)
[3] 刘向松. 大力发展自营经济 努力促进多元增收 为实现“两个率先 两个力争”目标建功立业——在兵团工会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J]. 兵团工运. 2013(07)
一、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农民增收形势研判
1、今年农民增收形势简析
从农产品产销形势看,由于全国农产品正处于产销两旺期,虽不排除今年一些农产品销售价格有所下降,但不至于出现大幅起落,最多是稳中有降,因此,预计今年全县农业产业可增收4801万元以上。
一是笋竹业。由于年初遭受五十年一遇严重冰冻雪灾,当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2亿元。从鲜笋这块看,在春笋“小年班”和因大量毛竹损坏需尽可能多留养新竹双重因素制约下,春笋产量预计仅2000吨左右,同比减产减收2400万元左右。竹材残值部分做如下分析:损坏的3390万株的竹子中,破裂的有近1909万株(大多为2007年留养的新竹),倒伏的1481万株(大多为2005年前留养的老竹)。破裂的新竹剔除10%严重受损且处在高山远山难以利用的191万支后,尚有1718万支受损毛竹可利用,再以今年70%采伐量和平均15元/百斤的保护价收购计算,残值收入仍可达8127万元(虽然采伐运输工本费比原来加倍,但绝大部分工本费还是本县农民赚取的,因此暂可以不考虑工本费支出增加);倒伏的近1481万株毛竹,以今年70%采伐量和平均30元/百斤计算,残值收入达1.4亿元。因此,单从当年收入的角度看,与常规年采伐900万支毛竹1.44亿元收入比较,今年竹材这块因采伐量的增加还可增收7727万元。以全年毛竹加工量同比增200万支计算,即使不考虑竹制品销售价格小幅上涨因素,农民单从二产加工增量增值中至少可增收2000万元以上。同样,竹材及加工品装运量同比也增长10%以上(指采伐下山后),农民从事竹材加工、装运的劳务收入中可增收400万元。从最近我们调查情况看,因竹制品终端企业担心明后年的半成品供应问题,尽量多收购半成品导致竹拉丝价格不降反升,使今年的竹制品加工出现少有的产销两旺势头,加工户都开足马力生产,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装运的农民都获利多多。粗略估计,整个笋竹产业今年同比可为农民再增收7727万元以上。
二是畜禽业。据业内人士分析,生猪及禽蛋类处于价格平稳期,以今年生猪出栏数比上年增长8%计算,可达5-6万头,同比可增收2000万元左右;禽蛋类在温氏养鸡模式的强力辐射带动下,预计今年肉鸡饲养量可再增500万羽,可增收920万元左右,仅此两项畜禽业可增收可增收2900万元,扣除因灾死亡的牲畜1.41万头、家禽3.26万羽的损失1426万元,仍可增收1474万元。
三是水产业。在养殖面积稳定的情况下,随着品种结构的改良、经营水平的提高和高效生态休闲渔业的加快发展,预计今年水产业总产值可突破2.6亿元,同比增收1000万元左右。
四是特产业,一方面柑桔和蔬菜等因灾的直接损失达7320余万元左右,另一方面随着富硒类农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名优茶叶品牌效益的进一步的提升、蔬菜瓜果业恢复经营面积的进一步扩大等,预计今年可增收1000万元左右,两者相抵仍要减收6000余万元。
至于粮油等农作物,在不考虑各级补助因素情况下,预计今年产销形势仍较平稳,而依托统一机耕机收等社会化服务可实现节本增效增收600余万元。
从农外增收形势看,农民增收有利因素多多,预计农外可增收1.598亿元以上。具体有:
一是依托农民转移就业增收。随着农民培训工作的深化,特别是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等级培训,使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率将大为提高,以继续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0.3万名计算,仅此可增收3000万元,加上用工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劳务收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以全县7万名已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年人均提高500元计算,可增收3500万元;
二是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增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将进一步发展,预计今年总营业收入可超1000万元,可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民增收200万元以上。在原有3.9万人从事家庭来料加工业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发展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带动,今年新增加工人数1000人,力争全年来料加工增收200万元。
三是享受政策性补助增收。包括生态补偿、农业新增各种直补、征地征收补偿、各种农村保障补助增加,同比可增加收入4000万元。
四是农村各种要素流转、资源开发等增收。新增林地流转面积0.5万亩,按每年每亩租金60元,平均租期30年计,可增收900万元;新增耕地季节性流转0.3万亩,租金按每亩600元计,可增收180万元;通过垦造耕地、农村宅基地整理等,可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
五是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各类农业项目实施拉动农民增收同比可增1000万元。
此外,农村社会救助及免交学杂费支出减少等,预计可增收1000万元左右。如3500多名沐尘库区移民即可新增210万元政策补助。
初步估算,如上述增收因素全部实现,农内外二项可增收2.078亿元,全县32.66万农民2008年人均可增收636元,增幅将达10%左右。
2、今后几年农民增收形势研判
从宏观层面上看,党的十七大、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都要求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从中观层面上看,一方面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将更加完善,去年召开的县委九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县的决策部署,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创业创新活力,为农民增收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再从微观角度上看,我县农民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的不断优化奠定了农民增收的基础,加上各级党委、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举措等都是十分有利农民增收致富的,不会因一次冰冻雪灾而改变发展趋势。初步判断,我县农民收入总体上进入稳步快速增长期。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分析今年及今后几年我县农民收入形势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10%的增幅仅仅是理论上的估算,要真正转化为现实还必须要考虑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对一些低收入农户和这次遭灾受损严重农户增收难度还是很大的。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政治性的历史任务。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务需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尽量把工作做得实些细些到位些,才能确保实现两位数的增幅。
从近期和直接的层面看,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有三:一是冰冻雪灾影响。据统计,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全县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8.3523亿元。林业损失尤为严重,大量竹林恢复需要5~6年时间,这期间严重损坏的毛竹林无产出,而毛竹林恢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山区尤其是高山区纯竹农的增收带来极为严峻的考验。简单说,这几年每年竹业一产的1.5亿元经济损失要从哪里补偿?二是农资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受整个宏观经济通胀压力影响,农资价格也在逐年上涨,预计今年主要农资的价格上涨幅度将达30%以上,这给以生产销售农产品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增收带来极大压力。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给规模经营的种养大户和家庭创业带来困难。三是低收入农户比例高。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县低收入农户多达3.1万多户,占全县总农户比例30%。而这些低收入农户也就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群体,如何加快他们脱贫致富步伐和同步跟上确实是影响全县农民增收的最大难题。
从远期和深层次看,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有四: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余地渐小。经过5年多时间政府有计划有组织的农民素质培训,加上一些农民自发性的跳出农业外出务工经商,使得绝大多数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基本实现了稳定转移就业,滞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因自身条件难以转移就业的中老年、妇女劳动力和大批的季节性打工的兼业型农民,这些农民相对思想观念更落后,进取意识不强和创业素质不高。因此,今后要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的难度会加大。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目前,受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不尽完善、农业规模经营程度较低、农村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及农业科技贡献率不高等影响,我县的农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和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一时还难得到以根本性的扭转。三是欠发达地区综合实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的现实难以发挥很大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功能。四是城乡二元的体制短期内难以消除,农村改革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深化和突破。等等,换句话说,就是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益机制。
三、农民增收途经与对策探析
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的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既要着眼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又要加快改革步伐,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概括起来就是,“发展产业和扩大就业是基本措施,培育创业主体鼓励农民创业是具体措施,深化农村改革是保障措施。”因此,从我县的实际出发,拓宽农民增收途经的具体措施是: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就我县农民增收结构看,农产品是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为此,必须突出抓好笋竹、畜禽、水产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和茶叶、富硒类特色农产品等的生产。如笋竹产业,一方面要重视灾后竹山管理和继续发展毛竹基地,为尽快恢复生产和再造优势打基础;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竹制品加工业和积极发展竹山养鸡等多种经营,尽可能弥补灾害损失。其他的产业则要抓住当前不多见的十分有利的农产品产销形势,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经营管理,注重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增产增收。
二是加快转移就业驱动农民增收。近年来,依靠农民转移就业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份额越来越高。为此,要按照“三贴近”(贴近市场用工需求、贴近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和贴近农民意愿)的原则,加大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做到宣传发动力度不减、资金投入力度不减和注重推荐就业力度不松,力争每年培训后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3000名以上。要把低收入农户、库区移民及灾情严重的山区劳动力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三是推进创业富民拉动农民增收。要通过培训提升农民创业素质和加快中心镇培育搭建农民创业平台,以及优化农民就业创业环境等举措,大力鼓励农民创业致富。一是积极鼓励农民立足农内创业,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业,如推广温氏养鸡模式,一般农户年可增收3.7万元以上;二是大力倡导农民主动跳出农业到二、三产领域就业创业,进一步激发先行创业农民和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再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业、积极有序地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现实的农民增收好途经。
四是用足用活政策助动农民增收。一是抓住省里的帮扶政策机遇,把“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扶贫开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和重大任务来抓,按照“一户一策一干部”的要求,认真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力争低收入农户能同步增收;二是通过包装项目,主动对接,积极争取上级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救灾项目及其他民生类项目等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以此助动农民增收。三是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速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等。
【试题】
假设你是某省农业厅的工作人员,领导将起草研讨材料提纲的任务交给你,请你在1500字之内完成这项任务。
【答案】
对我省来讲,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必须以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1)保持农民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一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推动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农业经营由小型化向规模化转变,农业功能由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并重转变。二是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农民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积极推进合作社规范化经营,健全分配和积累机制,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三是不断提升农民合作水平。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组建合作社、联合社或农产品行业协会,增强农民市场议价能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或参股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引导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民资金互助组织。
(2)推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一是引导农民创业致富。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创业工程”,发挥返乡农民工的带头带领作用,促进“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健全农民奖励补贴制度,完善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专项资金帮扶等措施,组织返乡农民工和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参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二是支持农民到非农产业就业。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向中心镇聚集,壮大镇域经济,增强城镇吸纳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采取补贴、贴息、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吸纳农民就业能力。三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补助和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以奖代补”政策,建立经费拨付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用工价位指导,引导农民到高薪岗位就业。四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尊重和保护农民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全面推行集体工资协商制度和同工同酬制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依法制定行业性、工种性最低工资标准。推动企业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2012年,哈尔滨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0761元以上,同比增长12%以上,农民收入首次突破了万元大关。按照刚刚闭幕的党的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总体要求,2010年哈尔滨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020元,要实现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就需要每年最低增长7.1%以上。按照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13年哈尔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即在2012年预计完成10761元基础上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052元。为此,我们还需下更大的气力做好三农工作,进一步实施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的目标。
一、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哈尔滨市农民收入虽然持续增长,但农民的生活水平还相对较低,农民增收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一)农民收入水平不均衡。从种植三大作物的农民来看,农民人均耕地6.7亩。承包经营30亩以上的农户只占35%,多数农户只有10亩左右,耕种面积多的农民收入较高,面积少的较低;从专业生产农户来看,从事浆果、食用菌、药材、棚室菜等专业生产的农户,基础好、发展早、规模较大的农户收入较高;刚起步、无经验、规模小的收入较低;从农民素质情况来看,头脑灵活,掌握适用技术的农民,既从事专业生产、又出劳务的收入较高;观念陈旧,缺少技术的农民,只从事单一生产的收入较低。
(二)农业结构调整迟缓。哈尔滨市的大部分乡(镇)种植业仍占大头,在粮食大幅增产、农民大幅增收的基础上,实现粮食再增产、农民再增收的潜力有限。一些地方的农民受传统种养习惯的影响,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一产中的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区域经济结构尚未完全形成。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主要是有些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不强,拉动农民增收作用不明显。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些职能部门的服务还不到位,中介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完备、制度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对信息、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五)农业标准化水平低。传统的耕作方式没有完全被打破,粗放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条件有限。
(六)农民素质不高。部分农民掌握农业先进选用技术慢,市场开拓能力差,思想保守,不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的要求等,影响了农民增收的发展潜力。
二、确保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的措施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的量化分析
根据近年来哈尔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的变化态势,我们按照以下比例预测2013年收入构成:
1.家庭承包经营收入占总额的62%;
2.工资性收入占总额的25%;
3.转移性收入占总额的7%;
4.财产性收入占总额的6%。
根据近6年哈尔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构成的平均增长速度测算:2013年哈尔滨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14.6%。
按照现有的规划,既定的政策推进哈尔滨市的三农工作,能够顺利完成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2%的工作目标。
(二)进一步加快农民增收的措施建议
1.全面落实农村各项政策,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重点抓好各项强农、惠民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一方面要落实好国家各项补贴政策,让农民体会到党的温暖,增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争取上级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挖掘政策效益,让农民受益。重点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落实,深入贯彻土地承包法,处理好农林矛盾和土地纠纷等问题,维护农村稳定,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2.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基础。发展粮食生产,重点要放在适应市场、优化结构、增加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上,走内涵挖潜的路子。一是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相关水利设施和水稻智能化育苗中心建设,确保“扩稻”任务的完成。重点完善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二是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粮食生产,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效益。三是改善耕作技术。 在种子应用、农机作业、肥料农药施用、田间管理等关键生产环节上推行标准化,大力提高中低产田产出水平。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骨干水源和农田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控制和利用能力;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大力培肥地力,推进以深松为重点的耕作制度,鼓励农民施用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五是畅通粮食购销渠道,做好粮食转化加工增值的文章,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3.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拓宽渠道。一是扩大产业基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食用菌、浆果、药材、奶牛等优势主导产业向粮食主产区和非专业村屯发展,扩大种养规模。同时,积极抓好瓜果、蔬菜、菜籽等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鼓励农民大搞山产品采集,发展集垂钓、旅游、娱乐、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业,实现多渠道增收。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加大投入、打造名牌等措施,使现有的小龙变大;通过开拓市场、资金扶持、新产品开发等途径,使现有的大龙变强。通过招商引资,着力引进粮食、食用菌、药材、山产品、肉类等农副产品规模加工企业。三是创新农村经营组织。在坚持合作制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使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较好的对接起来。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民持续增收增添新的途径。一是大力宣传,搞好组织发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劳务对接活动,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二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定向和定单培训。三是强化协作服务,为农民工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劳务市场的作用,及时快捷地传递各类用工信息,积极开展配套服务,从而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务工经商办企业,增加劳务收入。
项目编号:12E058
【关键词】种子市场;监管;农业生产安全;措施
0.前言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种子质量的优劣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稳定。目前,我国种子经营处于起步阶段,在种子市场监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给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为实现农业生产安全,需结合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种子市场监管。
1.目前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
1.1种子经营品种多、乱、杂
种子市场主体随着《种子法》的颁布实施逐渐放宽,种子经营门店逐渐增多,甚至一些村庄小商店也经营种子或季节性的销售种子。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品种多,品种系列中组合多个不同品种,不同品种农作物种子的种植大多有气候、地域限制,但是由于种子经营人员缺乏必要的种子知识,杂乱无章的引进种源,而且空间跨度大,没有根据当地气候、地域条件,盲目引进南北方、东西部销路好的种子,尤其是价格高、销路好的种子。目前,部分农民素质较低,往往将“高价位”和“好品质”等同,给了种子经营人员可乘之机,抬高种子价格或盲目引进高价格种子,导致种子经营品种出现多、乱、杂等问题,增加了农业生产危险性,甚至贻误农业发展。
1.2未建立或规范种子经营档案
在市场检查中,市场监管执法人员通常会发现只有规模较大的种子经营企业会建立经营档案,但依然存在记录内容不全、不规范等问题。其余的种子经营户则完全未建立种子经营档案,有些甚至没有购销记录,导致无法检查种子经营状况,增加了种子监管难度,而且种子质量出现问题后,往往无法追查责任,以致给农户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1.3监管人员和经营人员素质低
在种子市场监管中,监管人员和经营人员素质低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1)监管人员素质低。监管人员通常缺乏种子市场监管经验和监管方面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以致进行市场监管时被动的工作,执法水平无法得到提高。(2)经营人员素质低。种子是有生命力的特殊商品,种子经营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售后服务能力,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向种子购买者介绍种子性状、种植技术等,并负责种子质量。但大多数种子经营人员素质低,对种子基本知识和经营法律法规缺乏了解,不能正确区分“杂交种”和“常规种”,甚至不了解种子检疫、品种审定等,不能做好种子经营服务。
1.4种子品种侵权现象
随着种子市场的放开和品种保护的实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混乱问题。例如,种子经营个体户代销甲种子企业种子的同时,又经销乙、丙、丁等种子企业种子,以“人有我有,人无我仍有”策略进行经营,以致种子品种出现严重的侵权现象。此外,一些种子经营者非法生产农作物种子,并假冒种子包装袋或直接用白皮编织袋对非法生产农作物种子进行包装,进而向农民推销,或者直接送至村干部家中等现象时有存在。
2.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以实现农业生产安全的措施
2.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种子管理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广播、电视、送科技下乡等方式,向广大农民宣传种子市场监管法律知识,并指导其正确识别种子质量优劣,有效引导农民使用优质的种子,从而不断加强农民种子质量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种子管理部门还应积极下乡开展种子市场监督检查,集中对种子经营户和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并积极鼓励举报非法销售种子的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种子经营户依法、守法、诚信的进行种子经营。
2.2严格监督检查种子市场
严格监督检查种子市场,可进一步规范种子市场经营行为,避免市场上流入假冒伪劣的种子,同时早预防、早发现、早消除这类种子,从而更好的对农民利益进行维护,实现农业生产安全目的。种子市场的严格监督检查,可采取以下措施:(1)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通过集中整治和引导有效规范种子市场经营行为,同时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监管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法,从而让农民放心的使用合理的种子。(2)严格把握市场准入,结合普查和重点检查,加大春秋两季种子销售季节市场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整顿和检查各种子市场,避免出现种子未审先推、种子品种侵权等现象。
2.3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制度建设
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制度建设,可有效规范种子市场经营为,具体为:(1)强化和完善种子经营备案制度。种子经营应有专门、固定的场所,由当地种子管理部门审查确定经营者资质,并详细登记备案经营者具体信息,如经济状况、经营品种、种子知识等。(2)建立和强化种子品种备案制度。通过实行种子品种备案制度,可对经审定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进行登记备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不合格品种的乱繁、乱推,确保种子品种布局科学化、区域化,并有效避免种子品种未审先推现象的出现。(3)建立和强化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种子质量监管可对种子市场进行净化,有效维护种子经营者、农户的权益,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严格按照国家规划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对当地重要的种子、问题多的种子等进行严格抽查,可规范种子经营,确保种子质量。(4)建立和完善经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试种制度。由于我省生态类型复杂,主要农作物品种在国家和省审定之前所做的区域性试验布点难以覆盖和代表所有生态类型的实际,在从来没有种植过的区域应进行一个生长周期的试验性种植,保证其适应性。
2.4实行“四定”管理制度
“四定”管理制度指的是定点、定人、定责、定时监管种子市场,即合理划分区域内种子市场监管对象,同时将种子市场监管人员分为几个小组,进而实行定点、定人、定责管理种子经营户。市场上经营种子的期间,监管人员应深入市场,积极主动的进行全天候的监管服务,正确指导种子经营户建立或规范种子经营档案,详细记录和核查所有种子的供种信息,如来源、产地、生产许可证编号等,同时对种子经营户的经营许可证编号、品种审定编号等进行严格检查,确定是否真实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此外,还应详细核实各品种种子标签上的性状描述和审定公告,确保种子质量。通过实行“四定”管理制度,可有效遏制质量低劣的种子进入市场,切实维护农户效益。
3.小结
总之,种子市场经营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种子经营的发展,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但由于我国种子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种子市场监管存在诸多问题,如种子经营品种多、乱、杂,而且有些种子经营企业或户未建立或规范种子经营档案,监管人员和经营人员素质低,种子品种侵权现象,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安全。因此,为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生产安全,需不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严格监督检查种子市场,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制度建设,实行“四定”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以实现农业生产安全。 [科]
【参考文献】
一、发挥自身优势,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供销社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其中,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增加农民收入展现作为。
(一)整合有效资源,大力培育农业龙头
培育支柱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龙头企业是关键。供销社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企业效益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对供销社现有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发展,全力培育市场竞争能力较强,带动幅射面较大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组织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和标准化的农产品基地,形成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上虞市供销社结合当地产业特点,以完善机制、强化管理等加大对茶叶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促使做大做强做优,几年来通过采取联村建立茶园基地、更新茶叶品种、打造品牌特色等一系列的运作,特别是通过构建“公司+农户+基地”的茶叶产业发展模式和“舜水仙毫”茶叶知名品牌的打造,有力地提高了当地茶叶的知名度,带动了当地茶叶的产业,使舜水仙毫茶叶的销量每年增加20%以上,有效地增加了茶农的收入。
(二)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扶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趋势,“遵循政府有导向、当地有资源、农民有要求,自身有依托”的原则,充分利用供销社的人才、资产、设施、经营网络等资源,组织、联合、引导农民特别是农民经纪人、产销大户和社会力量组建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商协作。发展专业合作社要注重与龙头企业合作,鼓励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相互参股。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模式,提高专业合作社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真正能够从加工和流通环节中得到收益。上虞市供销社结合自身实际,先后投资创办了茶叶、龙浦葡萄、二都杨梅、南美白对虾等7家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资金支持、争取政策、提供信息、争创品牌等不断提升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幅射带动能力。2008年系统扶持创办的7家专业合作社,人社社员达453户,带动农户4215户,全年帮助农民实现收入7836万元。
(三)发挥网络优势,促进农产品销售
农产品卖难是农民增收难以实现的一大难题,为此供销社要充分利用现有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络,推动地方优质农产品进市场、入超市,让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卖出去,切实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服务平台。上虞市供销社从解决农产品卖难入手,前几年投资2000多万元兴办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的农副产品、水果批发交易市场,为地方农产品走向大市场,满足当地城乡人民的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的功能,提升档次。目前市社投资3.5亿元,加快实施农批市场改扩建工程。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更好地服务“三农”。与此同时为打开农产品销路,市社积极利用大通连锁超市销售网络。实施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着力在做好日用消费品下乡同时,推进农产品进城流通,至今已有50多个地方特色农产品在超市门店上柜销售。
二、完善服务体系。着力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供销社要积极适应农村生活区域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按照城乡通开、设施现代、加强自营、强化连锁、管理规范的要求,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在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
(一)积极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网络,为农民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
充分利用供销社网络资源,结合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以建立物流配送、集中采购、连锁经营、加盟销售为主要形式。以自办、联办、招商合作为途径,加快发展农村便民超市。实施“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战略。全面推进农村日用工业品流通网络建设,塑造崭新的供销社形象。上虞市供销社紧抓“万村千乡”工程的契机,从2004年起专门组建大通超市公司,积极组织实施农村放心店工程,已先后在全市21个乡镇开设32家连锁超市,305个行政村开设了486家村级放心店,农村放心店的覆盖率达94.5%。几年来通过规范管理和强化措施,农村放心店的知名度不断得高,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加强农资连锁配送网络体系建设。确保为农民提供放心的农资商品
当前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在农村泛滥,市场价格混乱,农民权益受损。供销社要充分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积极实施以社属专业公司为龙头,以配送中心和直销店为骨干,以连锁经营为手段,加快系统内外资源整合,构建农村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平抑价格,稳定市场。打击假冒伪劣农资,努力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近年来,我们按照“六统一”的模式,投入资金,加强对现有“农资放心店”的改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筹建全市农资配送中心。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物流设施的投入,与此同时,积极开展送肥到到户、送农资科技知识下乡等多种方式的农资优质服务,抓好化肥淡季储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效提升系统为农服务的功能。
(三)积极发展综合服务社,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加快对村级综合服务站、“双代店”及其它网点的改造,采取自办、职工回村领办、与村委会联办、与其它组织和个人合办等多种形式组建综合服务社。发展适合农村、贴近农民的新型业态,成为供销合作社现代经营网络终端。实施“一社两店人村服务工程”,围绕社区需要。在做好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的基础上,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多种服务,逐渐成为新农村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从区域经济角度看,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初期,大多表现出对本地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来说,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在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方面,我认为达州,有基础: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90万吨,肉类总产量76万吨,油料产量26万吨,苎麻产量6.29万吨,中药材产量9000吨。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70个,劳务输转人数120万,劳务收入46亿元。有优势:从区位来看,一是位居东北部,是东进北出和通江达海的东方通道。二是地处四省市的结合部,位居西部三大经济中心城市辐射的交集点,具有广阔的区域市场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具有成为次级经济中心的有利条件。三是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到等中心城市的交通便捷,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贯通,将会极大地促进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资源优势来看,农业资源非常丰富。2005年,粮油优质品率达到54%,特色农产品基地126万亩,订单农业发展到200万亩。
有全国百名产粮大县2个、肉类产量大县4个,尤其以我市为中心的平行峡谷区是全国最大的苎麻产区,是国家命名的苎麻之乡。全市油橄榄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是国家命名的油橄榄之都。富硒茶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黄牛、黑鸡、地道中药材等10多种地方特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有差距: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1:33.8:32.1,农业比重仍然偏大,农产品加工增值低,农村经济仍然落后,2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43元,居全省12位。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非常繁重,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与此同时,也有潜力,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见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认为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结构调整,不仅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而且是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农业结构调整,什么时候农业发展就快;什么地方重视农业结构调整,什么地方发展就快,农民得到的实惠就最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一个地方的基础和优势,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发展特色经济;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按照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培育特色、规模开发的思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结合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巩固、扩大现有主导产业特色基地,做到同一品种规模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连点成片,连片成方,连方成面,形成集聚效应,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商品批量、加工批量、销售批量,使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从当前来看,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对农民增收而言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一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要坚持“发挥优势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原则,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努力开发“拳头”产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基地。
二要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抢占市场先机的通行证。现在农民对于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有利效益,这是导致优质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品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三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现在农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生产出来往哪里销售,已经充分说明了推广“订单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引导企业、业主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利益联接机制。四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推广。要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就而言: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要充分利用优质粮油、畜禽、苎麻、薯类、油橄榄、中药材、蔬菜花卉等七大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建设规范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实施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形成特色明显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到“十一五”末,全市建设规范化特色农产品基地325万亩,建设规范化畜禽养殖基地乡镇200个,畜禽规范化养殖小区400个。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到年,建立规范化优质粮油基地220万亩,实现年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发展畜禽产业。主要发展生猪、肉牛、奶牛、黑鸡、白鹅等,到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34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发展苎麻产业。到年,全市优质苎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实现苎麻年加工产值50亿元以上;发展薯类产业。到年,全市薯类总面积达到200万亩,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发展油橄榄产业。实现油橄榄年加工产值2亿元以上;发展中药材产业。主要发展乌梅、百合、桔梗、白芍等地道中药材,实现年加工产值10亿元以上;发展蔬菜花卉产业。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
二、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拉长农业生产链条,形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大农业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认为:
一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就是以农产品基地生产的原料为加工、销售对象,并逐步与农产品生产者结成利益共同体的企业。龙头企业是一二三产业结合点,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只要抓住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就等于抓住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核心和关键,也就等于是抓住了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发展龙头企业,就是要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放胆支持、放手发展的总要求,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坚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放手发展、逐步完善、不断壮大的方针,培育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要坚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的原则,引导龙头企业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使企业做到生产经营的农业产品与市场动态变化的需求相适应、与城乡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相适应、与国内外人们消费理念追求相适应。积极扶持农村各种产业规模经营大户,提倡和引导大户带头组织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增强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新的龙头,促进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的产业滚动发展。
二要扶持壮大支柱产业。农业支柱产业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现有区域农业各产业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使之成为布局科学合理、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并进一步转化为名特优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优势,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围绕知名度高、有市场优势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建立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体系,开辟乡村与城镇、农民与市场挂钩的系列开发支柱产业之路。
三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进一步制定政策,完善措施,大力发展以产销、协约、订单为主要方式,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行业协会。
四要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按照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发展要求,遵照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销售市场化的原则,及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围绕农业的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建设基地,把分散在户的生产经营联合起来,形成与农业资源相适应的专业化、区域化产业格局。围绕一种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市场,把专业乡村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的基地。本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质高效的原则,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品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一些国内外市场急需、高附加值、名优特稀新的拳头产品基地。
五要健全各种服务体系。建立流通服务体系,使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所需要的经济信息、生产资金、生产资料、营销关系、市场安排等要素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建立科教服务体系,通过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的科技示范,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懂;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使农业的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得到保障;通过大力普及科技教育和文化教育,使农业生产经营的整体技术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建立资金服务体系,做好资金的投放使用和监督工作。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使信息成为指导生产并参与生产的手段和工具。
六要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扶持生产的利益协调机制,以通过龙头企业向农民预付定金、发放扶持资金、赊销种苗饲料、直接返利或奖励等方式使生产环节得以分享后续环节的利润,从而弥补农户因其自身经营规模过小造成的利润损失。建立自我防卫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提取适当风险基金,以备在产品滞销、市场疲软、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提供自我保护,避免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
就而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根据的实际,我们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中,坚持加工、销售、服务一起发展,既抓加工型龙头企业,又抓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坚持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一起发展,多种成份一齐上,培育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壮大生物化工、米业等粮油加工龙头企业;食品、肉食品、肉食品等肉食品加工企业;麻业、麻纺等苎麻加工龙头企业;荷田生化等薯类加工龙头企业。坚持大、中、小并举,改、扩、建结合,使不同层次的龙头企业都有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将着力培植1—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家,到年,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劳动力资源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最丰富的资源,农民外出务工,既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农村骨干的快速通道。外出务工,既可积累财富,又可增长才干,开阔视野。有关农村经济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务工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采取跟踪管理、跟踪服务和提供信息、法律援助等办法,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为农民工解决好劳动技能培训、务工证明、承包地流转、子女入学以及农忙季节家里缺劳力、缺农资等问题,要通过上述措施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来抓,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农门”,跳出“农门”,不断改善农民就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关键词:农民增收 计划生育 对策
进入了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农民增收持续困难。农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相比,越来越大。“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从2006年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69.1元增加到5285.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9771.1元增加到15788.2元。人口由6164??万人增长到6862万人,净增加了700多万人;是一个人口大省。要想使农民尽快富裕,必须搞好计划生育。下面谈谈搞好计划生育和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1.诸多制约因素造成农民增收难
1.1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是制约增收的根本因素。据调查,当前农民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现代农民: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仅占10%;二是上进农民:有一定文化、懂一些科技和经营、遵纪守法的农民占30%;三是传统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靠传统的种植方法经营农业的农民占50%:四是自弃农民_:文化水平低,游手好闲,计划生育法律意识淡薄,或老弱病残的农民占10%。农民的整体文化科技素质不重地制约着农民的增收。
1.2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小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1978年农村实行土地大包干后,村、队把连片成块的土地按照好、中、差,分别按人均分到农户手中,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1994年为让农民安心生产,又进行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并明确30年不动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1.1―1.8亩,户均为4―10亩,且分散在2―3块地上,相隔较远,耕作不便。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小规模的土地已不能适应现代生产需求,有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的农村能人,由于受到土地的局限,不能大显身手。
1.3人口增长较快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阜阳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89.7%,绝对数量较大,人口密度920人/平方公里,经济落后,农民的思想意识特别是生育观念十分落后,农村人口增长较快,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被人口的增长所抵消。
2.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影响
2.1多数农民与少数农民的矛盾。如不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极少数农民与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大多数农民,享有同样的灾减补助、粮补和一切优惠政策,这样无形之中让不遵纪守法的少数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导致了农民之间的“不公正”性和矛盾。
2.2宏观指导和微观实践的矛盾。由于一些干部仍沿用过去的工作方法,感到“一法一条例”和“七不准”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农民由于受“多子多福”等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生育观念很强,要超生、多生、躲生、跑生、逃生的现象经常发生。人口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务虚” 和“务实”的矛盾。基层工作应注重实际,多务实、少务虚。个别部门用时用“务虚”的理论来指导,下指标、分任务,量化成绩,评比达标,导致基层有时务虚。务虚者巧,务实者累,部分基层干部偏向务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扎实推进农民增收工作。
3.农民增收的对策和措施
3.1加大农业开发力度,实施产业化战略。一要科学规划,培育有实力、效益好、能真正连农户、带基地、接市场的龙头企业,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创产品品牌。二要抓好产地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在优质服务,优化环境,确保公平交易方面下功夫。三要推行有效的经营机制,如“协会+农户”、“营销大户+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形式,逐步完善提高。四要进行土地再次革命,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将会再产生一次质的飞跃。
3.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城镇化战略。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科学规划,结合实际修建街道、学校、福利院等像城市一样的设施,减少贫困的农民。二是放宽政策,鼓励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建设,重点在土地、公共设施等产权置换、转让租赁等方面实现突破。三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障碍,改革户籍制度和一些繁杂的手续,让更多的农民在城里打工,安家落户,逐步减少农村的农民。
3.3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力度,实施内向激励战略。一是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净化社会风气,优化发展环境。二是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教育,切实做好“四五”普法工作,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让广大农民成为遵纪守法者。三是开办农民政策学校,学国策、学国情、学发达地区经验等,改变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让“四有 (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深入民心。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了,增收就大有希望。
3.4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实施推进农民增收战略。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增强宗旨意识和计划生育法制、政策观念。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提高他们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自觉性和本领。同时,上级要理解基层工作的艰难,乡村干部报酬少,工作量大,要关心、爱护、帮助、支持基层搞好工作,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