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范文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第1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验设计探究性

一、深刻理解化学基本理论的实验基础

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实验技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二、设计实验必须有化学实验总体观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含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设计;(4)实验药品、仪器、装置;(5)实验操作及操作规程;(6)实验结果的处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可称为化学实验的六要素。实验目的是核心;实验原理是达到实验目的的理论根据;实验程序是能否完成实验的关键,它的设计以实验原理为基础;药品、仪器、装置是物质保证,这些物质条件的选择是由实验原理和实验程序决定的,同时,对实验程序也起着制约作用;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是实验得以顺利、安全进行的保证,它的制定要由实验程序和实验用品来决定;实验结果的处理是对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所进行的检验,在解释实验现象、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等项工作中,必须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充分体现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

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3.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验证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四、创造性是实验设计的灵魂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经常开展探究性、设计性和创造性实验研究,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第2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利用化学探究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就会消除对化学的误解,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3.化学实验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提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

二、利用化学探究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要研究开发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最生动、最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使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因素很多,产生的化学实验现象也错综复杂。教学中要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等多种途径,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呈现化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顺利地解决化学实验呈现的问题。如可用浓盐酸、浓氨水、酒精等的挥发实验来呈现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问题等,都能使学生顺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2.利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如在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奥秘的知识教学时,对“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之间是有空隙的”的假设的验证,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方案和“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压缩”实验进行验证。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学生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时,可能会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少”等“反常”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金属的活动顺序、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三、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行动措施

1.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时,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练,并体验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研究性学习

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惟一的途径。有些内容用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具有较多知识背景的内容和物质微观结构的学习更是如此。如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提出质疑,我们无法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但可以通过化学史料,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多种途径来进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3.借助典型化学实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借助典型实验恰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炭在氧气中燃烧,当氧气量少时生成一氧化碳;当氧气量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是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从而树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观点。

第二,借助典型实验、典型人物、增强爱国意识。例如借助张青莲教授对准确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贡献以及侯德榜的感人事迹和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概况,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第三,借助典型实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结合每一个演示实验的特点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规守纪、不怕挫折、保护环境的教育。介绍化学家钻研实验要着重加强爱护公物、尊重他人、乐于协作、注意安全、整洁有序的品德教育,大力纠正学生在实验中浪费药品、乱放乱倒等不良实验习惯。

4.注意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化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活动,可以把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实、分析和统计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在实验中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这些是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第3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范文

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当前,教育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已经在多个层面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一致认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与其他的学习方式相比,探究性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其基本特征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人的发展

新时代的探究性学习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重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其最终目标在于培养个性健全、全面发展的人。在学习内容方面,探究性学习强调探究的问题应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及学生的自身经验,期待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提出基于自身兴趣的需要的问题,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合作中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方式方面,探究陛学习坚信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而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二)注重社会建构

之前所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多是强调让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注重学习者个人的探究技能和学习成果,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探究中的社会交往结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文化实践,它是共享文化价值、成为文化成员的过程,因此,不应将学习单纯地理解为个人头脑中知识积累的过程,而应作为参与共同体的形态来把握。以社会建构理论为指导,当前的探究性学习已经不再是知识的独自建构,而是教师和学生形成探究的共同体,学生在这个共同体中进行协同建构。

二、英语学习现状及探究性学习能力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探究性学习能力,课题组成员以辽宁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高考入学成绩接近的两个班级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开展问卷调查。所使用的调查问卷由27道题组成,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三个维度了解被调查对象目前的英语学习情况,共20道题,全部为选择题,每道选择题后有五个备选项,分别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时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依据五级记分法所赋分值依次为1、2、3、4、5分。第二部分主要是了解被调查对象对大学英语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参与情况,共7道题,全部为多项选择题。

经过统计学软件SpSS 16.0的检测,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达到了0.68以上,确保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弱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一些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不是十分积极,对于英语学习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问题意识仍有待提升,有的学生尽管已经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对于学习的支持系统尚无法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在下表中所显示的是与被调查对象目前的英语学习情况相关的20道题目的平均分及标准差情况:

第4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1 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通过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分析、调查与检索、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以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方法,同时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从教学形式上看,其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利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等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也被称为探究式课堂教学。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习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量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提供探究的仪器,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则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式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同一活动,他们分别以导师和主入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要正确实施科学探究式的教与学,必须把握其基本特征。

3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3.1改讲解物理规律为让学生探究物理规律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学生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是物理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所以,物理新教材特别重视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过程。许多物理定理、定律和原理,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这正好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素材。教师教学时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对某一规律发现的情境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思考物理问题的同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家们善于质疑、大胆猜想、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3.2改讲解物理现象为让学生自己探究物理现象

物理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某些物理现象的重要特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某一物理现象所具备的特征给学生罗列出来,让学生一条条记住,这样极不利于学生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如果让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自己探索和发现这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甚至有些特征还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才能发现,那么,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理解到位,而且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分析问题的能力。

3.3改讲解物理概念为让学生自己探究物理概念

物理学中为了描述某一现象都会引入一些物理概念,而所引入的物理概念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用这一物理概念来描述所研究的物理现象等问题一直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要重点讲解的。如果采用让学生自己寻找或定义一个物理量,该物理量要能够描述和反映所研究的现象,那么学生就需要通过探究性学习自己分析、设汁实验,寻找这一物理量,同时论证自己的观点。

3.4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物理内容常会涉及生活中的问题,物理习题也会涉及许多物理情境。这些生活常识和物理情境中往往蕴藏着大量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索的探充性课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认真挖掘并适时的给出学生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去开展课外探究性课题研究。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时,许多教材后面都介绍了用刻度尺可以粗略测量人的反应时间,这时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们设计测量人们反应时间的仪器,并将自己的设计结果应用于实践,检验其实用性可靠性;再如学习力学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研究一下菜刀上的力学知识: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学习了电磁继电器后,可以让学生收集几种小型电磁继电器,比较它们的结构、了解它们适用的场合.利用其中的一种,设计实用的控制电路;学习了传感器,可以让学生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控装置;学习了多普勒效应,可以让学生设计一种利用多普列效应的实用装置等。

最后还需指出,物理知识的学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对某些内容的处理也不是一次到位的,有些在当时不讲授的问题就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探究性课题让学生去研究。

参考文献

[1]曾志旺.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学科教育,2001(9).

[2]曹敏惠,徐胜臻.探究性学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 索,2002(5).

第5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探究性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59-02

一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教材为基础,将教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自主质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教师不用直接为学生讲述教学知识的概念,他们可以采取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的主动性。

二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教师不用直接说明学生今天需要掌握的知识,而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解题工具和简单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联系自己平常所学的知识,将其运用到题目的解答中。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讨论,积极主动探讨出多种解题方式。这样不仅能及时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欠缺,还能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将实际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上,与小学数学知识相结合,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提问。对于数学中遇到的图形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这时学生就能马上被老师所提的问题吸引,进而积极去思考问题。现代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虽然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很高,把学生的学习放在主体地位,但教师仍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就是要摒弃教师只传授知识的弊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问,能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该环节在探究性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第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小学数学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启蒙阶段,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使得学生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一个好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小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查阅书籍,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对于有疑问的知识要将其记下,并及时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探究性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读书、思考、研究等方式,能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由于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有限,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对于新知识往往会有疑问或者疏漏,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于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对其进行细致的解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达到了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目的,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友谊,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将其牢牢掌握。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更具有条理性。

第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探究结论进行及时验证。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逐渐向问题的深处进行探究,不断地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对于已经得出探究结论的问题,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探究结论进行验证,这样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养成严谨的态度。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学习并掌握知识的喜悦,这种方式能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增添动力。

第五,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练习和灵活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在实际练习和解答数学题目的时候能够做到沉着冷静、思路清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要马上向其讲解正确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能加强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印象。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反复练习,直到能够灵活运用为止,这样才能在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多是以引导学生学会系统的观察,以常见的物体作为解题的辅助工具和测量为基础,能够准确地对事物的属性加以描述,并采用分组、分类的方式进行教学。该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增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开放思维,还使得学生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分组的探究学习模式增加了学生之间交流和团结互助的机会,使其在学习的同时收获更多的良师益友。该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更受学生的喜爱,这不仅体现了教师传授教导知识的特性,还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能力,是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不可缺

少的引导者。

四 结束语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多年来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教师把这种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 实施策略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是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则是以探究这种活动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他们,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积极学习过程;对教师而言,探究性学习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探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

(一)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是对它的兴趣,而探究性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广泛地掌握语文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能给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的思维空间,探究活动倾向于横向与纵向的研究,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很广阔的天地中翱翔,自由思考,自由探究;探究性学习的方式鼓励生生互动、同伴质疑与讨论,利用集体思考的力量,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全方位认识这个问题,就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学习提出的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经过几年的施行,已经从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开始发动教学模式改革――以“探究性学习”为标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所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实现教育方法从“粉笔+讲解”向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转变,是当前语文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巩固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1、重视阅读,牢固树立“阅读即探究”的思想

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文本来获得语文知识,培养情感与价值观,所以阅读文本是探究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抓住了阅读文本的特点进行探究,才能让学生领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让学生深入地与文体交流和对话。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信息交流的阅读才是最好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阅读是传统语文教育遗留下来学习语文最根本又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学生个性化阅读探究方法、比较阅读探究方法等。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思维能力,而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积极思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发散思维、辨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三大思维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围绕阅读文本而进行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去发散学生的思维,伸长联想的空间,从课本知识到课外阅读,从古代到现代,从音乐美术到影视录像,从民间俗语到诗词典故。在丰富联想的基础上容易找到知识中的空白,思维中的矛盾,从而发现问题,找到探究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师生共同参与,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是语言文字和人文内涵的结合,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而探究的过程也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学生也只有在宽松活跃、自由愉快的氛围中才能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既有利于语文课程的生动展开,也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实施。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本身的思想情感及写作技巧,咀嚼语言在文章中的含义及作用等,同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起学习语文的一定的方法技巧,树立起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当然,在探究时,一方面要与语文文本相结合,话题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学习《过秦论》一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究秦灭亡的原因,文章酣畅淋漓的论述风格,但一定要给学生适时引导,以免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仅仅去探究这篇文章的历史观,而忽略了文章的文学性的体现。

(三)拓展迁移,挖掘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具体可以采用下面的几种自主探究方式:首先,在语文文本矛盾处挖掘探究的沃土。

高中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学生围绕这些矛盾大胆探究,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祝福》中有这么写祥林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学生在自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这样的矛盾恰好衬托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对她的无情的压迫;其次,扣住情境,进行换位的思考。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角色扮演就是其中的一种。

2、师生、生生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深入地思考,仔细地研究,更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寻求答案,共同寻找事物的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学习的关系,这不仅强调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更要强调教师要在引导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合作,不仅珍视探究中教师自身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样,也要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体现师生之间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7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范文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接受性学习这个过程而言,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两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模式。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来看,接受性学习注重的是教学方法,而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方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任何教育行为都是双向互动的过程,都需要保证教师和学生全面参与进来,这既是教育学方面的规律,又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规律。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矛盾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而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教师应该重视这方面的矛盾,以自身为矛盾的转化条件,采用合适教学方式,解决现阶段学生发展和教学内容不协调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和转化方式就是教法,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学法,因此,教学本质实际上就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开展都要遵循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统一。

一、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应用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在这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学生的地位变得更加平等,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者和教学的引领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由过去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应用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良好的学习情景,提供多种渠道保证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且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获得全新的知识体验,促进中学生形成积极地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保证教与学之间的平衡发展,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初中生综合语文素养。语文学科十分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该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促进初中新课程语文标准的实施。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是重视教学过程。探究性学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思考方法。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成绩和分数,不一定是具体的成品,学生能否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新知识认知、选择、判断和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全新的问题,并有所创新。

二是重视应用过程。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个的基本特征。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应用自己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在于学习知识的量,背诵得有多流利。探究性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其目的是发展初中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侧重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重视体验过程。探究性学习不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如学习方法、语文知识积累等,而且还十分重视感性方面的体验,即学习过程的体验。传统教学模式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其教学过程是间接性的经验,而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仅涉及到学习方法和文化知识的传递,还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中就包含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述的这些过程通过单向的教学很难达到,必须保证学生全面参与进来。

四是重视所有学生参与过程。探究性学习重视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从理论角度上讲,每一个智力正常学生都可以通过参与探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探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初中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适合自身的探究学习计划,在实现个人探究目标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个体在探究性学习中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单独很难解决,这就需要依靠集体智慧,科学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保证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一举多得。

那么,如何将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呢?

第一,要重视课前预习工作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作为初中生其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各种科学知识。为了保证学习质量,就要求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教学内容准备工作。初中语文学科因其自身所带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借助相应的工具开展预习,学生在预习、阅读过程中不会产生对错的困扰,只有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到位,不透彻等问题。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来说,语文课前预习学生更容易自我控制和自我把握。

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无非就是读一读课文,认识一些生字、生词,或者最多结合参考书的知识内容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分段,这就使得语文课前预习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预习所要达成的效果。因此,为了将课前预习这种形式和内容更好的结合起来,可以将课前预习初步划分成为质疑和和查证两个过程。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学生质疑精神,要告知学生大胆质疑比被动接受知识更为重要,要求学生在质疑过程中不要使用任何参考书籍,将预习作为一项探究内容,结合自身实际阅读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结合问题进行查证。查证途径有很多种,可以借助参考书籍、参考资料,也可以到图书馆阅读相应的书籍,网上查阅等方式,尽可能在上课前将问题解决,针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完成。

第二,要开展合作探究

个人的思维、见解和信息的搜集能力毕竟有限,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职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的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所以就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开展合作探究。教师在分组和安排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优势互补,兼容差异性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大部分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初中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课前预习情况,谈一下自己阅读文章后的感受,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积极将其解决。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工作,适时对学生的合作过程进行指导和点拨,有时可以和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

第三,要大胆探索

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思维并不是同质化的,而是个性化的,不同学生所提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可能并不容易立即得出答案,但是学生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就有现实的意义。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采用实验去验证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讲解到苏轼的《浣溪沙》中的“门前流水尚能西”这句诗词后,有学生提出槭裁词句中要写流水向西,这个问题其实和本次教学无关,是单纯的地理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地势东高西低这个原因之后,又提出这首词中为什么讲“尚能西”,结合第一个问题提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互动交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问题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的学习。

第四,要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是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归纳小结,另一个是举一反三。教学过程中不进行归纳小结,学生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就不能很好的得到梳理、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缺乏条理性。因此,就要求初中生每隔1~2周对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查找自己在这个阶段学习过程中提出了那些有价值的、精彩的问题,和小组同学以及教师交流中学习到哪方面知识。经过不断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越来越懂得从哪些方面入手,明白怎样质疑,最终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8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功能;特征;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02-01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探究创新的重要手段,但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往往忽视了它的探究功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恢复实验的探究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1.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1.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如在高一化学“钠与水的反应”教学之前,采用一个与书本上的演示实验不同的方法,即在u型管中加入少量ccl4,再在u型管两边分别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与cuso4溶液,再分别加入一粒金属纳,点燃产生的气体,u型管的两边产生不同的现象。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促使学生主动去预习新课知识,认真比较两实验的不同之处,积极设计新的实验方法,最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掌握纳的性质。

1.2实验既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验证假说的过程。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把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升到激发学习内驱力、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索学习、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求异创新。

2.1利用特殊现象激发兴趣,我在上序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内容时增做“魔棒点灯”、“水中生火”、“清水变牛奶”等实验,学生看到这些特殊现象充满了新奇,都认为化学真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2.2利用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如第一单元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内容,往往要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这时可做一个金属钠燃烧的趣味实验,学生通过观察钠的硬度、密度、光泽等和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兴趣也自然的高涨起来;水点冰棒、清水变果冻等趣味实验更易激发学生兴趣。2.3利用“身边的化学”激发兴趣,如新华的矿产开发、阳日的磷矿冶炼和污染、松柏的自来水净化、红坪的考古探究、木鱼的亮化工程、大九湖的湿地保护、下谷的土家文化、武山湖的硬水软化、岭口子的垃圾治理、青杨河的污染整治、神农顶的箭竹死亡和神农架的生态旅游等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良好实验探究素材,教学中要认真予以挖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我曾经在这方面找了许多素材,编了许多题目,这些题目把化学知识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中,学生非常喜欢,对这类化学知识的掌握也非常快。

3.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3.1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

3.2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就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金属的活动顺序、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3.3适当增加实验,提高探究能力。由于教科书限于篇幅,不能编排太多的实验,因此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碱溶液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教学中,可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按要求闻气味,比较实验前后气味的不同。通过实验,使学生更牢固掌握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规律,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又如,酸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从家中带来各式各样的新鲜植物的花瓣,经过洗涤、晾干捣碎,加入适量的95%的酒精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将浸出液过滤,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3体积的水,制出各种各样的指示剂。许多同学表示喜欢这样的探究,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实验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4.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第9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理念;实践

任何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必须与具体学科的特征相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探究性学习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也不例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新的数学课程基本模式是“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应符合课标提出的教学标准,与数学课程模式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具体来说:

1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核心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直观的实物演示、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视听等手段,设置能激发学生探奇觅胜的情趣和跃跃欲试的心向的问题情境,使他们能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例如,笔者在进行七年级下学期第四章《摸到红球的概率》(北师大版,下同)教学时,上课伊始,教师组织学生模拟抽奖活动:(投影)《海报》。为庆祝“五・一”节,某地将举行抽奖活动,凡摸到红球者获得奖励;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上讲台模拟抽奖活动;摸球活动结束后,学生猜测出摸到红色球的机会大小,这样创设出的问题情境,呈现生活化学习材料,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感受概率问题在实际中存在的普遍性,提出的探究问题,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强大推动力。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

2 重视亲历探究过程,促进主动获取新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重视为学生提供有结构可供学生自行探究的材料,例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五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给出问题“画出一个与已知ABC全等的三角形,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让学生探索。学生根据三角形有三边三角,在探究过程中会得到许多不同条件,如,一个条件:一角;一边,二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一角两边;等等。教师根据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以及三角的情形,组织引导学生探索得出这些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围绕本节课重点内容三个条件中的“三边”情形展开学习。这一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当中肯定或多或少地存在诸多困惑,甚至产生偏差,教师要把握“度”,做到心中有数。一般的问题,学生均可以在边学边探索中自行解决,而一些学生自己不能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遇到偏差,教师给予及时引导。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①倡导怀疑。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探究、对书本、对以往的结论敢于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针对要怀疑的某一问题,多方面进行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②鼓励发问。教师应从实施探究学习一开始,就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时,如果能经常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揭示矛盾,发现不足,找到探究的突破口,这是完成探究学习的关键;③引导行动。我国古代学者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因此,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探究问题付之行动。积极思考、亲自实验、动手演算推理。这样才能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真知,养成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好习惯。

3 尽量加深拓展,内化学会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常常会有不同的反映,学生通过探究而获得知识,可能有一些还是表面的、零散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组织全班学生的交流、评价,实现认知上的互相启发和补充,深化对新知的理解,促进认知结构内化过程,从而完成认知结构上的意义建构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九年级上学期第三章《证明》“特殊平行四边形”教学时,利用以下问题:顺次连结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问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要使四边形EFGH为菱形,应对四边形ABCD添加怎样的条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在反馈时,对若要使四边形EFGH为菱形,有的说:四边形ABCD应为矩形或正方形,有的说:四边形ABCD应为等腰梯形,也有的说:应对四边形ABCD添加条件AC=BD。这三个答案孰是孰非?各组学生据理力争,其他学生也加入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公认:他们答案都正确,同时体会到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若要使四边形EFGH为矩形、正方形,又要添加什么条件?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把握探究节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多种形式,注重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应用!

4 适时总结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教师要为学生探究学习过程营造民主、宽松的思辨氛围。在精彩处不惜赞美之词;在困顿处耐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关键问题指导学生识别、理解,并及时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探究学习的收获,体验到自主探究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体验到观察比较、质疑问难、猜测验证等是学习数学很有效的方法策略;体验到由自己来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乐趣,并把这种体验延伸至课外。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型的学习理念和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要求,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应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星凯.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