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研究性学习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策略

第1篇: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学习策略;探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69-01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有一个深切的感受,数学课枯燥、乏味,算理单调、不易掌握。因此很多教师提起数学教学,都会觉得不知所措。因为不管课堂上如何煞费苦心的讲解,到了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总是会出现练习像新课,费时、费工、费力,而且数学测试成绩也很难理想。虽然新课改至今多年,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整个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数学教师也都在努力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而努力,但是真实存在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在一直进行着探讨和研究。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的经历中,尤其是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中,我觉得数学课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与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1.活用教材资源,让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智能

数学课程一直在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几经修改的数学教材,都是以单元板块的主题图作为该部分内容的起始环节,然后是根据该板块的内容,设计的相对应的图文信息。因此看似杂乱的教材内容,却需要教师细心的解读与挖掘。而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梳理清每一个图文的含义,而且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数学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文信息,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然后进行信息提取与检索,解决数学问题。如果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意对这一点的指导,那么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会越发感觉学习数学是件困难的事。例如,低年级学生只对计算敏感,那么到了高年级需要理解深入的时候,就会显得很吃力。甚至是会把学数学看成是恐怖的拦路虎,轻则避开,重则放弃,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因此,数学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不是就题讲题,就数说数。可以把数学题演示成一个小故事,可以把数学题型用情景再现予以展示,达到学生变怕学为爱学,使学生从小养成浓厚的数学意识。也就是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丰满而有趣,让学生的智能逐步提升。

2.善用自然资源,让研究性学习形成学生的本能

自新课改开始,数学课堂教学就不再局限于教会学生会分析、会审题、会计算,而是提倡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可以成为终身学习能力的本能。尤其是翻开现在的教材,我们看到,从二年级开始就已经在学习乘法,而且表内除法也一直在逐年级出现。且每一册教材的编排体系也很相似,各个年级的章节内容相连,所以很多中高年级学生不会的知识,很多不是来自于当时的年级内容,而是低年级的基础阶段。也就是数学的知识点,是从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链条的起始,一环扣着一环,哪一环断开,知识就会间断。因此那些在孩子学前阶段就大量教给孩子数学计算的家长,最终却不明白了为什么孩子小时候学的很好,升了年级却学习变差了。因此,数学教师要深知这一点。在孩子的起始年级就要善用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进行情境教学引导,在颜色的辨认中、在图形的识别中、在圈圈画画的游戏中,发现了规律。学习,不仅是要学习书本中的文字知识,还要学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知识。做到走出数学一科的范围,让整个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善于学习的孩子,善于研究的孩子才会真正发现学习的乐趣。这样,当教师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候,学生也会很容易完成各类练习,而不至于遇到一个题,就没了思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巧用社会资源,让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解读教材后我们都会发现,数学书中的很多题目不单单是一种数学思维的渗透,还有很多编排体系的体现。如果数学教师还是习惯于在例题的处理与知识的传授上下功夫,不去顾及教材中所给的各种信息的编写意图,那么就还是会出现就题论题的现象。因此就会出现学生在试卷及练习中遇到问题,没有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思路。结合现行数学教材中渗透的社会资源来采用策略教学,可以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正如一些有经验的数学教师所言:"学会了学习方法,以后学生离开教师的教学,也会自己进行有效的自学"。无疑,这也会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得以展现。数学学习不在于能够解决一道两道的数学题,而是要能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数学课标中指出:"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培养一些能够打高分的孩子,而是要增强孩子的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即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平移》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儿童乐园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各种游戏玩具的运动中,找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发现了平移特点。所以在接下来的图形分辨中,很容易的通过图形的方向、位置进行判断。因此可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做好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工作,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更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使是科技信息发展到何种地步,不会思考、没有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缺少学习潜能的人,会遇到更多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形成一种学习方式。作为数学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就象个科学家一样做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因此,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就在于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重视和认识。注重了对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引导,就一定会达到课标中提出的"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第2篇: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措施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是整个教育阶段的重点,其中有着诸多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因此,如何采取科学的措施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部门所最为重要的课题。

一、高中教学课中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来讲,教学的本质不仅是使学生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更在于学生能够通过教学中的知识面进行延伸,从而开发数学学习的新领域。因此,国家推行高中数学课中研究性教学是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途径。从根本上来说,高中学生在接受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后对数学知识及各类数学概念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并对解题的思路也有了一定的方向,此时如果进行研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原有解题思路及方式的基础之上进行开拓创新,从而寻求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数学教学是所有理科科目学习的基础,因此,只有学生熟悉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各种技巧,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其他理科科目的学习。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在学习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并且对于一道题的解法通常有几种形式。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数学学习技巧才能更好地学习。但就目前高中数学教学来看,普遍存在着学生解题思路死板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养成了‘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态度,从而使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造成严重的局限性。另外,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多数高中都以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升学率为主,因此在数学课教学中老师通常所传授给学生的并不是数学解题的思路方法,而是一道题完整的解答步骤,学生只需死记硬背下来说可以了。因此造成了许多学生在考试中只变换了一个数字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解答。不得不说,在这种教育体系下,葬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开拓能力。

三、高中数学课中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为提高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而研发出的一种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所谓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永不满足的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态度,同时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必要措施。它主要是以人们生活学习中所接触的实际事物以及课题项目的设计为主要的教学载体,以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为整个教学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从中得到多方面的知识的获取书本上无法满足的新知识点,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在研究性课题实践中学习。随着我国高中教学的改革,数学课中研究性学习被越来越多应用于实际的高中教学中,并且依照我国最新出台的《教育新大纲》的要求,已经将研究性学习正式纳入高中数学课教学体系中。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学生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以一种研究性的科学办法开展教学内容的,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建设及实施,总结评价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定。

如在某高中学校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老师通常在课前事先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课前对问题的研究,并鼓励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图书馆、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为避免学生在寻找答案时跑偏,老师往往会针对问题给出一个大体的思路,让学生朝着思路进行研究、收集资料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老师再在课堂中鼓励学生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给出准确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在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综合学习能力。首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书本知识点为依据,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

如在学习数列时,针对于递推数列定义不明确的情况,老师就要求学生对此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教授学生如何在等差、等比数列的基础上进行递推数列的转换,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研究、创新思路的能力。另外,在学习不等式一节中,通过对不等式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向量的不同求证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可以通过平行向量的求证方法研究总结出平行向量其他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以及不同向量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

(三)在习题中实践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形式且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可将研究性学量应用于学生课后的习题练习以及期中期末总自习中。并且针对研究性学习问题答案不单一的情况,发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中都能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另外,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是开放式的,往往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延伸出多种问题,并进行解决。从某方面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同时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与追求答案中对逐渐对数学学习充满了乐趣,久而久之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可知,高中数学课中研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必须首先制定出科学化、完善化、合理化的教学措施,以解决问题为前提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开放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07-01

1 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教材

将研究性学习融于课堂教学,这是当前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即采用探究方式教学。课堂教学中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则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1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融合起来。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布置这样的实际任务:运用量角器测出就近山头的高度:提出这样的问题:量角器为什么可测高度?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实践了解了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了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三角函数,等等。生活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发掘研究性课题,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

1.2激励研究探索

研究学习强调了知识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以富有创造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获取

的。其实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这一互动、自主的过程,要求教师要革除陈旧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这样,学生才能既长知识,又增长智慧,研究学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学习等差数列时,首先出示一组数:2、4、6、8、10……100,让学生记住这些数中,相邻两个之差是相等的特征。然后倒写:100……10、8、6、4、2并且相加,让学生计算其和,学生一般会很快得出结论,并在教师的指点下,推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来,此刻,教师若能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探索,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使学生体验到了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创新意识。

1.3注重实践应用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应用性的基本特点出发,研究性学习还带有综合性的特点,即学习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实践能力。数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学生对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很感兴趣的。例如角度、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等。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更能引发他们对研究的兴趣。

2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采用的策略

2.1教学策略

激发、可以以教学目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设置问题情境或活动情景呈现。它是为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将其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重在参与,重在应用。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出发,挖掘、探索、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将有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和兴趣提高。

2.2分层策略

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再学习内容的纵横方向上,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为学生提供命题或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查找补充材料,自己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研究学习的成果,正确的要给予表扬、肯定和推广、应用;错误的要点拨、引导,剖析错因;多法的要筛选、论证,多中选优。教师应允许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力求开放式、多样化。

2.3民主策略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民主、平

等的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角色的限定,超越“你”与“我”而成为“我们”,使教学过程具有生命的活力。在研究性学习这种开放的课堂形态中,存在两种互动关系:一种是学生内部的互动,一种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无论哪种互动关系,“转换”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内部的互动,是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中交流信息、分享成果的方式来实现的,但我们又不能把这种互动仅仅看作是信息的交流或成果的分享。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受益的,是探讨问题时所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和创造灵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这里不仅有“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转换”。师生之间的互动突出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促进作用。

第4篇: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地理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7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课程模式。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相对独立或者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去进行(再)发现和创新,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及现有评价方式等制约,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研究性学习应当将“问题解决”作为基本的运行模式,结合笔者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体会,“问题解决”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课题选择阶段

课题的选择必须考虑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和现实可能性,还要注意从生活中选题。为了体现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特点,绝不能由教师指派学生进行某项研究,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爱好与特长自行选题。因为学生在选题过程中缺乏预见性,无法预测到在未来执行过程中将面临怎样的困难,所以在选题时肯定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这时学生选题往往是捕风捉影,凭直觉选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不能让课题范围太大,过于复杂,导致泛泛而谈,也不能脱离实际,舍近求远。比如笔者曾经指导的学生,他们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这样的课题:“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全球变暖”、“盐碱化”等。“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全球变暖”课题范围太广,无法着手;“盐碱化”问题在广西基本不突出,达不到真正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一些可行的参考题目,也可以把学生的课题进行细化,转变为当地突出的可操作的小课题,比如说研究环境问题可以细分为大气、噪声、水污染、土壤污染、物种入侵、白色污染等。在具体的学习实施中,学生们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根据自己对不同的环境污染的了解情况,以及他们认为自己对某种污染调查研究的方便情况,确立富有创意的课题,如“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设想”、“学校门口噪声测定与治理”、“废电池的污染”、“生活垃圾污染调查”、“横县生活垃圾分类调查”、“横县郁江污染状况”、“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桉树对横县土壤的污染”等。

二、课题设计阶段

学生一旦确立课题,就要对课题进行过程方案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方可进入具体课题研究。在这具体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必将受到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制约,因此以小组分工和合作研究最为基本和有效。教师要根据选题情况,作合理的调整,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然后要求研究性学习小组制定研究方案,这方案包括研究课题的内容、范围、目标方法、步骤及研究人员的分工等。教师要配合学生制定出具体、明确、科学、可行的方案,切忌方案大而空、不实际。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地理问题,邀请校内外指导老师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该课题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梳理研究思路。如“生活垃圾污染调查”课题:

三、课题实施阶段

进入具体的实践体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大致的研究方式有观察、查阅资料、咨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跟踪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访谈等)、实践等,然后综合整理获得的信息,分析讨论和交流,得出可靠的结论。由于研究过程中学生要接触社会,如学生调查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态度时,就遇到市民不理解、不以为然等情况。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与各种人往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还要从观念和策略的角度予以启发,让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善于运用一些巧妙的办法激发市民参与的热情。

在这一阶段,有些学生逐渐发现研究过程的艰难,有懈怠及缺乏信心的思想,指导老师要提前介入,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交流各组的进展及经验教训,特别是要表扬某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碰到困难时的解决办法。总之,这一阶段,需要指导老师针对学生研究的偏离情况进行调整,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励。

四、结题答辩阶段

在此阶段,需要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写出结题报告。学生最终的研究成果须在班内进行交流研讨、检验、评价、反馈、论证,并形成结论,最后形成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其内容大致为: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研究,问题的解决及取得的成果,特别是重要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等等。报告的体例为:题目、报告完成人、摘要、报告主体、参考文献等。其中报告的主体为:引言、工作方法和过程、结果或结论。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为:

学生按照“选题―收集资料―开题―研究―汇报成果”的流程自觉规划,自主设计。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结果可能稚嫩可笑,不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和体验,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注重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掌握知识的数量;注重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注重全体的参与,而不是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因此,在看待学生的研究成果时,重视对过程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同时强调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也可以是学生家长、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等。评价的内容要丰富:一看学生对研究活动的态度;二看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获得的生活体验;三看学生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掌握的情况;四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看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等。如:

[ 参 考 文 献 ]

第5篇: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 聋校教学 研究性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09-01

研究性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聋校素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本文就选题策略、课程指导研究策略、评价策略这三个方面展开讲述聋校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研究型课程的指导选题策略

研究性课程的选题是整个研究性教学的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主要有以下三点应该注意的地方:

1.研究型课程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研究型课程是与学科课程迥异的课程形态,在其内容开发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自然界、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结合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的选择有关专题、课题作为研究型课程的内容。

2.研究型课程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型课程的主旨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开设的,他与传统课程的传授现成知识不同,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换言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究其实质,乃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而,他特别关注学生从特定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应以学生实践能力的生成为基本立足点,让学生把以习得的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亲自应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既培养了创新精神、锻炼了实践能力,又能有效地防止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脱节的现象。

3.研究型课题的选择须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非少数人的特权。受教育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均等是教育平等观念的基本体现。开发、利用研究型课程也必须体现教育平等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智能、个性等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型课程的指导研究策略

1.研究型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知识的指导

研究型课程所关注的知识首先主要是“程序性知识”,既关于如何进行创造性学习、如何进行常识性的探究、研究方面的知识,如科学研究的课题设计、分析论证、操作步骤、技术规程等。这些知识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教师应侧重于对学生的科研基础知识的指导、专业知识的介绍及相关的学科知识的拓展、渗透。学生透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或相关资料,体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体味获取未曾接触的知识的乐趣,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这些基础性知识转化为经个人经验,活动整合的个人化的内隐知识。

2.研究型课程实施中思维方法的指导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获取新知识及创造性学习的基本制约因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是教育之高的永恒追求。在实施研究型课程中,要结合学生选择确定的课题,多方面全方位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放性和综合性注定了探究的广阔性和无限性,从而又决定了语文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

3.研究型课程实施中心理素质的指导

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教育;二是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活动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三是通过对集体成果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四是通过主动研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亲自参与探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研究下课程评价策略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较为重要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档案袋评价。它通过收集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学习情况、学业成就和研究成果,以学生的实际表现来判定其学习质量,包括了所有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关的信息。

2.实作评价。就是在研究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结合课题进行的实际操作情况的评价。它基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作品的制作、模型或标本的制作等实际操作状况作出评价。通过实作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思维方法、科研技巧、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表现。能较为真实的判断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状况。

3.小组讨论。通过课题小组成员互相讨论,相互交流思想,提出建议和意见,有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讨论也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表达观点全面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应成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项内容,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高、相互辩论、踊跃发言,小组讨论应围绕着课题为中心进行,应有明确的讨论主题和目标。

第6篇: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数学、交流数学和应用数学,“把结果变成了过程,把知识变成了智慧”,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成为我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理念与追求。但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学习方法不足,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开展中的问题

1、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许多教师认为找到了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法宝,大家趋之若鹜地想把所有数学知识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掌握,殊不知在没有分析学生原有知识同新知识关系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把问题抛给学生,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走向同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相同的结局。

2、 创设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问题上,教师通常会采用问题情境教学,但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合理性还有待提高。在教学中由于许多学生搞不清教师的意图而白白浪费时间。因此,创设研究性学习问题情境的效果不佳。

3、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知识框架的建构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学生的个别现象,如学生课上听讲状况、学生对待教师提问的态度,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教师不能把进度不一致的情况完全归咎于学生的差异性而放任自流,只要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整体数学知识框架的建构,个别现象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得到缓解。

4、 巩固研究性学习结论的途径与现实脱节

研究性学习要把“探究”、“参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很多教师认为带领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就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殊不知新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是尤其重要的一环。新知识的巩固不能只依靠纸上的练习,要与生活联结,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

二、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策略

1、 关注学生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教学内容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奥苏伯尔认为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概括性或包摄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摄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他还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的条件之一。由此,就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生并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各不偏废,相互促进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求教师把:“你知道吗?”转变成:“你是怎么知道的?”,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应孩子们的天性,使他们主动获得知识,培养其全面的个性。

2、 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并主动接受。在访谈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策略。小学生一堂课集中精力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孩子抓不住重点,导致以往教师“开门见山”式的讲授方式使许多学生错过新学的要点及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弥补了这一缺点。若教师设置问题合理,即难度适当且与所学知识相关度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上,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提点造成的中途停顿,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否则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干扰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以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 恰当巩固知识,向生活中简单运用迈进

如果说教师从生活中选择素材创设问题情景是教育走向生活的第一步,那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巩固新知识则是其一个轮回的终点。学习的目的是使人成为社会人,是使受教育者能够运用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起点、过程都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呈现,那结果必将以实践的形式结束。当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要求及时用新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也许对于一堂课来讲,时间、空间不允许学生走出教室,那像创设问题情境一样,把从生活中引发的问题情境再重新找回来,模拟生活现场,将新知识运用于其中,效果应当也值得大家期待。这个新的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创造让学生思考,也可以学生自己创造自己思考或同桌创造交换思考,通过这样的师生或生生互动实践,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4、 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使他们学会求知,劳动,创造发展之道的根本措施。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核心。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渗透小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阵地。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集合思想、转化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展开,研究成为重点,只要教师要适度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应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教师对思想方法的不断渗透,学生必会开阔思路,培养出创新探索的能力。

结语

目前,针对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阶段分科课程中如何有效实施而开展的探索越来越多,相信随着一线教师素质的逐步提高,以及他们对教学指导纲领的进一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朝阳领域定会结出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赵嫦莲.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4)

第7篇: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学习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初中生在生物学习中科学合理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提升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根据学习情况,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这样才会不断提升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学习情况,为其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激发其探究兴趣。教师应该从内容和形式上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学习情境,让其产生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真实的生物圈,另外也可展示课前制作的虚拟生物圈,让学生大概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为学生创设生物圈这一探究情境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探究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又存在哪些关系,以及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每组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进行问题探究,并且各自将小组内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展示各小组的探究成果[1]。相互合作、分工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分组开展探究性活动,充分表现出了对生物探究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发散思维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

二、引导学生参与,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索性学习最重要的就是问题,但是很多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使得探究性学习的参与度变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参与探究性学习,因此怎样为学生设置问题,怎样让学生主动提问,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可用题目进行设问,如在进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绿色植物进行怎样的呼吸作用?呼吸时放出的是否为二氧化碳?吸收的是否是氧气?而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需要根据过程进行设问,如进行“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和消耗氧气”探究性活动中,教师就会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进展情况提出问题,第一个实验是“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什么气体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通过探究性实验发现是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最终得出“种子呼吸时放出的是二氧化碳”的结论。同时,教师也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种子呼吸时消耗氧气”的探究性实验。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初中生参与生物课堂,让其找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切入点,自己通过探究性实验去探究、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有利于促进探究性学习效果的提升。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提自己的问题、提切题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效率要远高于紧跟教师的步伐进行探究性学习。当然,教师不仅要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中起到引导作用,还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8篇: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教材又不被教材束缚的学习方式,其目标必须以积极的情感目标及一定的技能目标为基础。在变成基本的认知目标产生质的飞跃,从认知到发现,从发现到研究,从研究得出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推出更积极的学习情绪的产生。以这种研究性的思想为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具有弹性的,是变通的,是各异的,更是多层次的,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构建解决问题和认知策略,这就是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要领

1.教师要准备可供研究的材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内容,抽象逻辑思维也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字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教师提供的材料开始都应该是直观形象的。

2.直观形象的材料要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动手算算、画画、分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

3.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总结中。

4.教师还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迁移能力。

5.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以体现互助合作精神。

三、例述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可以分成形成型研究性学习,应用型研究性学习等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致也可以有这几种。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具体经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例如,现在有一个比萨饼,如果切10刀,最多能切出多少块大大小小的比萨饼。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去画一个大圆代替比萨饼,然后用直线代替切刀,先试切1刀,2刀,3刀……,学生动手操作,最后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切1刀,都是2块;切2刀,就有3块、4块之分;切3刀;更有4块、5块、6块、7块等多种答案。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介绍他是如何切的。学生可能一开始也不是能切出7块的,可能也是4块与5块,但他及时注意到了问题的特殊要求,再继续尝试,结果切出7块。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切4刀怎么样?怎样切才能使分成的块数最多。经过讨论,学生会得出这样的假设,如果以直线代替刀,则要使每两条直线都相交,并且交点不重叠,才有可能分出最多块。然后再让学生试5刀、6刀,这时学生会发现第5条直线、第6条直线已经很难画上去,圆也越画越大。教师可适时提出,我们能不能对已研究得出的结果排列出一张有序的数据表,来思考一下其中的规律呢?结果形成这样一张表。

观察结果,学生会发现前一个块数加上后一个直线条数,即是后一个分成的最多块数。这样就很顺利地推导出切5刀,切6刀,甚至切10刀的块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获得了第一个成果。教师这时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新的问题。如果要切49刀,50刀等,这样推算是不是太麻烦?能不能找出2,4,7,11,16…这样一串数与1,2,3,4,5…之间的关系,找找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形成大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能推导出一个计算公式:(刀数+1)×刀数÷2+1=块数,然后再进行逐个数据的验证,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取得了研究成果的高级形式――直线分割平面的方法和计算。最后还需请几个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整个研究的过程以及其中的思维活动,以利于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与问题解决的策略。这样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再回到具体的研究思维过程。是源于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参谋而不是主谋,到位而不越位。

又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出几幅图片,其中有关于名胜古迹的照片,还有植物与动物的图片,以及一些简单的数学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对称的图形有哪些,接着可以出一组研究题:1.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2.你能说出照片中的名胜古迹各在何处吗?3.每个图形是不是仅有一条对称轴?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就进一步了解了地理和自然知识与数学的联系。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学生学习的各科,如语文、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无法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所以在研究问题时,也要注意学科的广博性,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做到各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总之,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既是关心知识形成的结果,又是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既是关心知识的广度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以“研究学习”为主全员参加,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外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第9篇:研究性学习策略范文

1.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了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为有利.

2.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

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学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那是教学上的很高境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更广泛做到这一点还有困难.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打基础”(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新课题.因而,如果能开发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它的实施主要地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就会比较容易实现.

二、精心设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新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硬件设施的配置

①最低配置: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机房(配有高配置电脑、投影仪、录像机、高性能DVD机、无线话筒、电子教鞭等的局域网).

②中级配置:校园网(配有思科交换机、浪潮服务器、长城客户机、千兆主干100M到桌面等硬件设施,并将多间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连为一体的校园网).

③最优化配置:接入Internet的校园网.

2.软件系统的装备

①最低要求:winschool交互教学软件系统,几何画板等.

②较高要求:在校园网络中配置以下应用软件系统:网络光盘资源共享系统、网络视频点播(VOD)系统、Internet资源共享系统、视频广播系统、屏幕广播系统、师生网络学习与创作的编辑系统、新一代高中数学教学软件系统、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

3.潜件的培训

①教师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认知工具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思想,掌握教育实验研究方法;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方法和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软件开发方法;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明确重点、关键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选准问题的切入点.

②学生要求掌握电脑基本操作与输入法,学会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等数学实验工具软件的使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使用技术.

三、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