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师的角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无论科技也好,人才也好,最终都是教育的竞争,这无疑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此时代背景下,教育就必须与时具进,教育的与时具进就是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改革,而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性措施就是全面推进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两个新课标的颁布,对传统的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理念、语文课程结构等方面做了彻底的颠覆,传统的语文课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走进新课程的历程中,每一位关注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教师都在不断的检视自我、叩问自我:语文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我追寻的理想角色是什么?其实,面对新形势,处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可以从新课程和时展的需要入手,来转变自我的角色。
要更新和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具体是“转变一个中心,强化两种意识,整合三个目标,实现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转变一个中心”是指在语文教学中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不仅仅要“用教科书教”,而且要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互教互学,平等对话,教学相长。
2、“强化两种意识”是指语文教师要强化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本,强调个性发展。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个“容器”,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显示人,有探求未知的强烈欲望,有张扬个性的自然需求。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发扬人文精神,这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呼唤教师角色转变和创新的首要任务。
3、“整合三个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时间,重组和中和语文教学的三大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他度与价值观),实现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完美整合。
4、“实现全面发展”是指通过语文新课程的改革时间,转变教师角色,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树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后,就要实现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向传输,即教师主要是讲,学生主要是听。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代表。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将自己所储藏的“一桶水”的知识一滴不漏的倒进学生的“碗”里,学生似乎只是一个装水的容器了、这样倒水的一个过程,可以说知识一个量变的过程,结果也可能是学生得到的比那一通水还要少,所有的过程只是一个机械搬运的过程,根本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学生得到一“碗”一“碗”的水,但是学生并没有完全吸收这些水。教师的一桶水,如果没有定期更新,那一通水将不新鲜,还有可能变质,那么,学生也就得不到新鲜的活水了。传统观念上,语文教师就实行着将水输送到学生那里的行为。语文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全面的讲述给学生,只要是自己知道的,统统灌输给学生,不容学生费心,整个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机械化的教学方式抹杀了语文学科的生命力,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
语文课程课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一新的标准,要求语文教师摒弃陈旧的观念,要求语文教师不再采取输出――输入的教学活动,教师不再是单方向的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组织学生研究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旁听者,而成为一个参与者和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课题的讨论,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就首先有发言权。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研究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难以理解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相关语文知识的兴趣。
语文教材上还存在着很多“空白”,仅有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填充这些“空白”的,需要教师和血红色互相补充共同完成。例如在教授小说《项链》一文时,大多数教授就针对马蹄尔德的虚荣心,项链对马蹄尔德命运的影响进行提问讨论。然而,有些学生就挖掘了这样一些问题:马蹄尔德与路瓦裁心智正常,他们为什么从来没有换衣项链是假的呢?项链的主任弗莱斯接夫人为什么不告诉马蹄尔德项链是假的呢?其实,细读本文,我们就会发现,确实存在这些问题,我们也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的主动出击,学时的质疑,找出来文本的“空白”,而后在学时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商讨互动中填补了“空白”。教学重要落实的情节、人物、主题等,也会在学生这样的体验和思辨中完成。这样,变“死”的课堂为“活”的课堂,变“静”的课堂为“动”的课堂,变“无趣味”的课堂为“有生命”的课堂。
无论语文怎么改革,作为语文教师的“传道”的使命并不会终结,也不会被淘汰,而是不断丰富和拓展着新的内涵。但是,新时代需要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变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这样语文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改革的任务。
角色 设计师 心理医师
每日疲惫于分数决定教师一切的评价制度下,紧张于众多家长和学校领导的期待中,越来越感觉这样的教育令人窒息。难道教师的责任似乎只有一个----- "交"出高分的学子?尤其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果缺失了语文的韵味,缺乏了过程的趣味,抹杀了育人的情味,那语文课简直味同嚼蜡。我们只有是容多种角色于一体的集大成者,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怀。
一、教师要成为教学内容的"优秀设计师"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内容没有多大变化,最关键的应是教师如何在有效时间内教出最优化的高效。这就犹如一位优秀的设计师,面对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布块,能根据不同身份的人设计出不同款式、不同风格的衣服。而我们的教材基本没多大变化,比布料简单得多,学生就犹如不同身份的顾客,各具特色,各有需求。教师要学会在教材上下工夫,这是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文本内容制定相宜的教学流程,才会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题的引入,应考虑怎样在最短时间内攫住学生的眼球;问题的提出,应斟酌在什么时候最有效;需要讨论探究的东西,应拟定以何种方式实现学生的整体最优化;内容的延伸拓展,应思索怎样做到既帖题又有效;还有教法和学法如何实现突破进展,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到资源的整合等。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实现学生整体最优发展。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有内涵,既有效又有趣,既有启迪性又有持久的热情。最优设计是教师智慧的最佳反映,也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责任心和创新能力的最佳展示。
二、教师要当好学生情绪的"心理医师"
学生的情绪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它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学习体验、不同的学习目标等,都在不同程度的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情绪,甚至一次小小的测试、一次同伴间的小矛盾都在制约着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而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情绪。所以,我们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情绪的"摄像机",需要透过学生的眼神、行为、动态等去观察并透视学生的真实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成为学生的"心理医师",应透过"患者"的表面"症状","诊断"、分析问题的本质根源,才能有效的指导他们迅速的回到健康的状态。尤其是发现症状明显的问题学生,更需要厚重的心理学知识做后盾,透过表象挖本质,通过浅层寻根源,为真正解决问题做好铺垫。昂扬向上、乐观进取、激情澎湃的积极情绪才是学生的健康表现,也才能高效的投身学习,体现当代中学生的蓬勃朝气。及时发现情绪问题,并引导学生成为情绪的主人,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最信赖的"评委老师"
努力了,期待老师的肯定;进步了,期待老师的认可;成功了,期待老师的赞赏,这是每个学生最真诚的呼喊。相反,懈怠了,需要老师的警醒;退步了,需要老师的指导;失败了,需要老师的激励,这更是大多数学生心灵深处最急切的呼救和呐喊。当然,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细节决不是上面的几种情况可以囊括,这就意味着我们点评学生绝不能只关注进步和成功者,只要是在"行军"路上奋力向前的跋涉者,都应该摄入我们的视线。事实表明,中肯、真诚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尤其是激励式评价能让学生始终有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以最好的姿态迎接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做好评委老师还表现在尊重个体的差异上,事实证明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只有站在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评价语言才是最科学最优化的,才能最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这就需要我们站在每个个体的角度,关注他们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因为细节的关注更能开启学生的心灵。尤其是关注课堂中的学生表现,如胆怯的学生是否敢回答问题了?慢慢改进的学生是否有恢复的征兆了?积极上进的学生是否心绪不佳了?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否有退步了?・・・・・・总之,评价意识的更新决定着评价行为的改进,从只关注个体向关注全体转型,从只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迈进,可以说是所有学生共同的心声,也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评价要求。
四、教师要成为学生情感教育的"引路天使"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虽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对于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却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始终是我们教师尤其是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完成情感天使的重任:1要充分利用文本,进行渗透教育。如学习余秋雨的《老王》,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的小人物,关心弱势群体,体恤他们生活的疾苦,做一个有爱心、懂得珍惜生活的人。学习了流沙河的《理想》,就是要学生在吟咏品悟诗句的同时,认识到理想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并链接名人为理想拼搏到底的事例,积极引导每名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学习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要让学生思考并认识到在金钱和亲情的天平上孰轻孰重的道理,引导学生在心灵深处植根亲情的种子,并让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芽开花。2 生活中引导教育。针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生活、学习),适时进行情感教育是最根本最直接的手段,也易于学生接受。如对于班级里出现的丢东西事件,教师就要针对问题利用因偷窃成失足少年的事例,给这样的同学敲响警钟;同学因小事情出现打架事件,教师就可以讲讲很多人到中年甚至老年后,还组织同学聚会重温友情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同学情谊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要用宽容、真诚、理解去诠释友谊的真谛。总之,教师要利用各种契机探寻他们的情感体验,摸清内心的真实想法,以便及时引导教育他们分清是非,用一颗包容、感恩、善解人意的心去看待社会中的万事万物。
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只有集各种角色于一身的语文教师才是真正的智者,才能出色地完成课改赋予的种种使命。在这条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使学生愿意靠近老师
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位已毕业的同学的信。信中,她表达了对我的感恩之心。她说,她是一个一直都并不起眼的中等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就没老师和同学注意她,考试也只是在中游水平。自我担任了她六年级的老师后,特别是有一次她在课堂上认真地朗读完一段课文,被我动员全班同学为她热烈鼓掌后,她变得自信了,变得喜欢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了。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升上了初中。她说,是我的鼓励和信任改变了她!
学生不是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机器、玩具,他们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成为理想中的“优生”。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如对学生说“你真笨”“你的作文水平太差了”“你真是无可救药了”。这样的话,学生就会丧失对自己的信心,觉得自己真的是无可救药了。我们不能只看到学生的现在状态,还要看到他的潜在状态、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要相信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学好,要尊重他们的意愿,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创建一个学生感到有话想对老师说,有事想请老师做,有困难想请老师帮的良好氛围。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之母。”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老师的教学也就事半功倍了。以往那种注入式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语文成绩难以得到真正的提高,学生处于听众的地位,即使有时能举手回答问题,也不过是配角罢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课文中闰土给作者讲了许多新鲜事,“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这些事都很有趣。即使这样,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效果未必理想。但是,我让学生通过预习后,把这些有趣的事演示出来。如雪地捕鸟,学生准备好道具:绳子、竹匾、小棒、秕谷等,让他们把捕鸟过程表演出来,并边演边解说,让其他同学把不懂的问题或表演中的不足提出来。于是“捕鸟需要什么条件”“什么叫秕谷”这些问题,学生就纷纷提出来了。这样,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这时,我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延伸到课外:“闰土心中有这么多趣事,你心中有趣事吗?”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学生很快就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还为写作积累了素材,而教师则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由“主角”变为“导演”,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三、搭建平台,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策略。”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还课堂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师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更多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但合作学习并不等于只是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还包括师生互动、同学间交流、全班讨论等,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质量 学生素质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在充分理解自己的角色的基础上,才能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提高这台戏的质量。下面我就谈谈从教几年来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与要求,才能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
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也不必多说。而我要着重谈的是,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她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他的老师,那么对其所教的科目也自然会“厌屋及乌”的。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以亲切感、信任感。真心地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地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忱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产生满意喜爱之感。其次,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情况设计思考问题,并尽量让其自己来完成回答,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满足;即使没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也要加以鼓励,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来源。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呢?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架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而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是关键,否则就算搭了桥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应先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的心弦,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让学生觉得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艺术、思想的结晶,从而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
说明文是一种比较枯燥乏味的文体,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讲吕叔湘的《语言的演变》一课时,先准备了几张小卡片,每个卡片上附有一句精美的文字,让每一组前面的学生看几遍后记住,然后凭着记忆告诉下一个同学,再由最后的一位同学把他听到的大声讲出来。学生就会发现他们相传的话与我的原文有出入。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又顺势引导“如果把口口相传改为笔头相传;如果传话只在两三个人之间进行;如果我再把句子缩短为几个字,那么这种误差会不会减少?”学生都点头称是。这时,我再说“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年的大浪淘沙,一定会发生很大,甚至是面目全非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老先生一起去看看中国语言的演变。”课后,通过与学生聊天,我发现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印象很深刻,那么就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三、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上的内容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发展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视野的钥匙呢?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内学习走向课堂外学习。
1. 培养阅读兴趣,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在授课中,往往要先对作者作一简要的介绍,比如生卒年代、各个时期的作品、创作风格和文学地位等。讲《项链》一课时,我在介绍作者莫泊桑的同时,还介绍了与之齐名的另外两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关于契诃夫,学生初中时学过他的《变色龙》所以对他都比较熟悉;而学生对欧亨利是完全陌生的,我便着重介绍了他的几部代表作品《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警察与赞美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结局具有很大的讽刺性,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我就建议学生到图书馆借阅。
2. 做好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中专班的学生面临着择业、就业。因此,对于他们来讲,如何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如何与人相处?是他们迫切要解决的。据此,我向他们推荐了《涉世之初》这本杂志和刘墉这位台湾作家。《涉世之初》的投稿人大多是一些刚刚走上社会或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一段时期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将自己对社会的体验以及参加工作后的经历总结成经验告诉后来者,是很好的前车之鉴。而作家刘墉则是通过叙写身边发生的小故事,将处世的道理和与人相处的技巧、方法一语道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四、艺术感染的天使
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教师要做好学生艺术感染的天使,首先要在情感上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的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使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以上就是我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的几点认识。我想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会对自己的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但是不管扮演什么角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自己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一、语文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转变
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在多数情况下,非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某种程度上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习期望。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静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认为,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扮演好以下这些角色。
(一)导演的角色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二)舵手的角色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否则,就像有的老师那样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里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答问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
(三) 记者的角色
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的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关于“手”的话题,老师可以从“手”的形态、作用等角度采访学生。有关“门”的话题,老师可从实在的门、虚拟的“门”等角度采访学生。再如“树”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
二、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应该是本质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不至于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配合自己,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教师才能有投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
三、语文教师应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转变
《课程标准》中这样说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那么课改后的语文教师应如何去准备、去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呢?
第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做一个高素质的教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老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应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
第二是博学多才,做一个知识型的主持人。
追求理想的课堂,需要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可在新课标下这已远远不够,教师需要有几桶水,甚至是活水,长流水。
第三是放开胆子,做一个开放型的教师。
以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惟恐学生学得不懂,学得不够,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生怕知识点有什么遗漏,这样一来,学生只是厌烦地记,被动地学,没有主动权。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发现真理,去学会自己找路、走路。从此,也学会了总结。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从这种课堂,这种新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享乐是“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语文了,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第四是锤炼修养,做一个民主型的教师。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角色转变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新课程逐渐推广之际,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标对教师作用的定位既不是主体,也不是主导,而是组织者,这个“组织者”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组织教学,而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不再以教为中心,学生不再围绕老师转,老师不再支配学,而是服务于学,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设计,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协助学生获取新知识,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改一个突出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师生关系上,不再是学生适应教师,而是教师适应学生。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为了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构建研究式的学习课堂,教师的促进显得尤其明显,比如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并转换目标,促进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策略或最佳途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研究中不断地把研究推向深入,促进学生向更高处发展,这里的“促进者”绝不是“主宰者”,可以是旁观者、维护者、支持者,但绝不能包办代替。通过教师的促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师是新知识的学习者
我们说,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无所不知,只不过教师问道在先,“术业在专攻”罢了,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教师解决不了的。相反,学生由于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往往学到教师学不到的新知识。所以要允许教师有不懂的问题,有不知道的问题,为此,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节假日,甚至教学的空闲时间都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间。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做到“不耻下问”。这样既能从学生那里学到尚不了解的知识,也可以从学生那里深化原有但不清晰的东西。通过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教师才有可能更快捷地获取更多的知识。
四、教师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这个观念意味着教师要从以前的“教书匠”这个角色转变为“科研型教师”。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还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所以,我们不能被动的筛选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在不假思索地把别人的研究成果用到教学中去。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因为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不一定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相信自己能成为一名研究者,并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积累的经验加以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样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五、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要改变过去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程数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六、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学就是输入--输出的活动。学校是工厂,学生是产品,教师就是加工的机器,教学就是知识的授受过程,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中认为学生是容器,大脑是储藏室,结果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与沟通。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真正作用。因此,面对新课程,需要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以达到学生的发展需求。
1.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形象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不是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样,教师就可以从"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2.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之下,"教书匠"就会变成"教育家",教师教学水平就会提高,得以持续进步,保证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
3.更新知识结构是当前时展的迫切需要
新课程呼唤高素质、研究型的教师,因为教师是新课程这一教育观念的载体.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开发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程.尤其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诸方面的改革,都要依靠教师的艰苦努力和勤奋探索;并且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又会有大量新的实际问题需要教师去分析研究、去认真反思、去"拨乱反正"、去寻找解决方法。因此,不断学习和开展教研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方式和必出之路,参与新课程的教改研究,已成为新时期教师职业的另一重要职能。有人说:才虽美,不学不高;剑虽利,不砺不断,教师若不及时吸纳新的知识信息,不了解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不了解本学科教改的现状动态,怎能谈得上去研究,去创新呢?而.由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克隆出的一个面孔、一个模式的教师,叉怎能适应当前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是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前提基础,是当前时展迫切的需要。
4.从教学与课程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设计者。新课程倡导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管理政策,明确教师在课程中的主体性,给予教师课程设计的自。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不能只是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并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综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
5.教学工作的开拓者
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让"教"与"学"这两个因素科学地组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这就需要教师深钻教材,细致研磨,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如在教《死海不死》这篇说明文时,一开始上课,我便将盛满水的大烧杯,一根直玻璃棒,一柄塑料匙子,一碟食盐,一只鸡蛋带进教室。同学们对于在语文课上出现这种奇怪的道具抱予极大的好奇,课堂马上就安静下来了。接着,老师把鸡蛋放入水中,沉入水底,并提出问题: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在经过同学们踊跃地多次的实验后,终于有人把食盐全部放入杯中,鸡蛋浮出水面。这一教学设计看似节外生枝,偏离教学重点,但其实这并非虚笔。正是这极不平凡的媒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在认识死海的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假设,自学课文,并体会发现与成功的快乐。这一教学设计确实出神入化,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积极思考,随即竞相发言,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更显紧凑,引人入胜,一扫说明文的枯燥无味,取得普遍教法难以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语文教师;转变;对策
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全面实现“互联网+传统行业”。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执行过程中,用互联网去带动诸如教育传统行业进行创新改革,以互联网作为催化剂,引发教育行业全面革新发展。如今在大学里,不管一名教师学识有多么渊博、讲课有多么风趣幽默,都很难再像过去一样轻而易举地树立权威,打动学生、影响学生了。教师们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与手机争夺学生的注意力,让忙着刷微博、看微信的“低头族”抬起头来。更深层次的挑战则在于:网络上有海量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所需随时查找,比课堂所得可能更新更丰富更完善;同样一门课程,学生可以看名校的网络视频公开课,聆听本学科最知名教授的讲解;而“慕课”的兴起则更进一步搅动大学课堂,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明星教授给普通教授带来巨大压力。
大学语文教师要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唯有全方位的自我改变:从更新教学观念到能力的重新构建,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到刷新师生交往方式。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1.知识权威地位的丧失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教育者和知识是核心,大学语文教师处于知识垄断者的地位,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学生处在从属的地位,被动的接受知识。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信息资源可以共享,知识资源的占有实现了人人基本平等,大学语文教师知识垄断者的地位基本上已经丧失。
2.从资源提供者转变为资源选择者、组织者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生的知识主要是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获取的途径不再是教师讲授的知识,教育资源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获取知识变得更加的方便和快捷。面对网络资源这把双刃剑,大学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转变为资源选择者、组织者,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帮助学生进行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剔除无用无利信息,让网络资源产生利益最大化,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
3.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语文教师工作重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这一亩三分地,而应借助网络资源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精彩。重视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和学习,学会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在课堂之外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沟通和知识的传播,借助课堂之外的影响力更好地吸引、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二、“互联网+教育”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的对策
1.改变观念,转变角色
面对“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发展,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必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主动适应角色变化,调整心态,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应从观念上,调整自己的定位,努力构建师生间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把学生当成朋友、伙伴,与学生同学习,做良师益友,然后才是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和监督者。在行为上,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问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信息资料选取、课程设计、教学的组织和监督考核上。当前教改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如果监管不到位,缺乏约束力,则可能导致学生放任自由。为此,教师应善于借助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QQ在课堂外多与学生接触,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所在,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素养,引导、激励、督促学生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辅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
2.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不可否认,“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一次生态更替,然而,不论“互联网+教育”如何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为特点,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为特征,其本质还在教育,尤其是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作为大学语文教师,我们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自身优势。
一方面,网络制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社会,许多人热衷并依赖虚拟的社区交往,这样,便使网络时代面对面的交流将成为稀缺资源,而作为熟悉课堂教学并具有多年与同学面对面交流的大学语文教师而言,进行面对面交流辅导教学将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网络教育这种人机交流方式,其交流的深度和反馈的及时性与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相比,面对面时的眼神、表情、言语语调交流却是网络所无法做到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利用这种优势,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个人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因此,在某些方面,面对面交流辅导教学更显得其无可比拟,从而凸显出教师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特点来看,更注重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沟通。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让老师与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这一空间得到激发、碰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将人文性、情感性教育渗透到学生,让其体会到大学语文的人文美、情感美,从而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互联网大学语文教学中,课程考核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基于技术所限,常常采用客观试题,主观试题较少,这无疑不能全面反映语文这门课程的特点,也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而对主观试题的评判,教师的工作不可替代。另外在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的考核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上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抛出相关议题,通过提问、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讨论,面对这样的考核,作为教师,无疑处于无法代替的地位,然而这恰恰不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
3.苦练内功,提高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注重以诗的语言传达出文学作品的内涵神韵与审美特性,教师如果自身没有广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则难以传递出该课程的美与精髓。因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大学语文的理解和掌握,及时追踪学科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不断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注重讲授知识与激发学生思考两相结合,提高个人教学素养。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知识的获得方便快捷,给教师获取知识和帮助、提高自身水平带来很大的便捷,大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借助网络及时更新陈旧知识,贴近学术前沿,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干货”。同时,网络时代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网络开发能力,掌握必要的开发工具,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网络有关软件的使用,尽可能做到自主制作一些网络课件和资料。
4.注重科研,教研相长
作为高校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在分工中,主要的任务是教学,科研是相对处于次要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教师可以不做点科研的工作。实际上,科研工作对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大有裨益。因为,通过科研工作,可以加深对语文这门专业知识及规律的理解,再者,通过科研工作,可以了解科研的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而科研工作成果的取得,反过来也能促进教学。
参考文献:
[1]邹满丽.互联网与教育――论互联网对教育之利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160.
[2]蔡伟.http:///edu/jiao_yu_ping_lun/te_bie_tui_jian/201504/t20150410_1245989_1.shtml[EB/OL].“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