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的生态价值范文

景观的生态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的生态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的生态价值

第1篇:景观的生态价值范文

水域生态景观风景园林教育模式水景设计多元化发展水是自然界万物之源,是所有生物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生理机能的需求,而且在调节生态和满足人们视觉需求上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却带来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人们健康与安全。自20世纪60年代来以来,全球湖泊、河道、水库等水域环境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水生植物衰退、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社会的发展带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更是对水域景观效果需求的不断提升,水域景观的塑造、景观水水质维持及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成为时展之需要。

风景园林专业是用科学和艺术手段保持和营造人类及其活动与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综合艺术,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园林专业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于80年代末,涵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学科众多。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破坏程度的加强,及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当今风景园林专业还不足以充分反映学科的完整内涵,特别在水环境领域。为改善我国水质恶化等水域景观污染问题、满足人们亲水、乐水等需求,以及建设我国水域生态文明,生态设计水域景观已成为风景园林专业中必不可少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项目中必须的技术技能。本文从当今水域景观在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的现状着手,强调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的综合性与多元化,特别是水域生态景观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同时强调在教学中,应强化实践、提高动手技能;拓宽思路、创新理念等。分析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价值及发展前景,探讨对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模式及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国内水域景观现状

水在人类生命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功效,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现代城市,到处都充斥着水泥建筑与设施,供人们活动与休憩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少,特别在水环境领域。水域景观能调节微气候,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保持空气清新,使周边环境充满活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生存、繁衍生殖、索饵育肥、逃避敌害等栖息场所;提升水岸文化、水工美学等人文景观价值,丰富地域风貌;优美的水域景观空间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具较强的游憩功能;优美的自然景观也可成为城乡开发中的旅游等资源,促进城乡景观繁荣昌盛,具较高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因此,在城市绿地、公园建设和大型标志性建筑中,人工湖泊、人工河道及景观水池不断涌现;房地产开发中,水景住宅也成为一大亮点。但现代水景设计仍存在诸多问题:

1.大量的硬质驳岸削弱水体自净能力

现代景观设计中,大部分人造水景工程的驳岸都偏向采用硬质驳岸,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环境的整体协调性。硬质护岸割断了水、陆生物的联系,水边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无法形成,水中的生物链无法建立,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削弱。

2.水生态系统构建欠合理导致水质恶化

很多水景工程的水净化缺乏科学性,从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等要求来衡量,景观水体中水生动植物多样性远远不够,种类搭配不合理,未构成合理的食物链,导致水体中生态系统混乱,水质逐渐恶化。从检测数据看,现代景观水体的水质大多数氨氮、总氮、总磷等含量过高,并且大部分水体水质在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Ⅴ类和劣Ⅴ类以上,水体自净能力差。

3.缺乏考虑后期维护导致水景荒废

部分园林水景在规划设计时并未考虑生态合理性,不重视理论支撑,盲目增加水体观赏性,导致水体产生负荷,水质恶化;不重视后期维护和管理,对于水生植物的季节性更换、水生动物的管理以及定期水体的监测工作不到位,导致水体发臭、污染严重等现象;观赏鱼投饵沉积、鱼排泄物聚积等,池水水质出现恶化现象,藻类泛滥,透明度变差、颜色变暗,甚至发黑发臭。或因工程概算不合理,欠缺水景后期维护费用,资金的不到位导致水景无人维护管理。水景工程最终成为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浪费了资源和空间。

以上现象均由景观设计与水生态环境建设的脱节造成,湖泊、河道、小区等众多景观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生长,水体富营养化明显水域景观恶化面临的形式愈加严峻。自然黑臭水域难以治理,新的水域又不断受到污染,水质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水域景观污染问题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瓶颈,更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现状指明了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及特点

风景园林专业是用科学和艺术手段保持和营造人类及其活动与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综合艺术,具综合性强、涵盖面广、涉及学科众多等特点。

1.各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及特点

在教学体系构建上,由于各院校背景知识的比重不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构筑起了丰富多元的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体系。园林专业不是中国独有的学科,在中国从古至今不断完善发展园林建造的同时,国外各个国家也在不断修建属于各自特色的园林,形成自己的园林教育体系。也许名称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环境的完美修缮和对生活环境的精心治理,都是为社会培养各种园林人才服务。

美国风景园林专业已有100多年的教育历史,涉及设计、规划、土地管理等内容,采取多层次学位教育模式,满足不同目标、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在不同方向和多个层次上接受教育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位,已形成一套自己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英国风景园林专业比美国稍晚,本科实行“4+1”教学模式,把专业课程的核心教育放在工作室的工作上,注意教学与实践工程的结合,重视园林的科学性和功能性胜于对园林形式美的关注。德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主要是“双元制”教育体系,即通过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两个机构相结合、资金与法律的两种制度作保证、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的两种身份相匹配、技能实践与理论知识的两类教学内容相衔接、技能考试与资格考试的两种考核方式相制约,培养综合的、理性的景观设计师。日本风景园林专业称造园教育,分学校、单位、成人教育三种,各大学的造园专业主要设置在农学(林学、园艺、农林工学等)、工学(土木、建筑、环境、城市工程等)、艺术设计、生活科学及社会工学等领域,教育内容包括“六化”(国际化、社会化、特色化、多样化、定量化、细分化)与“三性”(发展性、系统性、实践性),同时为适应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形势,创立LA学会组织,更好发展本国造园教育体系。

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只有浙江大学等少数学校开设了观赏园艺课程;60年代,由于受“”的影响,我国园林专业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发展迟缓,有的甚至期间专业易名或撤销;8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才得以迅速发展,现我国大约有50多所院校开设园林专业或课程。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是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仍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更多的集中在创造诗情画意和造园的手法技巧上,课程设置在有关人文、自然等基础方面的课程仍然比较薄弱,环境生态效应、大众行为心理与实践技能方面有所欠缺。同时各类高校根据自身园林专业特点,独立发展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目前,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这样的几个特征方向:(1)园林植物特色方向,该职业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品种选育、病虫防治等工作,以生物生命学科知识作为从业基础;(2)园林规划设计特色方向,该职业从事园林区域规划利用、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古园林建筑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工作,以规划设计和建筑工程学科知识作为从业基础;(3)园林文化艺术方向,该职业从事中外园林文化、园林历史、园林艺术美学、园林景观设计等工作,以人文历史艺术学科知识作为从业基础。应该说,这样的专业发展现状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进行设置的,有利于各高校制定适合本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出有专业特色背景的人才,这也符合目前我国市场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的学科与专业解释,使得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又不够细化、全面及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造成混乱,不利于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更好发展。

2.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育内涵理解不够透彻

因风景园林专业所在高校背景依托不同,各类高校根据自身园林专业特点,独立发展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尤其是是艺术类院校往往忽略自然和人文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教育重点都放在了设计创作和表现技法上,更多关注作品的个性而忽视作品的科学、功能与内涵。

(2)实践教育薄弱

在理论学习上,因课时总量和学制的限制,学生无法在有限时间完全掌握园林依托学科学习内容之后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共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也只能学到些皮毛,不能领悟更不用说精通,所以在这类学校园林专业教育受到严重制约,难以获得真正的独立发展。

(3)涉及领域众多,课程设置松散

虽然风景园林专业涉及领域众多,且教育部门未对园林专业本科阶段课程作统一规定,但是各高校的本科课程设置了较重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包括美术、制图、设计初步、园林经济等,但对于环境生态效应、大众行为心理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却少之又少,更不必说水环境领域的生态效应与大众行为心理的融合了。

(4)部分学科与实践领域脱节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前主要围绕规划设计展开,而园林工程属于多学科交叉型领域,广泛涉及规划、设计、建筑、园艺、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科学等领域,因此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在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存在空缺,在工程项目中无法科学、较好的把握相关交叉学科间的关系,使水动力设计、水域生态景观设计等环节出现疏漏。

三、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价值

水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污染趋于恶化的国家。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水文化,如何处理好用水和节水的问题,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是每一个风景园林设计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1.景观水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

水是自然界中最具魅力的元素,而水景则是所有景观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景。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他们营造独特氛围,或清新悦目、或激烈澎湃,赋予大地灵魂。在人类历史中,水的表现力,被应用于美化生活空间,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最富变化的造园要素;西方园林中,笔直的水道,几何形的水池,各种水景也随处可见。在变幻莫测的水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使它成为环境景观设计中最感人的要素之一。(1)水体的形式属性。水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形状,其观赏的效果决定于盛水物体的形状、水质、固定的环境。20世纪70年代,Craig S. Camphell就在他的著作《Wa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强调水的表现力无限。(2)水体的形态特征。根据水的流动状态,分动态与静态水体两种。动水能增添不可缺少的动态美感,例如瀑布、海浪、喷泉等激烈程度的水体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静水可成倒影,与实物虚实并存,沟通内外空间,丰富空间层次,例如湖泊、水塘则比较平静舒缓,静静的水而上轻轻地泛着涟漪,给人带来安详平和、宁静致远的心情和感受。(3)水体的声色特性。园林景观中运用水声、水色造景理水的方式很多。细流、瀑布、海浪等水体不同运动状态,发出不同声响,能弱化各种噪音,为人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提供一个清新愉悦的声感世界;水色是水面反射或折射着的周围景物的色彩,并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五彩缤纷的水色变化,使景观中的各种元素在水的倒影中更加和谐。(4)水体的文化内涵。缤纷多彩的世界孕育各国风格迥异的水景,而这些不同的水景又孕育不同性格的民族。水景不仅充斥着我们的感官,赋予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引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情怀得以抒发。

2.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价值

基于目前城市水景观的现状,在现代城市水景设计中,风景园林设计师不仅要考虑水域景观的视觉效果,还要将意境的设计、水源管理系统、水生态、水处理技术纳入到景观设计中来,使之既能满足景观要求,又减少对城市用水的消耗。同时,水为植物、动物提供了生存之地,并且极具可塑性,成为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20]。城市水景设计已开始从单纯的水景观设计转向水景观设计、水生态处理及水资源管理并重的方向发展。而当今,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却是少之又少。

(1)景观水独有特征的需要

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元素,通过它们形式的可塑性、形态的多样性、声色的变化性、文化内涵的区域性,能营造风景园林独特的氛围,或清新悦目、或激烈澎湃。

(2)人类亲水近水的需要

随着现代环境设计的兴起,水景开始强调人的参与性,以满足人们对水亲近的心理,水景从单一装饰、美化的功能加入了休闲娱乐等富有人性化的设计。水域生态景观课程的设置,加大了水景设计的学科交叉,为水景营建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据2004年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24130亿m3,总用水量5548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1%,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国内风景园林设计时,更多追求的是视觉的美感,缺少对水体回归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水质污染严重,换水频率过高,以致在本就严峻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系列水域环境问题上雪上加霜。通过融入水域生态景观领域,恢复水生态,设计自然、宜人、充满生机的水域环境,形成良好的水域生态景观。

(4)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国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水问题,既是自然因素,也是发展的要求和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导致人水关系改变的积淀。国家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系,城市规划、设计时确保人类、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的协调,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四、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园林水景的造景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环境艺术的空前繁荣,水景设计与应用更加广泛,以各种形式出现于各地区与角落,成为城市空间中亮丽而又充满生命力的造景元素,但大多是从追求视觉美感、休闲、游憩、商业等功能的角度来对水景进行设计,缺少科学的内涵,而导致水体水质的恶化,以致影响整个设计。近年来,自然河道、湖泊等水系受工农业影响不断加大,人工水景二次污染也不断严重,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的追求,使得人们愈加关注身边的水环境状况。近年,水环境领域再度成为设计对象,生态恢复设计开始较多地运用。然而水域生态领域的人才并未接受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教育,对景观的概念模糊,运用能力差;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人才也没有水域生态领域的课程教育,对水体特性掌握不佳,景观设计不科学。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进行河流、湖泊等水系回归自然的改造,以尽可能的恢复水域景观的自然状态。瑞士、德国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力争将水域景观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比较成功的例子如莱茵河,这个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被称为“欧洲下水道”的河流,如今已基本恢复风光秀丽的水域景观风貌,污染大幅下降,现在已有63种鱼类出现在莱茵河,包括曾经绝迹的鲑鱼;日本在90年代初就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在确保河流防洪、水资源利用功能的同时,创造出优美、和谐的水域景观;美国也90年代开始恢复曲流河道,20世界末,美国调整了在水领域的总体战略目标,由单纯的水污染控制转变为全方位的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把恢复和修复水域景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自然完整性作为新的目标;荷兰近年亦提出“还河流以空间”的新理念;近年来,伦敦市政府在泰晤士河上拆除水泥驳岸,在岸边种植芦苇、菖蒲,恢复湿地,引鸟入河、入城,恢复河流生态系统。这些改造都充分表明,水域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所重视,也必将成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体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水域生态景观能可持续发展,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应加强水域生态景观领域的人才培养。在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时,将其作为一个艺术品来对待,赋予其艺术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力求为人们创造高品质的修养身心的场所;作为一个自然科学来对待,赋予其水体原有的特性与魅力,力求让其能回归自然。

五、对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探讨

在风景园林教育中,如何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最终成为具有多专、多能、多向度的风景园林师,理论知识综合性、多元化、规范化;动手技能等实践能力全面化;思路拓宽、理念创新化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模式。

1.扩展学科范畴,突出多领域特色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亟需加速学科专业教育观的转变,改变原有相对单一的教育模式,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景观生态学、环境规划、水域景观规划设计、水域景观工程与技术等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的加入极大地拓展学科范畴,积极汲取日本等国外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精华,不断细化专业分工,使行业实践工作呈现日趋多元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水域生态景观设计中,应突出水文化的历史滩涂回归;突出水生态的湿地生境营造;突出水动力的运营养护零碳化;突出水风景的环境品质提升;突出水戏法的亲水乐水项目等教育内容。在继续研究风景园林专业领域传统问题的同时,开拓专业视野,丰富知识结构体系,突出多领域特色。

2.强调综合性,重视学科交叉

风景园林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专业特征。知识领域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成为当代风景园林职业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趋势与风景园林自身的综合性、多元化的本质是相矛盾的。由此,有必要将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结合,着重培养风景园林师的跨学科交流和协作能力,立足综合性、多元化的本质,力求达到“宽基础”的就业适应性,包括水域景观规划设计、水域景观工程与技术、海滨景观生态工程等特色领域专业课程,重视学科间交叉,为风景园林学发展纳入综合研究的轨道,也为风景园林师的全能角色回归提供广阔的舞台。

3.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多领域实践教学

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应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走职业化和白领化的道路。知识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能力是在知识的支撑下通过实践的操作演练而产生的。风景园林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开设水草栽培与管理实验、水域生态学实习等集中性教学实验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重视水域设计的科学性和功能性。

4.拓宽思路,创新理念

创新不仅体现在设计本身的形式上,也可以体现在设计作品的功能性和科学性上,更可以是满足人类活动需求且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水的功能性、可塑性、声色变化等特性,都能成为风景园林师最好的创新元素。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创新项目等开展,立足水域景观生态,发挥对水的无限想象,设计研究水生态、水循环的应用。

六、结语

在科技飞速向前发展的今天,满是钢筋水泥的灰色城市里,人们已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迫切需要绿色元素来缓解我们日益紧张的压力。水景证实人与自然最好的纽带,在现代城市景观中,无论是公共环境,还是住宅小区,都在强调水景的作用,水景已经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水景的二次污染却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瓶颈。面对景观水域环境亟需保育与建设的现状,水域景观需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建设与管理。因此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在该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价值。文章提出我国风景园林教学不仅要理论知识的综合与多元,还应强化实践、提高学生动手技能;拓宽思路、创新理念等,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提供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系统的园林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水域景观相应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能力与创新意识复合型高级人才。将水域景观专业拓展为一门具备时展趋势与前景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王衍祯,李天骄,李铁.园林水景水量配置的理论探讨与建模[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46(3):83-88.

[2]倪乐意.富营养水体中肥沃底质对沉水植物的胁迫[J].水生生物学报.2001,25(4):399-405.

[3]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中国园林,2003,19(1):52-54.

[4]鲁敏,刘振芳,李东和.园林学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6):662-666.

[5]李纯,吕志坚,孙艳艳.国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望,2011,26(11):61-65.

[6]张饮江,金晶,董悦等.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2,

[7]闫永久.景观水污染分析与处理[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1,15(1):579-580.

[8]边新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9.1-29.

[9]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10-225.

[10]祁素萍,王兆骞,陈相强.中美园林专业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267-269.

[11]李树华,李玉红.日本LA教育体系与学会组织对我国LA教育与学会发展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8,24(1):24-28.

[12]王永盛,岳玉庆.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和特点比较研究[J].东方论坛,1997,(2):99-93.

[13]周卫生.中外园林专业概况及国内专业的就业前景[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4):222-224.

[14]吴飞,王代钢,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 7020-7022.

[15]李嘉乐,刘家麒,王秉洛,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园林,1999,15(61):40-43.

[16]昊军,黄诗敏,波等.城市水景规划设计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98-18300.

[17]唐勉.广州大学城校园理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 1-104.

[18]林静.浅谈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J].包装世界, 2011,(7):118-119.

[19]郭晶华,沈中伟.美德日景观设计浅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建筑,2006,26(6):13-16.

[20]韦杰.景观中水景审美特性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1-33.

[21]郭卿学,蒋丽萍.国外水环境理念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借鉴意义[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7):743.

[22]刘琼英,全华.水域景观治理研究述评.生态经济,2010,(3):149-152.

第2篇:景观的生态价值范文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脐带绕颈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 in umbilical cord around the neck.Methods 288 cases of full term pregnant women were examined by CDFI two weeks ahead of parturition,the findings of umbilical cord around the neck or not were analya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fter delivery.Results The diagnosing accuracy rate of umbilical cord around the neck by CDFI was 9583%,the misdiagnosis rate was 7.59%,the missed diagnosis rate was 2.87%.Conclusion It was safe,reliable and accurate to diagnose umbilical cord around the neck by CDFI.Meanwhile,the causes of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 were analyzed and the methods were supplied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Key words】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umbilical cord around the neck

脐带绕颈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前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8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并分析了2001年6月—2006年6月产前2周内在我科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足月妊娠孕妇共288例,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7岁,全部在我院妇产科分娩。

1.2 检查方法 应用Atl HDI3000型彩超仪,探头频率2~4 MHz。孕妇仰卧,必要时侧卧,平静呼吸,常规测量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羊水深度,检查胎心、胎盘、胎儿脏器发育等基本情况后,沿胎儿颈部作纵向扫查,清楚显示颈椎纵切面及颈背部皮肤,观察有无压迹及脐带回声,然后打开彩色多普勒显像,将取样框置于胎儿颈部进行脐带血流的探查。

1.3 脐带绕颈阳性诊断标准 ①脐带缠绕处的皮肤有明显的压迹,压迹上方的小衰减包块内可见短光条或小等号;②小衰减包块内彩色多普勒为一小彩团,慢慢转动探头90°,可寻找出一条衰减的带状回声,彩色多普勒为一彩条[2],包绕胎儿颈部。

2 结果

288例孕妇产前2周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胎儿脐带绕颈情况与分娩后结果见表1。产前彩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79例,产后证实确有绕颈73例,误诊6例,误诊率为7.59%。产前彩超诊断无脐带绕颈209例,产后6例证实有脐带绕颈,漏诊率为2.8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总准确率为95.83%。 表1 彩超诊断与产后结果对照彩超诊断分娩时期脐带绕颈+-合计+73679-6203209

3 讨论

3.1 脐带缠绕为脐带常见并发症,占总分娩数的20%~25%。其中以绕颈为最多[1],其发生与脐带过长、胎动频繁等因素有关。脐带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营养物质代谢的唯一通道,脐带缠绕过紧者可影响脐血通过造成宫内胎儿缺氧甚至死亡。在分娩过程中,脐带绕颈可产生脐带相对过短的后果,影响胎儿先露部的衔接和下降,使第二产程延长,同时先露部随宫缩下降时对缠绕的脐带可产生过度牵拉,也会造成脐带血流受阻,引起胎儿宫内窘迫。因此,脐带绕颈是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危及母婴安全的重要因素。产前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对于分娩方式的选择,保证母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转贴于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具有很高的准确率,本组诊断准确率为95.83%。普通B超主要是通过观察胎儿颈部皮肤的压迹和脐血管壁的回声来诊断脐带绕颈,往往受缠绕的松紧度、颈部皮肤的皱褶、胎儿、入盆的程度、羊水量以及仪器分辨率等诸多因素影响,给诊断带来困难,降低了诊断的准确率。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清晰地显示胎儿颈部周围红蓝相间的脐动静脉血流彩色信号,快速准确地确定脐带所在位置,直观显示血流的走行方向和缠绕的周数,对脐带绕颈提供迅速而形象的诊断依据,因而能很好地克服普通B超的不足,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3.3 本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误诊率为7.59%,漏诊率为2.87%,分析误、漏诊原因及总结经验,有以下几点:①超声诊断距分娩间隔时间较长,如胎头未入盆,脐带自行解脱的机会增多。资料显示脐带绕颈诊断的准确性与检查时间距分娩时间长短有关,检查越接近分娩,诊断准确性越高[3]。因此,对疑有脐带绕颈者,最好于产前1周内特别是产前3 d做超声检查[4],以提高诊断准确率。②脐带搭在或堆积在胎儿颈部,并未形成缠绕,而是从颈部至背部、肩部滑过,也容易造成误诊。因此需缓慢转动探头,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探查,尽量延长脐带血流的显示段,观察其两端走行,若两端内收可诊断绕颈。③胎头为枕后位时,因颈前有屈曲的下颌遮挡,颈背部靠近宫腔后壁,使缠绕的脐带血流显示困难而易漏诊。胎儿头颈部羊水偏少,缺乏羊水形成的透声窗,加上胎儿部分肢体的遮挡,也容易造成漏诊。因此在扫查中可以让孕妇变动或轻手法在孕妇腹部推动胎儿,改变胎儿位置和胎儿头颈部羊水量,同时注意扫查的手法技巧,多切面、多角度地进行观察,调节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参数至最佳状态,有助于提高胎儿颈部脐带血流的显示。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其准确率高、直观可靠、操作简便、可重复等优点对于产前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工作中选择分娩方式,保证母婴安全提供了可靠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怀美.妇产科学[M]第3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14. [2] 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第2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171.

[3]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3.

第3篇:景观的生态价值范文

摘要:少数民族习惯法是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自然形成和智慧累积的成果,其中也不乏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丰富内容。本文通过对习惯法及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做简要的梳理,列举藏族、侗族、傣族、蒙古族几个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希望给人们在大力发展工业社会的同时带来新的思考,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习惯法;少数民族习惯法;生态环境

当今,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背景下,人们往往过分的信赖科技和现代性,在广泛使用科技和法律等环保措施背后,本土资源在无形中收到了较大的冲击,有的甚至遗失。作为传统法律的一部分,作为“本土资源”的当然构成要素,梳理和发掘少数民族习惯法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的传统习俗和举措,势必会给人们在大力发展工业社会的同时带来新思考。

“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生态可以理解为是生活的样态。甚至可以认为,生态与少数民族的生活是绝对的共存共荣。”①这一特性在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几乎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我们要承认和尊重适合于各地不同“地情”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并在其中试图探索出一条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有效路径。

习惯法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法,它是人类长期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一套行为规范,它源于各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于人类法治文明意义甚大。德国著名法学家萨维尼甚至认为法主要体现为习惯法,其地位远远超过立法,是最富生命力的法律形式。习惯法,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与制定法相对应的社会规范,“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照某种社会权威确立的,具有强制性和习惯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②

朱苏力说过:“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了它的法制,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作为中华法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习惯法是中国习惯法体系中内容最丰富、影响最大的一种习惯法,“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广大少数民族在千百年以来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世代相袭、长期存在并为本民族成员所信守的一种习惯法,它为维护民族共同利益、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传递民族文化起了积极作用。”③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内容极为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早已切身的感受和认识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少数民族习惯法中关于生态环境的意识直接源于他们对于自然最真切的认识、体验和情感,因而也更为深刻的表达了对自然秩序的价值取向及精神追求。我国目前环保法律并不完善,尤其在地方环保法律和环保措施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发挥少数民族习惯法中富有成效的环保经验,即可以弥补和矫正现行环保法条和环保措施的漏洞和不足,也可以更好的促进中西法文化的良性互动和融合。

孟德斯鸠曾近说过:“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式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④以下将简单列举几个少数民族的习惯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内容。

一、藏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藏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禁忌对藏区牧民来说是良心的命令,违反这种命令会引起一种可怕的有罪感。藏传佛教的“十善法”有自然生态与资源保护规约,如杜绝杀生,严禁猎取禽兽,保护草场水源,禁止乱挖药材,乱伐树木。藏族有谚语:“山林常青獐鹿多,江河长流鱼儿多”,藏区一般不准捕杀野生动物,对于以打猎为生的人予以鄙视和谴责。许多寺院专门设有“放生节”,在该节日放生的牛马,被视作神牛神马,不得驱赶、乘骑和捕杀,任其自然死亡。⑤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共生共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才使得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始终保持着生生不息的蓬勃景象。

二、侗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湘西侗族人认为古树是神树,要保护,因此禁止砍伐房屋周围的古树,在侗族,有“嫁妆树”的习俗。即孩子出生之后,便为之栽种一百株杉苗,作为儿女嫁娶的费用,有的地方母亲还专门为女儿栽种“嫁妆林”名叫“十八杉”,也称为“姑娘林”,这在客观上使森林资源得以持续发展。在社会交往中,侗族有打草标的习俗,即用茅草、芒冬草或稻草等结成疙瘩、田螺或箭头等形状,起到一种警示作用,其中山标意为不让人随意去砍柴、割草和放牧或拿走砍好的柴草以及打算耕种的荒地等。另外他们崇拜山,由于对山存在敬畏之情,侗族人在获取动植物资源时,遵循“取物有度、不贪多”原则,要留适量的资源给山峰,这些朴素的自然观念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三、傣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傣族人民在开发自然获取生存资料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环境观念。傣族的习惯法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关系“: 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正是有这样的认识,人们才更应该保护森林、水源和动物。傣族历代流传的《布双郎》“祖训”规劝人们“不要改动田埂”“不要砍菩提树”“寨子上和其他地方的龙树不能砍”“不要砍树来挡路”“寨子边的水沟、水井不能随意改动,就是不要也不能填”等等。⑥

四、蒙古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蒙古族的观念中,大自然并非纯粹的物质世界,而是一个充满神灵的世界,万事万物皆有灵性,他们认为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与其和睦相处。(关于蒙古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作者在2014年四月发表在《前沿》杂志中的文章《蒙古族习惯法中的生态环保观——内蒙古雾霾引发的思考》已有详细的论述,所以在此不再赘述)。从某些角度看,蒙古族习惯法中的一些思想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却有其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选取几个少数民族习惯法做一简要的介绍。纵观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它不仅仅是个历史范畴,它也属于现在、属于未来。它是一种“活”的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扎根于各民族成员的头脑之中,在当今的民族地区仍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然,由于经济社会客观条件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我们在倡导弘扬各少数民族传统均衡和谐生态环境观念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生态环境观念中不可避免的带其浓厚的原始性,内容也较为粗糙,不可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全面准确的科学解释和说明。我们应承认并弘扬少数民族习惯法中关于生态环境观念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方面,强调环境保护意识、生态价值观、合理利用资源、敬畏和尊重自然,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习惯法与现行环保工作和措施良性互动起来,让它有所为。

引文注释

①王佐龙.生态习惯法对西部社会法治的可能贡献[J].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2).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71.

③高其才.中国习惯法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④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8.

⑤华锐·东智.浅论藏族传统的禁忌文化对生态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J].西北民族研究,2003(1):183-189.

⑥耿明.傣族历史上的原始宗教及其与法律的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1999(3):73-78.

【基金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学研

第4篇:景观的生态价值范文

快速城市化进程使河流生态系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环境破坏压力,大量河流被“渠道化”“硬质化”“园林化”,导致河流系统美学价值的丧失,也产生了生态系统退化与服务功能下降等环境问题[1,2]。然而,目前的生态修复工程多追求近自然治理[3,4],生态设计也由此被简化为模仿、模拟甚至重复单纯的自然过程与功能,这种缺乏创造性的模仿设计限制了生态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5]。近些年,有研究开始注意到这种片面强调科学性,单纯引入自然生态系统导致景观美学价值降低的问题[6]。河流生态修复是一项综合、系统的环境生态工程,不仅要考虑水文、生境等生态方面的问题,还要研究经济和文化等社会方面的问题[7]。城市化是一种长期的干扰,面向未来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工作,也应是一个长时间、多尺度的改造过程,一个与人类社会相协调的过程[4]。在城市河流的生态恢复中,展开多尺度、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8]。生态学理论在景观设计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促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9]。现代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结构和功能,强调景观的时空变化,已被广泛用来管理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10]。此外,景观的美学价值在环境保护中也十分重要,与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感知与影响息息相关[11,12]。景观美学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构建文化愿景。当河流在社会文化方面也发挥作用的时候,恢复进程才真正开始[13]。如果对景观美学与生态学概念中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将产生更好的恢复效益。然而,目前生态学与景观美学理论的关联性还缺少研究。文章将通过对河流生态与美学价值的研究,探讨美学对生态修复的影响:首先引用栖息地理论来分析景观美学价值,讨论景观美学与河流生态修复的关系。其次在三个不同的尺度上,阐述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景观美学的价值。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提出通过生态修复技术结合景观美学,促进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设计手段。

1景观美学与河流生态修复概念

1.1景观美学与栖息地理论

景观美学通常是指人类通过观察风景而感受到的享受和愉悦。该理论中,感知与偏好的进化、文化偏好等理论,形成了视觉指标研究的基础[16]。环境审美的生物学基础理论认为,人类对景观的审美偏好与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有关[17],审美偏好受到了生存需要的影响[18],安全感是景观偏好中的重要因素[19]。因此产生的栖息地理论认为,人类的审美体验源于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审美客体的特征包括形状、颜色、空间组织等方面,是安全环境的信号。

1.2景观美学与生态美学

根据栖息地理论,人类的审美偏好是源于生存需求,可以驱动景观的变化,从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11]。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这对景观设计和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上以审美为单一目的的景观规划设计可能会导致审美-生态冲突,损害可持续发展[14]。如图1所示,在可感知的景观领域中,人类获得了审美体验,产生了感知过程与情感反应。这样的反馈又会影响人类的行为,进而影响到景观格局[11]。因此,生态美学理论认为,缓和审美-生态冲突的关键在于扩大美学的范围,将它放在景观感知与评估范围中去研究和实践。生态美学旨在探讨景观研究中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耦合,融合了自然科学、自然审美哲学、生态艺术与设计以及景观感知整体性研究实践中的诸多观点,将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相融合,把审美体验视为人与环境系统相联系的途径,通过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评估,来建立人与景观间的和谐关系[12],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新的视角。

2景观美学与河流生态修复策略

如图2所示,景观美学与河流生态修复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2.1土地利用与流域规划

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应关注流域的整体性,注重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与过程等[1]。一些研究认为,在土地利用尺度上,生态学和美学的共同基础是景观结构[9,11],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理论[16]。景观结构主要包括景观格局、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尺度效应等。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构成三维空间的景观格局,为生物多样性与景观格局和过程之间提供了重要联系,影响生物多样性、种群动态、动物行为和生态系统过程等。可以根据土地覆盖形态的比例关系,研究各类土地利用与河流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比如周边植被覆盖情况[22]。

2.2河流生态系统与廊道设计

第二层面是河流廊道的生态系统功能。根据生态美学理论,景观的生态系统功能会引起情感反应与审美偏好[17,23],影响河流修复和土地管理[24]。城市河流如果具有生物多样性高、水质清澈等良好的生态功能,同时也会产生高美学价值,唤起积极的情感反应与保护意识。如果河流的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可能会引起负面情绪[25]。因此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提高空间异质性,利用河流廊道连接孤立斑块,可以保持廊道网络畅通,改善生态系统功能。

2.3景观与生态特征

景观美学与河流生态修复策略的第三个层面建立在河流自然景观及其呈现的生态特征上,可以用于美学价值的感知与评价。影响审美评价的河流生态特征包括水体、水岸、陆生植被、周边景观和整体河流景观。这五个属性包含13个因素(表1)。上述审美价值的13个因素可以分为三类。(1)河流生态健康与审美价值紧密相关的因素:营养物质、透明度、水生植物、沉积物、水色、驳岸、陆地植被和背景植被。(2)整体景观和水面。河流景观越开阔,水体的可视面积越大,审美价值越高。然而,目前还没有水体可见面积的大小与景观开放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3)因素则是河流周围的植被,健康的植物群落同时也会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25]。

3基于景观美学的城市河流修复方法

3.1生态与美学价值并存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常与公众活动密不可分。公众行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但也可能起到保护作用。研究发现,教育仅能将公众对普通景观的保护意识提高35%。而提高视觉吸引力,可以将保护意识提升近90%[27]。因此,城市的河流生态修复项目,可以采取让步设计,主动把公众的影响纳入考虑范围,综合美学等社会因素与生态因素的共同作用。这种让步设计整合了生态与景观美学的共性,通过提升美学价值,提升社会的保护意识,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河流生态环境的恢复与良性发展[30]。因此,在城市河流的具体生态修复工程中,需要有一个宏观的视角,同时考虑美学与生态价值(图3)[25]。可以根据河流所处位置周边人口的分布情况与密集程度,分析可能受到的干扰强度,再确定美学价值的考量在项目中所占的比重。比如,郊外的河流所受的人类干扰较少,可以更多地考虑生态因素;而人口密集的城市河流,则可以更关注美学价值。例如Sasaki的上海苏州河城市设计作品,不仅通过设计引入阶梯湿地,用以恢复原生栖息地,解决雨洪管理的问题,改善河流生态条件,与此同时,还考虑到该场地位处中心城区,设计团队还让这样的阶梯湿地为公众提供亲水活动的空间,将原本呆板的防洪设施改造为城市画廊,垂直的墙体成为画布,可供艺术家进行创作,并增加了游人的审美体验。

3.2美感度与自然度并存

部分研究认为自然度对美感度的影响是不确定的[29],但也有观点认为存在着重要的正向影响[31],并从栖息地理论的角度给出解释:人类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环境能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支持。也有研究表明,景观的感知自然度与其美学等级、自然度等级、生态完整性等级和形态状况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关系[13]。自然江河的壮阔风景,的确符合人类的审美共性,同时具有生态与美学价值[2]。但如果直接把自然环境复制到城市中,可能反而会产生杂乱、衰败的视觉效果,降低场地的安全感与吸引力。因此,在城市河流环境中,自然度与美学的关系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恢复项目不能只追求自然度的提高。多数学者认为,公众喜爱的景观具有如下的共同特征:有水体存在,较高的自然度,大量植被,丰富且鲜明的色彩对比[32]。在城市河流景观中,生态形态质量与美学之间有强联系,审美客体的色彩丰富程度与审美价值呈正相关[15]。如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改良水体状态可以同时提高美学价值。提高河岸植被的覆盖质量,也有利于使生态目标与审美价值达成一致[14]。在群落尺度,物种丰富度高的景观更受欢迎。因此,色彩丰富程度在一定情况下,也是生物多样性的直观表现[33]。通过提高植被质量,增加色相、明度与饱和度的对比,是一个既能提升生物多样性,又有较高美学价值的方法[15]。除此之外,对于自然生物群落的处理方式,有研究提出了提供“养护线索(CuestoCare)”的观点,即用环境暗示公众,这里的景观虽然具有高自然度,但也有良好的养护管理,以此来增加环境的安全感,提高视觉吸引力[34]。可以在河流景观中,有意地将自然的河流生境与规则的人工场地形成对比,使规则的环境看起来安全、整洁,自然的群落看起来更有生命力。美国斯坦福市弥尔河绿色廊道的总体规划,以增加自然度、为原生生物群落提供生境,作为设计的切入点。设计团队认识到了城市与生态共生的必要性,让场地与周边社区成为了互利共赢的关系。在群落设计上,通过引入乡土植物群落,为本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在布局设计上,将自然的植物群落与整齐的人工草坪融合在了一起,产生多样化的生境与丰富的景观美学效果。同时利用场地环境,促进公众参与科普与养护活动,使原生的动植物持续回到这里,生态系统与城市环境保持平衡。因此该项目成为了一个可持续的自我再生式的景观。

3.3工程手段与生物多样性并存

第5篇:景观的生态价值范文

关键词:滨水景观设计;旅游乡村;价值挖掘

Abstract: Water for rural tourism, is not only the resources guarantee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villagers, but also is the core elements of tourist experience village culture. Mining on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 is the basi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ase, from the element refinement, design, embankment design, plant configuration, leisure content loading aspects of rural tourism of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are discussed.

Keywords: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rural tourism; value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在一个逐渐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里,生态热、休闲热、绿色热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渴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1]。在生态文明、后工业文明等思潮影响下,都市人的休闲旅游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深层次,需要满足“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求新求知的需求、怀旧的需求或者对休闲旅游的复合型需要” [2]。随着乡村旅游逐渐升温,旅游乡村内的所有资源都转化成具有经济价值的美丽产品,滨水景观作为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开发和设计的重点,甚至是核心要素。如何通过设计挖掘和提升旅游乡村滨水地区的价值,平衡水各种功能的利用度,满足旅游者多种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成为设计师、开发商、村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1、滨水地区的旅游价值

水体除具有交通、灌溉、水源等实际的使用功能外,还具有生态、景观、文化等附加价值,构成滨水地区旅游价值挖掘的基础。

1.1 生态价值

生态功能是指乡村水生态系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 如保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净化环境、分解各类污染物, 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等,水生态系统的功能维护构成乡村生态旅游的基石。人类必须以生态学的原则,建立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过度地侵占其他生物的领域[3]。对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是滨水地区旅游开发的前提,主要表现在生境营造、可再生水循环系统构建等方面。

1.2 景观价值

水与村落往往相伴而生,既是生产生活资源,也是独特的景观标志。水的声、光、影、色,滨水地区由于水与岸的冲蚀作用而形成的滩、湾、潭、岛等等特殊形态的场地,水与植物的配合,水与建筑的反衬,都构成丰富的景观。滨水地区设计中,既要注意营造景观的自然美,也要注意人水互动界面和平台的打造。

1.3 文化价值

滨水地区是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沉淀了乡村生活形态,引水灌溉、渔业生产、水运贸易等成为这一地区特有的记忆。滨水地区在维持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有性, 传统文化的传承、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灵感来源以及为都市人提供精神依托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滕头村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2.1 资源现状

滕头村总面积5.3平方公里,南临四明路,东与肖桥头村相望,北临江口街道,西为萧王庙街道,东南是奉化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场地四周为水系所环绕,生态和景观资源丰富。规划设计以村域空间资源为基础,重点对滕头村内的水系进行了提升。

2.2 设计策略

设计提出,在场地西南角打造C型水系,通过深入生态、景观和文化价值,承载丰富的旅游服务功能,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图1 滕头村C型水系的设计平面图

策略一:以水为源——突出水作为生命之源的根本价值

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指的是人类,而是包括了更为广泛的依赖本区域水土生存的生物群落。水景设计必须突破单纯地为人类创景这一浅显和功利的目的,而应尽量去争取为地块生物的丰富度做出努力。设计方案提出了建设浮岛、生态篱笆墙、草根英雄岛等项目。以草根英雄岛为例,是指在人工河岛上,以“草根”为主题,反映滕头人民一犁耕到头的草根英雄精神,种植向日葵、油菜花等植被,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鸟类来此栖息,建成生态鸟岛。

策略二:活水为本——以构架可循环可再生水系为原则

通过多元化植物的配置,水体流过C型水系后,起到良好的自然净化的作用,构成水体自循环的基础。设计方案对屋顶绿化和雨水回用提出了设计引导,促进低碳建筑的探索。设计也对硬质路面进行了改造,增加透水性,如提出建设生态停车场。经过水系净化过的水,还可以通过生态喷雾系统加以利用,即结合用不同功能和不同主题进行布局,类型主要水上七彩喷雾、绿色负离子喷雾、稻田养生雾、生态降温雾、水上七彩雾、生态遮阳遮雨系统等,即提高了水的回用率,又起到了降温、造景、养生等功能。

策略三:美水为魂——赋予水体自然而韵味十足的美感

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符合自然美学的规律,带给人们视觉上美的感受。除了生态驳岸、乡土植物配置等措施外,设计还策划了水上蔬果廊、十里花境、水岸花庭等景观项目,构建丰富的景观层次。以十里花境为例,提出沿着溪流营造一条花卉长廊,规划种植春、夏、秋、冬四季花卉(春季桃花、梨花;夏季荷花、薰衣草;秋季桂花、芦苇;冬季腊梅),形成四季滨水美景,不仅具有观赏、散步的功能,还起到引导游线的作用。设计还提出,在不同河段根据周边项目的设计来配套不同主题的生态桥梁,考虑到河道游船的通行,所以桥梁均采用微拱设计,营造独具特色的河道景观。

策略四:亲水为意——提供人类与水互动的空间与平台

旅游规划是为人服务的,生趣盎然的、便于使用的亲水界面的设计,是决定滨水景观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设计结合乡村景观元素,策划了玉米码头、水稻码头、高粱码头、麦子码头等各具特色亲水平台,极具乡土气息。以玉米码头为例,提出在游客服务中心附近树立一个玉米造型的建筑,其中,玉米芯可以散开作为遮阳遮雨用。

策略五:游水为乐——提升人类对水文化的认知并升华

以水为脉,承载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和农耕文明,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层次,增强吸引力。设计结合乡村生活特色,策划了诗画人文廊、古越渔民和水上集市项目。以古越渔民项目为例,主要展示古老的捕鱼方式,如用手摸鱼、“竭泽而渔”、用棍棒打鱼、用弓箭(钓具、网、鱼筌)捕鱼等,并设置店面,售卖渔具、鱼缸、鱼饰品、鱼玩具,对外承包给商户经营,景区获得出租收入。

3、小结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要做到“ 以人为本 ”,通过充分挖掘滨水地区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满足人对景观环境的多元化需求。规划还要特别注重本土化设计元素的提炼,并运用到环境营造和项目策划上,通过景观设计,实现乡土文化特色的再生。旅游乡村滨水景观设计的要义,是在不损害滨水区环境的基础上 ,继承、保护和发挥已有的景观特色,创造出生态的、特色的、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环境,实现水、人与乡村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隋春花.乡村旅游:21世纪旅游新趋势初探[J].韶关大学学报,2000(5).

第6篇:景观的生态价值范文

关键词: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

引言

随着中国煤矿开采业的飞速发展,长时间过度过量的煤矿开采,不仅破坏了当地的景观环境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对煤矿的过度开采,产生了大量煤矿废弃地,煤矿附近的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为了对煤矿废弃地再利用,结合国内外一些关于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成功例子,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

1煤矿废弃地的相关概念和类别

1.1煤矿废弃地的概念

煤矿废弃地是指对煤矿开采后的土地资源失去了功能或原有功能不能被重复利用、失去原有的经济价值而被遗弃的土地。这些废弃的煤矿开采场地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煤矿开采业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见证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繁荣发展,但由于对煤矿废弃地没有合理利用,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1.2废弃地的类别

废弃地可分成三种:a)煤矿废弃地。煤矿废弃地指煤矿被开采后形成了矿业废弃地。在煤矿开采时,如果是采用露天开采的方式对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是根本性的;如果采用非露天的开采方式,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一些,但是煤矿废弃地比较容易塌陷,造成各种地质灾害,所以对煤矿废弃地的景观的恢复和建设特别重要[1];b)城市工业废弃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改建、扩建的项目越来越多,但在其改建、扩建以后会遗留下大片废弃土地,即城市工业废弃地。且该种类型的废弃地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其存在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体美观,因此,针对城市工业废弃地问题,目前大多数城市采用的解决办法是对城市工业废弃地进行重新改造设计,恢复其景观,改善城市形象;c)垃圾处理场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相比于以往,现在人们生活的水平有了质的变化,每年产生的垃圾也大量增多。在垃圾处理时往往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在处理前先将其堆放在垃圾处理场。这样不仅会占用大片土地,甚至有些垃圾会对土壤产生严重污染,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破坏了植被的生产环境。所以针对垃圾处理厂的生态恢复设计主要是对垃圾的处理和土壤条件的改善。

2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价值

煤矿废弃地由于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造成土壤结构发生变化,或煤矿废弃物的堆积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从而使得原本具有一定价值的土地变成了废地。采用景观设计的方式不仅可改变废弃地的现状,恢复其土壤原有的价值,同时还可完美地修饰这块土地,改变其原有形象,使其呈现出一种美的状态,重新建立起具有废弃地特色的景观,从而提升其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改善煤矿废弃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煤矿废弃地进行重新的设计,使其焕发出无限生机。采用景观设计的方式具有下述的优势:a)通过对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提升其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使其从贫瘠荒芜的土地转变成风景优美的景观,改善因工业发展带来的消极印象和影响[2]。废弃地所占用的土地资源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采用景观设计的方式可使得废弃的土地重新具备使用价值,有效缓解土地资源匮乏的难题,特别是中国目前有效耕地面积比较少的情况下;b)煤矿废弃地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象征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因此从美学价值方面考虑,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充分展现了对美学价值的运用,煤矿废弃地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矿业工作者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因此对煤矿废弃地进行设计,不仅保留了历史痕迹,还提升了它的实用价值;c)煤矿废弃地还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价值。煤矿废弃的产生是人类工业活动的结果,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价值,传承人类的进步思维。

3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3.1恢复生态学理论

在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时经常会使用到恢复生态学理论,该种理论的出现可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方法。现在,在矿业废弃地重新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该理论为依托。通过景观设计的方式,使当地生态平衡被恢复。根据美学原理对煤矿废弃地内的工业建筑进行适当删减,使其具有新的观赏价值、美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3.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综合生态学理论,其中融合了景观学和生物学的相关知识,通过生态系统原理和方法对景观的构成、功能及动态变化机理进行研究,最终对景观的格局进行合理的使用和保护。景观生态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研究内容,即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及景观动态等。它对煤矿废弃地的再利用有着强的指导作用。

3.3园林美学理论

园林美学理论主要是用来研究园林艺术的理论,该种理论是在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要满足园林美的要求。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但在园林美学研究的过程中,中西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可将其分成中国园林美学和西方古典园林美学等。

4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策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中国环境的改善及生态平衡的维持提供了技术支持。而景观设计在煤矿废弃地中的应用也得益于现有的工程技术,为重新恢复废弃地的价值带来了希望。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专业的工程技术,但生态地改善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现在,生态地改善技术主要用于矿业废弃地土壤有机物的降解,种植绿色植物是主要方法。生态地改善技术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例如微生物作用、土壤改良等。

4.1水环境改善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问题。在解决水污染问题时可采用生态恢复的方式,对其进行再创造,结合植物、微生物等大自然自身调节功能改善水环境[3]。利用煤矿废弃地塌陷的地方收集水资源,采用生态方式净化水资源,同时还可将现有的水资源建设成自然景观,提高煤矿废弃地的观赏价值。

4.2土壤环境改良

煤矿废弃地因受重金属影响导致土地污染严重,要想对废弃地进行景观设计,就必须先恢复其生态平衡。煤矿废弃地对土壤破坏的根源在于矿产中的重金属严重破坏了土壤的活性,在有害物质的影响下,土壤的养分大量流失,使其丧失原有价值。因此,要想改善煤矿废弃地的土壤,则必须要先恢复土壤原有的活性。主要包括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和物理化学性质的还原等。通过对表皮土壤的覆盖和培养绿色植物的方式来改造土壤的物理性质。根据土壤成分有选择地添加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来恢复土壤的化学性质。通过种植绿色植物和培育微生物的方法来清除掉土壤中所含有的重金属成分。

4.3微生物改良作用

微生物改良技术是一种无害的生态改良方式,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不涉及到化学物品,完全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完成改良任务。能恢复土壤活性的微生物有两种:a)营养微生物。该种类型的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b)营养抗污染微生物,该种类型的微生物具有转化金属离子的作用。它们在改善土壤环境方面的作用很大。

5结语

煤矿废弃地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为了既保存煤矿废弃地的历史价值,又增加其实用价值,研究了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原理和策略,对煤矿废弃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使其具有新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霍海鹰,张亚婷,等.煤矿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研究[J].煤炭工程,2013,45(9):20-21.

[2]程夕,程澜,胡俊峰,等.煤矿废弃地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与应用[J].山西建筑,2014(29):227.

第7篇:景观的生态价值范文

关键字:园林景观, 体系, 趋势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Chinese mainstream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ong, hard materials and soft material, become social mainstay. The plant is soft materials, to build in timely, warm and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landscape effe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Garden plants landscape evaluation system is for the c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o diversification, rationalize, the firm,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direction. But for this emerging domestic currently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still in the ground floor, them unilateral.the following, random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lack of system of exploration and summarizing. Landscape planning is imminent, unified evaluation system can make garden present a wholeness, rationality, the aesthetic feeling of hierarchy.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domestic lack of corresponding system of landscape evaluation system to do furth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Key word: landscape, system, the trend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结合园林景观的实际应用中,评价体系的提出与构建应建立在自然生态学,环境工艺学,环境构成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做理论支撑。人是一切生物的主载,在做分析时,既要考虑实际应用中客观结构设计对其产生的影响,又要从参观者和设计者即景观受体角度分析其对人产生的情感影响。对于一新兴指标体系,我们在对其做理论合理性研究同时要注意实践综运用的可行性,毕竟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园林植物景观的概念与内涵

园林植物景观主要指生于自然界的植物个体,植物群落,通过人为设计,栽培手法的表现形象,刺激人们大脑皮层,真实产生实在美或感受的联想。通过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合理性配置设计,充分发挥植物色彩,形体等自然生态美达到植物造景的效果。

园林景观是具有形态,神态,内在发展过程的景观类型,由最初的区域性变更到现在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型园林,顺应时展需要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本质。一方面园林景观的存在满足国民对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体现中国全力建设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优良的园林植物景观必须达到科学性合理性和艺术性的完美高度统一,即要使植物在适应环境生态上的统一,又要在人们享受园林艺术构造时产生意境美。这就是园林景观的内涵。

二.园林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1.园林景观生态可适度评价原则

目前,对园林景观没有一定性指标认知,业界对其有三种评价标准:可适度评价,观赏度评价,可持续发展度评价。但这些学说理论仅侧重于某一方面,并无具体评价体系措施。可适度评价从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出发结合园林景观综合体特性,逐步形成适应条件,生态环境,美学性,经济可观性,可持续发展能力,园林成长性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1)适应能力:反映植物自身的生态特性,历史不断演变中各植物为适应时代需要不断变更自身生存方式,优胜劣汰,适应大自然生存法则,在大自然瞬息万变生存原则中,优良的适应能力是景观评价体系一重要原则

(2)生态环境:主要包涵人工生态环境以及大自然生态环境。人工生态环境包括垃圾排泄物处理,地表水评价指标,人工施肥密度,成活率指标等,而自然生态环境则包括内部温度,土壤,空气湿度,雨量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林木的覆盖率,这是不可控因素。我们可以在做好一切可控因素的同时预防不可控因素给我们带来的变故与灾害。

(3)美学性:主要包括层次性和整体性。目前,国内对园林指标体系的研究基本从景观生态设计入手,通过理论的合理性设计出适用于民众社会的园林景观。一方面在满足园林景观对自然环境生态的基础上,运用均衡,韵律,滂沱大气使景观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乔木,灌木,草本生物的组合让整体性中更具层次美学。

(4)经济客观性:橘生淮北则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枳。不同植物在某一特定地域成长环境不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会有差别,通过对植物种植成本,适应环境,土壤分析,后期收益等各方面的调查取样分析,最终得出最适合种植,经济效益比最科学合理的园林设计方案。

(5)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对经济,生态环境长期久远投入积累的物质基础,对园林工作人员资源合理分配与知识培训成为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在此过程中,植物资源,植物生长周期,环境合理开发应用成为物质资源基础。

2.园林景观相容度评价

在园林中,人类行为会与景观之间存在兼容性与冲突性,大自然有一定生态自我恢复功能,在生态恢复功能量化以内的人类行为具有相容性与冲突平衡特性,超越量化以外,生态系统会遭遇破坏,破坏景观平衡。为保护现有资源,又具有优良经济效益,保证植物成活率,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体系刻不容缓,从三方面简要论述景观相容度。

(1)行为对园林景观破坏性

不必要的踩踏及过度开发都可改变生态的合理性,导致生态质量严重下降,景观美化程度降低。合理的人类行为和杜绝破坏性在园林景观规划中极具积极意义。

(2)行为与园林价值

园林景观能够适应特定的需求变化,园林的开发利用使其匹配自身价值的实现。人类行为开发园林价值的同时应考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与生态环境兼容。令生态系统稳固化,景观多样化,美学性等各指标提升。

三: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

美好的早晨是一天重要的开始,而美好的园林设计则是一个国家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

园林的实用价值

园林主要按植物的群落来设计和布局,保证植物成长成活率

2.艺术感

园林设计的主要受体是民众,赏心悦目的设计风格和大气滂沱的设计理念会使更多人产生青睐。艺术性的流行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3.绿化效果与软质景观结合

软质材料有硬质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温馨,静谧的风格比大型构筑物更让人在高楼林立的社会找到一丝大自然的气息

未来园林景观会朝着艺术性,美观性,资源合理利用性发展,力争打造适应于社会,适应于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在艺术性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是未来园林景观的主流趋势。人造景观的艺术感和协调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结束语

园林景观评价体系是景观规划重要衡量标准。景观是错综复杂的地域生态系统,适应于上万年的地壳演变,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人文-自然演变复合过程的综合体。景观生态则是保证景观综合体在环境中高质量,高标准存在的基础。目前,国内对园林指标体系的研究基本都是从景观生态设计入手,通过理论的合理性设计出适用于民众社会的园林景观。在满足所载植物合理性配置的基础上,考虑生态物种的生态习性和生态形体适应特征,因地制宜,从环境构成学角度设计出美感园林,这是以后要考虑的重点。相信有一天,一个全新艺术性园林时代将会到来。

第8篇:景观的生态价值范文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环境因素;景观设计

1 概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化进程建设过程中,城市政府着重于城市环境建设,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我国实际的设计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进行城市美化建设。城市中的水系代表了城市整体的文明,渲染了城市的活力。城市滨水区域建设具有较大的综合价值,主要包括生态价值、实用功能价值和景观价值。

2 我国滨水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2.1 缺失生态文化要素

现阶段,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存在较大的失误,许多景观都采取硬质铺地,破坏了已有的生态系统物种,且未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和城市生态系统,破坏了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平衡。同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于追求平面效果,过度依赖西方的景观设计理论,破坏了城市内部的文化命脉,无法体现城市特色。

2.2 设计缺乏公众参与

目前,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缺乏公众的参与或者参与度不够。设计师设计缺乏不同人群的调研,设计思想具有个体性,这使得在设计初期就出现偏差。同时,方案完成后,设计师并没有调查研究景观使用者的具体体验。这些情况都会使得滨水景观设计无法满足公众需要,无法实现城市景观的功能。

2.3 缺乏小水系设计精品

我国现阶段众多小水系滨水景观比较简单,只能满足防洪需要,并未实现景观的功能,不满足唯美的设计宗旨。因此,设计人员结合防洪功能和亲水性设计,充分考虑实际景观的地理条件,将景观平台设计立体化,满足水位动态变化的要求,最终满足防洪需要,为人们提供唯美的景观。

3 改善现阶段滨水景观设计的对策

3.1 以生态、共享为原则

滨水景观是内陆城市和水体的交汇处。设计人员在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时,注重发挥水域的边缘效应,结合多样的物种设计出唯美的景观。在实现防洪的基础之上,尽量维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物种和自然风貌,改良场地景观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需要。此外,设计者融合组织设计场地水质和城市水质,有效保证水系系统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最后,设计者需要在设计滨水景观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景观设计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生态和共享为准则,设计出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滨水景观。

3.2 迎合水系城市规划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滨水城市主要以水发展,城市规划人员必须以水系设计为主,具体地规划设计城市。同时,城市设计人员必须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景色为城市添彩,给市民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此外,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规划时,充分把握建筑整体轮廓线与周围山水的呼应,重点把握建筑物的密度和层高,严格控制滨水岸线和建筑物的距离,使水体和城市内陆浑然一体,最终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3 建立并健全评价机制

对滨水景观的评价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至关重要个环节。主要以主观评价的介入为主,增加公众对滨水景观设计的参与度,通过综合性评价了解公众和滨水景观之间的价值需要,将此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依据。而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从心理模式具体划分为满意度评价、喜爱度评价和景观舒适评价;从认知模式具体划分为滨水景观意象评价、空间使用方式评价和景观审美评价。

3.4 注重景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景观环境因素主要有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人工设施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因素,设计者可以详细分析具体区域的设计因素,充分展现滨水城市特色和发展。针对人工设施因素,主要注重设计具有合适的尺度和亲水性,体现城市水系文化脉络,通过开发水上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文化水体风景线。

4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滨水景观已经成为城市特色的具体体现,展示出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脉络。因而,城市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相关滨水景观的设计,设计者注重景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以生态和唯美为设计准则,迎合水系城市建设规划,建立并健全我国的景观评价机制,实现城市整体景观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徐梦龙.浅析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文化元素的关系――以上海市南 翔镇横沥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15(12)

第9篇:景观的生态价值范文

【关键词】:宅间绿地 价值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The greenland between house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urban landscape, the current urban life, open space. Ecological, aesthetic and leisure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he value of urban house green landscape analysis helps to further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human survival.

【Keywords】:Greenland between houses, Value

引言

在城市发展史上,建筑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城市的发展,一个标志性的摩天大楼常常因被人们视作城市的名片而成为整个城市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意识的提升,人们渐渐发现单纯依靠建筑并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和居住的需求,居住环境的质量不单单取决于建筑,还取决于其周边的景观。作为与住宅联系最为紧密,承担着美化居住区环境这一功能的宅间绿地景观,宅间绿地景观存在的价值正日益成为人们探讨的主流话题。

宅间绿地景观的价值

2.1宅间绿地景观的生态价值

作为自然的一员,人类天生就对自然界中的天然事物表现出强烈的热爱和渴望,人们喜欢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绿色的植物。当今,设计界非常流行“绿色设计”和“低碳设计”,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反映的是同一内涵,即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把生态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进行考虑。

宅间绿地是承担城市居住区生态功能的唯一用地,它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小区居民必须面对、交流的场所,是居住区场地环境质量得到保证的关键。(1)从生态功能上看,宅间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作用。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从生态角度讲应具备无污染,无噪声,空气清新,生态平衡的特点。宅间绿地中的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提高空气质量,能够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隔绝甚至消灭噪音。丰富的植物种类可以提供鸟类、昆虫适宜的生存环境,在居住区营造出一个生态相对平衡的小型自然,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良好的宅间绿地景观可以使人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在其中体会到人和自然共生的乐趣,其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2宅间绿地景观的审美价值

景观既要满足生态平衡的需求,同时也要符合美学原则。在全球化背景趋势的发展下,景观设计的理论及批评系统中出现了多种景观设计观点,如生态设计观、人性化设计观、信息设计观、风水设计观等,但无论何种设计观点,审美都是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2)宅间绿地景观作为景观的一种,自然而然地要为人类提供一个美好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

与居住区中其他景观,如建筑、水体、景观小品等元素一样,宅间绿地的审美也要考虑基本的构成问题,其造型上的点、线、面都要体现出美感。绿地中的孤植大树和若干株小型灌木的组合都可视作是“点”;较矮的绿篱则多是作为“线”的存在,或直或曲,丰富多变;大面积的草坪和树阵形成了“面”,大片的绿色带给人绿色的视觉震撼。这些最基本的点、线、面,各具视觉效果,组合搭配在一起又构成了丰富饱满的景观空间。另外,宅间绿地在色彩上也有其美学价值。色彩是视觉元素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能够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3)绿色本身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美好感受,加之一些如红枫、鸡爪槭等彩色树种的点缀,配合观花植物的不同花色,一个总体绿意盎然,局部色彩缤纷的色彩空间应运而生,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享受。

景观设计自来追求“雅”,“疏而不失旷,雅淡不流寒酸”(4)的要求使宅间绿地景观具备了深厚的美学价值,城市宅间绿地景观无论在造型上还是色彩上都体现了都市人的审美追求。

观赏性较强的绿地

2.3宅间绿地景观的休闲价值

现代的都市人大多处于快速的生活节奏之中,繁忙的工作,拥堵的交通,巨大的压力使其疲惫不堪,当回到居住之所,人们急需一个休憩、休闲的空间来缓解自身的疲劳。此时,宅间绿地的休闲价值便显现出来。

休闲,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5)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反映的是人们对休闲空间的渴望和赞美,如苏舜钦的《答韩持国书》中写“家有园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鱼鸟留连,不觉日暮。”又如《昭君怒》中写“拂晓舟中去,细看落花垂露。红绿总吹香,一般凉。会享人天清福,休把两眉轻蹙。”现代城市宅间绿地为人们提供的是一个休闲的环境:草坪中设置的汀步让人们可以进入大片的草坪,在草地中放松身心;大型乔木下摆放座椅使人们可以坐下休息交谈;独具匠心设计而成的树阵能够让孩子进入玩耍;或是在绿地之中某处设置休息凉亭,方便居民纳凉等等。某些高档小区甚至在植物造景时融入了文化的元素,利用人们赋予植物的人格寓意来体现其休闲的特性,如竹子象征人品的清逸,兰花代表幽居隐逸等,人们在徜徉于绿地中时,给自己以安宁、纯净的心理暗示,间接地消除了内心的烦躁和疲劳。

宅间绿地休闲性的体现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机结合,如今,绿地设计的维度十分广泛,但作为居住区的小型绿地,提供人们茶余饭后的休憩空间,宅间绿地对休闲性的要求不可放松。

参与性较强的绿地

结语

宅间绿地是当代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之一,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为了营造理想的居住环境,我们在从生态、审美、休闲等角度对其进行继续深入研究时,还应注重挖掘其其他方面的价值,这对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扬.居住小区空间绿地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05,(16).

【2】尹安石.景观设计的视觉意义[J].美术观察,2007,(01).

【3】 张辉.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