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

对外贸易的分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贸易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贸易的分类

第1篇: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绿色壁垒 贸易壁垒 对外贸易

一、概念界定

绿色壁垒是指以保护生物(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护生态或环境为理由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

二、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一)绿色关税与市场准入。这是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的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产品的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的做法。比如美国就对石油销售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 使进口石油比国内同类产品每桶多缴纳几美分的附加税。这种做法对保护国内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它使生产商在控制成本的驱使下尽可能地少用进口产品。

(二)绿色包装和标签规定。一些国家对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进行规定,包括包装材质、包装方式、包装上的名词文字说明,另外还有绿色标签条例。这些规定无疑增加了进口商品的成本,削弱其竞争力。而绿色标签规定就像是进口商品的“绿色通行证”,它是一种在商品或其包装上印刷的图形或标志,是由进口国的有关管理部门按严格环境标准审批并发给制造商的,如果进口商品上无此标志则不予进口。

(三)绿色技术标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水平较高,所以有时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制定一些苛刻的技术标准,贸易商品的生产过程没有达到标准就会被限制进口或是禁止进口。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达到这些技术标准比较难,有时会增加生产成本, 这就给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绿色卫生检验制度。近些年来,随着一些全球性疾病的蔓延和贸易战的加剧,许多国家对商品的卫生检验越来越重视, 一些国家以卫生检验为借口来限制商品的进口。且要求进行检验的商品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严,这不仅增加了进口商品的检验成本,而且限制了某些国家的商品进入。

(五)环境成本和绿色补贴。一些发达国家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借口, 认为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在成本之内,这就是环境成本内在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是不利的, 因为一些中小企业自身没有承担环境治理费用的能力, 进而形成高环境标准产品生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而一旦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给予这些企业环境补贴或优惠贷款的话,发达国家又会以此为名征收反补贴税。

三、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产品出口的市场和销路。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欧盟、东南亚、韩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相对单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场销路受到影响,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有所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

(二)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要达到其环境标准、获取环境标志,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技术改造,会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优势削弱,丧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欧盟就提出进口的一次性打火机必须安装安全阀来避免儿童不慎使用的时候的危险,这就给国内的厂家带来了难题,涉及到了技术和成本的问题。

(三)对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是我国跻身世界贸易强国之列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依托。如果某些国家在新的自由贸易体制中肆意实行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而提高产品的环境标准,对我国实现加快出口的战略目标将产生影响,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必将减缓。

(四)从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由于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因此,必须恰当处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冲击。

四、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一)制定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是减少污染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有力武器。我国关于环保的法律虽然对治污有一定的作用,但应对绿色壁垒还远远不够,我国应完善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使企业节约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使之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推动我国贸易的发展。

(二)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积极应对绿色壁垒。作为WTO成员国, 在面对绿色壁垒损害我国贸易利益的事件时,我国要依据WTO规则与有关方面进行磋商,向相关组织提出抗辩。我们要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绿色壁垒纠纷案,在磋商、调停无效的情况下,我国也要根据WTO有关规定实施贸易报复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已成为商品“走出去”的通行证,我国也应切实考察建立环境标志制度的可行性,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并逐步完善。使国内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能得到相关认证,同时对进口商品实施该制度又可以进一步保证进口商品的品质。

总之,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并集中表现在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必然会受到一些国家的贸易限制。面对不利局面,我国要积极面对,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 合理设置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飒.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4,2.

[2]朱晓芬,朱信贵.后危机时期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3,10.

第2篇: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

一、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三、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相比,以比重表示。

为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国和联合国均以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公布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分析比较。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科技发展水平。

四、对外贸易值与对外贸易量:

(一)、对外贸易值(value of foreign trade)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为进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规模的重要指标。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也有用国际上习惯使用的货币表示。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统计资料,是以美元表示的。把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用同一种货币换算后加在一起,即得世界进口总额或世界出口总额。就国际贸易来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果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总值就是重复计算。因此,一般是把各国进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值。由于各国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港船上交货价,只计成本,不包括运费和保险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略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二)、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

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更不能使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值直接比较。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值,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然后,以一定时期为基期的贸易量指数同各个时期的贸易量指数相比较,就可以得出比较准确反映贸易实际规模变动的贸易量指数。

五、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也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它是用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公式为: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x100。 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出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作为100,再计算出比较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然后以之与基期相比,如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有利;如小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比基期不利,交换效益劣于基期。

六、服务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是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商业存在提供服务;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以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

七、直接贸易与间接贸易

(一)直接贸易(direct trade)

直接贸易是“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

(二)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

间接贸易是“直接贸易”的对称,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其中,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第三国是转口。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即使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到消费国去,只要两者之间并未直接发生交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发生的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范畴。

八、总贸易与专门贸易

(一)总贸易(general trade)

总贸易是“专门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原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二)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存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口,则列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九、有形货物贸易

这10类货物分别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类(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货物(9)。

在国际贸易统计中,一般把0到4类货物称为初级产品,把5到8类货物称为制成品。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一)、复出口(re-export)

复出口是指外国商口进口以后未经加工制造又出口,也称再出口。复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同经营转口贸易有关。

(二)、复进口(re-import)

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再进口。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所造成。

十一、知识产权贸易

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土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包括如下内容:版权、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设计、集成电路、外观设计(分布图)等,是一种受专门法律保护的重要的无形财产。

十二、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上国际类型的多样化

战后,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国家,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或 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约占70%左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约占20%,而社会主义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约占10%左右。

(二)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出现了一些新贸易形式,主要有: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贸易、租赁贸易等。

(三)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世界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更为剧烈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强,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争夺市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

1、组织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

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

3、国家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

4、从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改进产品设计、做好售前售后服务等。

5、开拓新市场,使市场多元化。

十三、世界市场的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十四、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易方式

(一)单纯的进出口贸易方式

买卖双方自由选择交易对象,通过函电往来或当面谈判,达成协议签订合同,进行交易活动,这是国际贸易最普遍的一种交易方式。

(二)展览交易方式

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长期或短期的、有固定地点或无固定地点的各种类型的展览会、博览会、贸易中心、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商品展出和交易提供场所。

(三)商品交易所

商品交易所是世界市场上进行大宗商品交易的一种特殊交易方式,是一种有组织的商品市场。其经营活动是根据交易所法和交易所规定的条例进行的。

(四)国际拍卖

国际拍卖是经过专门组织,在一定地点定期举行的一种公开竞争的交易方式。

(五)补偿贸易

补偿贸易是与信贷相结合的一种商品购销方式。买方用进口设备开发和生产的产品或用其他产品或劳务去偿还进口设备的贷款。

(六)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把加工与扩大出口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一种购销方式。

(七)租赁贸易

租赁贸易是把商品购销与一定时间内出让使用权相联系的一种购销方式。出租人把商品租给承租人在一定时期内专用。承租人根据租赁时间长短付出一定的资金。

十五、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第3篇: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贸易结构;竞争优势;贸易战略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8)03-0001-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仅206亿美元,在世界贸易格局中无足轻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7 067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大国。从1978年至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80多倍,年均增长17.1%,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幅度,在世界贸易中所处地位不断上升。伴随着对外贸易额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也在不断转换。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演进趋势,把握其竞争优势的变化特征与规律,对于今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进而实现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分析

1 工业品成为主要对外贸易商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高速的对外贸易增长,使得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的比例显著上升。上世纪80年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整个出口的比率高达50%以上,而进入90年代,纺织、机械等工业制成品的份额迅速上升并占据着出口商品的主导地位。199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74.8%,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为20.18%。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规模首次突破5 000亿美元大关,达5494.3亿美元,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56.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达2814.9亿美元,占总出口的29%,全部工业品的出口已经占到整个商品出口的94.5%。

另一方面,进口的商品结构相对比较稳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口产品中工业制品的比例一直维持在80%左右的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市场上油价的大幅上升及国内投资过热,使得一部分国内短缺的资源性商品进口大幅增加,进口产品中工业品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工业品占据主导地位的进口结构并没有多大的改变,2006年进口商品中,工业品所占的比例仍然达到76.4%。

2 美国,欧盟及东亚是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市场 从中国贸易的地理方向来看,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今天的主要市场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出口来看,改革开放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地区一直是中国大陆的主要出口市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香港作为大陆出口市场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和欧盟地位的上升。其中,美国市场的比重由1990年的8.3%上升到2006年的21%,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其次分别是欧盟18.8%、香港地区16.0%、日本9.5%。另外,从进口来看,尽管日本、欧盟仍然是中国的主要进口伙伴,但来自韩国、东盟、台湾省的进口近年来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已经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从贸易总额来看,2006年,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接下来依次为美国、日本、我国香港地区、东盟、韩国、我国台湾省。上述7个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4.4%。

3 加工贸易的比例在不断扩大 加工贸易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1978年广东承接第一份来料加工合同至今,中国的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1979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2.35亿美元,只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4%,至2006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增至5103.7亿美元,是1979年的2140倍,占整个出口贸易的比例高达52.7%,中国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了世界加工贸易大国。换句话说,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从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然后在国内加工成制成品或者半制成品再出口到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拉动中国加工贸易高速增长的主力军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通过对中国的投资,一方面引发了中国大量从国外进口机械设备,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外国企业来华投资,而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又进一步推动了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外商投资与加工贸易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不仅是加工贸易,事实上,伴随着中国吸引外资的急剧增加,外资在中国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也在迅速提高。1985年,外资企业所占贸易的比重尚且不过3.4%,而1990年则上升到17.4%,1995年达到39.1%,2006年则上升到47.9%,达到创纪录的8435.5亿美元。

二、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分析

1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测算 衡量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许多指标,本文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来测算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所谓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对外贸易商品的净出口与进出口总额之比,即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若指数为正值,表明该类商品为净出口,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指数为负值,表明该类商品为净进口,不具国际竞争力,若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为了使分析的结果更具国际可比性,本文对贸易商品的分类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我国的贸易商品分为九大类,即SITC中的0~8类,不考虑其中的9类商品“未分类的商品”。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商务部商务统计的有关资料,笔者对1980~2006年中国贸易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的结果如表1所示。

2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 从以上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及九大类贸易商品TC指数的分析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变化呈现出如下特点:

(1)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竞争力的基础是比较优势。从上面中国Tc指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以外,中国在0类、1类、8类商品TC指数一直保持大于零,显示比较强的竞争优势,0类、1类、8类商品主要包括肉及肉制品、饮料、服装、家具等商品,这些商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8类商品,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其TC指数持续保持在0.5以上。这说明这类产业一直保持着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的主要出口产业之一。在此类商品中,服装、鞋靴、旅行用品、家具等我国具有世界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但在科学仪器及摄影器材等技术含量稍高的商品中,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偏弱,其TC指数仍小于零。5类、6类、7类商品的TC指数除了少部分年份以外,基本上为负数,显示中国在这类商品上缺乏国际竞争能力,而这类商品大多属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6.3%,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这种

现状决定了中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劳动力成本低是中国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国外投资、承接国外公司加工制造环节的海外转移的一个重要的参数。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是分不开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表现为比较劣势,这是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的基本现状。这一点适合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与技术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征,说明中国工业产品的对外贸易基本符合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原理。

(2)原材料、燃料等资源短缺的状况越来越严重。2类、3类、4类商品主要包括木材、纸浆、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脂等商品,这类商品大多属资源密集型产品,TC指数大多小于零,且整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这表明中国原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低,并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改革开放以前,包括木材、纸浆、矿物燃料在内的原材料、燃料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内的供应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已经成为原材料、燃料的纯进口国,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完全丧失了竞争优势。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展开,原材料、燃料等资源短缺状况将不断恶化,对外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将成为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3)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中国初级商品TC指数基本是正值,而工业品的TC指数基本上为负值,说明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是出口国内尚且不是十分充足的原材料、能源、食品等初级产品换取国内经济发展急需的包括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在内的工业产品。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初级商品TC指数转变为负值,而工业品的TC指数转变为正值,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转而从国外进口国内不足的原材料、能源,出口工业制成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7类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在2003年以前一直为负数,但一直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在机械及运输设备国际商品市场上,尽管没有竞争优势,但总体竞争力呈现持续上升。进入2004年,第7类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首次上升到0.03,表现为正值,而2006年更是达到0.12,显示出一定的微弱竞争能力,表明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在国际贸易中已经处于产业内贸易状态。鉴于机械及运输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机械制造产业将成为中国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产业。

三、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如何不断提升整个中国的产业竞争力。而要促使整个中国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将现阶段的产业竞争力与将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有机的结合。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竞争力提高可以满足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对外贸易方面的需要,但这种利益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利益。而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地上升才会给中国带来动态的利益,促使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但这种持续稳定的增长必须以产业竞争力作为支撑,否则就难以持续。基于以上的考虑及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竞争优势的变动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应该是在继续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劳动生产率发展潜力很大的产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继续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通过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地位的迅速上升,国内有关今后中国应该放弃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转而实施赶超战略的呼声越来越高。从上面中国对外贸易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状况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国际贸易分工中,仍然是以比较优势、要素禀赋为基础。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仍以纺织服装、玩具、杂品等劳动密集型为主。中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分工合作,既是缓解中国就业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国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取得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离开了这种基础,中国的对外贸易将失去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2 积极扶持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这并不等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就只能局限于按照比较优势来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由于经济发展必然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产业的不断升级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离开了产业的升级,经济发展迟早会走向停顿。改革开放以前,原材料、能源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今天,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是进口原材料、能源,出口工业制成品。尽管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是中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将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中国也不可能一直是一个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劳动力工资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从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的比较优势现状来看,我国的机械、化学、金属制品等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不具备竞争优势,但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强,部分商品已经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要成为经济大国,仅仅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撑是不现实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应该是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重点发展的行业。环顾世界经济大国的现状,其产业结构无不是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因此,我们必须动态地去把握和运用比较优势战略,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杂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对于我国目前尚没有绝对竞争优势,但与国际上的差距不是太大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给予积极的扶持。

从上面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在持续上升,近年来的出口量已经占据了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相当一部分的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等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商品的竞争力达到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已经初步具有参与全球国际分工的竞争能力。对于这样一些新兴产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该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与引导,促使这些行业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改善工业产品的品质,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从而使我国的工业发展与对外贸易在不断追求动态比较优势中获得更多的动态利益,促进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根据积极扶持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这样一种对外贸易战略,除了扶持机械及运输设备产业以外,目前中国需要重点保护的国内工业部门还有:化工、飞机制造、计算机等产业。我们应当动用可能使用的一切关税和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将这些部门的国内生产保护好。

为此必须对目前的关税和其他各种对外贸易政策作重大调整。目前我国的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是鼓励企业使用外国产的设备而不使用国产设备,鼓励企业使用进口飞机而不使用国产飞机,这种状况不应当再持续下去了。

3 充分利用国外能源、原材料资源 中国虽然是一个人口与资源大国,但能源及相当一部分原材料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包括铁矿砂、氧化铝在内的40多种大宗矿产基本上都处于紧缺状态。铁矿砂、氧化铝进口依赖度高达45%,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约占国内消费总量的40%,石油资源严重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和不稳定要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能源、原材料的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高耗能、大量使用原材料的工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将进一步降低。在我国目前贸易顺差比较大、外汇储备比较充分的条件下,对能源、矿业产品等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工业产品,可适度减少国内生产,充分利用大量的外汇储备,到国际市场去调剂供需缺口。在这一点上,中国应当借鉴美国的经验,减少对本国领土上的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适当地将本国的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储存起来作为应付重大国际危机的战略储备。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与把握我国在能源、原材料资源禀赋上的劣势。通过不断优化和调整能源的结构,提高能源、原材料资源的利用效益,促使中国的工业和对外贸易结构逐步从以大量消耗资源、原材料为主的粗放型加工工业,向节约能源与资源为主的机械装备工业、高科技产业等效益型工业过渡。

4 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产业内贸易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跨国公司的大发展,加速了资本的相互渗透,温特主义(Wintelism)与跨国生产网络(CPNs)的形成,促使各国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按照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分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国在产业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产业内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在机械及运输设备方面参入到了全球的产业内贸易。尽管目前我国的产业贸易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主要是以成本和相应人力优势为基础的,但由于产业内贸易可以形成产业集聚、充分享受规模效益,不仅如此,机电、运输设备、IT等实行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大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值。因而以机电、运输设备、IT为龙头的部分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将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充分利用全球产业内贸易不断扩展的条件,积极学习贸易伙伴在工艺创新、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优点,作好消化、吸收与创新工作;以此成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动力。

5 逐步实现从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向开放式的进口替代贸易战略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学说和东亚一些国家(地区)凭借对外出口鼓励使经济获得成功的诱导下,中国一改过去30多年采取的“进口替代型”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现了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转换。作为对进口替代失败的反思,中国对国外拉动本国经济增长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自觉和不自觉地在全国统一地推行了出口导向贸易战略。通过不遗余力地扩大出口和利用外国的投资,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外贸出口的迅速增长和外商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改变了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对平衡国际收支,获取大量的国际分工比较利益,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4篇: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 数学模型 国际贸易 中部地区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模型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物理、力学、工程技术范围,已经扩展到包括生物、化学、生态、经济、管理等极其广泛的领域。因此,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已成为经济管理人员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专业的应用数学工作者和经济理论研究者更需要具有熟练的数学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加快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数学方法,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近年来,数学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主要包括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多元统计模型等等。本文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例,来探讨聚类分析方法、因果检验分析方法和多变量回归模型在国际贸易学中的运用,期望能对国际贸易领域的教师在数学模型方法的运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相关数学模型说明

1.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的多元分析技术的总称。聚类分析方法的思想是通过定量测算各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和亲疏关系,将性质比较相似、综合差异比较小的样本分别聚合成类,而将性质相似性比较小、综合差异比较大的样本区分为不同的类,从而将整个研究对象聚合成若干类。聚类分析法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第一步选择恰当的变量。本文根据变量必须和目标密切相关、反映分类对象特征、变量之间不应高度相关的原则选择了对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影响最大的5个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商品贸易出口总额、商品贸易进口总额、国际旅游贸易总额和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总额。第二步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数据的量纲标准化的处理。第三步距离测度。本文以欧式距离的最短距离法来进行测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第四步,对样本进行分类与分析。

2.协整检验和因果分析方法

协整检验是指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表现出平稳性,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协整关系。因此它有助于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的。由于协整分析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入手,探求非平稳变量间蕴含的长期均衡关系,既避免了传统的线性回归对非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进行简单回归时产生的“伪回归”现象,又解决了对非平稳进行差分,往往使数据中包含的长期调整信息丢失的问题,把时间序列分析中的短期动态模型和长期均衡模型的优点结合起来,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型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

Granger因果检验是检验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因果检验认为,如果X是Y的Granger原因,但Y并不是X的Granger原因,则X的过去值应该能够帮助预测Y的未来值,但Y的过去值不应该能够帮助预测X的未来值。因此,Granger因果性检验一个变量在多大程度上可由一个变量自身的过去值来解释以及加入其它解释变量的过去值,能否增加解释力度。

3.多变量回归模型

多元回归模型一般是指当有多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起作用时,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测量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方向和影响程度。本文以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为例,选择3个外部间接影响因素和4个自身直接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以对外贸易为被解释变量,并为消除变量的不平稳性,对变量取对数,建立如下模型:

LnTR=a0+a1LnWEI+a2LnEER+a3LnTOT+a4LnGDP+a5LnFDI+a6LnIN+a7LnHC+u

其中a0为截距,u随机扰动项。

二、数学模型分析结果

1.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现状在全国的地位比较分析

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滞后,在全国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从1996年~2006年,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年均所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2%。中部六省在全国排名总体上偏后,但部分省份排名也较前。以2006年为例,中部地区安徽、江西、湖北、河南、湖南和山西在全国的排名分别是第12、22、13、15、18和20位。那么,中部地区各省对外贸易发展在全国的综合地位究竟如何?聚类分析将使我们得出更为直观的结论。

本文以2006年全国31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商品贸易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国际旅游总额和承包工程及劳务总额为指标,运用SA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我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地区分类(如表1所示)。我国31个地区依据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分可以为分三类:第一类是发达地区;第二类较发达地区;第三类是欠发达地区。

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很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全国31个地区中,真正能够进入前二类的地区只有10个(分别是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天津、福建、辽宁、山东和河北),所占比重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剩余的三分之二都是属于第三类欠发达地区,可见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的对外贸易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而且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进入前二类的10个地区除辽宁外全部为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只有海南没有进入前二类地区),中西部地区和辽宁以外的东北地区全部属于第三类,对外贸易发展极为落后,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基于协整检验与因果检验方法的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本文利用1986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检验来考察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均衡关系,并通过因果检验方法来验证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当然,在此之前,为保证变量的平稳性,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使用最常用的扩充迪基-富勒检验即ADF检验方法来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认为原始序列变量国内生产总值(LnGDP)、出口(LnEX)和进口(LnIM)均为I(1)的,即一阶单整的,而只有其1阶差分序列变量才是I(0)的,故不能用简单的回归方程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要使用协整理论来进行定量分析。

(1)协整(co-integration)检验。由协整检验结果表2可知,由于在5%和1%的显著水平下,30.33分别大于24.31、29.75,7.35分别小于12.53、16.31,2.04分别小于3.84、6.51,因此变量LnGDP、LnEX、LnIM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估计出的协整方程如下:

LnGDP=2.4060+0.9317LnEX+0.5409LnIM

t值:(40.8249) (10.0014) (13.9264)

ad-R2=0.99151 F=193.95

协整方程表明,从长期来看,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出口、进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出口和进口都对GDP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中,出口对GDP的作用要大于进口对GDP的作用。出口的产出弹性为0.93,表明出口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增加0.93个百分点;进口的产出弹性为0.54,表明进口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GDP将增加0.54个百分点,其对GDP的作用要小于出口的作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6年~2006年);表中r代表协整向量个数,检验的滞后期为3期。

(2)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Test)。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是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由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因此我们用三个变量的平稳序列即一阶差分序列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进行检验。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6年~2006年)。

根据检验结果表3所示,dLnGDP与dLnEX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尽管中部地区出口贸易能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但还不是其主要原因,同样,中部地区的出口贸易主要还是体现劳动力优势,国内生产总值不是其出口扩大的主要原因。d LnGDP与dLnIM之间只存在单方面的因果关系:dLnGDP在10%的显著水平上是dLnIM的原因,而dLnIM不是dLnGDP的原因。说明中部地区国内需求的扩大导致了较大的进口需求,而进口贸易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原因。

3.基于多变量回归模型的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利用中部地区1986年~2006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多变量回归模型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大部分变量不显著,因此逐步删除不显著变量LnGDP、LnEER和LnWEI,得到相对来说较为理想的回归方程:

LnTR=-15.8965+3.7091LnTOT-0.1867LnFDI+0.4517LnIN-

0.3067LnHC

t值:(40.8249) (2.3802) (-1.6046) (1.9498) (-1.5726)

ad-R2=0.9551 F=59.6174

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较高,达到0.9551,说明模型的回归拟合优度很好,F检验值为59.6174,F>F0.01,说明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在99%水平下显著成立;同时D.W值为1.9607,说明这个序列排除了自相关的干扰。具体考察各解释变量的统计显著性,发现有2个变量显著性水平比较高,通过了10%的显著水平检验,有2个变量通过了15%的显著水平检验,有3个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对各解释变量的分析如下:(1)贸易条件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贸易条件系数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系数分别为3.7091和0.4517,这2个变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与对外贸易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一般结论相符。(2)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贸易作用非常微弱。这2个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1867和-0.3067,而且它们只通过了1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可以说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与一般的研究结论不符。(3)全球经济指数、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与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贸易没有直接关系。这3个变量被剔除在模型之外,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没有产生影响,这与一般的理论看法有些不同。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数学模型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其发展环境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聚类分析表明,中部地区各省的对外贸易发展在全国相对还比较落后,在三大类地区中,中部地区六省均处于第三类欠发达地区。(2)协整检验和因果分析显示,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对进口有作用。同时,因果检验显示,尽管出口贸易能促进经济增长,但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进口贸易同样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不过经济增长却是进口贸易的格兰杰原因。(3)多变量回归结果告诉我们,中部地区影响因素主要是贸易条件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对外贸的作用较小,全球经济指数、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与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没有直接关系。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模型可以广泛运用于国际贸易领域的各个方面,较为精确的数学模型有利于我们得到更为直观而准确的结论。当然,除了上述三种数学模型外,大多数的经济计量模型都可以运用到国际贸易领域,包括因子分析、差分方程、脉冲反应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法等等。因此,要使这些数学模型到国际贸易领域得到充分利用,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和学者不懈地努力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余 斌:经济研究中的数学应用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7(11),28~32

[2]徐冬林:经济学中的数学思维及其教学启示[J].统计与决策,2006(4),130~132

第5篇: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 对策;贸易顺差;经济全球化

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对外贸易获得快速发展。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出如下特点:(1)从企业性质看,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据海关统计,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且呈逐年扩大趋势。(2)从贸易方式看,总体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2001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对整体贸易顺差的贡献均达到100%以上。(3)从贸易国别(地区)结构看,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巨额顺差与巨额逆差并存。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和欧盟等国家或地区,并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中国台湾、韩国、东盟和日本则是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由于顺差增幅远高于逆差增幅,导致贸易顺差总规模明显扩大。(4)从商品分类看,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在160%以上。其中按原料分类商品、机械设备、杂项制品对总体贸易顺差的贡献较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顺差增长迅速。

二、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方面。加入WTO后,我国政府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在对外经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以推动净出口这一拉动经济发展的马车加速前进。这些政策中最主要有:(1)鼓励出口的政策。鼓励出口是指出口国政府通过经济、行政和组织等方面的措施,促进本国商品的出口,开拓和扩大国外市场的一种外贸发展策略,出口退税是其主要手段。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优化升级出口商品结构表现出来。(2)吸引外资的政策。吸引外资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又一重要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FDI的数量逐年上升,外资的引入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顺差转移效应、贸易顺差中的贸易替代效应、贸易互补效应等机制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自加入WTO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就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半壁江山,且FDI对出口的贡献率也超过了50%。

2.经济因素方面。(1)汇率因素。汇率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笔者赞同这种看法:汇率的变动对贸易顺差形成有一定影响,其影响程度视汇率的传导机制而异。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顺差的影响是通过对改变贸易条件的改变而产生。(2)储蓄-投资缺口。储蓄-投资缺口是指投资率低于储蓄率,在储蓄与投资之间出现缺口,使储蓄未能全部转化为投资的一种现象。我国的储蓄-投资缺口主要依靠外贸盈余弥合,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储蓄就一直大于投资,并呈逐年增长趋势,这直接引致了贸易顺差的扩大;长期持续的储蓄―投资缺口也间接加剧了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了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助长了贸易顺差。(3)资源禀赋。从资源禀赋角度来看:首先,我国贸易顺差来源地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其资源禀赋是技术和资本,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尽管我国出口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同类行业,但是劳动力的低成本抵消了劳动生产率的这种不足,确立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构成了中国和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互补。由于国际贸易中的一些国家限制政策,在我国向这些发达国家大量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同时,这些国家却限制向我国输出其比较优势产品,导致贸易失衡,中国贸易顺差规模扩大。其次,受中国劳动力资源禀赋的影响,日本、韩国、台湾、东盟等经济体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再将产成品经中国香港等地转口到欧美等传统市场。这种独特的“三角贸易”使这些国家原来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中国依据自身的优势和能力,承接了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的一些中低端产品,成为了“世界工厂”,加工贸易成为了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成因。

参考文献

第6篇: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

(一)净出口分析法

该分析法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恒等式,GDP的增量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部分增量之和,因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用净出口增长占GDP增量的比重(百分数)来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则等于GDP增长速度与该比重的乘积(百分点)来表示。例如,按照净出口分析法,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5%,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为3•1个百分点即1997年GDP的增长速度为8•8%,其中3•1个百分点是由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拉动的。

但用该种方法计算的2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2000年,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却为负值,为-5•7%,对GDP的拉动度为-0•5个百分点。通俗说来,2000年,高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没有对我国经济增长8•0%有所贡献,反而拉了后腿,进而推论,如果去年我们闭关锁国,我国的国民经济会取得更快的增长。

1•净出口分析法将进口完全视作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将进口与出口对立起来,认为进口纯粹是对国内需求的抵消,没有反映进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考虑进口的目的和结构。从某种意义上看,进口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作用与意义相当重大。

2•净出口分析法只能从需求的角度考察即期静态的经济增长构成,无法说明供给方面的情况和中长期动态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按照该法,只有当贸易顺差逐年递增时,才能保证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否则,对外贸易就会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但长期保持逐年增加的外贸顺差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长期来看,对外贸易追求进出口基本平衡,而在此前提下用净出口分析法得出的结论将是在较长的时期内,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为零,这很难解释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

3•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净出口与GDP的相关关系相当微弱,用它来反映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不可靠。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提供的数据,1950—1999年,全球GDP增长了6•3倍,年均增长3•8%,出口额增长19倍,年均增长6•2%,GDP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5,GDP规模与出口量的相关系数为0•97。而净出口与GDP之间不存在类似的相关规律。在全球贸易中排名第一的美国和第三的日本是两个极端的例子。尽管1978—1998年间美国的对外贸易和GDP都在正增长,但净出口一直为负数,而日本的净出口却一直为正数。另外,从国别数据看,尽管各国的GDP与贸易规模相差悬殊,但净出口额却差别不大,基本在-250和500亿美元之间。鉴于以上的第三点局限性,一些经济学家考虑用出口总量指标来反映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即是出口总量分析法。

(二)出口总量分析法

该分析法只考虑出口总量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用出口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表示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用GDP的增长速度与该比重的乘积表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按照该分析法,只要出口总量保持增长,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总为正值,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也总为正值。如1997年我国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4%,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度为3•5个百分点;2000年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59•9%,拉动度为4•8个百分点。出口总量分析法仅考虑出口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不能全面反映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以上两种分析方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前者完全将进口作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来考虑,认为进口产品纯粹是对国内需求的抵消,是国内可供商品的完全替代。后者则干脆就不考虑进口,认为进口产品全是国内供给不足的补充。两者都有极端性,不能准确衡量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相对合理客观的测定方法:进口分解分析法

净出口分析法和出口总量分析法的局限性都在于对进口的极端处理,为了比较准确地衡量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应该对进口以客观的认识,它既不是国内可品的完全替代,也不全是国内供给不足的补充,而是替代和补充的组合,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进口商品的结构。按照广义经济分类(BEC),进口品分为资本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资本品的进口是国内投资的实现,消费品的进口是国内消费的实现。在假定其为国内不可替代产品的前提下,其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应分别并入投资和消费部分来考量。

而中间产品(半成品),在假定其为国内可替代产品的前提下,作为对国内需求的抵消,并入出口来考量。这样,进口分为三部分,分别并入国民经济恒等式的三项来考量:GDP=I+C+X-M=I+C+X-(Mi+Mc+Mm)=(I-Mi)+(C-Mc)+(X-Mm)式中:Mi、Mc、Mm分别表示投资品、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于是,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可以通过出口与中间产品进口差额的变化反映出来,该差额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即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该比重与GDP增长速度的乘积即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度。按照这种分析方法,1993年以来,除了1996年和1999年外,我国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图1),其中1994、1997和2000年的拉动作用显著,拉动度分别达3•0、2•3和1•3个百分点。这些年份的共同特点是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出口增长快于进口。

第7篇: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

Abstract: Business English is the basic language tools of the world, so business English has played an integral role in foreign trade negotiations. If you want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goal, the negotiators need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expertise, as well as related strategies of business English.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flexible use of the negotiation strategy of the business English.

关键词: 贸易谈判;商务英语;策略

Key words: trade negotiations;Business English;strategy

中图分类号:H31;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54-02

0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具有雄厚实力的公司开始在国际市场中打拼,促使中国对外贸易商务事业开始急速发展。企业在对外商务贸易中,运用的主要语言为英语,因此也催生了各式各样的商务谈判,由此,商务谈判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想要与外商谈判从而达到企业的预期目标就必须利用商务英语来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在谈判中与对方进行斡旋,最后达成共识,签订合作协议。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商务英语,在谈判中通过合理的利用商务英语能够营造良好的谈判氛围,确立双方合作意向,体现出真诚、友好的合作关系。谈判并不是通过直白的话语来提出企业的要求,而是需要应用一些技巧,在谈判中合理地应用一些策略来表达自己的目的,最终完美地实现谈判目标。谈判时需要重视一个准则为“注重理解、注重策略”,在对外贸易交际中,英语谈判的最重要的三个策略是礼貌策略、模糊策略和回绝策略。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快速发展,对外贸易谈判中的常用策略需要被广大企业充分研究和探讨,它对于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际价值。

1 对外贸易谈判中的商务英语的作用

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谈判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保证谈判顺利的进行。对外贸易中,谈判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在很大程度上它能够决定贸易活动能否获得成功,不同的谈判都需要使用到对外贸易英语。对外贸易英语是对外贸易谈判的基础,有了对外贸易英语才能够使得谈判继续下去,从而使得企业体现出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对外贸易谈判中,商务英语需要在表述中运用得体的语言修饰,同时要注意一些谈判技巧的运用,合理的在谈判中将各种谈判技巧融入语言中。这就要求谈判方在商务英语的运用中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及交谈的内容等,谈判时所需要运用的一些促进合作的手段也应融入到商务英语中。在谈判的过程中,对于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满足自身的利益问题应能够有意识的避开,这些都是双方比较敏感的问题,同时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分析对方的感受,是否能够满意。谈判时还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在谈判中体现出合作后能够为双方创造出更多的利益等。商务英语的谈判需要准确地把握好一些技巧的应用。英语中有很多的俚语和俗话,在谈判中适当的添加进交谈中能够增添一些语言的幽默感,使得谈判的氛围变的良好。如果运用不得当就可能造成对方的困惑甚至误解,使得谈判以失败告终。因此商务英语的运用需要抱着一个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语音语调以及句式词汇都要详细的去研究。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谈判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对方的信仰以及工作特点都需要谈判人员事前去详细了解,如若对此方面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在言语中可能会在无意中冒犯对方,使得谈判显得尤为艰难。因此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谈判中是不可或缺的。

2 外贸英语谈判中礼貌策略

不管在世界上的哪个地方,交往中的礼仪问题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省略的,交往中的礼仪通常能够确立双方的友好关系。这个礼仪问题放在对外贸易谈判中也一样适用,跨越文化的交流在对外贸易中是很常见的,想要使谈判成功就必须尊重对方,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如果在某句话上出现了不恰当的言辞,那么可能会直接导致谈判的不成功,因此,在谈判中,各方应遵照对方的礼仪准则来表达谈判目标,合理的运用礼貌策略。对外贸易交际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地区都有着应对的礼仪对策。因此,在谈判中不仅要尊重别人,同时还要利用商务语言在谈判中展现出来,想要成功的实施礼仪对策就需要注意商务语言在表述中的声调、语调,同时还应在谈判前了解谈判方的历史及文化习俗,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达成谈判。

第8篇: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式

(一)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提供多种商品供消费者选择。近年来,我国进口贸易明显增长,表明我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强。

(二)出口贸易

国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依靠传统经济即可满足,但传统经济形式过于单一,销售收益较低,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规划。出口贸易极大的促进了整个国家的GDP增加。出口贸易可以将本国产品销售国外,使商品市场扩大,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顺差巨大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对外贸易顺差也在不断增大,造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因素是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1]。我国拥有大量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近年来,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加之加工贸易的保税政策更加快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使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其次,中国的内部经营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外资投资替代了一些进口,且我国国内需求有限,这就使贸易顺差不断加大[2]。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问题严重

1.出口非市场化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有了很大的变化,进行了较大改革,如将进出口自营权赋予某些企业,但仅有少数国有企业享有进出口自营权,且进出口自营权也存在多项约束,严格限制企业的经营范围,因此,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并不能完全独立的经营进出口业务[3]。此外,私有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门槛非常高,数量有限。故我国目前仍是由国家控制外贸经营权,政府指定了一些企业可获得外贸经营权,进入国际市场。非市场化致使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没有淘汰机制,这就造成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并一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就导致对外贸易的低效率[4]。我国私营企业在未得到政府允许的情况下是不能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的,这非常不利于中国人均出口额的增长。限制私营企业的出口从根本上是限制了中国的出口扩张的能力。

2.进口非市场化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们对外贸易不断降低关税,意图缓解较大的贸易顺差,扩大技术设备的进口,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此项措施并不是真正的实现进口自由化,并没有引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对一些取消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的进口商品仍然有一定数目限制,且进口产品时需得到政府的批准,且中国进口的程序也非常繁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进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国内企业得到了高成本的生产投入品,使生产效率升高。

(三)商品的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

“技术性贸易壁垒”又称“技术性贸易措施”或“技术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涵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由于这类壁垒大量的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我国约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总额已达450亿美元[5]。涵盖生产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领域等,不仅有货物商品,还包括信息、金融等服务领域,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严重影响,使我国贸易成本增加,贸易争端加深。

(四)对外贸易摩擦增多

中国对外贸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正在逐步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对外贸易的增加也使贸易间的摩擦增多。有研究显示,中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2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6]。随着反倾销金额的不断增加,已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中反倾销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严重打击我国对外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我国之所有遭受如此多的反倾销调查,一方面与我国政治、经济有关,另一方面是西方敌对势力不希望中国日益强大,借口制裁中国[7]。但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调查也有部分内部原因,如企业自身因素,价格策略相对单一;企业反倾销意识不强;对反倾销认识错误;缺乏此方面的法律人才,法制不健全。

(五)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出口比例为1:9,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出口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1:4.2,美国为1:2.6。造成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如下:(1)我国服务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商品大部分仍然集中在传统领域,此领域对劳动素质要求不高,而技术、资本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仍发展滞后;(2)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规模较小,整体水平不高[8-9]。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不高;(3)对外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落后,管理人才缺乏,且无同意的协调管理部门;(4)服务贸易缺乏晚上的法律法规,立法滞后,近年来才逐渐得到重视,此前服务贸易领域的相关法律仍是空白,或已颁布的法律操作性差,抽象不具体。

三、我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对策

(一)适当保持出口增长,矫正贸易顺差

平衡进出口贸易,并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环保含量,坚持出口绿色、科技型产品。对外贸易中要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同时对外商投资的奖励应适量减少,与国民待遇相同。对国内需求适度刺激,内需扩大后,出口就相应降低。

(二)对外贸易非市场化方面

政府逐步放松对进出口自营权的控制,允许一部分优秀效率好的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经验权。取消对拥有许可证管理和配额的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简化进口的相关程序。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

(1)政府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在企业的经营中导入环保概念,研制和生产更多的环保绿色产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企业提供不要的对策和帮助,积极与国外沟通,了解国际化标准,尽快是本国标准与国际化标准接轨,使科学技术含量升高。加强对认证市场的控制,规范认证行业,完善认证体系,帮助企业树立产品质量认证意识,提高产品质量。(2)企业方面:①树立标准化意识,并逐渐强化,采用国际化标准,并且严格执行,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各项品质,提高企业的国际地位;②企业适当增加研究开发费用,不断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使产品成为国际认可的“绿色产品”,表面对外贸易争端的出现。一旦出现贸易争端,应积极寻求政府帮助,通过政府交涉,尽量使自身利益降至最低。

(四)对外贸易摩擦方面

(1)政府方面:①减少对经济的控制,取消市场经济标签,逐渐得到其他国家认可,为对外贸易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②经过调研、讨论后方可制定产品出口价格,避免恶性竞争,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使行业协会发挥积极作用;③建立完善的反倾销诉讼机制;④发生贸易摩擦时,政府应积极与外国沟通,对其他国家提出的反倾销进行严格调查,并提出异议,通过双边谈判,将问题澄清,尽量使其取消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降低企业损失。

(2)企业方面:①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研发新产品,使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并增强品牌意识,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10];②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对待反倾销可以依法应对,化被动为主动。

(五)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方面

(1)完善服务贸易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培养相关法律人才,并加强对国际相关法律条款的研究,保障服务贸易养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11]。(2)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3)增强与国际的交流,与世界各组织和政府间建立紧密联系。(4)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力度,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服务业。

四、小结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过程中问题也随之增多,增多目前对外贸易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应加强重视,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解决问题,使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真正转变为世界强国。

参考文献:

[1]胡晓颖.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及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 (14):206-207.

[2]张二震,马野青.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50-55.

[3]曾杰.我国高外贸依存度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8 (09):35-37.

[4]王荣.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2(2):104-105.

[5]杜永潇.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 (5):201-202.

[6]李文蕊.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3 (14):143-144.

[7]徐晓勇,雷冬梅.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生态服务逆差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57-61.

[8]杨利娟.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 (2):169-171.

[9]陈松洲.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4(2):90-95.

第9篇:对外贸易的分类范文

一、引 言

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得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极力推崇,诺斯(1994)曾指出,以 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技术、资本、人 力资源等其他要素就很难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国际经验显示,对外贸易不仅增加了产品 与要素的跨国界流动,而且加强了国与国之间文化和思想的碰撞,拓宽了制度学习的渠道, 加速了制度变迁的进程,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贸发展非常迅速,年均增长率接近20%,但不同地区对外贸易却 出现了极度的非均衡增长,如2007年,对外贸易量排名前5位的省市占全国对外贸易额的75% 以上,其中排名第一的广东省进出口额达6340.66亿美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自治区进 出口额仅为3.93亿美元。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不同是否对制度变迁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对外贸易发展――促进制度变迁――加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在中国不同地 区是否表现 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将从现实观察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科规划办项目“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 究”(05BJY057)资助。 二、实证检验

经验事实证明,中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不同,对外贸易引致的制度变迁效果不同,从 而对经济增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市场化改革走在中西 部地区的前面,经济增长绩效也优于中西部地区。本文接下来将采用VAR模型以及协整误差 修正模型(VECM),以省(市)为单位检验对外贸易、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 、因果关系,并分析“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经济增长”作用机制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差 异。

(一)模型与方法

VAR(Vector Auto-regression)模型不要求模型的确定形式,能够避免联立性的偏差问题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被广泛运用。引入误差修正机制的VAR模型称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M: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误差修正模型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因果关系分析,它存在长期和短期两个层次的因果关系: (1) 短期因果关系。时间序列矢量受其自身差分滞后项的影响,并将影响反馈到时间序列矢 量的取值中。短期因果关系以VECM估计结果中ΔYt从p-1到阶滞后值系数的联合分布显著 性来判断,表达了ΔYt受各滞后差分项影响的情况; (2) 长期因果关系。如果时间序列矢量内各分量间的协整关系是存在的,那么在长期,一旦 时间序列矢量反馈出对长期均衡状态的偏离,误差修正项就能使时间序列矢量以速度调整因 子所决定的偏离速度向均衡状态调整。长期因果关系以误差修正项系数的显著性来判别,表 达了ΔYt受影响Yt-1的情况。[1]

由于本文只关注对外贸易、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是对增长的全部影响 因子进行分析,所以借鉴Rodrik,Subramanian 和 Trebbi (2002)以及涂红(2006)的方法 ,在回归方程中省去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等其他因素,仅包含 对外贸易、制度因素和经济增长变量,考察对外贸易通过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效果 。于是,本文的实证检验将建立在如下所示的对数三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基础之上:

其中,Y是产出,以各省劳动人均GDP来衡量;XM是对外贸易量,用各省劳动人均进出口总额 表示;I是制度变量,用各省制度因素主成分得分表示(具体计算方法后述)。

由于经济规模的不同,在实证分析中使用相对数据而不是总量数据具有更大的意义,加之我 国存在大量劳务流动问题,采用劳动人均数据能更好地反映产出效率。因此,文中的产出( Y)和对外贸易量(XM)都经过劳动人口单位化处理。

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的制度变迁主要表 现在四个方面:产权制度多元化、经济运行市场化、利益分配格局的演变和对外开放(金玉 国,2000)。由于本文分析的主题是对外贸易、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 循环逻辑推理,仅选择产权制度多元化、经济运行市场化和利益分配格局的演变三个方面的 变量来衡量我国的制度变迁。

借鉴金玉国(2000)等的研究,本文引入以下三个制度变量描述我国的制度变迁:

1.产权制度多元化程度用非国有化率(FGYH)表示。 产权制度的多元化在宏观层面主要表现为经济成分的非国有化,从数据的可得性出发,选择 工业总产值(或增加值)中非国有工业的总产值(或增加值)代表,计算公式为:

FGYH=[SX(]非国有工业总产值(或增加值)全部工业总产值(2)

2.经济运行市场化用市场化程度(SCH)表示。 目前,我国衡量市场化程度的方法有多种,但是时期跨度都较短。本文使用投资的市场化代 表,它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三项指标的比 重,因为这三项投资的规模基本是由市场决定的,投资者可以自主决策,其比重大小大致可 以反映投资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SCH=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其他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

3.利益分配格局演变用市场化收入占GDP的比重(SCHSR)表示。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的分配是以国家为本位的。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 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利益的分配逐渐向企业本位和个人本位转化。市场化收入占GDP的比 重(SCHSR),反映了经济利益分配中市场化份额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SCHSR=当年GDP-财政收入当年GDP(4)

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可以测算出1979-2006年间各省市制度变量。之后,本文用多元统计分析 对反映制度变迁的三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综合成一个指标,再用这个主成份指标表 示制度变量。

(二)实证检验结果

对经济时间序列的研究首先应该从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开始,若所有序列都是平稳 的,因果检验将在VAR的框架下进行。若对象时间序列不平稳,在检验因果关系时就必须考 虑协整的VAR模型――VECM。因此,实证检验的步骤如下:首先检验各省市时间序列数据是 否一阶平稳;第二步分省市对确认一阶平稳的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最后,只有对外贸易、制 度变迁和产出数据均为一阶平稳且协整的省市才能进行VECM估计,并进行基于VECM的因果关 系分析。

1.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的目的是考察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以及是几阶平稳序列。本文采用了ADF(Augme nted Dickey-Fuller)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所有省市劳均GDP(Y)、劳均进出口( XM)和制度变量(I)数据的水平值都含有单位根,是不平稳的;而一阶差分之后都平稳, 因此,所有省市的劳均GDP(Y)、劳均进出口(XM)和制度变量(I)都是一阶平稳序列, 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通过Johansen检验来完成的,Johansen检验通过验证矩阵∏的秩来判断协整性。 协整检验的结果显示,除湖南、贵州、宁夏、云南外,其余省市的Y、XM和I都是协整的,变 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因果关系检验。 将各省市因果关系检验得到的结论总结如表1所示,短期表示存在短期因果关系,长期则表 示存在长期因果关系。

本文沿用Chirmay, Grabowski & Sharma(2001)[2]以及李建春(2005)的方法, 如果有 XMS且SY的因果关系存在,则认为对外贸易通过促进制度变迁而加速了经济增长;如果X MS且SY的因果关系不成立,而XMY的因果关系成立,则认为对外贸易对制度变迁的作 用不明显,其主要通过要素投 入等其他途径促进了经济增长。根据因果关系分析结果,可以将上表中的29个省市分为5大 类:

(1)Y、XM和I之间不存在长期因果关系(不协整)的省市。此类省市包括:湖南、贵州、宁 夏、云南。序列协整的经济学含义在于,受到共同因素影响的相关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平 稳的线性关系。因此,可以认为,序列不协整的省市,意味着Y、XM和I之间不存在共同变化 趋势 ,这些省市产出受到制度因素和进出口贸易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同时贸易因素对制度变迁的 影响也不显著。

(2)XMS、SY,即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了制度变迁,且制度变迁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此类省市包括:上海、山东、广西。

(3)XMS、SY且XMY,即对外贸易发展一方面通过促进制度变迁而加速经济增长,另 一方面通过要素 投入等其他途径促进了经济增长,此类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 、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海南、甘肃。

(4)XMS,即对外贸易促进了制度变迁,但尚未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此类省市包括 :山西、内蒙古、江西、湖北、福建、陕西。

(5)XMY,即对外贸易对制度变迁的作用不明显,其主要通过要素投入等其他途径促进了 经济增长,此类省市包括青海、新疆、四川。

进一步,本文将各类因果关系省市1979―2006年间的劳均GDP平均值用图1表示如下:

1.由于对外贸易参与水平以及参与程度的不同,不同省市“对外贸易――制度变迁――经 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表现不同。在大多数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了制度变迁,且制度 变迁加速了经济增长,存在XMS且SY的因果关系;而在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促 进了制度变迁,但尚未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或者对外贸易对制度变迁的作用不明显。

2.各类因果关系劳均GDP的比较结果是:(XMS、SY)>(XMS、SY且XMY)>(XM S)>(XMY)>(不协整)。这说明,具备对外贸易通过促进制度变迁而加速经济增长( XMS、SY以及XMS、SY且XMY)因果关系的省份,经济绩效优于对外贸易仅促进了 制度变迁,但尚未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的省份(XMS),对外贸易对制度变迁的作用 不明显(XMY)的省份经济绩效排在倒数第二,而不存在协整关系的省市经济绩效最差。

3.各地区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差异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图1显示,1990年之前,各类因果 关系劳均GDP虽然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非常小;而1991年之后,不同因果关系省份劳均G DP增长的差异不断扩大,尤其是2000年后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三、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对外贸易、制度变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在大多数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了制度变迁,且制度变迁加速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 绩效佳;而在大多数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促进了制度变迁,但尚未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 用,或者对外贸易对制度变迁的作用不明显,因而经济增长绩效不佳。

“对外贸易发展――促进制度变迁――加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在中国不同地区表现出不 同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和层次的区别、经济基础不同、交通地理位 置的差异、市场化改革的先后有序以及在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等。但是 ,地区经济差距的长时间存在或扩大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带来不利的后 果。而经济增长差距的缩小与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的必然要求。 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

1.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缩小各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是平衡地区经 济差距,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该积极采取切实措施支持中西部地 区发展对外贸易,如增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交通、 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其在对外贸易中不利的地理位置缺陷;加大国家政策性银行等金 融机构对中西部企业的支持,增强其参与对外贸易的能力;更多的将中西部地区纳入双边和 多边区域贸易、经济协定之中,为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贸易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等。

2.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缩小对外贸易的地区 差异影响深远,因此,当前,大力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地”等战略可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迎头赶上,如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 度,在税收、人才引进等政策方面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大力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 建设,努力增强中西部地区科研创新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等。

3.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初所确立的自东向西渐进式的对 外开放战略给予东部沿海地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 也扩大了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在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今天,赋予中西部地区相关 的优惠政策,为不发达地区在土地使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优待,成为了必然 的选择。

4.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各项资本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由于中 西部地区资本要素非常缺乏,只有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才能够吸引资本流向中 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其中,硬环境主要包括交通、通讯等基础 设施以及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而软环境主要包括宏观政策、中观和微观制度、 文化背景等。中西部地区尤其要注重软环境的改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的回报率,从 而吸引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各种投资,以改变东部和中、西部资本分布非均衡的局面, 最终达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建春,陈 瑶,张宗益.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效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 J].财贸经济2005(5).

[2]Chirmay, T. Grabowski, R. & Sharma, S.C. 2001, Exports,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DC: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Applied

Economics, vol.33: pp.689-700.

[3] 赵 伟,何 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地区差异的收敛性分析[J].财贸经济,2006 (9).

Foreign trade,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difference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He LiAbstract: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show that international tra de can promote in stitutional changes, thus accelerate economic growth. In view of the disequilibr i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ment level and mode among the areas in China,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based on single province would be the best approach.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ovincial data, co-integrated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i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 nternational trade,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t is fo und that the mechanism of“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promoting institutional ch anges―accelerating economic growth" functions differently among areas. 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encourag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 ade and economic growth.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Economic growth; Vector error co rrection model;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