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定性化学分析范文

定性化学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定性化学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定性化学分析范文

一、文化本质范畴的厘定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但由于没有构建系统的文化理论,而为后世研究者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挖掘和梳理留下了诸多争议的空间。近年来,在不断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发掘和全面系统地构建唯物史观的需要的推动下,国内许多学者都着手进行了唯物史观中文化理论的研究。构建文化理论的首要问题就是文化本质的界定。文化本质一直是学术界莫衷一是、难达共识的研究范畴。从唯物史观的文化思想出发,目前一种主流的观点是“文化即是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种观点认为,文化产生于实践活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和成果,是人不断自我超越的本质存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这一文化本质的界定粗看是符合唯物史观对文化的规定的。然而,“对象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过程和结果,“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界定将物质生产实践(以下简称物质实践)的过程、结果和精神生产实践(以下简称精神实践)的过程、结果都包含在文化范畴内了。这一文化本质的规定存在以下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首先,文化本质范畴的边界在哪里?具体来说,就是在定义文化本质的时候,它的范畴怎样界定。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将文化划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个范畴。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①。按照这一划分逻辑,“文化即是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观点涵盖了人们在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中所获得的所有成果,是一种广义的文化。诚然,在对人类实践活动进行划分的时候,存在着一个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边界模糊的问题。我们很难将一个凝聚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视作单纯的物质活动的成果或精神活动的成果。

例如,我们熟知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兵马俑、丽江古城等。仔细考量,每一样文化遗产,都既是人类物质实践的高级成果,同时也体现了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境界。同样,我们所熟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戏剧、民间手工技艺、民间医药等等,这些所谓的“非物质”的文化成果,真的是脱离物质的外壳就能够纯精神地存在和进行传播的吗?在解决这个难题之前,我们不妨借马克思对商品的解构厘清一下思路:商品的二因素,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也是同时存在于同一件商品中的,商品为之商品,二因素缺一不可。然而,商品的二因素并不能因为互相不能离开对方,而成为一个东西,成为商品的唯一规定。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一样,并不能因为它同时包含了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而把二者看作是一个东西,用所谓的“文化”概述之。马克思曾明确地表述过人类的精神活动和意识是不能离开物质中介而单独存在的,“‘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②。反过来理解,我们同样可以认为,每一样人类物质实践创造的物质成果都是不能离开它所承载的精神价值而独立存在的。否则,人类的物质实践就不是对象性的活动,更无法与动物的生存活动有本质区别了。动物通过自己的本能,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获取生存资料,从而完成自身和种群的延续。然而,最蹩脚的工程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劳动的结果在劳动之前就“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③。也正是因为这种在观念上的高明,使得人在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时候,不断地实现着对客观自然界和主体自身的双重改造。“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④。

生产同一件产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体现出来的生产资料、劳动者素质、生产效率、工艺、管理水平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重复的物质生产活动仅仅包含了过去的文化成果,而物质劳动只有不断注入新的文化成果,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不同经济时代有不同的生产形式正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表现,也是文化不断进步的体现。实践不仅在唯物史观的阐述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于文化本质范畴乃至整个文化理论的阐述和构建都有着重要意义。实践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有时泛指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总和,例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⑤,这里的“实践”包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而实践有时仅指物质实践,例如,“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⑥,这里是将“实践”作狭义的理解,仅指物质实践。“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提法包含了“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的双重对象化,然而,如果将物质实践连同精神实践一并纳入到文化本质范畴,无疑会导致文化的外延过大,难以凸显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实质。黑格尔揭示过文化的本质内容:“人的一切文化之所以是人的文化,乃是由于思想在里面活动并曾经活动。”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论述到:“劳动生产了智慧”⑧。“劳动”即指物质实践活动,而“智慧”则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此外,马克思还认为人的类活动分为两种:“实践上”和“理论上”。他说,“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⑨。可见,尽管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边界模糊,我们在界定文化本质的时候还是需要仔细区分,否则,文化本质的界定就不是唯物史观对于文化本质的界定,文化观就不能与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相统一。

综上所述,我们关于文化本质范畴的边界问题的解答是,文化仅指精神实践活动和精神实践成果。其次,文化本质所反映的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的关系问题。将文化本质界定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不能凸显出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关系。是物质实践占主导地位?还是精神实践占主导地位?抑或二者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诚然,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过程,不能严格地加以区分。物质实践常常借助精神创造的成果从而发挥巨大潜能,而精神实践也需要物质实践作为载体,使自身流芳百世、发扬光大。然而,毕竟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各自具有截然相反的属性:前者具有物质的、有形的、重复性的特性;而后者具有精神的、无形的、创新性的特性。二者对于社会历史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多次出现将人的类活动划分为“理论的”和“实践的”两个方面的表述,例如:“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⑩,等等。这种理论和实践的二分法绝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或者马克思的语言习惯使然。我们深入挖掘文本,不难体察其中的深意:只有将人的类活动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划分为物质实践的和精神实践的两个方面,才能既正确阐述唯物史观,肯定物质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能给精神实践(即文化)赋予它应有的内涵和还原它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应有的地位。

唯物史观认为,文化的第一性就是它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第二性,亦即它对物质实践的依附。将感性的物质实践引入对人的本质、文化本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的理解和诠释中,从而将文化本质从纯粹精神活动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唯物史观通过对物质实践的历史作用做出科学评定,从而扩展了对于文化本质的科学规定。而文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在精神层面的展示及对象化,其产生渊源、存在样态和发展趋势必然与物质实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第一,文化是意识的产物,意识是物质实践的产物。人类的意识在物质实践中得以产生、发展和进化。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科学地论述了劳动对于意识主体———人,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意识的工具———手,以及意识的外壳———语言的决定性作用。“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輯訛輥“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輰訛輥几乎在同时,意识的不断升级就产生了人类越来越复杂和先进的文化,“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輱輥訛这就是人如何在改变实践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人自身,人类的实践活动正是包含了自然界的和人自身的双向对象化,双向对象化的结果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化。达尔文将生物的进化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我们不妨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的概念来揭示文化的进化:人类社会所有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如宗教、道德、哲学、法、科学技术、艺术等等都是人们在物质实践中产生的疑惑、获得的领悟、总结的经验、体尝的美感、诞生的意识,文化就是由这样的意识进化而产生的理论体系。

第二,物质实践为文化活动开辟对象。文化是人类试图把握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知,从而摆脱精神能力的禁锢和超越物质条件的束缚,并获得自由的活动。但是文化在进行的过程中获得自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活动的对象必定在人类物质实践限定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文化活动依赖物质实践为其提供对象。文化所涉及的世界只能是属人的世界,即由物质实践所指向的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由自在世界转化而来的相对自由世界。文化所追求的目标世界将随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地由相对自由走向绝对自由。

第三,物质实践的需要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物质实践创造了一个多维世界,这个世界的任何内容都可以成为文化活动的对象。然而,具体哪些内容可以成为文化活动的对象,主要是由实践的需要决定的。人类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文化形态,例如哲学,它的理论、形态和发展主要是由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所决定的。宗教、道德、法、自然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诸多文化形态,情形也是一样。

文化之所以不断地变化、发展,有时甚至产生暂时性的倒退,都是取决于人类物质实践的需要。“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輲訛輥由此,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揭示某一些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秘密:为什么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文化如此兴盛,为人类留下许多不朽的建筑、雕塑?而直到资产阶级兴起之后,科学技术才得到长足的进步,使人类社会进入到经济、物质高速发展的时期?笔者认为,“文化即人化”的规定,不能准确反映唯物史观关于文化本质的观点;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视作文化的本质,既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物质实践,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精神实践。物质实践活动及结果所具有的人类文化的印迹,并不能成为导致我们在理论上将物质实践纳入到文化范畴的理由。否则,文化本质范畴的外延过大有可能导致将唯物史观诠释为文化史观,进而导致文化决定论。因此,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由物质生产实践需要所推动,并由物质生产实践能力所决定的,人类一切精神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精神层面的展示,是对人的物质生产能力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唯物史观为文化理论带来的创新,正是从对于文化本质的新规定开始的。

二、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文化理论

在研究和发掘文化思想的时候,一定要从文化本质范畴出发来构筑系统的文化理论,这样才能保证文化理论是的文化理论,是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文化理论。笔者在文章开头提及过,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系统地构筑文化理论,关于文化思想的论述零星地散布于理论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科学、系统的文化理论。文化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理论的唯物史观是不系统、不完善和不科学的。而文化理论也正是在唯物史观的论述中得以呈现的。首先,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黑格尔曾进行过严格意义上的文化批判,他综合分析了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质,并把文化的自我批判、自我扬弃看作是绝对精神的演变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遵循绝对精神自我批判而不断发展的。黑格尔将文化批判构筑在绝对精神的空中楼阁之上,尽管分析过程具有合理的因素,但是撇开劳动批判而对文化进行批判,是不能达到对社会的正确批判的。

马克思的文化批判则主要是通过文化异化理论得以证明的。马克思对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所遵循的逻辑是:从劳动批判上升到文化批判,再上升到社会全面批判。劳动异化有四个规定,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的关系的全面异化。在第一个规定中,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劳动者与他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丧失了作为劳动者的主体性。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分离是体力活动与脑力活动相分离的历史前提。唯物史观认为,“劳动生产了智慧”。物质生产决定文化生产,物质生产主体也应该是文化生产主体。而在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生产的主体与文化生产的主体相分离。在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中,由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失去了主体性,他们作为劳动主体,与文化实践和文化创造活动相分离,第二个规定因而也包含了文化异化的萌芽。劳动异化的第三个规定和第四个规定,是第二个规定的必然结果。人的类本质是人作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人的内在规定性在于人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创造,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也就是人在文化实践中与自己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地活动的本质特征相分离。人与人的关系的全面异化是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全面展开,也就是将人与自己的主体性相分离的这种状况扩展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的疏离。人与人关系的全面异化除了物质生产和物质占有的不平等之外,还必然包含了文化实践和文化占有的不平等。

文化创造过程由部分人掌控、文化成果由部分人享受,背离了人的自由自觉地活动的本质。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对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然而仅仅这样是不能直接达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批判的,必须要经过文化批判这一中介,即工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异化,直接导致文化生活的异化,从而最终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的结论。文化批判是社会批判的必要环节,缺少文化批判就缺少了精神批判的中介,缺少文化批判的社会批判在逻辑上和现实性上都是欠缺的。其次,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近代世界历史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剩余价值的扩大化所直接驱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铺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分工演变为世界分工,交往扩大为世界交往,市场扩展为世界市场都是必然的社会历史现象,而这也带来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历史必然———世界文化。唯物史观包含了丰富的世界文化理论以及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论。世界文化总体说来是社会历史的进步的结果,是历史进入资本主义阶段所产生的必然社会现象。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包含如下内容:第一,“民族的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曾在著作中充分肯定民族文化的社会历史意义,认为不同民族由于地域、传统、习俗等等的不同而创造的文化都具有独创性,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对世界文化的特殊贡献。民族文化对世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第二,“三个从属于”的文化秉性。“三个从属于”思想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地揭示了各国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世界文化的格局。因此,发展中民族国家要想在世界文化中拥有话语权,必须从经济发展入手,只有在牢固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改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世界文化尽管是对以往未开化的民族文化特殊性的消解,但它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还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固有矛盾的激化。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统治时期所出现的新兴的世界文化,在本质上是新兴的工人阶级的文化。第三,“在中国这块活化石上”的文化信息。马克思曾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冷峻地批判过中国封建文化,并以“活化石”作比喻。他从世界历史的眼光出发,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封建民族国家被迫打开国门,参与世界经济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在客观上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再次,文化价值理想与文化发展趋势。唯物史观认为文化价值理想有如下的规定性:第一,人的需要。

第2篇:定性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 定量分析;计量检定;分析化验

中图分类号O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8-0140-01

在日常生活中化学定量分析的具体结果,可用于逐行逐业的生产和加工之中,它是很多领域进行对比和分析的唯一资料和数据,可以说化学定量分析已经占据了各行各业的所有空间,在计量检定和分析化验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的计量器具出现配备上的不当,或者使用没有经相关部门的检定合格的器具。都会直接影响到化学定量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必将会导致错判、误判,更为严重的可能还将引发一些决策上的失误,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如何才能有效地方法这类事故的发生,以及如何避免这些因素,本文将作以如下的阐述和分析。

1 计量器具配备不当

住所周知,化学的定量分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标准溶液的配制。一般情况下都是先选用合适的天平(满足准确度等级)进行称量适当数量的溶质,然后把所称量的溶质轻轻放入玻璃量器之中,根据设定的数值加上适量的有效溶剂。这样就能配制出符合要求的标准溶液。所以说,在此过程之中,玻璃量器和天平扮演者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的玻璃量器和天平的准确度出现了问题,那么不言而喻测量的结果就是无效的。

通常情况下检定分度值(机械天平)都是等于天平的实际分度值的,但是,我们一定还要注意到对于电子天平则有着不同的检定分度值,一般情况电子天平的分度值都是等于其实际分度的l0倍值。所以就出现了一些技术规范和标准范围的不同表述。故而,在配备电子天平的时候,就要依据具体的最大秤量和检定分度值进行选取;在进行重量选取的时候要根据最常见的称样量去进行适当的选取,尽量做到称样量的重量要处在天平的最小允许的误差秤量的数值之内。

对于出现玻璃量器的选择不当,因为玻璃量器出于实物性质的量具, 所以在生产和制造以及测量条件中都会出现对量器的准确度不同设置,这样就难免会出现分析数据上的分歧。所以就出现了两种不同准确度等级的划分方式既为A级和B级,对于同种规格型号玻璃量器,通常情况下都对其容量的允差B级将近于A级的两倍左右。对于这种容量允差的关键依据都是根据使用的要求、生产条件和量器的结构等3个因素来划分的,举例来说,在配备具体标准的溶液实验时,通常就会用具体的容量瓶当作衡量这一标准溶液体积具体量器,如果用100mL容量瓶来做示范,A级容量瓶的标准容量允差都在0.10mL左右,而对于B级的容量瓶标准的容量允差则是0.20mL左右,在一些定量分析要求相对于较高的试验中,只能是配备一些A级容量瓶方可达到实验的需求,如果用B级的容量瓶代替A级容量瓶进行试验,就会直接导致标准溶液的体积误差扩大到两倍左右。综上所述,在玻璃量器的选择方面也要根据具体所要配制的标准溶液要求进行具体适当的选用,只有从实验的源头上做到防微杜渐就能把好化学分析工作的质量关。

2 使用未经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

在我们的日常检定中,很多的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在计量上因为意识的淡薄,错误地认为只要是新购置的计量器具都是合格的,是没有误差的,从而忽略了对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天平等一些实验器具都要进行适当的周期送检,只有树立这样的观念和意识,才能保证我们在试验中出现大的偏差和多的分歧,也只有进行的定期的送检才能避免更大的误差出现。加上玻璃量器都属于低值易耗的实验器具,有一些管理者通常只是把它简单地看做低值易耗器具,从生产的厂家买来就立刻投入了使用,很少把它当作一种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和检查,根据检定情况看,有很多的玻璃量器厂家出厂的量器合格率还是比较低,玻璃量器定容时可能出现的没有被识别的系统造成了更大的误差。

3 计量器具使用方法不正确

正确使用计量器具是保证操作方法正确可信的前提。目前,电子天平以其称量速度快、易于读取等特点,正在逐步取代机械天平。在电子天平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有些化验人员从来不对电子天平进行校准,在现场常发生找不到外校砝码的情况。电子天平使用一段时间后必然存在累计误差,如不及时校准就会产生称量误差,所以,在进行称量之前,最好对电子天平进行校准。另外,小于电子天平最小秤量的称量结果会产生过大的相对误差,应在大于最小秤量、小于最大秤量的范围内称取物体的质量玻璃量器使用不当是影响定量分析结果失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4 结论

综上所述,要保证化学定量分析结果准确,计量检定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对用户送检的相关计量器具进行检定,保证检定结论正确 使用单位和使用人员要特别注意上述因素的影响,正确配备和使用计量器具,并按检定规程要求的周期按时送检,必要时要进行期间核查,以确定其计量性能合格,正确使用标准物质,并加强对标准物质的管理,所选标准物质的基体组成与被测样品的基体组成一致或尽可能接近, 所测量成分的含量也应尽可能相同或接近,确保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和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Philip Kotler ,Stewart Adam,Linden Brown,Gray Armstrong. Principle of Marketing[M].Pearson Education,2008.

[2]加里・哈默.分析化学实验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第3篇:定性化学分析范文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影响多处血管床的系统性疾病,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累及的部位[1]。已有研究证实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相关[2]。踝臂指数(ABI)的测量为临床上诊断外周动脉疾病一种有效手段, 近年来,人们发现踝臂指数(ABI)降低在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中的发生率很高,是中老年周围动脉硬化疾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还是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强预测因子[3-4]。本研究应用AB I测定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高血压患者AB 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 年1~6月本院门诊就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 例, 男27 例, 女23 例;年龄59~82 岁, 平均( 73.8±7.5)岁。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正常血压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50例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60~85(72.0±4.2)岁。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按照WH O/ ISH1999 年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动脉夹层、血管栓塞、大动脉炎患者。两组血脂、体质量、吸烟、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每个研究对象均测量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1.2 ABI测量:应用日本科林一1000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在25℃左右的室温下进行检查,采用标准静息仰卧位, 将血压计袖带绑

于上臂和踝部, 充气加压然后缓慢放气, 用多普勒探头置于上臂(肱动脉)和踝部( 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 上测量收缩压, ABI的计算为两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收缩压的最高值与两上臂肱动脉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 ABI≥0.9定义为正常,ABI

1.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 采用东芝Xario660A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患者于静息状态下取平卧头部后仰位,于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等部位沿血管长轴进行测量。判断标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mm 为内膜增厚,IMT>1.2mm视为斑块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SPS20. 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采用,使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分析,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高血压组中,ABI≤0.9有32例,占本组人数64% ;对照组7例,占本组人数14%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AB1分别为0. 79±0. 06

1.30±0.08,高血压组明显降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高血压组中,ABI≤0.9的颈动脉内膜厚度为1.08± 0.18mm,ABI>0.9的颈动脉内膜厚度为0.83±0.18mm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

3 讨论

老年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很高,高血压病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5-6] 。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测量已经成为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常用的指标之一。ABI是非创伤性探测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一项日本老年人(60~70岁)的研究发现,踝臂指数减低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强相关[7]

本文对50例定西地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研究,结果显示64%的患者ABI≤ 0.9,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相比ABI值明显降低;在高血压组中,ABI≤0.9,与ABI>0.9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 王义成.袁桂莉,赵久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4):33―37.

[2] 杨晓敏, 孙凯. 老年人群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研究. 临床内科杂志, 2007, 24( 6): 391~ 393.

[3] Hooi JD,Kester AD,Stoffers HE,et a1.Asymptomatie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predictedcardi0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a 7-year follow up study[J].J Clin Epidemiol,2004,57(3):294―300.

[4] 吴琛,胡大一,杨进刚,等.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中踝臂指数异常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2005,7(2):92―93,96.)

[5] 朱煜,田瑞霞.超声在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07,11(2):163.

第4篇:定性化学分析范文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我国每年死于原发性肝癌者超过11 万人,占世界原发性肝癌死亡人数的45%[1]。目前早期肝癌治疗仍首选外科手术。随着放射物理的发展,适形放疗技术的实施,肿瘤靶区在受到确切的适形的高剂量照射的同时保护了周围正常肝组织[2],放射治疗已逐渐成为非手术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之一[3,4]。本研究拟在兔肝硬化肝癌基础上行单次不同剂量立体定向照射,应用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观察肝病状态下肝癌照射后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以期指导肝癌三维适形放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兔肝硬化肝癌与单纯肝癌模型的制备  2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四氯化碳(ccl4,1.598g/ml)胃内给药方法,1次/周,起始剂量为50mg/kg,加入2ml玉米油中混合成5%的油溶液,并根据实验组1耐受情况逐渐加量,最大剂量可加量至ccl4160mg/kg,加入3ml玉米油中合成10%油溶液。给药共6个月,制成兔肝硬化模型。将16只成功制成肝硬化的实验兔(实验组1),按外科手术方法将vx2肿瘤细胞原位接种在兔肝右叶上,制成兔肝硬化肝癌模型。8只正常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实验组2),按上述手术方法同样接种vx2肿瘤细胞,制成兔单纯肝癌模型。

    1.1.2  动物及分组处理  已成功制备的肝硬化肝癌兔16只(实验组1)和单纯肝癌兔8只(实验组2),被随机分成a和b两组,每组各12只(实验组1为8只,实验组2为4只),分别给予20gy和30gy立体定向照射,照射后第3周处死取肝组织,常规制备石蜡切片备用。所有实验动物均为新西兰雄性大白兔,平均体重3~3.5kg。

    1.2  试剂和仪器

    1.2.1  试剂  网状纤维染色相关试剂:(1)0.25%高锰酸钾液;(2)2%草酸液;(3)2%硫酸铁铵水溶液;(4)gomori氏银氨液;(5)10%中性甲醛液;(6)核固红液。

    masson三色染色相关试剂:(1)weigert氏铁苏木素;(2)立春红酸性品红液;(3)1%磷钼酸水溶液;(4)苯胺蓝液。

    1.2.2  仪器  picker pqs 2000(america)全身螺旋ct;medrad ct压力注射器;leibinger stp3 (germany)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系统;varian 600c/d直线加速器;石蜡切片机;电热恒温干燥箱;微波炉。

    1.3  方法

    1.3.1  实验组1与实验组2立体定向照射(stereotactic irradiation,srt)计划实施  麻醉固定:兔用3%戊巴比妥钠以0.5ml/kg的剂量从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固定在真空垫上;ct扫描定位:用picker螺旋ct从隔顶到肝右叶以3mm层厚定位扫描,先平扫,再用压力注射器以0.3ml/s注射碘必乐7ml(意大利make公司)增强扫描,并将ct定位扫描信息传输至fisher3dtps(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工作站中;靶区描画:按照国际辐射剂量单位与测量委员会的要求确定gtv(可测肿瘤区)、ctv(临床靶区)、ptv(计划靶区)、tv(治疗区)、iv(照射区);立体定向照射:按上述靶区分5~6个角度立体定向照射,分别给予实验组1及实验组2中a组单次剂量20gy,b组单次剂量30gy。用varian600c/d直线加速器实施计划,采用6mv的x线照射,剂量率5gy/min。

    1.3.2  网状纤维染色(改良的gomori氏法)[5]  切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入0.25%高锰酸钾液(要盖过切片)氧化5min;稍水洗;2%草酸液漂白1~2min;稍水洗;2%硫酸铁铵水溶液媒染5min;稍水洗;滴入gomori氏银氨液作用3~5min;蒸馏水稍洗;10%中性甲醛液还原1min;流水冲洗5~10min;用核固红液复染5~10min;稍水洗;常规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固;光镜下参照结果,胶原纤维呈棕黄色,网状纤维呈棕黑色。

    masson三色[6]:weigert氏铁苏木素染5~10min,流水稍洗;1%盐酸酒精分化,流水冲洗数分钟;立春红酸性品红液染5~10min,蒸馏水稍冲洗;1%磷钼酸水溶液处理约5min;不用水洗,直接用苯胺蓝液复染5min;1%冰醋酸处理1min;95%酒精脱水多次;无水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光镜下观察结果,胶原纤维呈蓝色,胞质、肌纤维红色。

    2  结果

    2.1  实验组1与实验组2照射前后病理形态学变化  见图1。

    2.1.1  实验组1与实验组2照射前he染色  将照射前因感染死亡的实验组2和实验组1兔解剖并行常规he染色,实验组2正常肝组织中,肝小叶为多边形结构,肝细胞索在中央静脉四周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索间空隙为肝血窦。实验组1肝硬化组织中,正常肝结构被破坏,细胞排列紊乱,汇管区有较多纤维组织增生,分割肝小叶成假小叶结构。肝组织内接种的vx2细胞团,少数癌细胞凋亡及坏死,及少量结缔组织增生。

    2.1.2  实验组1及实验组2 不同剂量照射后he染色  实验组2癌组织周边正常肝组织接受照射单次剂量20gy后,仅可见肝细胞水肿变性,见图1a;照射单次剂量30gy后,可见肝细胞水肿变性,并可见灶性坏死,见图1d。

    实验组1癌组织周边肝组织可见多灶性片状坏死,以靠近肿瘤组织周围的肝细胞坏死较明显,周围纤维组织断裂。肝硬化组织接受放疗20gy照射后,可见肝组织内片状坏死,见图1b;而肝硬化组织放疗30gy后,肝组织内呈大片状坏死,仅有少量肝硬化组织残存,见图1e。

    肝vx2肿瘤srt后3周:肿瘤区均可见大片坏死,癌细胞皱缩、细胞核碎裂、消失,周边可见残留少许癌组织,间质纤维组织肿胀,部分有断裂。给予肝癌放疗20gy,癌组织内可见片状坏死,见图1c;给予肝癌放疗30gy,可见癌组织内大片状坏死,有出血,见图1f。

    实验组1及实验组2均未见肝静脉闭塞或血栓形成。

    2.2  实验组1与实验组2照射前后病理组织化学网状纤维染色、masson三色变化,见图2、3。照射前后行网状纤维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网状纤维染色将纤维组织染成黑色,masson三色将纤维组织染成蓝色。

    实验组2正常肝组织照射后纤维组织无明显改变,见图2a、2d,图3a、3d。

    实验组1肝硬化组织照射前纤维组织明显增生,粗细不等,单次照射20gy后可见部分胶原纤维断裂,见图2b,图3b;单次照射30gy后则可见胶原纤维完全断裂,见图2e、3e。

    肝vx2肿瘤照射前可见粗大的胶原纤维,单次照射20gy后可见胶原纤维部分断裂,呈间断连接,见图2c,图3c;单次照射30gy后,视野内胶原纤维完全断裂,未见连接,见图2f、3f。

    3  讨论

    网状纤维染色是常用的特殊染色之一[7],网状纤维为细胞外间质成分,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是ⅲ型胶原纤维与嗜银蛋白多糖结合的产物,可由纤维母细胞、纤维细胞、血管外膜细胞等间叶细胞及间叶性肿瘤细胞产生,网状纤维染色将纤维组织染成黑色。masson三色染色是结缔组织最常用的特殊染色方法[8],主要用于区分胶原纤维和肌原纤维。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网状纤维染色及masson三色特殊染色观察肝硬化肝癌组织接受单次大剂量照射后纤维表达情况。网状纤维染色将胶原纤维呈棕黄色,网状纤维呈棕黑色[9],masson三色将胶原纤维染成蓝色,胞质、肌纤维红色[10]。照射前,在正常肝组织中,只有在汇管区可见少量纤维组织。而在肝硬化组织中,可见明显的假小叶结构,在肝癌组织中,纤维组织明显增生。给予照射后,正常肝脏背景下he染色只见肝细胞出现变性,网染和masson三色可见纤维组织未见明显改变,而肝硬化组织中给予20gy照射he染色后,可见肝组织内片状坏死,给予30gy照射后,肝组织内呈大片状坏死,仅有少量肝硬化组织残存。在网染及masson三色中可见20gy剂量照射后部分胶原纤维断裂,30gy剂量照射后则可见视野内胶原纤维完全断裂。肝病状态下给予两个剂量照射,纤维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周围有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说明在照射后肝硬化肝癌组织出现坏死,一定时间后表现为坏死后的增生,即临床上所说的放射性肝损伤的肝纤维化前期,一般表现在照射后4~12周,本实验由于观察期只有3周,所以肝纤维化表现的并不明显,并且也未表现出放射性肝损伤典型的肝静脉闭塞或血栓形成。

    肝病状态下肝癌的放射治疗近两年已取得显著进展[11],可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随着放射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改进[12],放射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肝硬化肝癌的放射治疗将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叶维法,杨秉辉,万德森,等.肝胆肿瘤学[m].第1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5.

[2] cheng jc,wu jk,huang cm,et al.dosimetric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radi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radiationinduced liver disease[j].int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3,56(1):229234.

[3] guo wj,yu ex.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combined chemoem bolization and local irrad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arg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epatogatroenterology,2003,50(50):500503.

[4] seong j,park hc,han kh,et al.clinicalresult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radiotherapy for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158 patients[j].int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3,55(2):329336.

[5] 孙淑清,戴珂,方静宜,等.gomori 网状纤维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技术[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5):385.

[6] 胥维勇,杨群,范小莉.介绍一种改良masson 三色染色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1):63.

[7] schwint oa,labraga m,cervino co,et al.a modification of the staining technique of reticular fibres for image analysis of the cardiac collagen network[j].cardiovasc pathol,2004,13(4):213220.

[8] ding j,yu j,wang c,et al.ginkgo biloba extract alleviates liver fibrosis induced by ccl in rats[j].liver int,2005,25(6):12241232.

[9] ramm ga,carr sc,bridle kr,et al.morphology of liver repair following cholestatic liver injury:resolution of ductal hyperplasia,matrix deposition and regression of myofibroblasts[j].liver,2000,20(5):387396.

第5篇:定性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呼出气一氧化氮;嗜酸性粒细胞;血IgE

支气管哮喘的本质是慢性气道炎症, 气道炎症的监测对于指导哮喘诊断与治疗、判断预后、预测复发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作为近年来研究发现的气道炎症的非侵入性指标, 已被纳入GINA哮喘管理方案中, 其检测与临床应用正成为哮喘气道炎症研究的新热点之一[1]。本研究探讨FeNO与肺功能指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gE的相关性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2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新发哮喘患者共30例。入选标准:依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版)[2]”诊断为哮喘;年龄18~65岁, 性别不限;无吸烟史;未规范使用过包括ICS在内的哮喘控制药物。排除标准:既往有吸烟史及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基础肺部疾病史;入组前4周内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或)肺部感染史并曾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史。同时, 从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30例受试者设为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入组前4周内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或)肺部感染病史, 排除过敏性疾病史及哮喘家族史, 无吸烟史。上述人群均在知情自愿情况下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

1. 2方法

1. 2. 1外周血EOS计数的测定 清晨取空腹血样2 ml, 行常规血常规检查, 计数EOS绝对值(单位109/L)。外周血总IgE测定:清晨抽取空腹血样标本,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

1. 2. 2FeNO测定通过呼出气NO测定仪测定(NIOX MINO)。按照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推荐的FeNO 标准化测定指南进行[3], 要求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 检查前不能先进行肺功能测定, 检查当天不应用支气管扩张剂, 尽量避免干扰因素对FeNO测定值的影响。检测结果以ppb( 百亿分之单位, Parts Perbillion) 为单位, 嘱受试者先将肺内气体尽量呼出后, 将口唇包紧过滤器, 用力吸气5 s, 之后将肺内气体以平稳速度呼出, 持续10 s、90 s后读取数值。

1. 2. 3肺功能测定采用康尔福盛肺功能检测仪(CareFusion)进行测定, 选取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为主要评价指标。重复测定肺功能3次, 每次间隔10 min, 取其中最好1次作为FEV1/pred测定值。

1.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两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x-±s)表示。P

2结果

2. 1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在年龄及性别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FeNO水平(66.81±38.5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8.62±11.30);哮喘组FEV1/pred水平(71.19±16.52)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91.68±9.25);哮喘组IgE值( 291.82±78.16)明显高于健康组(90.5±22.43), 哮喘组外周血EOS计数(0.37±0.23)显著高于健康组(0.08±0.0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哮喘患者FeNO水平与FEV1/pred无相关性(r=-0.026, P>0.05),与EOS计数呈正相关性(r=0.328, P

表1哮喘组与健康组各项指标比较( x-±s)

指标 哮喘组 健康组

年龄 43.56±12.61a 45.72±12.13

性别 (男/女) 16/14a 18/12

FeNO 66.81±38.57b 18.62±11.30

FEV1/pred 71.19±16.52b 91.68±9.25

IgE 291.82±78.16b 90.5±22.43

EOS 0.37±0.23b 0.08±0.04

注:哮喘组与健康组比较bP0.05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细胞与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随病程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狭窄和气道重塑。哮喘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肺功能。因此评估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水平在哮喘管理中非常重要。以往的一些气道炎症检测技术如诱导痰分析技术需要通过超声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液分泌, 患者接受程度差;呼出气冷凝物检测的收集过程缺乏标准化, 且检测方法较为复杂, 临床难以广泛应用。而纤支镜下黏膜活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作为有创性检测技术, 因检测过程痛苦, 且具有一定风险, 患者难于接受, 所以临床较少应用[4]。因此FeNO 作为一种新型的气道炎症的指标, 具有无创、快速、简便等优点[5], 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实践。

本实验发现哮喘患者FeNO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 说明哮喘患者气道炎症显著。同时测定了哮喘患者的肺通气功能, 哮喘组FEV1/pre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进一步分析发现FeNO与FEV1/pred之间没有相关性。说明FeNO及肺功能从两个不同角度反映哮喘的控制情况, FeNO主要反映气道的炎症情况, FeNO值越高, 说明气道炎症程度越重, 但并不一定代表哮喘患者的气流受限及阻塞程度越重, 部分哮喘患者虽临床控制且肺通气功能正常, 但FeNO值却显著升高, 说明患者仍存在持续的气道炎症, 仍需积极抗炎治疗。肺功能反映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 但与气道炎症无显著相关性, 与Spergel等[6]研究结果相一致。

支气管哮喘患者中, 其炎症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 其中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本实验结果分析, 哮喘患者的外周血EOS的计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且FeNO水平与外周血EOS的计数呈正相关, 说明FeNO能够反映哮喘的气道炎症, 尤其是EOS炎症。外周血EOS计数与FeNO两者在反映气道炎症方面相互补充, 更好地反映气道炎症的控制情况。对于判断患者哮喘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以及指导治疗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临床上, 成年人若FeNO>50ppb, 则考虑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气道炎症, 需要应用激素抗炎治疗, 因此FeNO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IgE 介导的变态反应是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之一, 吸入变应原可以通过上述途径激活炎症细胞释放炎性物质参与支气管哮喘。因此检测血清总IgE可以协助判断气道炎症情况。本研究发现哮喘组血IgE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 且研究发现FeNO与IgE呈正相关, 两者联合可以更好地评估气道炎症的控制情况。

总之, FeNO能够客观反映气道炎症水平, 尤其是EOS炎症, 其与外周血EOS计数及血清总IgE联合可以更好的反映气道炎症程度, 对于哮喘的诊断、指导治疗、预后评估、激素治疗反应性的评价以及预测症状再发均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常用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来评价抗炎治疗的效果, 但FeNO与肺功能无显著相关, 即哮喘气流阻塞程度并非等同于气道炎症的严重程度, 因此结合气流阻塞评价指标即肺功能联合气道炎症指标FeNO更能全面反映哮喘的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 Alving K,Weitzberg E, Lundberg JM.Increased amount of nitric oxide in exhaled air of asthmatics.Eur RespirJ,1993,6(9):1368-1370.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31(3):177-185.

[3]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and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ATS /ERS Recommendation for standardized procedures for the online andoffline measurement of exhaled lower resiratory nitric oxide and nasalnitric oxide, 2005.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5, 171(8): 912-930.

[4] 杨鸿霜, 孙海燕. 危重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6):848-849.

[5] Lim Kc, Mottram c. The use of frac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 in pulmonary pmctice.Chest, 2008, 133:1232-1242.

第6篇:定性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在线检测;钼精矿;X荧光分析;化学检测

1 仪器简介

原理: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法

1.1 特点

速度快,操作简单;精度高,分析范围广;无损检测

1.2 技术指标

可分析元素种类:Na-U的各种元素分析检测:分析元素含量范围0.0001%~100%;相对误差0.5%~20%;射线能谱计数率的重复性和长期稳定性≤0.1%。

2 结果与分析

2.1 在线检测结果与化学分析检测结果对比

在钼精矿生产过程中的精尾、粗精、精一、精二5个工艺控制点各采取5个试样进行Mo、Cu、Pb含量的化学分析检测,将检测结果与采样时的在线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五个工艺控制点的X荧光分析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与化学分析检测结果的对比分别见表1~表5。

表1 精尾在线检测与化学分析结果对比

精尾5个样品,Mo相对标准偏差最大为5.66%,Cu相对标准偏差为6.81%,Pb相对标准偏差最大为5.77%,仪器和化学分析趋于一致,能够满足精尾段工艺要求。

表2 粗精在线检测与化学分析结果对比

粗精5个样品,Mo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74%,Cu相对标准偏差在最大不超过3.41%,Pb相对标准偏差最大为4.56%,仪器和化学分析趋于一致,能够满足粗精段工艺要求。

精一的5个样品Mo含量在25%~30%之间,Mo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而Cu的相对标准偏差最大不超过3.29%,Pb不超过4.99%,说明该仪器对该工艺段检测具有良好成效。

精二5个样品Mo含量在33%~39%之间,钼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6%,而Cu、Pb的相对标准偏差最大不超过4.29%,能够满足该工艺段技术要求。

精三5个样品Mo含量在45%以上,相对标准偏差最大不超过0.62%,Cu的相对标准偏差最大不超过2.05%,Pb不超过4.71%,能够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2.2 数据分析

从实验比对结果来看,该在线检测分析仪无论是针对低含量钼(Mo0.1%~0.5%)如精尾、还是高品位Mo(Mo≥45%),以及中间产品钼粗精(Mo10%~20%),与化学分析检测结果趋于一致,对铜和铅两种杂质元素同步分析也有较好的结果,满足生产工艺控制要求,可以应用于钼精矿生产现场进行在线分析。

3 结束语

(1)通过4个工艺控制点的在线检测结果与相应化学分析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X荧光能满足钼精矿生产过程的在线检测技术要求。(2)该在线检测技术的应用实施,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很好的满足了在线检测的及时性,大幅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给选矿作业人员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便于调控现场工艺状况,提高药剂使用率,既稳定了产品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改善了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第7篇:定性化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干化学法;显微镜检查;尿白细胞;尿红细胞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干化学分析仪尿标本用量少,检查项目多,检测速度快,最快十余秒可完成1条多联试带11个项目的检测,检测准确性、重复性好、能准确、灵敏地检测尿中红细胞和白细胞。但尿中结晶和一些化学成分及药物等经常干扰尿中红、白细胞的检测结果。现对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出现的假阳性、假阴性结果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12月,我院门诊患者常规检查送检的100份晨尿,其中男43例,女67例,年龄18~80岁,平均48岁。要求尿液新鲜,晨尿中段尿液,避免污染,Uritest-500型尿液中化学分析仪分析和配套试纸条,低速水平式离心机,OLYM-PASCX-21光学显微镜。

1.2方法

收集送检者晨尿的中段尿,混匀后取10ml于洁净干燥试管中,在Uritest-500型尿液中化学分析仪分析仪上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记录结果。每日上机用质控液监控,所用标本在取样后2小时内完成【1】。另取混匀中段尿10ml于洁净干燥的刻度离心管中,以1500r/min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留沉淀物0.2ml于干燥载玻片上,用18mm×18mm盖玻片覆盖后高倍镜检,计数红细胞、白细胞结果以阴性(-)、偶见(±)及阳性(+)表示【1】。镜检结果与相同标本的干化学法结果进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份尿液标本中,白细胞符合率为87%,红细胞符合率为90%;白细胞不符合率为13%,红细胞不符合率为10%(见表1)。

注:符合结晶与不符合比较,X2=21.29P<0.01

3讨论

Uritest-500型尿干化学分析仪由于操作简易、标本用量少、检测速度快被越来越多地联试带上各种含特殊试剂的模块颜色发生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相应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将多联试带置于尿液分析仪比色进样槽,各模块依次受到仪器光源照射并产生不同的反射光,接收不同强度的光信号后将其转换为相应的电讯号,再经微处理后,最后以定性或半定量方式自动打印出结果。

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的原因,是利用中性粒细胞浆内的酯酶水解试带模块中含色原的酯类,释放出色原与重氮盐反应形式呈色的缩合物,其颜色深浅与细胞的多少成比例。严格地讲,该项目应为尿中的中性粒细胞检测,所以,用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查尿中白细胞时会有假阴性。

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的原理,是利用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细胞有类似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使过氧化氢茴香素或过氧化氢分解氧化四甲基联苯胺等有关色原,使之呈色。严格地讲,该项目为尿中的隐血检测,所以,用尿干化学分析仪检查尿中红血细胞会有假阳性,对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就会漏检。

由于检测项目和其相应影响因素的存在,尿中有形成分,如草酸钙结晶、磷酸盐结晶及VitC、酶等化学成分均可影响模块的正常显色。当尿中大量存在时,易引起检测结果的错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隐血和白细胞酯酶出现阳性结果时必需经显微镜检查确证,以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2】。

本组对100例尿标本用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对照,WBC干化学法与镜检符合率只有87%,RBC符合率有90%。两种方法不相符合的原因:①尿中结晶的干扰,是因为尿中结晶覆盖在试纸条上,并且结晶又有不同颜色,致使测定结果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②试纸条的敏感性所致。在RBC测定中,由于干化学法对完整的RBC、游离HB均可呈现阳性反应,所以结果常高于镜检结果,为3%。干化学法对尿中很微量的RBC检出率低,笔者镜检为偶见的7例均漏检,占7%。众所周知,显微镜检查方法难以标准化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离心、取样量、所检视野的多少等【3】。但对于临床上已经确诊或必须以镜检结果作为诊断依据的疾病,如癌细胞、结晶、结石、管型的确认等,此方法则是任何仪器不可替代的。同时因为干化学法具有简便、快捷、标本用量少、检测项目多等优点【4】,故比较适合大批量健康体检的常规检查,尤其适合急需检验结果的门诊病人。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C].第2版.卫生部医政词,1997.133-134.

[2] 刘平语、万朝霞,尿液干化学分析的临床评价[J].中华医学丛刊杂志,2002,2(10):45-46.

第8篇:定性化学分析范文

1尿沉渣镜检法

1.1优点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它通过显微镜的放大作用,直接将细胞等有形成分直观真实的呈现在镜下,如细胞、管型及偶可发现的寄生虫等,这些病理情况的物质必须由镜检才能确定和鉴别。目前,不管多么先进的尿分析仪,都不能完全取代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特别是检测肾科病人尿液时,以镜检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和观察疗效指标,以及疑有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尿液标本等都需用显微镜检查。

1.2局限性耗时、影响因素多,不适于大量健康人群的筛查。

2干化学法

2.1优点干化学法是通过化学产生的颜色变化进行测定的,其优点是需要尿量少,结果快,从传统的(+)号这一模糊的定性表示法进入半定量报告方式,有利于对治疗的观察,特别有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提高了检查效益及测试的标准化,减少了目测误差。

2.2局限性干化学法为化学定性的过筛方法,但对一些有临床意义的成分指标如尿中球蛋白、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则检测不出,如肾移植病人发生排异反应时,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单核细胞尿,用干化学法不能发现这些细胞。干化学法测定受食物、温度、pH、药物等多种因素干扰,如高浓度维生素C可干扰葡萄糖、尿胆原及亚硝酸盐等测定。

干化学法对有形成分如白细胞、红细胞、上皮细胞、管型、滴虫、的检查并不能代替镜检。试纸条在潮湿处或阳光下容易失效,分析仪测定可导致误差,当实验结果与临床不相符时,应深入了解,寻找原因,切不可根据一次测得的阳性和阴性结果就作定论。另外,试纸条应放冰箱内保存。

3尿沉渣镜检与干化学法的质量控制

3.1尿沉渣镜检的质量控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方法如何统一,严格的讲操作步骤应该是:取充分混合的新鲜尿液10 mL,用水平式离心机离心,以1 500 r/min离心5 min。取出离心管,弃去上清液后留下约0.2 mL,混匀管底沉淀物,用吸管取出沉淀物约20 μL,滴入载玻片上,用(18×18)mm盖玻片覆盖后镜检,先用低倍镜(10×10倍)观察全片,再用高倍镜(10×40倍)仔细观察。光线需柔和适宜,过强可使透明管型漏检。检查细胞至少应观察10个高倍视野,管型至少应观察20个低倍视野。结果以每高倍视野(HDF)细胞数或每低倍视野(LDF)管型数报告。

3.2干化学法检测的质量控制

3.2.1干化学法检测前质量控制包括正确的尿液标本收集方法、有效的标本标记与识别、适宜的防腐剂或冷藏装置、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测等,同时应了解患者可能影响尿化学检测的进食及用药情况等。

3.2.2干化学法检测中质量控制包括严格、规范、正确的实验操作和合理的应用尿液质控物来监控、判断尿分析仪是否处于最佳或正常的工作状态。

3.2.3干化学法检测后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对检验报告的审核、签发。除了注意检验报告的文字书写或计算机录入有无错误外,更应分析检测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即尿化学分析结果与显微镜镜检结果的相互关系,如出现:①化学分析隐血阴性,而镜检见多量红细胞。②化学分析隐血强阳性,而镜检却不见或仅见极少量红细胞。③化学分析白细胞阴性,而镜检见多量白细胞。④化学分析白细胞阳性,而镜检不见或仅见极少量白细胞。⑤化学分析亚硝酸盐为阳性,而尿蛋白质和白细胞均为阴性。⑥尿镜检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增长率多,而尿化学分析蛋白质为阴性,等等。这些均被视为可疑结果,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第9篇:定性化学分析范文

活体分析由于能够在活动物层次提供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化学信息,因而备受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广泛关注。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由于电极/溶液界面可设计性强、灵敏度高、响应时间短、样品保真度高等优点,在活体分析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由于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避免了样品的收集和分离,因此选择性成为该类方法研究中的瓶颈之所在。酶型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利用了酶对于底物的高度专一性识别的性能,因而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在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中备受青睐。目前,已发展的酶型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涉及多个传感元件(如电子转移酶介体/电化学催化剂、酶、辅酶、电子导体等),因此,这些传感元件在电极表面的简单而稳定的固定将直接决定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性能。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的毛兰群研究员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基于表界面化学的活体分析新原理和新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Acc. Chem. Res. 2012, 45: 533-543)。近期,他们发现,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离子簇和多齿桥联配体通过配位自组装而形成的无限配位聚合物(Infinite coordination polymers,简称ICPs)在活体分析化学的研究中具有很好应用价值。ICPs由于具有尺寸和形貌的可调性,已被应用于传感、催化、光化学、气体存储和药物释放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此类新型材料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Adaptive), 客体分子可以在其形成过程中以自组装方式包裹于所形成的骨架结构内。利用这种性质,毛兰群课题组率先开展了基于ICP的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发现了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所涉及到的所有传感元件,如酶(葡萄糖脱氢酶),辅酶(烟酰胺辅酶),电化学催化剂(亚甲基绿)等均可以在ICP形成的过程中以自组装的方式包裹于形成的框架中。基于此,他们合成了具有电化学传感功能的ICP纳米粒子(图1)。该纳米离子对葡萄糖具有很好的生物电化学催化活性,可用于葡萄糖的生物电化学传感。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大大简化了传感器的制备,而且ICP纳米粒子合成条件温和、环境友好(Chem. Eur. J. 2011, 17: 11390-11393)。

然而,由于ICP本身不具有导电性,电子在ICP粒子之间以及与电极表面的传递相对较难,导致传感器的灵敏度较低,很难满足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之需求。毛兰群课题组成功地将三维导电网络的概念引入其中,利用单壁碳纳米管(SWNTs)良好的电子导电性与丰富的表面化学性质,将其与具有电化学传感功能的ICP纳米粒子进行有效复合,从而构筑了具有三维导电网络结构的ICP/SWNT纳米复合物,加快了ICP粒子之间以及与电极表面的电子转移速率,大大提高了传感器的性能(图2)。所制备的基于ICP/SWNT的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豚鼠纹状体脑内葡萄糖的活体在线电化学分析(Anal. Chem. 2013, 85, /10.1021/ac303743a)。该系统研究不但为高性能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构筑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也拓宽了活体电化学分析的研究思路。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