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

第1篇: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改革;职业技能

《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从事涉外商务人员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直接指导对外贸易业务工作。该课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从事进出口业务操作的能力。因此,加快《进出口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专业课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背景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外贸企业将更直接地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对于具有外贸业务能力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呈不断增长的态势。

(一)企业对具备外贸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增加

近年来,由于本科院校培养的外贸人才大多流向了大城市的国企、外资企业及合资企业的高薪岗位,对于中小城市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具备从事报关、跟单等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外贸行业迅速发展。调查有关统计结果显示:众多企业急需大量既懂得对外贸易知识,又熟悉业务的初、中级专业人才。

(二)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伴随着外贸领域的不断拓宽,外贸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过市场调查发现,79%的民营企业更愿意接受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层次的从业人员来从事业务员、跟单员等工作。这正是中职校所需要培养的具备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

(三)企业对外贸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

随着对外经济活动的深入,企业对外贸易人员的专业知识、政策水平和操作业务要求不断提高:一方面,外贸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生学历,而是必需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实际工作问题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就业导向观念,并据此改革教学内容,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具备外贸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

二、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等职业教育应突出应用性、技能性。《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过程的学科,包括进出口商品交易条款的商订和贸易合同的签订、履行的流程。培养目标应该从“理论知识”转向“职业技能”,即通过该课程的学校培养一批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的初中级外贸实用性技能型人才,适应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及服务工作中的基本需要。

(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注重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偏重讲解性教学,缺乏学生的直接参与和动手练习,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种只管教不管用的模式,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违背了现代教学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造成所学知识严重脱离职业岗位的技能需要。缺乏实训、实习基地及各种条件限制,多数学生未能获得应有的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不足。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仍然采用的是呆板、固化的考试测评,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考试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这种评价方法存在的弊端主要有:考试目的定位不当;考试内容片面、教材化;考试方式单调;考试重结果而轻过程。

(四)师资队伍薄弱

部分国际商务专业教师或长时间从事理论教学,没有接触实际外贸工作的机会,或是刚刚从大学毕业,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不少,但综合实践能力较弱,本身就是重理论教学模式的产物。因此,实践经验丰富、高质量的专业师资极其缺乏,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要求。

三、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为了改变上述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也为了适应和满足我国对专业技能型外贸人才的更高要求,培养掌握相应岗位基本技能和适应岗位专业素质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开展如下思考与探讨: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要构建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职业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职业教育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中心,以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为标准进行职业教育的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估。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的发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仍有相当差距,中职院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供需脱节。这直接反映了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体制对市场需求、对职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相当一部分中职院校尽管想办好中职教育,但在具体工作上却存在着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急需,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就业信息通道不畅等诸多问题。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正是督促中职院校切实转变观念,走向市场,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把提高办学质量放在首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突出其鲜明的应用性特色,增强社会认可度。

(三)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修订教学计划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的职业生涯需要。为此要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计划,培养符合一线岗位要求的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

按照“工作要求什么,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原则,在教学中应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使学生对进出口贸易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并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四)打造“双师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应从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入手,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利用多种形式使教师轮流到外贸企业实习,接触实践提高操作水平。定期或不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努力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和丰富其实践经验。

(五)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中等职教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使自己的毕业生成为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推行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接轨的产教结合模式,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及能满足用人企业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中职教育要坚持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的原则。近几年来,部分中职学校通过校企密切合作,专门成立了各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根据企业对所需人才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技能培训措施,大大地改变了过去教学计划制定脱离实际需要的盲目性,有力的推动了中职学校教育改革深入进行。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应确立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和实践教学的加强,让学生比较深入地掌握和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工作环节、流程与管理等实践知识,并获得岗位技能的训练,满足企业对外贸业务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政府相关职教优惠政策的支持和外部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的前提下,《进出口贸易实务》的教学将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凸现职教本色。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2]肖汉.浅谈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13.教育研究,2006,(12)

[3]林旭芳.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J].职教通讯,2007,(4)

[4]王冉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之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2)

[5]余世明,冼燕华.《国际商务模拟实习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1.1高考志愿填报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一些学生是根据高考分数做出的专业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完全是被动的。即便有些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但由于高考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所以也未能较详细地了解所报考专业的情况和专业所在高校的情况,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前景。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对所读专业认识的片面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丧失兴趣或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目标和进取心,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动摇,萌生转专业思想。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2.2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2.3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2.2.1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2.2.2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证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2.2.3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1.31%,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2.4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2.4.1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4.2改善中医学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医学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导致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可通过尽早安排学生进入临床见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效果,感知中医名家的临床魅力,在近距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我们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这种“早临床”活动以及组织中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全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多次、反复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这种“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中医临床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中医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专业技能,从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第3篇: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1、内容多,学时少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第4篇: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实验班;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河北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历代名家辈出[1]。这里是中医鼻祖扁鹊的出生与行医地,中医发展的鼎盛时期――金元时期,出现了以刘完素为代表的河间学派和以张元素、李东垣为代表的易水学派。金元四大家中,除了刘完素、李东垣两位河北医家外,张从正私淑刘完素,朱丹溪是刘完素的三代弟子[2]。清代王清任,近现代张锡纯、郭可明等河北医家取得了巨大学术成就,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学校从2014级开始设置扁鹊中医实验班,就是结合现代师承教育,对河北省的中医学术流派和医家经验进行传承和发展,以培养高质量的中医人才,造就新一代河北名中医。

一、选拔方案

1.选拔原则:自愿报名、公开选拔、公平竞争、择优录取30人。

2.选拔范围:在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中,第1学期平均绩点成绩在全年级排名前50%学生,自愿报名。

3.选拔时间:第2学期的第11―14周。

4.考试方法:(1)笔试: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辩证思维初步能力试题各占35分,古汉语基础知识题占30分。(2)面试:聘请专家组成考核小组进行面试,面试成绩100分。(3)成绩认定:学生最终成绩=综合笔试成绩×50%+第1学期必修课平均学分绩×30%+面试成绩×20%,择优录取30名。

二、培养目标

在“博学求源、厚德济世”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专业学习及师承教育,强化经典、拓展基础、提升技能,培养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中医学专门人才。

三、课程设计特色

1.突出河北中医学特色。在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过程中,将传授河北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弘扬河北医家医德医风,汲取河北地区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等贯穿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从课堂教学到临床实践,从传统教育基地建设到第二课堂,实施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开设“河北学术思想与临床研究”、“历代河北中医学派诊断学思想”、“河北医籍导读”等课程。

2.坚持“厚基础,重经典”的理念。课程设置以中医核心课程为主线,将四大经典学习置于课程体系的核心地位,突出传统,突出经典,强化经典背诵。开设“经典理论与临床”、“历代医家名方解析”等课程,并进一步强化中药学、方剂学和四大经典背诵的等级考试。

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时,加大实验教学的投入,完善中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增加实验和实训教学内容和学时数。比如:为了增强学生对药用植物和中药饮片的辨识能力,开设“常用中药辨识实训”课程。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及国学经典学习,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毛笔书法”、“易经选读”等课程。体育课改为太极拳、太极剑和八段锦等特色体育项目。适当压缩西医课学时数,增加学生见习学时数。发掘学校附属医院和国医堂的医疗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真正做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导师队伍建设

1.在校内、外选聘学术造诣较深的高年资教师为该班授课。

2.选聘国医大师、河北省十二大名中医、河北省名中医、全国和河北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等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临床水平高的资深中医师临床带教。学生2―3人1组,跟从1名导师,每学期轮换1次。

3.选聘中医理论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校内指导教师。

五、日常管理设想

1.学院领导和学生结对子,配备专职辅导员,对实验班学生工作细致到位。基础医学院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每名领导和5~6名同学结成对子,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扰和学习中的困难。配备专职辅导员,加强师生沟通交流。辅导员做到随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验班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面对的困难和问题。

2.加强团委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工作。建立学生社团(如扁鹊医学社、国医论坛社等),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依托,根据学生对历代名医名家及河北学术流派的兴趣不同,建立各种兴趣学习小组,有组织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及课外学习活动。

扁鹊中医实验班是中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先锋,学院协同教务处制订了有河北中医特色的培养方案,在实践中办好实验班,为培养出河北乃至全国有名的中医人才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课程设置 调查分析 岗位素质

为了更好地促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专临床医学人才,我系进行了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相有关课程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原因,依据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以培养高层次的专科临床医学人才为目标,对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提出改革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广西31家县、乡镇基层医疗单位,其中县级医院6家,乡镇卫生院23家,社区医疗报务中心3家。

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由调查者自行设计,调查内容共6项,包括中医学、中药学、临床专业课程、临床相关专业课程、临床操作技能课程、临床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评分等级分为增多、维持、减少。调查者亲自发放问卷,负责解释,共发放问卷31份,当场回收31份,有效回收率100%。

二、结果

6项调查内容中,有60%的基层医疗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增加临床操作技能课程,有58%的基层医疗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增加临床相关专业课程(如影像诊断、超声诊断等),而有51%的基层医疗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减少中药学和中医学(见表1)。

三、讨论与分析

医学专科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毕业后主要从事农村及基层卫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专科人才。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结构需要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的后备人才。

1.广西柳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县乡镇卫生医疗单位由于地处偏远,医疗人员相对较少,往往要求临床医生能“一专多能”,除能够熟练应用临床知识诊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又能够具备超声诊断、影像诊断技术等能力。因此,在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优先考虑到这一要求。

2.中医中药学是一门较为深奥的学科,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中药学只占到2.7%左右,而且临床专业学生只是单纯在学校进行中医、中药学基础课程学习,缺乏中医传统理论基础学习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不能很好服务于基层,所以大多数基层医疗用人单位认为应该减少中医、中药学课程。

四、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高专医学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要以满足岗位技能需求为目标。赵子明通过对130所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进行调查后,也提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要以社会需要为依据,以促进医学人才素质提高为指导思想,以对医学人才结构的要求来调整课程结构为目的,以构建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专业课程体系为目标,以纵向深入和横向宽广为原则。

1.设置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原则:科学性、目标性、层次性、创新性

科学性是指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经过市场的调查,与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相一致,不能盲目随意设置。

目标性是指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应以强化培养人才目标为原则。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既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又注重扩大学生的视野,删除老化、重复的教学内容,代之以宽基础、新成就、新技术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使课程体系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起点和手段。

层次性不仅是指临床专业课,也指其他医学类及人文社科类课程要有层次,在安排上应该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应该优先选择对学生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培养和临床思维判断有所帮助的,同时哪些课程先上,哪些课程后上,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在课程设置改革中都要有所考虑和安排。

创新性是指课程体系在设置时要突破原有的旧的思维模式,体现出当今社会对高专医学人才的要求,课程内容中要加入新的学科信息,要具有前沿性、体现出医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2.设置医学专业课程的具体措施

(1)重新设置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时间,优化课程体系

我们现在运行的高等临床教育培养体系大多数还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医学教育体系建立的,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所以有必要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同时合理划分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在总学时中的比例,构建融合,有机联系,密切配合的课程体系。

(2)对课程进行整合协调、精简

由于临床课程之间的相关性,难免会出现临床课程内容重复,凡几门临床课程中重复讲述的病症,一门课精讲,其他几门以讲解方法为主,临床经验为主。

(3)合理压缩必修课时数,适度增设选修课程

我们以前都是重视医学基础课,相应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就会减少,根据现在临床医学人培养的需要,应适当减少医学基础课的课时以“够用为度”,同时可增加当前基层医疗单位所需技术课程。

(4)加重实践课比例,加强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我们要培养的高专临床医学人才是高级的应用型人才,临床操作能力是高专临床医学学生必备的技能,但也一向是其比较薄弱的环节,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加重实践课比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应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

(5)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临床医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以前单纯的看病吃药,而是更多是要求医疗保健,心理健康咨询等全方位的医疗诊断,此外,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可以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真正地热爱临床医学事业。

总之,高专临床医学所设置的课程,要能适应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以保证学生目前和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职教论坛,2004,(08下).

第6篇: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

Abstract:Human anatom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science in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iv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in higher i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olleges. Currently, there are a number of significa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natom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learning of anatomy course is complex and cumbersome.Based in recent years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we will explore the teaching ideas, measures and experiences in human anatomy.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uman anatomy;Teaching Practice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经典的基础医学必修课程。高等中医院校人w解剖学研究人体各部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功能,为进一步学习人体各器官形态、机能、诊断和防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高等中医院校医学生的必修课。在医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中,人体解剖学的学习至关重要,其教学方法的研究都受到各高等中医院校的重视。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曾先后教授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等专业的解剖学课程,发现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主要存着以下问题。首先,由于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复杂性以及专业特性,大一新生学习往往感到枯燥,很难产生兴趣,导致学习劲头不足;其次,本课程具有内容、名词多,学习、记忆难的特点,不少学生感到难学、难记、难懂,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再次,现有教学模式中,课程基础知识与临床严重脱节,使学生到了临床还需从头来过;最后,由于传统教学方法常采用教科书、图谱、标本和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仍然难以形成立体感和位置空间感,因此许多学生反映解剖学的内容过于抽象,更容易忘记。

2方法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并结合以下教学手段及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1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人体结构本身、相关疾病或者生活经验引入每次课堂的内容。例如运动系统可以通过自身能够摸得到,看的到的结构引入正题,逐步深入,详细的讲解各个结构;其他的各大系统都可以通过一些学生熟知的疾病引入人体结构,学习相关功能。在高等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多数大学第一年即开展本门课程。学生对医学知识还知之甚少,却充满着憧憬和期盼,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此时至关重要。

2.2结合PBL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近年来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受到重视,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975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HS提出:教学中采用了"问题箱"的方式教学,其方法是通过提出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持续发展。这是目前发达国家仍然常用的教学方法,强调创设合理、复杂、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机结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1]。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在我国也有人提出结合PBL教学,可以使课堂更加丰富,并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加强师生交流[2]。以上方法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更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3结合3D教学,加强学生对人体器官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的理解力 近5年我们统计了582名(2006级至2011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毕业生(每年级在毕业时做问卷调查),在调查问卷中发现,我们发现65%的学生都认为课本太枯燥,无法形成立体的解剖空间,很难想象出各个器官的空间位置关系。然而,日益复杂的数学模型,图像处理和可视化工具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逐渐催生了结构复杂的三维(3D)解剖结构[3]。3D解剖软件在2008年即被国外用于解剖学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网络上广泛流传着3D body 软件,在解剖学教学中,学习一些位置关系复杂的结构时我们结合了3D解剖软件教学,弥补了解剖标本的不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立体化。

2.4密切联系临床,体现专业特色 人体解剖学教学在高等中医院校针对多种不同的临床专业,如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针灸推拿专业、护理专业等。虽然各个专业在高等中医院校多是90学时或72学时相似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但是不同的专业,学生的关注点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专业同时还要通过密切联系临床,根据专业特点体现出专业特色。针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引入一些病例分析,通过疾病认识人体的解剖结构。针对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人体体表标志、局部解剖的介绍。针灸的穴位主要依靠人体的体表标志来定位,所以必须对解剖学关于骨性体表标志和肌性体表标志做重点介绍和讨论。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应该重点在护理解剖方面的内容[4]。

2.5加强实验课的教学 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实验室存在着标本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缺点。每个教师带领70~80个学生上实验课,每一组十多个学生,导致实验课教学质量比较低,学生与老师无法有效沟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减。我们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小班级教学,每个班级不超过30人。此外,我们还需要增加高质量的标本,增加标本数量,把标本室变成开放性实验室,医学生随时都可以来标本室参观学习。最后,还可以让实验员协助实验课教学,并承担一部分实验课的内容,以增加实验课的趣味性,提高实验人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3结论

总之,人体解剖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是引入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也只有几十年的时间。高等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对象和西医院校有所不同,故在课程设置上也有些差异。我们教学的出发点是让学生更能产生兴趣,更容易接受。通过上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各种方法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我们希望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合格、更适合于临床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Barrows HS,Mitchell DL.An innovative course in undergraduate neuroscience. Experiment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problem boxes'[J].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1975,09(4):223-230.

[2]章明星,刘建卫,赵伟.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探索[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2):142-143.

第7篇: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在人体中,生理活动的规律存在着阴阳对立关系,并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基础及生理学的知识将体内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联系阐述说明。这样的讲述,不仅阐明了生理学中蕴藏着的阴阳学说的元素,还将中医的阴阳学说渗透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强了教师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吸引了中医专业的学生学习生理学的注意力,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中西医结合起来学习的意识,最终取得教与学双丰收的目的。

授课环节:针对传统中医学专业,各学科采取单独教学计划、单班授课的形式,杜绝千课一律,各专业授课趋同的弊端。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调整,我们学习其他院校的经验,针对传统中医专业构建了新的现代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其课程和主要模块内容不是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浓缩版,而是由以下重点模块知识内容组成: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内容包括细胞生物学,酶与维生素,生物氧化,糖、脂、蛋白质与核酸的代谢,营养物质的代谢调节,分子生物学基础。人体结构与形态学:内容包括人体基本组织的结构与形态,各系统器官的组织结构与形态。人体功能学:血液与血液生化,血液循环,体温与体温调节,消化与肝胆生化与吸收,肾脏功能与水盐代谢与平衡,神经系统,内分泌与激素,呼吸功能,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病原生物学:细菌学、病毒学与寄生虫学概述,常见致病菌、病毒、寄生虫及其致病作用,免疫学基础等。病理学:常见致病因素及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其特殊病理变化。基础药理学:药动力学,药效学,各系统药理,激素及体内其他活性物质等。

实践环节:拓宽基础知识、强化技能训练、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教学。如针对望诊中的舌诊,重点实习舌的组织结构,针对触诊,着重观察心脏、中动脉的结构及相关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功能。在人体结构学模块知识中,有重点的将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正常人体形态构造和各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某些器官的体表投影与针灸穴位的关系;人体体表的骨性、肌性、皮肤标志与针灸穴位的标准化定位联系阐述,为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好两项工作

学生学习动力的储备:上述课程体系的开设,帮助学生在深入学习本专业精髓的同时,进行了知识、方法的更新。使学生懂得中医专业的发展不仅离不开本学科的实践,还依赖于相邻或边缘学科的渗透与融合。中医要振兴和发展,必须从它相邻的学科———现代医学领域取其精华,也就是采用与中医教育相关的,具有生物共性的人体基本知识和现代医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方法。这并不等于用现代医学理论体系来取代经典的中医理论体系。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西医课程的动力和兴趣。例如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中,赵承军教授在开课前对中医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中医专业学生该如何学习组织胚胎学课程”的讲座,学生听的极为专注,且正确认识了人的整体性与微细结构之间的平衡对维持健康的重要性。教材的准备:各学科应针对中医专业的专业特色,做好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工作。目前教学中多采用中医药专业系列教材,且有部分教材为案例版,增强了学生的临床认知和感受,已有多名教师参与到中医药类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中。

把好验收最后关口

考虑到传统中医专业学生部分为文科背景,学习西医基础理论知识背景不足、学习能力不足的客观问题,除平时狠抓教学实践环节外,还要做好复习考试阶段的知识巩固工作。通过知识竞赛、发放复习资料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融合的梳理,以使教学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发挥基础医学优势,支持中医专业的科技创新

1科学研究支撑中医学教学和临床实践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生长着丰富的道地中草药。其医用有效成分的分离提纯、药理作用功效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对宁夏特色经济作物的开发、疾病的防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期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宁夏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药效分析等研究工作。如:枸杞多糖的神经保护、生殖保护中医研究、甘草的抗抑郁作用研究,苦豆子生物碱的抗内毒素、抗肝损伤等专业的研究;沙枣花精油的提取及药用作用研究等。经初步统计,仅药理学系2007-2010年就发表与本地区道地中草药药理研究的专业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3篇;核心刊物收录20篇。全院在此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多项,涉及到药理、化学、神经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等多学科,这些科研成果对中医药教学及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2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使中医专业学生感悟科研精神、体验科技创新、领略科研思路的形成,并认识到要完成中医技术现代化,就需要通过生物医学工程方法,建设现代中医基础医学研究平台,才有可能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中医诊疗体系中来,进而实现中医技术现代化。蟾酥是由蟾蜍科两栖爬行动物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物经加工而成,为传统中药材。味甘、辛,性温,蟾酥所含甾体物、生物碱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恶疮、痛疽、咽喉肿痛等症,外用可止血,是六神丸的主要成分,为了观察蟾酥的抗癌效果,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指导中医专业学生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蟾酥注射液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的工作,通过立题、技术路线设计及选择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结果、分析试验数据,进行了科研工作的过程体验,获得了蟾酥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结果。使中医学生开拓了应用现代技术方法深入探索中医中药防病治病机制的视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中医专业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素质教育的创新平台。

3开放实验室,为中医学院教师提供科研平台,提供现代生物学技术服务

目前,宁夏医科大学已有多名中医学院的教师进入基础医学院科研平台,进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进行复方制剂动物模型的研究,这样的平台支持、资源倾斜大力提高了中医学院教师产出科研成果的水平和产出速度。对我校中医药、特色回医回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8篇: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本研究论文以止咳平喘药为例,初步探讨将“翻转课堂”和PBL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用于临床中药学教学,详细说明实施过程及应用效果。

1.1实施过程见图1。

1.1.1病例列举案1患者,男,45岁,自述近3天咳嗽,痰多色白、质清稀,伴有鼻塞咽痒,鼻流清涕,兼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案2患者,女,32岁,自述近一周咳嗽,痰多色黄、质黏稠,咳痰不爽,偶有腥臭味,可闻及喉中痰鸣声,身热面赤,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案3……

1.1.2问题列举A.痰、咳、喘、哮的区别和联系?B.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的适应证?C.苦杏仁有毒是因为含有氢氰酸,中毒量大概为多少,吃多少会导致死亡?D.刺激性强的止咳平喘药是不是指的是对支气管黏膜的刺激?如果是的话,为什么胃肠有出血者也不能用?E.生苦杏仁为何要后下?F.……

1.2效果调查

1.2.1学习能力提高经过调查,在参与会议讨论的13名学生中,有2名学生测试成绩在95分及以上,7名学生成绩在90~94分,3名学生在85分~89分,仅有一名学生成绩为82分。90%的学生认为自己止咳平喘药章节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知识掌握迅速、牢固。

1.2.2学生认同度调查设定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热情、喜欢此种教学方法、课前作业课上提问讨论的方式好、与临床病例相结合更有助于相关知识掌握、此种教学方法使学习压力增大这五个方面为调查内容,对参与会议的1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10名学生喜欢此种教学方法、9名学生认为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热情、7名学生认为课前作业课上提问讨论的方式好、11名学生认为与临床病例相结合更有助于相关知识的掌握、3名学生认为此种教学方法使学习压力增大。

1.3教学质量监控结果高年资教师在听取了本次教学活动后,认为将“翻转课堂”和PBL相结合后,教师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更深入地讲解专业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更加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更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为临床打下基础。

1.4教师课后总结和反思讨论结束后,教师在课后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总结,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讲解,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讨论

大学生在学习上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大学教育应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和PBL符合这种教育理念,且为这种理念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在当代大学教育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在临床中药学的学习中,学生要记忆数百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知识点繁多、复杂,传统的授课方式简单直接的将以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致不高,课堂气氛也比较呆板,学生记忆知识难度大,多而繁杂的知识点很容易混淆,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将“翻转课堂”与PBL结合用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实验中,学生课下学习书本知识,课上思考并讨论解决相关问题,激烈的进行讨论,并与临床真实病例相结合,学生学习热情及兴趣较高昂、气氛较热烈。通过当堂测验发现,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对于中药学繁杂知识点的掌握速度更快、更牢固。学生普遍反映在经过思考、激烈讨论及针对病例辨证练习用药后,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更深刻。多数学生比较认同这种教学方法,认为这让原本简单、枯燥的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探索性和挑战性。

PBL教学法是取消基础知识的学习,以临床问题为引导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不利于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我们将翻转课堂与PBL相结合,做到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弥补了PBL教学的不足,既有助于中药基础知识的记忆,更有利于提升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处方用药能力,为其以后走向临床打下基础。本研究通过将以上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用于中医学专业临床中药学的教学,结果发现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导其更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其开拓思维。在将“翻转课堂”与PBL结合用于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中,首先要注意不能所有的课程都采取此种方法,要选取合适的章节,比如消食药、解表药等学生比较熟悉的药物,更有利于他们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更好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其次要选取合适的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已熟知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知识,可以对病例进行正确的辨证用药。最后要选取合适的班级,尽量选择整体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学生大胆自由的进行讨论,才能更好的发现并解决问题。

第9篇: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制方原理、中药配伍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1]。提高方剂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至关重要。由于方剂学涉及到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临床各科及各家学说等多学科知识,并以“证-法-方-药”为核心构成较为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课程教学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在本科学生尚未接触到临床课程和当前中医课时紧缩的情况下,让学生掌握方剂学系统知识和临证立法组方的技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近些年,随着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公认,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科研及教学,为医学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机遇,也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两个新兴学科的特点及与传统中医药学、方剂学的联系,引发笔者对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基本概念及与中医学、方剂学的联系

1.1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提倡将最佳的临床证据和临床医师的个人技能相结合,并尊重病人的选择和意愿,进行临床医疗实践,促进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提高医疗质量[2]。循证医学目前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已被很多医学院校纳入教学计划。在循证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围绕问题展开研究证据的检索、评价和利用,以及在无证可循时如何创造证据,以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和基于问题的研究、处理能力已成为教学的重点和教改的方向。

1.2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或称为转化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通常是指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把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技术、方法和药物,即“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benchtobedsideandbedsidetobench,简称B2B)的一种连续过程[3],这一过程的实现是双向的。转化医学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架起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

1.3循证医学、转化医学与中医学、方剂学的联系

传统中医学、方剂学与现代循证医学、转化医学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相关性[4-6]。传统中医学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最大特色,从注重临床证据的收集到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思想到强调医患互信、个体化治疗;从注重中医、中药融合,突出医药一家到强调以临床为中心,重视临床实践;从“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到“临床—理论—临床”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运行模式都与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具有相同的理念和运行轨迹。可以说,传统中医学就是朴素的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蕴含着其原始思维和实践过程。作为中医基础课程之一,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与临床各科的桥梁。真正的方剂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成,更要使学生知道遣药组方的道理,以便临床中灵活运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一切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循证医学、转化医学蕴含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对传统方剂学的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2方剂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课程安排不尽合理

目前各中医院校方剂学课程教学大多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集中进行,加之方剂学等主干课程课时不断被压缩。这个阶段,学生尚未完全接触临床,缺乏必要的临床感性认识,对方剂制方理论的理解较为肤浅,掌握的方剂大多限于死记硬背的方药组成,加之考试结束后疏于经常温习,经过几个学期的遗忘,每到临床应用时掌握的方剂所剩已寥寥无几,学生常常反映脑中空空、一头雾水、不知所措[7]。这样的课程安排不太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2.2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据调查,目前方剂学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凸显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本该很灵活的知识和技能变成了固化的模式,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不能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处于机械的、被动的、应付式的学习状态,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太理想[4]。

2.3授课内容亟待完善

现阶段,全国各中医院校使用的教材不统一,教学水平高低不同,有些地方授课内容还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例如,由于课时所限等因素,本该重点讲解的总论和各章概述部分被压缩甚至忽略,这样很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清晰的方剂学知识框架体系;另外,方剂学授课的重点往往集中在方剂药物组成及配伍关系的分析,忽视了对方剂主治病证、病因病机的解析。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充分理解医圣先贤遣药组方的思路,不能真正掌握方剂的精要之处。

2.4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的内涵实质,是基础与临床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聚点,宏观与微观、预防与治疗、功能与结构、科学与人文的交叉融合,其教学理念要打破基础与临床、医学与药学、临床各学科之间固有的屏障,加强沟通和联系。这就要求一线专业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又要有广博的知识结构。目前,各中医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医学专业出身,知识面相对较窄,信息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及相关人文科学的素养相对缺乏,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3.1优化课程设计

按照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的思想,在医学生基础课阶段,应鼓励他们早期接触临床,例如在理论课程进行的同时开展相应的短期见习、利用课余时间进入附属或教学医院进行短期的见习活动等都是比较好的选择。使学生通过对临床诊疗活动的了解,将临床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入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并努力解决,从而增进对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增强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完成了从实验台到病床和从病床到实验台的双向教育过程,这一过程是潜移默化式的,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近些年,以此为思路进行课程调整安排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北京中医药大学实施的方剂学“二段式教学”引人关注[7]。所谓二段式教学,一般前期第三学期开设第一阶段(72学时)的基础知识讲授课,经第四学期的临床见习后,于后期第七学期开设第二阶段(27学时)的理论与实践提高课。第一阶段方剂学教学重在理论基础,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初步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为学习中医临床各科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方剂学教学目标定位在为学生提供方剂学基础与临床经验技能间的衔接。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方剂运用和临证遣药组方的一些规律或技巧,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开阔思路,加深对辨证论治精髓的理解,深入理解方剂的学术内涵,培养和提高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这种渐进式、深化式的教学模式既符合中医药学知识结构的特点,也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经过多年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种教学法值得借鉴推广。#p#分页标题#e#

3.2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灌输,适应现代临床需要的EBM临床教育则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学生学习、发展。教师应充分运用课堂讨论、临床实践、辩论会及模拟病案分析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变死学为巧学。即在有限的时间内,以解决临床问题为中心,掌握那些最有用、最迫切的知识,以实现学习的最优化。课堂讲授尽量以“启发式”的PBL教学法代替“注入式”、“填鸭式”的强制灌输,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3.3完善授课内容

在方剂教学中,要重视总论及各章概述部分的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有效学习可使学生了解中医方剂发展历史和规律,熟悉学科特征和内涵,掌握方剂组成与变化的基本结构和形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具体方剂提供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另外,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和高度统一的,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是方剂所主治的病证病机与确立的治法以及体现治法的方药配伍三者间的密切关联性、统一性[1]。方剂教学应以方证相关为主线,“据证论方释理”,使学生在充分知晓方证病机、成方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药物配伍关系,掌握方剂的制方原理。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这样的方剂学教学过程—从引导学生开始临床症状的解析,病证的判定;到治法的确立,方药的选择;再到剂量、剂型的调整,一直到方剂配伍原理分析,临床应用扩展。这一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循证医学思想具体的实现过程。

3.4提高教学能力

将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引入到教学中,对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循证思维训练的特点,教师除了拥有传统教学所必须的能力,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还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即在诊疗及教学过程中对患者和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此外,还需要具有自主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8]。同时,循证医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寻求证据、系统评价”的全过程。教师应掌握并灵活运用PBL等启发性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