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

关于化学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化学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化学的知识

第1篇: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概述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含义所谓的质量守恒定律,其实就是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总合等于反应之后不同物质的质量总合.在通常情况下,简单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原子的数目、种类与反应后的一样,这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历史起源在18 世纪的50 年代末,质量守恒定律就已经被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所察觉,并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 一直等到18 世纪 70 年代末,在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实验之后,质量守恒定律才真正被人发现,被人承认. 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得以改进,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说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二、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中的作用

如果说进入化学研究有一所大门,那么质量守恒定律就是打开这所大门的钥匙. 质量守恒定律,不仅为化学家对于研究化学变化提供相当准确的理论依据,还为后来的科学家发现有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些常见的规律奠定了深刻的基础. 在初中化学知识里,已经有了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课程. 这一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课程的引入,也开始使学生真正跃入研究化学变化的大门.

1. 正确引导学生要想让学生透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师就应该在化学变化的方面来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有关量变方面的相关问题,利用对于质量守恒定律深入理解和分析,逐渐开始让学生明白和清楚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关系的重要科学思想. 因此,要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在化学教材中起到一个呈上启下的作用,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探究中起到一些重要作用. 其作用有以下几点:首先要谨记质量守恒定律的有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可以快速有效地借助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和研究有关问题,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能够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有利于实验的完美进行. 其次,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实践分析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于自然科学的了解程度,让相关的实验探究题有良好的处理办法和措施. 最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尤其是借助具体的物理现象,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让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在科学实验探究中的关键作用和效果.

第2篇: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社会化办学;多样化;精细化;科学化;民主化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日益重视职教事业的情况下,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都大显身手,进行各种尝试来促进职教事业的发展。为了实现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多样化、精细化、科学化和民主化,我校以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聚全校之力,进行了社会化办学的尝试和探索,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提出来与同仁交流。

职教社会化办学方式的含义

它是为了尽量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多样化、民主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办学的方法和手段,是通过社会化办学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现的,包含以下内容:

(一)招生社会化举措

生源范围不断扩大(1)应往届初中毕业生;(2)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3)在职人员;(4)农民工;(5)退役士兵。

招生宣传方式不断增多(1)电视台宣传;(3)报纸宣传;(4)网络宣传;(5)广播宣传;(6)成功毕业生事迹宣传。

招生工作人员更积极地面向社会(1)招生工作人员走出校门,融入社会;(2)社会人员合理合法地参与招生;(3)年度招生调查制度化;(4)招生人员工作方式人性化;(5)招生人员工作方法科学化。

招生场地和活动随社会需要灵活化(1)校内招生办为招生工作总部;(2)应招生需要校园成为招生点;(3)在教育主管部门安排下市民广场成为招生现场;(4)居民社区可成为招生分散场所;(5)邮局成为开展招生活动的重要补充场所。

按陶行知先生的“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的教育思想,我们应重视招生社会化举措的效果,并进行不断创新。越能提高职校招生的质量和数量,就越有利于完成招生工作。本校在办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动态式招生社会化举措就很好地满足了学校招生工作的需要。

(二)教育教学社会化举措

职教教材与社会实际需要联系起来(1)调整教材内容,使教材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2)把教学内容与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3)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

将实训基地与社会联系起来(1)争取政府的帮助,使优秀企业成为学校的技能实训基地;(2)学校自建实用型技能实训基地;(3)跟踪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及时提高技能实训基地的设备水平。

职教方法的社会化措施(1)职教方法与企业的操作性需要相结合;(2)职教方法与学生的成才性需要相结合;(3)职教方法突出技能理论与技能实践相结合。

职教师资队伍的社会化(1)把职校教师送至企业(与教师专业有关)学习实践;(2)把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请进学校传授学生技能;(3)请职业教育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4)定期开设“促发展式职教讲坛”。

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在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探索了职校教学内容、教学实训场地等的社会化措施,效果明显。学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更贴近企业行业的实际需要,职业技能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实践证明,职校教学考虑了社会需要,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校管理的社会化举措

职校学生管理目标和企业行业的要求相结合(1)把学生的德育管理目标与企业行业的职业道德目标相对接;(2)把学生的美育目标与企业美的内涵要求相结合;(3)把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

管理手段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管理手段要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要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2)采用实验法来测试和获得科学的职校管理手段;(3)用调查取证法了解社会对职校管理方式的期待,再把期待转化为管理措施。

职校管理队伍和社会需要相联系,让部分社会人员参与学校管理(1)管理团队的构成以教师为主,行业企业人员为辅;(2)管理队伍的考核以绩效为依据,并以社会的满意度为参考;(3)管理团队能力的提升以社会行业企业考察实践和专家定期培训为主要方式。

管理制度政策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职校管理制度政策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以接受社会监督和考验;(2)管理制度政策的效果要通过社会行业企业检验;(3)管理制度更新,要满足社会需要,要让学生家长满意、让企业赞赏等。

陶行知先生强调:“动员社会上现有可能的力量,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为伟大的人民教育事业服务。”因此,我们在管理本校时就尽可能动员利用社会上现有的力量,促进学校管理的社会化。比如,我们借助学生家长了解管理中的不足,借鉴企业行业的管理文化,让我校的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合理等。

(四)教科研工作的社会化举措

教科研工作的目标与企业行业的要求相结合(1)职校专业建设目标的研究与社会实际要求相结合;(2)职校科研课题目标与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相联系;(3)把行业企业的科研目标要求与职校的科研目标相融合。

职校教科研手段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尽量采用最新的科研手段和设备进行科研;(2)采用社会行业企业的产品科研手段的更新模式进行职校科研;(3)根据社会和职业教育的要求淘汰落后的科研手段,创新科研方法。

职校科研队伍建设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1)派送学校科研队伍到企业行业的研发机构进行交流;(2)把行业企业的科研专家请进学校兼职搞科研工作;(3)对职校科研人员的考核参照社会行业企业的标准执行;(4)利用适当机会派送学校科研人员到国外职校考察科研方法和制度。

职校科研成果的检验与社会要求相结合(1)科研成果要在行业企业内应用;(2)科研成果要通过社会行业企业的合作分享;(3)学校科研成果的应用换代要考虑行业企业的承受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职校师生的科研成果也是促进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要素。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既学校”。我们尝试把师生的科研产品投放社会加以应用,比如灭蚊虫防盗窗、广告专用清洁机等。

(五)职校就业工作的社会化举措

就业工作指导思想与社会需要相联系(1)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要以“服务学生就业,满足社会需要”为指导;(2)采用“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职教生”的宽广就业工作思路;(3)牢记“学生就业成功我荣,学生就业失败我耻”,提高工作荣辱感。

职校生就业教育与社会实际要求相结合(1)把就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联系起来;(2)定期邀请用人单位人事招聘负责人对学生开展就业教育;(3)结合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就业礼仪习惯的教育。

结合社会要求创新学生就业模式(1)深化行业企业“定单式培养”就业模式,展开企业行业用人需求年度调查工作;(2)促进行业企业“冠名班”学生就业方式的纵深发展,提高学生就业效率;(3)研究“工学结合”学习就业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

做好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1)根据社会实际开展学生创业教育,让学生掌握创业策略等;(2)开展“职校在校生创业孵化器”工程,为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场所等;(3)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社会行业企业的运营过程,以帮助学生创业。

职校生就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在陶行知先生“社会既学校”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尝试了学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化。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了就业工作指导思想,邀请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人员参与学生的就业模拟活动和创业教育活动,以就业社会化带动学生的就业工作。

职教社会化办学方式的原则

我校在实施社会化办学方式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办学实践需要把握的三个原则:

包容性社会化办学措施涉及招生、教学、管理、教科研和就业等方面,涵盖了职校办学的各个环节,所以,要想让这些措施成为有用的办学工具,成为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包容一切有利于成功办学的所有社会化办学措施。

民主化 在进行社会化办学方式探索中,有两方面要求使得民主化成为一个重要原因。要求之一是职校能力有限,不可能依靠一校之力推行社会化办学,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民主参与;要求之二是人们民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更加渴望民主,反对学校关起门来办学的行为。因此,本校在办学探索中依靠社会进行社会化办学尝试,社会化办学举措大多也是与社会各方面互相配合而提出并实践的,实现了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的民主化。

及时灵活性 在办学实践中,我校也非常重视灵活利用社会化办学措施。比如,当发现有的措施效果不佳时,马上进行改进;发现有的方法效果良好时,积极总结经验,争取发现更有效的措施。

在办学实践中,社会化办学举措应用后,作用非常大。第一,有利于职业学校和社会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当开展校企合作时,职校可以拿出这些举措和企业谈招生合作,让企业员工成为职校学员。也可以谈管理合作、就业合作等。第二,有利于政府和学校的沟通。有了这些,政府部门就会很容易看清楚职校的弱点和优点,政府对职校的指导和帮助就能有的放矢,让职校受益匪浅。第三,有利于职校间进行办学经验交流。当职业学校拿出这些措施进行交流时,对兄弟学校的办学情况就会把握很准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茂莉,卿中全.高职多样化课程建设管理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

第3篇: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

在德育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追求何种的师生友谊呢?笔者认为新型的师生友谊纽带应该是建立在生、师个性全面发展交往基础上的,它是人与人心灵的融通,是师生彼此真情的付出,是师生的互相关心,生师之间的心灵互动的结果。师生的友谊纽带是促进学生和教师情感升华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一体,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应该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友谊纽带。

一、教师真情为学生,真心爱护学生,赏识学生,尊重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所有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要尊重学困生的智力发展,尊重身体残疾的学生,尊重心灵孤寂的留守学生,尊重性格孤僻的学生,尊重有过过失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的学生,所以我们不应该恶语伤人,讽刺挖苦,大声训斥,当众批评学生,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笔者所教的班级中有一名患有侏儒症的学生,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从不把自己当做一名特殊学生。我们深知,这样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更需要别人的理解和爱护,作为他的老师,特别是他的班主任,我们在生活上照顾他,在学习上帮助他,课堂上为他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及时鼓励他。有一次与他说话时,我蹲下来,那一刻,笔者的心一颤,心与他靠近了许多,从此以后,笔者非常注意与他的交流方式,而他也变得越来越开朗活泼,在班级举行的一次联欢会上,他主动为大家表演了一段模特步,给同学们带来了欢笑,并成为班级的保留节目。

教师不仅需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学生,作为一名孩子,一个学生,他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是一样的,是人性中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教育家周弘认为:“学会赏识孩子,让孩子在赏识的阳光照耀下成长,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则导致失败。”所以,作为教师也要学会赏识学生,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形成成功者的心态,时刻感受到幸福,因此赏识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真心真意帮助学生,教师的真情付出,真情投入,必然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二、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道路上成长的引路人,而充当好这样的角色,离不开师生情感的交融,更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魅力表现,作为德育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教材内容的特点,巧设情境,使思想政治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在教师创设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段表扬的话语,一个灿烂的微笑,都能使学生感到满足和欢喜,从而激发内心的情感,引起师生共鸣。例如,笔者讲初一教材《生活需要友情》,开讲之时,我播放了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朋友》,许多学生跟着一起唱,在歌曲创设的那种朋友亲密无间的意境中。有的同学诉说了无朋友的烦恼,请求老师的帮助,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说到动情之处,潸然泪下。笔者被学生的情绪所感染,切身体会到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的责任重大,学生多么需要教师的理解,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彼此参与,增强了双方的情感体验,而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趣和活力,更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三、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用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第4篇: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演示实验 教学质量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是其中占的分量最大、范围最广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大多数是由教师操作完成的,偶尔也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活动中。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可以从直观的实验现象入手分析,让学生在获得感性材料的同时,掌握分析这些感性材料的方法,最终得到结论。由此可见,演示实验是教师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组成部分。不仅如此,通过演示实验,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式和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了保证课堂上演示实验的质量,教师在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

演示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它需要教师当堂进行演示操作,并根据实际的演示效果做适当的讲解,可以说,相较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好地把握实验教学过程,保证演示实验效果,控制教学活动的整体节奏,教师在开讲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首先,教师要熟悉演示实验的原理、内容、基本步骤和产生的实验现象。一般来说,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在教学参考书中都有演示光碟,教师可以在实验操作前将演示光碟反复观看几遍,达到熟练掌握实验的目的。其次,上课前,教师要理顺自己的思路,包括演示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易错点,这样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分析时,才能保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最后,实验前先进行预演实验。在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要预先把实验演示一遍,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是否合格,二是进一步熟悉实验操作过程,并提前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经过一系列充分准备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演示实验的成功率。

二、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演示

虽然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是主要实验操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把学生完全摒弃,在操作较为简单,并且具备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演示。例如,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实验室制取氧气,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气体制取方法,因此,在讲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演示操作,教师只需要在旁边适当指导就可以。如果遇到一些操作较为复杂的实验,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演示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辅助完成。例如,讲到“溶液”这章内容时,有关概念和计算的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做,而一些涉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规律总结的实验则由教师完成。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还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演示实验质量。

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大多数都是知道结果和过程的实验,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倘若教师能够对学生善加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活动中,抛开固有的思维限制,那么在学生创新设计下开展的演示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习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实验要用过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能否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实验?白磷可否代替红磷呢?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重新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很快学生就给出几套实验方案,再与学生共同探讨论证实验方案的科学性,然后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论证。这种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做法不仅可以有效改进现有的实验方案,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一箭双雕。

四、适当运用多媒体

在化学实验中,相当部分的化学实验都具有较强的危险性,这些实验往往不太适合在课堂环境下进行,教师要么直接跳过这部分实验,要么用一些简单的图片替代实验,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无法达到真实实验的效果。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是一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中心,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虚拟化的实验演示操作,这样,既解决了实验的安全问题,又让学生亲眼看到了整个化学实验过程,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另外,这种演示实验也是一种非常环保的实验。除了一些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工具辅助完成外,一些效果不显著的实验同样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达到强化实验效果的作用。当然,多媒体工具在辅助演示实验教学时只能起到补充作用,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进行虚拟演示实验,毕竟这种虚拟实验是无法取代真实实验效果的。例如,在真实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实验误差,这些误差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要学会善用多媒体工具。

演示实验教学作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认真上好演示实验课,努力改进演示实验,用更加高质量、高水平的实验演示教学促进化学教学活动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善友.浅谈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J].学园(教育科研),2012(05).

第5篇: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B

新生儿窒息可引起多脏器损害,其中80%合并有糖的代谢紊乱,是引起围生期死亡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作者曾对56例于我科住院治疗的新生窒息患儿作了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儿科2002年1月~2004年1月间收治的56例新生窒息患儿。其中男36例,女20例;胎龄28~37周10例,37~42周41例,>42周5例;出生时体重4 000 g 3例;轻度窒息35例,重度窒息21例。窒息程度按Apgar氏评分,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1.2方法:所有病例均在正常喂养情况下,于生后1小时及以后4~72小时取微量血检测血糖。

1.3诊断标准:依据《实用新生儿学》第二版。

1.3.1新生儿低血糖:以全血标本检测,足月儿最初3天内的血糖

1.3.2新生儿高血糖:国内学者多以全血血糖>7 mmol/L为诊断标准。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见表1。

2.2分析:轻度窒息组血糖值虽有变化,但较重度窒息组血糖值易恢复正常;重度窒息组不但血糖值难以恢复正常,且个别合并多种合并症者存在持续低(高)血糖现象。

3讨论

3.1新生儿窒息引起血糖值降低的可能因素有:(1)新生儿胰岛β细胞功能不完善,胰岛功能易受外环境的影响而处于波动状态,缺氧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增多、活性增强。(2)由于围生期应激、缺氧及酸中毒,使无氧糖酵解加快,改变了糖代谢的激素供给,使糖原异生障碍,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胰高血糖素及皮质醇等胰岛素拮抗激素下降而发生低血糖。(3)窒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其摄入减少及合成糖的原料下降,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的酶系统功能不成熟以及脑组织偏大,使葡萄糖的利用率较大。小于胎龄儿由于糖异生的限速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发育延迟,摄取糖异生所需的特殊氨基酸能力低下,导致糖原储备减少和糖异生障碍致低血糖。

3.2新生儿窒息引起血糖值增高的可能因素有:(1)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胰岛β细胞功能不完善,胰岛素活性低,缺氧状态下胰岛反应差,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值增高。(2)缺氧使受体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3)由于应激使血中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及皮质醇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升高,使糖原异生增加,血糖值增高。

3.3葡萄糖是人体能量代谢尤其是脑能量代谢的重要物质,缺氧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害,下丘脑―垂体使糖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发生紊乱,经适当的对症治疗后,缺氧状态可逐渐改善,血糖值可趋于正常范围;但如果缺氧的时间过长或程度过重,造成对多脏器的不可逆损伤,虽经治疗,血糖值都难以纠正,且常呈持续低、高值状态。

4治疗

4.1低血糖的治疗:确诊为低血糖者立即静脉输入葡萄糖,但速度不宜过快,以避免由于输液速度波动导致胰岛素分泌的变化,最近更多的使用方法是10%葡萄糖液2 ml/kg,推注时间在1分钟以上,然后以8 mg/(kg・min)持续静脉输入。当静脉输糖速度在15 mg/(kg・min)以上仍无法保持血糖正常时,可使用胰高血糖素、皮质醇、肾上腺素、二氮嗪或生长抑素进一步治疗,在治疗中,逐渐减少药物剂量及降低静脉输入葡萄糖速度,并增加口服摄入营养物质量有助于患儿得到成功、彻底的治疗,当确诊为胰岛细胞腺瘤病时应予手术治疗。

4.2高血糖的治疗:轻度高血糖可采用限糖,即静脉输葡萄糖液速度4~6 mg/(kg・min);中度高血糖组可采用半张盐液以降低血糖;重度高血糖在上述两种治疗方案均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每小时0.05~0.1 U/kg输注并监测血糖,正常后停用。以上治疗均未禁食。

5预防

(1)新生儿窒息复苏过程中应慎用25%葡萄糖液推注,稀释药液以5%为宜,应激状态下往往血糖值不低且有高血糖的可能,所以新生儿葡萄糖输注量宜偏小,速度宜慢,以防止医源性高血糖的发生。(2)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糖原贮备少,兼之生后代谢应激状态下所需能量相对较高,血糖值虽高,却不能为组织细胞充分利用。为避免高血糖引起的渗透性利尿细胞内脱水、脑出血等,宜及早控制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内,我们在治疗中一般不严格限制糖的供给,且对出生>3天的新生儿常规给予TPN治疗,在严密的血糖监测下均能满意控制血糖,死亡率明显降低。

第6篇: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原则;实现

作者简介:陆汉梓(1979-),男,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72-02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工作的成效与我们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第三条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那么,高职院校辅导员在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应该怎样科学化呢?本文拟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和应坚持的原则入手,就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问题提出建议。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

要探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问题,就先来理解“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这个概念。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都是专业的学科,都是需要经过系统学习才能掌握的技术科学,都有专门的研究对象和自身的发展规律。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就是指高校辅导员在负责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地研究问题,自觉地运用教育和管理的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开展工作,并不断总结出其自身工作规律的过程。

从以上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就要求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必须符合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辅导员工作必须遵循工作主体、过程、对象、环境等自身发展的规律。所以,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本质就是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能动反映客观、改造客观的过程。

二、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必须坚持的原则

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和目标。我认为,高校辅导员在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过程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尊重个性、规范有序的原则。

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原则也可以理解为坚持客观性原则,就是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并在规律性认识的指导实践。坚持求真务实,是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辅导员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开展工作。

以人为本。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人与发展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辅导员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辅导员工作必须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循序渐进。事物的存在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而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循序渐进原则要求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需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步骤逐渐深入并推进。人的身心是不断发展的,生理和心理都经历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情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所以,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

尊重个性。事物的发展是多样的、特别的。尊重个性也就是尊重多样性,尊重特殊性。个性是实现的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其主体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的独特性。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人的个性发展更加凸现。坚持尊重个性原则就要求辅导员工作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差异,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潜能的发掘,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区别地开展。

规范有序。规范有序是指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一定的规矩和标准,按照一定的规律生活和活动。“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虽然细小繁杂,但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教育性,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所以,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科学制定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循序渐进、尊重个性、规范有序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尊重规律,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能动反映客观、改造客观的要求和体现。

三、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因素

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处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链的末端,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中间人,有人形象地把辅导员的角色说是“兵头将尾”,其工作具有明显的基层性、服从性和执行性的特点。高职院校辅导员实现工作科学化明显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第一,社会因素。社会是个大系统,学校和个人是小系统,大系统影响制约着小系统运行和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条件的作用和各种因素的影响。辅导员实现工作科学化也同样与社会大背景紧密相关。整个社会在追求物质的丰富,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在追求感官享受的过程中遗忘了生命的价值,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人逐步异化为追逐金钱、物质和权利的经济动物。整社会重视追求物质、只拼效率、浮躁拜金的风气也折射到大学校园里来。还有,社会的诚信缺失严重,弄虚作假风气盛行。辅导员就是在这样的大社会背景下开展工作的,而这样的社会背景明显不利于工作思维、工作决策、工作程序的科学化。

第二,学校因素。学校是辅导员直接的工作单位、管理单位、生活单位,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习惯和校园文化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最直接和最明显。辅导员工作的理念和思路、模式和方法都受学校的制约。辅导员工作的成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像教学可以凭课时、科研可以凭论文一样去量化,很难有突出的代表性成果。所以,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并不是特别重视辅导员的工作,觉得重视了也难以出成绩,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科研等影响学校排名的方面。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办学目的主要在于追求经济效益,那么更是不会重视辅导员工作了。如果学校都不重视的话,那么就难以实现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了。

第三,家庭因素。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绝大部分辅导员工作几年后就争取从辅导员岗位转向教学或者其它行政岗位,而高职院校基本每年都要重新招聘辅导员。这种现象的背后应该说有种种的原因,但我觉得家庭因素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大部分刚参加工作的辅导员都没有成家,没有太多的家庭负担,所以还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繁杂琐碎而且工作时间毫无规律的辅导员工作上。但是大部分已经成家的辅导员因为家庭的因素则很难再像成家前一样不分昼夜地工作,所以选择了转岗。家庭的因素明显制约了辅导员工作的“量”,也更影响着工作的“质”,当然也影响科学化了。

第四,工作因素。我这里想分析的是辅导员工作的内容问题,也就是辅导员工作本身的特点。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我们知道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由于辅导员处于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最基层,所以学校大大小小与学生有关的教育管理问题都通过辅导员直接去落实。这样,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非常繁杂,工作量非常大,工作时间非常长且不规律。他们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很难有空闲的时间和安静的心情去整理工作的思路,研究如何提高工作质量、科学工作的问题。

第五,个人因素。按照教育部门的文件,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但是,就辅导员本身而言,他们是否就认同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身份呢?或许有部分是这样的,但是相当一部分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更像“办事员”、“勤杂工”、“保姆”的角色。实际上,辅导员由于大多数年轻资历浅,没有话语权,在同事心目中位置并不高。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待遇低下,地位不高,这些都造成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也不高,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把辅导员当成可以长期从事的工作岗位,而是把辅导员工作当成进入高校工作的临时岗位。部分辅导员的“过度”思想也就决定了他们不会长期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职岗位上,不会研究辅导员工作如何科学化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实现

在实践中,实现工作的科学化是每位辅导员不懈追求的目标。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树立科学的工作指导思想。思想就是旗帜,就是方向。指导思想的科学与否关系着工作的成败和效率。现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开设辅导员专业,但是辅导员专业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所以,辅导员工作不仅有很强的政治性,而且也是具有一定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工作,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出成效,出成果。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了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辅导员也必须在工作中坚持和贯彻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才能实现科学化。

第二,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学习。辅导员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依托的科学,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以专业化促科学化。目前,辅导员队伍中有部分人员的专业基础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专业。我认为原来专业基础与学生工作不相关的辅导员必须自学补齐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专业出身与工作性质相符合的辅导员也同样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的学习,掌握新的科学理论,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同时,作为高职院校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该为辅导员的进修和培训创造条件,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各种能力和技术水平。

第三,运用科学方法开展辅导员工作。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工作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工作具有基层性、繁杂性、教育性、服务性等特点,保质高效地完成工作就离不开运用科学的方法。我们很多专家学者对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总结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比较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感染教育、预防教育、心理咨询等等多种教育法,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提供了方法论前提。辅导员身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有大量的体验感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善于总结经验方法,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并指导实践。

第四,完善科学的工作检验评估机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辅导员工作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那么高职院校必须制定相应的辅导员工作检验评估机制,定期检查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工作的科学高效有序开展。当然,检验辅导员工作的评估体系必须充分把握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既有质的评估也有量的评估,既有静的评估也有动的评估,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确保评估体系的科学性。根据评估的结果,辅导员必须针对不足的地方改变不合实际的观念,加强学习,调整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第五,加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研究。辅导员工作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做好辅导员工作既必须有理论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必须有实践技术方面的要求,必须不断加强科学研究,研究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有关辅导员工作的科学研究有较好的发展,但是总体的规模不大,质量也不高,特别是辅导员在工作实践方面做得多在理论研究方面做得少。高职院校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该重视辅导员工作的科学研究,要把科学研究工作上升到关系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支持辅导员工作的科学研究,特别是支持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开展研究。以对工作的科学研究来促进和提升工作的科学化。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必须把握好其本质要求,坚持基本的工作原则,创造有利的实现条件,充分发挥好辅导员组织、实施、指导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职责。保证辅导员以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决策、科学程序开展工作,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7篇: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

科学素质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适应人在现代社会各种与科学或科学成果相关活动和发展中所需要的,由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等诸因素综合而成的基本品质,它包括了科学的知识与技能、科学的思维与方法、科学的态度与创新精神三大要素。

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实验对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认识到它还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化学知识的教育内涵,发挥化学实验功能,抓住实验现象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

1 发挥化学实验的激趣功能,

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与技能

科学知识与技能,这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基础元素。没有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所谓的科学素养就无从谈起。现实生活中一些伪科学,像“以水代油”等,之所以能骗倒一些人,应该说与这些人缺乏起码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扎扎实实打好“双基”,这既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形成科学品质所必需的。因而化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实验的激趣功能,从而激发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实验由于其鲜明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很容易吸引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而形成兴趣。有经验的教师历来十分重视初中绪言课的激趣与启蒙,在课堂教学中常补充一些趣味实验,如喷雾成字、白纸自燃、水变牛奶等,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初学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样在一些化学用语、基本反应规律等的基础教学中,像氧能助燃、水的分解、铁会生锈、酸碱中和等常见物质的重要性质的学习中,都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激趣功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索,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死学”为“活学”,从而为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奠定扎实基础。

2 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质养成的核心要素。在教学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就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的学习不仅需要逻辑思维,更多时候需要科学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具有的探究,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联系、归纳与演绎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如何用运动、变化、联系、发展等观点去看待事物的辩证、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问题——设计——实验探究——总结——迁移应用”的实验探究模式,使学生体会到从具体的化学知识的学习中获得科学认识。

如在初中化学“铁生锈的条件”的教学中,可安排学生通过这种模式来获得科学知识。教师可首先启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铁为什么会生锈?其原因何在?”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出探究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

1)取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向里面放入一根铁钉,然后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2)再取一支试管,其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3)取第三支试管,往其中放入一根铁钉,然后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同时与空气和水接触。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不难发现:试管1和2中铁钉都未生锈,而试管3中的铁钉生了锈。然后组织学生分析小结而得出:铁锈生成的原因是水和空气(主要是其中的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生锈条件而迁移应用于实际生活、生产中如何防锈——表面上漆或涂油等。

这样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方式,学习和尝试完整的实验探究,通过学生动手“做科学”,亲身体验到探索规律而获得知识的快乐,使其逐步养成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进而促进其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 发挥化学实验的品德培育功

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

创新精神

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是科学素质育成中的人格要素。科学的态度,体现着科学的精神,而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的灵魂,它又体现在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孜孜以求的科学行为,探索求真、锐意创新的科学品德上。化学实验操作要求仔细、认真、严谨、求实,来不得半点马虎。像初中化学中的氢气的制取与性质、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其操作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稍不注意则有可能造成爆炸的危险。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培养,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具有的品德培育功能,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科学精神。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

当然,在注重探索求真的同时,更不能忘记创新精神的培育。21世纪是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同志曾指出:“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在强调严谨的同时,更要强调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否过于严谨了些呢?一些“好心”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不分青红皂白,严禁学生有任何不按课本规定的“越轨”操作,为了使实验报告正确,而统一实验现象,这是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的。

4 发挥多媒体在实验中的独特功

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想象力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及人际交往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及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出。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第8篇: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序列化”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一直不断地被加强,但同时也不断地被指责,如“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等等。究竟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2011年我们展开了“当前中小学的德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分别对我校四、五、六、七、八、九年级共12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通过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德育目标和要求存在无序性的问题、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的问题、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的问题。

调查表明,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所刚刚由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重组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针对在校学生年龄跨度大,生理、心理需求存在极大不同,原有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不同,学校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和学校常规教育的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学校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利用资源重组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独特优势,开发我校“宁波商帮摇篮之一”的资源优势,遵循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改变学校德育工作无序的状态,从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效型出发,着力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序列化,以此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序列化实施的有效途径

1、整合学校德育目标和要求,使“序”成为一种动力

两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宁波帮精神”和“勤、朴、肃、睦”校训,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每个学生要在学校连续学习生活九年时间的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德育总目标,年段目标,和年级目标,着重推行“序”的教育教学,努力使“序”成为的一种动力

2、创新德育活动载体,使“序”成为一种行为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在教育的影响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步发展起来。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各种活动情境,在活动中反复体验深化,才能促使学生道德不断内化。因此,我们积极创新德育活动载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注重学生活动体验,梯度设计训练,逐步加强内化,形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活动序列。

例如,我们利用每月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通过表演、绘画、朗诵、远足、小发明小制作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学习英模、生命安全等方面的教育。3月开展“雷锋与我同行”主题教育活动;4月开展“探商帮足迹,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5月开展“成长足迹、热爱劳动”主题教育活动;6月开展“耕耘收获、总结提高”主题教育活动;7月开展“党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8月:“向军旗敬礼”主题教育活动;9月开展“感恩老师”主题教育或;10月开展“祖国万岁”主题教育活动;11月开展“我运动,我快乐”主题教育活动”;12月:“守护生命”主题教育活动。

此外我们还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及毕业典礼的召开,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集体意识;有计划的开展好每周的主题班队会,建立教师读书社团,组建学生读书会,开展师生读书朗读竞赛,学生古诗词背诵竞赛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行为意识和道德情操。

3、重建德育课程体系,使“序”成为一种素质

以课程教学为平台,强化学科教学的育人作用。我们紧紧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立足课堂教学,强化教职员工全员德育意识,坚持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们整合中小学思政等学科教材,构建“序列化的德育课程”,学校政教处、思政教师共同研究制定学科育人方案,形成九个年段的教育层次递进,科学育人。例如在思政课前3分钟进行德育熏陶:“一二年级课前训练说一句感谢他人的话;三四年级课前训练说一段赞美同学的话;五六年级课前讲一段助人为乐的小故事,七年级要求学生课前背诵一首爱国诗人写的古诗,八年级要求学生课前讲一段赞美生活的名人警句,九年级课前要求学生说出一种权利名称并给预解释。”让每个学生都轮训一遍。再提出新的训练内容要求,如此往复,不断提升,既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又训练了学生的记忆、观察、写作、表达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任课教师根据学校德育教育计划分别制定出本学科的德育渗透计划,学校审核后由任课教师具体实施。在语文、数学、等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在体育、音乐、美术学科,培养学生体能和审美情趣;在数学、科学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历代科学家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这些领域取得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立志成才、为国争光教育。实践充分证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4、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使“序”成为一种观念

创新班级文化,利用班级的角角落落,张贴各类名言警句、规章制度等,建立和完善读书角,对学生思想的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班级文化展牌,积极创建班级有形文化,利用班风、班训、班级口号等的制定,认真打造班级精神文化,以文化引领学生成长。

创新园林文化,通过绿化、美化、优化校园,让碑、匾、泉、石系统地发挥育人功能,宁波帮先驱、中兴创始人叶澄衷先生的铜像静静的耸立在校园中,悄无声息的向中兴学子传递着“小舢板”的传说。校园内八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刻有校训“勤、朴、肃、睦”以及表现宁波商帮文化的“扶持”“怡然”等字样,石头的形状不一,巧妙的分布在中兴校园里,或立、或卧,体现出江南园林独特的情趣,也营造出独具江南韵味的园林意境。让中兴人在美的熏陶中,激发文化自觉。

第9篇: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

长期以来,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然而,当前的课程改革使得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对滞后,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许多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以致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数学与实际生活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空间。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受现有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体系的影响,为学数学而学习数学知识,避免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成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面积的存在,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先让学生触摸比较身边物体(如桌面、课本表面、笔盒面)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给平面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涂颜色、感知大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引导得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教学“面积单位”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算出课桌和教室地面的大小,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过程的创新让学生“想疑、多疑、善疑”是教学创新的首要任务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之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但是现实中的数学教学又是如何呢?老师们往往认为“满堂灌”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他们就以“满堂问”加以取代。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1、想疑。在我们小学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中,都是老师问学生,叫学生找出本题的已知、问题,找完后老师分析数量关系,这种教学方式一开始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要让学生想疑,首先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提问。如四年级应用题例2: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可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我把这个应用题的问题去掉,只是出示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好多不同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一一进行了解答。其中也有同学提出了“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这样既达到了学习目标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

2、多疑。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对学生各种不同的提问要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对某些问题自己的失察或无知绝不掩饰,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使学生产生提问的信心,什么题目都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转贴于

3、善疑。

在教学应用题时,我引导学生想疑、多疑,但也不能滥疑,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出示应用题后,我会先提示学生观察本应用题再提问,再和以前学过的应用题相比较有什么共同点,从而使学生会问。最后分析,学生讨论自己的见解,把不同的意见或解题思路提出来。应用题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其实也是我们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成功感的良好途径。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问题生活化,感知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一位六年级教师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的爸爸是个木工,一天正在用一个圆柱制作一个圆锥。爸爸问小明:制作的圆锥的体积可能是多少?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明吗?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是圆柱体积的 ,有的说是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圆锥体学具进行实验操作。这样既提出了学习的目标,又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总之,问题情境设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当然,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设计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的激发,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