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乐理教学教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乐理教学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乐理教学教程

第1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1 主观预设更需准确地把握教材,全面地分析学情。授课前,我认真研读了文本和教参,对授课的内容做到了然于心,并思考哪些内容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哪些问题是需要老师点拨的,哪些内容是需要老师重点讲解的,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们课前的“主观预设”当然无法预料到课堂的全部,但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基于此,我把《月迹》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和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会赏析文中的优美语言;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教学重难点是体会奶奶形象的作用,领会文章的主题。

2 问题设计要能起到激励参与、强化思考的作用。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从而产生灵感的火花。比如我由古诗词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这些古诗词中发现月亮的踪迹了吗?”班上的学生立即活跃了起来,连班上的几名后进生都积极举手。在听了几个同学的发言后,我接着问:“那么贾平凹笔下的月迹,又出现在哪些地方了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在文章中找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认真地读起书来。

3 教师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多些教学机智。语文课堂上问题可以预设,但学生的答案,很多时候却在意料之外。抓住学生非常规的回答,有助于碰撞出交流的火花。比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请抓住月亮特点说说月亮的美。”学生有的回答“我感觉月亮是玉玉的,银银的”,有的回答“我感觉月亮是小小的,酥酥的”……这些回答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却让我为之一振,他说:“我感觉月亮是款款的,匆匆的。”我没有立即让他坐下,而是顺势往下问:“款款的意思为缓慢,匆匆的意思是快,你怎么想到用这一组矛盾的词语呢?”学生回答:“觉得月亮出来得慢,更能表现出盼月的急切;觉得月亮离开得快,更能体现对月亮的喜爱。”这样的生成是多么可贵啊,但它的随机性、灵活性使得我们教师要想轻松地驾驭教材和引导学生,必须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多些教学机智,正如孟子所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第2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乐理教学;音乐文化;传承

引.言:如果把音乐文化比喻成一个结构精密、内容丰富的乐器,而乐理教学内容所涵盖的大量专业用语、定义及规范就好比在这个乐器上各自发挥自身功能的部件,延伸到各个方面。以下透过几类对立统一的音乐元素探讨一下“乐理教学与音乐文化传承”的关联。

一、和声音程的“和谐度”同多声音乐的关联

欧洲处在共性写作时期时的多声音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称为主调,是以和声的方法通过骨干旋律进行的多声写作的音乐方式;一种称为复调,是以两种或多种旋律方式经过对比、模仿的方式进行交错式的音乐形式。

不管是主调还是复调,和声音程都是它的纵向综合的重要元素。教学中把音程讲解为“两个音级处于音高上的相互联系”,和声音程是指“两个音共同结合共响”。根据两音是不是融合,把和声音程归类为和谐音程及不和谐音程;和谐音程再通过两音的配合程度,划分成极完全和谐音程、完全和谐音程、不完全和谐音程三种类型;不和谐音程根据两音的不配合程度,划分成柔和的不和谐音程、尖锐的不和谐音程以及调性游弋的不和谐音程三种类型。这样的划分在音乐里是怎样表现的呢?这主要关乎多声体裁里的音响结构。用四声部和声进行里的“平行八、五度”现象举例说明,纵向排列里的四个声部任何两声部的结合可以组成六对关系,某个和弦在进行纵向排列里的任何一对声部组合成纯八度音程进入到另一和弦相同一组声部的纯八度音程,称之为平行八度。在用“和谐且饱满”音响作为审美原则的“共性”音乐当中,纯八度及纯五度这样被称作极完全和谐或完全和谐的音程,展现出来的由于高度融合导致音响不够充分的现象,这便是传统和声同对位写作中为何要有条件运用纯八度和纯五度的原因所在。另外,一旦带有某个艺术目的地运用完全和谐音程的平行进行,就是作曲家下意识里的音响构造。通过一音一拍的四声部柱式和声的序进里,下方的声部不断运用纯五度平行音程,音乐在某层意思上讲是一个三声部的序曲。可是这又有何不好呢?这恰恰可以证明成型于某一种特殊时期里的某类音乐写作“成规”,都不会像“自然定理”似地具备永恒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它会同作曲家特有的审美观念及特殊的音响创意进行着不同的变异及组合。也可以称之为,使用或不使用某类材料或技术,要靠作曲者对于音响造型的追求而论,一切定律都不是静止和独立的。从这层意义上讲,透过乐理课程出现的各种“部件”,比如说,传统多声写作里的对大小三、六度这中充分和谐音程的持续运用,或这说针对不和谐音响向和谐音响的处理,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其丰富的外在表现,还应当更加注意怎样让学生悟到这些外显因素通过音乐文化里的实际表现功能。

二、“泛音”现象同和弦组建

在18世纪初期,法国的音乐声学家索弗尔创建了overtone原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泛音原理。一条琴弦在进行发声时,除了琴弦全长通过震动发音之外,并行的处在其二等分处、三等分处、四等分处等部位出现更多的比基音高且微弱的音。乐理课上讲解这类知识时,可以把处在最下端的低音叫做基音,把音体不同等分处通过震动所发出的比基音高且微弱的音称之为泛音,基音和泛音共同结合成“复合音”。为了有利于讲解,将融合在“复合音”里的基音及泛音用“分音”进行统称。

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都会用四部合唱方式的纵向和弦排列和横向和弦连接进行最初的和声练习,可是不论什么样结构的和弦,它的和弦排列在纵向空间里更多的灰呈现出“下疏上密”的形式。在这个“下疏上密”的方式里,和弦排列还有密集排列的形式——上三声部每个连续的一对声部的音高融合在四度音程里面,多声音响更加融合、厚实;开放排列的形式——上三声部每个连续的一对声部的音高融合在五度音程之外,多声结合的不同声部更加独立、线条走向更加明朗。

从某个层面上讲,泛音的现象包含了自然的客观因素,可是这个自然因素同人的听觉意识在某层意义上又会有机地联合在一起,所以我们有条件说,音乐文化里的素材是通过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相结合的。从这个层面,教师可以获取到的启迪是,乐理课程通过某一理念,或者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对于某类风格音乐的技术要点学习,不是独立的或人为想象的,而是同自然的属性、人的心理体会以及综合原因共同影响下的审美方向,都是具有相互关联的。

三、八度与十二平均律

什么是“律”?“律”就是通常讲到的律学,是通过数理的方向进行研制的各类定义的载体和方式的学科,也就是乐音体系里的各种音的绝对正确的高度和其相互联系,也可称之为把一个八度划分成的部分。

通过讲解一个八度划分成十二个半音的方式,证明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不一样的生律方式可以在一个纯八度的结构里获取不一样的十二音划分。并且,把一个八度等比律划分成十二个分组,可以获取十二个距离等同的音(半音),称作十二平均律。并且,还有用创建纯五度旋律音程获取十二个音高的方法,叫做五度相生律,和创建大三和弦获取十二个音高的形式,称作纯律。值得关注的是,在三个律制里,仅仅是十二平均律里的十二个半音距离是相同的;而其他两种律里的十二个半音距离确实不相同的,属于十二不平均律。而这里面的五度相生律获取的半音比平均值要小很多,可是纯律获取的半音要比平均值大很多。

结束语:纵观全球范围内的音乐进展,不论是复调名师巴赫还是瓦格纳用自身乐剧的创新把古典调性和声的展现潜力完全表现出来,用共性写作作为重要方式的普及和探索,比如和弦、音程、转调、离调等相关的音乐的题材和创作方法的使用及创新,它的律制的根据是十二平均律,一直到20世纪,出现了让人目不暇接的不同类型的多调性、泛调性甚至无调性,这里面多数没有让这个潜在的音乐形式存在的基础出现任何的改变。(作者单位:1.商丘职业技术学院;2.商丘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林媛媛.同构与交融、嬗变与发展——试论闽南音乐、台湾客家音乐文化的异同[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1).

[2]赵红梅.蒙古族长调专业对民族院校音乐改革的启示[D].中央民族大学.2009.

第3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最基本的工具,是一个人的母语,作为母语体系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对于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以来语文都是基础教育中极为重要的课程,尤其是小学阶段更是如此,识文断字也成了许多教师和家长衡量语文学习的水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综合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新课标对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内涵界定,即语文教学要在以往基础知识技能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完善人格的培养。那么,这一长远目标的落实,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需要怎么去做?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又该如何去把握呢?下面本人就循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流程,结合教材内容来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

学生进行阅读前,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聚焦其注意力很重要,而增强课文内容的针对性导读是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必要前提,对阅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通常来讲,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课文导读。第一种就是通过课文背景的介绍,为学生做好文章整体基调的铺垫,这个环节也有利于将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聚焦。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威尔逊出游》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旅游的画面,然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谈一谈旅游时需要哪些东西,进而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上。第二种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比如教授《聪明的使者》的时候,教师可以列出以下几个问题:1.禄东赞遇到了哪些问题,并说出来;2.其他使臣都是怎么做的,禄东赞又是怎么做的,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3.从禄东赞的做法中你能看出禄东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这些提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带着明确的问题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指向性。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即速读,它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速读,简而言之就是快速阅读,是从课文中迅速提取所需信息的一种方法,是帮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的很好训练方法。默读是速读的最好方法,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系统发展不完善,比如不出声便很难进行流畅的阅读,因此这个环节教师尽量不要让学生进行默读,可以用小声读的方式代替默读。速读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在导读阶段给学生呈现的问题,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速读阶段做到眼手共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字就用笔画出来,等速读完后进行统一解答。速读在课堂组织上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开展,比如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学生可以就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总之,速读的核心在于一个“快”字,通过快速的阅读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学生掌握这种读书方法,对于其理解课文内容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第三,帮助学生细读课文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进而升华自己对文章内容、文中人物的感情是阅读过程的核心部分,很多实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精读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化、细致化,以尽可能多的的师生互动实现对课文的分析,通常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逐句、逐段阅读与理解展开的。比如在学习三年级课文《永不凋谢的玫瑰》时,可以在精读环节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给学生解释新词“凋谢、纯洁、斯文、甚至”的意思并进行造句练习;引导同学进行文章语句和内容的理解体会;分析课文中小姑娘为什么要摘花、同学们和老师开始是怎么做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小姑娘的美好心灵理解的就更加深刻了。精读部分操作相对较为灵活,只要围绕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师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多种创新,师生问答、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等方式均可使用。

第四、对学生朗诵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离不开多读、大声的读,也就是诵读,诵读可以说是阅读良好的检验与收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迁移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语言载体来讲,语文学科诵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有效的记忆是学生有效使用语文言语工具的重要前提。诵读还有一层重要含义,就是能在强化学生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达到顺利迁移的目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绉,这里的熟读,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诵读。小学生的知识相对较少,需要大量的原始材料积累,才能够开拓其思维空间,进而对相仿的材料进行信息加工,产生新的知识经验。基于这种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诵读过程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小组比赛、默写等方式进行。鉴于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诵读任务进行分解、细化,比如一人背诵一段,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语感中心论”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多方面激发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正走进语文的世界,真切地体会语文的情感,从而真正的读懂语文、学会语文,进而灵活运用语文——这也就是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小学阅读课“四点'导学、多元感悟“教学尝试.张贻波.上海教育科研

〔2〕创新小学阅读教学策略,增强小学阅读教学效率.徐光华.中小学教师培训

第4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爱好是学习音乐基本动力。兴趣是学生主动接触音乐的动力,是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生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更喜欢模仿。作为教师,我们不但不害怕学生有这样的特点,相反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抓住学生这些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游戏与活动,把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游戏与活动中。例如,在《闪烁的小星星》一课的教学中,创设了“星星眨眼”的游戏活动,从上课开始到课堂结束,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聆听、律动(用手腕拍一下转动,双手高举转动;在不同部位转动;由上而下转动等等)、歌唱、表现,创造这样的游戏环节,通过游戏活动唤起了学生的音乐情感,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进行交融,实现与音乐的时时互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和音乐技能的训练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视唱能力、发展音乐听觉和增强音乐记忆能力、培养正确的节奏感,获得有关音乐语言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享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必须进行基本的乐理知识讲授和比较系统的视唱练耳等基本训练,要从发展学生有意注意、精心观察、用心感受、科学思维、合理想象、正确理解、长久记忆等能力要求发展,使学生有理解地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并达到学以致用。如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教学时,通过网络查询,使学生了解到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理解歌词的深刻含义,深刻感悟歌曲的教育意义。学生带着强烈的感知欲望去学习这首歌曲,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了这首歌曲是采用2/4拍,大调式,单二部曲式结构,深刻理解《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乐理。通过视听、试唱深刻感悟到少先队员应肩负的历史重任,感悟到少先队员应有的坚强性格和顽强意志。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三、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实现快乐学习

音乐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开教学思路,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如何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来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成功的改革者。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兴趣高涨,教师要想尽办法打造快乐课堂,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音乐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二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要求我们必须很好地掌握其中的技能、技巧;音乐作为一种本能,那就是不需要经过刻苦学习就能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情绪的一种方式,从这个含义上说,音乐就不一定是具有高超的演唱或演奏的技巧,主要是只要学生具有这种表现的欲望,并且愿意、乐意展现出来。因而,在音乐教学中,要十分强调自然的教学风格。每一堂音乐课下来,如果学生能自然地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式均可,无论是唱歌、跳舞、话剧表演、绘画展示、朗诵会等形式,只要是学生愿意的就可以教学生放手去做。我觉得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新知,从知识和技能上都得到提高,实现在快乐中成长,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地快乐起来,最终实现教育目标。比如,我在教学歌曲《春天在哪里》时,歌曲学会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有的学生演唱,有的跳舞,还有个别学生写诗朗诵等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受到了教育。

教学实践证明,快乐教学法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最有效方法。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成了学生自主进取的殿堂,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学生成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真正主体。

四、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当今社会是网络时代,很多学生都会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查询和网上冲浪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投其所好,把课内外规定学生必须唱得好的歌曲列成目录,发给学生,教学生自己去网上查找,在网上试听,了解歌曲的背景、曲调、歌词大意、歌曲的作者等,通过学生自己查询学习,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个性。学生在搜索过程中,可能查到不同版本的音乐,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课上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表演,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进而提升能力。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自由主动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快乐中尽情享受,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新知,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学音乐教学天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5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苏教版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81-01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科,其中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不能在阅读教学工作中,做出良好的形式创新,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专注做好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研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教育工作开展中一项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1 阅读教学,应从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开始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专注于对学生课外阅读读物的兴趣培养。通过课堂时间与课外时间的综合协调,为学生多进行讲述自身对某类读物阅读的体会及收获,来激发学生们情感方面的共鸣,使其产生较为强烈的阅读兴趣。并能够采取对教学题材内容精心设计,做出课外阅读的延伸,为学生介绍较为优秀的书籍作品。诸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授课时,教师既能够在课堂开篇以一曲《好汉歌》作为牵引,调动学生的关注度及学习热情,继而在课文讲述的同时,对林冲这一人物性格进行深度的剖析,通过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牵引出一百单八将,穿插讲述同林冲这一人物关联的相应好汉人物形象。继而在引出古典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为学生们讲述《水浒传》的写作背景及组织框架结构、叙事风格、基本内容。这样一来教师既能够在课堂知识授课完成的情况下,达到与同学科知识的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主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2 教师应专注于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

小学学生,正处于智力的开发启蒙时期,对于事物的辨识度相应较差,因此在对该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时,教师应当专注做好学生这一特性的把握,强化对于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书籍的选择性阅读,在此所讲的引导具体能够通过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应当明晰学生阅读的方向,使其意识到哪类书籍才是对自身具有良性影响的读物。其次,通过为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使学生逐渐具备书籍文化内涵的理解把握能力。最后,为引导学生做好阅读之后的总结,能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也能够以读后感协作的形式,或者是通过组织学生在班级授课中展开自身“课外书籍阅读感受”讨论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具备阅读同时思考的意识,切实达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在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应当为学生阐述如何精读和粗读及速读等方法概念,令其在粗读时,可以理清层次,掌握概念。在细读时养成标注的习惯,对难点和不理解之处做好记录,及时向教师请教。以此类方法使学生具备好的阅读习惯,深刻感悟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此为终身学习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3 以多元化教学形式加强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就自身课堂授课形式做出改变创新,加强研究调动学生各类感官意识思维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产生轻松的阅读体验,以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节点。同时在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还应着重加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问题探究的良性思维意识。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授课的形式,强化运用相应技术手段,如投影仪及计算机等教学设备,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具象的视觉冲击将形式内容从概念化衍变为形象化。诸如在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哪吒闹海》一文的授课时,教师就可以采取先在课堂中作出情景的导入,问学生有没有听过哪吒这一神话人物?学生答:听说过,教师即可继续提问:那你们喜欢他吗?学生:喜欢。师:那我们这节课就来看关于小哪吒闹海的动画片好不好?学生:好!师:那我提一个要求,你们每人都要先将课文读几遍,将课文里面所讲具体内容讲给我听,我届时根据你们有没有认真读课文,再考虑给你们播不播放影片。在此形势下学生必然会投入热情去研究课文,带着教师所讲的要求进行课文阅读,在一定层次上做到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而教师在学生们精读课文后可提出问题,令学生们讨论回答,继而为学生们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哪吒闹海》动画课件,进行播放,这样一来学生们即会带着问题深入到影片的观赏之中。在影片轻松欣赏的过程中,将教师提出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此不但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强度,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活跃课堂的整体气氛,以文本阅读之外的另一种阅读形式,轻松达到将阅读内容深化传播的目的,实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4 结语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谢学华.刍议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J].中国教师,2012,(6):49-50.

第6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14-02

音乐的审美教育必须遵循美育规律,音乐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音的高低、节奏的变化、力度和速度的对比和丰富的音色等使人心灵产生共鸣,再通过联想、想象等间接地表现客观世界,这就是音乐能够直接触动听者心灵,而区别于绘画中的摹拟,语言中的描述,摄影中的再现。但音乐的教学和他们又是分不开的。

一、音乐与美术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乐中的do、re、mi、fa、so、la、si与美术中的红、橙、黄、绿、蓝、靛、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具有不确定性。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回厌倦,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主题。

二、音乐与表演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把传统的唱歌、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里,而最具“表现”特征的舞蹈,正是渗透活动来展示和表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舞蹈与音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光靠欣赏或者讲解,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律动,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伸屈、舞蹈动作等做出对应的反应,展示对音乐的理解。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把音乐与舞蹈、戏剧、律动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我在教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曲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首赞美我们家乡的歌曲,并用动作表演给大家看。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他们通过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又如,在欣赏《中国,中国向前进》时,我让学生们跟着音乐做动作,有些学生很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有的则挥起了大刀长枪,更有同学扮演起英雄英勇牺牲的场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了军歌的气势磅礴还对军人崇高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古人说得好:“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足情感体验,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感受与鉴赏是一种感知。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呈现出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涌动起无限的遐想,沉浸于美丽丰富的意境中,使我们由衷地赞叹祖国的广袤无垠、深邃内敛及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韵。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

音乐教育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松紧有度;其次,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引入入胜,让音乐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才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音乐与想象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第7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独特体验 “尊重”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独特体验”,是学生个体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所建构的“意义”,而学生的自主发言就是这种意义的外在体现。任何阅读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文化背景下地行的,它通过个人行为体现在社会的内涵。有人提出:广义的阅读环境还包括主体介入这种活动时的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当今中学生,心智水平尚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之际,他们的认知经验深浅不一,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思维活动千差万别,因此“体验”极具个性色彩。而当今社会,以音像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消费文化,以电视广播互联网、录音带光盘漫画等方式改变了以文本阅读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的状况,使学生的阅读“期待视界”日益平面化。在这种快餐文化的消费中,读者以感觉代替思想,以时尚取代高雅和经典,从而淡化了崇高感,批评意识和终极价值关怀。同时,音像文化的快捷性和虚拟性较之文本的稳定性和图式化,大大缩短了阅读主体对阅读内容的思考时间,减少了思考的空间。乐于接受并习惯这种文化的学生,面对文本,阅读时更愿意以感觉代替思想,以体验代替探索,因此,他们在阅读时的独特体验有的显得稚嫩,有的比较褊狭,当然也可能是灵光闪现很有创见。

既然明白了学生的那些自主发言都是他们的独特体验,那些看似脱离教学的发言,不仅不是他们在课堂上的刻意捣乱,反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教师又该如何表现出“尊重”呢?《现代汉语大词典》对“尊重”一词有一个义项:“重视,严肃对待”,由这一意义出发,我认为:对学生的那些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教师应表现出理解、宽容、关注和重视。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主体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为教学起点,以学生主体在自学过程中的内在需要为重点。因学生体验存在多面性,他们的体验之间,他们的体验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之间必定存在碰撞。要解决这种碰撞产生的疑惑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需求,任何离开了这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知而主观臆断的教学实践,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这样,教师不再以自己的经验和愿望自以为是或者先入为主地进行教学设计,不再以参考书、辅导资料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哪个环节在哪个问题上需要进行教学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非预设性”的特征。

以我执教《孔乙己》为例。起初,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上,为此,我设计了一个语文活动:在观看课本剧《孔乙己》的基础上,请学生从剧中任选一个场景加以描写,表现自己对孔乙己的认识,然后把自己的认识与鲁迅相对比,深入思考这一人物的个性形象和社会意义。但当学生在进行写作交流时,我发现:学生们凭借对鲁迅的了解,凭借课前学习中有关本文写作背景、赏析资料的把握,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问题在于:对这样的一个人物,怎样才能做到描写得具体、形象、生动?例如:当孔乙己被人嘲笑时,他如何争辩;当孔乙己想教小伙计写“回”字碰钉子时,他是“惋惜”还是“尴尬”;他最后一次喝完酒走时是怎样的动作、神情……这些在学生的写作中或是随意想象,或是一言带过。再与作者的描写对比,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对此,我立即调整教学思路,以怎样进行人特描写为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因为有对比有问题,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不仅对文本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对写作获得了更具体深刻的体验。

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独特体验”得以形成和深化的学习过程,这是一个反复多次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借助合作和他人的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学生、作者、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在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这一前提下,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和个性气质,都可以对某个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但自己的假设和推论又往往不免片面和挂一漏万。而我们又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那么,学生在课堂这一群体性学习环境中,必然会产生相互交流和争论。而群体中的交流和讨论,对学生构建自己的文本意义,形成和深化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有效的合作、讨论、交流活动,可以促使同学们梳理、表述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在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的过程中了解问题的不同侧面,反思自己的感受,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而对自己所建构的文本意义产生新的洞察,使之更趋全面。

例如,对《范进中举》中的人物,我认为没有值得肯定的形象,但出于激发学生深入细致阅读文本提取信息的目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的又是谁,为什么?当许多学生对文中众多人物进行口诛笔伐时,有一位同学站起发表了这样一个观点:“我最喜欢胡屠户。他虽然只是一个杀猪的,但他很会懂人情世故,知道什么场合该出现,什么情况该说什么话。因此,他拿出了四五千钱,却回收了六两多银子。我想这样的人无论在怎样的生活环境都比较容易适应,甚至获得发展,最起码,在一个效益不好的企业,他不会成为第一批下岗的工人。”这个学生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惊讶的是,他的回答不仅没有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反而有不少学生点头表示赞同。经过短暂时间的思考,我认为这个同学的意见应该重视。因为一方面,他有从文本出发,对人物境遇的把握,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贴近学生实际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甚至他的父母家人可能就正在经受着下岗的考验。因此,我请学生再读文本,深入思考同学对胡屠户的两种不同态度,讨论:这个人物到底值不值得肯定?短时间的沉默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同学说:“胡屠户的作为是不足取的。从前后文的对比可以看出,他对中举后的范进所说的话完全是阿谀奉迎。而对自己的女婿都如此虚伪的一个人,也不可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范进对他的态度前后鲜明的反差就是明证。”有同学说:“在我们这个提倡以诚待人、诚实守信的社会,如果对这样一个见风使舵,说话做事没有原则的人加以肯定,其导向的负面影响真是不可思议……”但也有同学说:“在范进中举前,胡屠户作为生活境遇较好的长者,还提了酒菜去看望范进夫妇。虽然说话粗鲁,但对范进人情世故方面的指导也表现出关心,并且还想方设法帮范进找工作,这可是体现了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对家人的照顾心和责任感,这点不值得肯定吗?……”究竟该如何评价胡屠户,当然还有很多话可说。讨论的意义不在于结论,而在于说理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合作讨论中,学生不断修改、完善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甚至由文本出发,对亲情、责任、诚信等社会公德问题作出探讨,从而使自己的“独特体验”有了一定的高度。

对文学文本的阅读,不同的阅读个体就会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语文教学时时都与体验分不开,只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体验、感悟,才能拉近他们与教材、与作者乃至作品中的人物的距离,让他们通过与教材、作者、作品的多维对话知识不断地储备,能力不断地培养,人格不断地提升。当我们真正给学生的独特体验流出了表达的空间,表现了尊重的态度,学生就会给我们展示出一片更真诚、更精彩的思想天地。

参考文献:

第8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第9篇: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课程促使音乐教师以新观念为主帅、新能力为先锋、新方法为利器进行音乐教学。传统的教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并非毫无使用价值,但应该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注入新的内涵;教师并不是教材和教参的“留声机”,教师的教学要针对教材、课文、学生心理的特点,进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优秀的音乐教师作为富有个性特点的实践者,由于受到自身风格特点、时空条件和生源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其教育教学方法必然包涵许多的特殊性,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呈现动态化。

二、学习兴趣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应该说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就像爱因斯坦所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知识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

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能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学习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而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心中。

三、音乐课堂的教风

音乐教师要转变传统音乐教育中“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题之间相互尊敬、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传统的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起来的教学专制主义思想观念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音乐课堂上我们许多教师采用的是教导式的讲授法,把学生作为装载知识的容器,忽略了音乐作为情感艺术的特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会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贬斥性评价,许多学生的创造火花就是在不经意间被教师磨灭了;考试中,教师也喜欢要求学生的答案是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音乐教学把全体的学生打磨成了“工厂里的产品”,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死板,演奏也只是技巧而没有感情。面对新理念,新教材,这些陋习都应该从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深处得到根本性矫正。

音乐新课程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上要求音乐教师能唤起学生的主题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学生心里不健康和性格孤傲,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只有教师、学生都树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充满信心去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

我们教师可以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进行提问、假设和陈述。艺术地运用课堂点拨和课堂评价机制,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作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课堂”。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一)先形象、后概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概念、后举例、再练习”。在一次“连线”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在分辨延音线和圆滑线时比较困难,所以我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作法,试用“先形象,后概念”的做法,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首先我从感性入导,我出示了提问;“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条狐线象什么?”。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时,我便告诉他们:“在音乐旋律中,它叫连线。”。然后我让学生听范唱,再划拍节试唱,这样,学生便牢固地认识了延音线。这种教法比纠缠于概念不放而勉强为其死记硬背教起来轻松的多,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愉快,达到了学生自己尝试的目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主体参与,激励创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