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文化建设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学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展其特长、志趣和爱好。应肯定它在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1.它以其强烈的感染力而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表现出来的特点既不同于讲课和作报告的直接灌输,亦不同于规章制度那样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中,激发其思想感情。陶冶其道德情操,锤炼其意志品格,提高其审美能力。
2.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活跃学生学习生活。当今,人类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实践对现代人所掌握的知识面、知识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拓宽知识视野的有利条件。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图书、报刊,举办并参与各种知识竞赛,能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3.它为专门人才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以及专门人才的早期发现、早期培养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优势。
二、新时代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多方面的配套工作。总的任务是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气氛。
1.优化校园环境,培养师生文化心理。在教学场所张贴无产阶级革命家,英模人物、科学家、文学家等名人画像。在校园醒目处悬挂校风、校训等标牌,树立名人塑像,修建名家诗文碑(牌),设置其他足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德的熏陶的艺术品。给教学、生活、办公区域、建筑物和道路等命名,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美学色彩。
2.配套并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修建活动室、游艺室、大礼堂或露天舞台,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建立校史馆或校史展室。建立学校广播站。健全图书室、阅览室和阅报栏,设立可供陈列书画、摄影作品的画廊或橱窗。
3.广泛开展活动,创造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气氛。每学期举办一次文化节或艺术节,可利用庆祝节日开展全校性的文艺汇演、歌咏比赛、讲演朗诵、书画和工艺作品展、灯谜晚会、营火晚会、影评、书评、航模表演、体育比赛等活动。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及管理
1 前言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有的文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基层群众文化产生于人们平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这种文化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且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的精神及物质文明的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基层群众文化可以帮助国家提升管理水平与经济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使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生活的良好习惯。为此,国家应根据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及管理的现状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文化需求的问题。
2 新时期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及管理的措施
2.1依据区域特点进行建设与管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族风俗、历史以及文化,因此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地区特点,对基层群众文化进行建设与管理。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体现在对文化活动的参与以及对文化生活的享受两方面,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设施也应当依据地区特点来建设,从而使文化设施发挥其本身的功效,能够更好地作用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当中。
比如,在建造社区活动室等活动中心时,必须依据这个地区的民族风俗以及历史文化,不断补充和增加文化活动设施,并对现有的文化活动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有效地发挥文化活动设施的功效。除此之外,在对文化活动设施进行管理时,应该借鉴优良的管理方法,有效提升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及管理[1]。
2.2全面认识基层群众文化,增强对基层群众文化的管理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了很多阻碍,这导致许多人民群众不能很好地了解基层群众文化的内涵。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全面了解基层群众文化的相关内容,国家应出台一些政策来帮助人民了解基层群众文化,例如,国家可以大力宣传基层群众文化知识,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并学习基层群众文化的内容,帮助群众更进一步理解基层群众文化的内涵。
此外,国家应加大对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力度,在帮助国家开展政治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前提下开展基层文化建设,从而能够强化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及管理。想要增强基层群众文化的管理,就要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及管理的过程中,加强群众的文化理念,使群众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升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才能向更高层次迈进,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内涵才会更加丰富,有助于提升国家总体的经济水平,使国家的发展更加迅速[2]。
2.3创新建设与管理制度,发掘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在文化工作领域中还存在着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文化工作发展缓慢以及基层群众文化管理混乱等问题,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国家就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比如在社区开设多个文化中心,开展一些文化展览等,以普及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逐渐注重文化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同时,相关的文化部门也在努力推动信息资源与文化的整合,以促进文化的信息化,从而使文化领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除此之外,相关的文化部门还应该重视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建设,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奖励,为民间基础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使得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2.4指导基层群众对基层群众文化进行建设及管理
在建设和管理基层群众文化的过程中,群众是占据首要地位的,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要以群众为中心,使群众成为建设的主导因素,从而给群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在建设基层群众文化时,可以选择多种形式与方法,促使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文化活动,以提升群众的文化品质;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时,还可以锻炼其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文化信息等;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国家在进行文化宣传的同时可以对群众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人民群众的精神内涵和健康思想,还可以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与文化需求,我国应该高度注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开展。相关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根据我国的地方特色,从实际角度出发,努力探寻新时期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新方法、新方针,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强.谈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艺术品鉴,2016,(09): 356.
[关键词]文化自觉 高职院校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22-03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而今普遍迈入了深入内涵建设、全面质量提升的新阶段。文化是大学的核心与灵魂,文化追求是大学的一个本质特征。但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不应局限于建设有文化的校园氛围,更不能成为已有高校文化的抄袭者,而应该通过逐步实现学校的战略规划,形成各自学校的校内文化自觉,用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文化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一、文化自觉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源,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此外,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增强与不同文化之间接触、对话和相处的能力”。[1]
文化自觉包括了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因为世界上不论哪种文明,无不由多个族群的不同文化融会而成。我们在这些族群的远古神话里,可以看到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强调自己文化的纯正性。一旦失去了固有的文化自觉,将会使人失去方向和目标,甚至会走向愚蛮。总之,能够尊重并汲取优秀的文化,从而建构全新的固有文化环境,即为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二、高职院校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和保证。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重视文化建设,其核心就是在其教育研究、教育探索和教育实践中形成文化的自觉。
(一)加强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
回首走过的发展之路,在我们国家单独设置办学的高职院来看,大部分走过了升格、合并的路子。在发展前期,重点建设在于学校的硬件设施,而缺乏对文化自觉层面的理性思考和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如对存在的价值、办学的路径、发展的方向等目标的反思与探索。在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系统中,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但是所有的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发展的层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涵发展,才具有科学性和特色性。反而言之,高职院校在其高层次的高等性和职业性中,如果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特色的高职文化,就很难保证其科学的发展,就更难屹立于高等教育之林。
(二)加强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在任何时候高职院校都不能成为一个技能、技术的训练场,而要努力建设成一个培养人、塑造人、锻炼人、发展人为一体的学习、实践场所。“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既体现在专业技能上,又体现在文化道德修养上。从目前生源来看,高职学生属于应试教育的弱者,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人生目标不明、自卑心理较重、自律意识不强、人文素养薄弱等共性。如果高职教育再一味强调技能教育而忽视文化育人,高职学生的人格养成就会产生不足,学生走入社会时可能难以立足。”[2]所以,以塑造人、培养人为高职院校发展宗旨的“文化自觉”,其客观存在性不可回避的成为了其价值重建的必然选择。不管哪一所高职院校,要想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有千秋,决定因素就在于该高职院校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氛围和积淀。
(三)加强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引导主流文化的渠道
当前,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影响了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中华文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自信,这部分学生反而对一些西方鼓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顶礼膜拜。长期受到这种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对长知识、学文化的黄金时期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扭曲他们的理想信念、人格品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因此,有步骤的推进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有效的文化自觉培养,在学生的观念中形成一种主流的文化去引领多元文化,能对高职院的学生起到有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依旧存在着内涵不足、功能不完备、机制不合理的弊端,对高职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文化的自信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文化育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理念不科学
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理念形成过程中,大部分是基于学校的工作或管理人员对文化的理解而形成的,师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工作和学习。但是,目前人们常常回避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重要的核心问题,对文化的理解有一种浅显的片面认识,甚至把对文化的理解看作是一些符号、一种形象设计、一种娱乐活动,简单地把校园中的一些建筑、草坪、雕塑视作文化的象征,甚至把一些日常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和常规讲座当成是在建设高职院校文化。
这些对高职院校文化片面而又肤浅的理解,将使高职院校文化丢失其原有的本真意义,而且这些片面的观点和思想还会各自为政,互不相容,影响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使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缺乏一种主导。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对高职文化的肤浅理念,已经毁坏了文化的真正面目,是一种伪文化。
(二)制度不健全
不少高职院校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大,却忽视了内涵的建设,导致两者没有并驾齐驱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在发展上指导思想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部分高职院校在文化的建设上,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模仿和复制其他高校校园文化的模式,甚至有些高职院校之间照搬照抄,相互模仿。
(三)主体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和后勤服务人员这四大类。由于工作的差异性,每一类主体对学校的期望、追求是不同的,甚至在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上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主体之间存在的这些观念、利益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某方面的冲突。高职院校文化冲突的主体是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其他主体而展开的,需要明确的是学生是中心,主体是学生。
(四)追求急于求成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不按照发展规律,不遵循市场导向作用的思想依旧存在。不少高职院校急于求成,过度强调学生的职业性,把学校看成培训中心,把高职教育当成“就业”教育,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引导和培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存在着相对重视专业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性;相对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道德伦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相对重视企业职场文化的营造而忽视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涵养。长此以往,可能造成高职学生成为有技能没信仰、有知识没智慧、有规范没道德、有欲望没理想的‘单向度人’。”[5]
四、以文化自觉为前提加强高职院文化建设
(一)在对高职院校文化地位的认识上要形成高度自觉
高职文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灵魂,换言之,高职院校在工作和活动中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活动,无不是在追求一种特定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的文化建设。从战略意义上讲,高职院校要想把文化育人提升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上来,增强文化自觉,必须从高职教育的根本特点谋划、探索和研究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现状和困境,注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促进质量提升,培养优秀人才就是文化建设的理念,从战略的高度设计和规划好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二)在高职院校文化的育人使命上要形成高度自觉
一所高校的建立,归根到底其根本任务和使命是育人,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高职教育在育人过程中要实现高职教育双重自觉,也就是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懂得技术又要有严谨的工作责任感和崇高的人生追求,把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始终确定为学校坚定不移的使命,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技能和素质都得到全面提升,为走向社会和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把每位高职学生都培养成为既有知识、有技能、有智慧,又有责任、有精神、有境界的文化人,使每一位教师都树立‘技高为师’的专业自觉、‘身正为范’的道德自觉、‘关爱学生’的育人自觉,真正成为文化自觉的积极推动者。”[2]
(三)在高职院校文化的科学把握上要形成高度自觉
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建设不能是一时的头脑发热和激情,更需要的是摸清规律,科学把握,循序渐进的稳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化的创新和积淀。在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学校的方针、理念、办学特色的凝练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践而形成的。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思路上,“必须进一步凸显以‘服务为本、职业情怀、经世致用、崇德尚能、创新创业’等为核心价值的精神文化;以‘刚性标准、弹性过程、柔性管理’等为核心架构的制度文化;以‘德高为范、技高为师、爱岗敬业、分工合作’为核心特征的行为文化;以‘和谐型校园环境、互补型“双师”团队、共建型实训基地、共享型教学资源、公共型服务平台’等为核心载体的物质文化”;[6]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措施上,要结合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不断将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地方区域文化的优秀传统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有机的协调融合,形成高职院校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最终实现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自有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 .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2(8).
[2] 沈楚.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高职文化建构[J].江苏高教,2013(2).
[3] 许黎英,平静.文化自觉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价值[J].职教论坛,2012(28).
[4] 石中英.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5(8).
[5] 田建国.现代大学新理念[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发展 文化建设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减少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基石,“基石”牢固与否是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关键所在。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步,但文化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是目前最薄弱、最复杂的一项工程。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有限的财产往往需要应用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文化事业投资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加之政府对农村与城镇投入政策的倾斜,对农村的投入总量远远落后于城镇投入总量。导致目前新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活动发展滞后,文化设施落后,文化资源严重匮乏不能满足现代农民的文化需求,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1]。目前,许多农村文化站建设受场地、经费的限制,文化建设的发展基本处于进展迟缓甚至停滞状态,造成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人民活动仍然仅限于扭扭秧歌,看看电视,翻翻报纸等传统单一枯燥形式。文化部门举办的舞台艺术进农村演出也不多见。新时期下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农村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2.重物质轻文化现象严重
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生活。较低的文化水平制约了其对文化的需求。分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多数农民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对文化生活的消费投入极其有限,常常误把对订阅报刊、看戏看电影的投入费用视为一种奢侈与浪费;二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孩子成绩不好,就直接辍学打工,不再继续接受教育,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三是有些读书学历较高的人,基本都脱离农村而不会继续呆在农村扶持当地教育,从而造成农村文化建设后继乏人的状况。由此可见,当前的教育方式和农民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程度严重阻滞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步伐,致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备力量严重匮乏。
3.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质量,农民尤其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科技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受落后观念的影响,基层宣传思想干部队伍存在知识结构陈旧,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由于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训,自身不加强学习,对党的路线与方针政策理解不准,开展工作时常提不出思路,抓不到要点。乡镇事业机构改革后所建的文化站处于无人负责境地。基层一些老的宣传文化工作者逐步退出队伍同时,新人员补充不及时,形成了宣传文化工作上的漏洞。即便有人在从事该项工作,往往也是身兼数职,难以把精力放在文化中。不少负责人下去包村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组织辅导功能,使农村文化活动处于散乱、无组织状态。因此,目前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基本上处于老化、弱化的状况。
二、新农村文化长效机制构建的措施
充分理解农村文化对于立足研究农村文化长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构建的问题逐步得到我国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高度发展的农村经济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产生的了较强的文化冲击力,使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多数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逐步从温饱即满、闭关自守转变为面向市场、勇于竞争,大批农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出现偏差。适时更新传统建设理念,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能使农民物质生活丰衣足食,而且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以提高[2]。而如何合理构建农村文化长效机制,正是当前农村工作重要而迫切的任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农村文化长效机制:
1.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逐步增加农村服务的资源比重。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电视、电影、农村远教网络等现代媒体的作用,积极发挥宣传思想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确保信息传播“村村通”长期有效运行。
二是对邻近村舍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村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高效利用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使其定时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
2.建立良好的文化教育机制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扩展培养新型农民的内涵,强调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挖掘与发挥农村知识群体的灯塔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文化建设[3]。
一是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使中小学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实现有机结合,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体制与制度的保障。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此外,通过在乡村建立文化室,培训农村文艺骨干,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力,引导农村文化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之路。
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农村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造就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师资保障和教学环境。并重点建设集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法制教育和家长学校六位一体的乡镇文化中心,形成开放式的社区教育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3.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建设
繁荣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培养一支有高度政治素质与文化素质的文化骨干领路人[4]。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与考核,以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要形成制度,制定出计划,常抓不懈。
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建立健全和拓宽农村文化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渠道,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成才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面向社会广纳贤才,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建设一支对农民群众感情深厚、长期扎根基层的文化组织者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培养文化骨干,解决文化事业单位干部青黄不接问题。以确保各层面工作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二是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农民文化骨干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实行社会群众监督制,力促村干部改进作风、干事作为、创先争优。此外,充分发挥民间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5]。积极宣传农村文化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总之,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是中心,文化建设是关键。健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面力量,不断深化改革,使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性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文化发展中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着力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品位,使大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更好地建设出广大农民群众深受教益的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郑风田,刘璐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112-115.
[2]阳耀芳,孙静.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843-13844.
[3]陈冲,李新中.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职教研究.2009,12(1):65-68.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261-01
群众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有着广博而繁荣的艺术支撑,表现为内容更加广泛,艺术形式更加丰富的社会文化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着人们的心灵,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并提高着群众业余生活的质量,提高着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理解,加深着审美的理解,重视着全面的理解,同时不断发挥着中国传统民间的优秀的艺术文化价值,建设更加富有人性化的艺术社会,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重要作用。
一、重视群众文化中的艺术教育的发展,培养群众文化中的艺术教育的人才
群众文化发展具备着积极的自由发展的形式,因为群众文化的理论基础需要储备,专业发展需要拓展,艺术教育的活动需要人们丰富和拓展,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教育需要人们群众奠定积极的群众基础,提高人们群众的参与程度,并实现系统科学化地发展。因此,相关艺术教育的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发展,积极弘扬群众文化,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并促进群众文化中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和谐发展,促进艺术教育活动的深入人心,并实现艺术教育活动丰富的活动形式,促进艺术教育人才的专业发展,加深人们对群众文化地理解,重视艺术教育活动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群众文化发展活动更加高效化、具体化,积极推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逐渐发展繁荣,不断超越,进入到新的境界。
二、顺应社会管理创新大趋势提升群众文化建设水平
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领域,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统筹兼顾的辩证思维,切实提升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一是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弘扬主旋律,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提倡多样化,必须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所在。
二是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与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关系。从总体上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体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二是属于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正确区分这两种文化需求并处理好二者关系,有助于明确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培养群众文化专业人才
群众文化发展具有相应的自由发展形式,有关于群众文化的理论和专业的发展也尚在起步阶段,因此群众文化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群众参与程度,但仍未走上系统化发展阶段。因此各相关的管理部门应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弘扬群众文化的积极影响,使其成为和谐文化发展和深入人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另外应培养专业的人才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加以管理和规范,使群众文化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逐渐发挥好文化艺术场地的功能和作用
要逐渐发挥文化艺术场地对群众文化发展的作用,并给予文化艺术活动相应的指导和教育的作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艺术形式不一样,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要形成广泛的艺术活动的群众的基础,发挥文化艺术场地在教育和引导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并完整而全面地保持住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民主性的特征,积极发挥文化艺术活动的艺术教育价值,并积极发挥出辅导和帮助的效果,发挥出相应的宣传的作用。适当的时候,还要发挥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价值,并对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管理和帮助,积极为基层群众服务,全面而积极地发扬群众文化的有益作用,实现艺术活动的价值。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对策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市场在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愈发激烈,现代企业想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自身领域中获得成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当一个企业将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融进到自身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中,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使企业员工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对企业文化吸收完善并做到弘扬。在这种局面中可以产生较大的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因此发展企业文化,加快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是当今时代对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多媒体环境下,企业文化在面对众多机遇发展的同时也不断面临着各种挑战,从而造成现代企业中的企业文化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才能更好地发展企业文化。
一、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确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使多数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在对自身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已开始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在目前情况中,大部分企业对文化发展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认为其与自身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并无直接关联,因此并没有将企业文化摆放在重要地位。现代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不重视,使得他们仍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硬竞争力中即推进科技发展、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他方面。由于没有深刻认识到发展企业文化对推动企业生产发展、经营效益、管理水平的重要影响,企业很少进行相关行为支持建设企业文化,使得企业内部文化建设状态处于刚刚建立阶段,软实力一直停留尚不成熟的水平。同时,作为领导企业经济方向的管理层人员因为对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理解,在开展相关文化建设工作活动的初始阶段显得没有明确目标。(二)企业文化建设过于形式化,整体缺乏系统理念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应注重对精神层面的充实,发扬推进企业发展的优良传统,在发扬的过程中积累自己企业的文化底蕴。然而,较多企业在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展开的活动过于形式化,仅仅以为可以通过采用多喊口号、多贴标语的形式达到提高文化建设水平的目的,这种形式的利用不仅显得企业文化过于浅薄,还对传统优秀的企业精神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此外,企业在建立并传播文化的同时整体缺少系统的理念,不仅造成文化传播具有不完整性,还严重阻碍了文化理念在自身内部及外部的传播速度,狭隘了文化建设使用的范围,使得人们无法认识企业文化所建立的自身理念。(三)未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特色化摆放在重要地位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创办企业文化应该属于企业在发展管理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或活动,在展示自身个性的同时成为企业经济建设发展的动力之一。然而在现实状况下可看到,现已建立的企业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建设方向及形式大多数基本都相同。更有一些企业自身不仅没有鲜明的特点和风格,还在效仿其他企业单位建设的过程,完全丧失了独立创新的意识。其实,各个企业的开始、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及体验,其内外部的组织构成、环境特色、员工特点、经营性质及运行模式、行业特有的市场等都有很大的差别之处,因此现代企业应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适宜自身管理的经营模式来提高自己的软硬实力。此外,文化建设中包含的精神内涵及文化理念过于相似会减弱企业文化所能具备的魅力。但从现实情况可知,鲜有企业文化在创新和个性化发展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大部分企业文化都在效仿他人的过程中忽视了将现实条件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影响了自身建设的同时甚至阻碍了硬竞争力的提高。(四)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脱离了主要的企业战略目标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快促进一个企业的发展与提高。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企业文化代表理论,战略目标代表实践,具体理论与相关实践的结合也就是企业文化与战略目标的相结合。因此,一旦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没有与战略目标进行协调配合,并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相偏离或没有紧贴企业的实践经验,那么企业文化就会不再具备原本可以带来的经济管理发展的效果。在现阶段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在进行相关的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行为没有结合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使得自身的文化建设失去了有效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该部分企业没有得到企业文化的重要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其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水平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
二、新时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创造适合自身发展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新时期,如果企业仅仅只依赖硬实力的提升,即科学技术、生产速度的提升,在自身行业中发展的速度会减慢,甚至有可能出现有技术而无人问津的局面。只有与企业的软实力即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使自身道路越走越远。此外,在当前环境下,企业文化已成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其建设水平的高低更是象征着企业领导力水平的大小。因此,现代企业需要在把握当前行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制定一份具有实际有效意义的企业建设计划。在制定的计划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自身起步、发展的基础上与自身发展特点相结合,根据市场环境、内部员工、行业性质、发展前景等特点对企业文化进行完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经济的发展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更大的推进作用,进一步体现企业文化在新时期所能产生的影响。(二)避免建设形式化,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层人员要避免展开只有表面意义的活动,尽可能减少出现形式化的行为。只有在认真思考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提下,才能逐渐加深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企业在深入理解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制定并进一步落实相关的制度,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地展开。从近期发展结果可知,较好的企业文化在约束企业工作人员行为方面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管理制度的改善。从远期发展结果可知,企业文化在推进企业其他方面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收到各方面的影响逐渐被调整,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但当创建的企业文化水平处于较浅的层面,与自身发展特点不相符合或与管理模式不相适应的时,其企业文化会失去原有的推动效果,甚至有可能成为科学生产技术发展的阻碍。因此企业文化制度和规则的制定需要安排能力较高水平的人员来操作,形成各个方面都良好的工作体系。(三)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性化发展,坚持建设的创新企业想要在自身行业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力,都需要对自身已有的文化建设进行不断的创新改善。和科学技术需要不断创新一样,企业文化也需要根据时代所处的环境不同进行不断地调整创新,以使自身所包含的理念与内涵符合当前阶段发展的要求。由于现代企业处于不断更新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需要在保留自身文化精神实质和核心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地补充新的内涵。具有新鲜血液的企业文化会和生产技术一起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现代企业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拥有强大的竞争实力。此外,企业文化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建设的个性化发展。当企业处在不知如何创新的状况时,可以参考其他企业单位创新的形式,但应注意不能直接照搬,忽略了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四)加强文化建设与管理策略的结合,使企业文化服务于发展战略从管理表面上来看,企业文化似乎与企业发展战略没有直接的联系,然而两者之间有着必然且密不可分的关联。较高水平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的同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有利于企业改善管理水平,促进发展战略的完善。因此面对当前企业文化脱离于发展战略的情况,企业应先在抛弃以前的观念的前提下,彼此之间多进行沟通交流,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此外,企业可多开展企业文化与管理策略相结合的讲座,使员工明白两者之间联系的重要性。可定期安排人员到发展较好的企业中进行考察学习,帮助自身的文化建设服务于发展战略。
三、结束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各行业的企业都在面临着众多机遇的同时还需要应对多方面的挑战。一个企业想要在自身行业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需要在注重科技水平的同时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竞争力属于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导向作用。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包含多方面的建设,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企业内外部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企业文化在服务与企业其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反过来被调整完善,形成良好的资源循环,推进企业的发展使其在自身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胡倩倩.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72.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文化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13-02组织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同样,作为大学文化的体系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有效地构建民办高校的大学文化体系,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十分重要。当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是明确了民办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与形成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相应的价值选择、基本规则和面对问题的具体做法等,但却没有根本解决民办高校如何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建设自己的大学文化。因此,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千万不可简单地认为民办高校解决了这些主要存在的问题后就会知道如何建设大学文化,就会自然形成优秀的大学文化。当下,要实现以大学文化促使民办高校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与功能选择、凝聚大学人团结向上的进取心、形成大学共享的理念价值、塑造大学的特色文化与品牌,促进民办高校在优秀大学文化的滋养下更加健康、规范、快速地发展,就必须在准确理解大学文化构成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起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形成的结构模型和大学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正确指引和有效保障民办高校优秀大学文化的形成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一、构建科学的结构模型以保障民办高校大学文化的有效开展
从大学文化的构成来说,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构成民办高校大学文化不可缺少的四个部分,它们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整体。在大学文化建设与形成的实践中,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所有工作的环节、细节都必须融入这四个部分之中进行,其文化因素、因子最终也都将在大学文化的四个部分中逐步呈现。
因此,在系统构建民办高校大学文化时,必须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四个部分全面、有序的开展大学文化建设,要时刻注重四个部分文化的相互促进与有效融合,不能顾此失彼。特别要注意的是,民办高校尤其是领导既要认识到大学文化是大学各类优秀成果的历史积累与积淀,更要清楚认识到大学文化更需要以全体大学人的卓越智慧去自觉主动地设计与不懈地努力追求,是一个科学设计、有效融合、升华积淀的过程。大学文化的形成首先离不开最初的科学设计与正确的价值引导。(如图1)
■
图1
而在大学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要防止一些高校或领导缺乏对文化的全面、系统认识而简单割裂大学文化四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只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文化建设,尤其是只重视物质文化或行为文化建设的不正确做法;要高度警惕和坚决防止一些民办高校为求简单的生存、为求企业式的整齐划一而只重高标准的物质基础建设而无视精神内涵的融入,只重职业行为的简单统一而无崇高理想与荣誉的树立,只重制度规范的完整齐全而无实际高效解决问题的效力,只重口头表面的一般认可而无内心价值的真实归属的文化建设路径。
同时,在构建民办高校大学文化过程中,应该始终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把“育人、教学、科学、社会服务”大学功能实现、坚持以人为本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大学规范持续发展的精神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先导,将坚持教育公益性、促进大学民主管理、维护学术自由、调动大学人工作积极性、保证大学独立不受外界文化尤其是企业不良文化影响的制度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有效保障,将提高大学人工作效率、体现大学人高尚师德涵养、言行外在一致而内在独具特色的行为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实践阵地和具体展现,将熏陶、滋养大学人的人文关怀、科学精神和方便大学人追求真理、传播文化和健康成长的物质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从而系统地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文化建设结构模型(如图2)。
■
图2
二、构建系统的指标体系以促使民办高校大学文化的目标实现
在现行体制下,民办高校在相对短暂的办学过程中要形成可以与公办高校媲美乃至超越其的优秀大学文化,就必须有一个系统、清晰、可操作的大学文化指标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依据与标准,这样才能促使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始终围绕并切实契合民办高校发展的需求。
在民办高校大学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把大学精神、大学价值观、办学使命、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把民办高校的决策与执行文化、民主与讨论文化、组织与管理文化作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重点;把民办高校的学风、教风、校风等大学风气、职业行为规范、职业行为特色等作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中心;把民办高校的环境文化、景观文化、标识文化等作为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系统指标体系。(如图3)
■
图3
在构建过程中,大学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必须在遵守现行国家政策环境的基础上,围绕“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和以社会大众为本”尤其是“以学生为本”开展建设,建设的内容必须符合和体现民办高校自身发展规律,促使民办高校朝向现代大学制度方向前进;必须服务大学育人的使命,形成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素养,促使学生愉快学习、自主学习;必须能够促进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保障教职工的学术自由和提供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生活条件等的平台与环境,促使教职工的教学科研水平、职业化素养和学术素养不断提高;必须能够促使大学文化的不断提升,并能通过大学文化引导社会文化、大众文化不断走向高尚,能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文化引导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2]柴福洪.校园文化与大学文化研究[J].黄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周德俭.大学文化及其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9(5).
一、当前文化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文化公路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文化公路建设认识不到位。大多数人对文化公路建设的思考和理解不够,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深,缺乏整体规划和深层次的研究。
二是缺少单位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所有单位目标的先驱,是一切单位目标为之奋斗的基础。目前,大多数人一味的把单位的目标、价值观、使命和经营目的当成单位的核心价值观,盲目的认为核心价值观就是单位的前景。
三是文化公路建设与实际工作脱节。大多数人把文化建设等同于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停留在文化公路建设的外延和表象上,没有把文化元素真正融入到工作中,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
二、当前文化公路建设状况
第一,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形成基本经营理念。各级公路系统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文化和价值观。有的基层单位还形成了“在稳定和成长中求得永久生存与发展,并与客户、职工创造价值,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的经营文化。把追求价值的最终目标定位为“利益相关者的幸福”。在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获得客户的信任,追求与客户的共同发展的同时,给职工营造自觉自愿的工作环境,使职工在职期间为单位的发展自觉自愿地付诸行动、贡献力量。不断提高透明度和工作效率,提升单位工作的价值,为职工创造收益。
第二,发挥文化建设作用,提高单位竞争力。
一是加强单位内部管理提升管理文化。全方位创新管理机制,使管理过程井然有序。首先是管理标准化。将技术、管理、工作、服务纳入标准,充分体现工作的时效性和责权利的统一,使所有工作便于考核,达到统一、规范,以获得最佳管理秩序和管理效益。其次是管理规范化。科学制订各部门基本制度,编制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使职责清晰化,业务程序化、形象统一化。再次是管理集约化。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优化单位资源配置,整合人力资源、资产资源和信息资源,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协作配合。最后是管理人本化。坚持管理以人为本,把激励人作为管理的主要目的和手段,引导职工在单位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进取的主观潜能,促进管理目标人本化、管理过程和服务方式人性化。
二是质量创新提升服务文化。质量是单位的生命,是服务的基础。各级公路系统应牢固树立“质是根,量是叶”的质量观,坚持质量先行,以优良的质量塑造品牌。借鉴先进单位的质量控制经验,购置高标准化验仪器,严格化验员上岗培训制度,着力抓好沥青质量检验、工程验收等工作。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使公路干部职工中形成“以质量塑品牌、以品牌拓市场”的质量理念,保证工程建设合格率。
第三,发挥文化保障作用,促进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实现和谐发展。各级公路系统采取集中学习、讲党课、听讲座、看碟片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广泛学习文明礼仪等课程。最大限度的发挥每名干部职工的自身能力,使之形成新的合力。在抓好人文文化的基础上,应在营造环境氛围上下功夫。绿化美化办公环境,设计制作声光自动控制沙盘、产品展示室,组建处文化展厅,结合3D立体技术、全屏触摸、动画等多项技术,集中展示公路发展历程、精神文明创建、安全和廉政理念。搭建全新宣传、交流平台,对外宣传文化建设情况,优化升级OA办公系统,促进单位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三、文化公路发展趋势
针对当前文化公路建设现状,结合公路文化“十二五”规划,在文化公路建设工作上,下一步将主要开展以下二项工作:
一是增强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根据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和周五学习时间,坚持“以文化武装头脑”,对干部职工开展文化公路教育。结合教育讲座、网络媒体等宣传方式,把核心价值观变成每位职工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使大家能够真正认识到文化对于提高单位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深化经营文化。把文化建设作为树立行业形象的主要方式,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化经营文化。深入学习先进经营文化理念,使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于各项工作中,促使职工自觉自愿地,最大程度地发挥职能,处理工作时进行充分的交流,完美处理M、P、R、S、T(营销M、生产P、研发R、后勤S、团队T)之间的协调关系,使领导的领导能力大大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加强。
一、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乡镇农村的文化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农村的刑事案件增加,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投入匮乏。文化活动与经济紧密相连,离开了经济,农村文化无从谈起。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农村的文化活动。过去,农民看电影、看戏靠村委会出钱,而现在只能偶尔在富裕户或私营企业主逢喜庆、开业庆典时,才能让村民观赏一次电影、戏曲。既使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他们也首先考虑修桥铺路,造亭办学,文化经费排不上队。
2、文化设施短缺。过去曾一度发挥积极作用的村级俱乐部、青年之家这些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已折价处理,有的因年久失修,也是破旧不堪,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3、文化队伍失散。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是否红火,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和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但目前的一些农村缺少这样的一批“领头羊”,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一部分有头脑、有文化的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纷纷外流,从而导致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群体失散。
4、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一些地方疏于农村文化的管理,村民们闲着无事,热衷于求神拜佛。有了钱,就修庙建祠,让一些丑恶的现象污染了社会环境。个别地方“”也乘虚而入。
二、乡镇文化站对加强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是唱好农村文化小康这台戏的主角,它对于加强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
1、乡镇文化站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文化站的发展历史,就是对人民群众做好宣传、组织、示范、引导作用的历史,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今这种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乡镇文化站更是我们党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沿阵地。
2、乡镇文化站着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乡镇文化站通过开展种种文化活动,调动了农村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让农民在娱乐中得到启发,受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观念等各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了思想道德素养,抵制了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形成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好风尚,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3、乡镇文化站为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发挥积极作用。乡镇文化站为广大农村群众服务,它立足于文化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落到实处,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繁荣文化事业的一种有效载体。广大乡镇文化员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仅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而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和繁荣了农村文化事业。
三、乡镇文化站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的措施、对策
乡镇文化站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它将起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技术推广,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乡镇文化站应因地制宜,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
1、要稳定文化队伍。乡镇文化员为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府要顾全大局,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稳定文化队伍,为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站专干队伍,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因地制宜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在当今有些乡镇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现象,作为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有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努力争取领导对文化的重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3、抓好农村文化网络建设。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网的网头,起着核心作用。它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把广大农村中具有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和志愿的农民朋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群体。而建立农村文化网的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把文化网建设纳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积极培养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农村的文艺团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水平。同时,要发挥“点”的导向作用,开展网点结对,采取“抓大带小”、以强扶弱的策略,根据幅射效应,带动文化力量较弱的村落。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一是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农村政策和中心任务及时送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二是要弘扬主旋律,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结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农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让农民自演自说,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形成农村讲科学、讲文明、讲道德的新风尚。四是抓好民间文化挖掘。民间文化是村落的源头,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召唤力和诱惑力,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5、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文化员要加强多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是努力把握时代脉博,积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当前农村工作的形势与任务。二是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举办各类业务培训,吸收新“营养”。三是加强自学,根据工作需要,边学边干,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唯一的文化事业单位,肩负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乡镇文化站能否以新颖的、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吸引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地抵制现代文化中各种消极的现象,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是广大乡镇文化干部责无旁贷的职责。
一、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乡镇农村的文化建设仍是薄弱环节。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农村的刑事案件增加,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投入匮乏。文化活动与经济紧密相连,离开了经济,农村文化无从谈起。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农村的文化活动。过去,农民看电影、看戏靠村委会出钱,而现在只能偶尔在富裕户或私营企业主逢喜庆、开业庆典时,才能让村民观赏一次电影、戏曲。既使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他们也首先考虑修桥铺路,造亭办学,文化经费排不上队。
2、文化设施短缺。过去曾一度发挥积极作用的村级俱乐部、青年之家这些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已折价处理,有的因年久失修,也是破旧不堪,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3、文化队伍失散。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是否红火,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和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但目前的一些农村缺少这样的一批“领头羊”,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一部分有头脑、有文化的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纷纷外流,从而导致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群体失散。
4、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一些地方疏于农村文化的管理,村民们闲着无事,热衷于求神拜佛。有了钱,就修庙建祠,让一些丑恶的现象污染了社会环境。个别地方“”也乘虚而入。
二、乡镇文化站对加强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是唱好农村文化小康这台戏的主角,它对于加强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
1、乡镇文化站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文化站的发展历史,就是对人民群众做好宣传、组织、示范、引导作用的历史,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当今这种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乡镇文化站更是我们党传播先进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沿阵地。
2、乡镇文化站着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乡镇文化站通过开展种种文化活动,调动了农村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让农民在娱乐中得到启发,受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观念等各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了思想道德素养,抵制了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形成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好风尚,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3、乡镇文化站为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发挥积极作用。乡镇文化站为广大农村群众服务,它立足于文化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落到实处,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繁荣文化事业的一种有效载体。广大乡镇文化员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仅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而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人们的文化意识,提高了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和繁荣了农村文化事业。
三、乡镇文化站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的措施、对策
乡镇文化站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它将起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技术推广,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乡镇文化站应因地制宜,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
1、要稳定文化队伍。乡镇文化员为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府要顾全大局,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稳定文化队伍,为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站专干队伍,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因地制宜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在当今有些乡镇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现象,作为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有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努力争取领导对文化的重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3、抓好农村文化网络建设。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网的网头,起着核心作用。它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把广大农村中具有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和志愿的农民朋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群体。而建立农村文化网的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把文化网建设纳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积极培养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农村的文艺团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水平。同时,要发挥“点”的导向作用,开展网点结对,采取“抓大带小”、以强扶弱的策略,根据幅射效应,带动文化力量较弱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