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言语交际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人们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首先,我们谈谈语言的学习形式。William Littlewood指出:语言不是智力现象,像人类的其它行为一样,它是一种行为,语言是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获取的。
通常,一岁到五岁之间的儿童学母语学得最快最多,在此期间,儿童除了睡觉之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言。为了使婴幼儿理解语言,父母和其他人常借助不同的手势、实物、图片和其它东西,同时不停地重复同一语句对他们进行训练,直到记住为止。这样的方式给婴幼儿提供了听和模仿的机会。这样的训练重复多次,孩子们就会逐渐学会把“老师们”说的话和手势、实物、图片以及其它东西联系起来,从而明白“老师们”说的是什么。这样的环境非常有益于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能自如地使用母语是同一行为重复多次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学习外语,比如英语,中学生一周只有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且英语课堂之外,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几乎全与汉语有关,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学生们几乎没有机会看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更不用说用英语同他们交谈。因此,教师有责任多给学生创设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学会流利地使用语言。学生们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上,而不是集中在语言的精确度上。”
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自己组织活动,从而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外语在他们日后的工作中将会大有用处。在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少纠正或不纠正他们所犯的语法和语音错误,而用正确语言反复重复学生已讲过的语句。通过这样的方式,受到激励的学生就一定能在语言学习上由初级向高级发展,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众所周知,早期婴幼儿的大脑是一片空白,他们在学习母语时,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的干扰。他们可以极其自如地学习母语,练习讲话,并竭力把所听到的语句记忆下来。换言之,他们听到的不是人工语言,因此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然而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早已习惯于自己的母语——汉语的结构和用法。当他们开始学习英语时,会不时地受到母语的干扰。这是因为“学习者对于结构一无所知,不做分析,凭借体验切题的内容就可学好”。这时,老师采取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正确语句,使他们明白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语言学习上的不足。
二、语言学习的目的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虽然它不是人类交际的唯一形式,但毫无疑问,它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我们精心设计的整个社会结构都是通过语言来调节的。假如我们没有口头语言和后来的书面语言,我们就不可能创设一个如此复杂的社会交往系统。可见,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不是为了显示他们可以记住各种各样的语法或语音规则。纵观日常会话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一个人所需要的是信息,是根据语意表达自己和与人交际,而不需要语音、语调和语法的规则。
即使本句的语调不正确,但问话是可以理解的,交际的目的也已达到,另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语言为交际服务。假设你正在和你的一位要好的朋友交谈,突然他插话说,“我认为你不应该这样谈这个问题,而应该……”。这时,你可能为朋友的这种不礼貌行为而生气。这是因为你在谈话时的注意力集中在语意上,而不是说话的方式上。几乎没有人能既注重坦然的交谈又全神贯注于语言形式。谈话时,最重要的是要表述清楚,谈话人和听话人能相互沟通。很少有人想让听话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结构上。因为使用语言的真正目的是创设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渠道,从而达到某一目的——获取某一信息,分享一个笑话,同记一个问题或解释某一程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生活交际的需要。事实上,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种种不同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假如他们被限制在老师所教的内容和课本所介绍的知识范围内,或仅仅依靠他们已学到的语法规则,他们如何对付如此繁纷复杂的世界。由此可断然地说,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
三、语言学习中,语法和交际的关系
婴幼儿学习母语时,并不在意语法,最关键的是要别人明白他们表达的意思。
老师应注意只要学生敢于用新学的语言进行交际,就要大力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中学的一些老师担心,如果不及时纠正语言上的错误,势必会导致日后不能准确使用这种语言,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对于错误不加纠正,必然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但真正的关键在于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行纠正,至少在初学者模仿阶段时,不断进行纠正是不合时宜的。这在某种程序上会使学生感到失望并丧失信心。只要学生的交际能正常进行,老师就要表扬,就要鼓励。如果在英语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不断地纠正语法错误,其结果只能使学生感到厌倦,积极性受到挫伤。
一些习惯于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中学老师认为,使用该教学法可以体现教学工作的有序性。他可讲完一个语言点再讲另一个语言点,而且可以从简到繁地讲。
他可以教、可以练,可以测试,可以把教学推向新的高度,在某种程序上,这种观点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另外一些教师则认为,语法翻译法有很大缺陷,它对整体理解和交际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以“After you, madam.”为例,如只知道“after”是介词,“you”是代词宾格作“after”的宾语。“After you.”是个介词短语,而并不真正理解短语的含义,那么知道这条短语和会分析它又有何用?由于语言的约定俗成性,许多句子从语法角度上去分析是不对的。但这些语句却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语言的这种特性要求人们不需只重语法而忽视习惯用法。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的使用形式也不同。例如,中国人常问对方“你多大年纪了?”既使与对方刚刚相识,此话也无伤大雅。而对西方人,尤其是对于女士来说,是绝对忌讳的不礼貌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一点是:供老师在课堂上支配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解释个别词句或语法结构上花费太多时间,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于第二语言的广泛接触。
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面对全球化市场的竞争,我们的综合优势还不明显。随着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一些以往我们忽视的问题逐步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然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设计理论的研究学习的兴趣一直不高,相关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设置中对此也缺乏系统科学的培养思路和方法,它给这个专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甚至成了制约学科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教师与学生的失语症
随着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的途径得到很大扩展,知识获取的途径更为便捷,获得的方式也更为灵活。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了从网络中寻找相似或者适当的课程资源加以变通,成为授课方案的主要依据。学生的设计作业与课题练习也习惯了从网络中寻找可用的信息或参照。当面对项目设计任务时,一般的做法和现状就是: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在网上浏览了上千张图片,然而面对自己的课题时依旧是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
首先是学生的失语。我们知道,只要在百度或谷歌中输入几个简单的字符,就会有数以万计的信息被罗列出来,这样的做法一开始或许是出于的资料搜集的好意,然而到了后来则变成了一种习惯和依赖,习惯在现有的东西里面去套用和所谓的借鉴。这个过程根本就不是一个设计的过程,而是一个筛选和比对的过程。它不是基于任务、功能、对象等要素限定下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应对,设计过程也不是在一个完整有序的系统内进行,思维的状态是零散不成逻辑的,这与现代设计所强调的整体设计不符。这也就是学生在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时往往几句话就说完了。在简单说出用了什么材料,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之后,就再也讲不出任何有用和有价值的东西,至于这些效果依附什么样的思考和内在关系则基本一无所知,逼问到最后往往用个人喜欢或者它看起来很漂亮来搪塞过去。学生在对待设计关于规范性、可行性、适应性、功能性、可变性或可用性等设计基本构成要素的把握上往往是顾此失彼。
其次是教师的失语。当教师的知识信息也是大量从互联网来获取的话,那么教师和学生在此用了同样的方式来“应付对方”,只是二者的目的不同,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教师用自己从互联网获得的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去比对学生的方案,面对一个班少则10几人多则30人的现状,作业讲评和方案评审到了最后老师已经无话可说。因为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大多数同学的身上,该解决的问题没解决,该关注的设计重点没把握,设计不能体现思考的结果,设计流于表面的形式,有些甚至连学生自己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教师被一轮轮眼花缭乱的效果图轰炸之后,在被所谓风格洗脑之后,只能是无语。如果说建筑学等专业还可以从规范与设计标准中找出问题,那么其他专业则只能依靠所谓的感觉。教师所能表达的就是:“尽管你已尽了你的努力,但我并不知道你的问题在哪?我只知道你给我的不是我所期盼的结果,它没能给我惊喜或让我对你方案的产生尊重”。这就是失语的尴尬。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设计教育教学忽视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教师更多的是依靠个人感觉和一些常识性的方法和技巧去指导学生,关于什么是设计的问题探究并不深入和深刻,设计从哪开始、到哪结束基本靠自己的经验判断和感性的认识,这里面所包含的个体经验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的教学方法是设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越发显示出它的危害性。
2设计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度我们都在强调创意对于设计的重要性,似乎创意成了设计的核心问题。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强调自身的感受或是经验,这源于我们对设计基本原理和设计理论研究的缺失和学习,我??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假想的虚拟课题,如果我们再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那么如何指导实践?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接受学院安排的设计史、设计调查等一些理论课程时,意见很大,理由是:我是搞设计的,对于那些枯燥的理论研究没有兴趣,也不是我的特长,我不想把自己满脑子的创意与灵感浪费在单调的文字分析上。
在设计教学中,创意设计和项目设计的训练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事实上,这两者的区别往往容易被混淆。同为设计,二者的训练目的、方式方法、课程评价都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创意和设计动用不同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尽管二者并非有着清晰的界限,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状况。其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要注意二者在训练、培养、提高和评价方面要采用不同的方式。目前,对设计教学研究的认识还不充分,尤其是对设计相关理论的研究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缺乏基本的认识。教师和学生热衷于风格和形式的创意,地中海、新中式、简欧、美式田园成了他们津津乐道愿意谈论的话题,加上商业的推波助澜,在一阵眼花缭乱过后,什么是好的设计依然是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
乌尔姆设计观念与教育模式的核心之一是提出设计“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服务”。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与特征的表述。纵观从包豪斯到乌尔姆的延续与改变,反映出的是从课程体系与结构、理论建构与设计实践等方面对现代设计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如果说包豪斯确立了现代设计的基本原则,开创了设计现代教育教学的先河的话,那么是乌尔姆学院真正把设计融入了现代制造业,并在实践中回答了什么是现代设计的问题。设计“不是一种表现,而是一种服务”,它强调的是设计师作为社会性人的存在以及职业化的责任意识。它从根源上提出了现代设计必须贴近生活,准确把握时展的脉搏,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与包豪斯的教育理念有着明显的不同。
3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研究的意义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理论源于设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反过来又影响或指导着设计实践和研究。
曾经有学生问,我们学习和研究艺术的起源有什么意义,你研不研究它,都不会影响我的艺术创作,我只表达我想画的和我想要表达的。一度我们认为艺术关乎创造,关乎个性,关乎天才与灵感。那么反过来看,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否都对应或应证了某一种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学说呢?艺术家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环境而成为其他意义的某种特殊的人吗?研究艺术的起源不仅只是研究形式这一基本问题,形式的探索永无止境,并不存在横空出世的大师。没有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形式的探索也终究会枯竭。设计师、教师不屑于研究和学习设计理论的原因,首先,是认识上的不足。一定程度上还不能跳出基于艺术家对艺术作品创作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于什么是现代设计教育教学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更进一步的思考。其次,是一些水准不高的研究干扰了设计师的学习取向和价值判断。它反映出的是一种为理论而理论的倾向和理论指导实践认识上的狭隘与偏离。
再回到之前提过的那位年轻教师。经过了几个学期的理论讲授之后,他不好意思地对我说,看来当初让我去一些上理论课程还是大有好处的。简单来说是因为:(1)发现我比以前能说了,也会说了,失语症得到缓解。(2)发现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增强了,写东西好像没那么痛苦了。(3)发现逐渐有了自己的评价语言,常常会语出惊人,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明显提高。(4)发现自己常常有一种冲动,一种更强烈的从事设计、创作与创新实践的冲动。
根据以上问题,回看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是要确立理论课程的重要地位,在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中保持理论课程整体的合理性和延续性,教师对此要有深刻的认识。其次,要认真梳理理论课程的分类、研究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理论课程开设的阶段。再次,是要对一些理论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现行语言学教材的语料,主要以汉语普通话和印欧语系语言为主。后者之中,学生除了对英语有些感性认识,对其他语言大都感到陌生,加之教师也很少有懂几门外语者,因此教材中很多涉及印欧语系的语料难以有效利用;反之,对于汉语方言学生们比较熟悉,而且近些年相关的研究不断开展,涌现出大量的方言材料,将这些材料纳入语言学教学,不仅学生们容易接受,而且,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方言之一,通过对汉语方言的分析、讲解,能够让学生们对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得以更加深刻地了解。
当然,这些教学改革与实践,虽然对语言学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客观而言,要想全面、彻底地提高语言学的教学质量,仍需进一步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进一步培养、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当前语言学教学普遍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必须保证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在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借助多媒体教学这一高科技手段,在顺应语言学学科的学习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二者的完善融合,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语言学教学中的优势
现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整个社会正在进入“电子教育”时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等,它在语言情景模拟、语言知识形象化、教学信息反馈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越性。语言学虽然是一门古老学科,但同样可以很好地运用这一科技手段,并藉此消除以往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语言学教学中,多媒体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进行语言学教学,教师可以实现由“教学”到“导学”的转变。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形象、生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并在此过程对语言学知识得以充分认知,从而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手段,学生可以获取教师所提供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材料、语音材料或视频影像,将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扩展他们对语言感知的空间和时间,使语言学的学习更富有连续性。
(二)扩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语言学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方式,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不仅语言信息输入的“量”能够大幅增加,而且,借助多媒体丰富的展显手段,语言信息输入的“质”也会显著提高。传统的语言学教学,需要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大量的术语、例句,很多授课时间被白白消耗。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和投影资料,将相关内容直观地用文字、声音、图片进行展示,既可以有效地节省板书时间,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并且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比如,语言学教学中需要涉及到国际音标,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把音标写在黑板上,然后示范发音,过程单调枯燥,而利用多媒体技术,配合声音、文字、图像,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鲜活的语音资料,而且可以借助形象的图例(如语音学中人体发音器官的侧面剖析图),使学习过程既充满乐趣,又通俗易懂,从而有效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另外,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现代语言学研究强调对于语言进行描述性研究,而非规定性研究。
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际语言的分析尤为重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大量生动的影音素材,不仅教师的讲解得以脱离抽象的说教,而且通过形象地对比与示范,能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讲解“语言与社会”时,通过给播放不同国家的英语语音和图像资料,学生能清楚地发现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洲英语和加拿大英语的区别,从而掌握对英语地域方言的理解。
(三)完善教师知识结构的缺失,弥补教师语言水平的局限语言学的交叉性非常突出,与很多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会涉及到大量的语种和方言,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语言功底、口语表达能力等等,具有相当高的要求。但现实情况中,绝大部分教授语言学的教师,基本上只了解或掌握一门外语,即便汉语方言,也无法做到一一熟悉;而且,由于各人口音的客观差异,发音方面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问题很难从根本上予以消除,但借助多媒体手段则会迎刃而解。
语言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就是通过不同语言、不同方言之间的对比,来把握语言的发展轨迹,了解语言的演变过程。传统教学中,受限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教师很难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但是,利用多媒体方式,通过简单地搜集整理,教师便能够获得大量的语言对比资料,并把“声”与“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此外,示范发音、口语练习也是语言学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如果教师发音不标准,必然给学生留下错误信息,影响他们的知识根基。反之,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反复播放标准的发音、精确展示规范的口型,学生对语音的准确性掌握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语言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语言学教学,关键在于课前收集、制作相关知识的课件,主要内容包括: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详尽的语言学流派介绍,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配有标准发音和详细展示发音器官图的语音资料,让学生掌握标准发音,了解发音原理;大量的方言和书面语资料,用于展现语音的不同特征,让学生对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具体到课堂的教学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论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大量背景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自十九世纪以来,语言学理论发展迅速、流派众多,相互之间的继承关系错综复杂,加上各种艰深的理论阐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困难。为此,教师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大量补充,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受限于低效的传播方式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只能通过口授的办法,粗略描述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大致观点,根本无法细致、完整地梳理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况且,学生对于语言学理论中的很多术语并不熟悉,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把各个流派的发展情况、理论观点以及相互间的关联和差异,进行详细、完整、清晰的勾勒展显。
如此一来,将会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还能让学生直观了解到语言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轨迹,加深他们对语言学流派演变的印象,进而准确、全面地掌握不同理论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要达到上述教学效果,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注意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利用超文本、超媒体、超链接技术,增加信息容量,对每个问题,都要从概念到原理,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剖析。同时,课件的操作要表现出最大的灵活性,界面布局要合理、清新,背景、图像、动画等要素要生动贴切,避免花俏繁杂,让华丽的课件外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在语音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提高教学质量语音教学包括各个音素的发音过程、发音器官的活动情况、音节的构造与划分、声调的形成和形式,以及轻声、儿化及语调的声学特征等等。传统语音教学,主要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教师通过口型演示和发音描述,帮助学生掌握语音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受限于教师的发音水平,容易“以讹传讹”;另一方面,抽象的发音讲解,不仅枯燥难懂,学生也难以直观把握。不过,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具体实践中,教师可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课件,利用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音的特点和性质。比如,动态演示发音口型和舌位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对舌位的高低、前后以及唇形的变化产生直观认识,并形象地观察到整个发音过程。
(三)在语法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语法教学也是语言学讲授中的一个难点。实践证明,要让学生透彻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必须运用大量的例证,通过直观地对比,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领悟理论知识,进而学会理论的具体运用。但在传统教学中,由于课时所限,教师不可能把大量例句逐一抄写在黑板,只能择其一二,略加分析,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讲授,很难使学生印象深刻,更遑论对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
该文围绕“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现状”,以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为主题,从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三个角度设计调查表,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级国家统招硕士研究生、本硕连读生毕业学位论文为数据源开展调研工作。
1总体情况
排除应用软件使用的情况,94.6%的学生能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解决毕业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成为学生毕业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生的基本科研思路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解析形成结论。总体而言,在研究生毕业课题研究过程中,技术应用水平不容乐观,严重影响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和论文的整体质量,“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的创新思维与意识不强,相应的创新能力与科研素养亟待提高。
2具体分析
首先,在数据管理方面。“数据库系统设计”理论知识短缺,“数据库基本概念与设计原理”不清,“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如MSAccess)应用率高。部分学生错误地运用数据库基本概念,将SPSS数据文件(或Excel文件)误称为数据库,或将单一的关系表称为数据库系统。从学生科研数据资源建设角度,高质量、可持久的资源管理意识严重不足,无法有效地为学科未来科研工作服务,无益于提高科研数据再利用价值以及毕业课题进一步研究价值。其次,在数据分析方面。借助软件工具(如SPSS软件)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居多(如频数分布、t检验、卡方检验等),缺少系统、科学地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的意识,如利用多维度、多层次数据分析技术,获取更为丰富、有价值的数据处理结果,尚无一例。第三,在数据挖掘方面。学生缺少“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未知的规律与知识”的科研意识,即欠缺“数据深度利用”意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过于“单一化”(如仅限聚类分析),“结合数据量特点,恰当地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力不足。数据挖掘基本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严重欠缺,存在“仅知技术、不明原理”,“仅见结果、不懂解析”等不良现象。最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着“从众”现象,即受到上届(或同届)学生的影响,跟从大众的科研思路和行为。例如研究目标与方法雷同、研究题目类似,导致批判与创新精神不足,严重影响课题研究的创新性。上述情况反映出学生在与自身科研领域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基础及其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科研能力有待提高,适应新形势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以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为根本,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应以“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适合新形势要求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法与途径,探寻当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
1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医药现代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中医药领域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中的关键部分。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应为:通过与专业领域相融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和能力教育,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发现、提出、分析、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怀疑性”思维能力、“开拓性”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性”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专业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互融合”创新型人才。上述培养目标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其他改革内容的基准。
2课程设置
中医药院校应依据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特点[8],形成地位明确、特色突出、内容实用的课程,完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培养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首先,在课程地位方面。中医药院校必须积极加大该类课程的重视度,确立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将其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这是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其次,在课程名称方面。该类课程名称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和培养目标。如中医药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formationanalysisanddatamining)。由此可知,该课程旨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中医药信息意识与素养,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数据信息进行获取、整理、存储、积累、利用以及知识发现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拓宽学生的未来科研思路。第三,在课程教学目标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数据管理、分析与挖掘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在中医药应用领域中关键技术的基本实践技能,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对专业领域数据进行整理、存储、分析和再利用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
3教材建设
目前,面向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类教材甚少。现有教材存在内容系统性较差、基本知识点短缺、实践案例特色不明显等缺陷,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在未来教材建设过程中,此类教材编写应树立“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培养”基本理念,紧密围绕中医药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的核心技术,具备内容精炼、实用性强、难度适宜、案例丰富、特色鲜明等特点,不仅要适合作为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也要适合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阅读。
4教学改革
目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依然延续本科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培养”,难以适应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注重研究性教学。课程教学须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特征,采用恰当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教学。通过启发式、发现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开展“个体与团队融合、学习与研究并存”教学,培养学生批判和创新精神。挑战性研究课题应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怀疑性”思维能力、“开拓性”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性”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应注重质疑性教学环节。如以问题和案例为引导,结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剖析问题的实质和案例的研究目标、方法及其结果,并利用启发式和研讨式方法,提炼研究缺陷,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9]。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积极注重丰富、系统的相关研究文献和科研数据积累及运用,建设开放式、软硬件完善、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信息实验室,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关键词:商业银行;品牌要素;国际化
一、 引言
近年来,特别是股改上市以来,国内银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多家银行资产规模、利润总额进入世界前列。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13年7月公布的全球1 000大银行排名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进入世界前10位,共有96家中国商业银行进入榜单,中国整个银行业的利润更是占到全球银行业利润的近三分之一。规模快速增长同时,国内商业银行也加快了国际化步伐,纷纷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直接收购海外银行实现跨国经营,但与大多数国际知名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银行品牌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较弱。
在海外分支机构方面,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中国银行海外经营机构也仅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机构数占机构总数的比例仅为5.4%,而花旗银行营业机构则覆盖160个国家,汇丰银行覆盖超过80个国家,渣打银行也覆盖了超过70个国家;在海外业务规模方面,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和收入的平均占比不足6%,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此项占比也仅有22%,而欧美知名商业银行该项指标的平均水平在35%以上;在品牌国际影响力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与欧美知名商业银行的差距更为显著,在Interbrand公布的2012年全球品牌100强中,没有一家中国商业银行甚至中国企业品牌进入榜单,而摩根大通(J.P.Morgan)、汇丰(HSBC)、高盛(Goldman Sachs)、花旗(Citi)、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桑坦德(Santander)、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等国际知名银行均进入了世界品牌前100强。
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我国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要进入国际市场,与国际知名银行开展竞争。由于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所以目前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将由简单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发展为以品牌为核心的全面竞争,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更加重视品牌的建设。
品牌建设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合的品牌要素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要素也被称为品牌特征,一般被认为包含品牌名称、品牌标识(LOGO)、品牌口号、企业域名等元素,凯文·凯勒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恰当的品牌元素,可以使客户形成正面的品牌判断和品牌感受,进而提升品牌所有者的绩效。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品牌的重视程度,但由于许多历史原因,普遍未按照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开展品牌建设,品牌要素中存在诸多不利于国际化发展的问题。
二、 中国商业银行品牌要素特点及国际化障碍
1. 品牌名称普遍缺乏个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命名方式相对简单,大多数名称的组成要素为国家、区域名称以及行业名称,如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天津农村商业银行等,只有为数不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了专有名词作为自身品牌名称,如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等。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数都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出资设立,政府在为银行设计名称较少考虑品牌的个性、特色、国际化等因素,另外,国内商业银行设立时间普遍较短,缺乏深厚的企业文化与悠久的企业历史。而世界知名商业银行的名称来源则丰富多样,如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与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银行,其名称部分或全部源于银行创始人的姓名;汇丰银行(HSBC)的英文名称来自于企业英文全称的缩写,中文名称据说取自“汇款丰裕”之意;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英文名称源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的特许,中文名称来自于英文Chartered的音译;花旗银行(Citi)的名称则由最初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几经变迁得来。海外商业银行名称来源多样,且普遍具有较长的历史,这就使得名称有较强的特色以及文化和历史积淀。
2. 品牌名称中具有明确的原产地信息。目前,大多数中国商业银行的品牌名称中都含有“中国”与“CHINA”的字样,或者含有省、市的名称,例如我国最大的四家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均是如此,这样的品牌名称向消费者传递了明确的品牌原产地信息,这有可能从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众多研究表明,产品和品牌的来源地会显著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认知,例如,消费者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普遍较高,而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普遍较低。近年来,虽然“中国制造”的质量显著提高,但受固有观念影响,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中国产品和服务仍然存有偏见,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较低,“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仍未彻底扭转“质低价廉”与“山寨货”的形象。负面的原产地形象有可能对品牌名称中含有明确原产地信息的中国商业银行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名称中含有明确的国家或区域名称,很容易让消费者将该企业视为区域性企业而非国际化跨国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都很少强调自己的母国,例如花旗银行很少对外强调自己是一家美国银行,渣打银行也很少对外强调自己是一家英国银行。
3. 大型商业银行品牌名称中普遍包含过时的行业特征。目前,几家大型国有综合性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主力,但这些银行的名称中却普遍含着“工商”、“建设”、“农业”等一些并不能准确体现银行特点的行业名称。存在这样的问题与专业银行时代各家商业银行的分工有关,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实施商业化改革,实行“农行进城、工行下乡、中行上岸、建行破墙”的经营策略,各家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目标客户不断交叉,已经不存在明显的行业界限,基本都成为了综合性商业银行,但各家商业银行的名称并未进行相应调整。在中国内地,由于消费者对各大商业银行相对熟悉,银行名称中并不准确的行业特征并不会对银行的经营造成过多影响,但在其他国家,消费者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并不完全了解,名称中的行业特征可能会对消费者的认知产生误导,让消费者误以为中国工商银行仅为工商企业、中国农业银行仅为农户和农业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综合化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4. 品牌名称的翻译过程中不恰当的使用了汉语拼音。中国商业银行与许多中国企业一样,在翻译品牌名称时经常会直接选择使用汉语拼音,例如,民生银行将其品牌名称“民生”直接翻译为“MINSHENG”,华夏银行则将“华夏”直接翻译为“HUAXIA”,与此类似的还有平安银行(PINGAN)、渤海银行(BOHAI)、浙商银行(ZHESHANG)等。汉语拼音的主要作用是为汉字注音,本身没有任何含义,所以如果将汉语拼音直接作为品牌的拉丁文名称将会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汉语拼音会传递错误的品牌名称发音,汉语拼音所使用的字母也是拉丁字母,与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很接近,当海外消费者看到拼音时,会参照自己熟悉的那种语言来发音,这与拼音所代表的中文发音有较大差异;其次,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汉语拼音无法传递品牌信息与内涵,海外消费者在看到品牌名称中的拉丁字母时,会将其作为相应的语言文字来理解的,完全无法理解拼音背后汉字的含义,例如,对于民生银行来讲,汉语拼音“MINSHENG”完全无法体现“民生”所传达的“人民的生计”的内涵,对于平安银行来讲,“PINGAN”也完全无法体现“平安”所传达的“平稳安全”的意义,甚至有些汉语拼音在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含有负面的含义,所以,简单的使用拼音作为拉丁文的品牌名称是不利于品牌内涵的准确传递的。
5. 品牌标识设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设计品牌标识(LOGO)时,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喜欢加入中国元素。例如,许多商业银行在标识外形的设计上都借鉴中国传统货币“圆形方孔钱”的造型,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均是如此,在中国文化中,这一造型很好的传递了“货币”、“资金”等与金融相关的信息与内涵,但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其他国家消费者来说,这一造型几乎不会传递任何有效的信息,甚至会使海外消费者留下中国商业银行商标高度雷同的印象。又例如,许多银行标识的设计借鉴了中国汉字或传统图腾的造型,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在品牌标识中使用了汉字“工”与“中”的造型,华夏银行在品牌标志中采用了中国传统“龙”的形象,这些品牌标志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内涵,很容易被中国消费者接受,但对于其他国家的消费者来讲,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在设计品牌口号时,中国商业银行同样喜欢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工于至诚,行以致远”,中国农业银行的“大行德广,伴您成长”,以及中国建设银行曾经使用的“善建者行”等,这类品牌口号大多取自中国传统典籍,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在国际市场上,这类口号难以准确翻译,更难以被国外消费者记忆和接受。
三、 商业银行品牌要素调整策略
为进一步适应国际化与全球化发展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着手对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识、品牌口号等在内的品牌元素进行调整,提高品牌在国际化过程中的适应性,为打造国际化知名商业银行奠定品牌基础。
1. 基于国际化发展制定品牌战略。打造国际化品牌是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实现全球经营的前提与保障。为此,国内商业银行需要改变以往粗放式的品牌管理模式,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成立专门的品牌管理部门,使品牌建设在经营管理中处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以国际化为目标重新制定品牌战略或对已有品牌战略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借鉴国际知名商业银行的经验也可考虑借助专业品牌管理咨询公司的力量。
2. 采用英文缩写作为品牌名称。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品牌名称大多数不利于国际化发展,但作为同一家企业,也不太可能在对外发展中使用完全不同的名称。笔者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可以采用企业名称的英文缩写作为海外经营时品牌名称,一方面,英文缩写背后的英文全称可以准确、完整的表达银行的中文名称,另一方面,英文缩写可以淡化银行的原产地信息与行业特征,也可以避免不恰当的使用汉语拼音。目前,国外部分知名商业银行已经采用英文缩写作为自己的品牌名称,如汇丰银行(HSBC)、瑞银集团(UBS)等。部分国内商业银行也开始采用此方式,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海外经营时一般使用其英文缩写“ICBC”来代替其英文全称“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这样的适应性调整,即巧妙地减少了国家/地区名称以及不准确的行业特征对客户的误导,也避免了采用不准确的汉语拼音,同时也便于客户记忆和进行推广。当然,以英文缩写作为品牌名称也有不利的方面,由于英文缩写本身并无含义,无法传达足够的品牌信息,所以企业在进行品牌推广的初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与精力。
3. 设计适合国际化的品牌口号。好的品牌口号能够使客户在短时间内记住品牌特征与品牌文化,所以在走出国门时,国内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设计能够被海外客户接受和认可的品牌口号。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已经推出了英文口号,如工商银行的“Integrity Leads to Prosperity”,这一翻译虽然没有完全传达原来口号“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的内涵,但相对准确,也易被海外客户接受。不过总体来讲,目前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并未推出英文的品牌口号,其他常用语言,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等语言的品牌口号更是罕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商业银行品牌的了解与认知。笔者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应尽快推出英文品牌口号,同时随着国际化经营范围的扩展,逐步推出其他常用语言的品牌口号,最终形成一系列内涵相同但又适合不同文化特点的品牌口号。
4. 对外传递品牌的文化内涵。与其他国家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有其自身特有的魅力和吸引力,这也造就了中国商业银行独特的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在走出国门后,中国商业银行在强调自身国际化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广告等传播手段向消费者传递独特的中国文化,进而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以中国银行为例,其品牌标识(LOGO)的整体形象是一个中国古代钱币,中间还含有一个汉字“中”,整体设计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所以中国银行在海外进行品牌推广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电视广告等手段向消费者介绍其标识(LOGO)的丰富文化内涵,加强客户对品牌的印象以及好感,同时吸引那些对中国文化、中国市场感兴趣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 Ghodeswar,B.M., Building brand equity in competitive markets: a conceptual model,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2008,17(1):4-12.
2. 西尔维·拉福雷著.周志民等译.现代品牌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品牌营销管理研究.金融论坛,2009,(11):28-34.
4. 谢治春.强势金融品牌特征与我国商业银行品牌发展.上海金融,2010,(7):76-80.
5. 石飞.西方商业银行品牌定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5,(3):18-22.
6. 徐芳,曹卓.商业银行品牌建设现状及策略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6).
7. 石飞.西方商业银行品牌定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5,(3).
8. 王晓帆,邓晓卓.对中国商业银行整体再造的理性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5).
9. 师佳英,孙平.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品牌化与品牌忠诚.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3).
10. 龚立新.浅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品牌创新和服务创新.江西社会科学,2003,(11).
11. 李成,庞加兰.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国际比较与现实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03,(8).
12. 顾锋锋.试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合理选择.上海金融,2004,(3).
13. 张燕.品牌战略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运用.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4).
14. 石飞.信用卡的忠诚营销.商场现代化,2005,(23).
15. 李丽艳,秦翠卿.提高企业品牌忠诚度的策略.商场现代化,2006,(15).
16. 周志翠.邮政金融品牌建设思路.邮政研究,2006,(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公司品牌影响机制研究”(项目号:12YJA630104)。
关键词 钻石模型;葡萄酒产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比较;中国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320-03
Comparative Study of Major Wine Region in China Based on Diamond Model
PI Yan-fang XU Ke-xin CHENG Rui LIN Xiao-yi HE Lin-kun LI Tian-zhu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Institute of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Venture Capital Research,Qing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D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ne industry,the construction of wine industry cluster becomes particularly parative researches on three major wine region in China of Changli,Ningxia and Yantai were carried on by using the improved Porter′s diamond model,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region were analyzed from the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factors of various aspects,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were also put forward,and it would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wine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 diamond model;wine region;external factors;internal factors;comparison;China
1 研究背景和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市场培育和文化推广,葡萄酒越来越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国内市场对葡萄酒的消费总量也在逐步提升。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商贸展VINEXPO在北京公布的最新年度分析报告中预计2012―2016年中国的葡萄酒消耗量将进一步增长39.62%,增量达到7 153万箱,相当于8.58亿瓶。根据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葡萄酒产量达到22亿L,比“十一五”末增长100%,年均递增15%。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和生产力要求,优化酿酒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能力也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要求。为提升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建议对全国范围内的葡萄酒产区进行区划。了解各产区现状、分析其优势和发展空间是进行产区布局的先决条件。
在国外葡萄酒产业集群研究方面,池仁勇、陈江[1]归纳分析了智利葡萄酒产业集群的三大特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开拓新市场和共建“智利品牌”,提出了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在国内相关研究中,邱凤霞等[2-3]利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了秦皇岛昌黎县葡萄酒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发现昌黎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裕的人力资源,已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集群,然而整体上却面临各环节衔接松散、品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并为昌黎葡萄酒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2 葡萄酒产业钻石模型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的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策略、结构或竞争对手、政府行为和机遇等因素影响,这6个因素画在图上像一块钻石,称之为钻石模型。
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结合葡萄酒产区具体情况,笔者绘制出葡萄酒产业集群影响因素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
按照与产业集群衔接的紧密程度,可将基于葡萄酒产业集群的钻石模型分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2个部分,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自然条件、劳动力、设备、投资、科研人员及熟练工人和文化),需求条件(市场容量及预测、市场细分),相关产业及支援产业(其他酒类、辅助产业、旅游产业),集群战略、集群结构和同业竞争(市场结构和政府扶植意向);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产业规划、政策优惠、葡萄酒节)、同业协会(葡萄种植协会、葡萄酒酿造协会等)、服务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4-5]。
3 外部因素分析
3.1 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2个部分,本文选择自然条件、劳动力、设备、投资、科研人员及熟练工人和文化6个因素进行3个产区间的比较(表1)。
初级生产要素方面,3个产区都处在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带”,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是劳动力素质总体水平较低,均有待提高。昌黎、宁夏产区酿酒葡萄种植劳动力相对不足。烟台酿酒葡萄种植劳动力成本持续走高且出现老龄化倾向。各地产区主要的规模企业都购置有国内领先甚至国际一流水平的葡萄酒酿酒、灌装等加工设备,但是酿酒葡萄种植园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酿酒葡萄原料的成本较高[6]。
作为传统酿酒葡萄产区的昌黎和烟台一如既往得到各地资本的青睐,近年来后起之秀宁夏葡萄酒产区也表现不俗,发展势头较猛,吸引了国内外许多葡萄酒生产商在当地投资设厂。与其他产区比较来说,宁夏近年来吸引了更多的政府和企业。
3个产区大部分的科研人员和熟练工人主要集中在当地规模较大的企业,且产区的高端人才相对不足。3个产区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品牌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2 需求状况
需求状况是钻石模型中产业竞争优势的第2个关键要素。选取本地消费者需求特色来分析这一因素。昌黎消费产品多为张裕、长城等国内驰名品牌,本土品牌所占份额小。烟台地产品牌占据85%以上的市场份额,例如张裕葡萄酒在星级酒店的最高铺货率达到90%以上。宁夏主要消费本地产葡萄酒,西夏王葡萄酒的销售额占据了宁夏葡萄酒市场的80%以上。
中国葡萄酒消费量近5年来持续走高,市场巨大,国外进口葡萄酒虽然已经占据南方大部分的市场,但是目前国民对葡萄酒消费观念日趋理性,随着国内葡萄酒品质的快速提高和消费者对国内葡萄酒品牌信心的逐步建立,高性价比的国内葡萄酒产品必然能够分得国内葡萄酒市场很大的份额。
3.3 相关产业及支援产业
一个产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获得更健全的相关和支援产业,针对替代品其他酒类产业、辅助葡萄酒生产的企业以及旅游业这3个方面对3个产区进行比较(表2)。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消费者逐渐把对酒精饮料的关注点投射到葡萄酒上,其他酒类对葡萄酒的替代效应日益减少。作为传统产区的昌黎和烟台配套设施相对成熟,而宁夏作为一个新兴产区,缺乏酒瓶、瓶塞等包装相关产品的供应,大部分企业需要从外地购买相关用品。3个产区均计划大力发展酒庄为载体的葡萄酒文化休闲旅游[7-9]。
4 内部因素分析
4.1 地方政府
选取了政府部门设置、产区规划、政策优惠和举办的葡萄酒节4个要素来进行比较,整体反映政府在产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影响作用(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出,3个主要产区的地方政府都对本地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十分支持。设置职能完善的政府部门管理当地的葡萄酒产业并做详尽的规划,提供政策优惠扶持当地企业。相比来说,昌黎产区主要是关注资金、技术、基地等方面,而烟台和宁夏产区则在资金、人员、基地方面更胜一筹。
4.2 同业协会
同业协会是同行业的企业联合起来的组织,在企业联合发展、保护同行利益中起着重要作用,产区内同业协会的建设优劣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产区产业发展的优劣[10]。昌黎有酿酒葡萄种植协会、葡萄酿酒企业协会,烟台有烟台葡萄酒协会,宁夏有宁夏葡萄酒协会、宁夏酿酒协会、宁夏葡萄产业协会、宁夏酒类流通协会。3个产区都已成立与葡萄酒产业相关的协会,以帮助当地葡萄酒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相比来说,宁夏产区的相关协会的数量会更多于其他2个产区。
4.3 高校及科研机构
创新是产业群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产业群区域的魅力之所在。本文选取高校及科研机构2个因素来比较各产区的科研创新程度(表4)。
3个产区的当地高校都已设立与葡萄酒产业相关的专业和科研机构,为葡萄酒行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
5 结论
昌黎、烟台、宁夏3个产区均位列中国十大葡萄酒产区,是我国出产酿酒葡萄量大、酿酒葡萄质量较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较久、葡萄酒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葡萄酒产区。3个产区的生产要素方面都十分完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基地建设以及政府的大量投资,都使得三大产区在全国所有葡萄酒生产基地中脱颖而出。
昌黎产区拥有30年的葡萄酒酿造地域文化,相关产业及支援产业配套齐全,且旅游城市的身份使其具有将旅游与葡萄酒产业相互结合的优越条件。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与布局,支持与补贴也极大地影响着其他因素,为其他因素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产区内的相关学校甚至设置了与酿酒有关的专业,科研机构也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帮助。然而,面对中国对葡萄酒巨大的需求,相比于烟台、宁夏产区,昌黎消费者则更愿意消费其他产区的品牌产品,凸显出产区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不足。
烟台产区是3个产区中建设最完备的产区。相关产业及支援产业已相当齐全,政府对该产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也很大,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设置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举办的葡萄酒节也开始面向国际市场。在品牌建设上,更是拥有张裕等中国驰名品牌,这一龙头企业对当地葡萄酒企业的带动作用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显得更为重要。
宁夏葡萄酒在历史记载上最为悠久,在现展方面却是后起之秀。但在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相关产业及支援产业方面,宁夏存在很大的缺失。然而,宁夏的同业协会发展和近些年来对葡萄酒产业的投资力度却是3个产区中最大的,在高校及科研机构设置方面也拥有资源优势。宁夏的政府已将产区整体建设提上议程并开始实施,品牌建设已在本土颇见成效,本地品牌占据了本土消费量的80%以上。
三大产区优势易见,劣势也各自存在。尽管三大产区的葡萄酒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悠久的历史和风气底蕴,但是三大产区在对本土葡萄酒品牌的品牌文化建设上,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各个产区应加大力度培养葡萄酒品牌,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中小型葡萄酒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区品牌在全国影响力不够、缺乏文化窗口等问题,都将是三大产区的葡萄酒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当中会遇到的瓶颈。只有克服了这些障碍,3个产区的葡萄酒产业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在葡萄酒行业中遥遥领先,在前进道路上走得更远。
6 参考文献
[1] 池仁勇,陈江.智利葡萄酒产业集群的发展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11):2-5.
[2] 邱凤霞,王艳文,贺桂欣.昌黎县葡萄酒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34):335-336.
[3] 邱凤霞,陈凤新,贺桂欣.昌黎县葡萄酒产业集群现状及存在问题[J].网络财富,2008(11):83-84.
[4] 杨和财,房玉林.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动力、潜在风险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3):34-37.
[5] 晁无疾,周敏.高度重视酿酒葡萄质量 为我国葡萄酒走向世界奠定牢靠的物质基础[J].河北林业科技,2004(5):122-125.
[6] 马秀蕊,乔娟.中国葡萄酒产业的集群式发展:现状、测度与评价[J].技术经济,2009(5):43-48.
[7] 李巍,张福庆,田卫东.天津市酿酒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J].天津农林科技,2005(4):34-37.
[8] 陈海菊,徐凌飞,柴菊华,等.酿酒葡萄品种梅鹿特在河北昌黎的综合表现[J].北方园艺,2010(6):101-102.
关键词:语文教学;幽默语言;寓教于乐
幽默是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基础,幽默是优美的健康品质,幽默更是从语言中锻炼出来的,所以幽默是一种素质和能力,真正的幽默并不是耍贫嘴,而是一种高尚的情趣,它是人本身的机敏反应,能够将普通事务戏剧化的表现,所以幽默更是一种技巧和方式。语文教师的幽默,就是要能够巧妙地运用那些诙谐而又机智风趣的语言来对学生的教育产生影响,将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活跃而轻松,从而愉快而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语文老师的幽默其实是自身综合素质的反映。
一、幽默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幽默的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的幽默是他们用自己的机智、学识以及灵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慢慢形成的。幽默可以是老师在一瞬间闪现的灵感,更可以是他们性情的真实流露,是他们成为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品质。
课堂上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师生间对立的情绪也可以在这妙趣横生语言中得到缓和,创造出一种舒畅愉悦的教学环境。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幽默的语言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备的法宝,因为它对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幽默语言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机智幽默的语言能够创造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去主动获取知识。当代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情感也比较丰富,他们却不会轻易就相信一个人,更不会轻信盲从,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幽默的语言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活跃课堂气氛
在上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刹那,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进入了积极备战的状态。如果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若是还使用之前的那种不苟言笑、古板冷漠的语气,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紧张。若是教师想改变这种困境,就需要运用到自己幽默机智的语言,刺激一下学生的神经,让他们放松,这样学习状态才会更好。
3.引导学生思维
传统的教学一直都是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在思维上的启发却是一直都不曾做到位,所以学生的思维一直都处在僵化肤浅的状态,这就需要老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的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开拓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在这轻松的氛围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人文教育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1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但是精神层面的发展却相去甚远,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势在必行,高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
一、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过人文性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性境界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一个理想、健全的人格。简单地说,人文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引导他们求真、求实,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的认识人生意义,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去前行。然而,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的人文教育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例如,2002年刘海洋为验证“笨狗熊”的说法,先后两次将混合硫酸和火碱的饮料,倒在动物园里的狗熊身上、嘴里,以至于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1只棕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诸如此类的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可能忽视刘海洋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生物实验”。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们应当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当前的高中生已经拥有了很多的知识和信息,而且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料,但是高中生的道德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是社会责任感低、成就感畸形,甚至存在着酗酒、吸毒等恶习。实践中可以看到,高中生面临人生的转折点,各种压力集于一身,如果不能及时的排除,则可能会出现自杀、凶杀等案件,在选择谋害对象上也越来越丧失人道,甚至残害自己的双亲,其作案手法之“高明”令人惊悚。究其原因,并非学生对科学知识匮乏,而是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生物学科中具有当前社会和教育所极缺的人文价值。有许多生物知识可以促使人文观念的建立和深化。如“克隆”技术,它可以克隆人的组织、器官,用于救死扶伤。又如“干细胞”、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知识,都能对学生
进行人文、价值和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新课标要求将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其中生物课堂教学、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势在必行。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进行探讨,有助于加强高中生物人文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人文教育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1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但是精神层面的发展却相去甚远,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势在必行,高中生物教学也不例外。
一、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人文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过人文性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性境界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一个理想、健全的人格。简单地说,人文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引导他们求真、求实,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的认识人生意义,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去前行。然而,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内的人文教育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例如,2002年刘海洋为验证“笨狗熊”的说法,先后两次将混合硫酸和火碱的饮料,倒在动物园里的狗熊身上、嘴里,以至于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1只棕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诸如此类的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可能忽视刘海洋的所作所为是为了“生物实验”。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们应当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当前的高中生已经拥有了很多的知识和信息,而且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料,但是高中生的道德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是社会责任感低、成就感畸形,甚至存在着酗酒、吸毒等恶习。实践中可以看到,高中生面临人生的转折点,各种压力集于一身,如果不能及时的排除,则可能会出现自杀、凶杀等案件,在选择谋害对象上也越来越丧失人道,甚至残害自己的双亲,其作案手法之“高明”令人惊悚。究其原因,并非学生对科学知识匮乏,而是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生物学科中具有当前社会和教育所极缺的人文价值。有许多生物知识可以促使人文观念的建立和深化。如“克隆”技术,它可以克隆人的组织、器官,用于救死扶伤。又如“干细胞”、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知识,都能对学生进行人文、价值和情感方面的教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类物质文明空前繁荣,由此而衍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人文主义急剧衰落,进而引发各种道德、个性以及主体性弱化或者丧失等问题。从实践中可以看到,高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而且家长对他们过于顺从,甚至溺爱,以至于他们意志不强、缺乏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普遍自私狭隘、没有同情心,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和信仰,诚信意识匮乏、社会责任感不强,甚至出现了厌学、逃学甚至犯罪等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则会影响他们的发展。高中生物教学中,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生物学科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整合与提升,让课堂教育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起到人格感化的作用,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此,生物教学不仅要发挥生物自身的学科教育价值,更要善于挖掘其蕴含的人文教育价值,同时设置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非常的深厚,在此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加强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二、 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重要性分析,及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立足课堂教学,加强人文教育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当加强人文教育,教师应善于把握每个教学环节,适时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在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目标展示、习题巩固以及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堂活动总结等方面,加强人文教育。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相关内容教学中,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创设教学情境,进而导入课题。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给学生展示亚马逊森林、欧亚草原以及北极苔原和海洋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氛围,使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丰富多彩,明白各种生物之间之所以能够和谐相处,主要是因为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因此我们也应当尊重、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及生命。此时,教师对学生能够认识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生命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给予表扬,并对学生们提高希望,即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在课堂内容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亚马逊森林、欧亚草原以及海洋和北极苔原等生态系统的图片、音乐以及视频等相互配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艺术美感。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启发,重新感悟生命多样性以及彼此之间的平等性。
2.采用多种教法,加强人文教育
实践中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均是当前新课标所倡导的新型有效学习方式。教师在生物教学活动中可采用这些新型的教学方式,加强人文教育。比如,在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在多样化的学习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加强人文教育。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走下讲台,将课堂交给学生,然后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要关注胆小、性格内向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及时给他们以鼓励和帮助;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走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并且与学生交流,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营造的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并在此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小组成员加强分工协作,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这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体现。
3.优化教学评价,加强人文教育
关键词:遥感专业;研究型教学;课堂教学;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唐涛(1980-),男,陕西西安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陆珉(1976-),男,江西南昌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73)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203-02
所谓研究型教学,就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1]研究型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使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克服了接受性教学的缺陷。
本科生在校学习的过程包括课堂学习、实践学习、本科毕业设计等环节。作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遥感系列课程教学和专题毕业设计在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学习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角色和相当的课时。遥感系列课程包括本科生公共选修课“军事遥感技术”、专业选修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专业必修课“遥感原理”等。面向我校信息专业本科生,笔者所在的遥感信息处理教学科研团队每年设计遥感信息处理专题,包含若干具有科研任务性质的子课题。指导教师既是遥感系列课程教学主体,也是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主体,有充足的时间和经验在课堂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中开展研究型教学探索。
课堂教学和本科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本科学习生涯中重要的两个环节,开展研究型教学不仅是有益的探索,也是不断将遥感领域最新技术成果传授给学生,扩大学生知识层面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可以将遥感领域研究趋势、研究成果、理论基础和处理方法传授给学生,奠定理论知识基础和初步的研究思维培养。毕业设计中,每一个课题作为科研任务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同时能够参与科研团队科研攻关的过程,互动探讨,体会研究过程的乐趣,最终培养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一、课堂研究型教学探索
课堂教学在本科四年教育中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要作用,作为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系列课程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给学生传授足够的遥感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初步应用技能。为了改变以往讲述式、填鸭式的课堂灌输教学,笔者所在教学科研团队一直在不懈努力地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型教学作为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4]我们在如下方面开展了研究型教学的有益实践:首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教学,[5]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专门设计课时,由教师提出适合学生知识层次的研究型讨论课题,再将学生按照兴趣自愿组合成若干小组,在小组内开展资料查阅,课题探讨和交流;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探讨,教师组织各小组分别就研究型课题的研究心得进行课堂交流或者书面交流,由教师对各小组的研究心得进行讲评和给分。
在上述实践中,有若干原则需要教师把握好:
1.题目难易适度
考虑到本科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不多,专门知识和理论基础有待加强,过于“精”和“深”的题目会使学生觉得难度大和无从着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研究型教学的开展。选择研究型教学内容时,我们考虑密切结合教材知识点,特别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结合遥感领域最新成果,选择适当难度的题目引导学生开展。另一方面,学生尚不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解决研究型题目的手段主要依托大学公共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查阅资料,分析现状,提出想法,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机仿真。例如介绍雷达图像军事目标判读解译时,我们引入美国的长曲棍球卫星及其拍摄的坦克目标的雷达影像,结合教材介绍的三种强散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从雷达目标散射特性出发,探讨分析如何提高判读效率和准确性。
2.兴趣吸引
在授课过程中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将教员从事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新灵感及时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将SAR图像车辆目标自动识别、小型化复眼成像装备等科研成果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实例讲解,拉近学生与最新成果的距离,开拓学生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
3.激励措施得当
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不仅要求教师开动思维,灵活牵引,也需要学生热情参与,适当发挥分数(学分)的指挥棒效应是有益的尝试。在学生本门课程最终成绩中,目前是研究型学习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以后根据研究型教学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考虑适当提高前者的比重。
二、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研究型教学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研究型教学探索也有不少创新,[6-8]主要是转换本科生的主体角色,由学生转化为科研人员,毕业设计课题转换为科研小任务,使本科毕业生能够主动参与团队科研活动,互动探讨,提高科研能力。“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研究型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已经成为共识。
1.课题设计与知识储备
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经过三年多的本科教育,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了一定的的基础。因而相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型题目,毕业设计题目应当让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创新精神、科研方法、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综合训练,能够具备初步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笔者所在的教学科研团队根据长期的科研工作经验和目前所从事的科研任务,每年设计一个遥感信息处理专题,每个教师设计2-4个子课题,这些题目处理该专题下的具体小的技术问题,涵盖遥感图像校正、去噪、配准、目标检测、目标识别等具体技术问题。题目及其主要工作内容下发给学生,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自由选择题目和导师。导师提前与学生见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特点,提供课题需要的部分资料,做好启动毕业设计工作的知识储备。
2.科研交流
在本科生进入课题后,导师应将其纳入所在科研团队,参与学术讨论、程序设计、文档撰写、阶段汇报等工作,使之成为科研攻关的一员。研究过程中,本科生可就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及时和导师、其他研究人员交流解决。
3.研究生的辅助作用
高校科研的主体是教师和研究生,因而研究生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的辅助指导作用不可或缺。高年级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已经受过较长时间的科研训练,比较熟悉课题,研究思路较为清晰,研究工作有进展,具备辅助指导的条件。毕业设计题目若与研究生本身研究课题和团队攻关课题相关,则更为有利。研究生也是从本科生成长起来,对于整个毕业设计和课题研究的过程更为熟悉,可以向本科生在更多细节问题上答疑解惑。
4.过程控制
良好的本科毕业设计离不开学校和导师对过程质量的监控。笔者所在院校从命题设计、学生选题、下达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各流程环节进行了时间和质量上的规范。这就要求导师在毕业设计全过程密切跟踪学生的研究进度,及时交流,适时提供帮助克服困难。
三、结束语
研究型教学是系统性的工作,我们在遥感专业课程和本科毕业设计两个环节开展了研究型教学的探索。其中课堂研究型教学是引导学生接触科研活动,启发创新思维的起始,毕业设计则是研究型教学活动的重要实践环节。经过最近几年的探索,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将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更好地为遥感学科系列课程的建设和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桂琴.研究型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
[2]闫晓强,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
[3]张安定,衣华鹏,崔青春.《遥感原理》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5,(12):59-61.
[4]阿拉腾图雅,乌敦.《遥感导论》课程研究型教学的设计与实现[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5]唐涛,李禹,赵凌君.“遥感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Z2).
[6]薛光辉,吴淼,余镇危.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