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

第1篇: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一、以生为本,校本课程顶层设计

学校前身是一所村办小学,始建于1951年,可以说,她既是一所有着“半百”悠久历史的老校,也是一所新兴的城市小学。单纯从校本课程讲,学校经历的是一个从粗放到精品,从精品到多元的过程。

2001年,学校的校本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2006年,学校开始传统文化精品课程“中国结・龙蒂花编制”的开发实施。这样的定位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既符合校情,又具创新意义;授课教师只要下工夫钻研便会教学;学生无需先天条件,经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经济实用,学生感兴趣,家长也支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发展,单一的校本课程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首先,这种动手编织型的课程,更受女生欢迎;其次,单一的课程内容,在大量师资和硬件优势闲置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时代的进步带来更大的信息量,校外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使单一的校本课程相形见绌。

以生为本,强调课程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注重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历史性任务。为此,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多种渠道调查了解学生需求,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开始进行校本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我们研究出台了《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从课程的实施内容、实施管理及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规划。整个体系目前包括四大门类,14门课程,分为限定性课程与选修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以生为本,各班每周都有固定课时,开展限定性课程。每周五下午第二节为选修性课程,采用走班制。

如今,“红结飞扬啦啦操”、“篮球飞人”、“阳光田径”、“新苗合唱”等体育艺术类课程成绩斐然;“优秀古诗词诵读”、“跟我大声说”等学科拓展类课程发展迅猛;“人校课程”、“离校课程”等修身教育类课程深受家长好评。加上原先“中国结・龙蒂花编制”发展出的“结飘满园”、“丝网生花”等技能实践类课程,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已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需求。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尊重和满足。

二、以校为本,文化建设深入推进

学校文化植根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校本课程为学校课程注入了活力,对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学校教育得到了本质回归,也为学校文化内涵发展找到了精神核心。

在校本课程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开始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也不断提高。教师在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工作兴趣、自主研发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同伴互助、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学校经过慎重考虑,将原有校训“诚、勤、信”修改为“结、勤、信”,并重新进行释义:结,即团结协作、百折不挠;勤,即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信,即果敢自信、抱诚守真。

为了深化广大师生对“中国结”文化内涵的认识,让“结文化”不仅写在墙上、挂在嘴上,更能内化为学校的灵魂,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让“结文化”根植于师生的心灵深处。具体做法如下。

1.凝心聚力,全员参与,确保校本课程落实

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交流研讨,凝聚集体智慧。任课教师由过去的专职设置到如今全体教师担任,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系统、丰富,实施途径更为广阔。经过不断地实践研究,校本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得以逐步完善。

同上校本课,每一个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结文化”,人人有上法,节节有新意,既解决了教师专业局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又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来。校本课程不会因教师流动而终止,真正形成了校本化、多元化,并具有持续性、发展性。

体育组和音乐组从特色课程《结飘满园》中获取灵感,为学生量身打造一套自编操――《结艺操》,并列入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该操将红皮筋首尾相接作为锻炼器械,模仿穿插编制中国结的动作,进行艺术夸张设计,利用皮筋的拉伸性有效锻炼身体各部位肌肉,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与此同时,学校加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二次开发。仍以中国结为例,语文课上,学生通过诵读《校训三字歌》来了解学校文化,借助认识中国结、欣赏中国结,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数学课上,学生以中国结为例学习轴对称知识,练习测量、估算技能;美术课上,中国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欣赏和绘画内容;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以中国结为目标,学习网络搜索技能;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中国结成为很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对象。

2.围绕文化,突出育人,打造精品系列活动

一是“情系节日”系列活动。将校本课程与重大节日相整合,通过“编织友谊结”手拉手活动传承学校文化、增进同学感情,通过“我为妈妈送祝福”、“劳动创造美”等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和劳动教育

二是“爱心接力,届届相传”系列活动。在每年新生入校时,由高年级的学生亲手制作中国结,赠送给一年级的新同学,使他们一人校就能感受到一种关爱,也使学校文化得以届届相传。每年六年级学生毕业前夕,学生都要发挥创造力,精心设计毕业作品献给学校,表达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

三是“参与实践、展示智慧”系列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课堂延伸到校外,让中国结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如教师节开展“我为老师送祝福”活动,学生纷纷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龙蒂花,表达对老师诚挚的谢意;元旦前夕举办“爱心大拍卖”活动,学生到街头、公园现场编制义卖,将收入所得用于救助贫困学生,既锻炼了其综合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3.整体规划,美化校园,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走进校园,迎面伫立的是一座文化雕塑:由中国结抽象变形成的三个人形造型,彰显着学校的“结文化”特色,“结红花香,润物无声”体现着学校的育人理念。我校目前的校园文化设计可以分为四个板块。

一是“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思想教育板块。其内容包括校训、教风、文化墙、“中国结”标志等,主要分布在教学楼、综合楼的醒目之处,展示了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发展的空间”的办学理念,集中反映了学校近年来发展、变化的足迹。师生置身其中,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激励和鞭策。

二是“学会感恩,学会感动”的人格教育板块。校园西边的文化墙上设置专栏,展示“中国结在我心中”、“中国结情缘”主题征文活动中的优秀作品,表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独特体验。

三是“动手参与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板块。步人教学楼、综合楼,映入眼帘的是楼道和走廊墙壁上的一幅幅造型独特、色彩绚丽、内涵丰富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在这里,师生不仅能感受到高雅的文化气息,还能体验成功的幸福,品味实践的乐趣,畅谈人生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

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培育创新人才”的班级文化教育板块。班级文化建设突出风格统一、各具特色的特点,教室前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鲜艳的国旗,两边是八字学风“勤奋、守纪、乐学、多思”,后墙是各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班级特色精心策划、挑选的班级口号。这些个性化的班级口号经典、深刻、催人奋进,时刻提醒着学生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努力。学生亲手制作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不仅装点着教室,而且对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和谐发展,构建魅力生态文化体系

一是建立魅力课堂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品味到了学习的乐趣。教育教学活动由课内走向课外,使学生感悟到生活的乐趣,激发了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是建立魅力教师文化。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为学校管理带来尝试与探索,由行政管理走向目标、理念的引领,由行政组织走向领导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几年来,学校坚持以办学理念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构建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实现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成长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和评价者,其专业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共荣获国家级优质课3节,省级优质课2节,省、市级基本功比赛第一名各1次。

三是建立魅力学生文化。在参与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得到极大升华,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意识增强,综合能力也得到长足发展。在首届郑州教育服务大会上,精美的中国结、龙蒂花作品,以及孩子们的现场演示,颇受与会领导及市民的青睐。学校在此次大会活动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12和2014年,学校“红结飞扬”啦啦操队远赴美国奥伦多参加世界啦啦操锦标赛,途中学生们阳光自信的精神状态、待人接物的文雅举止,引来众多国际友人赞赏的目光。

四是建设魅力校园文化。在每年的校园文化周活动中,风格统一、精巧雅致的校园环境和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展示,受到周边居民和单位的高度赞扬。《河南卫视》、《河南日报》、《郑州晚报》等多家媒体,都曾对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进行过报道。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目前的课程仍以技能实践类、德育类为主,不能全面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二是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第2篇: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大家走过运动场,运动场的草坪是天然的,平整匀称,赏心悦目。在学校运动场后边,有一片占了学校面积一半的农场,有门有装饰有景点,菜园里,一片绿意盈盈,菜花、卷心菜、油菜、蒜苗等蔬菜长势喜人。一块块菜畦,旁边都有年级牌和各个班级的口号,既齐整又生机蓬勃。

听富春七小章振乐校长介绍, 从2009年网络上流行开心农场“种菜”“偷菜”,他就想办成一个现实版的开心农场。那时候,他的出发点想给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可以探索自然奥秘的独特天地,另外让没时间买菜的老师不用再去买菜,学校自己种的还是有机绿色的菜。于是,他利用一切办法,把学校操场边的15亩边角土地统一起来,开辟成种植园地。紧邻着开心农场,在高速公路的高架桥下面,学校还有一间农具陈列馆,放置了风车、纺织机等很多农具,让学生体验农耕文化。

章校长说:依据二十四节气,老师带领学生及家长们在田地里劳作、种植。一年级种蚕豆,二年级种土豆,三年级种桑养蚕,四年级种油菜,五年级种向日葵,六年级养殖。立春时,孩子们在开心农场里寻找春天;立夏时举办收获节,孩子们到农场摘蚕豆、剥蚕豆、煮蚕豆、吃蚕豆……老师们还把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搬到田间地头上,让孩子们聆听鸟鸣,画蓝天白云,寻找自然秘密。参与新劳动教育在学生身上发生了很多故事。从学校2009年创办活动开始算起,该活动已经持续了十年。孩子们根据节气,在田野里观察他们播下的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如今的新劳动教育已在富阳区全域推广,被评为全国十大美好课程之一,富春七小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唯一一所劳动教育试点学校。

我深深感到,在富春七小做一个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么多老师,把大自然这一堂课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我们的先贤,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曾说过,“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可是我们现在,不要说孩子,即便是大人,也是跟自然越来越疏离,草木鸟兽多有不识,小麦还是水稻,韭菜还是蒜苗都无法分清。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其实,在中国传统乡村,深藏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在中国的农历光阴里,蕴含着多么深厚的生活哲学;春种秋收,夏长冬藏,万物有灵,和谐共生;我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这些文化,体悟这些哲学,使我们的精神受其滋养——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精神上的故乡。

站在人群中,我特别感动。我还了解到,这座校园的音乐课,首先是带孩子们到“开心农场”去聆听虫鸣;他们的美术课,则是带着孩子在草坪上仰望蓝天,画下心中的一朵朵白云;他们的科学课,是带着孩子们在播种和收获间发现生命的奥秘。老师们并不奢望这些校本课程能留给孩子们一生的印象,只期盼给孩子们留下一点点痕迹;而且他们有一个心愿:播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开启一扇大门。

短短一个下午的参观和交流,特别是教师队伍得到锤炼和进步,实现专业化成长,形成团结向上风清气正的氛围,让我们大开眼界,感慨良多。

从办学目标角度思考:富春第七小学“新劳动教育课程”以“培育全人”为目标,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鲜明的特色。试图唤醒德育的本真,实现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富春七小从“开心农场”、 “亲子合作”等方面展开“新劳动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让孩子们亲近土地,亲近大自然,培养孩子们的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行。必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富春七小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把学生从繁重枯燥的课堂教学解放出来,释放他们的天性,可能对学习成绩相得益彰。

第3篇: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附小坐落在南昌市繁华的南京东路上,校园面积不大,“开心菜园”在学校西边的围墙根下。在校长余卫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这块布满绿色的菜园。虽然时令已至隆冬,但挺立在寒风中的萝卜、白菜、大蒜等蔬菜却绽放绿色,为寒冬的校园涂上了一抹亮色。每一块菜畦上都插上了设计精巧的牌子,牌子上都有一个经过学生反复推敲的名字,如“疯狂菜地”“苗儿葱葱”“七彩菜园”“菜园”等。余卫校长介绍说,菜园的总面积600平方米,共有52块菜畦,每块菜畦6.5平方米,其中4块菜畦是专业菜农师傅种植的示范地。每个种菜小组由6~8名学生组成,负责耕种一块“责任田”。生机勃勃的菜园,成为整个校园景观的“点睛之笔”。

一条劳动育人的新路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江西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附小特色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办学经验,南昌市的一些学校也派人到附小参观学习,“开心菜园”已经成为附小的一张崭新的名片。

“2011年,学校拆掉了一些旧建筑,空出了一块地方。学校处于城区的黄金地段,寸土寸金。对如何使用这宝贵的600平方米空地,大家可谓众说纷纭。”校长余卫却有自己的想法,“把它开作一块菜地。我的这一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有劳动课,学校的劳动教育培养了我对劳动的感情,对我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现在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城市里长大的,缺少许多与泥土亲近的童趣,甚至有的孩子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当时网络游戏‘开心农场’很流行,我们学校也有学生玩这种游戏,喜欢在网上‘种菜’‘偷菜’。我们为什么不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开心农场’呢?用劳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敬畏之情,锤炼学生的人格。”余卫诠释了创办“开心菜园”的创意。

于是,附小面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开设“开心菜园”校本课程,37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一块“责任田”。“开心菜园”课程分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活动三个环节。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组织学生到菜园种菜,聘请菜园专职管理员打理菜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拓展活动等,菜园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也成为传承田园文化的大课堂。

多年来,附小把“德育为先”作为贯穿办学始终的一条红线,精心实施“四大工程”:生命教育工程、文明教育工程、科学素养工程、艺术修养工程,奏响了立德树人的交响曲。现如今,又创办了“开心菜园”,让学生在学习种菜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开拓了一条育人的新途径。

知行合一的大课堂

锄地、播种、填土、浇水……这些平时在田间见到的耕作场景如今被“搬”到了附小校园里,而种地的“主人翁”也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稚气未脱的小学生。2013年秋季开学的第一天,附小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开心菜园”里收获自己上学期的“劳动果实”,欢乐的笑声在校园的上空飘荡。

“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研发的主要成员涂宜梅介绍说,种植实践环节是“开心菜园”校本课程的核心环节,每个星期学生需要到菜园来学习一次种植技术,每个小组每天需轮流派一名成员到菜园来观察菜的长势。学校从附近农村聘请了菜农师傅担任学生的“种菜导师”,邀请有关农学专家来给学生讲解“蔬菜里的科学”。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要亲身体验从整地做畦、施基肥、播种、育苗、定植、施肥、浇水、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的所有环节。学校设计了“时间安排表”和“我的发现问题卡”,各小组要记录种植日志,每个学生每周都要记录种植历程。与此同时,学校还将蔬菜种植延伸到家庭,鼓励学生根据所学习的家庭阳台蔬菜栽培技术,尝试在家中阳台上用花盆种植蔬菜。

久居都市的孩子,对种菜有一种新鲜感,一听说种菜就有一种冲动。五(3)班郑隽驰同学《种植的乐趣》一文写道:“我们终于可以下菜地啦!眺望着校园右侧那一片我们的菜地,可以明显看出菜叶长大了很多,一阵微风拂过,犹如一片绿色的波浪在风中荡漾,好看极了!我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欢喜。”

“走进菜园,我快步走向我们的‘自由菜地’。绿色的菜叶好像一个活泼的绿色小精灵,在微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我蹲下来,俯下身子,轻轻地用手撩开萝卜上的菜叶。前几天都在下雨,已经明显看出底下的萝卜凸出来了,泥土还是湿润的,菜叶上沾有几滴新鲜圆润的露珠。雨后,一股泥土的味道飘荡在整个菜园的半空中,舒服极了。”

五(4)班涂文欣这样回忆学习种菜的片断:“松土、播种、除草、间苗、收获……每次校本课都令我难忘。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移栽小青菜的那堂课。移栽的步骤是这样的:先选定一棵小青菜,然后握住根部摇一摇它,使它附近的土松一点,然后用力一拔,把它。再选定一个空位,在那挖一个小洞,大小大概和青菜差不多,接着把青菜放进去,把挖出来的土倒在它旁边,用铲子铺均匀,最后用手按几下就栽好了……”

有趣的是,五(1)班贺思晨同学把自己比作一名“都市农夫”,喜欢感受劳动的味道。事实的确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种菜的每一道工序都学得非常认真,非常有心得。

“开心菜园”的创办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经验借鉴,很多工作得从零开始。教学生种菜,首先得有教材,学校组织教师和菜农一起编写校本教材《开心菜园》,分上下两册。涂宜梅老师说,教材的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种常见蔬菜的品种、特色及生长习性,掌握蔬菜的栽培技术,探究蔬菜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还可以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等知识,规划、打理自己的“开心菜园”。“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教材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把教材编成简单的种植知识汇编,而是创造性地把‘实践安排表’‘我的发现记录卡’、种植日志簿和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材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涂宜梅老师说。凝聚着教师们心血的校本教材《开心菜园》,于2013年4月荣获南昌市校本教材开发一等奖。

教学时,老师常常将学生带到菜地,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中进行实践和探究。在教学实践中,附小以“开心菜园”为媒介,把种菜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菜园里的种植实践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为作文教学提供了素材。让学生坚持写种植日志,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细腻丰富的情感,学生写作文时不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学校专门举办了命题作文比赛和优秀种植日志展览,让学生们分享在“开心菜园”里的体验和感受。又如美术教师很多时候会把学生直接带到开心菜园去上写生课,学校还开展全校性的蔬菜写生比赛。

再如英语课上的单词学习,每学习一个关于蔬菜的单词,学生们总能“牵”出一串相关的单词。“开心菜园”的主题墙上就张贴着各种蔬菜的英文名称,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英语。

数学老师则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分配各小组种植的蔬菜,各小组还要比拼哪种分配方法才更为科学和合理。

科学课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变化”“食物中的营养”等章节的知识时,常会结合大家在菜园里的实践,让知识学习生活化,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校本课程“开心菜园”的教学,十分注重教与学、知与行的结合,让理论与实践激情嫁接。殷芳老师的《青菜的定植》获南昌市综合实践说课比赛一等奖,涂宜梅的《我种植、我快乐、我收获――开心菜园种植探究展示活动案例》获得全国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一等奖,她申报的个人课题《在开心菜园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思想的研究》已顺利结题。知行合一的校本课程,成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大课堂,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收获的不仅仅是菜

附小举办的“首届开心菜园收获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涂宜梅老师介绍,收获节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种植活动征文比赛、菜园手抄报评比、菜园绘画比赛、菜园摄影比赛和菜园开放日活动,并会对部分收获的蔬菜进行展示以及举办菜肴品尝会。涂宜梅说,所谓菜园开放日,就是向全校的学生开放菜园,让他们参观菜园,了解菜园,激发他们对种菜的兴趣。一到开放日,特别让孩子们高兴的是,在收获节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种的菜带回家,让爸爸妈妈分享劳动的果实。贺思晨同学说:“回家后,我把三棵大白菜交给了妈妈,妈妈把它们炒成了一盘美味佳肴。我夹了一片白菜叶放在嘴里,啊――真甜!这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蔬菜。其实,我品尝的不是白菜的味道,而是自己劳动的味道!”

是的,学生最大的收获不是蔬菜,而是成长。“在蔬菜种植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余卫校长高兴地说。

“原来农民伯伯种菜是这么辛苦,我们居然还这么浪费,吃不完的菜就倒掉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别人。我们其实心里都知道,可是只有亲身体会才能真正懂得。”五(3)班邓子怡深有体会地说。学生们在劳动中收获了成长。家长们也高兴地发现,孩子们变了,变得爱做家务了,变得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从孩子上了“开心菜园”课程,我们家的花盆都不是种花了,而是种青菜了。”

文化搭台,“开心菜园”唱戏。学校依托“开心菜园”, 组织开展了系列拓展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锻炼和成长的舞台。舞台的帷幕徐徐拉开后,学生们饱含深情地朗诵了诗歌《种菜的那些事儿》,激起了一阵又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根据种植日志记录的事儿,孩子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在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收获和乐趣。群口相声《蔬菜争功》,展示了学生们对蔬菜营养价值的理解。歌舞《井冈山下种南瓜》则把学生们种植蔬菜的丰收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切都使“开心菜园”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味。学校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演绎“开心菜园”里的故事,让劳动在学生的心里崇高起来。

“开心菜园”不仅仅是针对五年级学生的校本课程,也是其他年级学生的体验和实践基地。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奥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由此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好奇、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对科学活动的热爱。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他们甚至开始关注媒体中常常说到的“三农问题”,学生的思想不断成熟,在别具一格的田园文化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名学生在《种植日志》中写道:“成功没有捷径,这次播种的经验使我明白一个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并取得成功,就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个细节,马马虎虎,自以为是迟早都是要接受教训的。我们的学习难道不是这样吗?”

第4篇: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高中美术本土资源有效整合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一线教师实践的新课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不但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努力开放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和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互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中的人文、地理等文化资源,巧妙地应用到美术课堂中,从而丰富美术课堂,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一、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创作意识

新课标中指出:“美术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传统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美术成为“副科”,教学中出现了挤占美术课的现象。而在新课改下,美术的审美价值逐渐受到重视,美术课重新回归正轨。卢梭在《爱弥儿》中谈到的自然教育法,儿童所要培养的艺术素养,不是简单的模仿成人已有的生活经验,而是通过自己去感受,他们所要体验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授的过程。从卢梭的教育理念中不难看出,美术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以生活为基础而让学生利用美术理论来进行创造的过程。为此,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本土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以“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的教学为例,陶器和瓷器在学生的生活中在山亭地区随处可见,关于陶器和瓷器的性质及其原材料、工具,工艺技法等方面的特点便于理解,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有利条件;但学生对古代的陶器和瓷器是陌生的。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一情况广泛地搜集相关材料,帮助他们加强认识与理解,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感受陶瓷之美,培养学生关注家乡文化,欣赏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从而激起他们以本土资源为素材进行创作的热情。

枣庄山亭地区历史悠久,本土资源丰富,山亭伏里土陶产于枣庄西集镇伏里村,相传是三皇五帝之一伏羲的故里,距今已有5600多年的历史,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本土资源,通过本土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本土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样不仅有助于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也不断深入。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学逐渐从传统的讲授模式过渡到探究模式,“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对本次美术教学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如果教育者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过程与方法不改革,课程改革就等于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内容的改革,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通俗的说,就是教师依据教育科学,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的系统过程与程序的活动,以便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是一种服务,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服务产品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师生展开的一种合作、交往的教学。好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山亭地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尤其在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些正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最佳资源。如家喻户晓的柳琴戏、皮影戏、花棍舞、山东快书,赶庙会等活动,都已经成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趣事了。因此,我们因势利导,开发设计了《戏剧人物化装会》《皮影戏面面观》等校本美术综合实践课。教学活动中,我们抓住同学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步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了解活动方式,学习活动技能(如学唱山东快书、学做皮影等);同时收集资料,利用学过的相关美术知识技能开展探索活动;最后,通过营造当地民俗活动的气氛,让学生在游戏中表现自我,超越自我,展示活动成果。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既接受了科学、文化、审美教育,体验了学习活动的乐趣,又得到人文、历史、艺术、民俗等潜移默化的薰陶,实现了多个层次的综合。家长们看到美术能反映当地的民俗风情、能对学生进行热爱社区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教育,培养了人文精神,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并寄予厚望。

三、利用本土资源,引导学生体验艺术作品的创造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山亭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农业物产丰富。在农田或山头里面,我们每天都能见到许许多多的农业副产品。如打过麦子剩下的麦秸;随处可见的各种形状的石头和树根,等等,这些东西如果好好利用,也是一种丰富的美术教学媒材,利用它既省钱又易找,还能变废为宝,一举几得。为此,我们就地取材,开发了一系列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美术设计、应用教学的校本课程。如《麦秸画》《微型盆景的制作》《变废为宝――根雕》《彩色石头》,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通过自己的心灵手巧,体验设计制作的价值和欢愉,体验劳动的乐趣,这是将劳动教育、环保教育、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成功实例。

实践证明,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自然、文化、习俗等资源,开展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使美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对美术的兴趣,培养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君.拓展与延伸――开发本土高中美术课程资源的方法与策略\[J\].美术观察,2010,(06).

\[2\]丁晓东.关于校本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6,(05).

第5篇: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一年来,我校在上级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己任,确定了德育的先导地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落实,现总结如下:

一、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的一切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最根本的是对人的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制度只能管人的行为,并不能管人的思想。因此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重点,从而使每个人参与学校管理,真正实现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主题,通过制度的约束和理论的学习,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每周坚持业务理论的学习,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专题研讨、专题讲座,又有观摩录像、心得交流,其中“人人听我课、我听人人课”的研讨活动已经成为教师们的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舞台;此外我校还主动参加各级的培训学习,积极争取机会听专家的专题讲座,参加听课研讨活动,从而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三、以教科研为先导,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校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科研的工作重点,加大教研力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充分利用每周周三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做到每次教研有主题、有理论,有发言、有讨论、有记录,教研后由中心发言人汇总大家的意见总结成文。通过教研,使教师明确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加强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理清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不断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和人才观,有力地促进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当教学观念转变了,我们还因势利导,要求全体教师把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深入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活动,同时关注新的教研信息和课改动向,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以理论指导实际,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我校还健全“人人上公开课,人人参与评课,人人撰写课后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的教研制度,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着手研究。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教研成果,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教研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边听课边做好听课评析,保证听课时认真听、认真记,每次评课时以指定的中心发言人为主,人人有发言,发言有条理、有重点、有记录。通过评课,促进全体教师思想上和业务上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能“教”会“评”,还要会“写”,引导教师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教学随笔和教后感,上交教案和教学论文。最后从课堂教学、业务档案和评课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学期目标考评奖励的依据。

四、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校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有关课程设置的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做到了不随意增减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成立了科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兴趣,增减学生个性和特长。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认真探索落实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诱导,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学会”为“会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有更多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体现“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精神,我校广泛成立了兴趣小组,有乒乓球、书法、绘画、鼓号队、作文、数学等多项兴趣小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教育部门举行的各种竞赛活动,如:作文竞赛、书法、朗诵、绘画、乒乓球等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学科上来看,活动不光有语文、数学的比赛,还有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的较量;从形式上看,大部分活动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全员参与,再从中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参加上级的竞赛,以体现活动的公平性、群众性、基础性和拔尖性,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为特长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特长,体现成功的喜悦。

五、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认真开发校本课程

一年来,我校调整教研机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具体做法为:骨干教师认真做好教研引领工作的同时上好每节示范课;部分教师利用教育网络查阅资料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导处根据课题内容,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当中,以讲座、说课、授课、评课、谈教后反思、主评为教研内容,每位教师轮流坐庄,初步形成我校教研特色。这样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使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教法得到更新,专业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我校以“乐学、文明、自立、健体”为内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开发校本课程。各位任课教师都能认真安排好校本课程的周活动计划表,设计好教学方案。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教研活动。大家积极交流探讨,充分肯定优点,诚恳提出不足。通过教研活动,老师们对开发、实施、管理好校本课程信心更足。

六、以少先队活动为阵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线,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法制教育,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重点,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法制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通过大队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机制。

第6篇: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在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办出学校特色已成为学校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也是教育督导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应主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落实“铸师魂、倡师德、练内功、树形象”教师素质工程活动,努力营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

一、找准路径,稳抓稳打,凸现办学特色

学校要办出特色,应针对实际实行扬长教育,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能力特长,让学生学得主动。

一是以扬长教育促进德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的发展。

可通过唱好校园歌曲、过好艺术节、开好运动会、办好书画展、建好艺术长廊、搞好特色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美、爱护美、创造美,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快速发展。

二是以扬长教育促进智育的发展。

要积极寻找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最优方式和最佳途径,形成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内容、办学策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教育观念上,确立“合格加特长”的人才观;在办学理念上,确立“规范加特色”的办学效益观;在办学思路上,确立以艺术教育为特征的办学模式。以学生的特长教育为突破口,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创办艺术、体育俱乐部,逐步形成并全方位构建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模式。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

三是以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创新人才为目的,使“教学有特点,办学有特色”。

要改革教材和教学内容,按照“文化合格、学有特长”的要求,制定学校艺术特色的教学大纲,如在音乐班设置音乐理论、舞蹈、声乐、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教学内容,在美术班设置美术概论、素描、色彩、工艺美术设计、电脑绘图等教学内容。要改革课程结构,在教学中做到三个“并重”:文化课与专业课并重,普通教材与专业教材并重,既完成必修的文化课程内容,又完成艺术特色教育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要改革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课程教学有分有合、有大有小,文化课集中授课,专业课“小课”教学。

四是以环境教育促进特色教育的发展。

学校还应加强与艺术教育相适应的校园环境和教育设施的建设,如多媒体厅、电子阅览室、图书馆、舞蹈房、绘画室、体操馆等,并设置与此相配套的教学设备,整修校园场地,绿化校园环境,进一步突出环境育人、艺术育人。

二、组织培训,加强学习,大造教师特色

先生曾经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可以说,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发展教师特长是创建办学特色的根本所在。

学校要针对年轻教师多的特点,重视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职责要明确,至少要安排业务副校长负责,由教研室、教务处、德育处等部门共同协作,制定长远的师训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青年教师和各类教师的培训工作。一方面可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另一方面可通过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知识讲座、学习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理论学习。要定期组织校内业务培训,进行新课程标准、体育、卫生、健康、普通话以及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

学校还要让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自身价值。可以通过举行师徒结对、学科练兵、教学基本功比武、骨干教师教学艺术展示、新老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年轻教师能迅速熟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时适应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同时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使青年教师开阔眼界、拓展思路,通过学习与交流,力促教师素质提高,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夯实基础,整合课题,形成研究特色

一个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理论”,用以指导其办学行为。而要形成自己的“特色理论”,就必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科无研不立,教无研不活。学校应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研促教,确立“科研兴校、科研兴学”办学思路,积极营造浓郁的学科研究氛围。要设立专职教研员,组建教研室,建立教育科研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发展规划;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分层教学、双语教学、活动课教学等课题的研究,定期召开教科研工作会、论文年会。可以通过举行“教科研展示月”、“骨干教师教学公开月”、办校刊、出版《优秀教师论文集》等活动,及时总结学校教学管理的经验与不足,提升教科研成效。

第7篇: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基础教育担负的是为孩子一生幸福成长奠基的工程,是奠定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石。为此,我们要坚守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反对歧视和排斥任何一个学生,确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使学校教育走向优质化、平等化。长春八中的办学理念是“全人教育和谐发展”。全人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后来传播到亚洲、大洋洲等地区,对各种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对全人教育理论上的阐述学术界的定义至今仍无定论。美国的隆・米勒(Ron Miller)是当今提出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的第一人,创办了“全人教育出版社”并发行了《全人教育评论》。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理想的教育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应具备全部人类的文化,即培养真(学问)、善(道德)、美(艺术)、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全面发展的人。长春八中的办学理念是受到上述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启发,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了八中具体校情提出的。它的基本内涵是:“全人教育”即以人为本,以师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关注全体师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师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校的整体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即以和谐为奋斗目标,关注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关注师生个体心理的和谐健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进互助、彼此激励合作,共同发展,关注学校和谐的育人环境的生成与发展。可以说,一所学校不能没有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教育实践是灵魂的载体,师生踏实的实践力是一所学校“身心和谐”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障。只有这样,办学理念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其价值与意义。2010年我主持八中工作以来,在对八中办学理念传承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丰富与发展,经历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两个重要阶段。

二、长春八中“全人教育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实践策略

2010年长春八中 “全人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进入到逐步完善、逐渐成熟、逐渐规范的阶段。在2010―2012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我把八中办学理念的实践目标锁定在“踏实性、实效性、高效性、持久性、创新性”等方面。我们的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一)实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人生规划办学特色落实全人教育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生处在人生十字路口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在作出人生规划、培养公民基本素质并形成健全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因此,高中阶段教育不是大学的附属阶段,不能仅仅为升大学作准备,我们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规划人生的意识、创业的基本能力、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各种复杂的原因,学校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很多学校都将办学目标直接指向升学,办学变成了一种工具,升学变成了一种目的。在追逐高分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和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一些学生缺乏对崇高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人生规划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缺失。为此我们把“师生生涯规划促进学校发展”定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从2008年――2009年,我们借助师生生涯规划在职业的前瞻性方面给了师生一定的引领,规划对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为了更好地激励师生“俯下身来”做事的效果,我在2010年广泛地征集了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对规划的实施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通过“灯塔式”长远目标与“路标式”短期目标并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其一,在继续推进“灯塔式”长远目标规划的同时,又辅之以“路标式”短期的规划思路,旨在指引和规范师生行进中的点点滴滴,预防其面对长远目标出现“心理疲劳”,提高师生工作学习效率,保持其持久的工作学习热情,让师生“处处有规划,时时有成就”,同时关注规划的生活化、常态化,强化规划的实效性;其二,探索师生生涯规划最佳的契合点,以及师生生涯规划共同体的建构,以达到师生成长互相促进的效果。其三,教师的生涯规划,由先前的部分教师的引领,转向全员参加。认真分析学校教师学历、年龄、教龄情况以及骨干教师情况,总结了教师成长特点规律,分层次制定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对全体教师的生涯规划档案从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完善。专设师生生涯规划档案室,制定规章制度和文化设计,亲自检查教师档案内容,对不合格的及时纠正;其四,学生的人生规划,由学业规划目标为主转向品行素质目标和学业目标并重。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拥有开放的胸怀、高雅的情趣、高尚的情操、高贵的精神。为了上好人生规划课,我校编撰出版了校本教材《生涯》。三年来,我一直承担《人生规划》特色校本课程。

2012―2014年是我校办学特色的收获期,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军的延展期。对“以人为本”、“以校情为源”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同时也认识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育德”、“育才”这一中心,师生生涯规划只有植根于此,我们的特色教育才会更有生产力,才会更有生命力,才会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学校、社会。我们将继续深入抓好学生人生规划教育。增加开课的班级,推出人生规划观摩课。做好学生行业体验及社会实践的汇报会。指导学生适时调整学年及学期规划,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印发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成长手册。聘请有能力的家长参与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活动。申报《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科研课题并组织开展研究。

(二)在吸纳“五步导学法”精髓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541”课堂模式,力求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全人教育

我校自2008年引进了河南省卫辉高中的课堂“五步导学法”以来,八中的课堂教学便在探索中前进。“五步导学法”就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了使更多教师领会这一理念的精神实质,学校多次派教师走出去学习,曾到过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衡水中学、杨思中学、北京四中、人大附中、长沙一中等知名学校。学习带回来的课堂教学改革信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认识到必要的“形式”有益于“内容”的完善,于是我们在学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五步导学法”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541”课堂模式。应该说它是对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它的精髓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规范,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的全人教育就是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即鼓励自我实现的同时也强调真诚的人际交往和跨文化的人类理解。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加深合作精神的体验,课堂成为学生人性养育的殿堂,培养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素养。它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实现了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解放课堂,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包容共进的全人教育。

(三)积极组织教师培训和各级课题的研究是落实全人教育重要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提升师德和专业素质。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教育教学骨干、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为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依托高校或培训机构“量身定做”培训内容,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实施系统的培训工程。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鼓励教师在职学习提高,培训关注适用性和提高能力为主,内容包括师德、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技能、教师专业标准、教科研能力、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课程开发、队伍建设等。关注培训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使其尽快转化为适用性成果。培训有针对性,注重突出特色、完整性、层次性、时效性。发挥名师工作室工作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工作室的有利条件,推出了十多名教师参加省各学科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他们搭建了这个平台。

教师的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研究期间,我校承担了六个国家级课题、七个省级课题、十几个市级课题,其中有些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大部分教师都实现了职业生涯中的课题研究规划目标,提高对“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实施教师生涯规划的价值与意义。“以课题管理学校,以课题提升课改,以课题创建特色”的工作思路凸显成效。

(四)以编写校本教材和开设校本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实施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强调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类社会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重古典人文的传统教育日渐衰微,科学主义成为各个校园的主导文化。不可否认,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注重实用知识教授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学校教育过于偏重实用知识,忽视文学、艺术等人文课程的学习,甚至将很多人文课程视为无用,学校充斥了急功近利的气氛,学生缺少人文关怀、缺少对世界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缺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思考,只是一味地成为物质生产的工具,而学校就成为制造这些工具的“工厂”。我们的全人教育正是针对这种物化的教育观,主张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学习过程的愉悦、与人交往的和谐、自我良好品格的养成和个性的张扬。

几年来,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有实用性、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为了保障校本教材的质量,学校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指导小组,从校本教材编写的理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做了指导,截止2012年9月有13本校本教材已经出版并已经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载体。涉及道德、艺术、体育、心理、历史、语言、数理、环境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众多内容。我们正在培养更多有能力承担校本课程的教师,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使全人教育理念更深入人心。

(五)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使全人教育福佑师生一生

以往的教育,我们以牺牲一个又一个“今天”为代价,来换取升学率,无法让学生走向美好的明天。这是一个让人倍感心痛的事情。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带着今天的遗憾走向暗淡的明天。终身发展要关注今天的发展。人的终身发展起步在今天,赢在今天。于是我提出了“教学生三年,为学生着想三十年,为学生幸福一辈子打好基础”的育人理念。采取了“关注今天、设计未来”,“培育学校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等一系列教育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重视安全教育”。

为此,我们打造全新的育人环境,采取了“全面+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青少年,让青少年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通过“民族的记忆”主题活动,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经典篇章诵读活动,组织部分班级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华优秀经典篇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作用,大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问题学生”的转化。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系统设计,课程开发、队伍建设、人员培训、咨询服务及科研工作,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再上新台阶。

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推进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坚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积极参加长春市运动会并做好体育特长生发展工作,组织好学校各项体育比赛和军训工作等全员参加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充分发挥团委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主题月活动落实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规划教育。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为切入点,通过举办论坛、座谈会、知识竞赛、影片展映、参观考察、主题升旗活动、“成人节”系列活动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生态环保节日为契机,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切实增强青少年环保意识。积极组织校环保小组、绿色社团,开展节约资源、保护家园等社会实践活动。健全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拓宽青年志愿者服务领域,使青少年志愿者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开展了“学雷锋”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月活动、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宣传庆祝活动、长春市中学生英语课本剧、长春市中学生辩论赛、“角色互换体验”。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努力推进社团的规范化建设和品牌化建设。

(六)以润物无声的人性化关怀,让师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施全人教育

我认为教育的真谛是爱,爱教育事业、爱学生、爱学校,以博大的爱心、阳光的心态迎接多彩的生活。学校很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成立的“康乐协会”为教师的健身提供了优越的条件。2012年学校从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考虑,开设了环境优雅的“时光驿站”(咖啡屋),教师每天中午可以听着轻音乐,品着咖啡在一起交流。

学校的领导班子面对全体教师有“三到”:教师有病住院必到、教师情绪波动必到、教师家里有大事小情必到。领导班子每次到场送去了微笑、送去了理解、送去了鼓励、送去了温暖。这份无声的爱、真挚的情传递在八中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这份难能可贵的和谐是八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八中教师的人生规划中,很多教师建立了“和谐、友爱、互助”专栏来规划与人相处以及自己的幸福目标,优秀的校风充实了教师生涯规划的内涵,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指数。

学校建立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树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每年教师节评选校十佳教师。签订每学期一次的师德承诺书。组织教师师德承诺宣誓活动。在校本培训中强化师德培训。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教师帮扶工程,每一名教师帮扶5~6名学生,教师家访和扶困形成常态。同时教师把帮扶的办法、预期的成效写入自己的生涯规划中,三年为一个周期,在此项活动中有很多学生受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职业价值,教师的职业奉献精神得到激励、工作能力得到历练。

三、在成效中寻求新的支点,期待全人教育再上新台阶

人们常说“成功始于失败”,但能在成功中寻求新的起点,获取更大的成功,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从成功走向成功”,教师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全人教育理念支撑下,八中教师在师德修养、业务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收获。现在学校有一个省名师工作室,有12名教师进入省名师工作室工作,有68名教师成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有35名教师成为长春市科研骨干教师,有多名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公开发表著作文章很多。我们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们始终走在通往最优秀的路上。

总之,全人教育促进了我校全体师生发展、促进师生有个性发展、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福佑师生一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对办学理念认识的高度还不够,如何进一步激励师生的践行力等问题都将是八中成长路上新的课题,行者无疆,永在路上。

第8篇: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鼎屏二小现有学生2859人,教职工117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53人,四川省特级教师1名,四川省骨干教师5名,广安市骨干教师32名。近年来,学校秉承了“润德启智”的核心理念,确立了“玉石精神(仁、智)”作为学校的精神内涵,把校训定为“尚玉立人”,着力打造“抱璞守真,智圆行方”的校风,要求教师形成“博学敏行,玉成于爱”的教风,学生形成“乐习诗书,知行共进”的学风,学校定位为“书香校园,智慧校园”,确立了四个治校理念,分别是办学理念:“德化良器,智育人生”;教育理念:“仁・智教育”;提炼出了学生培养的五大核心素养――宽厚、忠贞、智慧、坚韧、清廉,并由此确立了我们的培养目标:“育秀外慧中,睿智儒雅的谦谦少年”。鼎屏二小一路破执求真,负重自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被列为“四川大学科技园外语实验学校”“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实验学校”“邻水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实验学校”“广安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全国小学生创新作文教育实践基地学校”“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单位”。

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

(一)综合实践丰富课程资源――“学校特色观”

当基础教育异化为“升学准备教育”时,我感到忧虑,小学阶段应该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留下幸福成长的记忆。在吸取当代教育家思想和反思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我开始追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境界,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门伴随新课改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能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挑战性。结合鼎屏二小学生活动场地受限这一具体情况,我校迫切需要丰富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基地,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于是“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得以延续开展。

(二)探索校本教研新途径――“教师成长观”

教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我校把教师和谐成长当成第一要务,让教师在学校搭建的发展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其一是构建教师内在“人文情怀+专业精神”的感应场;其二是构建教师外在“目标导向+校本研修”的反思场;其三是构建教师多向“教育科研+三课展示”的辐射场。我们结合课堂、教师和学生成长的实际,开展了常态化的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每周教育微讲座、周际明星教师评选活动、开放的校本研修模式和“三课”展示活动(即新进教师合格课、中青年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双主双优”优质课的“三课展示”),为教师展示自我搭建平台,充分调动全体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给学生个性发展空间――“课程设置观”

1. 校内活动课程化

(1)推动海量阅读,打亮学生人生底色。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规划和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打亮学生的人生底色,我们加大了学生海量阅读的推进力度,让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创新作文大赛,发掘学生写作潜能。为更好地让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我校三至六年级一千七百余人参加了这次比赛,在比赛中,采取班级进行预赛、校内进行复赛,推出作品参加市县比赛的方式进行。

(3)规范升旗仪式,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升旗仪式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学校仪式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训练教育与综合实践成果展示的重要场所。

(4)做实社团建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是学校成立了各类社团,丰富学生的校内生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二是重视大课间活动,加强指导和管理;三是重视器乐进课堂;四是成立了“玉翌”文学社,定期开展活动,出版了玉翌社刊;五是学校开展了“四节”(读书节、艺术节、运动节、科技节)活动。

(5)课前进行演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

(6)活动志愿服务,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在每次举行大型活动时,都要给学生设置志愿者岗位,经过统一培训后上岗,由辅导员老师进行全程的指导与考核,大型活动后,都要进行表彰。

(7)设置校长小助理,真正做到自我管理。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谐共处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校外活动常态化

我校活动面积极为狭窄,是一个典型的袖珍学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得到发展,学校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整合各种资源,将课堂搬出学校,把学生活动的触角伸向了社区这个广阔的空间。

3. 统筹活动主题化

为使活动开展得更系统,为使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统筹起来,一月设计一个主题,在主题下开展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更有教育意义。

(四)促进学生幸福成长――“特色发展观”

1. 开设“润玉”课程,搭建成长舞台

除综合实践课程外,我校多年来大力开设“润玉”系列课程,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为全校统一课外活动时间。星期四下午为选修课开设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各种活动。

2. 开发校本教材,发展学生潜能

为了加强幼小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一年级学习生活,我校编写了《我上一年级啦》幼小衔接校本教材,以学生养成教育为重点,让学生在开学第一周(养成教育周)熟悉校园环境、校风、校训、作息时间、生活常识等,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言行。

3. 加强安全工作,创建“平安校园”

我校共有师生近3000人,人数多,场地窄,给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学校突出加强了安全防范,始终如一地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排查、监控、防范等制度,以确保万无一失。

三、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1. 困惑: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思考:或教师跨校使用,或向社会聘请专业人员,或发掘非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因地制宜开设课程,只要课程的结构合理,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

2. 困惑: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思考:把教师当作宝贵资源去开发,把教师当作学校主人去对尊重把教师当作生命个体去对待,各校有各校的高招,不一一列举。

3. 困惑:学校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思考:场地不足可利用好时间,校内无场地可以到校内。

4. 困惑:外出集体活动安全压力问题。

思考:设计好预案,找领导审批,安排好人员,家长尽力配合,做好师生活动培训工作。

5. 困惑:综合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基地开发困难。

思考:开动脑筋总会有办法。先在校内找资源,在校外有工厂找工厂,没有工厂找企业,没有企业找商场,没有商场找农场。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五大部分,除去信息技术教育为规范课时以外,其余的都可以统整到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去,每周可以安排3-4课时。

6. 困惑:功能室缺乏的问题。

思考:每周可以集中一个或两个时段,在整合学校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开设校本课程的办法。

7. 困惑:特殊困难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

思考:用爱心去暖化那幼小而受伤的心,用责任心去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用班集体和学校这个大“家”的集体行动去唤醒沉睡的心灵。

8. 困惑:学校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问题的处理往往有左右为难。

第9篇: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 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 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