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银行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对于俄罗斯来说,由于其金融市场起步较晚,银行部门的外债较高,使得俄罗斯银行业受到的影响似乎更大。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每一次危机都是一场灾难,而每一场灾难的背后,又蕴藏着发展的机会。本文主要论述有关金融危机后,俄罗斯银行业的现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俄罗斯银行业的未来发展予以展望。
关键词:金融危机俄罗斯银行业
俄罗斯金融市场起步较晚,金融市场真正开始发展,始于1991年发放私有化凭证(privatization voucher)以及随之进行的公司股票交易之后。1992年俄罗斯银行业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一级银行制度(国家银行、建设银行、外贸银行、劳动储金局等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国家单一银行体制)向两级银行体制迅速过渡,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俄罗斯金融市场。俄罗斯的货币市场、证券市场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
一、银行业现状
俄罗斯现代银行体系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建立以来,经历了数量和规模急剧增长时期,也走过了趋之若鹜的投机和暴利时期,其间经过了多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洗礼。1999 年以来俄罗斯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改善,俄银行部门也开始恢复和发展。经过银行体制改革和银行重组,俄罗斯银行体系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趋势。
截止2010年底,俄罗斯信贷机构的数量达到1178家,资本金中有外资参股的226家(100%外资控股的有82家),银行体系总资产16.3万亿卢布(其中自有资本4.7万亿卢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6636亿美元(按当年月平均汇率30.4这算),银行部门外债余额4485亿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989亿美元,全年银行业盈利5374亿卢布。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s Investor Service)于2010年10月将俄罗斯银行系统的评级从“负面”上调成“稳定”,表明银行的流动性和经营环境改善,俄罗斯银行行业正从金融危机中走出。
二、银行业特点
(一)银行业集中度继续提高,银行数量下降
总体来看,伴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俄中央银行风险控制的不断加强,银行系统的整合重组趋势明显,市场机制的作用显现。尤其是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国有银行比重稳定增长,到2006年超过了40%,到2000年年初,前5家最大的国有银行在银行总资产所占的份额达到了52.1%。目前,俄罗斯银行国有化重现所表现出的明显特点便是集中度继续加强,国有银行尤其是三大国有银行(储蓄银行,对外贸易银行、天然气工业银行)占主导地位。2007年归属于俄罗斯20家最大银行的资产达到63.7%,到2008年9月末,归属于俄罗斯20家最大银行的资产达到64.7%,而到2010年11月,前五大银行资产占到银行总资产的47.8%,前20大银行占到银行总资产的68.5。它们占有居民存款的70%、公司贷款的70%、居民贷款存量的64%。政府控制的银行占据了近一半的国内贷款市场。其中,储蓄银行是最大的银行,拥有最广泛的分支网络,占所有居民存款的40~50%。
另外,从银行数量上看,1999年,俄罗斯信贷机构有2481家,而到2010年下降到1178家,下降幅度超过50%,这对于银行业实现规模经营,增强抗风险能力是必可少的。
(二)银行业私有化进程缓慢
俄罗斯银行国有化的重现与其他转型国家的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别。在其他国家,国有所有权一直下降直到趋于稳定。而俄罗斯政府从商业银行的撤出是不稳定的而且范围有限。在2000~2008年之间,银行系统也在不断发展,这期间俄罗斯的银行部门一直没有进行重大的私有化改革。直到今天,政府重新成为市场参与者的主导力量,核心银行仍有待私有化。中东欧国家银行私有化的战略是向私人所有权、竞争和经济自由为基础的市场体系转型,俄罗斯的私有化走上了与其他中东欧国家不同的道路。
(三)外资参股或控股银行体系的现状不断加强
俄罗斯外资银行的进入几乎是与其银行体系商业化的过程同步进行的。《俄罗斯联邦银行及银行活动法》为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所有制形式银行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联邦法律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新建合资银行或参股俄罗斯银行,也可以在俄罗斯境内建立外国银行分支机构。俄罗斯主要根据外资银行法定资本规模的不同,颁布不同的银行业务许可证,目前大多数外资银行可以全面经营俄罗斯的银行业务。从数量上看,99年不足5%,而目前已经超过20%。到2009年6月,俄罗斯有228家外资参股银行,其中81家是外资独资银行,外资控股超过50%的有25家,同时外资已经参与到俄罗斯最大的20家银行中,10家最大的银行中2家是外资所有。从资产上看,到2009年4月1日,信贷机构总法定资本中外资股份达到31.19%,而2009年1月1日为28.49%。从资产比例看,2007年,外资资产在俄罗斯银行业的比例达到17.2%,比2006年提高5.1个百分点,而到2008年9月末,外资资产在俄罗斯银行业的比例则进一步上升到19.2%。
(四)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不够密切
1998年危机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出现稳定的良好态势,各部门生产增长,通货膨胀得以控制,卢布汇率稳定,居民收入增加。近几年里,俄罗斯GDP增长迅速,超过同期发达国家。但所有这些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利用,尤其是石油资源。由于近几年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大幅上升,对于石油储备丰富的俄罗斯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然而,从长期看,由于固定资本的低投入、机器设备的老化等将会对俄罗斯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显然,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个发达的银行体系。但从过去和现状看,俄罗斯银行体系难以承担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发展生产是最常用的融资手段,银行为企业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通常分别在60%-100%和4%-7%的水平上。但在俄罗斯,银行体系发放的总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却要低得多。2010年,俄罗斯银行体系贷款余额18.1万亿卢布,占GDP比重仅为40.8%,而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37%。说明俄罗斯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低。
俄罗斯商业银行贷款的部门结构也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以前,商业银行最热衷于把贷款发放给出口部门的企业,近年来没有改变。1997年,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和邮电部门中出口企业拥有贷款和债务总额的比重为38%,2007年上升为44%。这意味着俄罗斯银行部门不但没有促使经济结构的调整,反而使原本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僵化。
(五)银行业的区域分布不平衡
俄罗斯银行业区域分布十分集中,分布不合理,重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而其中的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地区又是主要的集中地,拥有超过一半的银行;乌拉尔山脉地区、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以及西北部银行很少。从而造成了金融资源分配畸形,由此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也是俄罗斯地区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尽管不同部门的贷款比例或规模与成熟的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银行贷出资产的质量及回收率很高,即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俄银行贷款的不良资产率仍很低,而且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三、金融危机后对俄银行业的展望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银行业借贷利率上升、资本流动性骤减。从08年第二季度开始,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纷纷走高,俄罗斯银行业也陷入困境,外债总额过大、短期外债所占比例过高成为俄罗斯银行业发展的软肋。到2008 年10 月,俄罗斯银行和企业外债总额达到5 100亿美元,其中2 100亿美元(约合5.5 万亿卢布)要到2009 年底前还清,超过银行体系总资本的20%、贷款总额的1/3。尽管俄银行数量很多, 1995年有2 500 多家, 1998 年金融危机后淘汰了一大批,到2008 年1 月1 日还剩下1 136 家,但银行实力不强。从2003-2007 年5 年,银行体系资产规模增长了5.3 倍,银行资本增长了4.9 倍。尽管增速很快,但银行部门的总规模并不大。到2008 年11 月1 日银行系统总资本金额为1 088 亿美元,占GDP 的8.1%, 总资产量为8 245 亿美元,占GDP 的61.4% 。俄罗斯2007 年的GDP 约为中国的39%,但银行系统的资产只相当于中国的11.3%。
金融危机后,俄政府及金融监管机构加大了对银行监管的力度,更注重将本国银行做大做强,以此来应对发展中面临的风险。据统计,仅2009年一年之内,俄罗斯就有44家银行彻底失去经营资格,还有3家银行主动宣布破产,另有12家银行由于经营不善而被其他8家银行融资吞并。而自今年1月1日起,俄罗斯已有4家银行倒闭,其中3家银行被其他大银行收购。
另外,银行部门的各项指标明显恶化,银行体系的资产及对私人贷款出现负增长;自有资本的增长率自2007年以来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他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
2008年以来,为抵制通胀,俄罗斯央行四次提高再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导致俄贷款利率高出国际利率平均水平近30%。因此,俄罗斯商业银行和企业大举外债,出现了国外融资困难、商业银行之间惜贷的窘境。面对严峻形势,俄罗斯政府从2008 年9 月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拯救金融体系的措施。
2008年11 月,普京签署了《恢复金融和其他经济部门局势的行动计划》。根据此项计划,出台一揽子法案,涉及完善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基础设施,扩大内需,保护劳动市场和对居民的社会支持。俄政府划定了具体的优先救助领域,将对其提供国家订货、信贷利率补贴、限制进口、获取银行贷款等救助措施。通过储蓄银行、外经银行和地方项目向中小企业扩大贷款,向高新技术设备的购买提供补贴贷款,以优惠措施支持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部门,支持建筑业、能源部门、原料部门和零售企业。杜绝资金外流,特别是从国家支持的部门外流。国家将收购俄罗斯企业的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
每一场危机的到来,都会给各国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而破坏的另一面,便是危机带来的机遇。此次金融危机给俄罗斯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机遇,就是建立俄罗斯区域性金融中心。2008 年9 月 5 日,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国际银行论坛上,俄地区银行协会主席阿克萨科夫提出了《2020 年前俄罗斯金融市场发展构想》。《2020 年前俄罗斯金融市场发展构想》提出,到2020年俄罗斯银行资产占GDP 的210% -230%;银行资本占GDP 的25%- 27%;外国投资者资产占GDP 的60%-90%;对自然人信贷占资产的30%-35%;对小企业信贷占资产的15%- 20%;抵押贷款占GDP 的40%。
参考文献:
[1]庄起善、窦菲菲.俄罗斯银行业改革与发展(1988-2007):动荡、危机到稳定[J].俄罗斯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58-65
3.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维护中心)
摘 要: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专利申请关键词、分类号等对银行业近年专利申请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指出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银行业的专利申请战略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专利 授权 发明 实用新型 知识产权部门
中图分类号:C306 文献标识码:A一 引言
由于我国的专利战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以及观念上的原因,导致整个银行业的专利保护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不太重视金融产品的专利保护问题,没有制定专利战略,而少数大型商业银行虽然对专利日益重视,金融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差,导致质量较低、数量较少,在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专利的比例很大,发明专利在专利申请中的比例很低,授权率则更低,实用新型专利保护年限短,专利权不稳定,只是对专利权的一种折衷保护方案,因此,国内银行企业在和国外企业的专利申请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 专利分析
从申请年、专利权人、申请区域、国际专利分类(IPC)、法律状态等多个角度对1985-2012 年我国银行业申请的相关专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揭示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状况。使用检索式“AN/银行 and GRD/1985-2013”在中检索已公开的专利,截至2013年1月1日,银行专利申请数量为1438件,其中授权593件,授权率为39%,银行业技术研发水平普遍不高、商业方法在我国还不被接受是授权率低的主要原因。商业方法是商业运作方法的统称,涉及商业的各个领域,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其一度被认为同自然规律、抽象思想一样不能被独占,被排除在专利保护范围之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专利法的传统理论和制度受到了严峻挑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商业方法是指创造性的、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营商业的方法,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将“方法”的判断标准逐渐放宽。从结果统计可看出,申请量逐渐上升,2004年开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说明银行业开始重视专利积累和专利管理与利用,专利申请快速增长,申请的专利虽然在数量上增速很快,但在质量上仍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还未形成竞争优势,绝大多数核心技术仍然为国外企业所掌握,信息技术领域国内外企业之间在技术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
(二) 关键词聚类分析。经过对搜索结果随机采样,聚类分析得到常见的索引词以及专利数。银行业的专利申请中所涉及的常见关键词为交易、数据处理、硬件改进等。由上可知,对业务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库利用以及终端的改进是目前申请的主要方向。
(三) 申请人统计。专利申请是创新的一种表现,通过专利申请的数量可以看出该银行对金融业创新的重视程度,国内的专利申请人主要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的专利申请数量所占比例最大,专利申请数量为534,达到总数的37%,其授权的发明专利集中在操作运营和金融支付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该行业务及科技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内最强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资产、总资本、核心资本、营业利润等多项指标都居国内业界第一位,因此,中国工商银行有足够的实力发展新金融产品,所以专利申请数量以及质量不断提升。
(四) 分类号统计。通过统计,分类号集中在G06Q040,该分类号是指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也包括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处理系统或方法,例如,利息计算、信贷审批、抵押、家庭银行或网上银行,股票交易、商品交易、金融衍生工具或货币兑换,金融工具投资、资产组合管理或者基金管理,与保险有关的风险分析或养老金。因此,银行业的专利申请集中在该分类号。
三 中国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加,但其中发明所占比例仍然较低;(二)专利申请不注重质量,授权比例低,核心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不具备技术和市场竞争上的优势;(三)没有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知识产权工作没有得到企业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四 未来发展建议
(一)为了提高行业竞争力,首先应该重视专利申请,建立知识产权部门,充分获取竞争对手市场专利战略等相关信息,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找出相关技术发展趋势,现有技术以及空白领域,然后再利用这些结论用于制定专利战略。由知识产权部门专门负责各部门的专利申请、开发、转让、诉讼、保护等工作;通过搜索各方面的专利信息来源,采集竞争情报,并加以组织和分析,同时还把企业外部专利信息和内部专利信息加以整合,建立可供内部工作员工检索的专利信息数据库,把握行业对手的专利研发动向,同时进行数据分析,把分析的结果构成一套成体系的数据库,方便企业工作人员检索和查询,为进一步的技术开发提供有效的专利信息服务;
(二)为了避免重复开发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在产品研发前先进行专利检索,找到空白领域进入,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立项研发,从国际范围对发明点进行专利检索,如发现已有企业掌握了发明专利则可以结束,通过专利文献检索,寻找技术创新点,进行方案比较等,有助于避免重复开发,缩短开发周期;在产品进入研发阶段时,同时开始专利申请;如果没有掌握本领域核心技术,可随时关注竞争对手的专利,充分利用无效宣告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金融服务业存在研发创新,目标集中于金融新产品开发与金融服务流程专利化,需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与外部IT厂商合作开发新技术。
五 结论
本文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专利申请关键词、分类号等对银行业近年专利申请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指出银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银行业的专利申请战略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对于银行企业的基本发展方向以及核心技术来说,申请基础专利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企业未来发展领域的核心技术专利,才能占据优势地位,最大限度排挤竞争对手。
[关键词] 中外投资银行业务比较 发展对策
投资银行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金融中介机构之一,我国投资银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主要业务涉足证券承销和经纪、企业融资、兼并和收购、资产管理、创业投资、财务顾问与咨询、资本市场研究开发与创新等。与国际投资银行业相比,我国投资银行业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以及我国加入WTO后资本市场的开放,我国投资银行将面临一些列挑战,同时也面临很多发展机遇。
一、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
投资银行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投资银行一般仅指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主要指从事证券发行承销和证券交易业务的证券公司;广义的投资银行是指任何经营资本市场金融业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公司等。本文主要分析狭义投资银行业务。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证券流通市场的开放,产生了一批以证券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投资银行。1997年以后,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及管理的体制逐步形成,银行、保险、信托业务与证券业务脱钩,诞生一批金融集团附属的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截至到2009年末,我国有证券公司106家,其中12家股票已在A股市场上市;总资产中位数为109.2亿元,总资产最多的是海通证券公司为1103.5亿元,最少的是长江保荐2.36亿元;净资产中位数23.6亿元,净资产最多的是中信证券为524.6亿元,最少的是航天证券为1.27亿元。这些证券公司主要承担了国内1718家公司的国内上市,共26162.85亿股股份的发行、上市流通;股票市值达243939.12亿元,占2009年GDP的72.7%。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投资银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2.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问题
(1)业务单一、缺乏创新能力。中国投资银行呈现出业务结构雷同,业务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经纪、承销和自营三项业务,企业并购、资产证券化、创新业务、国际化业务等其他业务还有待开拓。从收入来源看,中国大部分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左右,其中,前5大证券公司自营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2.18%,也就是说,国内证券公司对风险较大的股票自营业务依赖程度较高,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而在美国,证券公司收入来源多元化,经纪、自营、承销三项业务之占总收入的40%左右。高盛、摩根、雷曼兄弟、美林、JP摩根等国际投资银行的国际性业务收入依次占总收入的45.9%,37.3%,36.8%,34.8%,26.2%平均达到36.3%。其中高盛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在其2006年376.7亿美元的净收入中,有45.9%来自于国际业务。
(2)资本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2009年底,我国前 106家证券公司注册资本总和约为1240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规模约为4400亿元人民币,与国外单个投资银行数千亿资本资产规模比较相差甚远。我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银河证券的注册资本金为45亿元人民币,最小的投资银行注册资本金只有1000万元人民币,而摩根斯坦利的注册资本就有1231亿美元;资产方面,中国证券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为1240亿美元,同期美林集团的总资产为4072亿美元。中外投资银行的资本资产规模差距巨大。
中国投资银行由于资本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在每一次系统风险来临时,破产、关闭、合并重组等都不乏其例。1996年万国证券炒作“327国债”失败,被迫与申银证券合并;2006年,南方证券由于代客理财导致亏损严重,被法院宣告破产。
(3)公司治理不规范,违规违法现象多。我国投资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表现在融资业务上,我国证券商靠拉拢、腐蚀、贿赂上市企业领导的行为不在少数;在自营业务上,非法挪用巨额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大规模从事违规自营;在经纪业务上有相当多的咨询服务是为券商的自身利益着想,通过欺骗,隐瞒等手段使股民上套。公司治理不规范,必然导致违规违法现象增多。2005年南方证券、闽发证券、辽宁证券、汉唐证券、大鹏证券、五洲证券等13家券商也因类似原因先后被托管、重组甚至关闭,2006年约有50家中小型券商被关闭、托管或者合并给大型券商。
(4)缺少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有106家券商业务基本雷同,只是规模稍有不同。各家业务鲜有特色,创新能力不足,加入WTO后,与外国同行相比缺少核心竞争力。美国美林是世界领先的债券及股权承销人,高盛以咨询业务闻名等,都在各自领域特色鲜明。
二、我国投资银行业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缺陷
体制缺陷是制约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国投资银行业实行的是特许经营制,这一方面在国内使新投资银行的进入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也使很多券商跨出国门,进行国际化业务也很困难,获得资格的投资银行对外竞争乏力,难以形成一个真正竞争自由的市场化环境;券商的融资渠道被严格限制,渠道少,融资困难;对券商的公司治理缺少严厉的制度安排等。
2.法制不健全
我国的《证券法》虽已出台,但是还比较笼统,还未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法有待出台。目前在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违规行为,一些管理条例还很不完善。例如《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的一些规定与投资银行本身的业务相矛盾。它规定任何金融机构不得为股票交易提供贷款,而根据国际惯例,投资银行在从事并购时,可以为并购公司提供资金融通。要使投资银行规范其行为,首先要有完善的法规体系,稳定的法律框架,方能有法可依。
3.多头管制、政出多门
我国目前投资银行业务的管理体制是:证券机构的检查与审批由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从事债券交易的财政证券公司由财政部管理,其它证券业务由中国证监会管理。这种多头管理格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各管制部门你吹你的号、我唱我的调,使投资银行业难以得到协调统一的管理,并由此造成效率低下。
4.缺乏专业人才
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主要是因为相当多的投资银行人员是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经验丰富的投资银行家。
三、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途径与趋势
1.政府政策和监管措施的完善
中央政府对投资银行的监管,要逐步采用市场化的政策,放宽进入门槛,允许公平竞争,严把公司治理关。
政府更多的是完善监管的法律法规,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出现了由自律管理向立法管理过渡的趋势。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对投资银行的管理主体、设立条件、业务范围、行业原则、检查和稽核作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按照证券法规的要求对投资银行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投资者和融资者双方的利益,谋求投资银行业在自律的氛围中得以健康发展。
2.投行正确的战略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的金融市场将在更大领域和更深层次上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使我国的证券公司面临国内国外同行的极大挑战。为了不再重蹈日本证券公司的覆辙,我国的证券公司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业务上都无法同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相比,因而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市场定位,进行金融创新,形成自己专业化的业务特色。
3.产品创新与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投资银行的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形成差异化服务,而争取客户的关键是提供个性化服务。我国的投资银行应该顺应投资银行发展的历史潮流,以新产品开发为契机,强调金融创新,突破传统业务局限,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推动主体业务从传统型向创新型以及衍生型转变,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增长,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满足来自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需求。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创新最主要的是依靠对人才的培养。在不断培养国际型人才的背景下,使创新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完善投资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第一,严格贯彻执行统一法人体制,对属于高风险行业的投资银行来说,统一法人体制是减少管理层次、淡化行政色彩,从而达到高度集权、控制风险、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第二,严格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等级管理和授权管理;第三,尽快建立垂直领导的内部稽核审计体系;第四,要逐步构建与完善风险管理架构,在公司最高领导层的支持下,实施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设置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制定系统、持续的风险管理流程,选用胜任的风险管理人才和顾问,采纳先进的风险管理知识及风险管理工具,运用支持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宋国良:投资银行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赵雪情:投资银行发展模式探究.消费导刊,2009
[3]csrc.省略/pub/zjhpublic/G00306204/zqscyb/201001/t20100115_175451.htm.[EB/OL].[2010-10-25].
[4]罗晓青:我国投资银行的现状及发展分析[J].甘肃科技.2009.
一、银保业务的基本情况
进入21世纪,我国银保业务迅速发展,合作的对象以及内容逐渐宽泛起来,合作的银行面由四大国有银行逐渐扩大到了几乎所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保险品种既有寿险也有产险,的形式也由代收保费,单一产品,发展到银保相互渗透,产品、服务整合化、多元化。
(一)银保业务的类型和机构种类
目前,银行保险业务品种分为:(1)寿险业务:分红险、万能险、投资连接险以及年金险;(2)产险业务:交强险、等车险、财产保险、工程保险、责任险、货运险;(3)收付业务:代收保费、代支保险金等。寿险业务通常针对银行的个人客户,产险业务则可涵盖银行的对公和对私客户,的银行除了农发、国开,几乎包含了所有银行,而被的保险公司有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新华人寿、人民人寿、人民健康、太平人寿、阳光人寿、人保人寿、平安财险、太平洋财险、天安保险、华安保险、大地保险、中国人寿财险等公司。
(二)银保业务经营状况
作为银行中间业务收益率较高的银行保险业务,在商业银行零售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是越来越高,银保业务的银行手续费收益,按保监会统计显示:2005年25.8亿元,2006年32.16亿元,2007年45.32亿元,2008年96.89亿元,2009年112.73亿元,2010年上半年74.14亿元。(数据来源:2006-2008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2009~2010年上半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银行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概念,在金融合作中,体现出银行与保险公司强强联手,互联互动的局面。其优势在于:第一,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一种可以通过银行柜面或理财中心进行的简单、便捷的购买方式。主要表现在:成本低、安全可靠和购买方便。保险公司通过银行柜面或理财中心销售保险产品,可使公司的经营成本下降,保险产品费率降低,给消费者更多实惠;消费者通过银行办理投保相关手续,可确保消费者的资金安全;银行网点遍布城乡各地,消费者可随时随地购买保险产品,同时便于与家庭预算相结合,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产品。第二,对银行来说,可以通过销售多样化的产品,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保险产品加强其中间业务收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而且保险产品保障性的特点,必然成为银行代客理财的中长期规划品种。第三,对保险公司来说,保险公司提品,银行提供销售渠道,保险公司利用银行密集的网点可以提高销售并且降低成本,从而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同时,保险公司利用银行的客户资源和信誉,再配合以保险公司的优质服务,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开拓更多的客户源。
(三)业务的操作流程介绍
银行保险业务分为手工单和银保通。目前寿险基本满足银保通,车险基本通过手工单实现。
手工单业务是指由银行柜面柜员收款后打到保险公司账户,同时向客户出具收据,并将保险公司的收据联,加盖银行公章后返回保险公司,在收到银行回单后保险公司财务部门两位财务人员会对收据进行确认和复核,在确认无误后,保险公司银行保险部员工将投保书交到运营部门进行扫描归档,扫描后的投保书影像会由后援中心核保室进行核保,符合承保条件的就由保险公司进行承保,制作保单并由客户经理将保单送达客户,在客户签收后,将保单回执回收到业服柜面进行回销。
银保通是一个可以由银行柜员当场承保的系统,该系统自身就带有核保功能,通过银保通系统核保符合投保条件的,银行柜员可以当场制作保单,由客户当场签收保单回执,银行柜员当即将客户账款打入保险公司的账户,保险公司客户经理把投保书及相关投保资料带回公司进行回录,再交运营部门进行扫描归档。银行保险业务客户资金的进出都是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的。客户资金的进入过程是客户自己根据投保需求,银行柜面通过转账方式将账款打到保险公司账户,同时向客户出具收据,并将保险公司收据联,加盖银行公章后返回保险公司,在收到银行回单后保险公司财务部门两位财务人员会对收据进行确认和复核。退保时的资金流出过程是客户签名授权客户经理到银行柜面办理,在银行柜员核对客户签名相符后进行转账,账款直接转到客户提供的活期账户中,不过现金。
(四)银保业务客户信息、交易凭证、资金的交换过程示意图
银保通系统销售业务流程图:
投保人在银行柜面填写投保单银行经办初审合格收单银行经办在“银保通”系统录入投保事项“银保通”打印客户确认书客户确认保险公司业务人员将保险合同及相关投保资料带回存档(银保双方均有交接记录)
资金:客户确认客户资金(现金或存折)银行网点暂收账户分行账务中心暂收账户保险公司保费归集账户
非银保通(手工单)销售业务流程图:
投保人在银行柜面填写投保单银行经办初审合格收单银行经办将投保单及相关投保资料、银行转账收费凭证交保险公司客户经理保险公司客户经理把资料带回交公司相关部门审核,确认款是否到账出保单交银行指定人员转交客户客户签字确认回执交保险公司客户经理保险公司回销
资金:客户确认投保填单将客户资金转入银行归集户保险公司保费收集户
二、银保业务客户身份识别及交易记录保存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业业务客户身份识别方面
1.业务客户身份识别的基本现状。根据调研,所有银保业务均签订有协议,客户身份初次识别工作基本都是通过银行来做的,但只有来自四大国有银行的问卷显示他们要做客户身份核查手续,其他银行没有提及,并且也只有中国人寿、平安等大的保险公司明确表示与银行签订了《反洗钱补充协议》或《反洗钱特别约定》。此外,在问卷调查中,保险公司也普遍反映,银行提供的相关投保资料存在错误信息,例如错误的联系方式、地址、身份证件有效期等等。
2.业务客户身份识别的操作缺陷。(1)保险业通过银行获取客户基本身份信息的质量问题(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银保建立业务时,由于相关的法规没有明确受托方的义务及承担的法律责任,银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部分银行机构不重视客户身份识别,不能提供完整的客户身份资料,因此,通过机构获取的客户基本身份信息不完整,身份证件的复印件也通常只有投保人的,而没有被保险人的;而且,保险公司反映手工出单往往会出现客户身份识别不及时的现象;加之错误信息普遍存在,因此,客户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也是不能保证的。(2)对代销客户的身份重新识别问题。银行一般只保险公司的新契约业务,对于保险合同的变更或者客户身份的重新识别工作由保险公司负责,按照规定要求客户补充其他身份资料或身份证明文件,部分保险公司银保产品实行了100%的电话回访,办理保全、变更、赔款、给付业务时,均保存了客户的身份证明资料。但由于保险公司没有配置公民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只能识别客户身份证件表面的真实性。(3)对代销客户的风险等级分类与高风险等级客户的定期审核问题。调查问卷显示,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等保险公司开始实施客户的风险等级分类,中国人寿拟定每半年进行一次审核和划分,具体做法是2007年8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的业务每半年进行一次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和资料审核,各分公司通过总公司下发的高风险客户抽取程序对数据进行抽取,发到各分公司进行客户资料的人工审核和等级划分;对于2009你1月1日至今的业务,中国人寿总公司规定需在业务发生后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其余公司没有反映这个问题。(4)保险业与机构之间的系统技术缺陷。保险公司与银行的系统相对独立,银保通只能提供寿险的大部分险种和财险的分红理财类等险种投保,且在银行系统无法实现保单查询、分红通知书打印、保全变更等操作,因此,保险公司对于客户信息的确认,只有通过后续的电话回访,这就造成客户身份识别与重新识别工作疏漏可能性的存在。(5)其他缺陷。目前银保合作仅仅是业务,没有形成范围更广、内容更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深层次合作,这几年,随着《反洗钱法》的颁布和深入实施,作为方的银行在反洗钱方面虽提高了一些履职意识,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银保业务的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还是履行不到位;而保险公司为了提高业绩,也往往听之任之。
(二)保险业业务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方面
1.保险业与被机构的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情况。保险公司对收回的客户身份证明进行扫描,存入影像系统,客户身份证明复印件按照保监会的规定,作为业务档案的重要资料保存。目前,保险公司保存投保资料及客户身份资料的年限均长于反洗钱相关法规要求保存的年限。
2.业务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的操作问题。(1)获取由业务产生的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的质量问题。从操作层面上,由于相关的法规没有明确受托方履行反洗钱的义务及承担的法律责任,加之受托方在保险市场的强势地位,导致受托方提供给保险公司的部分客户身份资料存在不全面,甚至是身份证过期的情况。(2)业务产生的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的保存形式与保存年限。客户身份证明资料基本纳入保险公司的影像系统管理,客户身份证明纳入业务档案管理,按照保监会业务档案管理的规定实行分类管理。一般寿险公司业务档案的保存年限基本是长期,超过10年以上,财险公司业务档案的保存年限也能完全符合反洗钱相关法规要求。
(三)业务产生的可疑交易报告筛选、识别和报送方面
1.业务产生的可疑交易报告筛选、识别及报送的基本现状。保险公司业务的可疑交易(包括业务)目前主要依靠总公司开发的反洗钱系统进行识别,从系统提取数据后经由人工进行判断、识别,向总公司报告。只有少数保险公司与银行签订协议,要求银行柜面人员能够协助配合保险公司发现、识别、报告可疑交易。
2.业务产生的可疑交易报告筛选、识别及报送的潜在问题。(1)业务产生的可疑交易报告初步筛选的潜在问题受相关岗位(包括保险公司及银行)专业技能、职业敏锐度、不关注等因素的制约,银行柜面人员客观上存在未能在业务发生时,及时发现可疑交易的可能。(2)进行人工识别过程中的潜在问题。由于产品及保险业经营的特殊性,在承保环节无法对客户职业背景及经济状况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导致在大额和可疑交易进行人工识别时缺乏充分的资料,无法进行判断;加之技术支持并不能完全到位,保险公司与非同业机构(银行)的信息共享也存在问题,因此,信息的缺失必然造成人工识别的不完整,进而影响可疑交易的识别和判断。(3)其他潜在问题。由于保险业从业人员的高流动率特点,更换频繁,导致识别人员从业经验不丰富、可疑交易的表现形式掌握不透彻以及职业的敏锐性欠缺,可疑交易不能被充分关注。
三、对保险业与银行业务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洗钱工作建议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银保业务的客户身份识别与重新识别、客户资料保存的完整性、可疑交易甄别报告等方面的工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提出建议之时,首先需要审视我们的法规是否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并且相关规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反洗钱法》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金融机构通过第三方识别客户身份的,应当确保第三方已经采取符合本法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第三方未采取符合本法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的,由该金融机构承担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责任”。调查结果显示,保险公司希望银行机构可以代其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至少是初次识别工作,但保险公司是被动方,加之,缺乏可以控制局面的有效手段,因此,“应当确保第三方已经采取符合本法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是不完全可操作的,同时,“第三方未采取符合本法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的,由该金融机构承担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责任”。这个也是不适当的,同是金融机构的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为什么谁充当了第三方便可免责?
因此,给予了以下建议:
(一)从法规上完善保险方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及交易记录保存的义务及法律责任,提高非同业金融机构在开办业务时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开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信息,激励约束各机构自觉做好反洗钱工作。推进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竞争行为。建议监管机构应尽快建立对金融机构的反洗钱绩效评估制度,对各机构进行分类分等级评价,并适时公开对机构的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正面、积极的肯定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开展成果,促进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活动;或是提供相应的金融优惠措施,对工作落实到位,反洗钱效果显著的单位,在分支机构设立、业务创新、再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而对于部分金融机构不能很好履行反洗钱任务的,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高管会谈、诫勉谈话、现场检查等方式来督促和加强银行和保险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认识和责任心。
(二)加强多方位的监管力度,健全双方委托协议内容,明确委托双方在客户身份识别的基本内容
与银行金融机构在资金结算方面合作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风险,必须加强金融机构与保险机构的配合,共享一些信息要素,使双方保存的交易记录信息能够满足可疑交易报告的需要,消除资金监测的空白地带,从而达到控制洗钱风险的目的。所以,银保业务签订合作协议时,有必要明确银保双方反洗钱履职责任,相关反洗钱条款必须作为合作协议的必要条款。明确以委托机构为义务主体,各受托机构在操作过程中对客户身份识别将负有连带责任。建议加强非同业金融机构之间在办理业务操作过程中客户身份真实性的审查。建议委托机构应建立客户身份重新识别制度。明确银保双方在业务发生时的协作关系,依赖其他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信息的,应在委托协议中明确双方在客户身份识别方面的职责,相互间应能提供必要的协助。明确银行在银保业务中,应具有协助保险机构进行可疑交易的识别义务,建立相同客户可疑信息交换制度。
(三)在现有银保系统的基础上,搭建高效、完善的洗钱风险监控系统
一是目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保险业客户身份识别缺乏有效手段的局面,应考虑帮助保险业从自身解决客户身份识别这个问题,尽快促进保险业的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的开通。二是细化业务的交接流程,针对银行新开账户都需进行客户身份核查手续,考虑银行在移交投保资料时,加入提供一份经银行核查的客户身份证明结果复印件(加盖银行章)给保险公司。应将客户身份识别工作与资金和交易监测工作有效结合,充分运用客户身份识别工作获取的客户姓名、银行账号等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建立这些信息与资金交易的关联关系,发挥客户身份识别在反洗钱工作的基础作用。三是加大反洗钱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人员的技能。银行业务的人员要加大对人员保险知识和反洗钱知识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应当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保险公司形成反洗钱的程序操作手册,便于银行柜面人员更易于反洗钱操作,保证反洗钱操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2007年2月.
[2]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2008年2月.
[3]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2009年2月.
我国银行机构的现状是,大型商业银行有四五家,中型商业银行有十余家,小型商业银行有上百家。这个规模格局与许多国家的情形基本上接近,即在按规模划分的数目上呈现“三角形”或“金字塔”格局。
这种格局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小型银行机构数目相对众多,一是因为进入门槛相对低,二是因为分散在广泛地区,三是因为它们中仅仅有少数能壮大进入大中型银行行列。
大型银行通常是全国性甚至高度国际化的机构。它们在成立之初通常就承担了综合性全国性的功能,并与一国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的财政部门有着密切联系。
中型银行在发展之初往往有浓厚的区域或行业背景,并能依托所在区域或行业背景优势取得快速增长。其中的佼佼者或能壮大成为大型银行。
就这些银行机构所拥有的资产或存贷业务量指标来看,它们的分布格局也呈现出类似特点,即“倒三角形”或“倒金字塔”:大银行在全国银行总资产或存贷业务总量中占据较大份额,中型银行占据相对较小的份额,小型银行合计起来也仅占一个还要小的份额。
这种分布格局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在自然界,高海拔的山峰总是少数。有统计说,地球上80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仅有14座(亦说24座,连同非独立山峰在内),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25座,6000米海拔以上的山峰则有数千座,再低海拔的山峰则数以万计十万计甚至不计其数。大多数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都有相通相似性。
一个问题是,能否从上述银行业机构分布的情况推论出银行业的竞争性或垄断性的程度?回答是既可以也不可以。说可以,是因为判断竞争性的基本标准是同一个行业中是否有着至少两个以上的经营者,而我国银行业的机构分布情况显然符合这个判断标准;说不可以,是因为应当对“同一个行业”这个说法作进一步的细分和鉴别,以便弄清楚各个经营者的相互关系。
在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几大国有银行往往也被叫做“专业银行”,这个叫法本身就体现了当时不让这些银行从事相同业务并避免相互竞争的政策意图。在这个意义上,不能简单地说,只要有多家银行存在,它们之间就必然有竞争。
另一方面,也有必要指出,并不是说银行机构之间都必须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竞争,而且这种竞争越多越好。如果一个行业是完全竞争的,那么,该行业内各个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基本上是无差别的,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打价格战的手段。价格战的通常结果是,“一败一胜”或“两败俱伤”。20世纪90年代,国内几大“专业银行”陆续“越界”展开经营,在同一城市相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大家都“高息揽存”,而这就是价格战。
国内外经验都表明,价格战会无止境地抬高银行经营成本,促使一些银行铤而走险,让它们最后必然因所承担和所累积的风险过高而不得不倒闭。更重要的是,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是给整个银行体系带来严重的不稳定的影响。
理想的状态是,银行业内部既要有竞争,又要避免价格战之类的恶性竞争、过度竞争。从国内外经验看,维持银行业适度竞争、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三:进入控制,产权流动,特色经营。
进入控制包括政策准入和行业壁垒。政府监管当局必须为银行业进入者设立最低门槛,符合条件者才能发放执业牌照。另一方面,不能将进入控制完全寄托于政策限制,因为政策限制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行业壁垒也是一个可行之策,即银行业现有经营机构应当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尤其通过分支机构的广泛设置等手段促使潜在的进入者和竞争者面临高昂的进入成本。
产权流动是银行业内机构整合重组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背景下,竞争的过度性和白热化客观上都在呼唤着并购重组。如果没有产权的流动性,并购重组要么不可能,要么困难重重。而产权的流动性一定以产权的分散性和可交易性为前提。在这方面,我国银行业机构还面临许多调整改革发展的任务。
特色经营是差别化发展战略的体现,是高级竞争,也是银行机构可持续发展之基础。特色经营可以有多种含义,既包括银行产品的个性特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包括银行服务的细分和综合化。特色经营的成就必须体现在银行客户的识别和认可上,形成客户的认同效应和持续跟随效应。对银行机构来说,一旦在显著程度和规模上获得了客户的认同,自己也就获得了一定的定价权。也就是说,这种定价权实质上来自于客户对自己其他选择的主动放弃,是银行经营优势的体现,不属于特许权垄断。
近年来,许多国内银行事实上都高度重视发展特色经营,不断创新,开拓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促使国内银行服务业有极大改观,从过去比较单一简陋的服务格局演进到目前相当多样化的并有一定精细性的服务格局。这是国内银行业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所出现的积极的、值得庆喜的进步。
但是,也应该看到,与国外一些同类机构相比较,我国许多银行的特色经营仍需要继续发展和提高,在产品、服务和品牌效应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还应该看到,在银行业经营格局的调整进程中应遵循“自然分工”原则,即不强求政策主导,也不强化政策限制,更多地发挥银行机构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在这方面,尤其应当注意防范一些中小型银行机构因追求雷同化高速扩张所可能带来的风险。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到本世纪初,美国有一家地方银行利用当时经济景气带来的好机会,实行了超高速扩张的发展战略。这家名为“华盛顿互助”的机构开始时仅仅为一家储贷合作社类型的机构,在获得商业银行执照后很快就开始了跨地域的扩张,从西海岸一路奔向东海岸,到本世纪之初,俨然挤入美国前十大银行之列。该机构也有一定的经营特色,即吸收众多中小个人客户储蓄,大量发放分期偿还住房贷款。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这家银行遭遇前所未见的资金周转困难,不得不破产清算。华盛顿互助银行的倒闭既是次贷危机的一个后果,也是后来金融危机加剧的一个因素。
关键词:私人银行;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9-0061-03
私人银行最早起源于瑞士,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它通过为富裕阶层提供一系列私密性和个性化的服务,赚取了丰厚的利润,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所重视,成为国外一流银行的战略核心任务。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后,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完整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又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为刚刚起步的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一、私人银行业务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趋势
1.在渠道方面,通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应用为银行的经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ATM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应运而生,并成为传统营业柜台的有力补充和服务的重要手段。电子化的进步,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到现代银行的重大变革,银行也一改以往单纯靠机构扩张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模式为多渠道服务方式。[1]在发达国家,除了现金业务,几乎所有的私人银行业务都可以通过电话解决,网上银行业务也发展成熟。仅2002年底,私人银行管理的全球27万亿总资产中,有2500万投资者的1.9万亿美元通过网络进行管理,每年产生约200亿美元的收入。2006年,汇丰集团网上理财客户迅速增长,网上客户已占全部个人客户的13%和企业客户的30%。
2.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商业银行不断推出适应客户需求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证券、保险、基金行业的兴起,商业银行不断推出适应客户需求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务范围不仅包括了财务管理、咨询、委托理财等,还涉及到了运动、旅游、娱乐和公益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一些银行更是推出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站式服务,针对客户人生不同阶段和重要问题,诸如婚丧嫁娶、健康医疗、搬家、财产投资管理、旅游、退休计划管理等提供一站式全面金融服务。私人银行从单纯的出售传统的柜台金融产品转变为了名副其实的“金融百货”或“金融超市”。
3.在岸业务发展快于离岸业务。近年来,各国监管机构加大了国际反洗钱的合作,各国的税收也趋于一致,私人银行客户对保密性的需求减少,因此,离岸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力。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越来越重视提供本地的产品和服务。
4.私人银行之间的并购逐渐增多。在最近的银行并购潮中,零售业务成为银行业并购的重要争夺对象,而私人银行业务更是争夺的焦点。2002年,汇丰控股以10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三大零售银行纽约共和国银行及其在欧洲的私人银行分支机构。同年,苏格兰皇家银行旗下私人银行子公司Coutts成功收购了BankvonErnst。而近年来最大的银行并购是2007年苏格兰皇家银行联合西班牙国家银行(Banco Santander Central Hispano SA)和比利时富通集团(Fortis NV)收购了荷兰银行。其中西班牙国际银行有意接管荷银在巴西和意大利的业务,富通则相中了荷银在土耳其的零售银行、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
5.全球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心发生了转移。随着亚洲地区财富的迅速增长,国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心已转向了亚洲。目前,新加坡的离岸私人银行中心已排名全球第二。全球30大主要私人银行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地区总部,其中渣打银行将其私人银行业务统筹中心和私人银行服务中心设在了新加坡,花旗银行也将其全球财富管理国际部设在了新加坡。此外,美林、摩根士丹利、JP摩根、高盛的私人资产管理部门也在这里开展业务。本地的新加坡发展银行、华侨银行和大华银行同样设置了财富管理部门。“欧洲财富和私人银行业2005”调查预测,今后几年新加坡可能超越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离岸资产中心。[2]
二、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高收入人士、富裕家庭数目激增。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拥有百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超过31万,居全球第五位,波士顿预计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总数有望在2011年达到60.9万户。正是由于中国市场的广阔发展前景,国内外银行纷纷瞄准中国的私人银行市场。在这方面,外资银行利用其母行的优势捷足先登,早在2006年底就有汇丰等6家外资银行在国内设立了代表处或业务部。中资银行方面,2007年3月,中国银行联手其战略伙伴苏格兰皇家银行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其后,国内其他中资银行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也纷纷在国内发达城市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但与国际私人银行业务相比较,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特别是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1.产品较为单一,产品创新的机制不够完善。私人银行的核心是满足客户个性化的理财需要,在国外,私人银行的产品都毫无例外地涉及到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外汇等多个领域,而受制于我国金融体系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产品综合化水平很低,产品创新机制不完善。虽然近几年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合作日趋紧密,全国多家金融控股集团已初具规模,但无论是在合作的范围还是深度上与国外混业经营模式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由于缺乏产品创新,不能跨市场设计产品,导致国内各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相对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既无法满足富裕人士个性化的需求,也很难为客户分散风险,从而给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带来了难度。
2.私人银行系统建设落后,电子化渠道应用程度不高。尽管近几年国内银行业务电子化发展迅速,电话银行、网络银行、ATM等渠道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但远远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多家银行正在建设新一代的核心银行业务系统,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系统来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更为明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将增加更多国际视角,实现海内外银行服务的联动,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对银行资源进行交换、配置和共享,以随时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更优化的方案和服务,这对国内银行特别是中资银行来说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3.私人银行专业人才匮乏,培训体系尚不成熟。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私密性专属服务,决定了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必须具备综合性的高素质以及丰富的从业经验,不仅持有CFP(理财规划师)、CFA(金融分析师)等资质,通晓会计、法律、心理等学科的知识,还要掌握一些高品质生活的软技能,像高尔夫球、艺术品鉴赏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得到客户的信任。因此,国外往往将这些优秀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称为私人银行家。而目前国内理财业务的发展也不过5、6年之久,私人银行业务还刚刚起步,理财人员的认证体系也刚刚引入,私人银行培训体系还很不成熟,因此目前国内适合的私人银行人才普遍缺乏,这成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4.组织架构不合理,难以适应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由于客户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的流程设计必须要快捷和高度的人性化,充分体现出客户的个性需求,同时也要求私人银行服务的高度私密性和安全性,这决定了银行内部需要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灵活的市场创新能力,而我国大多数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组织架构是一种传统的宝塔型体制,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很高,决策链很长,对市场反应速度慢,条线和块块(主要指一级分行)之间的目标和激励往往出现偏差,这些都远远不能适应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1.改革分业经营模式,大力推进业务综合化。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混业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从国外私人银行发展的趋势来看,私人银行均是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为客户提供集银行、保险、证券于一身的金融服务,并形成了“金融超市”。因此我国的私人银行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得银行能广泛深入地与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运用灵活的金融工具开发出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加大产品创新,扩大本土化经营优势。在目前分业经营的模式下,加大产品创新、充分利用国内银行本土化经营优势是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从国际私人银行的发展趋势中也可看出,在岸业务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离岸业务。而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地缘、人文、社会关系、网点渠道等因素是优势。在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出现了中资私人银行开业后,客户从外资私人银行转到中资私人银行的现象。因此,现阶段国内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时必须更加注重本土化的优势,加大对国内或区域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创新,弥补分业经营模式下产品创新范围和深度的不足。
3.加快系统建设,提供多种服务渠道。国内银行必须加快系统的建设,将分散在银行各个部门的零散的客户信息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客户综合贡献度的细分,定位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从而更加有利于私人银行客户的挖掘和营销。
同时,扩大私人银行客户的服务渠道,尤其是电子化渠道的利用。美国银行界曾经测算,在营业网点进行交易的成本在1.07美元,电话银行的交易成本是0.54美元、ATM机是0.27美元,通过PC的是0.15美元,而在网上完成仅需要0.1美元。从国际私人银行发展趋势来看,电子化渠道的运用已越来越普遍,特别是网上银行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私人银行的业务成本。因此,国内银行必须重视私人银行业务电子化渠道的建设,并纳入整体银行IT系统建设中,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和私密的服务渠道。
4.完善私人银行的组织架构,推行事业部制。根据国际一流私人银行的组织架构和实践经验,发展专业化的条线管理模式,推行私人银行的事业部制。根据全国地域经济特征建立若干私人银行中心,区域性的私人银行中心直接由银行总部的私人银行部管理。通过实行私人银行事业部制,私人银行中心对区域内涉及私人银行业务的人、财、物资源进行统一的配置,制订本区域私人银行发展的目标、计划和营销方案,并组织统一的考核。[3]
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打造私人银行家队伍。私人银行的发展最终还是归结到人才,特别是经验丰富的私人银行家,这是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根本。由于私人银行产品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多元性,决定了国内银行除了引进投资银行、保险、个人银行等领域的金融专业人才外,还要储备法律、教育、健康甚至艺术等人力资源。同时,国内也要加大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认证体系建设,完善我国理财服务体系中贵宾理财、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三级认证机制,使得国内银行尽早建立一支合格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队伍,提高国内私人银行整体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兴远.浅析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问题[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4).
[2]黄天香.私人银行走近中国[J].银行家,2003,(1).
[3]司徒大年.我国私人银行的现状、挑战及其发展对策[J].新金融,2004,(1).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Private Banking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New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Private Banking
WANG Yi-jing
(Zhejiang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Economy,Hangzhou 310020,China)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内涵
历史上对私人银行起源的说法不一,但大致都归于欧洲古老而显贵的家族需要值得信任的专门人员帮助打理大笔的财富,于是就出现了一批忠心耿耿的会计师、律师、银行家等为这些贵族提供投资、避税等一系列规划。这些专门人员逐步形成了第一代的私人银行家。
2005年5月25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正式提出了私人银行的概念,并做出如下定义:“私人银行服务”,是指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依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私人银行主要是为最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细分为四个大类:对现有财产的保值、增值;提供独特的金融解决方案;退休计划;财富的延续。
目前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进入门槛高。与针对普通个人客户的个人银行业务不同,私人银行业务的进入门槛较高。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私人银行开户“门槛”最低为5O万美元,最高为500万美元,且有些银行在不同地区的规定也有差别。一是服务个性化。为满足高端客户群的特殊需求,私人银行业务的个性化特征非常突出,更注重产品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服务私密性。私人银行面对的客户,大多坐拥亿万财富,协助管理如此庞大的财富,自然要求保证其私密性。西方私人银行通常为客户提供具备高度技巧、训练有素的客户关系经理(relationship manager),由客户经理针对客户的所有需求提供全方位与专业化的财产管理服务,并设计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四是明显的批发业务性。据世界银行估计,全球高净值财富的总人数约700万,持有 27万亿美元资产。其中私人银行存款规模约1/:请记住我站域名/7万亿美元。从交易角度看,通常一笔交易的金额都以几十万美元为单位,私人银行业务毫无疑问是零售领域的批发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私人银行服务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市场需求早已出现,然而尚没有一家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全面的私人银行服务。尽管国内也出现了不少为不同客户度身定制的差别化理财产品,但是多数个人理财品种内容相近、投资品种有限、收益和投资期限相近、创新品种也相对较少,不能满足高收入群体多元化的理财需求。而且,现有的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如咨询、资产评估、资产管理等所占比重较低。这种品种与结构上的缺陷,导致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缓慢。
(二)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
随着信息化、电子化进程的加快,个人金融产品尤其是私人银行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专业人士提供详细的解释。而国内银行过分依赖固定的柜台服务来推销产品,没有专门的营销部门、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以及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加之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落后,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前售后服务严重滞后,使得客户对私人银行业务一知半解,不能正确认识其风险收益特征,甚至于一些客户忽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客观规律,认为私人银行的业务一定是低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对银行提出过高的回报率要求。同时,在当前以客户为导向的新时代,私人银行业的经营核心在于收集潜在客户的信息并充分挖掘、调整,设计出高附加值、富有个性的金融产品。但目前我国国内银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普遍还处于初始阶段,结构化数据的挖掘、存储和处理技术仍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
(三)人才不足,制约私人银行业务发展
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综合性的财务规划服务,需要从业者掌握关于税收、法律、金融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从业者的要求比一般业务要高。另外,私人银行业务进展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经理与客户的交流过程,在交流中打动客户,使客户产生共鸣和信任才有利于业务的顺利开展。众所周知,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的客户对象往往都有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要使他们产生沟通的,增进其对产品和服务的认同,无疑对客户经理的沟通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而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尚属新兴业务,国内缺乏对此有较深研究的专业人才。国外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虽然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储备了丰富的专业管理人才,然而因其法律、金融、税收等诸多方面均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国外人才在我国开展业务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人才不足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分业经营所带来的业务限制
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是为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富裕阶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综合服务,这不仅意味着服务的非标准化,也意味着服务的全面性,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不同金融领域。但我国目前的金融分业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跨领域金融服务的顺利开展。以商业银行为例,尽管各大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了专门的私人银行业务机构,但其所能提供的产品还是非常有限的,主要仍为储蓄、信贷和各类代销产品,并且这些产品都具有标准化或格式化的特点,无法与私人财富管理中所强调的个性化要求相吻合。正是由于这一技术的存在,商业银行在提供高端服务时往往过分强调服务形式,如专人配备、专属场所、优先服务、亲情服务等,对服务的内容及质量并不能做出有效的承诺,而这些正是客户最为关注的。
关键词:信贷风险;大数据;风险控制
1江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1.1江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况
信贷风险是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特指信用风险,指银行在放款后,借款人不能按约偿还贷款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一旦产生,已发放贷款会成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由信贷风险的定义和特点可以看出,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会面临的主要风险,借款人是指向其贷款的企业客户或者个人客户。随着多次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信贷风险对于银行业的危害之大开始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形态的变化使得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也一直在不懈努力中稳健运行。江苏省2015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和净利润总额、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率数据见表1。
1.2无锡市的信贷风险情况
随着近年来无锡经济的发展,无锡市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总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具体数据如图1。尽管贷款数额在增加,不良贷款率仍不容乐观。2015年8月,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在无锡市银行业座谈会上指出,无锡近年来爆发钢贸、尚德等金融风险,导致2015年无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2016年无锡统计年鉴的数据还显示,2015年无锡市金融业增加值仅占GDP的5.6%,低于全省6.3%的水平;同时全市信贷增速连续多年全省垫底,无锡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全市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1.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为有效减少信贷风险的发生及对商业银行产生的损失,各银行制定了相当严格的审批制度以管控信贷风险。目前,主要采用了信用评级、信用评级调整、审批管理等几大步骤。
1.3.1信用评级
在决定是否对借款人发放贷款之前,商业银行都需要对客户的信用进行及时、准确的评级,为贷款的审批提供指导。目前采用的评级方法分为外部信用评级和内部信用评级两种。外部信用评级是指各银行借用外部评级机构,特别是专业信用风险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并根据评级结果确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相应的风险准备金。著名的国际评级机构有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和惠誉国际公司等,这些评级公司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对信用度进行评估,并采用“AAA\AA\A\BBB\BB\B\CCC\CC\C\D”等评级符号来标识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表达自己的评级意见。内部信用评级是指银行通过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客户准入、信贷流程优化、贷款定价、资本计量、收益分析等银行内部管理流程中,从而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化与精细化,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内部信用评级是无锡市商业银行采用的主要信用评级方法。信用评级体系主要用于计算企业客户的违约概率和当前对应的信用等级,计算依据有两类:一是基于历史条件进行周期性评级;二是根据当前信息进行评级。商业银行主要采取后者评级方式进行信用评级,而前者主要被专业评级机构使用。
1.3.2信用评级调整
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全国经济或行业环境整体变化,或者企业的经营与债务环境变化时,会对企业的信用评级进行调整。商业银行再据此调整相应的信贷策略。
1.3.3审批管理
审批管理是当前商业银行管控信贷风险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是由审批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企业客户信用评级结果,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决定是否授信、授信额度和授信价格,以规避信贷风险。尽管各商业银行采用的信用评级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但对企业评级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大致相同。
2无锡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2016年7、8月份对无锡市多家商业银行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无锡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2.1信贷审批管理制度实施不到位
商业银行信贷审批管理制度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矫枉过正,另一方面形同虚设。矫枉过正是说在审核客户信息时,对客户没有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单凭其某一方面的特征就拒绝向其发放贷款。如无锡近年来爆发了钢贸风险,少数商业银行内部便形成了不再向钢贸企业授信的不成文规定,而不去考查该行业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形同虚设是指一些银行客户是关系户,银行工作人员迫于压力在对该类客户授信审批过程中走过场,使得银行信贷审批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这些行为都为信贷风险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2获取的客户信息真假难辨
目前,商业银行在获取客户信息时,仍然采取传统人工获取的方式,主要需要客户向其证明具备还款的能力。如主要需向个人客户获取家庭成员情况、收入证明等信息;向企业客户获取财务报表数据等。由于我国目前的信用制度和体系建设不健全,银行很难具备辨别信息或数据真假的能力。如客户提供的个人收入证明情况,虽然商业银行在审核过程中会向其所在单位核实,但也不能避免存在疏漏,这跟我国个人收入证明不透明以及个人的征税机制不完善密切相关,使得商业银行不可能对借贷者的真实财产、真实收入做出完整、客观的正确判断。包括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虽然信贷员会深入企业对其经营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对财务报表数据也会请审计人员审计,但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企业恶意欺诈和哄骗贷款的情况。这样,银行处于被动地位,自然会增加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
2.3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商业银行在利用内部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对于对客户信用状况难以准确评估,造成了信贷业务优劣不齐。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获取客户信息的全面性及准确性有待提升,直接造成了利用现有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评估的客户信用结果的误判率较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和维护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技术要滞后许多,也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2.4信贷风险控制手段不健全
信贷风险一旦发生,商业银行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这涉及到对信贷风险的控制问题。无锡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体制并不十分健全,对信贷风险的控制手段相对单一。目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采取的担保形式主要有抵押或保证贷款。抵押物主要是借款人的动产和不动产,这样当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拍卖抵押物等方式来挽回损失。但是抵押物本身的价值会随市场上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上下波动,抵押物虽能减少银行一定的损失,但商业银行仍可能遭受创伤。保证贷款这种业务形式也存在着问题,企业间常会出现相互担保、多头担保等现象,保证机制并不十分完善。
3大数据时代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大数据时代的机遇
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兴起,社会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银行业是信息化建设较早的行业,数据比较规范,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也累计了海量数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分析思维的渐入及技术的逐步推广,客户网络行为中产生的各种活动数据,可以被银行较好地用来把握其信用状况。采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行为特征,分析优化运营流程,提高风险模型的精确度,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从每一个经营环节中挖掘数据的价值,从而进入全新的科学分析和决策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是银行业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的重要时机。
3.2面临的挑战
要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各种挑战。一是客户数据收集方面的挑战。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使得商业银行将面临复杂的数据环境,客户数据来源广、类型多、形态不一,需要商业银行从中甄选有用的信息。二是客户数据存储方面的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使数据储存量更庞大;数据类型的多样化,对数据展现的要求更高。为了更好地应用大数据技术,商业银行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搭建自己的大数据基础设施。三是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的挑战。目前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刚刚兴起,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还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慢慢探索并逐渐成熟。四是外部大量竞争对手的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银行业务的交叉融合,大量互联网金融企业营运而生,而它们强大的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使得这种新的金融模式直接瓜分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量。如阿里信贷等小微信贷企业近年来大量涌现,使得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4大数据时代江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措施
4.1交叉验证,多渠道了解和识别客户
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将改变银行信息获取、分析和运用的渠道和机制,为信息化风险管理创造优良的技术条件。银行要利用大数据提升风险管理的能力,内部需要不断整合信息源,外部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不断打破数据获取的边界,不仅仅搜集结构化数据,对于非结构化数据也应建立相应的存储平台以满足其海量存储的要求,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基本信息、账户信息、交易信息、行为信息整体数据图谱,做到全方位了解和识别客户。如商业银行可以与互联网站、社交媒体开展战略合作,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交换共享,全面整合客户的有效信息,将风险管理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融合起来。
4.2数据挖掘,完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催生了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从大量数据中筛选关键的信息,寻找可能存在的规律,发掘出人们不知道的事实。银行机构可以与省内的高校或相关技术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帮其了解和掌握多样的数据挖掘技术和工具,用于信贷风险的预测和把控。商业银行在原有的客户评估系统基础上,可以在内部系统中专门设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帮助银行加强风险建模,提高风险量化能力,对客户及项目的风险和潜在风险做出有数据支撑的综合评估,以提高客户信贷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4.3内部监督,优化实施信贷审批流程
商业银行可以施行内部监督机制,不断优化信贷审批的流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以防御小微信贷企业的竞争。另外要严格实施完善后的信贷审批流程,防止出现“走过场”及“信贷偏见”等现象的发生。明确各级职务的职能定位,防止越权或等现象出现。除此之外还要重视过程管理,形成银行人员的内部监督报告管理机制,上下级之间不仅仅是上级监督下级,还可设置匿名举报平台,使基层银行员工对上级的行为也可以进行监督管理。
4.4金融创新,丰富不良贷款处理方式
为减少信贷风险发生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商业银行可以不断进行金融创新,采取多种方式以处理不良贷款。例如,可将不良资产打折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以收缩不良资产规模;或利用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将不良资产打包成可交易的证券,不良贷款证券化后可将证券发行给可以承受风险的投资人,再通过各种途径来销售证券。这样不仅有利于证券的销售,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还可以满足不同投资风险爱好者的需求。
4.5人本管理,改进信贷人员的激励考核办法
目前商业银行对信贷员的业务考核任务过于繁重,对存贷款规模及利润等增长考核指标要求过高,而各级银行机构又将任务层层下达,导致部分基层信贷员为完成任务而去寻找客户时放松了对其资质的考查,为信贷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商业银行应对员工进行人本管理,科学制定信贷员的激励和考核办法,将对信贷员信贷量的考核转向对其信贷资产质量的考核上,从而使基层信贷员重视对客户还贷能力的考察。
作者:黄薷丹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敏.在无锡市银行业座谈会上的讲话[J].金融纵横,2015(09).
[2]无锡市统计局.2016年无锡市统计年鉴[EB/OL].
[4]郑志明,缪绍日,荆丽丽.金融数据挖掘与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就是细分不同层次个人客户的理财需求,研究开发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的个人理财产品,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以客户经理提供一对一的专业化服务为依托,以高效的计算机系统为支撑,为客户提供多功能、全方位、分层次、个性化的综合。
一、国内外现状
(一)国外。个人理财业务是由西方商业银行首先开拓的服务性金融业务。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经历了两次战后最深重的经济危机,整个西方经济陷入“滞胀”,为摆脱这一危机,银行界发起了一波创新浪潮,个人理财业务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伴随着八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复苏和新经济的繁荣,这一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个人理财业务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普遍,几乎深入到每个西方家庭,其业务收入已成为西方银行业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它作为国外各大银行一项主要业务,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提供外币汇兑比率、债券、信托资金、资金管理、信贷咨询等。其服务的对象多是从事医生、律师、企业主管、体育明星等高收入阶层的人士,所提供的也往往是替个人量身打造的专门理财服务。据统计,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私人理财业务每年的平均利润都高达35%~40%,年平均赢利增长12%~15%,远远优于一般的银行零售业务。根据“入世”金融开放的承诺,中国在加入世贸的当天,中国居民的外汇业务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据此承诺,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被获准于3月21日起向国内居民提供个人外汇业务,而此前厦门国际银行也已获得这一“执照”,但其合资银行的身份显然与花旗银行不相同,意义也不相同。无独有偶,同月汇丰银行宣布在深圳成立在内地首家“卓越理财中心”,面向在内地的港人和海外客户提供服务。显然,外资银行已经吹响了在中国开展个人业务的“号角”。
(二)国内。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商业银行才率先开展了这项业务。1997年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成为首家成立私人银行部的国内银行,并推出了国内首个个人理财业务,客户只要在这里保持最低10万元的存款,就可以享受到该行提供的个人财产保值升值方面的咨询服务。随后,各类金融机构纷纷跟进,个人理财这一业务逐步得到重视,并逐渐发展起来。众多商业银行自然不甘示弱,积极迎战,个人理财领域已经成为各方角逐的主战场之一。但是,我国金融法律法规、金融管理体制、金融市场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着个人理财业务市场的发展。近几年,国内个人金融业务的相关进展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政策的限制,个人金融业务基本上还是以消费信贷和住房贷款为主,大多数银行的个人理财中心虽然服务热情,却缺乏大的突破,理财业务大多停留在咨询、快捷服务等方面,离真正意义的理财服务还有一定距离。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成功,取决于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否能建立和发展一种相互信任的超常规关系。由于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必须具备渊博的社会、经济和法律知识,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房地产、外汇、税务、教育、法律等方面相关知识,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的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使得国内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使我国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理财服务受到制约。大多数理财人员是从财会岗位转来的,虽对财务会计较为熟悉,但缺乏理财专业知识,对银行全面业务了解也不够。专业和称职的个人理财人员的匮乏是制约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主要瓶颈。因此,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亟待突破的瓶颈之一。
(二)营销宣传不够。各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的营销上基本上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在银行营业厅里,都摆放着介绍其理财产品的小册子或者宣传纸,但缺乏特色产品和个性化的理财方案,这同客户需求显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即使是一些不错的理财产品,实际了解的客户也并不多。比如,目前由银行的保险,如“千里马”、“红双喜”等投资分红险,其复杂的条款,常常需要推销员通俗化的解释才能让人弄明白,而各行却无人主动地向客户推介。一些新国债、基金等的收益、风险情况也是客户所不熟悉的,单单看一看宣传册,客户根本弄不明白。
(三)个人理财业务同质现象严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向。在业务范围上表现为,把现有业务进行重新整合,普遍缺乏更为细致的客户分层,无法为客户提供切合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在财务策划上,技术、人才的支持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投资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从目前国内同业的情况来看,基础金融产品在同业之间相差无几,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定价无法展示出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特色,同质产品的竞争完全体现为市场价格的激烈比拼,严重影响了理财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同时,金融产品易复制的特点加剧了这一现象,一家银行刚刚开发出一项新的个人理财产品,其他银行就能立刻跟进,名目虽互不雷同,但功能特点相似、投资收益相当,几乎是克隆。于是现有的个人理财产品基本都是保险、证券、外汇、基金等的投资组合,缺乏特色。比如,同一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会被几家商业银行,或者同一商业银行的几家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只是名字的区别,而没有实质性差别。对个人客户而言,这些产品的确眼花缭乱,却缺少实际吸引力。
(四)理财产品的创新落后于市场需求,缺乏针对个人客户特点的业务发展方针。目前,受政策、配套环境和自身能力诸多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理财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功能上均滞后于市场需求,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仅是将原有银行存、贷款业务及中间业务重新组合,很少有实质性突破的产品。国内各家银行开设的个人理财业务大同小异:中行开设储蓄、外汇、零贷、银券通等个人理财业务,并设有专门的理财中心;建行开设基金、国债、教育储蓄、银券通等个人理财业务;工行开设有基金、国债、外汇等个人理财业务,还设有贵宾客户理财品牌“理财金账户”;农行也开设基金、保险、外汇等个人理财业务。
银行业务根据客户的不同可分为个人业务和组织业务,这两者在理财目的、产品需求、服务需求、决策行为上存在明显差异。然而,过去国内银行偏重组织业务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针对组织客户的业务模式,如今其在拓展个人业务的过程中,普遍套用该模式,没有制定有针对性的新业务方针,也就无法适应个人业务的发展需求。
三、改进措施
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其业务收入已达到银行总收入的30%以上。虽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几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从各商业银行个人理则业务的运作情况可以看出,真正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的理财业务内容并未能开展。因此,我们应该参照国外成熟商业银行长期的金融实践轨迹,根据我国现状,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水平。
(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业理财人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通过严格的挑选、多方位的培训,选拔素质高、可塑性强的人员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中,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理财服务。同时,应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客户经理考核体系,将客户经理个人职责、工作成绩与考核奖惩紧密联系起来,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繁杂的脑力劳动,所以银行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制度,督促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对员工的考核,重点应放在客户满意度、业务知识、工作绩效以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通过引进国际经验和通行服务标准与理念,以综合化、全能化、个性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为目标,建立和完善金融理财执业人员自律性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准则。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理财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目前各家银行员工都在积极准备银行业理财规划师,从业资格证书(设计到理财)等专业考试,为银行业理财服务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大营销宣传力度。要加强理财产品的营销力度,就要适时转变营销方式,由过去的关系营销向效益营销转变。商业银行应重视个人理财的概念推广和市场培育,银行业应引导客户建立并加大力度推广正确的理财观念,即个人理财的目标是帮助客户合理利用财务资源对人生进行规划以达到终身的财务安全,消除客户对个人理财的种种误解,打开个人理财广泛的空间。商业银行要积极培育理财意识和理财市场,充分利用银行信誉与形象打造理财市场的专业品牌,发挥银行网点和员工优势,借助社会团体、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宣传和引导,突出银行理财品牌信誉、产品多样性、专业投资顾问服务及理财服务多元化等优势。理财客户经理在营销活动中应帮助客户分析其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和财务状况,向其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宜的理财产品,提供便捷的理财工具,让客户真正感受到贴心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银行要对高端客户服务场所的改造和各类增值服务的开发进行统一规划,通过专门的场所、渠道和最新的科技手段向客户提供信息咨询和代客理财服务,从根本上突破银行柜面服务的地域和时空限制,实现个人银行服务由大众化向品牌化,由同质化向个性化,由单一化向综合化的转变。金融机构间应定期进行横向沟通和资源整合来共同开发个人理财市场,把市场做大做强。
(三)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树立品牌营销。产品是银行占领、维系客户和创造收入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大变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多样化,加上银行间的竞争加剧,这一切都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有市场、有特色、有效益、有能力经营的新产品,达到出奇制胜、以新取胜的目的。新产品的出现要以市场细分为出发点,体现以客户为中心,每个产品的推出都应该关注每一个重要的市场细分,明确哪里存在服务需求,确信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最适合于这个市场细分,并可以使客户的效益获取的程度达到最大化。
(四)对客户提供人性化、差别化优质服务。个人理财服务必须立足于以需求为导向,遵循时刻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原则,为客户提供人性化服务。注重客户调研,根据客户背景资料评估其收益要求和风险承受度,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了解客户对投资产品流动性、期限、收益的要求以及其有无特殊投资偏好等。一杯水、一把椅子、一副笑容都会使顾客给银行不少加分,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增进顾客对银行的信任度。
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应该提供差别化的理财服务。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客户信息档案,依据客户的年龄、性别、偏好、职业、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对银行利润的贡献程度及潜力等指标进行客户细分,从而确定个人理财业务的目标客户,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为其量身定制理财方案。逐步优化和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体,从而打造个人理财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提升银行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业务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