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妇科应急预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鉴于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基于美国研发投入总额之巨,占全球研发投入比重之大,其预算增减的影响将远远超出美国本身。对中国来说,美国大范围的科研预算削减存在哪些或可为我们利用的机会,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是资金如此大面积、大幅度的削减使得美国不可能继续维持在一些领域的领导地位,包括此次遭到重点削减的地球观测和气候科学(地球观测卫星)以及环保研究等领域。例如,在环境保护局的预算中,气候、空气和能源方面的研究从9170万美元下降到4570万美元;化学用品安全和可持续研究预算从8920万美元下降到6180万美元;与水资源相关的研究预算从1.72亿美元下降到7010万美元;可持续健康社区方面的研究预算从1.39亿美元下降到7580万美元。其中的一些领域我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实力并已有较大投入,如环境化学相关领域。我们应当借此契机,在这些领域更上一层楼,从而争取获得这些领域研发的世界领导权或跻身领导者行列。
其次,美国的预算削减必将引起其科研人才就业环境的变化,一些领域的相关人员或将面临经费不足甚至失业的困境。这既为我们引进人才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可重点关注和考虑合作的机构、领域与方向。这些可能包括广泛的卫生研究领域及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基础能源研发及相关大学与国家实验室,以及海滨生态和水产养殖研究及相关高校与研究中心等。
例如,NIH资助了全美大学的30万名研究人员,其中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16年一年获得的资金就达6.51亿美元,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获得的经费也有5.78亿。NIH突然的大规模预算削减必然使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许多研究人员的工作难以为继。有分析认为,由于NIH每年的大部分经费都用于支付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近20%的预算削减会让NIH在2018财年儿乎无法资助新的项目。这也意味着,卫生科技界的一些后起之秀在美更加机会渺茫。
1 方法
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共同规范科内各项护理工作流程,并将其分成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根据“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压力大小,技术含量”等全面衡量每一个护理工作应得得分值数,在全科达成共识,并确定不同量化分值。
急诊科护士工作量化指标及评分细则
工作量表:如:姓名、班次、肌肉注射×2、成人静脉输液×3、小儿头皮输液×6、肌肉注射×1、皮试×1、接液×1、拔针×1,加药×1、吸氧×1、县内出诊×20等等。
1.1根据每项工作的难易以及完成的优劣程度按质量计分,使每个环节职责分明,评分过程容易操作。
1.2突出急诊科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难点,拉开计分档次,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既便于管理,又能确保急诊护理质量。
1.3我们还根据薄弱环节制定了加分或减分标准。例如:服务态度满意率测定达90%以上加3%,参加院部完成考核成绩优秀者加2%,及时完成本班护理工作加3%,静脉穿刺不成功,重复穿刺给予相应扣分,大夜班每夜班加2%,根据考核标准每月进行考评一次,科内建立监督机制,选出质控人员和记分员各一名,由她们每天对各人的工作量进行核对和总结,方法:根据每天输液卡上签名、重打牌号及签名、出诊呼叫登记记录等等为依据,能及时真实反映出其工作量登记的真实性,这样有力的督促了每一位护士如实填写考核表,结合院部制定的奖罚细则进行加分、扣分。
1.4加分、扣分方法:工作数量量化考核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确定工作数量量化项目,经过测定,确定每项计分分值,每日由当事人公开填写项目分值×数量,并累计总分,月底汇总,护士长定时或不定时地对工作量填写的真实性进行抽查,若发现有造假现象,一经查实每次扣30分,2次以上扣除当月绩效分。
1.5工作质量量化考核采用倒扣分方法,扣分以医疗、护理质量、感染管理检查,每月综合目标检查反馈、科内护理质量检查、护士长平时及定时检查考核为依据,感管科检查扣分,感管科抽样不合格扣责任者5分,输液外渗一次扣3分,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扣20分,液体滴速未按病情调节发现一次扣10分,不按操作规程每发现一次扣5分,自己工作范围内不完成任务每次扣20分。
1.6服务质量量化考核:收到病人表扬信或锦旗加40分,不耐心解释致病人或家属纠纷,争吵扣20分,脱岗扣20分,仪表不符合要求扣5分,收到批评信、病人投诉、问卷调查收到批评者扣40分。
1.7理论、操作考试成绩优秀者加20分,杜绝严重差错或事故者每次加6分,集体工作(活动)参加者每次0 30分,论文在省级以上正规杂志发表每篇加20分,晨会提问未作准备不能回答扣10分,回答不全扣5分,无辜不参加院科业务学习每次扣20分,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及其他方面的考核均由护士长平时记录,月底汇总,公开结果,使每人心中有数,并在各自的绩效考核表上签名,最后护长签名交由财务科统一计算绩效工资。
2 体会
考核制度的关键就是要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监督到位,可以客观评价护士的业绩,避免了分配的随意性,考核与奖励的分配在岗位风险、辛苦程度、个人绩效等方面拉开了距离。根据量化考核标准,杜绝了从主观出发,凭印象对护士进行评价,切实把科学、相对公平、量化管理的考核标准引人对护理人员的评价中,为年终筛选护理骨干提供了可靠、客观、真实的依据。充分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护士专业成就感提高
0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妇科手术医学护理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医学护理管理工作由于其操作的直接性、工作的连续性及病情的动态性,在整个妇科手术治疗环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不能够采取优质的医学护理就会降低手术的效果,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1妇科手术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原因
1.1妇女接受剖宫产子宫切口位置不当导致大出血
由于剖宫产而导致的大出血在妇产科大出血患者中占据着40%。在接受剖宫产手术的患者中,有一部分剖宫产手术后出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选择子宫切口位置的不当引起的,由于子宫是由纤维组织组成的,它的位置比较薄,在进行切口时容易出现位置的偏移,所以会造成切口向下或者是向上发生细微的差别,这就使子宫切口和预期的位置产生一定的偏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造成剖宫产手术后出血现象。
1.2妇科手术缝合技术不到位带来病菌感染
由于女性生理特殊,因此女性本身就容易患妇科疾病,这些疾病很多需要进行妇科手术。尤其是在手术后期进行缝合的时候,非常容易产生病菌感染现象。这是因为在一些医院缝合技术的不到位,女性身体内部器官的的纤维组织非常的薄弱,这就对后期的缝合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医生有很高专业技术,还要求医生非常的耐心和仔细。同时也需要医疗设备的服务和保障。所以必须要重视妇科手术后的缝合环节,因为后期的缝合处理不当,非常容易导致各种病菌的感染,这样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身体疼痛和一些后遗症,降低患者身体的免疫调节能力,导致内分泌失调,而一旦病菌向其他部位扩散,将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
1.3术后阴道感染
对于女性患者妇科产后出现并发症,还有一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术后阴道感染所致。首先由于一部分患者本身不注意个人卫生导致阴道感染,在进行性生活的时候不注意生殖器的卫生清洁,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在进行妇科治疗过程中,使用了未经消毒的医疗器具造成感染。同时在治疗结束后不注意卫生的维护,使其感染越来越严重。而女性对于阴道感染往往因为保护自己的隐私讳疾忌医,这就给自己还有伴侣带来较大的影响。
2在妇科手术中加强医学护理的措施
医学护理在妇科手术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其在保证手术顺利实施以及手术后患者的恢复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妇科手术中广泛采用医学护理来提高妇科手术效果。
2.1提升医学护理人员护理意识
通过选派护理人员到大型先进的医院进修学习,定期召开护理人员会议,不定期对于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以及安全防护意识进行检查,对于表现优异的进行嘉奖,表现差的则进行通报批评。组织医院内部的基本业务强化培训、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培养护理服务理念以及提高护理人员的医患沟通协调能力。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不断强化医护人员的护理意识,不断提高护理管理的综合服务水平。
2.2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护理人员是建立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排头兵,医护人员人员首先必须在具备良好的护理技术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患者寻求治疗是很艰难的过程,在此期间,患者会承受很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关心。在日常护理中,需要规范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主动、耐心、细致、贴心,想患者之所想,忧患者之所忧。同时在不违反医院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开放探视室,使患者尽可能与家属进行交流,减少患者在心理上的负担。
2.3成立专门的医学护理小组
建立以护士长为核心的医学护理小组,进而形成完善的临床医学护理管理体系以及护理监控管理体系。医学护理小组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患者术后的情况等各类信息,不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议,及时发现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以及各类风险,找出安全隐患,并且提出行之有效的防范手段。各小组成员要明确各自的医学护理职责,实行责任到人的负责机制,并且负责护理效果的分析及统计。
2.4制定各种医学护理风险防范及应急预案
应该根据妇科手术的特点以及常见的突发风险因素建立紧急处理预案,如输液过程风险管理预案、输血风险管理预案、输液管堵塞或者脱落紧急处理预案、医疗药品短缺处理预案、预防烫伤/触电/高空坠落应急处理预案、突然停电/停水/火灾应急处理预案等。要求全体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处理应急处理的方法,并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做到突发事件发生时不慌张,迅速处理。
2.5定期进行质量考核
每个医学护理小组制定出工作程序和基础护理定量评价的形式,定期征询病人,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根据工作计划严格管理,防止出现纰漏。按照医院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定期举办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加强对各个护理环节质量监控,以确保护理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医院评审; 护理工作; 妇产; 护理质量
医院评审不是评比,而是对医院保障质量、安全的条件和措施的认证。是以质量与安全为评审的核心目标,注重医疗技术与服务的适宜性[1]。今年我科认真对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结合科室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护理质量管理,通过学习医院评审细则,为妇产科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使妇产科护理工作更加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全员培训,加深科室护理人员对妇产科评审标准的理解
医院和护理部高度重视评审工作,把迎接评审工作作为全院的年度重点工作。护士长带领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深化认识,通过传达护士长例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在全科护理人员中间积极营造迎接评审的氛围。首先,充分发挥科室副护士长、护理教学组长和护理带教老师的作用,组织不同层面人员的专题学习会,使其认识到各自在迎接评审工作中的责任和工作重点。其次,对下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涉及妇产部分内容认真解读、梳理,使全科护理人员主动参与这项工作,知晓各标准条款的具体要求和在工作中如何落实。同时,还将评审内容与个人的考核紧密结合,不仅检验了全科护理人员的学习效果,而且促使迎接评审工作深入人心。
2、梳理条款,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新的评审标准更加关注医院系统化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凡事都应有制度、流程、培训、执行、监管、反馈、整改和持续改进,凡事都应有明确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为此,科室按照护理部的要求,首先从完善科室护理工作各项制度、流程、标准和记录入手,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开展自查和互查,逐一分解条款,逐项落实。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反馈、整改,并在每周五护理小组会上进行分析。通过护理部内审组深入科室、总护士长随机检查及护士长查房开展自评,在查找护理工作短板问题的同时,使全科护理人员对评审工作有了清晰的感性认识。
3、抓住重点,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推动优质护理服务持续进步
3.1责任制整体护理的中心思想是要体现出护理工作“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首先优化妇产入院流程及实施细则,根据护士的能力、职称、工作经历和学历,通过综合评价和考核,将责任护士分成4个层级,层级高的护士负责危重患者护理,层级低的护士负责病情较轻患者的护理。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程化无缝隙护理工作,包括提供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心理支持、沟通和健康指导等,真正实现患者的扁平化管理,使患者得到全程、全面、连续性的护理服务。
3.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多样性的健康教育。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护理人员的心理和头脑要保持冷静镇定,并稳定好患者家属的情绪,降低患者因为疾病引起的负面情绪,促进患者康复,对患者不当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纠正,促进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认知。
3.3根据科室人流情况,确定健康教育展开的形式。妇产科门诊其人员流动性较大,是妇产患者到达医院的首站,所以科室利用板报、标语及墙报等方式进行教育工作的宣传,同时科室医护人员也通过口头宣传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因此,妇产科的护理人员通过做到真正的快、稳、准地治病救人,充分发挥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将健康教育贯穿在全程的护理工作中,真正的将护理工作和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使患者树立了良好的健康理念,掌握了自我保健方法,提高了生活质量和自护能力。
4、 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护理评审工作的核心是护理管理与质量的持续改进[2]。护理质量管理必须坚持持续质量改进的原则,找出护理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持续改进的措施,并加以实施和评估实施的效果。妇产科成立了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小组,制订了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标准,每周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追踪直到改正。同时护士长每月对护理部、总护士长、科室自查问题进行质量分析,制订整改措施,定期跟踪督导,推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避免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确保护理安全。
5、 分层次培训模式是全面提升妇产科护理工作的前提。
人员的培训是各项工作落实的前提,医院评审标准中强调对人员的培训,包括内容、方式和记录。我科年轻护士比例大,按照分层次按需培训的原则。层次不同,侧重点不同,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同,我们制订了培训方案、内容和考核标准,做到了全员培训、全员考核。
5.1 新入科护士培训:首先集中参加全院的岗前教育及脱产培训2周。入科后进行1周的入科培训,内容:①妇产科环境设施及规章制度;②妇科及产科急救流程应急预案;③妇产科各种仪器使用及保养;④急救药品;⑤护理文件书写;⑥计算机操作。培训结束后分区域由带班老师进行1对1的3个月带教,结束后进行理论操作考试和完成相应的夜班数,就可以独立胜任相应的岗位,再继续接受妇产科新护士1年培训。
5.2 3年内护龄护士培训: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培训[3]。第1年注重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加强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培训,达到能基本胜任妇产科常规护理工作。第2年注重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训,提高专业护理理论和技能,达到各项技能独立操作。第3年注重妇产专业素质培训,全面掌握专业护理理论和技能,达到对妇科及产科急危重症能力及时正确评估、判断和急救。
5.3 4~10年护龄护士培训:是妇产科整体护理工作的支柱,是科室各区域的业务骨干,培训侧重专科教学等内容。参与教学工作,组织护理业务查房、小组培训等。参加科内业务学习≥6次/年,专科操作≥8次/年,基础护理操作≥4次/年。
5.4 专业定向培训:分次分批安排业务骨干护士到全国各大知名医院妇产科进修学习,参加省内外学习班,有计划培养妇产专科护士。参加省内外各种学习班多人次,以全面提升妇产护士的专业素质。
5.5 建立参训学习记录[4]:由培训组长签字,科室建立学习记录,作为年底评先选优量化考核指标之一。
5.6 考核 理论每周护士长提问考核2~3次,要求提问考核达合格,对不合格者重复提问直到考核合格。试卷考试从培训的内容中选择试题,要求≥80分合格。技能本院65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技能操作,要求≥85分合格。通过培训使不同年资的护士理论和操作成绩均明显的提高,从而达到了培训目的。通过培训患者及医生的满意度明显上升,通过培训拓展了护士的知识层面,提高了工作能力,同时激励了不同年资护士积极性,对促进妇产护理工作起到了决定作用。
6、 重视危机管理,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我们根据医院下发的应急预案,结合妇产科的工作特点,制订了有关妇产科的10项应急预案。使护士明确面对突发事件应如何应对,同时强调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医疗设备、药品、器械,功能到位。应急预案的制订是危机管理的具体应用,而危机管理则是一种针对危机情况所作的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5]。危机管理的应用,使妇产科的护理质量安全得到了进一步保证。
随着等级医院评审工作的开展,对护理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护理质量控制需要与时俱进,在标准和方法制定上需更符合临床工作实际。护理培训考核还没有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特别是专科护士的培训和使用。对科室培训的监管等还是薄弱环节,需要将其充实并落到实处。因此,护理培训和考核体系需要进一步充实。
参考文献:
1.若谷.北京恢复医院评审.医院管理论坛,2004,11:97
2.李扬.医院评审工作中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的有益探索.中国护理管理,2004,4:15.
3.张连荣,谢少清,张小红等.分层次多元化培训模式在急诊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175-1176.
(一)方法
1.认真查找护理潜在风险排查发现,新招录护士或护龄较短的护士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以及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应对潜在风险能力,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在药品使用管理上,需警惕药物配伍禁忌、特殊药物使用管理不规范等风险隐患。护理管理上,相关制度制定及执行情况,管理是否到位是防范重点。在患者个性化服务上,对患者个人隐私是否保护到位,是否与患者有效沟通,操作过程是否知情同意均是引发风险的重要环节。
2.建立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
(1)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一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每周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护士法》、《临床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法规知晓率。二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针对易出现护理风险的疾病,认真总结既往护理不良事件规律和应对措施,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模拟处置妇科突发不良事件等方式加强护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三是健全妇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制定完善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定岗定责。同时,建立护士长、各小组组长、责任护士三级质量监控体系,指导护理人员发现护理风险高危险人群、高危环节时段及时发现护理风险隐患,加强风险管理。四是加强队伍建设。通过不定期开展护理基础知识培训、规范化护理操作示范、进修学习等方式并采取老护士带新护士的排班策略,不断提高护理操作熟练程度。五是加强护理资料痕迹管理。要按照科室护理制度规定,加强对每一名患者护理的规范记录,及时归档。
(2)积极开展优质护理。优质护理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通过满足患者基本生活需要,保持患者躯体舒适,协助其平衡心理,取得病人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有效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因此,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护理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的同时,用爱心、责任心开展热情周到的护理服务。
(3)加强药物使用的风险管理。护理人员在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的同时,详细记录用药处理过程以及实行双护士核对患者用药。同时,密切留意患者用药后的反馈,出现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师处理。
(4)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对于实施流产、处女膜修补术等疾病诊疗操作时,在尊重患者知情权的同时,要充分保护患者隐私。在开展疾病诊治、实施会阴、胸腹部检查过程中,注重私密性,在隐蔽空间开展检查治疗。
(二)评价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由观察组患者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及出院时对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防范风险意识、护理管理工作、健康教育5个方面打分,每项满分20分。由观察组及对照组对护士专业知识、沟通能力、服务态度及护理质量4个方面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评价。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评价
观察组在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对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防范风险意识、护理管理工作、健康教育评分较实施前显著性提高(p<0.05),
(二)两组风险事故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仅发生10起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发生率为6.67%,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三)两组护理满意度评价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远高于对照组58.66%(p<0.05),
三、讨论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555[2007]01-0121-02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急救医疗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院前急救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生命、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在解析国内院前急救体系的前提下,探讨如何建立院前急救体系。
1意义、目的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急诊医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急诊急救医学事业的发展,院前急救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院前急救系统是集医疗性、社会性相统一的紧密救助体系。这个体系具有整个社会的广泛性。因此单靠医疗系统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经过全社会的关注,才能取得满意的社会效益。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水平也随之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大大增加。交通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出现,突发事故不断发生。使院前急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显得格外重要,已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就“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的灾害救援及急救反应,以及近年来我国多发的“矿难”、“海难”、化工厂爆炸环境污染、火灾等事件发生后急救反应来看。吸取其得与失经验对促进我国灾难急救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院前急救开展得如何,反映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医疗水平及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关系到高危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降低突发病者的死亡率。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建立和完善院前体系,提高急救效率,以适应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院前急救体系,还只是一个经医疗急救中心为主的传统的医学模式用于社会。虽然近几年来,在城市及部分农村建立了社区服务网络,但还没有发挥院前急救的网络作用。我国地大物博,幅源辽阔,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无论是从人口还是从土地面积上看,农民在我国还是大多数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有待发展。在城市院前急救开展的较多,边远地区及农村发展较少或没有发展。因此,我国院前急救发展的不平衡。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拥挤的交通,狭小的空间,日益增多的社区意外事件以及城市居民对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由于限制的交通,人员的素质,现有的急救系统逐步显示出诊急救反映时间长,服务单一,社会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不高,服务特点没有完全体现的缺陷。故急救中心未能很好的发挥院前急救的作用。据统计,80%的院前急救事件发生在院外的现场、城市社区、农村的村、屯、乡镇。整个社会逐步步入老龄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2%,其中孤寡老人约为24万,患病率达70%以上,45%的老人需要急救服务。在农村及边远地区,由于医疗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及文化程度的差别,有一大部分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治疗。以及随着科技的发展,农药的使用增加了农药中毒的机会。在这样地区也需要院前急救。高速公路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扩大,突发事故、事件的发生也随之增加。
每年需院前急救仅心梗和心源性猝死有88万例,而交通事故死亡5万余人,受伤16万余人,各种灾难死亡和受伤的人数逐年增加,主要涉及心、脑、肺复苏及创伤,其他较少。我国每年需院前急救的病例数量是巨大的。就目前院前急救普及范围扩大才能满足需要。
目前的120急救系统仍处于被动的呼叫状态,不能合理安排力量,急救医生缺乏与各基层职能部门的联系。在城市已基本建立了以急救中心为主的120系统,在农村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建立。在较大的城市由于道路不熟,经常出现地点误差而使急救时间难以缩短。可见,院前急救体系的建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3建立与发展
近年来城市医疗改革的重点是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合理分工和功能定位,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农村改革还没有普及,尚无成熟经验。社区卫生服务是新世纪城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多数地区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阶段试点和扩大试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迅速发展。
3.1院前急救网络的建立 如何能有效地将120急救系统与社区医疗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建立院前急救体系的关键。院前急救包含二种含意:一是从病人发病之初或遭受外伤之际时,即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初步及时的处理,或抢救起到防止病变加重或伤势加剧作用。二是将急诊病、伤员经过初步恰当的处理在监护下安全送到指定的接受医院急救室。一方面可以发挥120系统网络通讯及急救经验的优势,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取长补短,提高全民医疗防治和紧急救助的整体水平。
3.1.1建立网络、急救站 在基层:城市以社区、农村以村屯为基本单位与120急救指挥中心建立网络急诊呼叫系统。城市120以市设中心,以区或片设分中心。农村以县设中心,镇设分中心。即三级、二级、一级中心的网络结构。在基层单位设“全科”急救站,其区别于传统急救站的最显著特点是能联合社区职能部门,与当地居民委、消防、社区务业服务公司建立合作协议,把普及医疗急救技术及社会救援脱险知识融入院前急救的日常工作中。建立基本单位(社区、村、屯)急救服务站――120急救中心或分中心――医院急诊室,三级院前急救网络体系。把120院前急救网络、急诊学科、社会急救管理同社区服务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展“社区急救医学”。
3.1.2人员的设定 各中心的人员要相对稳定,应由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组成,配备相应的护理人员,在基层要培养“全科医师”以适应基层救治工作的需要。全科医师要求在掌握其他科系技能的基础上以循环技能为主。各中心成立急救组:由急救医师、护师、司机各一名,担架工2~3名组成。
3.1.3职能 各网络环节要建立医生值班制度。全科医师应会运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三维诊断分析急诊病人,制定以病人为中心的院前医疗政策,建立医师(急救)与社区全科医师的合作机制,彼此充分交换信息。全科医师参与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掌握本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等。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点病人进行长期监测,通过合作使院前急救-院内抢救-社区康复-社区医疗监测一体化。即全科医师负责现场处置,急救医师负责运送途中的监测,中心医师的基本处理的各尽其责的职能。同时开展健康教育。社区居住人员的健康状况如何与全科医师的技能考核相结合。
3.2急救医生的培养 急救医师都是第一到达抢救现场的医务人员,突发事故、灾害、疾病的出现各种各样,没有固定的单一科系之分。因此,急救医师的“全科”水平如何关系到抢救成功率的高低。目前,我国在已成立的急救中心配备了各科医师,但满足不了急救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全科医师的工作势在必行。①在有条件的院校在急诊医学教育中培养全科医师开设全科医师课程。院前急救病种多,病情危重,多系统损害,涉及多学科。因此,必须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②临床实践在各学科中要有计划的轮转,突出重点,内科要以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为主。外科要以普外科、骨外科、脑外科为主。妇科以接生为主。儿科以常见症为主。掌握并熟练静脉输液技术。全科医师要定期到医院各科系进修,在急救中心学习,上级卫生部门对他们定期考核。使之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3.3交通工具、急救物品的配备 配备先进的救护车。有条件的大城市配备直升机以应急突发灾害事故的发生。交通工具内要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各种抢救设施齐全、药品齐全、定期检查,每次出车后立即查验,随时补充。明确交接班制度,还要有交接班的监督制度。要设置先进的通讯设备。在院前急救网络中时刻保持通讯畅通。急救网络中的司机应在本区的道路、地点时刻明确,做到每次出诊准确无误。
3.4建立应急预案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也随之上升,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国家紧急事件应急预警是完全必要的。各级政府行政管理与当地的公安、消防、环保、医疗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紧急事件指挥中心系统,并制定应急预案。从上到下,形成网络化。开展灾难医学教育培训,提高救援人员对灾难的应急能力。目前,我国从上到下也成立了一些应急指挥系统,但从近年来我国多发的“矿难”“海难”“火灾”及重大爆炸、环境污染后的急救反应中,还存在着不足。因此,应急预案的实施要靠各级网络的配合,各级主要领导的重视,单靠卫生部门是不够的。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99-0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1]。尤其是妇产科的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健康安全,而潜在的安全问题则是影响护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强妇产科护理的安全管理,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值得探讨。
1 妇产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1 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人们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越来越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妇产科的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健康安全,当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责任积极性不高,缺乏现代化护理理念,不能将自身的工作与患者的生命安全紧密联系时,很可能造成较大的安全问题。如:护理人员对待孕妇时未能认真负责的进行产前检查,生产过程中,未能严密观察产程进展,从而造成了新生儿窒息、死亡或产后出血等安全问题,这主要与护理人员对妇产科护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不强有关[2]。
1.2 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护理操作的规章制度 妇产科护理过程中涉及到的诸多安全问题都与护理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护理操作的规章制度有关。有的护理人员自认为经验丰富,想当然地处理问题,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查对制度,可能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甚至发生抱错婴儿的问题,将阴道填塞的纱布遗忘而引发产褥感染的问题,严重影响医患关系,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的护理人员未能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进而导致产妇会阴切口感染、裂开、新生儿院内感染等[3]。还有的护理人员未能规范安全用药和用血,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够,导致患者用药和用血出现差错,甚至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1.3 护患之间缺乏沟通 妇产科护理人员工作紧张繁忙,很大程度上缺乏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难以完全照顾患者的情绪,满足患者的全部需求,还有的护理人员态度生硬,冷漠,缺乏热情,对待产妇缺乏关爱,对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表现的疼痛、焦虑、恐惧等情绪;未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和人文关怀;未能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泄露患者的月经史、婚育史、个人史等个人资料,在选择分娩方式、胎盘的处理、采集脐血方面没能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常常导致患者对于护理服务不满意,甚至引发护理纠纷[4]。
2 妇产科护理的安全管理
2.1 提高妇产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妇产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护理质量的优劣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全面提高妇产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护患纠纷,降低母婴死亡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在熟练掌握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树立为患者服务的理念,热情、耐心为患者服务,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降低妇产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全面提升护理质量。
2.2 健全妇产科护理操作规程 完善的护理操作规程对于保证护理工作安全准确意义重大,因此,要根据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详细制定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5]。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重视产房、治疗室、洗婴室及爱婴病房的消毒工作,尽量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加强设备和药品的管理,产程的监护及新生儿管理等。设置婴儿交接登记本,当婴儿送出产房后,由其监护人确认并签名。配备安全配套设施及婴儿丢失应急预案,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护理人员必须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全方位寻找婴儿。
2.3 加强妇产科护患之间的沟通 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切实为患者提供服务,主动耐心做好母乳喂养知识和卫生宣教工作,消除孕产妇的不安和忧虑,尽量用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患者及家属。善于运用语言沟通技巧解决实际问题,树立主动沟通的服务意识,融洽护患关系,及时了解孕妇的情绪状态,对可能存在的产后抑郁症等问题及时处理,减少护理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3 讨论
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问题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妇产科作为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高风险科室,具有变化快,风险大,技术性强,易发生差错的环节多的特点。护理管理者有必要明确护理操作中常见的和潜在的安全隐患,不断加强安全管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慎独的精神,紧紧抓住每一个护理工作细节,把护理中的安全事故杜绝在萌芽中。还要使每个护理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加强法制观念,融洽护患关系,做好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管能动性,最大程度避免医源性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石一复,周郁鹤.重视妇产科医疗安全妥善处理医疗纠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12):705—706.
[2]刘娴音.基于人性化服务的产科护理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4):118.
[3]杨亚娟,周立.我国护理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J].上海护理,2005,5(1):56—58.
超说明书用药风险高
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要求,各医疗机构需建立本院超说明书用药管理规定与程序,但在执行过程中有些超说明书用药是根据诊疗指南的推荐或有较充分的临床证据,有些则是缺乏相关证据的盲目应用。
超说明书用药的风险远高于按说明书用药,而导致超说明书用药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药品说明书的更新滞后于临床实践的发展。新药批准时往往基于有限的临床数据,而药品上市后经过临床实践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经验。由于更新药品说明书内容的审批过程复杂,造成药品说明书的更新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实践的发展。
超说明书用药基本原则
最近,中国药理学会组织专家共同制订了《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提出了超说明书用药的基本原则:
一、超说明书用药的目的只能是为了患者的利益:
临床诊疗过程中,无其他合理的可替代药物治疗方案时,为了患者的利益选择超说明书用药,而不是以试验、研究或其他关乎医师自身利益为目的的使用。为了保护药品的知识产权,超说明书用药应当限于无合理可替代药品的前提下,如果市场存在可替代药品,应当优先选择该药品,而不应当超说明书用药。
二、权衡利弊,保障患者利益最大化:
超说明书用药时,必须充分考虑药品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等,权衡患者获得的利益和可能带来的风险,保证该药物治疗方案是最佳方案,以保障患者利益最大化。
三、有合理的医学证据支持:
超说明书用药必须有充分的文献报道、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等证据支持。具体证据及推荐强度分为以下5个等级。
1.证据可靠,可使用级:
相同通用名称药品的国外或国内药品说明书标注的用法;
国内外医学和药学学术机构指南认可的超说明书用药;
经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荟萃分析)、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的超说明书用药。
2.证据可靠性较高,建议使用级:
国内外权威医药学专著已经收载的超说明书用药;
单个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的超说明书用药。
3.证据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采用级:设有对照,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研究证实的超说明书用药。
4.证据可靠性较差,可供参考:
无对照的病例观察;
教科书收载的超说明书用药。
5.证据可靠性差,仅供参考,不推荐使用:
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
专家意见。
四\超说明书用药须经医院相关部门批准并备案:
超说明书用药须经所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备案后方可实施。提交超说明书用药申请时,必须同时提交超说明书用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急预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抢救等特殊情况不应受此限制,可事后备案。
关键词:妇产科;急诊;接诊;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052(2016)05-109-03 DOI:10.16286/j.1003-5052.2016.05.046
妇产科急诊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且病程进展迅速的患者,同时可能涉及母儿安全,意义重大。由于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使妇产科急诊就诊患者数量剧增,因此妇产科急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一旦发生护理差错事件或者护理事故,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本科室的各项工作。妇产科急诊中的风险管理指在护理工作过程中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处理的管理程序,从而降低危险因素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1]。本文通过借鉴以往相关文献,并结合我院2015年9月以来收治的2320例急诊患者处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1接诊过程中常见的护理风险
1.1接诊环节
对于患者的主诉和症状了解不清,不实际去观察患者宫缩及阴道出血情况,对于患者病情分级把握不清,使胎盘早剥,宫外孕休克患者不能及早被发现,延误患者治疗时机;对于由120转运就诊的患者病情评估不准确,转运时间或方式控制不当。妇科和产科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有紧张焦虑、抑郁消极、害羞自卑、愤怒攻击等几种情况[2]。部分早孕孕妇因刚刚发现怀孕,对于腹痛、阴道流血等情况,表现出极度的紧张,由于担心胎儿的健康,患者及家属情绪激动;个别患者及家属只注重个人私利,要求得到最快最好的治疗,如他们的期望值得不到满足,就会言语粗暴,扰乱急诊就诊秩序。
1.2分诊错误的发生
由于本院急诊科患者较多,急诊科护士不仅有急救工作,还要负责分诊,从而会增加分诊错误的发生率[3]。应根据对患者的接诊,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评定病情的分级,确定优先就诊顺序,以防延误病情。对于一部分门诊患者,由于门诊就诊患者多、等候时间长,转向急诊就诊,以缩短等候时间,但他们并不属于急诊患者。若分诊护士拒绝其在急诊接受检查,并未作出合理解释,患者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对孕妇发生发烧、腹泻、牙疼等情况时,要做好合理解释,在排除妇产科病症情况下,建议到相应科室就诊。
1.3交接环节
对于120由院外转入患者,在交接过程中只交接了患者的病情,而忽略了抢救治疗过程的交接,或者隐瞒患者实际情况,更有甚者对于患者情况不作任何交接等,均会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危及母儿安全。
1.4抢救环节
因急诊患者情况特殊,部分患者就诊时病情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抢救时,护理人员动作不够温柔,解释不到位,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家属不理解病情等使检查时间延长,耽误抢救时机;抢救时,消毒隔离不严格,不注意患者的隐私保护,基础护理不到位,例如留置针穿刺是否成功与及时,则直接影响抢救的进程,危及母儿安全。急诊抢救仪器、药品不在备用状态,无法正常使用,影响抢救。同时,因近年来医患矛盾愈加尖锐,护理记录书写的不规范,对一些重要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及处理措施记录错误或者遗漏,给医疗安全埋下隐患。
1.5沟通与交流
包括医患沟通、护患沟通及医护沟通。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由于未做到充分的解释,患者及家属不能充分理解病情及操作缘由,导致医患、护患矛盾的发生。医护之间沟通不良,护士不能及时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告知医生,使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2改进措施
2.1护理方面
2.1.1强化护士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定期组织法律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知法懂法,在工作中谨言慎行,保护患者安全及合法权益,同时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安全。制订各种情况的应急预案,定期培训演练,并及时改进优化应急预案流程,加强在急诊接诊应急能力的培训,加强风险识别,制订病情分级,确保接诊分诊质量,使急症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处理。2.1.2做好沟通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活动,每一位患者均希望自己能及时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服务。因产科涉及母儿安全问题,例如胎膜早破,妊娠晚期出血,胎动不好等情况,产妇及家属均会担心胎儿安全问题,是否有生命危险,在此过程中,患者及家属一般情绪急躁,甚至有过激的言语和行为,因此急诊护士在接诊工作中要主动与孕产妇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主诉,做好解释,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给予安慰,消除恐惧心理。该过程中,既要注意具有怜悯之心和母爱之心,同时要注意语气、语速和语调等;对待脾气暴躁激动的患者及家属,要心平气和,不能与患者争吵,切实地去解决患者及家属的问题,用积极、高效的医疗、护理活动,来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急情绪。2.1.3树立护士的良好形象患者就诊时首先接触的是护士,如果护士举止端庄大方,接诊时耐心解释,仔细询问,在工作过程中保持快而稳的节奏,抢救时认真细致,尽量做到准、稳、轻,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感,促进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1.4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各项操作技能。做好正确快速的接诊分诊,对急诊患者及时地初步处理,准确有效地配合治疗。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接诊患者;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律观念。2.1.5加强科室协作,做好交接由120转诊来的患者,应仔细询问患者的主诉,了解实际情况,并初步查体,观察阴道出血量,监测血压、胎心及子宫收缩情况,如为外院转入,详细了解外院的检查治疗及初步的诊断,确定是否需要立即实施抢救。开通绿色通道,建立一站化的护理模式,从而使患者在一站解决所有问题,节省时间,方便快捷[4]。如患者需要直接于急诊进行手术,应联合手术室、新生儿科,协同之下对患者进行抢救。交接时明确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双重身份识别,住院号及姓名的核对,要认真地交接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患者在抢救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以便交接后能够迅速、准确地给予进一步的治疗和处理。2.1.6认真书写急诊护理记录产科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因此护理记录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时间应具体到分钟。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因医疗文书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使医院在司法程序中处于被动地位。2.1.7护士心理状态来自职业环境的压力使其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很多护士罹患了“心身耗竭综合征”[5]。从生理角度看,持续高水平的压力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Maslash将其描述为“疲溃”。“疲溃”是高压力工作的一种反应。工作压力、社会因素等造成护理人员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管理层需要重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提供相应的回避、释放、调整及自我暗示等专业指导[6]。护士应该合理平衡工作和生活,积极化解工作中的不良情绪,不要将不良情绪带入到临床工作中,在工作之余,科室安排护士唱歌、逛街、短期旅行等消遣方式,以缓解紧张的工作造成的心理压力。2.1.8持续的护理质量管理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在急诊科日常急诊护理中的各项行为的监督,从而将护理风险因素控制在日常工作中,及时予以批评改正[7]。建立护理质量管理监督制度,每月对本月的护理行为进行回顾分析,检查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此降低护理风险的产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2.1.9优化就诊环境及安全在一些需要的地方放置防跌倒等标识牌;配备轮椅、平车,佩戴方便识别患者身份的腕带标识等,在细节上为患者提供就诊方便和人文关怀。
2.2严格按照“五定”要求管理
保证急诊科各类药品、抢救器材处于完备状态,建立抢救车物品管理手册,仪器做到一机一卡一册一责任人,班班清点查对,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如出现问题,立即上报,检查维修,务必保证急诊各项物品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3健全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管理方面规章制度
不健全,护理人员安排不合理,导致护士高强度工作,不能正确引导护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合理安排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好人员应急调配预案。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参与科室管理,鼓励护士针对临床工作,定期进行护理工作质量改进讨论,将科室的日常工作,比如药品的管理,抢救仪器的管理,消毒隔离等责任到个人。提出物质奖励政策,对于好人好事,及时褒奖,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总结弥补。妇产科急诊因就诊人员身份特殊,病情变化迅速,常危及到母儿生命安全;同时医患矛盾日益尖锐,急诊的护理人员承担的护理风险、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规避护理风险,降低护患纠纷和医患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深入了解患者情况,针对职业、身份等社会特征给予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措施,从而尽量降低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急诊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8]。急诊急救的目的在于为危重患者提供及时救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所以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就诊流程和完善院前管理也显得至关重要[9]。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工作中要有预见性,提早发现问题,为抢救争取时机。从当下的情况来看,妇产科急诊接诊中的护理风险仍然存在,且由于根据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妇产科由于就诊量的增多,急诊面临的风险也将会增加。加强风险的预防和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尚有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并有可能出现新的潜在威胁,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完善改进,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范方案,解决更多的风险,从而为孕产妇提供更好更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魏安娜.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急诊护理缺陷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57-59.
[2]谢秋艳,方映玲,陈新容.妇产科急诊患者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6):54-55.
[3]黄丽娟.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在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8):2790-2791.
[4]黄伟霞,钟守群,吴文芳,等.护理干预措施在急诊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2):3056.
[5]耿东丽.护士、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23(2):61-63.
[6]王利,费杏珍.急诊科医务人员自我防护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4):14-15.
[7]赖秀珊.分析急诊护理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大家健康,2015,9(6):229.
[8]付雪飞,宗彩霞,张呈,等.个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5,37(17):2719-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