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小学数学 苏教版 读图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往往可以在不同的角度找到各种各样的数学信息,找到可以将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法和方式,并使用过去学过的一些数学知识和经验,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解决掉,这也是他们学习能力的体现。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利用图画直接分析以及搜集数学知识的能力,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各种数学基本概念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图意的理解将图画的内容简练、有序地表达出来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理解算理能力,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小学数学老师,该如何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行培养呢?
一、对学生的读图兴趣以及热情进行培养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本,主要是使用比较完整的图画来体现数字知识和信息,而且图画所蕴含的信息一般都比较丰富。比如说一年级数学(苏教版)课本中的《比一比》这章节,就是用了一张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校园一角图片,图片中有四位小朋友分别在比赛跳绳和滑滑梯,看谁跳的高,看谁滑的长度长,由于这个场景是小学生比较熟悉的,而且自己也经历过,所以比较感兴趣。所以老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课本中所带的图画,充分挖掘图画中的信息,使学生快快乐乐地学到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读图热情,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二、对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进行培养
观察能力是学生常要用到的,也是学生学习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年级段不同读图要求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只要求能够清晰、简练地表述图画中所蕴含的信息,并对学生用数学思维观察图画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图画而得到直观数学信息的能力。而对于年级较高的小学生,不但要培养其通过图画获得数学信息的能力,还要培养其通过图中得到理论知识的能力,并展开联想,除了要对图画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外,还要从不同角度对图画进行思考。比如说,本人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中“认识长方体”时,就发现一般学生都比较容易明白长方体的各种知识,像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长宽高的特征,相对的面相等等。但是在写作业时,在做判断真实的物体是否为长方体这种类型的题目时,一部分学生就不能明确判断了,像在判断几张普通的A4打印纸、塑料压线夹等物体时,一些学生就容易判断出错。但是以上所述的物体都是长方体,只是高度不一样而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平时口语中所说的深浅、薄厚等词,实际上指的是长方体的高。所以,在进行课堂教育时,数学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对图画进行有序、有目的的观察,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将图画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说出来。如此,使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动脑以及动口,自己去了解事物的数量特征,就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初步数感了。
三、对学生的语言描述能力进行培养,重视思维的开发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都是非常强的,所以老师在根据图片讲解知识时,可以先为学生们演示正确的读图以及回答问题的语言,使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引导来读图。而且老师要在学生都已经学会以及会条理清晰地表达图意的方法时,才可以进行以后的环节。比如说,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认识加法”这一章节时,老师就可以示范学生如下的读图方法:一只手里有三个棒棒糖,另一只有一根棒棒糖,那么手里一共有多少根棒棒糖呢?或者是小红今天带了2支棒棒糖,小明今天带了4支棒棒糖,那么他们一共有多少根棒棒糖呢?又比如说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上册5以内的加减法时,老师就可以示范学生如下的读图方法:教室的讲台上一共有五本书,小红拿走了两本,那么还剩下几本书呢?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减法,知道了“全部和其中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和练习,就可以使学生慢慢地学会该如何使用数学语言来对问题进行表达,从而使学生条理清晰的数学思维方式得到开发。
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在直观的图画中,感受到图形的美妙,培养学生根据图画中所得到的数学信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反馈到图形中去,然后再通过感性思维,将知识和信息归纳到理性思维,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准确率,进而为学生打好读图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其今后更高层次数学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旭江.《浅谈培养低.(级学生数学学科识图、读图能力的意义及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8).
[2]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热点问题探讨之三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有效策略》[J].广西教育2006(10).
[3]褚秀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探索》[J].新课程(教研版)2009(02).
[关键词]新课改;探究;唐朝女性;以胖为美;以瘦为美
唐诗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和语言精髓,自然也成为很多学校选修课学习和鉴赏的内容。一般说来,唐朝女性“以胖为美”的观点已经被我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环肥燕瘦”,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唐代雕塑、陶俑及其他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以美貌、智慧和胆识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史书记载她“方额、广颐、风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称呼,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郦山记》写到,“肌丰而有余,体妖而婉淑”,《开元天宝遗事》中也说她“素有肉体,至夏苦热”。
唐朝绘画是以人物画为主流,而仕女画又是这一黄金时代的点睛之作。仕女图中多为形象丰腴,色彩艳丽的女性形象。《虢国夫人游春图》是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张萱的代表作,描绘的是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与宫女侍从在春天乘马出游的场面。中间两位贵妇衣着华丽,肌肤细腻,体态丰满,骑着三花骏马,豪华气派。
然而在细细品读和鉴赏唐代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另外一种与“以胖为美”相反的审美观。
刘希夷《公子行》中有这样几句“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以男性口吻,充分表达了自己爱的情愫。而从“细腰”一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男子的审美观是偏重以瘦为美的。
李贺在《将进酒》中用“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写宴会上的歌舞音乐,将歌女唱歌写作“皓齿歌”,将起舞写作“细腰舞”,“细腰”代指美人,具体生动地显示出了舞姿的美妙。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是我们都熟悉的诗句,说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个小妾:樊素和小蛮。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因此很受宠爱。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第二》就有“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记载。在白居易的其他诗作里我们也经常发现用来形容美女的“细腰”、“窈窕”等词语被频频使用:“窈窕双鬟女,容德俱如玉。”(《续古诗十首》)“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和春深二十首》)最有意思的是白居易的两句诗,“马肥快行走,妓长能歌舞。”(《有感三首》)马以肥为美,歌舞妓却以瘦高为佳。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晚唐著名诗人杜牧辞去宣州幕职,路经陕西时,在酒店里看见一个女招待胖而又害怕讲话,便赠诗道:“当时有远孙,尚令今日逞家门。一车白土将泥项,十幅红旗补破棍。尾官寺里逢行迹,华岳山前见掌痕。不须啼哭愁难嫁,待与将书问岳神。”因为胖要把一车白土都涂抹在脖子上,把十幅红色旗布补在破裤子上。尾官寺里能遇到她的行迹,华岳山前可以见到她的双掌,极尽嘲讽之意。
教师可以先抛出“你觉得唐代人以何为美”的问题,让大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各抒己见,然后结合这些诗句逐步引导,相信他们能够自己发现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唐代社会,并非所有人都是以胖为美的。
获得这样的新体验以后,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在唐诗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接下来就是课后的探究了。可以将学生分组,课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收集资料,一起讨论,形成研究性报告,然后利用上课或班会时间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手段进行成果展示和陈述。
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人欣赏含蓄内向、窈窕淑女的传统审美观,文人更是如此。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是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需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写诗作赋也需要熟读古代经典。《诗经》开篇《关雎》篇“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窈窕,是指身材苗条娴娜。上文提到的“细腰”是中国古代美女的重要特征。春秋时候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一文中邻家女“腰如束素”以及“《洛神赋》中的神女“肩若削成,腰若约素”都极力渲染美人腰的纤细,文人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现代教育理论及实践早已证明,教学是教与学有机的结合和相统一的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教学、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教”的研究上,而淡化了对“学”的研究和分析。这不仅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与课程标准不相吻合。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要注重英语学习的过程,强调英语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英语。提倡采用既强调英语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英语教学途经和方法,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形式,发现英语这一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运用英语的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非常重要:
一、自主学习的能力
布鲁纳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事实证明,没有学生参与的学习,等于是剥夺了学生思维和体验的权利,抑制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和创造力的发挥。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个人管理能力、阅读能力、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首先,个人管理能力包括个人自律能力和个人时间管理能力。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只有具备个人管理能力才能安静地用心学习,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前提。其次,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通过阅读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在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敢于并善于自由质疑,积极发现问题,从而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发现问题是个良好的开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整个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让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不仅要上学生参与目标的建立,而且要使他们清楚地了解每个学期及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而且有利于他们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创造性地学习英语,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词典等学习工具,学会通过上网等现代化学习手段自己查阅资料,从中选择所需学习材料,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一重要途径。最后,要帮助学生分析、了解与发扬自己的学习风格,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策略。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主动从教师与同学处获得知识与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合作。可见合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埃里斯和福茨在《教育改革研究》一文中也指出,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重要的学习形式,那么它至少是最重要的学习形式之一。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它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形式。也就是说,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
比如在学生学习某一知识(语法、词汇等知识)需要了解某方面的信息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对一个具体题目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讨论,各小组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分别进行讨论与研究,然后向全体学生汇报,在此基础上进行全体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首先必须要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这应该是具体的,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困难,而应该是学习英语中非常必要、值得讨论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任务。虽然是合作学习,但小组成员也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教师应该集思广益制定计划,也要充分的总结,从而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探究学习的能力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英语这一语言知识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技能,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研究精神的一种方法。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开展探究性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由熟到生、由浅到深地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教师也可以自己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一方面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另一方面这种问题情境一定是通过探究可以解决的,只有这样才能上学生体验探究的愉快,提高他们在探究英语学习中的兴趣和勇气。
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规范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掌握一定的探究性学习策略,并形成一定的研究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假设和收集资料,通过查找资料,来检验在英语学习中的假设,如果结果仍然不满意,可以请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从而积极地完成自己的论证。最后,要让学生能利用英语知识,通过口语或书面语等形式展示出自己的探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在给出学生探究问题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的情况。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做好学生的管理者、监督者、合作者及鼓励者。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渐养成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素养。
1.形成课前预习、课后整理笔记的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预先大概了解课堂内容,带着问题听课,聆听老师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过程,并与自己的思维相比较,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课堂笔记不一定要记得很工整,可以记在草稿纸上,大概地记,课后抽时间整理,这样可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也可以使得知识再现。进一步思考,可能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思想火花。
2.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物理的解题是很讲究格式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育中要注重要求学生规范解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时常要求学生审清题目中的条件、各量间的关系以及题目意图,通过思考形成解题方法,然后清晰规范地书写解题过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能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清晰条理的印象,而且这也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体现。
3.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习惯。对同一类型的问题要及时地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使得所学的知识更清晰,也更容易理解掌握。
二、加强直观教学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要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学生学习“功”这一部分知识时,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因此,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拿到四楼,测出自己做的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我在课堂上自己演示、枯燥讲解要好得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中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如“摩擦”一节,教材用“自行车滑行无论是什么路面,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的方式导出了摩擦力,这个例子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如果让学生以推课桌来说明,学生用亲眼见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记忆势必深刻。又如“杠杆”一节,可利用教室中的扫把,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扛起来,然后改变扫把放在肩上的位置,让其感受用力大小的变化,这样就增强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机动性,不仅能说明问题,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日常生活中与初中物理知识相联系的物理现象很多,提倡多观察、多分析,对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很有必要。如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雨后的彩虹、太阳光的色散、冬天人们呼出的“白气”、汽车的喇叭声、电灯发光、照相机照相、工人利用杠杆把很重的东西滚上车,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我让学生多观察,随时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学科特点;阶段性;个体差异;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41
著名外语教学专家M.韦斯特说:“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梁漱溟老先生也说过:最好的德育是“自省”;最好的管理是“自律”;最好的教学是“自学”。由此可见,自主学习能力之重要。而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有目标有方向从哪些方面做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好像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应该体现学科特点,重视阶段性,和关注个体差异。
一、体现学科特点
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指导,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使学习过程进入良性循环,因此策略指导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而定。就英语学科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
1.记单词。单词的记忆,一指单词本身,指词音、词义、词形。记忆顺序为先读准,再掌握基本词义,而后据音拼写。二指一词多义、短语搭配和恰当运用,需要考虑语境,长期积累和勤于实践。三指词汇多,易忘,老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单词学习策略,指导学生遵循遗忘规律,定期复习从而提高词汇的识记用效率。
2.查字典。北语张载梁教授曾说过“多一本词典,多一位老师”。高一伊始,我首先建议每个班级备3-5种常用字典,如朗文、牛津英汉双解词典、英英词典、高考英汉词典等,每种字典有5本左右,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然后对何时用字典怎么用加以指导。
3.用语法书。语法书好比地图,没有人买来一张地图就闷头坐下一口气把地图的角角落落都看一遍然后背下来。正如我们只在想去某个地方的时候要查地图一样,我们也只在要了解哪一方面的语言知识时才使用语法书。语法书不可能看一遍就会记住,就好像地图看一遍我们不会记得住所有地方。语法书都是查着查着就谙熟于心的,地图也是查着查着就不用再查了。地图上总是有一些地方我们一辈子都不需要去,语法书上也总有一些东西学生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把最常用的语法知识通过反复查阅应用牢记于心,剩下的,需要的时候拿出语法书查一查就好。(新东方老师李笑来 反复通读一本语法书on line 2009.7.29)。
4.多阅读。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过:“学外语没有什么秘诀,就是给足够的时间,坚持下去。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查字典”。多读是英语综合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也在高考中占着最大比重。读分泛读和精读,泛读有为information、为pleasure、为skills而读,精读多为语言积累而读。在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练习时,我首先建议他们选好阅读材料,注意阅读方法。生词量不宜太大,一般百字不超过一个生词。读时要像读中文小说那样快速浏览,不查字典,更不通过翻译来理解原文的意思。因为高考的关系还要学会精读,学会答题。学会处理长难句,学会推理判断以及通过阅读培养耐心和兴趣。
5.常练听说和写作。听说不分家,听的是对话体,就和同桌对话表演;听的是短文就自己复述。听说时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和新词的吸收学习。练写作。写句子,如规定词造句,限字数、限句型造句,同句异说等;写篇章,有分类训练、分主题训练等。分类如议论文表达观点的、说明文介绍使用指南的、应用文写建议信、留言等。分主题如life in the future, modern heroes, travel around the world等紧紧围绕教学内容。
二、重视阶段性
1. 激发兴趣从实际出发。尽管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用什么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学生各有难题时老师就应该各有高招。例如,高一畏难情绪突出,高二开始懈怠,高三心理压力山大。为此,高一时我降低用词难度和语速,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图文有声像、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资源如PPT,连网的白板教室等,非常有利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宝贵的资源。高二时扩大课程资源,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弹性。
2.策略指导针对阶段需求。例如指导学生识记单词,高一重在单词本身,高二重视扩展,高三注重归纳辨析。查字典,高一重读音重基本词义,高二重语境下的词义选择,常用词的固定搭配,高三重一词多义以及先猜词义再核实。学生活动逐步加大难度,例如展示自己词汇储量的brainstorm,比试记忆力的try your memory,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try your imagination和锻炼学生协作能力的Let’s do it等,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单词或者句子数量要求。
三、关注个体差异
英语学习如任何学习过程一样要求合作探究,但作为语言学习,个性化活动是其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各环节,老师应该关注下面几点:
1.认知风格。因为认知风格的不同,学生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给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时间和空间,允许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将会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2.个性特点。给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创造平等的展示舞台,使每个人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例如:对于内向的学生,我会给他们最感兴趣的任务让他们有话说;对于外向的学生,我给更多的思考题目如推理判断;对于胆小的学生,我鼓励与肯定他们完成的任何一个任务;对于急于表现的学生我重视培养他们倾听和沉思。
3.学习环境。在集体学习环境大体一致的情况下,老师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环境,如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期望等,多沟通多交流,使之成为健康积极的正能量,给学生学习正面向上的影响。
四、理清认识误区
1.自主学习不只是单兵作战。依据自己的认知风格,按照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速度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固然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但新课改强调的自主学习还不完全如此,它是指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形成有效学习策略,进而生成的综合自主学习能力,同伴合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自主学习不是老师放羊,无所事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切实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老师应扮好“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认真指导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协作学习,督促落实学习任务的完成。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自主学习不是没有目标,“脚踩西瓜皮,学到哪里算哪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每个人或者小组要有明确的为学习目标,并能克服困难、保证目标的顺利完成。
4.自主学习不是只看书,不动手不动脑。在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过程中,输入和输出同等重要只是培养技能的侧重点不同。看书,培养语感,增加语言知识积累,陶冶情操。动手动脑,提问和表述,培养的是学生敢于创新,敢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自主学习不是只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里课外都是阵地,课下的小剧排练、主题辩论、完成作业,课上的听说读写,每个环节都能在老师科学指导下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2011年修改版英语课程标准
[2]自主学习中英语学习资源的利用和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3]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探究式教学猜想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15-02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往往被老师牵着走,教师设计好教学的每一步,实际教学时来回控制,把学生引向预定的结果,而当学生提出与教师的预定结果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意见时,往往被教师斥之为"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从而扼杀了学生猜想的天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愿意思考问题,只是盲目地等待教师给出的正确答案或结论,以此养成了学习上的被动与惰性,毫无疑问的,当他们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必然缺乏竞争力,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新物理课程标准试图用探究性教学来改变这一切,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培养。笔者发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往往流于这样一种形式:教师引导学生遵循课本上正确的推理逻辑,预定的探究程度和表面的实验操作,来验证书本上科学知识的正确性。这样的探究教学必然会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科学观与探究观:探究学习、科学实验只不过是在证明一个已知结论的假设而已。这样的探究学习其实已失去了探究活动的浓郁味道和勃勃生气,名为探究,实为外显、表浅的实验操作与验证,学生的探究体验肤浅,更谈不上对知识真伪的辨别与意义构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科学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因此,笔者认为,面对一个问题,需要开动脑筋,大胆猜想,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设计与验证,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艰辛,体验挫折感与成就感,从而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才是科学探究的精神所在,也是探究教学的目标所在。
2.猜想的重要性
首先从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来看,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是科学研究问题的核心环节,它决定探究的方向,同时又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第一自我判断,对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言,应该说,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比验证更为重要,没有对问题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假设也就谈不上验证,因此,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大胆而正确的猜想与假设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从猜想的思维过程看,猜想是指在观察、操作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展趋势或本质规律进行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因此,猜想并非瞎猜,是以一定科学事实和理论为依据的,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同时,猜想又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与已成为真理的理论相区别,它的结论是否正确还需通过实践检验,因而具有证伪性的特点,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与验证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者,一切创造活动都需经过认真思维,作大胆猜想才能实现,猜想思维往往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直接涉及事物的本质,重新排列已有的认识,创造出新形象,或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因而猜想具有创造性,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第三、从现代教育心理理论来看,猜想符合学生好奇、大胆、敢于尝试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自由空间。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并为实验所证实时,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因而更能促进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当学生的猜想被事实证明是错误时,在其脑海中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其对知识真伪的辨别与体验,并为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做准备,只要正确引导,亦能激发其再度猜想,探究的热情,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而,猜想对于学生各方面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来看,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道尔顿原子假说、阿佛加德罗分子假说,促进了当时化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胡克关于物体相互作用与距离平分成反比的猜想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拉第由"电生磁"进而大胆猜想"磁生电"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为电与磁统一奠定了基础;普朗克关于能量量子化的猜想打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大门……可见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科学是从想象开始,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的意向,便不能进行创造,只有想象和大胆的猜想才能产生假说,同时想象和猜想又能激励创造。因此,在物理教学与实践中有意识、有计划地鼓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猜想毕竟是猜想,在进行论证前不能作为真命题,教师可举出一些不正确事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为防止学生胡乱猜测或模式化,可以让学生充分地猜,并要求说明这样猜的理由,与此同时,我们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一位哲人说得好:"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而想象的主要形式是猜想,让我们放飞猜想的翅膀。尽管有时猜想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多的培养出富于想象力,富于创造性的人才,以适应与促进时代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一、开展系列活动,是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基础
学生的“三自能力”是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系列活动。学科智力活动,如利用谈话课、自习课进行“谈天说地”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个人理解能力;班队主题活动,如开展“庆六一”主题活动,要求学生自己编排节目,做导演,布置场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计划、安排、组织管理的能力;社会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情景模拟,了解家庭、职业和文化生活等领域的设施、结构、功能,通过调查、访问和情景模拟开阔学生视野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交和实践的能力;兴趣小组活动,这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并让学生自我管理。兴趣小组活动具有趣味性、实践性、主动性、多样性的特点,能使学生知识丰富、头脑敏捷、手脚灵活。对培养学生“三自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二、参与集体建设,是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核心
集体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班集体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更重要的,要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人,教师要发挥班级集体“选择―――锻炼”、“凝聚―――激发”、“对话―――比较”的功能。一是建立小干部制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管理集体。每学期班干部、管理员、科代表,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值日班长轮流当。在小学高年级,还可引入竞争机制,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集体管理的机会,得到锻炼,增长才干。二是让学生自己组建小组,充分发挥学生基层组织的作用。三是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有意识地从台前退到幕后,重协调、重指导为主,从包办代替、保姆式转为学生参与管理。四是在班集体建设中,寻找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如班级的“调皮大王”鲁建寅,我发现他乐感较强,就试着让他参加了鼓号队,果然在指导老师的训练指导下,他的小号吹得嘹亮动听,小家伙浑身洋溢着一种成功的喜悦。我抓住契机进行守纪律、爱班级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好结果。五是利用集体舆论,开展“对话”。如让全班评议班集体的情况。在对话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改正,自我提高的好习惯。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必要保证
学生生活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独生子女大多较为溺爱,养成独生子女既“娇”又“骄”的不良品质。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更要统一学校、社会特别是家庭的教育力量。具体做法为:举办“家长会”,使家长懂得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建立联系卡,学生和家庭的有关情况及时反馈,便于教育;要求学生在家里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长只在必要时予以适当帮助;帮助学生建立“家庭小天地”,孩子在家里应有自己的学习场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在这个小天地里坚持一切都得自己来干,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
四、由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实践而引发的思考
从活动实践过程中,引起我们对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这一问题的思考。一直以来,小学生德育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思考之一,如何去分析和把握德育对象的特殊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如何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直接参与德育管理和评价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发挥德育的最大功能?
思考之二,如何去把握德育内容的针对性,选择贴近学生的德育题材?如何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目标上,构建学生德育内容?如何将品德、生活、科学教育、社会文化有机整合?
思考之三,如何去把握德育方法的多样性,选择有效的德育方法?如何改包办式教育为自主式教育?如何进行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形成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小学教育 提问能力 培养 思考
提问意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心理品质。“学贵有疑”,提问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是学习进步的标志,是实现创新的前提。宋朝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提高教学的质量,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一、从培养兴趣着手,使学生乐于提问
培养兴趣是提高提问能力的关键,只有学生对提问产生了兴趣,并能从质疑和教师的回答当中得到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才能让兴趣成为学生不断质疑和提问的动力。为什么很多小学生爱看动画片呢?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动画片有浓厚的兴趣,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极大的快乐,能够从中得到精神的安慰和无比的快乐。当学生一开始向教师提问后,如果能获得教师正确的回答,尤其是教师对学生能有意给予正面的肯定和合理的表扬,这会让学生觉得向教师提问是一种找回自豪感和感到“很体面”的学习方式,从而在兴趣的带动下激发他们不停提问的主动性。
二、从营造氛围着手,让学生敢于提问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载体。只有在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当中,才会让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产生说话的欲望,有提问的想法,从而消除部分学生上课因胆子太小而不敢提问的顾虑。这就要靠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学生对教学本身有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从而产生一种想要探讨问题的想法。和谐的课堂气氛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和学生很亲近,没有太大的距离感,让学生感到如同在和蔼的爸爸、妈妈跟前一样很自然地发问,很正常地交流。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既有知识又很亲切,如同自己的好朋友一样能解决自己心中的每一个问题,从而也就能有效促进学生自发的提问了。
三、从保证时间着手,让学生能够提问
要想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要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留有足够而合理的时间,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时间过于紧张,就会使学生有提问的想法而没有发问的时间,从而压抑学生提问的情绪,进而影响他们以后提问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安排课堂提问的时间,让心中有疑问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四、从合理评价入手,让学生愿意提问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调动学生提问兴趣、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争做优秀提问者”评比活动,教师要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从来不发言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批评,从而大大增加提问者的成就感。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让学生感觉到善于提问是优秀和进步的表现,是钻研和勤学的象征。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基本技能 培养思考
・ 中图分类号:G633.67
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就此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关于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 信息技术教育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的创造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电子作品的设计,Logo小程序的编写,这些都是学生创新的范围,电脑个性化的设计、功能性的开发,都是创新的结果。计算机功能的广泛,曾有人这样形容:只要你想得到它,都能做得到,就怕你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能够去大胆地想、大胆地创新。我们千万不能将信息技术课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样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主导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向创新地使用、开发计算机、创新地面对信息时代。
二、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
计算机是最现代化、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是人人都可以拿来使用的通用智力工具。它不仅是可以直接面对的机器,而且是可以潜心进行研究探索的学科,它不仅可以让人摆布,还可以与人交流,给人忠告与建议。如果将它连在网络上,它来可以营造一种全新的全球网络文化氛围。它发展速度极快,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新东西层出不穷,让人感到常用常新,面对这种全新的科技成果及其所包容的学科,必须有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主动自学。老师引进门很重要,以后就要靠学生自学了。计算机的发展很快,学生必须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应付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掌握这门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多采取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任务驱动的方法,学生学的是思路和思维方法。主要的学习还是需要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去探索、研究、学习。
2.实践操作。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既然要实践、是工具,我们就要用,动手操作,经常用它处理信息、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计算机的实践性很强,不动手、不上机、不操作,纸上谈兵,是学不会的;边动手、边动脑是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方法。动手还能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培养学生实干精神。
3.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如在Logo语言学习中,常有学生很早就将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了,于是他们就帮助小组内有困难、程序出错的同学分析、检查,共同完成;一方面帮助了别的同学,另一方面自己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还如在网页制作中,有的同学找资料、图片,有的同学设计版式,录入文字,共同完成作品。这种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式的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机制,营造出一种具有集体荣誉感、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三、 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那么何谓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查找到信息进行确认、记录、筛选、鉴别、整理、交流和表达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和修养的要求,主要包括1、对信息的意识、兴趣和认同感;2、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3、ξ护信息安全性、完整性的意识;4、对使用和发展国产软硬件的感情和信心。培养学生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21世纪信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抓住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应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佳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如photoshop实例教学中,很多的内容我都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其他教学方式为辅的教学。因为首先,这个内容中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过,其中的具体操作过程在教材中也会介绍的很详细。学生们可以参照教材中的步骤去做,也可以按已有的经验去做。同时他们在做的过程中还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如“为什么这一步是这样操作,为什么此参数在此是这样调整,能否更改?更改后会发生哪些变化?”等等。他们在自主探究和操作学习的过程中将实例中的旧知进行了复习,对整个实例中的使用了的菜单、工具做了了解,各参数调整后产生的效果等,日后当需要做同样效果时就可使用此工具或菜单了。这样一个探究的过程,比老师的演示更能让他们透彻地了解此知识。而此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索、独立探索、形成知识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