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意义重大。面临当前国内外经营环境的巨大变革,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可持续发展和繁荣,是业内外人士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就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发展 存在问题 对策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特点
1.产生的历史背景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最早的雏形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的产生主要是为解决城镇个体工商企业“开户难,结算难、存款难,贷款难”的现实问题。从1995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合并重组城市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
2.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特点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缘于非国有企业的发展,是地方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小而全,独立性强。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发展变革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1.发展历程
成立之初,处置不良资产、化解风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成了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任务。经过近十年的时间,城市商业银行通过资产置换剥离不良资产、清产核资、增资扩股等手段对原城市信用社进行改造,逐步建立起符合现代金融业发展要求的制度。到2004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有113家,资产总额达16938亿元,其中各项贷款9045亿元;负债总额16361亿元,其中各项存款14341亿元;当年实现利润82亿元;所有者权益577亿元。城市商业银行在化解风险中生存,在风险控制的实践中壮大,在改革创新中发展。现如今,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
2.发展面临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发展,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变革;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效地化解了历史形成的金融风险;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程度严重失衡
目前,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短,规模较小。另外,由于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差异较大,其发展程度严重失衡,这主要是受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限制。
(2)经营区域过于集中,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地方性特征明显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是在单一城市经营,经营区域过于集中,这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其作用的发挥。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建立,经营范围受区域性限制,从而其业务经营受到狭小的地域限制,城市商业银行区域性、地方性特征明显。
(3)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产品服务创新不足
由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只是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没有重视将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收入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不能有效拓展中间业务,银行只依赖于传统的存贷业务,经营业务狭窄。
(4)公司治理和内控制度不完善
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多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大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未建立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约束,普遍造成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影响其业务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些弊端都极大的影响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5)个别地区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突出
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最初建立时,没有依照国家相关规定剥离和处置历史遗留问题,再加上有些银行在经营策略上存在偏差,大大阻碍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的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抗风险能力差,缺乏科学完善的资金补充机制。
三、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提出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稳定发展,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通过兼并、重组和联合,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做强做大
从当前商业银行的状况看,加强兼并、重组和联合是一种必然选择。走兼并、重组、联合之路是适应银行自身发展需要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为应对国际环境下金融产业的竞争。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不断做强做大,可以有效应对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促进我国城市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城市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2001年,深圳、南京、贵阳、大连、武汉、杭州城市商业银行发起构建了“六行战略合作体系”;2002年,以大连市商业银行为联盟主席的东北地区14家城市商业银行共同组建了“东北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通过类似的业务合作和兼并联系来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实力,争取发展空间,将会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2.市场战略定位准确,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城市商业银行走银行管理重构、特色发展战略、 区域性发展战略、战略联盟发展战略、品牌战略、科技战略之路,也必将成为必然趋势。
3.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发展表外业务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靠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求发展,业务种类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利息收入几乎是其经营收入的唯一来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继续业务创新。发展表外业务能够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提高资产报酬率。
。加强内控机制改革,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城市商业银行应吸收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内控机制改革,优化银行的内部管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完善有效的内控机制,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调整经营思路和经营策略,在改革和内部机制优化中求发展。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引进人才,加强银行内部的人才培训和开发,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大业务创新力度,拓宽经营渠道,全方面发展。
5.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
为建立健全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银行应确保风险管理覆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风险,不断调整经营结构,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保证资本充足;要提高在面对危机时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及时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发生;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城市商业银行员工应树立全面风险的管理思想,提高风险意识。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自身控制风险的能力,以面对各种不良竞争。
6.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资产比率
不良资产比重过大、资本充足率较低是目前制约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是资产置换和不良资产剥离。实施此手段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2002年,山东省交通厅与威海市政府签订的《贷款置换剥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协议》,通过这个协议的签订,解决威海市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多和累计亏损严重的问题。威海市城市商业银行以政府贷款置换银行不良资产的做法,有效的化解了银行的风险,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豫闽,范丽红.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10).
[2]唐双宁.实现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中国金融.2005(13).
[3]曾凡银,冯宗宪.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与路径选择.财贸经济.2001(2).
[4]陈愚.在深化和加快金融改革中的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定位问题.广西金融研究.1998.11.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问题;对策
消费信贷业务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有着悠久历史和已经非常成熟的市场环境。但是在中国,因为受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特殊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传统的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相互制约,导致自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首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形式的消费信贷发展了近三十年后,在我国的业务覆盖率依然不高,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一直都停留在以住房消费信贷为重的几种形式上。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宏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同时金融形势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给中国消费信贷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和良好条件。而近10多年时间里,国际金融危机频频爆发,全球经济进入衰退都或多或少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产生影响,带来我们不曾预测的金融风险,为了使我国消费信贷业务仍保持强劲增长,必须了解存在哪些风险,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防范。
一、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的意义
1.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理解
消费信贷顾名思义就是向消费者提供的信贷服务,一般地说,消费信贷是为了满足个人消费需求的信贷发放,由商业银行对消费者提供的以消费为主要用途的,计算利息,有担保或可无担保的的贷款业务。例如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各种信用卡透支服务,还有抵押贷款服务,住房贷款业务等等。因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个人消费信贷客户总体数量多,规模大,并且资源丰富,而且相对来说消费信贷的资源在我国处于比较稀缺的状态,所以商业银行与客户交易时候的议价能力强,目前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执行利率一般都有20%的上浮空间,因此,具备很强的盈利能力,收益水平比商业银行从事的其他信贷业务要高很多,而且,同样作为贷款中的一种,与公司类贷款比较,消费贷款的单笔业务金额低加上个人客户分散广数量多,带来的业务风险与其他贷款业务的信贷风险比较都显得很低容易控制,为此消费信贷很受到商业银行经营选择的青睐。
2.发展消费信贷是新时期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然
经济学中讲拉动一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就是消费。而且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几十多年的时间里,刺激消费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政策。随着我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出口得到长足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因此国内外的投资行为也日益增多,但是越来越重要得消费发展依旧缓慢。尤其是新时期下,我国逐步进入新的自主性经济增长阶段,外界经济大环境相对不景气,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国内居民消费的增长,因此国家再次强调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实现全面拉动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这带来中国的消费市场必将要进入全面高速发展的阶段,那么随着我国消费市场额日渐成熟,市场对个人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将快速上升,有人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规模非常有可能达到21万亿美元。由此可见,发展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是新时期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然结果。
3.发展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虽然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发展相对缓慢,但在未来阶段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脚步也会不断加快,由于我国原有的利率管制的松动,不同利率在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竞争中所反映出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充分,带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逐步减小,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变小的事实无法避免,这必将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产生严重的冲击,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消费信贷业务一直是以个人客户为主体消费群体的银行信贷业务,具有议价能力强,每笔业务金额小,笔数多,风险程度低,综合收益高的特点,随着商业银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需求必将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优先选择。商业银行为了加快调整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和资产结构,一定选择大力发展消有效降低风险的费信贷业务,来满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同时在资本市场和金融脱媒的深化的背景下,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也会逐渐扩大,导致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选择渐渐放弃银行贷款,致使商业银行在企业融资中原来的核心地位动摇,而商业银行的核心盈利模式也即将面临瓦解,为了尽快适应当前市场的竞争,商业银行只能另辟蹊径,转变原有盈利模式,调整信贷结构,选择重点发展消费信贷业务。
二、消费信贷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经营中存在的最主要风险也是最难预防的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发放消费信贷的贷款对象是个人消费者,而个人消费者得收入波动极易给其自身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带来影响和变化,在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形成的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极易产生客户无视道德风险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回收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隐患。同时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实施完整统一的个人信用制度,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前严重缺乏调查借款人真实资信能力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加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个人所得收入与个人所得税的不透明不真实,使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的借款人财产及个人收入的稳定与完整等状况无法做出的准确的判断,信用风险因此产生。尤其是在消费信贷种类中比重最大的个人住房消费信贷随着我国的住房体制改革,住房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最快,但由于个人住房信贷的期限一般都比较长、而且贷款的金额大,因客户违约和提前还款产生的信用风险最严重,即使一般这种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中银行都会进行房屋产权的抵押,但一旦贷款无法偿还,银行在处置抵押物时非常的困难,如果数量太多太过于集中,就十分有可能重演美国次贷危机的悲剧。
2.流动性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消费信贷业务大多数都是中期或长期贷款,笔数多而分散,期限与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短造成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非常容易是商业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由于我国现在对于是否允许商业银行参与到资本市场的投资业务中的规则规定并不明确,提供给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资产的证券化等方式形成短存长贷的形势,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会因此显著上升。
3.市场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经营中由于利率波动会产生利息差异的利率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也是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其实这里说的市场竞争风险主要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特别活跃的时候,极易产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产生的市场风险。比如住房按揭和汽车按揭形式的消费信贷还有近期经常出现的信用卡诈骗、套现等风险。
4.操作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整体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都不是很高,由于消费信贷业务起步有比较晚,不具备充足的成熟经验,而贷款业务涉及的流程和环节本来就比较多,每一笔业务的完成都需要大量得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可能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由于各种原因分散在不同领域的各个业务部门,即使在银行内部都很难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导致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极易引起信用风险产生。而且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是否规范,操作水平是否标准合格,以及进行担保或者保险办理过程中与相关机构的合作是否符合规定,这些都是给商业银行带来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
5.外部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从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也是构成其面临风险的因素之一。法律环境建设中,有没有针对个人消费者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信贷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对双方的行为制定法律保障的行为规范准则,现行的信贷法律体系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这都直接关系到个人消费者的违约成本高低及对失信违约方的处罚及信贷中的抵押物处置问题,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风险水平高低,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方向,对消费信贷业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防范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信贷管理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体系
按照我国现行的有关金融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运行的规律,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完整的科学的风险监控和审慎经营规章制度。尤其在信贷业务中,一定要严格遵循贷款操作的流程,并规范执行贷款的手续,要求每笔贷款业务贷前和贷后都要严格按照银行的规定进行办理。尤其强调加强贷款管理,将贷款业务中的“三查”工作彻底落实贯彻执行。在对客户的资信能力评估方面,要逐步完善建立个人信用评价系统,这要求由中央银行引导联合业务相关的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共同设立科学、可操作性的信用评级机制,统计相关数据反映个人消费者包括学历、职业、家庭工作情况等的基础情况及包括存已有的贷款业务、信用卡还款状况、其他金融消费等的信用情况,并采用科学方式进行评分评级,作为商业银行是否进行消费信贷的有力依据,从而降低可能产生的信用的风险。
2.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加快消费贷款产品创新
对于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业务中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相关部门要及时关注并正确准确的解读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分析金融市场的行业环境发展趋势,组建专门的部门对信贷投放情况进行贷后的跟踪分析,从银行整体角度强化实施信贷授信的总量控制,及时解决降低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信贷风险损失。同时实现消费信贷产品要突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特点,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新品种,开发研究具有宽松条件,灵活利率,便捷申请,手续还款方便优点的新消费贷款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强调要满足客户信贷差异化需求,根据不同客户群体消费需求不同的特点开发设计与之适应的、符合其消费特点、与其还贷能力相匹配消费信贷产品,进而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
3.完善消费信贷操作风险管理
对于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中的操作风险为题,要在银行内部对信贷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通过对银行内部加强管理水平提升,从专业能力和风险意识角度严格要求信贷业务操作人员。可以从数据分析处理等相关专业能力与风险防范的职业素质等方面入手,对商业银行执行消费信贷业务的操作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养,并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并且独立于信贷业务,由其对信贷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监管,将信贷风险控制逐步变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要求所有部门的员工都有风险控制意识,担负防范风险的职责。消费信贷的业务流程逐步实行集约化管理,从营销、调查到经营及消费信贷申请、审批实施可操作的标准流程,方便客户办理的同时也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产生。
4.完善商业银行的政策环境支持
从政府角度,为了更好的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办理构建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政府要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合理的引导消费者生活中进行科学消费,加大宣传讲解消费信贷业务服务宗旨的力度,通过尽快完善社会的保障机制,达到减少居民消费信贷后顾之忧的目的,同时加强对抵押品二级市场的规范,促进消费贷款的抵押物可以迅速变现,学习西方先进经验,适当推行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帮助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风险转移。同时继续完善与信贷相关的法律体系,加强个人消费信贷的法规建设,从法律层面规范商业银行和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结束语
在经济危机过后全球经济相对萎靡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靠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的刺激,所以相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未来对消费信贷的需求会不断增加,这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拓宽其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在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中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但是今后,国内商业银行必将通过认真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不断开拓针对我国多元化的大众消费群体需要的崭新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桂蟾.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货业务发展的现状[J].特区经济,2009(4).
[2]孙从海.消费信用管理理论研究与经验考[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6).
[3]妥彩娟.我国发展个人消费信贷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论坛,2010(4).
[4]刘桂平.美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控制与防范[J].经济师,2009(4).
金融服务外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商业银行提高其运行效率的重要措施。在金融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虽然能够降低经营上的风险,但是也会面临着服务外包过程中风险所带来的冲击,最终导致商业银行产生经济上的损失。在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对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确保金融服务外包能够满足商业银行发展要求,防止商业银行核心机密被泄漏,减少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少风险意识
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市场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是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缺少足够的风险意识。例如一些商业银行在服务外包企业和业务的选择方面,缺少足够的专业性,不能对服务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一些商业银行由于本身能力和技术等方面的存在着局限性,当银行的核心业务进行外包时,那么其风险性也会随之增加。当外包商由于服务能力出现问题时,不能提供合同中的相关服务时,就会导致风险的出现,如果缺少对风险的约束和规范措施,就会使商业银行面临经济上的损失。
2.缺少有效的风险评价机制
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部分商业银行缺少科学的风险评价机制,导致风险难以识别。例如当商业银行需要将部分机密数据和关键技术交给外包商时,就会受到外包商本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影响。由于部分商业银行在事前缺少有效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机制,不能有效地做好风险的事前预防和控制。当发生关键信息泄露时,就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经济损失。
3.风险应急机制不完善
在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管理的过程中,风险因素是存在的,区别只在于风险的大小,因此在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对风险进行及时的甄别和判断,并且针对风险的大小制定相应的应急机制,这样在风险发生时就能够按照预定的流程做好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减少风险蔓延所产生的损失。但是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少完善的应急机制,难以面对风险发生时的异常情况,最终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内部业务的正常运行。
二、加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的措施
1.重视金融外包服务流程的管理
金融服务外包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措施,在金融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和外包商需要共同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由于部分外包商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质量,导致出现操作性的风险,例如部分外包商职员可能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泄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为了确保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质量,应当加强对相应的工作流程进行管理,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通过加强流程管理,防止出现内外勾结的现象,最终降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维护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
2.加强对外包商的评价
为了降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选择可靠的外包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选择外包商时,应当对其服务能力、水平等进行综合性评价。例如部分外包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能严格地执行合同的内容,导致商业银行的利益受到损失,这样商业银行就可能面临风险。通过加强对外包商的评价,主动地剔除一些不合要求的服务商,能够从源头上消除部分风险。同时也应当对外包商履行合同的过程进行评价,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提出相应的意见,确保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标准满足合同的要求。要加强对外包商履行合同过程的监督,减少外包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以商业银行的名义进行招摇撞骗,这样也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誉带来比较大的风险。由此可见,在金融服务外包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外包商的监督和评价,不仅能够及时发现一些违规的行为,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包商起到约束的作用,这样能够有效地化解外包商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服务的质量。
3.完善应急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影响,会影响到外包商的服务质量,导致金融服务外包出现风险,例如部分外包商在市场竞争中会由于一些原因而出现破产或者重组等行为,这些情况对会对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产生一些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的一些业务难以及时地完成,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完善应急机制,便于在意外或者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地启动预案,减少风险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商业银行应当对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对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评估,并且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可靠性,降低突况所带来的风险。
三、结束语
金融服务外包作为市场经济下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重要体现,对于商业银行聚焦于核心业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来说,应当加强对外包商的评价,选择实力强、信誉良好的外包商,同时加强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减少风险现象的发生,以达到金融服务外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卓.关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风险管理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7:124-125.
(一)城市商业银行概念界定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城市商业银行是指经国鱼脸批准,由原各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主要面向城市企业和个人并为之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政府及监管部门给其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与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已初步形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中小型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众多的农村信用社)三个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特征
“具有地域化特征,但己开始淡化”是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特征。城市商业银行是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区域的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有其独特的地域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足服务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的地域性,在本地吸收的存款资金一般只运用于本地,减少了本区域内资金的流出,有利于本区域内经济的成长。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对城市基础建设支持力度相当大。
第二,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相对较小,管理层次少,与客户联系密切,决策迅速,具有零售业务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壮大,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仅仅服务于地方城市金融的功能定位己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经营情况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组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谋求在资本市场上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开展跨区域经营。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又掀起了一轮更名热潮,尽管这些银行更名后还保留着地方区域特色,但己经明显地体现出淡化地方城市金融的特点以及逐步成为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趋势。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两极分化严重,并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各地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对不同数量的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的可以达到近百家,少的仅几家,加之各地经济,金融总量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经济迅速崛起,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商业银行群体内部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二)社会信誉较低
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后,都将自己定位为“市民银行”并为在市民中树立良好信誉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却鲜有成效,与其他银行相比差距巨大。
(三)市场份额较小
从市场格局上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度非常高,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具备强大的银行零售业务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巨无霸。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受限的情况下,又与四大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业务相对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汇上,中间业务比例比较小,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实行存款全国通存通兑的情况下,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在本地区实现通存通兑,由此分流了一部分本地客户。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单位制定本系统存款不得存入中小金融机构的不恰当干预,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雪上加霜。从而导致大量存款从城市商业银行向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大银行转移,造成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下降。
(四)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薄弱
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之时金融当局就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度―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控股地位;股权过于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大股东之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比重也很大,而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
(五)市场定位摇摆不定,业务特色不突出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实际采取的却是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业务发展与大银行存在“同质同构”现象,未能扬长避短,不能反映其特色。
(六)产品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较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品种一直停留在信用社时期的水平上,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历练了自身的生存能力。然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脱胎于原城市信用社,虽然发展迅速,但既没能完全摆脱从原城市信用社沿袭下来的弱点,又在前进中产生了新的问题,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壮大受到了限制。
(一)地方政府控股,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对于组建之初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30%左右的地方财政持股比例造成了地方政府事实上处于“一股独大”的相对控股地位,从而为地方政府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表现如下:
首先,虽然城市商业银行大都通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了对银行经营者的产权约束,但是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绝对控股地位使得银行实际上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对银行的所有权,由此产生了城市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管理职位都是由政府推荐并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有些银行也会出现政府直接指派的现象,地方政府一股独大难以避免的会产生“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而对城市商业银行拥有实际控制权的高管人员可能为了追求自身收入和效用最大化,置银行所有者和投资人的利益于不顾,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对银行资产的使用、处理和分配加以干预,甚至可能在银行发展规划、经营战略和分配方法等重大决策上出现个人独断现象,使得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和日常管理偏离了市场化运作的轨道,从而削弱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其次,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人手中,使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权利部门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无法对银行人行使有效的监督。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难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董事会并不进行独立决策,而是通过听取行长报告来定度银行重大事项;行长的政府任命制,使得董事会和监事会无法制约高级管理人员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资本充足率仍未达标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实力的象征,对于防范银行风险、保障银行稳健经营、提高银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际惯例,我国银监会于2004年12月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2007年1月1日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以上。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截至2007年底,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仍有17家资本充足率尚未达标。资本不足不仅会降低城市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会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削弱竞争力。
(三)业务经营的地域限制
在“单一城市制”的地域限制下,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被局限于所在城市。这在当时的金融环境下是必须的和合理的。然而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地域限制无疑已经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制度瓶颈。首先,由于所在区域的优秀客户资源有限,城市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时难免会倾向性的集中于一些优质客户,提高了客户集中度,增加了经营风险;其次,由于业务范围被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过分地集中在单一的地域中,难以通过资金运用的分散化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分散风险的能力;再次,业务经营的地域限制人为地分割了金融市场,不符合市场经济奉行的自由竞争原则,不利于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不利于为城市商业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运行环境。
关键词: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 发展情况 影响因素
一、前言
中间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不进行投资,而是通过自身机构的人员、设备、信息和技术等条件,代替客户承办一些委托和支付事项,从而获得一定收入的业务。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在国内外银行经营业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国际化和一体化,银行业务的全能化发展特点日趋凸现,为了迎合商业银行经营的需要,发展中间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由发展之路。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意义
(一)增加银行的收入
银行中间业务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不会构成银行的表内负债和资产,是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按照规范化经营的要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不仅满足了社会的需求,还能够为银行吸引更多客户,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二)降低银行业务的风险
银行安全性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保障。随着世界金融业的发展,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银行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
中间业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实际上中间业务也会产生相应的资产和负债,甚至对银行的社会声誉造成影响。但是,相对来说,中间业务只是接受客户的委托,因此也相应的将部分风险转嫁到了委托人身上,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业务类型。所以说,中间业务能够很好的化解银行风险,保障银行业务的安全性。
(三)促进存贷业务的拓展
现代经济活动中,银行不仅要承担存贷款的服务,还会提供包括证券买卖、理财、医疗、信用卡、财物保管和分期付款等业务。如果银行的服务比较单一,那么客户就有可能转向其他能够提供更全面服务的银行。而相反的是,如果银行能够提供更丰富、全面的金融服务,那么客户就会更加依赖银行,从而和银行之间建立一个长期的稳定关系。所以说,中间业务对传统的银行业务具有促进和稳定的作用。
虽然中间业务的业务量不大,盈利能力不高,但是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追求的不单单是经济利益,还要更加关注银行的社会效益和长期效益,同时,中间业务的办理也为银行塑造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对银行的发展意义重大。
(四)开辟新的经营领域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客户不断丰富的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对经济的发展更加灵敏,服务面广,形式多种多样,能够不断满足各种经济业务的需求,进而创造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和信用形式。中间业务能够将商业银行的业务从简单的资产负债表业务向外扩展,从而在信用业务中创造更加雄厚的实力、更加完美的信誉和更加丰富的经验,为商业银行开创新的利润空间。
(五)充分挖掘商业银行资源
商业银行的客户众多,网点分布广泛,在客户资源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而中间业务的开展非常利于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应用,能够激发商业银行的活力,创造更多的利润。中间业务能够对银行的管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多品种、多层次的中间业务不仅拓展了银行的盈利渠道,其次,通过中间业务吸引和稳定了客户,提高了银行的信誉,扩大了银行的市场份额。中间业务的技术含量较高、人才的素质也较高,因而促进了银行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三、制约中间业务的发展因素
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依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考核机制。从实践来看,影响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因素包括如下几种:
(一)法律体系滞后
中间业务的正常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的支持。最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的法律法规滞后成为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例如,商业银行法对银行业的分业管理法律模式进行了限制,规定商业银行不能经营保险和证券业务,这使中间业务的经营领域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和资本市场关系比较密切的中间业务类型无法办理,严重影响了银行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合作空间,并进而影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和业务类型。又如,网上银行业务相关管理条例仅仅对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准入条件、风险管理和审批手段等监管职能进行了规范,而相关电子认证等法律法规都没有一同出台,法律体系的构建严重滞后于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转。而不完善的法律体系造成商业银行需要面对很多例如道德、传统、信用和不确定等多个方面的市场风险,使得在各行各业中拓展中间业务时受到一定的限制,没有发展的动力,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二)收费政策的制约
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政府的指导和市场的调节来调控银行的相关业务价格。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商业银行出现的收益成本不一致问题。但是,在实际的业务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1、指导价范围较窄
由于收费的品种仅仅局限在托收承付、委托收款、汇兑和票据等业务方面,而其他的业务都基本上通过市场的调节进行业务的定价。这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种而言,缺乏严格的约束,造成很多银行为了抢夺业务用户大打价格战,竞相压价,少收或者不收手续费,使得扰乱金融市场的现象经常出现。例如,某市辖区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额达到540万元,但是实际获得的收入额度却只有120万元,也就是说,平均一笔业务只能获得0.2元左右的收入。
2、市场定价不灵活
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市场价由商业银行的总行和外国银行的分行自行调整和制定,而其他的商业银行机构不能进行调整和制定,收费的政策非常迟钝。由于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和客户的贡献度及接受能力各不相同,而各个商业银行对费率的规定比较严格,各个分支机构无法根据业务类型、时间和地域等具体情况对银行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因此,制定的中间业务费率不甚合理。
3、地方政府对收费政策缺乏认同感
因为通过市场调节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不确定,而地方管理部门还无法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因而将行政审批和中间业务收费混为一谈,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推广。
(三)缺少有效的考核机制
1、认识不到位
经营战略上,商业银行没有将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支柱产业进行大力推广,使得中间业务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另外,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将管理工作分散到财会、国际业务部、个人业务部和公司业务部等多个部门,这缺少统一的协调管理和业务规划,使得各个部门独自经营,而无法有效发挥中间业务的作用。
2、考核机制不完善
中间业务在考核方面只关注对基层单位的整体业务完成量的相关考核,忽略了对职工工作量和贡献度的考核和相应奖励,使得很多员工对中间业务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应有的收益,因此无法提高员工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3、忽视风险和安全意识教育
虽然中间业务只是表外业务,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例如金融衍生产品、担保产品等中间业务,本身就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和潜在性安全风险,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就会给银行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例如,一些银行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员工按照额度完成银行卡销售和工资额度的任务,这造成很多盗用、借用、编造虚假身份证明办理银行卡的发生,不仅浪费了英航的成本,也为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埋下了隐患。
4、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由于银行在中间业务的开张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促销手段,因此无法发挥营销的作用。这造成了员工无法针对中间业务开展有效的业务营销工作。各个基层部门都是在等待顾客的到来,而不是主动将中间业务推广出去。
四、结束语
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支柱业务之一。随着国际金融的发展和开放,中间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效益新的增长点。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较晚,范围较小,层次和资质都比较低,这对银行的竞争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要把握机遇,扩大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拓展和开发力度,为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洪钱,宝柴俊,工晓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经济,2010(5)
[2]张成翠,韩颖慧.新时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策略[J].浙江金融.2008(12)
[3]黄景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比较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业也呈现出与日俱进的发展态势,随之而来的金融业投资风险及管理措施也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在金融业中,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断拓展自身的投资业务,其所面临的投资风险也逐渐增大。本文通过叙述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的现状,来分析产生投资业务风险的原因,并提出如何降低可控制的投资业务风险的管理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投资业务 风险 管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比例不断加大,在投资的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项目投资时,商业银行必须要考虑如何进行风险管理,这能决定一个项目投资的成功或失败。为了使决策能更准确和科学,商业银行应该使用更为全面和专业的风险管理措施。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几种常见风险以及商业银行现有投资业务中所面临的风险现状,提出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利于商业银行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增大其经济收益。
一、商业银行投资业务中的几种风险
1. 投资中的信用风险
这种风险是因为债券的发行人不能按时归还本金和支付应付的利息,导致商业银行的项目投资收益出现变动或者出现一些资金上的损失。
2. 投资中存在着利率、汇率的投资风险
这种风险是由汇率和利率的不定期变动而引起的收益率变动所造成的资金损失。在债券市场中,利率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汇率的影响。
3. 投资中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
债券之所以会产生流动性的变化是由于市场的经营管理状况发生了变化。那么商业银行在开展投资业务时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4. 投资中的其他风险
包括商业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比如内部系统、人力、技术等产生的风险。还包括可能会出现的通货膨胀所导致的货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风险。此外,还有由于法律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所产生的投资风险。
二、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风险的现状
1. 不断增大的机会成本中产生的投资风险
我们知道,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这种目标的驱使下,使得商业银行不断地开发投资业务,使得其机会成本所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并且,现在很多商业银行会投资权益类产品,这无形中也会加大商业银行投资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使得商业银行的机会成本投资风险更大程度的加剧。
2. 投资过程中的出现资金链条的断档所产生的投资风险
商业银行有其自己固定的资金链条,具体为商业银行对拟投资的资金进行相应的规划运营,然后进行资金的投资,最后是这部分投资的资金产生的增值价值回流,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商业银行始终处在盈利的状态下。如果这条资金链发生断档的话,不但不会盈利,甚至连本金也无法收回。
大部分商业银行基本上不会出现资金链断档,但是其投资也并不是完全成功的,因为其并未充分利用资金。这其实就是商业银行自身管理资金不当。而且现在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或者很少有专业的资金管理人员,以及投资方面的人才。
三、商业银行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1. 设定商业银行投资风险的防控机制
设定和建立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防控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机制的设立能够更好的规范商业银行开展投资业务。这样的防控机制就是要对投资的风险有一个警示的作用,将投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不要让投资的风险蔓延扩大。投资业务的风险防控机制应该同时设定定量和定性的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应该包括:资金及资本的充足度,还有文中所提到的信用风险,以及市场、经营还有流动性风险等几种指标。而定性的指标应包含比如管理层的评价,经营环境评估等。完善这种防控机制,并把这种防控机制应用到商业银行的各项财务和投资活动中,从而降低风险。如果发现风险,可以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
2. 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制度完善
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存在着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内部业务人员分工不明确,而投资项目的责任人又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商业银行一定要考虑到决策的风险,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同时,决策风险要实施责任制,当然,投资风险决策所获得的利润也要责任化,这样既公平,又可以促进业务人员的自我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
3. 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
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管理商业银行的投资项目风险,比如可以利用一些风险测试系统,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一个风险数据库,总结风险投资的经验,进而减少项目投资的风险,增大投资项目的收益。
4. 设立专门的投资项目管理部门
在投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投资项目管理部门来提高投资业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引进一些高素质的相关人才,这样的投资不会那么盲目和没有方向性,会使投资的准确性更高,也会加大商业银行的整体收益。
总结: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商业银行不断深化自身的投资业务,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的问题随之而来,比如其机会成本增大的投资风险,还有可能由于资金链断裂造成的投资风险,这些都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可以减少和降低这些投资风险,比如可以设定商业银行投资风险的防控机制,再者就是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制度,然后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管理银行投资风险,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投资项目管理部门,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在这些策略的帮助下,商业银行的投资项目风险定会大大降低,并且其投资收益也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史洪静,张恩荣,司静波.商业银行投资业务项目风险管理对策研究.北方经贸.2009(4).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不但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且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初步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概况为基础,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改革机遇与启示。总而言之,本文通过理论数据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这双刃剑的作用,其与商业银行的相互改变与相互融合,最终会构造出一个全新的金融体系。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贷款业务
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小组第一次会议,主席任组长并召开会议发表讲话,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可见,互联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更加有必要对上文所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立足于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商业银行盈利的角度,量化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希望可以在当前阶段理清互联网金融的实质和其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具体影响,同时为商业银行在此背景下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一定的建议与参考。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用户数量不断增长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2.49亿户,互联网普及率为55.9%。根据上述的数据可知,互联网金融依靠着我国庞大的用户数优势,其在我国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业务品种不断更新、增加
金融机构都认识到:单一的业务模式及金融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截止2016年12月31日,市面上已经有60家机构共推出79个“宝宝”类理财产品。
(三)交易成本不断降低
现代社会,人们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不但节约了传统的排队取号办业务的时间、柜员人员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而且还降低了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了整个金融系统的工作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
1.商业银行面临金融中介角色弱化的风险
商业银行在传统金融业务往来中扮演着金融中介的角色。由于银行具有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的功能,商业银行成为金融中介是理所当然的。而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及快速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金融中介角色弱化的风险。
2.互联网技术冲击了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地位
第三方支付模式打破了商业银行对于线下支付的垄断,商业银行的垄断收益将被持续分流。目前第三方支付模式己经成为电子商务领域运用最广泛的支付模式。例如“充值”业务,通过支付平台将该账户中的资金划转到收款人的账户中,完成支付。
(二)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
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态势或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其自身创新能力,拓展业务渠道。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与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逼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前进。在这良好的契机下,吸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的业务形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开拓新的业务必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有利于商业银行实现精细化管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将有利于商业银行朝数据化的方向快速转化,使商业银行能更规范、更科学、更全面、更迅速地将金融绩效评价、风险评估、资源配置一步到位地完成。
三、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方向的启示
(一)调整客户结构,完善小微贷款模式
互联网金融公司以中低收入的客户群体为切入点打开市场并威胁到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利润的收入。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造成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量的减少。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开拓和完善新市场,调整客户结构,完善小微贷款模式,这样不仅能促进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良好的发展,更有利于分散自身的风险,优化和改善资产结构。
(二)更新管理模式、产品设计
互联网金融公司带来的冲击让商业银行不得不反省自身管理模式及业务产品的问题。商业银行一方面须更新管理模式,提高信息处理的集中度,优化经营策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优化人员及网点配置的;另一方面,应在控制风险及成本的同时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和整合过往繁琐的业务流程。商业银行应加强外部控制的同时加快自身管理模式及业务产品的更新。
(三)调整经营战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重大影响,及时调整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应该是上策。
首先,调整战略规划。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己经打破了原有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与盈利模式,在银行高管有足够的决心与信心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前提下,应对商业银行原有制定的战略规划进行调整,利用“swoT分析法”,将商业银行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s)、弱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以及威胁(Threats)等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亲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组织实际情况的战略及策略的方法。
其次,调整战略定位。按照战略及国际管理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斯・马卡德的观点,战略定位是指一个企业围绕下述三个方面做出艰难的选择,即“Who-一我们的目标客户是谁”、"What-一我们应该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以及“How-一我们如何才能以最好的方式向客户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商业银行是个服务业行业,商业银行的一切运作都是围绕客户进行的,因此康斯坦丁诺斯・马卡德的这个观点很适用商业银行,可根据此观点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客户的影响及时调整银行的战略定位。
四、结束语
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各种冲击,商业银行首先应该调整客户结构,在注重客户体验的基础上,更新管理模式,从而正式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调整经济战略。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更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金融监管部门,应对互联网金融大力支持的同时也应进行必要的监管。望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能够在不断的探索与积累中日趋完善,更好的服务于百姓大众,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S慧.互联网金融革命:中国金融的颠覆与重建[J]. 2014.
[2]电子支付与网络支付的实现[J].2014.
[3]黄旭,樊志刚,胡婕.互联网挑战银行――谁是21世纪的恐龙[J]. 2014.
[4]中国经济网.2015年-2018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J].2015.
[5]于润鸿.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J]. 2013.
[6]闫冰竹.拥抱互联网金融银行业才有新商机[J]. 2014.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现状;发展战略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组建和发展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临当前内外经营环境的巨大变迁,城市商业银行何以有效应对,是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现实处境
“双轨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绩效显著的主要原因,即在保持国有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放松国家垄断,使新兴部门进入,利用竞争所形成的“鲶鱼效应”,提高国有部门的效率,带动经济增长。与此相似,我国金融业改革同样走了“双轨制”之路,即在原先国有银行框架内引进中小商业银行,利用“长出”的新体制推动旧体制的变革。
尽管从量的角度,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然而,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发展,在经济、金融各个层面上仍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首先,促进了银行业的改革开放;其次,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再次,有效地化解了历史形成的金融风险;最后,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存在着资产质量较差、资本充足率不足等问题随着以往存在问题的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程度严重失衡
当前,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差异较大,发展程度严重失衡。这一方面受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战略的限制。
(二)经营区域过于集中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徽商银行和吉林银行外,其他城市商业银行都是在单一城市经营,这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其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单一城市经营势必使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集中在该区域的优势产业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经营风险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和市场的扩大,企业的区域扩张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空间布局提供金融服务。
(三)产品服务创新不足
目前,通过为广大客户提供理财咨询、投资顾问等中间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均比例呈上升趋势。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却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没有把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收入当作新的利润增长点,再加上客观上受经营区域单一、经营网络过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只能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求生存。
(四)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其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参与过多,真正关心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私有企业、自然人以及外资股东所持股份比重并不大。这就导致了城市商业银行被少数人控制,其贷款受政府意愿的影响很大。另外,城市商业银行还存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职责不明确,无法达到有效制衡等问题。
三、对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欧美中小银行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兼并、重组和联合
城市商业银行应兼并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城市信用社以及寻求同级之间的兼并联合。通过兼并和重组,城市商业银行不仅能扩大自身的规模,提高抗风险能力,还能减少不良资产的比例,增加资产实力。统一内控制度建设、统一科技电子化建设、统一业务标准、统一业务凭证、统一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社会信誉度。
(二)加强内控机制改革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助于形成对经营者的产权约束,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地引进人才,加大业务创新力度。
(三)正确的市场定位
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成功经营经验的总结,城市商业银行应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及地方人民银行;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当家理财;参与地方经济改革,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简而言之:服务地方、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
(四)政府的政策支持
首先,央行应允许城市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贷款对策和贷款种类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其次,中央银行应扩大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渠道;再次,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处于组建时间不长且内部存在着一定的兼并和重组,政府应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并购实行免税优惠;最后,政府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业务,并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化解提供支持,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一种国民待遇。
(五)加强产品创新,扩充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业务品种多样化原则
各经营网点要尽可能多地开办中间业务,在竞争策略上力求做到品种全而精。
2.市场营销高效化原则
要简化操作程序,推行套装交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注重中问业务整体推进。充分利用自身在信息、网点、人员以及本土化方面的优势,建立起高效、快捷的电子网络,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3.营销策略针对化原则
要了解辖内企业和个人对中间业务产品的需求,在市场调查中制定营销策略和使用国际惯用营销手段和方法,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使开发的中间产品能有效地进入市场,树立独具特色的品牌,扩大市场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家才.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并购与重组——徽商银行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丁志杰.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J].金融论坛,2002,(4).
[3]盛松成等.对我国股份制中小银行发展若干问题思考[J].金融研究,2000,(10).
[关键词]人力资源流失;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
[DOI]10.13939/ki.zgsc.2016.01.067
1 引 言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商业金融模式,它将传统的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结合,打破传统的金融模式,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工具为客户提供信用创造、支付中介等金融服务。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客户参与度,较好的协,较低的中间成本,更便捷的操作方式。互联网金融主要是由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运作的非金融机构组成,这些非金融机构在投资、理财、支付等方面冲击着传统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由于互联网创新的力度不够,其信用中介、信用创造等职能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融资支持作用受到冲击,在互联网融资平台、第三方支付的影响下,商业银行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商业银行的员工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现在,许多商业银行出现“离工潮”,高管变动也异常频繁。人力资源作为支撑银行发展的核心资源,在商业银行面临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背景下,要把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管理的地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推动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现在,商业银行如何满足人才的需要,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失,是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分析
通常意义上,人力资源流失是指人力资源的工作状态发生迁移,即工作地点从一个单位到了另一个单位。人力资源流失不仅是人才离开银行,给该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影响;而且还是银行的人才激励措施缺失影响到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影响银行的发展。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2.1 员工自身因素
商业银行因其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稳定性吸引了众多的人才,但真正投入到银行工作中后,实际工作超出了自己的预期,此时员工会根据自身因素来衡量自己的“去留”。首先,银行员工受到他人影响,容易产生辞职的想法。有的员工因为外界的影响、自我评价高、工作要求高,银行工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的时候,在工作中会产生倦怠、消极的情绪,离职是必然的结果。其次,员工的低忠诚度容易导致流失。当商业银行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时,商业银行会缩减营业成本、增加员工的工作量来对抗冲击。如果员工的忠诚度不高,在面临压力的时候,员工会寻求新的工作机会,产生离职倾向。最后,员工的满意度低也是造成员工流失的原因。大多数人选择银行是为了做一份收入中等、工作稳定的职业,但是实际的工作会与期望背离,此时员工的满意度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容易满足的员工,他们会期望找到薪酬好、福利好、环境优、发展空间广阔的工作。
2.2 商业银行内部因素
商业银行的文化对员工的组织认可度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90后”成为商业银行基层员工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90后”的特点,组织文化是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员工对商业银行文化的认同感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
随着行业间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部分,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但是,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度不够,不能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没有合理的招聘、培训、激励机制,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会存在人力资源的流失。以校园招聘为例,每年银行投入很大的成本进行招聘,在招聘信息中,大多数银行只是笼统的写出几个岗位,但是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并不明确,应届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并不能自我定位,只是抱着“只要我能进银行,不管岗位”的心态,这给商业银行的招聘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在新员工入职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人力资源流失。
2.3 社会外部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工作的认识越来越模糊,对于“90后”,他们不会把一份工作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追求,他们会寻求更适合自己发展、更有利于自己进步的职业。当他们发现银行工作不能给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时,他们会“跳槽”。当互联网金融日益壮大时,机会越来越多,银行的工作不再具有竞争力。随着人力资源市场的成熟、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银行的专业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员工有更多的择业机会,便造成了银行人力资源的流失。
3 人力资源流失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人力资源作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的流失会对商业银行产生重要的影响。
3.1 人力资源流失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
人力资源流失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就是加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日益扩大,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的工作压力更加沉重。近年来,多家商业银行为满足对工作人员的需求,每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校园招聘,商业银行的大部分基层工作是由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承担的。在面对银行繁重的工作下,基层员工的跳槽率日益攀升。虽然这些员工不构成企业的核心人员,但每年商业银行为此承担的成本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流失不仅仅是基层员工,银行的业务骨干、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对银行造成更大的影响。
3.2 人力资源流失对商业银行的间接影响
人力资源流失对商业银行的间接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商业银行专业人才、客户经理流失会带走银行的优质客户资源,商业银行的客户是需要营销人员进行维护的,当这些人员离职后,客户会倾向于把公司业务交给熟悉的人,因此员工离职后会一定程度上带走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其次,人力资源流失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誉,员工迫于压力离职会对银行造成无形的影响,影响银行内部结构的稳定,向社会公众传达一种负面的信息。
4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流失的对策分析
虽然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传统金融业务也是一种补充,它为银行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商业银行带来创新的动力,打破传统的限制,结合商业银行巨大的资金规模,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一定不能墨守成规,应主动拥抱互联网,不断地加大创新和变革的力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样银行一定能够在未来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过程当中成为主力军。在商业银行进行创新的同时,要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力度,组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为商业银行创新服务,供给大量优秀的员工。同时对银行的专业人才,设计合理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员工流失率。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应该在银行组织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建立适合分行发展的组织文化,让员工参与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满足员工心理需求,让员工为了银行发展而努力。
5 结 论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人才流失的困境,商业银行要主动拥抱互联网,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从招聘、培训、岗位设置、薪酬管理、企业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管理,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调动银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增强银行的发展后劲和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