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

对网络文学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网络文学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语言;对比

网络文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且网络文学有着其与众不同的特质。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体现出的是世俗性和物性的特征,其所显示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民主性。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进行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把握网络文学的特质,更能够促进当代文艺建设的向前发展。

1、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

1.1两种文学传媒的对比研究

1.1.1传统文学

对传统文学而言,其主要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是纸质,其内容有文字构成,其传播属于单向传播。一般而言,传统文学在创作上具备一定的写作程式,且不同类型的文学具有相对固定的体裁和形式。以小说文学为例,在创作时必须全方位、立体地、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并反映时代的特质。同时,传统文学多被附加了一种激励社会和教化社会的责任,肩负着传递和弘扬主流社会价值,宣扬传统道德的任务。

1.1.2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则是现代互联网为基础,充分发挥网络语言和链接技术的优势,充分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来彰显和表达的一种现代文化形式。网络不仅承载了各种传统文学体裁和形式,也派生出了一系列无法以体裁或表现形式来进行界定的传播方式。例如,文学网站、博客、动画软件等。这些均成为了网络文学的重要传播载体。从传统的方式和传播的层面来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一是,网络传播方式互动性强,传统文学传播方式较为被动;二是,网络文学成为平民化的一种话语表达形式;三是,网络文学随着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扩展,日渐衍生出多种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学传媒形成巨大冲击。

1.2两种文学语言的对比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语言上存在明显差别。传统文学为表达思维的严谨性和作品的表达意图,在创作语言上往往千锤百炼,对语言进行修饰,对句式进行选择,追求语言上的准确性、形象性。传统文学的创作者往往绞尽脑汁的推敲文字,修饰语句,追求所需的韵味。网络文学则明显不同,它追求的是通俗化、速食化。在语言上,网络文学追求简短、直接、幽默的表达。因此,网络文学句子结构较为简单,形式短小。

1.3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读者参与度的比较

1.3.1传统文学无法参与创作

无法参与和无法改变是传统文学文本的主要特点。传统文学作品一旦创作完毕,读者便无法参与起创造。传统文学的这一特点是对文学作品原作者的鼓励和尊重,但是也限制了作品阅读者的读解权。读者只能在阅读传统文学作品后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而网络文学则可以接受创作的双向互动。

1.3.2网络文学的双向互动

网络文学中,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后,结合自己的感想及对文本的看法做出一定的回应和点评,从而实现读者与作品创作者之间的沟通。这种双向的互动性得益于与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甚至会出现一些作品被他人删改、续写、转载等。网络文学没有如传统文学般的特权性,相反具有了一定的平等性和民主性。因此,网络文学中人们的参与度更高,文学产生的效果也更大。

1.4文学的目的与意义的比较

从文学的目的与意义角度来看,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别。具体如下:

1.4.1传统文学的“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

传统文学的文学理念中,人们追求的始终是在“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二者之间徘徊,少有如网络文学般的宣泄与自娱。“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依然是传统文学中的主导意义。它已成为人们对现实生活进审美认识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传统文学作家则是着眼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去发现其中的美,去概括其中的美,去塑造美的形象,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当读者品读作品时,便会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命运以及作品刻画出的各种情景,形成强烈的情感反映,或悲伤、或快乐、或优美、或丑恶。读者在精神上接受陶冶和愉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增强辨别是否和丑恶的能力。

1.4.2网络文学的宣泄和自娱

网络文学创作者以文字撰写着人生经历和情感股市,不加掩饰,不过度雕饰,也没有虚伪的迎合。因此,网络文学中,“功利意义”与“审美意义”居于次要位置。一名出色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其作品质量不亚于传统文学中的一些作品。同时,这种文学更贴近于文学的本质。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中依然存在的很多泡沫文学。泡沫文学是互联网和网络文学自身特点决定的,也是必然会产生的。

2、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发展的趋势思考

一是趋同化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在商业化运营下,一些脱颖而出的网络文学创作者选择将自己的作品以传统媒体出版作为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这会使得网络文学朝向与传统文学趋同的方向进行发展,最终与传统文学融合,成为“传统文学”,而“网络文学”这个词便会名存实亡。对网络文学来讲并非是一个很好的归宿,这将意味着一种具备网络特质的文学形式可能消失。二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虽然具有巨大差异,但同为文学使得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目前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应当通过努力实现艺术与网络化的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和创新,在保持网络文学特质前提下寻求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文学可以适当借鉴传统文学的优势所在,可以采用新兴的“博客”写作形式等保持写作的相对自由、个性化、传播文学的基础上,追求文学造诣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2篇: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学;中职生;校园文化

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而21世纪的学校,不但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更主要是肩负着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的重任。而所谓“完整的人”是指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独立的人的可贵”。学校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校要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必须了解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增强他们自律、自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文学能够发挥这一主导作用。

一、网络文学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力

目前,大部分中职生,以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例,他们大多是九年义务教育中文化素质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实际文化水平与其所学年限应具备的文化水平相差较大。在初中,他们是弱势群体,不被学校、老师、同学重视,精神空虚,缺乏自信。在行为上表现为纪律松散,组织观念淡薄,自控能力薄弱,无心向学,80%以上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且逆反心理特别强。进入职中后,大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想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他们想掩饰自己的过去,渴望得到人们的赞同。但长期以来,他们缺乏沟通,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对老师、同学缺乏信任。于是,他们只好寄情网络,把自己的思想,对社会、他人的看法在校园BBS、博客或QQ论坛上诉说,于是这就形成了中职学校学生最初的校园网络文学(注:他们的水平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的水平)。这些文章或者只可以说是文字观点,代表着他们的心声,能引起相当一部分学生或同龄人的共鸣,反响的人越多,他们的自尊心越容易满足,随之自信心也就增强。“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有质量的交流,不仅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还可以激发出交流双方的某种创造欲,使个人的虚荣心在交流中获得满足,这是别的方式无法代替的。”

二、网络文学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文学素养,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也是网络社会的主要媒体,“不懂电脑的人”被认为是21世纪的新文盲,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网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几年来,我目睹了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改革,也亲身体验了这种改革。在职中,基础课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浓缩,由原先的每周6节降为现在的每周2节,教学任务基本没变,老师几乎没时间去分析他们的写作。所以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单单依靠课堂上的那点讲解远远不够,必须靠自己去钻研,也不可避免需要借助网络。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需要,布置他们去一些网站上(如榕树下、潇湘书院等)浏览和精读一些网络文章,例如:教完《荷塘月色》后,学生就会马上在网上找到相关的文章《漫步荷塘》(选自《文学博客网》),然后再在课堂上谈感受,有文学兴趣和爱好的同学,还可以仿学。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而且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触发他们写作的灵感。当然也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教育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健康的网络文学作品,并鼓励他们在自己的班级QQ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写一些自己的心情日志,从而达到丰富校园文化的目的。现在的中职生,不同于大学生,也不同于一般的高中生,他们学习相对不那么紧张,自由空间度大,但精神反而较空虚,视野有限,校园文化内容比较呆板单调,如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丰富适合他们年龄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7年1月,中国校园文学社团联谊会、中国网络文学联盟和搜狐原创在北京主办了以“网络文学与青春校园”为主题的“2006―2007中国网络文学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文学素养,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培养文学新人,营造健康活泼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这充分说明网络文学已引起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并把他与校园文化密切联系。

三、网络文学贴近生活,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网络文学的雏形是一种心情日志,学校老师借助学生的这种网络文章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现在的中职生,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经验不足,且大多数的行为上有偏差。这种偏差主要体现为品德型和性格型,这又与他们不良的需要、个性心理及年龄特征有密切联系。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性格孤僻、性情多变,对社会、对他人都带有一定的防范心理,他们不会轻易表露出他们的心声,但他们要宣泄,要减压,必须借助一定的外在东西,恰恰网络给他们提供了这一机会,网络具有隐秘性、多元性,学生不用担心有人知道他们的心态,他们可以尽情地倾吐,尽情地发泄……校园BBS,对同学们来说,这里是一片自由广阔的天空,他们可以把对学校的意见或建议,对学校制度、校风、校纪等的看法通过网络表现出来。

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基础性、前瞻性的事业,它决定校园文化必须具有超前性,能够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校园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校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已无法适应当今的学生,他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喜欢赋学习于娱乐,喜欢张扬自己的个性,不喜欢受约束,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所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文学的优势,真正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愉悦的、轻松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作为一种新型现象的网络文学也不例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网络作为一种特别的载体,给学校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和老师都真正融入到这个集体,为学校的文化建设群策群力,添砖加瓦。但是,网络文学毕竟是个崛起于世界文学之林的新事物。它特有的广泛性、互动性、多阶层性,给阅读者带来的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各个角落里的最隐匿的思想告白。人们在感受这一文化氛围的同时,还得注意他自身的弊端及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篇: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

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将不会再有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概念区分网络文学的意义,使“全民写作”逐渐变成了现实,文学的门槛降低了,走向文学的道路变得更加宽阔和多样

“从当年的BBS开始,我们第一次发表了一行行抚慰心灵的文字。网络文学的大门从这里开始打开。十年过去了,网络文学已经由当年散乱的心灵絮语,成为一个浩瀚的文字海洋。数十万作者在这里创作,数千万的读者在这里读书。”——这段宣言式的文字来自“网络文学10年盘点”官方网站,风格一如网络文学本身,沾染着青春似的嘹亮和忧郁,走在我行我素和渴望认同的矛盾地带。今天,网络文学已经以一强之势立足文坛,网络平台也开始成为所有文学形态的重要载体,网络与文学,早已不再是互相独立的个体概念,我们从它们不断交融的态势中,不仅感受到了网络的巨大能量,同时也发现了文学的新生命。

6月25日,在中国作家协会指导下启动的“网络文学10年盘点”活动在北京闭幕,这次活动被认为是中国网络文学诞生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评选活动。第一代网络小说和网络作家的名字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记忆中。

十年更迭,因为网络的出现,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期,如今,变革依然在进行。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学从完全孤立在体制外,到传统文学不愿认可又不得不去了解它,再到两者开始相互渗透彼此借鉴,这中间的过程,痛并快乐着……

网络作家:从业余到专业

“纠结”,是网络流行语。网友们喜欢用它来形容自己复杂的心情。谈起网络文学,许多人大概都会觉得很“纠结”。

记者认识几位文学评论家,过去几年来,他们都写过有关网络文学的评论文章。作为生存在传统文学生态里的评论者,尽管略有关注网络文学的动态,但是,他们仍然坚持把传统文学看作文学的正统,网络文学与生俱来的草根性和日益浓厚的商业气息,使其始终无法进入评论界的主流视野。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坛和图书市场上分得的蛋糕越来越大,单单起点中文网一个网站就拥有19万签约作者,日均6000篇作品被上传,面对这样的情况,评论家也好,整个文学界也好,已经不可能再将网络文学孤立于体制之外。

曾经有网友说:“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网络作家的社会地位低下。网络作家在网络文学圈子里是神,因为这是他的领域,但是,一旦走出网络,就不是他的领域了!”这样的慨叹,在当下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

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张威,网名“唐家三少”,是著名的网络文学“四驾马车”之一,走出网络,他依然“笑傲江湖”。不久前,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谈到自己对作家的看法,他说:“作家该怎么区分呢?出版作品就算?加入作协就算?这个看你怎么看,传统作家该做的我们也做了……而且,传统与网络该怎么区分呢?发在网络就算网络作家,传统出版就是传统作家吗?现在传统作家也在网络首发,我们的书也出版。”的确,如今,许多网络以写作为职业,与专业作家无异,他们不再是网络文学初诞生时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张威说自己的写作很有规律性,每天写1万字左右,全年无休。这种工匠似的写法,算文学创作吗?这是传统作家向网络作家提出的质疑。不过,对于网络作家来说,这是他们的创作模式,就如同传统作家也有属于自己的创作模式一样,而创作的成果究竟算不算是文学,则应该由读者给出答案。让网络作家越来越有自信的,正是与日俱增的读者。

或许,在数字时代的今天,传统的眼光确实需要一个更新的、更大的视角。

网络文学:也有不少闪光点

6月15日,由《文艺报》和盛大文学共同主办的“起点四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评论家提出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肯定性观点,比如,“网络文学作者确实是才华横溢”、“网络文学的灵动性最值得珍视”、“网络作家的出现代表伟大时代的起始”等等。《中国文情报告》的主编白烨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他在评价“我吃西红柿”的玄幻作品时,认为是将文学性、传奇性和游戏性相结合的力作,小说的内容具有文化意韵,并不是简单地写故事。可以说,这些观点都在从一个侧面肯定网络文学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的存在对文学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事实上,网络文学中也的确存在着优秀的作品,并且集聚着蓬勃的文学力量。其中,网络诗歌便十分具有代表性。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网上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歌热潮。根据不完全统计,“5·12”后短短两个月内,网络上发表的赈灾诗歌多达10万余首。其中,如:《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等诗歌被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转载,有人甚至评价说“5·12”后的网络诗歌创作,是汶川大地震留给世界的特殊财富。

罗继仁是《诗潮》杂志前主编,退休后依然致力于诗歌创作和研究,他收集了数百个诗歌网站,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每天都坚持上网浏览,关注网络诗歌创作,他认为,真正的好诗在民间。网络为诗歌找回了民间性和草根性,上网看诗,甚至会让人感受到上世纪80年代全民皆诗的气氛。

同时,网络文学仍然存在许多令人诟病的地方,比如文字功底不高、缺乏思想性、题材狭窄、过于迎合大众等等,但是,也不应该忘记,每一样新生事物总是要经历成长的过程。作家余华曾经表示,一些网络文学的水平令他联想到大学生自办的杂志,是不够成熟的文学。不过,他也肯定了网络文学的意义,因为它们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自由。作家莫言则认为,文学的神圣性因为网络而消解了,但,网络也使“全民写作”逐渐变成了现实,文学的门槛降低了,走向文学的道路变得更加宽阔和多样。

文学将是“网络上的文学”

近两年来,门户网站纷纷开设文学板块,连载文学作品,其中不仅仅包括网络文学,还有大量的传统文学。现在,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不用电脑写作、不浏览互联网、不开博客、不用电子邮件,他们也在日益依赖网络提供的诸多便利。传统作家们在个人博客中发表的日志,随时可以结集出版,正如“唐家三少”所说,传统与网络该怎么区分呢?恐怕已经越发难以区分了。有评论家已经提出,“网络文学”概念正在外延,未来的一切文学可能都将成为网络文学。

作家蒋子龙的长篇小说《农民帝国》于去年年末出版后,在多家网站进行连载。以腾讯网为例,截至6月25日,已经连载到第四部分的第117节。网友通常会选择更新速度较快的网站追读,并且会边读边在网页上留下感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民帝国》也可以被称为网络上的文学。网络为传统文学提供了更广泛的读者群。

网络文学研究专家马季认为,未来,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将不会再有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概念区分,文学大家必将诞生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的一代人中。作家陈村被认为是最早走进互联网的传统作家,在他看来,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今后的作家都将是网络作家,可能都会在网上首发作品,这个状态将在多久之后实现,可能无法确定,但是方向是一定的。

歌手崔健在专辑《新路上的摇滚》里唱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网络文学的下一个十年将会怎样?文学的下一个十年将会怎样?虽然难以预料,但却值得期待。

链接

网络文学关键词

1998年:榕树下的崛起。“榕树下”被喻为网络文学第一站,它的网络原创精神使文学真正成为了大众的文学,韩寒、郭敬明等一大批网络作家,都是起步于“榕树下”。

1999年:第一次网络文学大赛。“榕树下”举办第一届网络文学大赛,“三驾马车”(李寻欢、邢育森和宁财神)的称呼首次出现在传统媒体上。

2000年:繁体市场拓荒。繁体网站鲜网发掘了各个领域具有潜力的作家新人,几乎九成的优秀网络小说都是鲜网首发。

2001年:天涯群英荟萃。2001年4月,王怡在天涯社区发表《二十世纪之乱臣贼子(一)》,引起极大反响,天涯社区逐渐确立了第一华语社区的地位。

2002年:新锐幻剑书盟。幻剑书盟由多个文学书站合并而成,开创了网络奇幻、武侠盛世。

2003年:起点争霸。起点中文网获得2003年全国个人网站大赛第一名。至此,起点中文网正式崛起。

2004年:盛大收购起点。2004年,盛大互动娱乐有限公司宣布以现金形式收购国内领先的原创文学门户网站——起点中文网,标志着网络文学正式商业化。

2005年:职业作家体系的尝试。2005年3月,起点中文网正式推出“起点职业作家”体系,对有志向成为职业作家的优秀作者实行“保底年薪制”,此后,起点书库存书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2006年:个人网站时代的终结。天逸文学正式关站,标志着2000年开始兴起的个人网站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在收购浪潮中被注入强大资金的商业网站。至此,网络文学开始进入成长期。

2007年:门户进军原创文学。这一年,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如搜狐、新浪等,开始设立文学板块,并开始实行收费阅读制度,原创网络文学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第4篇: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

一、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时代性取向

互联网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也是时展的必然。作为审美对象的网络文学,虽然与纸质的传统文学不同,但是它与时代同样息息相关的。中国的当代文学在经历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等主题以后,一时出现了即时性。时代的变革使一大批年轻人不满足于低质传统文学的束缚和单一性,于是他们醉心于网络,或泄渲情感如早期的言情小说;或为了逃避现实充分发挥想象空间的幻想小说;近年来又迎来了现实题材的创作时期。这些网络文学的出现,虽然它开始并不为所谓正统文学史家、评论家、作家们的看重。但是它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征服那些指三道四的人们。2010年4月6日,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中,当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cubiu)先生认为“网络文学质量低下”时,立即遭到了大陆许多网民的反对。有网友认为,顾彬自己说从来不上网[2]。既然从来不上网,怎可奢谈网络文学水平的高低呢?还有许子东先生认为,网络时代的中国作家过于关注受众。我们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受众,任何一种文学都会走入死胡同。因为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受众。作为有上亿读者的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天,虽然有过坎坷,但其辉煌也是有目共睹的。据新华网报道“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就评出了十佳优秀作品,并于2009年6月25日在北京落下帷幕。此外,来自晋江原创网小说《大江东去》,前不久还获得了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网络文学在的获奖,说明网络文学已经得到大家认可。如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已为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当然,这与作协,各大文学网站与门户网开设“文学”窗口的促进、扶持是分不开的。可以肯定地说,不久的将来,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的一部分并不是空谈,而是指日可待的,而且现在已具雏形。因为时代的东西,它是有生命力的。作为具有时代特点的网络文学,其创作目的,就有意或无意间记录下了这一时代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奋斗的历程。这正如读当代传统纸质文学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红旗谱》、《红日》、《红岩》等作品一样。即使网络文学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甚至过多地描绘日常生活,抑或过于关注生活的表面层次而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不过,正因为如此,我笔写我心,我笔写我感。记录一个人的迁徙,一座城市的变化,一个时代的动态,一场情爱的过程,一个企业的兴衰……这些都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它的审美价值就在网络文学上清晰而完整地记录下来。成为时代性的最好诠释。

二、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快乐性取向

在哲学美学中,有人将审美快乐与美的本质相提并论,认为美只不过是这种快乐的客观化[3]。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创作的机会和欣赏的机会,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它是一个不会因为种族,地域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文化修养等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和偏见的自由世界。人们能真正拥有创作的自由和与人分享的乐趣。我们知道,审美的乐趣,并不仅仅来自视觉和听觉等感官的感受,而且还要从这种感受一直贯穿到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次。诸如情感、想象、理解等。这种贯通性,会使人的整个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因素发生自由的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网络文学就是这么一种愉悦的体验。网络文学无论是创作者,还是作品与人共同享受者,都是“非功利性”的,是“自由”的。因为,自由是产生快乐的基础,欲望和意志在心灵上得到了摆脱。人们在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享受中,享受的是自由的世界,没有物欲和意志的限制,有一种心理的平衡与满足。并且,这种快乐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心理创作欲望和欣赏欲望的刺激而唤起的,在自由的网络空间或抒发和渲泄自己的情感,利用想象理解的心理行为阅读作品,从而产生愉快。互联网最大特点是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尤其是言论自由。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的诱惑正是基个这种自由带给人们的种种享受而产生快乐。网络文学与传统纸质文学相比,它没有投稿、审稿、退稿这一繁杂而挫人锐气的失败感。它对热爱文学缪斯的人来说,网络文学的自由创作是一种快乐,对于那些追求快节奏,多元化的受众来说自由的选择,以及与情感与理智的交流,同样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寻找到了一种可贵的平衡。况且受众与之间的自由交往,以及无功利性,更易让人对网络文学产生一种审美愉悦。2007年12月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讨峰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与会者一致认为,网络文学具有“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有自由、宽容、真实、平等原则;有宽阔无比的向别人学习,自我挑战的空间;有无拘无束充分表达的民利[4]。这是对网络文学特质的一个基本认定。就是因为网络文学的自由、非功利性、真实、平等等特质,所以的快乐与受众容易产生一种情感上快乐共鸣。

三、网络文学审美价值的大众化取向

作为一种无国籍限制,超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网络文学的诞生、成长始终栖息于网络这个平台,自然而然地走向大众,表现大众,服务大众,并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人数达到了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博客作者2.21亿人。并且网民上网时间长,比上年人均增加了32.1小时,域名总数达到1682万个。网络娱乐和网络文学用户使用率排名第10位。据分析师解释,随着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网络表达和信息传递的渠道与形式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具互动性、自主性、多样性[5]。《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结果还显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1.62亿人,使用率达到42.3%,并且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庞大,这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阅读;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传播的广泛性以及自由又刺激了的创作激情,实现了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并且读者与作者群的结构比较合理,年轻化、高端化倾向得到证实,作为精神粮食的网络文学已为年轻人,及有阅读能力的人所喜爱。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文学网站“榕树下”使中国网络文学走出了发展的第一步。此后,一些知名网站,诸如新浪、搜弧、网易、雅虎、天涯、乐趣园、网虫等都开辟了“网络文学”版块,网络文学成为了网络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网络文学网站的免费投稿、编审、阅读、助推了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至今为止有多少文学网站,已经没有人统计,也难以统计,不过早在2005年,就有资料统计全球有中文文学网站3720台,中国大陆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个,发表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网站268个,小说网站486个,诗歌网站249个,散文网站358个,发表剧本的75个,发表杂文的31个,发表影视作品的529个。其它各类非文学网站中设有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3000个,特别是各门户大型综合性网站都开辟了文学视窗,登录大量文学名著与原创文学作品,使网络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因为有互联网提供的平台,网络文学就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才被众多网民熟悉与接受。网络在拉近科技与人们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文学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不分性别与年龄,不分种族与民族,不分天南与地北,不分国内与国外,不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就成就了网络文学大众化价值取向的最根本原因与发展和客观存在的现状。网络文学的发展,使人们在网络这个平台上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读者成为现实。人们真正拥有进行文学创作的自由和与人分享作品乐趣,并且随着PC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享有这种自由与乐趣的人越来越多。一般人认为文学高不可攀的时代已经结束,人人都成为文学艺术家的理想正成为现实。由此观之,网络文学无限的贴近大众,反映大众,服务大众,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当代社会意识和时代的一种反映,也是当代文学发展,繁荣的必然之路。

第5篇: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

网络小说成全的碧海蓝天

说到网络小说,我有两点看法:一,网络是载体,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纸质媒体的新的传播范围广泛的便捷化的媒体。网络作为一种传播渠道,一种工具,至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它改变了文学的本质,也没有证据表明它改变了文学的评价标准;二,网络发表的便捷化,在线阅读的即时化、网络信息库的庞大与无限可选性等,也对网络小说的网上生存以及写作者出于博取关注的取向产生某些影响,进而也对网络文学的结构、语言形态产生某种影响。这也是无法漠视的现象。

出版者寻找和挖掘网络作品,是一种与时俱进之举,不应受到苛责。但在面对网络上取之不尽的作者和作品资源的时候,不同的出版人取舍的标准可以是千差万别。网络芜杂,网络文学的芜杂,良莠不齐,文字垃圾比比皆是,这都是事实;去芜存菁,正是对读者、出版人和文学研究者眼光和艺术坚持的某种挑战与检验。看过一本所谓的网络小说,书中充斥着网络上流行的各种符号,完全是一种表面化的网络风格。“网络”则“网络”矣,却找不到“小说”,这是一种很强的即时消费的倾向,泡沫化的倾向。这种所谓网络文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是网络文学中的下品,注定是速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公平地说,网络文学中,有一大批真诚的写作者。他们以网络为平台,对网络和网络阅读者的需求与特点有自己的理解和吸纳,并把这些经验带入了各自的写作中。比如痞子蔡、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等,都在塑造着各自追求的写作个性。最近冒出来一位新的网络,蓝小汐,被誉为2007年以来最炙手可热的网络女,她的那本广受追捧的小说《成全了自己的碧海蓝天》,被称为80后一代的“经书”。作者是一位南京的女孩,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有很厚实的文学修养。在网上张贴半年左右的时间,点击数已达到1100多万,数字还在继续攀升。她讲述的是十分生活化的故事,关于80年代出生的一个女大学生毕业走上职场后的情感和生存际遇。曲折的故事、出彩的语言提供了很多关于这个年龄人群的全新的经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仅从认识价值来看,它也是一部能为80年后人代言的重要作品。小说刚出版,就被一家有实力的影视制作公司购去了影视改编权,可见它的影响力,已超出了网络和文学读者圈。

这部小说写生活,但其写法不是对传统写实文学的回归,它有着鲜明的80后人群的色彩。写他们长大,走上职场,走入烦恼的生活,以及开始人生的自立与磨难。小说的主干是爱情,逼真地写了这代人爱情的困惑以及情感归宿的追寻。小说的语言机灵活泼,很多话已经成为了准流行语言。比如以前人们说:请你成全我吧,现在在一些书迷中已经开始流行说“成全我的碧海蓝天吧”,这种语言的流行,也是互联网之赐。同时小说表达了当今社会急需面对和解答的问题。所谓垮掉的一代,他们走上社会后究竟会如何发展,是否真的是一些不堪寄托希望的人?这其实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作者用嬉笑而不乏调侃的流行语言,甚至带着一点点玩世不恭的语气,把很现实的问题进行了解剖。现实的观照、网络文风正是这种杂交,为小说提供了某种独特的魅力。这样的小说,你是没有理由加以鄙视的。在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所谓网络小说的宣判,而是悉心地发现与辨别。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网络小说要在网络上能得到人气,它必须是能抓人的,节奏比较快捷。这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但如果不能有效的把握,会产生排斥庄严、崇高、深厚,而流于快餐化。所以,关键还不是在于的媒介,而是要看写作者本身具备的修养和素质。

第6篇: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叙事;网络文学;表象化;怀旧

后现代是近年来的热词,但究竟什么是后现代,学术界没有给出一个权威的定义。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奥奈斯把它当作一面反映现代主义的镜子。学者普遍认为,后现代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关于后现代,人们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肯定的态度,认为后现代颠覆了正统的叙事,消弭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距离,通俗文化的地位得以确立,后现代打破了单一化,承认多元与差异,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种态度是否定的,认为后现代是消费经济盛行的产物,后现代文化是复制文化,失去了艺术的灵韵,缺乏深度。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学跟后现代文化面临同样的境地,人们对于网络文学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的。基于此,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盛行的影响下,紧随其后诞生的网络文学在叙事方面,呈现出了很多后现代特征。

一、网络文学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网络文学不是传统文学的延续,而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主要表现为叙事方面具有后现代特征。传统文学是通过笔墨纸砚创作的文学文本,网络文学则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键盘敲击的比特文学文本。此外,传统文学是作者导向的承担“文以载道育人”的社会主旋律叙事,网络文学则是读者导向的承担精神娱乐功能的大众化叙事,最具开创性的是,网络文学具有衍生性,它不只包括叙事文本,更包括在原著基础上衍生出的影视改编、动漫、游戏等一系列文化文本。在创作载体、创作方式、创作内容、创作主体方面早已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叙事有了新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元叙事衰落、表象化叙事、怀旧叙事等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

(一)叙事特征之一:元叙事衰落

随着后现代的发展,伴随的是“元叙事”的衰落,这种现象在网络文学叙事中体现得尤为鲜明。所谓元叙事,学者约翰·斯道雷解释道:“元叙事故事通过包含和排斥来发挥作用,把杂乱无章的世界整顿成井然有序的王国,以普遍的原则和共同目标的名义来压制其他的理论和声音。”[1](251)譬如中国的解放区文学、革命文学往往借助元叙事来维护话语权的统一,这种反映社会主旋律的宏大叙事在网络文学中几乎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私人化的情感写作。网络文学也可以称作自由文学。在网络上你不知道他的具体身份,网络独有的匿名性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写作,逐渐摆脱了主流话语的控制,真正实现了我手写我心的理想追求,因此文学创作天马行空,作者可以在网络上肆意挥洒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创作革命带来的结果是偏向于去中心、去历史的写作。网络小说创作平台主要有晋江文学城和起点中文网两大网站,可以看到,最受读者欢迎的往往是穿越小说和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的写作模式一般是在现代社会走投无路或者生活不如意的主角因为车祸、疾病等致死的原因意外穿越到古代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主角从现代穿越到古代,作者会为主角设置金手指,例如过目不忘的本领,贵人的帮助,死不了的神仙技能。如被誉为“燃情天后”的桐华创作的清穿小说《步步惊心》,该小说主要讲述了现代白领张晓因车祸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成为满族格格马尔·泰若曦,莫名地卷入到九子夺嫡的政治旋涡,她能够看到所有人的命运,却无法看到自己的未来,她知道所有的历史走向,却不能改变,在八阿哥和四阿哥之间左右挣扎,最终身死魂归的故事。主角张晓穿越回历史,和雍正帝谈起了恋爱,腥风血雨九子夺嫡的政治风波在作者笔下成了争夺主角马尔泰·若曦的荒谬之争,无论是清朝的深厚历史,还是九子夺嫡的政治血腥,都成了烘托主角光环的背景陪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的解构,平凡如尘埃的现代张晓穿越后却能够搅动历史风云,以勤先天下的雍正帝独宠我一人,从中带来的爽感体验是无法言喻的,这也正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完全解构了元叙事的崇高性网络文学把历史视为无关痛痒的创作素材,对历史去魅,解构了历史的深度意蕴,可以说是对历史的某种亵渎,但是,只要在不违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网络文学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带给读者的爽感体验,“以人为本”,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事物变成自己可以操纵的素材,这种创作颠覆了现代艺术和美学观念,对于文学和人的进一步解放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叙事特征之二:世界表象化

叙事的表象化是网络文学后现代叙事的第二个特征。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指出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形式特征,便是“最重要和最明显的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直接性和浅显性,一种在最刻板意义上的新的表面性”[2](153),这是一种缺乏深度的表象化特征,网络文学叙事便是去哲理的浅层叙事。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学,它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大众读者的需求,由此才能够产生价值,这就要求网络文学的叙事必须是通俗易懂的,过于高深的事物不适合大众。基于此,网络小说主要以“内容为王”,在口语化的语言基础上,竭尽全力创作新奇的故事情节,如在网络小说中添加穿越、重生、武侠、玄幻、仙侠、电竞等奇异的元素来给读者营造陌生化的阅读体验,从而形成欲罢不能的阅读。传统文学主要是时间艺术,网络文学偏向于空间艺术,作者往往通过“换地图”的方式来推动情节走向,同时也加强了叙事的表象化。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涉及到四海八荒的背景铺设,主要包括青丘、九重天、十里桃林、昆仑墟、大紫明宫等几个主要的地点,故事中的人物通过换地图的方式打怪升级,在这个过程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纠葛缠绕,同时展现了不同的地域环境,为读者打造了一场极其丰富的视觉盛宴。网络文学“换地图”的叙事手段,强化了文学叙事的表象化,简化了影视改编的难度,从而巩固了文本-影视-动漫-游戏多维产业链的良性循环。表象化的叙事,仅仅有呈现物体本身的兴趣,至于物体有没有什么意义,这不是作者关心的问题,世界本身的变化成为了可见的图画,这些图画逐渐成为符号,吸引读者沦陷其中,然而,在一个表象化的世界,人们已失去了分辨真假的能力,美被定义为和满足,不再是处于自律中的状态,而文学失去的又何止是反映现实的内容?

(三)叙事特征之三:怀旧美学

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中充斥着怀旧风潮,这种弥漫着后现代气息的怀旧美学在网络小说中屡见不鲜。最受读者追捧的青春校园言情小说便是借助怀旧叙事,再现每个人最宝贵的青春期这个特定阶段,唤起人们内心的回忆。如校园言情作家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分别是《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橘生淮南》,这三部系列作品都以振华高中为背景,讲述了高中生的叛逆、青春、爱情。在她的书里,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仿佛穿越过去,与自己相逢。还是那个严厉的班主任,还是那个熟悉的同桌,还有掩埋心底的暗恋,紧张不安的高考,热血沸腾的青春,通过怀旧触发了我们每个人的过去,我们每个不同的人,因为共同的回忆,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曾经的青春有过苦涩,有过遗憾,有过甜蜜,当时无法释怀的自己,回过头来才发现不过如此,正如八月长安所说“他们成为过风景,也装饰过我的梦”。其实怀旧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重现过往的真实岁月,而是虚假的历史表达。怀旧成为了对过往的有意拼贴,从而移位到一个新的美学框架中,人们只愿记住自己想记住的,同样怀旧片段也是作者精心策划的,读者们可以在编织的回忆里,充分回味和祭奠自己的青春。这种若有似无回避现实和客观事实的意图,具有浓郁的后现代情绪。

二、网络文学后现代叙事的价值

后现代叙事颠覆了正统的叙事逻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当今时代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后现代“让我们向统一的整体开展,让我们成为不可言说之物的见证者,让我们不妥协的开发各种歧见和差异,让我们为秉持不同之后的荣誉而努力”[3](211)。

(一)对权威的动摇

后现代叙事最重要的意义当属对权威的动摇。传统文学往往是上层阶级标榜自身地位的象征,亦或是代替统治者言说的教诲之辞。“谁在说话?在所有说话个体的总体中,谁有充分理由使用这种类型的语言?谁是这种语言的拥有者?”[4](62)福柯认为,知识、话语、权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知识就是权力,同理,为统治者著书立言的文学家们只不过是个处处受限的傀儡,所创作的文本背后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权力机制的运作。随着互联网技术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学叙事不再受制于权威,而是真正做到了个人的表情达意:“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5](212)这是出自被誉为“最佳网络文学”作品《悟空传》里的话,这些话带有石破天惊的力量,唱响了青年无视一切,反抗一切的叛逆,在传统文学中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极具反叛色彩的语句的。在后现代话语中,没有崇高的对象,没有绝对的权威,而更多变成了一种解构的对象,一种的存在物。《悟空传》通过对经典名著《西游记》的解构,采用戏仿和反讽的手段将偶像人物丑化,拉下神坛,在《悟空传》里一切都被颠覆了,那些被人们仰视崇拜的神仙都是丑陋的,人们心中的英雄偶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嘲弄了,《悟空传》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神话,这个世界不存在永恒,只有快乐和自己是真实的。此外,还可以看到,虽然一切都被解构了,但是爱情却贯彻始终,就连石头里蹦出来没有心的石猴孙悟空也在小说中谈起了恋爱,在小说里,爱情成了神话,在爱情面前,所有的伪装与冷漠,所有的制度与规则,所有的隐忍与克制,都功亏一篑。后现代就是要打破权威,尊重差异,将话语权还给大众。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过:“网络文学颠覆了传统写作的话语霸权。”传统文学创作唯一的道路是向刊物投稿,文学出版还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严苛的审核流程,再到生产印刷出售等等过程极为繁琐,还随时面临被退稿的危险,简而言之,文学是受限的。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创作格局,文学的门槛降低了,全民写作不再是神话,只要你想写,你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写作,读者们也可以即时看到你的创作从而发表自己的评价,形成了作者-读者的创作模式。网络作家跳舞说:“全民化的写作,全民化的阅读,低门槛,这就是网络文学最大的魅力。”后现代叙事通过感性消解了理性,以柔情战胜了冰冷的规则,以多元打破了单一的框架,拉近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距离,进一步解放了大众的权力,将“人”的主体地位抬高到了一定的高度。

(二)拓宽了文学的广度

依托互联网生成的网络文学,其特有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之与后现代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后现代的特征就是提倡多元性、包容性、共享性,网络文学全方位地拓宽了文学的广度,从这一点上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理念。1.网络文学降低了文学的门槛,人人都能成为作家,增加了文学创作的主体。传统文学对作家的要求比较严苛,有着严格的筛选审核机制,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作家的,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包括深厚的文学功底、渊博的学识、一定的学历等。而成为一个网络作家,只需要一台电脑。网络文学创作标准相对宽松,你只需要在网络上注册一个账号,会打字,你就可以写作了,对于作家本身并没有硬性的要求,如作家骷髅精灵曾学的是法学,耳根写作前曾经是英语老师,风凌天下写作前曾当过兵。在网络上,人人都能写作,人人都有成为作家的可能性,全民写作不再是神话。2.网络的即时性、分享性强化了文学的传播力度。网络文学是比特叙事,而不再是传统的纸质书写,网络作家和读者具有同步性。传统文学需要在作家完成创作再通过出版机构审核发行流入市场,读者才能够有机会阅读作品,而网络文学将作家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实现了同步,极大地加快了作品的传播速度。不止如此,网络文学还具有无限制的分享性,一个电子文本可以即时地分享给无数个你想要分享的人,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做到了,而且因为是电子存储,就具有了永久性,不会因为外在原因造成破损。3.网络文学具有衍生性,采用了一环套一环的跨媒体叙事策略,在推出原著作品后,又进行影视改编、动漫、漫画、游戏等一系列衍生产品,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的边界,文学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文本而是具有了更多的样貌。如今,人们的生活与媒介息息相关,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主流,这种“跨媒体叙事”在当今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叙事方式,正是媒介融合的数字时代或者说是后现代社会孕育了跨媒体叙事,人们在这种跨媒体阅读中,强化了深度体验,进而带动了消费热潮。如网络小说《花千骨》的跨媒体叙事模式,2008年《花千骨》在晋江文学城首发,2013年慈文传媒进行《花千骨》的电视改编,2014年下半年,慈文传媒与爱奇艺一同制作网络定制剧《花千骨番外》,2015年《花千骨》同名手游开发。网络文学《花千骨》从原著文本到影视改编到游戏开发成功完成了多个跨媒体叙事,模糊了文学与文化、艺术与产品的边界。4.网络文学最为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的全民参与性,这种包容的姿态与后现代不谋而合。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推动了这一特性,传统文学的规则和制度很大程度上对网络文学失去了约束力,但是读者的权力增大了,尤其是资本的介入,将读者变成了上帝,尼采说上帝死了,我想说上帝没有死,只不过换了身份从作者变成了读者。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但是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读者们可以对网络小说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说出自己的建议和批评,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读者们找到了主人的感觉,拥有对一部作品生杀予夺的权力,广受读者喜爱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可以创造出巨大的利益,读者们都不喜欢的小说就会被淘汰,而网络作家们的命运同样如此,这一切都掌握在读者手中。比如,网络作家失落叶的《都市邪剑仙》后期的剧情就在读者的建议下发生了改动,还有《凡人修仙传》中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进度,作者就剪掉了一些剧情。此外,读者们不仅有批评的权力,同样拥有创作的权力,比如在论坛里抛出一个故事情节,由读者们在不改变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创作的网络接龙小说。正是因为网络文学的及时互动性,使得网络文学广受欢迎。网络文学从作者、传播、形式、读者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传达了一种开放、包容、多元的姿态,重新定义了文学,让人们发现原来文学是这样的,而这种叙事内核正是后现代所要传达的意义———不被定义的意义。

第7篇: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

一、网络小说兴起与网络技术的双向互动

以网络媒介为消费载体,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阅读群体的心理空间。阅读网络小说,一方面有着从众心理,网络小说能让他们找到共同的话题;另一方面,消费社会所带来的物质丰富与个体欲求,社会压力与自我实现的悖论,也往往使人们精神世界受到压抑,而虚拟的网络成为他们精神释放空间,精彩奇幻的网络小说能让他们感官获得新奇体验,情感得以宣泄,精神获得自我满足。

举例而言,网络小说的阅读成为青年的文化消费热点。如《鬼吹灯》、《死亡天使》等新奇网络小说,极大地满足了人所共有的猎奇心理,而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令人产生很强角色代入感,使他们在现实的局促与压迫中情感得到释放与发泄。互动性、参与性的阅读让很多读者有了与小说血肉相连的感觉。同时,在架空的背景下,把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情感引入,勾勒出或华丽或曲折的的人生和爱情,比较典型地表现了本能替代性的满足和情感的共鸣。而且,从另一种角度来看,这也是“”的表现。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小说的强势崛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小说市场的混乱及无序,而且,网络小说巨大的市场潜力及正在盈利的事实,也在迫使更为合理的营销平台、传播平台的建立,这对于网络小说的规范及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网络小说的流行起到极大的刺激作用。

网络小说热也使各大网站不断研发新的阅读工具,使网络小说更为方便的被阅读者所接受。如凤凰网的阅读工具、QQ阅读等等。而这些新式的阅读工具成为了推动网络小说流行的新动力。网络小说的发,也推动了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市场与技术的相互交织也将网络小说推向了发展的。

因此,麦克卢汉强调媒介的影响和媒介的塑造力,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论断,认为媒介对传递内容有强烈的反作用,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从这一角度讲,互联网构成的媒介环境,形成了一种不同于纸媒时代的言说方式,而文学数字化作为一种成为媒介资本的大势所趋,势必由于新媒介自身的进步性而构成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当然,是否能利用媒介繁荣自身的探讨也为文学理论和创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也是网络文学之为文学的意义所在。

二、多重突围:技术改造之下创作结构与制度规约的打破

网络玄幻小说在构像方面极大地超脱了现实,以其新奇、搞怪、荒诞、诡谲,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变化万千的幻想世界,该审美特征与阅读者深层的审美心理遇合,开拓了强大的新视野,形成了超乎寻常的审美效果。这些现实因子,所带给网络小说的结果是,技术力量被不断渗透创作结构,而以往的制度规约也被不断打破,网络小说以各种形式脱离政治力量的束缚,成为更为自由的创作主体。这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打开了网络小说题材的新世界。网络小说的题材更为元化。题材风格多元化、边缘化,丰富的想像及无边界的叙事方式。他们可以没有政治因素的束缚,可以信马由缰,放笔写去,因此,这也也将网络小说定义的模糊使其创作束缚减至最小,让网络小说可以融合多种文类和题材,传统剑侠文化、武侠小说、西方奇幻小说、日本幻象类小说、黄易小说、港台及日本漫画、电子与电脑游戏各种文化形态交融到其中,这种庞杂让玄幻呈现了多元化的风格。

二是作者结构偏向年轻化。首先是创作主体的低龄化与写作的青春化。当前玄幻小说的创作者大都相当年轻,这与传统写作需要极深的人生体验和写作积累有很大区别。年轻作者的思想更为激进,更能接受新鲜事物,更有想像力。而且,他们不需要积累多年的名气,只要他们愿意去写,就可以凭着一枝笔、一台电脑,就能开始他们网络小说的写作。尤其是70至80年代的这一批青春,从小接受了日本、欧美动漫和网络游戏的影响,能用更感官的方式表达对现实与幻想、历史与虚拟的看法,可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阐释神话、传说中的幻象。

三是制度规约束缚的无限放小。因为受制于当前的种种环境因素,传统的创造模式无法打破各种制度的规约,政治性的主题、评批的角度与力度都需要拿捏的好,但,再考虑到出版审查、市场销量等原因,传统小说难以进行形式上、创作上的创新,但是网络小说在技术的带动,可以在制度上很少有创作主题的限制,一旦写作得不到理想的点击量,就会进行调整,甚至停下去创作另外的作品。而且,在出版制度上,网络小说可以不断更新主题,将现实社会可能被管控的,在网络小说创作中几乎没有禁区,因为,他们只要换一个叙事背景,一切主题都是可行的。这也开放了网络小说的市场与自由度。

总的来说,网络小说的盛行,其根源在于技术逻辑与制约逻辑双重解压后的必然结果。这不仅带来了网络小说结构的转变,也造成了制度的不断更新。而在这个主要逻辑之下,各种原因都成为了推动网络小说前行的必要动力。

三、网络文学产业化及其悖论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繁荣,资本介入是必然的走向,正如2002年,非盈利文学网站榕树下被转手卖给贝塔斯曼的残酷象征,商业运营对网络文学的插手是无可回避的事实,也正是新的运营模式的诞生,使网络文学的规模在数字虚拟空间数量惊人,如最具代表性的盛大文学官网,拥有近500亿字的原创文学版权,每天近6000万字的新增量,日平均访问量4亿次,日最高访问量5亿次,注册网民超过4300万,分布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旗下有超过93万名,而红袖添香网更号称有110万注册。产业化经营也在试图打造并集传统文学及其他跨媒体文化的集成商业平台,举办赛事,打造从原创到包装出版的一条龙运营, 邀请传统作家加入并以网络首发形式增加网站吸引力和含金量。可以说文学网站的产业化运营模式所呈现的积极推动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这种文学从数字化虚拟空间中的自由存在走向产业化培植的结果也包括——签约的马不停蹄笔耕不辍动辄一日上万字更新的机械化写作,类型化的有意跟风和引导,模糊了大众的需求。大多数故事都有固定的套路来发展情节, 中国武侠小说的行侠模式、复仇模式、争霸模式成为玄幻小说的现成范本,小人物迅速成为英雄,奇遇成为改变命运的最佳方式,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反映了人性中的弱点, 同时也是商业社会浮躁性的一个反映。但是,这是文化工化的一个明显表现,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网络小说创作也越来越大规模的复制化,更有力于网络小说作者写出大量的作品,有的作者一天能写几万字,一部小说连载数千章,这种快餐制造方式迅速推动了网络小说的野蛮生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小说创作已经步入了明显的模式化局面。如,知名网络小说写作者天蚕土豆,他写的《斗破苍穹》与《武动乾坤》在情节构造、人物性格、事件发展上都具有明显的雷同性,其实,从这一点也可以看,网络小说作者的知识贫乏。

随着网络小说类型化的跟风与愈演愈烈,最初建立在阅读者心里需求之上的写作成为一种产业打造出的具有习惯性号召力的产品,正如鲍德里亚论及的商品所具备的符号价值,当某一符号成为人们追求的“品牌”,相应的,事物自身的深度必然岌岌可危,而不断地模拟和仿像的背后其实丧失了自然指涉物提供的意义,所以,类型化网络文学的甚嚣尘上可以说扭曲了文学的应然之意,一大部分网络从自由言说走向了媚俗,同时也由于字数与通过在线阅读盈利的模式有密切的关系,字数越多也越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网络文学也由此充斥着大量空泛雷同的“长篇大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阅读者的心理需求,但论及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其自身依然有着不小的破绽,毕竟,文学不仅仅包括某种精神娱乐性的抚慰,也包括更为深厚的存在,一种对自身的存在不断发现不断拷问并不断震撼的诗性因素,是看到抗争的力量,是寻得精神皈依的感动,而不是在众声喧哗中狂欢后的空洞。然而,当类型化的文本一而再再而三的呈现,很难想象,这样的作品给人们能够带来的是对生活的珍重还是麻木。

而在当代社会中,网络小说不考虑其技术所提供的便捷与与极高的可接触律,其实更因从受众的心理需要而出发,而考虑到读者的身份,一方面,真正意义上的高精尖的中国的“数字化”一代往往存在于大城市的中产阶级以上的群体中,而很多的数字化“贫民”往往停留在山寨机,QQ,和网络小说的环境中,但很多“高雅的、上层的”理念和言说常常追逐着“图钉的尖端”,而给予“图钉冒”的则是不分良莠的倾泻而下,虽然有着极多选择,却常常失却规范,但正是这一大批人,成为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字阅读者,也正是这些人,最需要从廉价的幻想性娱乐中解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较完善的鉴定与规范的网络文学场域。

文学创作与商业运营的悖论在网络文学所体现的纷繁复杂泥沙俱下的情境中尤为突出,而在当代文学的创作与阅读的划分之中,与传统文学,青春文学并峙之下的网络文学如何规范并进一步寻找民族文化与价值的认同,也是需要不断关照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加]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河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第8篇: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

一、新媒体时代的新媒体形态与特征

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与发展,进入了互联网之后,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在数字技术不断完善的进程中,新媒体具有了与传统媒体不同的形态。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人们大多认为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①

按照传播学的视阈,新媒体大致可以归为如下形态:1.网络新媒体。因互联网发展而诞生的网络媒体是新媒体的形态之一,网络报纸、网络杂志、网络游戏、网络动画、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社区、网络出版、电子图书、博客等,构成了丰富而博大的网络媒体形态。2.手机新媒体。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联姻,随着卫星、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担任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出版、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等,手机已经成为传播与交往等重要的新媒体。3.电视新媒体。在数字、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数字电视,电视成为了多功能的电子平台,收视者可以点播影视剧、查看股票、医疗、行车等信息。由宽带有线电视网为依靠的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是电视新媒体的一种,它融汇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向客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它利用计算机或机顶盒+电视完成接收视频点播节目、视频广播及网上冲浪等功能。4.其他新媒体。在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出现了其他诸多的新媒体形态,诸如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车站电视、灯箱广告等,在公交车、地铁、出租车上的移动电视在播放新闻的同时,有诸多关于商品信息、演出信息、旅游信息等。高档写字楼、高档小区大楼常常装有楼宇电视,在播放商品广告的同时,也传播着某些信息。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已形成了其某些新的特征:1.信息的开放性。新媒体构成了现代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只要有相关的网络设备,人们都可以从新媒体获得信息,也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传统媒体严格的审核制度对于诸多新媒体没有了制约力。2.传播的便捷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可以十分便捷地将任何地方的任何信息瞬间传遍全球,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新媒体获得信息,可以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获得相关信息。3.传受的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新媒体具有传播的互动性,人们在接受相关信息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新媒体进行表达,在新媒体IPTV运用时,人们可以主动点播节目,形成了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某些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某些观念。新媒体不仅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文学创作,也影响了当下社会的文学阅读。

二、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发生了十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新媒体传播文学的形态与方式有关,文学不再仅仅是刊登在报刊、杂志、书籍上的文学读物,新媒体大大拓展了文学发表的空间与传播的方式,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电视新媒体等,都成为文学的载体与传播的渠道,新媒体信息的开放性、传播的便捷性、传受的互动性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1.拓展了文学领域。与传统媒介相比较,新媒体时代的文学虽然受到商业化的左右,但是新媒体大大拓展了文学发表的空间。“据关部门统计,我国文学网民高达2.27亿人,其中约有2千万属上网写作人群,经文学网站注册的高达200万人。”②新语丝、天涯、博库、盛大等诸多文学网站的出现,造就了一个文学狂欢的时代,文学创作的方式似乎更加自由了,文学创作甚至变异为文学生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不够时间好好来爱你》、《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等网络作品为人们所关注,不少网络文学作品走红后,既受到出版社的关注,有的甚至改编为影视剧,网络作家鹊起的声誉和丰厚的报酬,使网络写家层出不穷,盛大文学网号称有123万个作者,这些作者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由点击率创造出的网络稿酬的神话,令一些以往轻视网络创作的作家们也艳羡不已,有的甚至也将创作的初稿挂上了文学网站,有的还上了网络文学排行榜。在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中,文学创作的类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就小说创作领域就有奇幻小说、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灵异小说、网游小说、修真小说等,文学的天地越来越宽了。

2.改变了文学观念。与传统的文学观念不同,以往的“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已经被淡忘了,文学不再仅仅是劝善惩恶道德说教的工具,由网络、手机、电视等作为传播媒介的文学,更突出了娱乐性、消遣性,在现代消费观念的影响下,作为商品的文学其消费性更加突出,网络文学、电子出版、数字出版等对于纸面文学的冲击,使得诸多出版社调整方向,使得诸多书店濒临困境。在新媒体时代的读图语境中,文学与影视、戏剧、游戏、动漫结缘成为一种倾向,关注读者、关注市场、关注消费成为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动向,忽略经典性、重视大众化成为文学创作的趋势。在文学突出了娱乐与消费的语境中,某部文学作品的走红便引来了文学跟风,姜戎的《狼图腾》畅销后,出现了《狼的目光》、《狼的诱惑》、《狼的故乡》、《狼性失禁》、《狼的征途》、《狼的狩猎》、《狼的使命》、《狼的梦想》等作品。在电视剧《金婚》走红后,出现了诸多以结婚为题的电视剧:《结婚十年》、《我们结婚吧》、《我要结婚》、《裸婚时代》、《先结婚后恋爱》、《带着孩子结婚》、《为爱结婚》、《想结婚的女人》、《结婚进行时》、《中国式结婚》、《婚姻背后》。

3.转换了创作方式。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手机、电视新媒体等的出现一定程度影响了作家的创作,甚至渐渐使一些作家转换了创作方式,这并非仅仅是作家由用笔写作转换到用电脑写作、手机微博写作,更重要的是某种创作方式发生了转换。网络写作的互动已经形成了与传统文学创作的不同方式,读者影响着写家的写作思路,写家接受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写家与读者共同参与作品的创作。“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益对主流文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它的价值观念、操作方案、产业化模式等等也开始向整个文学界蔓延。”③在读图时代,影视剧的巨大市场与高酬劳的影响,传统作家向影视业转换或向影视剧献媚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创作的方式,在小说创作时就将小说剧本化(注重场景、对话的描写,忽略心理、情绪的描绘),出现了小说创作剧本化的倾向。在某些影视作品走俏市场后,又从剧本改换为小说,出现了一些剧本小说。倘若说网络文学让写家有了自由宣泄大肆铺叙的可能的话,那么手机小说、微博的出现,让们努力以简练的话语表达丰富的内涵、撰写有意思的故事,在其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具有了不断被改写被丰富的可能。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出现了某些新的倾向,文学领域的拓展、文学观念的改变、创作方式的转换等,呈现出某种两难处境:一方面文学创作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轻松,一方面文学创作变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粗俗、越来越浅薄,文学创作向文学生产转换,文学接受向文学消费转换,在由网络文学将文学推向一个狂欢的时代,文学的经典性被日益弱化了、淡化了。

三、新媒体时代的文学阅读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发生了某些变化,新媒体时代的文学阅读也有了重要的变化,新媒体信息的开放性、传播的便捷性、传受的互动性,让读者的阅读具有了新的特点。

阅读浅泛化,成为新媒体时代阅读的特点之一。网络文学、电子报刊、电子图书、手机文学,让读者的阅读更为自由与随意,地铁里、码头上、公交车里、办公室里,只要有电脑、手机、电子书就可以阅读,翻阅浏览式的阅读,一目十行跳跃性的阅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阅读,成为新媒体时代阅读的一种现象,便捷、快速浅尝辄止的阅读,成为当下社会浅阅读的基本特征。由于这种阅读方式,形成了大量浏览而缺乏深入的泛阅读,甚至只浏览标题而不细读文本的现象,不在大量文本前驻足,而在吸引眼球的段落词句上留步。

阅读的图像化,成为新媒体时代阅读的特点之二。数字电视、动漫图书、移动电视、DVD影视、3D电影、彩信等,让现代人的阅读图像化了,人们对于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常常凭借影视作品,而非通过名著的文学文本,在读图时代往往又出现了插图本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行,甚至也出版了一些图说中国古典哲学名著系列丛书,在让一些深奥的古典哲学图像化的同时,却也将一些深邃的思想简单化了。有人指出:“现代科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先后打开了通向读图时代的大路,消费文化的勃兴则使人越来越习惯在视觉中接触世界。久而久之,人的思维变得懒惰。”④追求读图的形象与轻松,追求读图的视觉,形成新媒体时代阅读的一种倾向,过于沉溺于读图中往往会弱化了人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阅读的游戏化,成为新媒体时代阅读的特点之三。在某些小说创作中,明显可以看到电子游戏的痕迹,那种天马行空的奇思幻想,那些打斗杀戮的场面,那些除暴扶弱的行为,都与电子游戏十分相似。在文学阅读过程中,与传统的文学阅读接受教益不同,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呈现出游戏化特点,追求愉悦、寻觅刺激、求得已成为阅读的某种目的,以至于在某些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跳跃式的浏览式阅读已经成为一种阅读的习惯,并非按部就班顺序阅读,而是在跳跃式浏览中选取有刺激的场景与情节,无论是宣泄,还是阴谋算计,无论是偷窥盯梢,还是杀戮火拼,读者们往往在这些夺人眼球的地方滞留,形成了阅读游戏化的片断性、零碎化,成为新媒体时代阅读的一种现象。手机小说的阅读更是如此,那些有色彩的手机小说,往往与性和政治相关,通过手机的一再转发,引起哈哈一笑,在游戏状态中完成了小说的阅读。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阅读,固然与媒体的发展技术的发达有关,也与大众文化的流行有联系,新媒体时代文学阅读的浅泛化、图像化、游戏化,成为了大众文化流行的一种症候。

四、新媒体时代文学发展的前瞻

新媒体信息的开放性、传播的便捷性、传受的互动性改变了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境况,网络文学的发展导致了文坛传统纸媒文学、商业性大众文学和网络文学三分天下的境况⑤,甚至有人提出网络文学已占“文学的半壁江山”之说⑥,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在整体结构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在文学领域的拓展、文学观念的改变、创作方式的转换中,可以说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更为自由更加繁盛的时代,多元化、丰富性成为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表征,文学观念的改变使文学卸下了以往一些强加给文学的重负,回到文学原初的娱乐消遣自我表达之途,创作方式的转换使文学与读者更加靠近了,在作者与读者、创作与市场的互动中,读者已经置于作为文学接受者消费者的上帝的地位,网络文学与纸面文学的互动与影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文学创作必定随之发生变化,在文学日趋大众化普泛化中,在文学日趋商品化消费性中,文学繁荣的表象下却存在着某种隐忧。

新媒体时代文学阅读的浅泛化、图像化、游戏化,让文学阅读进入了一个更为自主更加自由的时代,在作家被脱下的启蒙者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华丽外套后,读者不再接受启蒙者登高一呼的启蒙,也不再聆听灵魂工程师的絮絮叨叨的说教,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读物和阅读的方式,将娱乐休闲置于首位的阅读抉择决定了阅读方式的改变,作为文学商品消费者的读者可以对于作家作品颐指气使的评说,甚至参与或影响某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文学接受的寓教于乐被强化了突显了,读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于文学创作的过程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中,这种影响将越来越大。

在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发展与变化,也具有某些值得警戒之处。在文学商品化大众化的语境中,文学创作的自由随意,使作家与写家缺乏精品意识,缺乏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粗制滥造粗俗低劣的作品层出不穷,快餐式的作品充斥这市场与网站,“‘’前17 年,我国发表的长篇小说总共是200 部左右,但几年前的一次网络征文大赛中,一天内就收到长篇小说147 部”⑦。虽然文学创作回到了娱乐消遣的原初状态,应该追求寓教于乐的文学创作境界,在注重文学的商品性市场化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学创作的精神内涵,在注重文学创作的世俗化生活化的同时,必须强调文学创作的典雅化经典性。在尊重读者的意愿和意见的同时,作家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不完全为市场所左右,不绝对尾随读者的见解,尤其注重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反对文学创作的复制性和拷贝式的生产,将创作具有文学内涵和艺术品位的精品力作作为作家创作的责任。

在新媒体时代文学阅读的自由化自主化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否定文学阅读的浅泛化、图像化、游戏化,但是应该强调文学阅读的深阅读精阅读,倡导阅读中外文学经典名著,倡导对于某些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有深度的阅读,让文学名著中的人文内涵艺术光辉得到光大和传承。在阅读的图像化过程中,我们也反对一味阅读图像而忘却了文字阅读,这将抑制文学阅读的想象能力和批判色彩,倡导在图像阅读过程中的文字阅读。在阅读的游戏化过程中,应该提倡具有理性色彩的学理性阅读,对于某些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评说,在快餐式文学作品泛滥的同时,注重对于严肃的雅文学的阅读,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影响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文学阅读都发生了某些变化,传统的、精英文学的创作仍然在坚守,纸面文学与网络文学创作的互动也说明了文学界发生的变化,网络文学作品进入茅盾文学奖的候选作品中,也说明了网络文学创作也能够产生精品力作。文学是人们生活中的娱乐消遣,文学也是人们消费中的文化商品,文学更是人们生命中的精神寄托,文学是发展的、是多元的、是变动的,希望我们的文坛为人类留下更多的经典名作。

注释:

①廖祥忠 :《何为新媒体?》,《现代传播》2008年第5期。

②欧阳友权:《2011年新媒体文学创作概观》,《光明日报》2012年1月31日。

③⑥赵勇:《文学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转型之旅:新世纪文学十年抽样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④李浩:《图像时代,谁还在阅读文学经典?》,《北京日报》2006年8月1日。

⑤白烨:《新世纪文学的新格局与新课题》,《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⑦周思明:《新媒体文学也需接地气》,《中国艺术报》2011 年12 月5 日。

第9篇: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网络时代 语文阅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14-01

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占据核心位置,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怎样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环境优势来加强语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实现预期的教学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新时期语文教师需重点考虑的课题。

一 网络阅读的利与弊

网络阅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纸张阅读的新型阅读方式,此阅读方式的兴起、发展有赖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阅读的特点是无纸张限制、无携带保存障碍、方便、节约资源。图书保存于网络,一点即可阅读,不用案头堆积如山,耗费巨大的木材资源。但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网络阅读也不例外。

1.资源丰富与信息泛滥

网络中的信息来源渠道十分广泛,有着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同时网络能够将文字、声音、图片等各类信息形式有机组合,使人们产生良好的视听享受。网络中大量的阅读资源,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此类型的网络信息既具有丰富性又有泛滥性。网络浏览的随机性很强,而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被一些不良信息所干扰,因此出现了学生以阅读为目的来上网,最后却一无所获的局面。语文阅读注重的是深度阅读,所以必须在具备丰富的阅读经验下形成思维深度。

2.自由性与消沉性

从网络的角度分析,网络世界中可隐藏自己的身份,可在网络中表达生活中不能或不敢说的话,网络这一隐藏性特征为提供了自由,而通过网络更容易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全面吐露。从读者的角度分析,网络阅读也不会受时间、地域的局限,能针对部分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或见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有不少网络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迷离的爱情、虚妄的鬼怪等内容,此类题材无法为学生的阅读提供科学的导向。此外,有不少网络作品中还存在着精神分裂、同性恋倾向方面的内容,这将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审美导向与价值导向。

二 网络时代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科学、合理地认识与有效利用网络阅读,提高其对阅读教学的良好服务水平,这是目前的重点任务。

1.教育者应转变阅读理念

教育者不仅要科学引导学生读的内容、如何读,同时自身的阅读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当前,有不少教育者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了阅读结构不合理、阅读品位低、阅读面不广的问题。随着网络文化大量地应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学生课堂掌握了解的知识与锻炼的能力已远远满足不了要求,所以要求教育者应加强自身的学习,融入新时代的教学中。

2.教育者应转变教学理念

网络时代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提高学生对传统文本的情感。虽然当前涌现了众多的传播媒体,但印刷文字仍属于主要信息源,文本阅读是不可替代的。同时,教育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文字的良好感悟与深入思考,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有生命力的文字。将信息能力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每位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3.教育者应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育者一般都是通过对文章进行静态的“肢解”,为学生找到开启阅读大门的万能钥匙。运用这样一种功利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不仅没有重视学生的阅读主置,而且还削弱了学生的阅读热情。长时间进行程序化教学,使得文本解读越来越单一化。针对此情况,要求教育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通过网络互动平台设置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4.利用核心问题科学引导学生深刻感悟

所谓核心问题,是指对阅读教学有利并注重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及科学引导学生参加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在一番详细的概括、提炼后所明确的有着整体性特点的阅读教学问题。设置核心问题,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核心问题设置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设置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参与复杂的思维加工活动;问题应从浅到深,从易到难,根据阅读教学阶段设置相应的问题;设置的问题应注重提高学生对课文主题、风格、蕴意的深刻鉴赏与感悟力。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网络时代中,网络阅读的生命力日渐增强,其对学生的思想与学习方式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同时存在。不管我们接不接受,网络阅读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心理,但学生在网络阅读方面还缺乏成熟的心理准备,所以对于语文阅读教育者而言,应将网络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机地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