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

第1篇: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

论文摘要:经济资本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管理研究的热点课题。2009年以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过大,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底线,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更新了监管方式,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在这个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循序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包括: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加决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推动资本节约型发展

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资本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虽然整体上有所提高。但是,贷款扩张快、资本耗费大一直是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中的一大特点。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国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方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贷款扩张过快,资本耗费太大。特别是2009年,为支持“保增长”,中国商业银行又投放了天量贷款,全年新增贷款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9.59万亿元,贷款增速达32.8% ,直接导致中国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8年底的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11.4%。不仅如此,还从以下两个方面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一是过多、过快的贷款投放埋下了贷款质量下降的隐患,或将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增加资本占用并影响资本补给;二是贷款投放的惯性作用将难以在短期内遏制_为防止存量贷款的质量恶化,商业银行很难迅速退出已投放的贷款项目,必须继续保持较快的贷款投放速度。根据有关研究,未来二至三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每年还将会新增贷款6万亿一8万亿元。即便是维持目前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也需要每年补充资本金5 000亿元-6 000亿元,资本不足是商业银行不得不直面的严峻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监管部门对资本的监管不断升级,资本监管的国际标准也将更加严格。可以说,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全方位、全天候的资本监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监管部门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底线。2009年,银监会要求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0%和11%。并且,巴塞尔委员会也在针对金融危机暴露的监管缺陷重新确立更高的资本监管标准。二是扩大了资本覆盖范围。为了亡羊补牢,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对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进行根本性改革,这包括:把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都纳人覆盖范围,以期提高捕捉风险的能力;建立反周期超额资本监管框架,弱化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对大型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防范“树大不易倒”的道德风险等等。三是更新了监管方式。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实行了动态资本和动态拨备的资本监管方式,2010年1月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进一步细化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资本监管常态化。巴塞尔委员会也将提高资本监管工具的质量,强化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四是收窄了补充资本的渠道。2009年10月,银监会出台了哎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从2009年7月1日起持有的银行间次级债要全部从附属资本中扣除,促使次级债发行利率走高,加大了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与历史原因、经济环境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其经营管理方式有直接关系,例如:资本耗费大的贷款业务增速迅猛,资产结构不够合理;盖利渠道单一,中间业务占比很低;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严重;风险控制手段薄弱;资本配置不合理等等。在资本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紧箍咒”是压力也是动力,商业银行应针对性的对上述情况进行改进,循环渐进地转变经营管理方式。

(一)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发展低资本消耗的业务

受社会资金需求旺盛、间接融资不发达、银行资金充裕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提升盈利能力在未来一个时期仍会是商业银行的主流选择。但是,面对资本趋紧的现状,以及今后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将大幅收缩的趋势,商业银行应加强资本管理,逐步压缩高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拓展低资本消耗的资产业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积极压缩金额大、期限长、风险高的公司批发业务;尽力争取符合规定的质押或担保方式,增加风险缓释量。现有风险资产计算办法规定:“有质押、担保方式的贷款”可享有与质押物或保证人相同的优惠风险权重,风险缓释对降低风险资产比例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建议增加风险权重较低的贷款占比,比如: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贷款或其担保的贷款(风险权重50% )、存单质押贷款(风险权重0%)、银票贴现(风险权重20%)和中央政府投资的公共企业开出的商票贴现(风险权重50%)等,完善高风险贷款的退出机制,从而减少资本占用。

二是大力发展零售及中小企业业务。个人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风险权重低、资本占用少、风险分散、收益稳定的特点。目前中国居民财富日益增长,投资理财意识增强,国家拉动内需的措施频繁出台,对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条件,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变革组织架构,培育专门的人才,循序渐进地实现战略转型。 (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金融创新

中间业务占用资本很少,而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人仅占总收入的15%一20%,有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占比更低,而国外商业银行则在40%左右,两者的差距很大。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一要挖掘传统中间业务的发展潜力,改进支付结算、国际结算、银行卡、委托贷款等业务的服务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丰富业务品种,在网上银行、自助终端等方面实现突破,促进传统结算业务收入的增长。二要积极发展票据业务。根据资金余缺和市场脉搏开展的票据业务(特别是银行间的转贴现),属于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占用的资本少、灵活性强、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三要抓住居民财富增长的契机,设计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比如承销债券融资工具等。四要推动金融创新,实行差异化经营。紧跟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改革进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实现差异化、多元化经营,开展企业年金、离岸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的业务。设立相关的子公司,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充分发挥母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加中间业务收人。

发展中间业务不可能一减而就,要反对通过利息转化虚增中间业务收人的表象。国外中间业务占比的提高,也是历经了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商业银行应结合在做好资产负债业务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设计推出产品,实实在在地增加中间业务收人。

(三)强化风险控制,降低经营风险

资本监管和风险控制紧密相关。风险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盈利能力和资本占用情况。这方面,商业银行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评级。建立和优化各类信息系统和评级模型,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做好数据积累,确保数据的客观、准确;对各层面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积累起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损失数据,以信息系统支撑风险评估及决策,事前对贷款进行管理,提高贷款质量。

二是扩大风险控制的范围。正在修订过程中的巴塞尔协议,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将扩大资本覆盖范围。针对这一情况,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加强除信用风险之外的表外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风险评估;还要在服务于国民经济周期性增长的同时,避免因贷款过度增长而触犯反周期超额资本的红线。

三是防范综合化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在综合化经营的业态模式中,除了信用风险外,市场、法律、信誉、交易对手、操作等风险也要特别关注,要一并纳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范围。

(四)深化经济资本管理,优化财务资源配置

资本是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源之一。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合理配置这一财务资源,是商业银行加强自律、应对资本硬约束的重要措施。

经济资本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不同,它是商业银行内部资本配置管理的虚拟概念,它试图全面客观地反映银行预计承担的风险水平,并通过风险损失计量映射资本需求。深化经济资本的应用,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制订战略计划、绩效考核、信用限额管理、贷款风险定价等具有重要作用。

第2篇: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

关键词: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 风险

一、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不规范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二是个别商业银行在香港借助国际金融市场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阶段(2005年前);三是稳步推进综合经营试点阶段(2005年至今)。

(一)不规范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欧美发达国家混业经营浪潮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尝试混业经营,在银行内部设立证券、信托等部门。后来,随着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的发展壮大,出现了银行、证券、保险、信贷业务交叉、混合经营的局面。综合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但非银行金融机构渗入银行业务的同时也带了一系列风险。到20世纪90年代初,银行大量资金被用来炒股、炒房地产、办实业,终于引发了证券业和房地产泡沫。国务院于1993年12月出台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各金融机构由全能制经营转向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脚步戛然而止。

(二)个别银行在香港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阶段

在此期间,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采取借助香港国际金融市场、通过并购或设立附属公司等途径开展综合经营,涉足领域包括投资银行、保险、信托、汽车金融公司等。比较成功的案例为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1998年,工商银行及东亚银行通过收购西敏证券亚洲业务,创办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及附属公司(工商东亚),开展内地和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不久,工商银行又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成立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工银亚洲。2004年,工银亚洲正式收购华比富通银行,并以此接手富通集团持有的太平人寿25%的股份,开始了保险业务的经营。

中国银行:1979年,中国银行在香港成立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涉足资本市场业务。以此为基础,1998年在英国注册中国银行国际控股公司(中银国际),后迁至香港。中银国际是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的全资附属的全功能投资银行,可经营全部证券业务。1999年,中国银行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开拓香港的公积金市场。另外,中国银行也通过成立海外保险公司成功接轨保险业。目前,中银集团保险公司拥有6家分公司、1家全资附属寿险公司和1家在内地成立的全资附属财险公司,服务网点遍布中国内地和港九新界。2005年,中国银行通过其设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中银集团保险公司作为主要出资人,与法国标致雪铁龙融资银行有限公司和神龙汽车公司共同筹建了东风标致雪铁龙汽车金融公司。

(三)稳步妥善推进综合经营阶段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有了长足发展,金融监管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国综合化经营又被提到了日程。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截止2011年底,在上市银行中,共有8家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6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9家商业银行设立或投资入股金融租赁公司,3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6家商业银行设立投资银行机构。其中,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参与了投资银行、基金、金融租赁、保险、信托五项业务。

二、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综合化经营受监管政策推动的效果明显

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监管政策的制约。2005年,国内商业银行获批发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007年,银监会修订《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资质要求的商业银行设立或参股金融租赁公司。200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签署了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同年年底,银监会又颁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这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带来了新机遇。在政策推动下,国内商业银行逐渐建立起囊括基金、投资银行、保险、信托等多种业务领域的综合型经营平台。

(二)综合化经营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从涉足的领域看,在金融租赁方面,随着银行新设金融租赁公司政策的放开,截止到2010年底,共有9家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在投行业务方面,各家商业银行通过业务创新,业务经营范围不断得到扩张,比如有的银行推出了与PE等机构的合作新模式,将原有基本限于常规性托管业务的合作关系深入到财务顾问、客户推荐等层面,部分银行甚至已经获准通过旗下子公司开展境内直接投资业务。此外,在部门银行涉足信托、保险等领域的示范效应下,不少银行都在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综合化经营。

(三)部分银行意欲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的架构

2008年,随着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设立,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雏形更见完善。以交通银行为例,通过2008年的运作,建立了以银行为主体,包括交银保险、交银国际、交银信托、交银施罗德基金、交银租赁等机构在内的综合性金融集团的架构,“大金融”特点十分明显。事实上,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也基本上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除了大型银行,一些金融控股基础较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资源整合,也逐步做实金融控股集团。例如光大金融控股集团的筹备工作就已基本就绪,集团所属企业包括中国光大银行、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中国光大实业(集团)公司等,并在香港拥有光大控股和光大国际两家上市公司。

第3篇: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在2012年6月份宣布降息的同时调整人民币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非常关键性的一步,也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对于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以及提高市场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能够起到积极作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时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保证其健康的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容与本质

利率市场化指的就是利率不再由货币当局决定,而是逐渐转化为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过程,政府实行部分或者是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使得利率由自己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来决定,跟随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从而引起利率的上下波动。它为推进金融行业的良性竞争、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高投资效率注入了新的生机。

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利率在储蓄与投资的转化中的功能,通过市场来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2]。要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的自由化,还是要通过中央银行来确定基准利率,实行宏观调控的。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它对银行的竞争力提出了挑战。现在大多数商业银行业务比较单一,银行的利润绝大多数是靠存、贷款利差来获取的。而利率市场化给予了银行定价的权利,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它们不得不通过提高利率来吸引资金,从而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这样直接导致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银行面临危机,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其次,利率市场化也容易产生信用风险和逆向选择。利率市场化后,实际利率水平会逐渐上升,而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存在不对称现象,导致银行无法准确地掌握借款项目的风险以及贷款人的道德品质,容易产生信用风险,从而导致信贷的逆向选择效应。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就好像一个硬币有两个面一样。商业银行在面对这些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发展的机遇。利率市场化已是不可改变的必然趋势,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在市场中立足就是商业银行目前要考虑的最主要问题。

三、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

目前世界上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很多,西方很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英国等;亚洲有日本、韩国等。

第一,美国。美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放松利率管制的市场基础就逐渐成熟起来了。但是一直到1980年的《存款类金融机构解除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的通过,才正式开始实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到了1986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基本实现,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贴现率来引导市场利率。虽然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很多商业银行倒闭了,但是也有很多商业银行生存下来,总体上对金融稳定未产生很大的冲击。

第二,日本。日本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比较注重培育市场基础和完善市场机制,一次它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比美国还要长。1977年开始允许金融机构持有国债上市流通,随后又逐渐放开了国债的发行率和银行票据利率,还批准商业银行发行率不受限制的大额可以转让定期存单[3]。到了1994年,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完成。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第一,转变经营方式,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银行的存贷款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方式已经无法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这势必要求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强化风险管理,规避利率风险。

首先,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来为规避利率风险提供保证。一直以来,商业银行有关利率风险的管理几乎的空白的。利率市场化使得传统的利率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银行发展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要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来进行风险管理[3]。在这点上,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相关管理经验,加快风险管理的步伐。

第三,规避信用风险,提高定价水平。

商业银行应该在对市场基准利率的把握基础上,按照成本收益方法来确定自己银行的利率水平,同时要合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不用客户的状况来确认不同的利率水平[3]。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先对客户的贷款风险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实现区别对待。

第四,创立特色经营理念。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还应该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发展自己银行的特色业务,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从而发挥品牌效应,来满足目前金融市场上多元化的需求,这样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向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平稳过渡。

四、结语

第4篇: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

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义就是姓小额,这个市场定位已由他的名称所决定,凡是违背了这个市场定位,势必会步履艰难。因为市场上的商业银行比比皆是,一个小额贷款公司如同一叶小舟,如何能与商业银行这些航母在市场的海洋中争斗呢?因此,小贷公司在金额市场中只能是“拾遗补缺”他的客户群体,应该锁定在“小微企业”、“小生意人”、“三农”等方面,最大程度地为他们的金融需求服务,这就是小贷公司的使命。因为这些客户群体很难从商业银行中获取金融支持,也就是说这个群体本身就是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遗漏”点,也是小贷公司的市场“契入”点。由此而知,为“小微企业”、“小生意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就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定位。根据这个市场定位,小贷公司一定要比商业银行做出特色来。一是真正帮助“小微企业”“小生意人”“三农”解决融资难问题,改变商业银行繁杂、时间冗长的办事程序,简化手续,简易便利,让客户省心,小贷公司才能逐步拥有固定客户,做大做强。二是手续规范,这里的规范是指我们的借贷行为要有别于民间借贷,让客户认识和体会到小贷公司的借贷行为是公正的,合法合规有据可查的,即充分让客户放心。三是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小贷公司的借贷方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有别于商业银行,我们应该记住,小贷公司的贷款利率要比商业银行高得多,客户群体之所以愿意到小贷公司融资,一方面是因为商业银行门槛高难进,另一方面是小贷公司在风险抵押、贷款利率上面比较灵活。因此,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盈利而忽视了灵活的企业经营特性。只有保持转换角色的思维方式,多为客户着想、多为客户考虑利益,多为客户提供便利,这样我们的客户群体在与我们的交易时,才能愉悦开心。

2经营方式创新

从2006年国家开始批准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以来,全国迄今已有5000多家了,按照市场规律,每个企业都有有他的生命周期,因为经济也有生命周期。小贷公司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经营方式的创新也尤为重要。我们既不能照搬照套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经营产品,也不能像民间借贷那样没有政策底线。实际上我们是在狭缝中求创新、求发展。如今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已经逐步展开,过去的一些政策壁垒已经逐渐松动。这为小贷公司的经营方式创新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机遇。一方面小贷公司业务可以与典当行业挂钩,典当行业因为它的市场特性在借贷市场中具有独特性。首先借款利率和综合管理费可高达50%多;其次典当行业借贷时按行业特性,借贷人的物品实行了质的转移;第三典当行业借贷期较短。小贷公司可以从两种行业中的差异性入手,开拓新的经营品种。另一方面小贷公司可以与资产租赁行业挂钩。随着工业的竞争白炽化,有些生产企业和商业银行都相应开辟了资产租赁业务。小贷公司可以选择从一些价值不高的工业产品入手,特别是农业机械产品,如果我们小贷公司创新相应的经营品种,既服务了微小企业、三农产业,扩大了客户群体,又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为小微企业增添了市场活力。

3融资渠道创新

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是非公众性的,不吸收存款的放款机构。小贷公司的性质决定了他只能够利用他的资本金对外发放贷款。小贷公司本身又属于轻资产公司,没有固定资产,有的只是有限的货币资产。现实中,轻资产型公司在担保抵押规则里面很难融资。因此小贷公司的对外融资几乎是企业发展的命门。融资渠道的创新对于小额贷款企业尤为重要。目前小贷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利用公司股东的资产到商业银行抵押担保融资。这种方式有可能给股东带来风险。小贷公司一般属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只需按股本金出资比例承担责任。而用资产抵押融资有关股东会承担额外的风险。二是与典当行业和融资租赁行业合作,利用典当行业质押的物品和融资租赁的设备向商业银行抵押融资。三是与担保公司合作,由担保公司担保为小贷企业在商业银行融资。四是与信托投资公司合作,为小贷公司作信托产品融资。(以上四种融资行为,又局限于小贷公司负债率不得高于70%的政策规定。)五是增资扩股,当小贷公司经营走上正轨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后,择机以每股﹤1元的价格对外增资扩股,这种方式没有政策限制,操作起来不失为较佳之作。

4企业文化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中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创新,那所有的创新都等于零。因为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一切的开始,你做小贷公司就要树立做小贷的理念,做小贷的文化。如果既没有树立做小贷的理念,又没在做小贷的文化,如何创新?如何参与市场竞争?现在只要是做小额贷款公司,从公司管理层到从业人员,大量都是从商业银行流动过来的。我们投资人在招聘人员时只是单方面考虑到人才的“拿来主义”,没有认识到拿来的除了人以外,还有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最要命的是“惯性思维”。每个企业都有他的特性。小贷公司绝对不能与商业银行划等号。如果简单地把小贷公司与商业银行等同起来,照搬照套商业银行的文化理念、经营风格、办事程序等,那这个小贷公司就可能向前走不多远了。因此小贷公司文化创新至关重要,当我们的管理层和员工拥有了全新的小贷理念、小贷文化,就会明确小贷的市场定位、小贷的生存法则、小贷的发展目标;就会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展示自我的能力。创造人生价值动力;拥有这种文化理念的团队,我们的小贷公司就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5结论

第5篇: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微观主体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056-02

流动性是指银行业(主要是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供应与需求传递的中介,在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低流动性资产向高流动性资产的转变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变现能力。其表面上体现为银行的承兑能力,实际上体现的是银行业的资金供求关系。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在资金供求关系宽松情况下出现的资金供应严重大于需求的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受体制性信贷膨胀及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存在着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从近年国内金融的运行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渐突出。这一点可从近十年来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分析得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底全国包括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在内的各项人民币存款总量为68 595.6亿元,当年各项贷款为61 156.6亿元,富余资金(存贷差)仅为7 439亿元,约占存款总量的10%;而至2006年8月底,全国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23 903.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18 836.14亿元,富余资金已超过10万亿元,占比达到32.4%。

与此相对应,2000年至2004年,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年均增长率高达32.94%。2005年3月17日,央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0.63个百分点后,至2005年底,超额准备仍高达12 600多亿。同时,过多的流动性使得大量银行资金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被迫涌入目前亦很狭小的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收益率水平屡创新低,2005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72%,比上年同期低0.35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54%,比上年同期低0.34个百分点,三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2.23%,并出现了和银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这极大吞噬了银行业的利润。

此外,2005年12月19日央行公告,允许所有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投资公司债券,目的也在于缓解金融机构相对过剩资金对债券市场的压力。种种迹象表明,当前银行业正陷入流动性过剩的困境(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金融年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二、从微观主体的角度分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一)居民的高储蓄倾向

截至2006年8月底,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23 903.0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高达156 282.14亿元,居民储蓄率进一步上升至48%。因此,从流动性过剩的供给因素来看,居民的高储蓄倾向和高储蓄率是导致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1.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格局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客观上形成了城乡贫富不均的格局。从可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如2004年和2005年的基尼系数已经逼近0.47。一般而言,居民收入越高,边际消费倾向越低;居民收入越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发展中国家里,大量的储蓄存款集中在少数的高收入群体中,边际消费倾向高的低收入群体的存款反而很少,由此给商业银行带来流动性过剩的危机。

2.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体制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从短期来看,这些改革措施使得中低收入群体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从而提高预防性储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央行上海总部披露的一份调查显示,居民为得到利息的储蓄动机仅占9.84%,而教育费、养老费用、预防意外这三项预防性储蓄动机合计为51.5%。

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储蓄的意愿,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因此,未来不确定性预期的提高也是导致储蓄增加的重要原因。

3.居民消费环境的影响

投资渠道狭窄、消费环境不健全也是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储蓄代替消费的重要原因。如前文所述,高收入群体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钱是用于投资,但在目前资本市场不景气、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高收入群体的储蓄意愿必然增强,即更多的选择将钱存入银行,由此成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重要资金来源。

近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先后经历了两次消费升级,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显著提高,当前正面临着汽车、住房第三次消费升级,但是在经历了2003年和2004年的消费高涨以后,能源紧张、交通状况恶劣、房价居高不下的瓶颈,使第三次消费升级迅速转入低谷,致使中等收入阶层更多的将钱存入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流动性过剩。

(二)银行业的改革与经营行为

1.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

2004年3月1日,银监会全面借鉴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框架,颁布实施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在2007年1月1日之前所有银行均要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最低要求。

面对资本约束的严峻挑战,国内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了资产结构的调整,来降低银行贷款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和存贷比。资产结构调整的办法主要包括:在总资产中,逐步降低信贷资产的比重,适当提高债券投资的比重;在信贷资产中,逐步降低一般性贷款的比重,逐步提高票据贴现的比重;在一般性贷款中,适当降低对公贷款比重,逐步提高个人信贷比重;在对公贷款中,逐步提高贸易融资比重;在表外资产中,适当对承兑和担保进行压缩。资产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高风险资产比例的缩减,是引起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

2.银行的经营方式

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很难通过自主调整存款利率的手段来控制储户的储蓄冲动,更不可能拒绝储户的储蓄要求,只能放任资金的不断增加。此外,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诚信体系,企业信用缺失现象严重,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企业贷款违约屡见不鲜,银行惜贷现象非常突出。由此导致商业银行将部分销售良好、还款能力充足、对贷款的吸纳能力不断下降的大企业仍然作为贷款“营销”竞争的热点,而大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却成了“营销”的盲点,出现“需要贷款的贷不到,贷得到的不需要”的现象。

三、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解决流动性过剩

前文从居民和银行的角度分析了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要化解流动性过剩,就要从这些因素着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创新方面提出几点对策。

1.调整信贷投放结构

如上文所述,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银行的惜贷现象十分严重,而对一些大企业却出现过多的无用贷款,因此,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已成为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应让过剩的流动性流向偏冷的产业和行业,如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县域经济等,而对诸如房地产等过热的行业,则要采取紧缩的控制政策,遏制流动性泛滥。

2.推进经营方式创新

商业银行要逐步改变单一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或购买投资、交易类资产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个人理财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创新。对居民而言,理财产品的推出,如货币市场基金,为他们提供了一条低风险、相对较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对商业银行而言,中间业务和理财业务既可以有效地分流居民存款,大大减轻其流动性压力,又可以带来丰厚的手续费收入,同时,也是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差经营模式的挑战和创新。

3.开发金融产品创新

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疏导流动性,拓宽商业银行运作空间。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金融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利用金融衍生产品来规避敞口风险,增强主动负债、主动应对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宏观方面的措施对解决流动性过剩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向资本市场转移过剩的银行流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我国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状况;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体制,为居民预期消费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等。

参考文献:

[1] 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EB/OL].http://省略,2005-05-31.

[2] 陈新跃,杨芳,刘艳红.银行业流动性过剩解析[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6(5).

[3] 连建辉,翁洪琴.银行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J].财经科学,2006(4).

[4] 聂兆祝,王万峰.对当前银行业流动性过剩的分析[J].西南金融,2006(8).

[5] 谢罗奇,龚伟强.刍议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J].新疆财经,2006(3).

第6篇: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经营管理;措施

几年前,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

1 商业银行改革后仍存在的问题

在这场改革中,由于初级阶段我们的各种体制和经营模式还不是很健全,并且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不是某项具体业务制度、管理办法和管理方式的简单变化,而是体制和机制的根本性变革,是一种制度和体系的创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仔细思考之后,就会发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仍存在若干问题。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法。

1.1 治理结构尚欠规范和科学

(1)杂乱管理框架问题。根据西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及运行机理来看,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制度在同一银行中不能并存。但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不仅这两种制度同时存在,甚至还有

2.2 更新银行的管理体制

根据管理格局的落后建立“总行——一级分行(城市行)——支行”的扁平化经营管理体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就拟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改革风险内控体系、实行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推进人事激励改革、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信息科技建设以及做好改革培训宣传工作等方面制定了专项改革方案,多项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银行还对考核体制进行系统化的调整,加大非财务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考核的权重,以真正实行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新的绩效考核体制和财务配置方式,从而使绩效考核更加合理。

2.3 改善银行的经营状况

针对目前国有银行资本利用率低的现状,我们应该允许银行使用比分行经营竞争力更强的混合经营方式。这样不仅能扩大银行业务范围,还可以使银行的收益率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应努力扩大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寻求银证、银保合作的途径。国内金融界应积极寻找恰当的分业与混业的交汇点,探索分业条件下的业务交叉经营”。银行还应降低传统的信贷业务扩张对经济周期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性,特别是部分行业景气程度的敏锐性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2.4 外部相关政策的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外部环境,政府不要通过商业银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要给商业银行一个自由的经营环境。把权力通通交给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金融市场,间接引导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打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鼓励其他商业银行与其竞争,从而增加整个体系的竞争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加快金融法规建设,改善法律环境,规范金融信贷市场。

第7篇: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贷资产证券化其实就是银行融资方式的一种,并且,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该种融资方式还能够对银行资产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进一步提升银行资产的管理工作效率。信贷资产证券化,最早诞生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并且一经诞生便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

对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宏观方面,还是从微观方面考虑,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都能够更好的促进金融业和银行自身的快速发展。宏观方面,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实现对金融行业的资产进行优化配置,进而提高金融行业中资产的利用效率和周转率,这对推动金融行业发展具有较为重要影响。微观方面,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对银行自身的资金管理体系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提升银行自身资产的管理工作效率,并且,应用该方式对资产进行管理,还能够对资产管理中的风险进行有效预控,降低风险影响,减少风险损失[1]。经过国际应用经验证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确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促进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应用和发展时间尚短,应用体系不成熟,应用技术水平也不高,但即使如此,在应用该方式之后,也给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从发展历程上来看,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正式应用于2005年,并于2007年开始大范围试点应用,但是在2008年爆发世界性金融危机之后,其陷入了停滞阶段,直到2012年,才从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复苏阶段,并在酝酿一段时间之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发展到今天,其应用水平虽然没有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但也很好的解决了我国金融行业高速发展,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出现缺陷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有力贡献。

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特点

(一)对传统银行型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管理结构,其不仅涉及到银行资产管理,还涉及到证券信托、投资方和借贷方等多个相关结构的资产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工作难度。尤其是在实现经济全球化之后,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银行自身的企业形象和进一步提升银行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资产管理工作中,银行多注重对投资方和借贷方等非银行本身资产进行管理,进而导致在银行自身的资产管理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而实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不破坏商业银行现有资产结构的基础上,对传统型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管理功能进行进一步完善[2]。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将银行资产体系中本来流动性比较低的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大幅度提升。同时,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还能够实现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融资,进而解决当前商业银行基本资金不足的问题,并且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为促进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的打下牢固基础。

(二)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效率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行之后就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金融市场的金融体系结构开始发展转变,快速从银行主导发展和市场主导发展阶段进入了证券化主导发展阶段。在传统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融资要通过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来实现间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其稳定性很难得到保障,作为融资主体的银行业无法对融资过程进行有效调控。而信贷资产证券化,则从根本上对这种间接融资方式进行了改变,并且以市场中介取代了机构中介,实现了直接以银行为主体进行直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不仅直接、稳定,并且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进而达到提高融资效率,更好地推动商业银行自身快速发展的目的。从上述特点中不难看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效率。

(三)更好的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不仅国际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证明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更好的推动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就连我国应用尚未成熟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在非常大的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有效提升。通过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打破我国传统型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和风险预控效率。并且,其还能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由传统的分业经营方式向混业经营方式转变,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这对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具有较为重要影响[3]。因此,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我国商业银行就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开辟海外市场,通过证券引资来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国门,更好的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8篇: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传统银行业 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稳步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推动传统产业经营管理提升、功能优化和产能提高的重要手段。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全新产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各个领域,并且不断颠覆着传统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受到了政策的高度重视。在2015年3月,两会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计划,并且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和银行相结合的模式,也对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评估。由此,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银行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国传统银行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以有效的对其加以应对,并可持续性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这不仅关呼着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发展,更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的发展,一时之间成为学术界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为探究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经营管理效能的影响,本文根据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数据,选取反映银行经营管理效能的流动性指标和反映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交易额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数据汇总如下表1所示。

从上表数据可以明显发现,第三方支付交易额数据整体逐年递增,而流动性指标数据不然,可以发现,当第三方支付交易额数据表现出较大的增幅时,流动性指标数据反而出现明显的降幅。如2013年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数据,第三方支付交易额数据由10786.2亿元增加至12390.5亿元,增幅14.8个百分点,而流动性指标数据却下降8.3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够产生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情况的影响

为准确反映出银行经营风险,本文根据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数据,选取反映银行信用风险的指标不良贷款率和反映市场风险的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互联网金融指标依然使用第三方支付交易额代替。指标数据详见表2所示。

从上表第三方支付交易额与不良贷款率和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的数据可以发现,第三方支付交易额数据表现出强劲的逐年增长态势,而不良贷款率和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率数据表现较不平稳,尤其是当第三方支付交易额数据发生较大的增幅时,不良贷款率和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数据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降幅态势。如2011年第四季度与2012奶奶第一季度数据,第三方支付交易额数据由7562.9亿元增加至7880.1亿元,而不良贷款率和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数据分别由1%下降至0.94%,4.6%下降至4.25%。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能够对商业银行风险情况产生影响。

三、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策略

(一)提升服务质量、注重客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网络中的大数据能清晰的分析出客户的满意度,着重于对客户未达成的事项进行研究,就能更有针对性的提升服务质量和更加个性化的设计产品。网络的便利性使得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流失。商业银行想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应该注重客户体验,从客户需求的角度提升服务质量、设计更贴近市场的金融产品,同时可以改善业务流程,避免繁杂的手续和降低时间成本。商业银行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充分运用社交网络、公司官网、电子邮件等加强客户间的交流,及时了解客户需求。

(二)经营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商业银行主要采取设立物理点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服务,这种模式下的人工成本和房屋租金成本高昂。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改变。现在顾客更倾向于利用网络办理业务,对电子银行和电子支付的需求日益增强。面对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商业银行也要推进经营方式的改革,不仅在做好现有的线下业务,更要大力发展线上业务。实现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大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还可以采用与电商合作的方式以寻求优势互补,形成强强联合的战略合作。在资金融通、理财产品、电子产品、信息共享等方面积极探讨,并尝试开发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商业银行的移动客户端既是提升银行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力宣传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历史悠久,有雄厚的资金保障,且固定的品牌形象给客户一定的心理安全保障。越来越多的年轻顾客在购物时都采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方式。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仅仅抓住这些机遇,全面提升银行移动终端的发展战略,增强营销手段和能力。在客户常用的功能中,如余额查询、理财产品购买、交易记录、小额贷款等,利用新兴的方式吸引更多客户,提高移动终端的使用率,提升自身服务。

(三)搭建金融服务平台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行业的新领域,对传统商业银行而言需要学习的经验和知识还很多。就互联网而言,还不能实现短期内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作为具有悠久经营历史的商业银行而言,这恰恰是业务上的长项。商业银行不仅要向互联网学习增强顾客的忠诚度,还要利用自身优势,将现有的金融产品和网络信贷、电子产品等相融合,打造有个性的金融服务。要达到线上资源和线下客户相结合,满足顾客多元化的需求的同时实现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进行整改:一是要继续加强和电子提供商战略合作,在搭建互联网一站式平台的基础上,继续把金融产品深入的细化,更加注重提高服务品质。二是加强资源的整合,疏通整个金融流程的业务信息,和合作伙伴建立起互助共赢、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

(四)与互联网金融共谋发展

虽然就目前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造成很大影响。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更应该与竞争对手优势互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竞争中一起成长共赢,而不是形成恶性竞争环境两败俱伤。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可以从一下两点共建合作模式:一是开放顾客信息,实现客户资源信息共享。互联网具有大量优质的顾客信息,传统商业银行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双方进行资源共享,更能满足客户需求,达到共创未来的局面。二是就目前的国内的情况而言,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市场还未成熟。因为中小企业的征信略次于大型企业,融资难度也更大。因此中小企业也更愿意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对于金融行业,这是一块还未被开发的蛋糕。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大量数据优势,利用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积极开发在线融资平台。提升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水平,从而提升营业利润。Facebook 就曾和花旗银行合作,建立一个成功的社交营销。Facebook这个最大的社交网络帮助银行客户分享积分,开展的积分赠送方式打破传统的积分规则,迅速吸引了大量新的客户信息。还借此收集到更多的客户信息。这样在下次推出金融商品时,就能根据已有信息挖掘客户的消费心理和习惯,从而提高营销质量。

(五)加大人才储备,提升科研技术

新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互联网金融也是将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行业的结合。从商业银行现在的员工水平来看,知识结构单一是普遍状况。商业银行在进行人才引进时需要更注重复合型人才的挑选,在上岗前也要加大培训力度。只有将金融、互联网运用、营销、管理多方面技能相结合,才能打造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在现代科技社会的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科技技术优势才能在严峻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第9篇: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远程银行;岗位职能

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启动由传统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经营模式转变的流程再造改革进程。目前,商业银行在前期流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招商银行为首提出了银行经营的“二次转型”,推行远程银行经营模式,转变以物理网点为主体传统经营方式,使远程渠道与柜台渠道并举,设立与物理网点具有同等功能的远程银行,构建全新远程服务体系。

一 、“远程银行”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1.全时段覆盖的远程服务模式导致物理经营网点业务受理量逐年下降

随着“互联网+”经营模式迅速普及,商业银行远程服务业务种类日益丰富,存贷款、转账支付、理财咨询等业务类型都能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远程终端向客户提供服务,因此客户已开始转变其享用金融服务的方式。由于各种远程服务渠道逐步被客户所接受并熟练使用,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由传统的8小时面对面模式转变为7-24小时全时段覆盖的远程服务模式。

2.商业银行客户服务模式由传统分散型向专业、集中化客户服务中心模式转变

在传统物理网点经营模式下,客户产生对业务的不解或疑问,都是网点工作人员分散地提供解决方案。而目前,由于远程银行兴起,客户通过远程终端享用银行服务时,产生业务疑问时,同样希望通过电话或网络等渠道以远程方式及时获得解决方案。因为“面对面”服务不仅存在滞后性,增加客户时间成本,还存在服务非同质化的问题。因此,在远程银行模式下,商业银行必然将过往分散管理的客户服务环节集中起来,以便于对客服人员进行集中、专业化管理,统一服务质量口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成立以“电话客户中心”为主,“网络客户平台”为辅的客服中心。同时,客服中心服务渠道已由初期单一电话服务,扩展至电话、互联网、短信、微信、视频并举的态势,服务模式由传统分散型向专业化、集约化和智能化发展。

3.客户服务中心由最初接受咨询成长为集“咨询、营销、理财、风险控制于一身的远程客服中心

随着远程银行改革的推进,银行与客户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地集中于电话及网络等远程沟通方式,远程客户服务能够海量接触客户并聚集信息成为大数据时代银行优化服务、提升营销和风险控制重要依据;因此,在此过程中银行必然会改变以往的经营手段,将过去必须以“面对面”方式完成产品营销、理财、风险控制等业务模块融入远程服务方式中去,使集中化的客户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服务、联系、维护客户关系的渠道功能。

目前,商业银行远程服务内容已基本实现除现金以外的银行业务全覆盖,而客服中心已成为客户问题解决中心、产品营销中心、服务体验中心和信息采集中心,并且越来越贴近市场与客户,服务价值和渠道价值不断显现。

二、“远程银行”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岗位群变化分析

1.传统物理网点功能逐步弱化

在传统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物理网点为主要经营场所,而其中的临柜交易岗、后台综合岗是两大基层核心岗位,是人力资源重点倾斜的领域,也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基层岗位。但随着“远程银行”经营模式的推进,物理网点业务受理量逐年下降,核心地位不断弱化,其中临柜交易岗变革深度最大,核算与单证处等职能逐步移至后台,服务终端的功能也逐渐向后台远程终端转移。同时,伴随远程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将组建集中型的后台中心,包括后台业务处理中心和后台客服中心。因此商业银行的基层岗位已由传统的分散型的物理网点岗位向后台客服中心和业务处理中转移。

2.后台的客户服务岗位和业务处理岗位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基层岗位

过去,商业银行主要的基层岗位为物理网点的临柜交易岗和后台综合岗,随着“远程银行”经营模式的推行,商业银行各大后台客户服务中心和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相继落成,其中后台客服中心采取以“电话CALLCENTER”为核心集约化管理模式,并在传统的咨询功能上加入了营销、理财、风控等业务功能,据《中国银行业客服中心发展报告(2013)》显示,截至2013年末银行业客服中心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2013年电话人工接听量达到9.7亿通,电话人工接通率高达90.14%,并且连续三年保持提升。而在后台业务处理中心方面,中国建设银行成立的营运管理中心,专门处理集中于后台的各类柜面业务,工商银行成立后台中心将集中承担电子银行、银行卡、业务处理等相关业务的后台处理中心,民生银行、农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也相为继成立各自的后台处理中心。由此可见,后台的客户服务岗位和业务处理岗位将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基层岗位。

3.电话客户服务专员岗将取代临柜交易岗成为商业银行人才培养基地

过往,商业银行新员工必须先从事临柜交易岗工作,该岗位一直以来者是银行人才培养基地,但随着远程银行模式的推行,该岗位数量不断减少,电话客户专员成为了商业银行员工需求量最大的岗位。可以预见,电话客服专员岗将取代临柜交易岗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岗位之一,并因该岗位是商业银行最基层的业务岗位,能接触到商业银行几乎所有的业务类型,同时该岗位还是银行中与客户交互沟通频率最高的岗位,因此在商业银行员工的职业发展生涯中,该岗位将成为“远程银行”经营模式下银行员工首个就业岗位,并替代临柜交易岗成为银行人才培养基地。

结语

在远程银行经营模下,商业银行的基层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能必然产生变化,本文对此变化进行研究和总结,希望对向商业银行输送人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