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0年末,全州51个银行业机构营业网点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42个银行业机构网点加入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银行业机构网点80%以上实现电子通汇。以“三票一卡”为主体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业务迅速发展。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覆盖全州18个县,信息涉及银行信贷、住房公积金、法院、环保等多个领域,收录企业信用信息427户,收录中小企业信息1224户,为4739户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2711户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为银行业机构贷前调查提供便利,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农户贷款难问题发挥着积极作用。截止2010年末,银行业机构网点184个,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增设2个,金融机构营业场所美化,经营管理全面信息化,ATM机、POS等自助银行机具达到520台,新增107台,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从无到有,户数已达15.66万户,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提升了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效率。“十一五”期间新进驻1家保险公司,已经拥有各类保险网点14个,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增设7个。(一)金融改革成效显著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加快业务转型,在确保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同时,逐渐加快向开发性金融业务转变;二是建、农两大国有银行顺利完成股改上市工作,整体资产质量大幅提高,营运能力持续增强;三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信贷资产结构得到优化。全辖18县农村信用社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兑付工作全面完成,累计兑付专项票据11118万元,置换历年亏损4759.86万元,不良贷款6358.14万元;四是农业银行以“三农”事业部制建设的内控机构设置完成②,突出了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五是甘孜州邮政储蓄银行挂牌营业,业务由储蓄汇兑向综合转变。(二)金融运行质量提高2010年末,全州银行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7%③,较“十五”末下降22.68个百分点;2010年全州银行类金融机构实现拨备后利润总额1.93亿元,较“十五”末增长6.12倍,平均资产利润率0.44%,银行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州保险机构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保险业稳健运行,盈利水平不断提高,保险业由“十一五”末的亏损实现整体盈利。(三)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州金融机构充分运用相关政策和手段,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一是银行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特别是对基本项目建设、水电能源等支柱产业以及农牧业、牧民定居、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幅提升,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以及民生领域的持续发展和改善,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二是保险业加强与发展地方经济的结合,加强与完善社会保障的结合,结合辖区实际探索青稞、牦牛、能繁母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充分发挥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和保障稳定的功能。三是担保公司从无到有,担保融资为增强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的信贷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业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本身创造的增加值也在不断增长。2010年,甘孜州金融业增加值4.7亿元①,较2005年增长90.2%,在全州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9.6%,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8%,“十一五”时期我州金融业增加值及在GDP中占比走势。
存在的问题
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截至2010年12末,全州各项存款余额24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1.6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0.8%、0.57%,均位列全省第21名(四川省辖21个地、市、州);人均存贷款分别为2.3万元、1.06万元,相当于省平均水平的67.85%、48.85%。货币市场发展迟缓,目前尚无金融机构具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会员资格③,目前同业拆借主要以金融机构之间网下拆借为主。保险市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4家公司仅收保费1.3亿多,“小、散、弱、乱”现象突出。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上市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与省内其他市(州)相比差距较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置种类不齐全,城乡布局不平衡。目前,全州银行业机构设置种类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缺少地方性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地域分布上,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主要布局在县城,县以下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甘孜州184个网点中,县城网点85个,占机构总数的46.19%、县以下农村机构99个,占机构总数的53.81%,辖内325个乡镇中有226个乡镇金融服务缺失,占乡镇总数的69.54%。城乡布局不平衡导致县域及农村金融服务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效率不足。(三)金融资源利用率偏低甘孜州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明显,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经济金融资源有限,同时城市形成的金融洼地,导致县域、农村金融资源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不能够对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有力持续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受到抑制较多,不利于金融深化,提高农村金融效率。2010年末全州银行业存贷比为45.8%,低于全省银行业机构存贷比18.08%个百分点,特别是康南、康北金融资源利用率较低,康东地区银行业机构存贷比为66.16%,康南地区银行业机构存贷比为25.6%,康北地区银行业机构存贷比仅为6.27%(四)经济对金融业的提升和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质量有待加快扩大、转变和提高,特别是一些规模大的优质大项目进展缓慢,影响和制约了金融的支持力度。
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在经济下行时期,长沙银行却展现出“逆势增长”,截至2015年12月底,长沙银行资产总额2798.27亿元,较年初增加671.19亿元,增长31.55%;存款总额达到2231.70亿元,较年初增加521.22亿元,增长30.47%;表内外授信总额为1458.29亿元,较年初增加436.28亿元,增长42.69%。主要经营指标普遍高于业内平均水平。作为一家资产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的大型城市商业银行实属不易。
在宏观经济形势由“三期叠加”进入“新常态”后,“创新发展”是决策层对于中国经济的要求。也一定只有那些创新转型的好银行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长沙银行的逆势增长引起了业内的关注,本刊本着“发现好银行”的原则,带着对长沙银行创新战略的好奇心和疑问,一探究竟。基于此,本刊特专访了长沙银行董事长朱玉国。
《银行家》:英国《银行家》杂志的2015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长沙银行位列第395名,首次进入前400强。全球知名咨询公司毕马威的相关报告也印证了长沙银行的超常规发展。请问长沙银行是如何取得这一靓丽业绩的?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沙银行是如何确定战略定位和经营策略的?
朱玉国:长沙银行始终围绕创新发展来抓工作,坚持加快发展、加强管理,加强宏观形势研判、积极应对市场竞争。2015年长沙银行取得了近年最好、同行领先的发展成绩,这主要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新战略的动力、改革转型的活力以及员工敬业的推力。回顾2015年,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工作:定战略,以发展蓝图激发全员斗志;抓改革,让体制机制焕发内生活力;促创新,以综合经营驱动转型发展;严风控,以坚守底线推动稳健发展;强支撑,以夯实基础推动持续发展;炼价值,以快乐文化推动和谐发展。
战略制定对全行发展具有重要的的引导引领作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宏观形势,长沙银行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究,综合研判,并聘请知名战略咨询公司普华永道担任我行战略顾问,帮助梳理思路、提供支持,经过反复研究和各方听取意见,确定了自己的战略发展思路。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战略定位上努力建设“三个银行”,即坚持“中国最快乐的银行”、“中国最优秀的社区化银行”和“中国领先的网络银行”的建设方向。
在发展目标上坚定“翻番领跑”,即坚持“三年翻一番、十年过万亿、领跑中西部、挺进十二强”的战略目标,保持定力、精准发力。
在发展路径上坚持“五化路径”,即坚持社区化、平台化、综合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路径。社区化就是要始终坚持服务地方、服务小微、服务居民的定位不动摇,深耕本土经济、本地生活,服务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平台化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进一步深化银行作为经济中介的平台职能,转换思路,将长沙银行打造成资金交付平台、财富管理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互动平台;综合化就是要由提供单一产品向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变,通过综合经营平台的搭建和有效运作,成为资源的整合者、风险的匹配者和财富的管理者;集约化就是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成本控制,提升盈利能力;智能化就是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加快线上布局,提升银行电子化、网络化和移动化水平,实现精准营销,强化精细管理,提升客户体验。
《银行家》:为践行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经营理念,作为一家城商行,长沙银行如何聚焦地方经济建设,选准服务地方的切入点?
朱玉国:作为“湖南人自己的银行”,长沙银行坚守“服务地方政务、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居民”立行宗旨,坚持深耕湖南、做湖南人的主办银行,深耕政务、做政府的子弟兵银行,深耕县域、做普惠金融的先锋银行。
一是坚持深耕湖南,做湖南人的主办银行。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深耕湖南,下沉机构,加快线下线上的联动发展和区域覆盖的分层推进,做“湖南人的主办银行”。长沙银行现有包括广州、株洲、湘潭、常德、郴州、娄底、怀化、益阳、邵阳、永州在内的26家分支机构、125个营业网点,控股发起湘西等三家村镇银行;2017年前实现湖南地州市全覆盖,2018年我们将覆盖全省80%以上的区县(市)。同时,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在湖南市场基础客户群数量超过1200万户,在湖南市场的市场份额由现在的5.5%提升到10%以上,真正成为地方政府、中小企业、市民的主要合作银行,成为客户的首选银行。
二是深耕政务、做政府的子弟兵银行。我行以服务地方发展、推动经济转型为己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在政务领域积极创新,着力构建“融资+融智”、“表内+表外”的综合经营模式,做政府的子弟兵银行。近年来,累计支持政府重点工程项目500多个,累计融资超过2000亿元,在交通建设、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等领域充当着融资主导银行的角色。同时,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全力推动“表内+表外”、“商行+投行”的大融资服务,我们创新设立了湖南第一只城市发展基金,设立了第一个政府资产证券化项目,积极介入了湖南第一批PPP项目,也是湖南省地方政府债券第一批参与的主承销商,现在每年通过表内外融资服务,我行投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超过500亿元。
三是深耕县域、做普惠金融的先锋银行。坚持立足湖南本土市场,加快区域覆盖的分层推进,持续加大省内机构布局和业务下沉的力度。第一,下沉分支机构,加大布局力度。加快设立省内分行、县域支行,目前已完成了55%的湖南县域市场覆盖,县域金融基础进一步夯实;着眼湖南新型城镇化的整体经济布局,将银行网点主要是社区支行进一步延伸至重点乡镇,并正在与宜农科技公司合作在全省推广在村一级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社保卡、零手续费务工汇款、涉农贷款等进村入户,成为地方最受欢迎的银行产品服务。第二,助推县域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的专项扶持、信贷倾斜、重点培育和综合服务力度,2015年51%的信贷规模投向县域市场,大力支持长沙县、浏阳、宁乡、桃园、攸县、汝城、湘乡等经济强县或特色县发展物流、工程机械、生物医药、花炮、汽配、旅游、食品、花木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县域经济产业品牌和集群优势,并建立起我行领先的业务发展优势和稳固的市场地位,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大幅赶超当地的国有银行县域机构。第三,建设普惠金融,推进“精准扶贫”。湘西花垣是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地方,早在2010年,我行就在湘西自治州建立了全国首家地市级村镇银行,目前机构布局基本覆盖了全州各县(市),成为湘西近年来贷款发放最多、对当地支持力度最大、服务最接地气、最服水土的银行机构,在2015年湖南省银行业金融服务竞赛中荣获“百佳优秀单位”称号。
《银行家》:近年来,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量创新型小微企业涌现,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新课题。在金融服务创新创业、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方面,长沙银行采取了哪些新举措、实招数?
朱玉国:长沙银行始终将助力中小微企业作为核心定位,持续提升对接、服务湖南优势产业和实体经济的能力,通过大力推进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探索者和坚定践行者。
我们加强营销、服务、模式上的一系列创新,持续推进服务中小企业的深度。2015年全行中小微贷款余额达到73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08亿元,增长25.76%,中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达到了81.2%;中小微授信客户达到29385户,比上年增加了9747户,增长47.7%;发行小微金融债20亿元,全面达到“三个不低于”目标,被银监会评为2012~2015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
一是创新营销模式,与省商务、国税、地税等几大平台积极对接,建立各类风险分担机制,实现由散单式营销模式向集群、综合、精准和联动营销的转变。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实施服务小微企业的“1+N”模式,充分利用中国人民银行支小支农再贷款政策、政府和园区力量,开展“进百园,惠万企”营销活动,三年内为全省100家园区的10000家企业提供400亿元贷款服务,向中小企业让利4亿元。
三是创新授信模式。通过建平台、联平台、拓平台、推平台,构建“平台+产业+产品”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各费税数据,以信贷工厂方式创新推出“数据贷”授信模式,共签约对接38家平台类客户,其中就包括了蚂蚁金服、腾讯、58同城、金蝶软件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目前数据贷授信客户已超过2万户,授信余额超过20亿元。现在,我们正在利用税务、住房公积金、社保数据信息,开发设计覆盖湖南中小微企业的新一代数据贷产品,进一步做深湖南小微市场。
四是创新发展方向。我们把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作为主攻方向,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绿色产业“轻资产、重研发、高成长”的特征,并根据企业所处“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阶段的条件与需求,差异化、创新化设计特色金融产品,如“孵化贷”、“投贷跟”、知识产权质押等,解决了该类企业有形资产担保缺乏的融资难题。并与高新园区、省科技厅、湖南高新创司等建立战略合作平台,全面推动投贷联动综合服务。在绿色金融方面,我们设立了湖南第一只环保产业基金,第一只健康养老基金,并正在筹备发起第一只绿色金融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银行家》:作为一家城商行,贴近民生、服务民生,是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应有之义。长沙银行在坚持以民生为本、推动共享发展有哪些新举措和好经验?
朱玉国:从立行至今,我行就坚守市民银行定位,坚持在社区金融、智慧金融方面综合发力,做普惠金融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一是大力发展社区银行。将服务网络不断延伸向社区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延伸,一方面广泛布局社区银行,2015年设立社区支行14家(累计设立42家),社区营销精彩纷呈,社区服务走进百姓身边。另一方面,立足本地生活,建立全渠道一体化电子渠道服务体系,以省交警、公积金、非税缴费、社保服务为切入点,打造全省功能最全、服务最优、费用最低的线上便民服务体系和以精选商品、众筹、会员卡券为核心的线上商圈,通过整合本地资源,紧扣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本土生活,与uber、平安信托、旺pos、快乐购等深入合作,打造智慧城市生活,逐步构建遍布全省的金融生态圈和互联网生活圈。至2015年底,全行网络金融用户达到530万户,网络金融交易量超过5800亿元。
二是加快发展智慧银行。我行坚持“‘智’造快乐银行”的理念,以客户需求和体验为出发点,利用大数据、生物识别、移动平台、社交技术、位置管理等技术重构客户服务流程,推出“一键付”产品,打造更简单、更智能的智慧银行,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金融体验;坚持科技引领,全力推进“九大平台”建设,即统一基础平台、统一支付平台、统一信贷平台、统一数据平台、统一账户平台、统一资管平台、统一渠道平台、统一办公平台、统一客户平台,继续深化体验跃进,全面引领业务创新;坚持“电子化”方向,积极探索、促成推动湖南省银行业ATM存取款的无卡操作和无卡联盟建设。
《银行家》:在长沙银行超常规发展过程中,企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如何把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加强风险控制,实现有效益、可持续、没水分的增长?
朱玉国:面对银行业不良持续上升的严峻形势,长沙银行始终坚持审慎稳健的经营原则,坚守底线,不踩红线,以强有力的措施处置各类不良风险,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严格风险管理。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职责和边界,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并明确逐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集团化、职能集中化、风险管理部门垂直化,以及事业部风险管理矩阵化的四化目标。完善垂直风险管理体系,风险总监派驻扩大到10家分支机构,提升风险管控的专业性、独立性水平。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建立风险贷款名单制,创新非现场监管手段,积极开展担保公司担保授信业务、银票业务等专项风险排查;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牵头组织自助银行和收单业务连续性演练。加大不良贷款的预防、处置和清收力度,以“控新压旧”为中心,通过上下联动、一户一策,实行不良贷款清收责任机制、对口联系机制、动态名单制管理和诫勉谈话机制。
二是严格内部控制。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以开展“全员大找茬”活动为契机,收集意见715条,对全行813份制度进行规范,梳理制度漏洞、整改流程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围绕“一加强、两遏制”,对自查和监管检查发现的问题实行滚动式整改,对14家单位通报批评,对66名经办责任人和34名负有领导责任人员共处罚款29.3万元。加大问责处罚力度,全年共下发违规处罚决定23份,处罚机构37个,相关责任人275人,下发不良资产责任追究处罚决定7份,不良责任追究523人,处罚金额550.21万元,“违规就是风险,内控创造价值”的合规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银行家》: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长沙银行的发展也处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对于长沙银行工作重心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规划,您有何构想和展望?
朱玉国: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长沙银行启动新三年战略发展规划的第一年,对全行“三年翻一番,十年过万亿,领跑中西部,挺进十二强”发展蓝图和“三个银行”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行将重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坚持社区化发展,打造“湖南人的主办银行”。就是要真正成为湖南政府、中小企业、市民的主要合作银行,成为客户的首选银行,真正成为湖南的金融领军企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服务客户的深度、广度,成为每个客户的全方位服务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行将始终坚持社区化发展方向,全面深耕湖南市场,确保在2017年一季度实现湖南省地州市的全覆盖,2018年完成全省80%的县(市)、区的全覆盖。同时,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在湖南市场基础客户群数量超过1200万户,在湖南市场的份额由目前的5.5%提升到10%以上,资产总额在2018年上半年突破5000亿元,规模在全省商业银行中冲进前四强。
在县邮政局党组的领导下,县邮政局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信息流、实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渠道优势,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提供邮政、速递物流、金融等综合邮政服务,并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管理促进邮政可持续发展
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经营精细化管理,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改善服务,提高邮政竞争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财务管理,提升资金资产效能。一方面局加强网点损益核算工作。通过举办网点损益培训班,增强网点工作人员对开展损益核算的认识和责任感,逐步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网点发展业务能力,实现以持续提升盈利能力为核心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邮政各项业务资金管理情况的全面检查,进一步规范经营和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杜绝资金风险和资金案件的发生。
二是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工效能。局严格控制用工,确保在岗职工和聘用工和劳务工实现零增长。同时,加强员工素质培训。建立全员培训体系,1-11月份进行各类培训629人/次。另外,加强人工成本管控,合理盘活人力资源。重点将人力资源盘活由盘活数量向盘活质量转变,在全县逐步推行实施邮储柜员制,所有网点实行了合规经理制的派驻,并在今年7月份完成7个网点专职保险经理的派驻,进一步健全了管理制度,提升了人工效能。
三是落实安全管理,保障安全生产。①平时加强“安全法规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职工队伍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和经济案件零目标。②加强日常安全检查。通过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及夜间巡查,着力检查安全防范和制度执行情况。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和督导力度,1-11月份共开展邮储资金风险排查等安全大检查4次。③多形式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保安全”能力。通过组织广大员工开展消防知识专题培训及结合各网点实际情况,进行防抢、防盗应急演练,大大提升了员工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④规范整治全县所有投递人员自带摩托投递的行为。不定期对所有投递人员驾驶证和摩托车行驶证进行检查,并统一为所有用于投递的摩托车购置机动车强制保险,目前所有投递车辆使用比较规范,有效防范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各板块协调推进,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普遍服务是邮政的根本所在。县邮政局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邮政普遍服务水平,促进公共邮政服务均等化,将强业和惠民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邮务、速递物流、邮政金融三大业务板块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邮务类业务普遍服务进一步扩大。主要呈现几个特点:①函件专业多种多样。制作了0.65万份本册式“三八妇女节”专刊;制作了县第二届税收宣传有奖明信片0.5万套共1万个;紧紧抓住“酒后驾车”这一社会热点,成功开发制作了“交通安全、您我共建”数据库商函1万份;开发制作招商数据库商函2万份,制作了明信片2000册,作为县委县政府对前来参加龙舟赛的运动员及嘉宾的指定礼品。②集邮业务再创佳绩。成功开发了建党90周年纪念邮册。③报刊专业、电子专业实现高速增长。1-11月份全县报刊订阅业务累计完成172.69万元,对比上年同期增长3.46%。全县电子邮政专业高速增长,短信业务再跃新高,二类及网点银信通总体规模近2万户。
二是速递物流类业务服务广大群众。通过“新年邮礼”、“端午邮情”、“思乡月”等主题营销活动,今年1-11月份累计完成56.26万元,对比上年同期增长17.69%,量收同比增长名列全市靠前。同时,开办了全县信用社票箱业务及全县电信物资类配送业务。
三是金融类业务稳步发展。今年以来,从经营措施上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按照早安排、早部署、早发展的思路,局迅速行动,开展了邮储业务。保险业务方面,通过与人寿、泰康等保险公司的深入合作,采取资源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努力提高柜员的营销技巧和实战能力,全面推动了我县邮政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总保费居全市首位。
2012年七项新举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就如何做好2012年的邮政工作,县邮政局负责人说:“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坚定信心,以工作发展思路为指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把握县域市场机遇,不断壮大邮政业务规模,努力实现邮政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他指出,明年邮政工作要做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是以业务结构优化为抓手,努力实现经营工作新突破。2012年,邮政将紧紧把握机遇,加快创新发展,确保各项经营指标顺利完成。明确函件核心业务地位,加大对邮务类业务市场的开发。紧紧抓住目前积极推广同心圆的形势,造势气、树典型,做大无名址和数据库的规模。积极培育函件业务新增长点,抓住《新社保法》出台的有利时机,结合法的宣传,推进贺卡、数据库等方面的营销工作……
二是以改革为契机,实现三大板块联动发展。将按照“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市场共有、产品整合、项目联动、交叉销售”的总体要求,充分整合各板块资源,实行项目联动开发,实现客户信息共享,实现网络资源共用,相互使用其他板块产品,努力实现内部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三是以发展为己任,切实增强基础网络建设。加强营业网点的改造升级,建设服务营销型营业平台,逐步推进营业网点的标准化建设,展示邮政的良好形象和实力。进一步加大投递网络优化改造力度,突出投递作业组织的优化,侧重投递处理流程的调整,提高投递服务的质量,为邮政业务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深化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适应邮政经营转型、管理升级的新形势,努力实现功能化网点的普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四是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提升邮政服务水平。认真履行普遍服务义务,做好特殊服务、个性化服务和商业化服务,使邮政服务社会、百姓生活,全面提升邮政服务水平。树立“用户是亲人”的亲情服务理念,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邮政的核心价值观,真心实意地从满足人民群众用邮需要出发,以更加优质的邮政服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五是以竞赛为激励,不断提升市场营销能力。继续开展各种业务劳动竞赛,着力深化市场营销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营销激励机制,科学制定奖励政策,有效激发和调动职工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全面跟踪、动态把握客户的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增加客户对邮政业务的忠诚度,积累客户资源,促进邮政业务的稳定持续发展。积极完善营销体系建设,继续深化营销资源的整合,着重处理好全员营销、专业营销、柜台营销、能人营销的关系,努力形成团结协作、联动互助的营销机制,创新营销模式,不断提高企业整体营销能力和营销水平,带动各项业务增量增收。
六是全力抓好邮政安全,防止邮件安全事故发生。严格做好营业、物流窗口单位邮件收寄安全工作,严格执行收寄邮件的验视制度,严格执行逐件仔细验视、双人眼同封装等规定,严把收寄关,严防禁寄物品和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品流入邮政渠道。加强资金安全管理工作,重点对储汇网点、金库、运钞、枪弹、会计、出纳、司押等重要岗位以及涉及资金流动的重点业务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高度重视邮政各项业务系统的网络安全管理,严密监控系统网络安全,及时处理系统故障,保证设备和系统安全正常运转。继续加强对邮政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消防设施、设备的日常检修,坚持每日进行防火巡查,确保消防设施、设备的完好运行,制定完善的应急和疏散预案,防范火灾事故的发生。
继前不久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会议、迎接高铁时代加快旅游业发展大会之后,今天又召开这样一个较大规模的会议,专题研究推动服务业发展工作,既体现了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信心决心。刚才,隆重表彰了发展服务业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市中区、曲阜市、微山县和市商务局、旅游局、地税局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思路举措,加大工作力度,解决突出问题,力促全市服务业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加快发展服务业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对服务业发展,国家和省里一直都高度重视。国务院在2007年专门下发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点任务予以突出强调和谋划。省里去年召开了服务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增速要明显高于GDP增速,增加值占比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到2015年达到45%以上。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紧紧抓在手上,相继落实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改革促进、优化环境等一系列得力举措,服务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8659亿元,是2005年的22倍;服务业投资5982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达到424%。但总体来看,服务业仍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板,在规模、结构、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比重偏低。有数据显示,经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平均为72%,世界平均为68%,而我国目前仅为43%,我市则为341%,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89个百分点。二是档次不高。去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457%,占据服务业的“半壁江山”,而金融业增加值比重仅为68%、房地产业比重为65%。由此不难看出,我市传统服务业仍然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三是投入较少。去年我市服务业完成投资比潍坊低650亿元,比临沂低近70亿元。而且服务业投资中的非盈利性项目较多,金融、科技、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投资较少。信贷资金对服务业的投放也相对偏低,去年全市服务业贷款余额2699亿元,其中新增服务业贷款仅为323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136%。四是人才短缺。目前我市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人才匮乏已成为服务业发展的突出瓶颈,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另外,服务业管理不规范、开放度不够、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本症结还在思想认识上。我们的一些地方和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机遇意识、创新意识不强,视野和思路没有打开,工作缺乏一抓到底的韧劲。对此务必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服务业是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在推进转方式调结构、谋求“十二五”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抓经济转型必须抓服务业。加速我市作为一座典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步伐,已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并且付诸行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去年全市煤电行业实现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市工业的383%、346%和537%等数据来看,我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耗较高的情况尚未发生根本变化。而服务业本身就是产业结构最前沿的领域,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不仅自身产出大部分是“绿色”的,而且可以带动相关产业提高节能环保效率,从根本上解决能耗高、污染重的问题,有利于形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产出效益高的的产业体系。世界上也有许多由传统工业城市或资源型城市靠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如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德国的鲁尔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还要看到,目前工业价值链中,生产环节创造的价值比重在减少,研发设计、仓储物流、销售服务等所谓“微笑曲线”两端创造的价值在增加,如果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二三产业不协调,就难以推动工业向高端攀升,难以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难以实现真正的经济转型。我们要突破过去一二三产线性发展模式的束缚,在全球化大格局和分工体系的大背景下科学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增强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把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和战略支点,促其更好更快发展。其次,抓财税增收必须抓服务业。现阶段,二三产业提供的税收仍是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支柱。分税制改革和所得税分享改革后,第二产业中的增值税只有25%、企业所得税只有32%留在地方,而按照现行的财税体制,服务业中多数行业缴纳营业税,其中80%留在地方。大家一定要算投入产出帐、算经济利益帐、算财政贡献帐,真正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培植地方税源的关键措施,切实抓紧抓好。第三,抓改善民生必须抓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对教育、文化、旅游等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在持续增加与提升,而这些都是服务业的重点领域。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业具有门类广、行业多、就业门槛低、发展空间大等特点,可以吸纳大量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就业。有资料显示,单位服务业产值创造的就业岗位是工业的5倍,每增加100万元服务业投资,就可新增1000个就业岗位。去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已接近200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05年的305%提高到397%,已经成为我市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当前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城市开发力度加大、消费层次逐步提升、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展及京沪高铁开通等对服务业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充分认识我市拥有的优越区位、便利交通、独特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产业基础等不可多得的优势条件,既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又要坚定后发快进、跨越赶超的信心与决心,齐心协力推进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必须突出重点、集中突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打造区域业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取向,着眼扩总量、优结构、拓领域、提档次,突出重点产业,强化载体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规模水平,尽快建立起特色突出、布局合理、龙头带动、统筹协调的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全市服务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今后五年,全市服务业增速要明显高于GDP增速,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保持2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以上,占GDP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力争达到45%,实现税收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60%以上。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在培植壮大重点产业上下功夫、求突破。一是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优势条件得天独厚。就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问题,市委、市政府在5月中旬分别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重点任务、主攻方向和办法举措,希望大家按照各自职责定位抓好贯彻落实。当务之急是要抓住高铁时代到来的重大历史机遇,认真研究,科学谋划,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做大文化旅游业规模、做优文化旅游业结构、做强文化旅游业特色。要强化创新发展理念,加大改革力度,立足健全旅游产业体系,尽快在资源整合、区域联动、体制完善、品质提升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要强化融合发展理念,突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与城乡建设的融合、与区域发展的融合、与产业间的融合,促使文化旅游产业拓展空间、丰富内涵、放大关联带动效应。要强化特色发展理念,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构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主题板块,创建一批叫得响、美誉度高的文化旅游品牌,特别要加快尼山风景区、兴隆文化园、文博园、水泊梁山景区、微山湖旅游整体开发及宝相寺三期、羊山古镇、万紫千红园等一批大项目的运作推进速度,靠体量大、品位高、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来健全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带动效益。还要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等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交通体系完备,高铁、港航、公路、空港立体交通架构基本形成,特别是京杭大运河通达长江、直抵苏杭,航道总里程1100多公里,区内港口、作业区、泊位达到300多个,从业人员20多万,年吞吐能力4500万吨。加之船舶运输载重大、成本低,一艘千吨船舶的运输量相当于50辆20吨载重卡车,一列拖队的载运量相当于4列火车,水运能耗仅为公路的十分之一、铁路的二分之一,水运成本比铁路低二分之一,是公路的二十分之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特别是“运河物流”是我市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必须发挥优势,强化扶持,加紧建设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要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依托京杭运河“黄金水道”,深化与森达美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豪德商贸城、美恒国际汽配城等重点项目,建设集港航运输、仓储加工、商贸批发于一体的临港物流中心,形成临港经济集聚区。要完善物流支撑体系。加快构建以运河港口为枢纽、以立体交通为依托、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运输大通道;把应用信息技术作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加快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集疏运能力和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要培育壮大物流企业。推动传统运输、仓储、流通等企业加快资产重组,重点支持交运集团等大型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有条件企业借助第三方服务企业,加快三产业务的转移,特别对适于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的工业企业,要鼓励支持其广泛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实现晋档升级。三是优化提升金融服务业。依靠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我市金融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在引进知名商业银行、完善金融体系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兴业、恒丰、浦发、招商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入驻我市,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32家,存款余额22563亿元、贷款余额13664亿元,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优化提升金融服务业,最紧要的是继续抓好金融机构的引进,支持现有银行和各类保险公司延伸服务网络,推进农村信用社经营改革,壮大各类金融中介组织,加快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各类创业和股权投资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针对“三农”、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发展券商直投、信托租赁等新兴业务领域。抓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信用安全体系,培育区域金融市场,创建“全国金融生态示范区”,全面提高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四是探索发展服务外包业。服务外包是以现代网络技术和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的新兴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要着力打造服务外包基地。依托中心城区和高新区,以软件开发、动漫创意、医药研发、工业设计、金融后台服务为重点,按照国际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扶持发展产业特色明显、聚集程度高、带动作用大、平台服务完善的服务外包园区,提高服务外包产业集中度。要加快培育服务外包骨干企业。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的机遇,吸引境内外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在我市设立分公司或接包中心,集聚更多规模较大、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外包龙头企业。要抓好重点业务培植。在软件外包上,重点发展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开发、信息服务、数据处理等业务;在流程外包上,努力向技术研发、设计、核心数据处理等方向拓展。积极促进服务外包由低中端向高端环节延伸,提高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外包的比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设立研发、营销及服务机构,更加贴近发包市场,争取更多客户资源。五是积极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咨询、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领域的科技服务。以“数字”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广应用传感网络、物联网技术,加快社会公众“一卡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电子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等五大支撑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在集中突破以上五大重点产业的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房地产、批零餐饮、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整体提升我市服务业质量水平和规模效益。尤其要注重营造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市场开放度,放手吸纳外来资本和企业,促使我市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载体建设是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要集中力量抓好20个重点城区、30个重点园区、50个大型服务业企业和100个服务业大项目建设。服务业重点城区建设,要依据城市规划定位,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合理配置服务业资源,尽快提升产业规模、层次和比重。要突出抓好中心城区和济兖邹曲嘉组群结构城市服务业核心区建设,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中心城区要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大力推进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建立业态丰富、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服务经济示范区。各县市都要按照“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规划先行,集团带动、项目支撑,强化领导、政策配套”的要求,坚持县域城市和小城镇齐头并进,力促服务业重点城区扩张规模、提升效益。服务业重点园区建设,要在继续抓好已确定的7个省级、15个市级重点园区的基础上,突出抓好高新区软件园、科技创业园、现代物流园、商贸流通园、商务服务区、会展博览园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等七类重点服务业园区。对已确定的重点园区,要明确功能定位,明晰发展思路,强化要素保障,集约集群发展,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服务业新增长极。服务业大型企业建设,要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重点服务业企业和企业集团为目标,在政策、土地、资金、项目等方面倾斜扶持,促其做大做强,发挥骨干领军作用。重点服务业企业要按照突出主业、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企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扩大经营领域、提高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要一手抓引进、一手抓落地,解决具体问题,创造良好环境,保证项目顺利建设,为服务业发展增添后劲。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必须出实招、求实效
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既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真正放开视野、打开思路;更要出实招、出硬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落实务实管用的办法举措。各级要加强改进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领导同志要用心研究、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行家里手。要组织力量精心修订完善,抓紧拿出高质量的全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其指导引领作用。要在规划文本框架内,细化分解任务目标,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特别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拓展开放领域。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切实放宽服务业企业登记注册条件和经营范围限制,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各类投资者均可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对内外资及外地企业提供与市内企业同等待遇,特别要鼓励和支持我市大型工业企业进军服务业、实现多元化发展。要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扭在一起抓,大力引导外来资本和先进技术投入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服务理念和管理技术、优秀人才和团队及知名品牌,吸引战略性、导向性的优质企业和高端项目。服务业开放领域的拓展离不开发展软环境的改善。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对涉及服务业企业的立项、登记、备案以及用地审批、证照颁发等,按照“程序最简、时限最短、收费最低”的要求,尽量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同时还要严肃查处“三乱”行为,切实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服务业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要创新体制机制。抓住国家、省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契机,健全完善服务业发展统筹管理协调推进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和目标任务,强化协调配合与监督检查,不断增强工作合力。要下决心破除部门利益束缚,打破条块分割掣肘,理顺完善包括文化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整合、区域联动、产业体系健全、服务质量提升的制度架构,充分激发内生动力。要创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有序地实施市场化运作,促进优质资源与外部资本要素的高效对接,培育成长性好、核心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骨干企业。要加快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能够企业化运营的事业单位要坚决推向市场,已改企转制的要与原主管部门脱钩,实现由政府包办服务事业向社会创办服务产业的转变。按照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督促引导工业企业加快剥离非核心业务,推进企业内置服务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鼓励支持优势企业通过改制重组、多元经营加速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三要兑现扶持政策。今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服务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财税优惠、培育市场主体、强化金融扶持、保障土地供应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各级各部门尤其是财税、住建、工商、国土等部门,都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决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棚架”、梗阻。对服务业重点项目,要实行“一事一议”,给予限时限量的特殊政策,集中资源要素,进行重点扶持。要根据政策落实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时俱进抓好政策的调整完善,大胆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推动政策整合创新,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和激励效应。
四要拓宽融资渠道。用活用好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其他服务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好财政资金的“酵母”和引导作用。积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和途径,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项目。进一步完善银政、银企合作机制,组织好项目推介和对接洽谈,持续增加金融机构对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投放。当前特别要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上市、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五要强化人才支撑。依托我市高校、职业院校及科研院所,瞄准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加紧培养发展服务业急需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及创新型、研发型人才。有计划地选派各类服务业人才特别是企业管理骨干,到发达地区乃至国外深造学习,造就一批掌握前沿理论知识和现代化技能的高端人才。按照“缺什么,引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优秀服务业人才。坚持“以用为本”,进一步完善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切实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全面落实各项人才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