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与就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劳动就业;经济发展
一、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进入19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急剧发展,劳动规模不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急剧提高。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也在逐渐地转化为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模式,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工业生产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工业化生产难免要与机器技术打交道,这就意味着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工业化大机器生产的要求,除了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以外,更注重对劳动力质量的更高要求。掌握一定的专业生产技能才能成为劳动者的最基本要求,才能自如地应对工业化生产中面临的各种机械化操作。
有需求就有市场,在这种趋势下,职业技术教育也就应运而生。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要正确地协调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保证供求市场的平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仅仅依靠传统的劳动方式注定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最终将会被淘汰。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技术的研发需要高端专业人才,而后期真正的投入生产则仰仗于底层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职业教育提高了人才队伍素质,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支撑了行业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劳动者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提高对工作的忠诚度,企业非常需要这样热忱度高的技能型技术人才。
纵观当今职业教育整体形势,呈蓬勃发展之势。我国正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期,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仍将不断扩大,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仍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在我国劳动就业市场以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我国劳动就业形势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中国社会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改造成为我国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当今就业者就业行业选择多元化,但合理就业的比率则很低,这是由对自身未来工作的要求看法以及自身能力素质决定的。多数就业者趋向于选择自己喜欢或者专业对口的工作,而并未考虑自身的能力能否胜任,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据最新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仅达38%,而研究生就业率仅占三成,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受教育程度高了,自视也甚高,不合心意的工作宁愿不做,把锻炼自己的机会也一并拒之门外。一方面劳动力的需求还较大,一方面失业待业的人数却很多,这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悖论的问题。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形势严峻,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直接影响到很多企业的发展,也波及到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就业市场。裁员,减薪,转行,跳槽造成了劳动就业市场的波动。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之势,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供求关系的偏离值正在加大。2010年近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因缺乏技能而离职,表明大学生在大学里所习得的知识大部分并非企业所需,毕业之后自然很难在社会中立足。而与之相反的,是职业技术教育带来的曙光。很多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往往很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甚至成为企业抢手人才。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到2004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据有关专家判断,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远不止这个数字,而是已经超过了7%的警戒线。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完成,但劳动力商品化和按要素分配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贫富差距拉大。内需不足依赖出口的局面已经形成,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因为急于求发展,急于赶超发达国家,往往操之过急,很难处理好发展和增长,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处理不好这些基本的战略关系,就会造成各种经济结构失衡,造成产品积压,消费不足,就业岗位短缺,供求不平衡。
三、劳动就业形势与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关系
一个国家的就业形势直接影响着它的经济发展。我国劳动就业市场供求不平衡,就业市场呈两极化趋势,造成就业市场的动荡不安,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影响整体经济形势的健康平稳发展。政治和经济是支撑一个国家的最根本力量,经济形势和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走向。根据上文所做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关系着整个劳动就业市场的稳定,而就业形势则关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大势。因此,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仰仗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而具体政策的实施需要整个社会各个部件的协调合作。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劳动者获得某种专门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就业目的或者是从业后更容易提高自身。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就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妥善地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1、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有助于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就业问题的症结在于供求不平衡,劳动力的紧缺不止表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劳动者的素质上。劳动者如果掌握了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那就能在寻求工作时多一块敲门砖。“术业有专攻”,有了一门技艺,自然就比别人多了一个优势,否则,就很难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对针对劳动者所进行的文化技术教育,目的简单而明确,就是使劳动者获得一技之长,以适应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就业。
2、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能增强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劳动就业问题能否顺利解决,除了与劳动技能直接相关之外,与劳动者的适应能力也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际劳工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凡是重视职业培训,劳动者素质的国家,适应能力强的劳动者,在就业中往往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多变的就业环境。
3、发挥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作用,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措施。从市场就业情况来看,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还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阶段。这些技术工人才是支撑整个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能够维持技术行业的良好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维持健康的经济形势。
五、小结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要同时解决就业问题,又要保持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重中之重。职业技术教育能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能支撑技术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维持经济形势的稳定。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明智之举,也是大势所趋。本文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就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一个大致分析,观照了当前中国整体经济形势,以期彰显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促进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2012中国中职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2013-04-01.《光明日报》
[2]刘祖春.《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就业及经济发展关系浅析》.1998(05)
根据当前形势,我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支持,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目标,积极开展各种培训活动
农村成人教育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创业能力、生活质量为目的,开展“实用人才培训”;以新品种、新技术使用为主要内容,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以及民主法制和文明生活知识教育等,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带动广大农民逐步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证财力和人力落到实处
根据当前情况来看,初中生毕业后并没学到什么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财力和人力投入,结合乡镇成人学校免费开办周期短、见效快的实用专业技能培训班,使其在进城务工前就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为其外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学费问题,社会秩序安定也有了保障。二者优势互补,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解决了乡镇成人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
三、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原则,灵活多样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培训要从劳动力的实际出发,使培训内容切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做到教其所需;使学到的技术与生产、就业门路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使学到的技术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做到学有所成。进行劳动力岗前培训,就要以市场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定向、定单培训为主要途径,以提高就业率为主要目的。应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的时间长短和培训方法。同时,劳动力就业培训的内容要多样化,除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外,还要进行一些法律知识、交通知识、劳动安全、社交礼仪、自我保护等知识教育和培训,增强其外出务工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对象有两种:一种是回乡初中毕业生,另一种是中老年农民。对回乡初中毕业生的培训主要放在毕业会考后进行,这类培训要选用一些热门的专业,如电脑和机械电子专业,也可让其掌握一些种植和养殖技术,使其回乡后使用。中老年农民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主体,对那些年龄较大、家庭负担重的,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可利用广播电视讲座、印发科技资料、黑板报等形式进行;也可以利用雨雪天或者闲时,集中办班培训学习;还可以请专家现场指导,对他们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式的培训,这种培训时间短、效果好,群众最容易接受。通过灵活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培训,使农民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四、加强农民的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实用技术培训
由于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不少农村劳动力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培训的重要性,外出务工前不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他们认为,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照样能挣钱,何必花钱又耽误时间?他们没有考虑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不断发展变化,各类企业对工人的科技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力密集、报酬较低的体力活。另外,在遇到劳务纠纷时,也不善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当前,党和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岗前就业培训工作非常重视,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农民的关心。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围绕劳动力就业搞好各种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势在必行。同时,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根据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身体状况和技能需求,分层次有目的开展不同种类的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力争使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都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增强致富本领。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44-02
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鲁昕部长解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五个基本特征和必须进行的三个重点领域改革,值得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深思。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提升自身办学水平,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研究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特别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因而在实质上是劳动力结构高级化的过程,尤其是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既能为国家经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又适销对路,促进毕业生就业。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1991年,中国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4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颁布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后两部法令确立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法律地位。
进入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的地位得以确立,在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了一些系列高等职业教育改革。2000年1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及培养模式的特征,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份文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此后,教育部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于2004年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导向,即高等职业教育要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个要求的提出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提出了重点建设100所“示范”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遴选了100所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分三批开展建设。这项工作的开展,促使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例如采取“订单式”培养计划、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随着科技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表现为高职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下,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又无处可寻。今年国家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提升现有办学水平的大好时机,高等职业教育应面向市场需求办学,通过与劳动力市场深度对接,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协调一致。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了劳动力市场,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必经之路。从发展上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1978―1983年,以计划体制外放开为主要特征,即只限于各类集体和个体经济的企业和部门的需求。第二阶段:1983―1992年,以体制内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体制内人员向体制外流动为主要特征,1984年全面启动,企业承包责任制、劳动合同制及工资制度改革等,使体制内的劳动力开始向体制外流动。第三阶段:1993―1997年,以中央明确确立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资源配置双轨制为主要特征,1993年11月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政府首次用劳动力市场的提法,此时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同时并存。第四阶段:1998年以后,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全面展开阶段,各地1998年开始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解决体制内人员向体制外的流动问题,2002年底各地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全部撤销,“下岗”与“失业”并轨,为劳动力市场建设奠定了基础。政府加强了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的秩序。各省市(区、县)基本建立了公共职业介绍机构,逐渐形成了以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为主、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现阶段已初具规模。目前我国主要劳动力市场由以下几类就业机构构成:各级人事部门举办的人才交流中心;各类民办的人才交流中心;各级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职业介绍所;各类民办的职业介绍所;政府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劳动力供需交流会;社区劳动服务部门;专门的职业介绍网站。中国劳动力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网络十分发达,就业中介组织和网站大量存在,但没有建立覆盖全国的信息系统,没有对供求信息进行系统整合,虽然自2011年开始,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外公布《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为政府调控劳动力需求、指导就业和培训、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了重要依据,但从为国家教育培训战略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持的角度讲,信息的全面性、实用性、权威性和前瞻性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深度对接探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在进行“产学融合,校企合作”,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很难做到人才结构在宏观上与经济结构相适应,这就需要建设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深度对接、良性互动,是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平衡的前提。
1.政府着力建设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传递机制。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加快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着力建设公信力强的劳动力市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储存、传输和反馈;为国家或地方劳动力资源教育培训战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各方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保证信息如实、充分传递。
2.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建立正向互动关系。高职教育进行人才培养,其毕业生通过劳动力市场找到就业岗位,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生产经营者向劳动力市场发出用人要求,是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在产业结构升级的今天,需求方更加迫切招进适于产业发展的劳动者,他们会提出人员数量、结构、技能、素质等的要求,劳动力市场作为联系企业和人才培养单位的中介,在嫁接供需双方进行招聘等活动的同时把这一需求信号反馈给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趋势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模和人才培养方向,为劳动力市场培养合格劳动者;也就是说高职教育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调研、分析和预测,经过三年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在人员的数量、结构、技能、素质需求相吻合,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模、水平、目标与产业岗位需求协调一致,当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了劳动力市场这一需求时,两者达到匹配,形成正向互动,并在互动中保持长期、有序、平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达到教育―就业间的促进关系。
3.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采用“跟动”模式。职业教育的使命是支持国家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动都会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为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采用“跟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模式。“跟动”模式的特点,一是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通过专业设置使高职教育不断满足服务客体的特定需求,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市场,把握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特征,由劳动力市场导向替换学校资源导向,从而使专业设置的过程成为调整高职院校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互动关系的过程。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并迅速顺应需求,就保证了专业设置的正确方向和高职教育的社会效益。二是以行业为依托,专业设置必须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放在首位,从职业分析入手,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兼顾人才可持续发展需要,为学校寻找相应的行业依托,以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三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专业设置以劳动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灵活性,但教育自身的特点又要求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专业的设置与实施,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条件支撑,只有相对稳定的长线专业才能保证投入的有效,保证教育效益的实现,因此在新专业开发中,要极为重视劳动力市场需求调研,在稳定中求适应,用专业基础的稳定去支持专业方向的灵活,用专业方向的灵活来保证专业基础的稳定。
总之,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中,高等职业教育应瞄准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走向,面对市场需求办学。这就需要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深度对接,全面掌握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以前瞻求发展。
参考文献:
1.《暂行规定》第五条:“单位移交就业转待业人员档案,须在单位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将档案送就业转待业人员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交街道、镇劳动部门。”现改为“由单位在做出决定起7日内,将就业转待业人员档案送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进行审核;区、县劳动局在接收档案后十日内要将审核合格档案移交给有关的街道、镇劳动部门。”
2.《暂行规定》第六条中:“全民所有制、区、县局属大集体企、事业单位在1982年前办理集体招工,档案中无个人《招工审批表》的,须由原招工单位持上级主管部门证明和本人档案到区、县劳动局补办手续”现改为“只由原招工单位出示本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证明材料即可。”
3.单位在移交就业转待业人员档案时,须核准职工的户籍情况,遇有单位移交的就业转待业人员档案户籍情况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区、县劳动局可将档案退回原单位。
关键词: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60-02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劳动的意义提高到前人所没有认识的高度,这也是我们深刻认识劳动素质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根本出发点。20世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化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具有普遍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学生的劳动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劳动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地位和意义
1.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列为“五育”,并作为教育方针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予以落实。高职学生要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离不开较高的劳动素质,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校内校外的实习实训来培养,例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劳动生产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真正将劳动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部分。
2.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职学生要成长成才,自然包含了提升其劳动素质。高职学生需要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克服自身惰性,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就业和创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3.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调整,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加强劳动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为导向,加快形成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尽管劳动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但是各高职院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劳动素质低下,亟待查找原因,采取科学的对策。
二、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原因
我们通过对日常生活观察、问卷调查、带队实习收集的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一般,甚至个别同学劳动素质较差。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高职学生劳动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高,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过分溺爱与纵容导致他们劳动观念淡薄、不尊重劳动成果、不懂得感恩,甚至好逸恶劳,对体力劳动怀有偏见,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与习惯。一些学生眼高手低,出现了学机械的不愿意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意跑工地,学管理的不愿意跑市场之类的现象,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家长对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不支持、不配合,少数学生不愿意参加,家长也纵容学生的做法。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缺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没有将劳动教育落实到位,劳动考核的机制没有形成。比如,实习实训的考核上没有更多地考量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学生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拿实习实训报告作为评分的依据,无形中抹杀了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另外,顶岗实习的重要作用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局面没有形成。
2.高职学生劳动理念上存在偏差。一些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价值观上存在偏差,不懂得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甚至连自我服务劳动的意识都没有,更谈不上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劳动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缺乏社会公益劳动的理念,对要求全员参与的志愿者活动不闻不问,功利意识很强。由此可见,他们对劳动及劳动素质的认知还比较肤浅,没有真正将具备良好劳动素质作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缺乏通过各种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自身劳动素质的意识,加上没有一定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保障,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和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3.高职院校对学生考核评价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推优入党、评优评先、评定奖学金等方面更多地注重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课业成绩,并未对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并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如果学校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设计出劳动素质教育系统方案,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能引导学生对自身劳动素质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三、高职学生劳动素质培养策略
教育工作重点
根据十六大提出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教育部最近确定了教育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为实现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教育工作要不断增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实现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的目标,决定从现在起到2005年,巩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打好“普九”攻坚战,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到201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发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学校成为终身学习服务的重要载体。
(摘自2002年12月27日《江西日报》)
教育部发出通知
要求多元评价学生
教育部日前发出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要改变目前“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能力的评价与升学制度,要求教师、学生、社会多元评价学生。
通知指出,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要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个方面。
教育部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要采用多样性、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学生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与测验的信息等。
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惟一标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建立起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评价体系。初中升高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高中录取,可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文艺活动记录等资料,综合评价进行录取。
(摘自2003年1月3日《钱江晚报》)
北京中小学教师必
修心理健康课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北京市教委首次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至少要学习30课时。全市中小学教师关于“心理健康”的培训将在2005年底前完成。
据介绍,通过“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要使全体中小学教师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掌握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或指导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新一轮的培训将更倾向于案例分析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北京教育学院将负责组织专家设计教案,考核由全市统一组织。
(摘自2002年12月30日《齐鲁晚报》)
我国每8个青少年
有1个心理亚健康
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部分人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强迫、抑郁等症状。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专家认为,青少年的内心矛盾冲突本来就是非常强烈,对某一事情的误解往往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有时甚至做出不顾一切地伤害别人、损害社会的极端举动。很多老师、家长以为,事情发生了,对学生处理了,就没事了。实际上,恰恰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
(摘自2003年1月11日《科技日报》)
上海实施职业教育
工程
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管理、研究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最近上海市推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
这些举措包括: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工程。对失业人员、从业人员、新生劳动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一批数控机床维修操作工、软件蓝领、高级护理等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劳动力竞争的高技能人才;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程。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法律常识等,提高他们的素质;终身培训体系构建工程。整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创办综合性、社区性的高等职业学校或社区学院、社区学校。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此外,还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工程和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等。
(杜启荣摘自2002年11月30日《新闻晚报》)
瑞典中小学的
劳动技术教育
瑞典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贯重视手工劳动教育,同时注意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更新。瑞典中小学的手工课从3年级至9年级连续开设7年。
手工劳动教育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 ,是因为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手工劳动教育既有普遍的适应性,它对所有儿童和青少年都适合,又不受学校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手工劳动教育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较为完美的内容和形式。
除手工劳动教育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年级还增设了一些新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在7―9年级增加了技术课和幼儿保育课等。劳动教育的形式也有变化,除课堂教学外,还通过参观和调查,让学生获得不同劳动领域、工作环境和职业的感性认识,为以后接受职业教育或选择职业作些思想准备。
(摘自2003年1月6日《文汇报》)
威廉姆斯的
创造力教学策略
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姆斯为培养、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1.激发性问题。运用发问的技巧,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面探求各种事物的新意义,分析探索知识的功能,去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2.随机的探求。将一种熟悉的结构随意改变成另外的结构,并从随意变动结构的那些新方法中获得一种新范例。3.直观表达。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感受事物,培养表达的技巧,同时启发他们对事物的敏感性。4.以调适促发展。辅导学生从错误或失败中学习,强调发展胜于调适;通过积极调适而拓展出发展的多种选择及可能性。5.创造性倾听技能。辅导学生从学习听别人讲话中,产生新见解及获得由一事物导致另一事物的资料。6.视觉化技术。辅导学生用具体的图或实例的方式来表达或说明各种观念、思想情感、经验。
(摘自2002年12月9日《文汇报》)
日本儿童的“食育”
日本学者提出,在育儿学中除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进行“食育”。所谓“食育”,就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培养上。
“食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懂得餐桌上的食物是怎样来的和怎样做的”。基于此,日本学者认为,从儿童能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一些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续强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儿童接受“食育”后,能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身。
在饮食中培养人生观:在向儿童介绍各种食物的来源和制作时,可说明这些食物的制作需要付出的劳动。让孩子们参加食物的制作,更会加深“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体会。还有,孩子在吃鱼时,怕被刺喉,家长便予以鼓励。让他们知道,集中精力,以经常吃作为锻炼的道理。
(盛荣强摘自2002年12月15日《南京日报》)
美国人眼中的优秀儿童
1.具有技巧和知识,能适当运用这些技巧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来求得解决某一问题。
3.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
4.坚持性强,能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
5.反应性强,容易受到启发,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积极作出反应。
6.有理智的好奇心,能从自己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并且自己能够提出新问题。
7.乐意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和进行争论。
8.机灵,具有较敏锐的观察力。
9.善于正确地运用众多词汇。
10.具有独创性,能够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1.想像力强,能够独立思考。
12.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
13.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14.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详,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摘自2003年1月7日《齐鲁晚报》)
父母是最好的“玩具”
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西尔瓦经过对3000名3―5岁的儿童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儿童的成功与他们所
拥有玩具的多少和类型、父母陪伴他们时间多与寡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给孩子们太多或者类型不当的玩具,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害处。因为他们在大堆的玩具面前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更不可能在某一种玩具上有足够的逗留时间并从中学到什么有益的东西。”
研究者指出,与父母有很多时间共享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要胜过有大量玩具的孩子,甚至于那些会玩电脑的孩子。
(摘自2002年12月5日《齐鲁晚报》)
早晨睡懒觉有助于
掌握新技能
研究人员对睡眠方式进行研究时发现,被称为第二阶段睡眠,即在熟睡与做梦之间那段时间的睡眠非常重要。研究者说:“有些情况下人们在一个晚上会有50%的时间都处于第二阶段睡眠。假设我们每天都睡8个小时,那么最后的两个小时对于强化记忆尤为关键,但这两个小时的第二阶段睡眠往往因为人们要早早起床而被打断。”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运动员、音乐家以及外科医生而言非常重要,其他一些需要用手来完成高难度动作的人也会因此受益。
研究人员说,这一研究结果也许还可以解释为何婴儿的睡眠时间较长。这是因为:“婴儿在睡眠时间里也在学习。”
有家长质疑这种做法,并给校长写信提出反对意见。可是,该校校长称,不因升学压力而改变,仍将坚持传统。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成人成才”,“成人”是教育的第一要义。而缺失或拒绝劳动教育,在“成人”上是要打折扣的。这样的道理恐怕没有家长不认可。可为什么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传统,就有家长质疑呢?这应该是“功利意识”和“狭隘成才观”使然。在有些家长心目中“成人”教育重要,但要让学生在出力流汗中体验,还要让学生花费时间,那就不行了。于是,“时间不够,耽搁学习”成了理由。果真如此吗?劳动3天就会“耽搁”学习,又能“耽搁”多少?笔者找不出科学的依据,成都20中多年来的实践也没有此类案例。因此,这种担忧真有点“杞人忧天”。
有人曾感慨,为什么我们的某些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就业了,又须‘回炉’”?这种现象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囿于知识一隅不无关系。有的高中,一些学生本该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甚至是参观考察活动,早已经“被忘记”了。更有甚者,某小区为了给高考的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竟毒死了一池塘的青蛙。这广受诟病的案例让我们警醒,当生命不被尊重,优秀永远都是浮云;劳动和传统不被尊重、书本以外的广阔世界不被尊重,优秀同样是浮云。“高考”早已走下了神坛,“一切给高考让路”的思维也早就受到了质疑。连学生对这种“过分关心”都不领情了。有考生说:“过分的关心增加了我们的心理压力,全社会这么照顾,如果考不好,能对得起谁?”
话又说回来,即便高考制度改革持续进行,高中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成都20中自然也不例外。此时,让学生暂且放下书本,走出教室,放松大脑,舒展四肢,对困于书城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解脱。这有什么不好?而且,我们欠学生的活动时间又何止3天。
成都20中的现任校长说,要通过劳动体验引导学生关注星空,也关注大地;关注学业,也关注生活;关注能力,也关注责任。指导学生做好身边事、细小事,教给学生做事的智慧、务实的态度。当年的校长说,就算是少考几个北大清华,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也要把这件事做下去。这是怎样的胆略、胸襟和气度!由此可见,优秀传统需要传承,更需要坚持。
令人欣慰的是,即便学校对打扫的要求越来越高,多数学生还是和学校站在同一立场。有学生说:“三天时间看上去有点长,但只要自己安排好学习进度,没什么影响。”还有学生说:“劳动课累是累,但感觉还是收获了不少。”这不由得让笔者感慨,和学生相比一些家长的眼界就有点狭隘了。这三天,在有的家长眼中是多么的漫长!好在这样的理念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支持,据报道,某班班主任通过QQ向全班家询意见,有34位家长回复,其中有28位家长没有异议。
国外这样的劳动体验活动也很多。英国学生上初中时就开始学习职业技能,不仅学士,就连硕士、博士就业前都必须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的Orgo之夜,有机化学专业期末考试的前一晚,游行乐队会冲入图书馆演奏,“影响”集中精神的学生,告诉他们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别的生活。这都值得我们借鉴。
其实,成都20中的校长并不糊涂,他比家长更知道学习的紧张、竞争的激烈。但是,该校对传统的坚守,是指向了培养完整的“人”,指向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这样的办学传统还告诉我们,学生在前进的征途中需要短暂的停留和思考,这样的停留是为了捡起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把这样的东西放进行囊,能帮助学生走得更好、更远。
关键词:社会实践;学校;德育途径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中小学普遍只重视智育而轻德育,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没有地位。为了探求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之路,我们积极寻求社会的广泛支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设劳动技术课程,成立各种兴趣小组
劳动技术课是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校更好地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相衔接的有效措施,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使中学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定的社会环境也要求我们改变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大力开展劳技教育。
同时,开展劳技教育,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工作中,德、智、体、美、劳都是重要的,他们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配合着。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劳动教育就是架起德、智、体、美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劳技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同时,从心理学角度看,劳技教育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发展与技能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动作技能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经常的体现者,心智活动又是外部动作的调节者,两者相互渗透。在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还需要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不断熟练,有助于心智技能的发展,可以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得到升华。劳动教育还能满足不同层面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
我们从落实双重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出发,克服了一无劳技教师、二无劳技教材、三无劳技设备、四无劳技基地的困难,经过认真的准备,在全校各年级分别开设了中英文打字、植物栽培、工艺美术、计算机操作、电气维修等六门劳动技术课。学校自筹资金两万多元,建立了专门的劳技教学和活动基地,并购置设备,选聘兼职教师,逐步做到了师资、教材、基地和经费的四落实。
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既磨练了思想,掌握了一些劳动、生活的本领,同时也开发了智力。由学生自己栽培管理的学校植物园,不仅美化了校园,而且向外提供优良花卉苗种,创经济效益十多万元;工艺美术组制作的根雕等艺术品受到外省兄弟单位的高度赞扬;中英文打字、电子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维修技术课同样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之美。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生产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思想,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每学期末,学校对劳动技术课同其他课程一样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试、考核并对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等进行成绩的综合评定;规定劳技课成绩不足80分不能评为“三好学生”,成绩不及格者不予毕业。劳技课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必修课。学生在这样活跃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学生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开辟校外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寻求社会的广泛支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走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两年前,本校与巴陵石化公司锦纶厂建立了厂校共建对子,成立了校外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厂校长期稳定合作的联系制度。我们动员工厂企业参与学校管理,采取“定地点、定时间、定任务、定目的”的“四定”方式,营造全厂重视、全民动员、全社会办教育的局面,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与生命力。我们聘请工厂领导、工人、技术员为校外辅导员,经常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参与学校有关教育教学会议,深入课堂听课,并就办学情况向学校提出咨询、批评和建议。每逢节日和重大活动,厂校互派代表共庆。每年暑假,工厂帮助学校在营地举办各种主题的夏令营,组织学生定期到工厂参观、学习、劳动,熟悉化学工业的工艺流程,听取厂史和劳动模范事迹介绍。工人师傅忘我的工作精神、严明的劳动纪律、娴熟的操作技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最好的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发地与工人师傅结成了朋友,他们互赠礼品,互通书信,相互激励,并肩奋进。
三、创建劳动基地,提供社会实践场所
根据实际,我们在学校植物园、临近的荷花村和巴陵公司锦纶厂短丝车间建立了三个劳动基地,引导学生热爱工农群众,热爱劳动,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劳动教育序列,原则上安排一个年级参加一个基地的主要劳动。这些基地平时由学校教师和农民、工人代表共管,再由他们确定劳动内容,保证了基地平时有人管、活儿大家干。大家为学校植物园栽花种树,挖坑掏沟;到农村积肥除草、割稻;到工厂搬运货物。一个学期后,到劳动基地参加生产劳动的学生达3500多人次。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一粒种子经过劳动者的播种、育苗、锄草、灌溉而丰收的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亲自体验到了粮食从粗糙的原料变为精美的产品所经过的几十道工序,不仅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珍爱劳动人民的道理,而且体验到了人类驾驭大自然的神奇之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生产劳动虽然是艰苦的,但所获劳动果实是甘甜的,它给人们带来喜悦,使人们感受到辛勤劳动就是美,不劳而获就是丑。”这些活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那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人是美的,那些能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人也是美的。有的同学激动地说:“劳动不仅能创造人、锻炼人、美化人,改造人的形体,改造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形体,美化人的心灵,这就是古往今来人们讴歌劳动神圣的理由。”
在办好三个基地的同时,学校还给学生每人发了家庭劳动联系卡,记载家务劳动情况。通过这种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辅助劳动,大大地克服了当前学生中的娇、骄二气和好逸恶劳的恶习,既培养了他们从小吃苦耐劳、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美德,而且训练了他们自己,培养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如自己收拾床铺,打扫屋子,洗换衣服,为家庭买菜、购粮,做简单的饭菜。这些劳动不仅美化了学生自己的生活,而且还美化了他们的心灵,从小培育了一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每年暑假,我们还要求学生参加“当一个星期家”的活动,培养他们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良好品德和自治能力。把“在学校当个好学生,在家里当个好孩子,在社会当个好青年”的教育活动系统地结合起来。
四、组织校外小队活动,丰富假期教育内容
鉴于学生会在寒暑假中出现教育间断状况,学校以生活区为单位组织起“快乐的校外小队”20余个。每学期末,在教师的分头指导下,要求队员们以主人翁的精神,自订计划,自定内容,自聘校外辅导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益活动。
他们到农村、机关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在改革开放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工厂,调查劳动致富的农村专业户等等。耳闻目睹的事实,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写出了大量有思想、有水平的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之情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油然而生。一位学生在参观一个纺织工厂后在日记中写道:“平时我只知道衣服要穿得好看,不知道生产一件衣服要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呀!今天工人师傅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使我体会到了工人为四化建设付出的艰苦劳动。今后,我要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一名学生在考察了工厂计算机指挥中心后,大开眼界,在作文中写道:“我进一步懂得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千百万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同样需要具有高等文化科学知识的高层次劳动者。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从现在开始就要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掌握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同时,在假期中学生们自发组织联欢会、智力竞赛、法制讲座、理想畅谈会、学雷锋服务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亲自体验到了党的各项改革开放政策和措施的生命力,激发了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每学期开学初,我们针对假期举行的活动,举办了“家乡新闻会”、“寒暑假调查报告评选”、“‘祖国在前进’摄影展”,让学生在亲自经历的事实面前坚信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此外,本校还积极组织科技实践和军事训练。例如,组织学生到工厂科研开发部门参加活动,调查现代科技管理需要具备的现代科技知识以及现代科技人员应具备的智能和品质;邀请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学习军人无私的个人奉献精神,严格的组织纪律,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完成了XX年度工资计划的制定工作,制订了XX年度各分、子公司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或包干办法,并积极组织实施。
三、积极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宣传工作,完成了上半年政治和业务学习记录工作,在《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网》、《黄河网》、《黄河人事劳动教育网》、《黄河政工》等多种媒体上发表稿件40多篇次,积极宣传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
四、按时完成了集团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工资台帐的编制工作,按时编制、汇总和报送劳动工资月报、季报;建立劳动工资统计台帐,严格规定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及时为集团公司的各项决策提供了准确的统计资料。
五、制定了《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年休假实施办法》、《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人事系统日常管理办法》,目前已送交有关领导审阅。
六、开始制定《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员工手册》,目前进展顺利。
七、完成了集团公司机关和各分、子公司岗位变动人员工资调整的审批工作;
八、完成了调入、调出人员工资关系的转移工作;
九、审核批准了三门峡明珠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三门峡明珠投资有限公司的工资改革实施办法;
十、按时完成了机关上半年工资、奖金、防汛津贴、肉蛋补贴和防暑降温费的审核发放工作。
十一、按时完成了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工效挂钩的工资结算工作;
十二、按时完成了明珠宾馆等单位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测算工作;
十三、健全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制度,按时向各上级有关部门报送了伤亡事故报表,组织参加市劳动局工伤残疾鉴定。
十四、按照《工伤医疗费用报销规定》,要求审核办理了离退休人员的工伤医疗费报销。
十五、按照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对集团公司的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执法检查,规范了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保管、发放、使用、报废管理。
十六、及时为集团公司机关职工配发了劳动防护用品。
十七、按要求向市残联报送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报》报表。
十八、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配合法律事务部,积极做好陈运河案件的法律诉讼工作。
十九、协助综合管理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保险科完
善了多份即将退休职工的档案材料,为这些职工的正常退休提供保障。
二十、按照水利部和黄委会要求完成了《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XX-XX年度工资分配工作自查报告》、《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津贴执行情况的报告》的编写与上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