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地下工程概论范文

城市地下工程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地下工程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地下工程概论

第1篇:城市地下工程概论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支挡结构;教学观念

作者简介:杨庆光(1979-),男,江西黎川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唐西娅(1972-),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株洲41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工业大学教学改革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G11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80-01

对于一般教学型高校而言,大土木下城市地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素质的地下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专门人才,使施工管理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目前,我国大多具有城市地下工程专业的本专科院校都开设有“支挡结构设计”这门课程,而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课堂,通过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辅助一些简单的案例分析来完成课程学习,忽略了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从施工管理层面而言,该课程的实践性要远超前于理论性。从多年来的教学效果分析发现,学生毕业后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因此传统教学法难以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就业将产生较大的影响。[1-3]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探讨在传统教学法基础上,结合项目教学法来完成课程教学工作,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土木工程相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的交互模式,[4-5]这种模式集中关注于某一学科的中心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把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积极地学习过程中,自主地对相关知识进行建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支挡结构设计课程中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够巧妙地将基本理论,工程经验,相关软件和规范等多种知识的掌握和项目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习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2.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可增强相关课程的关联性,[6]使学生对支挡结构设计形成较为完整的概念。要完成一个支挡结构设计项目,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以一个基坑支护工程为例,首先,设计者必须对所要设计项目场地条件做充分的了解。如对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周边地形和建筑物分布情况、基坑开挖深度等做充分的了解,这些内容错综复杂,在有限的课堂上是无法用三言两语清晰地描述,必须通过自己的现场接触,在实践中去思考和总结规律,从而建立工程经验。其次,要根据现场的基本情况,结合业主在资金、施工单位现有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等方面的考虑,综合确定支挡结构的设计方案。最后才是根据勘察报告提供的岩土参数和已经确定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支挡结构参数设计。在整个支挡结构设计过程中,涉及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概预算、土力学和支挡结构设计等多门课程的知识,知识点覆盖面十分广。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支挡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加深对上述相关知识的理解,找到这些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查找和最终解决课程相关部分的知识点之间存在薄弱环节或盲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只有牢牢掌握了这几门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才具备完成整体结构设计的能力。

(2)项目教学法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工程设计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可将支挡结构的方案设计、参数选择、结构计算、构造措施及施工图设计合为一体,切实培养学生进行支挡结构设计和施工的综合能力。通过结合典型的工程实例,从现场的踏勘、支挡结构方案对比分析、土层参数选取、支挡结构参数设计计算、岩土设计软件复核和施工图绘制等能力进行系统培养。通过将学生的设计方案与实际施工采用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找到自己的不足,用实际工程检验和改进自己的设计,使学生尽早直观、形象了解工程实际。此外,在项目教学中,育人于教学过程之中,加强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项目教学法,克服过去教学中课堂讲授过多实践过少、被动接受过多主动思考过少的弊端。只有经过深加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才能掌握得更加牢固。因此,项目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主动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综合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支挡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1.确定项目法教学所采用项目

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需要有大量的专业基础准备知识,因此在培养方案制订阶段就要求提前做好准备,在该课程开设之前将前期准备知识学完,然后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工程实践,确立所用项目,让有关教师明确该项目内容并吃透精神,以后所有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该项目进行。[7]

2.改革教材,围绕所确立项目内容整编教材,使所用教材更有针对性

目前支挡结构设计方面的教材很多,但是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点。这些教材的知识点覆盖面非常广,内容非常丰富,但是教材内容太注重于理论,对于教学型院校地下工程系学生培养并不十分实用。因此,可以结合项目教学法整编教材,增加更多的工程实践和行业规范方面的应用和讲解,提高教材的针对性。

3.教学计划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分为三步走:首先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将围绕教学项目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讲清讲透;其次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针对实际工程,对工程进行分析和讲解,然后安排设计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自己查阅资料进行方案选择和设计计算;最后,将学生的设计方案同工程采用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中找不足,从而改进设计,使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工程经验。

4.教学效果检查

项目教学法成效评估可从学生对项目方案选择、土层参数选取、支护结构设计、岩土软件应用和施工图绘制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分析学生在设计时对分析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加强项目教学法的改进。

三、项目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保障

1.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将以自己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只有教师观念的改变,才是项目教学法能否实现的重要保障。

2.学生学习观念的改变

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的学习发生巨大的转变,不在是静静地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到现场,到图书馆自己学,老师真正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

3.学校和企业的支持

项目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学校和企业的配合,为项目教学营造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

4.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如何,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通过自我的评价来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有太.土木工程专业项目法教学应用[J].山东纺织经济,2007,(6):97-98.

[2]赵顺福.项目法施工管理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邓明华.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的应用探究[D].武汉:湖北大学,2008.

[4]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

[5]朱丽梅.项目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J].教育导刊,2002,(10):25-27.

第2篇:城市地下工程概论范文

(延安大学 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在迈入21世纪以后,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和提高,为人类社会营造了非常优越的物质条件.本文探讨了土木工程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土木工程;空间开发;进步;方向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039-03

从人类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土木工程建设就是人类同自然在进行斗争的过程,然而与此同时土木工程建筑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土木工程建设这个行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对建筑物面积、功能、形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越来越规模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对所采用的建材、设备、建筑构造技术和施工技术也一直在不断提高,建筑行业的节能、信息控制、生态化等技术也逐渐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寻求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建筑行业新技术与新能源的复合载体.在现代化建筑行业,特大跨度建筑、超高层和超大跨度桥梁是大型繁琐布局的主要形式,这样一来,这种大型繁琐布局核心的现代结构技术也就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建筑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综上所述,技术进步和创新应用在土木工程中的同步发展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了解了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趋势,才能够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开创出土木工程学科的新篇章.

1 土木工程的必要性

土木工程科目很庞大,它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其意义很大,历史长久,提升较快.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力学的提升,建材的不断更换,土木工程技术领域的进步也在更加完善,突飞猛进.土木工程是一项综合式的艺术,包含了很多方面,有着社会性、实践性、综合性多个属性,同人类社会的成长密切相关,形影不离,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到现今为止,土木工程可划分成建筑类、铁路类、道路类、桥梁类、结构给水排水类、港口类、水渠类、环境类等工程,不计其数,提升空间十分宽广,有着十分可观的未来.

就拿桥梁工程举例来说,随着桥梁工程类型的不断创新,主跨跨度的一次次突破,桥梁工程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斜拉挢的复兴成为了桥梁工程发展的又一个闪光点.20世纪首屈一指的桥梁代表作主要有日本的时石海峡大桥(1991m悬索桥)、丹麦的海带桥(1624m悬索桥)、多多罗大桥(890m斜拉桥)、法国诺曼底桥(856m斜拉桥)等等.国内一大批大跨桥梁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大跨度结构建筑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批大跨结构桥梁主要有:杨浦大桥、南浦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等.迄今为止,国内已建1000米以上大桥3座、800m以上大桥8座、600m以上大桥15座、400m以上大桥40座,这些都证明了我国的土木工程建筑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 土木工程发展现况

如今,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汇集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发建造地下项目等工程中,使高层建筑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伴随着各种新设备、新技术、新施工方式,以及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和实践运用,尤其是多种跨学科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进行的土木工程建筑所创建的面积不断扩大,所创建的高层建筑数量也在迅速增多,并且在高度层面上也在不断地提高,从而使中国在建设高层建筑领域内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并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同时国内土木建筑行业在结构设计方面也实现了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地震荷载和风荷载是影响设计结构的控制性元素,每项大型工程的复杂体系结构在抗震抗风等有关问题和设计原理方面都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今最普遍的课题便是探讨风荷载与地震荷载设计原理作用、大跨度大面积桥梁工程抗震和抗风体系结构设计等等.与此同时,以柔性结构来防御地震,这种以柔克刚想法进一步体现在控制结构震动技术方面的科学中,与现代震动技术相联系的一系列问题正逐渐向智能控制、自主适应和减震吸震等方向的技术不断拓展和开发,土木建筑行业最基本的结构检验和灾害控制等调研工作也正在进行且逐渐地强化.随着土木工程的跨时性进步,社会人口数目的不断增多,不同种类的空间资源也越来越短缺,为处理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的短缺问题,土木工程慢慢开始发展地下工程,对其进行开发和建设,且逐渐使其成为科学处理以上问题的有效方法.如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地下街工程便是东京地下街,其深度是100m左右,而中国大多数的一线城市也渐渐构建了地铁服务体系并步入了具体的项目动工阶段,地下空间的建筑技术取得了非常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现今,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的重点方式包括暗挖、明挖、盾构、盖挖、注浆、冻结和沉管法等等,此类技术也渐渐地步入了国际领域的先进行列,地下空间的建筑工程开发实现了实践环节的不断进步.土木建筑行业的技术提升同时也促进了预应力技术的普遍应用,其影响已扩大到大型预应力储液池、高层和多层建筑、斜拉桥和连续桥结构、堆栈、管桩、预应力地锚等多项预应力应用构造方面.同时预应力技术也渐渐成了大型公共建筑、开间住宅的重点使用技术,很好地处理了高、大、新、重建筑工程的建造设计问题,且展现出了独有性的影响力.

目前,国际上排名前10位的最高建筑有高382.2m的马来西亚PlzazRakya,高381m的美国纽约帝国大厦,高417m和415m的原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高452m的吉隆坡石油双塔楼,高442m的芝加哥Sears塔楼,高374m的香港中环广场大厦,高368.5m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高347.5m的高雄T&C塔楼,高346.3m的芝加哥Amoco大厦及上海浦东金茂大厦.

通常来说,人们总是习惯于使用安全系数作为土木工程标准的客观评价,实际上,其仅仅是由精准性信息实现的定值所获取的,并未综合性地考虑到相关设计变量之中所包含的变异性,其特定的某一安全系数数值在各种项目工程中所代表的意义不一定相同.所以根据现实土木工程中所包含的很多不确定性,对其进行随机的可靠度衡量评估和力学解析也十分关键,也就是说土木工程应继续进行可靠度有关原理的应用探讨.

3 土木工程在未来的发展空间

3.1 土木工程虚拟技术将被大面积的应用

传统土木工程探索过程中人们仅仅能使用特殊的符号、平面图纸进行更多信息的传送,此类方式常被接收信息者的知识结构、行业经验等所束缚和阻碍.随着土木工程项目在新时代中复杂程度日益强化,这样的沟通方式变得更加困难,所以虚拟现实技术渐渐出现,并通过在工程建设中的大量、交叉交流创建了新的实践方式且开拓了其应用前景.虚拟现实技术的重点是把多媒体技术、电脑技术、传感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在一起,将抽象的符号和图纸科学地转变成人们的直观立体感受,是一种人机交互的新型科技,这种技术为人们创建了贴近实际、身临其境的仿真性的虚拟环境,人们就如同在现实世界之中一样.在日后的土木工程领域中,这项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不但会被使用在各类项目工程的投标招标领域中,也会通过仿真虚拟环境把施工方式和过程都良好地体现出来.同时它在设计结构中对施工、核算等复杂过程的仿真模拟也具备了良好的优势.可通过三维图形计算机技术来将可视化计算做完,通过改变设计参数的结果进行直观地观察,有助于缩减施工设计空间,选取更好的策划方案来获取最好的工期和最有用的能源,从而有效且精准地掌握土木工程的整体建造水准和质量.

3.2 建筑工业化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快速提升的新型技术改善了建筑业的机械化水平,特别是在重点工程建造中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不能否认的是,相比于其他的工业部门仍然停留在较为落后的阶段.所以建筑业的工业化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必然走向.应不断的拓展新建材、新工艺和新技术.同时应创建科学的能满足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和新时代社会需求的管理制度和科学体制,来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统一化和跨领域的施工组织模式.

3.3 环境工程的进步

走进新世纪后,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主题,气候条件的变化更是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创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土木工程和环境工程需要不断磨合和交互影响,努力形成一体整合发展.另外,我们已无法忽视的城市综合症、冰川融化、气候变迁、土地沙漠化以及各种环境要素的污染等问题都已成为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负面条件,这些问题自然也同土木工程建设紧密相连.土木工程建造当别是大型甚至超大型工程建造对环境的影响都将成为土木工程师首要考虑且亟待解决的难题.

3.4 空间的开发运用

随着城市的快速进步,城市规模在持续增大,城市人口也在持续增多,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空间拥挤、交通密集、用地短缺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对人们的居住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碍.所以,为了处理好这一系列难题,土木工程的提升趋势也在逐渐向高空与地下发展.按照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已建造了高于20层的高层建筑10000多栋,高于100m的建筑500多栋.通过不断地营建高层建筑,大大地缓解了人们的居住问题,更大幅度地使用了空间.

人们可通过建造高层建筑来利用高空空间,那是否能通过某个渠道来利用更大的太空空间呢?实际上早在1984年,美籍华裔博士林铜柱就勇敢地提出了在月球上加工水泥并创建混凝土构件来构建太空实验站的想法.虽然这一想法在现今的条件下很难实现,但这并不表示在不久的的未来就不会实现.这就是说,土木工程在往后的活动场所也许会超过地球的范围拓展至太空.

相比于高空,地下空间也是土木工程发展的远景之一.城市地下空间也具备了很好的发展空间,一旦取得合理地研发,对于节省土地能源乃至减缓城市交通压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地下空间的开掘和应用,是现今城市开发的必然趋势.在中国的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都创建了相对完整的地铁干线,大大地舒缓了交通压力.

地下空间项目的开发和实现已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现今世界最大的地下街是日本东京八重洲地下街,共3层,建筑面积70km2;最深的地下街是莫斯科切尔坦沃住宅小区地下商业街,深度在70~ 100m;最大的地下娱乐中心是苏格兰Varis-su市地下娱乐中心,战时可掩蔽1.1万人.与此同时,国内也有大约20个城市进行了地铁系统的规划和施工建设.

海底建筑也在快速增长,实际上,中国的香港澳门一直在推进填海造地工程,以此来扩大城市建设与工业生产用地,而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的中部不但建立了车站,也建造了博物馆.

3.5 高性能新型建材的开发与使用

毋庸置疑,钢结构将是以后大型建筑结构的主流模式.与此同时,钢结构在强度、可塑性、韧性以及可焊性等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进步.以美、日、俄为首的很多国家已着手把屈服点高于700N/mm2的钢材划入范例.高性能混凝土以及其它新式复合建材也会向轻质量、高强度、较好韧性与工作性能方向提升.如铝合金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产生和应用,便是现今土木建材进步的良好典范.

总体而言,中国现今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即使土木工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可是经济、基础设备等各方面条件都不能完全满足于人们的需求,所以中国土木工程在基础建设方面还是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能够预想的是,通过对中国土木工程现况以及发展方向的解析,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在日后必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树金.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2〕刘西拉,袁马四,宋二祥.关于我国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J].土木工程学报,2013,8(1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