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乡村建设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第1篇: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乡村绿地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

乡村绿地景观设计主要是由生态因素、生活因素和生产因素三个方面决定。乡村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了实现绿地景观的持续化发展,需要按照乡村社会发展规律和乡村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建设出集生态、生活、生产为一体的可持续化乡村景观。

1 、乡村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可以在闲暇时间能够体验到田园生活。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乡村绿地可以提供文化传播的支撑载体,使公民的业余生活得以丰富,提升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此外,进行大面积绿地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可以使乡村的环境得到美化,使乡村景观的布局进行改善,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做好乡村绿地景观设计非常重要。

2 、乡村绿地景观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绿地景观的设计缺乏科学性

在进行乡村绿地景观建设过程中,很多地区都直接借鉴其他乡村的建设方案,没有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1]。所以,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不科学、不完整和不全面等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绿地建设部分和整体不协调,无法充分发挥出绿地景观的作用。

2.2 乡村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机制不完善

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由于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绿地景观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公民肆意对绿地进行侵占。而且由于绿地管理措施欠缺,存在严重的病虫害问题,一些绿地因为管理不当导致植被枯死。所以,在进行绿地建设过程中,需要设计出合理的绿地管理方案,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维护管理[1]。

2.3 乡村绿地建设缺乏地域特色

在进行乡村绿地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乡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点,选用特有的元素将本土特色凸@出来。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多乡村只是一味的模仿其他乡村的绿地景观设计方案,没有和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地域景观结合起来,无法凸显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

3 、乡村绿地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考虑

在进行乡村绿地景观设计时,要结合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建设,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考虑。要结合乡村的地理环境、乡村未来发展方向、乡村自身定位、基础建设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的前提下,建立整体架构。一方面要从整体布局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对乡村绿地景观进行布局,尽量保证乡村绿地景观设计的连接性和协调性。二是要对农村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绿地景观的可持续性和整体性进行完善。

3.2 尽量选用当地树种

在进行绿景观设计中,选用当地树种可以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使用当地树种的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比较小,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养护和更新。所以在进行乡村绿地景观设计时,要尽可能选用当地树种。

3.3 保持植物多样性

在进行绿地景观设计时,要尽量保持植物的多样性,结合乡村地区生态特点,对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的配置,防止不同物种之间进行营养争夺和空间争夺。种植物种之间要可以相互补充,构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2]。需要结合种植地环境的不同,侧重选择适应性更强的绿植,实现绿地景观的持续化发展。

3.4 对理论研究进行丰富

在进行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绿地景观设计可以有序、健康的发展下去,需要对理论研究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并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结合乡村绿地景观的类型、景观格局和景观特点进行合理性的设计和规划。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从全局出发,实现乡村绿地景观的持续化发展。此外,在进行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做到以点到面全面化的设计,将绿地景观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充分发挥出来。

3.5 对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在进行乡村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对乡村绿地的养护机制和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将绿地景观的养护工作落实到位。加强监理力度,严防出现砍伐绿地、侵占绿地的情况,安排专人进行养护[3]。避免出现病虫害。此外,要进一步加强绿地景观的开发投资力度,并利用乡村绿地景观带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3.6 将本土特色融入进来

在进行乡村绿地设计过程中,融入本土特色可以提升乡村的品质和魅力。因此,在进行绿地建设时,要对乡村地方文化特色进行保留和延续,将现有的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融入进来,使乡村绿地景观内容进一步丰富。所以,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时,不允许照搬绿地的建设模式和设计手法,结合地区文化特色构建出地域特色显著的乡村绿地景观。

3.7 加强绿地建设的教育力度

政府单位要进一步对乡村绿地景观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村民进行绿地建设价值方面的教育工作,使村民的思想发生转变,从而主动加入到农村绿地建设的队伍中,实现绿地建设的持续化发展[4]。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绿地建设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要定期举办“绿色村镇”表彰活动,对绿地建设过程中先进的个人、村镇进行公开的奖励和表彰。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还处在发展初期,建设进行绿地景观设计时,固守传统、全盘借鉴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了实现绿地景观建设的持续化发展,需要从城乡差异、功能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考虑,从而将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得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67-171.

[2]杨世瑜.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与发展模式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70-78.

第2篇: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也一直是当今世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国外生态文明的思潮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至90年代后,尤其是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的召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各国重视。经过近40年的发展,国内外已经形成包括生态伦理观、生态与社会主义等在内的六大生态文明观。我国从党的十五大开始,可持续发展思想就不断融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到十时,明确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而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撑、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对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而相比于生态空间、生态面积、生态包袱和环境账户,生态效率不论是在其内涵还是在其实用性上,它都是测度可持续发展水平最有效的指标之一。

一、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一)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效率内涵

生态文明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美丽中国,这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总体方向。乡村旅游产业通过提升产业核心部门与关联部门的生态效率建设旅游产业生态文明,这不仅是新时期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选择乡村旅游产业来评价其生态效率,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生态化发展水平做出科学测度。

(二)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

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独立的指标集构成。从国内外已有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研究中,生态效率评价一般从资源、环境两大维度进行。本文在解析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诉求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维度及其表现形式建立出多层次的评价结构体系,旨在更为全面的评价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态效率。该评价指标体系由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两部分组成。投入要素的指标借鉴邱寿丰生态效率指标体系设计的结果并结合旅游产业的特征,将能源、水和土地投入纳入自然要素层,将资本投入纳入经济要素层,将劳动力和产业政策纳入社会要素层。产出要素除了借鉴生态效率指标中的自然作为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池和经济产出外,还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将环境改善、产业效益、产业设施、产业管理、产业服务和产业氛围考虑进去。

进一步分解要素层后选取了34 个评价指标,并由此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所构成的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第一层为目标层,即旅游产业生态效率综合评价,用符号S表示;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分别用A、B来表示,投入与产出要素不同的三个维度分别用A11、A12、A13和B11、B12、B13表示;第三层为要素层,是对准则层的进一步细化;第四层为指标层,具体见表2。

二、评价方法

(一)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并引入了1- 9 比率标度的方法,即判断矩阵中的值根据重要程度按1- 9 进行赋值,通过两两逐对比较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完成参数模型(表1)。本文选择旅游学科研究领域的专家、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教授和长期从事相关专业的具体工作者等18人共同组建专家小组,对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三个层面的同一层指标相互的重要性程度做出n(n- 1)/2次判断,构建出重要性判断矩阵,再利用yaahp v0.5.0 软件一致性检验模块计算得出上述重要性判断矩阵构造的不一致性最大值0.0067,最小值0.00015,均小于0.01,模型构架合理,利用数据导出各指标权重(表2)。

(二)综合评价

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单项指标都是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旅游产业生态效率。本文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即常用的综合评分法对其全貌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1)

借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提出的生态效率计算公式:

而本文中基于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产业生态效率考虑了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维度,因而其计算公式变形为:

其中SA代表投入要素综合评价得分;SB代表产出要素综合评价得分。指标体系建立后,依据此评价体系制定打分细则,按每项最高分100分计算,由公式(1)计算得出SA与SB的得分,其中SA得分通过对9个指标的综合评价得来,SB通过对25个指标的综合评价得来。最后再由公式(3)计算出旅游产业的生态效率。

三、结语

第3篇: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规划;策略

一、引言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在我国未来发展工程中,应坚持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新型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促进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并有效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用以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社会发展体系。为迎合我国政策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变化,我镇在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对乡村规划建设进行了监督与管理,以期促进我镇城乡统筹的优化发展。

二、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民主动参与性

农民作为乡村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对乡村规划建设的优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乡村农民群体的理解与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督管理时,首先应从农民角度出发,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优化农村发展为主要目标,并积极提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保证乡村规划所指定的规章制度与农民群体观念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乡村规划对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其次,通过利用一定的宣传与教育手段,转变农民陈旧而固守的生产、生活观念,强化农民对乡村规划建设重要性的理解,从而提升农民对政府工作的认同与支持,促进农民对乡村规划建设的主动参与性。例如,政府与相关部门通过绘制乡村规划蓝图、组织农民群众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新乡村规划建设、建立示范村等形式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参与性,营造良好乡村规划建与管理氛围。

三、建立完善的基础管线设施

乡村规划管线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通信网络等)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也是关键内容,对乡村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部门应加强自身对乡村管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并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规划方案。例如,对于水网建设,应保障闸阀设置的合理性,需保证总闸阀数量,用以保证每户给水的优化性;对于电网建设,应注重配电设备的选用是否满足用户实际需求,并对电力传输半径进行科学规划,提升乡村供电服务质量;对于排污系统的建设,应结合乡村地理、气候、水文等条件,科学设置污水处理系统,避免二次污染现象的产生。

四、建立健全的乡村服务体系

社会服务体系是乡村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是保证乡村物质基础稳定,解决农民日常生活问题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以及相关部分在进行乡村规划与监管时,应根据乡村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农民生活、生产需求构建健全的乡村服务体系。例如,在对乡村住宅区的结构、布局进行规划建设时,应根据乡村住宅区的建设规模与地理位置,合理选择垃圾存放、处理地点,组建专职垃圾清理队伍,用以避免公众场所交叉污染,保证农民居住环境的健康与优化;在对乡村商业服务设施进行建设时,应根据乡村人员流动情况选择建设位置与服务类型,应以保证服务的便利性;对于乡村畜牧养殖的规划建设,需禁止农户进行自由放养,可实行集约化管理,并保证畜牧养殖的清洁与卫生,从而提升乡村规划建设质量,为农户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注重乡村生态与人文建设,保留乡村特色

乡村规划,是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乡村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定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因此,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时,应注重“因地制宜”、“以人文本”的建设理念,结合当地农村生活、生产方式、人文精神、民俗风情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将乡村规划建设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用以建立具有地域特色、乡村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农村。与此同时,在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过程中,也应遵循“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根据乡村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情况进行合理与科学规划,在实现乡村规划建设的同时,保证乡村原有的自然环境(包括河流、林木、山坡、绿地等)以及自然资源的优化发展,实现乡村现代化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六、结论

总而言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与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提升乡村生态文化建设、缩短城乡发展差距、改善城乡发展矛盾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加大自身对乡村规划发展与建设的重视程度,并采用有效措施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的优化发展,实现乡村规划乡村规划的有效监督原管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宜胜.一个中国基层乡村的死与生――城乡一体化的村庄规划方法论[J].小城镇建设,2014,12:30-33.

第4篇: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突出村镇特色,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逐步改造老村庄、建设新村庄,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呢?乡村建房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规划相对滞后,乡村建设小、散、乱的现象严重,农民建房零星分散,杂乱无章,集镇建设缺乏统筹安排和长远打算,整体水平不高。这样,既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又制约了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改善。

规划滞后。到目前为止,我市只有1个建制镇编制了总体规划,32个村编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还有15个乡镇和301个村没有总体规划。

建设管理不力。国家对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是很重视的,建设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文件,所有这些都要求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所有乡镇都必须编制乡村规划,。但我市一些部门对上述法规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贯彻、落实执行不到位,乡村建设大多由长官意识决定,或者处于一种任其发展的状态之中,经常造成建设选址不当、抗险能力不强、质量标准不高、使用效果不好的“四不”现象。

缺乏建筑设计。目前,我市乡村绝大部分建设工程没有经过正规的、有资格等级的设计单位设计,只是根据户主的意愿和要求,由乡村泥瓦匠凭经验简单画一下就进行施工,出现了像“火车箱”、“火柴盒”、“吊脚楼”等五花八门的建筑样式,没有体现地方风格特色。甚至一些工程不同程度存在墙面和楼地面裂缝、屋面漏雨等质量问题,这也都与设计不科学有关。

建设施工队伍素质低。目前,从事乡村建设的施工队伍大多由乡村木匠和泥瓦匠拼凑而成,由于缺乏对其管理、培训,稍有点砌墙抹灰技术的农民就拉起施工队承揽工程,没有营业执照,更谈不上资质等级,队伍素质低,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施工无监督,质量无检验。近年来,在乡村出现许多因建筑质量问题引发的经济纠纷,就是由于施工队伍素质低造成的。

强化宣传,切实加大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力度从土地资源的角度看,目前农村这种“散居”的方式,不仅浪费土地,也阻碍农业机械化进程,影响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由于农村居住分散,污染点数量大,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从建设经济成本的角度看,农村散居分布,必然会增加道路、供水、通讯、电力、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增加农民改善居住环境的难度;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水平提高,解决这些问题都有赖于居住方式的变更。

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通过宣传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对优化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质量所带来的好处,引导农民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树立“居住进小区”的新理念,废弃过去那种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散居方式,加快生活质量的转变。用直观的形象、生动的事例,激发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形成一个“领导重视规划、群众自觉执行规划”的良好乡村规划建设秩序和社会氛围,全面推动乡村建设的发展。

立足长远,分步实施,科学搞好乡村规划编制工作

要合理调整乡村规划整体布局。根据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结合人口、农民生活生产习惯和交通地理位置等因素,重新合理调整乡村布局,重点建设中心村,逐步取消零星分散的农民居住点,使乡村布局规划与中心城市、中心镇、建制镇的规划相衔接,提高农村与城市、城镇的关联度,大力提倡农户住宅与畜、禽、养殖等生产用房相分离,以改变目前农村居住与生产用房相混杂的局面。

要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能动性。无论是乡村规划的修编、建设和管理,还是建设用地的调整,最终都应当由村民来决定。为此,要充分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涉及乡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多个环节上的重要事项,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要维护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规划一旦经法定程序确定后,就要严格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长期性。

制定政策,加强管理,不断加快乡村建设管理的步伐

政府应制定好相应的地方法规,加强乡村建设管理。根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好我市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办法。对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乡村规划的编制,乡村规划的实施,乡村建设的设计施工等都要进行详细规定,做到有法可依,减少盲目性。

第5篇: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筑地域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一、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地域特色现状

1、农村建设地域特色概述

建筑风貌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主要内容包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植被等;人文环境因素有农村内涵、现存的道路交通状况、历史文物遗迹、当地风俗、生活特色、传统建筑技巧、地域文化特点等。传统乡村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传统民居表现为“同一宗族的人居住在一起”的特点,这种特点包括风俗习惯、宗族观念、等级之分。传统乡村建筑表现了我国人民的建筑智慧,不管是广泛应用于乡村建筑中的木雕、铁雕、砖雕、石雕,还是彩绘纹样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统建筑中的屋顶、门窗、雀替、斗拱等,都表现了当地工匠的精妙技术。自这些精巧绝伦的装饰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不但如此,在建设传统乡村建筑时,人们还应用了大量的本地材料,反映了当地建筑特色,如沿海地区建筑中应用蚝壳,湘西、鄂西、贵州农村中大量应用木材和竹材,而位于我国西部的农村大量使用粘土和石板等,都是在当地环境中选择建筑材料。

2、新农村建筑导致地域特色消失

在新农村改造过程中,大量传统乡村建筑被拆除,众多本来存在的传统建筑不复存在,随之建设了大量新型建筑。这种现象使大量传统乡村建筑消失,在传统乡村建筑中,存在大量具有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古村落,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属于有形文化遗产,一旦拆除,便不会再生。还有,依据传统建筑样式,新建设成功的建筑只是在形式上接近传统建筑,而没有考察价值,不可能做到传统建筑的继承。对传统建筑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保护,但如果遭遇旅游业的大力开发,就会使传统村落逐步脱离原来特色,而呈现商业化发展趋势,对原来乡村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二、新农村建筑地域特色发展措施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由于这一特殊性质,限制了农村创作地域性建筑的发展,也是设计当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地域特色的有效发展。

1、保护地域文化信息原真性

最近几年,人们不再只局限于保护国家文物,而越来越重视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人们不但认识到大量历史建筑、旧建筑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建筑文化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大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建筑建设中在研究当地建设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使得农村地域特色风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从而增加农村地域性建筑的特色。

2、应用传统符号拼贴

对建筑风貌进行地域性表达时,很多建筑工程师经常运用的创作手法是利用传统建筑当中的符号,或者重新构建。建筑工程师在充分研究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自身具备对传统建筑内涵的丰富体验,则应用传统建筑符号来表示自己的理解方向,在地域性表达的设计当中,产生了两种风格各异的设计状况:表达传统形式和传统精神;将传统内容现代化,将传统功能现代化。如重庆磁器口应用了第一种设计方法,上海新天地应用了第二种设计手法。

3、运用地方材料

现阶段,很多新农村建设在保持地域特色时,建筑工程师一般会结合自己对传统建筑的理解,应用现代化技术和本地材料,改革地域传统建筑技术,开发出具有地域场所感和认同感的地域性建筑,争取使传统文化精神再现于世人面前,力求保证地域文化价值和生命力,促进地域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如重庆磁器口建设中,各种仿古建筑材料的应用就是一例。

4、应对地域气候条件

新农村地域建筑工程师在开始设计工作时,要重视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认真研究当地农村传统建筑在此方面的宝贵经验,应用传统建筑中的形式、空间、布局,以及一些细节结构,原则上应用传统建筑中的自然采光、通风、低消耗建筑技术,利用继承传统建筑精髓,保证建筑与当地环境的共同发展,完成新农村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5、依据地形地貌

乡村虽小,但和大中城市一样,在当前火热的现代化开发中,经常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原有景观造成一定程度的毁坏。为了使地域性表达得以顺利实现,在设计新型建筑过程中,要保证使建筑融合于周边环境当中,这种建设并不是消极保护原有景观,而是依据周边环境特点,进行新建建筑的设计,使建筑与自然环境不产生冲突,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在使建筑融合于当地自然环境过程中,对当地环境也形成了一种创造性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加美丽的景观,做到减少建筑成本,节约建筑资金,减少能源消耗。如渝东南土家族的龚滩镇吊脚楼。

6、运用地域技术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地域技术不但要做到继承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而且要与当前实际需求相符。如果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性建筑还没有遭到破坏,仍然具有自身独特地域特色,那么在地域性表达过程中,可以应用地域性技术,传承文化和精神内涵,表现传统地域文化,如黔江小南海桥梁村的新建建筑群。

还有,在乡村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如果设计人员能够邀请不同集体与个人都来参加设计工作,不但使设计工作透明化,而且可以表现全体村民的意愿,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乡村建筑的地域特点。

参考文献:

第6篇: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近年来,信阳市利用乡村美好的生态环境、古朴的乡村风情、深厚的家乡情怀、健康的食材等因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美丽乡村成为山水信阳的一张名片,为信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更添助力。据统计,目前全市2800多个行政村有近三分之一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从事乡村旅游点和农家乐经营活动的人口约5万余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信阳市旅游业发展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发展乡村旅游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但是信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反生态”问题逐渐显现,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迫切需要转型,应加快由“农家乐”等自主经济形式向“旅游度假村”等统一发展模式转变的进程,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化。

一、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信阳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南端,处于中国东中部人口密集区的中间位置。河流众多,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水资源充沛;地势南高北低,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等多种地形。信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特别适合植物生长,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达到35.2%,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信阳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信阳毛尖、皮影、南湾鱼、华英鸭等特产知名度较高,为信阳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基础。

(二)信阳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

信阳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信阳市初具规模的乡村旅游点有56个,农家乐片区达10个。其中,新县和商城县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平桥区郝堂村、负忧睡仙桥村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美誉,并成为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有11个村入选河南省“美丽乡村”创建试点,5个村进入了河南省特色旅游村名录,22个村进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016年,国家旅游局与9个部委、单位共同制定并印发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信阳市共有125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信阳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因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加之政府大力支持和民众积极参与,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观光购物游、以采摘为主的亲子体验游、以农家乐休闲为主的度假游、以温泉为主的疗养游、以青山绿水为主的洗肺游、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民间艺术游、以品尝信阳土特产的养生美食旅游等旅游形式。但在管理制度、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等环节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过程中,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旅游生态化转型指的是为适应当今环保要求,旅游业在发展上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道路。信阳乡村旅游生态化要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满足农民生活与生产的客观需求,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用长远的眼光发展农村经济。

(一)生态化是信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空间环境为依托,利用乡村各类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人文与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生态性是其根本特性。生态化发展信阳乡村旅游,不仅突显乡村旅游的核心就是感受原生态的人文和自然,还强调了乡村旅游的环保功能和教育性,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参与者的环保意识。生态化转型对乡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合理利用资源,f调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为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但现阶段信阳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旅游业的经济带动力,忽略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害,这些“反生态”问题恰恰是在破坏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束缚了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化转型是信阳乡村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现实需要

乡村生态旅游是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助力。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使农村传统的产业结构向低碳型优化和升级,促进乡村聚集经济的形成,加速实现由乡到城转变。信阳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可依托乡村自然、人文等资源,实现旅游特色化发展,形成不同类型的旅游特色小镇,为新型城镇化打开新的路径。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转型存在问题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信阳市政府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在生态化转型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生态管理方面不够完善。一方面,执法和监管部门缺少处罚和惩戒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旅游经营者和参与者的依据,导致其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生态评价体系不足,使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发展缺少评价依据,易造成乡村旅游经营者瞒报谎报当地生态水平,不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

(二)环保和生态服务意识不足

旅游经营者与参与者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服务意识是实现乡村旅游生态转型的重要保障。但因为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参与者环保意识薄弱,他们肆意开发利用乡村资源,对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信阳有些乡村旅游经营者依然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心态搞旅游,任意砍伐树木、随便搭建棚屋、排放污水、捕捉野生动物;大量游客借助各类机动交通工具涌入农村,造成废气排放量增加,污染空气,产生噪音;有的游客只顾自己休闲娱乐,在农村乱摘乱踩乱扔,破坏乡村优美环境。其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品低,缺乏专业服务技能培训。他们大多是农村留守老人、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生活自由散漫,意识不到生态服务保护的重要性,不仅不制止游客的乱摘乱踩行为甚至还会鼓励参与,对乡村旅游环境的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服务设施缺少文化认同

l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最根本特征。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原生性的乡土文化和原始性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乡村所以保留的旅游资源的乡村性多寡,决定了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也决定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大小。信阳的乡村要发展旅游,吸引接纳更多的城市游客,必然要修建建筑,摆设摊点,开辟索道等等,但在开发中一味迎合城市旅游者的喜好,也使乡村性渐渐缺失。例如,有的农家改造自家房屋开办“农家乐”,在修房时偏向西方风格,模仿城市建筑形象,使乡村气息被弱化甚至同化。有的乡村为了迎合城市游客的需求,一些乡村习俗被 “商品化”、“舞台化”,使乡村文化被扭曲,失去了乡村旅游特有内涵及价值。

(四)产品形式单一,缺少生态型旅游产品

当前信阳多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形式单一,缺少创意,游客参与体验性不强,有明显特色的生态性旅游项目更是少之又少。农户在经营思路上主要强调实用性、经济性,经营模式雷同,娱乐项目相似。旅游活动主要围绕“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吃吃饭、打打牌”等项目展开,旅游体验仅局限于“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没有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教育功能,没有发挥其对游客生态意识的培养作用。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信阳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对策建议

(一)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完善乡村旅游管理制度

为促进信阳市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市政府可结合信阳乡村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对开发和经营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旅游景点和项目立即叫停。可建立“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环境保护押金返还制度,对造成环境污染而不能消除影响的旅游企业,视损害程度给予经营者扣除押金、罚款甚至停业处理。

(二)以生态文明理论为依据,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培训

信阳市政府为了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工作,进一步提高乡土旅游人才素质、能力,已经多次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培训内容上还是缺乏相关生态意识、生态化服务的内容。此类问题应当引起政府的重视。首先,在教育和培训中注入生态服务理念。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是发展趋势,乡村旅游能否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只有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乡村旅游的生态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其次,将旅游服务与生态服务结合起来。乡村旅游生态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与服务相结合,让游客不仅能体验到质朴原生的乡村景观,还能接受生态教育和文化熏陶,提升乡村旅游的功能和层次,真正发挥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文化性内涵。

(三)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建设乡村旅游生态型服务设施

坚持和谐观念,遵守低碳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是完成乡村旅游生态化建设的最新要求。信阳乡村旅游要实现生态化转型应该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采用生态科技,供应低碳环保商品,不断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例如,旅游区建筑材料和设施尽可能实现多次利用,发电可采用沼气、太阳能等再生环保资源、挖建蓄水池盛接雨水循环利用;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游客节约水电;开通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率;多设立环保标语提示牌等。

(四)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核心,打造生态化乡村旅游产品

通过深度发掘乡村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设计和开发一批文明、健康、自然、质朴生态化旅游产品,帮助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形象。在产品形式上,加强乡村自然景观、风土人文资源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智慧产业的结合,寻找多种表现形式;在保持乡村本土环境和生活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内涵的建设;延长旅游产业链,利用乡村土特产增加增加购物项目比重;开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经历,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提高餐饮、住宿等旅游收益。

五、结语

第7篇: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Zhuhai,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situation.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 Tourism planning; Rural tourism.

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党的十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是乡村,美丽乡村的突破口是乡村旅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趋丰富,尤其在城镇化的演进过程中,不断有城市居民希望逃离至少是暂时逃离城市钢筋水泥的环境。不断有城市居民踏上一次又一次的旅程,去纵情山水,以寻找记忆中的田园牧歌;去休闲娱乐以洗去工作的疲累;去探幽访古,以开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在越来越热的旅游大军中,乡村旅游活动异军突起,成为我国旅游业不可小视的新的增长点。

一、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任务;发展乡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蓬莱是我国著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是驰名中外的“人间仙境、休闲天堂、美酒之乡”。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美化农村环境,蓬莱市2012年初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创建活动,涌现出了大辛店镇木兰沟村、刘家沟镇马家沟村、小门家镇岳家圈村、北沟镇刘家村、村里集镇南官山村等10个村“蓬莱美丽乡村”。在此基础上,蓬莱市委、市政府邀请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中国旅游报等单位专家,审议通过了由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重点片区规划》。规划提出,以建设"蓬莱美丽乡村"为目标,依托“外土内洋”的民居文化、时尚浪漫的葡萄酒文化、独具特色的乡土饮食文化和低碳宜人的生活环境,打造中西合璧、最具洋味儿的美丽乡村;以山海为形、以文化为魂、以葡萄酒庄园和村庄为载体,培育“滨海度假+葡萄酒体验+乡村田园”的复合型乡村旅游新业态,以“休闲无忧、快乐幸福、绿色健康、浪漫飘逸、心灵回归”为内涵,构建中西融合、山海共享、城乡和美、快活慢享、动静结合的蓬莱生活方式,建设我国新一代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的新样板。美丽乡村建设为蓬莱市乡村旅游业注入了生机,使乡村旅游成为一大亮点,但是,据调研情况看,蓬莱市乡村旅游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二)缺乏科学规划。

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三)缺乏特色产品及品牌。

我市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四)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

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五)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

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对大力发展蓬莱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旅游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三)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四)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

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五)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

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参考文献

第8篇: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乡村公路;病害;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政府对乡村公路建设投入增加,我国乡村公路有了明显的改善,里程增加,技术等级提高,路面状况改善,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但是由于管养体制不健全,养护技术和人员缺乏,养护资金匮乏,导致乡村公路重建轻养,养护不及时,病害严重的现象非常突出。因此,如何改善现在乡村公路状况,最大限度的延长乡村公路的使用寿命,是目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乡村公路主要病害及成因

1.1裂缝

裂缝是乡村公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尤其是沥青路面裂缝最为严重。裂缝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分析乡村公路的结构特点和环境条件,造成乡村公路裂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资金和地理环境的限制,施工环境和施工机具达不到要求,导致路基压实度不够,公路交付使用以后,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出现裂缝;二是路面结构强度不够,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路面结构层底产生的拉应力大于材料的抗拉强度,致使路面产生裂缝;三是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达不到要求,在温度急剧变化或反复温差变化的作用下,使路面产生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

1.2车辙

车辙常见于柔性沥青路面,乡村公路车辙的类型有结构性车辙、剪切性车辙和磨耗性车辙。由于乡村公路等级比较低,资金缺乏,设计不够重视等原因,致使配合比、材料、沥青用量等方面达不到规范要求是乡村公路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在高温季节,重载车辆更容易使路面产生车辙。

1.3断板

断板现象在乡村公路中较为普遍,引起断板的原因很多,设计、施工、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公路断板的产生。断板分为早期断板和后期断板两种情况。早期断板主要是养护不充分造成的,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施工,高温极易使水分散发,造成断裂。在混凝土浇注后,由于其内部应力很大,当切割时间较晚时易造成断板。后期断板的原因非常多,结合乡村公路的特点主要有:基层施工不合格,通车过早,材料不合格等。

1.4坑槽

坑槽在乡村公路中尤其严重,这跟养护不及时和公路承重不足有很大关系。坑槽多由水损害造成。沥青混合料部分孔隙较大,天气降水渗到沥青混合料中,加上乡村公路的行车超载的反复作用,沥青膜从石料表面剥落,路面出现局部松散破损,路面自上而下逐渐行成坑槽。在多雨潮湿的地区,坑槽尤为严重。在施

作者简介:张帅帅,男,山东淄博人,长安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道路防灾减灾

Email:

工过程中,混合料温度过高,使沥青老化,粘结力降低,脆性增加,在通车之后也容易形成坑槽。

1.5麻面

麻面是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露筋的现象。在浇筑混凝土前,模板没有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模板拼缝不严密,混凝土浇筑时缝隙漏浆,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气泡未排出都可能导致麻面的产生。施工时遇雨也会导致麻面。

1.6松散

由于结合料不足或粘性降低,路面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集料成片或成段的从路面脱离的现象称为松散。松散主要是由于结合料粘性不足,砂石含泥量大,骨料呈酸性,造成路面的强度不足所引起。水分渗入沥青路面结构内部时,在动载荷的作用下,使沥青粘附性降低并逐渐丧失粘结力,沥青膜从集料表面脱落,沥青混合料逐渐出现松散。

2乡村公路病害的应对措施

从目前产生的病害来分析,可以从控制原材料质量,注重设计,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养护管理机制四方面减少病害的发生。

2.1控制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为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所以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好坏,若采用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就无法确保工程的质量。因此,要想建设优质工程,必须严格把好材料质量关。

2.2注重设计

设计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具有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施工组织设计体现了实现基本建设计划和设计的要求,提供了各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协调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各施工工种、各项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道路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合理性、经济性,道路路基、路面长期的稳定性及耐久性。

2.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公路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公路后期的服务水平。质量差,一方面要增加返工、加固、补强等所需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另一方面增加了养护和维修的费用。乡村公路的修建是一件来之不易的事,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选择施工单位时,要对单位的资质、施工能力、社会信誉等进行严格审查,监理单位和业主单位要严格检查工程质量。

2.4建立健全养护管理机制

目前,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相当落后甚至缺乏,重建轻养的现象严重。在加快乡村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强乡村公路养护与管理,明确养护主体,完善养护机制,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乡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是目前乡村公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先进、实用的养护技术保证了乡村公路的正常使用,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能使乡村公路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3结语

乡村公路的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体现,同时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乡村公路出现的病害,深入研究乡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乡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雪峰.乡村道路建设与养护之我见[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1)

[2] 董久民.乡村道路规划、建设、养护问题探讨[J].北方交通,2010,(12)

第9篇: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旅游村(镇);特色化建设;关键因素

一、引论

自2006年开始,各地陆续开始了旅游特色村(乡、镇)的评定工作,各级政府通过这些特色旅游村镇、农业旅游示范点,来引导整个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评定工作和一系列鼓励政策,冠以特色旅游村称谓的地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然而,在乡村旅游社区增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旅游村镇以学习的名义不断的模仿,重复同质建设不仅浪费了不少人力、财力和物力,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生命力。为此本文针对影响旅游村镇特色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进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二、旅游村特色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分析

根据对各旅游村镇特色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影响旅游村建设的关键要素主要分为五大类:资质要素、个人和组织要素、资本要素、市场要素、竞合要素。

1.资质要素。资质要素指在是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就固有的要素,是传统村庄成为旅游村的基础条件,也是各级政府评定特色旅游村的关键资质条件,直接影响旅游村特色化建设,资质要素也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动态的变化。这里的资质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生态环境。

2.个人和组织要素。个人和组织要素主要指的是领头雁式的人物或普通社区居民,组织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村委会和乡村旅游协会等。

领头雁顾名思义就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佼佼者,他们最先意识到旅游的巨大作用,所以最先着手建立旅游项目做起旅游接待工作并从中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引领普通村民的追随,是乡村旅游中的先驱式人物。普通村民世世代代建设了村落,村落是自己的家园。旅游村的建设过程中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的状态,他们也是旅游活动的直接和间接的参与者。地方政府和村委会在旅游村的特色化建过程中充当“协调人”、“经济人”、“决策人”的角色,有着剂和加速器一样的作用。 乡村旅游协会是一种民间的非赢利性质的组织,其主要作用就是协调旅游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资本要素。资本是旅游村建设的最关键的要素之一,许多村庄正是由于没有足有的资金支持才不得不停止项目的开发,所以旅游村的建设过程中,资本的引进和利用是最关键的部分,也就是在建设之前就应该落实的问题。按照现在旅游村利用资金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村民自主发展型、开发商投资型和上级政府主导扶持型。

村民自主发展,是指村民自己筹措资金并自觉投入发展旅游。这种形式的筹资方式一般筹资数目比较少,多用在改造自家农舍,种植果园、花圃等活动上。村民自主发展的形式更容易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所谓船小好掉头就是这个原理。 开发商投资,即引进资金最有效的方式。这类资金的引入一般数量比较大,适合建设大体量的旅游项目,比如一个度假村、野营基地等,同时开发商主要是以获取利益为目的一旦项目不盈利,后续资金很难跟的上。开放商投资建设的项目因其体量大、层次多而往往成为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又恰恰象征了旅游村的特色,所以依赖开发商投资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受到经济效益和提高旅游村知名度。

4.市场要素。市场要素就是指客源市场的品味,简而言之就是城镇居民的的需求。特色旅游村的建设,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满足客源市场的旅游需求,客源市场的偏好和品味影响并制约着旅游村的发展,旅游村的发展不是盲目的自我发展,而是考虑很多综合因素的全面发展,所以研究客源市场,了解客源市场的品味才能够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城市居民对乡村最基本就是对乡村性和原生态,所以在特色旅游村建设中要做减法,尽量摈弃那些刻意造作的的项目,城市旅馆样式的住宿条件,避免圆形广场等居民休闲场所。

5.竞合要素。影响特色旅游村的建设,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竞争对手和合作对象。因为特色就是差异性、独有性和优势性,只要区别于竞争对手就是特色,识别竞争对手和合作对象就特色旅游村建设中一个关键任务。笔者之前针对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提出等距-临近区位竞争模型,提出在一个扇形区域内属于激烈的竞争对手,所以在建设特色过程中,只要区别与竞争对手就是特色。

三、影响因素模型及分析

根据上面论述可知,影响旅游村建设的关键要素主要分为五大类:资质要素、个人和组织要素、资本要素、市场要素、竞合要素,这五种要素的的与旅游村特色化建设的关系如

在这个模型中,资质要素、市场要素、竞合要素、资本要素位于内环属于客观因素,他们直接影响旅游村特色化建设,资质要素是建设特色旅游村的基础,市场要素是发展特色的方向,资本要素是建设旅游项目的关键,竞合要素是寻找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重要参照对象。个人和组织要素是主观因素,通过作用与内环的四个要素而起作用,而且贯穿旅游村特色化建设的各个阶段。

根据对不同类型旅游村的调查分析发现,上述五种要素对不同类型旅游村镇作用力的大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五个要素并不是同等重要而是相互制衡的关系。我们就以现有旅游村的发展为例说明各个要素对旅游村建设的影响。

1.资质要素对旅游村特色化建设的影响。资源依托型、区位依托型的、生态环境依托型的旅游村都彰显了资质要素对旅游村特色化建设的重要性,如何高效的利用良好的资源禀赋、如何克服资质条件不足带来的劣势等成了旅游村特色化建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