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发挥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增强情感教育的效能,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引言
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学校德育似乎进退维谷,一方面,人们总习惯将德育的过程看成是强制性的灌输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过程,似乎是教育者单方面完成的,而同时人们又发现教育者付出巨大的努力,让受教育者熟知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及其意义,而德育的实效却很不理想,是德育内容没有穷尽,还是德育方法不尽恰当?都不是,造成德育实效差的根本原因是德育观念的问题,即德育教育应摈弃灌输和强制,而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呵护学生的心灵家园。培养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时做出自觉的理性思考和选择能力。众多教学上的成功者,他们除了有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技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注重情感教育,注意呵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由此使德育教育达到较完美的境地。
二、德育的作用
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人要靠自己,别人并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在教学生做人时,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过:“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的准绳,他们的责任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德育若真正能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做人的准则,就需要教育能触及孩子的情感,触及孩子的心灵。说教的德育无异于“雨过地皮湿”,效果自然欠佳。情感是维系师生心灵的纽带。只要我们老师以真情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样的教育必定是有效的。
三、小学德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
作为教育者,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最好的心理医生,都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孩子在一分一秒,一朝一夕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今天,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面对在信息时代长大的孩子们,我们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情感世界呢?
1.情感的对话
情感需要情感的浇灌,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人,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当然不光是微笑,不光是摸摸孩子的头,更要触及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种上自信的小树,从而排挤那些自卑、失败的杂草。教师的情感之爱要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2.无言的教育
德育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在于反复强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这不对、不应该,而在于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在于给孩子一个明辨是非的头脑,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体验。
3.环境的熏陶
校园环境是潜在的教育力量。优化、美化、绿化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熏陶纯真的童心。例如:我们中心校楼前操场设置静区,操场内共栽了四十多个树种,春夏秋之季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甬路通幽,花草芳香,楼前鲜艳的国旗随风飘扬。我们的校园正像《请到天涯海角来》歌中唱的“三月来了花正红,五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即使到了冬季,还有青松翠柏傲然挺立。学生一进校园就感到美丽清新,令人陶醉,从而为其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感,呵护天真的童心,创设优育的情境。情感是审美活动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以美的亲情、友情、真情感召、净化他们的心田,逐步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
4.无价的信任
信任无价,它是温暖的阳光,能使冰雪消融;它是和熙的春风,能使桃红柳绿。张开信任的臂膀,拥抱天真稚嫩的心灵;构筑信任的港湾,迎接漂泊归航的船帆。而信任的旗帜上,熠熠生辉的是真诚的爱。
5.语言的魅力
在科学至上的今天,人类生活无处不是充满了不带感情的理性控制。在德育问题上,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当今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过于依靠冷酷的理性,好似人们除此之外就别无可信了……实际上,单靠理性绝难产生积极作用,有时理性仅能抑制人们的活动,在更少的时候理性虽然能刺激人们的行动,但是理性从未完成任何伟大的任务。”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孩子的情感是单纯的,他们最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孩子精神上的阳光;而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使他们无地自容,甚至某一句不慎的语言就可能使多年教育的心血付之东流。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为“笨孩子”之列,但他的母亲一直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的。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老师们,请别吝啬您的表扬、鼓励。
6.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
无论是情感的对话、无言的教育、环境的熏陶、无价的信任,还是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从而达到德育的情感教育。
四、结语
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必要保证。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要充分发扬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一、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德育工作是各大院校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依赖随着国家传媒技术的不断变革,导致学生思潮涌动,不良信息的传播使得学生的思想与品德受到冲击,这种现象在小学生群体内尤为明显,因小学生思想意识仍不成熟,没有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至关重要。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教育力度薄弱、教学资源匮乏、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小学德育工作者需尽快解决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德育教学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作,学生思想的发展乃至形成均与其生活的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封闭式学校德育授课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德育发展趋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开放性,重视教育手段及方法的细化,增强双向适应性及互动性,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德育原理规范的认识,不断内化、自省、升华、训练,使其形成稳固的行为规范。教师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根据社会现象及学生生长需求,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及年龄的前提下设计教育意义浓厚的实践活动,力求实现教育目标的多远整合,使活动的开展更具多样性及弹性,营造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其不仅可以破除传统德育教育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以主题活动方式将填鸭式教学法转化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有趣活动。针对我校教师教学现状,对德育活动设计及组织仍浮于形式的现状,探讨如何开展切实可行的德育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德育教师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因此,学校领导及教育人员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工作,特提出该课题,以期提高我校德育教学工作水平。
二、解决小学德育教育问题的方法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现阶段我国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首先应将德育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基础课业教学体系中,并对其进行整合规划。将各项德育活动与重大文化课教育活动相结合,并立足于制约学生思想品德树立的问题加以分析,努力开拓适用于小学生的教育途径,促使德育工作走向活动化、生活化、生本化及校本化的教育道路。在实施过程中德育教育应突显教育主题,使教育工作体现活动性及动态性,将教师的传统说教式授业方式转化为学生直接参与的各项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及深刻性的目的。
1.提高校领导重视程度,积极革新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应提高认识,德智体美劳以德为首,德育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宣扬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校领导应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深度,积极深化德育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应了解到德育教育是一项关系国家根本性建设的重要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在具体教育形式及教育方针的制定方面,校领导应结合学校德育教学的不足之处制定教育方针与教育体系,且不可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应将德育工作视作硬性教育指标,不仅应看重学生考试分数,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品德素养,应有针对性及目的性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学生德育教育当成重点教学内容对待,并鼓励德育教师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思想的解放与升华。
2.提高教师育德水平,努力建设高素质育德团队
德育教师应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为切入点开展育德工作,努力改变现有德育教育活动过于形式的现状,使德育教师始终参与指导学生的活动中,促使其教育观念的转变及革新。为此,笔者结合德育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及理论知识分析教师指导及培训工作,例如关于德育讲学纲要的理解与宣扬、教育方案的规划及设计、德育活动与文化课程的互溶性问题等,使德育教师对育德活动有一个全新认识,使德育教师能够在观念上提高重视程度,关注育德活动的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养分层培训结合的体系开展自我学习与授课活动,优化教师教育素养。并应以点带面,组建高素质的德育团队,端正德育工作者的教学态度,在教学方式上革新陈旧的育德方法,比如:学生犯错对其体罚等育德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仅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德育工作者应明确了解,在育德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思想品德培育的师父,同时也应该是一名慈善的长者。教学时,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真正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将说教转化为言传身教,使学生能够感觉到德育教师的榜样作用,以自我的情操及素养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笔者总结自身德育教学经验发现,一个教师的个人素养会影响一群学生,因此,学校在开展育德工作时不仅应考虑到学生因素,同时也应关注德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德育教育团队的综合素养,定期培训并考核,促使学校德育教师团队综合素养的快速提升。
3.改变德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首先应将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内容中,文化课教师应通过角色互换或分享生活经验等方式宣扬美德,促使学生主动挖掘各文化课中的育德案例,其次,学校在开展各项团体活动时应积极融入育德内容,将育德工作的开展渗透于学校的各项团队活动中。例如:校运动会、社会实践大赛、文化娱乐大赛及各项社团活动等,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使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及学雷锋活动等,以全校弘扬先进事迹或好人好事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举办校运动会时,学校应积极宣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活动原则,对在比赛中互帮互助的个人及团体进行嘉奖。或利用学校学习板报、广播等传媒媒介宣讲育德的重要性,弘扬中华五千年来的德育小故事,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
4.加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紧密联系,扩展育德模式及方法
部分学校因在开展育德活动时过分规范学生的自我行为及天性,使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抵触德育课,这对育德教育目标而言较为不利。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学校就应善用校外资源,注重挖掘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的结合点,利用校外相关育德资源展开德育工作,注重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积极主动的探知学生的生长环境及家庭背景,努力构建家庭与学校相结合的育德渠道,充分发挥外部资源育德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爱校及爱人情节。除此之外,学校应充分发挥外部资源教育的影响力优势,使学生育德空间及育德时间得以有效扩展,进而全面促使小学德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例如,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号召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提出学生在生活中的不良思想问题,从而使德育教师能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设置德育活动,提高活动的可行性及育德效果。
【关键词】 新时期;德育教育;中小学
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来讲,就承担起来了激发和营造出孩子学习兴趣和爱好的第一个育人环境,国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很多家长也看到和感受到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艰苦的家庭来讲,孩子的教育培训投资就成为他们彷徨不定的选择,在为了快速提升和解决就业的大思路下,很多家长选择了技能培训,作为培训的学校和部门来讲,这又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和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且此举也符合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方针和政策。
一、通过树立良好形象来教育学生
很多时候其实给学生树立一两个典型的形象是对他们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大家所倡导的正面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就来源于这种典型形象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希望得到来自同学的羡慕的目光和看到贴满墙报的小红花,这是现在大多数小学老师都在使用的教育方法。调查也发现这种方法确实有效可行,孩子需要和身边的同学进行对比,需要自己在完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之后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然很多老师把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也直接过渡成了一种参照对比,这从某种程度来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自卑感,从而越加恶化,开始害怕和厌恶学习,最后恐惧学习,所以树立良好的身边形象,是我们从德育教育手段实施中总结出的经验。在成绩考核中,教师应该适当应用,更不可成绩决定论来使孩子有了偏激的想法和激动。通过某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教师通过班里同学的表扬,通过每一位同学的独立发言和赞许,让大家都看到良好形象的事迹和举动,并以此来学习和监督,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多数同学积极向上,另外也是对典型的监督和管理,敦促他更好的以身作则,并通过民主选举的方法,不间断的来维护和树立新典型形象,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班级中同学学习的楷模,这会极大的促进同学之间的学习、积极向上和班级荣誉感。
二、通过媒体来教育学生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的教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来搜集和整理一些学生比较喜欢和关心的事物和动态,帮助孩子树立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并通过正面教导,使他们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上个世纪中期,基本上每一位学生的目标都是教师、人民或者医生,因为孩子身边见的最多或者听的对多的就是这些人的事迹,也有很多孩子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中有了这些人的想象,事隔数十年之后,今天可能更多的孩子树立的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的时候就是五花八门,什么行业都有,可能有飞行员,可能有律师等。
是社会的发展使孩子能接触和看到更多的行业和领军人物,记得有一个朋友就告诉我,他七岁的孩子因为经常在体育新闻中听到很多体育明星的名字,就非常崇拜他们,时常要拉着他们去给自己买一些体育用品,也希望自己将来可以成为一个体育明星。很多学生喜欢的动画节目或者科普知识的讲座也是他们学习和了解外界的介质,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积极的引导孩子来通过电视、网络媒体来进行德育教育。
三、通过身边故事来教育学生
身边故事的教育方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可能更可行有效,因为发生在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讲,都是亲眼目睹或者耳闻的,能完完全全的了解和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加上父母和老师的分析和引导,让他们能更加真实的了解事实,辨别是非。曾有一位朋友就时常喜欢带自己的孩子去朋友家聊天,大家开始都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觉得自己去聊天就行了啊,为什么还要带上孩子去呢,这容易消磨孩子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后来大家才发现,他通过这种方式有力的帮助了孩子了解身边的人和事物,学习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习不到的知识,使孩子知道身边的事情都做不好,身边的人都相处不好,将来如何在社会上和人搞好人家关系。
举一个最简单的实例我们来看,假如你身边有一个从小就非常调皮捣蛋不学无术的孩子,现在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罪人,那么你对此会有什么感触,可能家长和老师说再多的实例都不及这一例对孩子更有震撼力,因为身边实实在在的东西能够让他看到实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让他们明白很多虚幻的例子感受不到的东西,通过身边真实的故事和人物来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孙建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小学德育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2008
[2]付全常.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J].读与写.2008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构建和谐的德育课堂
对于教育工作来说,课堂教学十分重要,因此老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充分运用好教材知识和课堂时间。当然,老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除了要运用本学科的相关知识,还要结合其他学科传递的人文价值观,让各学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帮助小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他学科虽然不像语文政治一样极具教育思想,但是其传递的精神也是值得挖掘和利用的。
在对课本进行深入挖掘的时候,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育平台,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获取知识。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PPT等教学工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起来。在利用这些方式和教育工具时,能够极大的提高课堂趣味性,缓解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强烈欲望,促进学生的知识点理解。
另外,老师还可以对发生在身边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为大家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榜样,而且这还会令优秀学生有继续做优秀行为的动力。
二、学校德育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来说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与学生家长相互配合能够最大程度的影响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一方面,学校要做到及时的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充分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家长在第一时间获悉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只有这样,家长和学校之间才能做到有效的配合起来,全面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多的举行亲子活动,帮助家长更进一步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缺点。还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参观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家长从他们的角度发现工作中缺陷,从而让学校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地采取相关教育活动。
同时,学校也要向家长贯彻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方针,使家长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化管理。让家长更加深入的了解学校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从而正确的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性格品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学校有效的联合起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家长充分了解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开展方式,学校才能更加有效的提供德育教育模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所谓的德育教育,当然不能仅仅只是依靠课堂教学,学校应该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方式,重视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修养。只有将德育教育工作蕴含在日常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德育教育的内涵和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他们迫切的想要去探索世界发现世界,所以老师适当的组织相关活动来传播德育教育,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问老人带来温暖,同时还能让小学生在与老人的接触过程之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切身体会到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还还可以組织学生到农田去劳动,这样既可以让他们体验丰收的喜悦,又能让他们认识到劳动果实的得来不易,从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定期举行这类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的了解到良好的德育行为的重要性,还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学生塑造良好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也应该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方式,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境下提升自己的行为品质,同时也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仅仅是依靠学校来开展,而应该与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尤其是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互动。让家长真正意识到学生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同学校联起手来,一起监督孩子德育工作的进行。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同时,学校还应该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定期举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己去发掘和探索优秀行为品质的重要性,从而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赖文.试析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时代教育,2016,(24).
[2]吴县平.初探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J].中国科技投资,2016,(22).
[3]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09).
一、师生之间充分交流
课堂教学应焕发新的光彩。课堂世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世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促进、共同成长发展的场所。教师觉得工作是快乐的,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从而觉得上每节课都是生命中最大的满足。当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呢?
比如在教学课文《寓言二则》时,我充分感觉到工作的乐趣。课前我设计了详尽的教案,上课时按照预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到了分角色朗读环节时,我说:“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读一读,读出自己的体会来。”此时班级中一位平时挺胆大的同学说:“老师,我们小组想演一演,可以吗?”我心头一颤,灵机一动。我班不是学校“语文与艺术共振”课题的实验班吗?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好好锻炼锻炼。于是,我根据学生的提议临时决定改变教学计划。我紧追问:同学们,你们愿意向困难挑战吗?(愿意)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把这篇课文变成课本剧,演一演吧!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极了。各自找同伴分小组开始编台词,演动作。经过十多分钟准备之后,我先让一个准备得比较好的小组练演。结束之后,让全班同学一起评一评,议一议,互相取长补短,继续再演。之后又抽了几个小组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此学习,加强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交流,更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布置回家延伸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演一演。第二天,家长的反馈作业上,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表演才能表示惊异,有的家长也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在语文表达能力上的欠缺,今后要加强对孩子表达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得到训练,语言水平得到提高,当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较之以前那可就浓厚多了。
二、教师与家长充分交流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很喜欢看电视。家长说:我的孩子除了看电视,别的什么也不管;我的孩子双休日休息就是看电视、上网等等。电视、网络等属于“感受性媒介”,而书报、杂志等属于“理解性媒介”,学生喜欢“感受性媒介”这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学生的兴趣从“感受性媒介”中转移到阅读学习上来。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当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快乐,还有什么不能解决呢?首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在家庭中积极营造。阅读相对于看电视来说,是一件需要努力付出的艰苦的事。在家里培养学习的气氛,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一起学习。父母是孩子最好最有震慑力的老师,孩子在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成长,他的阅读力会被潜意识的影响。其次,创造一切条件培养孩子的语文应用能力。平时,在父母的引导下多外出游玩,抓住身边的景物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今天看到了一个突发的现象,让你的孩子写一写,说一说。老师看到学生的周记或与学生交流时,一发现这是个不错的题材,就可以与全班学生一起探讨某个社会现象、新兴事物等。针对现在社会上物价上涨下跌等,某位学生在周记中如是说:今天我与妈妈一起去菜场买米……现在农民的耕地越来越少,今后该怎么办呢?这是学生最后的感慨。看到此,心里又是一惊。
因此,家长积极地参与配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这样的学习,我们的家长还须担心孩子的成绩无法提高吗?我们的老师还须担心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吗?
三、家长与学生的充分交流
一、教师要利用专业的历史知识提升学生
我们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历史教学也一样,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提升学生的关键,这样才能成为学生进步的领路人。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它包括历史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研究和教学研究、高中历史教育学理论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等。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外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同时,由于模块间的内容有交叉,所以对这些重要的交叉内容,要有一个横向的整体掌握。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只有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列的主体教学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明白它们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分析教材,灵活把握处理每一节历史课,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生硬的符号形式存在,而是以思想、精神的方式出现,从而真正地展示出所授历史知识的无限生命力和价值,把历史知识“活化”,引导高中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与此同时,培养高中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促进高中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灵活实施教学提高教学的高效性
历史教师要灵活实施历史教学,做到有所侧重。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历史活动课时,要根据活动的进程,在活动准备、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我,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发展个性。选题要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和兴趣,他们才会产生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对于课堂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闪光点历史教师应适时地开展活动课。改变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泛滥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选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就会变得单调,变得枯燥乏味,这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另外,课例教研和课题研究是高中历史教研的两种主要形式。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它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其行动缺乏理论的支撑,也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设计。
三、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有了新的提高,教师要善于利用新事物、新方法。注重多媒体运用的实用性,不宜哗众取宠。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声音、图像、动画并茂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对知识摄取的效率。历史教学有很多图片、视频材料可采用,因此许多教师对之乐此不疲,但过多的声音和华丽的色彩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从而淡化教学效果。注重难点、重点的分析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必追求整堂课使用,只有在用传统媒体解决历史教材难点、重点有困难时,多媒体手段介入能恰到好处,效果更好。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运用多媒体分析历史重点、难点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注意不能通过课件无止境地降低难度,让学习者失去思考的余地,使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话。历史教师要善于学会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为课堂服务。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优势,在多媒体教学中,声音、文字、画面同时存在,向学生传递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信息。但是课堂教学如果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师将要讲的、要写的都用机器呈现,教师就成了一个放映员,那么带来的后果只是历史课堂教学上的新的现代化的单调。如果历史教师有这个实力和魅力,有些课程内容完全是可以依靠“一支笔、一张嘴”打天下的。
四、学习历史知识要注意实践运用
学习历史为了借鉴经验发扬传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实践服务。若局限于讲授课本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容易开小差。我们不妨把所讲的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兴趣,活跃了气氛,又提高了效率。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虽多,但并没有达到“整体认知”的程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再主张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客观性,但是事实上,很难给中学历史教育需要培养的“人类胸怀”予以应有的空间。中学历史教育的意义,在于其理论的现代化、视野的全球化和内容的时代感。它有助于我们超越本土历史和文化的狭隘性,为历史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和现代意识。改变传统的历史教育方法,将历史教育的现代性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不是别的,恰恰是它理应面对公民的实际生活和问题。历史教育应与时俱进,它不应仅是记录人类(或一个民族)的文明脚步,也不单纯是人类(或一个民族)的一种记忆。最终反映的是它对现实社会,以及现实社会中人类文明进步的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品德教育;有效途径
小学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会影响其终身的发展。对小学生的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科学性、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的教育,有利于他们理性看待社会,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小学生来而言,品德教育是十分关键的。
一、当前小学生品德教育欠缺归因
1.教师缺乏对小学生的情感认知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并没有深刻体会到小学生的自身情感,没有很好与学生们进行情感交流,对他们的情感认识不深,从而不能很好的开展品德教育工作。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抓不住小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品德教育得不到实际的效果,反而变得更差。教师们只为了教育而去教育,不注重对小学生们情感世界的认知,结果适得其反。
2.家长缺乏对家庭品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如果问今天的家长,大概很少有人不承认思想道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生活当中,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作为家长,却常常不自觉地强调发展孩子的智力、抓好学习是关键,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家长们最关心的、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孩子的考试分数。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存在严重的认识和行为的脱节。
3.社会过分关注考试分数
社会过于注重学生分数而轻视学生品德教育,使得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遭遇当前的尴尬局面。虽然素质教育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很多学校的领导迫于升学的压力,只注重教学质量,教学重点就放在学生们的分数上,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忽略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二、提高小学生品德教育途径的思考
1.重视情感教育,以知导行提高小学生的品德
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让小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教材所说的道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教师只有正视情感教育,才能激发学生产生共鸣并指导实践活动。还应该特别提到,转变教育理念,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不要困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嘴里空谈素质教育。
2.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高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是非辨别能力差,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既容易接受好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容易受不好的思想观念干扰。因此,在实践教育中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寻找、挖掘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问题,用课文中阐明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指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事实,让他们亲身体验,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形成。
例如,教学小学第八册《我们是一个集体》一课,可以先让学生理解、认识课文所讲的“心中有他人”是怎么样表现的,再要求家长给孩子播放视频“孔融让梨”,从而使学生既接受了课文阐明的思想观点,又使他们对社会上那些自私的、分裂祖国的行为更加深恶痛绝,进而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心中有爱,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3.借鉴学科教法,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课并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思想,而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课文内容的教学之中,掌握课文内容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教好课文内容,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悟出道理,进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抓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以及朗读、背诵等语文教学方法都值得借鉴。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数字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隐蔽教育意图,让小学生没有感到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引导他们自己寻求答案,在交流中探讨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在课的导入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了蜡烛、桔子、扇子、雨伞、西瓜等物品,以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参与新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教师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不良倾向要敢于管理,并依靠班集体力量,及时引导,以维护集体的优良风气,抵制歪风邪气。课后,教师要耐心地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树立改正错误的决心,这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淑媛.小学德育纲要系列故事[J].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11).
关键词:创新精神 观察 求知欲
一、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新,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并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办法。我进一步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
二、小学数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小学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①数学具有高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②数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对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③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形象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数学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因此,小学数学是对学行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三、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开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结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发展智力,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培养主要有3个方面的内容:①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及时沟通,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要联系分数应用题中比较量与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了解到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样适用于百分数应用题。②通过易混概念的比较,解答方法的辨析,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如,学完互质数的概念后,对质数、互质数概念进行比较;学完质因数,找出因数、质数和质因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比较和辨析,让学生学到系统完整的知识。教学应用题,特别是分数和百分应用题,要逐步出示线段图,让数量间的关系在图上显示出来,从而引导学生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③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性。如应用题教学中的“补充问题式条件”、“一题多解”等等的综合训练。如,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第二队人数比第一队多,刚好多3人”,要求学生补充用一步、二步、三步、四步计算的问题各一个,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可提出以下问题①第一队有多少人?②第二队有多少人?③两队共有多少人?通过积极思考,学生便可得出结论。又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列货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用7小时,一列客车从乙城开往甲城,每小时行66千米。如果两车同时分别从两城相对开出,则3小时相遇。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对这道题,教师应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来解答。教师可先提示学生从“行程问题”、“相遇问题”、“分数应用题”等角度去思考,可有十多种解法。在讲评学生的解法时,力求最佳解法。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在开发智力的同时,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并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进程和效率,制约着智力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调动喾一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特别在概念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概念求趣,激发学习兴趣。②讲解概念求准,培养良好学风。如教“梯形”的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指出概念中的“只有”的“只”的重要性,丢掉这一个“只”字,就成错题。数学概念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风。③巩固概念求实,培养学习习惯。④运用概念求活,调动情感因素。
参考文献:
[1] 胡兰英、燕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文献版),2000年第7期
踏入花门中心小学的校园,你会觉得眼前一亮:走进操场、走廊,见不到一点果皮纸屑;走近学生,微笑、问候会令你如沐春风;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坐姿端正、倾听认真、发言积极;走进活动,你会发现学生安全第一,共同策划,互帮互助……。近年来,我校本着“优化环境,提高管理”的办学思想和“科学育人,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以“良习育美德,教育重养成”的养成教育活动为载体,形成了学校养成教育特色。
一、以认识为先导,思想引领行动
每期开学初,学校成立“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制订《花门中心小学“养成教育”活动方案》。根据《方案》,学校多次召开教师会议,引领教师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进养成教育内容。学校工会向全体教师发出倡议,组织教师签订《花门中心小学教师十个基本行为习惯》承诺书,要求老师做到的,学校领导先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先做到。通过对教师的约束和激发,老师们热情高涨,认真规划本班养成教育工作重点,积极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学校注重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期初下发致家长的公开信,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学校养成教育方案,明白学校工作目标,努力配合学校工作。期末又下发致家长的回访信,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在期中、期末分别组织教师深入家庭家访,共商学生健康成长良策。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地区,家长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不一。为此,学校以省级课题《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研究》为载体,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学生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主体,学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天天讲“行为”,时时说“习惯”:标语、广播、班会、黑板报、手抄报、国旗下的讲话……向学生宣传哪些是“良习”,哪些是“陋习”。每月确定一个主题,营造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让大家一进校门,就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养成教育”气息。
二、以课堂为阵地,过程养成习惯。
课堂是教育教学永远的主阵地,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渠道,从课前准备到课后收拾;从书写运笔到朗读坐姿;从思考听讲到读书笔记;从师生间的问好致意到课堂上的大胆质疑……每一种习惯都要求老师关注和培养,学生美好的品行和良好的习惯总是从课堂开始到课外养成。
学校开设了每天30分钟的午读课、一周一次的阅读课、写字课,要求学生养成定时定点阅读及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倾听习惯,学校召开了低年级班主任和学生会议,通过午读课给孩子们讲故事,让孩子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带到每一堂课中,带到家中,做个会倾听的好孩子。为了培养学生整理收拾的习惯,学校实行了教师培训、学生培训:书本从小到大排列,学习用品分功能摆放,书包统一挂在事先钉好的钉子上,组织学生相互检查,互相监督。这些好习惯带给孩子们的将是一生最重要的财富,受益无穷。我校被“阅读・梦飞翔”基金会评为优秀学校。
为把养成教育内容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对公开课的评价还特地加进养成教育内容,引领老师的课堂自然而然、水融地展示养成教育,构建高效课堂。
三、以活动为载体,行为收获美德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思想,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人格;播种人格,收获命运。”所以,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培养习惯。
1.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学校先后举行了“习惯养成,从我做起”演讲比赛,“好习惯伴我行”书写比赛,“养成良好习惯,建设美好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养成教育成果汇报”主题班会,“助人为乐习惯,陪伴美好人生”学雷锋系列活动,每期开学“节零钱、献爱心”捐款活动,三月“妈妈,我想对您说”感恩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每天第一节课前全体学生诵读《养成教育三字经》活动,每年庆六一、元旦大型汇演,在活动中宣传养成教育,巩固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写养成教育日记、心得,学校小记者站对表现优秀的师生及时报道。
2.开展净化美化校园活动
“学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弯弯腰、伸伸手、净校园”倡议书,师生人人爱校,自己动手,净化校园。学校添置了教师办公桌椅,优化办公条件,利于教师更好地为养成教育率先示范;更新文化长廊,力争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
3.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
我们的教室虽然简陋,但我们的头脑不简单,心灵不单调。各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策划展示了富有班级特色的板报:低年级以画为主,图文并茂;中、高年级以文为主,图文相间。各班教室布置规范,名言警句通俗易懂,光荣榜上笑容灿烂……学校定期组织评比观摩。
四、以评价为手段,激励提升品位
在所有的活动过程中,有一条主线牵引着各个子项目向着更高更好迈进,这条主线就是评价体系。午读课值周老师进行逐项检查、登记,每天一通报;“红领巾监督岗”随时记录着违纪现象;“养成教育”纠风小组开展互查互评……所有的量化结果一周公布一次,与“流动红旗”挂钩,也与班主任工作的考核挂钩。以此督促活动落到实处,引领“良习育美德”的目标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