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与教育的课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品质的研究》是渝中区教委承担的市级重点课题《渝中区中小学推进创造教育的策略研究》的子课题。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我校对在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如何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有益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领域之一,其动脑设计、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的特征体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技教育,特别强调通过劳技课程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我国1981年4月首次提出开设劳动技术课,经过三十多年
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为促进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贡献。总体上讲,我国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无论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与“规划纲要”提出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特别是有的学校把劳动技术课变成了单纯的劳动课,课堂教学呈现出简单的对工具使用的反复训练,对操作程序的简单重复,对作品的简单模仿等现象。
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深层次价值追求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在课程定位上要与家庭教育、职业教育区别开来。劳动技术课程的特点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实践,动手操作和动脑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劳动技术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1.开展教学反思,树立创造教育的理念
劳技教育课程价值追求是通过具体教学实践实现的。要在劳技课堂实施创造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创造教育理念,掌握创造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破除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有观点认为,创造创新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高不可攀。实际上有研究表明,创造创新是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素质,任何人都具有这一潜能,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得到发展。教师要保护和肯定学生这些思维的闪光点,帮助学生破除创造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机会被鼓励并发现、展开他们的想法,如此才能挖掘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
传统教育中教师有意无意的权威思想,无形中压制了学生的独创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倡导探究精神,提高学习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要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引导每个学生亲历探究制作劳技作品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劳技作品设计制作的探究情境中,鼓励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5.落实创造教育与劳技课程的结合点
我校的劳技课程包括生活、艺术、科技三大类,三十余门课程。要在劳技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创造教育,整体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需要对不同课程类型、教材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进行疏理,落实创造教育与劳技课程的结合点,解决教师日常教学如何下手的问题。
(1)科学安排“设计”环节。
(2)合理运用“认知重演”。
(3)聚焦剖析优秀作品。
(4)开展“小创意”比赛。
6.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创新
学校对劳技课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劳技成绩的评价,切忌只重结果。要避免单纯从作品制作是否精美,学生技能操作是否熟练来评价一堂课和一个学生。要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更多地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把学生操作过程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情况和学生作品创意成分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习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于慧颖.深化劳动技术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2-01-09.
[2]竺豪桢马勇.创造发明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深层次的实践.广东教研网,2006.
我19岁高中毕业(68年7月),担当民办教师。70年11月份考入乾安师范学校,71年年底毕业。72年3月份正式调入乾安一中任教,任两个班语文课并担当班主任工作。82年10月调 入职业高中,任语文课、担当班主任。85年3月提升为教导处主任。89年3月份调入乾安县教委督学室。93年5月份调入松原教育学院。担任职业教育教研工作。
本人学历:79年—83年在白城地区教育学院函授学习中文专业,83年大专毕业。调入学院后,94年—97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函授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系。97年4月份本科毕业。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师培工作:
93年以来为各级各类培训班讲授14门课程,共计680学时。具体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外国文学0》、《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思维发展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写作与评改》、《实用文写作训练》、《创新教育》、《学习策略》、《科技讲座》等。
(二)科研工作:
承担两项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研究。
1、国家教委“九五”课题:制定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个案研究,于2001年结题.
2、面向21世纪小学生应具备的劳动技能,素质及相应的落实对策研究。即将结题,(国家级课题研究)
3、省级“试行二、一合段、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课题,99年获二等将。
4、省级《“四自”教学模式探索》课题99年获二等奖。
(三)论著
1、撰写两篇论文:94年12月份在《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发表《因地制宜,灵活施教》文章。99年2月在《松原教育》上发表《浅谈劳动技术课与并行学科的联系与衔接》文章。
2、参编11本书:《当代教育新视野》、《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教学管理基础》、《中学劳动技术》教材和教参,《小学劳动》教材和教参,《当代小学教师游记选萃》、《中学生职业指导》读本。
(四)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市、省级优质课评选,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平和教学新秀评选 活动,培养出省级新秀能手50多人。
2、协助省职教分院召开省级教研会3次。主持召开市级教研会8次。
3、深入基层搞业务讲座6次,内容为《改革教法,提高质量》、《专业课教学模式探索》
4、98年组织成立了松原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5、组织了松原市劳动技术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6、组织了松原市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五)表彰
1、93年、98年、2000年均被省教育学院评为职业教育优秀教研员。
2、99年被评为综合化。
3、98年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劳动教育先进工作者。
4、98年、99年获省级职业中学教师技能竞赛优秀指导奖。
5、2001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和院级先进女教工。
三、拟职能设想:
(一)我市职业学校现状:
我市高职15所,专业课教师300多人,高职在校生800多人。
我市初职14所,专业课教师350多人,学生数12000多人。
(二)职业学校存在向题 :
1、职业学校生员短缺。
2、专业课实验实习基地短缺,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受很大影响。
3、专业课设置不适合当前社会发需要。
4、缺少一专多能、有一技之长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三)面对现状应开展如下工作:
1、协同市教育局职教科,做好中等职校的招生工作,为增强吸引力,加强职业高中对口升学管理。
2、拓展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由农村初中以升学为主逐渐转变到为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同时兼顾升学轨道上来。
3、加大在农村初中开设农业技术课宣传力度,使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都在思想上认识上、达到充分重视,从而出台政策。
4、搞好农业技术课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培训,使之观念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突出“近”,忌鞭长莫及
小课题研究要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切忌好高骛远。问题即课题。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寻找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和途径,这正是我们进行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有的教师不善于从身边发现问题,总感到没有课题研究,习惯于向领导伸手要课题。其实,课题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平时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思考问题,一定能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小课题。
二、突出“小”,忌夸夸其谈
小课题研究要着力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问题要小,切入口要小,步子要小。教师可以从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做起,不要漫天撒网,挑选那些不着边际,无从入手的课题;过程要讲究短、频、快,杜绝“疲劳战”、“持久战”,通过解决小问题,产生大效益。由于课题小,问题具体,教师通过认真学习、反复实践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坚持每隔一段时间解决一个小课题,如此良性循环,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师就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渐减少缺点和失误,从而快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三、突出“实”,忌虚无缥缈
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搞小课题研究必须端正态度,明确动机,不能把课题研究当做花瓶和摆设,装点门面,也不能看做是评聘职称、晋升职务的“敲门砖”,而要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减少低效劳动和无效劳动进行研究。为此,所选择的课题必须是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问题,不是专家、学者的问题,不是报刊、杂志的问题,也不是凭空杜撰的问题。研究过程要实实在在,不能做表面文章,不能“开头轰,中间松,结尾空”。研究成果也必须是实惠的,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或指导别人的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同时,一个人在一定时期里进行的小课题研究要确定一个重点,不能贪多求全,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崇尚“假、大、空”,要有利于实实在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四、突出“新”,忌陈陈相因
关键词:曦园 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它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精神,注重本土性,就地取材,我校结合校情,以打造劳动实践基地――“曦园”为平台,积极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代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以劳动实践基地为平台,全面实施综合活动新课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新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将结合活动开展的情况、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和体会,以供商榷。
一、立足校本,创建“曦园”,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搭建舞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2007年秋,学校将校园东部通道外一块闲置的空地占地约10亩开辟成集劳动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取名为“曦园”。
曦园被划分为六十畦,高一各班把它作为社会实践的班级劳动基地,其余由高一、高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之用。两年来,曦园经细致规划,合理布局,整个园地池圃错落,阡陌纵横,园畦规整,果木扶蔬,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2009年初,又开辟了“共青园”,使广大青年教师也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种植的队伍中来,以身示范,在脑力劳动之余从另一个方面起到育人的效果。
曦园的建成不仅使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了校园的整体美观,同时也填补了本校学生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以及课题研究的无实践基地的空白,较大程度地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二、依托“曦园”,注重过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提供熔炉
学校除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之外,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情趣化,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利用基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一)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校根据园地的特点与学科的联系,由学校生物教研组为龙头,成立了课题研发小组,编写了劳动教程《曦园飘香》,通过结合遗传、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等知识与环境的关系开展宣传教育。基于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曦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由于课题切合实际,符合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又来自于学生真实生活,起到了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在实践与体验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者由于时间保证,地点固定,活动正常,制度齐全,师生共同参与,取得了丰硕的收获。两年来学生课题获省、市县奖的就有8篇,获奖人数达50人,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按新课程的要求,学生必须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曦园”刚好为学生全员活动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学校以集体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劳动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各小组结合《曦园飘香》中的种植植物材料进行自由选择种植品种,在政教处的统一管理下,通过苍南黄金柑果业有限公司、温州市田头青农业合作社等单位的帮助以及学校生物组老师具体指导,2008年曦园收获西瓜4000多斤、花菜7000多斤,还有许多丝瓜、白菜、豇豆、大豆、茄子、豌豆、冬瓜、南瓜、玉米等。这样,劳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每个学生在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需要他们除灵活地运用劳动技巧外,还需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同时,这种劳动集体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教育因素,学生在集体劳动中,会更多地想到集体的劳动效果,集体的荣誉,看到集体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又促进了集体主义意识的形成。
在劳动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与欢乐。当前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弱,但他们渴望成功,综合实践活动能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体验成功,收获快乐。
曦园既是学生实践、培训实用技术的基地,更是提高普及科技兴农意识的试验地。它加强了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又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基本的生产劳动技能,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品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三、审视“曦园”,反思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之旅永无止境
曦园作为劳动实践基地,不仅收获了瓜果蔬菜;更重要的是,还收获了劳动知识、劳动经验以及研究性课题成果。但我们沉浸于丰收的喜悦之中时,更应清楚地看到,在基地建设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改进。
(一)在有效指导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进行协同指导,把教师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性的内在要求和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聘请的农业专家有限,不能全程指导到每个劳动小组,学生只能在自行探索中体验、实践,获得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校内指导师缺乏基本种植实践经验是我们必须改进的问题。
(二)在科教结合“服务三农”方面需要提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将“三农”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其实我们可以利用教师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尝试将劳动实践基地面向农民,把实践基地办成“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农技培训站和推广站,发挥服务“三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使新品种、新技术在劳动生产中各有所传,做到“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在作物栽培方面如何兼顾经济收益问题也需要再探讨
劳动实践基地目前主要停留在学生实践活动与学校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以及实践活动的基础研究和活动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创新上,没有较好地考虑到经济收益。长期这样会造成资金的投入不足,影响基地建设。以后应该朝双赢的方向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困惑与难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继续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薛进立,陈吉万主编.《曦园飘香》.
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育才小学现有在职教师67人,然而,在这区区67人中却有特级教师1人、小中高4人、省名师1人、市名师培养对象3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师德标兵1人、市劳动模范1人、市专家型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区级骨干教师29人……这一系列惊人的数据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学校中都是十分罕见,对一所普通的小学而言无疑是一个奇迹。
育才小学教师获得如此殊荣,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学校领导的真知灼见和广大教师辛勤汗水的结晶,尤其是学校对老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个施展才能的舞台。为了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师修养,学校经常给老师们送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陶行知教育名篇》等已然成为教师必读的书目。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进行交流在校园里蔚然成风。教师出版专著不再是教育的神话,魏思东的《诗画中国――魏思东诗词游记》、邓玉秀的《行走在爱的路上》,不仅让我们看到他们潜在睿智和思想火花,而且让我们目睹了他们正在逐渐摆脱教师的“匠”气而走向教育之“家”的教育梦想。此外,育才小学还经常开设“育才论坛”、“育才班主任论坛”,广开“教育言路”,打造教师自己的文化品牌。论坛紧紧围绕“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两大主题,让富有多年教育经验的班主任、骨干教师通过“育才论坛”这一平台,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或教育案例或教育故事。
为进一步深化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每年都要举办“育才杯”教师风采大赛。活动项目包括现场教学设计、试卷编制、现场听评课钢笔字、粉笔字书写比赛;课堂教学比赛;朗读比赛;数奥竞赛等,并邀请市区专家来当评委,甚至还参与、指导各学科的活动。教师们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研讨探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素养。当然,仅靠校内开展的这些活动和校本培训是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为此,具有开拓创新的校领导班子决定把对教师的学习培训向校外延伸与拓展,以此拓宽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学校千方百计地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培训,进一步了解当前课程改革的新动态,学习外地更多的教育教学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老师参加省市各级各类培训达126人次。学校还鼓励教师与全国著名教育家拜师学艺,成为他们的“异地学徒”,通过举行了“吴正宪老师收徒拜师仪式”,开创了“异地拜师”之先河。同时,还迎来北京、广东、浙江、莆田、漳州及本市兄弟校到学校传经送宝,使教师的教育眼界更加开阔、教育观念更加更新、教育思维更加活跃。
近年来,育才小学的课题研究也是开展得如火如荼,通过国家级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拓展教师的教育与教学空间,促进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们把现代先进的教育管理和机制,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2008年,学校开展的课题《城市化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融入和谐发展的学校实践研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规划课题,该课题也是海沧区首个由本区学校自行研究的国家级课题。2009年,学校《基于课堂观察的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和《外来员工子女文化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等三个课题经区课题专家评审组认真评审,被确定海沧区第三批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与此同时,学校还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借助厦门大学科研力量来促进国家级课题研究的开展,不仅把厦大易林博士、厦门市教科院的专家请进来和老师们座谈,探讨,还收集老师们撰写的论文、案例请专家指导,使省市级课题《校本教研制度的改进与完善》和两个区级课题研究都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并顺利结题。课题的研究发挥了很好的教育科研作用,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仅仅两年的时间,学校的教育教学就取得了显著成果:老师在福建省教师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邱晓兰老师在厦门市小学语文朗读暨课堂教学比赛均获得一等奖;郭小萍老师执教的区级队会课获得一等奖;徐初品教师获区级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学校教师有7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教师指导学生获奖更是不计其数。另外,黄马福、邓玉秀、王双莲、魏思东、、苏梅红、张凤爱、邱晓兰等老师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在省、市、区举办各类教育讲座30多场,既传播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扩大了育才教师的教育舞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有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育才小学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不但让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成长全面丰收,而且也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教坛新秀、草根行家。黄马福,厦门市杰出的名校长,也是一位科研型、专家型、实干型的校长,不仅业务过硬,而且管理有方,短短几年里,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学办得省市闻名的学校。邓玉秀,海沧区杰出教师、省学科带头人、市“三八”红旗手。她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得学生的青睐,精彩的教育讲座也赢得同行的好评。,教坛上一颗耀眼的“教育明星”,走上讲台才9个年头,就荣获6个国家级教学大奖、20多个省级教学一等奖、3张教学光盘在全国发行。魏思东,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他的书画和诗词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大赛并多次获得金奖。作品或传略收入《中国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国美术选集》等130余部辞书画册,被文化部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
让流动花朵更加美丽
育才小学创办于1929年,原是海沧区一所薄弱的农村完小,2002年8月海沧投资区收归为直属小学。虽然属于直属小学,但生源素质较差,因为学生均来自本地村民子女加上80%外来员工子女,而60%则是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的简陋,家庭教育的缺失,不良的习惯养成,必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学校并不以此为推诿的借口,而是以“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培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为办学宗旨,实现总理“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深情寄语与殷切期望,并亲切地把外来务工子女的学生称之为“流动的花朵”。
为了缩短流动儿童异地生活的不适应期与心理阴影,促使他们尽快走进、感受并融入特区生活。育才小学立足校情研究流动儿童的现状,把握生情,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校专门制定了《让流动的花朵更鲜艳》的教育方案,启动了“一次调查研究、一次安全疏导、一次实践体验、一次爱心互助、一次感恩汇报”的“五个一工程”体系。建立了城乡儿童、本地与外来儿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流动儿童手拉手的机制。
几年来,育才小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理念,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习惯的养成,坚持在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落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训练机制。“干干净净每一天、书声琅琅每一天、健健康康每一天、平平安安每一天、快快乐乐每一天”是育才师生耳熟能详的“五个每一天”。
“用恩来精神育才”,这是学校在德育建设中一张与众不同的名片。在美丽的校园里,专门建造了一个“恩来园”,矗立着全省唯一的一尊总理的全身塑像,我想这或许在全国的中小学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学校还将恩来事迹编成适合小学生的读本,围绕“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一公民道德规范,将总理的感人故事按照系列编排。此外,学校还经常性地举行“图片展”;开展“学周、知周、效周”等活动;班级将“恩来格言”上墙;每逢总理的诞辰日和逝世纪念日都要举行献花与恩来诗歌朗诵会等仪式,用恩来精神夯实学生的文化根基,完善学生的人格。
“书香校园”,是育才小学办学的一大特色。致力建设书香校园,以书香熏陶学生的品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校将走廊设计成开放式的“书香长廊”,让学生选书方式更加便捷自由,阅读气氛更加轻松自在,甚至不用借书证也可以把书带回家。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也是办得有声有色,作家讲座签售、读书心得交流、故事征文比赛、举办跳蚤书市、走进书城体验、把“书城搬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得学生喜爱。学校还不断创新机制保证学生的阅读,每天中午学生进校后唯一的一件事就是读书,精心挑选出适合每个年级学生阅读的十本必读书目,要求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由教师完成题库设计,聘请专业人员编制程序,设计出该校独有的必读书目测试系统,以过关方式督促学生阅读,并取得一定的阅读效果。
育才小学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环境空间,继“书香长廊”之后又开辟了“艺术长廊”、“科技长廊”、“种养基地”等。“艺术长廊”摆放的是学生的书画、手工、剪纸、珠绣、泥塑等作品,体现了孩子们的才智与灵性。“科技长廊”则展示了学生的科技发明作品,彰显孩子们动手动脑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种养基地”是孩子们体验劳动、体验生活的“乐园”,也是一部没有文字的生活“教科书”。“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学科节”,是育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美术的泥塑、音乐的陶笛、文艺表演、体育的跳绳等已编织成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2011年12月24日,在育才小学被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授予“福建省行知实验学校”的仪式上,孩子们的跳绳和陶笛演绎吸引了领导和嘉宾的眼球,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与掌声。据悉,鲜为人知的陶笛吹奏已在学校逐步推广。
作为传统德育项目的“模拟行”,是育才小学的又一个重要品牌。学校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意志磨练很好地结合,每三年举行一次。模拟前,老师组织学生唱歌曲,看影片,读书籍,充分感受精神。然后开展“模拟行”的大型体验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负重5公斤,行走21公里,沿途精心创设了“过封锁线”、“敌机轰炸”、“爬雪山”、“过草地”、“飞夺卢定桥”、“”、“大会师”等场景。学生追随着革命先辈的光辉足迹,在挑战生理极限中锻炼意志,净化心灵。厦门市电视台小海豚栏目曾对学校的“模拟行”进行跟踪拍摄,并将黄马福校长和孩子们请进厦门广播音乐台“风铃叮当”栏目做客,进行现场采访。
一、教材培训实效化
以课程改革以及新教材的实施使用为契机,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突出培训工作,注意培训的实效,把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在实施时,必须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以管理为保证,以质量为归宿”。忠实地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积极建设好校本课程,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完整性;组织好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探索课必中的问题,把握好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新教材的操作
规程;加强管理,能把课程理想转变为理想课程,把政策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的习得课程;按规律,扎扎实实抓好质量,使课程改革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注重教学骨干的培养,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努力做到课改工作研究化,课改研究过程化。
二、教研工作课题化
历史教研活动要立足于为全面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奠定基础,立足于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和文化业务素质,立足于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基于这三方面的认识,寻找历史学科师资状况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开展课题研究,重视经验的提升和规律的总结推广和应用,真正实现教研室提出的“以研促教”的工作 要求。本学期我们要结合各种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通过专题和课题研究,来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这样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及水平。为使教研工作课题化,我们确立工作目标是:
①继续以苏州市级课题“中学历史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探索”研究为抓手,努力探索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实验学校教师的组织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将课题研究方向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大
教学时空,增强实践性,力求突出课题阶段性成果的实效性和示范性。
②针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结合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要求吴江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每人必须确立或参与一项教研教科专题研究,将课题由课题组辐射到全体骨干教师,以骨干教师来带动本校本组学科教研工作,从而形成校校有课题,教师人人都参与的课题研究的氛围。
③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课题研究的科学含量,力求教研工作课题化有一个阶段性成果。近几年我市历史教研成果显著,新人辈出。为提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我们准备将具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水平的课题成果或教学论文汇编成册,供全体历史教师学习和参考。
三、教研活动专题化
针对以往教研活动存在着弊端和不足,本学期教研活动力求实效性和针对性,每次教研活动都确立一个专题,注重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堂改革、实践性课题课程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下功夫,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教研活动专题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学习教育新理论,不管是哪一级的教研活动,教育理论学习是必备内容之一,尤其是现代教学方法、教育名家经验、多媒体网络资料等,要创设学习研究的氛围,引
关键词:HR转型;传统;案例教学法;应用形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02-02
《2011-201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与HR外包调研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到2013年我国劳动力用工的“人口红利”将彻底消失,HR转型势在必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的传统应用形式将直接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使大学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新情况,既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课程需要处理的难题,又是高校案例教学法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本课题组正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HR转型条件下对高校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团队合作意识
上述报告中的结论表明,所有的用人单位关注其招聘的高校毕业生最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也是用人单位中高级人员高稀缺性的能力。职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大中型企业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避免人才频繁跳槽的有效手段。
(二)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劳动者本人主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利用各种条件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便个人获取所需要知识的能力。
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一个用人单位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单位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能力是职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其所在的单位或团队,来解决和处理用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它是职工把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表现,是用人单位办事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为何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选择班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的主要原因。
二、传统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的缺乏
我国高校大多是理论型研究学校,一直以来各高校均重视学生的理论教学,轻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在这种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日益严重,高校也成为脱离社会的象牙塔,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许多都是从中专、中技学校升格而来。这些学校在案例教学法应用中的普遍问题都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学校的案例教学实践课大多流于形式,有的学校根本就不开设这门课。
(二)典型案例教材不足
要把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教好,没有高质量的、适合教学对象的案例教材是行不通的。可现实中能够适应该课程教学的典型教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上课教师临时在网上或报刊上寻找一些案例来讲授,这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诸多问题:时效性差、适应性不强、脱离学生的实际等,上课的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老师把案例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堂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教师点评。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基本上会让成绩好的或者表现积极的学生回答,其他同学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讨论,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这无疑会影响到案例研讨的实际效果。
(四)缺乏相应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需要任课教师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更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这会明显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对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要求也很高。
一方面,由于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总课时不多,教学任务较重,让教师花大量的学时用于案例教学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与老师的上课多少、上课的质量高低不直接挂钩,其看中的仅仅是教师的科研实力――主持过多少个国家级或者省部级课题、发表过多少篇高水平的论文、做过多少个有价值的咨询项目等;加上各高校对案例教学课大多没有相应的激励与保障机制等,导致案例教学课名存实亡,更无法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材生。
三、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形式改革分析与探讨
针对上述传统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存在着诸多弊端,对其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本课题组的成员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下列多种有益的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新形式:
(一)模拟法庭
首先任课老师要把经典案例选好,提前一周把案例和具体要求布置给学生;其次,要选择当前社会中有重大影响、有教育意义、适合教学的热点案例;再次,把各种角色让学生们分配好;最后,对没有直接参与模拟法庭的其他学生,都要给他们分配任务――提问。
在活动过程中,任课的老师要根据每个同学的表现及回答问题的质量高低逐一地给他们打分,计入平时考核的成绩。
(二)社区法律问题调研
高校学生一般都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和缺乏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本课题组为了弥补学生们这方面的缺陷,专门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的多家大型社区中心联系,与它们共同合作,给学生们提供了许多法律问题调研的机会与场所,让学生们真正地融入社会,了解现实,学有所用。在调研之前,首先要确定好每小组的调研主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调查,在回来后要把调研问题的解决方案拿出来,每小组代表都要向全体同学汇报,接受其他同学的询问,让同学们对这些方案的利弊进行研讨、相互评比打分。
(三)现场法庭旁听
大学生对法庭庭审比较陌生和好奇,我院社会与公共管理系在本课题组成员的参与下,每年都定期组织学生到安徽省合肥市中级法院与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去开展现场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件的法庭旁听活动,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劳动法是如何实施的,使学生们真正懂得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重要性。旁听后,要求所有同学写出参加法庭旁听的感受,并对该案件的审判过程、形式及判决结果做出自己的客观评价,找出理论与司法实践的差距,并着力进行弥补。
(四)参加实习实训基地锻炼
为了落实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任务,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本课题组在学院与系部的支持下,先后与安徽省高级法院、合肥市中级法院、合肥市包河区法院、合肥市蜀山区法院、合肥市包河区司法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专门组织学生定期到上述单位进行实习实践锻炼。在实习结束后,要求所有参加实习实训的同学搜集整理出各自在岗位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并向老师与同学们进行汇报。
(五)课堂案例研讨
为克服传统的案例教学法的诸多弊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的积极性,本课题组的老师开发了课堂案例研讨的教学法形式。在教学某一章节前,老师通知学生们,让他们自己准备案例研讨的内容,形式不限,任课老师通过初步审查后,由班委组织完成该案例的研讨任务,老师参加到学生的分组研讨活动中。在整个活动结束前,任课教师要对该研讨活动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不足部分,表扬其优点,以便学生们能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改革带来的重大突破
通过对前述多种形式的应用,本课题组给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带来诸多突破:
(一)极大地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
经过模拟法庭、课堂案例研讨等教学形式的训炼,学生们深切认识到离开团队合作,他们很多事情都无法完成,在工作和学习中,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共同配合。这样,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与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题组所采纳的每一项案例教学应用形式,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或者对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些无不需要每个学生自己去开动脑筋来进行主动学习。
(三)较好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社区法制调研、参加实习实训基地锻炼活动、课堂案例研讨等形式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都需要学生来解决,他们在处理上述问题时,都要借助不同的渠道,想尽所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更能很好地提升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有机的结合。
(四)有效地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制度的深度改革
要把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法进行彻底的改革,最终还需要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制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彻底扭转以论文和课题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评定职称的不科学的标准。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组织案例研讨等实践能力纳入到教师的考核、晋级标准之中,唯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推动高校案例教学法的有序、正常、持久的进行下去。
【关键词】家乡;特色;幼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社会资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和乡土意识,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课题《唱乡音,舞乡情》,老师们大胆挖掘地方素材,经过加工改进,反复推敲,让家乡特色教育走进幼儿园的课堂,让孩子们了解家乡,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情感。
一、通过多形式的闽南语童谣教育,激发幼儿学习家乡方言的兴趣
许多闽南语童谣朗朗上口、通俗幽默,我园大班老师充分挖掘具有家乡特色的闽南语童谣,教孩子学说闽南语,学念闽南语童谣,而且让孩子在学念闽南语童谣的基础上,唱出我们的华安特色,渗透爱家乡情感。如:课题内容《二宜楼民歌》、《二宜楼》、《看土楼》等。老师们利用家乡丰富的竹子资源,加工成竹节、竹棒、快板、竹筒等乐器,让孩子边念闽南语童谣,边打节奏,更是别有一番风味。闽南语童谣是伴随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教师们通过多形式的闽南语童谣教育,激发幼儿学习方言的兴趣与丰富的想象力。
二、选择适合的素材,激发幼儿探索家乡文化的兴趣
芗剧、鼓队舞、游戏童谣等是闽南的乡土特色,深受大家的喜爱。这些资源即蕴涵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又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我们将其融入到幼儿园课题研究活动中,整合各领域的知识经验让幼儿感受、体验活动的乐趣。不仅开拓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增强了对本土特色的审美敏感性,体验了创造与表现的快乐,激发了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感。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教师精心选材,大胆创新,为童谣匹配音乐,创编动作表演也是我们的一大特色。把幼儿很熟悉的音乐旋律配到童谣里,使得童谣不再单调。例如:《二宜楼民歌》原本只是一首童谣,我们大胆的为其配上《我爱北京天安门》的音乐旋律,孩子们兴奋极了,唱唱跳跳的,可高兴了。开展形式多样的课题活动,幼儿参与创编动作表演,积极主动大胆表现。在家园互动《走进二宜楼》时,让幼儿表演课题歌舞,如:《二宜楼民歌》、《二宜楼》等。当孩子们的歌声回荡在二宜楼内时,吸引了众多的群众围观,那掌声热烈程度绝不亚于欣赏了一场顶级的表演。
三、运用家乡民族特色的舞蹈教育,激发幼儿爱家乡的社会性情感
华安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劳动、恋爱、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模仿,喜爱看舞蹈节目,更渴望参与表演,而高山族舞蹈的动作比较简单,节奏特别鲜明,具有明显的原始舞蹈风格。高山族人将内心的喜悦全部倾注在歌舞之中,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律动特征,结实有力,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热情奔放的动人美感。这些特点非常符合大班的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学习中以美带情,以情带舞达到阶段课题的活动目的,又符合教育大纲中音乐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目的。如:舞蹈《杵歌》是反映高山族人舂米劳动的艺术体现;《我们都是一家人》是狩猎、纺线、筛米、甩发等生活场景的艺术体现。只有让幼儿理解了动作的“源”,才能体现到动作的内在,表演起来才能更丰满、更有表现力。让家乡民族舞蹈走进幼儿园课堂,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巧妙结合美术主题教育,让幼儿了解家乡特色
一、科研是教育教学深层次的美丽
朱永新教授在《享受教育》中说道:“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什么?我认为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化、科学化快速成长的第一动力,是教师从依靠延长劳动时间或加大劳动强度来提高教学质量走向科学、高效的教学的最好途径,也是学校竞争独具魅力的新型广告。作为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的战略,变“上级领导看好我搞科研”的殊荣为“我创造条件申请搞科研”的执着,不要把科研视为贴金纸、学校门楣上美丽的光环,而是要动真格,扎实有效地开展科研工作,用长远的战略眼光,使科研服务于教学育人。作为教师,既要认识到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从知识型向科研型转变,要积极探索适应新世纪知识体系和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思路,对科研课题要讲求循序渐进,不要做急于求成的表面文章,更不能报投机心理,认为哪个课题易出成果,就置正在试验的课题不顾而中途跳题。科研是教育教学深层次的美丽,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达到这种极致,否则科研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科研需要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教育科研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实行教学科研一体化,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育科研,人是关键。要选事业心强、德才兼备,具有奉献精神、开拓意识强的中青年教师担任科研领导工作,组成科研队伍,那种看草料定里程的千里马对科研工作是没有促进作用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让他们成为科研燎原的星星之火,然后带动一班人,形成燎原之势。任何一所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条件不如人意的学校,都有一、两位相比较之下喜欢写写、能写写的教师。这些人正是可以燎原的“火星”,正是形成学校科研队伍的“起点”人物。学校领导要肯定他们,鼓励他们,并号召全体教师向他们学习。同时,要重视教研组长人选的落实与教研组长科研能力的提高,依靠他们开展好学校的科研工作,使他们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带头人。还可以建立竞争机制,每一科研课题至少由三人组成,实行谁有突破谁上的原则。这样不但增强了教育科研意识,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而且从教育实验的具体实践和丰硕成果中,激发了事业心和进取心。
三、选好课题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和难点
课题,是科研的基础,科研的基石。课题的选择,直接关系科研的命运。教育研究课题的选定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性的一步。研究课题的选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对教育教学领域内的进展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全局在胸,才能种好一颗科研的种子。第二,选择的科研课题要有价值性。选定的课题不仅对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好的内部价值,即理论上要有新突破,实践上要对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相关的其他领域,有较高的外部价值。要看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同时,也要看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能否验证、修正、创新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课题要有前卫性和创新性,要关注教育热点问题,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两三个带有方向性的课题。如我校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先后选择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学案导学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研究》两个科研课题。第四,要小题大做。学校作为子课题组,最好选择具体的,教师个人就应选择更具体些、小一些的题目,这样才能游刃有余,有所突破。
四、构建科研体系,形成科研网络
学校科研不是一个孤立的实验室式的实验,而是与教育教学、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联系的神经中枢,要构建严密科学的体系,健全机制,形成科研网络。在校内,要组织好“一个网络”,即建立由“校长——科研处——兼职教研员——备课组长——学生课代表”组成的学科教研网络;校外,要构建社区科研网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科研是全新之路,更要加强横向联系。近年来,我们既与同课题的是一级学校建立“联研学校”,又与教研室、教育学会诚握科研之手,开展“名师评课”、“科研成果会”等科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