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宽好心是健康的前提心态决定命运,更决定健康。凡健康长寿者无不心宽。心胸不快,气血不畅,心神不宁,有碍食宿,则无健康可言。健身必先健脑。赵朴初92岁所作的《宽心谣》说得好,“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人生在世,烦恼的事随时即可发生,关键看你如何对待,处理得当,对健康无影响;否则伤身损寿。妥善处理健康与名利,与家庭、邻里、单位及社会各种关系,避免烦恼,留下快乐。日常适当做点事,哪怕是读书看报,还是种花买菜,以促使脑功能活动,改善脑部血行,防止脑萎缩。有目标地做事还可以开发大脑。要智慧地活着,让智慧伴随终生。有智慧才有健康快乐!即所谓“智者乐。”[3]凡事与人为善,不论从政还是经商,都要尽心、尽力去做,给别人方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心理舒畅,气血调达,不易发生心身疾病。否则,必心理焦虑紧张,气血逆乱,招致心身疾病。即所谓“仁者寿。”[3]如此心宽,方可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4]“正气存内,邪不可干。”[4]581
管好嘴是健康的基础病从口入,前10位死亡原因多与口有关。管好入口是健康的起码要求,若恣意入口则不可能健康。入口以饮水为先,起床后第一件事是饮杯白开水,补充夜宿中消耗的水分,防止血稠瘀阻,以免心脑血管梗塞。餐前0.5h许饮杯水,既有助于消化,又防止因进食胃充血造成心脑供血减少。从事日常活动前与就寝前都要饮杯水,出汗时随即补水,以利气血运行。饮食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2]149三餐食谱及进食顺序一般是:①季节性水果;②季节性蔬菜;③薯类;④豆谷坚果类;⑤蛋(早餐)、肉或鱼(中餐)、奶(晚餐)。每餐五类各100g左右,总量因人而宜,以7成饱为度,晚餐酌减。按时就餐;细嚼慢咽;限盐少糖;勿食腌、炸、烤、肥肉等垃圾食品。限酒忌烟。
迈好腿是健康的条件适当运动能促进气血运行,排除体内毒素,提高全身脏器生理功能,增强精力与体力;调节情绪,排遣忧愁,缓解精神压力,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无运动则无健康。华佗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5]每日早晚各运动1次,不必拘于运动方式,步行即可,每次30~60min,活动量以微出汗为度。不宜剧烈运动,避免内伤。每日运动时段酌情而定,以下午4点左右为宜,此时空气中氧气充足,有益健康。若忙于事务,在早上日出后和晚饭后亦可。倘能演练五禽戏等气功之动功,将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
睡好觉是健康的保证人体健康的标志是与阳气的动态平衡,维持这一动态平衡睡眠则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人与天地相应,子时(晚11点至凌晨1点)阴盛阳衰而阳气始生,人体深睡则有助于自身阳气恢复,故晚上以10点入睡为宜;午时(上午11点至下午1点)是阳盛阴衰而阴气始生,午睡则有助于人体恢复,维持人体阴阳平衡。没有睡眠就没有人体阴阳平衡,就没有健康!上述健康的前提、基础、条件和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是对主观上保持健康的基本要求,任何一方面均不可忽视。犹如一只木桶,其中一块围板短缺就会影响整个水桶的盛水效果。在客观上,社会、环境与人体生理、心理均呈和谐与完善状态,是决定人体健康的必备因素,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注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21世纪的健康应是人生最佳境界的大健康概念。除做到上述健康要求外,还要活得靓丽、潇洒,心美,仪表美。要敢于长寿,善于长寿;长寿是每个人在这世界上最大的权利。现在公认百岁以上为长寿。国际上提出:不活百岁是自己的错。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即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4]1晋代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黄白》中也曾引《龟甲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6]心中有保健意识,合理生活,积极防病,长寿百岁以至无病而终尽享天年在古今的认识与主张是一致的,也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有人毫无保健意识,长期生活无度,过早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痛苦不堪,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殊不知病由自取。普及大健康概念,人人有保健意识,防止和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必要。
亚健康,是感觉躯体不适、心理不快,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欠佳,失眠、健忘、头晕、胸闷、纳差、乏力等,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尽适应,神色、舌象、脉象等不尽正常,体质有失偏颇,但没有器质性病变指标,诊断为疾病但微观检查无实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除平和质之外,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8种偏颇体质均为亚健康。亚健康的偏颇体质是重大疾病发生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亚健康就没有部分重大疾病的发生。如癌症的发生,偏颇体质其免疫力低下,易激活原癌基因成为癌基因,使正常细胞成为癌细胞,形成癌症。偏颇体质如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等有碍血行,以致血脉瘀阻,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其因免疫力低下,易感受病邪,也易发生流行病、传染病。此即《内经》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4]197亚健康是发生重大疾病的温床,防止重大疾病的发生必须调理偏颇体质。在坚持宽好心、管好嘴、迈好腿、睡好觉“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进行中药调理或食疗,宗旨是补偏救弊,有的放矢;避免盲目,不宜滥补。气虚质补气,阳虚质补阳,气郁质理气解郁,阴虚质补阴,血瘀质化瘀,痰湿质燥湿化痰,湿热质清热利湿,特禀质酌情调理。
潜病,是指人体无明显症状体征,而体内病机已经启动,存在病变,仅凭宏观望闻问切难以发现,必须借助仪器方可诊断的疾病,如原位癌、病毒性肝炎等。潜病是重大疾病最容易疏忽的阶段。《灵枢•逆顺篇》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7]所言“未生者”即指潜病。消灭重大疾病在潜病阶段,是防治重大疾病的积极措施。关键是早期发现。一旦发现潜病,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拔除病根;同时,坚持宽好心、管好嘴、迈好腿、睡好觉“四项基本原则”,调理偏颇体质,以防后患。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常见于2~5岁的儿童,因其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中医认为,营卫失和、肺脾气虚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应用加味补中益气汤防治RRTI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选自2007年3月-2009年6月期间本院儿科,共138例。诊断依据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1~3岁39例,>3~5岁23例,>5~12岁6例,平均(3.2±1.4)岁。对照组70例,其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1~3岁43例,>3~5岁22例,>5~12岁5例,平均(3.1±1.2)岁。2组患儿呼吸道感染的类型均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其症状为反复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气喘等,均排除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及与肺、气管及心脏先天性畸形、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相关者。2组在性别、年龄、呼吸道感染类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观察方法
全部患儿均于呼吸道感染控制1周后在门诊治疗观察。对照组单纯给予转移因子口服液(长春精优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60303、20070830,每支10 mL),每次10 mL,每日1次,8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单纯给予中药加味补中益气汤(黄芪15 g,党参10 g,白术10 g,防风15 g,黄精15 g,当归10 g,陈皮6 g,升麻3 g,柴胡3 g,炙甘草5 g,生姜3片,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取汁浓缩药量至100 mL左右,1~3岁每次10 mL,>3~5岁每次15 mL,>5岁每次20 mL,每日2~4次口服,8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如出现呼吸道感染暂停服药,待病情恢复再继续口服上述药物。
2组患儿在治疗8周后,随访6个月,期间对发病总次数及平均病程进行对比。
3 疗效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拟定[2]。显效:疗程结束后6个月内发病不超过1次,每次病程不超过5 d;有效:疗程结束后6个月内发病不超过3次,每次病程6~10 d;无效:服药后6个月内发病4次以上,每次病程11 d以上。
4 结果
治疗组68例,显效26例,有效3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70例,显效14例,有效29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61.4%。2组总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小儿营卫失和、肺脾气虚是RRTI发病的重要原因。培土生金法为治疗该病的基本原则。
补中益气汤是益气升阳的代表方剂,具有扶正祛邪、益气固卫、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方药中党参、白术、炙甘草、陈皮、当归益气健脾、养血和中、补血和营;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防风偏行周身,通治一切风邪;黄精补肾润肺、益气滋阴、填精髓、助筋骨;佐用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补肺、益气固表之功效。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党参、白术、防风、黄精均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其活性成分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其中黄芪对免疫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使紊乱的免疫功能恢复;党参、白术能使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玫瑰花环形成率明显升高;黄精具有明显抗菌作用;同时配伍当归,有抗氧自由基的作用。总之,该方具有免疫双向调节作用,可调节紊乱的免疫功能使之趋于正常[3]。
小儿脾气健旺则气血运化正常,四脏之气皆受馀荫,脾气强则肺气盛,营卫功能增强,表固则邪不可干,故以加味补中益气汤防治小儿RRTI,在减少患儿的发病次数、缩短平均病程、改善机体状态等方面,确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胡仪吉.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8, 26(1):40.
维吾尔医药学是在新疆维吾尔民族固有丰富的文化及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中医及古希腊-阿拉伯医学精华,长期与疾病不断作斗争而逐步形成的民族医学,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西域这块东西方纽带地理优势,不但为东西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同时也吸收希腊-阿拉伯医学的精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特色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四大物质学说气质学说,体液学说、器官学说,力学说,素质学说,形与神学说,健康学说,疾病学说,危象学说,解释人体与外界的相互辩证关系,创立了一套诊治疾病的治疗学说和药物学说。
健康(赛艾提)学说:赛艾提,汉文直译为健康,其学说是说明健康的定义,保健必有的条件及其他在健康、长寿中所起作用的学说。维吾尔医学认为,人类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生命物,他们在自己的整个生存过程中,为长寿而努力奋斗。人们摄取按质、按量的食物,过着有规律的生活,保持舒畅的心情等,达到长寿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人们首先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古代维吾尔医学将与人类保健措施有关的,在人类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对健康有直接主要影响的保健必要条件归纳为8种。随着社会制度的不同、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用品的更新、工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正面和反面的影响,从而保健必要条件也增加了新的内容。新老内容概述如下:①新鲜空气;②合理饮食;③合理动与静;④适当的睡与醒;⑤正常的积与泄;⑥良好的精神状态;⑦良好的清洁卫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主要进行了医患沟通、健康教育及护理,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生活质量。现将健康教育和指导体会介绍如下。
1 健康治疗原则指导的内容
1.1 心理指导:首先让每位来科的病人清楚地知道:糖尿病与高血压,冠心病和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慢性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必须是终身治疗,由分管护士通过书面资料进行讲解,反复解释,指导患者对糖尿病由一个从初步了解到深刻认识。完全从心里消除紧张、恐惧,糖尿病没什么了不起两种看法使其完全相信医护人员为他们制定的各种方案,使其从适应到主动配合再到完全接受为止。让每位病人轻松配合治疗,自觉的读懂自己属哪型糖尿病和所处的阶段以及并发症的防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给予更多的日常生活护理,特别对有并发症的患者,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得给予心理开导,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1.2 治疗原则:“依拉吉”学说,是维吾尔医学基本理论之一。是指说明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及其种类、定义、意义、作用和应用的学说。是治病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维医逐步总结的治疗规律,是通过七诊,对疾病逝行全面分析,综合的判断,针对不同的病情,确定的各种相应的治疗准则。它对具体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维医有关治则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基本原则包括调整气质,表根缓急,助防桂邪,七因制宜,及治防变等。
1.2.1 调整失调气质:维医学“依拉吉”(治疗)学说中的治疗总则之一。维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气质的相对平衡受到破坏L因而发生热、湿、寒、干及干热、湿热、温寒、干寒和体液(数量和质量上)的异常变化所致。所以调整气质,平衡体液,是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它分为调整非体液型失调气质和平衡体液型失调气质二大治疗原则。
(1)调整非体液型失调气质:调整非体液型失调气质,包括寒化、干化、热化、湿化和湿寒化、干寒化、干热化、湿热化等八种治则。
(2)平衡体液型失调气质:平衡体液型失调气质,包括成熟致病体液、排泄致病体液维医称“依次提飞拉克”衡失调体液等。
1.2.2 用药导:对于用药治疗的患者,由分管护士详细讲解用药的目的、方法、剂量、时间、注意事项,并要详细介绍降糖药物饭前饭后服用的不同类型。药量要准确、特别是联合应用时要特别小心谨慎,不管哪种方法降糖,都应定时测血糖,用于青香芽,胡萝卜子,海马,人参,欧玉竹,葫芦子,马齿笕子等药材粉碎每日3次每次10克口服,降糖孜亚比提片6片3次/日。降糖孜亚比提散10克每日2次,罗布甫开比日丸每日3次每次10丸。。
1.3 饮食指导:介绍只有合理饮食才能有效控制血糖,减轻体重也可防止低血糖的发生。由主管医生根据其年龄、身高、体重,制定出合理的饮食计划,分管护士向病人介绍合理的饮食和该计划治疗的目的及意义,饮食中副主食的数量应基本固定,避免随意增减,选择新食物时要了解该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主管医生调制、分管护士督促执行,指导其禁食油炸、肥肉、硬壳果类,适量进食植物油,不偏食,让病人深刻认识饮食也是一种治疗。对远期治疗要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主要出发点。让家属积极参与病人饮食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制定饮食计划时一定要家属参与,共同制定一份适合病人治疗食谱,循序渐进的控制饮食,降低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让糖尿病患者也能有高质量的生活。
1.4 运动指导:适当运动可减轻体重,降低血糖水平增强心肺功能,减少体内的脂肪,从而有效地降低血糖。根据病情制定出合理的运动计划,如病情轻者可进行晨练、打太极拳、漫步、做广播操等有氧运动,为其制定的运动计划必须坚持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绝不能半途而废。有并发症者让其家属参与运动计划,给予床上按摩、翻身、拍背、举手等运动,护士经常巡视病房,给予运动指导,嘱其要注意安全、适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教会病人及家属运动的有效指征。
1.5 并发症指导:糖尿病患者要保持身体的清洁、戒烟、酒,穿宽松的棉制内衣裤,特别是袜子和鞋,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皮肤外伤,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定期复查眼底、尿蛋白、肾功能、心血管和神经等,积极预防并发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 讨论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教育,绝大部分病人对糖尿病从基本知识、疾病的全程治疗、转归和自我保健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积极参与康复治疗,自觉执行饮食、运动、药物等治疗方案,对其疾病的控制和并发症的预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易沙克江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分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版,2005.9
[2] 阿不力米提.穆合木德等(维吾尔医内科学)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第二板
[3] 玛依拉,消凯提 :(糖尿病防治手册)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
关键词:心身疾病;中医心理学;情志因素;心身医学
中图分类号:11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389-02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其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即使不是完全的、至少部分的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广义的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程的转归以及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也包括由于情绪反应引起的各种症状群或生理功能障碍。
众所周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心理因素成为现代医学病因的主流,心身疾病谱也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原来的生物因素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则居次要地位,过去被忽视的心理因素(包括中医的情志因素),再次唤起医学界的关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在人们已经注意到情绪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引起疾病,并将这一类病因集中概括为情志病因,综观中医的文献记载和临床观察,足以证明情志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存在着多重关系。
1 情志失调是引发心身疾病的首要因素
情绪及其理论是心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理论或者实践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心理因素和各种躯体病变之间起着联系作用的是异常的精神情感。现代研究表明,内外各种因素所诱发的适度而短暂的情绪波动并不能引发疾病,即使恶性刺激引起的一过性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经过机体自我调节后也不一定伤害人体。能导致躯体病变的是超过个体生理适应能力和不胜调节的精神情感波动。
中医学将这类引起心身疾病的因素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内伤。关于其致病作用,中医学主要从情绪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情绪的性质来把握,而这三方面因素均是相对于躯体调节能力而言的。能导致心身疾病的,是那些超过个体反应能力的情志反应,如暴怒、大悲、大喜等在短时间内波动过于激烈的情志;抑郁、失志、久悲、过忧、长时间紧张和焦虑等持续时间较久的不良心境才可以成为致病因素。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曾经指出:肝虽在志为怒,“甚则自伤”;肺虽在志为忧,过则损也;恐而不已,则内感于肾,故伤也;脾虽在志为思,“甚则自伤”;心亦然,“虽志为喜,甚则自伤。”
按照心身医学的观点,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发病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和情绪因素密切相关的,主要累及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器官和组织,并导致这些器官或组织发生功能障碍及结构改变的一组疾病。目前已经明确,由于情志失调引起的心身疾病已经达到了数量多、范围广的程度,涉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几乎所有的临床科室。例如在现代疾病分类中,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外科的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后腹部神经症;妇产科的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障碍等疾病的发生都与情绪因素有关。剖析这些疾病的发生,以糖尿病为例,2004年国内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与血浆5-HT水平的降低以及ACTH、白介素-6、白介素-2受体水平的增高明显相关,而这些指标改变又和患者的血糖异常关系密切,临床上对于糖尿病患者病史的询问也发现,在出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以及明显的糖尿病临床症状前,有部分患者确实存在应激的生活事件以及情感障碍的表现。这种情况同时也表明负性情感,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的存在对于糖尿病来说应该被视为重要的危险因素。
2 情志失调导致气机紊乱是心身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机制
七情内伤作为引起内伤杂病的病因之一,首先由于它能影响脏腑气机而引发或加重心身疾病。气机指气的运动,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它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作为生命特征的气化运动,通过气机升降出入体现出来。气又是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自身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动也将告终。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所以气机运动正常,人体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而异常情志刺激可以扰乱脏腑正常的气机运动,从而加重心身疾病的发展变化。《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闭,闭则气环,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大量的临床病例足以证明,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促进疾病的好转和痊愈,而异常的情志又往往是病情加重或恶化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时刻注意病人情绪变化的缘由所在。
现代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主要通过情绪活动的中间环节来实现。在强烈或持续的消极情绪状态下,首先会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如愤怒、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持续作用将造成循环系统功能紊乱而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等;长期处于忧愁、悲伤等状态下,可使消化道功能受累,从而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抑郁、惊恐等消极情绪与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和斑秃等皮肤病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提到的心血管、神经、胃肠的功能紊乱,都符合中医学论述的气机失调理论。
3 调摄情志是治疗心身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在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的指导下。认识到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机体的生理、病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精神情志因素不仅关系到心身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因此,调摄精神不仅是养生和防病的重要原则,也是治疗心身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的情志疗法,又称为“心疗”或非药物疗法,属于中医的心理疗法范畴。这种疗法内容丰富,其中包括以情胜情法、语言开导法、顺情从欲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宁神静志法等等,它是不采用药物、针灸、手术等有形的治疗手段,而借助于语言、行为以及特意安排的场景等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促进或调整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或康复作用的方法。下面列举一二加以说明。
以情胜情法:始见于《内经》,书中载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论述。它是医生在五行理论指导下,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失调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在中医学历史上擅长此法的当首推金元时期寒凉派的代表医家张从正。他在《儒门事亲・九气成疾更相为治》中曾精辟论述到“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融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
摘要:
中成药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辨病不辨证、忽视中成药不良反应和毒性、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合应用,中成药均衡比例失调等问题,导致中成药疗效下降或出现安全风险。本研究通过对中成药在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为中成药在冠心病临床应用中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
冠心病;中成药;辨证论治;临床合理用药;均衡;安全风险
近年来,随着中成药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步加强,中成药凭借其安全有效、服用方便、多靶点、多效应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据资料显示[1],最近十年来,中成药销售额占我国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由13.7%增加到25%,增幅近一倍。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用药比例遥遥领先于其他病种,可达到36%[2]。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患病人数激增,我国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市场规模也逐年增长。然而在“繁荣的背后”,CHD中成药的临床应用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只辨病不辨证、忽视中成药不良反应及毒性、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合应用等。这些问题可造成中成药疗效下降,甚至加重病人病情。本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CHD中成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冠心病病人辨证应用中成药的常用原则,以期进一步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
1CHD中成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违背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中成药的使用应当以辨证论治为依据,遵循“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勿犯“虚虚实实”之弊。然而临床上大多数西医中医理论知识薄弱,违背辨证论治原则使用中成药现象突出。据调查,刘慧文等[3]对某西医医院干部中药房24840张处方的点评显示,西医使用中成药不合理处方占26.65%。门诊中成药处方分析显示:中医师的中成药处方占中成药处方总数的29.1%,但西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占中成药处方总数的70.9%,是前者的2.44倍[4]。部分医师往往把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简单用于临床,例如黄芪甲苷在黄芪中含量最高,药理作用广泛,尤其在心血管方面作用突出。研究显示[5],其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细胞纤维化来改善心肌重塑,可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黄芪甲苷还可以改善一氧化氮(NO)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有降低血压,逆转压力过载引起的血管肥厚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失调的作用。这使得部分医师见到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人即选用含黄芪的中成药,而忽视了八纲辨证的重要性。中药黄芪性温,气薄味厚,善补气升气,治胸中大气下陷,为补中气之要药,不适合实证、热证明显的CHD病人。不仅如此,病人在药店选择中成药治疗冠心病时也存在盲目性,心绞痛中医病机可分为不通则通,不荣则通。如为阴寒凝滞型的心绞痛,冠心苏和丸较合适,而治疗气阴两虚证的生脉饮口服液则不适合选用。
1.2忽视中药不良反应及毒性
《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部分医师认为中成药较少出现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因而中成药重叠使用,随意加大剂量、延长治疗时间,忽视安全性指标监测等现象频发,造成了不少中成药不良反应事件。例如,心血管中药大多以活血化瘀为主,然而乌梢蛇、全虫、水蛭、蜈蚣等虫类药的过敏发生率很高。冠心苏合丸中的青木香,其主要成分为马兜铃酸。文献报道[6],规定剂量的冠心苏合丸长期服用可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往往起病隐袭,发现时绝大多数病人已进入慢性肾病5期。龙小华等[7]报道CHD病人连续服用地奥心血康胶囊20d导致四肢麻木,考虑与地奥心血康胶囊对受体调控的Ca2+通道(ROC)及电压调控的Ca2+通道(PDC)有阻滞作用相关。王梅等[8]报道1例老年病人服通心络胶囊后出现严重腹泻,停药后症状消失,继续服药后症状再次加重。虽然中成药临床不良反应例数不多,但应引起重视。
1.3中成药与西药不合理联合应用
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中西药联合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如休克升血压时,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合用,可降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减少对西药的依赖性,短时间内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9]。但是中成药和西药联用不合理时不但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副反应。例如,治疗高血压头晕、颈项强痛、冠心病的愈风宁心片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显著。然而本品含有的黄酮类成分,与含金属离子的西药(如碳酸钙、硫酸亚铁、氢氧化铝等)合用时可形成络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乐脉冲颗粒中的山楂中含有有机酸,不宜与含碱性成分的西药(如碳酸氢钠、胃舒平、碳酸钙、氨茶碱等)联用,否则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使中西药的药效减弱或丧失[10]。冠心苏合丸含有朱砂,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若与西药碘化物、溴化物、硫酸亚铁等同用,可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碘化汞等,造成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11]。速效救心丸为临床上常用中成药,但不适合心绞痛伴低血压的病人服用,更不适合与硝酸甘油联合使用,因为两者都具有降压作用,联合使用易造成血压进一步下降,导致脑缺血风险增加。
1.4CHD中成药均衡比例失调
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冠心病分为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阴寒凝滞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八个证型。然而《中国药典》所载的68种冠心病中成药功效大多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然而冠心病痰瘀交阻、寒凝心脉、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型同样为临床常见,但是治疗这类证型的中成药却寥寥无几。药物的均衡失调给临床医师及病人对症选择中成药带来诸多不便。
2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治疗CHD病人使用中成药时,按照CHD辨证分型论治是最常用的方法,此外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进一步辨证用药。
2.1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古代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可归于“胸痹”范畴。《金匮要略》对胸痹的病机归纳“阳微阴弦”。“阳微”即上焦阳虚,病为在心,关乎脾肾。因肾为元气之根,脾胃为生化之源。心阳非此不能生,非此不能发。“阴弦”即标实,不外寒凝、血瘀、痰阻、气滞等实邪积聚胸中,闭阻心脉而发病。胸痹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标实当泻,可用行气活血化瘀,辛散温阳,化痰逐饮之法;本虚当补,可用益气养阴、养心益肾之法。虽然CHD病机为本虚标实,但虚实有轻重,用药亦有区别。例如,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片或滴丸、血府逐瘀胶囊、乐脉颗粒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多用于气滞血瘀证者;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在大队的活血化瘀药中含有黄芪、人参成分,适合血瘀重兼气虚证者。补虚类中成药如舒心口服液主要成分为黄芪、党参,少佐红花、当归等活血药,补而不滞,适合气虚重兼血瘀证者;补心气口服液、参芍片以补气为主,适合心气不足证者;心元胶囊以首乌补益精血,为君药,兼丹参活血、麦冬养阴,适合腰酸膝软、失眠盗汗,夜间胸痛、固定不移的心肾阴虚兼血瘀证者。
2.2热则寒之,寒则热之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中药川芎和丹参。现代药理研究两者都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12-13]。然而传统中医认为川芎,味辛性温,气厚味薄,浮而升,气善走窜,善“上行头目,下通血海,中开郁结”,为血中气药。对于心肌缺血伴头痛,四肢不温者更合适;丹参,色赤味苦而性寒,气平而降,善调经水。对于心烦、失眠、血热瘀滞证者更适合。中医认为心绞痛有寒凝血瘀所致的“寒痛”与热郁血滞的“热痛”的区别,所以中成药整体组方亦有寒热偏性。例如,速效救心丸主要由川芎、冰片组成,综合药性适中,可适用于大多数心绞痛病人;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量大,丹参冰片都性寒,三七虽偏温,但在处方中的比例小,所以复方丹参片的整体药性偏凉,“热痛”的人服用效果较好;冠心苏和滴丸药性温热,只适合“寒痛”病人。
2.3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
古讲汤者荡也,丸者缓也。剂型不同,缓急有别。例如,复方丹参滴片和复方丹参滴丸都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但剂型不同,有效成分亦不同。复方丹参滴丸的有效成分是丹参素,丹参素水溶性好,药理性更强,既可口服吸收,也可舌下含服,因此复方丹参滴丸多作为缓解心绞痛的急救药。复方丹参片的有效成分是丹参酮,丹参酮只能口服经消化道吸收,药效发挥缓慢,故多作为冠心病气滞热郁血瘀证的稳定期心绞痛用药。心绞痛发作期当选用芳香走窜类中成药,如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等。《药品化义》认为“香能通气,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芳香类中药辛温香燥,升散走窜,入心开窍,可以通达气血,窍开而神醒,是急救的首选药物[14]。现代研究表明[15-16],麝香、冰片、苏合香等芳香开窍药有抗炎、稳定斑块、抗缺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稳定期心绞痛期则不适合继续服用含芳香类药物的中成药,因久服能耗气伤阴。此期应根据具体证型辨证施治,以行气活血化瘀、健脾化痰,补益气阴为主。
2.4三因制宜
首先,因人制宜。CHD以老年病人居多,老年人多器官的生理功能下降,如胃黏膜萎缩、胃酸缺乏、肝代谢下降及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并且老年人多病共存,要根据合并疾病,尽量选择一药多效的药物,一箭双雕,减少药物的使用数量。如冠心病伴中风者可选用脑心通胶囊、银丹心脑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伴高血压头晕的病人可选用愈风宁心片;伴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者可选用丹篓片、血脂康等;伴有心律失常者可选用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肾功能不全病人慎用含有肾毒性的药物,如冠心苏合丸等。糖尿病病人应选用无糖制剂,胃溃疡、消化不良的病人应避免长期应用含虫类、冰片等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复方丹参滴片、通心络胶囊等。复方丹参片中冰片含量偏大,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因而对许多患有胃肠疾病,尤其是属于虚寒体质者可造成消化道不适症状;但是复方丹参滴丸中的冰片含量相对较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小,故临床选药时要结合病人体质及基础疾病灵活选药。第二,因时制宜。中医养生防病讲求“法于四时”、“合于阴阳”。夏季,阳盛之时,腠理开泄,应减少芳香温通类中成药的使用,避免伤津耗气助热生变;暑多夹湿,病人多出现恶心、纳呆等症状,滋腻类中成药应减少用量或适当配伍清暑化湿类中成药调理脾胃;冬季阴盛之时,阳气内敛,宜补益肝肾,藏精化气,可适当增加补益肝肾、养血藏精类中成药的使用;冬季易中寒,内传脏腑,益多选温经通络的中成药,温通血脉。第三,因地制宜。地理环境也会对人的生理机能造成影响。如西北方偏寒,人群体型壮实,比较适合心宝丸这些含有(附子、肉桂、鹿茸)的中成药;而东南方偏温湿,人群体型瘦弱,适合复方丹参滴丸等性味偏凉的中成药。
3结语
中成药是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合理使用问题将直接影响中成药的临床疗效和病人的用药安全。临床医生应不断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学习,遵循辨证或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基本原则,灵活应用,切忌死板套用说明书功效,同时要注意监测药物安全指标。中成药市场应不断增加新药研制,扩大冠心病中成药功效范围,方便临床医师灵活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成药优势,泽福广大冠心病病人。
参考文献:
[1]李晓玲,王香平,王育琴,等.六省区18家二级医院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使用情况调研[J].中国药房,2013(8):701-704.
[2]任萃文,张霞.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20):320.
[3]刘慧文.我院西医使用中成药现存的几点问题[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80-82.
[4]贺鹏,高素强,张碧华.卫生部北京医院门诊中成药处方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8,9(33):1102-1104.
[5]李香华,王洪新.黄芪甲苷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1):132-136.
[6]宋岩,姚凤华,张壹言,等.冠心苏合丸相关性肾脏损害的临床特征(附27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4):205-208.
[7]龙小华,姚鲁也,陈淑良,等.地奥心血康胶囊致四肢麻木1例[J].药学实践杂志,2005,23(2):123.
[8]王梅,鲍建洲.通心络胶囊致严重腹泻1例[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6,15(1):61.
[9]袁洪文,袁今奇.中西药合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世界中医药,2013,8(7):820-822.
[10]商志儒.防治冠心病的常用中成药与西药合用配伍禁忌[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2):520-521.
[11]齐伟红,刘桂红,鲁永良,等.几种中西药合用的配伍禁忌[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22(7):167-168.
[12]金玉青,洪远林,李建蕊,等.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与临床,2013,4(3):44-48.
[13]董凤彩.丹参成分及其药理作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3):99-100.
[14]逄冰,刘文科,,等.芳香药物效用探析[J].中医杂志,2013,(18):1616-1618.
[15]许福会,曾南,彭希,等.芳香开窍药对小鼠急性缺氧损伤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5):72-74.
1 概述
我国高血压目前有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三不(不规则服药、不难受不吃药、不爱用药)的特点。因此提高高血压的治疗水平和患者的顺从性,是我国高血压防治的当务之急。由于医务工作者多年的努力,现在西医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但是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在首诊后所服用的药物价位都比较高,长期服用经济负担比较重。且不良反应较大,影响生活质量,导致患者自行停药或不合理用药,顺从性低,对于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低收入家庭占较大比例的我国而言,负担沉重。同时,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有悠久历史,经验相当丰富,用中医药治疗,在降压的同时,能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同时对面赤、耳鸣、口苦、便秘等症状能明显改善,减轻患者痛苦。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价廉效优。值得在社区中推广运用。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优化组合,综合应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尤为适合我国国情。
2 社区综合治疗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其中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中医辨证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中医护理的原则是以中医辨证治则指导护理工作的,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 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胜于治”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等护理原则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工作要求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病人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论特点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对病人作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一致的。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仅要观察局部病变,同时要观察相关脏腑的变化。体表的变化可影响有关脏腑的功能,而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在体表反映出来。因此,可从机体局部的变化来推断整体的反应状态,测知内脏病变。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病人的体质情况及外界环境对病人的影响等,进行全面观察了解,正确认识疾病,施以妥善护理。
当前,在中医医疗机构中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人员,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我们从事西医临床护理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了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辩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针灸、刮痧、推拿耳针、中药熏洗、中药灌肠、耳穴压籽、中药坐浴、中药足浴、中药离子导入、拔罐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供我们借鉴。
采用中医的护理原则从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对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其目的在于减少老年人照顾日常护理率,最大程度提高老年人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促使老年人建立新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减低疾病的危险因素,降低国家老年人口负担系数。
在疾病的护理上,中医十分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功能锻炼。关于这些方面的论述,历代医书均有记载。
中医养生护理理念应用于老年人保健护理模式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护理与心理调养
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人际关系的疏远,以及对过去时光的眷恋而沮丧,易产生抑郁,多疑等消极的心理因素,我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压力,学会自我减压,调整目标,降低期望值,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同一时间内做几件大事,并且善于主动向外宣泄压力。中医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身心统一。心理护理要求患者“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以中医护理解决好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养生保健指导的问题,对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到积极作用;还可降低老龄化社会的成本,减轻青、壮年人口的后顾之忧,使老年人安享晚年,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饮食护理与药膳调理
由于老年人原发疾病和消化能力减退,合理饮食护理十分重要。应保证摄入必要的营养成分,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饮食宜定时定量,少量多餐,经常保持似饥似饱的状态;饮食摄入应注意三高一低四少,即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少盐、少油、少糖、少辛辣调味品;每日摄水量保持1.500~2.000 mL;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食物要烧熟煮透,进食应细嚼慢咽;睡前不宜进食;忌食烟、酒、油煎、烧焦、腌制、发霉、坚硬等食品;提倡食用营养丰富、爽口美味的药膳食品。中医药膳调理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可以尝试。
3 修身养性与健康运动
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适宜的休养计划,建立合理的生活起居制度。特别应注意老年人早睡早起的习惯,调整作息时间,保证每日有6 h以上的睡眠时间和1 h的午睡时间;入睡时避免声、光和寒冷的刺激;睡前忌饮咖啡、浓茶等,可根据情况稍进豆制品和热牛奶以助入眠。
保持老年人脑力和体力,协调的适当活动与营养同等重要,《庄子•刻意》记载:“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这是要求人们用调整呼吸和模仿禽兽活动的姿态,即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以调和人体气血阴阳,强身健体。老年病人的运动指导十分必要,指导老年人健身运动应注意的是:除自理生活、料理家务等日常活动外,安排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步行、慢跑、爬坡、上下楼梯、打羽毛球等运动量适中的运动;宜在早晨起床后,选择空气清新的地方,注意每日定时、定量、有规律地运动;时间因人而定,以不疲劳为度;运动时注意安全,以防跌仆,发生骨折等意外;指导老年人自我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缓解便秘等。通过适当运动可以使气血通畅、关节滑利,营卫调和。
气功锻炼对老年人防病治病有特殊功效。气功重视人体自身的真气培育,固摄全身,平衡阴阳。通过养内守息,达到调心凝神的作用。运动指导结合气功锻炼必然事半功倍。
老年人作为生理过程的特殊阶段,物质基础相对薄弱,更需要从生态取向出发,树立生态保健意识,通过保健的方式维护机体的活力。在生态性的保健和养护中,形成天人相应、身心相关、防治互动的保健环流。这种积极、健康、理性的保健思想和模式,必将在老年人养生健康中发挥出其巨大的潜能和积极的效果。
社会进入高度文明发达程度,由于物质生活条件充实,精
神生活丰富多彩,医疗保健技术先进,为实现健康长寿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侗裕恢幸交だ恚淮胧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097-03
侗允橇俅渤<病、疑难病,起病缓慢,反复迁延不愈。护理工作对于患者康复和病情缓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护理方法,通过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给药等护理措施及特色护理技术,能减轻侗曰颊叩墓亟谥渍汀⑻弁矗促进关节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所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则筋强肉健,苛疾不犯。起居不慎,寒温不适,生活失节,易使腠理失密,卫外不固,则外邪乘虚而入。因此对侗曰颊叩幕だ淼弊裱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和功能锻炼。
现代研究表明[1~2],侗猿<证候类型为风寒湿痹型,约90%的患者对气候变化敏感,天气变化时症状加重,尤其是雨前疼痛加重明显。这就要求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掌握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指导患者起居要顺应四时变化,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到春季“夜卧早起”;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季节变换时,尤其是阴雨天气时适时添加衣被,注意防寒保暖。《灵枢》说:“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人气始生;日中为夏,人气始长;日入为秋,人气始衰;夜半为冬,人气入脏。”人体阴阳的这种自然消长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对侗曰颊叩娜占淦鹁踊だ恚应根据阴阳昼夜消长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嘱患者早晚注意关节处的保暖,观察晨僵持续的时间、程度及受累关节,必要时配戴手套、护膝、袜套、护腕等,加强夜间护理力度,做好安全评估和管理。流行病学显示[3~4],空气污染和潮湿环境能造成侗苑⒉。故还应重视病房及居住环境对疾病的影响,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但勿坐卧当风;尽量避免住在底层,室内要有阳光照射;适当晒太阳,以助阳气运行,避风寒侵袭。
中医传统健身方法如导引、太极拳、五禽戏等,可以活动筋骨、流通气血,可指导患者进行此类活动,但锻炼时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同时要避免小关节长时间负重,避免不良姿势,减少弯腰、爬高、蹲起等动作。
2饮食护理
中医学认为“医食同源”,食物也具有性味,掌握和使用食物来治疗和预防疾病,是中医独特的饮食护理[5]。合理的饮食调理,不但能为治疗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对于康复期患者的恢复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6]。《难经》谓:“四季脾旺不受邪,脾气充足,邪不易侵”。李东垣也云:“脾病,体重节痛,为痛痹,为诸湿痹”,表明脾虚为侗灾虏因之一。郜亚茹、胡攸水[7-8]等的观点也与此一致。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注重对患者脾胃的顾护和饮食调护的作用。
侗远嘁蚋惺芊纭⒑、湿、热邪所致,饮食应以祛风除湿、辛温散寒、清热利湿为总则。早期邪停于肌表,不可妄用滋腻补益之品,应以清淡为主。痹久经络滞塞,需配伍行气活血之品。气血亏虚为侗缘母本原因[9],可选择具有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湿之功的食品。指导患者饮食调护时要根据“证”的阴阳、虚实、寒热,结合食物本身的四性五味,按照饮食配膳宜忌,分别给予不同的饮食方,做到辨证施食[10~12]。风湿热痹者应指导患者选用清凉解热的食物,如生梨、苦瓜、冬瓜等,给予具有清利湿热、健脾除痹的食疗方,如桂花苡米粥(先煮苡米30 g,米烂熟后放入少许淀粉,再加适量砂糖、桂花),忌湿热食物,以免助火伤阴。痛痹者可选用温经散寒之品,如桂圆、牛肉、羊肉及其骨头汤等,以及“附片蒸羊肉”(将羊肉500 g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熟,捞出,切成2.5 cm见方的肉块,与制附片10 g同放入大碗中,并放料酒、熟猪油、葱节、姜片、肉清汤,隔水蒸3 h)等药膳。着痹者可选用除湿通络之品,如冬瓜、丝瓜等,可食用木瓜薏仁粥(木瓜10 g,薏苡仁30 g洗净后,倒入小锅内,加冷水一大碗,先浸泡片刻,再用小火慢炖至薏苡仁酥烂)。行痹者可选用祛风通络之物,如豆鼓、蚕蛹、蛋类等。酒为“百药之长”,其性温热,辛苦而甘,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祛风散寒等作用[13],故可常饮药酒,如五加皮酒、木瓜酒等。
还应指导患者忌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海鲜等腥膻发物;少食肥腻之品。侗远嗲ㄑ幽延,反复发作,故食疗宜长期坚持,不可求旦夕之功,所选食疗亦应性味平和,不伤正,不碍胃,以利长期服用。
3情志护理
侗晕慢性、致残性疾病,患者常不能承担最基本的日常活动,如步行、更衣、入学、工作、娱乐和社会交往等,且常因病情反反复复,治疗效果不理想等原因,易出现消极、悲观、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14]。《素问・汤液醪醴论》曰:“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表明人的情绪与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情志护理,对侗缘目蹈淳哂兄匾意义。现代研究也表明临床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对临床治疗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15]。
护理人员在进行情志护理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于新入院的患者应热情接待,主动介绍病区环境、相关规章制度和同病区病房的病友,以消除患者紧张的情绪;以中医的“喜胜忧”为指导思想,通过喜而抑制患者的忧郁[16],鼓励患者与他人交流,把生活中愉悦的事情分享给大家;引导患者听风趣幽默的故事、笑话,让其心中喜悦,克服焦虑抑郁的情绪。但在应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情志刺激强度;对于病情处于急性期、性情急躁、急于求愈的患者,必须加以理解和宽慰,耐心说明本病的反复性,若有条件,亦可请病情已稳定的病友现身说法;鼓励患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宜的音乐和书籍以舒神静性,颐养身心,也可指导患者每天静坐或者静卧一段时间,想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境界。在住院期间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发现不良心理问题时可参考说理开导法,与患者展开深入的沟通,启发患者自我分析来解除或缓解其心理压力。也可使用释疑解惑法,耐心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用药情况等知识,减轻患者消极的情绪,让患者能够注意自己调护;同时告知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以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特殊情况下还可实施顺情从欲法和宣泄解郁法,鼓励其通过发泄、哭诉等方法宣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总之,在为侗曰颊呓行情志护理时,应本着以诚挚体贴、因人施护和避免刺激为基本原则,以保持患者情绪乐观为目的,同时注意避免七情过极而加重病情。
4给药护理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指出此病是由于风寒湿邪凝滞脉道,痹阻筋脉所致。故常用温经散寒,祛风止痛的药物治疗侗浴A俅渤S么ㄎ凇⒉菸凇⒏阶拥却笮链笕戎药,以及全蝎、蜈蚣、地龙等[17]虫类药物,此类药其效峻烈,且均具有毒性,服用时易发生中毒[18]。雷公藤目前作为我国侗灾瘟频某S靡┪铮不良反应甚多,尤以消化道症状最明显[19]。
正确的给药护理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和中毒的发生。给药护理在侗曰だ碇杏任重要。首先,要做好用药安全宣教工作,指导内服中药患者使用传统的煎药工具:砂罐;有毒中药宜先用文火煎约2 h[10];不论饭前饭后服药都应略有间隔,以免影响疗效;教育患者遵医嘱用药,切勿擅自行事。其次,上述药物在临床治疗时以外用为主[20],在使用药物前需认真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在保证皮肤完好无损、清洁干燥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再次,要注意用药后的“观察”,此为给药护理的重点。护理人员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及服药后的效果,如甘草附子汤(《伤寒论》)“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二要密切观察患者给药后的反应。由于患者体质和病情的差异,部分患者用药后会出现过敏反应,如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皮疹、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在给患者用药时,特别是第一次用药者,不论是内服还是外用,都必须询问患者是否是过敏体质,如对酒精过敏者就应避免使用酒制中药,对虫类蛋白过敏者必须禁用虫类药物[21]。若所给药物中含有草乌、川乌、附子、雷公藤,以及虫类药等有毒中药,则更应加强给药后的观察。一旦服药后出现口唇、舌及肢体麻木,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心慌,咽喉、食管、胃部烧灼感等中毒症状[22]或外用药局部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其进行及时的处理,做到安全用药、祛邪不伤正。
5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经济适用、患者易接受等特点,疗效也很显著,如穴位贴敷、艾灸、火罐、穴位按摩等,可改善侗曰颊叩墓亟谥淄础⒊拷┑戎⒆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大量临床研究表明[23~25],中药外治法对于侗灾⒆吹幕航饬菩确切。但在实施特色护理技术时,不能忽视操作注意事项。首先护士操作前应做好评估工作,认真评估患者体质、生理情况、疾病情况和操作局部皮肤状况,以及是否有此项操作的禁忌症。其次,在为患者进行操作时要协助其取舒适,充分暴露操作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保护患者隐私。再次,因患者多发于中老年人[26],其皮肤触觉和温度觉感受阈值升高,且皮肤敏感脆弱[27],故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的操作,如中药熏蒸、熏洗、热奄包等,应注意防止灼伤、烫伤。最后,根据季节、患者的证候分型、患者的耐热程度合理设置药物温度,控制治疗时间。此外,操作过程中及操作结束后需观察患者局部情况、全身情况和耐受程度,如出现不良反应,则应及时处理。
6小结
侗韵嗟庇谙执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不明,目前尚缺乏根治方法,临床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患者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又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导致肌肉、关节、经络痹阻所致,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28]。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在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实施中医护理,可帮助患者较快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及满意度。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侗裕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随及得到广泛应用,对规范和推广中医护理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临床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整体观念,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确定正确的护理原则,对患者实施护理。要以辨证施护为主要方法,根据护理对象不同的病证制订出不同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地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给药和特色护理技术进行护理。同时,要关注患者对护理措施的评价,及时改进护理方法和护理措施,以期不断完善和丰富侗缘闹幸交だ矸桨浮
参考文献:
[1]钱富艳,杨瑞宇,李兆福,等.类风湿关节炎1444例回顾性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4):16-19.
[2]杨华艳,杨卫彬,王彤.气象因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6):433-435.
[3]Farhat SC,Silva CA,Orione MA etal.Pollution in autoimmune rheumatic diseases;A review.Autoimmun Rev.2011,11(1);14-21.
[4]孙建.河南省漯河地区中老年人群类风湿关节炎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D].郑州:郑州大学,2013.
[5]张宁,卢敏,戴竟.慢性肾衰患者的起居饮食护理体会[J].中医学报,2014,29(29):551-552.
[6]曹莎丽,刘宇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饮食护理[J].河北中医,2005,27(2):140.
[7]郜亚茹,曹炜,王清林,等.从脾胃论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与防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88-90.
[8]胡攸水,王涛,李兴梅,等.浅谈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J].甘肃中医,2009,22(3):13-14.
[9]黄颖.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36-37.
[10]陈祖琨.中医临床护理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220-222.
[11]徐桂华,张先庚.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特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81-283.
[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 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的通知,2014.
[13]陈祖琨,汪晓洁.哈尼族单验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10.
[14]Susan J Bartlett.风湿病综合治疗[M].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2008:8.
[15]凌云,刘文伟,黄一鲜,等.中医体质辨识原理在消化性溃疡患者饮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32(1):160-162.
[16]杨坤.穴位按摩结合情志护理对渍疡性结肠炎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7]刘端勇,曾鸿鹄,赵海梅,等.选择虫类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思路[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1227-1229.
[18]赵存方,张岩岩,刘丽红,等.类风湿性关节炎药源性胃黏膜损伤与中药防治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10):81-83.
[19]张贺,王芳,葛平,等.雷公藤不良反应及其配伍减毒增效研究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8):126-129.
[20]钱丽萍,戴桂兰,阙慧卿,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外用制剂的研究概况[J].海峡医药,2010,22(8):140-143.
[21]刘端勇,赵海梅,程绍民,等.不同方法炮制虫类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启示[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9):2241-2242.
[22]陈荣昌,孙桂波,张强,等.附子毒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3):1126.
[23]陈雪莲,郑红霞,戴杏娟.中药贴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7):628-629.
[24]朱惠琴,李梅,李兰.中药塌渍治疗82例旭痹中医护理观察[J].护理研究,2014,22(2):123.
[25]潘华,方陶.中药内服加外熏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J].光明中医,2011,26(6):1132-1133.
[26]蔡辉.新编风湿病学[M],北京,北京军医出版社,2007:265.
关键词:耳穴压豆;降压操;高血压;疗效
原发性高血压(EH)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老龄化而逐年上升,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长期高血压已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会导致严重的心、脑、肾和血管病变,甚至死亡。可以说高血压已经给中老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单一药物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压,并不能治本,且长期使用药物会使人体产生耐药性。近些年在高血压药物疗法发展的同时,非药物疗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欧洲高血压协会-欧洲心脏协会的高血压治疗指南[1]推荐运动为非药物降压方法之一,根据2009年基础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把规律运动列入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措施[2]。有学者认为约40%的高血压患者可以采用以运动为主的非药物治疗[3]。规律的有氧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也被多项研究所证明[4-5]。近年来,更多医学专家提倡传统中医疗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中医耳穴压豆及降压操治疗,以多方面控制血压。现将观察耳穴压豆与降压操对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我院心血管科2010~2014年高血压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2013年修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7]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②45≤年龄≤75 岁;③本人志愿,知情同意;④无严重心、脑、肾并发症,能参加日常活动锻炼,符合上述条件对象共 150名,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三组,即耳穴压豆组50例,降压操组50例,对照组50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均给予马来酸氨氯地坪片(片剂,5mg/片,陕西超群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74)治疗,口服5mg/次,1次/d。15d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对患者的舒张压及收缩压观察1w,测量血压1次/d,并认真做好记录。
1.2.2耳穴压豆组 耳穴是耳廓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当人体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压痛敏感、皮肤电特异性改变和变形、变色等反应,这些反应点,可用于作为防治疾病的刺激部位。祖国医学认为“耳”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医籍《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 《内经》“十二经脉皆通于耳”。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耳郭上均有相应的穴位与区域。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调节植物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泌尿生殖等系统的功能状态而治疗疾病。正常血压的维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中枢和周围神经反射的整合作用,有体液和血管因素的影响。耳穴治疗通过对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的调节达到调控血压的目的。
耳穴压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治疗。压豆法所选材料为“王不留行籽”。耳穴取单侧耳耳尖、神门、肾上腺、心、肝、肾、交感、皮质下及耳后降压沟。将王不留行籽将其贴于0.5cm×0.5cm小方块胶布中央 ,然后敷贴于耳穴上,并给予适当按压,使耳廓产生发热、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教会患者自行按压3~5次/d,5~10min/次;两耳交替贴压,隔日更换,15d为1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对患者舒张压及收缩压观察1w,测量血压1次/d,并认真做好记录。
1.2.3降压操组 降压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降压操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选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所编制的降压操,由我院心血管科资深护士教降压操并进行督导。降压操共有10节,分别是预备动作,按摩太阳穴,按摩百会穴,按摩风池穴,摩头清脑、擦劲、揉曲池穴、揉关宽胸、引血下行、扩胸调气。要求干预对象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同时每天早晚练习降压操1次,每小节做 32 拍,15~30 min/次,1w不少于5次。15d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一个疗程后,对患者的舒张压及收缩压观察1w,测量血压1次/d,并认真做好记录。
1.3评价指标 显效:治疗后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并已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未降至正常范围,但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用(x±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三组血压情况比较 实验前三组收缩压与舒张压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耳穴压豆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三组疗效情况 耳穴压豆组总有效率(96%),降压操组总有效率(98%) ,显著高于对照组(82%),P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具有易受的影响、 血压波动大、 并发症以及合并症多、晨起时血压高等临床特点,是导致脑卒中及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疾病对人有很大的威胁,严重者可以导致心、肾、血管等身体内部器官发生病变,有研究显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明显的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疾病对人生命健康的威胁[8]。患高血压病后由于其治疗用药的漫长性及病情进展的不良预后,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厌烦、悲观失望或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非药物治疗高血压和减轻症状已是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治疗高血压的漫长过程中,其治疗方法的简便性、长期性和患者对治疗方法的耐受性是降压治疗的基本原则,中医护理方法作为非药物治疗方法具有这三个特点。降压操由于其运动量不大,操作简单,作用明显,没有不良反应等特点适合高血压患者长期坚持。一方面可以降低患者血压,另一方面可提高健康意识和疾病预防意识,对高血压的控制有着很好的作用。同时,中医认为高血压病为阴阳平衡失调又加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愤怒或过度烟酒、辛辣肥厚、致肝肾阴虚。并可发生化火、动风、生痰等病机。耳穴贴压不仅通过经络的传导、扩散可调整气血、活血通络、利湿化痰、清热熄风、可获降压之效。
参考文献:
[1]Mancia G,Rosei EA, Cifkova R,et al. 2003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 2003,21(6):1011-1053.
[2]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11-30.
[3]Ramsay LE,Haq IU,Yeo WW,et al. Might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disadvantag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Human Hyperten,1995,9(8):653-657.
[4]Young DR,Aickin M,Brantley P,et al. Physical activity,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frican Americans and non-African Americans with aboveoptimal blood pressure[J]. J Commun Health,2005,30(2):107-124.
[5]Tsai JC,Yang HY,Wang WH,et al.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regular endurance exercise training on blood pressur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Clin Exp Hypertens,2004,26(3):255-265.
[6]沈仿英.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疗效比较分析[J].海峡药学,2013,25(4):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