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的教学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校;教学;重要性;见解
一、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下,由于学校过于追求学生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造成学生都是“死读书、读死书”,学习生活十分单调,天天都是跟着老师学习知识、接受提问、接受考试,这就造成了学生创造力的缺失以及综合能力的失调。比如,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我国小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绩往往是最好的,然而,在实用性方面,比如,众所周知的诺贝尔奖,我国就与其他国家相差太远了。可见,过于追求传统教育会泯灭学生的创造力,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均衡,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音乐教学是一项比较活跃的教学科目,可以教一些比较时尚的歌曲,可以给学生讲述音乐故事,让他们对生活、对人生更加热爱,这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活中不能没有艺术,同样,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没有艺术,小学音乐教学作为比较通俗的艺术形式,在学校教学中予以实施,可谓十分必要。
二、音乐教学的紧迫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文化、精神全面繁荣、共同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而对于人才的定义已经不是当年的专业人才,而且是新型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也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音乐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教学科目,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途径,音乐对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意义不仅仅是其中的一分子,而是其中可以推动其他方面综合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比如,我们常见的著名艺术家、发明家都有音乐方面的特殊爱好或者能力,比如,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其一生发明有一千多项,天天忙于发明的他,在实验室里面却有一个大管风琴!这是他减压的一个途径,也是他获取灵感的一个通道,音乐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性人才,音乐教学的紧迫性不容忽视。
三、音乐教学的功能性
任何一项教学科目的开展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也有其特殊的功能,小学音乐教学科目的开展同样如此。我们知道:素质教学追求的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学就是其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同时对这五方面的综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音乐教学中关于教育性的歌曲,比如,《少年先锋队队歌》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音符、音调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将音乐教学中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课间操、体育课上就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音乐教学中关于音乐的审美教育可以推动学生的美育发展。同样,对于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些歌曲,比如,小学一年级的《我们爱劳动》的学习对于促进学生劳动积极性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总的来说,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学习到了几首歌曲、认识了几个音符那么简单,而是让他们得到了一种精神的升华,培养了他们一种特殊的情感,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可见小学音乐教学的功能性之广阔。
四、音乐教学的建设性
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功能。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必须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要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首要的是要学会理解音乐,从音乐作品中发掘出优秀的思想。例如,在众多的学科中,都要求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但真正要让小学生深刻体会,只有让小学生多领会作品,多理解作品以及作品产生的背景等,音乐教育就具有这种功能。一首《歌唱祖国》唱出了人们的心声,也让小学生在多次传唱中沉浸在爱国的情感当中,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就深深地烙在小学生的心中了。
五、音乐教学的美育性
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的正确感受和创造,是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文化修养的表现。小学音乐教育包括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它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对小学生开展形象、生动、活泼的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教学,引导小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感受音乐展现出来的崇高理想,形成高尚的、美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音乐审美活动能够使小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育的确在实施美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 农民地区 音乐教学中 应用
作为一名少数农牧民地区的的音乐教师,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农牧地区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导致汉语水平低,理解能力不强,识字有限,不理解歌曲的内容,给音乐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再教唱歌曲时比较吃力,并且学生难以背唱歌曲。通过几年的摸索,我发现利用情景教学,能使我的音乐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音乐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创设一种情境,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并沉浸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还可以根据音乐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音乐场景能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音乐氛围中,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同学们在歌唱表现中能够受到美的愉悦和熏陶。音乐情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采取讲故事、律动、歌表演、板画和音乐游戏手段与方法,让学生在教学与游戏活动中,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态,体验音乐中节奏、节拍、力度、速度、情绪等方面的特点,在感受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并创造性地表现音乐。下面具体谈谈音乐情境的创设:
一、用讲故事的形式,体会歌曲内容
把故事设计到课前导入中。提到听故事,可以说每一个小孩子都很感兴趣。对于少数农牧民地区的孩子来说,故事较吸引人,容易理解,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要想理解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再教《猫虎歌》这首歌曲时,通过观看猫和虎的故事让学生表演,表演进行得顺利而愉快。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让自然展示音乐情境,理解歌曲
“音乐源于生活,源于自然”,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春光明媚时,时常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呼吸着自然清新的空气,伴随着树叶沙沙地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地歌唱,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自然而然地哼唱起平时教唱的歌曲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清脆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曲调清新、自然、淳朴。此时此刻,同学们激动兴奋,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三、采取律动、结合舞蹈表演体会音乐情境,理解歌曲内容
少数农牧民地区的孩子从小就喜欢跳舞,“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歌曲调跳跃、欢快,但是附点音符和弱起小节不易掌握,如果直接教唱,学生不易学会。根据这种情况,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内容让同学们做律动,然后让同学们扮演瘸子走路,同学们排成排,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着瘸子一跛一跛地进行表演。同学们很快就把附点音符的节奏掌握了。游戏表演进行得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随后教师在同学们情绪高涨时进行歌词教唱,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首歌。
四、利用电教设备、录音等现代音乐设备再现音乐情境,体会歌曲内容
少数农牧民地区的孩子对先进的教学设备特别感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可利用电教设备,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比如:我在教《大森林的早晨》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淡淡的晨雾、吮吸着清新的空气,然后播放春景幻灯片和“鸟语泉鸣”的录音。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草原、烂漫的山花、快乐的小鸟、飞舞的蜜蜂,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了浓郁的花香和青草气息,激发了想要放声歌唱、赞美大自然的强烈欲望。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再听音乐――再看画面”,深刻地理解了词意。这样把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的非常认真,曲调掌握也非常快。有的同学还能伴着音乐边歌边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精心设计板画创造音乐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歌曲
关 键 词:音乐课堂教学 系统 目标
近几年来,大家关于普通学校(非音乐专业)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以增强学生的素质为主呢,还是以掌握音乐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这一争论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音乐课堂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原则与体系,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与评价,都涉及到这两个方面。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对音乐课堂教学、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认为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实质上就是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目标,本文试图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进行初步的探讨。探讨的重点在于寻求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而不在于目标本身。其主要目的是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以便在今后的进一步讨论中逐步统一认识。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层次划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称之为系统,都可以作为系统来进行考察。一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我们把音乐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无疑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音乐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个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又是从属于更高一层次的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的,而学校音乐教育系统又从属于更大的学校教育系统。研究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首先必须明确在什么层次上进行。作为一定层次的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在研究考察它的目标时,必须了解其与所属的更多层次和其下属层次的关系。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以后,我们才能从全局出发、从系统出发来研究考察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各层次的目标,才不至于把“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一次音乐课”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相互混淆。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属性
认识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属性,是确定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基础。对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进行哲学分析,具有下列一些重要属性。
(一)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多向性
任何一个系统,当输入尚未确定之前,其输出就具有多样性,此时的系统处于中介状态。系统的输出可以理解为系统的功能,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目标。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在尚未引进主观条件时,其目标也具有多样性。所谓多样性就是指处于中介状态的系统,可以向多方向运动变化,或具有多种目标。当然,这种多向性不是无规律的,它是由系统的内外条件所决定的。要使事物(系统)向某一目标运动变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事物内部具有的可能性,一个是促使事物运动变化的外部因素。处于中介状态的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下述多种功能:
1.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2.发展多向思维,启迪智慧的增长。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感情、审美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5.促成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必须指出,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上述功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正效应。这些条件是否出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问题我们将在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制约性中作进一步的分析。此外,了解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多向性,其目的在于充分开发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功能,提高系统的具体效应,而不是用这一功能去排斥和否认另一功能。这是我们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最根本的目的。
(二)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制约性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多向性是从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来分析的,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依靠系统所属各个层次的各个组成部分或称之为子系统来实现的。但音乐课堂教学系统下属子系统的功能是由输入的条件来决定的,而输入的条件又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使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首先是受到来自学校音乐教育和学校教育大系统的制约。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虽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必须服从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的需要,承受学校音乐系统所赋予的任务。例如学校音乐教育系统需要音乐课堂教学,以便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组成部分的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实现这一目标。这是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关键所在。
其次,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还受音乐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的时数、时间安排等因素的制约。在确定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各层次的目标时,都必须充分分析上述的有关条件。特别是在确定一节音乐课的目标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必须从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众多目标中做出必要的选择,确定课堂的重点目标。
此外,音乐课堂教学必须协同学校的德育、智育系统,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任何不考虑音乐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层次及与其他众多子系统的关系,试图摆脱学校教育大系统的制约而孤立地确定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都是片面的。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制约性告诉我们,在确定目标时,必须全面系统地考虑问题,顾及各有关方面的相互关系,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把目标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之上。
(三)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对立统一性
对立统一性是一切事物、一切系统最本质的属性,众多的目标以对立统一的关系存在于音乐课堂教学系统之中。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对立,是由于不同的目标需要不同条件才能实现而引起的。这种对立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例如,把一次音乐课的目标确定为重点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就要求选择和安排大量的教习,大量的教习必须有相应的时间保证。但一次课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基础知识教习占用的时间多了,进行别的教学内容的时间就少了,因而别的教学目标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反之亦然。但是,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各项目标之间不仅存在对立的一面,而且也存在统一的一面。例如,思想觉悟的提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又如,学生掌握了学习音乐的理论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学生审美能力的改善、素质的提高,又有助于加速音乐知识、技能技术的掌握,它们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转贴于
一般说来,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同一时间上;而目标的统一,则主要表现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对立统一告诉我们,在研究考察目标时,既要看到目标之间相互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目标之间相互统一的一面。任何只强调一面而否定或忽视另一面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与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目标的确定及相互关系
(一)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目标的确定
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对学生的音乐要求来确定的。学校音乐系统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的情操,启迪智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其理由如下:
1.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精神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2.音乐是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它积淀着的情感和理想,是一定社会内容的特殊反映。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以及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得到良好的塑造,促成个性品质向着完善和优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在音乐排练和演出活动中,既可以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关系,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可以使他们的个性品质受到锻炼和检验。各种音乐技能的训练还有助于学生的自制力、毅力、耐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3.由于音乐不是单向思维的载体,因此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心智活动存在着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诸如音乐的无语义性有助于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音乐与数学的某些对应、比例关系和内在联系,又可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这种多向思维的交替运用,可以调节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结合联想、意向、记忆、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有促进智力开发的作用。
4.健康优美的音乐对在校学生生理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愉快轻松的审美享受,有消除疲劳、调节精神的功效。听觉训练可以训练学生敏锐的视听觉,使二者具有灵敏、准确、协调同步的反应能力,从而达到“耳聪目明”的效应。
(二)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确定
根据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功能及其所处的层次,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提高音乐表现意识,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学校音乐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实现学校音乐系统的目标服务。
确定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主要根据是看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实现对提高学校音乐系统整体功能所起的作用。在系统中整体的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是任何一个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学校音乐教育系统既然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它就不应该是各有关部分的简单相加或堆砌,而要求音乐课堂教学等各有关部分有分工有合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系统中整体的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之和”,这是系统论最基本的观点,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系统论也就失去它应有的价值了。所以我们在设计音乐课堂教学系统时,必须服从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的要求。因此,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音乐系统的整体功能,为实现学校音乐系统的目标服务,是确定和评价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的根本依
据。
(三)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与学校音乐系统目标存在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异性
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和学校音乐系统虽然具有不同层次的隶属关系,但就其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在性质上却具有同一性,这是由于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程度不同地承担着学校音乐系统的各项任务。因此,当我们将学校音乐和音乐课堂教学的任务抽象概括成目标时,就会发现他们在性质上惊人的相似。也许正因为这样,人们才把为时不多的音乐课堂教学看作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形式。
然而,音乐课堂教学和学校音乐教育毕竟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系统,两者的范围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也不尽相同,尽管其目标在性质上具有同一性,但两者决不能等同、混淆和相互代替。它们之间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在量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性。虽然音乐课堂教学系统承担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各项任务,但当我们对其所完成任务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时(可以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来表示)就会发现,音乐课堂教学系统只能完成学校音乐教育系统各项目标所要达到的部分数据,而且无论从整体上或是从部分上其差异程度都是很大的。
了解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和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目标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异性,对我们进行系统设计(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数学意义。
总之,运用系统论方法,为研究和建立音乐课堂教学系统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改变了过去以“音乐研究音乐”的思维方式。音乐课堂教学作为学校音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和确立必须以有利于提高学校音乐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为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曹理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方式;音乐教育;启示
作为一种新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被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后,进入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而传承方式的改变很容易从根本上改变原来音乐的纯正性。在这种新的教育传承中,不管如何保持民族民间艺术的纯正性,都会受此教育方式的制约。对比纯粹的民间艺人传承的原生态传承,原生态的传承方式是多功能、多用途和多样化的。而中小学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家基础教育《标准》的颁布,深化了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指出了在音乐教育中片面强调课程的目标与价值,忽视音乐教育本体的基本规律,导致非艺术化和民族文化缺失等问题。因此,本文仅就音乐课程标准下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应用进行研究,旨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在乌鲁木齐市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1 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认识
随着国内对原生态音乐的日益重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得以张显。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成背景及音乐构造特征的不同,也决定了音乐传承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有所不同。但口传心授是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最普遍的一种传承方式。没有乐谱记载,依靠师承关系和社会民俗活动进行音乐传承。而这种古老的音乐传承方式必然会影响民族音乐的发展。因为大量有价值、有意义的民族音乐文化会因为没有规范和系统的教育途径而流失。
音乐教育从广义上来讲,是指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提高文化修养的音乐活动。狭义的音乐教育指在学校这一特殊的教育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特定内容的音乐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方式从效率和质量上保证了特殊音乐教育内容的传承。因此,在新疆的高校、职业技术院校以及中小学,都在音乐教育内容中融入了少数民族的音乐形式。当然,学习一个民族的音乐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曲调、舞蹈动作等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一位哲学家说过:“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音乐即生活,理解生活才是理解音乐。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开放的态势,强调应用和生活。在新疆,四十年来的教育发展史表明,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成功,音乐也完全有可能进行这种双语教学或双乐感人材的培养,而且势在必行。双乐感中学生的培养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根据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特点、音乐内容、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安排。
2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乌鲁木齐市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音乐教育的“西化”现象严重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国音乐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统,其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是文化传统的特质。传承民族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中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来说,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应该是责无旁贷。”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历史、社会方面的原因,学校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传统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1)音乐课程中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的缺失。在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中,无论从《标准》的设计,还是具体到音乐课程的实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忽视地方音乐、不能有效利用地域音乐文化资源的问题,“本民族青少年不会唱一首完整的民歌”的情况成分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虽然《标准》明确提出三级管理和重视实施问题,但这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首先,音乐课程的设置与传统断裂,尚未出现恰当反映中国传统音乐的传统课程模式。其次,基础理论教学也是多少年来需解决的问题,在我们所采用的乐理书上,几乎找不出和少数民族音乐价值观相联系的概念和内容。如音程、节奏、节拍、调式等。西方以大小调体系为主,而维吾尔音乐中却是三种音乐体系兼而有之。维吾尔音乐所采用的固定节奏型与其本民族语言重音后置相关,一般都带有切分重音等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体系过程中因为与自己原有文化价值观和所获得的经验结合不起来,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樊祖荫指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孕育着它们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精髓,是这个民族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土壤。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对人的本源的、根的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较广的一个地区,共有13个常住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蒙古、回、达斡尔、锡伯、俄罗斯、汉、满)。其中维吾尔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占新疆人口的46.66%。其次为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7.4%。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文化。因此,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也离不开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热爱少数民族音乐,增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感情。”
(2)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失衡。长期以来,如何在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整体发展中进行民族音乐传承,一直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许多音乐工作者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基本上仅局限在我国的文化系统中,其传承也是通过目前学校课堂音乐教育来进行的。这当然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但这种传承方式忽略了我国社会体制的一个重要事实──即我国的文化传承是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的。因此,这种对学校教育的忽视导致了我国音乐文化传承的双轨现象: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以社会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由文化部门的文化馆站系统来负责扶持,而学校音乐教育长期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忽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多少接受学校音乐教育的学生能够像熟悉自己的地方语言一样地熟悉和喜欢自己家乡的民族音乐?因此,重视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已经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尤其在新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寻求本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各国家、各民族之间交流、对话的途径。是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3)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地位的缺失。在现今的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理论的基础是西方的,西方音乐理论教学移入是系统化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承几乎断裂,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更是少见。由于西方音乐教育及价值观的影响,迎合西方专业音乐的音乐教育轨迹。正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标准的依附性,使我们放弃了立足于新疆少数民族本土音乐文化思考的能力。由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在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地位的丧失,使得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长期以来以西方音乐理论和实践模式为蓝本。从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上,都是“进口”西方的声音。教师从观念到意识都是“西化”的。在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下,中国传统音乐思维极其淡薄。欣赏音乐的思维、价值观多数以西方音乐为标准,更不用说少数民族音乐。中小学生大多都是学小提琴、长笛、单簧管等,认为西洋的乐器就是“高雅乐器”,而学习新疆少数民族乐器的人数如都它尔、热瓦普、胡西它尔等远远不如前者多。
3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对乌鲁木齐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重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与教材资源整合
木卡姆演唱课就体现了多用途的淡化,和单向性的强化。在单向性的强化中,音乐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就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学中,在给予了学生们木卡姆演唱同时,也给予了现代音乐的理性分析方法和知识。可以说是两种不同音乐文化在学生身上发生的碰撞和整合。
3.2 注重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背景的教育
由于新疆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产方式等,我们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首先应从上述方面入手,而不能把会唱几首少数民族歌曲作为一个了解其民族的重要依据或窗口,应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民俗、禁忌、宗教传统、经济发展状况等。把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放置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并从中得到系统的科学阐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去真正感受其音乐的价值所在,如果有“文化隔阂”的存在,传统音乐的价值就难于得到真正把握。所以,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本地区传统音乐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3.3 注重对乌鲁木齐地区学生双重乐感的培养
双重乐感(具有感知和把握两种异质音乐构造的能力)这一概念由赵塔里木于1996年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首次运用于音乐教育领域中,它已在新疆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其方法论的倡导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目前的新疆教育现状来看,我们仍没有摆脱诸多因素的制约。
一、小学音乐课教学对象
小学是孩子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他们对于乐理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少,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热情,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丽。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课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获取信息和锻炼各种能力的重要的思想渠道,因此课堂一定要以孩子们作为学习的中心,课堂更应以师生互动和心灵对话作为重要的舞台,课堂同时还需要以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同时也能唤醒学生对于生活、经历的回忆。
三、新课改下小学音乐课教学目标
提高小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认识音符,会唱一些简单的歌曲。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解音乐的节奏感,真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修养。
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只有通过本首歌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教师在工作上的艰辛,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情,从而热爱教师,同时也能够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付出和劳动。
(一)开展有效的教学互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根据发展的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的协调,课堂教学可以列举出更多的内容,其核心就是学生从不会学,然后到主动去学,从而增加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来。
音乐课首先要让学生大胆自信地进行表演,然后创设一些情境,营造出一种快乐的气氛,让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比如在讲授《小袋鼠》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联想到歌曲中小袋鼠生动活泼的形象,那么就需要让学生可以用更加跳跃的音色进行表现音乐。同时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设计学生戴着袋鼠头进行表演,教师也可能真正参与到其中,当扮演了“袋鼠妈妈”,问学生:“妈妈,你辛苦了,有哪些小袋鼠愿意摘果子给“妈妈”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争着去表演,教师也可以将小袋鼠的头饰发给同学生,从而告诉一些没有拿到头饰的同学,让他们可以去帮“妈妈”去摘果子,但是不是能离开妈妈的袋子,那么就在家里面唱着歌,一起等待家人回来吧!”于是整个课堂就会显得特别温馨和甜蜜。
(二)进行有效的提问
音乐课上进行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只有提高评价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真正实现预期目标,课堂提高是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它是一个必然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最为重要的艺术部分。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设疑、激趣、引思和传授的积累,它使教师、学生和教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钥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适当地提高,可以使整个课堂能够在知识与当堂的内容上可以有效地进行衔接。要想了解学生,只有帮助学生去接受更多的知识,只有通过这样的回答,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于知识方面的理解,同时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进行及时地纠正和点拨。同时要完成规定的任务,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提高一些面向全体学生,在满足基础好的学生,同时也能兼顾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更多的意见。
1.巧妙构思,科学制定目标
音乐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输出的流动过程。制定目标是提高这一流动过程的有效度,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目标是指使每课应有科学而明确的指向性、能反映教材的本质内容。巧妙地构思目标是优化目标的前提,它要求摒弃起干扰、抑制作用的信息,突出目标信息,给学生大脑以强刺激,加强学生对目标信息的理解和识记程度。同时,巧妙的构思是可以使学生思维“入路”,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方向感强的可控过程,避免盲目性和多中心,从而实现目标的优化。在教学中 ,我注意了三方面的要求:
1.1 注意目标与大纲的统一性。
音乐教学目标不是凭空制定的,它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而制定。每学年度我根据大纲要求制定总目标,在心目中对各年级教材有个总体认识,然后把它分类整理。如在三年级(第五册)教材中,我首先依据大纲 及学生年龄特点设立总目标,把它放入每课设有的“唱歌、音乐知识、视唱与听音、音乐欣赏、器乐”等栏目中验证,再对当中的“音乐知识”从谱表到音符的时值,这种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作了了解。验证总目标对该 栏目要求的准确性。最后对其它栏目再逐个整理,这本教材的条理就清楚了。
1.2 注意大目标与小目标的相关性。
在每堂音乐课中,大目标是靠小目标去实现,小目标靠大目标去统一,这是目标整体教学的原则。它们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没有总体目标,课堂教学组织就不明了,会显得乱。那光有大目标,没有每部分目标,教学会显得空洞。所以有了大目标后,制定小目标必须注意,小目标有若干,都为实现大目标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经过“爬坡”的过程,而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也就是在学生已 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小目标教科书上没有,靠教师自己设计制定,设计必须有科学性、艺术性。因此,就要将其置于一单元、一学期乃至小学阶段的教材中,以大纲为纲,通过纵横比较,研究个性,明确其地位和作用,从而使目标的确定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1.3 注意目标教学安排的科学性。
目标教学安排的合理与否,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习效果有很大联系。我用两个班进行了实验。一个班按序而行,第一目标完成后,紧接第二、第三目标。另一班我用了分、拆的方法,完成第一个目标后,教师示范要求学生练习已学部分。然后教师反馈检查,再进入第二目标学习。实验下来,我觉得第二种好,学生学得扎实。第一种方法一通到底,漏洞多,有些同学能领会要求;有的同学对要求理解模糊,所以说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有无科学性、艺术性,对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
2.强化意识、合理实施目标
制定好目标,为优化教学创造了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意识,并使之渗透于整个教学之中。可见 ,实施目标又是优化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了三点:
2.1 使目标信息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做到似断实连。如《卖报歌》一课,由于学生对过去生活不够了解,我提出:天气这么冷,天又蒙蒙亮,小报童为何不呆在家中,而要去卖报呢·这一设想似乎岔开学生的思维流向,与目标信息无关,实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和听过去生活的小故事,将唱歌与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信息的交流似暗似明。
2.2 “唱”、“听”、“看”、“认”、“写”、“动”围绕目标进行强化目标信息。教学中,运用幻灯、图片、音像等展示节奏练习、音乐知识等。并用游戏的手段使知识“对号入座”等。这样经过目标信息的反复训练,给大脑造成强刺激,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2.3 处理好目标信息与非目标信息之间的关系,不使实施目标成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信息的交流中,学生难免会提出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小报童生活这么苦,又为什么要用欢快、活泼的心情唱歌呢·……这类问题引起信息交流,有的虽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有训练价值;有的与所实施的目标有这样、那样的间接 联系,那都让它们进入传递反馈系统,从而使整个教学呈单纯性与丰富性相统一的生动情境,优化了教学目标的实施。
3.强调反馈、注重评价目标
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
教学中的反馈线路有两条:一条是由学生学习效应的显示,直接向教师提出反馈信息,用以改进教法,可称学对教的反馈;另一条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输出的信息作出评价,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用以改进学法,可称为教对学的反馈。
对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则要求教师在完成一个小目标后,要注意检查,就能反馈上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卖报歌》的歌谱学习结束后,我再让学生分组唱,个别唱,从中发现有的节奏不稳定;有的对一个降号 调各音的音位把握不熟练;有的对跨度较大的音程唱不准等方面存在问题,我把这些典型问题归纳起来,分析 漏洞所在。既利于对学生学习效应的评价,又利于下一目标的完善与实施。同样,对学生成绩(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也是目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目标的制定与成绩的评价是联系 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关系是有评价没目标,学生就不知教学要求的标准。有目标没有评价,师生就不知教学要求落实情况。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使学生对教学要求有个统一了解,有个衡量标准。如在第五册第五课的模唱练习中,学生只要掌握了教学重点——音准,尽管在别的方面有些问题,也要肯定其成绩,给予表扬。以促进学生本身学习动机的需要,推动学生学习。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育 新课程标准 基础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a Number of Issues Arise in Current Elementary Music Education
CHEN Ting
(Suzhou Industrial Park Lotus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new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standards", proposed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basic music education, music education in our primary schools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get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From the "new standard music course" understanding is not accurate, the implementation is not in place; dilute imparting knowledge, one-sided pursuit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put music culture as a top student attention to musical practice; local music culture is difficult to incorporate elementary school music teaching; neglect teaching aspects such as full use of the conditions that exist in music teaching elementary school, to talk about the current problems.
Key words elementary music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basic music teaching
1 对《音乐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准确、实施不到位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在各地域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发展不均衡,小学的音乐教育差距尤为突出。特别是在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不能完全落实对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志的改革,甚至许多教师不能真正地理解新课标的基本内容,更不用提对落实新课标改革了,由此可见新课标的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清晰指出:小学音乐是一门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人文学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落实实施美育必须加强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要教导学生学会音乐审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要着重发展全体学生去实践音乐,重视音乐,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不断改进评价机制。对于新课标的解读不准确在于以下几点:
1.1 淡化知识传授,片面追求培养学生兴趣
许多音乐教师看到新课标降低了对各个年级的音乐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就错误地认为传授知识技能不重要,着重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迎合学生去欣赏音乐,去培养所谓的音乐创造力,而大大简化了对乐理知识、识谱视唱技能的传授。这样,学生们是高兴了,老师也高兴了,但是必要的基本的音乐知识,学生们却没有学习到,慢慢地,大家逐渐认为音乐课就是轻松的课,音乐教学就是听音乐,让学生休息放松,音乐课就是无关紧要的课。不得不说,这样的结果让人们感到音乐教育的悲哀。
1.2 把发展音乐实践理解成部分音乐生的培养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音乐实践,但大部分学校把重视音乐实践,理解成为要重点培养音乐尖子生。许多学校为了发展音乐实践,积极让部分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比赛,举办了很多音乐活动,成立了许多兴趣小组,但是忘记了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的要面向全体学生。这种只有学校的屈指可数的音乐尖子生参加的,是不能算作发展音乐实践的。
1.3 难以纳入音乐教学中的近现代的优秀民族音乐
虽然小学音乐新课标中清楚表明: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以及增强民族意识,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我国优秀的各民族音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当代的,还是近现代的优秀民族音乐都很难纳入其中。甚至许多学校一味地为了提高升学率,使得语文、数学、外语这样的所谓主课,去占用他们认为不重要的音乐课,音乐教师能够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就已经是很好的了。
1.4 学校的评价机制不能促进学生发展
虽然新课标里有规定,评价指标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等方面以及应通过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但是,据笔者了解所悉,许多学校里对学生成绩评定时仅靠其所唱的一首歌,通过学生唱歌水平的好坏来评定成绩,或者教师只通过学生平时上课时的表现情况来评定成绩。如此的评价机制怎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而在对音乐老师的教学考核与评价方面,许多学校也仅是通过师生参加各项比赛和各种文艺活动的获奖情况来评价教师水平。至于其上课水平则无人关心。如此的评价机制过于简单,既达不到其应有的作用,更无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2 教学条件,重改善轻利用
2.1 重视师资的引进,后续却不能将其培养与提升
从培养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音乐系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从现在音乐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供需情况来看,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小学学校,都基本配备了专门的音乐教师。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已经保障了基本的音乐教育的人力资源,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仍然不容乐观。据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小学音乐老师中的大多数人在入校之后从未得到过专业的继续深造,这其中又有近一半的人改行做了其他课的老师,还有一部分的音乐教师则改行从事了行政工作,如学生管理工作,真正继续从事音乐的老师不足20%。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由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升学率”的做法造成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清楚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是更可取的教育方法,然而,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所谓的减负,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减掉了学生的音乐课、美术课,减掉了学生的课外活动,磨灭了学生的艺术天赋,消磨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变为了不重要的学科,音乐教师的深造更是被减掉了。
2.2 加强了教学设施的建设,却不能将其充分利用
依照相关行政部门的规定要求,重视加强教学设施的建设是理所应当的,目前,许多城市的小学都为音乐教学配置了相应的教学设施,有的学校甚至配置了专门的音乐教室。表面上看,相应的教学设施得到了保证,可是实际中真的就没有问题了吗?据了解,有些学校的音乐设备在教学时是不拿来用的,这些音乐设备只在相关主管部门来检查时才会拿出来应付检查,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音乐课被大量的“主课”所占用。
3 重评估轻教学
为了考察各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情况,相关教育部门会对各学校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检查评估,各学校对此也都重视,认真对待检查评估。这本无可厚非,但在检查过程中,有的学校会组织一台文艺晚会,以此标榜此为素质教育的最好展现。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真的犹如表面上这么辉煌吗?
看看小学里音乐课所占的比重便可知晓答案,而且,音乐课在小学里的常规教学常常得不到保障。这是由于音乐课在学校里常被数学、语文等主课所挤占,这种现象是学校默认的。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们的敬业精神,却也折射出音乐教师的悲哀,音乐课在学校常规教学里缺乏应有的尊重。
4 结语
小学学龄阶段,正是少年儿童发育成长与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作为基础教育里重要部分的小学音乐教育,对培养少年儿童形成高尚的道德观与文化艺术修养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现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那么,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不能再被忽视的学科。笔者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素质教育能得到更好的实现,音乐教育也能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
[2] 潘国宏.论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音乐教育,2000.2.
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关键。音乐这门课程在考试中不占分数,但是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多数学生对音乐课还是感兴趣的,我们在进行教学工作中不是单一地教给学生音乐的音谱知识等,更多的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让学生读懂音乐并能陶醉其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入手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推动整个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情感作为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普遍存在于一切审美活动中。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这种情感特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感和音乐的情感和谐的沟通与交流。
我校由于是一所农村中学,因条件受限,音乐课堂教学远远达不到课改环境下所追求的音乐课堂教学情境要求。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音乐课的轻视等不良情绪致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很难再教学中得到体现而造成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关键,而作为非主课的音乐课,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为此,我提出了《中学音乐情感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实验方案。下面就谈一点我的分享:
1、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音乐审美活动的核心情感教学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的重要作用,作为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贯穿审美全过程的心理线索,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让学生了解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喜爱音乐、理解音乐的目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兴趣是学生逐步开始认识音乐价值的形成,这样的教学能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旦这种兴趣形成,人的内在需要和音乐追求的价值目标就会不断的完善。
3、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音乐课中的情感教学在教学中可以与高科技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和人格的伟大,伟大的作曲家们不但传播操作音乐的技术,也在用他们的爱、热情、爱国主义、团结奋进的情感陶冶塑造者创造音乐人。
4、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讲解音乐的相关知识,相关的音乐背景文化,相关的音乐要素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理解音乐的功能从而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理论依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音乐的情感教育必须放到音乐教学中的首要位置。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教育可以通过音响、来激发人们的情感,是人们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思维、塑造人格的目的。
2、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感知和领会美事审美教育的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值入比其他任何艺术都要有力,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3、音乐教育论
只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音乐教学,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才有精彩的表现和创造。情感是一切音乐以及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学会聆听优美的音乐,等于走进了音乐的天堂,在那里能发现无数的音乐宝藏。
三、实验假说
音乐课采用情感教学:用优美高尚的音乐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教育和培养学生,是他们能够逐步提高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情感体验、分析判断与评价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及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是他们不仅有美的心灵,而且还能够按照“美”的旋律去创造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生活。同时采用情感教学策略还可以提升老师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审美素质、专业知识以及审美施教力,使音乐教师的审美素质达到“师”与“范”的贯通,“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以往的音乐课教学最大的特点与弊端就是,它过度地专注于对音乐曲目本身的教唱,而忽视了音乐想表达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最常见的模式无非是直奔主题地对选定的曲目进行一句句的老师范唱、学生跟唱。这种内容与形式上的单一不仅仅没有将音乐教学的精髓表达出来,其枯燥乏味的特点更加不符合豆蔻年华的初中生们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地以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不但达不到音乐教育的效果,反而容易扼杀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准备与实验阶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注重情感体验,自主探究表现”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音乐和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来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学体验。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更高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越来越浓,课内、课外学习气氛融洽:在音乐方面的特长生越来越多,学生主动学习,敢于表现,审美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研讨,
其实,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常常都有着或者有趣,或者意境深远,再或者独具人精神的文化背景与创作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向学生进行关于这些信息的传达比教授他们音乐内容本身更加重要与宝贵。所以应该首先将初中音乐的教学内涵化,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艺术化和实用化。而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导入最能体现课堂内涵,音乐本身的艺术性以及老师的教学激情与创造力,做好了这一环节的设计,音乐教学也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1、遵循音乐的体验性原则
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离不开体验。在音乐学习中一定要时刻的让学生真正的去体验感受音乐,这样才能直观的好好的感受音乐作品。
2、遵循音乐的活动性原则
爱动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遵循音乐审美性原则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学一定要贯穿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审美教学时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
4、遵循音乐主体性原则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遵循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5、遵循音乐愉悦性原则
初中音乐课不是一门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课程。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学的愉悦性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正确理解音乐的功能和音乐课设置的目的,校正认识和教学行为上的偏差
音乐是流淌在生活长河中的汩汩清泉,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它对人的素质和品格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古代以乐教化民众从而达到治天下的目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现代,音乐作为影响人精神层面的一种工具的功能定位并没有变。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主要是通过欣赏),在浅层面获得了主观精神需要,而在深层次则客观地陶冶了情操,并使自身在潜能、个性、创造力、人格的形成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受教者掌握音乐技能去从事音乐的职业,而更大程度上是通过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等思维和实践活动,使受教者在情趣、情感、品格、智力、思想上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这与音乐课程标准中“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放在教学首位”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在“初中音乐既不是专业音乐教育,又不是升学考试科目”的轻松背景下,音乐教师把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作为教育的重点,远远要比教会学生唱歌或教给学生音乐技能更有意义、要有效。将音乐课作为可有可无的“搭头课”、把音乐课“一唱到底”地唱成“唱歌课”、将“一唱一跟随”的传统教法仍当作法宝、将音乐课上成技能课,等等,这些教学行为都是偏离了音乐课程标准的,是没有正确理解音乐功能的表现,是对音乐课设置的目的没有明确清晰认识所造成的,应加以校正。否则,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二、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调整教材或课程教学
学生喜欢音乐,大多喜欢的是流行音乐。说起流行音乐,他们眉飞色舞,而音乐课本却被他们打入“冷宫”。为什么?不喜欢!我们不否认有些流行歌曲的内容不适合青少年听,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我们也不否认流行音乐只是音乐海洋中的一朵浪花,不能偏颇地一味地去追求。但流行音乐就像流行风,吹遍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回避不听或强行制止是绝不可能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能采用疏导法,把流行音乐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的欣赏和传唱流行歌曲,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教材音乐的兴趣,又帮助了学生对流行音乐“择其善者而从之”,还使学生加深了对流行歌曲的认识,知道了作为学生应该选择积极向上、催人进取的歌曲。在这里,选择流行歌曲只是选用了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和途径,而作为教材或课程教学,它不可能通篇或满堂布满流行歌曲,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地调整编配。有选择地将流行歌曲引入课堂用以激发学生,然后又合理地转入音乐学习,是每个音乐教育者都需要探究的问题。
三、用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音乐教学实现最佳的效果
音乐本身就具有形象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引发人遐想的特征,而在音乐课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则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情绪拉入到教师的轨道,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共鸣。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多样化的手段,而摒弃那些诸如“一唱一跟随”的老旧教法。
1.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学生形象而直观地体验到音乐的情感,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达到“乐学”。如介绍音乐史讲到音贝多芬,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聆听《英雄》《命运》《月光曲》等经典片段,学生在阅读大师生平风范的同时,心灵受到极大地震撼。在学习“梨园金曲”关于京剧的唱腔、板式、脸谱、服饰、行当、文场、武场时,选择传统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现代的《智斗》及京韵大鼓《唱脸谱》的MTV让学生欣赏,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种类和音乐元素的丰富性,让学生对通俗流行与民族美声、国粹精品与地方戏曲、传统与国际元素有一个初步明晰的认识。
2.用好情境教学法
实施音乐情境教学,以音乐的魅力带动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时,我们先朗诵起描写“汶川地震”的惨烈而悲壮的诗歌,而将《让世界充满爱》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大家听得认真,学生的眼睛都湿了,老师的鼻子也酸了。这时,老师对学生说: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背景音乐,好不好听啊?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感人的好听的歌吧!毫无疑问,这样的情境教学法,会使学生把灵魂交给音乐,让灵魂游走在音乐的学习中。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同步展现出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演奏如同正在音乐厅中现场一样,让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到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
3.用好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去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在组织学习《茉莉花》一课时,教师可先准备好一些茉莉花茶叶让学生现场泡一壶茶,从茶水中观察认识茉莉的花型花色,通过嗅觉感受茉莉花宜人的芳香,通过品茗来体验茉莉花茶的清新爽口。这种贴近生活的轻松愉悦的体验融入对音乐的感受中,会自然调动起学习的愿望,使他们的行为变得自觉起来,能力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四、实施好“以音乐为本”的音乐课综合教育,搭建学生和谐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