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农庄的市场前景范文

生态农庄的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庄的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农庄的市场前景

第1篇:生态农庄的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绿化苗木;生产现状;供需余缺分析;市场前景;江苏金坛

绿化苗木的生产是发展林业的前提,其供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林业生态建设及园林绿化的速度和质量[1,2]。绿化苗木的生产与供应除了受林木资源、气候条件、社会因素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之外,还涉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及城市建设等多个行业发展的需要,往往绿化苗木生产的超前性与当前生态造林、城乡绿化等规划的滞后性相悖而不能同步,如何解决苗木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绿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3]。因此,做好近期的绿化苗木供需形势分析与预测是缓解当前种苗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4]。

1金坛市自然概况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位于北纬31°33′42″~31°53′22″,东经119°17′45″~119°44′59″,为宁、沪、杭三角地带之中枢。境内水陆交通方便,沿江高速公路东西穿越,扬溧高速公路横跨南北。金坛市地处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沛,年日照1 862.3h,无霜期220d。全年平均气温15.4℃左右,个别年份极端低温在-10℃以下,相对湿度在8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 181.4mm。区域内西部为丘陵山区,茅山山脉绵旦南北,掌状丘陵岗地起伏东西,大致可分为低山丘陵区和黄土缓岗区两部分。东部为高亢平原,适合种植花卉苗木;中部为低洼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西部为丘陵岗地,适宜栽植乡土树种,适合发展生态林业。

2绿化苗木生产现状

2000年以后金坛市对山区造林、生态林、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农田林网以及镇村绿化的种苗有较大需求,森林覆盖率每年递增1.2%以上。2005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乡道路绿化规格档次,境内高速公路每侧的绿化宽度为50m,省级一级公路每侧绿化宽度达到20m,市(县)、镇公路每侧绿化宽度为10m。绿化乔灌结合、常绿与落叶树种相结合、观叶与观花树相结合,初步形成一年四季常绿、一年四季有花的生态绿化格局。山区造林和生态林营造对树种需求发生变化,从以前偏重用材性树种,到目前树种多元化,国外引进树种有湿地松、火炬松,乡土树种有榉树、朴树、乌桕、枫香、女贞、红果冬青等,防火树种木荷,经济林主要有良种茶、葡萄、桃、梨等;速生丰产林、农田林网主要树种是杨树、水杉、中山杉、落羽杉等。现在绿化品种发展到236种及变种、栽培种,分属于82科,177属。目前金坛市绿化造林树种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上,新增加96个品种。引进乔木目前栽植繁育成功的有大叶樟、金合欢、北美鹅掌楸、中山杉、栾树、红花玉兰、金丝垂柳、紫叶李、红枫、无患子、多花紫薇等;竹类有金镶玉竹、早园竹、茶杆竹、乌哺鸡竹、佛肚竹等;灌木类有红叶小檗、红花继木、红叶石楠、火棘、金钟、连翘、金叶女贞等;藤本有藤本月季、凌霄、木香等。目前全市风景绿化苗圃面积7 052hm2。

3种苗供需余缺分析

金坛市全年总产苗量1.6亿株左右,2010年新增苗木845万株。预测总量供应充足,大部分树种尤其是绿化乔木类供大于求,小部分树种例如山区生态造林树种榉树、朴树、乌桕等苗木短缺;经济林中的白茶苗以及时令水果、部分灌木、色块、地被类种苗可能供应不足。经分析,2010年春季全市种苗供应总量将大于需求总量。其中城乡绿化树种(如香樟、女贞等)供应有余,部分生态造林、稀有园林树种的种子供应欠缺;用于城镇绿化的大中规格苗木、部分经济林苗木供应有余,用于生态造林的容器苗、乡村绿化的乡土树种苗木供应不足。

4种苗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种苗市场大规格风景绿化苗(一般胸径在20cm以上)紧俏,中小规格的苗木滞销。随着大中规格苗木的增加,从事小苗培育的育苗农户因苗木难于销售而逐步退出苗木产业,造成小规格苗木无人繁育。近几年来,除了榉树、朴树、乌桕之外,其他城乡绿化树种的中小规格苗木,例如雪松、香樟、杜英、含笑类、青桐、马褂木、广玉兰、白玉兰、七叶树、大叶女贞及一些灌木类常见苗木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目前金坛市苗木保有量为5亿株,生产能力已经过剩。规模较大、经济实力雄厚的经营户将风景绿化苗木场改成休闲度假山庄(农庄):一是城郊结合型。如白龙山庄在不影响苗木经营的前提下,在原来苗木场基础上进行扩建,开挖鱼池、新建餐馆及休闲场所,采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利用地处城郊的区域优势,发展节假日垂钓、休闲、观光旅游。二是乡村观光型。利用山区苗圃地资源和鸟类品种较

多的优势,再人工饲养孔雀,为节假日儿童游乐提供了方便,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孔雀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今后种苗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5参考文献

[1] 徐华龙.建设大苗基地 培育大苗市场——朗溪县绿化苗木生产经营的思考[j].安徽林业科技,2009(3):26-27,30.

[2] 张雯雯.绿化苗木发展迎来黄金期[j].农家致富,2009(18):17.

[3] 田少会,祝万新,韩健.河南省绿化苗木产业发展优势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01,203.

第2篇:生态农庄的市场前景范文

李亦健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工科试验班0904 3090101475)

摘要:本文从娄底市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简述了娄底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资源丰富,潜力较大的现状与优势,探讨了休闲农业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产业经营、城乡交流等方面的意义,指出了娄底市休闲农业发展中效益不足,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娄底市 休闲农业 发展现状 意义 问题 对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一、娄底休闲农业现状简介

娄底市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灿烂文化,环境优美,生态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以粮油、生猪和草食动物、蔬菜加工为主导,中药材、竹木、茶叶加工为骨干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和规模生产基地,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十分重视,把其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休闲农业企业增多、规模扩大。我市休闲农庄已由2006年的80余家发展到2009年的238家,年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已由10余家发展到40余家,娄底神龙山庄、顺鑫山庄、仙女山庄、新天地农庄、涟源龙山山庄、南芙山庄,年经营收入都在500万元以上。以娄星区、娄底经济开发区为中心,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庄层出不穷,新化、双峰、冷水江在休闲农庄规模建设上也有新的突破。一些由“一家一户”的“农家乐”正在向以农庄为主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

二、娄底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

1、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休闲农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新渠道。目前我市休闲农业与农民合作经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农民以土地入股休闲农庄获得红利,农民又在农庄就业得到工资收入;二是农庄租赁农民的土地,再聘用农民到农庄从事种养或服务业,目前以这种形式居多;三是农庄与农户签订种养协议,农民为农庄提供特色农产品。据调查,一个年接待消费者5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经营收入400-500万元,直接或间接安置农村劳动力100余名。

2、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观光农业的发展首先促进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不再是单一的农田经济。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市场前景广阔,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是吸纳社会融资的新平台。自娄底市休闲农业发展以来,多种投资主体参与融资,尤其民间资本投入增多。一些乡镇企业家、工矿企业主、房地产开发商,在掘得“第一桶金”后,转向投资开发休闲农业,如娄底市的神龙山庄、顺鑫山庄、新天地农庄、龙山山庄、南芙山庄、紫鹊界梯田演艺中心、双峰新宇山庄等,均是这些老板投资开发建设的。同时以村镇集体为主,农民广泛参与的新模式也正在悄然兴起。

3、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通过多样化的旅游来调和心态,特别是在麻木了城市文明和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现代人文景观之后,人们更希望能够找到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在典型的田园风光中,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全身心地放松自己。观光农业便于农村实现整体开发与整体宣传,旅游活动的另一大好处便是加快信息的流通,缩小城乡的差距。

三、观光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娄底市休闲农业近几年虽有一定的起色,但在全湖南省仍处于中下水平,发展速度较慢,竞争力不强,后劲不足,某些农庄甚至已关门歇业。造成发展劣势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休闲农业整体效益偏低,农民增收乏力。

根据娄底休闲农业统计数据,虽然总量较为可观,但整体效益(即平均效益)偏低。一是因为虽然具备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较多,但星级农庄不足,具有较大

规模的休闲农庄较少,产生的影响和知名度较小,缺少真正可以独当一面的品牌农庄或是品牌旅游点。二是虽然休闲农业的效益总量较为客观,但休闲农庄的年平均效益偏低,具有较大规模效益的休闲农庄较少。农庄的平均营业收入低,农庄直接带动以农民为主的就业人员不足、农庄接待休闲消费者也没有预计的数量。可见,休闲农业目前给农民带来的收入还不够,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增收贡献。

2、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其整体素质偏低。在娄底部分县市调查显示,农村50岁以上的农民有50%以上不足初中文化水平;40岁以下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高一些,农村居民中有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农民不到5%真正生活在农村且以农业生产为职业的农民素质则更低。

根据调查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的整体素质虽然高于全市农民的整体素质,但同休闲农业对从业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以中青年为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强,只要通过相应的培训,基本能达到休闲农业对从业人员的各种素质要求。

3、公共基础设施较落后,产生了严重环境污染。

目前,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与以前相比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休闲农业发展的要求、与城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一是路网。路网体系不健全,且路况差、运行能力较低。二是生活用水。大部分农庄生活用水以井水为主,很少使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自来水管网建设落后;同时农庄使用的井水几乎没有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检测,是否安全卫生没有保障。三是休闲农业带动的农业产业的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根据调查,休闲农业带动的农业产业的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较差,基本上还是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达不到旱涝保收的水平,直接制约了其产业效益的发挥。四是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垃圾处理设施欠缺。休闲农庄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生活垃圾也是露天堆放;由于其效益不高,休闲农庄的业主也不想投资相应的资金进行环境保护处理设备的购买。

4、缺乏特色、档次品味不高。

一是某些区域的领导或经营者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二是休闲农业的“农味”不农。部分休闲农庄盲目追求城市化、现代化,“农味”越来越淡,缺乏古、始、真、土、野等“农味”。三是休闲农业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休闲娱乐文化设施单一甚至欠缺,休闲农庄的项目大多是垂钓、打牌、唱歌、吃农家饭等活动,缺乏独具特色的、别具一格的乡土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项目的支撑。

5、营销在休闲农业中运用不恰当。

由于某些休闲农业企业的经营观念存在误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前景缺乏积极的长远打算,只顾当前利益,不谋长远发展;经营上缺乏创新,缺乏技巧和营销意识;不少项目由于环境缺乏打造,尤其是缺乏特色,打着开展农家乐等形式的休闲农业的旗号,在包装风格上却日益趋向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这样很难起到真正的农庄效应;在规模上,又片面求大、求祥,旅游方式缺乏参与性,让人感觉乡村出游与在城里住行没有多大区别,降低了休闲农业的吸引力、影响力;在投资侧重点方面,又大部分将精力花费在争取土地政策、招商等方面,而在强化内功、创新体验项目等方面严重不足。

四、关于娄底市休闲发展的建议

1、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领导,制定扶持政策,明确发展定位。

各级领导应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协调,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提升农业,致富农民,发展农村,拓展旅游的重要举措来抓。

没有定位没有规划意味着农业发展的盲目性,应该尽早统一各方认识,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站在建设新农村的高度上,科学定位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和内容,并提出可保证规划实际实施的相关政策。

2、开展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扩大宣传,走市场化运作之路。

在休闲农业发展中,也应该正确运用营销知识。应该重视顾客的体验,从顾客需求出发设计体验产品,即使从顾客方面得到有效的反馈,利用口碑进行有效的体验促销。扩大宣传,提高宣传营销的效果,提高品牌意识,创造出真正有影响力的观光农业。另外,应该制订与体验相适应的价格。

3、加强管理,注重人员培训。

关于管理方面,管理层人员可由外界引进,其他主要还要依靠本人力。培养人力资源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技能和职业道德,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加强农民企业素质培训,尽快地让农村劳动力从思想上和技能上完成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为休闲农业的大力发展准备充足的人力资源。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减少环境污染。

有关领导部门应该重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卫生方面,不但应该注意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还应该注意垃圾处理,提高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质量,确保最小污染,也是为后代休闲农业发展造福。使休闲农业变成真正的生态旅游。另外,在交通方面,应该加强道路建设,确保游客来去自如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5、增加技术支持,提高效益。

休闲农业是一项新生事物,其经济管理和环境管理的标准和要求需要统一的规划,所以其中的技术要求也需要统一的指导。应该注意向其他休闲农业建设典范借鉴,并引进优秀技术指导,对配套产业政策、经营管理技术、产业规划布局、人才培训体系、环境管理技术等进行升入研究,实现技术上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是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尚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很好的模式、经验可供模仿与借鉴;湖南省地域差异明显,域内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交通区位、经济条件等差别很大,很难找到统一的发展模式。所以对于娄底市来说,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如果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模式,很有可能走弯路。因此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正确规划发展道路,对于每一个娄底人来说,都是一个伟大的挑战和机遇。

文献参考

[1] 张建国,俞益武,朱志泉等.浙江休闲农业现状评价和发展对策.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5):581--587

[2] 张贵华,石青辉.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湘潭大学学报.2010,34(3):87--91

第3篇:生态农庄的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开发机理;发展模式;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十二五”重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L-14001.项目负责人:戴子刚。

农村旅游,也称乡村旅游。欧洲联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并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这一定义从地理角度加以界定,指出乡村旅游是一个空间概念,是相对于城市的独立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农业业态,还可以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来提高旅游开发主体的经济效益,并促进旅游产品市场结构的优化。总之,乡村旅游是一个多层次的产业体系,其本质在于乡村特性,其主要吸引力在于乡村意象与乡村风景,其客源主要来自于城市居民,具有资源丰富性、时空分散性、参与体验性、文化品位性、形式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显著特征。

一、农村旅游业在资源开发中的实现机理

农村旅游产业是新兴服务性产业,其培育、发展和壮大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农村资源开发的过程。因此,无论是特色服务业与优势服务业的发展壮大,还是各种形式的新兴服务业态的培育与成长,都可以归结于农村资源深度开发的结果。农村资源开发与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资源开发产生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够整合与利用更多的农村资源(特别是社会资源)。劳动密集型、高附加值型、高技术型的新兴服务业,只要坚持科学培育和发展,都能实现资源耗费少、就业带动力强、相对产值高、利税贡献大的经济目标。当然,农村资源是宝贵的和有限的,只有集约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产业经济的持续培育与永久发展。农村资源开发没有止境,现代服务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同样没有止境。农村资源开发的结果,可能是新兴的农业类服务业态,也可能是新兴的工业类服务业态,也可能是新兴的生活服务类业态,或者是上述二者或三者的复合体。假如是上述二者或三者的复合体,说明农村产业经济转型已经迈出成功的一步,农村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初级现代化阶段,这为农村产业经济走向更高层次的现代化阶段奠定了基础。

本文使用的农村资源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农村的自然资源,也包括农村的社会资源(也称人文资源)。农村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以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利用的物资、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林业资源、牧业资源、气候资源与物种资源等等。农村社会资源,是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及其新型业态的各种要素,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历史文化、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与法律法规等。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资源已经成为评价和衡量三大产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传统的产业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及时发现、合理开发、集约使用各类农村资源,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与产业资源日益紧缺的供需矛盾,实现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促进农业、农村工业与农村服务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农村资源开发是农村特色产业与新兴业态培育的历史过程。在许多缺乏工业基础和商业积累,一直以农业为生的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偏离城市的山区与丘陵地带、有一定地理区位优势的农村、深林植被茂盛的生态环境宜人的农村,以及虽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但由于缺乏工业与商业支撑村级债务较重、农民收入很低的村庄,还包括那些随着城市面积扩大被划入城区、但又缺乏产业支撑的经济贫穷的“城中村”,它们很难选择以工业支柱产业为主导的村域经济发展道路,依靠传统的农业经济也很难富裕起来。于是,农村资源就成了那里最为宝贵的东西,资源开发便成为那里强村富民的有效路径和财富来源。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百强镇(村)的实践表明,农村资源的开发过程,不但是农业新兴业态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农村工业产业与服务业产业培育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高级阶段,实质上就是农业、工业与服务业互为补充、互为条件和融合发展的过程。

农村旅游业在资源开发中的实现机理。如图1所示:农村资源开发是一种依赖于人们主观能动性、借助一定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带有很强实践性的历史过程,是一种科学探索农业及其衍生产业的发现、培育、形成、发展、壮大和向高级形态转化的创造性活动。农村资源开发与产业形成及其转化发展的一般原理与实现机制是:农村中存在大量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这些资源需要人们在调查和发现之后,才能进行开采。在挖掘与开采过程中,需要采用当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定性分类和种苗培育,或者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种苗进行人工培育。为降低首次开发成本,降低开发风险,首先进行庭院式、作坊式的试生产与小批量生产,待其逐步形成农村当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并得到地方政府、投资者与消费者一致认可以后,集中一定数量的土地、人力、技术、机械,采用工业化的方式实施产业化生产,同时采用现代营销手段将产品售给消费者。逐渐的,这类特色农业产业便成为农村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完成经济原始积累的基础上,一方面组织实施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对这些特色农业产业的内涵深度挖掘与拓展,于是,便陆续衍生出新型特色农业、新型乡村工业和新型乡村服务业。随着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在和城市产业体系对接过程中,原来的农村特色产业又演变为城乡一体化农业、城乡一体化工业、城乡一体化服务业。随着城乡经济的整体转型,这些初步具有城乡一体化特征的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在逐步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过程中,产业形态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呈现不同产业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发展到这一阶段,农村的工业产业、服务业产业、农业产业便会出现协调发展局面,随着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高级形态的农村服务业会兴旺起来,于是便衍生出种类繁多的乡村农业旅游业、乡村工业旅游业、乡村商业旅游业,以及专门为农村现代工业与现代农业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业。以农业资源开发为起点,以农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与市场成熟为重要特征,这标志着农村经济整体实现了转型发展。而产业转型到高级的发展形态,这时就接近或达到了现代化的程度。

图1 农村旅游产业在资源开发中的形成机理

二、农村旅游业在发展中形成的典型实践模式

(一)以观光农业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以观光农业为依托的旅游服务业发展模式,是指以中心城市(或中心镇)的周边观光农业与旅游资源为依托的开发模式。其实现路径是:依托当地乡村可供参观的农业产业园区资源,结合自然优美的田野风景、舒适宜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再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观光、娱乐、垂钓、餐饮、度假、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区)、乡村酒店、农家乐餐饮等。这种旅游开发模式的消费对象是城市居民,他们可以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进行短程外出观光或者短暂度假。这种开发模式的基本要求是:旅游景区(点)距离中心城市的车程距离应当控制在60分钟之内(或者距离中心镇的距离控制在30分钟以内);旅游消费产品具有多样性;旅游活动及其服务的可选择性与灵活性较强。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成一大批这样的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区(点)。例如:南京市高淳县胡桃源旅游度假中心;北京市门头沟区峰山镇涧沟村;天津市下营镇郭家沟村;河北省承德市尚亚葡萄产业示范园;山西省曲沃县磨盘岭农业观光园;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水镜湖休闲度假区;辽宁省丹东东港市北井子镇獐岛村;吉林省通化东来人参产业及乡村旅游观光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金龙山度假山庄;上海市闵行区陶家湾休闲农庄;江苏省大丰市大中镇恒北村;浙江省建德市红群高科技草莓园;安徽省霍邱县田园度假村;安徽省南陵县丫山花海观光园;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月亮湾山庄;江西省吉安县横江镇公塘古村葡萄观光园;山东省滨州市芳绿食用菌高效生态休闲农业点;河南省固始县九华山茶叶生态农业观光园;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乡村之恋休闲农庄;广东省东完市东坑农业园;重庆市秀山县花灯寨;四川省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西秀双堡休闲农业观光园;云南省腾冲县固东镇江东村;自治区林芝县鲁朗镇咋西岗村;陕西省眉县西部兰花生态园;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民乐村;青海省湟源县树苗种植休闲农业观光示范点;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宁夏西昱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山丽都休闲农业观光园;大连市金州新区向应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区;青岛市宫家巨峰葡萄生态观光园;厦门市集志农庄;宁波市北仑现代农业园区;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果场;新疆建设兵团十二师头屯河农场花园林海休闲农业观光区。①

(二)以农村景区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以著名景区为依托的农村旅游服务业发展模式,是农村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型业态。村镇开发的这类旅游景区(点),一般位于距离著名景区不远的区域,甚至是在原有著名景区之内开发形成新的景点(可以称为景中有景)。这类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一般突出地方性、特色型、民族性,同时又和原有的景区形成互补。

位于苏南的镇江市丹徒区世业洲旅游度假区,是以农村景区为依托的旅游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世业洲旅游渡假区位于镇江市西郊,南与镇江市区一水之隔,北与扬州隔江相望。举世闻名的润扬大桥穿洲而过,是衔接镇江和扬州旅游地的重要一环,是区域旅游的必经之地,离镇江和扬州两个城市的著名景区车程只有半小时。世业洲在长江的冲积洲中名列第四,面积44平方公里,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级风景区,其内环岛公路24.5千米。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生态保存完好。洲内有大桥公园、茅以升纪念馆以及数十家乡村游景区(点),集“生态、休闲、度假、运动”为一体,可满足现代休闲旅游、会议度假、健身运动等功能需求。近几年,一批较大规模的“农家乐”项目相继落户世业洲,它们包括“一水间”生态酒店、天世缘度假农庄、云腾木屋度假村、田园山庄、丰盛园农庄、金农度假村,等。这些 “农家乐”项目在建筑风格、菜肴口味、度假设施等方面各具特色,这与世业洲地处苏南苏北交会的“桥头堡”地理位置关系密切。“一水间”生态酒店的建筑物使用了四季恒温、恒湿的透明温室,温室面积3000平方米。置身酒店大厅如同进入了大型天然植物园,大厅内种植了榕树、狐尾葵、滴水观音等120种常青植物,布置了假山瀑布、水榭亭台、情侣摇椅、人工雾景、儿童乐园,将自然景观与现代酒店的风格融而为一,填补了镇扬两地目前尚无生态酒店的空白。天世缘、云腾木屋度假村突出了江南水乡文化的特色,丰盛园则是一处徽派建筑的庭院格局,营造出特有的文化氛围。这里的农家菜新鲜无污染,江鲜纯正味美。钓鱼休闲、吃农家饭、尝农家菜,让南来北往的游客乐此不疲。2010年10月以来,该度假区每年举办一届大型国际音乐节,不断刷新国内音乐节记录,以超豪华阵容的国际摇滚军团为先导,问鼎亚洲A类国际音乐节行列,不但增加了世业洲的知名度,也使其成为旅游者以及音乐爱好者关注的热点。

(三)以农村生态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所谓的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专项旅游,以保护资源与环境为前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参与,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实际上,生态旅游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界客观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活动,使之成为旅游吸引物,并使得生态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经济技术过程。②生态旅游服务业,是在生态经济背景下新近兴起的农村服务业新兴业态,是旅游服务业的一种创新样式,也是特色农业与农村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产业。

在农村地区开发和培育生态旅游服务产业,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这些基本条件要求是:有自然风景等生态资源;有历史文化痕迹;有区位优势;有交通优势;有社区参与;有可供参观的特色农业。随着生态旅游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这类景区应当建立景区内的功能分区机制,做到在满足游客生态旅游需求的同时,妥善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采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因为需要使用大量土地与生态资源,需要社区政府引导与规划,坚持有序推进、分期开发;应根据当地农村的旅游资源特色,结合市场需求,有主题的建立旅游精品景区,打造当地的知名旅游品牌;还需要在旅游的全过程体现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教育。随着我国生态经济的兴起,不仅在农村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各类城市也兴起了建设生态城市、发展城市生态旅游业的热潮。然而,就纯生态的自然环境与可以开发的资源丰富程度而言,农村比城市更具有天然优势与市场前景。

(四)以农村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农村文化旅游服务业,是以农村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有形物质资源(如乡村古建筑、传统耕作工具、著名文化遗址等)为载体的一种新兴旅游业态,是农村现代化服务业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服务业发展模式,也称为民俗风情与古村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就是指: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古代古街建筑文化、特色艺术文化、古今名人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歌舞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民族村寨游,古街古村游,等。从乡村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内容性质看,这种文化旅游较多的属于精神层面,或者非物质层面,因而属于较高形态的旅游样式,具有显著的历史传承性、区域文化性、民族差异性、文学艺术性、乡村本地化、不可再生性等显著特征,与城市景区旅游、工业文化旅游有着天然差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五年间),农村文化旅游服务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产业支撑。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位于贫困山区的革命老区,这类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或者支柱产业,成为当地村集体与村民致富的重要渠道,并在全国涌现出一批新的农村文化旅游示范区与示范点。例如:自治区的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云南省红河民梯田青口哈民族民俗村;湖南省怀化市中方荆坪古文化村;山东省日照市王家皂民俗旅游村;河北省顺平县万顷桃园农庄民俗文化园;江苏省镇江市的西津渡古街游;江苏省扬州市的盐商古街古居游;山西省河津市清涧街道龙门村,等。③

参考文献:

[1]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认定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的通知[EB\OL],农企发[2013]6号,国家旅游局网站,/2014-01-01/

第4篇:生态农庄的市场前景范文

投资开发生态环保项目,将成为未来发展投资的主流趋势。原因很简单,随着哥本哈根气候环境会议的召开,中国已经吹响了绿色经济的号角,加上目前污染严重的城市空气、水源、土壤,因为环境污染和化学农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捏捏族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投入巨资,其中的潜藏的商机很多。

比如对一般性的投资者而言,可以投资都市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投资不高,却市场前景巨大、收益稳定持久的永续行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笔者在上海崇明岛规划的“紫海鹭缘”浪漫农庄为例,一期建设面积100亩,以种植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以及有机生态食品、绿色身心体验游为特色,将开辟中国休闲旅游新模式,该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紫海鹭缘”倡导在自然的环境中放松身心,释放自我,倡导“绿色身心,绿色地球”的生活态度和理念,通过绿色自己的身心运动,过上健康环保自然低碳的生活,进而塑造自我,改善地球生态环境。

1、 绿色DIY自由行,开辟新的旅游模式

给在都市饱受汽车尾气和空气污染的人士,提供环保的运动自行车,让他们骑着车在林荫大道和乡间小路上自由驰骋,享受大自然的气息和芬芳,改变传统“铁包肉”自驾车、旅游大巴与环境隔离的旅游模式。倡导亲近大自然,和自然正真在一起的生活主张,赢得了众多都市白领和金领的喜爱。

2、 引领浪漫新体验,开创芳香之旅

笔者在规划生态农场的过程中,将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作为紫色的海洋,种植了超过40亩,为生活在灰蒙蒙都市的消费者带来一次全新的身心体验,尤其是女性会被紫色的浪漫色彩所深深吸引,薰衣草作为可以改善身心压力、改善睡眠、调整肌肤、滋养身体的花草,兼具观赏、食用、美容、调理身心的多重作用,可以作为装饰品、花茶、枕头、香囊、护肤品、精油,满足不同人士的需求,为了解决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种植的问题,通过技术攻关建立了良好的排水系统,使薰衣草从4月-10月都能绽放,可以为游客带来特别的芳香之旅,

同时开辟百花园,种植郁金香、玫瑰、满天星等各种高档次花卉,为新婚群体、热恋群体、商务宴请、生日酒宴提供美丽赏心悦目的身心体验。在明年世博会到来之际,必将成为上海浪漫约会最佳景点之一。

3、生态餐饮,享受大自然的美味

紫海鹭缘种植有三十亩生态果菜园,按照有机生态农业标准,不含有任何农药、化肥、激素、转基因等任何人工化学成分,游客可以在这里亲手采摘不施任何有害物质的番茄、西瓜、鸡毛菜、黄瓜、红薯。这些蕴含自然天地精华的食品,不用担心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恩赐,再来一杯含有各种生命活性成分的果蔬汁,可以彻底缓解忙碌都市工作学习带来的疲倦和烦躁。

3、 身心体验之旅,享受真正的放松

紫海鹭缘设计建设了独特的星光音乐酒吧,和钢琴浪漫餐厅,星光酒吧整体用透明的彩钢和玻璃构成,晚上可以遥望漫天的星斗和月亮,点点星光照进酒吧,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上的体验。钢琴浪漫餐厅整体形象犹如一架巨大的钢琴,嵌入在紫色的海洋中,浪漫的钢琴曲,让人仿佛回到了梦幻的世界中,同时庄园提供的纯种白马,宛如自己就是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畅游其间令人神往。

4、 欧式环保别墅,享受原生态的自在

采用环保材料和天然材料建造原汁原味的欧式别墅,为在习惯住在钢筋混凝土森林房屋中的游客带来全新的感受,这与一般的别墅有本质的不同,尽量采用环保节能、原生态的材料,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更为难得的是可以让现在买不到别墅、或者暂时买不起别墅的消费者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间乡间别墅。投资、享受两不误。

可以预见的是,这一独特的主题定位和景观功能定位,将在上海、乃至全国形成新的生态身心旅游热潮,他和传统的吃农家菜、钓鱼的农家乐有着本质的不同,为游客带来全新的身心灵体验,满足更多人只有在梦境里才能实现的梦想。

第5篇:生态农庄的市场前景范文

位于内蒙古武川县草原深处的宝坤农业创意庄园,正在把小土豆发展成大产业。“以前是一车一车卖,现在是一个一个卖。”当地农民乐开了怀,既能旱涝保收,还能脱贫致富。武川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均年收入2200元,到庄园上班后,一个月收入就能达到1000元。

2009年初,北京洛可可国际创意农业技术有限公司与宝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手打造中国首个“田园生活综合体”——宝坤农业创意庄园。该庄园占地面积2000多亩,以创意为先导,土豆为支柱产业,同时发展养鸡、蔬菜种植、休闲旅游等产业,通过注入科技、文化、生态元素,立体打造武川创意农业。

“现处于1.0到2.0的升级过程。”洛可可创意农业首席执行官马达飞说,第一阶段就是个农庄,如今已成了创意农业综合体。今后还要投资17亿元,打造光伏农业,光伏发电的一部分用在温室大棚,剩余电量上网输出。

此外,双方还共同推出连锁快餐品牌“薯鲜升”,把土豆等薯类农产品加工成各种食品,建设百厨万店(100个中央厨房、1万个店面),采用先进的食品鲜烤工艺和标准化生产体系,以连锁加盟的方式进行店铺经营和扩展,打造城市健康新鲜食品产业链。目前,内蒙开了一家,2013年将在全国各地开几十家。按照预期,未来十年销售收入可以达到100亿元。

马达飞告诉记者,马铃薯在国外是主食,在国内是边缘化蔬菜,实际上,马铃薯是赐给全人类的珍贵礼物。随着高科技的马铃薯进入种植领域,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会得到民众认可。如果中国人对马铃薯的摄入量与欧洲人持平,可以减少1/10的粮食进口,而且增加土豆的附加值,既可以鼓励农民种土豆,又可以鼓励市民消费土豆,解决了土豆的生产、销售和市民的健康问题,市场前景广阔。

据了解,马铃薯等薯类作物可以设计开发出一系列产品:连锁经营模式的各种薯类产品,包括薯条、现烤马铃薯、紫薯汁、小食品等;超市薯类食品,如薯泥、薯粉条、马铃薯淀粉;做成薯类蛋糕、点心进入食品加工领域;纳入政府、学校、企业等集体采购的薯类产品。

创意嫁接农业

以工业设计起家、在文化创意产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洛可可,为何把另一只脚踏进这靠天吃饭的“老土”产业呢?

五年前,一个农业投资人士(即后来的洛可可创意农业公司董事长),希望与洛可可合作,做创意农业。洛可可创始人贾伟对此十分慎重,考虑了一两个月后,欣然应允,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把创意农业与工业设计相结合,一点点去尝试,如农产品的包装、有趣味的农业礼品等,然后再进一步拓宽业务。

2008年,洛可可设立创意农业事业部,一年后正式成立创意农业公司。马达飞透露,除了机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双方都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国农业迫切需要创意,需要转型升级,而创意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有益探索,具有巨大市场潜力。

马达飞表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还较低,农村人口占有很大比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是一道绕不过的槛。传统农业以生产型农业为主,如种植、简单加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现代服务型农业应运而生。

服务型农业以需求为导向,包括种植、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一系列过程,大大拓宽了传统农业的视野。例如,一杯茶,追溯到起点是农业,中间经过工业过程,后面的环节又涉及服务业,国外称之为第六产业(1+2+3),中国可以把它叫创意农业。还有,麦当劳的薯条为何又长又好看,因为它从品种、种植、加工到品牌、服务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这就是创意农业。

据了解,创意农业由创意产业拓展而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在英国、德国、荷兰、日本等国家日渐兴起。近年来,创意农业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四川、广东、内蒙等地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

四年多来,马达飞带领十几个人的团队南征北战,学会了各地方言,仅湖南永州去年就去了13次。他认为,创意农业要实现顺利发展,离不开12个字:一是产融协同。创意农业需要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发展农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二是政商协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的农村,打造田园式的生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要抓生产,更要发展服务业,创新商业模式,必须有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三是营盈协进。对一个服务型农业项目,既要运转起来,还能实现盈利,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打造美丽农庄

“创意农业让农村更美、让农业更强、让农民更富。”这是洛可可三年前提出的美好向往。在国内,洛可可既是创意农业理念的提倡者,又是创意农业实践的先行者。

建立了近100位国内外专家的创意农业智库,如种植专家、休闲农业专家、规划设计专家、旅游专家、经济学家等,有针对性地提供创意农业解决方案。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农学院三所大学提供农业科技支持。马达飞还亲自发起成立新农学派,从学术层面思考创意农业发展。

特别是洛可可依托工业设计的领先优势,将多年在工业领域积累的创意方法,移植、吸收到农业领域去,并进行消化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意农业。

洛可可创意农业与通州区政府、金福艺农策划打造的“番茄联合国”,掀起了一场创意“番茄风”,曾专门进行考察。园区里有三十几个番茄品种,十几种颜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从营养价值角度而言,各种番茄所含的营养元素不尽相同,每种番茄也有每种番茄的适宜人群。番茄联合国庄园使更多的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可以在通州找到一个好玩、好吃、想念的地方,真正体验到置身于“番茄联合国”的乐趣。

马达飞介绍说,除了种植、体验番茄,我们还推出了与番茄相关的产品,如番茄宴,所有的杯盘碗碟勺筷等餐具,都采用番茄元素,进行工业设计,增加了番茄的附加值。

此外,由洛可可创意农业策划的湖南永州世界农业工园,2012年完成了战略规划,今年加强对外推介。占地148万亩,全部建成至少需要十年。包括三个国家级园区: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农业产业化基地、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将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生产力,打造新的永州农业八景,一景一风貌,一景一产业。

如潇湘智谷,相当于田园小镇,涉及农业展览、金融、教育、研发、居住、旅游等,为永州世界农业工园提供服务,成为农村的配套,辐射农村。万国农汇,“永州农业看世界,世界农业进永州”,展览展出世界各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并举办世界农业节。种都南国,力求做大做强中国自己的种业。还有果蔬大观、湘辣之源、尚膳食里等。

由于这个项目投资较大,需要与当地政府做金融创新,除了政府财政支持,还要吸纳社会资本、资源置换、银行贷款,通过市场换技术和资本。

对于创意农业的经济价值,马达飞认为,创意对农业的价值挖掘是无限的,可以呈现出价值递增路线图:农品—商品—名品—极品—贡品。针对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不同附加值的产品。同时要下功夫打造品牌,传播品牌的正能量。比如一只阳澄湖的大闸蟹爬到别的湖里,身价掉十倍,反之亦然。这就是品牌的效果,也是创意农业的一部分。

目前,洛可可创意农业的业务主要是前期的咨询、创意和设计,盈利模式主要是收取服务费,以后将参与金融投资和项目运营,招商和融资收取的佣金也是重要盈利点。未来三到五年,洛可可创意农业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计划在全国打造100个美丽农庄,包括生态环境、文化特色、配套服务、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第6篇:生态农庄的市场前景范文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居住在山区和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休闲农业产业的推动和发展,必然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云南得天独厚的农业、旅游和人文资源,使其具有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的诸多比较优势。

(一)旅游根基稳固

旅游业不仅是云南的支柱产业更是优势产业。云南景观资源丰富,自然风光旖旎,一些高端的旅游产品线路早已享誉海内外。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在云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云南对外的一张名片。发展休闲农业不但可以弥补现有旅游业中景区分散、旅游产品需多元化、旅游资源的替代性不强等不足之处,还可以丰富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会展、教育、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业发展,同时打造各地的土特农产品,开拓更多的服务和产品市场。

(二)生物资源多样

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最高海拔6740m,最低海拔764m,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但由于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相间分布,各类地貌之间条件差异很大,类型多样复杂,造就了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成为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繁衍栖息地。云南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药物宝库”的美称,多样化的生物资源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发展云南休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立体气候明显

云南地形为高原呈波涛状,纵横起伏,高山峡谷相间,断陷盆地(我国西南俗称“坝子”)星罗棋布,山川湖泊纵横。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三大峡谷气势磅礴,其中怒江峡谷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峡谷之一。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河谷渊深,湖泊棋布的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云南特有的气候条件,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气候可以一省兼有,从西双版纳州的热带雨林,北回归线穿城而过的墨江,到滇藏交界的山岳冰川地貌,孕育了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环境。农(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生产均能因地制宜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历史文化富有

“古滇文明”的发现不仅是滇文化起源的记录,古滇青铜器的存在更为现代人呈现了古代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和谐景象。除此之外云南历史文化中的爨文化(滇东高原既有盘江便利的水利,又有乌蒙丰盛的牧草,使其在文明发展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农、畜并存的地域文化特征)、南诏文化、大理文化,乃至今天丰富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无不伴随着人们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和各个历史时期国家农业经济演变和发展的内容。201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是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的代表作之一,是少数民族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旅游开发相得益彰的体现。除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有的农耕文化、适宜的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的动植物资源库和自然景观资源、生态和农业资源以外,云南自古以来的茶文化、烟草文化、咖啡文化和中草药文化等形成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色产业和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层次的大幅提升和追求,促使休闲消费需求市场日渐增长,休闲农业亟待发展。

二、云南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挑战

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尚处于观光农业向休闲农业转换的时期,存在许多问题。各地涌现出的休闲农业企业类型众多,其经营模式差别较大且未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研究。目前云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仍处于不够成熟的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发展的模式看

以“小农经济”旅游经营模式为基本发展模式,只是简单地触及到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边缘范畴。如近年来涌现了大量以家族式经营为主的农家乐模式,由于分散经营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二)从管理的程度看

云南休闲农业项目还存在着扩张盲目、规划滞后、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等问题。现有的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管理模式依然比较落后,由于盲目扩张等问题使景区内的规划不够合理,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服务水平不到位,然而休闲消费与旅游的差别就在于对休闲功能和服务的较高需求,一旦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将导致游客骤减甚至经营困难的局面。

(三)从投入的力度看

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人才队伍短缺、特色不突出等。一些处于偏远山区的农区保存着较好的“农”味,但这些地区的道路交通比较差,基础设施条件严重影响了这些农区资源优势的发挥;同时,财力、人力、物力的匮乏制约着休闲农业规模的发展。

(四)从品牌的培育看

农业旅游营销方式单一,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云南具有较多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和资源,但是由于品牌塑造和培育的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媒体等大数据时代下的传播渠道和手段进行宣传,在打响云南休闲农业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上还需做足大量的宣传和营销功课。

三、发展云南休闲农业的建议

(一)加强和重视政府的扶持作用

一方面通过政府的专项资金扶持、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给予贷款等优惠政策,以解决休闲农业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严格管理农业旅游项目申请、规划设计以及可行性评估,以促进云南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制定标准限制和规范管理

一个行业是否可以健全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其行业标准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十分注重休闲农业用地、服务设施、文化条件、公共基础设施、从业人员资格考核。通过订立标准和法规,休闲农业才会得以有序地发展。

四、对发展云南休闲农业的思考

(一)重视农业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等现象,以及舍本逐末、过分放大农业休闲旅游功能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等现象。因此,云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进行农业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另一方面,综合考虑生态农业和林业建设问题,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破坏,同时降低农业旅游对农村地区的污染。

(二)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

农业、旅游业都是云南的支柱产业,农业旅游发展必须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做到“以农为本,以旅促农”,以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和特色作物生产,既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又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绿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从而提高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三)培育农业旅游地方特色、提升文化内涵

云南不仅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生物资源,还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民族文化,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注入厚重的文化内涵。个性化、特色化、民族化成为云南休闲农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四)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

第7篇:生态农庄的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村民;参与模式;建议

近些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逐渐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定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所侧重研究的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乡村旅游的定义和发展模式也就各有侧重。世界旅游组织的出版物《2020年的旅游业远景:全球预测与市场解剖》中估计,到2020年,国际游客中有3%左右时出于乡村旅游动机而旅游的,不算国内游客约2100万乡村旅游者。乡村旅游的年增长率为6%,高于世界旅游增长率几个百分点。国家“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响应这一政策,个国家旅游局将“十一五”的第一年就定为“中国乡村游”主题旅游年,2006年又确定为“和谐城乡游”主题年,可见乡村旅游的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影响十分重大。

乡村旅游活动是以乡村景观(包括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农事活动)及传统民俗为旅游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根据定义,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理解,乡村旅游的资源分为两个大类:一是当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供游人观赏,考察;二是当地与人有关的景观,如农民的农事活动,当地人对待传统节庆的庆祝方式和才艺表演等,供游人学习,参与,娱乐。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目的地村民在乡村旅游中有着核心的作用。

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其特征也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粗放经营,缺乏传统文化的支撑,经营制度不够完善,农民参与度不高,参与模式不够先进等等。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全面地发展,充分展示我国传统民俗的魅力,提高乡村居民支持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必要对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

一.基于村民参与的乡村旅游

(一)基于村民参与的乡村旅游的特点

基于村民参与的旅游,就是由当地村民主导的,为村民谋求利益的,以促进旅游者对当地生态和文化的了解为方向的旅游发展模式。特别强调村民的广泛参与关注村民整体的福利,特别是农村中相对缺乏发展能力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不是以投资者的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差异性是乡村成为旅游吸引物的关键,由于地域的差异性,乡村文化千差万别。文化源于生产和生活,地方文化就体现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作为生产,生活的落脚点,村民聚居区最能表现当地文化的原有风貌,其旅游文化吸引物相比于复制物和仿造物更有吸引力。当地居民从外表特征,言行举止到气质性格,代表了地方性的人文形象。基于村民而创造的人文形象是乡村旅游形象构成的重要环节,是乡村旅游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基于村民参与的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第一:外部援助机构,资本,政府与当地社区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第二:要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发展的要点;第三:尊重乡土知识,群众的技术与技能和执行者的主人翁地位;第四:重视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只看重结果。基于村民参与的乡村旅游,强调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是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村民参与的乡村旅游应当是以乡村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村民能力建设为目标,由村民广泛参与的,持续不断地发展决策与行动过程。

(二)基于村民参与的乡村旅游的领域

(1)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过程

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济活动,包括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营销与服务。研究表明,村民从旅游中获得的发展机会和收益越大,他们就会越支持和欢迎乡村旅游。这些发展机会和收益包括:不断增加居民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保证本地居民优先被雇佣的权利;旅游商品尽量采用本地原料进行加工;向居民开放为旅游者兴建的服务设施和环保设施;增加乡村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股份份额,提高控股权,使乡村居民既是旅游开发经营的股东,又是旅游经营中的劳动者,成为乡村旅游真正的主人。在旅游设施建设中,因占用农田,水利设施和非旅游区道路等而损害居民利益的部分也应作价入股,待旅游景区投入运营见效益后,凭股份参加分红。

(2)参与乡村自然和文化环境保护

乡村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和参与,两者相辅相成。乡村社区自然资源,生活环境中的许多景观具有不可再生性。旅游业的发展如同发展工业一样,会造成资源耗费量和污染排放量的增加,损害生态环境。还要通过舆论,媒体等多种途径,强化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然感,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对青少年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确保传统文化传承。

二.我国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农民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

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对推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方面更显示初积极地意义,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弄明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

如黄山汤口镇翡翠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2006年户均收入达3万余元,全村老人免费供养在养老院;河南省伏牛山地区19个贫困县,250万贫困人口,很多人已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

(二)促进农村的产业化发展

许多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以后,世代以种植业为生的农民,转而开旅馆,办餐馆,摆摊点,搞客运,成为旅游服务的从业者;农民自家种植(养殖)的粮食,蔬菜,山果,家禽等农副产品,就地转化为供旅游消费的商品,使传统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科技农业等加快发展,推动了现代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

北京市怀柔区的北宅村,周边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有慕田峪长城、怀柔水库、红螺寺等景观,具备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基础和条件。1997年以来,村里通过合作、出租等方式,先后建立起鹅和鸭农庄、龙祥湖旅游度假区、民俗大院一条街等观光点,而后又相继引进了“红太阳”、“农夫苑”、“民博苑”、“小矮人风情园”等十几个民俗旅游、采摘、观光的民俗大院。全村85%以上的村民都能够从事第二、三产业,形成了第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产业格局。

(三)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的贡献

乡村旅游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向非农领域就地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个农民就业。目前,全国乡村旅游约有400万农民直接从业,包括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在内,就业农民则超过1500万人。苏州市郊的旺山村,农庄项目直接或间接解决了200名以上旺山人的就业问题;钱家坞农家乐景区的几十户村民家庭,因出租房屋经营农家乐,家庭年收入增加3至5万元;农庄景区内的各类餐饮、住宿和休闲服务行业本身就提供了超过700个的直接就业机会(厨师、服务员、清洁工、杂勤等),隐含在其后的还有各种间接就业机会(饭店每天用的蔬菜都是直接向当地村民购买,用量相当可观;许多饭店从业人员来自外地需要住宿,旺山村数十户村民家也因此出租了房屋)。另外,因旅游业的发展,旺山村增加了环境保洁员、护林员以及联防队员,这些都提供了旺山村民就业岗位。

(四)促进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先进理念,提高了农民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认识,自觉加强了对生态环境,历史遗迹,古老村落、民族建筑,民族歌舞,民俗节庆,传统工艺的保护,通过发掘,整理和提炼,使许多濒于衰落或失传的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例如,云贵川藏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云南纳西族的东巴经文,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山西的晋商民居大院,其保护修复和发扬光大都与乡村旅游分不开。农民为了以优美环境招徕游客,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变砍树为护树,围栏养畜,兴办沼气,改善厕所等等,使部分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向好的方向转变。

三.乡村旅游村民参与的发展建议

我国乡村旅游最典型的代表是成都的“农家乐”和贵州的“村寨游”,分别代表都市依托和景区依托两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成都“农家乐”与北京的“民俗游”这两类的主要特点是依托城市大市场,针对城市居民对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活观念的转变而推出的,其主要特色是:(1)依托花卉、盆景、苗木生产基地,这是“农家乐”的发源地。(2)以水蜜桃、枇杷为依托,发展花果观光旅游,旅游收入大大超过果品收入。(3)景区附近的低档次农家旅舍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另外还包括养殖科普型、农事体验型等。

(一)从战略上进一步重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对“三农”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村面貌,而且优化了传统产业结构,培育了新型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渠道。乡村旅游属于我国大众化的休闲产品,具有无限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由观光向休闲转型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监督和管理,在宏观上,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发挥村民的作用

村民作用的发挥才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步骤,让村民参与旅游的开发、经营和管理,在政策上为村民参与旅游提供优惠,比如入股的份额有一定的标准,村民可以低于这个标准,银行等信贷机构为村民提供小额贷款,帮助村民开办农家乐等其他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尤其是乡村的主人――村民,只有更大程度的重视村民,村民才会以更多的热情来参与乡村旅游。当然,由于农民的现有知识和管理水平不是完全能够参与旅游的建设,相关部门可以为村民展开培训,如景区景点知识,管理方面的知识,礼仪礼貌方面的知识,法律知识等。许多乡村游地区为农民免费开展补习班,讲授礼仪接待方面的知识;开展普通话和英语培训班等等。

(三)加大民俗文化活动在乡村旅游的比重

民俗活动是许多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很大的一个因素,重视民俗活动不仅仅是让村民更好更多参与到乡村旅游中,同时,也是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一个很好的方法。位于贵州省江口县的云舍,是一个土家族民族文化村,这个自然村寨在民俗方面做的很好,当地保留着古老的民族风情习俗,民族传统节日很多,有土家织锦,土法造纸,还可以欣赏“祭祀土王”。“祭风神”“摆手舞”“哭嫁”等民俗活动,当地的目标是打造“中国土家第一村”,不仅仅受到了游客的欢迎,也扩大了知名度,进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村民收入的提高。相关部门可以在规划乡村游时,将民俗表演纳入游客参观、参与的一个项目中,让游客得到旅游中的体验性,而当地村民可以作为民俗表演的演员,也是具有很大的原生态性。面对目前很多地方民俗文化的流失和没有继承者的现状,也可以在乡村中,把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作为一项事业,这样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赛江涛,乌恩. 试论乡村旅游的特点及本质属性[J].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报,2006,(3):102-103.

[2]高舜礼.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新思路[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221-232..

[3]王昆欣,郎富平,陈友军.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233-244.

[4]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03,(18):25-27.

[5]张广瑞.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1):4-5.

[6]张广瑞,刘德谦.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J].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8,(2):221-258.

第8篇:生态农庄的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扬州 乡村旅游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65-02

随着中央对”三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球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乡村旅游在国内旅游开发市场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乡村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资源为主要载体的特色旅游,是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有效形式。乡村旅游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农耕文化、产品特色和民风民俗,符合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潮流,具有十分广阔的现实和潜在的市场需求。

扬州乡村旅游资源异常丰富,近年来发展迅猛,出现了自然生态游、乡村休闲游、农业观光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扬州市乡村旅游的真正发展始于2006年在仪征召开的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背靠资源、面向市场、打造特色、唱响品牌”的发展思路和“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发展途径,在此会议的推动下扬州乡村旅游开发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007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在《旅游名城建设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从一般观光旅游城市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转变”的总体目标,乡村旅游是把观光旅游与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等结合起来,具有进一步拓展传统旅游的功能,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的几个小长假,扬州乡村游人气十分旺盛,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清明”、“五一”和“端午”小长假,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全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乡村旅游已成为扬州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7月,扬州市政府第二次召开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确定扬州市乡村旅游2010-2014年的“三级跳”发展目标:2010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总量要达到600万人次,2012年年接待游客总量要达到800万人次,到2014年,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总量要突破千万人次。

一、扬州乡村旅游开展现状

1.乡村旅游主题特色逐步显现。有主题有特色才能有发展,扬州各地在挖掘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且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如以江鲜、湖鲜、花鲜为主题的江都沿古运河水乡旅游区,以登月湖的生态风貌、果蔬种植和农家饭菜为主题的仪征登月湖农家乐旅游线,以野鸭、麻鸭养殖、原始生态岛的野外食宿游为主题的高邮鸭岛生态旅游区;另外,宝应以荷花、莲藕、果园、螃蟹自然资源为主题,维扬以蜀冈文化为主题,湾头古镇以玉器为主题,瓜洲古镇以时尚旅游为主题等等。扬州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以山林野味、湖鲜江鲜为特色的品牌餐饮模式,如邵伯龙虾、双黄鸭蛋、全鱼宴、全鹅宴、全牛宴等;以农业观光园、采摘园为特色的都市农业模式,如登月湖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小纪农业观光采摘园等;以乡村休闲、度假为主的休闲农庄模式,如临泽生态度假村等;以乡村自然生态、丘陵风貌为特色的生态养生模式,如白羊山森林度假山庄等;以及乡村酒店模式、创意产业模式等。

2.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在众多的旅游项目中突出重点项目。宝应正润生态园已投资上千万人民币对旅游区进行改造完善,增加游客参与项目,改善接待条件与基础设施,正在积极申报国家AAA级景区。渌洋湖生态度假村项目围绕“水上森林、农渔风情、人间仙境、有机食品”等特色,开发建设集生产、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八区一带二十四景”乡村旅游,游客中心、荷花池、龙虾垂钓等已建成。仪征枣林湾生态园累计投入2亿多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先后吸引了国内外100多批次客商前来参观考察,已有20多个总投资亿元以上的生态项目签约落户,其中以红山体育森林公园、康大枣林湾生态农庄、云鹭农业科技、青春园林为代表的10多个康体娱乐、高效种植、观光旅游项目建成开放。高邮东湖湿地公园、瓜洲国际旅游度假区已被列为全省重点旅游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临泽生态度假村、宝应荷园经过加大投入、认真整改,已成功申报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目前,扬州市已拥有全国农业示范点7家,近百家乡村旅游接待点。

3.乡村旅游的外部环境明显好转。乡村旅游主要面向广大城市居民,环境整洁优美、交通便捷舒适、食宿安全卫生就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要求。各地区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积极为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投入,对乡村旅游示范点、集中点进行改造、完善、提升,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强经营户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农户庭院美化、绿化、洁化工作。三是加强重点乡村旅游点和自然生态景区建设,对景区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建设更多更富特色的生态景点,通过环境整治和设施建设,使游客真正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

4.乡村旅游渐渐成为市区主板块旅游的有力补充。为吸引更多的扬州市民及外地游客参与乡村旅游,分流市区旅游接待的压力,延伸市区旅游线路,各地主动对接,积极采取措施承接市内外游客。宝应的“中国宝应荷藕节”和仪征的“绿杨春早茶文化节”、江都的“邵伯龙虾节”、高邮的“鸭蛋节”均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与包装,面向市内外进行了宣传推介,吸引了大量游客。2009年5月首届中国芍药节隆重开幕,仪征先后在扬州、南京邀请数十家新闻单位、近百家旅行社和各界朋友到会并踩线,并举行了乡村旅游推介会,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新产品。在芍药节期间还开通了为时一个月的旅游直通车,在市民中产生了很大影响。2009年“清明”、“五一”、“端午”等小长假,以“农家乐”、乡村休闲游、田园风光游和农业生态游为主题的度假休闲之旅多姿多彩,游客和市民感受农家乐,吃农家土菜,在入乡随俗中轻松度假。小长假期间,许多外地游客第一日游玩市区后,第二日便开赴周边地区放松身心,休闲旅游,乡村旅游接待量成倍上升,已经成为市区主板块的有力补充。

二、扬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扬州乡村旅游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很多问题。

1.布局规划不统一,思想认识尚有待提高。从扬州乡村旅游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大多数已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基本上是自发组织,乡村旅游景点主要由当地农民或外来投资者自发建设,政府部门缺乏规划和有力的引导。当地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也存在不足,只把乡村旅游看作是旅游业的补充和点缀,没有从更高更远的角度来认识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新事物所具有的极广的市场需求,没有认识到其发展的广阔前景。政府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不同旅游地之间信息不畅、缺乏地方互动,农业项目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农业项目自身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较差;多数地区缺少对旅游资源的总体规划设计,一般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既不具备观光、参与性旅游的基本要求,也没有深入挖掘传统的乡土文化,尚未达到乡村旅游所应有的氛围与标准。

2.经营分散,产品形式亟待多元化。扬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经营分散。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只是依托就近的水面等自然风光,简单摆放建筑等设施,建筑的风格、内部装璜装饰也缺乏协调性,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的内部的装饰与物品的配置也存在冲突,旅游产品的整体性、协调性较差,整体布局多显凌乱。分散的经营使乡村旅游景区重复投资,形成恶性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很难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扬州乡村旅游没有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加上资源整合程度低,不能充分体现出旅游产品的特性。大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主要以“农家乐”的方式存在,向客人提品基本上都是:钓鱼、打麻将、打扑克、吃饭,旅游内容十分单调、乏味,与本地域文化结合较少,缺乏对乡土文化、民风民俗的发掘。乡村旅游产品缺乏耀眼的亮点和特别的吸引力,产品整体处于低水平开发状态。

3.行业管理力度不够,接待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属于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个体小农经营方式,许多经营者对于乡村旅游这一概念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许多景点由个人或村委会管理,处于低水平的管理状态,根本谈不上产品的包装、营销、更新,基本没有新的投入,也基本没有对经营秩序的有力管理。另外,由于扬州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且主要形式又多为农家乐,而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尤其是当地农民开发建设的农家乐,他们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服务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从管理上、服务上都比较粗放,个别景点形成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另外,很多“农家乐”不提供住宿,一些旅游接待点居住条件较差,人工造景过多,经营管理水平低,特色服务不明显,这使得乡村游很难被更多的城市居民所喜爱。

4.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尚待完善。扬州农村旅游资源均分散在郊区县,数量众多,星罗棋布,但“拳头”旅游产品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景点较少,且投资比重偏小,许多乡村旅游点还没有意识到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进行配套,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和配套的旅游功能,仅仅在简单再生产上徘徊。农业项目的旅游功能难以得到进一步开发,导致乡村旅游景点总体规模偏小,最终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其旅游产品的促销工作自然就跟不上发展要求,因而所能吸引到的游客仅限于周边城镇地区,对外地游客未能形成应有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旅游中的必要因素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难以让人接受,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导致乡村旅游发展后劲不足。当前,大部分游客来扬游览的主要去向还是传统的旅游景点,真正参观乡村旅游项目的游客很少。

5.产品开发定位不清,营销理念及品牌意识尚需增强。目前,扬州乡村旅游中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主要业态,而这些项目相对来说起步早,大都缺乏可行性研究和科学的市场定位,发展思路不清晰、管理水平不高,导致发展潜力不足、发展态势不理想。部分乡村游产品打造中还出现一种不好的倾向,即乡村旅游产品景区化,乡村旅游线路观光化,乡村旅游接待宾馆化,失去了“农、俗、情、趣、真”这样的“灵魂”。

从营销情况来看,大部分开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宣传力度不够,许多企业经营主体还未真正意识到营销的重要性,营销手段单一,缺少包装策划,主要靠客传客宣传,靠自然散客、回头客经营,基本没有发挥网络信息在整个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作用。销售不成体系,农户和旅游协会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在宣传方面过多依赖村委会,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三、解决扬州乡村旅游问题的对策

1.加强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具体的规划工作可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区域规划。各旅游主管部门应切实承担起这方面的工作,打破行政壁垒,按照市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做好规划对接,做好项目定位,挑选出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点列入全市旅游总规的项目储备库,并与农林规划及相关规划相衔接。突出重点,有序开发,指导他们发挥特色、制造差异、显出优势,避免仿效跟风,恶性竞争。其次是项目规划。乡村旅游开发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长远眼光,应该请专业公司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规划、策划,以保证项目的生命力。维扬、广陵、邗江可根据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实施意见,按照“一江”、“三线”、“五片”的总体布局,打造蜀冈生态休闲区、槐泗、甘泉生态休闲区、湾头古镇和茱萸湾、凤凰岛生态度假区,并形成特色发展的格局。

2.挖掘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注重挖掘其文化内涵,对旅游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揉进民风民俗,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与新农村建设环境相协调、有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控制人工化、城市化倾向,保持景区青山绿水、空气清新以及自然农业景观、原始森林、水域面貌。因为乡村地区特色是旅游产品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之所在,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原则之一;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是有别于城市景观的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得以兴旺发达的根基。

3.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乡村旅游作为近几年形成的新型旅游业态,目前国家尚未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但江苏省去年推行了乡村旅游等级划分的试行标准,市政府旅游部门可根据省里的标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切实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应该把星级饭店、A级景区的服务理念和要求向乡村旅游延伸,各旅游主管部门做好对乡村旅游的跟踪管理工作。除了服务质量以外,还应加强乡村旅游的统计工作,真正全面、客观地反映接待情况。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为规范,加强对经营者的检查与监督,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4.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乡村旅游投资的方式主要是调动各方面投资乡村旅游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采取以下措施:政府制定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对乡村旅游企业的资金扶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用优惠政策吸引大企业集团、乡镇、村集体及农户投资参股;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加大对乡村旅游的信贷投入,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扩大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降低贷款门槛;对于已有良好发展基础的乡村旅游项目,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开展社会融资;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力引进外资;鼓励农户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投入乡村旅游开发。通过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努力使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同时注重提高服务质量,以吸引游客,扩大客源。

5.加强宣传和促销力度。重视乡村旅游点的营销工作,增强营销的针对性,以附近的城市居民为主要的目标市场,如仪征面对南京、江都面对泰州,宝应面对淮安,邗江面对镇江的市民,打造不同特色的产品来满足游客需求。在县(市)域层面的营销上,充分利用旅游网络和旅游宣传品引导市场消费,在乡村旅游点营销上,不断策划旅游产品,丰富游客参与性项目,发掘传统习俗文化,举办专题节庆活动。已有的节庆活动应继续完善,作出品牌。各乡村旅游点应该用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餐饮、特色商品来增加市场吸引力。旅游部门应加强宣传、整合、引导的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系,尽可能多地开辟至乡村旅游点的旅游班车,努力提高散客的可进入性。同时,与旅行社、大企业、学校、车友俱乐部和其他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客源渠道。加快乡村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管理系统建设,指导乡村旅游景区、农村家庭旅馆等建立网上预定系统,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生态农庄的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创意经济 中原经济区 创意文化产业

中原地区位于我国的中心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原经济区是指是以河南为主体,覆盖周边,东接长江三角洲,西连大关中,北依京津冀,南临长江中游经济带,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这些地区经济相连、使命相近。这部分区域范围包括河南全部和晋东南、冀南、鲁西南、皖西北等地区。以中原地区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重点开发区为基础,覆盖河南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这块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战略地位重要,在我国改革的大潮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意义

中原地区位于我国的中心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分布相对集中,在粮食生产、人口数量、文化底蕴、自然条件和经济总量方面在全国发展中地位突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对于加强内陆战略支持,完善全国的经济布局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中原经济区不仅仅指河南省还涵盖其周边地区,中原经济区的建立能够促进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促进我国经济总体目标的尽快实现,可以在中部平原构筑连通其他周边重要经济区的纽带和桥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中分成了这样几个步骤,一是发展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二是进行西部大开发,现阶段这两方面的工作基本完成,因此,如何促进中部发展就应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刘国光说“中原兴则中部兴,中部兴则中华兴”从而说明尽快建立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性,中原经济区的建立能够形成新的陇海经济带增长板块,并与长江珠海经济区相呼应,能够起到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二、中原经济区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

针对中原经济区文化历史悠久,人口稠密集中,消费潜力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特点,中原经济区应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国家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实验区、华夏文明传承区”。中原经济区的创意产业发展应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特点,在保证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近年来,在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河南及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和指导作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围绕“依托文化历史内涵,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进行生态建设”等方面突出自己的特点。首先发展矿业农庄,协调“三化”发展。河南省率先探索以矿业领富三农的经济发展模式,矿业农庄既是一个园区,也是一个经济规划区,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种发展模式。

其次,中原地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历史文化为资源,依靠文化的独特内涵,创造自己的文化艺术品牌。河南豫剧在常香玉的带领下培养出大批人才;以嵩山少林寺为文化品牌开展武术传承,不但走出了河南省还走向了世界;仰韶文化,黄帝故里等也成为旅游的热点,提升了河南省的知名度,也使得中原经济区受到人们的关注。

三、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结构分析

创意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创造性方法和手段,它突出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产用创新的方式方法进行经济实践,通过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创意经济包括广告、建筑、艺术、音乐、表演等等方面和领域。创意经济地发展能够是经济区发生许多变化,总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经济发展由知识技术等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增长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转化为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知识经济形态发生了改变。中原经济区现代的产业结构可已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结构的内涵

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中指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要突出科学发展,突出“三化”协调,突出载体建设,突出改革开放,突出改善民生,突出服务大局。在六个突出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内外互动的开放型经济,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等。中原经济区在创意经济下逐步实现旅游文化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和全国综合型交通枢纽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二)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结构的问题

中原经济区和我国其他几个经济区相比较可以看出,人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原经济区排名最落后,经济规模上中原经济区排名第二,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三。由此可以看出中原经济区现代产业中农业发展方式较为落后,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等规模不高,集约化水平低。新兴工业发展严重不足,城镇化水平低。对于中原文化的打造利用力度不够,应该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创新经济发展区。

四、创意经济下中原文化创意产业的构建

中原地区是我国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的传承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宝藏,历史遗迹众多,每一座历史遗迹都是一本活的书,向人们描摹着中华民族的风雨变迁,一个个的历史名人,为河南省留下了数不清的宝贵财富和资源。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应大力发展中原文化产业

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掘本土品牌资源,利用中原历史、民俗及手工艺进行创意开发。例如依托中原经济区国际创意周发展动漫、游戏、手工艺等。河南的少林寺已经家喻户晓,电影《少林足球》的热映更使得少林精神迅速升温,《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少林海宝》等文化创意作品反响热烈,从而带动了河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

(二)开发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的途径

有人曾经说过“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从而可以看出中原文化的丰富。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途径。少林寺因电影《少林寺》的播映成为众所周知的文化圣地,因此河南登封重点打造功夫演出、禅修体验等产业促进了那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仰韶文化,黄帝故里”,“客家文化中原寻根”,以中华民族寻根溯源的民族特性为切口,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河南豫剧因常香玉的《花木兰》而被全国人民学唱,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都可以随口哼上几句,因此可以进行文化交流,扩大影响。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扩展力,渗透性强,不受时间和地区的限制,所以利用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传播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利用中原经济区的文化资源,建设有中原色彩的文化产业是中原经济区的重点工作之一。

五、创意经济下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几点设想

首先,中原地区农业发展很好,因此在保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的深开发,例如在火车上大部分的方便面都产自河南。其次,中原地区产业环结构还不够合理,因此应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引进优势产业。第三,以创新科技为基础,提高制造业的水平。加大风能和生物技术的市场项目份额,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创新。最后,对于具有本土文化基础的创意型人才要加大培训力度,在这些人才的创意思路下,发展经济。

在创意经济下建设中原经济区还有进行长时间的努力,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入手,发扬红旗渠精神,使中原经济区成为我国经济的脊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