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安全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培训的对象是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所以安全生产培训同其他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相比较,更有着专业性、强制性、科学性、成人性、多元性、实践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就需要我们培训机构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更新培训观念,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安全培训,要树立培训是生产力,培训是提高企业核心力的观念,切实推进和开展各项安全培训工作。
具有竞争力的安全培训机构,更是要有以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最高价值观,确立以学员为主体、以知识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市场需要为主导、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员基本满意为标准的办学宗旨,创新安全培训方式、方法。针对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经营生产单位,一般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安管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所从事不同行业的特点,深入细致地做好调研、分析、设计工作,坚持专业技能培训与安全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目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在培训方式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多实行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提问式、答题式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受训学员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二、提高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支好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做好安全培训管理工作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证。无论是安全培训机构负责人还是普通管理人员都应该注重自身的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势下安全培训工作的需要,所以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
1、政治思想要求
安全培训管理工作的政策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安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坚定正确的思想路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培训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要求。每一位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对培训工作都应该充满热情,坚持原则,尽职尽责,与时俱进。
2、基础知识要求
安全培训管理又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管理学科,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安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的必备素质。当前,很多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大都没做过安全培训管理工作,因此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在学习法律法规、管理学、教育学、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安全培训管理知识、有关安全知识及安全文化知识等专业知识更是要长期坚持学习。
3、业务能力要求
作为安全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要有制定培训规划和计划的能力,要有开发培训项目的才能,要有进行需求分析、课程设计、项目实施和评价评估的才能。这就要求我们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和创新,组织建立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够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和满足新时期下安全培训工作的需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多数安全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目前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教师责任心不强、兼职偏多、年龄偏大,专业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培训机构也是在多渠道寻找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包括到人才市场招聘,或者选拔人员参加省局举办的教师资质培训班。最重要的则是要花大气力做好现有师资的在职培训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目前,具有终身教育性质的高层次师资培训将比学历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各地安全培训机构要尽快完善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满足在职教师对专业知识、技术知识、专业技能、技巧的更新要求和职业技术教育能力、素质的再提高教育。
要贯彻以在职进修为主、以自学为主的原则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要进行转换专业的培训,以解决教师总体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应做到文化水平的提高与专业技术培训双管齐下,同步前进,实现学历上(大学本科)、专业结构上一次性合格。
四、建立安全培训制度,完善安全培训机制
关键词:建筑工人;流动;安全文化;落地;结构方程
1引言
安全文化落地工作的实施是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将施工企业所倡导的安全理念等转化为员工行为的过程[1]。施工安全文化落地工作的完成质量直接关系着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而影响施工企业绩效的提升。孙继德等[2]通过对我国建筑劳务用工模式的现状进行研究指出,建筑工程项目制的存在、户籍限制以及“包工头”的诚信度等原因,造成我国建筑工人流动性比较大。Fang等[3]在构建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模型的过程中,也充分论述了建筑工人具有的流动性特征。因此,在安全文化落地的研究中,应当考虑建筑工人的流动性对安全文化落地产生的影响。目前,学者对施工安全文化落地的研究多集中在安全文化落地的实施方案、安全文化落地的载体选择等方面[1],缺少建筑工人的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影响分析。基于此,本文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设计问卷、实地走访工地进行数据搜集,分析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作用机理。
2理论模型构建
伴随着原有施工项目的完成和新施工项目的开工建设,建筑施工人员将从一个项目部流动到另一个项目部继续从事施工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施工工序的要求,在同一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同时存在着一个工种离开与另一个工种进入的现象。施工人员自有一套对安全的理解和认知理念,在其流动的过程中,这套自有的理念将可能会与项目部倡导的安全文化理念产生冲突或者(和)融合,影响安全文化的建设。因此,建筑工人的流动将会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落地工作产生影响。基于此,做出以下假设。H1: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有负向影响吴春林等[4]指出安全培训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交流安全问题的方式,并验证了安全培训是施工安全文化的核心维度之一。魏伟青[5]通过主成分分析,设计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建筑业施工现场安全氛围测量的量表,通过东莞市某一施工工地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加强安全培训,对施工现场安全氛围的感知具有积极的影响。安全培训包括安全知识的教学、安全技能的实践、安全政策的宣传等,孙继德[2]指出建筑工人的流动性将会导致劳务工人没有固定的组织,缺少系统的安全培训机会,进而导致建筑工人更大的流动性,造成恶性循环。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培训的过程、效果等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阻碍安全文化落地,因此,可以引入安全培训作为中介变量来分析建筑施工人员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影响,做出以下假设。H2a: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培训有负向影响H2b:安全培训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正向影响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许等[6]通过对企业文化认同与企业文化落地的关系梳理指出,只有企业文化被企业内的员工所认同,员工的理念以及行为才能与企业文化相一致,即企业文化才能落地。Mael和Ashforth[7]有关员工组织认同模型的研究指出,员工的组织认同与员工进入组织的年限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员工入职时间的增加员工对组织认同的程度增加。因此,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安全文化认同作为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另一个中介变量,并做出以下假设。H3a: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认同有负向影响H3b:安全文化认同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正向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及所做假设,构建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3问卷设计与数据搜集
如上所述,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构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理论模型,的模型进行验证,需要搜集建筑工人流动企业安全文化落地等相关的数据。
3.1问卷的设计与潜变量说明
整个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方式别代表受访者对问题的同意程度从“非到“非常同意”。所设计的问卷共包含四查对象的相关信息、自变量衡量、中介变变量的衡量。对调查对象相关信息的了为了筛选出有能力完成问卷的对象。量,以下进行简单说明:①参照杨高升[人流动性的研究,将建筑工人的流动分和估计流动两个方面进行衡量;②安全培参照李薇[9]构建的安全培训指令评价指安全培训策划、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培方面进行;③安全文化认同则包括认知层面、行为层面和社会化层面[10];④安全可以从安全文化知晓程度、安全文化与匹配度和安全文化与具体工作结合的成来衡量[11]。
3.2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为了提高所获得数据的质量,本次访工地,当面对受访对象进行问题讲解问卷发放。选取的工地为河海大学江宁扩建项目、河海大学新建学生生活组团一首山项目、苏州阳澄湖隧道项目的施工工监理人员、班组长、包工头和施工工人为象。调查时间为2014年11月~2015年放调查问卷92份,回收92份,剔除不合到有效问卷84份。根据Bentler对样本目比例的建议:84/13=6.46>5,所获得满足要求,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4数据分析
4.1量表信度、效度分析
在验证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论模型之前,需要对测量量表进行信度和所用分析软件为SPSS20.0。1)信度分析为了验证测验结果受到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需要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一般采用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α)来测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利用SPSS20.0对测量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后,得到的分析结果见表1。潜变量建筑工人流动、安全培训、安全文化认同和安全文化落地的Cronbach'sα均大于高信度的最低要求0.7,总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863,可信度较好。2)效度分析效度即测量结果的有效性,代表了利用测量量表测量的结果对所考察内容的反映程度,效度值越大,测量结果越能够反映所要考察的内容,本文采用结构效度对测量量表的效度进行分析。在进行结构效度分析之前,需验证测量量表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即进行取样足够度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见表2。由表可知,球形检验结果KMO值为0.823,同时显著性概率Sig.0.000,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可进行因子分析。的标准因子载荷和相应的T值,见表3。由表可知,所有观察变量的标准因子载荷都大于0.5,在0.05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值均大于1.96,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测量问卷的效度较高,即测量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所要考察的内容,效度检验通过。
4.2理论模型检验
运用软件Lisrel8.7进行结构方程(SEM)建模与拟合,得到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实证模型,见图2。图中GRLD1、GRLD2分别代表建筑工人流动的两个测量指标:感知流动水平、估计流动水平,AQPX1、AQPX2、AQPX3、AQPX4分别代表安全培训的四个测量指标:安全培训策划、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培训效果,WHRT1、WHRT2、WHRT3、WHRT4代表安全文化认同的四个测量指标: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社会化层面,WHLD1、WHLD2、WHLD3分别代表安全文化落地的三个测量指标:安全文化知晓程度、安全文化与员工行为的匹配度和安全文化与具体工作结合的成果。根据国际惯例,选取χ2/df(卡方与自由度之比)、CFI(相对拟合指数)、A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RMSEA(近似误差指数)和GFI(拟合度指标)五个指标来评价理论模型。一般认为,χ2/df小于1时模型过度适配,大于3时适配度不佳,1<χ2/df<3为适配度较好;CFI取值在0~1之间,当CFI>0.90时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AGFI取值在0~1之间,且应接近或大于0.90;RMSEA<0.05时,表明模型可以完全拟合,当0.05<RMSEA<0.08时表明模型拟合的较好;GFI取值也在0~1之间,当GFI接近或者大于0.90时,模型能够被接受。由表4可知,除CFI外的各指标都符合规定,CFI指标略低。但根据McDonald[12]的研究结论,当CFI的指标大于0.80时,可认为测量数据与所构建的模型拟合较好,没有对模型进行修正的必要性,因此不再对模型进行修正。进一步运行软件,得到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路径系数及相对应的T值,见表5。
5结果分析
1)假设H1通过。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42,T值为4.22,超过临界值1.96。说明建筑工人的流动确实对施工安全文化落地产生不利的影响,阻碍员工对安全文化的知晓、员工行为与安全文化匹配以及阻碍安全文化与工作结合。建筑工人流动性程度越大,施工安全文化落地的难度也越大。2)假设H2a通过。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培训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0.51,T值为3.85,超过了临界值1.96。表明建筑工人的流动不利于施工企业对安全培训的实施,会对安全培训策划的制定、安全教学等产生负面的影响,最终降低安全培训的效果。3)假设H2b通过。安全培训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0.53,T值为4.06,超过临界值1.96。表明安全培训的实施能够促进员工知晓安全文化,并使其行为与安全文化相匹配,也能促进安全文化与具体的工作相结合,从而能够促进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落地。4)假设H3a通过。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认同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0.39,T值为3.02,超过临界值1.96。这表明建筑工人的流动不利于员工认同施工企业安全文化。随着建筑工人流动性的增加,员工对安全文化的认同程度将会降低。5)假设H3b通过。安全文化认同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0.57,T值为2.87,超过临界值1.96。表明员工对安全文化的认同能够促进员工主动加深对安全文化的了解,提升安全文化的知晓度,也能够促进员工的行为与安全文化的要求相符合,进而将安全文化带入到工作中去。
6结论
通过引入安全培训、安全文化认同两个中介变量,构建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影响模型,经过验证得到了“建筑工人流动安全文化落地”、“建筑工人流动安全培训安全文化落地”、“建筑工人流动安全文化认同安全文化落地”三条影响路径,验证了最初的推测:建筑工人流动会影响安全文化落地。因此,在安全文化落地工作的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工人流动性的问题,降低其带来的影响。由于建筑工人流动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文中只选取安全培训和安全文化认同两个中介变量,是否有其他中介变量存在,还需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此外,本文只证实了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影响,而未对降低影响的措施进行分析,这也需后续研究。
作者:黄艳 杨高升 夏柠萍 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田硕.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建模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2]孙继德,周舜尧.我国建筑劳务用工模式的研究评述[J].建筑经济,2014,(7):10-14.
[3]FANGD,WUH.DevelopmentofaSafetyCultureInteraction(SCI)modelforconstructionprojects[J].Safetyscience,2013,57:138-149.
[4]吴春林,李磊,周全.建筑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基于DEA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400-405.[
5]魏伟青,马银萍,马灵.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氛围测评的实证研究[J].施工技术,2013,42(18):100-104.
[6]许,张雷,田俊改.基于企业文化认同视角的企业文化落地动力学因素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3):42-46.
[7]MAELF,ASHFORTHBE.Alumniandtheiralmamater:Apartialtestofthereformulatedmodelof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J].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1992,13(2):103-123.
[8]杨高升,杨鹏,李秀云.建筑工人流动性对施工安全水平的影响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1):116-120.
[9]李薇,龚声武,李夕兵.基于熵技术的安全培训质量模糊综合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3):169-170.
[10]陈致中,张德.中国背景下的组织文化认同度模型建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64-69.
关键词:煤矿;职工安全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F406.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0155(2016)08-0007-01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煤炭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煤矿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煤矿企业不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逐渐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为一体的生产体系,但煤矿安全问题受到了巨大的考验。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煤矿安全事故中,有80%以上的原因都与职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有直接关系,职工安全教育与培训责任重大。
1煤矿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一方面,煤矿企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企业安全生产的目的在于保护职工的生命和健康,保证企业安全与发展,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加强对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有助于煤矿安全生产顺利开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作为高危行业,煤矿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为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煤矿企业必须从职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入手,不断地提升职工的安全技能与安全意识,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与管理的整体水平。这样才能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可见,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2现阶段我国煤矿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不足
2.1没有建立完善的长效培训计划
尽管煤矿企业相关领导以及安全管理人员,早已意识到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意义重大,也针对煤矿安全问题进行了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往往是短暂性的、阶段性的,注重职业取证的过程,培训的效果不容乐观。另外,很多煤矿企业仅仅针对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工作,当职工上岗后,后期几乎没有培训要求,加上煤矿职工每天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很难召开。总之,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影响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2.2安全培训方式单一,内容陈旧
进行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安全前提下,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提高生产的质量与效率。这就需要将安全理论用于实践中,而很多煤矿企业安全培训的形式集中在理论培训中,包括专家讲座、安全宣传片等等。尽管职工当时接受了这些内容,但由于其不是主动接受的;尽管其拿到了相关的培训合格证书,但职工在煤矿实际生产中却不能对这些安全理论加以实践,导致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收获甚微。
2.3煤矿企业职工文化素质基础较差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职工以农民工数量最多,其文化素质基础较差,在培训教育过程中很难接受有关内容,对教育培训的内容不能理解与掌握,更谈不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煤矿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体系缺失,导致职工从心里不愿意接受安全培训工作,给职工安全培训造成阻碍。
3加强煤矿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的措施
3.1强化职工安全法律意识
煤矿企业职工安全法律意识相对薄弱,井下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国家根据煤矿调查报告等,出台了关于煤矿安全监督条例等法律条文,规定了煤矿职工每年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煤矿企业,需要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文件,加强对职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提升职工安全意识,对于不能够按时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个人或领导,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处罚措施进行处罚,提高职工对安全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3.2制定长效安全培训计划
煤矿企业在完善企业管理工作的同时,需要意识到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需要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生产目标的长效培训计划,保证企业各项安全制度的落实,提升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以及系统性。
3.3优化安全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
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建立在煤矿生产实际以及职工实际生活基础上,收集职工身边的事,将其作为教育培训案例的引入话题,这样更加能够触动职工的内容,保证教育培训的效果。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并不是简单的讲座,也不是照本宣科,应该立足于职工实际情况,不断的扩展安全培训的内容。另外,在新时期,煤矿安全教育培训的方式也必须加强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矿井仿真模拟系统等,不断的扩展职工的安全知识面。除了安全讲座外,还可以开展现场安全培训机制,利用现场的案例剖析,提高培训的直观性、形象性,提升培训的整体效果。
3.4加强职工安全培训过程管理
安全讲师是煤矿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中坚力量,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具有良好的业绩,只有通过相关的考核后才能给职工进行安全培训。讲师需要根据职工岗位、文化素质基础等差异,合理的调整与掌握理论知识讲授的快慢。培训的内容中不仅需要包括煤矿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技能,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职工的安全素质培养。根据煤矿企业制定的安全培训计划等开展培训,还需要完善培训机制,建立有效的培训效果考核机制,对职工接受教育培训的效果以及讲师培训成果进行评定。培训考核的结果需要和讲师的工资奖金挂钩,与职工的升职、待遇等挂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讲师与职工在培训过程中的积极性。对于严格按照培训要求完成的职工,需要全额兑换奖金、工资等;对于完成一半以上,但是还没有修完学分的职工,应该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兑现各类奖金。针对不同的受训群体,讲师还需要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合理的划分各类受训群体的必修课程结构;同时根据职工岗位学历要求等,设立基础理论进修班、安全知识延伸课程等等。
4总结
煤矿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责任重大,不仅关系到煤矿企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和煤矿企业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联系。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还存在培训内容单一、方式枯燥,职工安全意识差等问题,还需要建立长效的安全培训机制,注重对培训过程的管理,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切实的提升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为煤矿安全生产打下基础,促进我国煤矿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荣.煤矿企业现代安全教育与培训方法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2014,15(2):114-115.
[2]虞海燕.煤矿安全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及方法措施[J].华东科技,2014,23(9):99-100.
企业领导不够积极主动,存在不培训也不一定不出事的侥幸心理;有些企业迫于政策的压力,勉强应付,冒名顶替,常找一些无关人员应付培训,或基于部分“培训是福利”的思想,派一些业务素质偏高的人员参加培训,使本应该参与培训的人员失去了受训的机会,然而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的容量不是取决于其中的长板,而是取决于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同理,煤矿企业能否做到长效安全,不是由能力和素质领先的多数职工来决定,而是受到少数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技能不足的职工所左右,后者才是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再者部分企业领导为完成工作任务替员工请假不参加培训,无视脱产培训的规定。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直接导致了安全培训效果的下降。然而在煤矿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安全技术素质较低的职工队伍与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企业来讲,安全培训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是提升职工安全素质的工作。因此,各煤矿企业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安全培训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安全培训机构,提前做好培训计划,保证培训质量,逐步提高职工队伍的安全素质。相关安监部门也应该积极行使监管职能,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开成有效的压力传递,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增强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尽管煤矿安全培训持续不断,但三违现象却屡禁不止,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培训之所以没起到作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训缺乏针对性,教师注重理论教学不注意联系各单位实际工作,导致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强,缺少可操作性,由于对参加培训的人都采用同一教学模式,造成学无所用,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和缺乏实效性。为安全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业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业务素质和工作岗位的不同,故接受的培训要求、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后应具备的能力也不应一致。所以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通过下矿调研、座谈讨论等多种有效途径和手段来了解。在了解成人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学员的文化结构和岗位工作特点,合理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课程,做到因需施教,因人施教,以增强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我国,安全培训机构多依附于高校或专业技术院校,专职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与生产实际结合的经验,而来自企业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的兼职教师,则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故师资建设方面始终遵循“积极培养,重点引进,聘任兼顾”的原则。
作为培训机构,要积极安排培训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煤矿师资教育或继续教育培训,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作为培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吸纳新案例、新知识、新技术等。且专兼职教师要不断地交流培训经验,做到优势互补。
四、高效教育培训改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许多培训教师虽然习惯借助于现代的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只是把文字从黑板搬到了大屏幕,依然枯燥无味,使学员处于被动状态。如何能更好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教师面前最大的难题。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不同的培训内容,我们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真正让学员主动的参与到培训的整个过程,以解决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与学员的双边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培训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五、结语
关键词:建筑业 安全技术 培训 员工 整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建筑施工队伍素质的现状
1.1 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建筑行业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安全问题非常突出,尤其群死群伤的大事故、特大事故层出不穷,是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呈现“老的离开、新的不来”局面,一方面是原有专业技术人员受建筑安全监察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公开招考公务员、企业破产改制提前退养退休、外省招聘等多种因素影响,能够离开的都离开了;另一方面因建筑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待遇不高,新毕业的建筑施工和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建筑企业工作的较少,建筑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短缺。
1.2 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素质差
现在建筑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操作面的一线工人,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工,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低,加上建筑企业对他们的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不到位,其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差,不能适应建筑的安全生产工作需要,低素质的人从事高风险的行业在建筑中同样存在,这与建筑对工人的素质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1.3 培训现状
1.3.1 建筑企业对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已发生的建筑伤亡事故看,绝大多数是违章造成的。一是一些单位、企业领导没有将安全生产培训纳入企业或部门发展计划,缺乏对安全培训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造成现阶段建筑企业管理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二是不少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未对作业人员进行足够的基本安全生产技能培训的情况下,就安排其从事生产操作。
1.3.2安全生产培训覆盖面不足。对众多中小型企业,本身没有培训能力,又缺乏对其培训工作的有效制约,安全培训投入很少,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十分薄弱,相当数量职工未经正规的安全培训就上岗作业,构成生产中的重大不安全因素。
1.3.3安全培训投人严重不足。前几年,由于不少国有企业无力保证安全生产培训投人,而非公有制企业又不愿意在安全生产培训方面进行投入,从而使不少企业大量雇用的农民工得不到基本的安全培训,于是导致生产经营单位的整体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严重偏低。
1.3.4安全生产培训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我国现有安全生产培训法规还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立法迟缓,导致一些急需的法规空缺,而已颁布的法规还存在重复和交叉现象,不能适应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习惯于采用行政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来管理安全生产培训;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差;安全生产培训标准不健全。
1.3.5安全生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条件的复杂化、生产集约化等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的安全技术培训方式、内容、形式、手段、计划和评估等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提高素质的途径
2.1建筑企业要改善自身形象,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体素质
人才是建筑行业所有资源中最活跃、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企业对人才都有共识:即用感情、事业、环境、待遇留人,使人才引得进、用得着、留得住。建筑行业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安全更是让许多人才望而却步。建筑行业要想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必须筑巢引凤,彻底改变建筑行业脏、乱、差的现象,提高安全状况,切实提高到建筑工作的大学生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确保其安心工作。国家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解决建筑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短缺的问题。
2.2 要着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的建筑职工队伍
当前建筑企业市场行情看好,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市场物价上涨,但许多建筑职工工资并没有相应提高,因此国家必须从政策层面提高国有建筑职工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确保高素质的员工安心在建筑行业工作;国有建筑企业要严把建筑工人录用关,确保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工人进入企业;建筑企业要按规定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其具备基本的安全技能和强烈的自我保护安全意识。
2.3开展提高员工素质的学习活动,造成一种向上的学习环境氛围
特别要在员工中开展学政治、学文化、学法规、学技术、学工艺、学管理的活动,及时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典型经验和教训,并从中获益,从而使员工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都朝着有利于自身素质提高的方向发展。加强“传、帮、带”活动,任何一个企业都有技术骨干和专业能手,可以在各班组中不同层次的人群中通过导师带徒来培训人员,从而在整体方面提高企业的专业技术素质。
2.4加强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和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即使大中专毕业生,如果不及时进行培训,不及时更新知识,就无法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要制度化、常态化。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大量农民工成为主要劳动力。对这部分从业人员,要制定符合实际、合乎规律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规划和工作计划,保证培训时间不低于国家有关规定。必须运用法律、法规、标准和行政手段,强制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对其各种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整体安全素质。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是接受过安全培训并经考核获得资格的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由具有操作资格的人员来担任。否则,将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处罚。
2.5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提高培训的效率
2.5.1安全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现代安全生产培训的内容是在传统安全知识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扩充和完善,必须根据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其内容的层次应有所不同,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不仅起不到培训应有的效果,还有可能使受培训者产生逆反心理。比如说对主要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工作,我们建议可以借鉴机动车驾驶员资质证的培训考核办法,对主要经营管理者的资质实行分级管理,让主要经营管理者持不同等级的证件上岗,这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
2.5.2安全培训手段必须灵活。为了达到安全生产培训的预期目标,必须采用灵活的教育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脑的普及运用,安全教育手段将会更加多样。既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形式,也可以通过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开设的安全生产培训网络方式来学习。而生产一线工人的安全技术培训,更多的应采用实物、音像、讲解、现场参观、事故分析、现身说法等生动形象和直观的教育方法,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培训部门组织集中培训,统一考核,发放上岗证。同时,国家安全生产监察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安全生产培训网络采随时最新安全信息、提供最新安全技术,实现动态化安全生产培训,从而达到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的理想化目标和效果。
2.5.3要强化安全培训效果的评价。应充分体现现代安全生产培训理念,利用先进灵活的培训手段,将安全培训的有关内容,贯彻到全体从业人员心中,这才是安全生产培训的真正目的。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就成为评价安全培训效果的客观要求。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认证资格、培训经费、安全监管力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检查评价,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实现减少和消除事故的最终目标。
1.1SP800-16
NIST于1998年4月出版发行了SP800-16标准,这是对SP500-172的取代和更新,奠定了针对美国政府工作人员保密教育培训的总体框架和内容,提出了有效的框架并据此评估这一培训体系。SP800-16中提出了IT安全连续学习统一模型。模型基于学习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这一前提,主要体现了以下观念。“安全意识”显然是所有员工所必须具备的,而“安全基础和文化”是那些以任何方式参与到IT系统的员工(包括承包方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安全基础和文化”是“意识培养”和“培训”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它通过提供一套关键性安全术语和概念的通用基准,来为后续的培训打下基础。经过“安全基础和文化”后,培训的焦点集中于针对个人“相对于IT系统的角色和职责”来提供知识、技术和能力。在这一层,按照技术需求的不同,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层次。“教育和经验”层着眼于开发能够实现复杂的跨学科活动和所需技能的能力及预见力,以促进IT安全专业化的发展,并与安全威胁发展和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按照知识的层次来看,学习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但是传授这些知识并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如果资源有限,组织有责任评估它们的IT安全培训需求范围和培训效果,使培训资源分配能够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与早期美国推行的基于工作职称的教育培训不同,SP800-16旨在提供基于个人工作职能和角色的培训方案,将原本的“一职称一方案”变成了“一角色一方案”。尤其对于一个人在组织中具有多个角色的情况,SP800-16针对每个员工个人培养方案的不同需求灵活变通,力求满足每个角色的培训需求,提供复合式、全面的培训方案。此外,这种培训方法还对不同组织间职称标准划分不同的情况进行了统一,提高了同种角色、不同组织、不同职称间培训方案制定的一致性;同时,提供了开发课程的工具和学习效果评估体系,尽可能准确地确定不同角色、不同职责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程开发者提供全面、翔实的学习效果反馈,帮助保密培训课程、资料的开发者进一步优化教学培训过程。
1.2SP800-50
2003年10月NIST推出的SP800-50标准,它在SP800-16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机构资源的安全性,特别强调在IT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项目的整个生存周期中的4个关键步骤:(1)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项目的设计。做机构范围内的需求评估,制定和核准培训策略。为了支持机构已经设立的安全性培训目标,这一策略性的计划文档还需确定所要实现的任务。(2)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材料的开发。集中讨论了可利用的培训资源、范围、内容以及培训材料的开发。(3)项目实施。阐述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项目的有效沟通和实施,提出传送安全意识培养和培训材料的可选方式(如基于Web、远程教育、视频、网站等)。(4)项目实现之后。就保持项目的通用性和监控其有效性的问题给予指导,描述有效的反馈方式。SP800-50标准讨论了用于管理安全培训项目中的集中式、部分分散式、完全分散式3种比较普遍的模型。(1)集中式。所用责任都集中于核心的权威人士(如IT安全项目经理)。(2)部分分散式。培训方针和策略来自于核心的权威人士,但是实施的职责被分散。(3)完全分散式。只有方针的制订属于核心权威人士,而其他所有的任务均被委派给机构。模型的选用应基于项目的预算、资源分配、组织规模、任务的一致性以及整个组织的地理分布。
2NISTSP800-16的版本演变过程
1998年4月出版的SP800-16第一版首次提出IT安全连续学习统一模型,并设计基于角度和表现的培训模型。该模型按政府工作人员的职能将受训人员分为6种角色,即管理人员、采购人员、设计与开发人员、操作人员、检查测评人员以及普通使用人员。模型针对这6种角色设计了3个基本的培训领域(法律和法规、安全项目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安全),并为此设计了安全培训课程框架,提出了培训有效性的评估方案。2009年3月NIST了SP800-16的第一次修订草案。一是明确信息安全培训职责,即对涉及信息安全培训的机构领导、首席信息技术执行官、高级机构信息安全官、管理人员、培训设计专家、对信息安全负有重要责任的人员以及用户等7类人员的职责划分。二是在信息安全培训课程的学习层次上强调知识水平的连贯性。三是对第一版的基于角色的培训提出了一个教学设计模型,即针对政府人员的信息安全需求,依次进行需求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培训实践和教学评估等五大环节,这使得信息安全的培训可以迭代改进。2013年10月NIST了对SP800-16的第二次修订版本草案,这次修订中首次提出了网络空间安全培训,因为美国2010年4月启动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教育计划》(NationalInitiativeofCyberSecurityEducation,NICE),该计划旨在通过促进教育和培训来改善人的网络行为、技能和知识,从而增强美国整体的网络空间安全。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已着手于将网络空间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上来。2013年版的改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训应当在网络空间的背景下进行设计;二是在信息安全培训的目标对象中加入了对重要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安全负有责任的政府工作人员;三是对信息安全培训的评估体系进行了细化,即明确提出了评估培训的4个目的。不到半年时间,NIST再次了SP800-16的第三次修订草案,这个版本改动较小,主要是在信息安全培训的组织责任中加入了网络空间培训管理员/首席学习执行官。其职责包括:一是确保培训教材针对具体人员进行设计;二是确保培训教材对目标人员的有效性;三是为信息安全培训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四是对信息安全培训教材进行及时更新;五是重视培训效果的跟踪和汇报。
3NIST特别出版物版本演变带来的启示
纵览美国历时17年对信息技术安全培训指南的修订过程,其发展特点如下:首先,该指南进行了顶层设计,即提出IT安全连续学习统一模型,设计基于角度和表现的培训模型,对需要接受信息安全培训的目标对象进行角色划分,按照角色需求从法律法规、安全项目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安全3个领域进行课程设计,初步提出了课程的评估框架。此后的3个版本都是在该体系结构下,从角色划分、培训领域和课程评估方法等3个方面进行充实、完善。其次,该指南具有可扩展性,即该指南的最初版本就设计了连续学习统一体,为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后,如何满足其信息安全的知识结构留下了足够的学习空间。第三,该指南的实时更新性,即结合信息安全领域的新技术,对培训目标对象和培训课程进行实时更新。如在美国NICE计划颁发之后,指南很快在培训环节增加了对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培训内容。目前,我国的信息安全教育工作主要侧重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对涉及使用信息系统的广大普通用户的相关信息安全常识的教育重视不够,更确切地说,对公众的信息安全常识教育的计划和实施体系尚未建立。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参照NISTSP800-16和SP800-50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关信息安全常识和培训纲要的规范指南,以便完善我国的信息安全教育的完整体系,推进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工作,为构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人员安全素质方面的基础保证。
4结语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办班模式
目前,煤矿安全培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安全技术培训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基本上还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学大纲,学计划,材,统一考核发证,在规范教学管理过程中确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安全技术培训应坚持按需施教,注重能力培养。参加培训的学员所在煤矿的生产作业条件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不同。例如,有些学员所在煤矿瓦斯涌出量很小,矿井水患是主要的灾害形式和预防重点,学员希望多学一些防治水的知识,对防止瓦斯的知识略懂一些即可。又如,在同一个培训班里,学员情况千差万别。在学历上,既有大学本科毕业生,又有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员;在工作经历上,既有参加煤矿工作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年的老工人,又有仅从事煤矿工作二、三年的年轻人员。这都很难在教学上真正实现按需施教,满足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因此,笔者认为,培训教学的班容量不宜大,应以三十人为限,尽可能使同一层次具有大致相同需求的学员编在一个班;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师生间应有充分交流,各安培中心都应加强校本教材的建设。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实际,使学员能真正各得所需,学以致用。目前,许多省份实行了计算机考试,不但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而且可以通过灵活的命题形式,对不同类型煤矿的学员提出不同的考核要求,从而为按需施教创造条件。考试对教学具有导向功能,所以,应充分用好导向功能,使培训教学更紧密地联系生产实际,产生更好的效益。
二、加强教学交流,丰富教学手段
现在,教师仍然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企业的安全工作会,安培教师甚至安培中心都很少参加,使得有些教师身在企业讲安全,却对其安全形势、安全状况、安全动态、煤矿的主要做法、现场“三违”情况、事故通报等知之甚少。另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填鸭式”,教学手段基本上是一本书、一支粉笔,很少用到“互动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多举办一些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适当的途径,将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三违”情况、事故通报等情况,让教师了解,或利用网站在网上,使教师及时掌握,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结合具体实例讲授。
三、突出实操培训,提高工人的实际操作能力
安全培训大多以理论学习为主。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即便是大纲规定的实操课,也用实验课来代替。目前,各安培中心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试验设备,但一般多用于参观、演示,甚至仅用于应付检查,并未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操培训教学应该把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分析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如何正确操作,误操作会导致何种严重后果等作为考察学员培训效果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评价教学效果,不仅要看理论考试的成绩,还要考核实际动手的能力,综合评价培训效果。
四、健全煤矿安全培训激励机制,提高工人学习积极性
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整体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以“患者安全”“安全教育”“安全培训”等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发现相关文献鲜见,且均集中于近5年。相关报道基本可分为两类:护理院校的患者安全教育和教学医院的患者安全培训。
1.1我国护理院校的患者安全教育
患者安全教育主题在我国护理院校的教材中有所体现,如本科教材《护理学基础》专门设置了“患者的安全”章节,介绍了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患者安全需要的评估及不安全因素及防范等内容。而在本科教材《护理管理》中的“护理质量管理”章节较上一版增设了“不良事件申报管理”,表明该问题已逐渐引起了护理教育者的重视。我国护理院校患者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则可大致分为两类:尝试将患者安全主题直接融入课堂教学,如许瑛和郑智慧将患者安全案例引入护理技能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对于患者安全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实施患者安全的针对性教育,如李远珍等组织82名大学四年级学生学习了患者安全知识课程,结果表明可以明显提高护理本科生的患者安全知识、态度和技能。护理院校实施患者安全教育的研究文献总体偏少,授课方法以专题讲授及案例分析为主。除李远珍等开设的患者安全知识选修课为20学时外,而黄美萍等开设的护理与病人安全课程及其他研究并未明确课时安排。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两个选修课均参照WHO的《患者安全课程指南》设定,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完整性。
1.2我国教学医院的患者安全培训
在临床实习中,护理实习生需要直接为患者提供护理,因此各教学医院相对于学校来说,对于患者安全及医疗风险等问题更为重视。教学医院通常对于刚进入临床的实习生进行集中培训,并在实习过程中则多以讲座的形式予以强化。相关文献表明,近年来教学医院针对护理实习生的安全教育更侧重于教学方法的变革,如刘义兰等和张希春等应用PBL教学法对护理实习生进行培训,结果表明有助于学生对于患者安全知识的掌握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周永琴则将安全教育直接融入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改善了教学效果;而闻彩芬则通过构建患者安全文化主题提高了实习生的患者安全意识。各研究的培训内容均自行设定,多涉及患者安全的相关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不良事件报告、医疗风险评估等主题。此外,培训教育次数或课时安排以3~4次(1~2学时/次)为主,而部分文献则未明确交待。培训效果多以问卷评价为主,其中岳晓艳亦进行了远期评价,表明试验组学生的护理行为规范化调查满意率、差错事故发生率等指标优于对照组。教学医院的护理实习生患者安全培训教育相对较多且紧贴临床,已有研究既证明了患者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我国系统规范的患者安全教育提供了参考。
2我国护理专业学生患者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护理院校的患者安全教育薄弱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尚以实习阶段的医院培训为主,护理院校更多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于临床思维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则相对薄弱。此外,由于部分学院教师长期脱离临床等原因,致使护理专职教师及学生对护理安全的重视程度均不是很高。虽然已有部分院校尝试以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形式实施培训,但在培训内容、课时安排、师资选择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相关研究也较为匮乏。对比国外,2006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就将患者安全教育整合到医学本科教育课程中,在全球迈出了针对医学生患者安全教育的第一步。2007年6月份美国护理质量和安全教育机构(TheQualityandSafetyEducationforNurses,QSEN)提出的“护理人员品质与安全教育计划”项目的二期研究在美国15所护理院校发起,该项目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团队工作与合作、实证实务、品质改善、安全以及资讯”6项核心能力组织开展了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的知识、技能及态度(knowledge,skills,andat-titudes,KSAs)教学课程。此外,国外医学院校及相关学者已经开展了诸多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研究。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总体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加强在校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是提高患者安全的关键,因此护理院校应强调患者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融入“患者安全”理念,并鼓励教师积极开设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辅修课程。2012年7月18日,为响应WHO的全球患者安全教育活动,我国卫生部举行了《患者安全课程指南》的中文版仪式,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培训和推广。该指南第一部分为培训者指南,第二部分为11个教程指南课题,其为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对于专职教师的患者安全知识的薄弱问题,可结合该指南的第一部分开展针对教师的患者安全知识及技能培训,并增加专职教师临床进修机会,以培养其患者安全意识,使其了解临床中常见的患者安全问题和典型的不良事件及其应对处理,为患者安全培训教育奠定基础。此外,教育管理机构也应该鼓励临床及医学院校教师积极开展关于医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的研究,如课程设置、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等方面。
2.2护理专业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不够系统
当前国内护理教育大体呈现为“三段式”模式: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学生在学校的基础学习中得到的患者安全教育相对较少,其安全知识的学习及相关能力的培养更多来自医院,而医院培训则常以实习前的统一培训和实习时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整体缺乏衔接统一,未并体现其系统性。此外,现有文献表明医院及学校的患者安全培训教育者相对孤立,彼此之间的借鉴沟通欠佳。学校及医院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单位,在患者安全培训教育问题上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学习,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安全知识的掌握及其行为的培养。低年级学生在学校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教师可将患者安全理念及知识融入课堂,使其了解威胁患者安全的因素,初步培养学生的患者安全意识。而高年级学生有了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实施培训时应注意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运用,可聘请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师通过临床案例或情境模拟等形式讲解常见不良事件及其应对。进入临床实习后,带教教师在临床经验及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其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应结合最新的患者安全教育进展进行讲解。此外,也应该可借鉴“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理念,邀请伦理专家、心理学甚至是工程学领域的专家组织开展患者安全讲座,通过多专业团队参与培训,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安全、风险、防范及应对等问题。
2.3培训教育内容及形式相对单一
虽然国内部分护理教材中设置了“患者安全”的相应章节,但其内容介绍相对局限表浅,且未能体现最新进展。教学医院的患者安全培训虽然相对较多,然而其内容均为自行确定,缺乏统一指导和规范。在培训教育方法上,多以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及PBL教学为主,总体略显单调。教学内容的制订决定着培训质量,教学方法的选择影响着培训效果。患者安全主题相对宽泛,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有一定难度。可借鉴李远珍等和黄美萍等开设选修课的整体设计思路,参照WHO《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制订具体的培训主题,该指南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患者安全基本概念、人体工程学因素及对患者安全的重要性、医疗系统复杂性对患者的影响、如何成为团队中的有效成员、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等11个与患者安全紧密相关的主题,较为全面地涵盖了患者安全的培训教育内容,值得大家参考学习。此外,也应注意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制订培训主题时可适当参考美国QSEN机构提出的护理人员6项核心能力及我国已有的针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课程内容。患者安全知识与技能相对于常规医学知识来说更为系统、综合,因此组织培训教育时应注意体现其人文性、临床性和综合性。除传统理论授课及PBL教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兴趣及学习效果,如临床教学中已尝试使用的案例教学及情境模拟等方法,而国外相关研究采取了角色扮演、安全改进项目及网络教学等形式亦取得了较好的安全教育效果。此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开展以患者安全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演讲征文、海报制作及社会调查等活动,以更感性形式促进学生的理性提升,并带动医学院校形成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氛围。当然每种教学活动形式都有其优势及不足,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培训中心建立之初,广元地区有大小煤矿生产企业182家,由于矿井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较大、经济效益不好、人员流动频繁、技术力量薄弱,加之作业人员缺乏培训,导致长期以来煤矿安全工作一直处于被动局面。为彻底改善煤矿整体安全生产形势,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和广元市煤炭工业管理局携手,利用学校教学优势和政府的信息资源优势,组建了川北煤矿安全培训中心。特种作业的工作性质在《煤矿安全规程》第六条中明确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大量的事故统计表明,事故的发生也多和特种作业人员的违章行为有关。因此,加强煤矿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在煤矿安全培训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国家制定的安全培训教学大纲和四川省煤矿安全监察局制定的教学实施计划的要求,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对培训中心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煤矿行业的专用实习实验设备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培训的质量。为解决以上问题,培训中心探索以创新思维来办学,把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作为突破口。通过多方调研和协商,最终确立了“一个中心,一校两矿协作”的办学模式:即培训中心统筹,学校和两家煤矿协作。教学基地设在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实习基地设在区内邻近的两家煤矿企业。利州中专是一所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以工科为主的大型综合性中专,其前身是广元市重工业技工学校,先后有地下采掘、矿山机电等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的历史,拥有较强的煤矿专业师资队伍,教学场地和基础实验实习设备等都能得到保证。协作的煤矿广元市杨家岩煤业有限公司(其前身是广元煤矿)是原统配煤矿总公司的重点煤矿,广元市大昌沟煤业有限公司是市直属重点煤矿,这两家煤矿均以管理规范、技术先进、安全设施齐全著称。这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参与各方的优势,在减少了中心建设初期投入的同时,也保证了煤矿特殊工种培训的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和生活娱乐等环节所需的软、硬件条件,与生产实际结合的也更为紧密,为良好的培训质量打下了基础。
二、强化责任意识,齐抓培训质量
要在中心、学校、企业三者参与的合作模式下,确保安全培训过程的顺利进行和良好的培训质量,首要任务是明确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其中履行好各自的责任至关重要。为此,中心首先明确了各方的责任,各参与单位也明确了主管人员对此项工作负全责。中心主抓政策宣传、生源组织、档案管理、学员颁证及后勤保障等工作;学校负责学员在学习期间的政治思想、教学过程、考试考核及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工作;企业主要负责接受学员的参观实习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三个环节彼此衔接,共同奠定了培训工作的基础。中心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组织人员专人负责深入煤矿企业,调研急需培训的特殊工种种类和人员的数量,及时开办相应的培训班以满足企业需求;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管理团队,从学员报道到生活保障每一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定点实习企业则按教学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实践训练场所,并对带教教师进行了规范培训,确保能有效指导学员的实践训练。由于教学组织有序、教学过程严谨、后勤保障有力,尤其是学员经过理实一体化的培训后确实感到在短时间内自己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都得到了提升,并能够很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负责人在看到学后归来的人员在工作中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中心的培训质量不仅很快得到本地煤矿企业的认可,进而影响到周边地区一些非煤矿山、铁路施工单位,他们都纷纷送学员前来参培。中心成立至今已先后开办了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班140余期,培训13个工种人员上万人次。按“教考分离”的培训原则,学员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结业机考,平均最终合格率达到9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三、拓展办学层次,保障煤矿安全
煤矿从业人员数量众多,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三违”事件时有发生,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最大的隐患;随着国家安全政策新规定的不断出台,先进技术的不断应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在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对新技术掌握的愿望迫切等等,使培训中心在承担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的同时,必须思考如何更好的为煤矿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培训服务。在充分评估学校设施设备和师资的基础上,培训中心与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签订了联合培养安全工程、矿山采掘、矿山机电三个专业的大专、本科函授班的协议,教学点设在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开办的4届学历教育班共培训学员近300人。在这期间,先后有10余位川师大教授来校授课和进行专题讲座,并和学校的教师交流教学心得,他们带来的知识、技术以及授课技巧,在有效保证学员学习效果的同时,使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在知识上也得到充实,授课艺术得到提升;学校先后有7位教师参加了多次国家和省上的各类培训和研讨,对教师开拓视野,转变观念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定点实习企业受此带动,在管理与技术方面也得到推进。随着培训中心的实力不断增强和国家对安全培训要求的日益严格,培训中心在开展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的同时,相继开展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全员培训等多项培训,受培人数超过3万人次,对本地和周边等地的煤矿企业基本做到全覆盖。培训的效果体现在本地区的安全生产出现持续向好趋势。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度广元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7.9,2013年度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1.9652,首次降到2以内,10年下降幅度达75.12%,这个成绩的取得与川北煤矿安全培训中心的持续培训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心在省局组织的全省三级煤矿安全培训机构的复查评估中也获得“优秀”培训中心的殊荣,居川北片区三家中心名次之首。《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要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