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资银行发展范文

外资银行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资银行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资银行发展

第1篇:外资银行发展范文

关键词:外资银行;东道国;影响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外资银行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有了广泛的参与,在我国的营业机构数量、资产规模都取得了大量的增加[1],这给我国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还是负面冲击,我国银行又当如何面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并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上述因素试图为我国银行业迎接挑战,确保银行业的稳健运行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组织形式

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之后可以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Goldberg注意到,最容易建立、同时也是受限制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代表处。一般来说,代表处既不能接受存款,也不能发放贷款,只是国外银行在东道国的人。设立代表处的目的,在于考察是否存在进一步拓展业务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办事处的权限要宽泛一些[2]。

(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分布方式

1.外资银行进人中国市场的区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看,外资银行依据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业务容量及客户分布情况,分别以京、沪、深为中心向周围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形成辐射之势,并借此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把服务纵深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经济的外向度也较高,沿海的大中城市是外资银行机构发展的中心[3]。

2.外资银行进人中国市场的城市布局

从城市分布看,除、甘肃、青海和宁夏外,外资银行已在全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8个城市设立营业网点,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分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集聚于少数几个大城市。统计表明,至2012年底,共计有100多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设立在上海,占比为32%;深圳45家,占比为14%;北京37家,占比为12%;广州28家,占比为9%;天津17家,占比为5%;厦门16家,占比为5%;大连、青岛等城市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为48家,占比为15.4%;16个城市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数目合计为291家,占中国外资银行比重为93.26%。

二、外资银行进入产生的影响

(一)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目前我国国内共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共有将近100家的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营业性机构[4]。外资银行从进入中国银行业到取得较快发展的今天,对中资银行和我国银行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1.竞争压力效应

中国自加入WTO后迎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在资金、产品、管理、服务以及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的外资银行的进入都使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内银行深感压力巨大,这也带来了巨大的竞争效应,提高了我国的银行体系效率。

2.技术扩散效应

现代银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的影响更为重要。而目前广泛开展的网络银行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等相比传统业务来说更加依赖这些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平台。我国银行业的技术水平较大型跨国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纷纷效仿和学习其新的金融产品、新的服务方式以及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这样,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便逐渐向国内银行业扩散。技术扩散效应有利于国内银行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提高国内银行的竞争力。

3.制度创新效应

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是以主动地成为各种相关的国际和区域性协议的签字为前提,无形中将对政府的经济管制行为的不连续性与不稳定性以约束。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有助于金融监管人才的培育与监管技能的提高,这是良好监管制度的保障。外资金融机构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给国内银行带来了鲜活的制度教材,外资金融机构不断的金融创新为监管者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其他突发问题也将迫使监管者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1.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

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外资银行为我国引入大量的短期外汇资金上。大量外汇进入我国市场后,如果是以长期资金形式投入我国经济建设中,则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引入所需资金,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如果大量外汇是以短期资金形式进入我国并进行投机行为,则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一方面大量短期外汇进入我国市场后容易 导致对人民币需求上升,在外汇市场上造成人民币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的短期外汇可能造成我国局部市场的物价上涨。如北京市和上海市近两年房地产市场价格爆涨,短期外汇的投机行为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在华外资银行还有可能在我国经济状况发生波动时大举撤离我国市场,成为资本外逃的渠道,加剧我国经济的不稳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不利于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我国货币当局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利用 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 上不利于我国进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在于我国目前定义下的货币供给量M2中没有包括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这就使得现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的数值不准确。截止2005年23月,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已经达到1695.5亿元人民币,这代表我国现有的M2中遗漏了1695.5亿元人民币,而且随着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这种遗漏的金额将会更大。另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带来银行支付手段的革新,使得信用卡等电子货币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作用以及货币与货币替代品之间的转换便利,导致了我国原有货币界限被打乱,很难准确地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

[1]王满.全面开放后中外银行竞争态势的比较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8).

[2]Miller, S. R. and A. Parkhe. Patterns in the Expansion of U.S. Banks’Foreign Operation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8,29(2):359-390.

第2篇:外资银行发展范文

到2006年6月底,美洲银行成为中国建设银行的首家战略投资者;7月初,淡马锡成为建行的第二个国际战略投资者。与此同时,花旗银行、汇丰银行、高盛、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入到追逐中资银行的行列……外资金融机构参股中资银行,其强项业务的移植将为中资银行添加鲜活的血液。在此基础上中资银行冲击上市之举还被欺予了更多的期望。

据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5年12月5日新闻会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2家境外投资者入股17家中资银行。外资投资金额已超过165亿美元。占国内银行总资本的15%左右。其中,在国有银行领域,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中国建设银行54.66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国银行36.75亿美元;在股份制银行领域。亚行、花旗和汇丰银行等投资了交通、光大、民生、兴业、浦发、深发展以及筹建中的渤海银行等。总投资额为29亿美元;在城市商业银行领域,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投资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西安市、济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业银行,总投资额为5.6亿美元。

总的看来,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地域和运营门槛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已经相当广泛地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竞争;(2)人民币业务开放迈出重大步伐;(3)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速度加快,比重不断加大;(4)外资银行业务逐渐拓展,在许多领域体现出相当的竞争力。

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带给中国银行业的机遇

(一)有利于促进银行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的运行效率

金融业全面开放有助于国内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完善,对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第一,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打破垄断,增强竞争,促使中资银行服务成本的降低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资银行的进入,通过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还可以引人新的技术和理念,如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升总体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银行业的营运质量,提高运作效率。根据相关研究证明,随着外资银行进人程度的加深,虽然国内银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润率、非贷款收益率、费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时呆账准备率提高,从而促进我国本土银行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和建立分支机构

根据的对等互惠原则,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将会受到较少市场准入的限制。这为国内一些经营状况良好、资产质量较高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泛的生存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他们走出国门,积极拓展海外银行业务,扩大地域范围和业务领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促进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市场占有率。同时,中国的银行业也必须遵循国际“游戏规则”,即要按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这必然促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提高监管力度及有效性。

(三)增强国内银行的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点是要彻底摆脱传统体制下留下的种种包袱,尤其是不良资产。其中不良贷款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最大的“绊脚石”。外资的进入不仅能够丰富不良资产处置的资金来源,而且能够为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带来新的理念,毕竟外资投行在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国有着更为成熟的经验。外资银行的进入或参股国内银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资产,为国内银行增强资本基础,又能大幅度降低处置成本和信贷风险,提高国内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水平

中国银行业必须严格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及标准和方法进行运作和管理。这方面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来说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同时,也促使中央银行加强全方位和规范化的金融监管,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三、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一)对中资银行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健全的管理和内控制度、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以及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发达的信息通讯设备有助于增强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的能力。同时,许多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先进方法也是依据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而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对中资银行的业务形成冲击

外资银行的核心优势就是良好的服务、丰富的产品,用服务争夺客户,用产品吸引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消费者而言,无论是公司客户还是个人客户,谁的金融产品好,谁的金融服务周到、体贴,消费者就向谁聚集。在产品方面,目前外资银行公司业务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资、国际结算、存贷款、担保、汇款等方面。近几年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商业银行投放品种的3倍以上,显示出外资银行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优势。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善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贷款、按揭、存款及财富管理等服务,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比重往往超过50%。今后外资银行将会进一步充分利用其技术、经验、品牌和人才,创新和推广更多的产品,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三)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货币政策是一国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通过银行部门的传导才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组织形式中,外资银行的分行占绝大部分比例。由于分行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外国银行必须对其中国分行承担无限清偿责任,对中国储户和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相对于子行与合资行来说较为充分。但同时也意味着外资银行分行的经营管理受东道国的约束较少,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外资银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会被部分地抵消。

(四)银行业资本流动性危机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管制的放松和大量外资的流入,银行流动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胀。面对这种局面,从资产方来看,银行管理者扩大资产规模、追求高额风险利润,将贷款投向高风险产业或部门,如房地产、证券等,使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上升。而这些部门价格的上升反过来又会刺激贷款向这些部门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给银行的则是大量的坏、呆帐。从负债方来看,国际资本迅速流出时,造成对银行提现的压力,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又在国内存款人中间产生“羊群效应”,引发大规模的挤提,使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雪上加霜,导致银行破产。

参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加重银行危机的另一个原因。金融衍生工具是国际短期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来是套期保值、发现价格的工具,但随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衍生工具被过度虚拟化,加上其杠杆作用,往往被国际投机者利用,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助长了泡沫经济的膨胀。英国老牌投资银行巴林银行由于投机金融衍生品交易亏损10多亿美元而倒闭、日本住友商社高达28亿美元的亏损等风险事故,不能说不是国际资本流动风险加大的结果。

第3篇:外资银行发展范文

关键词:外资银行金融发展前景策略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第4篇:外资银行发展范文

[关键词] WTO 金融协议 外资银行进入

一、WTO金融服务协议

WTO金融服务谈判正式开始于乌拉圭回合,于1997年底,达成第一个《全球金融协议》。协议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各国做出的关于金融服务贸易的承诺。这些承诺分为两个维度:

一个是承诺所覆盖的子行业。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为例,协议对其细分为8个子行业。总体来看,欧洲及中亚地区、中东及北非地区发展中成员的平均产业覆盖率最高,在90%~100%。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次之,约为70%~80%。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产业覆盖率更低,约为50%~60%,加勒比海岛国最低,平均只有25%。

另一个维度是承诺所保留的限制政策。WTO允许成员在承诺中保留对银行准入和国民待遇的限制措施。69%的发展中成员保留了各种不同的限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限制外资银行设立,约一半的成员保留了此类限制。主要措施包括:禁止设立、审批、规定设立资格、数量限制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审批措施,约占35%。

2.限制业务范围,约45%的国家保留这一限制。对贷款业务的限制略多于存款业务。

3.限制外资持股比例,约30%的国家保留这一限制。对外资入股已有银行的限制多于新设银行的限制。

4.限制外资银行的资产、设施规模,包括明确规定数值上限、比例等。

5.限制外资银行的雇员国籍、数量等。

6.限制外资银行享受补贴和税收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只有29%的成员使用了这一限制。

二、谈判对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全球金融服务协议》虽然保留了一些限制政策,但保留限制措施的成员国比例不高,谈判后各国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有所放松。根据世界银行对各国银行监管政策所做的调查,本文计算出发展中国家在五年间拒绝外资银行进入申请的比率。发现谈判前后各国平均拒绝率由20%下降为10%。谈判前平均每个国家每年有1个外资银行进入,谈判后是2个。从外资银行数量来看,半数以上的国家存在10个以下的外资行;近25%的国家存在11个~20个外资行;存在21个~30个外资行的国家占9%;而存在30个以上外资行的国家占13%。

谈判后外资银行在资产规模上也得到进一步扩展。根据世行调查,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资产占银行同业的份额平均由1999年的30%上升到2005年的47%。而且外资行资产份额超过50%的国家由1999年的8个增加到19个,增长了2.4倍。

三、中国的外资银行进入与发展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WTO时,共有164家外资金融机构。但到2006年9月, 跃升至232家营业机构,总资产超过6000亿。2006年底,入世过渡期结束,监管政策明确了外资分行与子行的经营范围差异,一批外资银行分行开始专制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子行。到2007年年中,中国共有外国银行分行145家,外商独资银行15家(下设分行68家),外商合资银行4家(下设分行5家)。截至2008年9月30日外资银行的总资产比入世前增长了近2.5倍。

入世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不仅仅表现为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市场领域的扩展。以往受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外资银行主要定位于“外汇银行”、“富人银行”。而2007年,外资银行开始在人民币业务领域展开攻势。以上海为例,2007年末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62%,当年新增量是2006年的2倍。除了与中资银行短兵相接,外资银行也在基本尚属空白的细分市场大做文章。在中资银行涉足较少的中小企业领域,外资银行发挥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推出针对性产品。比如荷兰银行、东亚银行的中小企业理财产品,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的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产品。在金融服务更为薄弱的农村地区,外资银行利用国家政策支持优势,开始在局部地区设立营业机构。如汇丰银行在湖北、重庆、福建设立的村镇银行,渣打银行在新疆推出的小额农贷试点项目等。在地理空间上,外资银行开始从东部的经济中心城市向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扩展。在东部的二线城市中,苏州、杭州、宁波、东莞等地颇受青睐;而成都、重庆、武汉、沈阳则成为进军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桥头堡。

除了开发空白市场、拓展地理空间,外资银行还通过入股中资银行,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并获得业务本地化经验和政府关系资源。截至2007年末,已有35家外资金融机构入股23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达到200多亿美元。在入股对象上,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外,经济发达城市的本地商业银行也成为外资银行追求的对象。外资银行还利用在境外从事保险、证券等混业经营的经验和技术,在华投资或参股设立保险、证券、期货、租赁等金融机构。

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正成为外资银行的避风港。雷曼兄弟破产后,汇丰、花旗、恒生、德意志银行等外资银行不仅没有放缓在华的扩张脚步,反而都加快了在中国的营业网点布局速度。比如,华侨银行、瑞穗银行等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渣打银行在南昌设立分行;恒生银行,在天津设立第二家分行。由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华外资银行受此次金融风暴影响较小,总体继续保持稳健运行。2008年1月~9月在华外资银行共实现利润101.2亿元,同比增长112.7%。

WTO金融协议帮助外资银行成功降低了中国的政策门槛。这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跨越国境进入中国的大中型城市,而且使其业务范围更加广泛,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参与程度更加深入。中国为外资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稳定的需求,外资银行也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金融产品和融资资源,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5篇:外资银行发展范文

关键词:外资银行;经济增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9-0043-03

自1979年我国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以来,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迅速。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1979-1982年)、起步阶段(1982-1991年)、持续高速发展阶段(1991-1996年)和稳定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截止2005年12月末,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资银行在我国22个城市开设了238家营业性机构,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已经达到784.3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9%,外资银行的贷款余额为435亿美元,其中外汇贷款余额为280.4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外汇贷款总额的20.97%。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与壮大,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渐增强。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探讨了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

(一)在华外资银行通过发挥“鲶鱼效应”来促进经济增长

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带来了“鲶鱼效应”,即通过加剧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来提高国内银行整体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1]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作为其他产业的一种基本投入,也将会直接导致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下降,从而最终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1.外资银行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促进了我国国内银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品种的增加。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并产生危机意识以后,纷纷推出和大力发展新的服务品种,增强服务意识。表1列举了国内银行参照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和公司业务方面服务品种的创新。

2.外资银行发展带来的“鲶鱼效应”降低了我国国内银行因垄断而得以维持的高利润和高运营成本。这里引用郭妍和张立光(2000)的分析,[2]以外资银行在我国银行市场的贷款份额和资产份额来代表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程度,如表2所示,通过对1998-2002年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和贷款份额与国内银行费用率和利润率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与中资银行利润率和费用率之间呈现了负相关的关系,即在华外资银行贷款份额每增加1单位,中资银行的利润率下降0.063个单位、费用率下降1.360个单位;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每增加1个单位,中资银行的利润率下降0.211个单位、费用率下降1.139个单位。国内银行利润率和费用率的下降证明外资银行发展削弱了国内银行的垄断势力,迫使其努力缩减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二)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引入资金

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从根本上看,应该归结于资本的投入和技术与制度的进步。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既为我国经济增长引入所需资金,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储蓄的不足,改善我国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体可以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直接作用。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吸收我国国内储蓄,将众多的小额存款积聚在一起形成可以利用的大规模资金。另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通过对国内企业进行投资,促使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1996-2005年间在华外资银行在我国吸取的存款总额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截止2005年12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吸取的本外币存款已经达到近1696亿元人民币(约212亿美元);在华外资银行对国内发放的贷款除2004年与2005年有大幅度上涨以外,其余每年的贷款数额差别不大(200亿美元左右),到2005年12月末,在华外资银行对我国发放的贷款余额为3524.6亿元人民币(约441亿美元)(见图1)。

2.间接作用。外资银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引入资金的间接作用表现在外资银行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推动作用上。首先,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经营运作以及对母国客户提供有关来华投资咨询等服务,增强了外国企业来华投资的信心,间接为我国经济增长引入资金起到促进作用;[3]其次,外资银行的发展可以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便利外资企业的资金与结算等要求,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为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供进一步的支持;[4]再次,外资银行的发展增加了外部资金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渠道,外资银行广泛的国际纽带和庞大的分支机构拓宽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

(三)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技术创新

1.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直接有利于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技术创新。外资银行凭借自身在技术创新上的优势,通过“技术外溢”,使得我国国内银行整体技术水平有所创新和提高。主要包括在华外资银行带来的“技术示范效应”即国内银行通过向外资银行学习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在华外资银行带来的“技术竞争效应”,即国内银行因受到外资银行竞争的压力而加快自身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外资银行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即中外资银行之间通过合资、参股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合作时使得国内银行的技术有所创新。

2.在华外资银行发展间接有利于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外资银行在向我国企业发放贷款和提供服务时,通过调整贷款投向,关注贷款收回状况等渠道实现“技术外溢”,间接地促进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一)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

在华外资银行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外资银行为我国引入大量的短期外汇资金上。大量外汇进入我国市场后,如果是以长期资金形式投入我国经济建设中,则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引入所需资金,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如果大量外汇是以短期资金形式进入我国并进行投机行为,则会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不稳定因素。一方面大量短期外汇进入我国市场后容易导致对人民币需求上升,在外汇市场上造成人民币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大量的短期外汇可能造成我国局部市场的物价上涨。如北京市和上海市近两年房地产市场价格爆涨,短期外汇的投机行为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5]此外,在华外资银行还有可能在我国经济状况发生波动时大举撤离我国市场,成为资本外逃的渠道,加剧我国经济的不稳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在华外资银行发展不利于我国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我国货币当局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国进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在于我国目前定义下的货币供给量M2中没有包括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这就使得现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的数值不准确。截止2005年12月,在华外资银行的存款已经达到1695.5亿元人民币,这代表我国现有的M2中遗漏了1695.5亿元人民币,而且随着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这种遗漏的金额将会更大。另一方面,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带来银行支付手段的革新,使得信用卡等电子货币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作用以及货币与货币替代品之间的转换便利,导致了我国原有货币界限被打乱,很难准确地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控。[6]

三、结论

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一方面通过“鲶鱼效应”的发挥以及带来资金和先进技术等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积极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某种不稳定的因素,起到一定的负面效应。总之,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谓是利弊均有,要想更好地发挥在华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严格控制在华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则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其进行适当的政策引导。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完善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

WTO的后过渡期结束后,在华外资银行在我国将有一个更大、更全面的发展,要想继续发挥在华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首先需要完善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我国目前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基本上还处于经验式的管理阶段,重合规性监管、轻风险性监管,并且在具体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方法上也有待完善。因此,完善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应该通过建立健全《外资银行法》来进行,通过法律形式来约束在华外资银行的违法违规经营与操作,完善包括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在内的监管体系,加快对先进监管手段和方法的学习,加强同外资银行母国监管当局之间的合作,共同防范银行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

(二)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

要想更好地发挥在华外资银行的正面作用,最大限度降低外资银行的负面影响,除了对外资银行的行为有所规定以外,还需要进行自身的补充,对我国货币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由于我国目前定义下的货币供给量M2中没有包括在华外资银行存款,这就使得现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的数值不准确,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因此需要对此问题进行修复。一方面需要更新我国原有的货币界限,完善M2的具体数值,将在华外资银行存款数加入其中;另一方面,还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货币政策,使其在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准确统计的同时能更好地发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苗启虎,王方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金融业的影响[J].海南金融,2004,(12).

[2] 郭妍,张立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5,(2).

[3] M.K.Leung,Ricky Y.K. Are foreign banks sure winner in post-WTO China Business Horizons2006,(49).

[4] 安春梅.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的经济效应分析及监管措施[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10).

[5] 程继明.外资热钱涌向京城地产[J].中国投资,2005,(7).

第6篇:外资银行发展范文

关键词:外资银行;信贷可得性;中小企业融资;社会福利

一、 导 言

由于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有益的[1,2]。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

detragiache、tressel和gupta[10]的理论模型认为在监督高端借款者上拥有优势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会使该部分借款者获益,但其进入可能恶化其它借款者的境况并且导致整个社会福利的降低,另外该模型还表明如果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越大,则该国对私人部门的信贷就越少。petersen和rajan[11]从关系型信贷的角度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总信贷水平的影响,认为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市场竞争会加剧,以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融资关系就会受到破坏,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会降低,社会的总信贷水平也会下降。但dell’ariccia和marquez[12]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却得出了恰好相反的结论,认为当国内银行面临着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时,国内银行会通过向建立了关系型借款关系的客户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使得市场的总体信贷水平上升,所有借款者都将从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获益。国内王博[13]根据转型时期我国银行和企业的基本特征,建立了一个包括家庭——企业——银行的三部门两期模型,讨论了单纯的贸易部门开放以及贸易和金融部门的同时开放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不同效果,认为允许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增加总体信贷水平和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

(二)实证研究方面

一方面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会直接增加一国的信贷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国内银行信贷影响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国内总信贷水平的影响呈现混同性的特征。一项关于企业家的调查研究表明,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企业的信贷约束水平将会降低[14]。giannetti和ongena[15]对东欧国家的研究同样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所有的企业都会获益,虽然信息透明度较高的大企业的获益更为明显。papi和revoltella[16]的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信贷主要是提供给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因为对当地私有部门信息的评估非常困难,很多企业缺乏透明性甚至无法得到相关信息,外资银行通过“摘樱桃”行为,挑选最优质的借款人,尤其是来自母国的公司。clarke等[17]通过对拉丁美洲国家信贷行为的研究表明,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相比在平均水平上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更少,虽然这在拥有较大外资银行份额的国家并不是事实。weller和scher[18]利用bis的银行业统计资料,对107个发展

p=1[]λs[]λs+λb+πλb[]λs+λb

=1[]π+(1-π)λs[](1-λh)(3)

对比式(1)和式(3),并且注意到λh>0,1-λh-λs>0的事实,易证λh+λs>λs[]1-λh,因此混同均衡的利率水平rb总是小于p,因为在非混同均衡下eh类的企业被甄别出来并且被排除在混同均衡之外,此时银行必然要面对一个更加恶化的借款者的集合。

四种均衡的结果总结如下:

a.混同均衡,如果r>rp且rh>rp,此时为混同均衡,所有的项目都获得了融资,并且没有任何监督成本被支付。

b.分离均衡,如果rh

c.准混同均衡,如果rhp,并且rs

d.借贷约束均衡,如果rhrh,并且r<min[rs,p],此时均衡为银行仅监督拥有硬信息的eh并向其提供借款,企业es和eb都不能从银行获得任何融资。

(三)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的信贷市场均衡分析

考虑外资银行进入的情况,假定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相比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在监督拥有硬信息的企业emh上具有成本优势,用ch-δ表示,但由于关系型贷款、地理、文化、习俗等原因而在监督拥有软信息的企业es上存在劣势,其成本用ch+δ′表示,其中δ>0,δ′>0。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当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提供服务方面不存在差异时,企业会选择到本国银行借款。

很明显,前面提到的四种均衡结果的结论依然成立,除了在rh的定义中将银行监督拥有硬信息时所花费的成本ch替换为ch-δ,相应的其它情况亦是如此。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拥有硬信息的企业eh以更大的概率被分离出去,混同均衡变得更加不可能。在仅有国内银行的非混同均衡中,由于结果不依赖ch,因此当这三个可能结果出现时参数取值并不发生任何变化。

下面让我们考虑信贷在本国银行和外资银行之间的配置。如果均衡结果依然是混同均衡,此时没有任何监督成本发生,则外资银行拥有的良好的监督硬信息的技术则是无关紧要的,所有企业将仅从国内银行那里借款,形成国内银行供给所有市场份额,而外资银行不提供任何信贷的结果,此时总的信贷总额为1。而在其它情况下,拥有硬信息的大企业eh,由于在外资银行处能够获得更好的贷款条件,将在外资银行处借款,而其它企业则在国内银行处借款。在准混同均衡条件下,总的信贷总额为1,外资银行所占份额为;在分离均衡的条件下,总的信贷总额为λh+λs,外资银行所占份额为λh[]λh+λs;而在信贷约束均衡d下,信贷总额为λh,外资银行所占份额为1。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借贷市场的总体信贷水平呈下降趋势。实际上由于eh和es在各国比例上的异质性,这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至于一个国家究竟处于上述讨论的四种均衡结果的哪一个,则主要取决于监督成本的大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外资银行的份额越大的国家,国内的私人信贷就越少。

四、 外资银行进入的成本效率

和社会福利分析

(一)成本效率与外资银行的进入

如果我们用管理费用(overhead costs)来表示成本效率的指标,在外资银行的进入导致经济的均衡从混同均衡向其它均衡演化时,管理费用必然上升,然而这种上升却不一定是福利恶化的。

考虑成本效率和外资银行进入的关系,该模型的结果仍然是模棱两可的。不同均衡类型下的成本效率与外资银行进入状况的关系可详见表3。

表3 成本效率和外资银行进入的关系 []混同均衡[]准混同均衡[]分离均衡[]信贷约

束均衡[]监督成本与

总信贷的比率[]0[]λh(ch-δ)[]λh(ch-δ)+λscs[]λh+λs[]ch-δ外资银行

市场份额[]未定[]λh[]λh[]λh+λs1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如果经济的均衡是从准混同均衡向分离均衡演变,则监督成本就会上升。而随着外资银行份额的不断提高,均衡将由分离均衡向信贷约束均衡演化,相应的监督成本则会出现下降。实际上,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均衡位置的不同,我们无法就成本效率和外资银行进入份额得出任何一成不变的确定关系。

(二)均衡的福利分析

由于存在逆向选择,初始均衡必然并非社会最优,那么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否减轻市场扭曲,增进社会福利呢?结果是未定的,主要原因是在外资银行进入的情况下,拥有软信息的企业es的境况不但不会变好,而且有时会变坏。

如果我们将社会福利定义为:社会福利=总产出-投资成本-监督成本。那么考虑非混同均衡的情况,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监督硬信息的成本由ch下降到ch-δ,使得混同均衡对于eh不再具有吸引力,此时均衡结果是非混同的。那么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均衡结果能否发生变化呢,比如从分离均衡变为准混同均衡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当混同均衡被排除掉以后,均衡结果将不再依赖于参数ch,所有最初的均衡结果是分离均衡的将依然是分离均衡,其它情况亦如此。对于企业es和eb来讲,均衡支付并未发生任何改变,而对于企业eh而言,由于其支付了更低的利率,因此其境况会变好。所以如果初始均衡不是混同的,则外资银行的进入具有福利增进的效果,但福利收益的分配不是均匀的,它将被拥有硬信息的大企业所独吞。

如果最初的均衡结果是混同均衡,且监督企业eh的成本非常低,则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混同均衡将不再是最终的均衡结果。在监督拥有软信息的企业es的成本也较低的情况下,均衡将由混同均衡a变为分离均衡b,此时eb类企业将不再获得融资,总的信贷水平下降,但其对总的社会福利的影响是模糊的。其大小取决于不借款给eb类企业的收益同监督其它企业所花费的监督成本的大小的比较。其中社会福利会下降的一个可能原因是监督成本eh可能会小于通过较高的成本对eb类企业的补贴。由于成本还包括了监督es类企业的的成本和考虑到eb类企业的项目获得成功后的租金所形成的机会成本,在ch=rp-1条件下所发生的由混同均衡a向分离均衡b的变迁如果是社会最优的,那么就必须要求在监督硬信息方面的成本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

在监督拥有软信息的企业es的监督成本非常大且逆向选择的成本却非常小的条件下,均衡将由混同均衡演变为准混同均衡c。此时将es和eb类企业相分离将是无利可图的,总的信贷水平不变,而由于增加了额外的监督eh类企业的成本,致使社会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在监督软信息的成本和逆向选择的成本相对于项目的总收益r都较大时,均衡结果将由混同均衡a演变为信贷约束均衡d,此时由于es和eb类企业都将不再获得融资,总的信贷水平必然下降,然而此时对社会总体福利的影响却是模糊的。其大小取决于不再为eb融资所获得的收益同监督eh的成本以及失去为es类企业融资所获得收益的比较。实际上在监督拥有硬信息企业的成本ch很高时,将会导致社会总体福利的下降。

五、 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外资银行倾向于借款给拥有硬信息的大企业而不是拥有软信息的中小企业[14]。在本文中,我们构建了一个解释外资银行进入效应的模型,结果表明:由于外资银行在监督硬信息方面具有成本优势,但在监督软信息方面处于劣势,伴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总的信贷水平、成本效率和社会福利有可能得到改进,但这种结果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一定成立的。对于模型的某些参数而言,外资银行进入的“摘樱桃”效应可能会非常明显,而该效应会减少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银行的管理费用并最终有可能造成社会福利的降低。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的国内信贷水平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可能带来信贷紧缩,也可能带来信贷扩张。在信贷紧缩情况下,外资银行进入在促进东道国国内银行改进经营管理技术,提高效率的同时,又很好的抑制了这些银行的盲目投资和信贷,因此,是有利于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相反,若外资银行的进入仅仅导致更多信贷扩张作用和市场的过度竞争,则外资银行和东道国的国内银行必将一起陷入“扩大贷款——违约风险增加——不良贷款增加”的恶性循环中,使东道国的经济、金融领域出现过热现象,相应的金融体系则走向脆弱。

据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要解决在金融开放尤其是外资银行进入过程中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不仅要从增强中小企业实力、建立完善的担保和社会征信体系等增强中小企业自身资信水平的方面出发,还要考虑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背景,解决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的问题。不能仅仅采取国家信贷政策指导、政府政策鼓励等短期的强制性、半强制性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采取治本的策略,从解决商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对中小企业 “惜贷”的成因入手,通过经济的或半经济的综合手段,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市场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包括外资银行)主动向中小企业贷款。

参考文献:

[1] 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35(2):688-726.

[2] beck t,

levine r. legal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c].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3136 washington d.c.;world bank.,2003.

[3] walter

g. protectionism and international banking: sectoral efficiency, competitive structure and national policy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83, 7(4):597-609.

[4] gelb s. the uruguay round: services in the world economy [r] .the world bank and un center on transitional corporations. washington ,d.c.1990.

[5] stiglitz j e. the role of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c]. in proceeding of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3. 19-52

[6] goldberg l ,dages b g, kinney d. foreign and domestic bank particip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 lessons from mexico and argentina[c].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7714 , 2000.

[7] schiffer m, weder b. firm size and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world survey results[r]. discussion paper 43,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washington ,dc. 2001.

[8] 毛泽盛. 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 stein j.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capital allocation: decentralized versus hierachical firms [j]. journal of finance , 2002, 57 (5 ):1891-1921.

[10] detragiache e, tressel t, gupta p. foreign banks in poor countries : theory and evidence[r].imf working paper 06/18. 2006.

[11] petersen m a., rajan r. the effect of credit market competition on lending relationship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407-443.

[12] dell’aricca g , marquez r. information and bank credit alloc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4,71(2): 185-214.

[13] 王博.不良贷款、路径依赖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j]. 当代经济科学, 2005(5):31-38.

[14] clarke g r g., cull r , martinaz-peria m s. does foreign bank penetration reduce access to credi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asking borrowers? [r].unpublished; washington: world bank. 2001.

[15] giannetti

m a, ongena s.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evidence from foreign bank entry in emerging markets[r].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005.

[16] papi l, revoltella 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banking sector: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ceecs[r]. in colombe e, driffill j, eds the role of financial markets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physica,2003:155-178.

[17] clarke g r g, cull r , martinaz-peria m s. bank lending to small businesses in latin american: does bank origin matter?[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5,37(1):83-228.

[18] weller c, scher m.multinational banks and development finance [r]. center for european integration studies, zei working paper b99-16. bonn, germany: university of bonn, 1999.

[19] bhattacharaya. the role of foreign bank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urvey of evidence [c]. working paper ,cornell university,1993.

[20] haber s, musaccio a. foreign banks and the mexican economy: 1997-2004[c].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2005.

第7篇:外资银行发展范文

【关键词】外资银行 动因 影响

引言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条件方面逐渐放宽,随着2006年12月颁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外资银行在我国实现了零售银行业务,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越来越多。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抓住外资银行所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保证促进我国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是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一)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背景。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和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具体来说,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要背景因素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是我国金融行业改革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和金融制度变迁的必然选择。这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变迁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另一方面是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金融制度的改革与变迁使得外资银行逐渐开始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当中。

二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也是经济全球化局势下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逐渐进入到全球化的局势当中,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平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外资银行的进入。

三是外资银行的进入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必然要求。世界贸易组织本身就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的一个经济组织,我国自2001年7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根据世贸组织WTO的协议,要求我国的银行业必须遵从WTO协议的六项基本原则的规定。我国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速度。

(二)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1979年,我国首次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非营业代表处;1981年,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南洋商业银行在经济特区深圳设立,自此,我国开始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对外开放经济特区设立外资分行;到1990年开始,允许设立外资银行分行的区域从经济特区拓宽到沿海开放城市。随着外资银行逐渐进入到我国金融市场当中,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行业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设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也是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人民银行颁布了专门的关于中外合资银行和外资银行设立管理方面的条例。第二阶段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到90年代的中后期。第三阶段自1997年开始到2001年,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调整的阶段。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发展的阶段。

(三)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特点。

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外资银行采取全局的观点,制定了长远的规划和目标,从而提高外资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发展,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设置地点和业务领域普遍比较集中,从图1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外资银行主要集中在我国沿海地区。三是外资银行在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当中涉及到多个经济组织。四是中间业务是外资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传统业务的比例相对较小。五是外资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充分的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图1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分布

二、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

(二)动因分析模型的构建。

要分析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首先可以构建一个专门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分析模型。动因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在这个模型当中,FBNUM表示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营业性网点数量,ACSTFUN表示外资银行长短期贷款在我国银行业的所有资产中所占的比率,AEQUITY表示外资银行所有者的权益占我国银行业的比例。在这个模型当中,这三个变量就是作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程度衡量指标,是一个变量,除此之外,这个模型中的变量还包括了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INFL以及外资银行的在华直接投资金额FDI。

(二)动因分析的结果。

根据上述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分析模型对我国1994年到2004年10年间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进行分析。首先运用Eview3.1软件当中的Panel Data模块对我国这12年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根据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和分析,并根据上述动因分析模式进行最小二乘回归计算外资银行在这10年间进入我国的动因回归结果。我国1994年到2004年10年间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分析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1994年到2004年10年间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分析回归结果

根据动因分析模型对1994年到2004年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进行分析,可以得知R2值在调整前和调整后的值分别是0.94928和0.927556,F的值为43.69。然后在从表格的回归结果的拟合优度以及F值中可以看出,先对回归计算和分析模型进行显著性的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分析1994年到2004年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分析模型的选择与设定是正确的,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这10年间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营业性分行的数量变化。采用最小二乘回归计算动因分析模型,其回归系数t统计的计量科以表明外资银行的回归系数t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下降,只有我国的通货膨胀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动因回归的结果分析。

一方面,从1994年到2004年10年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分析模型回归结果可以得出,我国的GDP受到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营业性分行的数量、外资银行的长短期存款、外资银行的股权这三个变量明显的影响,同时这三个变量也影响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从模型回归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在1994年到2004年这10年间,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速度越来越快,呈上升趋势,并且在这一阶段当中,外资银行把重点放在增长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市场潜力上,加快熟悉我国的市场,并根据具体的情况和他们的长远规划建立外资银行的经营体系。

另一方面,从模型回归的结果中,还可以看出FDI受到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营业性分行数量、外资银行的长短期存款、外资银行的股权这三个因素的影响,这也就说明了外资银行在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时需要考虑外资银行在华的投资总额,即FDI。

最后一点,从模型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仅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为变量,进行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模型进行分析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三、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又使得我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一是由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增强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压力,外资银行的进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了“狼来了”的压力。与国内银行业相比,外资银行在资金、产品、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技术等方面都有国内银行业无法企及的优势,在巨大的外资银行的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国内银行业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增强银行的竞争力,从而使得我国的银行业逐渐改变原有的管理经营理念,我国的银行服务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逐渐缩小了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有效的提高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和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二是由于扩散效应的影响,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技术水平。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银行业逐渐从传统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行业。从银行的技术水平来看,我国的国内银行业与大型的跨国银行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外资银行进入我国能够给国内银行业带来新的金融产品、新型的技术和服务形式,加强国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等。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业在竞争的过程中增强了外资银行技术水平的扩散,这种技术扩散效应能够显著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技术水平,从而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提高银行经营的效率,增强国内银行业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改变原有的银行经营制度,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外资银行在我国经营的过程中为我国的金融业提供了一个相对规范的竞争环境,从而能够改变我国银行业的制度,降低经营的风险。

外资银行的进入为我国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我国银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一点是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我国银行业的脆弱性显著增强。其次是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我国的国内银行业的短期经营成本显著增加,导致我国银行业受到严重的冲击。第三点是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我国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下降。第四个是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我国政府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的控制能力明显减弱。

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措施和策略

要有效的利用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积极影响,降低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消极影响,增强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和手段。

一方面,我国政府需要全面的、综合性的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可以从四点来考虑,一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能力,调整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二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通过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三是要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增强我国银行业和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我国需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国内银行业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关系。一是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在市场竞争当中属于平等关系,因此需要我国银行在公平的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我国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这个合作是建立在中外银行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中外银行的相互合作实现双赢的局面。

最后一方面,是我国应着力完善政府对外资银行的监督和管理制度,要积极构建和健全我国外资银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我国与外资银行的母国在银行经营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之间的联系,通过双方监管,加强外资银行的监管力度,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五、结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的外资银行越来越多,在我国整个金融业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文章首先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背景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构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分析模型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对我国银行业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经营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增强我国银行的经营效率出发,提出了我国银行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措施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徐璋勇,梁洁.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05).

[2]鲁明易.母国流动性危机与外资银行的贷款供给――基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1,(09).

[3]刘彬,曾勇,张波,李强.市场特征、多期信贷竞争与外资银行进入模式[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34.

第8篇:外资银行发展范文

关键词:个人理财产品 外资银行 产品营销 营销策略

自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不断入驻我国,外资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产品受到居民的喜爱。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多家被卷入“理财门”,亏损比较严重,出现信用危机,外资银行急需开发适当的营销策略,来适应市场环境,扬长避短。

一、外资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与优势

(一)出现信用危机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居民在选择个人理财产品的时候往往偏向于外资银行,认为外资银行更加专业、经验丰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外众多银行破产倒闭,我国居民对外资银行的信心受损,加之随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以及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系被集体投诉,众多外资银行个人理财出现亏损的现象使得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大众的质疑,外资银行出现很强的信用危机。

(二)理财产品集中于风险品种

外资银行被爆出现零收益及亏损的现象,金融危机出现是其部分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主要集中于风险性比较高的品种,产品组合设置不够合理,过分的追求高收益,没有注意风险的规避。外资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是投资于国际,相较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这样就使得外资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风险比较高,产品收益性更加不确定,受国际资本影响比较大。

(三)品牌优势比较突出

外资银行在我国走的是贵族路线,由于其网点的限制,外资银行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主要为这些城市富有的人提供理财服务,理财门槛比较高,不为一般百姓服务,外资银行往往为这些小部分客户提供尊贵服务,而国内银行是面对大众的,服务往往比较普通,相对来说外资银行对这些富裕人群树立品牌意识,注重背后的品牌理念,外资银行对细节要求比较高,处处体现自身高端的理念,让客户得到最好的服务,而外资银行在我国网点比较少,另一方面更显得好事物是稀少的,增加大众心中外资银行是高端的理念。

(四)外资银行企业文化优秀

一个企业能否长久发展与其企业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外资银行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能够长盛不衰,与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外资银行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各个子公司都传承者自己银行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影响着每位员工,无形中增加了银行职工对银行的忠诚度。

二、外资银行在华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

(一)产品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只有满足顾客需求的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外资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要想被我国居民接受,就应该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理财产品,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资产状况、生命周期以及客户偏好,为客户选择适合的个人理财产品,一般来说属于高额财富初期阶段的客户比较偏向于进行激进投资,而处于成长阶段的客户比较注重财富的保值与增值,而处于稳定期的客户偏向于财富的收益情况与自身风险承受相匹配,外资银行可以根基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产品配置,选择适合客户需求的个人理财产品,这样才能满足客户需求,促进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二)渠道营销策略

外资银行在我国普遍存在营业网点比较少的状况,而我国商业银行则拥有众多的网点,相比来说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外资银行应该多开展其他渠道。一方面,外资银行可以在我国适当的加建营业网点;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外资银行可以推广网上银行以及手机银行等方式为客户服务,随时以电话、短信、邮件的方式将顾客理财产品的状况告知顾客,通过视频、语音、电话等方式与顾客进行沟通,满足客户要求。

(三)客户开发营销策略

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的关键是在我国开发更多的个人理财客户,所以客户开发是非常关键的,首先,外资银行可以采取电话营销的方式开发新客户,根据客户需求通过电话方式与之沟通,让其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其次,可以通过各种会展寻找新客户,会展上可以获得大量的潜在客户信息,还可以与潜在客户面对面的交谈,同时也起到宣传作用;最后,银行还可以通过现有的客户挖掘其身边的潜在客户,为银行推荐客户给予一定的激励,促使更多的客户购买银行个人理财产品。

(四)服务营销策略

现在社会顾客通常要求比较高的服务,服务也是品牌质量的一种体现,外资银行为了在我国更好的进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应该提供更好的服务,银行应该注重顾客忠诚度与满意度的建设,根据客户的不同提供个性化服务,对客户跟踪服务;同时加强外资银行的品牌建设,增加客户的认可与满意度,赢得客户的认可。

三、总结

总体来说,外资银行入驻我国时间不久,被中国居民接受程度不高,又由于2008年进入危机,外资银行关于个人理财产品又出现诸多问题,外资银行在我国进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是面临着很多困难的。外资银行应该根据市场状况的变化调整在华营销策略,开发新客户、寻找其他营销渠道、提高顾客服务等营销策略,增加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外资银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克贵,王雄.外资银行在华理财业务营销策略——以花旗银行大连分行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0(11)

第9篇:外资银行发展范文

关键词:外资银行 商业银行效率 理论机制 实证研究

一、引言

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取消了外资银行在地域和客户方面所受的限制。此后,外资银行在华扩张势头日益迅猛,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机构数和资产自2004年开始,尤其是2006年之后,不断快速增。截至2009年底,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银行在华设立33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2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4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95家分行,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4家银行在华设立229家代表处。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快速发展,其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外资银行与我国本土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对我国本土银行的发展带来负面冲击,另一方面,也会对我国本土银行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促使本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为我国银行业学习海外的管理技术经验提供了便利,这些也是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长远目的所在。

在我国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研究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我国本土商业银行要积极面对外资银行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竞争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效率,另一方面,我国在实施开放的同时,要保证金融环境以及本土金融业的稳定。因此,有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研究对我国金融实践改革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研究

有关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主要有三个观点,即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不利的影响,或者影响不确定。

第一种观点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早期的代表性研究有Gray(1981),Goldberg和Saunders(1981),他们都肯定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系统整体效率的提高。此后,Levine(1996)对外资银行进入促进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传导机制进行了阐述,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并通过竞争机制优化了东道国银行业的资源配置,促进了东道国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东道国国际资本渠道的构建,从整体上提升了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Agenor(2000)进一步认为外资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提高了东道国的金融监管能力,促使东道国不断完善其信息披露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了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Mathieson和Roldos(2001)也认为,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新的技术、产品、服务、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本,以及其所带来的竞争压力,都促进了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

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对此观点提供了支持。如Claessens和Glaessner(1998)对韩国、泰国、新加坡等8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银行业开放度与本土银行业效率水平显著正相关。Denizer(2000)的实证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给土耳其的国内银行带来了竞争压力,提升了土耳其银行业的效率。庄起善(2005)的实证结果显示,外资银行的进入促进了中欧东欧国家银行业效率的提升,而具体提升幅度则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以及银行业的发展水平。张荔、张蓉(2006)的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作用大小受竞争环境、金融发展水平以及金融监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此外,Demirguc-Kunt,Levine,和Min(1998),以及Demirguc-Kunt和Huizinga的实证结论也支持了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积极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不利于东道国银行业的发展。Terrel(1986)认为,外资银行的竞争会降低东道国本土银行的份额和利润。Stightz(1993)指出,外资银行侵占了质量较高,利润较丰厚的市场和客户,使国内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利润损失,影响了本土银行业的稳定性。

部分学者对此观点进行了实证支持。Barajas、Steiner和Salazar(2000)对哥伦比亚的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降低了哥伦比亚银行系统的贷款质量,增加了管理成本。Levy和Micco(2003)对八个拉美国家的实证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降低了这些新兴市场国家银行的绩效。Uiboupin(2005)以1995-2001年中欧东欧转轨经济国家的银行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结果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有不利影响。

第三种观点认为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正负影响不确定。Hermes和Lensink(2002)认为,只有在外资银行规模达到某一最优水平时,外资银行的进入才会促进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并且其促进作用与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张蓉(2006)对拉美17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有赖于东道国金融发展的初始条件、外资银行经营水平、竞争环境等因素。

(二)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研究

有关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研究,也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外资银行能否促进我国银行业效率提高。

高晓红(2000)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的竞争压力推动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国内银行业的效率。王丽(2007)认为外资银行带来的竞争可以引发国内商业银行的不断创新,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

部分实证结果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的观点进行了支持。如陈奉先、涂万春(2008),郭妍、张立光(2005),罗旋(2008)等基于我国不同商业银行历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都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

赵智文(2007)认为从长远来看外资银行进入将会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效率,但就短期而言,则对我国银行业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王婧(2007)也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会引发我国本土银行客户和人才的流失,并且增加了金融监管难度,因此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也有部分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杜群阳,朱佳钰(2010)的实证结果表明,外资进入未能改变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而外资进入带来的竞争效应造成我国银行成本费用率和经营风险有所上升。吕凯波(2008)的实证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国内银行向外资银行学习的过程中成本增加,导致效率水平的下降,但长期来看,中资银行提高了竞争力,效率水平会得到较大的提高。马慧敏(2007)经过实证研究认为,总体而言,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绩效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

(三)文献评述

对于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问题,理论和实证研究目前都尚无统一定论。外资银行能否促进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经济金融发展和宏观环境的情况。而目前针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研究,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较少,实证研究大部分也只简单使用国外学者的模型进行检验,很少有学者能够联系我国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本文将联系我国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状况,对外资银行的开放政策等宏观环境,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并在对国内大部分学者所使用的实证模型微调后进行实证分析。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一)外资银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传导机制

已有理论研究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主要通过竞争机制,创新机制,风险传染机制对东道国本土银行业效率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下面结合我国现阶段情况逐个分析。

外资银行的进入和不断发展日益激化了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一方面,来自外资银行的压力迫使国内银行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并吸引新的客户,不得不降低金融产品价格,减少存贷款利差。净利息收入的减少刺激国内商业银行积极扩展其他业务收入来源,同时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积极推出新产品开拓新业务,促进了本土商业银行的业务多元化,提高了银行业的效率。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冲击。外资银行凭借其产品创新、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和优质客户,使我国本土商业银行的收益能力下降,增加了其维持客户的成本,不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效率的提高。

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经营经验,这些都将在外资银行与中方合作与竞争,中外资银行间的人才流动方式等被中方商业银行所学习,比如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直接将其管理创新代入了中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其盈利水平的提高,提升了银行业的效率,这就是外资银行影响国内银行业效率的创新机制。

随着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壮大,中资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增加了我国银行业受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可能性,对商业银行效率的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

上述分析厘清了外资银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传导机制,为实证分析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二)影响传导机制的国内环境因素

上文所分析的传导机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国内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状况。

已有的研究显示(Lensink & Hermes,2004),经济发展水平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效率产生影响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绩效的促进作用较低。我国从逐步对外资银行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作用也将发生改变。

部分实证研究显示(Bayrakatar & Wang,2004;Lensink & Hermes,2004),外资银行进入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时,对该国的银行业效率影响相对明显,而对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同样,随着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绩效的影响也会相应改变。

我国金融监管水平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的程度。我国自2006年12月实行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以后,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速度有所提高,这反过来又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挑战。对银行业的金融监管无形中为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增加了一项约束,虽然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实证检验证明这一约束作用,但金融监管对传导机制的影响也不得不考虑在内。

上文对外资银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传导机制以及影响传导机制的国内环境因素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银行业的宏观环境,促使其效率的提升,也为后文的实证提供了依据。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与变量选择

目前检验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效率影响时,广泛使用Unite(2003)和Claessens(2001)的实证模型。本文参照已有的模型,实证检验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1)

此外,为检验我国市场环境因素对外资银行影响本土银行业效率传导机制的影响,在(1)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状况和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交叉项作为解释变量(马如静,2009),得到模型(2)-(4),分别检验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否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金融监管水平的约束作用。

上述模型中的变量具体定义如表2所示。被解释变量Ei,t代表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包括净利息收益率,利润率,营业费用率;解释变量FSt代表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由外资银行资产占本国银行总资产份额表示,GDPG,SMN2,以及FREEDOM分别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程度;Banki,t和Macrot分别表示银行层面和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银行规模,营业费用率,资本充足情况,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当以营业费用率为应变量时,控制变量中不包括该变量。α,β,γ,θ分别表示相应的系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8至2007年12家代表性国内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这12家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以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实证有关银行层面的数据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9-2008)相关数据计算而得,有关宏观经济层面的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8)整理而得,代表金融监管程度的金融自由化程度变量FREEDOM数据来自于Kane,Holmes和O'Grady(2007)。

(三)实证检验

(1)ADF单位根检验

对面板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采用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可知,各时间序列皆非平稳,但其一阶差分均在95%或90%的置信度下平稳。可利用面板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2)模型分析

考虑到各银行之间的差异以及样本包括了国内大部分银行的特征,本文采用变截距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为了减少由于截面单元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采用GLS(Cross section Weights)估计方法。利用Eviews5.0对基本模型(1)进行估计的结果见表4。

注:上标***,**,*,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结果显示,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净利息收益率,利润率,营业费用率均显著正相关。其中,有关利润率的回归拟合情况最佳,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以及银行层面和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较高的显著性检验;而以营业费用率为应变量的回归拟合度较低。

进一步考虑宏观环境因素的制约,利用Eviews5.0对含约束项的模型(2)-(4)进行估计的结果见表5至表7。

表5中列示的结果显示,引入经济发展水平和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交叉项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各因变量仍显著正相关,且各模型的拟合优度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交叉项仅与净利息收益率显著负相关,在其他两个方程中不显著。此外,有关营业费用率的方程拟合优度较差,低于50%,解释力不佳。

表6显示,引入金融发展水平和外资进入程度的交叉项后,外资进入程度与应变量相关的显著性降低。此外,交叉项无法通过以利润率为应变量的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有关营业费用率的回归拟合度较差。

表7显示,引入金融自由度和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交叉项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营业费用率不再相关,而交叉项仅与营业费用率相关。总体而言,交叉项对于模型解释力的改善没有明显作用。

(四)结果解析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解析实证结果:

(1)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和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外资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的竞争优势,迫使我国本土商业银行不断改善自己的经营管理效率,而外资银行的先进产品和经营管理经验的外溢,为本土银行业积极创新提供了条件。在竞争机制和创新机制的作用下,外资银行的进入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实证结果证实了这一点,除引入金融发展水平和外资银行进入交叉项后在以净利息收益率为应变量的估计中,外资银行份额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余模型估计中,外资银行份额这一变量均通过了较高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确实有积极的影响。

(2)外资银行进入与我国商业银行营业费用率正相关。

外资银行进入通过竞争机制和创新机制的传导,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以促使我国银行业营业费用率降低。但实证结果与之相反。基于我国银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竞争压力,促使国内银行业增加了营运投入,包括引入新的技术和设备,加强管理投入和员工培训等,使得在短期内,营业费用不减反增。但从长期来看,这些投入是本土银行提升营运效率的基础,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外资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最终会促使我国商业银行降低营业费用,增强自身效率。

(3)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有一定约束作用,而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自由度的约束作用较不明显。

引入宏观环境约束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交叉项后的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交叉项前的系数为负,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绩效改善会逐渐减小,但此约束作用仅在对净利息收益率进行回归时显著。金融发展水平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交叉项与净利息收益率正相关,与营业费用率负相关,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Bayrakatar等,2004;Lensink等,2004)不符。此外,金融自由度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交叉项对银行效率的影响相当微弱且不显著。由于我国目前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水平尚不高,虽然近年来有较大提升,但提升幅度仍有限,不足以对外资银行进入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传导机制产生显著影响。此外,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时间尚短,对我国银行业绩效的影响尚不够深入,相关宏观环境的约束作用也尚未彰显。但值得肯定的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确实存在影响。

五、政策建议

结合上文的传导机制分析和实证结果,以及我国的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提出下列政策建议:

(1)鼓励外资银行的进入

外资银行的进入,通过竞争机制和创新机制,确实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从长期来看,竞争的压力也将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降低自身的营运成本,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鼓励外资银行进入,并逐步审慎的扩大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和地域范围限制,同时,应鼓励外资银行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与服务,从而通过传导机制,激励国内银行业效率的提升。

(2)促进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有效合作

国内商业银行通过与外资银行的有效合作,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学习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产品与服务技术,加强创新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与外资银行利用优势互补在产品和服务上进行合作,促使我国银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3)有效提高监管水平

基于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为防止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激烈竞争导致银行风险防范意识降低等问题,有必要加强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力度,以降低“风险传染机制”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对新进入的外资银行的在华经营状况,也要加强监督,防止其不当经营影响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Claessens, Demirgü, Kunt, Huizinga. 2001. 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 Denizer. 2000. Foreign Bank Entry in Turkey's Banking Sector 1980-199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ssues and 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3] Claessens & Glaessner. 1998.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Asi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11.

[4] Hermes. & Lensink. 2002. The Impact of Foreign Bank Entry on Domestic Banks in LDCs. Foreign Banks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Poznan University Press.

[5] 庄起善,麦挺.外资银行进入对转型国家银行部门的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5.1.

[6] 张荔,张蓉. 外资银行进入与东道国体系的效率改进:新兴市场国家的截面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6,1.

[7] 陈奉先,涂万春.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东欧国家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J]. 世界经济研究,2008,1.

[8] 郭妍,张立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 经济科学,2005,2.

[9] 马慧敏.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4.

[10] 吕凯波.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研究[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1.

[11] 赵智文.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体系的影响[J]. 产权导刊,2007,2.

[12] 王婧.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8.

[13] 苗启虎,王方华.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金融业的影响[J]. 海南金融,2004,12.

[14] 高晓红. 低效率均衡及其改进-外资银行进入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困境的解除[J]. 金融研究,2000,6.

[15] 叶欣.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6,2.

[16] 王丽.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 时代经贸,2007,5

[17] 张晓慧.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产生的效应分析[D]. 西南财经大学,2007.

[18] 徐德芳.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 重庆大学,2009.

[19] 李会.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20] 马如静.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绩效影响研究[D]. 南开大学,2009.

[21] 王忻,马永红,王国峰,郑晓齐.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J]. 管理世界,2007,12.

[22] 黄宪,熊福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