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品市场分析范文

医药品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品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医药品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药品价格管理;两方博弈;药厂;医院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177-04

我国的药品市场的定价问题受到了各界的关注,药品定价问题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政府也非常关心。在药品价格决定中,各利益相关方都会间接或者直接地对价格的决定过程产生影响。我国药品的分销80%以上都是通过医院进行的,特别是,处方药的销售基本是由医院垄断的,因此,制药企业与医院的关系在中国现行的医疗药品管理体制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一个简单的药厂与医院的价格决定模型。

制药企业作为药品的生产者与供给者,其向医院的药品供应(不考虑零售药店的药品需求)在药品的流通链中处在第一个环节,是一个药品批发市场,医院向消费者提供处在药品的流通链中处在第二个环节,是一个药品零售市场。药厂作为一个企业,具有企业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尽可能地获取利润,而药品的销售是其利润取得的唯一渠道;而还处在我国“以药养医”的格局中医院也不得不从药品上获得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所需的资金,因此,适用于制药企业的“尽可能地获取利润”的假设同样适用于医院。

药厂与医院的博弈是依托于一定的市场,因此,有必要对药品市场的结构进行分析。在药品零售市场,医院处于卖方垄断的地位;而在药品批发市场中,医院处于买方垄断,即医院处于双向垄断地位。然而,在批发市场上,药厂所处的地位却是因药品而不同的。对于一些药品来说,其生产的制药企业十分多,其市场状态近似于垄断竞争;而对另一些药品来说,其生产的制药企业十分少甚至只有一家,其市场状态为完全垄断。因此,对于药厂与医院的博弈分析会因市场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一、买方垄断,卖方竞争

在药品批发市场处于买方垄断、卖方竞争的情况下,医院基本上充当了价格决定者的作用,这直接导致了药品价格越来越高,而制药企业却在竞争中生存维艰。对于这个问题,博弈模型的分析方法提供了答案。

制药企业和医院的目的都是实现各自利润最大。首先,假定药品的需求函数为:

Q=f(Pr,ω)

s.t.

其中,Q表示药品的销售量,Pr(Retail Price)表示药品的零售价格或者消费者向医院支付的价格,ω表示医生对药品使用的鼓励程度。销售量对零售价格的一阶偏导小于零,其原因在于消费者对药品的看法,处于买方垄断、卖方竞争的市场上的药品并不具有太大的独特性,消费者对价格相对药效来说更为敏感,如果药价过高,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因此药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就更愿意购买,价格增加会引起销售量下降,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十分大,因为药品是维持人的生存与健康权,在这两种权利面前,金钱地位相对较低。而(ΔQ•Pr)/(ΔPr•Q)(即需要价格弹性)处在-1与0之间的原因在于药品的消费者不会对价格过于敏感,即同比例价格变化只会引起更小比例的销售量的变化。而销售量对医生的鼓励程度的一阶偏导大于零的原因在于医生对药品的推荐会使药品的消费者对被推荐的药品表现出更强烈的需求偏好,进而导致消费量的上升。

设定制药企业向医院销售药品的批发价格为Pw,假定医院购买的药全部售出,那么,医院的利润Пh可表示为:

Пh=(Pr-Pr)Q=(Pr-Pw)f(Pr,ω)

由于医院对零售价格是根据批发价格确定的,相当于批发价格的收益,因此,用比例可替代为:Pr=βPw,β>1,亦可表示为Pw=θPr,其中θ=1/β

Пh =(1-θ)Pr •f(Pr,ω)

对利润求Pr的偏导:

=(1-θ)•[f(Pr,ω)+Pr]

=(1-θ)•f(Pr,ω)(1+)

由于-1

而Pr=βPw,因此,d(Pr)=β•d(Pw),进而:=•>0

该式的意义为药品批发价格对医院的利润的影响是正向的,药品批发价格的上升使医院利润增加,而药品批发价格的下降会使医院的利润减少,因此,医院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对价格较高的药品有更强的偏好,价格越高的药品更易进入医院,这是导致我国现行药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其利润的基本表达式为:

Пc=Pr•Q-TC=Pw•f(Pr,ω)-TC

假定其成本函数为:TC=g(Q)=g[f(Pr,ω)],该成本函数满足边际成本递减规律,即

g′>0,g″>0进而:Пc =Pw•f(Pr,ω)- g[f(Pr,ω)]= Pw•f(β•Pw,ω)-g[f(β•Pw,ω)]

对制药企业的利润求的Pw偏导:

=f+Pw•f′1•β-g′•f′1•β=f+f1′•Pr-g′•f′1•β=f•(1+)-g′•f′1•β

由于-1

即随着药品批发价格的上升,制药企业的利润将上升。

然而,由于我国在药品体制中有最高药品价格的限定(这并不是把政府引入模型中,而是医院与制药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因此,医院的零售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在药品零售价格有一定上限的情况下,药品批发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更不能超过零售价格,因为这影响到医院的利润。于是,医院对于自己所能接受的批发价格有一定的上限,这样,制药企业就面临着与医院进行价格博弈的境况。

假定医院所能接受的批发价格上限为P0,P0 P0,医院必然拒绝,交易失败,第一轮博弈结束;如果P1< P0,医院可选择接受也可选择不接受,如果医院选择不接受,交易失败,第一轮博弈结束,如果医院选择接受,则交易成功,博弈结束。当然,如果制药企业报出的价格已经低于制药企业本身的成本,那么制药企业都会拒绝。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一旦医院不接受制药企业所给出的价格,那么制药企业都将失去第二次博弈的机会。原因很简单,由于此时药品批发市场所处的市场结构为买方垄断,卖方竞争。医院是与多个制药企业进行博弈,如果制药企业提供的价格不能满足医院的要求,由于卖方竞争,一定会存在比该制药企业报价更低的企业与医院达成交易,进而制药企业便不存在二次博弈的机会了。这个过程的支付矩阵为:

可见,在药品市场结构为买方垄断,卖方竞争的情况下,制药企业在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价格的决定权在处于买方垄断地位的医院手中。而如果医院对利润的过分贪婪,故意过分地打压药品的批发价格,则有可能引起制药企业的亏损甚至倒闭。这就是药品不断提高、制药企业生存却依然艰难的主要原因。

然而,对于制药企业来说,为了打破这种弱势博弈的局面,制药企业采取了一些非价格手段(包括法律内的和法律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中寻租是最为常用的手段。

由于批发价格是可监控的,医院并不会通过过分压低批发价格来达到获得大量利益的目的,因此也必然寻求价格外获益。而制药企业不仅需要其生产的药品进入医院,也希望医院的主治医生等对药品进行推荐,引导需求。各自的目标有共同点,这给制药企业在博弈中寻租大大地提供了可能性。

模型中,制药企业通过给医院一定的药品回扣,促进该企业药品进入医院以及增加医生对药品的需求引导。假定回扣为D,那么定义:D=h(ω),且h′>0

该函数的意义为回扣与医生对药品使用的鼓励程度是正向关系。则制药企业与医院的利润函数分别变为:

Пh=(1-θ) Pr•f(Pr,ω)+h(ω)

Пc= Pw•f(β•Pw,ω)-g[f(β•Pw,ω)]-h(ω)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在进行报价的同时,给医院一定的回扣,在批发报价确定后,就要确定企业给予医院的回扣额。即使报价大于医院接受的上限,如果回扣足够达到让医院获得的水平,医院也有可能接受。

对医院的利润求的ω偏导:=(1-θ) Pr•f'2+h'>0

可见,医院对药品的使用的鼓励程度越高,医院的利润就越高,即是说制药企业给的回扣越多,医院利润越多。因此,医院对回扣的要求几乎是无限的,没有上限,因此,回扣的决定主要由制药企业来决定。

制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0

即:Pw•f′2-g′•f′2-h′=0

从方程中解出医生对药品使用的鼓励程度ω,进而可以得到在由医院决定的批发价格的条件下制药企业应该给予医院的回扣额。

制药企业与医院之间的寻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博弈的强弱力量对比,但制药企业并未达到与医院同等的地位,只是相对于没有进行寻租,制药企业的弱势地位得到改善。

二、买方垄断,卖方垄断

在买方垄断、卖方垄断的情况下,制药企业与医院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制药企业的药品只能以医院为销售地,而医院所需要的药品只能从垄断的制药企业那里获得。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制药企业还是医院都没有对价格的绝对控制权,此时的价格博弈是一个强强博弈,在博弈中两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处于弱势地位。同时,由于制药企业与医院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不同的专业性,博弈双方之间信息相互的了解程度非常低,任何一方都对另一方的信息都不甚了解,在博弈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完全的特征。当然,这个信息主要是指制药企业与医院的成本函数信息与收益函数信息。买方垄断、卖方垄断的情况与买方垄断、卖方竞争的情况不同的是,后者是一个静态博弈模型,因为如果一次博弈不成功那么交易就失败且博弈结束,但后者是一个动态博弈模型,因为如果第一次博弈不成功,由于制药企业只有一个药品销售目的地医院,而医院只有一个药品供给地制药企业,两方都希望交易达成,进而需要进行二次或者多次博弈,而且每一次博弈中一方会对上一次博弈中对方的反应来提供此次博弈决策。因此,这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而博弈的中心是价格,因此也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讨价还价模型。由于多次博弈的数学模型较为复杂,而对于买方垄断、卖方垄断的情况只需要说明思想即可,因此,这里的模型只以两阶段博弈模型为例来说明在制药企业与医院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

(一)基本假定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定为:

其一,博弈双方制药企业与医院符合“经济人”假设。两方均以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为假设前提参加博弈,无任何非利润最大化目标。

其二,药品的零售价格有上限Pmax。由于处在药品价格管理体制的大环境下,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药品的零售价格也不可能无限上涨,因此,对医院的零售价格设置上限是符合市场环境的。这并不是政府参与了博弈,而是一个系统性要素。

其三,药品的销售量是一个常量。由于处于卖方垄断的药品市场其药品基本上是医院特供药品,这些药品的用途十分受限,与特殊疾病、特殊疗法相联系,而这些疾病或者疗法的使用是受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这些外生因素所影响,并不受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药品销售量为常量的假定是符合实际的。

其四,存在着博弈成本。由于两次价格谈判之间总是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的,而如果博弈无限期地进行下去,其中发生的协调、管理、执行等费用是十分高的。因此,假定第一次博弈不存在成本,第二次或者更多次的博弈将发生成本,谈判次数越多,博弈成本越高,并且博弈成本与博弈双方的收益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假定扣除成本后的利润在收益中的占比为r,则多次博弈中各占比的关系为:1>r2>r3>…>ri>…>rN,其中ri(i=2,…,N)表示第i次博弈的利润在收益中的占比。由于只考虑两阶段博弈,因此,只存在一个占比,因此,文中只以r表示利润在收益中的占比。

其五,企业成本为常量。由于药品销售量是常量,而对于企业来说,无销售量的变化便没有可变成本的变化,而固定成本的损耗值基本可以从利润在收益中的占比r中得到体现,因此,制药企业的成本不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其六,博弈双方在不完全信息下对价格的分布的判断符合均匀分布。

(二)博弈顺序与博弈参与者的目标

在动态博弈过程中,由于博弈中的任何一方都是参照上一次博弈中对方的行为来作出博弈决策的,因此,动态博弈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先后顺序。制药企业与医院在两阶段动态博弈中的先后顺序为:(见下图)

由于制药企业报出一个批发价格,医院选择接受或者拒绝。如果医院接受,则交易成功,博弈结束;如果医院拒绝,则进入第二次博弈。第二次博弈还是先由制药企业先报价,然后医院选择接受或者拒绝,如果医院接受,则交易成功,博弈结束;如果医院拒绝,则交易失败,博弈结束。

在博弈中虽然制药企业与医院的目标皆是利润最大化,但是两者的利润还是有差别的。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其利润来自于销售利润,因此其利润最大化其实就是销售利润的最大化。而对于医院来说,由于零售价格受国家政策的限制,医院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润,对于所能接受的价格有一定的上限,如果制药企业报出的价格超过了这个上限,那么医院计划内的利润达不到,医院也会拒绝这个价格,医院对价格的选择是为了使医院获得比计划利润更多的利润,因此,医院是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在保证计划内利润的前提下获取额外利润的最大化。

(三)博弈过程

在博弈过程中,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其主要需要找到第一次与第二次报价时的价格以满足博弈双方的(额外)利润最大化的前提,因此,博弈的数学过程就是求解两次报价的价格。对于两阶段动态博弈,采用逆向归纳法进行求解。

制药企业在报价之前,需要对能保证医院获得计划内利润的价格M进行了解,然而,由于不完全信息,制药企业并不知道医院的这个价格,但制药企业知道这个价格的上限为国家规定的零售价格上限Pmax,因此,制药企业认为价格M服从在[0, Pmax]的均匀分布。即:M~U(0, Pmax)

设制药企业两次报价分别为P1、P2。现采用逆向归纳法求解。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在两阶段博弈过程中,企业报价应该是第二次报价比第一次报价低,原因在于只有在企业报的药品价格比能够达到医院的额外利润最大化价格还小时,医院才会接受,如果第一次报价被拒绝,则制药企业会认为第一次报价相对于医院所需要的价格过高,第二次为了达成交易,必然会降低报价。而医院也知道一旦制药企业在第一次报价时就被拒绝时会在第二次降低报价,因此,医院总会让交易在第二次博弈中达成,那样医院的额外利润会更高。

在第一次报价后,制药企业会根据自己的报价对保证医院获得计划内利润的价格M进行估计,假设其估计价格为M1,0

在第二次博弈中,制药企业是使期望收益最大化。制药企业的期望收益为:

R=(P2•Q-C)•Prob01+(0-C)•Prob00

其中,Prob11表示制药企业在第一次报价已经被医院拒绝的情况下第二次报价被接受的概率,Prob11表示制药企业在第一次报价已经被医院拒绝的情况下第二次报价被拒绝的概率,Q表示销售量,C表示制药企业的成本。

第二次报价被拒绝是因为第二次报价比计划内利润的价格M还高,而由于医院的所接受价格M在[0,M1]服从均匀分布,所以

Prob00=Prob(P2≥M)= Prob(M≤P2)=P2/M1

同理,Prob01= Prob(P2P2)=( M1-P2)/M1。

因此,

R=(P2•Q-C)•( M1-P2)/M1+(0-C)•P2/M1

= P2•Q-(Q/M1)•P2-C

要使制药企业的期望收益R最大化,其一阶条件为:

dR/dP2=0

即:dR/dP2=Q-(Q/M1)•P2•2

解出:P2=M1/2。

此时,若在第二次博弈中,医院接受报价,制药企业的收益为:(M1/4)•Q-C,医院的收益为:(M-M1/2)Q。考虑到博弈成本的发生,制药企业的实际收益为r[(M1/4)•Q-C],医院的实际收益为r[(M- M1/2)Q]。

如果医院在第一次就接受制药企业的价格,则医院的收益为:(M-P1)•Q。但是医院总是有进行两次博弈的动机,要使其进行两次博弈必有两次博弈所获收益要大于一次博弈所获的收益,即:r[(M-M1/2)Q]>(M-P1)•Q

进而有:M

如果M≥(P1-r•M1/2)/(1-r),则医院进行一次博弈所获收益要比两次博弈所获收益更高,医院只愿意进行一次博弈。进而(P1-r•M1/2)/(1-r)是判定第一次博弈是否接受的临界值,因而制药企业对过第一次报价对医院的计划内利润的价格M估计值M1便为此值,即:

M1=(P1-r•M1/2)/(1-r)。

进而有:M1=P1/(1-r/2)

因此,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其目的在于两次报价的决策使在两阶段博弈模型中的期望收益最大即可。对于整个模型来说,制药企业面临医院给出的三种可能性:(接受,-),(拒绝,接受),(拒绝,拒绝)。前两种情况交易都会发生,而后一种情况下交易不会发生。因而制药企业在博弈中的期望收益为:

R′=(P1•Q-C)•Prob1+r•(P2•Q-C)•Prob01′+r•(0-C)•Prob00′

其中,Prob1、Prob01′、Prob00′分别表示(接受,-),(拒绝,接受),(拒绝,拒绝)三种情况发生的概率。由于三种可能性的中哪一种发生是医院决定的,而医院决定是否进行两阶段博弈的条件是看第一次报价产生的M1与实际的M的大小关系,如果实际M大于M1,则表明制药企业并所报之价已达到医院所能接受的水平了,因而愿意第一次报价就接受。由于M~U(0,Pmax),因此,有:

Prob1=Prob(M>M1)=(Pmax-M1)/Pmax

由于M1=P1/(1-r/2),因而:

Prob1=[(1-r/2)Pmax-P1]/[(1-r/2)Pmax]=1-2•P1/ [(2-r)Pmax]

而Prob01′= Prob(M

由于P2= M1/2,M1=P1/(1-r/2),因而:Prob01′=P1/[Pmax (2-r)]

由于Prob00′= Prob(MM)=( M1/ Pmax)•(P2/M1),P2= M1/2,M1=P1/(1-r/2),所以:

Prob00′= P1/[Pmax(2-r)]

因此,制药企业在博弈中的期望收益为:

R′=(P1•Q-C)•1-2•P1/ [(2-r)Pmax]

+ r•[P1/(2-r)•Q-C]•P1/[Pmax (2-r)]

+r•(0-C)•P1/[Pmax (2-r)]

该期望收益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R′/dP1=0。解出这个一阶条件所表示的方程,可以得到制药企业第一次报价的博弈均衡解:

P1=[Pmax•Q•(2-r)2+2•(1-r)•(2-r)•C]/][2•(4-3r)•Q]

(四)博弈结果

对于博弈来说,制药企业的主要难点在于报价,而医院主是根据报价来选择接受与否的策略。对于制药企业的来说,在第一次博弈中其最优报价为:

P1=[ Pmax•Q•(2-r)2+2•(1-r)•(2-r)•C]/][2•(4-3r)•Q]

在制药企业给出报价后,医院将由制药企业的实际报价P1(并不一定会与P1相同)确定的M1与实际的接受价格M进行比较(因为医院知道自身的接受价格),其中:

M1= P1/(1-r/2)

如果M>M1,则医院接受报价,交易成功,博弈结束;如果M

如果进入第二阶段博弈,制药企业必须进行第二次报价,报价会根据第一次报价的大小相应变动,其第二次博弈的最优报价为:

P2= M1/2= P1/(2-r)

在制药企业给出第二次报价后,医院会根据制药企业的第二次报价P2与P2比较,如果P2>P2,则医院会接受报价,交易成功,博弈结束;如果P2

由于在分析中解出的两个均衡解P1、P2会使两次博弈与一次博弈的结果相同,即企业进行这样的报价,对企业的利润没什么影响。可见在博弈中,使博弈双方同时达到相对利润最大化的解不是唯一的,这是进行博弈与纯市场决定的主要区别。

参考文献:

第2篇:医药品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蜂王浆;冷链运输;老龄化

一、蜂王浆冷链运输研究背景

蜂王浆作为高档医疗保健品,其组成成分相当复杂,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核糖核酸以及核苷酸、还有类似乙酰胆碱样物质,以及多种人体需要固醇类化合物和,铁、铜、钾、钠等矿物质。 蜂王浆为粘稠的浆状物,有光泽感、其颜色呈乳白色、浅黄色或微红色。营养学家认为,蜂王浆是世界上唯一可供人类直接服用的高活性成分的超级营养食品,具有改善营养、补充脑力,提高免疫力,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品讯,预防癌症的神奇功效。但也因其特殊成分,在储藏和运输方面面临很大挑战。蜂王浆贮存需冷藏或冰冻,0℃左右储藏期为6个月,-5℃左右冷冻保存一年,-20℃以下保存两年以上。

我国蜂王浆等高档医药保健品冷链运输的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是相当落后的,无论是在运输条件方面还是质量控制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之处,相关部门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且相关的国家标准也不完善,这使得整个医药保健品冷链物流过程中凸显出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制约着蜂王浆的保存和运输的发展,导致市场上经常出现变质或者失效的蜂王浆,严重损害的老年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连续出现的质量问题为人们敲响了警钟,蜂王浆的冷藏运输方式亟待解决,因此冷链运输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

在国外,冷链运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阿尔贝特・巴尔里尔(Albert Barrier)和英国人J.A.莱迪齐(O.A.Ruddich)于1984年先后提出。“供应链包括从原材料阶段到最终用户阶段的与货物的流动与转化有关的一切活动,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增强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来整合这些活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这一定义不论从战略层面还是从运作层面都比较明确的规定了冷链运输管理的要素。在蜂王浆等医疗保健品冷链运输的研究、管理和技术方面,日本的冷藏药品的供应链系统已经初具规模,管理方式相当成熟,上游商品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可实现信息共享,而且条形码技术在蜂王浆的高档用品的物流行业应用广泛,使物流中心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一化。再加上高效自动化的储存和拣选设备和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仓库的管理,保证物流作业高效率的同时还可降低物流成本。

二、蜂王浆冷链运输的市场分析

蜂王浆的冷链运输不同于其他大宗商品,运输量小,时间短,需要极度低温,因此运输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小商品运输工具,建立更加完善的储存运输体系。运输过程中始终保持低温。现在国内市场的物流运输呈现大杂烩状态,多元化状况下使得专一化水平较低,类似于蜂王浆、疫苗这类的要求严格低温的商品物流公司几乎为零。再者进军大宗商品物流行业的成本显然太高,因此蜂王浆冷链运输的实现方式主要可以采用以下三种。

(一)现有大型物流公司的分化。现有的物流和快递公司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专门分化出负责类似于蜂王浆和疫苗等商品的冷链运输分支,并严格按照其储存要求强化运输工具,完善运输流程。保证其在运输过程中不出现变质问题。

(二)资金注入高档小商品冷链物流。新的资本注入高档商品的冷链物流,开发新市场,提高运输水平,保障其运输过程的安全高效。 在技术上可以引进国外先进冷链物流技术,例如美国和日本的高效运输技术现在已经相当成熟。从而激活冷链运输的市场,使其呈现标准化专业话趋势。保障蜂王浆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三)发展第三方蜂王浆冷链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即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第三方冷链物流是指在从事冷链运输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从蜂王浆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可以将蜂王浆冷链运输的未来寄托在第三方物流的建立上。

(四)国家力量介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将成为社会的有一大主要群体,为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及时得到身体所需的医药和保健品,国家可以适当涉入冷链物流市场。运用国家力量短时间内扩大并完善冷链运输市场。设立相关法律程序保证冷链运输的顺利实施,从而保证蜂王浆的安全高效运输。

三、完善冷链物流相关标准和监管制度

冷链物流是一个对资金、管理和技术都要求很高的产业,对蜂王浆这种高档的医疗保健用品而言,国家的监管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国家的冷藏药品冷链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针对冷藏药品冷链物流行业标准严重缺失以及相关法律不完善的现状,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衔接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和更加完善的法律监管措施,实现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监控体系。并制定相关管理部门直接监管,严密监测蜂王浆等冷藏医疗保健品在冷链各环节中的运行状况,从而保证其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高效,预防因其变质而引发的各种医疗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蜂王浆的医药品的冷链物流监督检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该明确各项标准,把工作做细、做实。在相关设备的要求上,更是殚精竭虑抓质量,保证冷藏设施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同时应该明确规定各个流程负责人,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这样当有问题发生时,可以避免相关人员互相推免,避免踢皮球现象的发生,同时,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还可以增加每个人的责任心,从而保证自己所负责的环节不出问题。

多管齐下,方可药到病除。冷链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将促进蜂王浆等医药保健品的顺利流通,在解决老年人身体问题的同时也将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充实和壮大。去收获一个更加健康的人生,拥抱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

参考文献:

[1] 周燕.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

第3篇:医药品市场分析范文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寻找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所面对的首要新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提出了价值链管理的思想,经过近20年众多成功的大企业的实践证实,价值链理论是探究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从已有的探究表明,价值链理论引入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帮助管理者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劣势,从而优化企业的战略决策。然而,由于目前大部分的价值链的探究仅限于定性探究,要进行深入的量化探究还十分困难,因此在具体运用时往往因为模型及数据的缺乏而显得可操作性不强。近几年来,一种基于定量分析视角的价值链分析法已日趋成熟,这就是利润库分析法。

一、利润库的概念

利润库(profitpools)是指行业价值链各链结点所产生的利润总和。运用利润库分析法的目的是探究行业总利润在价值链各节点的分布情况,并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企业不论处于行业价值链的某一链节,还是跨越若干链节,均应从利润库的分布情况出发,并结合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及拥有的利润库份额,探究行业价值链中其他有利可图的价值活动,寻找发展的机会,作出放弃或开发其他链节的决策。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和猜测行业利润库的变迁,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美国汽车制造业于1996年产生了约1.1万亿美元的收入及440亿的利润。该行业的价值链包括摘要:汽车制造、销售、汽油零售、保险、售后服务及租赁等链节。通过利润库分析法可以看出该行业的收入和利润的收入是不均衡的,汽车制造及销售链节产生了总收入的60%,然而其拥有的利润却不足行业利润库的5%;而汽车租赁却仅以约0.8%的总收入拥有了超过20%的利润库份额。透过对价值链各节点利润库分布的分析,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纷纷跨越其自身所处的节点,为顾客提供汽车金融产品(包括汽车保险、担保、租赁等)。福特公司在过去的10年中将近一半的利润是来源于为顾客提供汽车金融产品,而其收入仅占其公司总收入的20%不到。

在考虑外部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可能导致行业利润库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以较小的市场份额占有相对较大的利润库份额,以较快的行动为控制即将由于行业变迁而产生的新的利润库做预备,这就是利润库的基本管理思想。

二、利润库分析法的优点

传统的价值链管理思想立足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运作,要求企业通过实施低成本及差异化的生产战略来树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实践证实,这种管理思想也有其局限性摘要:过于注重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而忽视了长期利益驱动下增加成本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价值;过于强调通过增加收入额及市场份额来增加企业的价值,忽略了总收入及市场占有率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利润的增加,将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扩大收益的关系本末倒置;过于关注企业在其自身核心业务的运作,只限于对其所参和的链节进行分析,而忽略了从行业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待其所处的地位及所拥有的利润库份额,未能将本应纳入其分析体系的相关业务及实体进行全面的分析;过于注重资源在价值链上的纵向流动来谋求利润,而忽视了价值链的复杂多变性而对行业的利润结构产生的不确定性。

利润库分析法从战略观点出发,探究如何创造并拥有更多未来的利润,认为企业收入额的扩大及成本的压低并不是战略性因素,企业的战略目的应是拥有更多利润库份额,因此企业应从利润的分布来看待行业的价值链中现有或潜在的有利可图的价值活动。利润库分析法不局限于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管理,而是从了解所处行业的全景山发,决定最佳的资源配置,以实现对利润库最大限额的控制,这是利润库分析法的出发点。

利润库分析法重视价值链的复杂性、动态性及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时考虑资源在行业价值链上的流动所产生的竞争态势的变化及对行业利润库结构的影响,使价值链管理思想可操作性更强。利润库分析法既强调对现有行业价值链中占有最恰当链节点,更强调通过对行业客观运行状况加以考察,在复杂的系统中尽可能把握更多的有用信息,超越现有,准确预见未来市场利润分布之所在,为即将发生的经济环境的变化早做预备,为未来竞争创造优势。

三、利润库分析法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

1.企业资产重组的决策。传统的财务管理及管理会计理论在进行企业间的债务重组决策时,往往过于强调采用过去的财务及非财务指标作为决策依据来对重组后的新企业的盈利能力加以猜测,从而进行决策。这样的并购决策往往会忽视由于企业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价值链上利润分布的变化,从而导致决策的滞后性,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会产生潜在的价值危机。利润库分析法认为,资产重组应能使企业在经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后产生出“1+1>2”的效果,因此重组的关键是要随时反馈行业利润库的变动,并采取相应的重组办法,不使重要的利润库旁落。

传统上,美国医药业的大部分利润来源于两种经济活动摘要:研制新药并保证医生开出处方使用新药。对新药品的专利权保护避免了价格战的发生,同时保险公司承担了病人大部分的药品费用而使病人对药品的价格不敏感,医生可自由选择开给病人的药品品牌。该行业独特的结构使药品制造商只需对医生实施一定的营销策略便可保证拥有丰厚的利润。因此,医药品制造商的利润远远高于医药分销商,即使最大的药品分销商也由于对市场缺乏影响力而难以威胁制药商的利润份额。进入20世纪90年代,医疗改革的出现导致该行业的利润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药销售管理商(PBMs)进入该行业,为了给病人控制成本,会建议医生开出一些具有同等效用的平价药品来代替高价药品;PBMs对选择药品的影响及向病人直接提供有关购买药品的信息,直接威胁到医药业原有的利润库结构。假如PBMs能成功地控制药品成本,利润就将从制造环节流向销售环节。美国的医药巨头LILLY公司预感到了潜在的利润库结构的变化,不惜花费巨资并购行业中的药品分销企业,从而保证不因利润库结构的变化而威胁到企业将来利润库的占有份额。但LILLY在并购当时的市场分析认为,以40亿美元的价格购入一个仅产生年收入1.5亿美元的企业是不明智的,并因此导致公司的市值发生了约20亿美元的减值。但在事后通过利润库分析法认为,LILLY将来所获得的收益必将远远大于企业现在所发生的并购成本。

企业在资产重组决策时,运用利润库分析法进行探究,必须清楚其目的在于保持或增加利润库的份额。企业若能保持拥有相当的利润库份额,就能影响到利润在其竞争对手之间的分布,随时把握主动权,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变化,都可立于不败之地。同样,由于无力进行重组来扩大其利润库份额的企业,亦可以通过一定方法在本企业内部减少不产生价值的环节,或减少行业价值链在自身可能运行的环节,或在自身业务的基础上扩大部分经营范围,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库份额。例如,婚车租赁公司可提供随租其他婚礼用品等业务,来扩大婚车租赁链节利润库份额。

2.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的选择。现代企业间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必须立足于为顾客创造价值,才能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只有通过市场及时反馈的信息来了解顾客所需,并在保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努力降低自身成本,才能真正做到为顾客创造价值。商业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及时获得市场反馈的信息及企业经营成本的高低。尤其对处于竞争激烈、缺乏利润的价值链节点的企业,运用利润库分析法,能够对现有顾客群体进行细分,寻找最具盈利潜力的顾客群,并为之创造价值。美国的戴尔公司竞争于计算机行业中最缺乏利润的硬件生产业环节,但其以利润库管理作为其指导思想,采取了以下办法,(1)采用不同于行业内标准模式的直销手段,消除了公司和消费者间的流通环节,从而拥有了部分本应属于分销商的利润,扩大了其利润库份额,同时也以较低的售价真正实现了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目的,保证了公司价值得以不断增长。(2)通过直销的手段直接和顾客沟通,通过对顾客群体的细分,将业务侧重于最具盈利潜力的顾客群,即通过对本环节利润库来源的分析,将资源集中投放于最能产生利润的顾客群,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果。例如,其尽量避免那些期望可获得免费服务的入门级顾客,尽力吸引本身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技能的顾客,因为对这部分顾客可以不需要作大量的普及性宣传,只需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无形中节省了大量的营销费用。通过以上办法,戴尔公司不仅取得了9%的税前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数的3倍),而且企业的规模也得以不断地扩大。

3.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调整和优化策略。企业内部价值链是指企业从供给商端口获得原料到最终向顾客端口输出产品的一系列价值运动过程。相对和整个行业的价值链,其实际上是行业价值链某一节点的扩展而抽象形成的企业的内部的价值链。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不断发生成本耗费,但成本发生的前提必须是能够创造价值。因此,在内部价值链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内部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和价值进行考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作业环节,从而降低成本。通过对内部价值链的调整和优化来达到降低成本及提高价值的目的,可使企业在相同的行业价值链节点上拥有更多的利润库份额,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丰田汽车公司采用适时生产制的生产方式来对其自身的生产流程进行改造,通过削减企业的存货等不产生价值的内部环节,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及其拥有的利润库份额。

第4篇:医药品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台湾地区 基因组医学 科技计划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草图完成。次年2月,工作草图的具体序列信息、测序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序列的分析结果公布。当时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意识到一个全新的科技世纪已经开启,同时也认识到致力于基因组功能的研究已经是大势所趋。许多研究显示,人类的一般疾病与遗传疾病和基因变异有相当的关联。研究基因序列,使人类有机会对生命个体有更深的了解,除了可以搜寻疾病基因,进行研究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之外,同时也可以经由物种间的基因相互交叉比对,进一步了解环境与进化的关系。

随着对基因学研究的进展,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医学研究的新概念――基因组医学。它是以人类基因组为基础,将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整合在一起,使基因组的研究成果迅速高效地转化并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是后基因组时代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因为基因组研究不仅提供科学家们窥探自然,以及了解生命基础奥秘的方法,同时所衍生的知识,包括使用的技术(如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技术等)与所开发的产品(如疫苗、诊断药剂和治疗医药等)都可以产生很高的经济价值,并有可能为生物技术产业拓展新领域带来曙光,世界各国无不视此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在当局的推动下,我国台湾地区也将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列为了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的重点领域。台湾“国科会”最先设立的6个“国家型”科技计划,即:“防灾”、“农业生物技术”、“电信”、“制药与生物技术”、“基因组医学”和“数字典藏”科技计划,其中三个计划项目都涉及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目的是通过加大对包括基因技术在内的生物技术发展的投入,从而在台湾创造出新的产业或者推动现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一、台湾推动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背景

台湾“行政院”于1995年通过了《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确定有关医、农等生物技术产业为政府全力推展的重点,并由“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协同各部会进行横向整合组成生物技术产业指导小组。1996年举行的全台第五次科技会议将医学方面的生物科技推动列为主要议题,同时通过决议将基因医药相关的研究整合成跨部会的大型合作计划。为此,台湾“国科会”和“卫生署”于1998年起开始推动“基因医药卫生科技尖端研究计划”,整合台湾医学中心与研究单位的近百位科学家、医师投入“基因医学”研究行列,针对基因组基础研究、基因治疗、基因药物开发、遗传疾病、实验动物供应、环境毒理遗传基因与科技对伦理、法律、社会影响等进行研究。

台湾“国科会”于2002年设立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台湾称为“基因体医学”),2003年开始执行。该计划整合跨部会资源,由“国科会”、“经济部”和“卫生署”共同参与执行。计划的目标以基因组研究为基础,运用人类基因组序列中所隐含的知识,发展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技术,同时结合基础研究、动物模型测试、临床试验等技术,完成台湾基因组医学科技的开发,进而通过技术转移、业界发展等力量,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科技产业。计划的第一期为时三年(2003―2005年),主要目标是构建完善的基因组研究基础设施;计划第二期(2006―2010年)的目标是“集中资源,以特定疾病研究为导向,加速成果导入医学生物技术产业”。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于2010年正式结束。

二、基因组医学科技计划概况

1.一期计划的总体情况

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规划有短、中、长期阶段性目标。第一期计划执行期为三年,由“国科会”推动实施。计划第一期的目标着重于基因组研究的基础建设及自由探索基因组相关研究。规划范围则是包含:基因组医学、蛋白组学与结构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伦理、法律、社会的影响(ELSI)四个领域。包括:探讨基因多形性与常见重要疾病感受性的相关性,鉴定及分析与台湾人体常见重要疾病相关的新基因,应用基因技术预防或治疗台湾人体常见重要疾病,开发新的基因科技进行基因组的分析与测序,开发新而灵敏的基因诊断试剂与治疗模式,评估基因科技对伦理、法律与社会的冲击影响,以及建立核心设施与研究团队等。目标推动如下:

(1)基因组医学:寻找三种疾病的10个分子目标;对无机砷的人类易感基因更进一层的了解;台湾人体特殊病毒的宿主易感/抵抗基因的鉴定;建立台湾地区特殊族群基因库及相关性状数据库;建立台湾人体疾病诊断用的遗传体数据库;建立特殊疾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蛋白质图谱等可作为未来临床诊断与个性化疾病诊断的参考;建立台湾人体疾病的相关基因及危险因子;建立台湾人体疾病的辅疗法;建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使用的GMP/GLP设施;建立台湾人体疾病的动物模型3~5个;在ENU突变小鼠中发现3~5个疾病基因及其机转与导向化合物(Lead compounds)的筛选;及利用移植人类癌细胞和免疫细胞的NOD/SCID作人类治疗基因的功能鉴定。

(2)生物信息:结合基因组研究加速其进展,促进医学科技产业的发展;建立台湾人体重要疾病的基因医药数据库;建立人类遗传疾病并维护加值数据库;建立基因组知识经济基础;培养高质量的生物信息研发人才。

(3)蛋白组与结构功能:完成3个细胞膜蛋白的结构,有助于新药的开发;设立低浓度转录因子蛋白组的研究程序,作为医疗途径;建立3个逆境蛋白质,以及嗜热蛋白质的功能图;了解传染病有关的蛋白质;以台湾有关的细菌或病毒的蛋白组,发现新的蛋白质折迭模式。

(4)伦理、法律、社会影响:建立相关学术研究所需的基础架构,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社群的互动网络;建立基因组医学科技的议题发展追踪与信息交换;建立基因组医学科技的意向调查与分析;建立基因组医学科技的学术论坛与社会教育;对基因科技发展及其在伦理、法律和社会方面所造成的冲击背景信息与讨论议题通俗化。

(5)核心设施:建立全台基因组医学高速核心设施及高科技研究团队,服务基因组研究计划;加速台湾研究计划执行效率。

(6)产学合作:开拓创新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协助申请与维护专利权益;建立产学合作及GLP/GMP规格设施;加速进行癌基因/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推动岛内基因与蛋白诊断产品的商业化发展;培育研发人才,促进产业活力。

2.二期计划的总体情况

为了聚焦并吸引产业界的投入,计划第二期设定的目标是:“集中资源,以特定疾病研究为导向,加速成果导入医学生物技术产业”;以台湾本地重要的四大疾病(肝癌、肺癌、高遗传性疾病与传染病)为聚焦主题,持续加强创新研发与基因组医学对伦理、法律与社会的影响,同时建设核心设施以支持基因组研究,提供基因组研究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与技术,进一步加强与产业界和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将本计划的研究成果迅速导入生物技术医疗产业,提升国际能见度。

计划第二期较第一期更具有整合性,加强了各行政主管部会的直接参与。“国科会”补助上游的基础研究计划,建设营运核心设施,提供必需的基础建设与技术支持;依据研究领域及导向,计划实施分为肝癌组、肺癌组、传染病组、高遗传性疾病组、创新研发组、伦理法律社会影响组(ELSI)、产学合作组及国际合作组。“卫生署”的重点在法规、遗传咨询、与国民健康相关的癌症、传染病以及中医药基因组相关研究,推动“肺癌基因组研究及临床应用”、“基因组医学的健康服务应用”、“建立台湾病原体基因数据库”、“中医药基因组相关整合性研究”及“建立严谨的基因组医学临床试验与相关产品的评估与审核机制”等五大研究项目,希望从法规及公共卫生层面,重要的卫生医药问题。“经济部”则从较具产业发展潜力的基因药物技术等方面进行规划,建立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环境,并同时以业界科专机制补助生物技术医药业者投入基因组相关研发与应用,以研发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创造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效益。

各专业组的研究范围包括:

(1)肝癌组:寻找肝癌致病基因,研究开发检验试剂及检测设备,致力于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成效,整合并建设台湾肝癌资料库技术平台,并延伸到乙型、丙型肝炎,以期成为未来亚洲最大的肝癌资料库。

(2)肺癌组:利用基因组学或分析流行病学等相关技术,进行肺癌遗传流行病学、药物基因组学等研究,探讨致病因子与肺癌转移机制,涉及个性化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并利用已建立的肺癌临床研究网络提供防治肺癌的有效工具。

(3)传染病组:探讨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肠病毒、克雷伯氏肺炎杆菌及肺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基因及致病机制,研究新颖的抗病毒策略,并结合“卫生署”行政单位,使研究成果落实到公共卫生领域以开展疾病防治。

(4)高遗传性疾病组:研究多种高遗传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如精神性疾病、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自闭症及代谢症候群等),建立公共卫生研究及公共卫生应用的互动管道,发展相关筛验工具及预防性医疗,增进民众健康。

(5)创新研发组:结合“基因组医学”、“蛋白组与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并鼓励其他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如系统生物学、肝细胞及中医药相关的基因组研究。

(6)伦理社会法律影响组:推动台湾有关人类基因资料库ELSI议题的研究,与欧美、亚洲地区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基因组医学研究及其产业化所需的ELSI环境。协同行政机构建立台湾基因或遗传咨询机制及相关法规的订立与改革。

(7)国际合作组:鼓励岛内学者与其它国家研究学者在与基因组医学相关课题上开展研究合作,提升台湾基因医药领域的研究品质及国际能见度;通过科技交流,间接促进与国际制药或生物科技公司的实质性合作。

为提升生物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商品化,基因组医学计划鼓励学界与业界的互动与合作,使业界即时掌握基因组医学研究的重要进展。为积极促进产学双方合作,与生技制药“国家型”科技计划合作进行“桥接计划”,整理并挑选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成果,进行专利及市场分析,进一步协助计划主持人研拟商业模式规划及取得知识产权保护。同时,由医药品查验中心针对研发所需的医药法规提供咨询,以解决商品化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推动产业化的进程。

3.计划各阶段的执行结果

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在致病基因的发现步骤、功能及致病机转的研究、开发疾病的动物模型、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细胞治疗方法、疾病预防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一期计划的重要成果如下:

(1)砷与移行细胞癌的毒理基因组研究:证据显示二甲基砷酸盐(DMA)可能为膀胱癌的致癌砷种类,且细胞还原能力降低可能和致癌有关;建立体外培养及裸鼠膀胱癌形成模型,发现第九号染色体缺失及第四号染色体增幅现象;和砷代谢有关的砷输送蛋白基因OATP-2、MRP1及MRP2,呈现显著单一碱基多型性区域和膀胱癌相关基因,包括雄激素接受体及血红素氧化酵素-1,显示遗传多形性区域。

(2)肠病毒整合性计划:完成建构第一阶段肠病毒数据库,包含4,000多种从GenBank所收集的肠病毒序列及解析,并建立鉴定肠病毒71型的特异序列比对区域图谱;找出157种寄主易感基因,包括趋化激素接受体、细胞凋亡、干扰素及补体相关途径的基因;于细胞培养中显示可利用RNAi抑制病毒复制;TNF-α启动子的遗传多型性和肠病毒71型的易感有关。

(3)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完成3个幽门螺旋杆菌蛋白质构造研究;建立高效能蛋白质表现系统;建立X光高分子结晶技术;以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表现具活性的幽门螺旋杆菌蛋白质;鉴定出一种幽门螺旋杆菌的酸诱导蛋白质,可促进其生长及活动。

(4)中医药基因组相关研究计划:进行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医寒热体质类型与基因及蛋白质表现、中医寒与热性体质实用药对细胞基因表现;收集完成病人相关数据、各种辩证指标记录的统计资料分析,并建立起基因的多样性分析模式。

(5)发现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过度表现与台湾地区“非小细胞肺癌”有关,且与许多抑癌基因5'CpG island过度甲基化、cytosine突变亦有关。

(6)完成正常人类肝蛋白组图谱的建立,及人类/小鼠胚胎干细胞蛋白组图谱的建立。

(7)基因药物开发完成多项活体外分析系统的建立,包括:重组腺病毒rAd/AGL载体病毒颗粒感染GSDIII病人初级培养细胞的方法、蛋白质转染系统、重组蛋白质AGL在细胞内的功能分析;完成腺病毒活体递送方法的建立与活体内分析系统,确认基因递送方法与递送载体在动物体内组织分布的相关性;并建立了活体内基因转录分析与蛋白质功能分析法,提供基因载体活体递送系统的基盘分析技术。

第二期计划的执行情况

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第二期的规划延续了第一期的成果,第二期计划的重要成果如下:

(1)重要致病基因、蛋白质的发现

a.药物不良严重反应的基因:包括最常引起台湾人体发生致命药物过敏(史蒂文生琼森症候群)的抗颠痫用药(Carbamazepine)的危险基因,降尿酸药(Allopurinol)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的危险基因等。

b. 家族性肝癌的基因:乙型肝炎导致家族性肝癌的连锁相关分析,证实在第4对染色体长臂(4q)上,有1个基因座的LOD score在3.5。

c. 肺炎杆菌的致病基因:发现克雷伯氏肺炎杆菌,它是造成院内泌尿道感染、肺炎感染以及免疫机能不全病患肺炎、败血性休克的常见致病菌,还会造成菌血症,化脓性肝脓疡及脑膜炎等。

(2)关键动物模型的建立:先后建立了肝癌的动物模型、糖尿病致病动物模型、代谢疾病的动物模型、乙型肝炎的土拨鼠及基因转殖鼠模型等。

(3)肝癌、肺癌、高遗传、创新研发、ELSI五组研究成果

a.乙型肝炎病毒的HBx基因参与活化:男性荷尔蒙信息传递路径,经由活化基因的表现,可能增加肝细胞的癌化能力。未来将有可能就此信息传递路径,发现肝癌的重要标靶分子,而应用于临床预防或治疗上。

b.完成台湾肝癌病患(约800例)临床数据及组织样本的合成网创设,提供肝癌研究的共同资源库。

c.完成台湾人体肺癌病患临床数据库、组织、血液检体的收集,提供肺癌相关研究学者的研究共同资源。此外,发现的致病或转移因子,可应用于肺癌诊断、治疗、或预后评估等。

d.抑癌基因HLJ1的发现:抑癌基因(HLJ1)可预测肺癌病人存活及复发,本研究发现可应用于临床检验试剂、药物开发与生物技术服务相关产业。

三、核心研究设施的建设及相关产学合作计划

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在管理过程中还增加考虑了相关核心设施的统一建设管理,以及促进产学合作。

本计划开始后就规划了相关核心研究设施的建设问题,对研究项目所需购置的高速、贵重仪器进行“整合资源”和“统一管理”,解决了重复购置、人员与管理等问题。为基因组研究所需的核心设施涵盖的领域包括了以下五项:动物疾病模型、表现型鉴定及造影核心设施,临床样品研究与组织库,基础基因组研究设施,蛋白组血与结构基因组研究设施,生物信息核心设施。

在本计划执行过程中,还在产学合作方面特别加以推动。如:符合台湾生物技术产业所需并且具有商品化潜力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药品、疫苗、检验试剂、生物医药技术、基因治疗方法、保健食品开发及基因咨询服务等;促进台湾生物技术信息发展的产业;办理产学合作计划的审查及后续项目追踪管理和考核;促进参与产学合作厂商对相关法规与知识产权的了解,利用产学说明会开展产学合作辅导;协助导入核心研究设施至产业界,提高业界的生物技术研发水平;协助推广本计划产生的优秀研究成果,营造学术界与产业界对话机会,扶助研究计划主持人所属机构申请与获得专利,协调与产业界完成技术转让事宜并建立与相关部会的良好合作与互动。

参考文献

[1] 罗勇.台湾科技计划的管理及其特点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3(22): 38-42

[2] 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EB],http://nrpgm.sinica.edu.tw/content.php?cat=agtc,(2013.1.1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