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科学与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了新的着力点和强大助推力,同样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中。但是信息技术使得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逐渐模式化、机械化,设计过程中人性化的一面逐渐缺失,加之学前教育受众对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过度好奇,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学习资源设计的应用环节中的副作用更为明显。为了让学龄前儿童在享受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的同时,尽量减少信息技术本身对其产生的干扰,我们需要一种更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更为人性化的设计模式。因此,移情式教学设计这种新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变得势在必行。本文从幼儿科学领域活动入手,在园本条件下对该领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移情式设计,开发更适合作者所在幼儿园的学习资源。
一、幼儿科学领域的含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1]。幼儿科学领域的培养目标包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中包括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尤其科学领域的应用显得顺理成章。
二、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提出
教育领域,2002年,Maish Nichani首次提出移情式教学设计的概念。张广兵认为移情式教学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模式化、机械化、教学情感匮乏等不足,真正实现了设身处地站在学生位置上设计教学活动[2]。
由于幼儿认知水平受限,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上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站在幼儿的角度审视整个开发过程,思考幼儿在数字化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需要给予何种帮助。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指设计人员对幼儿的数字化学习进行移情性体验,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感受、体验幼儿的情感,更加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幼儿及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以设计满足幼儿个性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3]。移情式设计有助于设计者辨明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性需求,设计出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适用性,增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三、园本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开展
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遵循以下基本流程[3]:
该图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基本流程。在分析隐形需求方面,教师对幼儿长期接触和深入了解观察得到的数据更为详尽。理解使用体验方面,长期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对幼儿有着多年客观的了解,更善于从幼儿角度理解使用体验。园内的开发团队易沟通,有利于头脑风暴的展开。由此可见,在设计开发之初,园本条件下的移情式设计体现了受众数据容易掌握,开发团队容易沟通,角色体验更为真切等优势。因此,在有条件的幼儿园进行园本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既丰富了本园的幼儿学习资源,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育水平。
四、幼儿科学领域园本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范例
笔者以所在幼儿园的一次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为例,展示移情式设计在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的应用。
《认识时间“星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
首先,以本园大班幼儿为受众群体,该群体已经对移动互联终端及触摸屏游戏有了一些接触。其次,通过移情观察分析得出本园大班幼儿对互动式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形需求。再次,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发现大班幼儿对互动式数字化学习资源有体验要求。最后,设计团体展开头脑风暴,得出设计模型。设计模型将《认识时间“星期”》分为教师指导和幼儿自主学习两部分。在教师指导部分,以“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顺序性和周期性为出发点,设计动画《星期妈妈和孩子们》,通过观看动画和教师对动画内容的解释复述,使幼儿形成“星期”的概念。在幼儿自助学习部分,设计触屏游戏“选星期宝宝”和“星期宝宝找位置”,使幼儿在游戏中再次强化“星期”这一时间概念的顺序性和周期性。这些学习资源在笔者所在幼儿园进行了验证,得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结语
通过对幼儿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移情式设计的尝试,发现移情式设计是幼儿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深入分析幼儿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隐形需求,切实了解幼儿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体验,在此基础上展开头脑风暴得到详细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模型,以模型为主体结构精心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最终必能得到真正适合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然而,移情式设计并不是机械式的设计思路,不同受众群体对应着不同的设计模型,这就需要设计团队在移情式设计时更充分地考虑受众的客户体验。笔者只在幼儿科学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中进行了简单尝试,其他领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情式设计将是笔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09.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教学方式
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处于对社会、对人物的初步认识和探索阶段,幼儿对美的认知能力事关他们的世界观,对幼儿的美术学科教育要针对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的作用是提升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并以此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但是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整个文化环境的浮躁,当前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幼儿美术活动牵扯到幼儿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因而,有效正确的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的现状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的美术学科教育做出了很多显著有效的变化,幼儿美术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果评价都较之应试教育时期有很大的改进。比如,以前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在美术课上,教师拿一件物品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自己看着画,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刻板描摹,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或者是有的教师什么都不给学生,就让学生凭借记忆去描画某一个物品,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美术本身的自由个性的特色,这对幼儿塑造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有百弊而无一利。再如,有的教师仅仅根据谁画得最像谁的得分就最高的原则,这并不能让儿童学到真正的技能,也间接抹杀了他们自由、童趣的天性。所以当前的幼儿园学科教育亟需做出行之有效的改革包括教学方式等,以期能真正发挥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的作用。
二、新时期下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问题
1.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刻板老套
比如,他们过多注重幼儿所画的作品的比例是否合适,颜色是否符合课本要求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这样的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教育的作用重在启蒙孩子的能力培养而不是直接教会幼儿应如何学会画某一样作品的方式。再比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就是自己先做出示范描画,然后让学生照着黑板自己画,或者是老师指出美术课本上的一个作品,让学生跟着书上的作品描摹,这种教学方式只是教会了幼儿学习画画的技能。大部分教师只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幼儿的画都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只关注作品的质量不能耐心地去“读”幼儿的画,作品评价时更是大而化之,不能充分地去感悟幼儿作品所反应的他们对生活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教师教课模式单调,无法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
许多教师认为美术学科教育就是绘画,其实不是,美术不仅包括绘画,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学会用美的东西去表达自己。比如在学画画的初级阶段,教师会以达・芬奇画鸡蛋的实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他们只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却没有帮幼儿分析讲解这个故事背后的引申含义,单调的教课模式对于幼儿显得枯燥无味。还有的教师对于幼儿美术学习进行专业分类,他们让一部分幼儿专门学习油彩画,让另一些只学习画水墨画,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艺术教育的本来目的,也不利于幼儿对美的感悟能力的培养。
3.家长对幼儿美术学科教育的认识不足
有些家长对幼儿美术学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带着急功近利的心情去看待幼儿的美术教育。他们盲目地以自己的眼光来评判幼儿的美术作品,显得过于拘谨和死板,忽略了幼儿的情绪情感和言语表达,这并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
三、新时期下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程内容
现有的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幼教工作者可以让幼儿动手制作各类美术作品,比如,剪纸折纸类的,启发他们用多种材料制作不同的作品,这样既激发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又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给幼儿以自由,让他们有进行创造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2.采取转变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方法的解决措施
只重视结果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开发幼儿的美术感悟能力,新时期应该更加注重美术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结果。如果只看重幼儿最终的美术作品而忽视他们为这个作品付出的勤劳和这个过程中新颖的点子,那么他们的美术创作兴趣和冲动就不会被激起。所以,有效的解决措施就是对幼儿的美术作品综合考虑过程和结果,不断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积极引导家长对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的目的和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带领孩子在大自然中感悟和欣赏美,多做亲子合作的美术教育活动,积极开发幼儿的审美能力,这样也能够让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更好的了解。
总而言之,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变化要求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应该不断做出新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因为这对于幼儿的创造创新、对艺术的感悟以及审美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幼儿园美术学科教育的健康发展,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池上》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
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教学板书]
12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1.教育内容的选择
科学教育与传统的“常识教育”不同,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其中,并加入了保护生态环境等新的内容,内容选择的范围对应地扩大了很多。幼儿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发现和培养幼儿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比如,自由活动时,幼儿喜欢比教学用的粉笔立成一排,然后在一头推倒一支粉笔,粉笔就一次连续倒了一排,这不就是著名而又简单易懂的多米诺骨牌现象,教师就应该顺势将其发展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2.教育内容的划分
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出现一个教学内容可以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同时学习的情况,这就是教学内容的划分。其中一些适用于大班的难点部分,教师需要在活动前花大量时间精力准备教学活动,教学用具,对幼儿可能提出的问题尽量做出最全面预测,这是充分准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
二、我国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适当指导
1.让幼儿产生疑问,主动提出问题
例如,在“磁铁磁性”教学活动中,每人发一张纸,并在纸上放置一些小铁屑,然后给其中一部分人发给小磁块,并让其放在纸下。这是发给小磁块的幼儿的铁屑开始“跳舞”,而没有小磁块的铁屑没有什么变化。这时幼儿就会想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有的铁屑动了而有点没动,是因为那个“小铁块”么,如果是这又是为什么呢,“小铁块”为什么能让铁屑开始跳舞呢?幼儿产生了这些疑问,接下来就是教师通过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
2.让幼儿相互讨论,与同伴之间进行交流
让幼儿相互交流的好处是可以使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提问方式有三种:
(1)开放式提问;
(2)递进式提问;
(3)自由式提问。
三、我国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素材的提供
皮亚杰的认识结构理论提出,儿童认知和治理结构的起源是物质的活动。其材料的提供应该注意三点:
(1)目的性;
(2)操作性;
(3)思考性。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提出贴近幼儿生活的实例,让孩子们有切身体会,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进行展示,分发下去,让孩子们亲手操作,进一步对产生的现象产生兴趣,提出问题,教师再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至于孩子们在日后的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况还会联想到时活动中教师的讲解和自己亲自动手的感觉,有可能潜移默化中就对幼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的素材就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素材,进行幼儿科学教育需要的就是这种素材。
四、我国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符合“教为主导,学位主线”的观点
心理学家罗斯提出:“心里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心理学家罗斯提出:“心里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在操作中,幼儿也可能会如此。探索活动是儿童的一种自主活动,但绝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活动。
2.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忽视偶发性科学活动
什么叫正规科学活动呢?就是有教师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内容,并在其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孩子们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他们不但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表现出了他们对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渴望。幼儿的一天生活,科学现象无处不在,这样由外界情景所导致的围绕偶然产生的事情,由幼儿自发产生的科学活动,就是所谓的偶然性科学活动。《幼儿园工作规定》中提出:幼儿园要“寓教育与各项活动中”。所以幼儿科学教育应尽可能达到其要求,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认识科学,走近科学,收获科学知识,逐渐爱上科学。相应的,幼儿教师就有必要时常给自己充充电,不仅重视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更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经常关心孩子们时常发生的偶然性科学事件,并给予支持,保护其支持性。
五、结语
关键词: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45-01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多数幼儿教师的“文科背景”,使他们对科学活动“望而却步”,教师们对组织科学活动的热情远低于语言和艺术等其他领域,久而久之,科学活动成为幼儿教育的短板,也成为幼儿教师发展的瓶颈。只有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幼儿科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成为提高幼儿科学教育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一、当今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
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从浮力、弹性到光学、电学,从蜗牛、树叶到器官、指纹,包罗万象。这对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激发他们关注更广泛的物质世界,无疑是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幼儿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也给予幼儿教师很大的创造空间,使得幼儿教师基本专业素养与专业知识的缺乏问题日益暴露。由于对学科知识理解肤浅,从总体计划上来讲,教师不善于选择水和空气、能量和变化、人体和感觉等最适合幼儿的主题进行长期的、深入的探索;从具体课程设计上来讲,教师不能很好地就某一科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班,或针对不同需要层次的幼儿设计出多元的、渐进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列活动,并及时准确地解决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运用现代技术提高幼儿教师科学素养
运用现代技术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重视教师现代技术的学习,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学习活动。例如: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制作小型的科学现象flash,制作科学现象的白板课件等,并通过网上搜索有关的科学知识,开阔教师的科学视野,提升教师的科学教学理念,坚持不懈地学习、研究新的理论,用新的理论去武装自己,去开展创造性的科学活动,使教师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三、开展各种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建立科学小组,以小组为中心,制定对教师进行科学知识的培训计划。结合幼儿园实际和老师们的要求,制定有关科学知识的学术沙龙。例如:中班“沉与浮”的沙龙讨论活动中,教师们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开展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们相互讨论、互相学习,在研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此外,进行“让科学活动生活化”、“幼儿科学活动中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等类似专题讨论;通过开展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积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开展科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参加园内外学术交流及教学竞赛活动,使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在实践探索中成长。
四、利用家园合作,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及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可见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的两大重要教育场所,我们应充分利用家庭这一教育资源,寻求幼儿家长中的科学家、科学工作者、技术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家园沟通桥梁,以获得家长们的支持与帮助,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科学活动准备前夕,科学专业家长可向教师提供相关科学知识的资料,以扩展教师的专业科学知识,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使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中,语言更加严谨,知识面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在家园合作过程中,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实现了与幼儿的共同成长。
五、利用科学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幼儿园科技教育应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知识植根于情境之中,个体必须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才能掌握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知识。目前许多幼儿园意识到科学教育环境创设的重要性,但还不善于利用环境,在环境创设中存在“一劳永逸”的现象,重金建造的科技宫、购买的大型科普设备利用率不高,墙饰内容、活动区材料长时间不更换等。环境应当反映幼儿当前的兴趣点和探索点,还要与孩子生活的真实世界相结合,这样的环境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要让幼儿与环境材料实现有效互动。教师必须进一步把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教育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科学素质的发展。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园教育阶段,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吉林大学附属第三幼儿园分园抓住自身的优势,以幼儿科学教育为载体,打破在以往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途径比较单一,较多的采用“教师做幼儿看,教师讲幼儿听”的教学方式,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较为忽视对幼儿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兴趣、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对幼儿基本科学的启蒙教育等,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作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确立了此课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重点以萌发幼儿科学创新意识为出发点,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为重点,初步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求异的创新力,促进幼儿形成积极主动、尊重科学的正确态度。同时,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善于动脑、不断反思的科学作风,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方面取得更大进步,以点带面,促进全园共同发展。
三、研究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从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周围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对这种周围现象的探究过程,以科学的知识、精神、态度与方法作为主要内容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2.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有一定经验和感受的内容。
3. 选择有利于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
4. 选择适合幼儿理解和把握,对幼儿发展有现实意义的教育内容。
5. 选择科学技术进步给日常带来显著变化的内容。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文献查阅,据相关的已出版或发表的文献资料和未出版发表的资料,确立课题。
2.形成研究方案和开题报告。
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课题方案。召开题会议,以研究人员分工,向总课题组申请。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反思实践――归纳总结――指导和改进实践
1. 学习有关理论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2.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施、观察、积累、记录。
3. 对实施教学进行评价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验证阶段
从以上实施过程,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五、研究成果
1. 幼儿在宽松的环境和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中,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积极有效的参与尝试,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拓展了幼儿创新思维的空间,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 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我园教师经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有力也有明显提高,同时拓宽了教师的教育思路,将科学教育融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
六、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
关键词:多媒体 引入 幼儿 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幼儿科学教育,需要培养幼儿从生活中获取科学经验,获得初级的科学概念,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提出简单问题的能力。对科学素质进行早期培养,让幼儿得以全面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科学界的一大变革,它能够融图、声、色于一体,将静止的事物,通过参数的设计变为运动的状态。它能够将事物以全景和细节展示,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行展示,让幼儿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善于观察和思考,使观察更具体、更仔细、更认真、更深入,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开拓幼儿的视野,形成创新的意识,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让其得以全面发展。
1 置身现场,激发兴趣
幼儿对周围事物都有很多的好奇感,对陌生的东西感兴趣,但是持久度不够,喜新厌旧。怎样能够让幼儿对事物保持长久的关注呢?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幼儿都是第一次接触,都感到好奇,但不可能将它们全都展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进行观察和玩耍。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将陌生的事物展现出来,让幼儿置身现场,就会对事物产生更大的兴趣,并且认真研究。例如,在教学幼儿科学活动《有营养的萝卜》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现萝卜的生活环境:农田,展现在幼儿面前,从而让幼儿感知到萝卜原来是生长在地里的东西,而不是结在树上的果子。幼儿置身于广阔的萝卜田地里,开始了研究萝卜之旅,对萝卜进行观察,发现萝卜有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再通过摸、闻、尝,进一步研究发现萝卜味道也不同。然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萝卜的几种吃法,并且介绍萝卜的营养价值。在活动中幼儿明白了萝卜生活环境,知道了萝卜的许多不同,了解到了萝卜的营养价值。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出高昂的热情,思维被激活了,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究自然的乐趣。
2 再现过程,发现规律
科学活动中,研究的事物或者现象往往不是一会儿就能全部展现的。特别是一些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暂的科学活动教学中展现出来,幼儿怎么才能发现其生长发育的规律呢?应用多媒体,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教学幼儿科学活动《蝴蝶的一生》时,让幼儿了解蝴蝶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变化。可是幼儿并没有看到过蝴蝶一生的变化,他们只能观察到蝴蝶在花丛里飞舞的情形,根本不知道它的幼虫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蛹是怎么变来的。如何让幼儿认识蝴蝶一生的变化呢?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或者视频展示蝴蝶的一生变化,这样幼儿就会明白原来蝴蝶的一生变化这么大,觉得科学好神奇、好神秘,从而产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更多的科学规律。
3 显微放大,突出细节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有部分内容比较小,很难用肉眼看清其结构,如果能够借助视频展台进行放大,就可以将细微结构放大几倍或者几十倍,幼儿在观察时就十分清楚,有利于幼儿获得知识,展开想象,激发观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科学活动《美丽的蚕豆花》时,由于观察对象太小,结构细微,幼儿难以用肉眼观察清楚其结构,故教学中可以将蚕豆的花一一解剖到视频展台上。这样幼儿不仅感知了蚕豆花的外部形态特征,而且看清了内部结构,更深入地发现其中的秘密,有利于幼儿进一步的探究,开发了幼儿的思维。再如,教学《有趣的指纹》时,为了让幼儿认识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同的,从而培养幼儿探究自身的兴趣,就必须让其清楚地认识指纹。由于指纹非常小,不易看清楚,如果只借助放大镜,幼儿也许还是有点困难,指纹的纹路看得还是不够清楚,但如果将幼儿的手指放于视频展台上,再进行放大,那就十分清楚,而且幼儿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大家都很愿意把自己的手指放于视频展台上,让大家观察、研究。最终不仅发现自己的指纹与别人不同,而且也发现自己每个手指的指纹也不同,从而有利于理解为什么可以用指纹来抓住罪犯。
4 动画游戏,乐在其中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生物方面的,由于这些内容是有生命的、活生生的,所以在它们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要想观察其全过程,可能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多媒体,进行设计,以动画的形式,让幼儿自己进行探究,那么在幼儿的动手操作中,不仅获取了科学知识,而且提高了探究的兴趣,幼儿会不厌其烦,多次地操作,轻松地掌握科学知识,也增加了幼儿对多媒体操作的熟悉程度。例如,在教学幼儿科学活动《认识蚂蚁》时,笔者设计动画,让幼儿和计算机进行交互,让幼儿自己发现蚂蚁喜爱的食物。在课件上显示许多蚂蚁,许多食物,让幼儿一个一个地用食物去喂蚂蚁,如果是蚂蚁喜爱的食物,食物就会停在蚂蚁身边,被蚂蚁吃;如果不是蚂蚁喜爱的食物,食物会返回到原处。幼儿从活动中不仅了解到蚂蚁的喜爱食物,而且也调动起幼儿对蚂蚁探究的兴趣,延伸到课外,也许还能有更多的发现。
中医学本身是一门传统医学,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医学的技术。中医儿科学是针对少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开展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共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对中医儿科学的临床应用与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从医学教学方面入手,使现代中医儿科学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针对其教学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如内容、方法等,提出新的改革思路,在相应的人才培养及实践环节上不断地尝试,以推进儿科学的深化改革。
1中医儿科学的学科特色
学科的发展必须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传承,因此中医儿科的发展要以弘扬其学术精华为核心,尤其是在中医儿科临床上要充分发挥其特色及优势的治疗方法,不断扩大学科服务范围,促进中医儿科更加快速、优质的发展。
中医儿科学优势明显,涵盖了小儿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等知识。中医学在治疗儿科许多疾病中显示出了其明显的优势,尤其对于脾系疾病而言,由于幼儿消化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健全,需要疏导调整,仅采用西药治疗,常常会伤及脾胃。而不少中药中自身即包含矿物元素及维生素,在摄入药物的同时也能起到滋养脾脏的作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以配合按摩推拿等绿色疗法,这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
中医儿科学的优势还体现在“治未病”的特点上。结合了现代儿童预防保健的特点,也适应了临床疾病治疗的特性,符合现代人对医学医疗的观点,即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的使用,多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儿科学教学改革方法
2.1案例型讨论法 通过采用案例讨论的方法开发学生们在上课过程中的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发现案例中的主要知识内容,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知识掌握的更为扎实牢固。在学生学习系统疾病时,比如对小儿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肺系疾病的教学中,增加病例的教学手段。这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等形式将这些疾病制作成病例,并在课堂上播放。也可以采用向学生描述一份经典病例的方式,对教学大纲中相应的知识进行剖析。然后,模拟査房检查,让学生逐个说出病例中的特点、注意点等。给出初步的诊断与分析,并提交入院诊疗方案。
然后,再将相应的病例分析及影像资料及检査结果给学生,最后让学生做出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在整个模拟学习的过程中,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掌握课程内容。因此,以学生学习为主,以教师讲授为辅,提纲挈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主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则、方药等,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于今后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的需要。
2.2模拟治疗法 模拟治疗就是对模拟病人进行的治疗,对临床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根据病人的文化、生活背景等情况模拟患者的情况。将教学大纲中的各种知识融入模拟病人的病例中,然后让学生们对模拟病人的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使学生能够尽量再现临床的情景,并经过一定训练后能够逼真地反映临床的情况。例如在小儿泄泻、水肿、紫癜等常见病多发病的教学中,增加模拟治疗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对已有病例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还可以在治疗原则以及方药组成方案等进行探讨、研究。儿科学教学中,增加病例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对传统病例的分析,并且还引入图片、数据等的分析。针对每个疾病特定的病因、基本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完整病理过程,抓住疾病每个阶段的病理变化,教其学会分析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病势转归,掌握辨证论治的精髓。
2.3结合实际、互动式教学方案 世界医学教育学会曾建议:大量减少说教式教学时数,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应该在医学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可以算是教学效果中最好的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儿科学领域,学生的要求更高,因为患者都是幼儿,在用药方面非常有讲究,不能出现半点偏差。所以,根据中医儿科学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加入案例、模拟病例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实习教学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在临床具体包括问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辨证分析等方面,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培养、训练。鼓励学生多提问,并对其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式回答,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增添更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及思考。
在见习课中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精细设计,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被严谨地安排在这些问题之中,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中,采用讨论、辩论等互动方法加深知识的记忆,从而发挥授课的主导作用。在模拟病例中,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判断,在分析中将模拟病史中的因素都考虑进去。该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总结
进入21世纪以来,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了各学科的发展,这就对我们中医儿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儿科学要想发展,必须要进行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现代教育观下,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视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幼儿未来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时候,应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比如在生物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时比例,增加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实习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