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上日出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第1篇: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

语文是集文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特征为一体的一门有趣味性的学科,在课程改革步入理智性反思的今天,人们已经开始对近几年热议的理念和盛行的做法进行检点,以求显长揭短、扬长避短。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认识的加深,课堂教学结构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以及时代对未来成员素质的要求,发展兴趣爱好已开始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何让学生主动、自觉、心情愉快的高高兴兴去读书?

一、激发兴趣,拨动阅读之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广泛的兴趣,会促使人们去接触和注意各种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而阅读兴趣对于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与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有积极的作用。正如《论语》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应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首先,故事“诱”读。爱听故事、爱看电视或许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也经常听到他们在学校交流这方面的信息。作为语文老师,我鼓励他们看精彩的动画片、内容丰富的少儿节目,也经常给学生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并由此因势利导,告诉他们这些内容其实书里都有,只要你看书,打开书本,你就可以读到无穷无尽的故事,那可比电视上看来的,老师讲的更精彩,而且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从而把学生从爱听故事、爱看电视引向爱读课外书,扎入阅读天地。

其次,佳作“引”读。选择一些写得优美的短文,一是通过录音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赛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二是通过对优美词句的赏析、评点,领悟起意境美;三是通过摘抄好词佳句、背诵名篇佳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朗读欣赏优美文章,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二、营造氛围,促使学生乐学

快乐教学要求老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去参与语言文字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要营造和谐气氛,创设情境,并且要减少讲解与发问,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在课堂上,我切实做到了: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写的安排挤进课堂。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上的气氛活跃,在这样的和谐气氛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乐学语文,爱学语文。

比如,在上《海上日出》这一课时,我先出示了一幅彩色摄影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照片中波光粼粼的水面和色彩纷呈的云天,直接进入海上日出的情景。接着,给学生详细介绍了日出的过程,让学生随着我的描绘,想象那种绮丽的景色,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和色彩美。这样通过美感的启迪,使学生始终保持亢奋的情绪,既收到了美育的效果,又使他们准确、深刻地了解了文章,达到了乐学的目的。

三、趣味引导,诱发阅读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加强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充分运用趣味性教学,对于强化学生的求知心和创造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首先,以趣开讲,创设快乐的学习气氛。即在每课开讲时尽量运用讲故事、猜谜语、绕口令、做游戏或小型竞赛等趣味性活动导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以便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其次,以趣明理,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即对学生较难掌握的问题,要善于运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方法,引出抽象难懂的道理并加以说明,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如在讲授《狐狸与乌鸦》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心思想,明确狐狸狡猾的欺骗手段,掌握乌鸦喜欢别人奉承,结果自己上当吃亏的道理,我先重点讲解了“窝、叼、馋、差不多、得意、哇”等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我又有感情的朗读了课文。接着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扮狐狸,一人扮乌鸦,根据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对换角色,重复一次。由于这个活动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成了参与学习,又满足了他们的好动心和表现欲,因而同学们表演的非常投入,课堂气氛极为热烈。这种以趣名理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受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乐学情绪。

四、拓展阅读,挖掘阅读快乐

怎么把文章读深刻,阅读更全面也是阅读的关键。仅仅局限在文本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往往会影响对有些课文的阅读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注意延伸课堂教学,做到课内外结合、语文教学与社会活动结合,即配合课文,开展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便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兼收并蓄,拥抱知识之乐。知识的积累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第2篇: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

一、课前有效备课

充分、精心的备课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读懂教材。读懂教材不只是教师站在自身的立场与教材单方面地对话,包括教师站在编者和自身的角度读懂教材的内涵,教师站在学生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并且找到几种角色的差异,最后以学生的视角来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其次: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情况不仅仅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还应了解学生个体情况,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知识面前所表现出的接受、理解、运用的能力存在千差万别。因此,需要进行分层备课: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层次”,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少数学有余力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例如:“扇形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练习设计:①一个扇形的半径是2cm,圆心角是60°,则S扇形=?②扇形的圆心角是60°,面积是6π,则该扇形的半径=?③一个扇形的弧长是20πcm,面积是240πcm2,则扇形的圆心角=?这样能使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课上有效实施

教师在课前进行了精心备课,也不一定等于课堂有效。一堂课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而成,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如果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使用不当, 即便是教师教得再辛苦,但学生没有收获,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引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主导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等。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给出了“海上日出”的片段,形象的展示了天水一线中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数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距离。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1.教学方式要有效。我们的教学面向的是所有学生,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关注学生差异,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整齐划一的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向前推进,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激发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练习要有效。有句话我觉得有道理:“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读了,我懂了;我用了,我会了。”我们要注意克服“我讲了,任务就完成了;我讲了,学生就懂了”的思想。要把“讲过了”与“听懂了”区别开来,把“听懂了”与“会做了”区别开来。练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反而使学生产生厌恶,不利于数学的学习。形式多样、有的放矢的练习可以使即将产生学习倦怠的学生重新激发学习的兴趣。

第3篇: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策略

数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头疼的学科,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是因为其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兴趣很重要。兴趣是引导学生进入数学世界的最好途径之一。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此外,教师也要坚持改进教学方法,力争实现初中数学兴趣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三角形的基本定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自己随意剪出一个三角形后再对三角形的每个角进行测量。他们通过测量后得出三个角之和。记录下来后,再让学生把其中的两个角剪下来与第三个角并列成一排后组成一个平角,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不管它们怎么组合,最后得出的三个角的内角和都是180°。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试验得出答案,有效促进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清晰地掌握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的设计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知识得到进一步拓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新课导入注重生活化。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学中,如果在新课导入环节通过生活化的方式进行设计,就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在学习“黄金分割”一节内容时,可以通过生活实例进行新课导入,可列举古希腊的帕提侬庙的高:宽=0.618,正是运用了“黄金分割”点的理论才使得它成为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当外界的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的时候,人体则会感到最舒服,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数学教学是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多注意有效方法的积累,这样学生的思维定能被激活,同时还能促进高效课堂的建立。

1.在数学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很重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并且更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特殊三角形”相关的内容时,就引导学生构造特殊三角形;在对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组)相结合的题目进行练习的时候,更需要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及时有效地引导能让学生迅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2.教学数学知识的时候,将数学知识巧妙地穿插到有效的情境之中,可以有效避免对知识进行枯燥的讲解。在教学中层层设置问题,让学生由易到难地掌握知识点,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我们在学习“图形与证明”的内容时,主要是从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等相关的角度对图形进行有效的判定与证明的,与正方形、长方形相比较后,平行四边形和等腰梯形却有着它的特殊之处,因此,学生在证明边和角的关系中也是比较容易理解并且能有效进行运用的。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渠道。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有利于高效教学的条件,其中问题的有效设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高效率的情境教学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数学情境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应有自己独特的“神”,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会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首先用“折纸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开始提问:“一张厚度是0.2毫米的白纸,如果将它对折一次,厚度是0.2×2mm;接下来,如果老师进行对折10次后白纸的厚度又是多少呢?如果再对折到20次,那么白纸的厚度又是多少呢?”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下就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动力,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将学生的这种质疑转移到“乘方”概念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4篇: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给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笔者根据教学中的实践,主要探讨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

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发点。当中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如:教学《圆的切线》一课,教师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海上日出"情景,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有限,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更加枯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通过信息技术就能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观察、探究、从而有所发现,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通过大量的实例或者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化解数学教学重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甚至厌烦情绪。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如果恰当地加以运用,就会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从而轻易化解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弄懂的重、难点问题。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讲授"轴对称"的概念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现象能力和数学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鲜明、充分、形象的视觉直观印象,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真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一个好的课件,其窗口所承载的声、像、图、文信息是一种艺术美,会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应遵守的原则

4.1以教学为主。在很多公开课上,有些教师会千方百计地搞一些课件,以此来体现这是一节充满现代感的好课。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对待课件应主要针对某个教学难点或重点来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切忌脱离实际,使学生的注意力仅停留在课件本身上,对其内容却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对此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时,教师一定要以教学内容和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规律,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辅助教学。

4.2以学生情况为背景。在许多学校,多媒体技术已成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不作任何改动就去上课了。这显然不符合本班的学生情况,在教学效果上可能会相差甚远。因此,教师要先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照传统方式准备好教案,然后根据教案内容的层次,设置使用Word、PowerPoint、Flash的课件页面,再上网查询和教材有关的信息资料,最后经过比较、筛选,确定需要补充的内容,完成课件。

4.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离开学生发展这一基本原则,而其本身也应当成为学生学习及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目的在于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教学活动的探索中。因此,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