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银行发展战略范文

交通银行发展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银行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银行发展战略

第1篇:交通银行发展战略范文

据了解,2009年6月交通银行首家推出了“e动交行”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除了具备一般手机银行所拥有的查询、转账、缴费、基金、黄金、理财等功能外,无卡取现与无卡消费两大业务更是作为其特色服务在金融竞争市场上独当一面。

作为交通银行独创的创新金融服务,手机无卡取款一改传统ATM实卡取款的单一模式,账户持卡人无需携带银行卡,只需通过发送取现申请的短信,获得手机预约取现号码和动态密码,然后在交行的任意一台ATM机上输入这些数据,就可以轻松地取得现金,每日取现上限是2万元人民币。继无卡取现后,交通银行又全力打造无卡消费服务,即客户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银行卡和手机卡,只需要提前预约一定的消费限额,并设置预约码,消费结账时在商户的POS机上键入手机号、预约码以及银行卡的消费密码,便可实现轻松购物与消费。

云南省分行第四届“沃德财富杯高尔夫球邀请赛” 圆满落幕

2011年 5月27日,一扫多日的阴霾,云南昆明安宁迎来了艳阳高照的一天。一年一度的交通银行云南省分行“沃德财富杯高尔夫球邀请赛”在美丽的温泉山谷高尔夫球会拉开帷幕。

据云南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举办沃德财富杯高尔夫球邀请赛,就是为高端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云南省分行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邀请赛,通过对前三届比赛的调查反馈,客户反映较好,都希望我们能继续举办这样的赛事,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进一步关注客户金融需求,关注客户生活品质,同时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能与客户共同谋求健康、友谊和持续成长。”

荣获英国《金融时报》“最佳渠道创新银行奖”

在2011年5月28日召开的2011青岛国际金融高峰论坛上,英国《金融时报》联合罗兰・贝格管理战略公司了《中国金融业创新调研报告》,凭借出色的渠道创新、服务创新和品牌创新策略,交通银行在该公司进行的联合调研中,各项指标均有出色表现,最终荣获“最佳渠道创银行”。

云南省分行签下两个商会“授信大单”

2011年6月9日,交通银行云南省分行与云南省福建总商会签订了总额为50亿元人民币授信额度的战略合作协议,2天后,又与昆明温州总商签订了3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战略合作协议。同两个在滇“重量级”商会的合作授信总额高达80亿元人民币,如此大的手笔和先见,切实表达出了交行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决心与态度。

据了解,云南省福建总商会是云南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省级商会,在滇闽商目前已超过40万人,投资超过1700亿元。交通银行此举有力的支持了闽商在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为云南地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南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刘光溪称赞道,如此“大手笔”的授信,体现了交通银行认真落实“两强一堡”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云南省分行倾力支持云南10家民营企业

继与云南省福建总商会、昆明温州总商会分别签订50亿元人民币、30亿元人民币授信额度的战略合作协议后,2011年6月16日,交通银行云南省分行又与云南省10家民营企业签署了银企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本外币授信业务、国际结算业务、现金管路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私人金融业务等全面金融服务方案,其中,意向性授信金额达100亿元人民币,标志着银企双方的合作迈上了新台阶,银企双方正式成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

第2篇:交通银行发展战略范文

一、交通银行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应用研究

首先,加强经济金融应用研究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需要。商业银行经营与宏观经济运行休戚相关。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加强宏观经济金融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通过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评估过去经济金融政策的效果,并根据未来经济金融的可能发展趋势,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型步伐,进一步改善盈利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具有从事经济金融应用研究的有利条件。大型商业银行具有人才、信息和财务等有关从事应用性经济金融研究的有利条件。近年来,交通银行研究团队在积极开展内部战略规划和体制机制改革工作的同时,加强了宏观经济金融研究和行业研究。目前,我行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的研究团队,拥有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其中大部分拥有高级技术职称。随着近年来研究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提升,我行研究团队对经济金融运行规律的研判能力不断提高,近期对国内经济增长、物价、利率、汇率等方面经济指标和政策的预判基本得到了实际走势的验证。

最后,向社会应用研究成果是大型国有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目前,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责任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发展的趋势。作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交通银行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交行从2007年开始尝试向社会宏观经济金融研究报告,这是我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体现。我行研究团队努力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分析判断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全面准确地把握未来经济金融的走势,调整经济预期,做好投资决策,提供资料和建议。

二、成立金融研究中心是我行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

近期,我行确立了“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战略目标,并在年初制定了“跑赢大市、争先进位”的工作要求。为有效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得的历史机遇,我行有必要前瞻和准确地把握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才能实现我行战略目标和年度工作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行决定成立金融研究中心,这充分体现了交行党委和高管层对经济金融应用研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

当前,把握时机成立金融研究中心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是有助于更好地服务我行“两化一行”的战略。目前我行的“两化一行”发展战略正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交行作为国际化、综合化经营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企业形象得到持续提升。由于目前我行的境内外业务已经横跨信贷、货币、资本和外汇等多个市场,我行有必要加大对国际与国内经济形势,信贷、货币、资本以及外汇等市场趋势以及货币政策的研判,为我行“两化一行”战略的平稳顺利实施提供相关的决策参考和咨询。组建适度开放的研究中心,更好地深化银行业研究,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务实性和针对性,将有助于促进我行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

二是有助于我行更好地服务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聚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先行先试”的基础是金融创新,我行要把握好“两个中心”建设带来的机遇,首先需要加大研究力度。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助于推动我行研究资源与上海双中心研究需求之间的对接,深化我行对上海双中心建设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提高我行在“两个中心”建设中的服务能力和支持力度。

三是有助于专业地开展航运金融研究,更好地为我行突出航运金融业务特色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赖于依托航运金融业务的发展,而目前上海的航运金融业务还刚刚起步,船舶融资和航运保险业务与伦敦、纽约、汉堡、新加坡和香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上海航运金融中心要迎头赶上,交通银行要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应当加强航运金融研究,以专业的成果支持前台部门的产品创新和营销服务。

四是有助于更好地为我行信贷结构优化和控制信用风险服务。截止2009年二季度未,我行总资产已经接近3.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贷款超过1.7万亿元人民币,我行信贷资产广泛分布在各行业。为优化信贷资产行业分布,进一步强化信用风险控制,我行有必要加强行业研究。通过成立金融研究中心,增加行业研究的人力资源配置,为全行信贷资产的行业配置和行业风险的控制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意见,将有助于促进我行信贷业务发展及其结构优化和风险控制。

五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行研究水平,扩大研究团队品牌效应。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行应用性经济金融研究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国际同业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率先成立研究中心,树立一个适度开放的品牌形象,搭建国内外经济金融专家研究合作和交流平台,将有助于我行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扩大研究团队品牌效应。

三、交行研究团队把握经济金融运行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2009年8月,国内《银行家》杂志向交通银行颁发了最具研究能力银行的奖项,这是对我行近年来在经济金融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和影响力扩大的一种认可。目前,我行对外的宏观经济金融研究报告主要分成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四大类,包括年度和半年度的宏观经济金融展望报告、年度银行业分析报告、季度GDP和房地产点评报告、月度CPI预测与点评、月度货币信贷、外贸点评等。

随着近年来研究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提升,我行研究团队对经济金融运行规律的研判能力不断提高,近期对一系列经济指标和政策的预判基本得到了实际走势的验证。例如:一是指出按季看GDP,2009年一季度为底部,二季度将回升。二是认为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下,已不需要再出台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方案,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关键在于调结构。三是判断今年上半年物价将负增长,而下半年物价将缓慢回升。四是认为经过数次降息之后,在流动性十分宽裕的情况下,中国的利率水平基本合适,没有必要再降息。五是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维持稳定为好,大幅贬值不但不能刺激出口,还可能导致资本外逃风险。

四、交通银行研究团队以务实的研究成果努力支持业务发展,服务战略转型

一是我部牵头组织了《交通银行2009年-2011年改革创新纲要》的起草和修改工作。二是进一步推进我行体制机制改革,包括牵头开展新建省辖行事业部改革和流程银行建设方案的制定工作,牵头实施总行组织架构的完善方案等。三是加强经营模式和重要业务领域的研究,例如综合经营管理模式、年金业务、人民币国际结算、航运金融、服务上海两个中心、海西地区业务发展等。四是定期向全行提供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报告,为全行业务决策提供决策参考。五是加强对利率、汇率等经济指标的研究和预测,为行内资产定价决策提供参考。六是推出行业分析系列报告,为全行公司业务营销,以及授信、风险管理等部门提供行业信息和行业决策参考。七是提供专业咨询,协助前台业务条线和分行开展营销和维护客户关系的活动。为我行的一些大客户及相关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讲座和报告,促进我行营销模式由关系型向知识型与关系型相结合转变,进一步拓宽了我行服务客户的范围,有利于巩固我行的银企关系和银政关系。

五、金融研究中心的工作重点

第3篇:交通银行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组织场域;制度理论;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1)02-0138-05

一、组织社会学关于企业战略选择的研究

(一)制度理论视角下的企业战略

关于企业战略的理论解释,最早是在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的视野之下展开的。而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理论自兴起以来,就在组织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被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者关注,蔚然成为继之而起的第三大范式。这一理论现象也标志着目前对于企业战略的理解和分析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从关注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到反观企业自身的独特资源优势,重视企业战略(尤其是新兴经济国家的企业战略)中的制度因素或制度背景。

根据制度学派的观点,企业的运行不仅受到技术环境和经济逻辑的规定,同时也受到制度环境和合法性逻辑的限制。制度概念可以分解为3个要素:强制、规范、认知(Scott,1995;DiMaggio,1983),我们可以从这3个支柱来考察企业所面临的各类制度。在制度理论的视角下,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不仅仅要受到外部市场因素和内部资源禀赋的制约,同时它也是嵌入在一个制度背景之中的,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企业的战略选择必须考虑制度因素,符合制度环境的要求,抑或主动地参与到制度建设中来。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战略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产业竞争问题、资源优势问题,更是一个制度遵循和合法性问题(Scott,1995)。

(二)运用制度理论分析银行业企业战略问题

银行业是一个政策性非常强的行业,也是一个政府和法律管制比较严格的行业,其运行与发展所依凭的制度背景较其他行业更加系统和复杂,也因此特别适合运用制度理论来进行研究。更有甚者,十多年来,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一直都在积极地推进,银行在制度迅速变迁的大环境中不断应对内外部改革的要求,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其发展战略,制度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体现得尤其明显(刘鸿儒,2001)。制度及其变迁已经成为影响银行业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因素,对银行自身的战略选择、发展路径和经营绩效起着重大作用。从制度理论的视角来审视银行的战略选择将为我们理解和改善其战略管理提供重要的参照,本文以交通银行重新组建以来所经历的若干次重大战略选择为分析对象,着重探讨其中制度因素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考察其具体作用机制。

(三)组织场域与企业战略制定

“组织场域”是Hoffman(1999)提出的一个用于分析制度变迁过程的概念,它最初是指一个分享着共同意义系统的诸组织紧密联系的群体,它包括政府、关键交易伙伴、投资商、专业和贸易协会、特殊利益集团和任何对该场域有着强制、规范或认知影响的一般公众。他指出组织场域不仅是诸组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它更是一个对话和协商的渠道中心。场域不是围绕共同的技术或者产业,而是围绕着凝聚各类不同目的的参与者的议题而建立的。场域随议题而兴起,随议题而消失,它是一个被议题聚合起来的组织间的社区。场域并非成员的同质体,而是分歧的对话场所,是制度间的战争,而非同质性的对话。同时,也正是场域中组织成员的变化导致了制度变迁的发生(Hoffman,1999)。

因此,场域概念要比产业或行业概念宽泛,它不仅包括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组织或者行业内有关商业伙伴,还包括与场域中的议题有关联的一切组织或个人。从这个角度看,场域成员有点类似于公司治理领域的利益相关者概念,但不同的是,场域成员是由议题聚集起来和界定的,而不是由组织或制度规定的,它具有流动性和议题相关性。

从这一概念出发的解释,多数认为组织场域界定了企业战略,组织场域的结构特性和资源分布状况决定了场域内成员各自的战略选择(Hoffman,2001)。从场域的角度来分析制度约束与战略选择以及嵌入于其中的企业,因为具有了流动性和议题相关性的特点,而具有了新的理论探讨的意义。

二、场域、制度、战略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一)组织场域的3个结构性维度:范围、成员力量对比、成员间交往关系

本文通过对组织场域的分析来解释制度变迁,进而分析制度约束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并认为组织场域具有三个结构性维度:场域范围、成员力量对比、成员间交往关系。场域的范围随着围绕议题的争论的兴衰而产生伸缩,其引入的成员的类型和身份也随之产生变化。场域中成员力量对比决定了它们在关于特定议题的争论中处于优势还是劣势地位,它包括成员自身掌握的资源与权力、讨价还价能力以及话语权等等。成员间交往关系则是具有不同力量的场域成员间为着各自的目的和利益相互整合重组,结成有组织的集体行动。通过对这三个维度的把握,我们就能比较透彻地对组织场域进行分析。

(二)组织场域、制度、战略三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在制度理论关于企业战略的研究中,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制度一战略二元模型。该模型认为在制度与利益的互动中,在效率与合法性的兼容与冲突中,企业战略得以形成。但这一模型的不足之处有:第一,忽视了对制度和战略的外生冲击,忽视了组织场域的偶发性和开放性对于制度和战略的影响;第二,忽视了企业战略选择的主动性和不唯一性,有一种过度决定论的色彩;第三,将战略视为一个结果,而没有考虑到战略作为原因同样对制度和组织场域造成影响。因此,制度一战略二元模型很难解释制度变迁的过程,也很难解释为什么在制度约束之下还会有各种形形的企业战略出现。

为此,作者提出将“场域”作为一个重要的主动性因素引入进来,构成一个制度-战略-场域三角模型,以此来考察三者的互动与共同演化。从组织场域的3个结构性维度来看,组织场域的变化,集中表现为场域范围、成员力量对比和成员间交往关系的变化,而制度的产生和维持是依赖于成员间力量对比和结构性关系的,因此上述三者的变化会导致制度约束发生变化,从而会导致受到制度约束的企业的战略选择集合或者“行动库”发生变化。同时,制度约束和企业战略的变化,也会反过来改变场域中的资源分布和结构特征,从而改变场域范围、成员力量对比和成员间交往关系,最终对场域有塑造作用。由此,一个制度-战略-场域三角模型将突破原来的制度一战略二元模型,更准确地描述现实中的企业战略选择行为。这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组关系:组织场域建构制度约束,制度约束限定战略选择,制度约束塑造组织场域以及战略选择对组织场域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交通银行在银行业改革过程中的若干次战略选择的分析,探讨组织场域、制度约

束和战略选择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三、组织场域建构制度约束

Hoffman发展了组织场域概念,并认为场域中组织成员的变化导致了制度变迁的发生。简单概括Hoffman的理论分析思路就是:有什么议题,就有什么场域;有什么场域,就有什么制度。场域的范围会随着议题的变化而变化,新的成员加入或者旧的成员退出都会对原有的场域成员结构产生或大或小的冲击,构成变革的来源。随着环境的演变,成员间力量的对比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诺斯所谓的“相对价格的根本性变化”之下(诺斯,1994),原先处于强势地位的成员可能会失去自己的优势,而原先的弱势群体的力量会得到增强,力量格局的变迁也会成为制度变迁的来源。成员间社会交往关系和交往模式的改变等会导致相互间的整合和力量的重组,改变原有的利益均衡,从而为建构新的制度提供动力。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说,制度约束是被组织场域所界定的:有什么样的组织场域,就有什么样的制度约束,组织场域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制度约束的性质。当然,这可能会导致有人批评这种观点为场域决定论。但从其分析的积极意义上讲,我们能够为制度分析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超越传统的交易成本的视角,在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对于制度问题的理解。从组织场域建构制度约束这一观点去考察,分析的重点将放在组织场域的结构性方面,可能提出的研究问题有:在具体的分析情境中,组织场域的范围是如何确定的?场域中的成员力量对比关系如何,具有何种相对对位?场域中的成员间交往关系如何,各自交往的模式和渠道是怎样的,在交往中的相互地位如何?。这些问题一旦提出,为我们具体分析场域中的制度约束是如何形成和建构的将具有极重要的启示,指引了研究的方向所在。这一理论上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来解读交通银行的改革过程中,组织场域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和建构制度约束的。

交通银行是国务院于1986年决定重新组建的,它作为第一家综合性银行挤进了原先主要由4大国家专业银行构成的银行业中,本身就标志着原先的场域中引入了新的力量,随着场域结构发生变化,它对制度变迁的冲击随之而来。因为交通银行是新成立的,底子比较薄,而4大银行已经瓜分完了当时的行业领域,所以既然要重建交通银行,就得保证它初生之后有一个立足之地。“为了扶持交通银行成长为一家大银行,人民银行决定打破持续了30年的规则,允许已在各专业银行开户的企事业单位同时在交通银行开户,也就是所谓‘双边开户’,从而解决了交通银行的‘立行之本’”(吴雨珊等,2007)。本来“双边开户”制度在当时并没有马上改革的必要,但由于交通银行的重建导致的场域成员的变化,使得这一制度变迁的过程获得了它独特的动力。组织场域在建构制度约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变化往往导致制度变迁的产生,“双边开户”制度变迁的案例显示出新成员进入带来的冲击效应,说明了这一建构作用的存在。

四、制度约束限定战略选择

关于制度约束限定战略选择的观点,是制度理论的核心思想。在制度理论出现之前,对于企业战略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环境的角度来予以考察,是一种技术观或者市场观,后来随着资源基础观的发展,也不过是在技术观的外部视角之外发展了内部视角,关注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对战略选择的制约作用,本质上还是一种技术观。制度理论则认为企业战略受到其所面临的制度环境的约束,制度定义了什么是可行的战略、什么是合法的经营活动、什么是可接受的逐利行为,简言之,是制度界定了企业经济活动所追求的效率,有什么制度就有什么效率。不符合制度规定的战略选择尽管有可能符合企业的局部利益和利益诉求,但却是不合法的,将受到制度的制裁,最终可能得不偿失,从而是企业战略选择所要规避的。

从制度理论出发来分析战略选择,并不是说制度约束就完全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动,也不是说我们只看到制度因素对于战略决策的影响――事实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但如果我们仅从经济角度、产业组织角度去理解企业战略,那就必然面临很多不能解释的现象。为此,一种制度理论视角的企业战略分析就成为必要。根据笔者对于制度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制度对于战略的作用,即:制度约束限定战略选择。这里说的“限定”意思是说,制度约束了企业的战略选择集,使得企业只能在一定的选择集内去考虑可行的战略,而其他的战略虽然或许有助于企业达到其目的,但未必是为制度所许可的,从而是不可行的。此外,制度还在另一方面约束着战略选择,这就是制度中的认知因素对于企业的作用。制度为企业提供一个认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框架,企业的认知也是局限于制度之中的,因此这一认知机制也具体表现了制度对于战略选择的限定作用。由此,这样的一种理解就不是一种决定论的视角了。

在交通银行的多次战略选择中,都可以看到制度约束的作用。在重建之初,交行获得国务院和中央银行的许可,实施了混业经营,以建设综合性银行为战略选择。但后来随着1992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秩序混乱,中央整顿金融秩序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在制度上强化了分业经营,并通过1995年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而得以正式确立。为此,交通银行不得不改变其既定战略,放弃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与旗下的太平洋保险公司和海通证券“脱钩”,重新聚焦传统的金融业务。可以说,制度约束对交通银行的混业经营战略的作用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制度约束牢牢限定了企业的战略选择,对于银行业这类监管较为严格的行业来说,制度约束的作用更为突出。

五、制度约束对组织场域的作用

不仅组织场域建构制度约束,制度约束反过来也会对组织场域产生作用,维持或者改变场域的结构。首先,场域本身就是嵌入在更大的制度背景之中的,制度决定了场域成员的初始位置与初始资源和权力配置,而且场域作为对话和协商的渠道本身就需要制度予以支持,否则无法成为一个可运转的渠道。场域成员之间的交往关系和社会交往模式也是有其制度背景的。一旦某一制度在场域中获得中心地位,整个场域就会围绕着它而建构起来,没有制度作为基础,场域及其成员就无法获得一个稳定的结构,场域成员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冲突最终也要通过制度而固定下来。制度是场域的抽象化和概括化,场域则是制度的具体化和动态化。

其次,排除既有的制度背景之外,场域所建构出来的制度同样也会影响场域自身。任何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一种惯性或者稳定性,不会轻易地发生改变,这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被称为“路径依赖”。制度一旦建立,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场域及其成员也不得不对此产生依赖,从而受到制度的约束与反作用。因此制度与场域之间具有着辩证的互动关系,居于中心地位的制度对场域及其成员具有很大的塑造作用,而处于边缘地位的制度则难有这种影响。但是,一旦时机成熟,这种边缘制度也能得到生长,甚至有

可能取代原来的制度而获得中心地位,这也是所谓制度变迁的一种形式。考察这种制度对场域的反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能进一步揭示出场域与制度相互之间的复杂的依赖关系,以及制度及其变迁过程的复杂运行机制。

以交通银行为例,在未实施严格的专业经营制度的情况下,各专业银行纷纷在不同程度上通过不同渠道涉足其他金融业务,“大量银行资金通过国债回购、同业拆借进入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导致199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经济泡沫”(吴雨珊等,2007)。各银行业纷纷开办自己的各种经济实体,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发生改变,场域成员间关系开始出现变化,由此导致金融秩序混乱,进而促使中央加快了完善分业经营制度的步伐。这一制度变迁使得我国的银行业出现了一次银行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大潮,场域内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关系在制度约束下再次发生改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被分离为三个相互独立的领域,各自分开监管,除了极少数企业以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不得混业经营。从这个角度看,场域结构是依赖于制度结构而存在的,哪怕这个制度结构本身也是由场域自己产生出来的。

六、战略选择对组织场域的影响

制度约束对于维持和改变组织场域产生作用,具体的某个企业的战略选择同样会对组织场域产生影响。任何企业都是在组织场域中生存和发展的,其战略选择自然不仅影响自身的活动,也会对场域中的其他成员产生影响,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还可能作用于整个组织场域,改变其结构,这是企业相对于组织场域的能动性的一面。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有可能引入新的商业伙伴,增强自身的实力,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这样就改变了场域的范围。企业的战略选择也可能改变场域成员间的力量对比和交往模式,从而场域成员间的格局会随之而产生变化。总之,企业战略选择不仅是被动地适应组织场域和制度约束,而是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场域的建设中来,微观的企业战略选择将对宏观的组织场域产生影响。

在此也必须指出,微观层面上单个企业的战略选择对于宏观层面上的组织场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作用很小。只有在关键性的历史机遇期,这种战略选择的影响才会得到放大,从而产生明显的效果。不过,许多场域成员之间的战略选择之间的共同作用对于组织场域的塑造和发展的作用就很可观了。毕竟,这些诸多成员之间的活动就是组织场域本身,就是组织场域的活生生的体现。一个个的单个企业的微观战略选择相互影响,相互刺激,最终会在宏观层面上集结――或者用西方学者常用的术语“凸现”――而成一个组织场域的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战略选择对于组织场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还是指导我们考察组织场域的一个重要思路。

为尽快获得资本金,尽早实现重建,交通银行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方式――两级法人制,“即在地方政府、企业与中央共同出资组建分支机构的股份制形式下,总管理处与分行均为独立法人,实行两级管理。……这些举措,极大地刺激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筹办交通银行的热情”(吴雨珊等,2007)。在当时重起炉灶的情况下,要想尽快把交通银行重建起来,实施这种两级法人的战略是一种捷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战略选择在当时是一种创举,而且还将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第一次带进了银行业的所有者行列,而不再是原来的四大专业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组织场域中引入了新的成员,银行与政府、银行与企业的交往关系也有了新的模式,这对于交通银行乃至整个中国的金融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在特定的情况下,会从一个微观层面影响到宏观的组织场域,给其带来结构性变化。

七、结论

通过以上对交通银行在银行业改革过程中的几次战略选择的案例考察,我们对组织场域、制度约束与企业战略选择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场域-制度-战略互动模型来综合此前的分析,并将其整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之中,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组织场域对制度约束产生建构作用。制度是从场域中凸显出来的,是场域中三大结构性要素――范围、成员力量对比和成员间交往关系――积极作用的产物,这三大要素塑造着场域中的制度,它们的变迁也会推动制度约束发生相应的变化。制度约束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合法性机制、模仿机制等制约企业的战略选择,限定其选择的集合,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具体经营活动。此外,制度约束和战略选择也会对组织场域产生影响。通过制度和战略的作用,组织场域的范围、成员力量对比和成员间交往关系都会受到影响并发生结构性变化,从而导致整个场域发生变迁。经由这样一种反馈的路径,场域、制度与战略三者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紧密互动,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实现各自的生产与再生产,并在微观的企业活动和宏观的环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本文提出的场域一制度一战略模型为制度理论的企业战略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解释框架。

当然,这里只是给出的一个粗略的模型,三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具体运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人和细致地考察。比如说,组织场域通过哪几种方式可以影响到制度约束?制度约束除了常见的合法性机制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机制影响到组织场域?企业的战略选择是如何集结起来形成一股塑造和改变组织场域的力量?这些都是以后可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过程中,场域、制度与战略三者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限于篇幅,不能对此一一分析。这里提出的初步理论框架是为了运用制度理论更深人细致地考察企业战略问题做出的尝试,也是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参考文献:

鲍威尔,2008,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鸿儒,2001,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第4篇:交通银行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外资战略投资者;国有商业银行贱卖论;股权定价

二十多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不断加快开放的进程,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外资战略投资者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中资银行有庞大的客户群和机构网点。前者是技术密集型的,随着市场深化和竞争加剧,其优势是递增的;后者是劳动密集型的,其优势是递减的。为了适应新的金融形势,促进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银监会成立后适时调整思路,于2003年12月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致力于促进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双赢”。

到目前为止,18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26亿美元。具体情况是:对国有银行,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建行54.66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行36.75亿美元;对股份制银行,亚行、花旗和汇丰银行等投资了交通、光大、民生、兴业、浦发、深发以及筹建中的渤海银行等,投资额为29亿美元;对城市商业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投资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西安、济南、杭州和南充等地的商业银行,投资额为5.6亿美元。从投资方看,既有国际金融组织也有商业银行,既有大型机构也有中小型机构;从被投资方看,既有国有银行也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既有沿海和东部地区的机构也有内地和西部地区的机构。外资机构和中资银行均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在这些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案例中,投资于建行和中行的资金占据了较为明显的位置,因此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讨论。

一、“国有银行贱卖论”

建行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其示范作用不可低估。建行股份卖给外国投资者的价格仅为账面价格的1.2倍,但上市后建行股价不断攀升,目前已经上升到账面价格的约3.7倍,上市融资达92亿美元,刷新了亚洲除日本市场以外的上市规模纪录。建行首次IPO(即首次公开上市)有如此表现引发了国人对银行贱卖的质疑。银行业界人士纷纷撰文引出“国有银行贱卖论”。“国有银行贱卖论”的主要观点是: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定价偏低,赴境外上市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会威胁到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国有银行贱卖论”的主要依据是:

(一)“按净资产定价不合理”

金融学家吴念鲁认为,不仅要按净资产来算股价,还要考虑这几家银行的品牌、客户、市场和产品。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也指出,在我国,由于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准入进行管制,银行特许权本身也有很大的价值,这些都远未体现在股权溢价上。

(二)“境外投资者便宜捡得太大”

2004年工行实现盈利747亿元,用30亿美元换来工行10%的股权,意味着境外投资者在4年之内就可收回投资。假如今后交行的股价上涨到3.72元,汇丰只需把入股交行的19.9%的股权脱手9.9%,就可以拿回本金,而不花分文持股交行10%的股份。按照目前H股平均市净率2.2倍保守估算,中行的股份在3年内将给境外投资者带来95%的收益,境外投资者便宜捡得太大。

(三)“股权交易存在不对等性”

该观点认为,交易的不对等性并没有反映在股权价格中。一是境内投资者被边缘化,国内银行的股权售让对象明显偏向境外投资者。二是中方提供收益承诺,境外投资者“稳赚不赔”,如建行、中行承诺,一旦今后每股净资产低于对方的入股价,汇金将给予补偿。三是同股不同权,如2005年西安商业银行新股东大会后,拥有5%股份的国际金融公司和加拿大丰业银行各获得一个董事会席位,但拥有5%以上股份的其他几家内资股东却没有得到同等待遇。

(四)“国人已承担巨额重组成本”

在股权交易前,为了提高国有银行质量国家已付出了巨额投资。如在1998年增加2700亿元国债用以充实国有银行资本金,2000年剥离近14000亿元的四大银行不良资产,2005年通过汇金公司向中、建、工行共注资600亿美元。另外,工商银行改革下岗20万人,建设银行裁员了10多万人。当前国内银行转让股权获得的溢价太低,没有体现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

二、对建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分析

对于建行在出让股权时是否有贱卖之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动态比较方面看。战略投资者在银行IPO前入股的市净率一般要低于IPO市净率。这是因为战略投资者与IPO时的公众投资者性质与作用不同,战略投资者愿意与国内银行长期合作、共担风险,必须承诺股票锁定期和竞争回避,而公众投资者更多考虑股票投资收益,具有长期持股和短期投机的选择权。以交通银行为例,汇丰银行的入股市净率为1.76,后期的IPO市净率却为1.60,也即汇丰的股权购买价格高于公开上市的股票价格,显然不存在交行股权被贱卖给汇丰的问题。对建设银行而言,美洲银行的入股市净率(1.15)和淡马锡的入股市净率(1.19)都远远小于建行IPO的市净率(1.96),差距略显过大,美洲银行和淡马锡在短短的4到5个月内就分别获得差价收益0.81元/股和0.77元/股,因此,两者的入股价有被低估之嫌。

第二,进行横向比较。市净率显示的是入股价格的溢价程度,反映了投资者对银行经营能力和投资价值的综合判断。因而,银行的经营能力越强,获得的市净率一般就应该更高。以建行为例,2004年建设银行的主要经营效率指标均明显优于交通银行,但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建设银行的境外投资者入股市净率(1.15和1.19)却大大小于交通银行(1.76)。另外,境外投资者的入股比例越大,对应的入股市净率应该越低,交通银行的入股比例(19.9%)超过建设银行的入股比例(14.1%),而两个银行在入股市净率上的表现却恰恰相反。因此得建设银行境外投资者的市净率偏低,也即转让建行股份的定价偏低。三、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理性化的政策建议

为了更加稳妥高效地推进我国银行业的产权改革,针对现阶段国内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在引资对象上,应树立“战略一致,优势强化,文化融合”的理念,把一些具备业务专长的中上等规模银行纳入选择范围。首先,双方在经营发展战略上的一致性,可以减少战略融合成本和风险,更能确保外方作为“战略投资者”的稳定性。其次,讲求“优势强化”,而不局限于“优势互补”,有利于在日趋激励的竞争中巩固已有的市场地位,并通过双方合作不断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再次,很多中上等规模银行在华尚未设立分支机构,与之股权合作更能实现“竞争回避”。最后,中上等规模银行不容易实施对国内银行的股权控制,不仅可以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更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第二,在投资方式上,可推行股权互换、债转股两种方式,增加境外银行机构投资入股的灵活性。股权互换,即境外银行机构以自身股权换取中资银行相应的部分股权,而非仅仅以现金购买股权,这种方式可以先行在资本充足率已达标,而着重于改善治理结构的国内银行中推行。其优势在于,可以减轻境外投资者的资金压力,通过相互持股,增强中外资银行间战略合作关系的稳定性,有利于中资银行拓展国际市场。债转股方式,适用于当前中外银行间已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而尚未交割,或者外方承诺在未来时期追加投资的银行(如工商银行、浦发银行、西安商业银行等),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充实国内银行运营资金,减轻融资压力,加强双方的业务合作,而境外投资者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增持国内银行的股份。

第三,在股权定价上,由双方竞价为主向多方询价为主转变,引入拍卖和招投标方式,完善银行股权转让的价格发现机制。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不少国内银行的做法局限于选择单一入股对象,然后进行双方竞价,这很可能因竞价不充分导致股权价格低估。建议在同时引入和考察多个合格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基础上,建立多方询价渠道,同时构建多方竞价平台。除了协议转让方式,还应该积极引进股权拍卖和招股投标方式。

第四,在上市地点上,重组后的国内银行不应局限于海外上市,应充分考虑内地上市的可行性。建议内地证券市场上市应该有国有银行的参与,中小规模的银行IPO可以考虑在内地市场进行。目前我国内地市场银行股仅有5家,金融股所占比重仅有5%,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这样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稳定和金融蓝筹股的培育。兴业、华夏、广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可根据IPO规模的大小,充分考察内地上市的可行性。同时条件成熟的银行,可将优质业务或潜力业务(如信用卡、资产托管、票据等有必要单独核算的业务)进行在内地分拆上市。尤其针对中外银行合资后双方重点发展的业务,如建行与美洲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浦发与花旗的信用卡业务,可以先行分拆上市。

第五,在风险防范上,建立境外投资者(主要针对“财务投资者”)的退出机制,减轻资金抽离可能对国内银行造成的冲击。当前中国银监会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做出了“持股三年”的政策要求,笔者认为三年时间偏短,何况之前进入的一些境外投资者并不存在持股期间约束。因此,国内银行自身应该加强研究和完善境外投资者的退出机制,以确保银行营运的长期稳定

第六,在发展战略上,不仅要“引进来”,更应该鼓励和支持国内银行“走出去”,全面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国内银行必须主动介入全球金融格局大调整中去,才能避免我国金融资源为别国所控制,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与国际银行金融机构广泛开展业务合作,加强与先进银行在信息、技术及人才等多方面的交流;二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银行参与国外银行机构的股权并购,如结合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与国外银行开展股权置换和相互持股;三是直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选址上可以先行考虑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以及经济增长潜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四是顺应国际银行业监管要求及国际司法、会计、计量制度标准,关注国际金融需求的变化,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经验,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唐双宁.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促进中外资银行双赢[N]经济日报,2005-11-03.

2、吴念鲁.对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及上市的评析[J].银行家,2005(9).

第5篇:交通银行发展战略范文

2007年是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的一年,行业全面开放、竞争加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局。各家银行加速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发展战略,为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做好准备。这也使得上市银行的年报比起往年来,有了更多的看点。本期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上市银行年报的主要特点,全国性上市银行年报的财务分析,以及14家上市银行2007年的财务盘点和趋势性展望。

截至2008年4月23日,14家上市银行全部了2007年年报。读这些多则300多页,少则100多页的年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些信息量丰富的年报,不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监管者,不论是银行从业者还是研究者,都值得细细读来。我们对年报的粗读中发现一些味道,并试图将一些体会与各同仁分享。

从年报看信息披露

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而年报则是让投资者来知晓和判断上市银行全面信息的重要资料。可以这样说,年报是上市公司信息的最集中反映。中国证监会对上市银行年报信息披露内容的和格式都有比较详尽的规定。上市银行年报披露既要遵循《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也要遵循《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18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总体来看,上市银行年报披露中基本上按相应的要求进行了披露,但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各家银行披露的详略情况各不相同,在香港与内地同时上市的银行年报披露普遍优于只在内地上市的银行,二是不少银行对某些应该详细披露的地方采取了模糊技术,实际上违反了上述信息披露的要求。三是大多数银行进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

对称与非对称。

在14家上市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和交通银行在香港联交所和上交所同时上市,深圳发展银行与宁波银行在深交所上市,其余都在上交所上市。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的银行,在年报信息披露中当然必须要满足中国证监会相应的监管要求,而在内地与香港同时上市的公司则要同时满足内地与香港的监管要求。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7年修订)第八条“在境内和境外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若境外证券市场对年度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求与本准则不同,应遵循报告内容从多不从少,报告要求从严不从宽的原则,并应当在同一日公布年度报告。”这就是说同时在香港与内地上市的银行,必须要遵循同样的披露原则。由于在香港的信息披露较严,因此国内的投资者显然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看来搭了境外投资者的便车了。具体来看,在两地同时上市的银行的年

报有如下特点:

董事长、行长致辞体现银行亮点。在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年报内容中并没有董事长和行长致辞这样的强制性要求,但不少大银行都附上了这样的致辞,虽然名称各异,有些说《致辞》,有些用《报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五家在香港与上海两地同时上市的银行都有这样的致辞。其实,放在年报前面的致辞不仅体现了对银行当家人对投资者的尊重,展现银行在本报告年度的工作亮点,而且还能让投资者很快就能了解银行的发展定位与战略方向。这可以大大节省投资者的阅读时间,也便于投资者很快掌握银行的主要信息。同时,上述银行还将银行在本年度获得的主要荣誉都列了相应的清单,也有些银行还将银行的历史作一简单介绍,这都很有利于读者了解银行的情况,有利于形成加深银行品牌的形成。

透过董事长致辞,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银行的发展战略。如工行董事长在致辞中就说,新年度、新阶段工作的主旋律是:增强竞争发展能力,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全面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步伐。在建行行长的致辞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行将肩负‘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为员工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为社会承担全面的企业公司责任’的使命,遵循‘始终走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前列,成为世界一流银行’的愿景奋力前行的承诺。”交行董事长在致辞中则是提到了“打造中国最佳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构想”,并且将这一战略目标写在扉页上。

公司治理披露更细。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既是投资者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近年来上市银行区别于非上市银行的重要方面。在公司治理方面,投资者要关心董事会及专门委员会和监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是否尽职履行了相应的职责。因此,在公司治理架构、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中都涉及到公司治理的内容。根据《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只要求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的履职情况汇总报告。在所有的年报中,在境内上市的银行都达到了上述最低要求,但其他专业委员会的情况没有充分披露。只有中国工商银行等在两地同时上市的银行则将所有专业委员会会议出席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披露。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更详尽。作为对银行报告年度中财务及业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的部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为投资者提供了银行业务表现和发展前景最为实质性的信息,各家银行年报中这部分内容详细程度有着明显不同,反映了各自在维护投资者关系、保护投资者权益上不同的理念。已年报的14家上市银行均对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项目分别进行了列示,同时也对所经营的各方面业务进行了说明。但仅在境内两地上市的银行则大多仅止于此;相比较,在A股和H股同时上市的银行对业务各方面的变动则给出了较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力求让年报的阅读者能够看到变化背后的原因。

总体来说,在香港与内地同时上市的银行与其他银行在这方面的区别较大。两地同时上市的银行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单独拿出一部分用较长的篇幅来分析,而只在境内上市的银行则按证监会《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将此放在董事会报告中,通常篇幅不够长,分析也不够详尽具体。

更为重要的是,在两地上市的银行对财务报表分析非常详细。例如,关于财务报表分析中,中国工商银行按照损益表项目分析、分部报告、资产负债表项目分析、其他财务信息分别进行分析。损益表项目不仅列表分析,而且还根据项目进行分析。对收入、支出的各个明细项目都有非常到位的分析。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都有类似的详细分析。

模糊与精确

在今年的年报信息披露中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对一个敏感问题的披露,那就是不少银行对董事、监事和高管的具体薪酬情况披露采取了模糊技术。根据证监会2007年出台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上市公司须在年报中披露每一位董事、监事和高管的具体薪酬情况。其实,2006年的年报中,绝大多数银行都对董事、监事和高管的报酬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分析,由于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因高管薪酬与其他银行比过高,引发了股东、媒体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因此在2007年的年报中,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没有对每一名董事、监管、高管的具体薪酬情况进行说明,而只给出了模糊的统计信息。以招商银行为例,年报中只说明“本公司2007年度支付全部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税前报酬总额为5319万元。其中,100万以下的12人,100万~300万之间的8人,300万~500万之间的2人,500万~1000万之间的4人。”北京银行关于这一点的披露为:“2007年度在本行领取薪筹(税后)的董事、监事共计18人,高级管理人员5人。领取薪筹在100~180万元的10人,50万~100万元之间的6人,10万元以下的7人。”既没有说明董事、监事及高管报酬总额,也没有说明每一成员具体数额。不知道监管部门对这种模糊战术是何态度?但作为投资者肯定是不满意的。

在此项披露中,也有一些银行做得很好,如华夏银行不仅披露了每一位董事、监事及高管报酬的含税与税后报酬情况以及总数,而且在注释中说明董、监事津贴的依据,特别地指出不在公司领取工薪的董、监事的津贴由劳务报酬、委员会津贴和会议补助三部分构成及分别的标准。

相反,在一些涉及到商业机密的地方,银行本可以采取模糊一点的技术,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在披露十大客户贷款资料时,采取了比较模糊处理的办法,只说到了所属行业、金额和占比,但将客户的具体名字隐去。这应当是被允许的。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7年修订)》第五条:“由于商业秘密等特殊原因导致本准则规定的某些信息确实不便披露的,公司可向证券交易所申请豁免,经证券交易所批准后,可以不予披露。”但像宁波银行这样的公司却将客户的名称披露了。

企业社会责任进入披露视野

早在2006年6月,浦发银行就作为国内商业银行中的第一家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详细说明自身在保护环境、扶贫赈灾、关怀弱势群体、支持文教卫生体育事业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2007年,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紧随其后,工商银行也将在2008年首次报告。在年报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都比较详细地提到了本行在2007年为承担社会责任做了哪些主要的工作。不知为什么最早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浦发银行虽在第十一节《重要事项》中提了一段,但看不出具体在哪些方面做了什么。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则完全没有提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

从披露社会责任的银行我们可以看到,各家银行都在追求业绩增长,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相继把社会责任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在履行经济责任之外,还要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公益事业。交通银行在2007年8月28日在董事会中专门设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以拟定社会责任战略和政策,对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并根据董事会的授权审批对外捐赠等事宜。这应当是境内首家成立社会责任委员会的公司。

总之,及时、全面、准确的披露年报是作为公众银行监管和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更是树立银行品牌的良好机会。任何对投资者应该知晓的信息进行模糊处理的办法将有损银行的声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要付出代价。相反,充分利用好年报,在规定动作之外做一些自选动作,让信息披露更为详尽一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投资者关系,获得更好的市场评价和公众认同。

从年报看银行业趋势

随着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对外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2007年虽只是一个开始,但银行业的一些发展趋势已经显现:一是以加强风险管理、优化组织结构、强化业务管理线职能和流程建设为目的机构及管理体制改革此起彼伏,二是同战略投资者在业务上的合作向广泛化和纵深化发展。

组织架构调整

从年报可以看出,2007年上市银行的组织架构改革风生水起,各行都在为迎接银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做自我调整,取长补短,积聚力量。综合来看,机构改革基本上分为集中加强风险管理和流程银行建设两个方面。

就加强风险管理而言,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和浦发银行都有明显的举措,具体如表1所示:

为了更好的面向市场,提高效率,建设流程银行,推进会计与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核心业务处理的前后台分离,后台业务处理职能逐步向上集中,也提上了大多数上市银行的改革日程。中国工商银行与南京银行均在深入推进管理扁平化改革;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或成立专门的产品事业部,或按照业务条线设立团队,向专业化销售、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评审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中国工商银行,将股份制改革办公室改建为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组建产品创新管理部,优化产品管理与业务创新流程。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工商银行专门成立金融期货结算中心,积极申请金融期货特别结算会员资格。到2007年末,直属分行和二级分行均已着手开展扁平化改革。

中国民生银行的年报披露了公司金融事业部改革,介绍了总体思路、整体目标和愿景、改革步骤和机构调整情况。中国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既为投资者所关注,也为业内所重视。根据介绍,中国民生按照公司化运作理念,对公司金融主要产品线和行业客户线实施事业部制度,以做强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价值,以努力办成本土一流的公司金融银行。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已完成贸易金融部、金融市场部三个产品部门和地产、能源、交通、治金、工商企业五个客户部门的事业部改革。

兴业银行则稳步推进组织体系变革,探索建立企业金融、财富管理业务板块管理总部,进一步强化业务条线的统筹管理能力。深入推进分行零售事业部制改革,逐步完善全行零售银行管理体系。继续有序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中信银行则按准事业部制模式,推进了信用卡中心、投资银行中心、汽车金融中心、私人银行中心、托管中心的建设来优化前台组织架构。同时正式启动会计记账中心,将会计后台业务集中处理。

中国建设银行则稳步推进会计与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核心业务处理的前后台分离,后台业务处理职能逐步向上。

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更加深入

截至2007年底,除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之外,其他各行均已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随着交流与互信加深,各大型国有上市银行以及中信银行、交行同战略投资者在业务方面的合作均向广泛化和纵深方向发展,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培训等方面。如表2所示:

相比较而言,华夏、浦发、兴业等银行同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领域则仅限于某些具体产品,稍显狭窄,尚待加强。

从年报看银行发展战略

除银行业发展的一些共同趋势,根据年报和其他来源的信息,上市银行各自的主要发展战略也都显现出来。总体上可分为三类:大型国有银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加快综合化、国际化经营步伐;中小股份制银行正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快网点布局速度;城市商业银行则在加紧跨区域布局。

大型国有银行和较大规模的股份制银行直指综合化、国际化经营

2007年,各大银行均迈开了综合化经营步伐,在向新业务领域推进方面你方唱罢我登场。

中国银行于2006年底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中银航空租赁私人有限公司”,又在2008年1月,与贝莱德投资管理(英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银行尝到了综合经营的甜头,2007年投资银行、直接投资、保险、租赁、基金等业务板块对全行税前利润的贡献度由上年的7.45%提高到11.14%。中国工商银行紧随其后,成立工银租赁,使境内的业务从基金扩展到租赁业务。交通银行则相继投资设立了交银国信和交银租赁。中国建设银行和美国银行也共同发起设立建信金融租赁。中国民生银行于2008年4月初成立民生金融租赁公司,另外,成立民生加银基金公司、投资陕西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使得民生的业务扩大到基金和信托领域。中信银行则充分利用中信集团的综合金融平台谋求竞争优势,与中信系统的证券公司推进客户资源共享,与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中信基金和信诚保险开展交叉设计和交叉销售。浦发银行则利用上海国际金融集团的平台有着与中信类似的追求。

在国际化方面,工商银行的布局尤其引人注目:收购印尼Halim银行,顺利实现工银莫斯科的开业,通过了收购南非标准20%股权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股权的相关议案。此外,申设美国纽约分行、中东地区迪拜子银行、多哈分行和澳大利亚悉尼分行的工作也已经获得中国银监会的批准,其中多合分行已在2008年1月31日获得当地监管部门的批准。截至2007年末,工行已经将境外营业机构延伸至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分支机构总数112家,与122个国家和地区的1,349家银行建立了行关系,境外网络已具规模。

交通银行海外机构战略布局也在加快,法兰克福分行和澳门分行已分别于2007年10月11正式对外营业,海外分行数达到7家,海外资产177.71美元,比上年度增长23.67%,实现利润总额1.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5%。招商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的申请获美联储批准,目前纽约分行正在筹建中。建设银行则收购了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全部股权,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建银亚洲,对在香港的机构及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在香港地区形成了以香港分行、建行亚洲、建银国际为经营机构,业务覆盖批发银行、零售银行、投资银行三大业务领域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商。民生银行也计划进入美国市场,投资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美国)的工作正在等待相关监管机构批复。

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中小股份制银行的选择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显然快于大型商业银行(见表4)。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的增速超过了40%,即使是增速最慢的中国民生银行也达到了26.9%,超过了大型银行中最快的交通银行。随着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上市,其网点优势变得非常明显,所以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有着尽快做大规模的冲动。于是中小股份制银行选择了把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加强网点和渠道建设以及加快人才储备作为发展的主题。

中小企业与跨区域经营――三上市城商行的主题

南京、宁波、北京银行三家城商行都是在去年上市的。从他们公布的年报来看,这些已经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一方面将跨区域经营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另一方面仍然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目标。跨区域经营的思路都已经在2007年明显体现出来:北京银行上海分行正式开业,天津地区首家异地支行设立,西安分行筹建申报工作也已经完成;南京银行泰州分行于2007年2月正式开业,迈出跨区域经营的第一步,2007年12月,上海分行正式获准筹建;宁波银行则把上海作为向外扩张的第一站。据悉,在杭州、南京设立分行也已经被写入宁波银行2008年的发展计划。宁波银行于2007年新开设上海分行,同时在宁波地区新设支行3家,使机构网点总数达72家。在2008年的计划中,宁波银行要“做好跨区域发展和营业网点的规划,稳步推进跨区域发展战略,继续强化对宁波本地重点经济建设乡镇的网点配置,加快营业网点布局。”南京银行也有类似的表述:“加快跨区域经营的步伐”。

在业务结构中,这些银行仍然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客户对象。南京银行在2008年的对策中,提到强化小企业和个人贷款所占的比重。宁波银行则继续发展小企业授信业务。

第6篇:交通银行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手机银行;差异化;竞争优势

JEL分类号:G21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10-0117-03

一、引言

“手机银行”又称“移动银行”,是利用移动电话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手机银行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金融理财业务(邓华锋,2007)。在如今的电子商务时代,手机银行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新的战略性业务、利润增长点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提高银行的整体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业务(成浩,2010)。所以,如何突破业务现有发展瓶颈,发挥手机银行业务的差异化优势,增强客户的认知度和使用率成为手机银行业务应用中各方关注的焦点。

二、差异化理论概述

差异化战略最先由美国著名的企业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80年提出。企业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开发和生产出在性能、功能和质量上都优于市场上现有产品水平的创新产品,并使创新产品与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相吻合,其实质是追求垄断性要素的一种方式(李明玉,2007)。实现差异化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设计名牌形象,保持技术、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等。差异化发展战略在银行业运用十分普遍。面对国内大银行和外资银行日益激烈的竞争,国内银行只要找准定位,突出特色,走差异化发展战略,完全可以获得自身的发展空间。

差异化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点(刘娜欣,2008):

(1)实现差异化,意味着企业在行业内占据独一无二、无人取代的地位,并且广泛地被客户接受和欣赏。

(2)差异化企业也不能忽视其成本地位,在不影响差异化实施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尽可能降低成本;在差异化领域。产品成本应该至少低于企业从买方手中收取的价格溢价。

(3)可以实现差异化的领域有:产品、渠道、销售、市场、服务、形象等等。

三、手机银行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分析

2009年,三大运营商获得了3G牌照,随后纷纷投入巨资用于3G的网络建设和品牌推广。与此同时,3G用户数呈现了飞速的增长。从3G发展的进程看,当前3G用户正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用户数平均每5个月就翻一番。据预测,到2013年,我国3G用户数将超过1亿;2015年,移动用户中的3G用户渗透率将达50%,约3.5亿用户(数据来自艾瑞咨询)。3G网速相比2G有了两个数量级的提升,这大大降低了用户登录手机银行进行交易过程中网络中断的可能性。实现了真正的实时交易。在3G环境下,手机银行用户界面的交互性更好,用户体验更好。可以预计,随着3G的普及,手机银行业务的市场空间将会越来越广阔。

随着手机用户的飞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该业务作为战略性的业务加以培育,投入大量宣传推广的力度,并出台减免转账汇款手续费的优惠政策,力图跑马圈地,扩大手机银行的客户群体。然而,纵观各家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发展策略,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在宣传中都强调“方便、安全、快捷和实惠”的特点。各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提供的功能类似,都包括查询、缴费、转账、汇款、挂失等功能。在价格上,一般都推出一定的优惠幅度和免费期限(见表1)。

手机银行的同质化竞争.对商业银行拓展该项业务十分不利。手机银行的发展策略,应该结合商业银行自身资源优势和总体战略来制定,实现差异化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有一些银行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总体发展战略,采取了一些差异化的竞争手段,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以下五个方面值得借鉴。

l、差异化一:客户定位差异化。

没有哪家银行能够面向所有的客户群体提供服务,每家银行都有自身定位的客户群体。例如,招商银行向零售银行转型较早,积累了一大批优质的中高端个人客户。户均余额超过3000万元的私人银行客户就超过了1万名,这成为招行独特的资源优势。招行针对客户群中中高端客户比例较高的特点,推出i。Phone版手机银行.用户无须开通和注销.只要手机可以上网,通过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免费下载程序,根据不同的登录方式输入相应的账号密码,即可使用。招商银行在iPhone版手机银行终端上整合了一卡通、信用卡和一网通,使手机终端真正成为用户随身可携带的POS机和ATM机。针对高端用户有着较高的实时理财需求,招行iPhone版手机银行提供了基金(基金交易、基金查询、基金账号管理、理财专户)、证券(证券行情、银证转账)、受托理财、外汇管理(购汇、结汇)等功能。在高端客户中,使用iPhone手机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客户群。招商银行的iPhone版手机银行为这部分客户群体提供了更好的使用体验。

2、差异化二:业务拓展渠道的差异化。

根据3G门户的《2010年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显示,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手机银行用户市场份额要远高于其他银行,分别达38.3%和37.8%。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兴业、浦发、中信四家银行手机银行的用户市场份额分别为7_3%、5.4%、5.3%、5%,显著低于工行、建行这两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如图1所示)。这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利用实体网点多的巨大优势,在拓展手机银行业务中使用渠道交叉推介的方法,在用户银行卡开户时即推荐使用该行的手机银行业务。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责任。针对贡献度较低的客户、利润低甚至零利润的客户,通过实体柜面的服务方式,成本非常高,收益率可能是负数。工行和建行通过实体渠道和手机银行渠道的融合发展的方式,既通过实体渠道网点的优势快速拓展了手机银行的客户群,又通过手机银行,直接向广大的客户群提供金融服务,大大降低了实体渠道服务客户的压力。

3、差异化三:产业链合作模式的差异化。

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手机银行的客户规模上大大领先。事实证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可以依靠原有客户规模的优势,通过实体网点的业务推介,实现手机银行客户数在短时间内迅速领先。这种商业银行为主导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非常不利于网点资源原就稀缺的中小商业银行。2010年3月.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双方实现了在股权投资基础上的战略合作。浦发银行在手机银行的发展上,有了借势实力雄厚、渠道体系发达的中移动的良好机会。浦发银行有着其他银行没有的手机银行差异化发展模式的

选择。首先,双方的合作能够提供既包括远程支付也包括近程支付的手机全金融服务,这是其他银行不具备的优势。由于运营商掌握了手机终端,近距离支付商业模式一般都是由运营商主导的。中移动有庞大的手机支付客户群体,由于政策限制,在大额支付方面缺乏支付清算资质,因而这部分业务不能涉足。其次,中移动渠道体系发达,包括客户经理、营业厅、电子营业厅和社会代办网点四大类渠道。浦发银行可借助中移动的渠道向客户进行业务交叉推荐。这可以大大弥补自身实体网点的短板。

4差异化四:以品牌为先导的差异化。

在竞争激烈的手机银行市场上.如何在用户心中树立差异化的品牌形象至关重要。交通银行确立了以“品牌驱动手机银行发展”的策略,通过电视、平面媒体、户外广告、楼宇广告、网络广告、手机短信等宣传方式开展立体的品牌推广攻势,不断向用户强化“e动交行”的品牌。同时,交行还创新一些特色服务,丰富品牌的内涵。交行手机银行的用户可以通过苹果公司的在线商店(APP Store)直接下载并使用ipad版手机银行。通过这一应用程序,用户不仅可以使用银行基本的查询、转账等金融服务,而且能够通过ipad特有的清晰大屏幕和出色的页面操控,更好地享受基金、黄金以及其他复杂的理财产品服务。交通银行手机银行完成了对所有大类移动设备的完全覆盖,使交行的金融服务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

5、差异化五:企业手机银行差异化。

大多数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仍将个人客户当做主要的服务对象(申凤云,2009)。然而手机银行随时.随地的便利性特点和成本低的优势,对移动商务运营的企业和微小民营企业来说极具吸引力。招商银行和一些城商行率先注意到这一客户群的需求。招商银行企业手机银行的定位是为移动商务运营的企业提供支持。企业对实时管理和移动办公的需求呈现日益增长的态势,移动信息化与企业办公、销售、物流等活动相结合,是助推企业利润增长的全新模式。移动金融作为实现移动商务运营的关键环节,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招商银行首家推出企业手机银行产品,面向企业移动商务运营提供移动化金融服务,全面迎合这类企业移动化办公的需求。一些城商行企业手机银行的定位是帮助民营微小企业的法人提高资金收付方面的控制能力。民营微小企业由于信息化程度有限,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往往大笔资金的支付必须有企业法人在场的情况下,出纳才能够向客户支付。当企业主出差时间较长,支付环节受阻,往往会使企业失去商机。因此,某些城商行面向这一类的客户开发手机银行应用,采用了“核心账户――出纳账户”的解决办法。核心账户由企业主控制,日常资金流动由会计人员管理,经由出纳账户进出。有大笔支付时,即使企业主在出差,也可以即时将资金从核心账户划转到出纳账户,再由会计人员向客户支付。

参考文献:

[1]邓华锋3G时代的手机银行[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7(3)

[2]成浩.3G时代下的手机银行发展[J].金融观察,2010(5)

[3]李明玉.差异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利器[J].中国市场,2007.35

[4]刘娜欣.谈企业差异化战略[J].北方经济,2008,24

[5]艾瑞咨询:省略

第7篇:交通银行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SWOT分析;宿迁;中小商业银行;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073—02

引言

随着宿迁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这里指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其发展所形成的“鲶鱼效应”为整个银行业带来了竞争,也注入了活力。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求得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包括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在内的中小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同样,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推动宿迁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如何立足国情,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实际的发展思路,健康、稳定地发展,越来越对宿迁市地方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通过对宿迁市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苏州银行等宿迁市地区代表性中小商业银行的调研,本文将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逐一阐述。

(一)优势:Strengths

1.资金质量高

在资金的来源方面,宿迁市以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金融市场份额占宿迁市市场的整体份额较小,但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盈利性指标大多优于国有商业银行,比大银行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因而可为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业务创新提供更有利的资金保障,日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宿迁中小企业的认可,当下也有不少的宿迁市地方企业愿意选择中小银行作为其经营发展的有利资金平台。

2.体制较新

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宿迁市银行业的主体,受产权制度的限制,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必然要考虑地方政府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经营与决策受到限制,而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都是股份制组织,具备了较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作为经营目标,努力开拓包括宿迁市中小企业在内的资本借贷市场,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的资本增值。其次,与宿迁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所需要负担的公共责任较低,因而在对宿迁市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发放上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与大银行相比,由于组织机构体系简单,决策效率高且决策的自由空间大,能够更好地针对宿迁市中小企业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宿迁市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3.金融创新意识较强

当前,宿迁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基本上还是由省行或国家认命,笼罩着较为浓烈的行政色彩,银行内和银行间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会受到来自于制度层面上的很大制约。而近年来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实行股份制体制,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公平的管理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地方和省内知名高等院校乃至省外院校的优秀高等人才,员工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员工结构也比国有大型银行具有一定优势,这使得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在对宿迁市中小企业贷款的技术研发能力方面明显超过大银行。

本文认为,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较强的金融创新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以及金融创新保障机制,使其在同业资金业务领域的优势明显,通过对银行资金的灵活和合理调配,大大优化了其行内资金的资产负债结构,银银平台、柜面通等特色业务已经被宿迁市民和企业广泛认可,规模效应和经营效益已经大大显现。

(二)劣势:Weakness

1.资金规模劣势

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资本充足率是评价银行安全性的主要指标,该指标主要考核银行资产的抵御风险能力,按照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这个比率不能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权数资产的比率不应低于4%,该比例越大,说明银行资产安全性越好。不可否认的是银行的发展需要有雄厚的资本规模作为支撑,强大的资本实力是银行取得客户信任、吸纳客户资本,开展信贷业务的基础,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前提。在这一点上,由于宿迁市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受到起步晚、规模小等众多历史和政策因素的影响,其拥有的资本规模与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营业网点少

中小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在宿迁市地区还没有形成覆盖广阔的营业网点(包括ATM自助设备)。本文调查发现,在宿迁市地区(含三县在内)江苏民丰农村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仅拥有营业网点约60多个,其中像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和苏州银行等在全宿迁都仅有一个营业网店,这相对于宿迁市现有的约471.56万常住人口(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而言,人均可享受到的服务微乎其微。而工、农、中、建、交五家大型银行拥有网点约154个,其中单单是中国工商银行就拥有网点86个,此外,虽然交通银行刚刚进驻宿迁市不久,但已经在主城区发展了多个ATM自助设备,极大地方便了持卡客户的交易需求。宿迁市大银行如此庞大的网络覆盖面是宿迁市中小商业银行所无法匹及的,也构成了其自身在未来实现较快发展的巨大屏障和重要制约。

第8篇:交通银行发展战略范文

一、银行进入保险业的比较优势

1、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和完善的营销网络

我国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截至2004年末,中国内地银行业的人民币存款总额已高达24万亿元人民币,储蓄率接近50%,居全球首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有法人客户800多万,个人客户1亿多,现金管理签约客户3700多家,并为这些客户的1.96万个上下游或附属单位提供了现金管理服务;个人消费信贷客户数397万户,贷款余额4839亿元;个人金融业务高端产品——理财金账户客户总规模超过124万户。在长期服务中,银行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其中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理财需求的优质银行储蓄客户资源,构成保险业务的客户资源。

银行的销售网络是金融机构中最丰富的,银行营销网点是稀缺资源并具有先发优势。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达8万多个,其中农行在全国有3.8万家分支行,中国银行拥有分支机构、网点数达12158个(包括境外分支机构549个),建设银行营销网点有21000个,交通银行的营销网点有2600个,工商银行网点达21000个。而新出现的ATM自动取款机和全能自助银行又增加了银行网点的覆盖区域。如工商银行拥有1.8万台ATM自动取款机、8万台POS机和260个全功能自助银行。银行通过共享客户资源、协同销售渠道、整合前端销售或后端系统可以降低信息搜集成本和金融交易成本。

2、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在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背景下,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主体,向客户提供包括批发、零售、电子银行和国际业务在内的本外币全方位金融服务。在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中,银行控制了经营其他金融业务的关键驱动因素,银行的客户资源和营销网络成为银行与保险、基金、证券、信托合作的利器,从而处于合作的主导地位。如中国银行作为全国第二大基金托管银行,日前已经中止向所有基金管理公司提供在中行网点售出基金的详细客户资料,中国银行传给基金公司的基金客户名单仅仅包括客户姓名和身份证号码,联系地址和联系方式都被屏蔽了。因此代销的基金客户仍旧只属于银行,从而加强了基金公司对于银行的依赖性。在银保合作中,银行基本处于独享业务利润的强势地位。

银行可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加长业务链条,除由银行为客户办理间接融资外,还可以为客户办理发行股票、债券,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业务。混业经营后,银行可以充分了解客户,更好地发挥融资主渠道的作用,满足客户对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要求。同时,通过对工商企业的投资来加强对其渗透,进一步获取工商企业的信息,增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提高投资的准确性,逐渐形成全能型银行的金融垄断和综合理财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加综合性的、高附加值的、全面的金融品种和服务。

3、拥有良好的信誉和风险管理能力

国内银行在广大消费者中拥有良好的公众形象、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能够唤醒公众的保险意识以及对无形保单风险保障承诺的信心。银行在风险管理和经营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银行业的诚信体系建设和行业道德建设远比保险公司要完善得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比保险公司进行得早。银行已经完成了风险管理体系的架构建设、风险分类和评级、一些定量的风险管理技术在银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银行拥有较多的可以利用的金融衍生工具,利用这些金融衍生工具,通过金融创新对业务经营风险进行化解。在对资产运作实施风险控制的前提下,通过与证券业、信托业、基金业等资源共享和技术手段上的融合,加强应对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联动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资本实力和良好的融资功能

截至2004年10月末,我国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近3.5万家,资产总额已突破30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90%以上。与中资保险公司相比,国有银行资本实力强大,根据银行家2005年7月的统计资料,中国银行一级资本为348.51亿美元,资产规模为5159.72亿美元;建设银行一级资本为235.30亿美元,资产规模为4717.92亿美元;工商银行一级资本为201.70亿美元,资产规模为6851.35亿美元;农业银行一级资本为166.70亿美元,资产规模为4221.41亿美元;交通银行一级资本为57.34亿美元,资产规模为1383.98亿美元。(资料来源:TheBanker,July,2005,折算汇率为8.2765。)五大商业银行均进入财富全球企业500强。

相比之下,2005年我国保险总资产仅超过1.5万亿元,保险业资本金总量超过1000亿元,整个行业的资产与资本情况,也只能与排名第五的交通银行抗衡。在资产增长远大于资本金的增长的现实面前,各保险公司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是资本充足率太低。专家预测,中国保险业未来3年的资本金缺口将达800至1000亿元人民币。因此,在国内金融领域,保险业难以与银行进行竞争,即使倾其所有也未必能够收购或以目标份额参股银行。而且,银行利用在我国金融体系中起到融资渠道的作用,能够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资金,容易实现对控股保险子公司的增资。

5、拥有先进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客户服务信息网络平台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拥有先进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客户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各大国有银行基本都花费巨资,采用国际先进信息技术,进行银行电子化建设,网上银行也得到快速发展。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具有安全、快捷、高效的特点,实现了汇划、清算、对账、查询和监控等功能一体化。重要客户服务系统可以为集团企业、跨国公司、金融同业、政府部门等客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个人电子汇款品牌产品,实现了个人电子汇款的2小时内到账,为个人资金的快捷流动带来了极大便利。金融电子化网络,实现了结算业务的全国联网处理。联机网点、联网自动柜员机(ATM)和联网POS覆盖全国。当前,银行电子化建设朝更高目标发展,如工商银行着手开发自己的数据仓库系统,可以对客户信息进行快速识别和分析分类、整理,按照人口统计、生命阶段、生活方式、偏好、行为等方面,确定目标客户群,然后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由此带来网上保险销售的迅速发展,如太平人寿与工商银行合作的网上在线投保操作相当简便,工行收到投保人提交的信息后,即在其指定的账户中实时扣缴保险费用,并将信息传至太平人寿,再由保险公司出具保单寄送投保人,从而完成整个投保、支付过程。网上银行24小时全天候、完全不受时空限制等特性,可以明显促进小险种投保的增长。

二、我国银行进入保险业的策略选择

当前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已经走向对保险资源的争夺,这些保险资源首先表现为客户资源和渠道资源。银行坐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保险业务的利润必然要分得最大的一杯羹,所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银行进入保险业股权投资的选择顺序应该是独资、绝对控股、大股东。选择控股经营,银行对合作股东,也会优先选择具有保险资源优势的强势企业集团,进行强强联合,对保险市场进行瓜分。

1、银行进入保险业的形式

(1)直接设立保险公司

在当前政策的限制下,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大股东优先采取与非保险业企业集团,建立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保险业。如,中国交通银行准备借助中国交通保险公司(属于香港注册的公司),与内地企业联手,成立一家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内地保险市场。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保险公司已经在长三角开业。中国建设银行也已经向银监会申请发起或合资成立保险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也在改制过程中提出设立农业保险公司的设想。招商新诺、诚信人寿也是国内具有银行平台的金融集团进军保险业的实例。随着混业经营政策的放松,银行和保险业的巨头之间也将会出现资本层面的合作,包括成立合资保险公司或专业性公司。

(2)对现有保险公司并购进入

纵观国际金融集团的发展,兼并收购大量的银行和保险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是一种实现银行和保险的混业经营银行有效的途径。在混业经营不断放开后,银行必然会选择并购一些保险业务,在保险业现有的保险主体中进行并购。中国工商行通过旗下的工银亚洲持有太平保险24.9%的股份,并保有最多可持49%股权的优先选择权,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增持太平保险的股份至49%。中信金融控股集团下的中信信托收购安联大众人寿保险公司49%的股份。在对保险公司的购并过程中,银行将通过的资本的话语权推动并购后的文化等各方面的整合管理。

(3)银行成立或并购保险中介公司

随着保险业竞争的加剧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发展,保险经营市场必然细分,将会出现一批专业化的保险公司。这些公司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却具有非常专业的保险业务风险管理能力。在得渠道者得天下保险市场竞争中,银行仍有可能成立保险中介公司,充分利用客户资源和渠道优势,沿保险业价值链,整合保险资源,完成对非擅长保险业务领域的利润分割。银行进入保险业后,仍会利用资本优势对保险中介环节,同过对大型的业绩好的保险中介公司进行并购,进行利润分割。

2、银行进入保险业的竞争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银行系保险公司的特点是公司股东资源丰富,开业速度快、具有先天渠道优势、资本补充比较容易、具有海外保险业经营经验。银行可能采取如下策略,进军保险市场。

(1)以银行保险为切入点,对非擅长保险业务领域集中于保险业务

银保业务在我国具有很大发展空间。近3年,银保业务保费收入已经占到寿险业务总量的三分之一。四大国有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已经在90年代初涉足保险业务,积累了相当的银保业务经营经验。银行系保险公司成立后,银行将一改往日对银保合作不投入的状态,借助银行的网络平台,积极配合旗下保险公司大力发展银行保险业务。同时,对银行保险销售人员的资格应进行严格认定,并改进银行保险产品设计,迅速推进银保业务。目前太平人寿的保费收入有近70%来自工行银行柜台,招商信诺借助招商银行销售网点、信诚人寿借助中信银行的销售网点进行销售。银行进入保险业后,将对非擅长的保险业务,偏向于业务,即凭借银行优势抢下业务后,卖给其他保险公司,收取高额佣金,降低成本的同时进行风险转嫁。

(2)通过股东优势实现贷款融资等金融服务与保单的困绑销售

银行系保险公司成功的关键是银行作为大股东的全力支持。银行会把境内各分支机构的自有财产保险纷纷转向旗下银保公司,并鼓励旗下所有分支机构和万余名客户经理其保险产品。来自于银保业务的客户资源一般都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理财需求的优质客户,保险公司在获取这些信息后,可以进一步拓展保险业务。银行将利用通过融资渠道的纽带与大量的企业建立的良好关系,使这些企业成为保险公司的潜在客户。如中银保险独立承保了塞拉尼斯(南京)化工有限公司,保费18.8万美元。承保成功的直接原因是塞拉尼斯(南京)化工有限公司在南京的一项投资,是由中行提供了1亿美元贷款,而在贷款项目谈判中,中行成功地将保险的相关内容写入贷款合同。

(3)利用全能金融战略,提供综合全面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发挥银行、保险业的协同效力,为客户提供综合全面的金融服务,已是现代金融服务的大势所趋。目前,银行除了本行业之外,已经分别涉足了证券、基金、信托等行业。面对客户对全面金融服务的需求,银行和保险更加致力于建立全方位的服务融合,提供综合全面的个性化服务。银行系保险公司最终成为全能银行框架下其保险业务及保险相关一体化金融产品的销售公司。

(4)借助银行资源优势,进行低成本竞争

借助网上银行、网上保险和网上贸易等服务,建立银行保险一体化经营的平台,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通过网上销售,网上付款、转账、购买保险产品、进行证券交易,还包括投资咨询、实时报价、商务新闻等延伸服务和个人金融服务。提高保险销售效率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保险公司IT系统的投资,减低经营成本。

银行系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方面会借助银行的混业优势,在保险入市资金托管、股票资产托管等方面,能够争取到较好的交易价格。而利用银行的品牌优势,销售网点的区位优势,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销售成本,使保险公司具有低成本竞争的空间。

三、银行进入对保险业的影响与中资保险公司的选择

第9篇:交通银行发展战略范文

然而,由于文化产品的无形性特点,长期以来这些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在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已经出现了可喜的突破。2007年11月2日,首笔文化创业产业中小企业版权保证贷款诞生,北京一家影视公司从交通银行北京分行成功获得了600万元的贷款。2012年,各大银行频繁与文化产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增加文化产业授信。4月,陕西广电网络产业集团与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在西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未来3年内,将获得农业银行80亿元的意向性信用额度支持;8月,中国工商银行无锡分行与无锡市文广新局签订《金融支持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5年内,为无锡市文化和相关企业提供1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这些合作协议的达成,对于未来经营性文化单位融资及发展注入了催化剂。但是,这些都属于框架性协议,在具体实行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知识产权主要是版权的担保贷款的可靠性问题。

对此,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在宏观上规定一些通过无形资产担保向银行进行贷款的法律原则,为银行和希望从银行贷款的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法律引导。民间资本和风险资本。我国拥有大量的民间资本,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风险资本也开始看好中国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出于对国家文化资源的保护而对部分外资的限制是合理的,通过法律确定民间资本和风险资本可以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格外重要。

在部分公益性文化单位,应当限制民间资本和风险资本的进入,保持国有资本的控股状态;而在经营性文化单位,则可以向民间资本和风险资本敞开大门,确保他们合法的投资主体地位,让这些资本可以放心地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当中,发挥其资本优势,促进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