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课题研究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

第1篇: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在CNKI全文数据库中对大中小学校体育科研论文的发表搜素,探索学校体育科研的发展方向,科研层次,科研深度。尽量准确把握目前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的重点内容和动向,从而采取行动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及学校体育科研方向,为学校体育科研改进和发展做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科研;科研现状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新的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 知识在不断积累增加, 但其老化周期也越来越短。据有关部门的调查, 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5年后知识老化可达45%, 10 年后就达75% 。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证明, 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的再学习, 不断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体育教师在进行某一个课题的研究时,必然要查阅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新信息, 新理论、新知识。显然,体育教师的科研过程, 也就是再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研究、不断学习,才能更新观念, 更新知识, 从而适应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科研是与学校体育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学校体育科研能学校体育实践上升为体育理论。 反过来, 体育理论又进一步指导体育实践。目前, 学校体育教育正处在改革时期。作为从事体育科研主力军的体育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将一些改革方案、方法、手段, 一些新的理论,具体运用到体育实践中去, 并再以检验、修正、完善, 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 不但活跃了学校的学术研究气氛, 也丰富发展了体育理论,这对深入学校体育改革,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体系, 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1.学校科研现状。

目前,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 特别是中小学的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都比较重, 工作比较繁忙, 既要上课, 又要带运动队训练, 还要抓群体活动, 有时还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很难有专门的时间进行研究工作。同时, 缺乏设备, 经费又少, 困难很大。但是也有有利条件和优势。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最直接的实践者,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开展体育科研的广阔天地, 最了解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选题、研究, 其成果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可行性。此外, 评定职称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 对学术论文都有一定的要求, 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搞科研的热情。

2.科研成果分析。

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发现,自从1999年至今2012年,最近13年中有关体育两字的文章共有记录214912条,搜索有关大中小学校体育文章为64615篇。其中关于索引“小学体育”共有记录3562条,“初中体育”共有记录1399条,“高中体育”为共有记录2298条,“中学体育”共有记录7455条,“大学体育”共有记录13796条,“高校体育”共有记录32849条。其中小学占的比例为5.51265186102298%,初中占的比例为2.16513193530914%,中学所占比例为11.53756867600402%,大学所占比例为2135107947071114%,高校体育比例为50.83804070262323%.中小学体育占总共学校体育文章所占比例22.77180221310841%,大学高校所占比例为72.18912017333437%。仅仅从科研文章发表的数量上可以看出明显的差距来,中小学体育的科研开展,中小学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及科研成果远远落后于大学的体育科研,其中大学科研文章是中小学科研数量的3.5倍,这是中小学校体育缺乏科研的具体表现或者科研滞后的表现。从内容上表现出来的小学体育科研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为教学创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对策,体育教学的反思,小学体育教师生活现状和工作的满意程度。都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学上,围绕如何上好体育展开。初中高中学校体育主要反映的是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意义,课堂内容的选择和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如何养成一种好的习惯。也谈了许多老师的生存现状。大学的体育科研主要为教学现状的问题研究,影响因素,对教学的若干思考,从不同的视角下分析体育。

3.中小学科研滞后主要的原因。

首先中小学缺乏高素质高学历体育科研人员指导体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其次很多管理者对体育课作用和体育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任其自然发展,不加以干涉,管理和监管不到位。还有体育教师的待遇差和社会地位不高,即使心有余,力也是不足。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工作懈怠,工作没有积极性,更不要说是去搞研,就是上课都费劲。而大学却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同时有评级和职称的需要,奖励机制也比较完善,所以大家很愿意去从事这件事情。

三、小结及建议

中小学的体育科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和高校大学体育科研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科研人员的缺乏以及经费少,工作比较繁忙, 既要上课, 又要带运动队训练, 还要抓群体活动,同时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收到很大的限制,学校领导也不重视,监管也不到位,奖励机制不到位,教师没有动力去做。然而大学却正好与此相反。

中小学应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体育科研人员,提高体育教师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水平。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学体育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不同部门之间利益纠纷问题,建立协调统一的领导机构,使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形成相互联系、前后贯通、优势互补、效益最佳的有机整体。加强加大对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奖励,提高体育教师福利待遇,有效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参考文献:

[1]吴兆祥,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必要性[J], 安徽体育科技,2006.6。

[2]卢小波,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袁辉、夏光,浅谈大同市中学体育课的现状及对策[M]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2010.11。

第2篇: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体育保健课;高校;健康第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5-01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保健课是针对先天或后天有不同程度残疾、疾病、或是因为受伤,过度肥胖儿导致不能够正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群体而设计的课程”,纲要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全体的关怀,为各部分群体提供参与体育锻炼获取体育知识的机会,对于全民健身的推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中体育保健康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亦发生转变。高校中目前多数学校体育课程通常是两节体育课,锻炼时间、锻炼效果远不能达到要求,另外,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通常都是以体育锻炼为主,让学生学会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但这仅是针对能够从事体育锻炼的正常学生而言,对于不能或暂时不能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群体来讲,其将会丧失获取体育知识的机会,不利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发挥,同时有违于体育公平性。因此,针对这些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可谓是意义非凡,体育保健课的开展可谓是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同时也是丰富体育文化的需要,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

新时期,体育保健课得到了众多高校的认可,但是在其开始之初,呈现出诸多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完善与处理。

1、课程设置于教材问题。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一直是一门重技术、轻理论的课程,并且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主要都是针对身体正常的学生来安排,对于体弱、伤、残、病的学生来讲,在正常公共课中常常被以见习生来处理,没有对其布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样,在市面所售体育教材的考察中,我们发现,有关体育保健课方面的教材亦非常少见,并且所涉略的内容没有针对性,编撰者没有站在学生实际情况的角度进行编写,实用性较差。

2、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在当前高校中,体育保健课的教师多由体育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多有较好的表现,但是在面对体弱、病、残的这一特殊群体来讲,都没有相关的经验,并且在相关学科,诸如:《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卫生营养学》等方面涉略较少,难以保证高质量的体育保健教学。

3、认知偏差。高校中的一些职能部门,对于体育保健课的认知不够,对于体弱、伤、病、残者常常是采取缓考或者免修处理方式。这也变相的导致了这部分学生群体的体育认知能力方面出现偏差,一方面是他们欣赏和羡慕别人潇洒的英姿、雄健的体魄, 渴望能够和正常人一样从事体育活动; 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一些方面的欠缺而感到自卑和压抑。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们在大众的场合中表现得沉默寡言、郁闷、内向。

4、器材、场地等设施不完善。这一特殊群体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正常使用体育场地,器械等设备,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偏向于康复训练的设备,很多高校都没有这方面设施,包括专门的场地,这也是成为开设体育保健课的重要原因。

三、促进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的具体实施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开设体育保健课,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其进行人性化、科学化、区别化的教学,可谓意义重大。

1、要注重保健课的教材编选以及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定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开展体育保健课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人施教。在教材选取上,不应当忽略体育保健课的理论,要让学生们明确体育保健课的目的以及作用,从而增强体育素质薄弱学生们的信心,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体育保健课的理论部分应当在讲授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和卫生知识外,还有对体育保健医疗方面进行讲解。

2、要明确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消除体育素质薄弱生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融入到全面发展中,这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个要求,也是高校的任务之一,也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3、教学应当注重循环渐进在高校保健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应当根据体育素质薄弱生的特点进行先简单、后复杂的体育动作教学,随着学生们体质的不断增强,进一步延长保健课的运动时间,提高运动量。高校体育保健课想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不是一时半会就可做到的,应当坚持经常锻炼,才能使效果不断累积,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体育保健课切记练练停停、半途而废。保健课教师应当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的天体下,逐步增加难度和节奏,让学生们自觉的控制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保证学生们的每一次学习和锻炼都有收获。有所进步。

4、培养学生课外锻炼的习惯保健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仅仅靠课堂锻炼是难以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为此,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养成健身的习惯,使课堂成为课外锻炼的导向,课外锻炼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5、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方法。建立客观合理的体育保健课教学评价标准,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体育保健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体育保健课以恢复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所以体育保健课评价标准应淡化体育技能评分,弱化考试,重视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成绩进步幅度和课堂表现,强化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行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从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人手,参照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程,心理适应能力、理论、运动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来综合考评。

健康是无价的财富,培养健康的大学生人才,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都应给学生以指导和引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帮助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实现健康,为其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3篇: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科技活动;科技市场;高新技术产业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00-03

1 引言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发展快速化的背景下,科技已成为促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科技进步进程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处苏北的淮安市虽身处长三角,但经济社会发展较长三角地区落后,而科技发展迟缓、未与经济形成协同效应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淮安市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寻找促进淮安市科技活动发展的措施,增强淮安市核心竞争力、加快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淮安市科技发展现状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40万,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8亿元,基本形成了机械、纺织、烟草、食品、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淮安市科技发展快速,不仅R&D投入由2002年的0.23%增至2010年的1%,人均GDP也由2002年的7267元增至2010年的27999元。淮安市科技发展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投入主要表现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科技经费投入,从2002的22945.7万元增至2010的13.15亿元,增长了5.73倍。在科技人才队伍投入方面,2004年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仅为0.18%,2010年已增至0.33%。在科技政策投入方面,淮安市不断完善科技政策,现已形成以科技创新指导性政策、科技投入政策、科技平台建设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科技人才培养政策、科技企业发展政策为基础的科技政策体系。

第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淮安市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淮安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逐年稳步提高,2004年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仅为12.98件/10万人,2010年增至102.44件/10万人,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41.436%。2004年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仅为4.05件/10万人,2010年增至24.35件/10万人,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39.761%。2004年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为3.3%,2010年已发展到12.39%,六年之间的平均增长率为33.956%。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淮安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88%,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增至19.79%。已初步形成以IT产业、特钢产业、盐化工新材料产业为基础,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医药等领域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第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是为了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形成的社会共享平台;是向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提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服务、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人才培养的公共科技服务载体。截至2010年底淮安市拥有科技企业150多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个(省级以上21家),企业院士工作站6家,省级重大研发机构1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这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已成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载体。

3 淮安市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科技资源投入不足

第一,科技资金投入不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R&D投入强度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初级阶段,R&D投入强度一般不超过1.5%;工业化中级阶段,R&D投入强度约为1.5%~2.5%;工业化高级阶段,R&D投人强度一般大于2.0%。2009年淮安市人均GDP23277.17元,根据2009年12月31日美元汇率折合美元3408.98美元。根据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见表1)淮安市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属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但淮安市2009年R&D投入强度仅为0.9%,2010年淮安市R&D投入强度为1%,也未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1.5%的下限,因此从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淮安市的R&D投入不足,不能满足淮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科技人员投入不足。道格拉斯的研究表明,劳动是生产投入的主要要素,且人才资源的数量与结构应与区域经济机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纵观淮安市经济发展情况,从2005年开始淮安市经济高速发展,年人均GDP增速高达19.5636%,而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数增速为-4.4236%,淮安市科技人员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淮安市人均GDP增速。由此可见,淮安市科技人员投入落后于淮安市经济发展水平。

3.2 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不健全

淮安市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已经初步形成。但由于科技市场不完善,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不健全,不利于淮安市科技成果转化。淮安市科技市场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单一、中介服务不足、科技市场政策不健全三个方面。

第4篇: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软式排球;价值;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可以选择的健身运动也越来多样话了,其中软式排球也成为了现代许多人的首选。这种运动方式较排球运动而言具有一下优势:从技术层面来看,一方面软排球对技术的要求不高,没有排球技术基础的人,一学就会,由于排球是软的,打过排球的人们也想体会一下打软式排球的感觉,容易吸引众多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广泛的群众性基础;另一方面,学过硬排球的人也不会英雄无用武之地,硬排技术完全可以从事软排比赛,且不会降低技术运用质量,更不会改变排球的基本技术。从场地要求看,一般的排球场或一大片平地就能进行比赛和练习,设施要求不高。既可在球场上比赛和训练,亦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活动,运动量可大可小,十分适合学生的自主体育活动。从人员组合看,可以是2人对打,也可以是三人连打,还可以组合4人以上的小组进行比赛,人员组合自由灵活。从比赛的层面看,软排球竞技的对抗性,并不亚于硬排球。软排球激烈的对抗性也迎合了青少年好胜性的心理特点,在软排球比赛中,双方的攻防转换始终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

不难看出软式排球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尤其是在学校现行条件下,只要我们学校能结合自身的实际,从广大学生的利益考虑,大力推广软排可以有效的利用场地资源和优化教师资源,同时满足广大学子对于公体课开展多样化,大众化,娱乐化要求。进而推进体育课结构的合理化发展,促进学校体育的进一步腾飞。

一、软式排球在体育课教学中的价值

软式排球有助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通过大力普及推广软式排球运动,不仅可有效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且可帮助学生掌握长期行之有效和简单实用的体育健身方法,这正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最佳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养成锻炼的习惯。另外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软排由于设计新颖、适用范围广和趣味性强,同学们在获得健身满足的同时,达到娱乐身心,完美人生的目的,所以软式排球自产生之日起就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因而它不仅仅是在身体素质教育方面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与德育、美育、智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全方位的结合在一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软式排球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它是一项有氧供能与无氧供能相结合的运动。经常参加此项运动可以提高有氧代谢水平,推迟心血管系统老化,发展心血管系统耐力,增加血液输出量,强化有氧运输系统功能。由于此项运动的技术运动特点,没有较强的竞争性,非常适合一般健身锻炼。同时软式排球非常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软排以娱乐、休闲、健身为主,并没有太强的针对性,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体会锻炼的乐趣,在运动中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才华增强自信心,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生对软式排球的兴趣调查与开展现状

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收集并加以整理,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农村中学软式排球的开展比较少。活动开张以后课程的效果还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克服,包括场地,器材,还有学生的意识培养等等。

1、没有切合实际的比赛规则由于软式排球本身规则灵活,比如场地大小、网高、参赛人数、评分方法等都可以根据学校本校的情况而定。

2、学生没有体会到软式排球的乐趣,没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没有真正体会到软式排球带给大家的快乐和积极意义。从而影响该运动在学校推广。

3、教师队伍建设环节薄弱,场地设施和器材欠缺,因此很多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都还达不到软式排球运动的开展条件。体育教师都不是专业的。

4、学生缺乏普遍排球知识,尤其是软式排球相关知识。虽然排球做为三大球之一,但是普及程度远远不如足球和篮球。尤其是软式排球作为排球家族中新的一员更是很少被人了解。因此学生在排球知识上的知之程度都还有所欠缺,所了解的知识也只仅限与平时相关报道而已。学生对于运动信息的缺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三、软式排球蓬勃发展的研究路径

根据上述主要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主要克服一些困难积极解决上述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软式排球在学校的发展。

1、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比较规范的软式排球法则,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在平时软式排球运动中,我们更要结合实际制定简单易行的规则和选择条件较好的场地。

2、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软排的新鲜感与浓厚的兴趣,并能运动中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与熟练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在软式排球中要用生动活泼的多样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比赛和游戏,使学生充分获得身心的愉悦和运动的乐趣,在边学边玩中掌握技能技术。

3、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教师的所具有的排球知识对其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排球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排球知识,同时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排球教师,形成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4、学生对于一项自己了解甚少的运动,虽然有兴趣,但也不知该从何做起。因此应该首先加大宣传力学度,使学生对软式排球先一定的了解,为软排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5、鉴于软式排球对于场地要求不高,因此任教老师要克服种种困难,充分利用其他场地进行教学,形成灵活的教学方式。此外学校可以稍微考虑一下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提升。

四、结论及建议

1、软式排球具有轻、软、球速慢等特点,安全性能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避免产生恐惧心理,提高学生联系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加大软式排球在学校的推广力度,使软排在学校能尽快的发展起来。

2、软式排球技术易于掌握,规则简单灵活,便于组织比赛,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可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变、求动”的心理需求,因此软式排球在学校开展是可行的。

3、软式排球对场地要求不高,可以借助其他场地进行,而软式排球价格又低,有利于解决学校体育场地紧张和资金短缺的矛盾。

4、软式排球运动具有很好的可延续性,在高校中开展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促进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谷延辉.高校开设软式排球的可行性[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2).

[2]陈跃华.高校开展软式排球的可行性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4).

[3]林耀生.软式排球与硬式排球的比较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 [4]宾挺,李毅.软式派去在高校推广的可行性研究[J].乐山师院学报,2011(5).

第5篇: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公共体育 健美操 教改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41-02

高校健美操课程目标较为单一,很少有涉及到终生体育等相关理念上的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质量水平一般不高。另外,教师在考核的过程中,也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情况,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出公共体育健美操教改的现状,该文主要选取了某市部分高校的教师、同学、教学大纲进行一定的研究。

1.2 研究方法

该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人T通过到高校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的方法,查看健美操教改的相关情况,另外,研究人员也收集了10份健美操教改。

第二种研究方法是调查法。研究人员通过走访的形式,对教改现状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目标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身体上的健康水平。高校教育教学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该试验10份教学大纲中,有3所学校对健美操课程没有教学目标,有7所学校有较为详细的教学目标,但是仅仅涉及到提升学生自身体质方面,有2所学校教学大纲里,不仅有较为详细的教学目标,还涉及到终身体育等相关概念。从上述的分析可知,高校在健美操教改方面还存在着缺乏教学目标的问题。

2.2 课程设置

健美操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助于其心理上的健康,因此,各个高校应当重视其发展状况,采取措施,维护其发展。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高校都开设了健美操课程,但是开设的时间和课时不一。有的高校会在第一学期开设此类课程,有的高校会在第二或者第三学期开设健美操课程,第一学期开课的高校占了15%,第二学期开课占了30%,第三学期开课占了55%。很多高校会在第三学期开设健美操课程,但是第三学期部分学生忙于学习,部分学生忙于社团,很少有学生将心思放在健美操的练习上,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对于健美操课程的推广也是不利的。

学校开设的课时也不一,部分学校在第一学期开设了22课时,有些学校开设了36个课时,课时长度不一,影响了健美操课程教改的推广。同时,在课程内容上,高校大部分都是以健身健美操为主,对于健美操竞技涉及较少,只是作为一项了解的知识传授下去。健美操本身包括运动、健身、娱乐为一体,高校应当发挥它的全部优势,让更多的学生对其感兴趣,便于其教学改革的发展。

与其他课程一样,健美操课程也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主要有健美操基础知识、安全防护等,而健美操的实践环节主要指的是健美操的相关舞步。在实践课程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掌握健美操的基本舞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健美操的比赛,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健美操的教学改革。

从研究人员收集的调查情况可知,大部分高校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都比较单一,涉及面较窄,不仅不利于健美操课程的推广,也无法满足学生们的表演欲望。

实施情况:健美操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各个高校也存在着不一的状况。从教学方法看,大多数高校还是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训练式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健美操本身属于一种有氧运动,人们依靠健美操运动来保持体型,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但是健美操运动被放在高校教学中,却显得有些呆板,不具有创新性。高校往往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教学。此种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不利的。

教学手段上:大部分高校选择CD等机器进行教学,也有专门的体操房供学生锻炼,但是各个高校对多媒体的使用较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模式也发展起来。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自己去研究相关的舞步等。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水平。

考核的方式上:健美操的考核中,主要还是以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主,学生单独跳相关的舞步,教师查看这些舞步是否正确、流利,再结合理论知识,最后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高校的考核方式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较为呆板,没有综合考虑学生们的综合情况。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基础不一,有些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舞蹈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是没有舞蹈基础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男生而言,更是缺乏一定的协调能力。因此,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给出学生相应的成绩,可能会影响学生们的积极性,不利于健美操课程教改的全面推行。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上述的分析表明,高校在健美操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大部分高校在课程目标设计上,较为传统,没有过多地涉及到终生体育等相关内容。另外,课程安排大多集中在第三学期,很少在第一学期开设健美操的相关课程,如此一来,不仅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健美操课程的开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再有,健美操开设的课时一般较少,不利于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拓展。

同时,健美操的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考核的方式也较为保守,不利于健美操课程的发展。

3.2 建议

各个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对健美操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教学目标上,教师应当调整教学目标,融入更多有关终身体育的相关理念知识,另外,学校也应该加大对健美操课程的重视力度,通过增加课时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水平。高校应当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推行多媒体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最后,教师应当改进自身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考核,这样不仅有利于综合学生们的基本情况,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4 结语

综上所述,各个高校应当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大对健美操课程重视力度。教师也应该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维护健美操教学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景红,蒋满华,吴焱军,等.广州大学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改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7):18-19,21.

[2] 郑丽.对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学习的综合分析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8):185,187.

[3] 彭天娥.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1(4):281.

第6篇: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南安市一级达标中学高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抽样调查四所一级达标学校高一新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到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地方查阅有关课外体育活动的书刊和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为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内容提供了参考依据。

(2)访谈法。

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制定访谈提纲并对其调查学校的部分领导和学生进行访谈。

(3)问卷调查法。

a.问卷制定、修改。

在查阅资料、访谈部分学生和在与指导老师的交流探讨后制定和修改问卷。

b.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采用抽样调查的形式,对:南安一中、国光中学、华侨中学、侨光中学这四所一级达标校的高一学生发放并回收问卷。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2份,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94%。

(4)统计数据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理统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一新生对待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本身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看法、感受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现。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是推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应在这方面加大引导、教育,使新生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以及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就这一问题对四所一级达标中学高一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

表1的调查中有52.5%的学生表示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25.5%的学生很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说明:绝大多数高一学生是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并且愿意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17.4%的学生不喜欢课外体育活动,1.1%的学生很不喜欢课外体育活动,说明:还是有小部分同学对体育运动表示不欢迎,这部分人大都是女生,这跟高一女生的性格特点有关,而大部分男生都愿意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另外根据研究调查,学校没有或偶尔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占87.5%,经常组织占12.5%,这说明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不足,学校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态度。

2.高一新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原因,是最终推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原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自身的需求越来越多,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也在不断地变化并呈现多元化趋势。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激发和推动高一新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和影响学生进行锻炼的重要因素。

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健身、锻炼意志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达到67.0%,次要动机则是娱乐达到51.4%,调节情绪是第三动机达到41.1%,第四动机是提高技能占35.5%。前四个动机的比例比较接近,说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样的、积极的、健康的、符合自身需求的,大多数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是明确的。另外有23.0%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为了应付达标考试,这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这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不全面,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只有12.8%的学生动机是交际,这也说明了高一学生的性格不够开朗。

3.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

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直接影响到锻炼效果。因为每次运动都会对机体产生刺激,连续运动刺激会产生积累。而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说,一次适量的运动对机体的刺激效果一般可保持几天,如果前后两次的运动时间间隔过长,就难取得很好的健身效果,还容易产生肌肉疲劳、酸痛,而运动的次数过于密集也会导致机体过于疲劳,影响第二天的学习、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星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1~2次的比例较大,达到69.1%,说明大部分学生运动频率较低,可能健身效果不是很明显;有18.8%学生参与3~4次课外体育活动,一般认为这个运动频率的健身效果较为显著;还有5%的学生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但这个比例明显低于2000年全国中学生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25%,这说明学生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又达到了新的高度。有少部分中学生高频度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这部分学生要注意防止过度疲劳。根据高一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和发展需要,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三到四次是比较合理。

4.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运动次数及持续时间是运动效果的关键。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要适宜,太短对机体产生的刺激不够,效果不明显,而太长又会使机体内环境受到破坏,对学生的健康不利。以下是对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每次运动时间的长短的调查。

结果表明,运动持续时间31~45分钟的学生最多,占41.8%,这还是比较理想,运动量适中,锻炼效果较明显;持续时间10~20分钟的学生,占25.4%,这部分学生运动量不够,锻炼效果不明显,有待加强;持续时间21~30分钟的学生,占16.8%;有7.8%的同学持续时间大于60分钟,这部分同学要防止过度疲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5.影响高一新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现实生活中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列举8项影响因素,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学习负担重、没时间、对体育无兴趣、缺乏运动习惯等。学校有没有组织教师指导,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热度,尤其是高一新生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对高一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对其进行改进,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课外活动。

表5中显示,学习负担重、没时间是制约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首要因素,高达58.9%。一级达标学校的学生目标大都是进大学,所以更重视文化的学习,且高一新生还没进行文理分科,课程负担比较重,因此学习负担重、没时间参与课外活动这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是没有运动的氛围占16%。第三则是本身没有运动习惯占9.6%,这个比例不是很高说明学生还是比较喜欢运动的。缺乏场地器材只占3.0%,说明南安市的一级达标校在这方面投入还是比较多的。排在最后一位的是怕同学讥笑,这说明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已经进了一大步。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大多数一级达标中学高一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2)健身、锻炼意志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目标明确,动机积极、健康的。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真正意义,这就需要正确的引导。

(3)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低,取得的健身效果不明显。

(4)参与体育活动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学生最多,超过学生总数的一半,这是比较理想的,运动量适中,锻炼效果较明显。但部分学生运动时间在十几分钟内,运动量不够,健身效果不明显,有待加强。

(5)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样的。首要因素是学习负担重、没时间,达到58.9%。排在第二位的是没有运动气氛,说明学校在组织方面还有待提高。

(6)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端正,但资金投入不够。

2.建议

(1)学校应加大课外体育活动的力度,设立专门机构。如:体育教研部门、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小组、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同时,也要发挥学生的作用,选拔一些有组织能力、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2)学校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使校园体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同时要把大众化、对抗性活动和趣味性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组建多种专项俱乐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锻炼体魄,减轻学习压力。

(3)学校应加大对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的投入,并开放有关场馆及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4)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明确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目的与意义,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场地、器材,以满足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第7篇: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初中低英语;英语课堂;提问;调查;研究

课堂提问对于初中的英语课堂来讲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教学方式,它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英语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交流,将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作为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巩固中去,要通过英语来进行交流。老师透过问题的设计指引学生进行任务的完成,将自身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不断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开口练习。所以,怎样完全运用课堂提问这个关键性的教学方式,认真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更有意义的去进行探索。

一、课堂提问现状具备的问题

1.过于单一的“是非”问题

很多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将气氛活跃起来,将问题过于单一的提出YES或者NO的问题,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进行答复时往往只简单的回答YES或者NO,成绩越不理想的学生反而回答得越大声,让很多看起来有乐趣的提问丢掉了原有的成效。学生的思。维训练通常体现在表面,过于形式化,老师的提问仅仅是以提问为前提而提出的,课堂的合理性会随着降低。对于这些问题,老师的教学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提问要落实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训及认知的落脚点。

2.变味变形的惩罚式提问

通过初中英语课堂上学生的集中力程度,有些老师展开了一些惩处学生的方式。老师透过有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来为难学生,让学生当众为难,用这样的方式来展现出教育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可是惩罚会让课堂提问变味变形,不停地运用这样的方式,会将提问的原有能力大量的消弱,也让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一种抵触感。另外,惩罚通常都会让学生对英语失去学习的乐趣,出现反效果。

3.毫无疑问的明知故问

很多老师通过课堂热身的环节,经常运用一些非常无聊的提 问进行教学的组件,像这样的毫无疑问的问题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情,失去了交际的欲望,也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

二、课堂提问注意的方式及技巧的研究

1.通过英语的教学,发现课堂提问大多属于封闭式提问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如何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主动开发出来?只有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同持续的教学活动进行融合,才会实现这个问题。它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兴趣、见解都相融合,让学生具有回答问题、参与问题的冲动,让学生可以主动的进行思考。并且,课堂提问不单单局限在老师提问、学生答复的状态里,还可以通过学生向老师进行提问或者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的方式进行。为了让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能力,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让学生将自身的疑虑提出来,并组织其他同学进行参与,最后在进行总结和归纳。

2.通过真实的环境进行学习

老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希望不要以提问为目的进行提问,而是应当同当前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给学生营造出真实的环境进行学习并提问。例如,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让学生用英文的形式给英语老师写一封信,这样的情景虽然是假设的,但是这样的情况总好过学生对其他科任老师写一封英文格式的信件要真实的许多。而且当前的教育形式比以往灵活了很多,在教育放面也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老师可以通过组建学生同国外的留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置身于相对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更加浓厚的语言熏陶进行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准的学习好英语,并且也会通过不断的交流而产生对国外人文、环境等等的兴趣。

3.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提问

课堂提问目前应当将复杂的语句避免掉,以防学生在这样复杂的问题上消耗掉过多的时间。通过问题的难度,掌握好学生讨论或者思索的时间。在学生进行回答问题时,可以通过点名或者分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老师应当通过学生的认知能力来掌控人数、程度等方面的分析,创建出有层次、有内涵的简洁明了的问题。

4.提问的技巧

面对不同的学生,老师要通过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相对内向、不敢于回答问题或者是不喜欢开口说话的学生来讲,老师可以通过点名的方式让他们回答问题。一旦这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老师不要采取被动的态度,而是应当积极主动的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或提示,否则学生很容易在如此尴尬的环境里失去信心。而面对一些急于表现的同学,老师应当通过保证其积极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的限制。老师要认清自身的位置,要知道自己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导、进行回答问题的过程。

三、结束语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教学艺术。通过英语课堂内老师的提问,要掌握好时间点,精心规划好每一个环节的提问,以便创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最大程度地展现出课堂教学提问的形式和目的。经过调查和研究后发现,课堂提问对于初中英语课堂来讲非常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创新,所以不断对课堂提问进行研究,给学生恰当的评语作激励,组建老师参与到课堂提问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当中,让老师巧妙的运用方式进行提问,将课堂提问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袁春艳.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Mod-e1 4 UIutl Women of achievement[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

[2]胡晓敏.谈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掌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

[3]康宁.基于语料库的中、英、美网站英语旅游文本中的评价语言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第8篇: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大学体育 体育成绩 考试

College Sports Examination Status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 Guoying[1], LIU Yuanhai[2], KONG Jun[2]

([1] Basic Medical College,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

[2] College of Sports,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

Abstract Use of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questionnaires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examination of College of Sports,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ducted a survey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assessment of student sports scores mainly unreasonable assessment content, teaching and testing are not isolated, monitoring other issues not strictly considered to further revise and improve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paration of teaching and testing, to strengthen the process of supervision is a better way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College of Sports,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ams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ports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college sports; sports results; exam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考试情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与开设项目

2.1.1 课程设置

目前,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按照“一一二”教学模式进行。所谓“一一二”教学模式,即普通本科生大学体育共130学时,4学分,分四个学期进行。其中大学体育Ⅰ28学时1学分,学习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大学体育Ⅱ34学时1学分,学习兴趣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大学体育Ⅲ和大学体育Ⅳ,都为34学时1学分,学习专项课的教学内容。普通专科生大学体育共62学时,2学分,分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内容与本科前两个学期相同。三、四年级不开设体育必修课程,增设了校级体育选修课。而针对残、疾或因伤不能正常上体育课的学生开设了体育康复班,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具备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的要求。①

2.1.2 开设项目

为满足广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大学体育课部根据学校师资、场地、器材等开设了二十多个体育运动项目,特别是近几年来,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学校通过引进教师或外出学习,几乎每年都有新增的体育项目。大学体育Ⅰ学习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相关内容;大学体育Ⅱ、Ⅲ、Ⅳ开设的项目有: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健身操类(健美操、体育舞蹈、街舞、排舞、花样跳绳)、武术类(武术套路、散打、跆拳道、太极拳剑)、户外运动类(野外生存、户外自行车、户外拓展、山地轮滑)等。

2.2 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考试现状

2.2.1 考试的内容与比重

目前,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采用分年级、分项目教学,不同院系的学生混合上课,不同学期学习的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大学体育Ⅰ以强化基本身体素质为主,让学生了解身体运动的基本方法,提高身体素质,为选项课打下良好基础;大学体育Ⅱ是兴趣选项的学习,主要是培养运动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大学体育III、IV是主项的学习,不仅要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强化身体素质,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和思想。各个学期大学体育考试的内容和比重如表1所示。

表1 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各学期考试的内容与比重

2.2.2 考试的形式与方法

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的考核,主要采取考试的方法进行,考试内容包括平时成绩,基本素质和专项技能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课堂表现两个方面,考勤是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病事假等记载情况,课堂表现是评定学生学习态度是否积极、端正、认真。平时成绩由任课老师根据每次课的记载综合评定给出。基本素质主要是考核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以耐力和力量为主。其中耐力的考核是男生跑1000米,女生跑800米,以用时长短评定优劣;力量素质主要考核的是上肢力量、腰腹力量和下肢力量。其中上肢力量以引体向上为考核指标,腰腹力量以仰卧起坐为考核指标,下肢力量以立定跳远为考核指标。专项技能考试是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定,包括动作规格、完成情况等。总体来说,考核的形式和方法均需按照教学大纲来执行,教学大纲是教学、考核的“指挥棒”。

2.2.3 考试的组织与监督管理

目前,湖北科技学院每学期上大学体育课的人数都在8800人左右,按教务处规定40人为一个标准的教学班,每学期开设的大学体育教学班都在220个左右。由于班级多项目杂,教学任务重,目前大学体育课程考核没有实施教考分离,学生体育成绩主要由任课教师评定。由于目前缺乏大型室内体育场馆,室外体育课受天气影响较大,考试也受到较大冲击。大学体育课的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末两周内进行,由任课教师担任监考,可能会出现部分“随和型”教师监考不严、“走形式”的情况。

2.3 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2.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学生体育成绩考核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核内容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不同项目掌握的难易度、客观评价的评判、各能力比重等方面。不同的体育项目考核的内容各不相同,特别是专项技能的考核内容能否代表掌握本项目的基本能力;另外,在设置难度系数时能否代表大众的水平,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某项目学生成绩都偏高,而某项目学生成绩都偏低。又如在课堂表现的客观评价中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幅度等参考因素的具体量化评判标准,势必会导致评判的随意性。二是教考不分离。“教考合一”的传统考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任课教师自己验收自己的教学成果,不可避免地诱发了部分教师在教学、考核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加上教师人为的因素,使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了质疑。另外,由于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方式、风格、习惯以及严厉程度有所差异,势必造成考试缺乏统一性和可比性,导致考试结果有失公正。三是监控不严格。尽管成立各种考核小组,但任课教师作为考核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发挥了绝大部分的作用,可以说任课教师在测评过程中的态度和倾向直接影响学生的最终分数,在考核过程中、成绩计算、合成、上报等环节都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评判人员缺乏约束力,很容易造成人为的误差。

2.3.2 解决办法

针对目前学生体育成绩考核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拟提出如下解决办法:一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决定考试内容,科学合理的修订、完善并规范实施教学大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课考核要进一步明确大众的难易度和各能力的比重,侧重于学生学习体育全过程的评价,着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利用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进行自我锻炼,为终身体育服务。二是实行教考分离。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考核的科学、有效、公平和公正,能使学生认识到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平时的努力程度,而非取决于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良好印象;能使教师自觉地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求得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使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三是加强过程监督。加强考试过程的监督,实质上是对考试过程中学生、教师的行为进行监督。任课教师的一举一动,特别是他们严厉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都深刻影响着学生,教师认真,学生就不敢马虎,他们的影响力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只有建立健全过程监督机制,规范教师的行为,才能确保考试过程的规范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湖北科技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按照“一一二”教学模式进行,考试内容包括平时成绩,基本素质和专项技能三部分,不同学期,考核的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分析发现在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中主要存在考核内容不合理、教考不分离、监控不严格等问题,认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大纲、实行教考分离、加强过程监督是解决当前问题的较好办法。

3.2 建议

大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促进终身体育意识和观念的形成。考试能起到检验、反馈、督导、激励、引导的作用,建议学校教务处或大学体育课部组建督导组,对考试班级的考试时间、地点、内容以及成绩的合成、录入等进行全程监控,以规范考风、端正学风、严肃教风。

本文为湖北科技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对我院考试制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第9篇: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

集约化的科技服务网

从1994年开始的“我国优秀运动员训练监控系统的研究”,是全国体育科技服务网络中,竞技体育领域里最重大的项目,国家体育总局调动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省、市级科研所的科研人员,斥资200多万元,分竞体训练、运动技术环节、心理、健康、速度、力量、耐力和战术8个方面进行研究。国家体科所再将这8方面逐一细化,交由相应的体育科研机构负责。这一系统就好比是一家“运动员综合医院”,训练或参赛时,肌体的任何反应都可以在这家医院里进行诊疗。该系统将对调节运动员的状态,延长运动寿命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就是典型的以国家直属科研所为龙头,带动省市体育科研机构,辐射系统外科研单位的集约化网络模式,这一模式将原先分散的人员、资金和设备有效地集中起来,改变了过去各地体育科研机构各自为战,缺少信息交流与合作的现象,避免了体育科研项目的低水平重复。全民健身领域内的另一项重点项目——“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也采用了这种集约化的科研模式。

精干高效的人才网

为建立跨世纪的体育科研人才高地,1996年起,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正式实施“1—3—3”工程,即建10个左右的重点试验室,推出30个左右的学术带头人,以及成立一支300人左右的科研队伍。3年来,这些科研人员共承揽了100项左右的国家级课题,其中20余项业已完成,目前正处于应用实践阶段。至此,这些45岁以下的博士毕业生们确立了他们在我国体育科研事业的核心地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国家将给予他们更大的政策扶持和先进设备使用上的优先权,并专设申报部委级课题的资金,让他们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不过,一旦他们没能力申请到课题,他们将同样面临生存危机。可以想见,未来的人才网络将是精干、高效的,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石。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