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森林经营方式范文

森林经营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经营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森林经营方式

第1篇:森林经营方式范文

关键词:森林经营方案;国有林场;森林认证;千岛湖区

收稿日期:2011-10-07

基金项目:浙江省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基于FSC森林认证的经营技术研究与推广”(编号:07B02)资助

作者简介:彭方有(1973―),男,浙江衢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产与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004-04

1引言

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达到共识。开展森林认证成为发展现代林业的必然要求,FSC森林认证是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手段之一,将促进我国森林分类经营的实施。我国林业发展进入生态建设时期,森林经营方案是FSC森林管理认证操作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我国传统的森林经营方案还基本停留在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体系中,不能适应 FSC提出的新理念及其标准和指标[1]。对照FSC原则与要求,在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社区建设以及员工和当地居民利益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传统森林经营方案内容需要相应调整[2]。从有利于政策执行、森林经营水平提高、信息利用、技术扶持、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出发,与国际接轨的森林经营方案应该在国有林场率先编制与实施。

千岛湖的主体经营者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所属16个国有林场肩负着保护和开发千岛湖山水资源的重任,引入森林认证机制,编制与实施相匹配的森林经营方案,对于水源涵养区和风景旅游区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价值。

2研究方法

向瑞士市场生态研究所(IMO)提出FSC森林认证申请,聘请上海竟强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为公司国有林场举办了森林管理体系认证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森林管理体系认证国际标准,涉及森林管理体系、营林、生态环境、社会工作、资源调查等方面。根据《森林法》和《FSC原则与标准》要求,在千岛湖区国有林场全面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县环保部门对公司森林经营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通过各种方式向利益相关方进行了咨询,制定了FSC管理文件[3]。在此基础上,编制与FSC匹配的森林经营方案,按照FSC原则进行森林经营与管理,通过FSC森林认证审核和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监测修编(图1)。

图1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路线图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可持续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森林经营项目一般包括采种育苗、林地清理、整地、栽植、抚育、成林经营、采伐、集运。

从规划角度看,规划林地在保护区、风景区、珍稀野生动植物存活区范围内或附近区域,会破坏保护区、风景区,危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以及造成该范围内的其他生态破坏。从“遗传、立地、密度”三要素开展营林生产角度分析,如树种选择不当,立地条件不好,密度控制失度,都会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导致水土流失,生产力低下,影响生态与经济效益。此外,林地清理可能会导致土壤,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可能性的增加,鸟、兽、昆虫和微生物的数量会有部分减少。整地可能会导致土壤水份的散失和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增加;未成林抚育中如果使用化肥、农药和进行病虫害防治,可能会产生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成林经营中的木材采伐、集材和运材对土壤、野生动植物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林地采伐后,地表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增加。

森林经营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营林建设期相对较长。从规划设计到整个营林生产实践当中都必须遵循“生态造林”的基本原则,按照“近自然林业”的森林经营思想体系,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营林措施相结合,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公司作为国有林场,承担着后备资源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任务,在国家林业建设中起着示范和骨干作用。公司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林业规划、树种选择、选种、育苗、选地、林地清理、整地、施肥、种植、护林、防火、筑(修)路、病虫害防治、灌溉、采伐和制材、木材集运、萌芽、更新造林等各个主要森林经营活动环节,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对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是轻微的,有的环节甚至根本没有影响[4]。

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是当前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树种、龄组结构不合理。公司国有林场按现有乔木林分树种面积比例来看,松∶杉∶柏∶阔为54∶21∶6∶19;乔木林分面积按龄组结构比例,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为15∶19∶20∶45∶1。针叶林、成熟林比例过高,整个森林资源呈现针叶化、老龄化的状况,因此,要改善现有不合理的林分结构,必须进行合理改造、合理利用,以促进林分有效、健康、快速地增长。

3.2森林经营指导思想与原则以及重点内容

3.2.1指导思想

遵循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林业发展模式,贯彻办场方针,响应FSC原则和标准,并且根据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国有林场经营的千岛湖区位、森林资源特点,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权利义务统一,分区施策,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3.2.2基本原则

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责、权、利相统一;坚持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政策相衔接;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

3.2.3重点内容

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公司FSC体系的框架和运作方式等。

3.3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关键技术

3.3.1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

根据FSC森林认证的要求,现代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需要重新架构。根据森林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具体森林经营体系,是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的核心问题。

与现行森林经营方案比较,增加的内容包括林地使用权、森林经营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森林资源分析不仅分析林木、林地,而且从多资源角度深化分析。市场需求分析。现在培育的森林是满足以后的市场需求,森林培育的长周期性要求森林经营者对未来材种需求作出分析判断,以指导人工林(如杉木用材林)更新造林时的树种更换选择。林地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林地征占用较多,应与当地政府部门衔接。保护与监测、社区参与。从实际行动上保证森林经营活动对环境负责、对社区有益,见图2。

图2森林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

3.3.2森林经营目标的确定

以《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与《FSC 原则与标准》为框架,从公司国有林场实际情况出发,经营目标应根据现有森林资源状况、林地生产潜力、森林经营能力和当地经济社会情况等综合确定。森林经营目标应当作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国家、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相衔接。经营目标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发展目标,林产品供给目标和森林综合效益发挥目标等。

3.3.3建设项目的设计

(1)营林措施设计。营林措施内容包括更新造林、幼林抚育、林分改造、封山育林等。根据经营目的、植被类型、树种、立地质量、起源、更新方式等因素设计公司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类型,达到生态安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应用可行、符合实际。

(2)采伐措施设计。制定经营期的采伐规划、年度森林采伐计划,落实到山头地块。严格森林采伐管理。高保护价值森林禁止一切形式的采伐,按照生态公益林、商品林不同功能类型要求进行伐区工艺设计,制定严格的采伐管理工作流程。FSC特别强调产销监管链的管理,建立采伐规划至木材集运、木材测量、木材销售各个环节控制文件,使监测机构和认证机构能追踪到每一种林产品的源头。

(3)非木质资源经营设计。森林非木质资源包括茶叶、森林果实、花卉、药材、野菜、森林景观、竹子及其副产品等森林植物资源,这些资源大多数是可再生的,并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和能源化价值。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必须进一步加强非木质资源经营能力与水平。

注重基地建设与森林休闲旅游相结合,品种和数量的确定,基地的布局,突出融入和服务森林休闲旅游,力争创造农林产业的高附加值。对国有林场的低产低效桔园进行套种、换种等提升改造工作,发展优质枇杷、杨梅、蓝莓、香榧、山核桃、药材等效益高市场行情好的经济作物,为经济林改造提升和森林采摘游奠定基础。

(4)森林旅游设计。遵循“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和历史文化古迹,根据生态旅游市场和杭州市旅游西进的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游憩资源,精心配置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施和宜人的休闲服务设施,构建美丽的乡村旅游景观林,使之成为风光秀美、效益全面、特色鲜明的游憩场所,成为“长三角首选、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为淳安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乡村旅游是乡村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公司把千岛湖乡村旅游摆在千岛湖观光旅游的补充和提升的地位来认识,站在企业转型发展的高度来重视,立足长远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把握。

将森林休闲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文化、淳安地道饮食文化等一系列主题项目,打造淳安森林旅游精品工程。公司管辖的全部林场将整合成为一个完善的森林休闲旅游网络,发展成为淳安县森林休闲旅游的示范区,与千岛湖湖区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形成良性互补,并吸纳、带动周边乡村农家乐发展。

(5)生态、社会保护措施设计。生态、社会保护措施包括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状况;森林提供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的能力;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游憩服务、劳动就业等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和地力衰退状况等。生态、社会保护措施是FSC林业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些措施应该以FSC准则的要求为准。

2011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

3.3.4社区环境的管理

FSC注重社区环境管理。森林经营活动包括树种选择、选种、育苗、造林地选择、林地清理、整地、种植、抚育、施肥、治虫、筑路修路、采伐、制材、集材、木材运输、造林更新方式选择等。这些经营活动通过非污染或污染途径对环境造成影响。包括对土壤、水源、湿地、植被、生态、劳动者、社区等方面的影响。保护对象包括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代表性样地保护(保护区、湿地、次生阔叶林与脆弱地带、道路等)、自然环境保护、非木质资源保护、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地保护、劳动保护等。对各保护对象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

3.3.5评估体系的建立

(1)评估内容。森林经营单位应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监测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依据年度计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验收经营作业成果。

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定期评价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估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并通过FSC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年审。

在经理期内依据监测、评估结果对森林经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对经营目标、森林分类区划、采伐利用规划等内容进行重大调整时,应报原森林经营方案批准单位重新批复。

(2)资源信息管理。加强森林资源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采用3S技术等提高森林资源续档水平及其分析能力。森林资源资产动态化管理是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的根本性改革,其根本目的还是保护资源、发展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它能如实反映森林资产的价值与变动,促进森林资产的合理流动,提高使用效能,正确体现森林资产的价值量,保障森林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提高森林资产使用效益,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公司国有林场的近期经营和长远建设提供辅助决策的依据。构筑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林地林权管理、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资源利用管理和森林资源监督等基本政策和制度,逐步使公司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3)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参照国家、区域或经营单位等不同层次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重点包括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持森林健康与活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优势、潜力和问题,以及编案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机制和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等条件。

评价的结果应该用于营林操作之中,评价提出的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保护方向的措施应该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落实,同时兼顾环境监测检查相关措施的可操作性。

3.4森林经营方案实施保障体系

3.4.1方案论证与审批

森林经营方案成果包括方案文本及相关图表和数据库等,是指导公司建立实施森林管理体系的纲领和行动准则,是指导各有关部门工作的指南和依据,通过森林经营方案的运行,使公司能建立一个完整、经济、有效、符合FSC准则的管理体系。

编制成果经承担规划设计的单位签署意见后,由编案单位和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利益相关方共同论证,并通过FSC森林认证部门审核,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尔后遵照执行。

3.4.2加强监测与评估

森林具有生物多样性、生态环保、地方社会文化保存价值等功能,需要研究森林经营活动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监测,并减少森林经营活动对环境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监测方法包括固定样地与临时样地监测、小班档案更新与复位调查监测、土壤取样监测、水体观察监测、路线踏查监测、经济核算监测、社会调查监测。在森林经营方案中引入现代的绿色管理模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控制操作指南,特别是采取人工布设鸟巢、进行除障、填补措施为野生珍稀动物创造更好的生存栖息环境等。

3.4.3健全社区参与及冲突解决机制

社区参与首先是建立经营单位与社区之间的沟通机制。社区参与途径有生产经营活动参与、林场建设活动参与、管理与保护参与。在木材采伐等生产场地配备应急防护医药与器材,加强林业生产人员的劳动健康安全防护;通过公司网站、设立热线电话、接待日和信息调查等投诉管理程序和信息沟通程序,建立社区参与及冲突解决机制,推动社会关怀的新文化等;每年定期向社会公示公司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要点,包括公司承诺的营林政策,经营活动投诉联系人、公司经营活动规划要点、经营活动监测等情况。

与当地村民签订合同,合同内容包括允许当地村民按传统习惯有限地使用林分内的非林木产品。要限制村民的采集权力,只允许他们在可持续水平上进行采集。清楚地界定与村民权力相对应的责任。在其经营计划中说明解决争端的办法,包括出现争端时村民应该联络的人、林场处理这类事件的人员及补偿机制等。

3.4.4强化宣传培训以及档案管理

每年组织林场职员和林场外的人员(如林业局干部、当地社区群众、旅游者等)开展宣传活动,以加深对FSC 和认证的理解。就减少森林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向职工提供基本培训。记录所有的宣传培训活动,如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对象等。建立完善的技术档案。包括林地所有权与林场经营沿革档案、森林资源调查档案、林业生产计划与验收档案、木材与林产品销售档案、环境监测档案等。

4结语

从国有林场实际出发,综合资源、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要求,构建能满足FSC要求、具简易性、可操作性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的内容体系。针对目前国有林场森林经营中存在问题,提出符合FSC要求的森林经营实施措施。通过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现状的系统分析和发展趋势评估,在深入研究森林可持续经营和《FSC原则与标准》要求基础上,研究制定基于FSC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森林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研究传统森林经营方案与FSC原则要求的差距,以构建科学的森林经营体系为主线,提出符合FSC原则要求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指导国有林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参考文献:

[1]

彭方有.基于FSC森林认证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综述[J].广东林勘设计,2010(2):1~5.

[2] 徐高福.基于FSC森林认证的千岛湖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8,33(6):4~7.

第2篇:森林经营方式范文

【关键词】森林经营;林业发展;作用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以后,林业的指导思想由“木材永续利用”发展到“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的核心问题由永续利用变成森林经营。森林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培育健康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跨度是森林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原则是模拟自然生长发育过程;重点是森林经营计划的作用。森林经营是林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在提高森林质量、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增加森林碳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有效提高森林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植树造林,人工林面积大幅增加,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没有足够重视中幼林抚育等森林经营工作,出现“重采轻育、重造轻抚、重量轻质”的现象,导致森林质量低下、森林火灾及病虫害频发,严重影响森林生态效能的发挥,甚至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森林长期缺乏抚育经营,生长不良,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有资料表明,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森林质量的降低。

2.维护森林生物多样性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会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而正确的森林经营与森林生物多样性存在密切关系。以往的森林经营措施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破坏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营造人工林,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二是以营造速生丰产型的人工纯林为主,缺乏对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三是经营目的性强,形成单一物种组成的森林景观,造成生物遗传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减退。就抚育经营而言,不同的间伐强度或间伐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均有影响。科学合理的运用森林经营措施,既是维护森林多样性的手段,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

3.增加森林碳汇效能

碳汇林业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固碳释氧,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国际上称之为“碳汇”。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3吨。我国现有1.05亿公顷中幼龄林,其中近5000万公顷急需开展抚育经营,因此,加大对现有森林的抚育经营力度,全面提高森林质量,才是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森林碳汇的根本途径。

4.如何开展森林经营

4.1运用近自然林业的森林经营理念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是1898年由德国林学家Gayer提出的。近自然经营理念是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动力,旨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固有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方式,按照森林本身的适应性,结合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而进行经营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森林经营过程中,近自然理念强调以现有林为基础,根据林木生境,按照森林演化规律,采取恰到好处的经营方式,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稳定性,又有利于合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

4.2培育森林的基本方法

根据森林资源现状,可以补充目的树种,即补植补造,可以清除干扰木,即各种类型的采伐。不能把森林经营简单地理解为抚育采伐,森林经营原则是模拟自然过程,森林的自然过程是连续覆盖的过程,最后由顶级树种和伴生树种形成稳定群落。我们就要模拟这个过程,培育目的树、保留伴生树、清除干扰木和病腐木,把更多的自然资源用于目的树种的培育,增强森林活力和健康。

4.3采取不同的森林经营措施

森林的多样性决定经营措施的多样性。根据各类森林的生长发育规律,确定正确的森林经营措施,既需要实践经验也需要理论知识。什么时候栽什么树,什么时候采什么树、采多少,要有一个长期计划,这是森林经营方案的重要内容和具体工作。

第3篇:森林经营方式范文

南方森林通常意义上包括我国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贵州共10个省区的森林,在这10个省区域内分布了我国37.12%的森林面积,保存着全国15.97%的森林蓄积[1]。南方森林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地位,其分布范围涵盖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几大水域,森林覆盖率非常高。

2南方森林生态资源经营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2.1规划指导思想。南方森林生态资源经营规划编制需要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森林资源经营方针[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林区生物多样性,逐渐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2.2规划原则。南方森林生态资源经营设计方案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互兼顾、相互协调的原则,确保森林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第二,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以及利用并重的原则,协调好国家、地方与经营者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利益;第三,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协调好森林经营的短期与中长期的目标以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平衡关系;第四,分区施策、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的功能区以及不同森林类型的功能和具体的潜力进行合理的协调。

3南方森林生态资源经营目标

结合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理论,对森林资源形成严格的保护和科学的培育,着力增加森林的蓄积量,逐渐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进一步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将森林的各种优势全面发挥出来,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3.1资源目标。首先,需要稳定森林的覆盖率,确保森林的覆盖率稳定并要使其保持在84%以上的水平[3]。其次,增加森林的蓄积量,确保森林的蓄积量在经营规划实施前后能够实现平均每年3%以上的净生长率。最后,优化森林的资源结构,对森林中的林中、林龄以及树种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在规划期内进一步扩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模,增加防护林以及特殊用途林的规模,相应减少用材林的范围。同时,加快大径林材的培育,逐渐减少中、幼龄林木的面积,增加近、成、过熟林的面积。另外,还应该加强珍贵树种的繁育工作,科学经营现有的林分,促进其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的发展。3.2生态目标。首先,需要进一步扩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模。南方森林的生态区位非常重要,其中涉及到多条重要的水域,覆盖范围也较广,是构建我国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南方森林的公益林面积大约占全部森林面积的20%左右,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完善公益林区划布局,在经营规划中应该进一步扩大公益林的面积,使扩大面积之后的生态公益林所占的比例能够达到森林总面积的30%以上,从而确保森林资源应有的生态价值,保证饮用水源等生态敏感区域的生态安全,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强区域内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小区的保护和建设工作,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提升省级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价值。同时,需要加强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管理工作,在森林资源经营过程中需要加强保护、维护以及合理的利用本地特有的生物物种资源,确保生物的多样性。3.3经济目标。首先,维持木材生产与木材经济收入。结合当前的森林资源状况,在保障生态公益林面积增加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来完成对现有森林采伐限额的保障能力,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对于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依赖度较高,森林资源的采伐总量指标不宜大幅度降低。总体上仍然应该保持稳定的木材生产和木材经济收入。其次,提高非木质资源的经济贡献。为了进一步加快建设和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需要适当降低林木的采伐限额,加大非木质资源的经济利用,其中主要为大毛竹林,大毛竹林生长速度较快,短期可成经济林,能够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3.4社会目标。首先,推动森林城市的建设进程。实施森林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通过森林城市的创建,弘扬生态文化、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城郊森林、城边绿化等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其次,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借助南方森林丰富的旅游资源,利用各种自然保护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建设高品质的森林旅游产品,形成集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森林旅游区,实现生态景观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复合型经营产品,展现森林生态与自然生态的主体,努力构建生态旅游目的地。第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林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能够进一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食用菌行业,其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能够进一步优化森林资源配置,降低森林资源的消耗,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创造就业岗位。森林资源的经营规划中的各项工程的实施能够为区域内的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比如人工造林、森林抚育、森林保护、森林道路建设等,通过各项工作岗位的提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同时,这些项目在实施以后能够带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比如林木加工,能够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4主要问题与对策

4.1主要问题。4.1.1林木采伐类型。在“十三五”期间,为了进一步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对森林采伐限额总量进行了下调,但是采伐类型的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4]。这种变化对森林经营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是用材林主伐量的增加以及公益林更新采伐量的增加。用材林主伐量的增加,如果简单的采用皆伐的方式,必然会增加采伐迹地,使每年迹地更新以及幼林的抚育任务增加。公益林更新采伐量的增加直接关系到公益林的采伐利用面积,并且更需要加快更新采伐技术的研究。4.1.2树种结构。南方森林中主要分布了乔木林、阔叶林和松木林等林材种类,其中公益林资源的进一步增加,商品林资源下降,同时,优势树种结构出现变化,松木面积减少,杉木面积增加。松木资源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来对松木资源的大量利用以及松木材的利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还涉及到森林经营的相关问题。4.2对策措施。针对当前南方森林采伐类型的变化与森林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需要充分认识传统森林经营方式,实施基于生态保护的森林资源经营方式。森林生态资源经营的特点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设计经营措施,其主要目标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同时保持和提高生物的多样性,使森林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开展适应性经营,其关键在于优化调整森林的结构,使单一的纯林转变为多成分的混交林,单层林转变为复层林,林下通过更多的林下木与草本植物提升生物的多样性,提升森林系统的生态效益,改善森林环境,同时促进森林地力的持续提升。4.2.1更新林木资源的采伐方式。更新采伐方式的最佳选择是择伐方式,择伐是一种集约型的伐木方式,集森林的采伐、更新与抚育于一体,能够同时保证林木的旺盛生长以及达到采伐年龄的林木的伐后更新,在确保森林连续覆盖率的基础上,将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其最适应的是防护林和风景林。择伐方式在用材林经营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多种效益,降低皆伐方式带来的生态风险。通过择伐的方式,能够减少采伐迹地,降低更新造林的成本和压力。择伐方式适用于混交异龄林,对于现实林分,大部分都可以进行诱导混交林和异龄林的适应性经营探索,包括在现有林中进行珍贵树种的补植来提升森林的经营效益。4.2.2培育松木资源。根据景观类型学的基本原则,以森林景观的外在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可以将南方森林景观分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等多个类型,其中松木林是最主要的针阔混交林种类[5]。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寻找一种不仅能够较好地发挥生态功能,又能够较好的发挥经济效益的森林类型,松阔混交林就成为了最佳的森林类型。在传统的森林经营模式下,通常采用择伐的方式进行小班经营。通过对传统经营方式的深入分析,尤其是以景观生态学中关于生态干扰的原理正确评价传统经营方式有利于解决现实林分中的各种问题。农民在松木林和松阔混交林的传统经营模式下,一般采用打枝、割灌、扒松针等方式获取木材,这些无意识的生产方式能够很好的满足马尾松更新的生存要求,并且发挥了一定的疏伐效果,增大了林中的透光度;扒松针包括林中取土实际上是对林地清理和土壤干扰的行为,能够发挥暴露土壤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松林的天然更新,实现了一定时间段内,松阔混交林的自然循环生长。要想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状态,一定的人为干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能源结构以及肥料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传统的干扰行为受到中断或者弱化,松林的自然更新面临较大的困难,加速了林分向常绿阔叶林的过渡,导致松木林资源的面积逐渐减少。因此,适当的人为干扰不但不会破坏森林系统的生态持续性,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适当的人为干扰能够对森林资源在生态演替过程中进行有序调节,在正常的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中,松阔混交林会逐渐向常绿阔叶林转变。但是通过一定的人为干扰,能够使其演替过程发生倒转。对其进行定期的干扰,则能够使松阔混交林始终保持在一种稳定的状态,持续提高木材和非木材的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4.2.3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财富,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生命资源的综合。森林是陆地上最主要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植物多样性、住群落组成以及群落生境的多样性,同时为动物种类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环境,森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因此,森林在经营过程中,如果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是实现珍惜野生动植物资源就地保护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内容,更是森林生态经营的重要保护措施。生物多样性包括对各种自然保护区、重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有效管理,确保生物的多样性。在森林资源经营的各个环节,不仅需要加强对本地特有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维持和合理的利用,同时还需要对外来的生物物种进行合理的利用。在森林培育和利用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种具有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景观资源的保护工作。

5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关系。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森林经营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的可持续性,而且还能确保森林资源经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陈东腾 李燕芬 邓晓玲 谢晓东 单位:广东省湛江市鼎盛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东腾.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制度建设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4,(3):64-66.

[2]陈东腾.浅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的调查措施[J].魅力中国,2014,(8月上):34.

[3]赖昌巧.浅谈森林资源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4):234-236.

第4篇:森林经营方式范文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对策

森林分类经营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在当时的森林经营管理(森林经理)的理论中,就明确提出了组织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并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把全球相互连接的、具有相同经营方向和方式的“森林块”化为森业的经营区;而把地域上不相连接,但在森林经营目的、方向、方式以及经营周期相同的小班,组织成森林经营类型(例如用材、防火、水源、涵养、特种目的森林经营类型等),把这些不同的森林经营方式与不同的类型,组成完整的森林经营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直到目前,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的方式,仍在原则上恪守这些模式。因此,森林分类经营的管理工作,要在森林分类经营的方式管理上,抓细抓全抓实抓准,务求逐类逐层落实到实处。

一、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政策和经营体制问题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的要求下,国家林业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相对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想要达到国家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根据森林的不同功能和类型,实施分类经营、分区突破以及总体推进的发展战略思想。分类经营是林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新时期战略的基础和核心。林业分类经营直接影响到林业发展的方向,影响到林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经济利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和法规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的保障,经营体制改革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的基本措施。但是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必须研究解决。

1.1没有把握住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核心,个别地方存在不进行区划界定的现象,只进行了分类规划,公益林没有做到落实到具体山头地块,老百姓没有知情权,也没有经营者的认可,甚至没有现场签定界定书,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1.2对商品林则实施了放宽政策,这就和现行的体制相矛盾。干部群众拥护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公益林可以得到补偿,其次是在管严公益林的同时,却放宽了商品林的经营税收政策,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改革思路还没有完全实现。

1.3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完善,我国的林业经营一直以来担负着两大基本任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民生活提供木质产品及其它林产品;改善国民生存环境。但事实上,我国林业一直奉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造、集中过度采伐的林业经营模式。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就必须首先进行森林的分类管理。但在目前的实践中尚有未完善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办法。而统一高度管理体制之下,同样的体制、同样的模式去经营建设,带来的问题也很多。

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相关对策和建议

2.1尽快制订和完善政策法规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种政策及相关法规还不十分完善,都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建议国家林业局尽快出台林业分类经营政策和法规,各级地方政府再根据国家有关林业分类经营的法规法律,制订出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政策,使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2.2成立公益林、商品林管理机构,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

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林业管理制度,把公益林建设纳入政府的行为范畴,做到事业化管理,建议国家林业局成立专门的公益林管理中心,统一组织公益林建设,把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公益林建设统一纳入其管理范围,避免重复建设。

2.3改进在分类经营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根据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要求以及特点,要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和经营方法。对于商品林建设,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根据市场的需求,采用高投人(包括高科技的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模式的集约化经营。尤其要调整商品林布局和结构,满足社会、经济对林产品的需求。

2.4适度的调整林产品税费

林产品中尤其是商品木材在上缴税费方面,存在负担过重的问题,各省市反映比较普遍,林农和林区的干部们意见都很大,其他地方性附加税比例也很高,这样高的税收不利于林业的发展。建议适当的调低农林特产税及其它税费征收比例,让利于民,促进森林资源的有效发展。

三、结语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不应当只是林业职工的责任,应当全党、全民齐动员。改造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决不是林业职工自己可以管理好的,必须全民各行业一起动员起来协同林业共同对三大类型经营区进行管理、保护。另外,森林分类经营是项新生事物,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以便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第5篇:森林经营方式范文

林业分类经营是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林业分类经营的内涵是: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不同的主导需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分别确定经营方向和管理措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关系到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关系到如何合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布局,关系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益。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2林业分类经营发展趋势

以往森林按林种一般分为五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风景林和薪炭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分法已不适应林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实行林业分类经营。这是一项涉及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经济政策、管理措施和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综合配套改革。新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和经济的两大需求进行分类,以生态利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公益林,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划为商品林,介于二者之间的划为兼用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的整体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3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必要性

3.1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3.2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生态公益林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4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措施探讨

4.1进行林场划类经营。林业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森林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

4.2进行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各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各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

4.3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资源林政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管理机构的监督。必须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实行不同的森林采伐利用政策和管理制度,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分类管理,管住管好公益林,放开搞活商品林。

4.4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的组织形式。对商品林业建设,采取和探索森林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多种实现形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形式,促进商品林走市场化、集约化、基地化、林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真正达到“搞活商品林”的目的。对公益林建设,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林,应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此外,还应当在实行预算管理基础上,积极引入造林承包、管护承包以及招投标等管理方式,以提高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效率。

第6篇:森林经营方式范文

随着新形势下林业工作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调整,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已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责任。本文主要就森林分类经营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仅供大家参考。

一、森林分类经营体制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森林分类经营是以发挥某一林种某一效益为主,兼顾其他方面效益的经营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两大要求。分类经营能否顺利地实施和推行下去,关系到我国林业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分类经营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我国森林分类经营体制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是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保障,经营体制改革是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措施。但目前在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中还存在有如下问题必须研究解决。

(一)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尚未出台

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是实施森林分类经营的核心政策,但是我国一直未建立生态公益补偿机制,这势必导致公益林经营主体不明,或经营主体无力正常地对其进行经营和管护,甚至会发生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掠夺。经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①人们的生态观念不强,对林业的三大效益认识不到位。②森林的生态、社会效益计算困难。

(二)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长久以来,我国林业经营一直担负着两大基本任务:一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为国民生活提供木质产品及其他林产品;二是改善国民生存环境。但事实上,我国林业几十年来受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林业经营模式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的要求等影响,一直奉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造、集中过伐的林业经营模式。几十年来,整个林业的基础几乎完全建立在森林采伐工业上,大规模开采国有林区与天然林区,造成天然林面积的剧减。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就必须要进行森林的分类管理。但在目前分类经营实践中尚未有完善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办法,而传统林业经营模式混淆了作为商品产业的林业和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属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利益补偿等方面的差别,而统一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之下,按同样的体制、同样的模式与方法去经营建设,带来的问题也很多:(1)大面积的天然林资源尤其是天然林中的原始林被采伐后,被林相单一的人工林取代,造成生态危机的潜伏。天然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功能完善、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人工林不可比拟的生态价值。(2)因缺乏科学的价值利益投入补偿机制,国有林区和各类防护林经营单位面临沉重的困难。因无林可采,或者无法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生产经营难以为继。(3)林业企业经营目标不明确,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让位于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目标。

三、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对策和建议

实行森林分类经营是一项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改革,其主要任务并不在于对森林进行简单的划类,而在于围绕分类经营这一个基本要求必须进行的从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经济政策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配套改革,以推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一)尽快制订和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管理办法

森林分类经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种政策、法规还不十分完善,正在积极探索之中。建议国家林业局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森林分类经营政策法规,如“公益林管理办法”、“商品林管理办法”、“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等。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森林分类经营的法规法律制订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政策,使森林分类经营的管理和公益林的补偿、补助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成立公益林、商品林管理机构,实施分类管理

应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林业管理体制,将公益林建设纳入政府行为范畴,实行事业化管理,建议国家林业局成立公益林管理中心,统一组织国家公益林建设,将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林建设统一纳入其管理范围,以免互相重叠,避免重复建设。

(三)帮助生态公益林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第7篇:森林经营方式范文

关键词:低效林;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55-2

1 低效的定义及具体表现

低效林也称低价值林分,是指受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诱导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的林分[1]。根据起源的不同可分为低效次生林和低效人工林;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又分为低效防护林和低质低产林。低效林的主要体现为:年生长量及单位蓄积量低,径级结构偏小,单位面积株数少,林地下被物幼弱,抗垂直降水冲击能弱,森林防护功能低下等。

2 低效林形成的原因

低效林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经营不当、天灾人祸,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林业行业管理机制

2.1.1 商品林管理过严 林业是限额管理、计划采伐的特殊行业,由于工作的疏忽或人为因素,造成资源与采伐指标不匹配,再加上当前从申请到运输,程序过于繁琐,部分省(区)、市县实行预交迹地更新基金和预交押金的税收管理办法,山区贫困的林农没有预交押金能力,基本丧失了林木采伐的机会,只能靠低价出让青山来处置森林资产,不能充分地享受收益权和处置权,很大程度影响了林农经营管理积极性。

2.1.2 林业税费征收不规范 部分地区为构筑木材市场壁垒,一是设置高税门槛,起征点过高,二是实行运输环节包税制,林业费金预交结算制。为追求利润,木商将部分规费转移至林农身上,压级压价收购,影响了林农的实际收益,林农营林护林积极性不高。

2.1.3 林业分类经营得不到具体落实 商品材经营权放不开,公益林补偿机制不完善,不能实现商品林的“放活”与公益林“严管”。放不开、管不好现象的存在,难以提高林分质量。

2.2 林业投入低

林业生产涉及区域广,投入大,要有足量资金投入作保证。以南方集体林区之一的黔东南自治州林业发展和现状为例,计划体制时期(1952-1987年),全州累计生产木材1258.96万m3,期间国家、省、州营林总投资为5460.24万元,投入营林资金仅为4.34元/ m3;1985-1987年全州造林25万余亩,造林贷款1417.71万元,每亩仅为56元[2];90年代初天保、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开始实施,在财政紧张情况下,为追求森林覆盖率,大面积上马,单位面积投入低,天保以植代播和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投资50元/亩,只够苗木补助费,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更没有后期管理资金投入,造成很多林地成活不成林,还未成林变成了低效林。

2.3 落后的经营方式

2.3.1 自育自用的家庭经营方式 人多山少,林地分散,长期以来又没有社会化服务的林业合作协会的组织带动,没有规模经营,也没有科学管理,加上繁琐的商品材办理手续,林农没兴趣经营,只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育或采挖野生苗在责任山、自留山上造林,而后期又疏于管理、靠天吃饭。一经成林,多次择伐,直至基本采伐完毕,才重新造林。苗木质量没有保证,技术措施没有保证。

2.3.2 “杀鸡取卵”的抚育方式 森林采伐限额按采伐类型主伐、抚育间伐、更新采伐、低产林改造和其他采伐。抚育间伐只是森林培育的而一个技术环节,间伐材列为采伐计划指标,导致林木所有者在主伐计划指标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申请间伐获得采伐指标。而因间伐材采伐成本大,销价低,如果严格按相关规程进行,间伐基本没有收益甚至亏损,这种情况下,林木所有者为了取得一定短期经营收益,砍大留小、砍强留弱,近处强伐,远处弱疏的现象普遍存在。

2.3.3 “拔大毛”的传统主伐方式 “砍大的,小的才能大起来”,这是大部分林农的说法,所以历来有“拔大毛”的择伐利用方式。除需不同规格材建房采伐外,其他情况如装修、家具用材和零星生活消费资金提供,就在自己的森林中选择直径较大的林木采伐。经多次“拔大毛”利用后,剩下的是小直径树木和残次林木,林分平均胸径越来越小,单位面积蓄积越来越低,林木的基因品质也越来越差。

2.4 自然灾害影响

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灾害性天气也是形成低效林的原因之一,地表火、森林病虫害有时对林分不能构成毁灭性打击,但造成林分停止生长;而风害、雪灾则造成林木断梢、倒伏,严重破坏林分结构。

2.5 经营措施失误

一是科技术推广应用,跟不上林业发展要求,学术、科研与生产脱节;二是“政治科技”,行政领导不按自然办事,在没有区域引种试验前提下,盲目引进一些外来树种,忽略了其适生条件,造成造林失败,一些经济树种,因水土原因,品质低下,形成低质林分;三是多代连作、地力衰退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杉木林。土壤的形成是漫长过程,土壤中的一些林木生长需要的矿物质元微量素的分解也需要时间,多代连作的结果就是成林不成材。

3 改造方式及主要技术

在改造中据经营目标和改造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改造方式。

3.1 商品林的改造方式

商品林改造的目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技术措施,提高林产品的单产和质量,以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常用方式有补植改造、抚育改造、调整改造、复壮改造、综合改造。

3.1.1 幼龄林改造 比较适宜采用补植改造、抚育改造方式。

补植改造:根据经营目标确定补植树种;根据林地目的树种,林木分布现状、经营方向、现有株数,确定补植方法及补植后密度。

抚育改造:天然林清除高大草本、灌木、攀援藤蔓植物与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萌芽条,人工纯林可以通过抚育、施肥等措施促进幼树生长。

3.1.2 中龄林改造 比较适宜采用抚育改造、综合改造方式。

抚育改造:以局部松土,除萌、修枝,施肥,林下天窗补植为主。

综合改造:通过采取补植、封育、抚育、调整等多种方式和带状改造、育林择伐、林冠下更新、群团状改造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

3.1.3 近成过熟林改造 比较适宜采用调整改造、更替改造、综合改造方式。

调整改造:根据经营方向、目标和立地条件确定调整的树种或品种。生产非木质林产品的商品林侧重于对市场需求趋势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后确定,生产木质林产品的商品林应充分考虑立地质量和树种生长特性。

调整改造在贵州黔东南有非常成功的范例:锦屏县将老风化壳上的低效杉木林和老化茶园改种柑桔、脐橙等名优果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更替改造:将改造小班所有林木一次全部伐完或采用带状、块状逐步伐完并及时更新。视林分情况,可对改造小班进行全面改造,也可采用带状改造、块状改造等方法,通过一段时期的逐步更替。

综合改造:通过采取补植、封育、抚育、调整等多种方式和带状改造、育林择伐、林冠下更新、群团状改造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

3.2 生态公益林的改造方式

生态公益林的区位特殊性和经营方式,决定了改造方法的不同,主要方法还是以封山改造、复壮改造(低效灌木林)为主,在没有满足封育的条件下,可考虑补植改造、抚育改造,采取抽针补阔、间针育阔、栽针保阔等方法的更替改造又是成过熟公益林改造的最佳方式。当然在投资有保证的前提下,笔者认为综合改造是提高林分防护功能的最好方法。

4 结语

我国森林资源严重不足,林产品一直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木材需从俄国,印度尼西亚和中非等国大量进口,容易引起这些国家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如非法伐森引发森林犯罪,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等,因而木材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长期为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节约资源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林地资源,改造现有低效林分,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林地的林产品生产力,建立速生丰产优质商品林基地和防护功能完备、生态系统稳定的公益林。

参考文献

[1]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S].国家林业局,2007.

第8篇:森林经营方式范文

【关键词】: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发展经营;对策

1、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分析

1.1桉树人工林地力衰减分析

当前,我国桉树人工林多以纯林多带连栽为主,大面积纯林连栽及传统的皆伐炼山的经营方式极易导致地力减退,而且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桉树纯林主要以短轮伐期为主,导致林分水土流失,加剧了地力的退化。据相关研究表明,桉树人工林出现地力衰减的主要原因可总结如下:

(一)造林方式不合理。大多数桉树在造林过程中多采取炼山方法来整理林地。有些会采取机耕整地的方式,能更好地清除杂树杂草,又能疏松土地,有助于桉树幼苗的早期成长,但是这种方式会导致林地土壤表土构造遭受损坏,在林地坡度较大的区域,极易造成养分和水土的流失。

(二)施肥方式不科学。根据近些年桉树种植的林地分,有些采用掠夺式的经营方式,不对桉树施肥,仅仅依靠土壤的肥力来维持桉树发育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有些区域不及时施肥或者未做到按桉树的生长需求施肥或平衡施肥,如此一来,一是影响桉树的生长发育;二是导致林地土壤养分失衡亏损以及林地地力衰减

(三)栽种密度不科学。在林地条件较差的预期,栽种密度较大,短时间内林地耗费土壤养分增多,会导致林地土壤养分超负荷消费;

(四)采取短轮伐期的经营方式。因为目前桉树市场价格较高,有些林农受到当前利益的驱使,有些桉树3至4年左右就砍伐出售。一般来说,1至3年生的桉树是器官枝叶旺盛生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桉树树干生长较慢,落叶枯枝较少,归还土地的养分也很少;同时,桉树树龄越小,主干占整个植株立木的生物量就越小,即木材的使用率较低;桉树树龄越小,主干胸径越小,砍伐的剩余物就越多,在砍伐的剩余物未归还林地的状态下,林地耗费的养分也会会增加。此外,采用短轮伐期的经营方式,导致林地栽种频繁,对林地土地的构造破坏也就更严重。

(五)采用全树利用方式。当砍伐桉树时采用全树利用的方法,把树叶、树枝、树头、树皮、落叶枯枝等全部从林地中取走,导致林地回归的养分越来越少,致使林地土壤养分失衡,这也是桉树人工林地地力衰退的原因之一。

(六)大面积纯林经营 桉树大面积纯林经营,由于桉树生长过快,木质化程度不高或木质化速度赶不上生长速度,极易遭受风灾;另一方面,大面积纯林造林,容易导致病虫害侵扰,进而影响桉树人工林生态稳定性。

1.2桉树人工林地水分消耗

有些地质学家以为桉树耗费了较多的水分,导致人工林低下的水分降低;而有些科学家则以为,和桉树的生长速度相比较,桉树消耗的水分应该是较低而非较多,同时,有些研究人员对桉树以及其他多个树种的水分消耗率进行研究对比,认为桉树对水分的使用效率最高,而生产同样生物量的桉树则耗费的水分最少。本文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水分与桉树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一)桉树人工林地水分截留作用。一般情况下,阻截作用是森林水分耗损最严重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被阻截水分不会进入到土壤中而是被蒸发。而桉树只能阻截10%至20%降雨量,比相思树和乔木等树种要少,这也能够从桉树树冠较小中得到科学的解释。

(二) 地表径流。一般来说,地表径流的流量和地面植被以及落叶枯枝数量有关,并且与当时气候有较大关系。通常情况下,桉树人工林地的径流量要比灌丛植物和草地大,和其他的阔叶树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当前桉树人工林地的径流量较大,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不是桉树人工林地自身的原因,而主要是因为机耕整地、落叶枯枝层被损坏等一些人为因素。

2、 桉树人工林生态发展经营的对策分析

2.1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及时调整经营目的

在经营桉树人工林时,要严格把握设计和规划,在有目标、有重点、有规划地进行森林分类的前提下,对桉树人工林进行科学规划。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遵循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依据当地林业的设计规划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来选择恰当的树种来栽种,进而充分发挥树种的优势和特点。此外,经营者还需要适当调整其经营目的,采取多功能桉树,并积极开发新品种,拓展新收入渠道。另外,就整体来看,发展多功能桉树人工林,不但能够避免由于单一树种的经营导致目标单一而造成不良后果,还需要考虑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际上,桉树的品种多样,功能多样化,不但用料多样,还能够挥发芦丁、油,其能酿蜜,其树叶也能作为饲料。

2.2采取科学栽种方式,保证速长丰产

为了保持桉树人工林各个工序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把控,提升造林的质量,主要有以下一些技术注意事项:制定一个确定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林地,选择优良的苗木种子,适当整地,合理栽种密度,适时栽种,及时抚育,平衡施肥量,预防病虫害。在桉树不同的生产阶段,主张达到营养均衡,按照科学的比例来追加粪便养料,以确保桉树的快速生长。桉树人工林的栽种密度合理不但影响到桉树的生长速度,也给下代桉树林栖息地以及工作环境提供优良的条件。另外,培育大径材桉树已经成为了全球桉树人工林地发展的重要趋势,开展大径材桉树种类栽种以及选择适当的区域,以提升和促进桉树人工林的经营效益。

2.3 优化林分结构,大力发展桉树混交林

与桉树纯林相比,桉树与其它树种营造混交林有明显的优势,相关研究表明,相对于桉树纯林,桉树混交林可增加林分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养分,有利于保持水土,并且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升抵御风灾和抗干扰能力,从而从林分尺度整体增加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而言,急需确保桉树人工林的高产值,用较小面积来生产出较多的木材,进而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为了获取更大的经营效益,桉树人工林的经营模式必然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道路,而其生态问题也会更加受到广大人们的关注,因此,必须以持续经营发展的理念,来引导桉树人工林地的发展经营,并制定合理科学的经营措施,维护生态环境,只有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桉树人工林才能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韦鸿彬.桉树人工林发展经营对策及生态分析[J].营管理,2013

[2]王碧花.桉树人工林生态发展与经营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2(01)

第9篇:森林经营方式范文

当前,林业问题己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林业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保护和发展林业己成为缓解生态环境危机和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1.1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森林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维持碳氮平衡,缓解全球“温室效应”。从全球来看,由于森林的大量砍伐,大气中本应该被森林吸收的CO2没有被吸收,地球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的20年中,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25%,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温室效应使得自然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测定,lha的阔叶林在一天内能够吸收1000kg的CO2。由于森林的存在,能够大大缓解“温室效应”。

其次,防风固沙,为农业的稳产高产提供有力屏障。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破坏后,由于阳光爆晒和雨水冲刷等因素的作用,形成土地荒漠化。实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根本在于发展林业。森林能够使风速、风力大大下降,在防风固沙林的作用下,同时配合农业、水利等措施,风沙量将会逐年减少。除此之外,森林在增加降水、改善农业小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十分显著。

最后,维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森林又是生物多样性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野生动物种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不仅与森林的面积有关,还与森林植物种类组成及结构密切相关。

1.2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是一个基础性产业部门。

首先,提供林产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林产品的供应在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林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着木材、林副产品等,既为工业发展提供着大量原材料,又生产着人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其次,提供以木本粮油为主的非木质林产品,为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服务。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能够提供各种林产品,还是人类未来营养食品和养殖业饲料供应的重要基地。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木本粮油及野生淀粉植物,森林果菜、食用菌等合计总产量折合成粮食达200亿kg。森林食品还能满足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和提高食品保健能力的要求。

最后,提供就业机会。林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较多,为促进社会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机会和有利条件。林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有: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山区开发、林业产业发展、承包开发荒山、非公有制经济、劳务输出等。由此看来,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也能增加就业机会。

2我国林业经营现状分析

以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生产方式,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和消失,形成了贫困-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下面这一组数字或许能从某个侧面说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以上,而木材蓄积量只占世界木材蓄积量的3%;森林面积122万km2,人均1000m2,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10;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有林地面积占43%,而发达国家是80%~90%;森林蓄积量95亿m3,人均8m3,是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83m3的1/10,大约名列世界第120位之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林业的现状既难以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更难以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林业生态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传统林业经营模式的客观局限性混淆了作为商品产业的林业与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林业在经济性、经营利用目标、经营方式、管理要求、社会实现形式以及价值补偿等方面的差别,使得人们不能很好地按照各自的不同特点和规律选择相适应的办法来经营管理和建设林业,而是采取同样的经营方式。也就是在木材永续利用理论指导下,把林业只当作一般的产业来看待,没有引起对公益林业的真正重视,其结果是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没有缓解,林业经济处于危困之中不能自拔。

3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所遇到的难题

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战略。就我国当前的林业状况看,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将遇到如下的难题:

(1)规划中的难题。我国林业经济成份复杂,有国有林、集体所有林,也存在部分私有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需要从总体上进行规划,哪些是生态公益林,哪些是商品林,都要规划清楚。但在总体安排和规划中必然要涉及到部份总体规划与所有者之间的矛盾,规划中要求建设生态公益林,而所有者从强调自身利益出发,强调建设商品林。因此,在林业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正确处理好规划需要与所有者利益要求的矛盾,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难题。

(2)树种选择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既要满足社会对木材及林木产品的需求,又要满足对林业的多种效益的需求。用小面积的林地进行集约经营,培育出社会需要的木材及林木产品,在此基础上,培育和保护大面积天然林,以实现林业的多种效益,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原则。而要想在小面积上培育出大量的所需木材,树种选择极为重要。树种既要适于林地生长,又要生长快;既要适于培育,又要便于加工增值。因此,我国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目的树种,并满足商品林业的需要,则是一个主要的难题。

(3)林地使用上的难题。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一方面,保存现有天然林的面积,并提高其生长力;另一方面,就是拿出一部分林地,集约经营生产出社会所需的木材。而目前,在林地使用上,存在很多难题,一是森林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被蚕食,毁林开垦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林地和农田在使用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一些环境遭到破坏,林地生产力下降。因此,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如何使用好现有林地,保护住现有的森林面积,提高其生产力,同时,在有必要的前提下,扩大森林面积,也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遇到的难题。

(4)投资体制上的难题。不同的所有制,在投资培育森林上有着不同的方式。国有林区在投资上可以形成规范的制度,而集体和私有开发投资就很难形成规范的制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投资的与否取决于所有者,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后,哪些天然林要保护经营好,哪些林地实施集约经营,要受到所有者利益的驱动,既便是造林成林的林地,也容易遭到破坏而挪做他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国家必须要有足够资金作保证。

4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我国林业分类经营对策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既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寻找林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战略过程中,必须针对所遇到的难题,采取一定对策解决,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经营战略。

4.1分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林产品生产不能超过森林的再生能力,要求对森林资源在培育、利用和多种用途方面实行综合管理。林业分类经营战略必须以林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制定规划,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按地域和环境要求制定出商品林、公益林的经营规划;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林产品的市场需求,选择目的树种;分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先从保护天然林逐步转向保护治理环境,先从天然林的一般保护入手逐步转到利用人工林,全面保护天然林,先从国有林区启动,逐步扩展到山区、农村等,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4.2加强科学研究,寻找和选择商品林树种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商品林的建设是重点。在我国,目前商品林建设有两个关键方面,一方面,选择适合我国的商品林树种,另一方面,在商品林发展过程中,要保持林地的生产力。就我国北方而言,现在落叶松虽易成活,早期生长快,但后期生长慢,再加工的商品化程度低,市场面窄。因此,极需通过科学研究,寻找选择和培育一种或几种目的树种。过去,我国比较注重选择针叶树种,但是大面积营造针叶林造成林地酸化,地力减退,我国现有的人工林,大多是针叶林,主要是第一代,第二代的很少,地力减退也要引起注意,因此,针阔混交的营造林方式必须坚持,且需不断地进行研究、改进和完善。

4.3构建适合我国林业分类经营的投资和技术体制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要有大量的投资,投资不到位,投资使用效益差都是不允许的。因此,投资要建立投资法人责任制及项目负责制,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管理制度约束责任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科学技术必须先行,目前,林业工作中就科学技术运用上有两个弊端,一是林业企业粗放经营不重视科学技术,林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低。二是科研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验的项目很少有推广见效的,企业极不愿意参加任何有价值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这种状况不适应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需要。因此,必须构建灵活有效的技术体制,即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林业分类经营的进程。

4.4强化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林地的区划和林地利用的规划。但林地现存的问题也不能使林业分类经营更好地进行。因此,必须要加强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要遏制林地不断被侵蚀的态势,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要对生态位置重要的地段,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确保林地作用;要坚决还林于山,还林于沙,利用森林系统的生态作用,改变自然环境;要不断地扩大林地的面积,在森林母体的情况下,依据林木生物学特性,扩种出更多的植物,使林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永顺.论林业分类经营和森林资源分类经营[J].林业经济,1996(5)

2侯元兆.林业分工论的经济学基础[J].世界林业研究,1998(4)

3陈国明.浅议林业分类经营的理认依据[J].林业经济,1996(5)

4刘伟平.林业分类经营:概念与问题[J].林业经济,1998

5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6雍文涛.林业分工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