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短期投资理财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搭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希望不辞辛苦挣来的财富能够保值增值、传承后代及至永续增长、生生不息,希望能够比我们的父辈早些享受退休生活,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经历过05、06年随随便便买一只股票、基金或任意一款理财产品就可以轻松赚取成倍乃至数十倍收益的日子;也经历了股指如热气球般直线上升到如翻滚过山车般俯冲起伏的痛楚:曾经的浪漫和辉煌而今只存于回忆的一瞬之间,您是否明白这才是资本市场的真实晴雨表?
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说,要想做到价值投资,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学会计学,做一个聪明的投资人,而不是盲目的投资人。因为会计是一种通用的商务语言,通过会计报表,聪明的投资人会发现企业的内部价值,而盲目的投资人则只看到股票的外部价格。
第二要认真看公司的年报,只投资自己看得明白的公司。如果一个公司的年报让你看不明白,很自然就应该怀疑这家公司的诚信度,也许这家公司在刻意掩饰什么信息,故意不让投资者看明白。
第三要学会耐心等待,不为市场的冷热所动,一旦发现了值得投资的项目就要耐心拥有,坚守信念。要学会先投资,等待机会再投资。
这看似简单的几条,您做到了几条?
世界上没有人不愿意获取高额的投资回报,但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用心读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正如没有人不愿意参拜到真佛,但是有几人能够追随唐僧去西天取经?
事实上这还只是从股市上来说的投资,投资理财还有更多其他不确定因素存在。面对市场上各种纷繁复杂的金融投资理财产品,如何选择和甄别?
世界发展证明,必须要由专业的人来完成专业化的事情。中国古语道:术业有专攻。正如在生活中生了病会去看医生,而不是自己研究《本草纲目》。
选择独立、客观、中立、专业的第三方理财顾问机构,可以帮您轻松解决投资理财中看似复杂的问题。
作为国内最大第三方理财顾问机构,诺亚财富拥有一批专业的理财规划师,他们拥有深厚的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功底,拥有国内AFP、国外CFP理财规划证书,拥有证券、保险、基金、银行、期货、会计等金融财经资格证书;他们拥有大量客户个案综合分析规划的积累;他们拥有严谨、敬业和客户利益至上的职业操守,他们能够完全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第三方理财机构特别强调资产配置,由专属理财规划师为客户量身定做,好比一辆四轮驱动的汽车,就算有一个轮子打滑,还有另外三个轮子在牵引。
第三方理财,带您走上“私秘、稳健、轻松、优雅”的财富之旅。
理财谨防六大误区
1 个人理财目标不应局限于投资赚钱,而应追求如何达到一种财务自由的境界。
2 个人理财贯穿于人的一生,宜早不宜迟。有“大钱”的人要理财,只有“小钱”的人更要理财。
3 将钱全部存入银行看似安全、省时间,其实是被动地承受了通货膨胀和利息税的风险。应该合理分流储蓄存款,使理财渠道多元化。
4 个人理财是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只能因人而异、因“财”而理。
财富是保障人生需求目标实现的一种重要途径。取得财富有两条最主要的途径:一是靠有效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去获取;二是靠科学的个人理财规划,规避风险,并使财富不断增值。
一般来说,人们对第一条途径的认识是明确的,而在个人要不要理财和怎样理财的问题上,至少存在以下几个误区。走出这些理财观念上的误区,是理财的前提。
误区1:
工作忙,没时间理财
这完全是在给自己找借口。连大文豪鲁迅都坚持记账,我们普通人每天挤出10分钟记记账,每天挤出一点时间学学理财知识,都是没问题的。
误区2:
不懂理财知识,没法理财
这种担心也不必要。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学都不晚,什么样的知识都可以学会。
理财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是每个人都可以学懂的。每天注意浏览财经报纸,看看理财书籍,偶尔听听理财讲座,就可以学会,就能帮助你理好财。
误区3:
理财就是发财、一夜致富这种想法与理财相悖。理财要求做到未雨绸缪,在力求财务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财产持续稳定的增长,这同一夜暴富没有关系。
误区4:
理财就是买股票、买保险
股票和保险都是理财的工具,远不是理财的全部。全面的理财应该包括现金规划、消费规划、教育规划、保险规划、养老规划、投资规划、税务筹划、财产分配和继承规划等。理财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内容远远多于买股票和买保险。
误区5:
理财要从众
理财是一种个性化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财务状况,有不同的生活目标。理财绝对不能采用一刀切、随大流的做法,理财是个性化的。因此从众不一定对,别人的做法不一定适合自己,一定要从自身的状况出发,寻找个性化的出路。
误区6:
理财的原则和方法男女不一样
理财的原则和方法男女不一样,这也是一种误解。理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诸如“量入为出攒钱”、“打深井生钱”、“筑堤坝护钱”,这些对男女都同样适用。
财富管理 一生的事情
正确的财富管理必须从一开始就显示其长久的生命力,因为它会伴随你一生,而不是几年。所以,选择的财富管理方法一定要稳健且可持续。它可能不是跑得最快的,但是要想获得冠军,首先要跑完全程。
在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今天,在没有合适投资机会的时候,可以考虑阶段性持有债券、货币基金、申购新股、固定信托等金融产品。在财富已经相当扩大的投资者,以追求平衡而不是追求增长为主要目标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配置纸黄金。对于要改善自住需求的朋友,锁定生活成本也是一种好的财富管理方式。但对于投资,长期来看,目前的房价显然不如优秀企业的股权那么吸引人。
抛弃消息来源式的投资,要分析行业背景、公司背景、主营业务增长情况,对公司价值进行绝对估值考察等,再来进行投资。这样的投资才能长久。
投资理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给自己设定好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达到了每个小的目标奖励自己、奖励家人。理财其实就是做人,发现最优秀的自己,拥有最真心的朋友,最和谐的家庭,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个理财的过程,理财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贯穿整个一生。因此,人的一生都需要必要的理财计划,而且要充分考虑到人生的种种因素。
投资理财三点建议
一是树立长期投资观念
就世界范围看,华人投资行为的特点是――短线、逐利。普遍的欧美家庭,投资是将近期内用不着的余钱进行长、短期的合理规划。
在长期投资中,著名的“72法则”是没有接受过金融专业训练的普通老百姓的黄金法则。它的秘密是:一笔钱能够在72除以年回报率的百分数内的年数内翻一番。例如:如果投资回报率为9%,则今天的10万元大约在8年的长期投资之后变成20万元。
缺乏长期投资观念,过于重视投资的短期收益,是国人在投资理财方面不成熟的最大表现。国人在金融市场投资的重点过于集中于股票产品。大多数人投资股市,在股票选择中也以一些热门的股票为主,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短期收益。这种行为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交易”。
二是利用专业投资顾问
国人投资的另一特点是未能充分利用专业人员对市场和规则的了解。一般欧美国家家庭在投资时,大多会向专业投资顾问进行咨询,像涉及法律问题时聘请律师一样,以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规划长、短期投资的比例,平衡可以承受的风险和希望获得的收益。而国人对金融服务市场不了解,不愿意花钱聘请专业投资理财顾问进行咨询,大多自己在股市上进行交易。
三是讲究资产配置与多样化
关键词:女性;自我概念结构;个人金融产品;市场细分
JEL分类号:G11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11-0099-05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消费正逐渐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有资料表明,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已驶入快车道,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资产管理规模可达到4700亿美元。随着财富管理市场规模的扩大,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分化更加明显。目前,我国个人金融产品市场主要依据客户的收入、年龄、职业等标准对客户进行市场细分(殷孟波,2004;程未,2011),据此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并提供服务。然而,现有的个人金融产品并不能满足客户实际需求不断变化的要求(程未,2011)。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我国女性总人口已达到65287万人,占48.73%。经济、人格上的独立,家庭财富支配地位的确定,使现代女性成为个人金融产品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因此。研究女性客户群体的消费行为对个人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西方对于女性消费行为的研究多与自我概念有关。自我概念,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是指行为个体对自身所有的知觉、认知和感受的意识总和(Sirgy,MJ.,1982)。本文首创性地将女性自我概念的系统结构模型应用到个人金融产品的消费中,有效地揭示不同自我概念女性个人金融产品的消费行为,为个人金融产品市场细分及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个人金融产品市场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成倍提高,我国个人金融业务市场日益活跃。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商业银行高度重视个人金融业务这个新利润增长点的发展。为了吸引客户和扩大市场份额,各商业银行一方面在金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个人金融产品已经从单一的存款负债类产品和传统的个人中间业务产品发展为全方位的资产类、负债类、渠道类、银行卡类、投资理财类的个人金融产品系列(高万里,2010),人民币理财产品、外币理财产品、个人黄金业务、个人外汇业务、个人助业融资、开放式基金等产品纷纷推出(肖北溟,2008);另一方面,注意进行市场细分,根据不同客户的年龄、职业及收人等特征划分客户群。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殷孟波,2004;程未,2011)。虽然,个人金融产品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市场细分不够深入
花旗银行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是根据客户的年龄、性别、地域、职业、受教育程度、偏好、收入、资产等多个标准进行的。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根据年龄、收入及职业等三个标准划分客户群,对客户市场细分不够深入。同一年龄、收入甚至职业阶层的客户,也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在消费行为上呈现不同。即使是年龄、收人、职业还有性别都属于同一类的客户,也会因为偏好等的不同而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得大相径庭。市场细分不够深入导致研发的金融产品与个人客户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例如,在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中,不论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外币理财产品、本外币理财产品还是信贷产品多以标准化产品为主,缺乏在这些标准化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化设计,适应不同偏好、不同需求客户的个性化产品。
(二)个人金融产品不够丰富
目前.个人金融产品市场上提供的主要是标准化的金融产品,或是这些产品的简单组合。例如:在一些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中,仅仅只是提出为中高端客户提供包括现金管理、投资计划、保险计划、退休计划、税务计划等在内的全方位的个人金融服务的理念,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的产品仍局限于与提供给其他客户相同的标准个人金融产品或这些产品的简单组合,而为私人银行客户专门设计的专属个人金融产品数量较少(肖北溟,2008)。
(三)个人金融产品的经营效益不佳
目前个人金融产品虽然品种较多,但经营效益并不佳。工、农、中、建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0年的数据显示:个人金融业务收益在银行利润中分别占比29.3%、34.7%、24.92%、17.46%,占比较低。现有的个人金融产品中,一些传统的个人中间业务(如代收代付业务)占用银行大量的资源,但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很有限;投资理财类的产品,由于种类不丰富.与个人客户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经营效益也不尽如人意。
纵观上述三方面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场细分不深入。市场细分不深入导致无法开发出与客户需求真正匹配的产品,影响经营效益。因此,在年龄、收入、职业等传统标准的基础上引入其他标准对市场细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女性人口只占总人口的近一半,但由于女性是大多数家庭财富的支配者,因此做好女性客户群体市场的细分相当于完成了整个客户市场的细分。由于不同偏好的女性其消费行为存在差异,因此可将女性自我概念的系统结构模型应用到个人金融产品的消费中.研究不同自我概念女性个人金融产品的消费行为。
三、基于女性自我概念结构的个人金融产品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分析不同自我概念女性个人金融产品的消费行为特征。
(一)研究基础和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西方对于女性消费行为的研究多与自我概念有关。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第一次提出自我概念,之后罗杰斯、Shavelson等多位学者对自我概念进行了丰富和深化。但有学者指出自我概念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民族化和本土化色彩的概念,利用国外的自我概念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中国企业的营销实践(黄聚河,2006)。杨晓燕第一次针对中国女性消费者提出了女性自我概念系统结构一5F模型。该模型认为中国女性消费者具有五个维度的自我概念即家庭自我、情感自我、心灵自我、表现自我以及发展自我(杨晓燕,2003)。我国有少量学者将用来透视女性消费者行为密码的自我概念,运用到某一市场的女性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例如保健品市场(黄聚河.2006)、旅游消费市场(黄玮,2008)等。而以女性自我概念作为密码,对个人金融产品市场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目前学术界还处于空白状态。
2、理论假设。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准备借助杨晓燕博士的
5F模型,即家庭自我、情感自我、心灵自我、表现自我以及发展自我,提出理论假设:女性自我概念是女性个人金融产品消费行为的密码,同时,女性个人金融消费行为是女性自我概念系统结构的外在表象。
(二)研究设计和方法
1、问卷设计和调研。
为了验证女性自我概念是否有效地影响个人金融产品的消费行为,本文设计了两个量表:女性自我概念量表和女性金融消费行为量表。女性自我概念量表,采用杨晓燕教授的自我概念测量表(16个陈述句),表格采用了Liken量表的形式,分别用来测试女性自我概念系统中的五种基本成分,每个句子有五个刻度,分别代表被调查女性同意每一句子的程度。被调查者分别对每一句话进行评分,“非常同意”打5分;“比较同意”打4分;“一般”打3分;“比较不同意”打2分;“很不同意”打1分。量表问项见表1。
女性金融消费行为量表选择了33个陈述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财支出比例(1-5).2.理财途径(6-10),3.理财动机(11-16),4.风险偏好(17-201,5.投资对象偏好(21-26),6.理财目标(27-29),7.预期收益(30-33)。表格也采用了Likert量表的形式,具体形式与女性自我概念量表相同。量表问项见表24。
本研究在浙江省各个城市随机抽取年龄符合条件(18-59岁)。的女性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20份。收回578份,回收率93.24%;其中有效问卷523份.有效率90.48%。调查样本在年龄、收入、学历和婚姻状况等方面的分布较均匀,调查信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数据处理思路和方法。
对回收的数据首先进行信度检验,两个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5和0.68,均为可接受的信度。其次对量表1的数据进行效度检验(KMO值=0.676>0.5,巴特利检验的P值=0,000
(三)不同自我概念结构女性的个人金融产品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家庭自我女性个人金融产品消费行为特征。
家庭自我是女性对自身家庭角色的感觉和观念。这类女性把家庭角色当成最重要的角色,个人的需要和发展要服从家庭生活的需要,家庭共同消费重于个人消费。这类女性的消费行为特征表现为:(1)会在保证家庭基本生活开支后,将剩余财产用于理财,用于理财支出的比例,事先也会有周密的计划,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和0.403(**)(2)理财动机主要是为子女教育,相关系数为0.411(**);(3)会谨慎投资,属风险厌恶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275(**)和0.407(**);(4)偏好投资自己熟悉的金融产品,对于新产品不敢贸然尝试,相关系数为0.251(**);(5)理财目标首先关注保本,相关系数为0.305(**);(6)一旦短期投资收益率低于目标收益率时,会马上调整原先的投资计划,相关系数为0.225(**)。
2、发展自我女性个人金融产品消费行为特征。
发展自我是女性积极向上,渴望成功和成就的自我概念。以发展自我为主的女性追求社会地位、追求事业成就和职业成功。这类女性的消费行为特征表现为:(1)会选择将剩余财产全部用于理财,并事先有周密的计划.相关系数分别为0.522(**)和0.246(*);(2)在理财途径方面,会根据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的推荐进行理财。相关系数为0.246(*);(3)理财动机主要是为了使财富增值,提高生活质量,相关系数为0.233(*);(4)在风险偏好方面,这些女性为追求较高的收益,敢于进行大额的风险投资,也曾为投资借过钱,相关系数分别为0.276(**)和0.202(*);(5)对于回报比较高的理财产品有较高的积极性,愿意尝试新的理财产品,喜欢投资风险大但收益高的产品,相关系数分别为0.241(*)和0.346(**);(6)理财目标首先关注收益,相关系数为0.332(**)。
3、表现自我女性个人金融产品消费行为特征。
表现自我女性希望通过外在的商品来展现自己的个性,以吸引他人的目光,通常兴趣广泛,但缺乏持久性,容易情绪化,对于市场的产品抱有新奇的感觉,所以她们往往是新产品的最早试用者。这类女性的消费行为特征表现为:(1)在理财支出比例方面,没有稳定、持续的计划,相关系数为0.249(*);(2)理财动机主要为满足自身的成就感,相关系数为0.449(**);(3)属于风险偏好者,经常为寻求价格涨、跌的刺激而进行大额的风险投资,相关系数为0.247(*);(4)愿意尝试新的投资产品.喜欢投资风险大但收益高的投资产品,相关系数分别为0.318(**)和0.223(*);(5)理财目标首先关注收益,一旦短期投资收益率低于目标收益率时,就会马上调整原先的投资计划,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299(**)和0.224(*)。
4、情感自我女性个人金融产品消费行为特征。
情感自我的女性个性含蓄,也最为细腻,她们追求个人情感的满足,比较注重产品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这类女性的消费行为特征表现为:(1)不会轻易尝试新的产品,对自己喜欢的产品比较执着(相关系数为0.272(**)),具有较高的产品忠诚度,即使短期投资收益率低于目标收益率时,也仍会坚持原先的投资计划(相关系数为0.246(**));(2)理财行为较理性、“精明”,会投资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相关系数为0.213(**)),不会盲目跟从,重视主观感受,一般不会随-性安排理财支出(相关系数为0.240(**))。
5、心灵自我女性个人金融产品消费行为特征。
心灵自我女性是在家庭和事业、审美和情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她们不需要借助化妆和时尚的外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也不需要忽视家庭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此类女性比较关注内心世界.对消费具有最低欲望,她们极少进行时尚消费,对品牌忠诚度最高。这类女性的消费行为特征表现为:(1)不会花过多精力在金融消费上,只愿将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用于理财,同时理财安排没有一定的稳定和连续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23(**)和0.205(**);(2)理财动机主要是为了养老,相关系数为0.329(**);(3)属于风险厌恶型,相关系数为0.240(*);(4)偏好投资自己熟悉的产品(相关系数为0.234(*)),投资比较冷静,不受其周围人群的影响,
不会因羡慕别人购买的金融产品获利而去购买该产品,这类女性关注内心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不喜欢风险,更不会去选择风险大的金融产品,相关系数分别-为0.197(*)和-0.241(*);(4)理财目标首先关注保本.一旦短期投资收益率低于目标收益率,会马上调整原先的投资计划,相关系数分别为0.296(**)和0.239(*)。
四、对我国个人金融产品市场的启示和若干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对改进我国个人金融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一)细分女性客户群体市场,确定目标市场,实施品牌定位营销策略
基于前面的分析,五类不同自我概念的女性其金融消费行为差异明显,见下表4。因此,应把市场细分成界定清晰的不同自我概念女性消费者子集,在此基础上,依据目标市场特点,确定其提供的产品类型、价格、服务内容和促销方式,然后通过品牌定位,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以此使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理解和认识自身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的特征。例如,对于发展自我的女性来说,银行可以建立“事业成功者、高社会地位”的品牌形象,让这类女性认识到选择这类品牌产品的内涵。品牌定位后,银行应从服务质量人手,保证品牌的内在品质,维持品牌的持续影响力,使各类不同自我概念的女性在各自的品牌产品和服务中找到内心的满足感。
注:“一”表示相关分析结果不明显。
(二)根据不同女性客户群体的消费特征。研发和创新个人金融产品
根据不同女性客户群体的消费特征,研发和创新与各自需求真正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对于家庭自我女性,其理财动机主要是为了子女教育和家庭,关注本金的安全性,厌恶风险,银行可根据这类客户的需要开发一些本金安全性高、风险小的金融产品.或将这类金融产品进行组合(比如将教育保险、教育储蓄、债券、保本型的理财产品等予以组合),并冠以家庭感较强的名称,如“全家乐融融”等。对于表现自我女性。其理财动机是为满足成就感,喜欢尝试新产品.银行可根据这类客户的需要开发全新的金融产品,并冠以新意和收益兼具的名称,如“新益得”等。
(三)实施数据库营销,搞好客户关系管理
随着传统营销方式成本的上升,广告有效性的逐渐减少,银行必须对现有的营销方式进行创新。针对女性客户群体的特点,数据库营销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银行可在现有的客户数据库管理的基础上,对女性客户以面谈、电话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进行不同自我概念女性的市场细分,然后分别派专人对每一类女性进行跟踪式服务,以保持其与客户“伙伴型”的关系。因为有研究表明男性多以目的型接触为主,但女性却将关系至上,以伙伴型接触为主(郝宇明,2010)。
【关键词】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生命周期风险偏好收入水平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工薪阶层依旧是社会经济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人群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的经济特点分析
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对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二)投资理念相对趋同。目前的工薪阶层大多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三)消费方式相对多元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四)家庭整体承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作用下,考虑到工薪阶层受工作年限与经济条件的制约,工薪阶层在各方面的风险系数依旧比较大。但结合我国目前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可知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很难保证有确定的高收益,所以他们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应对不暇。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在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中还要加入更多的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析。(五)适宜进行证券投资的工薪阶层行业相对集中。虽然工薪阶层本身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工薪阶层都可以进行证券投资。根据我国历年的行业收入水平排名情况来看,金融业、电信业、汽车业、石油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收入,可以考虑进行适度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务员、教师、医生、外企职员、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等职业都可以考虑参与证券投资活动。本文中将主要以工薪阶层的这些有证券投资愿望与能力的人员为分析对象。
二、证券投资策略的基本产品分析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放于有价证券上以获取一定收益的行为。证券投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等。证券投资策略即指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前应当掌握的行动方针和谋略,在对总体策略定位的基础上,还可以详细确定市场策略、行业策略、公司策略、期限策略、组合策略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按不同的比例对多种不同风险与收益状况的证券投资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可见对各种证券投资的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是制定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的必然要求。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如提货单、购物券等)、货币证券(如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基金等)。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它们是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在本文中涉及的证券投资工具主要根据后者界定。股票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工具,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报。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与规范的情况下,选择股票为主要证券投资工具的投资者需要以足够的时间与专业知识为保证,还要有较充裕的资金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考虑到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整体行情有复苏迹象,并且股票的可选空间较大,投资机会较多,在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适当调整绩优股的比重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债券品种比较丰富,一般都有收益与风险适中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国债、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券及某些根据特殊需要发行的债券。相对而言,工薪阶层比较了解与愿意购买的主要债券产品是国债和有一定收益保证的企业债券。尤其是前者,因为其相对存款而言具有免税与收益较高的优势,相对股票而言又具有较好信用保证与较强社会信誉等特点,往往是深受工薪阶层欢迎的证券投资品种,也有“金边债券”之称。基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投资产品。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比较高,一般在8%左右,适合1年期以上的投资;债券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分别在2%和2.4%左右,收益稳定,本金较安全,可以确定比较自由的投资期,但考虑到其相应费用与持有期时间有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可以适当延长投资时间;货币基金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幅度不大,是银行储蓄的良好“替代品”,适合短期投资,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型投资品种。
三、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工薪阶层在激烈的投资过程中都希望避免或分散较大的投资风险,并达到较高的预期收益,所以正确选择和运用适宜自身情况的证券投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时,要顾及诸多因素,比如工薪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情况、投资理念、生活区域、职业特点、行业前景、年龄阶段、家庭构成、性格类型等等,不一而足。下文主要从工薪阶层的不同生命周期、家庭阶段、风险偏好、收入水平几方面简单地制定其对应的证券投资策略。
(一)以不同生命周期分类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中,强调人们会在人生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生活的消费支出,并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情况最优配置。由于人们的收入在满足消费之余主要可以用于储蓄与投资,所以该理论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提出年轻人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在此阶段多以负债消费为主,即便有一定剩余资金,也主要用于未来投资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不要过多地考虑证券投资策略。当然,为了鼓励年轻人进行必要的资金贮备,可以建议他们采取定期定额方式购买货币型基金,或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相信一定时期的累积可以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证券投资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和更为丰富的投资经验。随着人们进入中年阶段,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收入会多于消费,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上都趋于稳定。保证提供子女教育的经费和赡养父母的资金是现阶段工薪阶层主要需考虑的问题,着手准备投资保值与增值计划成为必然的投资选择。此阶段的工薪者可以考虑每月将剩余收入的20%投向较有风险的投资或股票,40%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20%购买新型证券投资产品或选择其他理财或投资工具,10%作为保险资金,另10%作为紧急备用金或储蓄费用。由于他们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以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力求投资品种多样化,投资思路开阔化。等到工薪者进入老年阶段,他们收入水平相对消费需要又会略显不足,但由于有中年阶段的投资与理财的补充收入,仍有制定证券投资策略的必要。鉴于老年工薪者几乎没有提高经济收入的发展空间,风险承受能力也越来越低,生活需求相对简单,对养老资金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性考虑较多,所以证券投资策略应该以投资收益稳妥、有底线保证为首选目标,尽量少选择风险性、激进性投资工具,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一般每月可以将多余收入的30%投向平衡型基金,40%购买国债,20%购买货币型基金,10%进行储蓄。这种组合既能对老年工薪者的资金有一定收益保障,缓解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因素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有利于老年工薪者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总体而言,不论身处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要低估长期投资的升值能力,要尽早形成证券投资的意识并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与感兴趣的产品。
(二)以不同家庭阶段分类分析
根据家庭所处的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单身打拼期(一人)、家庭形成期(两人)、家庭建设期(三人以上)、家庭成熟期(子女进入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细分期(子女开始独立生活)等类型。为了简单起见,也有理财专家将其划分为青年家庭、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但因为在本文中已经有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在此还是主要侧重于前一种分类标准下的具体分析。1、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往往因为对于创建事业与组建家庭的考虑比较多,主要资金大多形成对自身和工作或感情的投资,所以在证券投资方面的考虑还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当然,如果有其他外来资本,又有较多时间与精力学习证券投资方面的新知识,也不排除“借鸡生蛋”的获益。鉴于这种情况尚不是主流趋势,在本文中不必过多涉及。2、家庭形成期的工薪阶层可以合二人之力共同参与证券投资,在资金方面相比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有所增加,投资观念也逐渐形成,对于培育下一代、开展家庭建设、完善家庭设备等方面的考虑还有较大的弹性,所以可以设定比较灵活、主动的证券投资策略,在风险较高、收益也较大的证券投资品种要多加关注,适当增加其在证券投资中的比重以实现增值型投资目标,同时也要增加适当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达到保证基本收入的目标。在对日常生活水平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用家庭成员中一方的资金大胆尝试多种证券投资手段,并放松心态,强化投资的积极与进步意识。3、处于家庭建设期的工薪阶层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比家庭形成期的工薪者要更显紧张,但因为年龄或工作经验等原因,投资理念更趋理性与成熟,所以在开源节流的途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对小孩养育与培育的费用有充分的估计,同时在证券投资工具的选择上要集中于比较擅长与熟悉的几种工具上,不必过于分散。当然,相对而言,如果已经有了证券投资的心得,还可以适当的融资投入比较有把握的证券产品上。4、处于家庭成熟期的工薪者,一方面事业发展进入上升期,工作比较繁忙,投资的跟踪时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家庭规模比较确定,在经济收入与支出方面都比较清晰,对未来安排与生活定位比较明了,投资的目标比较明确。此阶段家庭的主要开支是小孩的后续教育经费、夫妻双方的事业发展经费、日常的医疗保健经费等项目。所以应该以温和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可以在扣除日常消费支出后,先将比较固定的存款转换成较有保障的国债或基金,以保证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剩余的零散资金投入货币市场基金及保险。在投资产品期限与种类的选择上,可以与小孩受教育的阶段性费用支出相对应,形成一个中长期(2年以上)的证券投资策略,目标年收益率要在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以上,并形成长期理财习惯。5、当工薪阶层进入家庭细分期时,如果不要额外负担子女们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又没有更多消费支出方面的增加项目,可以在证券投资的长期策略基础上,增加部分短期与中期投资品种,以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并能更主动地抓住更多的良好投资机会。当然,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在此阶段的工薪者可能要随时应对子女们在事业与家庭发展等方面的追加资本投入需求,所以还是要准备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产品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在不同家庭阶段,都要先保证实现家庭经济基本功能,再顾及证券投资的增值功能,切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三)以不同风险偏好分类分析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形势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一般而言,风险偏好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性别、经历和个性等具体因素。比如,年龄较小的人不怕失败,所以多为风险趋向型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风险的态度逐渐表现为中立型甚至规避型;收入越高的人们能承受的风险往往比较高,相比而言,收入偏低的人群对于风险大多有回避的倾向。通常认为男性趋于冒险、女性趋于保守,但也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生活中男女承担社会角色的互换及女性在理财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女性也呈风险爱好型;一般人生经历比较丰富的个体属风险趋向型,而经历比较简单顺利的个体属于风险规避型,自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风险选择。总体而言,工薪阶层中大部分人员属于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立型,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整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只有在对工薪阶层的风险状态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各自适合的证券投资策略。一般而言,对于风险趋向型的工薪投资者可以增加证券投资新品种的比重,因为往往新产品在高风险的后面也隐含高收益。对于风险中立型的工薪阶层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风险型的不同投资工具中设置不同比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入风险中等的债券和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较集中的品种,从而获取更高收益。而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采取购买国库券、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主的简单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年度报道与评比结果,选择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进行集合型证券投资。相对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相比较,在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在投资门槛和流动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资金的高流动性和对收益的稳定性的综合要求,分析人士指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继续成为这部分人群的首选理财工具。当然,随着人们对基金市场的熟悉,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为低风险的证券投资产品。由于工薪者处于不同境遇时,也可能改变风险偏好,所以要在对自己的投资意愿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
(四)以不同收入水平分类分析
虽然同为工薪阶层,但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以湖南省2005年的工资水平为标准,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在职人员的平均月工资水平为1503元。以此为标准,比平均线低20%,但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薪者可以认为是低收入群体。而高出平均水平一定值的工薪阶层可归为高收入群体。低收入者一般会采用比较传统与保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比如购买国库券是他们选择的主要证券投资方式。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般投资观念传统,家庭理财要求绝对稳健。建议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可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进行重点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理财,切忌广而全,频繁交易。对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考虑到工薪阶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保险、基金和国债等投资产品仍是该收入水平工薪阶层的主要选择。至于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考虑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攻型投资,更大地发挥“钱生钱”的功能。考虑到风险因素,“攻”的资金中又可以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对于稳攻部分,有一定投资理财概念的人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市场波动度较小、预期报酬较稳健的证券产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蓝筹股等,力求年收益率达到5%-10%的水平;强攻部分则为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发证券产品组合。可以考虑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点下,将部分资金投入各类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上。在证券投资中,既要有对单个股票和债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资组合的理念,以适度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总体而言,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对不同价格与风险类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在保障他们现有资产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未来资产价值与质量的提升。
也就是说,工薪阶层不论是属于上述哪种类型或阶段,在进行证券投资时,都要具体状况具体对待,并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行抉择。当然,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也有共通之处。一旦工薪者决定了要进行证券投资,就应努力作到以下四点来保证策略生效。
(一)制定具体可行的各期目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计划,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与经济实力,确定在不同年龄与时期的投资目标,并在达到预期收益水平时要适时收手,重新选择下一个目标。
(二)遵照投资理财的基本规律。总体上工薪阶层进行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本着“终身快乐”的原则,也就是要尽量作到“抓住今天的快乐,规避明天的风险,追逐未来生活的更加幸福”原则。在具体选择投资品种时,要遵循“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
(三)确定详细周全的步骤。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最好要制订具体的投资步骤,逐步有效的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各层次的投资品种,最终实现自己的投资理想。
(四)制定稳中求变的策略。投资策略的适应性与创新性是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投资策略有很多,关键是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并在投资实践中不断反思与修正。工薪阶层如果能真正理解与掌握以上四点,在找到适合自己的证券投资策略基础上,加强对策略的落实与调整,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必然有较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柏丹.低风险公务员不妨尝试高风险理财[N]北京现代商报,2004.11.1
[2]理财专家讲解家庭理财误区面面观[EB/OL],2006.3.20.
[3]家庭月收入一万如何低风险理财[EB/OL],2006.2.23.
[4]理财从货币市场基金开始[EB/OL],2006.3.20.
[5]李艳,佘若雯.探寻职业外财富延展女性修炼攻守兼备投资功力[J]大众理财顾问.2006(3).
[6]工薪阶层如何才能获得更多“外快”[EB/OL],2005.4.5
[7]朱桂芳.工薪族理财:收入状况决定风险控制级别[N].南方日报.2005.6.27
[8]彭振武.中国家庭的投资理财模型:工具、模型、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关键词:工薪阶层证券投资生命周期风险偏好收入水平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工薪阶层依旧是社会经济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人群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具有很强的运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工薪阶层的经济特点分析
工薪阶层是指以获得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的劳动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群体。他们有着比较相似的经济特点,主要表现在: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对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投资理念相对趋同。目前的工薪阶层大多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消费方式相对多元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家庭整体承受风险能力相对有限。在现行的社会保障机制作用下,考虑到工薪阶层受工作年限与经济条件的制约,工薪阶层在各方面的风险系数依旧比较大。但结合我国目前证券投资市场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可知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很难保证有确定的高收益,所以他们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应对不暇。从这种角度上来看,在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中还要加入更多的社会与制度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析。适宜进行证券投资的工薪阶层行业相对集中。虽然工薪阶层本身是一个覆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但由于收入水平的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工薪阶层都可以进行证券投资。根据我国历年的行业收入水平排名情况来看,金融业、电信业、汽车业、石油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收入,可以考虑进行适度的证券投资。同时,公务员、教师、医生、外企职员、企业中高级治理人员等职业都可以考虑参与证券投资活动。本文中将主要以工薪阶层的这些有证券投资愿望与能力的人员为分析对象。
二、证券投资策略的基本产品分析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放于有价证券上以获取一定收益的行为。证券投资的主要形式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等。证券投资策略即指投资者在进行证券投资前应当把握的行动方针和谋略,在对总体策略定位的基础上,还可以具体确定市场策略、行业策略、公司策略、期限策略、组合策略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按不同的比例对多种不同风险与收益状况的证券投资工具进行有机组合。可见对各种证券投资的产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比较是制定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的必然要求。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证券包括商品证券、货币证券以及资本证券。狭义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它们是代表对一定资本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投资凭证。在本文中涉及的证券投资工具主要根据后者界定。股票是典型的风险投资工具,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高风险高回。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不够成熟与规范的情况下,选择股票为主要证券投资工具的投资者需要以足够的时间与专业知识为保证,还要有较充裕的资金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考虑到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整体行情有复苏迹象,并且股票的可选空间较大,投资机会较多,在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适当调整绩优股的比重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债券品种比较丰富,一般都有收益与风险适中的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国债、企业债券与地方债券及某些根据非凡需要发行的债券。相对而言,工薪阶层比较了解与愿意购买的主要债券产品是国债和有一定收益保证的企业债券。尤其是前者,因为其相对存款而言具有免税与收益较高的优势,相对股票而言又具有较好信用保证与较强社会信誉等特点,往往是深受工薪阶层欢迎的证券投资品种,也有“金边债券”之称。基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投资产品。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其中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比较高,一般在8%左右,适合1年期以上的投资;债券基金一般年收益率分别在2%和2.4%左右,收益稳定,本金较安全,可以确定比较自由的投资期,但考虑到其相应费用与持有期时间有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品前,可以适当延长投资时间;货币基金是短期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幅度不大,是银行储蓄的良好“替代品”,适合短期投资,也可以作为一种过渡型投资品种。
三、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
工薪阶层在激烈的投资过程中都希望避免或分散较大的投资风险,并达到较高的预期收益,所以正确选择和运用适宜自身情况的证券投资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时,要顾及诸多因素,比如工薪者的收入水平、消费情况、投资理念、生活区域、职业特点、行业前景、年龄阶段、家庭构成、性格类型等等,不一而足。下文主要从工薪阶层的不同生命周期、家庭阶段、风险偏好、收入水平几方面简单地制定其对应的证券投资策略。
以不同生命周期分类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在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中,强调人们会在人生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生活的消费支出,并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情况最优配置。由于人们的收入在满足消费之余主要可以用于储蓄与投资,所以该理论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提出年轻人家庭收入较少,消费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经济收入水平,在此阶段多以负债消费为主,即便有一定剩余资金,也主要用于未来投资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不要过多地考虑证券投资策略。当然,为了鼓励年轻人进行必要的资金贮备,可以建议他们采取定期定额方式购买货币型基金,或采取相对保守的投资策略,相信一定时期的累积可以为下一个生命周期的证券投资提供比较充足的资金和更为丰富的投资经验。随着人们进入中年阶段,收入水平日益增长,收入会多于消费,经济能力和生活方式上都趋于稳定。保证提供子女教育的经费和赡养父母的资金是现阶段工薪阶层主要需考虑的问题,着手预备投资保值与增值计划成为必然的投资选择。此阶段的工薪者可以考虑每月将剩余收入的20%投向较有风险的投资或股票,40%购买各项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较为稳定型基金,20%购买新型证券投资产品或选择其他理财或投资工具,10%作为保险资金,另10%作为紧急备用金或储蓄费用。由于他们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以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力求投资品种多样化,投资思路开阔化。等到工薪者进入老年阶段,他们收入水平相对消费需要又会略显不足,但由于有中年阶段的投资与理财的补充收入,仍有制定证券投资策略的必要。鉴于老年工薪者几乎没有提高经济收入的发展空间,风险承受能力也越来越低,生活需求相对简单,对养老资金的安全性、保值增值性考虑较多,所以证券投资策略应该
以投资收益稳妥、有底线保证为首选目标,尽量少选择风险性、激进性投资工具,以避免养老费用的损失。一般每月可以将多余收入的30%投向平衡型基金,40%购买国债,20%购买货币型基金,10%进行储蓄。这种组合既能对老年工薪者的资金有一定收益保障,缓解通货膨胀或其他经济因素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有利于老年工薪者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总体而言,不论身处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都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不要低估长期投资的升值能力,要尽早形成证券投资的意识并选择自己比较熟悉与感爱好的产品。
以不同家庭阶段分类分析
根据家庭所处的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单身打拼期、家庭形成期、家庭建设期、家庭成熟期、家庭细分期等类型。为了简单起见,也有理财专家将其划分为青年家庭、中年家庭和老年家庭。但因为在本文中已经有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分析,在此还是主要侧重于前一种分类标准下的具体分析。
1、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往往因为对于创建事业与组建家庭的考虑比较多,主要资金大多形成对自身和工作或感情的投资,所以在证券投资方面的考虑还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当然,假如有其他外来资本,又有较多时间与精力学习证券投资方面的新知识,也不排除“借鸡生蛋”的获益。鉴于这种情况尚不是主流趋势,在本文中不必过多涉及。
2、家庭形成期的工薪阶层可以合二人之力共同参与证券投资,在资金方面相比单身打拼期的工薪阶层有所增加,投资观念也逐渐形成,对于培育下一代、开展家庭建设、完善家庭设备等方面的考虑还有较大的弹性,所以可以设定比较灵活、主动的证券投资策略,在风险较高、收益也较大的证券投资品种要多加关注,适当增加其在证券投资中的比重以实现增值型投资目标,同时也要增加适当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达到保证基本收入的目标。在对日常生活水平不会造成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可以用家庭成员中一方的资金大胆尝试多种证券投资手段,并放松心态,强化投资的积极与进步意识。
3、处于家庭建设期的工薪阶层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比家庭形成期的工薪者要更显紧张,但因为年龄或工作经验等原因,投资理念更趋理性与成熟,所以在开源节流的途径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方法。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要对小孩养育与培育的费用有充分的估计,同时在证券投资工具的选择上要集中于比较擅长与熟悉的几种工具上,不必过于分散。当然,相对而言,假如已经有了证券投资的心得,还可以适当的融资投入比较有把握的证券产品上。
4、处于家庭成熟期的工薪者,一方面事业发展进入上升期,工作比较繁忙,投资的跟踪时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家庭规模比较确定,在经济收入与支出方面都比较清楚,对未来安排与生活定位比较明了,投资的目标比较明确。此阶段家庭的主要开支是小孩的后续教育经费、夫妻双方的事业发展经费、日常的医疗保健经费等项目。所以应该以暖和进取型投资风格为主,可以在扣除日常消费支出后,先将比较固定的存款转换成较有保障的国债或基金,以保证孩子上大学的费用,剩余的零散资金投入货币市场基金及保险。在投资产品期限与种类的选择上,可以与小孩受教育的阶段性费用支出相对应,形成一个中长期的证券投资策略,目标年收益率要在通货膨胀率的两倍以上,并形成长期理财习惯。
5、当工薪阶层进入家庭细分期时,假如不要额外负担子女们在经济方面的要求,又没有更多消费支出方面的增加项目,可以在证券投资的长期策略基础上,增加部分短期与中期投资品种,以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并能更主动地抓住更多的良好投资机会。当然,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中,在此阶段的工薪者可能要随时应对子女们在事业与家庭发展等方面的追加资本投入需求,所以还是要预备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证券投资产品提高资金的变现能力。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在不同家庭阶段,都要先保证实现家庭经济基本功能,再顾及证券投资的增值功能,切忌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以不同风险偏好分类分析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形势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治理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一般而言,风险偏好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性别、经历和个性等具体因素。比如,年龄较小的人不怕失败,所以多为风险趋向型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风险的态度逐渐表现为中立型甚至规避型;收入越高的人们能承受的风险往往比较高,相比而言,收入偏低的人群对于风险大多有回避的倾向。通常认为男性趋于冒险、女性趋于保守,但也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生活中男女承担社会角色的互换及女性在理财中的重要地位,部分女性也呈风险爱好型;一般人生经历比较丰富的个体属风险趋向型,而经历比较简单顺利的个体属于风险规避型,自然也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风险选择。总体而言,工薪阶层中大部分人员属于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立型,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整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只有在对工薪阶层的风险状态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各自适合的证券投资策略。一般而言,对于风险趋向型的工薪投资者可以增加证券投资新品种的比重,因为往往新产品在高风险的后面也隐含高收益。对于风险中立型的工薪阶层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风险型的不同投资工具中设置不同比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入风险中等的债券和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较集中的品种,从而获取更高收益。而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采取购买国库券、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主的简单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年度道与评选结果,选择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进行集合型证券投资。相对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相比较,在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在投资门槛和流动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资金的高流动性和对收益的稳定性的综合要求,分析人士指出,货币市场基金将继续成为这部分人群的首选理财工具。当然,随着人们对基金市场的熟悉,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为低风险的证券投资产品。由于工薪者处于不同境遇时,也可能改变风险偏好,所以要在对自己的投资意愿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证券投资策略。
以不同收入水平分类分析
虽然同为工薪阶层,但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比如以湖南省2005年的工资水平为标准,据统计资料显示,当年在职人员的平均月工资水平为1503元。以此为标准,比平均线低20%,但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薪者可以认为是低收入群体。而高出平均水平一定值的工薪阶层可归为高收入群体。低收入者一般会采用比较传统与保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比如购买国库券是他们选择的主要证券投资方式。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般投资观念传统,家庭理财要求绝对稳健。建议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可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进行重点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理财,切忌广而全,频繁交易。对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考虑到工薪阶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保险、基金和国债等投资产品仍是该收入水平工薪阶层的主要选择。至于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考虑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攻型投资,更大地发挥“钱生钱”的功能。考虑到风险因素,“攻”的资金中又可以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
对于稳攻部分,有一定投资理财概念的人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市场波动度较小、预期酬较稳健的证券产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蓝筹股等,力求年收益率达到5%-10%的水平;强攻部分则为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发证券产品组合。可以考虑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点下,将部分资金投入各类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上。在证券投资中,既要有对单个股票和债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资组合的理念,以适度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总体而言,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对不同价格与风险类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在保障他们现有资产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未来资产价值与质量的提升。
国内寿险业的行业性销售误导,最初应该起始于1999年。1999年10月,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险上市,宣告了保险业一个时代的开始:一个投资型产品主打销售的时代,也是一个误导层出不穷的时代。到2000年底,国内9家公司推出了18种投资理财产品。在人身险的各主要险种中,分红保险更是异军突起。有业内人士称:没有投资型保险,就没有寿险业的今天。
之后随着央行连续大幅度降息,再加上后来实行的利息税,银行储户所得的存款利息实在可怜。中国的经济虽然在飞速发展,但是老百姓的钱却没有多少投资渠道,大多静静地躺在银行账户上。这个时候,保险产品的销售也开始渐入。
重疾险风波至今仍未彻底平息
在2002年前后,很多人都开始青睐于分红健康险。各家保险公司也准确地抓住了客户的心理,在分红上大做文章,什么美式分红、英式分红、保额分红、现金分红,产品营销演变成了分红率演示的竞赛,甚至有人以10%、20%的回报率来计算分红。很多客户本来是出于保障重疾等目的,各家产品比较来比较去,却陷入了看谁分红高就买谁家产品的怪圈。保险产品居然变身成为投资明星。
结果是很多客户投保的时候充满希望,然而转过年来一看,投入数千元保费的产品,有的分红十几元、二十元,有的干脆就是零。客户怒斥保险公司骗人,此类投诉案件数量激增。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公司的分红还不错,但其实是保险公司为了占领市场,主动“让利”给客户的,短时间内公司可以自身消化这些损失,但分红险基本都是长期保单,长此以往公司将会面临巨大的赔付风险,到头来还会是更加危害客户的利益。
针对这些情况,中国保监会迅速做出反应,2003年5月《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明确规定“分红保险可以采取终身寿险、两全保险或年金保险的形式。保险公司不得将其他产品形式设计为分红保险。”由于健康类保险产品未被列入可分红之列,这意味着分红重疾险将不能再销售和推出。但是,聪明的保险公司很快就找到了打球的方法,以分红型保险为主险,重疾险为附加险,二者捆绑销售,既绕过了政策的限制,又实现了和以前一样的功能。
购买分红重疾险的客户,最大的问题在于把重心放在了分红回报上,反而忽视了重疾险的核心保障功能。保障更全面的产品,很可能费用要高一些,分红要少一些,一味地追逐分红,反而可能错失了很多真正好的保障产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公司难辞其咎,正是其不恰当地宣传引导,才造成了这种趋势。好在随着近年来客户保险知识的增强,投资市场的火爆,大家逐渐认识到保险的投资回报率不可能达到股票、基金的水平,要投资还是不能靠保险,保险还是要先管好自己的事。
2001年,因为某些人隐瞒了投连险的费用收取以及投资有风险的提示,购买了平安某款投连险的客户因为A股市场表现低靡,账户价值没有达到投保时公司承诺的状态,于是爆发了集体退保潮,成为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退保事件。
在大牛市的2007年,类似的事情又一次在天津重演,某保险公司的部分人在销售一款投连险时,给客户违规签署保底承诺书,诱使客户投保。当A股股指在2008年飞流直下时,客户开始知道了自己账户里的资金在急剧缩水,于是,退保也就在所难免了。
以上都是在媒体中能够看到的事情,都是因为在销售保单时,人个人行为甚至是公司行为,均没有如实告知产品的全部条款,只选择“好听的”部分,对于客户有利的部分告知,而对于风险、费用部分只字不提,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误导销售。
今天,我们以案例的形式,提醒一下在我们经常接触的几种保险产品销售中,哪些情况下最容易被别人误导,甚至被自己误导。
案例 1
重疾险什么病都能保吗?
王老师夫妇在2002年曾经购买了某公司的重疾险,当时他们都没有什么保险意识,因为人吴小姐是王老师的朋友,她对他们说这个产品很好,不但保障终身,还重疾赔两倍,身故、高残赔三倍。当时,王老师问她是不是一般的疾病都有的赔,她说是,而且保证说只要人能得的疾病,这里都能保障,都可以赔。
听到这么讲,王老师夫妇就一人各买了5万元保额的产品,一年缴保费共计7000多元。
吸引她的是朋友那句“只要人能得的疾病,这里都能保障,都可以赔。”她想,以后再也不用为疾病担忧了。
到了2003年,王老师在单位安排的体检中,发现了阑尾炎,需要做手术。这本是一个小手术,用不了多少钱的,王老师就给吴小姐去了电话,说自己要做一个阑尾炎手术,请她来协助办理理赔。谁知对方开始答应好好的,说马上就过来。
但是过了一会儿,王老师就接到了吴小姐的电话,说这个不能理赔,理由是阑尾炎不在保障责任范围内。
这下王老师夫妇可急了,你卖的时候还说得好好的,不是人能得的疾病都可以赔偿吗?怎么现在一个小小的阑尾炎就不赔了?
后来的事情是吴小姐一直没有露面,等手术做完以后,王老师夫妇去到保险公司理论,最终也只能以现金价值退保了事,因为他们不能提供证据说吴小姐说了那句话,而且在投保书上他们也签了名,身边又没有比较懂法律的朋友,最后王老师夫妇就只能自认倒霉,倒是对于“保险是骗人的”这一说法深有体会,并积极劝身边的同事朋友不要再相信保险。
Analysis 分析
其实,业内人士都明白:王老师他们买的产品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一款产品,这是一个“三倍寿险+两倍重疾”的终身保障型产品,对常发的10类疾病提供保障,而且对每类疾病的理赔标准都作了严格的限制。而阑尾炎只是一个小手术,根本就不在这个保障之内,最后不能理赔也是可想而知的。
2006年的友邦深圳重疾险集体投诉事件发生后,保监会联合中国医师行业协会,对国内的重疾险产品进行了标准化规范,统一定义了25类重大疾病,并随之了《重大疾病保险知识问答》,(以下简称《问答》)。《问答》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了重疾险的由来及发展,并强调了主要意义和功能。新规范要求国内所有保险公司,要在2007年8月1日将重疾险的疾病定义更新。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各家公司销售的重疾险产品,都是统一的定义。
NOTICE购买重疾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是用于治病花费
重疾险的意义是用于家庭经济损失补偿,非为治病而设,在《问答》里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特点,而重疾的理赔定义的严重性也能体现这一点。
2 现在市面上的健康险,我们常见的就是补偿性的医疗险(针对一般疾病住院,事后补偿报销)、津贴型的医疗险(针对疾病或者意外住院,按住院天数给付津贴赔付)以及重大疾病保险(针对定义范围内的重疾,以确诊为依据,按照具体合同,确诊就赔付基本保额或者确诊后过了生存期再赔付基本保额)。
3 保监会的标准定义了25种疾病,所有的重疾险产品均要承保前6种重疾,对于后面19种疾病,如果要采用,就得与标准定义一致。当然,保险公司可以在25类以后自己增加自己定义的疾病,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保险保障重疾种类有区别:有28种、30种、31种、35种,甚至还有40种以上疾病种类的。因为保险产品是一分钱一分货,根本没有免费的午餐,而保险公司自己定义的多是发生概率极小的疾病。所以,并不是保单所列重疾种类越多越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再结合人的推荐,合理选择适当的重疾种类即可。
案例 2
理财险真的能理财吗?
2008年3月,李先生因为去听了某公司的一次家庭理财讲座,就买了产品说明会上专家极力推荐的一款“**连连”的分红两全保险,专家现场的分析很诱人:
一是现在金融市场不安全,而且市场还在下跌,2007年的牛市已经风光不再。
二是银行开始处于降息空间,未来储蓄的收益会越来越低。
三是保险公司的安全性高,买这个产品,资金放在保险公司,每两年生存返还,能保本,有分红能增值。另外还有额外的保障,一举三得。
李先生想想,觉得是挺有道理的。后面专家还用了不少的数字来证明以上结论,他已经听不进去了,就开始对身边的人表示,就要买这个保险。我们乍一看,这里面好像没有什么误导啊,专家针对当时金融市场情况的分析是没有错的啊。好吧,我们慢慢来分析。
Analysis 分析
2008年股市的“跌跌不休”,让很多入市者被套牢,于是,更多人开始寻求资金安全的投资渠道。保险公司正是迎合了这一需求,不失时机地推出更多分红两全险,很多都是3-5年缴费长期保障产品,用高等级分红利益诱惑客户投保。
这类产品保障低、保费高,是不是适合所有的人群购买呢?计划书里演示的分红利益是不是都可以保证呢?是不是将钱转到保险公司就安全了呢?是不是真的就能保本增值了呢?其实,这类产品是不适合所有的人买的,尽管你也有资金安全需求。只是对于基础保障足够,需要进行资产转移或者资产保值的人群比较适合。计划书演示的红利是不保证的,建议关注低档红利和中档红利即可。要先问问自己,寿险、重疾险和意外险都买够了吗?至于是否保证增值,我们还得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通货膨胀和时间。关于这点,产品说明会上的专家们只会强调时间,但是不会强调通胀。 所以,在产品说明会上的专家观点里,忽略了几个因素:客户的实际需求、通胀以及分红利益的不确定性―而这几点,恰恰是关系到客户购买决策的最重要因素。
案例 3
在不正确的时间,投连险被卖给了不该买的人
大部分中国人在2007年的时候被牛市激起了理财欲望,或者说是投机欲望。陈太太就是其中一位,2007年的牛市,她开始时是大大赚了一把,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她在“5.30”到来之前,就已经抽出了50%的账户资金出来,作为观望。她已经感觉到了风险临近,但是又不忍心放弃,所以还留了一半,结果她撤对了。
“5.30”后,一位保险公司的人联系上了她,并给她推荐了所在公司上市的投连险。人推荐的理由是:投连险是基金中的基金,风险特别小,而且还有保障;并且缴费灵活,啥时候想领都可以,并给她看了当时这个公司投连险账户的经营情况。
陈太太心动了,因为刚刚赔了50%让她很心痛,心痛之后,就想找个风险小、又能赚钱的渠道,何况这个投连险还有保障。在经过考虑之后,陈太太就签了单,年期缴6000元,并且作了5万元的一次性追加投资。
但好景不长,2008年开始A股市场节节走低,媒体不断爆出投连险账户亏损的消息,陈太太坐不住了。在去年6月份,她联系到人查了查自己的账户余额,结果吓了一大跳,因为人告诉她,账户里已经不到4万元了。而她的预期,虽然能接受部分亏损,但是也应该有5万多元吧。人开始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只是将责任推到市场上。陈太太一气之下,就把这份保险给退了。
Analysis 分析
投连险的产品结构是一个保障账户加一个投资账户,一笔保费交进去,要扣取初始费用,还要按月收取保障费用以及管理费用,并不是全部保费都用来投资。对于追加投资部分,一般也需要在首年收取5%的初始费用。
陈太太的保费,进入投资账户的,其实只有50500元,并不是56000元都完全进入投资账户,人并没有将费用收取的情况告诉她,而只是告诉她投资收益好处,这是误导一。
投连险首先是一份保险,所以需要扣取一定的费用,而投资只是在保障之后利用个人账户金额进行投资,所以,只适合长期持有,不适合短期投资。人也没有提示这点,此为误导二。
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特点
现阶段,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在不断的增高,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有将近十分之九的新产品以及大概70%的发明专利都是依靠中小企业的力量开发完成的。另外,已经有很大一部分的中小企业现阶段已然从贸易,生产以及产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出,并且向基础设施,产品研发等一些高新技术的领域迈进,因此这也就给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已然并不适用于现阶段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因此这就需要中小企业在展开财务管理工作时选择相对比较灵活的企业运营机制,同时需要具备投资省,见效快,占用资金少等特点。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
现阶段各中小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大,而中小企业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存活,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自己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然而很多的企业并不具备明确的发展目标,在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管理时并没有严格的资金使用规范以及资金管理方法,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可能会经常出现盲目投资现象,这种盲目的投资在进行投资之前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科学调查以及科学论证,导致和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不适应,就非常容易造成企业的非常重大的财务危机,更加严重的情况可能直接导致企业面对破产的危险。
(二)资金短缺,融资相对比较困难
其一,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他们原本的资金投入就比较少,普遍存在信用等级比较低的情况。其二,一些国有的银行在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进行审批时权限相对比较集中,在加上现阶段银行存在有一定比例的不良贷款,贷款容易但是收款比较难,而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够健全,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很多时候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贷款。
(三)采取管理方法相对比较落后
很大一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或者是个体经营,管理方法相对比较落后,传统,企业的管理人员很多都是家里亲戚或是有关系的人,并不具备一定的管理专业知识,企业内部的很多职责并没有明确的分配,对企业的各项工作?O控也不到位,另外,企业也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这就导致企业的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相对低。
(四)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内部控制,没有合理投资
其一,在很多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对现金进行严格的管理,导致企业存在有很多的资金闲置,没有对资金进行合理的投资,或者是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其二,中小企业很多的应收账款在周转方面速度比较慢,很多资金在进行收回工作时非常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很多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形成严格并且完善的赊账政策,导致很多原本属于企业的资金迟迟不能收回,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其三,在存货环节控制工作不到位,造成很多资金形成呆滞。其四,没有对资金进行合理使用,导致企业的资产存在非常严重的浪费。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对固定资产,半成品以及原材料管理的重要性,没能做好管理工作,导致企业资产形成严重浪费。
(五)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现阶段尽管很多人都在积极考取财务专业证书,具备财务证书的人员比较多,但是真正能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却相对比较缺乏。而中小企业的规模又比较小,各项规章制度也都不够完善,在进行财务人员招聘时很难将优秀的高素质专业财务人员招进来,导致中小企业很多的财务管理人员仅仅只是了解一些财务知识,并不具备能力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另外,在中小企业,由于分工不明确,很多的企业管理人员还在承担着财务管理工作,导致企业内部账务非常混乱[1]。
三、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结合市场,选取合理并且科学的投资策略
其一,中小企业在进行投资时需要掌握科学的投资理财手段,尽量避免选择投资风险比较大的项目。根据相关的实践经验表明,最适合中小企业进行投资的是中期投资或者是短期投资,在进行投资前需要对项目进行非常详细并且精准的考察,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论证,并且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来不断的优化投资方案。其二,中小企业应该集中自身的优势,选择专业经营的方法。因为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比较小,很多时候不能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因此需要企业集中自身力量对市场进行分析选择专业化经营的方式,从而使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2]。
(二)将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优化,使企业的融资渠道扩宽
中小企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以及壮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是否可以获得融资,一方面企业并不需要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来获得资金,还可以积极采用收账款抵押,民间资本融资,融资租赁等多种方法获得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需要国家政府给于中小企业融资一定的重视,通过一定颁布一些法律发挥来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保障中小企业的一些利益,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时候中小企业便可以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使自身企业的融资渠道扩宽,从而有效的改善融资困难的状态[3]。
(三)将财务管理观念进行创新,摒弃传统落后的管理方法
其一,需要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企业中的任何一项财务活动都是依靠人的力量来进行管理,发起以及操作的,只有每个员工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才会做好,因此在财务管理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对财务人员的具体行为进行明确的而规范,完善企业的激励制度以及责任到人制,通过对企业财务人员的约束以及管理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运行。其二,树立多元化的企业理财观念。现阶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很多的外来企业以及外资银行也逐渐向中国进驻,很多的国外资本也都纷纷向中国市场涌进,这时候需要中小企业仅仅抓住这一机会,可以积极和外资进行合作,使企业的管理水平的得到提升并且对企业的人员结构进行优化[4]。
(四)注重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需要使资金的实际运营效率得到提高,将企业资金负债比例进行合理的设置,从而使企业的资金可以获得最大化的利用。在对资金结构进行改善时需要保证企业具备有一定程度的付现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资金的灵活运转,确保企业遇到贷款困难或者是市场波动较大时可以有一定的现金支持。通常情况下,如果资金流动性非常强,那么资金所获得的收益就会比较低,因此就需要中小企业尽量将闲置资金减至最低,对资金进行投资,避免资金闲置产生的损失[5]。
(五)注重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财务责任不明确以及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现象的原因不单纯是因为企业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法,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财务管理人员的原因,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素质都不高,导致财务人员不具备使用先进财务管理方法的能力,因此限制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这就需要中小企业将财务人员待遇提升,从而引进一批优秀的具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时在企业内部还需要经常性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财务管理能力。
[关键词]自由现金流;公司治理;投资者情绪;证券投资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的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吴战篪,编号:wym09050),并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暨南大学创新基金:A股市场估值的心理因素研究,课题编号:wym09050)”以及“暨南大学优秀本科推免研究生科研创新培育计划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吴战篪(1975―),男,暨南大学会计系(广州,510632),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投融资与盈余管理。
李晓龙(1987―),男,暨南大学会计系(广州,51063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证券投资。
一、引 言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参与证券投资,就非金融类公司而言,2007年参与证券投资的有706家,2008年虽有金融危机,但参与的仍有697家,2009年为731家,2010年多达757家,近一半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参与了短期证券投资。上市公司对证券市场的投资如果出于资金管理或战略并购的需要,则是一种正常的投资理财,但过度投资于证券市场,则是一种非效率投资。因为从公司自身来看,非金融类上市司并不具备基金、证券等专业机构投资者所具有的资源优势。从市场总体来看,如果非金融类公司将从证券市场取得的资金再重复运用于证券投资,很可能导致虚拟经济膨胀而实体经济不足,不利于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和发挥其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监管机构一直高度重视上市公司对证券市场的投资,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设计了一系列控制措施遏制上市公司的过度证券投资。200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4号――证券投资》(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规定了上市公司不得利用新股募集资金或者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明确“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总额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1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应在投资之前经董事会审议批准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总额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或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应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的,公司在投资之前除按照前款规定及时披露外,还应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在召开股东大会时,除现场会议外,公司还应向投资者提供网络投票渠道进行投票”。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检验了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证券投资现象,发现在2007年至2010年间每年均存在100到200多家上市公司存在过度证券投资现象。其次为解释其形成原因,本文对公司治理结构变量与过度证券投资量之间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二者并无显著相关性;最后通过对投资者情绪与过度证券投资量的检验,发现过度证券投资与投资者情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的成因并非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而是投资者情绪的高涨。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由于有价证券可以转化为现金,詹姆斯(1971)[1]将企业短期有价证券组合分为备用现金、可控现金和自由现金三部分。若企业期初自由现金较多,企业在下一会计年度内会增加有价证券从而提高资金管理的收益。由于企业对其负债具有还本付息的压力,当企业负债较高时,证券投资的自由现金部分较少,而公司规模较大的企业,更有能力对证券投资进行专业化经营。Myers(1977)[2](147-175)认为低成长性企业由于缺乏投资机会则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而投资一些短期高风险项目,因此当公司的销售增长率和资产收益率较低时,上市公司会选择证券投资来提高收益率。上述分析表明企业正常的证券投资量由公司的自由现金、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和公司的主业投资机会决定,为此本文借鉴Richardson( 2006)[3](159-189)对过度投资的判定方法以及“指引”对过度证券投资的判断,认为若公司的实际投资量超过正常投资量,且达到“指引”提出的需进行信息披露的第一项标准,即证券投资总量超过1000万,则为过度证券投资。
由于“指引”试图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来遏制过度证券投资,因此本文首先研究过度证券投资是否源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Jensen 和Meckling 指出股东与经理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4](305-360)主要体现在管理层对待项目风险的态度和方式可能与股东不同。这种冲突反映在企业投资领域就是各种非效率投资行为,而过度证券投资显然是一种非效率的短期投资行为。管理者为什么会选择短期投资呢?Narayanan(1985)[5](1469-1484)指出当职业经理人市场不能完全确定其价值前,管理者会选择次优的短期项目,增长公司当前业绩,使自身获得更高薪酬。Lundstrum(2002)[6](353-371)认为在经理人市场和股东根据投资项目的业绩推断经理能力的情况下,经理人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声望和将来的报酬,就可能过分追求短期结果。
依据上述研究,本文认为管理者可能从自身利益(提高薪酬,保留职位)的角度选择过度短期证券投资从而提高短期业绩、有损公司的长期价值。较好的公司治理则有助于抑制管理者“投资短视”。在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中,较高的管理层持股有助于管理者的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挂钩,从而减少其对短期薪酬的关注;在公司约束机制中,公司实际控制人持股比率和独立董事的数量越大,则对管理者的监督越强,降低了管理者和股东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抑制管理者的短期投机动机;另外公司过高的管理费用意味着公司管理者的在职消费较多,公司治理机制的效果存在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假设1:
上市公司的过度证券投资量与管理者持股、公司实际控制者持股比率、独立董事的数量、管理费用呈负相关关系。
传统财务理论假定企业的经理人与投资者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决策者, 尝试通过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使得公司管理人员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实际上,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者并不总是理性,“指引”寄望于通过公司治理机制遏制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可能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行为财务理论从投资者非理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投资者情绪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股权融资渠道模型”认为投资者情绪会影响企业的股权融资数量和成本,从而影响投资行为。Stein( 1996)[7](429-455)的“市场时机选择模型”认为理性的管理者会通过选择市场时机来发行或回购股票,进而影响投资项目。Baker、Stein and Wurgler (2003)[8](203-218)的研究表明投资水平与股价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股权融资依赖程度越高, 企业投资对股价波动就越敏感。Polk and Sapienza(2009)[9](187-217)认为在不存在融资约束的情况下,管理者可能增加(减少)投资以主动迎合投资者高涨(悲观)的情绪, 而迎合程度取决于股东的预期与企业的不透明程度。花贵如等(2010)[10](49-55)以中国市场的经验数据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与企业过度投资正相关, 而与投资不足负相关。上述研究表明在投资者情绪高涨而管理者理性的假定下,管理者可能因股价高涨、融资成本较低而融入资金,这可能导致企业的过度投资,即使管理者不融入股权资金,也可能出于迎合投资者非理性的需求来过度投资。由于短期证券投资对企业资金的敏感性,即使“指引”限制了利用募集资金进行证券投资,管理者也可能因为资金总量充足来加大投资证券市场。从迎合角度来看,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非理性,管理者可能因市场投资者情绪的高涨加大证券投资来提升短期业绩从而迎合短视的股东,这样的行为源于管理者可以利用现行会计准则对证券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吴战篪、罗绍德、王伟,2009)。[11](42-49)如果放松管理者理性的假定,则结果更为确定,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时,非理性的管理者会受到市场投资情绪的感染,表现出类似基金经理的“羊群行为”。为此本文提出假设2:
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量与投资者情绪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论文首先借鉴Richardson (2006)研究企业过度投资的模型,依据模型(1)估算出上市公司正常证券投资水平,若模型的残差项为正,则表明过度投资,为负则投资不足。由于按该方法不存在投资正常的公司,为此本文认为若残差项为正的公司同时达到“指引”提出的证券投资总量超过1000万,才成为过度证券投资的公司。随后,用过度证券投资公司的回归残差(上市公司实际的证券投资减去估算的证券投资)作为因变量来考察过度证券投资。
ASItAssett-1=β0+β1Casht-1Assett-1+β2Levt-1+β31Assett-1+β4Inst-1〖〗Assett-1+β5Growtht-1+β6Roat-1+β7∑Industry+β8∑Year+ε(1)
其中:ASIt为t年的平均证券投资量,Casht-1、Levt-1、Assett-1、Inst-1、Growtht-1、Roat-1分别为上期年末的自有现金、资产负债率、总资产、证券投资量、销售增长率、资产收益率,Industry 、Year为行业和年份变量。
其次,本文采用模型2检验假说1,考察公司治理机制是否对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体模型如式(2)所示:
Overt(Undert)=β0+β1SR_SMt+β2SR_Accontrolt+β3RAEt+β4IdRt+β5Casht-1Assett-1+β6Levt-1+β7Inst-1Assett-1+β8Roat-1+β9∑Industry+β10∑Year+ε(2)
其中:Overt和Undert分别指代公司证券投资量过度和不足;SR_SMt为高管持股比率;SR_Accontrolt为实际控制者所占股权比例;RAEt为管理费用和营业总收入的比值;IdRt为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根据模型(1)的研究,拟采用期初现金持有比率、资产负债率、上年证券投资量、资产收益率、行业和年份作为控制变量。
最后,本文采用模型3检验假说2,以考察投资者情绪对过度证券投资量的影响。本文借鉴Polk 和 Sapienza (2009)、花贵如(2010)等的研究,选用动量指标上市公司年累积收益率(CUReturn)、股票的市盈率(PE)和年份变量(Year)作为投资者情绪的指标。具体模型如(3)所示:
Overt(Undert)=β0+β1PEt+β2CUReturnt+β3∑Year+β4Casht-1Assett-1+β5Levt-1+β6Inst-1Assett-1+β7Roat-1+β8∑Industry+ε(3)
其中:Overt和Undert分别指代公司证券投资量过度和不足;PEt为市盈率,CUReturnt为股票的累积年收益率,Year为年份变量,用来衡量市场整体情绪对证券投资的影响,其他控制变量与模型(2)类似。
四、检验结果和分析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全部来自CSMAR数据库、RESSET数据库,数据处理使用SAS 91和Excel 2007。在数据选取上,考虑到金融保险类行业特殊性,本文拟采用2007-2010年间在我国A股市场上的非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关于证券投资量的计算,采用“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三个科目数据之和。对于尚未使用新准则的2006年,采用“短期投资”科目的数据替代。在样本选取上,首先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金融类行业的样本剔除。其次,剔除ST和PT等存在特殊交易和变量缺失的数据,总共得到2666个样本。
(二)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检验
本文用模型(1)检验了是否存在过度证券投资,如表1所示,我国有接近50%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证券投资。研究发现,公司证券投资量与公司期初现金显著正相关,而与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而公司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对公司证券投资影响不明显。此外,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等主业迅速增长的企业证券投资量较少;2007年的系数显著正相关,说明证券投资受到市场整体情况的影响。
(三)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证券投资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表2列示了模型(2)的检验结果。本文除检验过度证券投资公司的过度证券投资量与公司治理结构变量的关系外,还以非过度证券投资公司为参照。结果发现,过度证券投资量(Over)与所有公司治理结构变量均不存在相关性,表明公司治理结构的好坏不是过度证券投资的成因。非过度证券投资量(Under,残差的绝对值)仅与管理费用负相关,这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并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
(四)投资者情绪与公司证券投资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表3列示了模型(3)的检验结果。本文除检验过度证券投资公司的过度证券投资量与投资者情绪的关系外,还以非过度证券投资公司为参照。结果发现,在过度投资样本中,公司的估值水平(PE)与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量不存在相关性,这表明“股权融资渠道”并不构成过度证券投资的动因,这可能是因为深交所的“指引”对募集资金用于证券投资进行了较严格地限制。而公司年累积收益率(CUReturn)与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量(Over)呈显著地正相关,这说明“迎合渠道”构成了过度证券投资的动因,管理者因公司投资者情绪的高涨进行短期证券投机以迎合部分投资者需求,而该项收益在现有会计准则下可以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提高公司的短期业绩,这满足了短视性股东的要求。而衡量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的年份变量Year中2007年(Yearl)的系数与过度投资量显著正相关,由于2007年是公认的大牛市,这表明上市公司管理者在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受到投资者情绪的感染,加大对证券市场的投资,管理者如同普通中小散户一样具有“羊群效应”。与之对应的是,在非过度投资样本中,公司投资者情绪的指标(CUReturn)与投资不足量(Under,残差的绝对值)负相关,说明公司投资者情绪越高,证券投资不足越少,投资者情绪对证券投资不足具有抑制作用;而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指标与投资不足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在非过度证券投资公司中的管理者是理性的,恰好说明过度证券投资公司的管理者和投资者都存在非理性因素。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本文仿效辛清泉等( 2007)[12](110-122)的稳健性测试, 将模型的残差按大小等分成三组,残差最大的一组为投资过度组,残差最小的一组为投资不足组,回归分析发现,过度证券投资的公司有889家,与投资者情绪、期初现金等显著正相关;而证券投资不足的公司有1103家,与期初现金、年份变量显著相关,而与投资者情绪不相关,支持前文论述。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参与证券投资,且存在一定的过度证券投资现象;(2)我国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的动因并非基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下管理者对股东利益的侵犯;(3)在公司投资者情绪高涨时,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存在对投资者情绪的“理性迎合”动机,这是过度证券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4)在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管理者会受到投资者情绪的感染从而加大对证券市场的投资,是过度证券投资现象的另一重要成因。
过度证券投资是一种非效率性投资,不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和市场整体资源优化配置。正如Richardson(2006)所认为的那样,①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公司治理同过度证券投资的关系很小,而同投资者情绪的关系很大,这涉及到投资者和管理者非理性的问题。在管理者并非出于侵犯公司股东利益,而是迎合投资者情绪或受投资者情绪感染的情况下,仅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证券投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指引”通过信息披露或者表决机制难以改变管理者的非理。必须加强投资者和管理者教育,使其认识到过度证券投资行为的危害或许是更有效的途径。
注 释:
①Richardson(2006)认为,同众多研究者的结论一样,公司治理结构同公司价值或公司决策的制定相关性较弱,在大样本的背景下,仅仅有一些公司的治理措施同过度投资相关,例如拥有较积极的股东和一定反收购条款的公司,其过度投资的可能性很小。
主要参考文献:
[1]James M Stancill The Management of Working of Capital[ M] Scranton,PA: Intext Educational Publisher,1971.
[2]Myers SC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77, 5(2).
[3]Richardson, S 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 [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6,11.
[4]Jensen M, Meckling W The 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
[5]Narayanan, MP Managerial incentives for short-run results [J] Journal of Finance, 1985,40.
[6]Len Lundstrum Corporate Investment Myopia:A Horse race of the Theorie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2,(8).
[7]Stein, J Rational Capital Budgeting in an Irrational World Journal of Business, 199669.
[8]Baker,M,Stein,JC,and Wurgler,J When does the market matter? Stock prices and the investment of equity-dependent firm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3.
[9]Christopher Polk, Paola Sapienza The Stock Market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A Test of Catering Theory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J] 2009, 2(1).
[10]花贵如,刘志远投资者情绪、企业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效率[J]会计研究,2010,11.
[11]吴战篪,罗绍德,王 伟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09(6).
[12]辛清泉,林 斌,王彦超 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J]经济研究,2007(8).
Corporate Governance, Investor Emotion and Over-investment on Securities
Wu Zhanchi1 Li Xiaolong2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listed firms from 2007- 2010 in Chinese capital marke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deep-seated motivation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securities invest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generally invest in securities, and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over-investment in securities. Single corporate governance measures are not effective; investor sentimen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ecurities invest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corporate governance should consider investor sent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