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德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还要以道德育人。“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以高度抽象极其简洁的形式和思想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美,在数量关系和图形之间,在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数学逻辑和解题技巧上都表现出简洁的美。它的美对于人们进行数学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思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由探索而生趣,让学生被动变主动,“苦学”变“乐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使学生始终感到“学犹不足,唯恐失之”,从而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寻求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同时,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数学创造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审美观的教育,使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情感升至追求人生美、世界美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拓宽其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好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构建交流平台,开创民主的管理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要想做到这点,老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不管大小强弱,不管学生的学习优劣,教师都应该付出爱心,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也起到了陶冶学生的情操的作用。并且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向教师和同学表达自己获取的信息,自主发现有价值的头号题,并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顿悟,自觉建构数学模型。同时,还使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的习惯,乐于接受他人不同意见,形成与他人合作的品质,从而由点的结合到全面形成团结合作、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
(二)采取灵活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可用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参与场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与技能,还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明河”的作用,培养学生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解题能力;又要注意“暗河”的价值,培养学生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倾听、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等习惯,以达到数学似人生,人生如数学的精神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因势利导,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胡思乱想”,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除此之外,情境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景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品质。
现代教育观指出,不会与他人合作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传统的教育使得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意识差,与集体合作的意识不够,易造成学生的自私心理。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活动既主张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索,更强调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新教材中某些问题靠学生个体是很难完成的,需要靠各小组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样的教学合作,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品质有很大的帮助,为班级的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绝不仅是思想政治课和历史课的事,相反,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品质、化归的思想、耐心细致的习惯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呢?
一、加强渗透的“三性”
针对性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的新特点及变化趋势,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用政治家的敏感去接受新信息,观察学生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才能有的放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规范性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绝不能随心所欲,想讲什么讲什么,必须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对思想教育的要求,这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依据,必须长期贯彻,克服随意性,不搞运动式,使德育内容规范、完整。
计划性数学教学中要研究哪些内容跟思想教育联系紧,哪些内容能有机结合,要求数学教师要订出整体计划,形成相应序列,这样才能紧扣教材,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目标融入教材。
二、把握渗透的“点”、“时”、“度”
找准教材中的“渗透点”是重点。教材是教和学的根本,也是进行思想教育之“源”,数学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因素”,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圆周率”、“国旗中五角星的大小比例”等。新教材中则更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数学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几乎都寓于知识之中,有一定的“隐蔽性”,这要求数学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在充分驾驭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悟出育人的真谛,找准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德育渗透点,数学课堂中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掌握育人渗透的“时机”是难点。数学教学由于知识性较强、注重知识运用,对课堂结构的严谨,连贯性要求较高,因此,数学教学中不能不顾知识随意安排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强迫“渗透”冲击教学,教师必须遵循教材中知识的结构、层次、所处的特定位置,安排好教学过程,使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随教材要求的变化而随机渗透,做到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态度的变化,捕捉其情思的变化信息。 调整思想渗透的“点”与“时机”,做到因人施教。要把握好渗透时机,教师要做到“眼明、耳灵、腿勤”:眼明则不失察;耳灵则信息准;腿勤则深入,掌握了解学生的知、情、意、行。再针对学生、教材实际,精心思考设计,思想教育的最佳渗透“时机”就不难把握了。
把握思想教育渗透的“度”是关键。“点”与最佳“时机”的结合中,教师应注意恰如其分处理好二者关系,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透”得“过度”,就会改变数学的性质,降低数学的知识性与科学性,而如果“渗”得不够,“透”不到位,则不能与学生的“兴奋点”发生共振而功亏一篑,因此数学教师要注意数学教学的特点,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不偏不倚,调度得当,准确把握渗透的“度”,使其到位而不越位。
三、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
新课引入可以用数学家富于独创的史实或数学中蕴含的美激励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求欲和浓厚兴趣,也可以介绍其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促其学好数学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介绍笛卡尔生病在床上学习,观察墙角吊在空中的蜘蛛,从而发明了坐标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引入“比例线段”时,可利用国旗上的五角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美的教育。
概念教学在引入数学新概念时,可通过揭示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通过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对比,寻找联系、区别。如在教学零指数和负整指数幂的概念时,可通过正整数幂的除法中,被除数指数不大于除数指数时产生的矛盾,引入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规定了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但又产生底数取值缩小为非零数的矛盾,这样,通过矛盾的产生、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探求欲。
定理、公式、方法的引入及指导论证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求推导过程之中,启发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入繁,通过特殊探路,执果溯因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数学;现状;问题;措施
初中数学教师从前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学生的智育教育上,这其实也是由数学这门科学的特点所造成的,由于数学学科侧重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因此数学教师认为德育作为一种侧重于培养学生感性世界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数学教学,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有机的将德育和智育联系在一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与德育教学相结合的现状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开始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因为受到新课改下教学目的的影响,他们注意到国家开始有意识的提倡对学生要进行道德方面的培养,因此不少具有改革精神的年轻教师也开始了德育改革之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学校都专门开设了思想品德的课程,其实也是对学生起到了德育教化的功能,但是这种德育是具有独立性的,不能渗透到其他的学科中,具有孤立性。然而德育教育在初中数学的教学里也有些许的参与,这是学校想让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来学习数学,以能够正确地了解数学知识,用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知识,建立正确的学习数学的计划和目标。
(二)实行德育也是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们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开始提倡ρ生进行道德教育,但其实之所以教育工作者们大力提倡在初中教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有其一定的原因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在初中阶段学生还处在一些人生观念刚刚起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学生属于自己的意识很薄弱,所以,学习能力比较强。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谨慎培养,只有学生有了较为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才可以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行德育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开始认识到在传统的教学目标的影响下所培养的学生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德育教育时一个必然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真正进行素质教育
对于德育教学必须要发挥其真正作用,不能仅仅只流于形式而忽略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本质,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我国早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就已经提出了适合我国中学生发展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但是再具体的实施中却发现,很多时候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仅仅流于形式,成为一种“表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生主要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题海”中,认为德育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教师的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德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注重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坚持正确的道德理念、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德育教育的真正落实。
(二)重视学生的特点
教师们一定要依据初中生现阶段的发展特点来进行德育建设,初中生的生理已经基本成熟,但是由于所接触的社会环境较少,大多时候是在学校这样相对纯洁的场所,因此学生的心理还较为幼稚。所以,初中数学教师们必须重视初中生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问题,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使得德育建设有重点的进行。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实现理想的奠基人,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在德育建设这个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用自己正确的道德观来影响学生,教师本人必须要端正态度,不断的提高自我认识和思想道德修养,认识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充满着正能量,同时对学生和教师也是一个精神世界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们将不断丰富着学生的内在涵养。
三、初中数学教师实行德育教学的具体措施
对一些已经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建设是一个很难突破的过程,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根深蒂固的影响,同时对年轻的教师而言,他们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必须要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过程,这也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德育教育方法才能够使得德育教学更加完善。
(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德育建设
教师们如果想要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必须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只有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虽然教育的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很多学校教育还仅仅只是在表面形式上用功,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就不高,对于这种现象教师们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只有提高了学习兴趣才会心甘情愿的接受教师们对其的德育教育。
(二)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们往往是起着“主角”作用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师往往是自说自话,学生也只是表面敷衍,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来使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以组织数学竞赛、作业展示、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只有学生们真正参与到其中,他们才对数学有真实的感悟,从而加深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教师对其进行德育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 德育教育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除了固有的知识性、工具性、客观性等特征以外,本身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性、思想性和情感性。在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还要以道德育人。“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以高度抽象极其简洁的形式和思想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美,在数量关系和图形之间,在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数学逻辑和解题技巧上都表现出简洁的美。它的美对于人们进行数学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思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由探索而生趣,让学生被动变主动,“苦学”变“乐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使学生始终感到“学犹不足,唯恐失之”,从而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寻求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同时,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数学创造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审美观的教育,使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情感升至追求人生美、世界美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拓宽其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好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构建交流平台,开创民主的管理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要想做到这点,老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不管大小强弱,不管学生的学习优劣,教师都应该付出爱心,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也起到了陶冶学生的情操的作用。并且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向教师和同学表达自己获取的信息,自主发现有价值的头号题,并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顿悟,自觉建构数学模型。同时,还使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的习惯,乐于接受他人不同意见,形成与他人合作的品质,从而由点的结合到全面形成团结合作、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
(二)采取灵活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可用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参与场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与技能,还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明河”的作用,培养学生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解题能力;又要注意“暗河”的价值,培养学生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倾听、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等习惯,以达到数学似人生,人生如数学的精神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因势利导,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胡思乱想”,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除此之外,情境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景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品质。
现代教育观指出,不会与他人合作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传统的教育使得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意识差,与集体合作的意识不够,易造成学生的自私心理。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活动既主张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索,更强调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新教材中某些问题靠学生个体是很难完成的,需要靠各小组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样的教学合作,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品质有很大的帮助,为班级的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德育
数学知识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们出门购物需要计算,在家看表和时钟时需要读数,吃饭时摆对碗筷,喝药时分准剂量等等日常生活细节都要运用到数学. 同时数学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载体,常常把它作为一个重要渠道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堂上透过数字、符号、公式、规则、程序的简单组合,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方法、严谨的思维、有趣的规律. 通过这方面的数学教学,引导学生去体验一代代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发展进程中,他们是如何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对科学的严谨精神,创造了许多数学成果. 从中了解到数学家一代代的传承与突破,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从这些数学家身上领略到更多的高贵品格和数学精神. 这样的数学课堂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的途径,如何在数学课中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品德教育,并进行扎实有效的德育渗透呢?下面是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 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时要常常运用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书本上的数学理论知识都是一代代数学家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这些科学理论又指导我们的实践,教师经过课堂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启发,学生就会了解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 比如,在学习负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的零上度数与零下度数,仓库运进20吨粮食与运出50吨粮食等,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由此就有反映其意义的正数和负数了,学生了解了这个概念,我们也由此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了,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只有掌握好了数学知识,才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再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二、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有效地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教学活动融合起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教会学生爱自己的国家与民族,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而数学教材就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作为数学老师要充分利用这方面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的知识,预先在备课中就选取相应的实例来为学生们讲解,这样的实例是十分丰富的. 比如,古今中外那些伟大数学家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通过讲解这些在世界数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不可磨灭的成就,无不激发起初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沿着先辈的足迹继往开来,学好数学为祖国的壮大而拼搏的信心.
三、充分挖掘教材,对学生实施个性教育
(一)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的独特个性
1.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数学的这种特性来让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又从数学中感受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请你帮学校的总务主任算一下,学校计划花5400元钱买篮球和排球,共准备购买138个,其中每个排球30元,每个篮球50元,问两种球各买多少个?题目以发生在身边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
2.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利用数学这种独特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重视渗透和揭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学生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如何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能力,分享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合作交流,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锻炼独立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及发展学生个性
个性教育就是实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及积极探索精神. 而在传统数学教育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填鸭式教学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是接受了知识,而没有掌握知识,也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个性教育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 例如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学障碍的设计就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双边活动相结合,其基本教学结构,如以下程序组织活动:
1. 创设教学“障碍”. 其基本内容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现有知识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具有有效性和启发性的障碍,让学生有意识进入探索问题的情境,明确探索的方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下一环节探索排障做好心理准备.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先画出如下函数的图像:(1)y = x2 + 2x - 3;(2)y = x2 + 2x + 3;(3)y = x2 - 2x + 1.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有些是一个?有些是两个?而有些又没有?”通过设疑巧妙地设置了教学“障碍”.
2. 引导探索排障.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推到高点,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预先设计好一系列的探索步骤,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回忆,多角度、多方位考虑,从易到难,有效迁移,指引已初步激发探索心态的学生,根据客观条件,寻找最佳方案,快速、独特设计排障途径. 在上述问题中,当学生出现疑惑时,教师提出“金点子”,引导学生探索排障途径,先让学生动手解如下方程:(1)x2 + 2x - 3 = 0;(2)x2 + 2x + 3 = 0;(3)x2 - 2x + 1 = 0. 再根据上述方程根的情况,结合每个方程“Δ = b2 - 4ac”的运算,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对比,讨论“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根的判别式Δ = b2 - 4ac的值与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个数的关系是怎样?”
3. 培养创造意识.这是教学“障碍”设计的第三个环节,这实际上是前两个环节的延续、发展和升华. 学生通过动机、心智训练,已由被“他人激发”转向“自我开发”,进而跃迁到感知和领悟层次中,利用现有条件,已知的信息,对已有的设想方案进行集中、筛选、归纳、模拟,设计出一种新颖的、独特的、相对于学生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
(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提供个性发展的永久平台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 策略
一、在教学教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过程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得到训练和提高。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学生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他们的模仿力极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如教师整齐简洁的板书、优美的语言、得体的外表等都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例如,教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工作,在教学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就会感到轻松和快乐,同时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会油然而生,并能从教师的身上感受到一种责任感,而且教师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思想教育知识并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创新教材,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德育素材,合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上就是指自变量取值的合法性,在教学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德育的机会,告诉学生虽然我们都是自由人,但是自由是有限制的,是相对而言的。可以这么说,我们作为一个公民必须要遵守国家的法律,遵守社会规则,保证我们每一个人所做的事都是合法的,这样我们才是自由的,否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社会和良心的谴责。
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渗透德育,比如合作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其实,数学中的定理和推理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共同思考、推理和论证,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就会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意义,这样既能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树立团结合作的互助意识。学生有了这种合作意识,就会明白自己的利益和小组的利益是相互联系和依赖的,只有大家团结一致、互帮互助,才能共同成长和进步,才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意识到在合作中要相互尊重和欣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进入到了竞争时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学会合作。现在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比较自私,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使他们明白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合作的精神及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机率会大大增加。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贯穿德育教育,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同样可以开展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数学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组织一些以数学为主体的活动,如数学知识竞赛、谈谈身边的“数学天才”,讲讲数学家的故事等,如果学生能积极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会起到多重效果。
五、通过知识的日积月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随着数学知识的越来越深,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穿插一些数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艰辛和毅力,他们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科学、勇往直前、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了解一些有趣味的世界数学题目。通过了解,学生明白了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只有在学习中发愤图强、勤奋努力,才能取得优秀的数学成绩,靠投机取巧是不可信的。
六、教师必须始终关爱学生,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内心需求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对待他们的情绪和言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是不能忽略和歧视后进生,他们在学习中常常表现出自卑和不自信,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和关心他们。另外,德育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勤奋努力、勇气、勇敢自信的品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让他们明白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及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
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还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氛围的形成,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自信,使他们有了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即渗透要自然可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德育,这样才能达到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梅玲.正确处理智育与德育的辩证关系──心理学与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系列文章之二[J].江西教育,1994(10).
因素,实施德育于教学之中。
一、宣讲我国数学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开学初集中讲。学生刚人中学,对什么都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第一堂数学课的机会,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南宋数学家秦九韶1247年就编著《数学九章》,同代数学家杨辉揭示了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规律,比法国数学家早四百多年。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对求几何体积有独特创见,比意大利数学家早一千多年。近代的徐光启、李善兰及当代的华罗庚、陈景润,在他们所研究的
领域中都对数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通过宣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组织讲座专门讲。对初一学生还可借助“华罗庚金杯赛”的机会,进行题为《如何自学成才》的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学历是“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闻名的伟大数学家。通过讲座,使学生懂得学习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
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进而发奋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结合传授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矗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即勾三、股四、弦五),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2.辩证的观点。恩格期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数学概念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都表现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在数学中要揭示这一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半径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相交);当距离与半径相等时,发生质变,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相切);当距离大于半径时,再次发生质变,直线与圆没有交点(距离)。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打好基础。
3.发展的观点。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数学也是这样,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
负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在这个数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不是断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超越旧事物,创造新颖,独特新事物的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1.言位身教,从自己做起。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进行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
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2.严格要求,从小事抓起。数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令其重作,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要严格指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
关键词:初中数学
德育教育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除了固有的知识性、工具性、客观性等特征以外,本身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性、思想性和情感性。在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还要以道德育人。“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以高度抽象极其简洁的形式和思想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美,在数量关系和图形之间,在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数学逻辑和解题技巧上都表现出简洁的美。它的美对于人们进行数学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思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由探索而生趣,让学生被动变主动,“苦学”变“乐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使学生始终感到“学犹不足,唯恐失之”,从而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寻求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同时,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数学创造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审美观的教育,使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情感升至追求人生美、世界美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拓宽其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好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构建交流平台,开创民主的管理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要想做到这点,老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不管大小强弱,不管学生的学习优劣,教师都应该付出爱心,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也起到了陶冶学生的情操的作用。并且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向教师和同学表达自己获取的信息,自主发现有价值的头号题,并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顿悟,自觉建构数学模型。同时,还使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的习惯,乐于接受他人不同意见,形成与他人合作的品质,从而由点的结合到全面形成团结合作、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
(二)采取灵活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可用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参与场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与技能,还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明河”的作用,培养学生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解题能力;又要注意“暗河”的价值,培养学生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倾听、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等习惯,以达到数学似人生,人生如数学的精神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因势利导,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胡思乱想”,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除此之外,情境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景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品质。
现代教育观指出,不会与他人合作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传统的教育使得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意识差,与集体合作的意识不够,易造成学生的自私心理。新课标指出,数学的学习活动既主张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索,更强调合作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新教材中某些问题靠学生个体是很难完成的,需要靠各小组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样的教学合作,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品质有很大的帮助,为班级的管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内容
1.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
面对人类社会生存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人生意义淡薄的问题日趋严重,这些情况要求我们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并使其养成尊重和热爱生命的道德品质。
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包括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认识,形成自主自强、自尊自爱的意志品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尊重他人、自然的情操,等等。
2.对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当他们正式成为社会的一员并融入其中时,社会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便会与他们原有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和交流,其中有很多的青少年因不能适应社会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不被社会接受,从而自我迷茫、放弃,甚至于走上与社会相抵触的岐途。因此,数学课堂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决心。
社会意识的培养包括传统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团结合作、合理竞争等意识的培养,法制观念的培养,环保意识的培养,等等。
3.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学习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良好有效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行为的形成对于青少年成长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均有着重大意义,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有助于学生形成细心观察、正确操作、耐心细致、不怕挫折等行为习惯,从而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包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不畏难、不怕烦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4.对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
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具备人文教育的价值,可以培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科学和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课堂中呈现的应当是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数学教育,是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
数学课堂对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尊重真理、服从真理、运用真理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质疑和反思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关注数学的文化意蕴和重视数学中美学、艺术,等等。
二、数学课堂中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1.利用学习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学习内容不仅体现了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容,数学学习内容中的公理、原理、公式、法则、推理过程、计算过程,以及相关的数学家等诸方面都包含着理性、严谨、细致、坚韧、审美等道德因素和道德价值。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数学内容中的道德因素,发挥其对学生思想、充分信念和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2.教师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身正为范”、“以身作则”说明了教师的人格特征和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影响,青少年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因此,数学老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对道德教育和道德渗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具有职业使命感,有对所教内容的热情;要有对学生高度关心喜爱的责任感,不能忽略和放弃班级中弱势群体的道德教育;要防止教学行为的失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理解、体谅和关注学生的学习障碍;欣赏学生的成功之处,让学生随时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要体现严谨、灵活、严密、探索、创新的数学科学精神,充分挖掘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道德资源,让学生感悟学科知识中的道德价值。
3.利用学生合作交流的互动过程进行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