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

第1篇: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三校生;基础课程;医学理论;临床知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7-02

三校生是毕业于技工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期间注重学习专业技能,三校生和高中生的文凭是同等学历,三校生毕业以后可以参加工作,也可以报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报考普通高校中的专科院校,也可以参加三校生的单考单招考试,考取大专或高职院校。自2004年开始,我院护理专业招收的生源中,开始有“三校生”,生源来源于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2004年,招收“三校生”7名,因为人数少,没有独立设置班级,而是将三校生分散穿插在普高生班级。之后,2005年、2006年招收三校生也因为人数少,没有独立设置班级,做法同2004年。2007年开始,护理专业每年计划招收的三校生数量逐年递增,2007年计划招收50名,专门将三校生独立设置一个班级;2008年至2010年,每年计划各招收100名,分别设置两个三校生班级,2011年计划招收达到150名,设置三个三校生班级。护理专业“三校生”主要来自中等卫生学校不同专业,有护理、中医、药学、临床检验等毕业生;也有来自职业高中相关专业毕业生。她(他)们通过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统一考试选拔产生。“三校生”班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基础参差不齐,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来自中等卫生学校的生源和来自职业高中的生源学习的医学知识相差很大,原因是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一般经历过系统的学习,学习的医学课程包括基础课程:有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药理学;专业临床课:包括护理学基础、诊断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但是,据调查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几乎没有系统学过医学知识,只是为了“三校生”招考需要,“有的放矢”地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三门医学基础课,也没有上过实验课,学生虽然理论考试成绩不错,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实践技能(结果见表1)。进入高职学院后,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大体是基础理论课: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基础、药物应用;临床课有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传染病护理、中医护理、康复护理等。中职或职高学生要升入护理高职需要参加浙江省考试院统一命题选拔,考试的科目有医学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语文、数学、政治。因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是学生参加升学必考科目,所以无论原先是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还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大家都比较重视上述三门课程,而且反复学习、巩固,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是实践技能比较缺乏,尤其是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三校生”班级的学生普遍人体解剖学的理论成绩比较理想,但是,实践技能考核与普高班相比没有优势。然而,学生在上人体解剖学时感觉自己已经学得不错,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会厌学人体解剖学。

表1 三校生入学前接触人体模型、标本情况调查表

笔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三校生”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医学基础课程的结构设置上没有把“三校生”和普高生区别开来。其次,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没有注意到“三校生”和普高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差异,简单地采用同一个计划授课,必然导致“三校生”学得过于简单,而普高生则感觉较难,进度太快,自己跟不上,打击普高生学习信心。再次,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显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三校生因为有医学理论基础,所以往往会出现“三校生”理论成绩明显好于普高生。

目前,浙江省范围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招收三校生的院校有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几所高职院校。个别高职院校对“三校生”的课程体系做了适当调整,主要是减少了部分基础课的学时数,增加文化课程比例,拓宽学生文化基础。在基础课程设置上,减少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的课时数,将生物化学与免疫及病原微生物学整合为一门课,解剖学不再设置。基础课程不设置解剖学,笔者认为不太妥当,因为“三校生”组成比较复杂,尽管理论学得不错,但是解剖学实践部分却有很大差异。我院到目前为止,三校生班级与“普高生”班级基础医学安排没有区别。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基础的基础,是医学形态学的范畴,结构多且看得到摸得着,需要学生不仅学习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为后续医学基础课及护理临床课打下良好的形态学基础。鉴于三校生班级经过统一选拔时考过人体解剖学,普遍理论知识掌握不错,但是实践技能薄弱,尤其是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原先几乎没有接触过解剖标本、解剖模型,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技能几乎为零。因此,对“三校生”的人体解剖学进行改革,课程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展积极的探索。以对护理岗位工作要求的分析为基础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学习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思维培养目标及态度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对临床常用解剖结构进行训练、充分利用解剖模型、人体标本甚至是活体进行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对人体形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加强对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校生”人体解剖学教学作如下改革与优化:①减少三类生班级人体解剖学总课时,由原来92学时减少为72学时。人体解剖学当中的组织学部分课时不减,因为这部分内容选拔考试是非考内容,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几乎没有学习过。②调整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的比例,由原来的64:28调整为32:40,提高实践技能教学时数。像运动系统可以去掉理论课,直接结合骨、骨骼肌和关节标本或模型进行实践教学,其他章节缩减理论课,适当增加实践技能课。③增加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知识的结合,编写案例分析进行教学围绕案例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医学知识,用案例分析教学加强人体解剖学与护理临床知识的融合。例如,讲到骨骼时,先引出骨折的病例、骨质增生的病例,然后让讨论,教师再进行正常骨骼的教学;讲到肾脏结构时,先引出肾结石病例,提出小结石会自行排出体外,然后引出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尿液(终尿)的排出途径,让学生学习医学基础的同时了解临床知识,大大缩短了从基础知识过渡到临床知识的时限。

参考文献:

[1]潘立守.高职“三校生”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32):68-69.

第2篇: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1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我校2015级护理大专班中选取2个班做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52人)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班(50人)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普小讲座”环节。两班学生均为参加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入学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班使用同样的教材,同一位教师授课。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广泛收集素材,认真制作教学课件,设计教学环节。实验班的教学方法:①宣传教学理念:向学生讲解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和具体实施程序,让学生心中有数,积极配合。②学生分组:将实验班50人分成5个小组。③布置讲座主题:以系统为单位,每系统教学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选取生活中与本系统知识有关的事例做为科普主题,形式不限,可以口头描述、可以做成PPT,也可以是科普小文章,时间长度在10分钟以内。考虑到学生一开始不熟悉这种形式,会感到无从着手,开始的两个章节运动系统和消化系统先提供给学生几个主题。运动系统是:骨质疏松、骨髓移植、枕头与颈曲的关系、人鱼线等。消化系统是:唾液的成分与效用、生活中如何保肝、酒与肝病、切除阑尾对身体有无影响、早餐与胆结石等,后面的章节就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关的、感兴趣的主题。④资料查询,整理分析:课后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图书馆、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主题,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⑤成果汇报:每个小组指派一个代表宣读本小组的工作成果。⑥成绩评定:当一个小组的成员发言时,其他小组打分,取平均分作为成绩。教师不参与评分,所有小组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方式,当讲授到相关知识时,教师会列举出具体的事例,并分析与解剖知识的关系,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2教学效果评价和讨论

学期结束后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同一份试卷进行理论考试,考试成绩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两班的成绩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教学原则中重要的一条是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身体作为解剖学研究的对象和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在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发挥着作用,其功能的体现也随处可见,比如伤心之时泪涕俱下、牙疼之剧要人性命,这些现象司空见惯。植物人、脑死亡、骨髓捐献、骨质疏松等这些词也是屡见报端、耳熟能详,但是这些现象和名词背后的知识和原理就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得清楚,要有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做基础。此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阐述清楚与解剖学知识的关系,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将解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用解剖学知识揭示这些现象的奥秘会使解剖学知识不再枯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平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会列举一些实例,但是这些内容由教师说出的时候,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印象不会深刻。当学生通过自己查询资料、思考、讨论获得这些知识的时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印象更为深刻和持久。尤其学生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的时候,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就更上了一层台阶。事实证明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后来应他们要求举行了一次科普讲座竞赛。再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进行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学习方法的学习,才能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善于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护士以后工作的对象是病人,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科普小讲座给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巧合的是很多科普小讲座的内容就是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的内容,比如枕头与颈曲的关系等,有的学生在讲座中甚至具体到枕头的高度多少为宜,以及婴幼儿颈曲未出现前不宜用枕头等这些很细节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比如,阑尾切除后对身体有何影响,不仅是病人关心的问题,也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至于正确的刷牙时间、次数和方法,是很多人生活中的误区,也是口腔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最后加强了课堂互动和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解剖学的知识属于描述性知识,每个器官都从位置、结构、系统去描述,课堂气氛容易沉闷。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后,学生课前课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言提问,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加强。

结语

将科普引入课堂,对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有着[3-5]重要的作用。将科普教育和课堂教学充分融合,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教学内容,使师生及时了解医学前沿动态;引导学生掌握解剖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掌握解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普教育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突破了常规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延伸了课堂职能,深化、拓展了教学内容,巩固了书本知识。教师要对学生讲述的内容进行讲评和指导,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学相长。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要求学生讲座的主题既要涵盖学习内容,又要结合生活实际,才有现实意义;主题不要太难或是太宽泛,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中原,吴娴,高誉铭.浅析科普教育对初中物理课程学习的正迁移作用[J].大众科技技,2014,178(16):191-193.

[2]张庆祥.中医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2004,10(2):39-40.

[3]高明亮.论中学生科普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养[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9(3):64-66.

[4]李成芳.关于加强大学生科普教育的几点思考[J].理论观察,2013,80(2):119-120.

第3篇: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医药;整脊;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381-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整脊医学的发展趋势及整脊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整脊职业的任职资格标准,充分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特点,中医药类高职院系所设整脊专业应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整脊临床工作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整脊人才为目标,建立结构合理、互补性强的综合性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便加强课程与学科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从而形成有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整脊专业课程体系。

1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综合性课程体系

整脊专业作为中西医骨伤和推拿、导引等相结合形成的新兴医学专业,要求学生既要有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脊诊、整脊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有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骨伤、针推、脊诊、整脊等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人文素养,这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的综合性。综合性课程体系能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相统一,人文与科学技术素养教育相融合。

通过对整脊行业的调查和对整脊人才培养规格的研讨,我们认为职业院校整脊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人文课程体系、现代医学课程体系、中医学课程体系、整脊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5个方面,而每个方面的课程体系又可分成若干课程模块。

2职业院校中医药类院系整脊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1人文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立德树人就成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文课程体系正是以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文化修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献身医学、爱岗敬业、救死扶伤、仁爱助人、甘于奉献、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等。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学制短等特点,其人文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

(1)基础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等,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人文素养。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

(2)应用性人文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工具性知识、技能和身心素质,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设的必修课程有4门: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应用文写作。

2.2现代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现代医学基础,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和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将现代医学课程体系分为2个子课程模块,即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

(1)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尤其是必须、够用的脊柱解剖、生理、病理知识,为整脊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可选修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执业医师考试。

(2)现代医学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现代诊断技能基础,尤其是脊柱病变的诊断技能基础。开设西医诊断学基础1门必修课。

2.3中医学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由于整脊医学属中西医骨伤、推拿、按摩、导引等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应具备足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治技能。所以,其中医学课程体系也应分为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和中医学技能模块2个子模块。

(1)中医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5门:医古文选读、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学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学习整脊医学所需的针灸、推拿技能和内、外、骨伤、妇科等常见病的诊疗技能。开设的必修课程有6门: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

2.4整脊学课程体系模块:作为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整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成为高技能整脊医学专业人才,能胜任整脊临床工作并有所创新、可持续发展。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整脊学课程体系可分为2个子模块,即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和整脊专业技能模块。

(1)整脊学基础知识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整脊医学基础知识,如整脊的基本概念、原理,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诊断、预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开设的必修课程有整脊学基础1门。

(2)整脊专业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整脊临床工作的诊疗技能和脊椎病的预防技术,并提高学生对脊柱学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所开设必修课程有3门:整脊学技术、整脊治疗学、整脊保健学。

2.5实践课程体系模块:整脊医学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实践课程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体系,是整脊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根据实践课程的性质、教学形式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实训和实习3个子模块。

(1)实验课程模块:采取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对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尤其对脊柱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有直观的认识。实验课程的教学采用穿插式,安排于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模块的各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2)实训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是中医学技能模块和整脊学专业技能模块的主要教学模式,应占总教学课时的50%。实训课程教学也应采用穿插式,安排于各技能科目课程的教学中。

(3)实习课程模块:实习课程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于整脊临床的主要教学模式,在整脊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习课程集中在第3学年进行,为期44周(10个月),由学校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并切实加强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注意提高顶岗实习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

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题,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本研究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有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整脊专业课程体系。

第4篇: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西医院校;《针灸推拿学》;选修课

针灸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推拿手法、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据地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实用型通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校自2002年起面向校内不同专业开设《针灸推拿学》的任意选修课课程,收到了良好的反响。现将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意义

1.1 适应学生掌握实用技术的要求

在目前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针灸推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单独的一门课程。由于中医学本身教学课时极为有限,实际教学中对于针灸推拿等有实践意义的内容仅能一带而过,浅尝辄止。因此,西医院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学习针灸推拿等传统医学理论和技术。而社会上针灸推拿、拔罐法等非药物疗法的广泛应用,吸引了许多医学院校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因为有兴趣而想学习针灸推拿技术。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正适应了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一定实用技术的要求,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目前,本校每年有200多人报名,远远超过了规定的计划人数。

1.2 促进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

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常不受重视,课时通常偏少,而且由于中医学理论深奥,且多用文言文形式表达,这对于没学过古汉语的西医院校学生来说,普遍感觉枯燥和玄奥,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中医学的教学改革除了改进教学方法外,开设一定的中医学相关选修课程,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本校自2002年起相继开设《中医养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每次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实践证明,从学生兴趣出发,从技能培训入手,既能弥补中医学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能拓展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改革。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选修学生所属专业的差异

每一期选修课程的学生中,除了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接触过部分中医学知识外,其他各专业学生均未接触过中医学,并且由于学生所属专业不同,以致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构成及学习原因等存在一定差异。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目的和知识接受能力,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 中西医理论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选修学生多是感受到目前中医热和针灸推拿热的氛围,抱着对针灸推拿学的神秘感或持想多学一门临床技能的态度来选修本门课程。由于本校是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而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西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部分临床课程(如诊断学、内科学),现代医学生理、疾病的概念已深入脑海,而当面对传统中医理论时,便产生了困惑,无法客观评价。如很多学生生搬硬套地用解剖学知识解读中医学中的脏腑,用现代微生物学知识解释中医学病因,自然影响了课程的学习。

3 教学改革对策

3.1 明确西医院校《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定位及教学目标

西医院校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针灸推拿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及临床优势,拓展医学视野,开阔思路,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而并非将其培养成专业的针灸推拿医师。只有明确了课程的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及授课内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针灸推拿学》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针灸推拿学基本知识和概念;熟悉针灸推拿疗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常用的针灸推拿操作手法和技能。

转贴于

3.2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课程的早段需讲授一定的针灸推拿学基础理论,如经络、腧穴等。理论课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介绍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如经络实质的研究、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的研究,介绍某些常用的保健穴位,介绍针灸推拿的具体病例等。另外,根据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1-2]。部分理论课也可以放到实训课上,如讲解完手法的操作和动作要领后,教师立即演示,然后观看教学视频,再强调其动作要领,努力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认识。学生在教师简单讲授后即分组进行练习,每个小组配一名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做到耐心细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学生做到动作熟练而又规范。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针灸推拿疗法的应用,对常见的一些针灸推拿特效病症,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针灸推拿治疗。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使学生亲眼目睹针灸推拿的疗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体会动作要领,加深理解和记忆,巩固强化所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具体操作技能。

另外,根据针灸推拿专业的特点,课程结束时采取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的考核形式,并结合平时的技能实训表现。学生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就能更加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4 结语

通过多年选修课的教学,笔者体会到,西医院校开设《针灸推拿学》选修课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使其掌握一定的专项技能,既可以进行自我保健或为他人保健,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机会。

因选修课程的学生专业较杂,很多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中医学知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灸推拿学》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因此,建议学生报名时应该具备一定的中医学基础知识。

针灸推拿学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选修人数如太多,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技能实训课,故应控制学生人数以进行小班化教学。笔者认为,一个班不超过60人,实训课每班不超过30人,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从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正在走向一体化。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提出并探讨问题,没有唯一答案。我们将其引入到教学中,设置了一定的倾向性。目前,很多院校开展的PBL课程都是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只有少部分在单学科中开展。我们探索在单学科内循环使用PBL,并为新型课程改革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以重能力培养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来代替教师是教学主体。随着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对碎片化知识的利用能力增强,他们又具有追求热点的热情,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学。我们利用设定的问题和病例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建立护理基础的认知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增强学习效果;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自学和组内讨论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大班授课。这样的方式能够形成双向交流,利于增强师生关系;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讨论假设,总结”五阶段教学新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1]这样的课程推广可以为未来课程的整合打下基础,将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授课模式改革为综合课程模式,打破各学科界限,增强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有机融合完整的医学思维。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逐步成长为一名具备相关素质的合格护士。从这个角度来说,PBL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2PBL教学法推广的可行性

我们精心设计案例,主旨明确,收集了完整的知识内容,所以案例已经具备成为单课程的条件,并形成了可循环、可推广的特点。单课程选择PBL既存在一些问题,又有一定的特性。问题在于:有些学生初次接触PBL教学模式时兴致盎然,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因其知识储备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自主讨论始终无路可循,所以总是在迷茫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目标不明,效率不高。[2]特性在于:实施过程中,PBL教学模式不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只要学生具备文章的检索能力,在繁杂的信息中挑选出正确信息,对真假信息进行判断,并将正确信息进行组合。这也是学生查询、收纳、分析、整合信息重要能力的培养过程。当学生具备了信息检索的能力,必然大大提升自学能力,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大有裨益,所以PBL教学模式完全具备可推广性。

3PBL教学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从“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的社会需求出发,分析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为进一步整合课程不断探索;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中开展“强基础,重实践,近临床,亲人文”课程改革[3]的前提下开展PBL教学。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教”是指改变原有板书挂图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人体解剖学》这门形态学真正的可视化,解决《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名词多、难记易忘的问题[3];“学”是化被动为主动,利用现代化手段将死记硬背变成网络互动的学习,使兴趣驱动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实践指的是真实的人体解剖实验室教学环境。就解剖学的教授方式而言,除了总论部分,其它部分的课程完全具备在实验室进行的可行性,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既完成了学时的缩减,又保证了教学质量。[3]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PBL是指:适应中国学生,适应基础教育,在LBL教学基础上,不断将研究进展引入到教学中来,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其目的不在于既定的答案,而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促其发现问题,并自主地解决问题。[4]

4研究方法与具体措施

PBL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参与和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复杂的、多场景的、基于实际问题的病例进行问题的提出、讨论和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讨论为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4.1精心设计案例。PBL教学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团队。团队的建立离不开有效的学习过程,可通过国内外观摩、培训,学习案例,撰写PBL带教经验及对学生PBL过程考核等,使教师树立PBL教学理念,有效实施PBL教学。在PBL教学中“问题”是学习的触发器,“问题”的设计是经过思考与探索实现的。其中既包含了教学目标,又不能过于生硬直白。只有精心设计的“真实”病例,才能避免学生的反感,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并引起学习兴趣。接下来,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化,这使得病例设计难上加难,覆盖的知识点、病例的选择、系统和顺序、展示方式等,都是需要推敲的。目前,国内的PBL教学病例从选择和编写上来看,都不够成熟。有些是将国外的内容直接翻译过来,有些则是直接使用临床现有病例。不得不说,无论从系统的设计还是从规划上看,都是存在问题的。现存误区之一就是病例设计和讨论过程都过度聚焦于疾病的临床表现,认为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就是解决了问题,却忽视了隐含在病例中至关重要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忽视了病例当中所蕴含的医学伦理以及不可分割的人文社会因素,能否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PBL教学的实施效果,应予重视。[2]一个成功案例必须具备5个R,即Revealing(揭示———能够揭示事情的本质),Refreshing(趣味———具有趣味性、戏剧性等),Relevant(相关———充分的、自然的关联),Reassuring(确定———有肯定的答案),Realistic(真实———案例的骨架是真实的,加以适当修饰)。[5]案例要目标明确、紧扣主题、行文流畅、场景自然且令人印象深刻,内容合情合理,真实自然。案例包括教师手册和学生手册。教师和学生均重新被定义,角色和任务与以往相比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学生也要加强能力培养,以便在PBL教学模式中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并解决问题。4.2PBL。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举例因为PBL教学是小组讨论式的,所以配备了相应数量的PBL教室,教室内有圆桌、教学参考资料、电脑、投影仪、网络,同时设置了讨论过程的监控和观摩。一次PBL教学要分次给予案例,分次讨论。我们首次设计的案例名称为《偷懒的心脏》。实施过程中,将实验组学生分为6组,每组9人。设置组长1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提出问题,以问题导向方式列出学习重点。具体过程大致包括7个步骤:第一步,弄清不熟悉的术语;第二步,讨论并提出问题;第三步,积极探寻答案(对可能的答案进行集体探讨并给出初步答案);第四步,重新界定问题(尝试性解决再次出现的问题);第五步,确定学习主题(以上步骤由学生分组完成);第六步,收集有效信息(个人独立学习);第七步,共享有效信息和个人学习信息(小组报告)。经过上述步骤,完成一次PBL学习。整个过程中,问题的设置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遇到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使用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学生要填写讨论记录(表1),学生要在“参与、交流、思辨、知识掌握程度、团队交流”几个方面进行互评,教师据此填写学生评分表。4.3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的相关知识学习,将微课融入教学中,进一步实现翻转课堂。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训练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知识学习后,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由于实施了PBL教学法,学生已吃透知识,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与浓厚的兴趣去进行实践,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当其掌握了基本技能,带着个人创意再次学习的时候,效果再次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制定和实施计划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基础弱的同学要多关注,建立帮扶小组,在其不能完成任务或遇到困难的时候予以帮助,使所有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问题教学法也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思索及探知。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在本门课程结束后,课堂考试不事先通知,对理论知识多用提问方式。综合考试随机安排考场顺序,实践技能考核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监考教师需按照统一标准严格评分,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学生对人体解剖学“PBL教学法”教学模式的评价。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实验组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二,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法”教学模式的评价:实验组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本研究为高职高专护理院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经实践证明,“PBL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最有效、最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

6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PBL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积极思考与精心设计,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幅提升,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与传统教学相比,“PBL教学法”教学模式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我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对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6.1“PBL教学法”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水平在“PBL教学法”教学模式中,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兴趣,并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6.2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练习机会的不足。“PBL教学法”教学模式在课程中模拟患者就诊时的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为学生创造了情境。学生通过在模拟环境中的反复训练,有效缩短了从学校进入临床的适应期。[6]6.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PBL教学法”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教学不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团队群策群力。对教师个人而言,不仅要全面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紧跟前沿,积极探索新知。医学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专门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教学重点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教学模式,突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理念,是适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6]

参考文献:

[1]曹博,程志,曹德品.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1-2.

[2]汪青.国内医学院校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剖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18(5):88-91.

[3]姜哲,孙威,刘洋.高专护理专业基础医学一体化教学中解剖的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2014,(4):74-74.

[4]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国际向度、本土实践与现实反思[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0,(4):29-33.

[5]杨丹红,阮继源,蔡明华.浅谈PBL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及作用[C].2012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第6篇: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 创新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86-02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学是由宁夏医科大学新创的实验型学科,是以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病原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并与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实验学科。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病原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和外科学等学科之间的贯通融合,增强了基础与临床之间的“双向渗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技能,且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从而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医学综合型人才。对于临床及麻醉等专业的学生,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为模式,应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目标,实行实验教育新模式,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并应用该实验技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尽快适应现代化的临床工作需要{1}。自创建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学科以来,经过不断学习探讨、思考总结之后,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激发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教学工作中,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即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教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鼓励每位学生发表各自的想法。例如,在急性家兔失血性休克的实验课前,布置思考题:什么是失血性休克·如何判断·其抢救原则是什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后思考除实验课中的救治方法外,其他的救治失血性休克的手段,并分析各种抢救方法的依据。由于在课堂上老师随时都有可能抽查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自然会感到学习的压力。俗话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了这种压力,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问题,由此,在实验课堂上学生也就会更加主动、认真。这样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医生进行临床实践就一定要有临床思维的心理基础。临床思维的内容包括分析、比较、综合、概括、逻辑和创造性思维,直接影响医师的临床诊治能力{2}。我们发现,当前我国许多在校学习成绩(包括临床课程理论成绩)非常优秀,对基础和临床知识也都基本掌握了的医学生,一旦进入临床、遇到具体的患者之后,却会显得不知所措,甚至不知如何处理了。临床的带教教师也时常感到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临床思维能力匮乏。作为临床医学生,毫无疑问毕业后多数都会从事临床工作,因此,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着重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在急性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及其抢救的实验中,我们让学生先行动物模型的制备,而后分组抢救。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组织灌流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严重的病理生理过程。抢救时学生需对病例进行综合分析,针对休克的病因和休克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以下救治手段:(1)对因治疗:积极去除休克的原发病因;(2)充分扩容:纠正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和组织灌流不足;(3)纠正酸中毒:使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起效;(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在纠酸、扩容的基础上,应用扩/缩血管活性药,以维持脏器灌注。理想的血管活性药物需能快速提升血压,改善心、脑血供,并改善肾、肠等内脏器官的血流灌注{3}。

三、剖析临床教学病例,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辩证思考

对于当代临床医学教育而言,临床学科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环节。临床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已非单纯取决于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而主要取决于学生掌握临床思维方法的程度,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典型临床教学病例的剖析,利于启发学生掌握临床思维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辩证思考。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并转化着的。因此,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它的普遍性,又要重视它的特殊性,否则将极易造成漏、误诊等情况。有些疾病缺乏特殊病征,或者有特殊病征而不典型,所以临床上常有掌握了资料还不能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时,就要注意它与一般病征的联系,从总体上把握它{4}。我们都深知,在临床工作中医务工作者的综合分析能力,对疾病的诊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突出临床模拟,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全面考虑、分析、解决问题。

四、还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教学时间和秩序。本教学课程内容量大而丰富、学时占用较多,教师应激发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保证教学有序。

2.在该特色创新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好每一个教学内容和典型病例。笔者认为:对于典型、理论层次适度的内容该教学方法效果较好;而对于非典型、理论层次庞杂的内容,建议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

3.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提出己见、分析并挑战传统知识观点,一定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学术讨论,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经过宁夏医科大学对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创建、试行、分析和总结,我们认为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学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见表1)。它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考试成绩。这种实验性创新教育新模式大大增加了对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也是极大的挑战,不但需要扎实而渊博的医学知识,还需要有组织课堂的艺术,这样才能使教师真正主导课堂与教学。

综上所述,在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学的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加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毕业后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其本质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医生”这一角色。要确保这一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教育的成功,必须首先对相关学科教学骨干进行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建立教学新观念,这也是此教改活动成功的关键。

注释:

{1}舒静纹,梁玲.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生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3):327-328.

{2}刘磊,田卫东,李声伟等.在医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2)

{3}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第7篇: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西医外科实习;基本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8-0093-02

在传统的医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是以接受知识为主要目的。在课堂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绝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刻苦和努力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但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都造成了一定的限制[1]。临床实习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习医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转折点,实习内容不仅涉猎了前期理论学习的所有内容,还包括培养实习医生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专业操守,并且掌握外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具有较强的临床、科研及运用现代科技武装自己并应用于临床的能力。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外科医生,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临床技术。可以肯定地说,临床实习是一个外科医生成功与否的必经之路和关键所在。

1 注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1.1 职业道德精神的培养

作为一名带教医师,要明确自己在临床实习中的重要性和主导作用,带教中要为人师表和以身作则,不仅要悉心讲授医学知识,还要传授医疗道德和职业精神,因为职业精神是医学职业的特殊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取决于:①职业态度:即守岗敬业、恪尽职守、对医术精益求精;②职业理想:追求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专业精神;③职业立场:即医学的以人为本核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1.2 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个外科医生的人文素质,其作用远远超过了他的专业素质本身,因此除了培养实习医生的职业道德、科学道德之外,还要帮助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法制观念、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集中表现为外科医师团结协作、关爱患者、对患者诚实守信、医患和谐相处的沟通能力;还要树立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

2 注重外科基本功的训练

随着外科有关新技术、新疗法的不断推出,临床医学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对疾病的诊断还是治疗,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外科医生,绝对不能忽视基本功的训练和掌握。

2.1 掌握外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是指与外科临床有关的基础理论,除了掌握和实践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明确解剖学与外科手术、细菌学与外科感染、病理生理学与休克等相关知识的内在关联。因为基础知识对完成外科临床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还应熟悉、理解和掌握如输液和体液治疗、营养维持和补充、血液化学检验正常值及其变化意义、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等基本知识[2]。

2.2 重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合格的外科医生要具有科学的思维和熟练的操作技术,犹如一个雕刻家雕刻出一个精美的艺术品一样[3]。所以只有将手和脑的工作高度结合起来,才能将各种手术操作完成到最佳的效果。在过去动物外科实验所掌握外科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实习医生仍要以严肃的学习态度,无论是参观或是在手术台上,都需要严格掌握无菌观念和无菌术、各种穿刺及置管技能以及各种外科小手术的操作,如阑尾切除术、疝成形术、脓肿切开引流术等。当然,在这一点上带教医师也必须做到大胆放手,但放手的同时一定要加以具体指导,应该直接上台帮助他们,同时严格地、一丝不苟地要求他们进行操作。总结起来就是:大胆放手,具体指导,严格要求[3]。在实习过程中,手术无论大小都会获得新的体会和经验,不可偏废。还要掌握常见手术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术后治疗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3 让临床实习的医生尽快进入到临床管理者的角色之中

进入外科临床后,是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科基本技能转换和进入外科实践之中的关键步骤。

让实习医生积极参与病床管理,针对不同外科患者的不同病症、体征和辅助检查,获取疾病诊断的第一手资料并写好病历,在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帮助之下,主动思考和学习,得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细致地观察病情变化并总结治疗效果,归纳好病程记录,参与临床治疗工作。积极参加术前讨论和写出术前小结,参加疑难病例讨论和院内外科病例会诊工作,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重视医疗教学查房,通过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并采用讲解式、提问式及讨论式的教学查房,活跃学术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通过举办和参加外科专题讲座,重视外科基本问题的知识更新,培养实习医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外科新技术、新疗法的掌握和临床应用,必须通过学习和进一步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由于外科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不断地深化和提高,外科传统观念也在变革和更新,比如,当前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肝内外胆道的虚拟成像、三维重建等辅助检查可以为复杂胆道外科问题如肝内胆管结石和其他肝内病变的手术可行性评估以及手术设计的可靠性提供依据。

4 鼓励和激发实习医生参加外科临床科研工作

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正确的科研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医疗实践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对于实习医生而言,要将科研工作视为外科医生的一项基本功和提高医生素质及业务水平的必要途径。选题要切实可行,无论何种研究,我们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研究结果、总结研究结论[4]。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了循证医学时代,因此要求我们在医疗实践中为了病人个体的医疗目的,能够尽责地、明白地、明智地将目前所能获得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之中。通过参加外科临床科研工作,还要让实习医生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一位优秀的医学专家只是通过手术治疗疾病,他一生救治的病人是有限的;同样一名普通的外科医师,通过医学研究,提出一种新学说并开发出一个新技术,则可以使更多的病人从中获益[5]。

5 培养实习医生经常阅读有关医学专著和文献,合理利用互联网上的医疗信息和资源

未来时代的特点就是信息共享和资源交流,信息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它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而临床外科的发展更是趋向于个体化、微创化、智能化和数字化[6]。外科学必须数字化才能实现网络化,外科学的发展也必须与数字化和统计学相结合,只有外科学与医学信息的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外科科学研究和临床外科学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地、熟练地使用多媒体化、网络化、虚拟化的理论和技术,对于现代外科医生的学习、科研、临床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外科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外科临床是一项高技术、高风险的工作。外科实习医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掌握了与外科临床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扎实娴熟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不断利用互联网医疗信息平台获取和吸纳外科新知识、新疗法、新技术,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临床管理者的身份全面参与到医疗工作中去,并能够运用临床科研手段及成果,及时解决医疗实践中所遇到的棘手问题,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一名高素质、高质量的现代外科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永清,华晨,任燕燕,等. 中医药院校西医外科学教学的认识与探讨[J].中国教育,2010,7(4):47.

[2] 黄筵庭. 关注外科基本问题的重要性[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1(1):3.

[3] 裘法祖. 对青年外科医生的期望[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7(7):515.

[4] 姜洪池,麻勇. 外科临床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1(1):6.

[5] 刘允怡. 从外科医师到外科学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1(1):3.

第8篇: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涉外医药专业;涉医外语专业

近年来,教育部所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及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文件都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与学校办学的因校制宜、因地制宜有密切关联。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呈现出追求办学层次升格和学校类型综合化的趋势,但事实上,高校类型仍然在学科划分上保留着多科性和单科性的区分。比如,我国高校除了综合性院校之外还有许多学科特色鲜明的院校类型,比如理工、农林、医药、政法、财经、体育、艺术、师范、民族等。这些院校可以归入单科性院校。当然,此处对单科性的理解并非狭义的只有一个学科,而是以学校传统主体学科为主并体现一定学科特色的含义。在高等外语教育领域,非外语专业着力强化外语教学从而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各类专业人才、外语专业办学从传统语言技能型人才培养走向外语与相关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成为高校专业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国内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办学现状为考察视点,以相关研究文献、学校网站专业介绍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知识库为研究参照,对除港澳台之外的国内31个省区直辖市共计96所本科层次高等医药院校(含并入综合性大学的原独立本科医药院校)的调查(2011年2月15-18日)结果进行数据呈现与描述,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分析特定类型学校以主体学科为依托的高等外语教育办学特色,以求促进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高校外语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国内医药院校涉外医药专业教育:历史、现实与特色

(1)历史回顾

国内医药高等院校涉外医药专业设置的雏形是“医学外语班”或“外语医学班”,至今个别院校仍使用该术语。

关于医学外语班历史,已有文献显示,中国医科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曾举办过外语医学班(如61届日语医学班)。从1977年开始重新恢复试办,在1977、78、80届本科医学系学生中先后开办了日语和英语医学班。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外语交流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1]。由此可见,我国设置医学外语班的历史可能更早。

为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需要,国内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试办英语医学班,成为医学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大胆改革和创新[2]。此后,相继有少数院校陆续开办医学外语班。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介绍表明,其俄语医学班与日语医学班分别创设于1981年和1984年;浙江医科大学从1988年开始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组建英语医学班[3],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1989年开办了医学专业外语班并成为该院办学的一个显著特色[4]。内蒙古医学院在1990级医学本科生中试办了一期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班[5]。

外语医学班的特点是首先集中学习一年外语,然后从第二年开始进入尽量采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专业课教学。外语医学班对于后来的涉外医药专业设置奠定了较好的办学模式基础。

(2)现实状况

根据本调查,近百所医药院校中的56所学校(58.33%)没有设置独立的外语专业,但有22所医药高校(此数字包含开设和未开设独立外语专业的院校)的医药专业设置了涉外方向。这些涉外医药专业按照专业设置频率排序依次为:护理学(涉外、涉外护理、国际护理、国际交流、英语、日语方向)、中医学(英语、对外中医、国际交流方向)、临床医学(英语、日语、俄语方向)、针灸推拿学(英语、国际交流方向)、药学(英语、日语方向)。上述涉外医药专业以英语为主要外语语种,日语和俄语方向的医药专业仅在个别院校有所设置,如哈尔滨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河南中医学院。

(3)办学特色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一些医药高等院校的医药专业更加重视在专业方向设置或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强化基础和专业外语教学、培养国际交流型高级医药专门人才的涉外特色。为了突出“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办学特色,这些学校采取了多种途径:一是与国内有关外语学院或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交大外语学院和伦敦城市大学在中医学和药学专业、贵阳中医学院和山西中医学院与大连外国语学院在中医学专业的合作办学。这些院校的新生在进入医药专业学习之前需要在相关学校接受一至二年的英语专业学习,之后再返校修读医药专业课程和医药英语课程。二是通过双专业和双学位的办学形式来增强医学专业的外语特色,如山东泰山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和英语)”专业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英语语言文学为主干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具备听、说、读、写、译能力。成绩合格者获得双专业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参加英语专业第二学位学习并取得规定学分者可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此外,医药院校的非医药专业在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的同时也力图彰显涉外特点,如广东药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医药国际贸易,英语特色班) 和保险专业(医药事业管理,英语特色班;国际医药贸易,英语特色班)。

从上述可见,越来越多的医药院校在其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进程中更加强化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因而力图在外语教学中融入专业特色,在专业教学中体现外语特色,以求实现“外语”与“专业”的互动发展,使外语学习成为专业教育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载体,凸显非外语专业教育的外语特色。

二、国内医药院校涉医外语专业教育:历史、现实与特色

(1)历史回顾

文献检索显示,迄今为止,关于国内医药院校外语专业设置状况的全景式研究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只能从一些相关研究文献中获得零星、散落的相关信息。

关于医药院校增设外语专业、培养专门领域翻译人才的建议与设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6]。但那个时期开设外语专业的医药院校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自1989年,西安医科大学外语系就设置了医学英语专业并开始招生[7]。在2001年以前, 全国只有西安医科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招收医学英语(西医英语)[8]。此种情况得到了有关文献的进一步证实。何建芳指出,当时国内只有一、两所高校开设有医学英语专业[9]。

医药院校开办独立的涉医外语专业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数量渐增。但目前国内究竟有多少医药本科院校开设了外语专业?外语专业涉及哪些语种?对于这些问题,已有相关文献由于缺乏全国范围的实证调查,因而无法提供确切的答案,只好在行文时使用“大多数”、“一些”、“十余家”、“越来越多”等字样。一项最新研究报道,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中有13所(比例约占57%)学校开办了英语专业[10]。显然,如此统计数字并未真正反映国内医药院校外语专业设置全貌。

(2)现实状况

依据本调查,目前国内40所(41.67%)高等医药院校设置了独立的外语本科专业,外语语种涉及英语、日语和对外汉语,其中英语专业在被调查医药院校中设置比率最高(92.50%),这也充分反映出英语作为当今国际通用语在医药类院校外语专业设置中所凸显的语种优势。小语种外语专业设置院校数量极为有限――日语专业仅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和温州医学院有设置,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也只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安徽中医学院。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伴随着一些医药院校增设外语专业,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原本较早设置了外语专业的医药院校因与其他大学合并导致其外语专业渐次消失,如西安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江西医学院等。合并重组高校从其学科专业全局发展战略出发都取消了原学校的涉医外语专业。

(3)办学特色

对上述设立外语专业的40所医药院校的专业介绍资料审视发现,9所院校的外语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主干学科支撑、培养目标定位、主要课程设置、就业去向规划等方面与医药学科没有任何关联。比如,遵义医学院英语专业划分非师范和教育方向,但英语(非师范)相关介绍并未体现任何医药特色。32所学校的外语专业设置体现“与医药相关”的特点。(资料显示,长春中医药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与医药无涉,但其英语专业设置了中医药翻译方向。)

医药院校设置涉医外语专业与高校改革创新、体现办学特色以及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1998年12月,经教育部高教司审核批准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即既掌握外语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比如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领域结合而培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由此可见,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与基于学科类型划分的高校类型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特别是单科性高校在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专业办学特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因为“单科院校的办学特色根植于其具有历史积淀的传统学科优势”[11][1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语境中,培养具备特定行业领域基础性专业能力和一定国际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方向。适应全球化背景下医药领域对外交流的需要,医药院校办学模式在学科门类方面逐渐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格局、走向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主体的多学科融合。在医药学科氛围浓厚的高校中设置和发展外语专业成为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突破原有“公共外语+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重要路径。外语专业涉医特色体现在其人才培养的方向设置、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领域等方面。比如英语专业的涉医方向名称有医学、医学英语、医药、医药英语、医药卫生、医学科技、中医、中医药、中医药翻译等。这对凸显高等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和增强高等教育社会职业适应性都具有现实意义。

三、国内医药院校中的医学外语复合专业

在本调查中,北京大学成为96所医药院校中唯一一所自主设置医学外语复合专业的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2002年创建的“生物医学英语”五年制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国际卫生背景下拥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及一定的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又有坚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人文学科知识,能熟练地用英语和所学医学专业知识在医药、公共卫生、医药信息管理、医学英语教育等领域从事国际交流、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该专业融合了医学和外语的双重学科特性,在培养模式(“英语+医学+第二学位”)、学位授予(从2009级开始将学位类型从文学学士调整为理学学士)、课程设置(英语课程与医学课程比例达到1:1)等方面特色鲜明: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体现“比医学相关专业强的语言优势,比语言专业强的专业优势”。

上述专业办学在全国独一无二,真正体现了“人无我有”的特色。然而,创办其他高校所没有的专业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的,因为没有专业设置自的高校无法采用“人无我有”的方式创办特色专业[13]。

四、关于医药院校高等外语教育的思考:基于相同学科支撑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的比较

对国内近百所医药本科院校外语专业设置现状调查发现,除了北大的生物医学英语复合性专业以及未设置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的院校之外,22所院校的医药专业设置了涉外方向,32所学校的外语专业具有医药方向;其中,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在9所高校(重庆医科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泸州医学院)均有开设。

基于调查,我们认为,相同的两个学科专业交叉形成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之间如何区分其专业定位从而形成各自更为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这就关乎注重外语特色的非外语专业与体现相关专业知识的外语专业之间的分野问题。以英语教学为例,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3号)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较高和更高要求体现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与所学专业领域结合的特点。文件指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习得水平可以达到所学专业领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此外,针对非外语专业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的类型逐渐多元化,类似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鉴于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和医药专业二者的交融现象,有研究指出,“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加医学专业(如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医学、医药、中医药、中医药贸易方向等)……随着招收就读中医学专业医学英语方向的学生和针灸推拿专业对外交流方向的学生,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界限已经不再泾渭分明。”[14]

尽管当今学科发展呈现出不断分化又不断融合的趋势,但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组织单位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其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课程设置、学制、学位等维度。因此,具有相同学科支撑的涉外医药专业与涉医外语专业之间的严格区分是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必然和内在的要求。

下面,以本文被调查院校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所中医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数据(表1)为例略作阐释。

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中医药以及西医基本理论,掌握现代医学基本知识,能独立承担中医医疗工作,同时还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读写本专业的英文书刊以及对外交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学生毕业后适于在各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医学院校、医学临床科研机构工作。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熟练地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同时系统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对基础中医学、针灸学和中药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有广泛的了解,能够适应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需要,开展中医药对外交流,在教育、文化、医疗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主要课程 英语(精读、泛读、口语);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西医(内科学、外科学)、针灸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经选读、伤寒学、温病学、金匮要略等;专业英语 基础英语、基础阅读、口语、视听、英语写作、基础翻译、科技翻译、高级英语、英美语言文学、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解剖学、生理学、针灸学等;西医英语、中医英语

学制 五年

学位 医学学士 文学学士

(资料来源:参照被比较院校专业介绍资料整理而成)

在表1中,两所中医学院的两个专业虽然具有相同的支撑主干学科和专业学习年限,但是二者的分野也较为明显:

第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位类型的不同体现了所指专业的主导学科定位:医学(中医学)还是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基础具有跨界性。而医药院校设置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体现了现代高校人才培养“文理学科交叉”的趋势和途径。正如总理在2010年5月4日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所寄语的,“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大学专业作为育人的基本组织形式,与学科密切相关。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归属于学科门类之下,因此,每个专业有其特定的主导学科支撑。

第二,培养目标/就业去向的叙写勾勒出不同专业基于社会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培养类型定位:医学工作者还是语言工作者?涉外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有较高的临床医疗技术、一定医学科研水平和国际医疗医学交流能力的应用性医学工作者,而涉医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专业医生,而是培养医学外语领域的语言工作者。针对涉医英语专业,有研究者指出,“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学的那些医学课程当然不可能使其具备一名专业医师的水平。但是,社会需要一批在医学领域开展宣传、交流、信息情报等方面的人才”[15]。因此,无论是早期关于增设医学外语专业呼吁中的人才需求诉求,还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医药院校外语专业建设中的人才定位探讨,医学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为社会输送具有扎实语言基本功、能熟练运用所学外语从事与医药卫生领域相关的翻译、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外语工作者。

第三,在专业的所有区分维度中,课程设置成为核心要素,它对专业和学位类别、培养目标、就业去向起着区分性定向作用。“专业是课程的组织,课程的有机组合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因此,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是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设置[16]。尽管两所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均由英语专业课程、医学专业课程和医学英语课程构成,但是英语专业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在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浓缩版的特点,而且这两类课程的组合比例可以实质性地反映特定专业设置的主导学科取向,而医学英语作为特定学科领域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成为两类专业课程设置达成共识的重叠课程板块,这是学科交融在课程设计层面的集中体现。两类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具体可由图1来表示。由此可见,课程是专业与学科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正是课程设置的学科比重调整促成医药院校涉外医药专业和涉医外语专业的根本分野。

五、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成为世界各国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所以外语教育就不能局限于外语专业,外语教育直接影响各门学科,不论文、理、农、工、医、政、法、财、经、管等都有关系”[17]。在高等外语教育领域,外语对于非外语专业教育而言不是专业而是课程,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价值,需要与专业领域紧密结合。对于外语专业教育来说,外语既是专业也是工具,除了把外语作为研究对象(如外国语言、文学、文化),更需要把外语与特定专业领域相依附。因此,本文以医药院校为例的基于学校学科类型的高等外语教育特色研究,对于高校外语教育实践与研究跳出固守纯语言的疆域、关联其他学科领域,从基础外语走向专业外语,培育基于外语的专业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科大学. 试办外语医学班 培养医学专业人才[J]. 人民教育,1981 (2):40-42.

[2] 周庚寅,袁而恩. 英语医学班病理解剖学试卷及教学反馈分析[J].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82.

[3] 刘志成,成红. 英语医学班教学效果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2):37.

[4] 陈雷等. 关于中医院校专业外语班教学改革的研究[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2):142.

[5] 巴图等. 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班考试成绩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 1997 (4):255.

[6] 江乐, 武志敏. 关于增设中医外语专业, 培养专门翻译人才的建议和设想[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1987 (8) :15.

[7] 范晓晖. 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思考[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8.

[8] 李永安. 从全国英语专业四级统考通过率看我院中医英语专业[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62.

[9] 何建芳. 高校医药专业英语人才培养途径探讨[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3 (5):302.

[10][15] 王璁,吴青,陈铸芬. 谈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09(8):38,39.

[11] 张涛. 单科类院校寻求特色发展的探索――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J]. 现代教育管理,2009 (12):15-17.

[12] 曹如军. 综合与特色: 单科性大学发展问题的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4):52-55.

[13][16] 郭必裕. 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2004(4):85,86.

第9篇:中医解剖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医学院校的发展已初见规模,为了克服体育院校办此专业的缺陷,凸显医学院校的特色,以满足社会需求,文章从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能用体育的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与医学知识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现状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特别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与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训练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与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作用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与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掌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问题,即在掌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与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与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掌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与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研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与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与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准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安排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