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概念范文

高中语文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语文概念

第1篇:高中语文概念范文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是教育产业的“产品”,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 ,肩负着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高中毕业生的重任。语文也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符合这一要求。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的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科研究性课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评价标准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得到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

二、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他们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获得。而课堂活动则是最好的实施办法。高中新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强调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强调加强对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大量增加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课堂学习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活动入手,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认识事物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三、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师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应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

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发挥作用 ,而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

第2篇:高中语文概念范文

关键词 问题定向 生物概念 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提出的背景

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目标。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生物教学已经演变为:教师照本宣科地讲,几乎是满堂灌;学生成了课堂纯粹的听众,他们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在生物课堂学习中主体性严重缺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和参与探究的兴趣,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耐心的、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在生物概念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不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提出了高中生物概念的探究教学的问题,旨在通过较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寻找出一条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

2 生物概念探究教学的意义

《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就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主张让学生“静观大千世界,啄开未知之门,飞入神秘之宇宙,找出真理之夜明珠”更是充分体现了其创新教育与探究教育的思想。

生物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促进人们思维、学习和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理解自然的基础,因此,学生要想增长知识就必须掌握科学概念。高中生物有大量的生物学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因此,“概念”的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问题定向的高中生物概念的探究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概念只让学生“读”、“记”的方法,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使学生在类似科学研究的氛围中获取概念,是学生掌握科学概念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在进行概念的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趋于合理化和系统化,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打破了探究教学只适合于实验教学的传统理念,可能带来探究教学理念上的一种新突破。

3 基于问题定向的高中生物概念的探究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教师若在某些生物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思维方式研究它们,就能使学生感悟这些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把握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能够弥补传统的讲授法常常出现的能力与知识分离的不足。基于问题定向的高中生物概念的探究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来展开,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中的有关概念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理解概念、规律等科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创设问题情境(概念的引入)、问题定向与多向求解(概念的探究)、验证与交流(概念的应用)。

3.1 创设问题情境(概念的引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基于问题定向的生物概念探究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围绕问题展开教与学的活动,它重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概念、理解新概念。因此生物概念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概念学习中来。

如在进行“人类遗传病”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用与学生崇拜的明星偶像周杰伦有关一则报道(周杰伦出道不久就公开承认患有家族性遗传病――僵直性脊椎炎,经常性地全身疼痛。该病的发病期一般在20岁至40岁阶段)激发学生对人类遗传病相关概念的思考,引出问题:什么是人类遗传病呢?是不是家族性的疾病都是遗传病呢?再如在进行“染色体变异”一节的教学时可以挖掘生活资源,以学生们最熟悉的无子西瓜为例引出问题:为什么无子西瓜没有种子呢?这种西瓜的变异属于什么类型呢?从而引起学生对有关“染色体变异”一系列概念的思考。

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并迫切希望解决的,自然就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探究需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精心组织创设情境的材料,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直接有关的材料;避免探究目标的分散,从而提高探究的实效性。教师在选择材料时应注意:(1) 所选材料必须要有适应性,要与所学的概念有关,并且紧紧围绕它们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2) 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它们产生心理共鸣,激起探究的欲望,如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蕴含哲理的有趣故事、生动形象的录像等。

3.2 问题定向与多向求解(概念的探究)

第3篇:高中语文概念范文

【关键词】:转换角色、尊重、兴趣、信心职业高中数学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数学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不高的弱点,作为一名职业高中数学教师,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转换角色,改变已往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首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独自学习、同桌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如何辨明方向。当学生面对学习中的遇到的困难产生畏难情绪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心的激情,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再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其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例如,在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争议不休、并且与正确结论之间发生偏差时,教师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商量”的语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讨论。这样教师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没有精神压抑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也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在讲“反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学生的思维往往容易出现“混乱”,搞不清为什么有的函数有反函数,有的函数没有反函数。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懂得“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反函数”作为一种“函数”,也必须符合“映射”的定义,从而得出:在定义域和值域之间只有是“一一映射”的函数才有反函数。于是在课堂练习中“求y=x2(x≤0)的反函数时,能否把条件x≤0去掉?”,其结论当然是“不能”。如果去掉,则给一个y值时,就不是唯一确定的x值与其对应,从而该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之间就不是“一一映射”,所以在没有附加条件时,函数y=x2就没有反函数。

二、制作数学模型,调动学习兴趣

动手制作数学模型是立体几何教学的重要措施,数学模型易于表现空间图形的真实形状和各元素之间的实际位置关系,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建立空间观念。比如,在讲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我号召学生用一块硬纸板和几根小木棒,制作了简易的数学模型,学生通过演示数学模型,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实质,就能得心应手地解决与之相关的题目。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数学模型,降低了思维难度.从而使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兴趣,进而发展到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三、以学生为中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仔细观察,并充分估计,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打破传统教学的“整体”教学观的束缚,注重整体与个体并重,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

教师在备课时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课堂的提问,新旧知识的迁移,新知识的讲解等方面,都要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关注学生全体的同时,侧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以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产生了兴趣,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了方法。

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条件适当改变,请中等或较高水平的学生上台板演;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多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并及时地充分肯定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坚持这样做,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由于大多数职业高中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他们片面地认为数学跟工作和生活联系不大,因而有部分学生在数学课上睡觉、聊天、看小说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如,讲《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时,我选用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某城市的电话号码由8位数字组成,其中从左边算起的第一位只能是6或8,其余7位可以从前10个自然数0,1,,9中任意取,允许数字重复。试问:该城市最多可装电话多少门?

在讲直线的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时,我告诉学生,这个公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际服务。比如,木工师傅用墨斗拉线,站队时如何将队列排列整齐,如何解释成语“一箭双雕”等。在讲线段的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让学生们设计自己的上学路线怎样走才能最近,才能节省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就记住了这个性质。

第4篇:高中语文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观念

The existent problems and the changes of teachers' concepts during the course of sports teaching refonn in universities

Yang Ji-hong

【Abstract】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t problems and the changes of teachers' concepts during the course of sports teaching reform, and proposed some new views.It offered a reference for sports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University;Sports teaching;Concept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内容、模式等方面研究如火如荼、硕果累累,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然而,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发现问题,从教师的思想上认识问题,从而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及模式。

1. 存在的问题

1.1 指导思想。增强体质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转变,是对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进一步深化。;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产生混乱,进入了误区-至今仍然保守的认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没有必要,认为增强学生体质本身最能反映体育学科特殊性的目标;认为健康第一就是快乐第一,体育教师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本领-锻炼身体与运动操练的理论与方法。

1.2 课程设置。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与中小学区别不大,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没有多大变化,即使通过改革探索,试行了专项课教学和选项课教学,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如场地、师资力量、学生兴趣等),使学生无法如愿以偿的从事自己所钟爱的运动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不以学生为本。

1.3 教学模式。我国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运作,教学手段缺乏新意。学生被动地完成练习,接受测验检查。学生无法感受体育运动固有的欢悦和刺激。学生更关心的是体育课的成绩。在“分数”的压力下,甚至在考勤的管束下,强迫自己完成乏味的锻炼。这就是学生为什么步入工作岗位,甚至步入不开设体育课的高年级阶段,体质就明显下降的关键所在。

1.4 师资力量。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总体质量不容乐观。首先,“一专多能”型教师比较缺乏;其次,表现在知识、技能陈旧、退化,又忽视“充电”、进修,不能胜任体育新知识、技能的教学和指导;再次,表现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上的不合理,教师队伍不稳定。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靠教师来实施。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高校急需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适应性强和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1.5 场地器材。目前,除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我各类高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相对落后,比较紧张。在学校有限的运动场地使用中,除少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外,学生课外使用场地还需付费,因此,在场地器材建设上以及限制学生使用场地的现象亟待解决。

2. 观念的转变

2.1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以健康标准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这也是对每一教育管理工作者和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这样,体育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场地器材等都要发生根本变化,要根据健康的要求来安排。一切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体育要围绕如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来开展,将健康第一融入学校体育的全过程。

2.2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校体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内容。从课程设置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2.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其个性的发展。体育课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可通过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体育兴趣的培养,促进其智力活动的增强和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积极发掘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和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适宜的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3.1 高校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校到社会的转折点和学与用的衔接点。大学生又处于身心较为成熟的青年时期,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因而,在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3.2 切实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拘形式,大胆开设学生喜欢的、实用性强的教学课程。不受师资、场地等条件的限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校内场地设施欠缺的,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入社会体育锻炼大军;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大胆外聘具备高校教师资格的外校教师来校任教。

3.3 真正做到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健康出发。改变管理观念,多在激发学生锻炼欲望方面动脑筋,下功夫。学校体育的工作重点应是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学校应无偿提供锻炼场所和大众锻炼器材,为学生课外锻炼服务。

3.4 体育教学可大胆试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体育教师按学生的适宜时段开设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俱乐部,供学生全方位地自主选择.4. 结束语

21世纪的中国高校体育以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注重健康第一、发展学生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对高校体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在改革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问题,并建立教师新颖的教学观念,使高校体育步入到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健康育人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 苏训诚.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

[2] 季克异.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 (5)

[3] 周俊平.“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2 (2)

第5篇:高中语文概念范文

总的来说,当前高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主要集中在对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分析与解读上,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合理运用语文修辞知识,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结合高考命题的趋势,高中阶段的消极修辞主要包括改变句式、词语选择以及病句的辨析与表达等方面,而积极修辞教学主要是对常见修辞格的讲解。基于这样两种修辞方式,又因为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在修辞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过于繁琐,因此,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很难把握“度”,致使修辞知识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高中语文的修辞知识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乏味

语文教师过于重视对修辞格的讲述,停留在如何让学生辨认修辞格上的时间过多,忽视了语言中存在的修辞现象,将修辞教学和修辞格混为一谈。要知道,高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为了用于言语交际,而不仅仅是为了高考,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王道。仅仅将修辞教学等同于考试,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还会降低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在修辞知识的教学方式上过于程式化

纵观当前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修辞知识的教学上也是按照从定义入手,举例分析,让学生做练习试题。这样的修辞知识教学过于程式化,将生动的语言知识变成通过做题了解,概念先行,先把基础的概念融入学生的大脑,然后通过做题巩固学生脑海中的修辞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学生的掌握效果也不理想,在这里笔者并不提倡。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提倡常态教育,打破应试教育的禁锢,提倡素质教育,为学生着想,普惠于人。

二、提高高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质量的对策

1.树立修辞意识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修辞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包括常见的几种修辞格,包括句式的变换、语句与语句之间的连贯。但是仅仅讲述这些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文章具体的语境以及文章风格和文体结构等方面进行教学。即使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按照所有这些知识点,系统化地进行教学,但也要树立一个全面的修辞教学意识,断章残片式的教学很难提高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树立正确的修辞观念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本身对于修辞知识就缺乏科学的清晰的认识,课堂教学也是将教学内容限制在常见的修辞格上面,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活力,语文修辞知识教学并不能生活化。学生方面对于修辞的理解也比较狭窄,只会做题,并不能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学以致用,更甚的是学生在学会修辞的皮毛之后,在写作中乱用,导致文章华而不实,毫无思想可言。因此,当前高中语文修辞知识教学应该树立正确的修辞观念,避免片面,并非朴实的语言就毫无感情,并非通篇的修辞就是阳春白雪。修辞教学不能将修辞格引向极端,不能仅仅追求辞藻华丽。要树立正确的修辞观念,任何修辞方式的运用都要建立在得体、情感充实的原则下,不得滥用,堆砌辞藻。

3.修辞教学要分项进行

第6篇:高中语文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24

文言文同现代汉语相比,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知识时往往缺乏一定的兴趣和动力,不过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言文,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韵味,可以增强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更加完整的学习汉语知识体系,对于提升高中语文整体教学质量来说十分重要。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教师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文言文虽然占据较大的比重,在考试中也有所涉及,但是部分教师教授学生文言文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应对考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重点考试内容为主,而忽视其他文言文的教学,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并且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体系不完整,无法充分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知识的价值与魅力体验。

其次,教学模式存在问题,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落后,为强化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死记硬背,逐字、逐词、逐句、逐段的翻译和记忆,模式比较僵硬,以至于大部分学生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只能运用到具体的课文中,而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到其他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中,缺乏实效性。

再次,课外实践活动缺乏,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般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主,其实文言文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如果教师仅仅传授教材中的文言文,那么学生的知识视野将会受到限制,对其他文言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较少。所以,教师应让学生阅读和学习一些课外文言文,辅助语文课程的学习和掌握。

二、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1.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言文课文,具有较高的鉴赏性与思想性,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文言文知识产生探索的内在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比如,使用精彩的新课导入,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课文情境,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自主意识,带领他们进入特殊的课堂教学情境,强化学生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认识与了解,让他们掌握具体的应用方法和技巧。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文言文时,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具体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出发,不能让他们死记硬背,而且促使学生发现文言文知识的魅力,主动学习和背诵;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自学习惯,树立学习自信。

2. 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氛围

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可以从课堂教学着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与作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需要转变文言文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具体的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树立学生为主体地位,当学生遇到学习困惑和难题时,应鼓励他们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分析,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他们引入到具体的文言文意境中,让学生充分感悟和想象文言文中的情感表达、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等。同时,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文言文知识时,应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与生活体验,让他们感悟明理、亲近文本,而且还应注重课堂互动环节,以及学生在课下对文言文知识的复习与运用。

3. 认识到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知识过程中,距文言文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和语言环境年代较远,这对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语文理解带来一定影响与阻碍,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较强的语感能力,可以运用熟读的方式,即为:高中语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或引入特殊生动形象、情绪色样浓厚的具体情境,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同时,文言文阅读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地位,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学生的诵读,也不能忽视他们的自主思考和学习,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言文,能够促使他们更好的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教师需帮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整体概括、分析和研讨,使阅读时产生一气呵成、朗朗上口的感觉。

4. 着重讲解文言文的语法知识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知识过程中,其实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特别是在语法方面,与现代汉语有着一定的练习,不过部分语文教师认为,文言文的语法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在讲解的时候难以吸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着重讲解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确立部分语法概念,以便能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难点,学习语法知识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有效途径。在具体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文言文的语法知识整理归纳好,传授给学生,或者是挑选一些课时,专门讲解文言文语法,包括常用的句法、表达方式、通假字和对话习惯等,并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在课下尝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或讨论问题,通过实践运用,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掌握文言文语法概念与知识,便于总结、记忆和运用。

三、总结

第7篇:高中语文概念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的新目标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一些语文界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程红兵先生的“语文人格教育”,认为“学科当中承载着多少年来社会的文明财富,人类的文明财富转化成课程资源,来发挥它的培养人的作用。所以,学科教学是所有青少年的人格形成的主要的教学形态”。还有王尚文先生的“语感中心说”,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钱梦龙先生则把“语文素养”分成“语文知识”、“读写听说的能力”、“对母语深厚的感情和正确的态度”、“文学审美的趣味和能力”、“较宽的文化视野”五个要素。可见,大多数专家都强调语言基础,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习得,又以对语言的正确理解为基础。这也正是把握住了语文作为母语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根本要务,值得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深刻领会和探索。笔者以为,语言的理解在我们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

一、语言理解在人类语言学习中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汲取前人积累的大量的书本知识,而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高中生则要把这个学习任务及知识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知识理解的范围十分广泛,而其中语言理解就是最基础的。

我们都知道,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下的基本科学概念都是由语言文字来形成并定义的,而语文知识就更有意思,它以语言文字来定义语言、文字、文学以及文化的概念,如“汉语”、“甲骨文”、“启蒙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等。基于这种特性,语言理解对人类语言(文)的学习就尤为重要。而高中语文学科作为社会人文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知识体系中自然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性概念,如“普通话”、“简化字”、“意识流小说”等,就更需要学生加强语言理解,形成活跃的思维内部言语,来和书面的文字达成统一。

二、语言理解是语文两大性质的和谐保证

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主要流通语言中最简省而又最深奥的古老表意语言体系,不仅独此一家,别无参照,而且在数千年的漫长演变进程中,又衍生出了一整套繁复而绵密的文化蕴涵,笔画繁难的繁体字,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曾经使汉字和我们汉民族的文学文化成为上层贵族的专享,愚民统治的工具。笔者以为,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有个定性也是必要的,这对于语文课程虽有难度,但仍然不宜回避,只是不可保守僵化,也不应随波逐流,总要取法中庸,道行和谐。如今新课标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既承认了要重视语文课程中“语言”的工具基础,又肯定了要提升语文课程中“文学文化”的人文素养,于课程自身是实现了完整的两条腿走路,于一线教师是扫除了迷惘,明确了方向,相信将大大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和效率。所以,语言理解实际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融通的金桥,需要牢牢把握,紧紧立足。

三、语言理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

第8篇:高中语文概念范文

高中语文有效性新课改教学一、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

1.有效性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顾名思义,有效的教学或指有效的教与学。由此可知,“有效”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

(1)有效果。设定一个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之的吻合程度

(2)有效率。教学效率的高低,一般可以形式化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收获。指教学活动的收益,即教学目标与个人或社会的的教育的需求的匹配程度

传统的教学只是把“教”作为一个简单的给予和接受的知识技能的培训过程,这种教学有助于知识的积累,但是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创新。有效性的教学是扩展性教学,通过有趣的文化生活进行激励,调动积极性,实现了良性循环的教学过程。

2.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1)有效教学促进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循环

有效教学是以有效的“学”为价值追求,以有效的“教”为根本工具,在教与学之间形成一种以认知、情感同步发展为媒介的互动伏态,促使学习的过程与结论融为一体、自然转化、相互诱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涵养。

(2)有效教学符合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为了中华民族之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本思想是而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和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开放性和有效性。高中语文课程的有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体验人文文化,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价值观。

(3)有效教学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善于思考,陶冶情操,开拓积极向上意识和精神。为此,只有抓住课堂教学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使学生学会独立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与实施

1.教师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设计模式

(1)必须符合语文教学原则,教学原则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新授课的内容上,要把握该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把握教学尺度。

(2)必须符合语文课程目标。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所需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同。高中语文课程要肩负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要满足自身发展的时代性需要。

(3)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能力条件。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教学中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能有针对的提问,促进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4)必须符合省时高效的原则。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在愉悦的条件下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采取高效策略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优化。

2.倡导新型学习方式,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探究创造能力。高中语文课堂问题生成可以通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语文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当分析到祥林嫂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的时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到鲁家做工是受剥削的,祥林嫂反而觉得很满足呢?“祥林嫂对于鲁镇的人们的嘲弄是什么反应呢?”学生疑惑多,说明他们思考的深入。把提问权多给学生,使原先教学过程中单向交流变成双向交流、多向交流。再如,教学《鸿门宴》时,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关于“刘邦和项羽谁是英雄”的问题。以此由表及里,在目标导引下,让学生思考探究,深刻理解项羽的悲剧性格。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采用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而又不降低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学习气氛比较热烈,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学习兴趣就比较容易激发和培养起来。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分组活动,使他们在讨论中体会知识,激发其求知欲,引起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如讲解《咬文嚼字》内容前,可以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咬文嚼字的事例。如“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等等,学生分组讨论,踊跃到讲台发言,学生一起讨论,共同进步。教师应该善于捕捉点,组成辩论小组,模仿辩论赛形式,把学生分成正反方,各方派代表进行辩论。

4.利用多媒体技术,努力打造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模式

多媒体技术与学习情境创设的整合,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情感上的感染,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把师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大屏幕,提高教学效果。高中语文课本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试想如果少了多媒体的帮助,学生怎么能领略其内在的美,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虞美人》一词时,先放了一曲邓丽君的《问君能有几多愁》,在歌声中幻灯片上渐渐淡出一张张图片。带着淡淡哀愁的歌声与图片,教师动情的语言,使学生进入一个哀愁又动人的意境。试问:这样的课堂氛围本身不就是一种审美的熏陶吗?

5.新课改的教学内容能够与高考考点相融合,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新课改紧紧地抓住了高考考点,在高考考点进行深入地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改革。例如,高考语文中有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这一项,语文新课改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个考点加以练习与训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思维能力,而不是直接增强考试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高考的要求,强调学生的文学涵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只有整体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

参考文献:

[1]郭仕凤.对语文新课改教学的一点认识[J].课改在线学术研究,2013,(01).

第9篇:高中语文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课程;教学构建;实施方案

在网络时代,微课程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使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别是随着移动终端应用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一、微课程的概念及其特点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构建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创的。其优势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内容少,效果立竿见影,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碎片化、不系统,而且不适于长期教学,只能作为教学辅助。

二、语文微课堂的几种构建模式

1.以幻灯片为载体创设微课程

幻灯片具有将文字、音频、视频、图片、Flash、表格等多元素融合为一体的特点,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方式。在微课程中,对幻灯片的制作要做到突出重点、文字简练、动画图像优质等。

2.以情景剧为形体创设微课程

与幻灯片教学相比较,情景剧更能带动课堂气氛,增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性,帮助学生快速、正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传统教学死气沉沉的氛围。

三、微课程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实例

对于《雨巷》一诗,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发掘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教师在课件设计时注意课件文字不要太过密集。比如,在开讲之初可放映一张雨中江南小巷风景的幻灯片,然后让学生默读之后再提问:“江南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学生很快回答:“多雨。”接着教师代入诗歌讲解:“一到多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人的心情不由得也是‘湿漉漉’的,雨能带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在读完诗歌后根据诗歌整体意境可以很快回答:“带给人一种忧郁、哀伤的感觉。”教师接着再问:“那诗歌中的意境美在何处呢?”根据诗歌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学生很快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那么为什么丁香会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呢?教师可指定学生根据提前预习的内容进行回答:“丁香,春季开花,密集成圆锥形,有淡雅细尘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艳冷,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诵,古来已久。”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诗歌的意境美就有了一个鲜明的体会了。然后从诗人的情感上进行赏析:丁香一样的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在一片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中,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从雨巷中袅袅走来。那么这代表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诗人的生平事迹自由讨论,最后教师总结:丁香姑娘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通过她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沥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以及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可“自导自演”,须通过课件引导学生从诗人的写作手法上领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就高中语文微课程的构建实施与探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首先,针对此项课程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其次,提出了以幻灯片为载体和以情景剧为形体的创设微课堂的两种构建方式。最后,主要针对高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当中比较详细的举例进行说明。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予相关的高中语文微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刘 杰,徐 舟.浅探高中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课外语文,2016(2).